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9:50:22

教育导刊

教育导刊范文篇1

1、做好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调研及督查工作,履行督政职能(召开区创建办负责人及有关镇分管领导座谈会,了解创建工作态势,并选择3至5个镇进行督查,推进创建工作);

2、督促、指导有关镇和中小学校接受*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3、组织对金沙中学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估工作;

4、与区教育局协商新一届区政府督学提名,并报请区政府发文公布。

综合科:

1、做好中小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督导调研工作;

2、做好《*教育督导视窗》改版工作,并刊出新一期督导刊物;

3、推介模范学校的办学经验,出版《春华秋实·*市*区第五届模范学校办学启思录》。

督导科:

1、继续做好贯彻省“五严”规定的督查工作;

教育导刊范文篇2

关键词:人文教育;宏大叙事;情绪体验;概念化

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1.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平台,它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积累并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精神情怀、道德素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人文教育指以人、人类文化、文明为题材,展示人的美妙,文化的魅力、文明的伟大的教育活动。它强调使教育对象成为能够体察和关怀他人苦难和不幸、热爱文化、敬仰文明的具有灵魂的人。人文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文教育并不排斥培育学生政治意识和锤炼学生政治素质的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乃是人文关怀,因为她视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最高价值,其精神核心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关怀。1.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别的人文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体现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价值追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最普遍的人文教育是文学、艺术等类型的教育,它们是比较纯粹的美学教育、善的教育,往往以审美活动和扬善活动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善的追求、对美的感悟、对浪漫的向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类型的人文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突出政治意识的人文教育,它不是不加区分笼统地讲人文关怀,而是对由于人类社会自身不平等造成的被奴役、被压迫和苦难充满了同情。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失人文气息的几种典型表现

当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缺乏人文气息,丧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概括起来,常见的表现有下面几种。(1)偏好宏大叙事,忽略以具体个人或家庭为观察对象的叙述视角,以微观个体为对象的叙述不足。作为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带着强烈的终极关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然以人类、国家、民族、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人类的命运前途、国家民族的历史及发展作为主要叙事线索。课程本身需要运用宏观视角和进行宏大叙事,可以说,宏大叙事和宏观视角是本类课程的底色。这种宏观视角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质,也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宽广胸襟,激发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但是,宏大叙事往往遮蔽了微观层面具体个人、家庭的处境遭遇,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宏大事件与具体个人命运的关联性,从而难以获得一种切肤的、深刻的情绪体验,导致学生对历史及现实理解的概念化、抽象化。(2)片面强调理论思维,充斥理论逻辑运用的训练,情感氛围不浓。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系统,教学过程需要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辨以及抽象建构,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带着强烈的理论色彩。显然,只有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揭示表象背后的社会规律和事物本质。但是,理论的思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内心的感动和情绪的体验,感性的经验同样也是培育一个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要的元素。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专注于理论的演绎推导,把教学完全变成了理论逻辑的演练和抽象话语的训练,表情单一、语气平淡,课堂气氛冷静而沉闷,正常的情绪起伏、灵魂触动完全被剥离出去,感受不到浓烈的情感氛围,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亲和力。(3)过度的模型化、知识化误导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一整套自己专门的话语体系和叙述方式,这个话语和叙述体系构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必须以掌握这套话语为基础,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概念及知识的传授,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模型及整个知识系统。但是,这些概念、知识毕竟只是帮助学生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及价值的工具。如果将这些概念和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当成了教学的中心,而忽略了必须的理性思辨和精神情感体验,本末倒置,就会使课堂失去灵魂、失去了温度。教学成为了技术的训练而不是人的教育塑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认真与否的重要指标。(4)将政治简化为传统政治概念式话语,缺乏教育活动应有的美学韵味。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基调和叙述逻辑,对学生的政治意识教育、政治素质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使命。但是,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有些人却存在着僵化的理解,一提到政治性、原则性,马上只剩下一套套概念化、程式化的话语,教育活动的动人之处荡然无存。政治不是必须使用一些概念化的宏大词语,讲政治不等于就要过滤掉七情六欲,不近人情,政治教育不等于高高在上,刻板严肃。马克思主义政治原则、政治理念、政治逻辑可以生活化,可以是亲切的、朴素的。过硬政治素质的形成有赖于清晰深刻的思想认知以及完整饱满的情感,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定是有血有肉,有着丰富内心的人。高高在上的概念化式话语无益于学生灵魂和血肉的成长。(5)实践教学还在探索阶段,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我国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没有太多的直接体验,对社会的理解难免简单化、概念化、教条化。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深度和效果。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更加深入了解社会。目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整体的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各方面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经费支持、教学资源的投入都明显不足,要完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本身还在探索发展阶段,方式手段的检验、平台资源的积累,都需要一个过程。制约了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社会实践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还比较普遍。(6)教学模式比较陈旧,重教师单向灌输,缺学生体验感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包括对概念的定义及解释、精神理论的诠释、针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及引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少不了教师的说教,但是说教的生动性却不是所有的教师可以轻易达到的,实际上,说教得过多,过于抽象、过于教条,往往使整个教学沦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虽然推行了很多年,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被动消极姿态也没有根本改变。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气息的举措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落实。改变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老式教学套路,大量增加学生讨论、学生演示的环节,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推广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教学模式,因为这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呈现为丰富具体的情境和事实,更加生动亲切,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让学生接触丰富具体的社会生活,书本上抽象的范畴才有具体的意义,因此,贯彻落实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非常重要。(2)着眼学生践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观察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还需要科学设计一系列观测指标。单单一份考试的成绩很难反映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修养、政治品质的提升。更为关键的是,不要功利化以及绝对化的方式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毕竟,只有在实践行为中才可以展现学生精神及政治素质的真实情况。理性和科学地对待教育教学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出来,提供更多的滋养学生灵魂的元素,回归它育人的本质。(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美学修养、积累人文底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亲切的方式传播出来。大学生有比中小学生更高的审美品位和文化需求,加上考试成绩重要性下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如果不能呈现出一定的美学风格和人文气息,确实难以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导,课堂教与学主题的引导、内容的掌控、气氛的营造都取决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气质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深度、广度以及气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美学修养、人文底蕴,才能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亲切形象,以更符合大学生审美追求的方式传播给他们。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2]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65-68.

[3]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8-22.

教育导刊范文篇3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升学生兴趣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信息技术的载体———多媒体,也能在语文课堂上以更为直观、有趣的形式创设出情境,为学生展现语文知识。学生通过感官体验,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为有利。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师可搜集的资料量增多,便于教师和学生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便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授《秋天》一文时,通过观赏秋天的风景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改变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使储存的教学信息得以重新再现。在《,你在哪里》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比如:都做了哪些事情呢?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为什么去世了?诗人想通过此事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当学生的思维活跃,问题如井喷一般的时候,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得到提高。

(三)节约教学时间,加大课堂密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离生活实际以及这个时代较远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很大的精力,借助信息技术就能有效讲解这方面的内容。譬如,在《石头书》这一课中,涉及很多关于“化石”和“煤炭”形成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影像资料,这样就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些知识内容。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科学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二、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一)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再只通过教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等。所以,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好的指导,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先进的小学语文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广泛吸收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经常利用网络观摩学习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优质课;养成凭借网络发表作文、论文的好习惯。

(二)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重难点,树立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虽说信息技术具有最佳的表达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但是有的教师也越来越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不再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而是将多媒体中的相关内容照搬入课堂。这样不仅发挥不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反而会使课堂质量下降,得不偿失。

(三)注意师生间的互动性

将信息技术引进课堂确实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教学屏幕,未注意到学生的反馈和交流,这样只是变“人灌”为“机灌”而已,跟传统教学并无差别。教师若能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并进行及时交流与反馈,就能让学生产生受重视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三、结语

要想真正运用好信息技术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还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只有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才有利于整个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作者:张永忠 赵引弟 单位:静宁县阿阳小学

参考文献:

[1]农民强.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6(12):135-136.

教育导刊范文篇4

【关键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生党员教育;融入

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之后,党中央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延展和深化,也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明确信号,更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求我们在学“党章、党规”中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在学习系列讲话中深刻领悟,在“做合格党员中”自觉改造提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必须要常抓不懈、紧抓不怠。在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神,有利于高校党建向纵深发展[1]。作为党员的一项经常性教育,要在高校学生党员中扎实推进,在深刻理解中央和省“两学一做”文件精神基础之上,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做好计划安排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覆盖全体党员、在党内普遍开展的有明确主题的经常性教育举措。高校负责学生党建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抓好党建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之一就是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同时发挥好学生党支部的作用。学生党支部书记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高度重视,要严肃认真对待,切实制定好学习教育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强化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支部书记要带好班子,管好党员、带好队伍,带头学带头做,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和载体,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位置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党支部是承担着教育学生党员的主要责任,要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突出正常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以“”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为基本依托,围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逐步深入,营造“做合格党员、建过硬党支部”的氛围。学生党支部结合自身特点,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内涵,认真研究制定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计划;突出问题导向,查找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联系确定党课主讲人,做好党课计划安排。

二、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

学生党支部书记带头学习、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以“”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为基本依托,围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开始全面、系统的学习,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带着问题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引领学生党员自觉按照标准规范言行,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书记带头学习并通过调研及时指导党支部学习教育情况。支部书记带头学习,坚持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做到先学一步,领会精神实质。同时注意要以普通党员身份积极参加支部学习,带头讨论发言,积极引领支部学生干部党员走在前做表率。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计划制定要有针对性和特色,要取得实际效果。支部书记结合学生党员实际制定具有支部特色的学习讨论计划并严格落实。学习讨论计划的内容要贴合实际,围绕学生党员现实中的问题制定;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集中理论学习、自主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学、典型示范学、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党课安排、实践教育以及其他趣味活动形式,如手抄党章、党史知识竞赛等。学习载体要创新,利用新媒体,建立“网上党支部”[3],开辟线上线下学习空间。党支部和党员的问题及时查摆并建立台账,落实整改情况。支部书记对党员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综合梳理分析,对党员在查找问题、建立台账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和指导。同时对党员的问题清单和台账进行审核,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看党员查找的问题是否认真、是否具有针对性,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查找党员、党支部存在的问题,要找准学习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开展学习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学习工作的成效来检验学习教育的效果。创新学习教育的实践载体。党支部结合党员的实际,创建引导党员能发挥作用的实践载体。党支部在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除了“一支笔一本书”外还要创新支部活动模式,如“百日抄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党员身份”活动、“认真学习党规党纪,争取诚信考试好成绩”活动、到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主题实践活动、制定并落实“双周党员活动日”、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提升素质[4]。党支部书记带头上党课,邀请党委党总支书记上党课,学生党员轮流上党课。党课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党员的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党课的形式、党课主讲人、党课的内容、党课的节数,同时为了增强学习教育的效果,结合好党的历史,抓好重要时间节点,如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等,组织学生党员就近到党性教育基地、党史馆、纪念馆接受现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党支部书记和学生党员代表要给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等上好党课,发挥好理论宣讲团的作用。学生党员要牢固树立为同学为班级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和效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要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参会人员要有广泛代表性。支部书记要带头撰写发言提纲,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整改并接受监督。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召开要充分准备,广泛调研,结合实际,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接受监督。整个过程要支部书记带头,全体党员参与,形成全员参与、全员整改、全员进步的良好氛围。特别要注意谈心交心要深入,征求意见要广泛,联系支部实际要切实。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要注意严格程序,实事求是,确定等次,区别情况,稳妥处理。

三、强化落实,加强督促指导

学生党支部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严格落实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准确把握“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目标要求,用心用力,精心组织,抓细抓实,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确保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当一个人的“自治”不足以抵御干扰时,外部干预就要起作用[6]。所以,除学生党支部的自觉落实,党委党总支也要做好对学生党支部的督导工作。党员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党员受教育过程中的认同程度。除了提高认识,党支部在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要有针对性;学习教育实践载体要提炼、深化和创新;及时完善查摆问题台账;党委党总支的督导要进一步细化,加强整改落实措施,实现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目标[5]。将阶段性小结工作常态化。学生党支部委员会要及时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经开展的工作、经验、不足及整改措施等,认真梳理和总结,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广好的经验,按照计划扎实推进,落实每个环节,为下一阶段工作打好基础。党委党总支要将学生党支部建设制度化、经常化、量化作为党建工作重点,以严实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党委党总支要对学生党支部的学习情况、上党课情况、“”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督促指导,对党支部的问题清单进行审核备案,将“党员固定活动日”常态化,确保党组织生活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规范学生党支部建设,增强能力,提升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田明月 崔乃林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庞跃辉.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与高校党建纵深发展[J].理论导刊,2016(3):53.

[2][3]雷达,彪晓红,李都厚.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作用发挥影响因素与实践对策探索[J].理论导刊,2009(9):71.

[4]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7(2):2.

教育导刊范文篇5

关键词:法律课;高职;法治观念

一、高职法律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观念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法律课的现状。高职法律课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最基本的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现在中国高职对于法律课教学方面的重视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已经慢慢凸显出来。高职院校应该将法律课作为公共课,不能当成选修课,法律课的人数不能太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对于考试也需要采用闭卷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课程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对于法律课的态度,并且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二)培养高职学生法治观念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对于高职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研究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实证性,现在的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于一部分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法律的思维状态,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正确反映目前高职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状况的。其次,高职学生毕业后要适应比较高层次的从业要求,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所以高职法律课关于高职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还需要改进,需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法律课教学的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提升。

二、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方法

首先,需要改变一些传统教学方法,要实现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良好的积极学习的状态,而且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甚至提供方案。在制定任务时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来源,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评议,对于好的案例则可以收集整理。其次,还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这种方式具备生动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控制教学进度以及增强教学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高职法律课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途径

(一)重视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动力。人最好的教育就是情感,重视情感体验以及激发它的动力,是培养高职学生法治观念有效的途径之一。有些电视台会播放比较会激发学生情感的节目,当学生观看了这些节目后就会被深深打动,那些动人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情感的释放以及面临人性的拷问,学生之间对这些节目进行探讨,对于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二)养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不光是现实的思维,它也是批判性思维,是要用于现实、敢于质疑、勇于修正,才能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挑选一些思想深邃但道理深入浅出的书籍。这些书籍通常是反映了实际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其中的知识以及针对性地思考。(三)参与法治实践活动。高职学生如果想要成为公民主体意识和社会服务理念的积极践行者,那法律课不应该只是关注课堂的教学,而是要帮助以及指引他们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培养其公民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法治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是所有中国人民的重要保障,这样学生才能和法治之间产生亲近感,才能激发公民意识。首先就是利用校内活动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团的一些活动,利用活动开展法治的宣传以及知识竞赛等。其次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学校要多安排教师和学生到校外平台参加工作和学习。

四、结语

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在现在的法治社会中,每一位中国公民都要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观念。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法律课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定期对教师授课的情况进行监督,以保障法律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卫忠.论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44-48.

[2]路丙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类教学论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105-108.

教育导刊范文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政教师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挥教师学生优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

教育活动是一种人影响人的社会活动,言传身教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因此,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教师所讲理论、道德观念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品质的示范性。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我们重视发挥教师自身的道德力量,言传身教,示范引导。

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是“真传播的基础,是传授者对接受者的真诚,有了真诚的传授者才有真诚的接受者”。故思政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必须先正已、先教已,从严要求,先把自己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教育者,才能为人师表,才使学生感到可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平易近人,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可亲。“亲其师,信其道”,是规律,也是经验总结。

其次,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想教育工作,积淀塑造健康的人格。育人是一项具有政治倾向和道德伦理性的实践活动,思政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对学生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是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氛围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学识渊博,勤奋钻研,克尽职守,敬业爱岗,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佩,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在通过教师的“形体语言”获得思品方面的信息,从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可信、可亲、可敬、可佩的教师能随时随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学会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政教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示范”;既要有学术水平,还要有品格、有人格,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发挥教师教材的整合者的作用

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者和补充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最讲求时效的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爆炸似的突破和发展,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使教材具有相对滞后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忽略其时效性而照本宣科、死抱教材,不进行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整合、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事例陈旧、说课古板,远离生活、远离实际,以理论说理论,这样的课肯定缺乏说服力;丧失时代气息,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政治课的吸引力越发会降低。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引用新事例、新材料,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超越学科界限去建立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共同点、综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各学科间、学科和社会热点间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间的知识联系,使教材紧跟时代和学生的思想开放的实际与时俱进,来增强思政课的魅力。

素质教育是系统全面的教育体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而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材受编写体系、课本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能满足诸多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品德形成、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充分发挥其弥补的作用,满足学生各方面知识需求,使学生在领略理论知识的同时,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弥补作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良好的系统素质。因此,思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开拓视野,使自己适应于超前于教材内容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的需要和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点的发现者与沉淀者。任何教材都有“教育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教育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完全相同,它更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注重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教师抓住“教育点”,也就抓住教材的重点,抓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了“教育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既有系统的大局意识,打通思想教育四门课的限制,高屋建瓴的总结沉淀,即“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看做一个整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全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体系构建、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手段更新、队伍建设等问题”,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炼性和思想性;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中的热点和社会现实中的“疑点”,有针对性来确定教学内容。热点问题是社会生活焦点在学生思想上的集中反映,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点,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代大学生涉世面广,思想活跃,而社会正值转型时期,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并渗透和冲击着学校教育,造成学生的思想困惑,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剖析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使他们把书本上的理论、观念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者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过程涉及面广,教学要素繁多:它既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又包括学生成绩的考核、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尤需要教师的优化。优化既是反思、沉淀、发现的过程,也是整合、组织、搭配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优化就是充分调动教学诸要素积极性,增强教学关联性、综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的优化要坚持“把握精髓、优化内容、改进方法、重在入脑”的原则。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如下。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和评价的依据,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方向性和引导性,知识目标、理论目标、能力培训要体现内在递进性和统一性。

2.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重点、热点、疑点讲解,教师应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最有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印象,达到育人的功能。

3.浅化、形象知识。思政课理论抽象性和概括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教师对理论概念、术语、论述加以浅化和形象化。“任课教师要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生动的教学语言,把科学严谨的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让政治理论课精彩起来”。

4.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为中介、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优化教育过程是在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活动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学结构模式的整体优化。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所讲的道理必须依靠新鲜的高超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者、倡导者和使用者。

严格地说,“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选择与优化。近年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尝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1.主题探讨法。其程序为:精选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2.问题归纳法。将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的表现以及存在问题先请学生提出,然后教师运用书本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所学基本原理及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解决问题。

3.典型案例法。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将精选个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正误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

4.情景创设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5.多维思辨法。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挑刺,提出优劣加以完善,还可以有意设置正反两方,掀起激情风暴,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在明辨中寻找最优答案。

上述这些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既不是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生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是教师辛勤思索劳动的结晶。教学方法的创新及优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检测者和评价者的作用

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充分地体现在检测与评价的作用之中。教师除教书育人外,还承担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课程论文的优劣、理论应用的效果大小等项目的度的检测,以及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演讲比赛、智力竞赛等活动进行评价。检测评估手段方法是否科学,教师的评价态度是否实事求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它不仅包含对学生理论成绩的考核,也包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肯定,这说明,素质教育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只要有教育、选拔和质量评价,考试即概莫能外。”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在考什么、怎样考上下功夫。考试的内容必须改革,评价标准必须科学,评价态度必须正确,评价方式必须多样化。应体现素质教育观,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与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起到应有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在考核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抛弃死记硬背,抛弃难题怪题,抛弃陈旧知识,允许学生发挥、创造,鼓励学生争鸣,倡导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不唯分数,不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要在考试中充分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因人而异的制定实事求是的考核目标和措施,使考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未来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

六、发挥教师素质教育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应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协调作用。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全面性体现在施教主体上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一方面要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各方面的基本品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获得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理性的思想方式,培养学生的不同技能,使学生主动发展。其次,全面性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教学目的的确定到整个学习发展的过程,从知识的传授到技能的培养,都渗透教师的组织协调作用。另外,课堂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衔接与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及与教学相关联的方方面面的处理,大到整个学校、小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联系、组织和协调作用。教师的组织协调者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诸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总之,“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地位,决定了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84.

[2]李丽,葛彦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的基本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76.

教育导刊范文篇7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一、教育知识管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领域首次提出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其核心理念为对各类知识的分类与转化。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即事实的知识(Know-what)、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Know-why)、如何去做的知识(Know-how)、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Know-who)。[1]其中,前两种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即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知识;后两种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即经过长期积累而得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2]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学校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的发源地与动力源,是最为典型的可适用于知识管理的领域。教育知识管理为一种教育知识管理视角,是以各类教育知识作为文化资源,以知识或知识活动作为教育组织的核心财富,对知识的获得和继承、知识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知识互换和教育组织内部知识的分享结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增加进行管理,以发挥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教育组织的智慧,从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谋求生存和发展。[3]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为动态过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探究模式,不断丰富和升华其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即基本知识素养、专业知识体系、教授知识及研究学习能力、积极上进的个人情感和高尚的品质。现代社会中,新一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与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各类信息和知识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爆炸性增长。在此背景下,具有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其中的知识精髓,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对广大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代社会提出的复合型教师观,不仅要求教师从传播的角色向教育合作者积极转化,而且还要具有研究能力,具备对工作的反思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4]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成长一度具有“自然成熟”烙印,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环节完成新教师的自发成长过程。为了实现教师专业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采用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在职进修等方式为辅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教育培训一般以技术操作类为主要内容,片面地注重教学技能和技法的作用,忽视了实践在教学过程起到的不可或缺作用,使得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极其有限,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上述基础上,通过教育知识管理思想的引入,改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

第一,个人知识库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对教师个体的各类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个人知识库以整理容纳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汲取的有价值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第一要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既可以通过自主总结学习,又可以利用培训学习等途径完成知识库的建立。此外,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来获得各类富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个人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后,教师先建立知识地图,随后形成知识架构,进而完成个人知识库的建立。第二,个人知识共享与交流。个人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显性知识,从而充实个人知识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与其他人员的积极分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外化。通过上述交流与分享,教师自身可以达成汲取新观点,获得新思路,感悟新知识,增加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式技术,博客、虚拟学习社区等手段,可以实现教师个体间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并且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第三,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知识转化理论,通过教学实践完成知识应用,可以获得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经验,完成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积极转化,最终加速知识的内化进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自身经过观察、体验和反思,不但可以获得其他个人的隐性知识,还能够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播给他人,从而通过上述双向过程,完成知识的社会化,并实现知识的价值特点。

作者:白利斌 单位:本溪市溪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张军辉,张新明.教育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43-45.

[2]葛萱,张新明,王清.教育知识管理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35):227-228.

教育导刊范文篇8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从创业教育的起因看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二)从创业教育的内容看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二、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以加强创业意识渗透为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化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国家今后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创业意识的渗透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高校是引智聚才的学术高地,大学生在创业上拥有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意优势,这是得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许多学校也提供实践场地及创业指导,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创业教育得以开展。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通过“传、带、帮、赛”等方式切实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兄弟院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邀请创业典型或各界精英到高校举办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3]。

(二)以课程规划为核心,构建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经过慎重的课程规划和合理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了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形成“点”、“面”、“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4]。“点”指的是焦点,是创业教育中交叉性的研究对象。通过校内设立跨系、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这些对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学和创业实践成为实体,促进创业教育改革,设置研究中心,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找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指向,瞄准紧缺工作岗位及创业方向,解决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就业问题。“面”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不同专业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把课程改革做普遍、做全面。以此为中心,跨学科革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使专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创业教育模式。随着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显著不同的专业体系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体”。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欣欣向荣的网络经济形势,该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逻辑为:固本培元,以网载道[5]。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会影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此为“固本培元”;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兴盛的网络经济,将网络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施创业,此为“以网载道”。

(三)以教学实施为突破,确保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就业难问题倒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全国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为例,阐释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孵化创业典型”,“培养企业精英”,可分三步走:1.“承接外包”夯实就业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授课教师可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课程内容选定主题,设计课程任务,学生进行简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学生进行扩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创新激发引导,师生协同完成任务,最终分享成功作品[6]。计算机应用专业诸多B类或C类课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洽谈,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外包企业招聘启事中都有“X年软件外包相关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主管部门可与电商产业园洽谈,承接网店装修的服务外包项目,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接轨,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经过几个服务外包项目的实践,学生经过历练、总结,势必得到快速成长,填补学生在校工作实践的空白,打好就业基础。2.“赛教融合”体验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撑。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由于专业特点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可以免费网上开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所以多数学生创业首选是开设“网店”[8],而使用中教畅享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历程,弥补不足。中教畅享软件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主要包括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四项竞赛内容。网店装修,要求学生完成商品详情页和banner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商品展示类、吸引购买类、促销活动类、实力展示类、交易说明类、关联销售类”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竞赛内容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素材处理能力及软件使用熟练度;运营推广,要求学生根据经营状况尽可能地打开营销思路,完成推广;客户服务,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打造学生创业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经营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调整店铺运营措施,规划采购资金及租赁资金,在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该软件共有十道试题供学生模拟经营,经过5轮10期的练习与较量,学生不仅可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流程,也可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反思并规避。这样,不仅帮助可为学生解了市场规范、成本核算、营销推广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可为学生日后进行实体创业积累经验。3.“众创空间”提供创业便利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空间,学生只需缴纳水电费。对于创业成功典型,学校可以给予奖励,延长学生使用创业基地的年限,免去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也可激励其他学生创业;对于不愿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如“百度糯米”、“美团网”等进驻创业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轮流进企业见习一或两周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利用课余多方考察行情,注册网店。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注册开设自己的淘宝店铺,既可以以此创业,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作为日后的副业经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捍卫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创业或就业的自由。创业和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校方通过创业教育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建设创业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或轻松就业,而且可以以此回馈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体验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为更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张道华 单位:亳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洪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J].求知导刊,2016(43):54.

[2]宾慕容.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6-7.

[3]黄兆信,张中秋,谈丹.创业教育: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有效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24-28.

[4]邵晶晶,李佳.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J].求知导刊,2016(41):52.

[5]田蕾.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求知导刊,2016(44):15-16.

教育导刊范文篇9

上午好!

我是来自Xx的Xx,非常荣幸、非常高兴能代表学校在这里一谈心声,我发言的题目是《以平常的心做平凡的事》。在平凡中做好自己,在平常中追求进步。

一、放下架势,亲近学生,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

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想得到同学们的心,我想首先应该放下“教师”架势,亲近学生,让学生接纳你、信任你、喜欢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亲近学生是根本的途径。我充分利用每天三餐饭后时间,趁没上课之际到班上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从而研究学生;下晚自习到熄灯有30分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深入到寝室,哪怕只是看看,问问,我认为这也是在亲近学生,让学生靠近自己。有时一到寝室,同学们都会很亲热自发积极向我反映同学们生活陋习和说一些有关生活琐事,还开开玩笑。亲近学生,就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一句话、一丝微笑也是亲近,课外时间,只要我遇到班上同学,一般我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除非他抢着在我之前向我打招呼。早操,大课间,也都是我和学生亲近的机会。尽管我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近20,但我并没有感觉到因为年龄而阻碍和学生的交往,俨然就是好朋友。

二、调整心态,珍爱学生,努力做学生的好老师。

选择做老师,就注定对学生要有爱心。在工作中,只有真正考虑到了学生,想到学生了,很多工作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调整心态,爱学生就是爱自己,就是爱自己的工作。班上许朝阳同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表达不清,听他讲话如果不认真的话,只会听明白几个字,而且智力发育迟缓,属于典型的“待优生”。可这位同学很努力,每一次班会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刚开始,同学们都笑话他,因为他们觉得他是他们中的“异类”或者说他太笨了太傻蛋了,鉴于此,我从多层面上去肯定许,去表扬许,去赞赏许,渐渐地,同学们不笑他了,不是碍于我这个老师的面子,我想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很及时、巧妙运用了这一实实在在的德育事例。激情而又带自卑的许朝阳在日后的发言中,多次说到感谢老师和父母、感谢同学们,而且各方面都在进步,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班上似乎蔓延着“许朝阳效应”,榜样就在身边,效果就在言行里。我想,我给了许朝阳同学的爱,可能也正是爱激化了他,“爱”在同学中传递着。和学生沟通没问题了,有爱大有希望,好老师一直在追求着。

三、用心行动,关注学生,努力做“护花使者”。

关注学生对学生就要用心,要动脑,让行动证明一切。每到周一,同学们来上学,可能是健忘有学生忘了带假期作业、生活用品之类的,我毫不犹豫,用电话帮其解决后顾之忧。借电话虽小,但这也是在关注着学生。学生安全是天大的事,除了学校集会教育,我在班上几乎天天在讲,天天在关注,坚决执行集活排队入场等学校有关部署。从细微抓起,从身边抓起。在学习上为学生导航,肯定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明确方向,知晓目的。吃透学校等有关精神要求,教育学生把握好每一节课,一颗“红心”对待所有的科目。阳光体育,积极参与。书香少年,从我做起,课外阅读,强抓不懈。

从小做起,关心生活。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一周,年龄这么小,集体生活难免会有所障碍。针对这些,我挤出时间,多深入学生中,第一时间为他们排忧解难。班上有个女生叫王留风,可谓品学兼优,只不过上学期中间身体不很好,好几次上晚自习或下自习,她胃痛,我骑着摩托车送她回家。有一次,晚上睡觉,她的问题又犯了,我说带她到附近诊所看看,可她执意要回家,没办法,我骑着车冒着冬天的严寒送她回家,可到了村口,由于她家不在路边,加上我们停车旁边的那户人家的狗在撕心裂肺的狂叫,为了安全起见,打电话让其奶奶来接,可不知是奶奶听错了还是什么原因,我们在雨里等着,一直不见身影,在第二次电话的作用下,奶奶终于来了,回到学校已经十点多了。还有一回,那天早晨,我注意到余爽坐在座位上有点不对劲,问其原因后,骑摩托车带她到王枫诊所,可由于太早了,门没有开。于是,我们来到了万马卫生室,医生说必须打点滴,这样一来回来快9点了,考虑到她还没有吃早饭,于是在王枫街给她买了早餐,开始,她还不好意思想要拒绝,这一切的费用,都是我在买单。为学生的付出,要的是行动,如果学生是“花”,我就有点像“护花使者”。

四、积极学习,发展学生,努力做学生的“顾问”。

学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十分重要。结合学校及上级有关精神要求,经过再三考虑,我制定了“十六字”班训——“品行端正,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和谐发展”。我联系班级实际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诠释,每天下早操后,同学们回到班上,我令班长带领大家学习温习,一周、一月、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着,尽可能以己之力让这“十六字”照耀着学生“走路”,使学生在“走路”时常常想起这“十六字”。

习惯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尤其是人生还未开启的小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坚决贯彻学校“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理念及相关要求。尝试学生管理,锻炼学生能力。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事干,都愿意干,比如每天更换出勤表、今日格言等细小工作都分工到个人。学生的发展除了老师,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日常工作中,我很注意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及时通过短信把有些学生的阶段表现与学习状态传递到家长心里,以求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生活在新世纪的学生充满着活力、锐气和时代气息。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变数理所当然,有时候,我主动向平行班的许老师、张老师、於老师他们学习,因为“姜是老的辣”,他们是我的榜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鄢校长给我们推荐的“新教育”网站等,学习新知,掌握信息,充实自己。生活上,学习中,我努力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以自己的能力尽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扫除障碍,为学生引路、指路,争做学生的“顾问”。

班主任抓班级是主线,但搞好教学是主心骨。在黄梅教育人奔走在理想教育大道上,我也不甘落后,按照教育局构建有效课堂各项指标要求,积极投身追寻有效课堂。在学校的倡导下,实践教育,反思教学,积极记录下对自己教育教学的真情实感或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黄冈日报》、《教育导刊》、《巧顾网》等媒体上发表文章近30篇。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学校为师生做了事,就应该及时把声音传出去,经过努力,我先后在《黄冈日报》、《教育导刊》、《教育简讯》、《荆楚网》、《黄冈教育局网站》等媒体上发表教育报道近100篇,但愿能为学校的持续内涵发展助一臂之力。

教育导刊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爱家乡,爱中华民族,爱师长,爱亲人,学校和老师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个环节也有引导、鼓励和强化的作用。语文作为自带情感的学科,改进语文教材内容,加强情感教育,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还能有效检验教学成果。

1在语文教材中实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亲情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亲情教育的概念。所谓亲情教育,就是把亲情、友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带有情感,用它推动亲情教育是最佳的选择[1]。通过语文学科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和国家发展都有长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规范小学生行为,提高综合素质。小学生的年龄段处在情感、认知和个性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到受重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其思想境界,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加快教育改革进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大大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2.1教育方法和素质教育不匹配: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范围越来越广,但是部分传统教育理念仍然存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只注重教授学生语文基本常识,在课堂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健全情感体系,课堂下也没有关心学生,不利于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和学生基本情况,不能及时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

2.2忽视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校方忽视对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小学语文教师也没有探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小学教育各环节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认真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情感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孩子的思想有早熟倾向,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也不能及时改正个别学生不健康的思想。

2.3整体环境刻板化,情感教育难以开展: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小学没有渗透情感教育,模式刻板、片面,只追求表面形式,如一些没有教育意义的雕塑品和没有实际作用的墙体花纹,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也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情况,不利于情感教育的推进,也使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进程速度缓慢。

3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的策略探究

3.1改革教学方法,使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校长和各方管理人员在布置任务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原有传统思维,在教授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课程过后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推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3.2重视对语文教学内容情感的分析和思考,加强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读透各个文章的内容,研究教学目标,反复思考其中体现的情感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解程度,使小学生重视亲情和人文关怀。课程结束后,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表达真实情感,语文教师批改时要根据学生所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感状态,如父母离婚造成的学生心理孤独,或者家里有暴力行为造成的心理扭曲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他们,然后与家人沟通,并在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上不断改进[2]。

3.3校园文化注重体现情感,促进推进情感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推进情感教育的客观要求。学校方面对原油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以当前小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为根据,构建有人情味、知识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组织班级板报评选,鼓励学生思考亲情和友情,促进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在校园里,各个公告栏上展览关于情感的小文章和图片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八荣八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校园文化,促进情感教育的推进[3]。

4结论

国家近些年大力推进情感宣传,在新闻报道方面和影视作品、电视节目上都有体现,说明我国目前个体的人文情感缺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与人缺少交流,在小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刻不容缓。除了上述的三点措施外,小学教师本身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涵养,保证情感教育顺利进行。当然,作为父母一方也要认真履行职责,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为学生营造充满情感关怀的环境。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保证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作者:厉忠燕 单位:永嘉县巽宅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罗先慧,李云文,孙建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基于201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统计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