教育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37:44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实践

而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说,其所要面对的外界压力也是很大的,教育理论常常面临着外界对于教育理论脱离于教育实践的质疑。而正是因为外界的质疑,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这方面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也是其常常反思的问题。如何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起来,是他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然,众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也使得解决的进程大大加快。

一、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

首先我们对于理论和实践的本质定义应该有所了解。首先,理论的本质以及功能是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而对于实践来说,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对应的社会实践当中去,以求在社会上实现这一理论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在现实社会当中的实践,将这一理论不断的完善,以求推进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的深化。这二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这二者之间相互促进才可以真正的形成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实践和理论注定是需要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对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本就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然后实践又反过来不断深化和完善理论并促进理论向前发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的互动中实现的。众所周知,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得以发展,而实践活动则需要依托于原理来进一步的完善实践所需要的要素,而每次实践的完成,对于理论的补充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教育技术学科总共分为三大层次,这三大层次分别是包含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和技术以及设计开发。而理论原理则是在整个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应用理论提供科学基础,而应用理论则是将基础理论在社会实践当中产生效果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对于技术以及设计开发来说,这一层次主要是将理论发展为可以实际使用的一种形式。当然对于技术设计与开发研究而言,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很狭窄的,一般只能够影响有限的范围,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当然就逻辑关系来说的话,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研究都是根据原理来提出的。黑格尔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若有导师的话,那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因为他们叙说的是关于思维,关于世界运行这样一些问题的根本原理。就像对于亚力士多德来说,他所研究的都是一些原理性的东西,而这些原理性的东西则正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基础所在。而基础理论及原理不管在各个学科都是应用理论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但是这三个层次,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或者是技术设计开发研究都离不开实践。实践的作用不管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没有多次的重复实践是无法形成具有权威性的学科理论的。当然在目前来看,实践和理论之间结合不紧密也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首先要知道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建立的时间太短,整个学科建设依旧处于一个十分初级的阶段。而在1993年,教育技术学科才确立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正是因为建立的时间过短,教育技术学科还有很多方面并不完善,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弥补。而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整体理论框架依旧不够完善,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研究相关理论的工作者对于教育技术这一学科的认知还有不足,认为教育技术学科既然已经被定义为应用型学科,就可以忽略掉基础理论,甚至于连应用理论都可以直接忽略。而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一些一线工作者们及相关的实践部门他们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停留在经验层次,或者是技术层次的描述,却没有根本性的原理层次的叙述。这就使得很多的研究成果没有权威性的论证。而对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是在研究过程当中,必须要保持严肃的学术态度。这是一个具有专业性的研究工作,只有通过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认真的态度才可能真正的做出一些有用的成果。而随着我国学术浮躁现象的愈发严重,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这是一个十分不好的现象,同时也让学术研究变了味。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怎么能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学术理论体系呢?所以对于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摒弃浮躁,以认真严肃的学术作风来研究理论才是应该做好的工作。

三、提高理论水平需要形成合力

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之间的联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需要科学地建立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不能一味的关心教育技术实践,但是也不能把教育技术理论作为教条,教育技术理论需要指导教育技术实践在社会实践当中实现更好的成果。但是也应该为教育技术实践留下充足的发挥空间,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才可以在实践过程当中使得教育技术理论更加完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通过二者的相互促进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当然这两者之间也需要给彼此留一点距离,不能让某一方过度的干预另一方的发展。只有保持适度的结合,才会对于教育技术学科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适度,应有合适的张力。任何超越这种适度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教育技术理论无论如何都难以直接改善教育技术实践本身,教育技术理论只能影响实践的人。可以这样说,只有让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处于一种良好的联系状态,才可以真正地促进其二者实现真正的发展。如果随意的越界,过度的干涉的话,对于教育技术理论以及教育技术实践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只有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才能开展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当然对于教育技术理论来说,一定需要科学的学术评价,只有经过了科学严肃的学术评价之后,才可以真正的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这也就是需要将基础原理以及理论充分了解以及利用。使得教育技术学科理论研究有权威的保障。而且提升理论水平也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提升了理论水平才可以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当中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依旧处于一个很低的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提升理论水平才显得刻不容缓。但是也绝对不能以完任务的心态来看待这一问题,更多的应该是积极的了解理论知识加以运用。

四、结语

当然在目前来看,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之间的联系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这二者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达到更深层次的一种交流。更加应该考虑从教育技术实践出发建设教育技术理论整体构建教育技术实践的路径,相信随着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教育技术学科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1).

[2]张应强.教育中介论———关于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其关系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2).

[3]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4,(1).

[4]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1).

[5]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2).

[6]李政涛.论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7]周浩波.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A].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95-197.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2.

[9]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1-16.

[10]王振存.论当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9.

[11]李润洲.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5.

教育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教学互动分析;教学自动测评;教育系统仿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包括:媒体—工具论(AECT’70)、手段—方法论(AECT’72)、理论—实践论(AECT’94)、绩效—创新论(AECT’05)等。虽然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变化,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技术要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物化的技术),尤其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中的新技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与教的互动”等三个方面。从“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取向:用“技术”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机开始,到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程序教学机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3]。尽管现在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学机器”却大大影响了教育界,并成为CAI/CAL(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的雏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软件开发一直被计算机界与教育技术界认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较“有水平”的一类研究工作。这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Ins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双重压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两类学科同行们的认同;其次,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因为各自背景的差异,对于学科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科学共同体”,尤其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与共同理解;第三,近几年内新增了大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全国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和激励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加上毕业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其学术与专业声誉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本文谈到的四大关键技术,并不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全部。比如智能教学系统、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等一直是本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而且依然是本领域的研究前沿。这四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依赖于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发展,包括来自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计算机领域的协同计算与知识库系统、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表征与知识表征、计算语言学领域的语言理解、以及数学建模与复杂系统研究等,尤其跟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密切相关。上述四大关键技术,都需要应用知识科学与工程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知识工程的方法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只是教育技术学科中众多研究方向之一,并不提倡大批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转向从事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即使有一批学者对此感兴趣,也建议把这四大关键技术当作问题的起点,应用其它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问题。

致谢:本文的撰写得到了我的几个博士生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张燕、刘黄玲子、赵国庆、江新、程志等同学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9):13—16.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

[3]师书恩.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看学习理论在CAI软件中的作用[DB/OL].

[4]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DB/OL].

[5]马宁,余胜泉.简述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DB/OL].

[6]Merrill,M.David.AnIntegratedModelfor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andDelivery[A].MichaelSpector,MarthaC.Polson&DanielJ.Muraida.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ConceptsandIssues[C].EnglewoodCliffs,NJ: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1993.147-190.

[7]Kasowitz,Abby.Toolsfor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DB/OL].

[8]Ellis,T.J.,Hafner,W.,&Mitropoulos,F.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withEcad[A].Proceedings:FrontiersinEducationConference2004,Savannah,GA[C].Piscataway,NJ:IEEE,2004.T1H1–T1H6.

[9]SpectorJ.M.&Song,D.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advising[A].R.D.Tennyson&A.Barron(Eds.).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Computer-baseddevelopmentanddeliverytools[C].Brussels:Springer-Verlag,1995.377-402.

[10]MarceloFernandes&SJosedosCampos.UsingDigitalTechnologiestoAutomateInstructionalDesign[DB/OL].

[11]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5):23-27.

[13]Rogoff,B.Apprenticeshipinthinking[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14]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5):15-21.

[15]puter-assistedAssessment(CAA)[DB/OL].application.asp?app=resources.asp&process=full_record§ion=generic&id=350.

[16]王行仁.建模与仿真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9):1896-1897.

教育技术范文篇3

关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包括:媒体—工具论(AECT’70)、手段—方法论(AECT’72)、理论—实践论(AECT’94)、绩效—创新论(AECT’05)等。虽然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变化,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技术要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物化的技术),尤其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中的新技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与教的互动”等三个方面。从“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取向:用“技术”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机开始,到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程序教学机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3]。尽管现在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学机器”却大大影响了教育界,并成为CAI/CAL(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的雏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软件开发一直被计算机界与教育技术界认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较“有水平”的一类研究工作。这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

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双重压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两类学科同行们的认同;其次,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因为各自背景的差异,对于学科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科学共同体”,尤其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与共同理解;第三,近几年内新增了大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全国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和激励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加上毕业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其学术与专业声誉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教育技术范文篇4

一,工作经历和业绩

1994年,我于白城师专教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安广师范学校工作。1995年9月,任校长办公室干事,主要负责公文起草和计算机管理工作。98年我承担网络管理和硬件维修维护及计算机教学工作,此期间,在部级刊物《课件与论文荟萃》上发表了《多媒体网络型MCAI系统发的实践与思考》、《初等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软件简说》等文章。其中《多媒体网络型MCAI系统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被收入吉林省教育信息港网站。同时还参与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的开发与研究。近年来,在全省举行的软件大赛上,我编制的《初等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决策系统》等软件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

2000年,我承担网络系统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全校计算硬件的维修维护、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教师网络技能培训、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化、开发以及我校在北大附中网校上独立运行的灵犀心理版中的灵犀论坛、灵犀热线、灵犀测试三个交互性栏目的程序开发工作。在整个工作中,我一贯地坚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不计个人得失的工作作风。

为了提高网络管理与维护的专业水平,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在北京举办的校园网络管理培训班,获得了“美国尤力专用服务器认证”和中央电教馆颁发的“校园网络管理资格认证”。

上述工作经历及工作成绩为我做好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目前,我院已经架设千网:在硬件方面,校内实现了科科通、人人通、院院通;校外实现了校校通;可以说这四“通”为我院摆脱升格后的困境,早日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最终创设“E型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学校的教育技术处应从下面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内部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和未来教育技术的科研能力。

2、加强各科信息采集员的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和数量,同时配备相应考评制度,激励刺激用户,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为全院职工素质提高提供最优质的信息资源。

3、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搞好资源优化和资源开发。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我院未来的资源库建设奠定基础。

4、结合本院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自行研发经济适用的管理软件:如:电子排课系统、附中课堂实录自动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网上考试、试卷生成系统、网上民主测评、教学决策系统、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和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5、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促进校校通工程和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6、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教育技术范文篇5

一,工作经历和业绩

19*年,我于白城师专教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安广师范学校工作。19*年9月,任校长办公室干事,主要负责公文起草和计算机管理工作。98年我承担网络管理和硬件维修维护及计算机教学工作,此期间,在部级刊物《课件与论文荟萃》上发表了《多媒体网络型MCAI系统发的实践与思考》、《初等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软件简说》等文章。其中《多媒体网络型MCAI系统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这篇文章被收入吉林省教育信息港网站。同时还参与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开发》的开发与研究。近年来,在全省举行的软件大赛上,我编制的《初等函数图象与性质》、《教学决策系统》等软件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

2*0年,我承担网络系统管理与网络安全管理、全校计算硬件的维修维护、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的安装维护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教师网络技能培训、校园网络资源的优化、开发以及我校在北大附中网校上独立运行的灵犀心理版中的灵犀论坛、灵犀热线、灵犀测试三个交互性栏目的程序开发工作。在整个工作中,我一贯地坚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不计个人得失的工作作风。

为了提高网络管理与维护的专业水平,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在北京举办的校园网络管理培训班,获得了“美国尤力专用服务器认证”和中央电教馆颁发的“校园网络管理资格认证”。

上述工作经历及工作成绩为我做好教育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为了充分保证学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目前,我院已经架设千网:在硬件方面,校内实现了科科通、人人通、院院通;校外实现了校校通;可以说这四“通”为我院摆脱升格后的困境,早日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学,最终创设“E型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学校的教育技术处应从下面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内部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和未来教育技术的科研能力。

2、加强各科信息采集员的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和数量,同时配备相应考评制度,激励刺激用户,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为全院职工素质提高提供最优质的信息资源。

3、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搞好资源优化和资源开发。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我院未来的资源库建设奠定基础。

4、结合本院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将自行研发经济适用的管理软件:如:电子排课系统、附中课堂实录自动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网上考试、试卷生成系统、网上民主测评、教学决策系统、人才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和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5、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促进校校通工程和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6、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前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教育技术范文篇6

一、教育技术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

教育技术,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同时更是教育与技术相结合的问题。“教育”与“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的探讨中,我们往往把它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错误地认为只要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就意味着是最先进的教育,存在着技术至上的错误倾向。所以多年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思想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注重硬件配置、关心软件质量,却忽略了现有教育系统本身对技术应用的制约与排斥。几十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了教学媒体的花样翻新以及似乎成了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唯一标志的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之外,教育技术并未带来其它方面的改变,更未对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技术只能在对象领域中确证有关‘真’的知识,无法进人人的信仰世界,机械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貌合神离的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弊端。所以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拥有现代化设施的教育并不是现代教育,只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

正如张建伟博士所说:“教育技术学不是简单的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而是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多学科的交叉,包括教育学(尤其是其中的课程和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广义的信息技术学科、社会学与文化学、哲学与系统科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等。教育技术学发展至今,在这种学科交叉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理论倾向和学术语言上很清晰地看到各个学科的痕迹,而没有真正融合,形成统一的范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分析教育技术学中“教育”或是“技术”,而是应该在正视其交叉性的基础上,系统地挖掘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仅应该看到“教育”后面的诸多社会、人文科学成分,更应该看到“技术”后面的诸多应用技术科学成分,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独立应用学科。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

二、对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地位的认识偏颇及对策

自从教育部规定重点高校必修课的25%课时、普通高校巧%使用多媒体授课,并规定对所有的高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起,各高校投人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多媒体综合教室并接人校园网,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但是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应当有相应的处理原则:

1.教学媒体选择的适用性原则

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大有英雄末路的悲凉。虽然这是目前的普遍趋势而且还大有继续蔓延的征兆,但我们仍然需要思考:在使用媒体时是否出现了一些误区呢?媒体的使用是不是越多越好?媒体使用是不是越先进越好?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Clark曾经用“用汽车运牛奶并不会比用马车运牛奶营养更为丰富一些”来形象说明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媒体而是方法。各种媒体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在传递信息时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一般而言媒体是灵活的、可以替换的,关键在于对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选用何种媒体更合适,再好的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书本、印刷物通过言语的刺激编码,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反应,信息传递系统性强且稳定和持久,但教学反馈相对迟缓,只能提供抽象的经验;而电视等视听觉媒体以模拟的刺激编码,具有艺术属性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属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持久性非常好;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和适应个性的教学系统则以其个性化的设计、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及适合学生自主调节学习等特征逐渐崭露头角。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优势,合理使用适当的媒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网络极易实现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级认知能力和合作精神,而在Internet上极易实现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参照公式“媒体选择的几率=媒体的功能一成本”进行具体的操作。我们要本着适用的原则选配媒体,不能简单将媒体质量或数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画等号。

2.教育模式选择的人本主义原则

“穿新鞋,走老路”形象地比喻了目前教师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因为先进教学手段的渗透发生多大的改观。新技术让教师的教案由文本变成了电子教案,原来厚厚的教案如今只要一个小巧的U盘就可以轻松解决。但教师的电子教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传统教学内容加上几张图片,是文本教案的机械搬家。教师的声音放大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单调的板书被绚丽的屏幕代替,但教学效率却不一定相应提高。“人灌”变成了“电灌”,学生整体素质未见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较之传统的口耳相传,现代教育技术在注重技术使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自从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教学的容量就大大增加,师生的双向互动却少之又少。师生间极少的情感交流让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孰不知,人作为活的要素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师生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人机对话永远也无法代替人与人的交流。现代教育目标之“学会生存”,是要求作为社会动物的人学会沟通、团结、协作。过多地沉浸于机器中,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必然导致学生精神的障碍和以后进人社会生活、参与生存竞争的艰难。

3.对教育技术定位的误区及纠正

在教育技术的定位上目前存在不少误区,出现一些错位的认识。一种观点以为教育与技术相结合可能多元化地产生新教育。新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教育技术属技术的范畴,二者分属不同的种属概念。新教育的产生由许多因素促成,除教育技术之外,还有诸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乃至新的教育内容等等都是促成新教育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育技术一个因素是根本无法促成新教育产生的。我们不能视教育技术为万能,也不该延续跑马占地的学术恶习,把教育技术的范围无节制地延伸,抢占别的学科的位置,越姐代厄地顶替人家的工作。将教育的其他许多组成部分都囊括到自己的范围以内,这实际上是主观超越教育技术定位的一种倾向,我们姑且称之为“越位”。这种倾向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无益。

教育技术的另一种错位是偏向计算机,错误地以为计算机是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而从教育技术的视野来看,计算机虽然先进,也只是一种新的媒体工具。我们应该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教育技术意义上去理解、去研究和实践计算机的强大的教育教学功能。

教育技术的第三种错位是唯媒体技术论。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媒体技术一直是教育技术的代名词。尽管自教育技术这门学科被引人国内以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声称媒体理论并不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全部也不是核心(这门学科是叫“电化教育”还是“教育技术”旷日持久的争论便反映了这一事实),但三十来年的教育技术的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了教学媒体的花样翻新以及似乎成了有别于其它兄弟学科的唯一标志的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之外,教育技术并未带来其它方面的改变,更未对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至今甚至仍有人凡涉及教育技术言必称计算机,似乎教育技术离开了IT技术便不成其为教育技术了。这种在理论上讲不通的假设在一些的人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

现代教育技术是姓“电”、姓“教”还是姓“技”的问题长期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笔者无意纠缠于类似的问题中,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无论它姓什么,为教学目的服务是无条件的。

三、对现代教育技术领域问题的思考和规范

1.对教师主体地位意义的有关思索

信息时代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对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素质全面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人的创造物,它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建构知识,实现主体的本质意义。自觉能动地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育人环境,促进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平衡信息时代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而教学过程尤其是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体人格魅力的显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对教师的个性特征、审美趣味、思维习惯等予以充分的尊重。

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学过程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最佳的课堂效果应当是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和打动学生,师生共同“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教师本人对所教授知识的热爱可以传导和感染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教师的情意因素促使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依赖关系,教师也不应当是单纯的主导者或服务者。真正现代意义的教育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并最终达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六种现代教育观之一的双主体教育观是指现代教育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尊重教师主体。这个尊重并非传统“尊师重教”意义层面上的对教师地位和劳动的尊重,而是在把教学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尊重教师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趣味,允许教师的创造。在某些课程中我们应当可以大胆要求“让技术走开”。

2.对现代教育中技术泛滥、人文精神缺乏的思考

技术能够产生一种让人不断需求它的威力,在不断提供消费可能的同时也在消耗着人类的生命力,在为我们带来舒适的同时也偷走了我们思想和创造的快乐,它使人们变得懒惰、柔弱和依赖。当一个好的课件被使用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更深人的思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也就懒得再去思考类似问题。当网络上可以非常方便地"down”到各种资料时,针对学生实际的“因材施教”就成为多余。就学生方面而言,网络上资源的丰富足以使他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人”,学习变成了非常功利的事。因为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功能使我们相信要错就只能是我们自己的错。大学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在现代教育技术面前荡然无存。

当我们的大脑被大量别人的思想占据时,当别人的思想反复洗刷我们的头脑时,别人的思考就代替了我们的思考。那么,“我”在哪里?“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著名教育技术学家霍克里奇说:“不要期望把学生从学校拉到家庭、机器旁边就可以解决一切。任何先进的多功能机器在不会学习的人面前,充其量是一台玩具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络文化的技术器物层面和由活生生人构成的现实社会层面都是学生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由活生生的社会人构成的现实社会层面可以为具有沉思与安静认知方式的学习者提供阅读、推理与想象的静态平台,也可以增进交流与合作进而构成正常的面对面的、活生生的协作与交流的动态舞台。离开任何一个层面培养出的人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两者的整合是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明智选择。忽视或淡化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教育效果,背离教育初衷。因此,人不能成为技术与机器的奴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无疑是过分注重技术器物层面了,人文精神严重缺缺乏,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人类并不会因为登上月球就有所改进。这必然跟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冲突有关。如果史学、法学与国家学说、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等的进展也象物理学那么大,原子战争的危险就不会有了。可是令人惊讶,在许多精神科学中出现的不是这样的进步反而是较明显的退步。”所以,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精神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需要一种超越动物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1998年版和2007年版的最大区别就是“从学习使用技术和使用技术学习”,[6e]新版标准将“创造力与创新”作为首要素质说明技术只能是手段,绝不是目的,提醒人们注意不要毫无意义地沦为技术的奴隶。现代教育技术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积极地、能动地推进现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实现。不仅要培养掌握知识技能的合格人才,而且要培养出素质全面和创造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将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确立为“科学的质量观”、“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都是对教育技术有限性的完善,对于“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3.对出现问题中人的主观因素的推论

“生存方式的技术化,精神目的的实用化,个人存在的片面化以及人性和创造力的沉沦,何以能够凸显人生和人格的尊严及价值……物质技术的发展永远都不应该淹没精神和人性的光辉。但我们教育界目前存在十分严重的轻视传统教育

教学(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等),崇拜现代教育教学(学习理论、学习模式等)的趋势。其实事物的两面性决定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传统和现代都应是我们关注的内容,都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在观念上应该有大的转变,应把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转变为自然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把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在教育价值观重塑过程中要克服目前流行的一些错误认识,以期做到认识恰切,实践避免盲目性。

教育技术范文篇7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教育技术范文篇8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育技术范文篇9

1将知识教育转向智能培养

当前,新知识大量涌现,一个人即使拼命地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用数字、语言、图形、摹拟和图像形式完成教育任务,极大地刺激学习者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可同时发挥左右大脑的作用,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最佳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有关未来的种种情况以令人可信的形式模拟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对待未来的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智能。

2将专业培养转向双向培养

随着科学领域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培养双向人才,即培养既具有专业指向性,又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使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利用录音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媒体,将学生自我训练的技术、技巧与标准示范对照并矫正,使学生迅速掌握技术要领,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另外学生通过对视听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学习,还能从图象的画面、构图、色彩以及音乐中得到美的启迪。现代教育技术还能及时反映现代技术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其知识水平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素质教育中,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增强学生智力、思想品德、技能技巧全面均衡地发展。

3将近期效益转向远期效益

教育技术范文篇10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