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0:51:20

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范文篇1

教育成本的核算主要是会计品种法、作业成本法,其中会计品种法需要确定核算对象和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成本明细账,来归集不同层次对象所耗费用,并且有不同的标准系数。作业成本法即ABC法,它异于传统方法,将各种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作业而非组织机构或生产部门,采用数量动因和非数量动因。这些方法计算周期因人而异。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把费用归集起来然后重新分配。成本控制很复杂,有多种原则,是可控制性的目标管理,需要把责任、权利、利益结合起来,受经济影响,也要因地制宜,为更好地管理,领导应加强重视意识,带动全员参与。

2高校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2.1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意义高校积极开展教育成本管理,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其一,教育成本涵盖了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所有资金,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为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方便高校各层面开展远景规划、目标决策、管理与监督等;其二,成本是计算效益的前提,只有吃透了教育成本,才能准确计算出教育效益;其三,教学投入彼此矛盾、成本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成本管理,无疑能够有效改善该现状;其四,学生的教学投入标准,即学费标准,和高校教育成本直接相关,科学的成本管理,能够为学费标准做出制定依据。仔细分析这四点意义,不难发现,各项内容均与高校教育效益成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对高校教育成本做好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其教学效益。2.2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虽然我们已能直接感受到做好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有助于大幅提升教育效益,但实际情况下,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做好成本管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少高效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成本管理。传统情况下,高校资金投入直接受政府指导,高校自身基本不需要参与资金流动的大多数过程,以至于高校教职员工均不重视成本管理。目前,虽然教育成本核算的理念有所转变,但是管理意识还很薄弱,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成本核算对象不统一,费用支出和成本归属极其复杂,管理依据不足,管理机制缺失,平台滞后,管理人才缺乏等。日常业务的开展中,且不说“跑冒滴漏”等难以有效禁止的问题,铺张浪费等问题同样是屡禁不止。其次,成本管理观念跟不上时代。一方面,受高校总体规模和自身环境的影响,我们一直将教学成本当作教育成果的附属,并不注重,在教育成本管理上做出的研究并不深入,相关方法也严重不足,对直接成本,间接费用概念模糊,在成本控制方法上,缺乏理解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涉及的工作,往往仅局限于账面及附属的理财及服务工作,对资金的来源、使用、分析、管理皆不深入。换句话说,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观点严重落后,并不以实现“低成本、高价值、高服务质量、高效益”为主要目标,而是单纯以节约为工作方向,将避免各种费用的发生作为重点,这无疑不利于长远发展。再次,开展成本管理,缺乏相关依据。教育成本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而教育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其价值并不单单体现在一位学生通过某项投入获得了什么价值上,还需要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信息、办学成本及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与数量等发生关系,然而正是这些与普通商品大不相同的因素,使得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更加复杂,现阶段对其的研究仅在表面,不谈运行机制的合理化,就算是成本核算,都只能说处于试验性阶段。最后,其他方面的缺陷。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组织机构专门开展成本管理业务、管理平台基于纸质平台,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总之,随着高校发展陷入瓶颈阶段,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已认识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与效益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然而基于高校资金流动在传统上受政府指导所限,长期以来的教育成本管理效果并不好,难以有效提升教育效益。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总结几点改进措施,如下所示。

3降低高校教育成本与提升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对办学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是提升教学效益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相关改革。3.1降低办学成本(1)拓展办学规模,有效提升教学规模效益。针对现阶段办学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应扩大规模,在师资和专业结构上做调整,挖掘师资潜力,对教辅人员加强培训,以提高技能,提高上课质量和效益。这既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率上有所提高,又完善了教育管理机制,达到降低成本,增强效益。具体而言,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提高师生比例,降低人均事业费。举例而言,两千人的高校,其人均事业费约为七千元,而三千人的高校,人均事业费却能降低至五千元左右。可见,提升师生比后,能够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方面进行师资力量调整,甚至能为办学结构调整做出指导。第二,提升教师培训投入,提高教学含金量。这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教学力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流动,均能够从侧面为学校吸引更多的学生。(2)关注教辅人员。高素质的教辅人员,有助于高校开展精简办学业务,同样能够降低办学成本。具体而言,措施有如下几点:第一,提升优秀教师的上课时间,从根本上挖掘教师的潜力,提升办学质量,完善教育管理,进而降低成本;第二,给予优秀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教辅人员参与到培训中,参与到工作中。(3)提升教学设备的使用率。通过提升设备使用率,我们能有效控制人均投入,从而降低教育成本。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措施:第一,降低绝对投入,所谓的绝对投入,是一旦投入,就不能变卖的一次性设施,高校应该尽力降低该类投入,通过租借或者其他业务类型实现同类投入;第二,提高相关设备的使用率,在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全力提升效益。3.2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第一,我们应该革新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体系。首先,为强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建立一个控制机制是很关键的,调动高校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各种方法控制成本。其次,确定成本管理对象。成本对象就是教育费用归属者,因此学生是核算对象。再次,一套合适的会计制度,包括反映财务收支、负债状况,以及改革会计科目。成本控制评价是检验核算与控制是否相符,包括制定标准以检查、对比各项费用支出,揭示差异,分析原因,确定误差的责任归属。然后,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来说,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成本管理网络,使之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组织平台。最后,高校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投入到财务管理中,经济时代中,他们的素质才能与效果息息相关,高校要给管理人员创造文化的氛围的同时,也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能提出更好的管理方法和目标。以不同业务岗位来建立培训机构,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用更好的技能来管理。第二,运用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对业务活动规划。对高校核算部门与采购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合理搭配,科学应用财务控制技术,以高校的实际办学情况对财务进行精确核算,进一步提升经济考核指标,同时引进新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办学成本核算机制的完善。另外,对高校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强调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对高校办学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成本核算时间、原则、对象、方法、程序的明确对核算管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实行起来比较方便,健全管理体系,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目的。第三,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理论与时间均已证明,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难以开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优秀的会计人员,因此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是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效果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需要营造一种适合财务管理人员成长的氛围,如提出明确的管理目标,以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欲望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大幅开展会计人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确保高效教育成本管理能够正常开展。

4结语

教育成本范文篇2

本文作者:刘旭东王胜本蒋炳武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分析与比较

(一)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分析:1993—2008高等教育投资是外部资金向高校内部转移的过程,最终形成高等教育财政收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根据来源渠道,划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经费、事业收入(主要是学费)及其他教育收入(高校投资收益等)等形式。[2]从投资的角度,本文对河北省1993-2008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和图1:并轨,并确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来,高校事业费收入(主要是学费)呈强势上扬趋势,增长率是34.15%,高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率21.38%。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社会投资和学校自营收益转移支付未见任何起色,甚至基本处于停滞和倒退(社会资助增长率为-9.22%)。同时,尽管其它投资(学校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增长率高达到87.41%,但总体贡献率微小,几乎可以简略。从1993—2008年高等教育投资的平均值来分析,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前后,高等教育分项投资的构成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详见表3和图2、图3。上述图表显示,1993—1997年间,财政性投资占高等教育投资的68.57%,学费投资占29.31%;实行成本分担后,这一比例变为37.02%和54.27%。学费作为主要的事业经费来源,成为了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形式。但从各种投资渠道的比例构成来看,多元目标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依然未能形成,社会投资的发展仍受严重局限。尽管总体上高等教育投资呈增长趋势,但并不能说明高等教育投资率是乐观的,这种增长具有蒙蔽性,当用“生均”的标准去对总量进行分解时,这种蒙蔽性就被揭开了。由于数据所限,我们选取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作为“生均投资”的分析指标,尽管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能反映出生均投资状况的基本特征。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图4河北省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走势图:1993—2008从上图可以发现,1993年以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呈波浪起伏形,总体上未见增长趋势。特别是自1999年国家扩招后,生均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曲线呈下降趋势,并且这种下降趋势一直持续了近十年。“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是《教育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做出的明确规定,是考核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图5反映了1993—2008年期间,这五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图5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指标变化趋势图:1993—2008注:两个比例:1.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2.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三个增长:1.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减比例、3.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减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确立以后,“两个比例”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比例性增长,财政性教育投资在国家公共投资中的优先地位并未体现;在“三个增长”指标分析中可以看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后,1997年确实成为了投资走向的一个分界点。跃进式的扩招,并同时没有带来加速的财政拨款增长,这就形成了生均教育事业费在1997年以后出现了持续近十年的下降。(二)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国内外比较本文将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与同期全国高等教育投资情况进行了对比,比较结果如图6。图6河北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全国平均值比较图:1993—2008该图显示,1993—2008年间河北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全国平均值的曲线走向出奇地一致,呈曲线形平行状态。但是,河北省的生均值一直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平均值1500元左右),这表明,河北省的财政性高等教育投资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出于比较的全面性,本文分析了类似时期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数据。美国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发源地,具有教育成本分担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根据美国教育统计摘要的数据(NCES),本文绘制了1980年—2001年期间美国公立高等教育分项投资比例构成图。图7美国公立高等教育分项投资比例构成图(均值):1981-2001资料来源:U.S.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DigestofEducationStatistics,annual.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自成本分担理论指导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以后,市场资金在高等教育财政收入结构中占有明显优势。其中社会捐赠和大学销售服务收入等份额,占美国全部公立高等教育投资的63.56%。这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投资的最大贡献者,远高于各级政府26.23%的份额。在其他国家,私人承担的高等教育份额也比较高,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私人分担比例在50%左右,韩国更是高达77%。[2]同样的比例,河北省社会投资仅占8.9%,政府投资却高达40.8%。以学费为主的事业费成为投资最大的贡献者,占投资总额的50%左右。由此看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是多元因素竞争性共存的。相比之下,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形式非常单一,政府资助和学生缴费成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方式,社会资助力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远未被激活。

分析与讨论

基于实践的分析研究,本文对《纲要》中就如何进行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从以下几点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建议:1.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保障对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资的优先权在“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教育成本分担后,河北省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投资优先权并未体现,财政投资的增长也并未随着GDP的增长同步提高,河北省远未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4%的目标。但令人可喜的是,在2011年3月1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多位省领导提出要加强和保障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投资的力度。“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如期达到中央核定比例目标,并保持稳定增长”。[4]要做到落实“一个责任”、健全“一个体制”、做到“一个优先”、实现“四个确保”和完善“五个机制”,以此来加强教育投入的保障。[4]特别是有人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到2012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2%,各级学校生均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提高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到2012年达到12000元。”[4]规划的明确目标,是落实《纲要》要求的根本前提。建议政府在此目标规划下,能够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优先权得到切实的保证,从财政角度不让高等教育投资仍处于被动地位。2.培育成熟的教育投资市场,完善高等教育投资的多元渠道教育市场机制的形成是实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备条件,培育成熟的教育投资市场需要解决打破公共教育服务的政府的垄断,建立教育服务的“生产者市场”;同时赋予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确立教育受众的“消费者主权”。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基本前提。从河北省1993-2008年的情况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体系远未达到成本分担的理想目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为此《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积极化解学校债务。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5]在建立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过程中,政府应当摆正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积极培育多元的投资市场,鼓励捐(集)资、赠予、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资金进入大学财政。政府应在立法、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收入转移支付能力,维护大学的自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真正尊重高校的办学主体和融资主体的地位,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融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具有自主决定成本开支标准、制订融资战略的权力。政府应当通过制订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等政策,运用财政工具的调控权鼓励高校通过合理运营获得资金赢余,并且允许学校将赢余转移支付到学校内部改善办学条件。另外,大学应该寻求更灵活的办学形式,通过“转制”等方法,创办产权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机构,积极引入外资力量、社会力量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权利与义务。4.建立高校财政评估监督机构,提高和保障资金的利用效率评估监督组织是构成高校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中间机构能够以“旁观者”的立场更客观的对高校财政投资进行评估和监管,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纲要》在此方面也有具体建议,“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和经费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各类学校预算,提高学校预算执行效率。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5]另外,《纲要》还对各项任务进行了具有分工,在保障经费投入方面,明确提出建立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审计厅等十多部门的联动保障体系。[5]这些具体措施将有力推进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的稳健成长。5.加强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的立法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助立法严重滞后,尚未见到全国人大制定的高等教育财政资助专门法律,只在学校条例或者教育法规中有关于教育财政资助方面的条款。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教育财政资助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一直偏低。教育财政资助的严重不足,成为普及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障碍。对此,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重视,在《纲要》中已经有专门章节阐述了高等教育立法的规划。第二十一章“依法治教”部分指出,“加强教育法治建设,加快依法治教进程,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协调教育关系、规范教育行为、维护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治校评估检查制度”。[6]这些依法治教内容的提出,表明了河北省对大力加强教育法制进程的重视。但客观地分析,这些文字性描述仍然很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特别是没有提到针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专门立法规划,这实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反映出,今后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总之,在教育成本分担目标下,投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谋求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既能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多渠道的调动社会力量进行融资引资,推动河北省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澄清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回归政府的本原角色,从而引导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对大学管理的加强,最终构建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目标下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

教育成本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成本核算;成本项目设置

高职教育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在高职教育的办学中,之所以要进行教学成本核算,关键目的在于,保证学校教育资金分配的均衡性,使学校的资金分配合理,既保证在办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又要保证学校资金的正常收支。现今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部门在针对学校的收费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制定,由此可见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所在。通常我们在针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解上,只是简单的把学校的费用收支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准确的教育成本的核算还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费用的消耗。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教学成本核算时,只有掌握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概念,才能使整个教育成本核算具有准确性。教育成本核算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成本项目进行研究分析。

一、成本项目设置的原则分析

学校财务人员在针对本校的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时,需要掌握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从项目成本的概念理解来看,成本主要包含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类别,这是成本项目核算的基础。在成本项目核算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成本项目设置的概念,方可准确的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此外,在对教育成本核算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成本设置的有用性原则。财务会计人员在针对教育成本项目进行设置时,需要将学校的整个经费的收支情况合理的归纳到成本项目中去,这样方可促进教育成本项目设置的整理和分配工作。只有掌握教育成本设置的有用性原则,财务人员才能针对经费流支的风险性进行科学的掌握。(二)成本项目设置的简单性原则。所谓在成本项目设置中的简单性原则,就是对学校教育成本的设置应该简单明了,这样才能有效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归纳,也只有实现教育成本设置的简单明了,方可提升成本教育核算的效率性。(三)成本项目设置的完备性原则。所谓成本教育项目设置的完备性,是指财务人员在针对学校教育成本的归纳时,应该满足现今的资金消费的客观现实,只针对成本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归纳整理,使整个成本消耗都反映在成本项目设置的内容之中。(四)成本项目设置的一致性原则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时,只有严格遵守成本设置的一致性原则,方可有利于会计人员的成本项目核算保持一贯性。

二、成本项目设置的内容分析

在针对教育成本项目进行设置时,成本项目设置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各个方面都需全方面的衍升到成本项目中去,有不少学者在针对成本项目进行设计思考时,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意见,因此在进行成本项目设置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设置。(一)工资。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成本项目设置时,工资是最核心的成本主体。学校在教职工工资的设置上通常包含整个学校人力资源的工资开支,含教师、行政人员、工勤管理人员等,而由于工种的不同,在工资的设置上也具有差异性。在工资的给予的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工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等。在这几种工资的类型中,基本工资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性的工资标准发放给教师的工资,基本工资是教师工资主要的工资形式。工资中的补助工资是指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给予教师一些补助性的福利,其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多个方面的。(二)教职工的福利费。在教育成本设置中的福利费用是在教师工资上衍升出一种补助费用,通常指教师在就职期间所给予的一些政策性福利辅助,这些经费设置的目的则在于帮助解决职工及其家属生、老、病、死等问题。若按照福利费用的分类来看,教职工的福利费主要包含以下:职工探亲费、职工死亡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独生子女保健费。(三)社会保障费。成本设置中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是教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为教职工提供一定抗风险保障能力。社会保障的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职工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四)奖助学金费用。我们针对教育成本项目设置时不能只是简单的考虑对员工工资的开支,还要考虑我们需要给予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在奖学金的设置上主要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助学金的发放主要针对家庭较为困难的这一部分人群。在奖学金和助学金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成本设置上还有所争议性,不少教育成本项目的研究学者认为奖助学金不应该纳入学校的教育成本设置中,认为这是学校资金转移的一种方式,并且认为这样的资金转移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服务存在一定的断连性。但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奖助学金是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的关键因素,还能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源流失性。这与学生教育服务相联系,因而笔者认为奖助学金是教育成本项目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教学设备的折旧费用。教学设备的折旧费用,是学校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教学设备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产生的磨损消耗,是学校资金支出无法转移的资金成本。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学校都是从事技能性的教育活动,如理工科目的学习中需要购买大量的仪器设备,并且这些仪器设备是学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仪器设备在继续使用时便会对仪器设备消耗产生折旧影响,这些教学设备在教学折旧的计算上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在高职院校中教学设备的折旧通常包括教学楼的折旧、专业仪器设备的折旧、图书和教学资源的折旧等,在教学成本折旧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上,教学设备折旧是整个教育费用成本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其他教育成本设置

(一)其他费用设置。在我国的高校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退休金制度的建立还在不断完善,因而在教师的退休养老金的设置上,都是采用单独拨款的方式针对教师进行发放。而国家在针对养老金的发放,教师也需领取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成本项目费用的设置上,我们需要将教职中的退休金纳入到成本设置中去。有不少学者认为教师退休之后便与学校的教育服务没有联系性,因此其退休金不该纳入成本项目设置的内容中去,而笔者的观点则相反,因为教师在未退休前为教育服务做出贡献,因此其退休后的退休金也应该纳入到教学成本项目中。(二)科研经费的设置。在教学成本设置中,科研经费设置也是教育成本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到教育成本中去,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中还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是以技能性教育为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技能教育的进步,因此科研资金的投入也应该纳入教育成本设置之中。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职工需要通过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并对以往的陈旧知识进行及时性的更新,使专业技能技术能够适应现今的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研项目与教育成本是息息相关的。

四、总结

通过笔者的研究分析,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项目设置需从工资、福利费用、社会保障费用、奖助学金、教学设备折旧费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只有全面的思考才能确保教育成本项目设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13:01-15.

[2]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1-81.

[3]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人大复印资料G4,2017(1):23-27.

[4]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37、91-108.

教育成本范文篇4

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三类:统计调查、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转换计算和成本核算。从计量的主体看,教育成本有社会成本、学校成本和个人成本之分。高等院校的功能是提供教育服务,所以高校教育成本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目前,高校教育绩效的评价,高校收费标准的制定,迫切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但迄今为止,各高校都难以得到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本文拟对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意义与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目前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存在的问题

要讨论高校教育成本计量问题,首先必须对高校教育成本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舒尔茨在其《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作了经典的阐述。他提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1]。第一部分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以及房屋、土地等的折旧、报废及利息成本。但不能包括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如学生食堂、住宿、运动队活动等项成本,也不能包括向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补助等“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第二部分成本可用学生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来衡量。科恩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但也有一部分是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支出;额外(比不上学的)住宿费、服装费、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以及书费、运动器械等学校用品费用。间接成本主要有: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学校享受的税款减免,用于教育的建筑物、土地等资产损失的收入(利息或租金)[2]。王善迈认为,教育成本是“高等教育服务供给方——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成本,不包括学生(或家庭)支付的个人教育成本,也不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间接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3]。”

从上述各学者对教育成本的阐述,可以看出在理论上人们对教育成本的含义和计量原则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教育成本的实际计量工作却不尽人意。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分析教育成本时曾指出,教育成本的资料来源于“学校经费”的统计,而“学校经费”并未包括全部的成本内容,但又包括一些并非教育成本的内容。他列出的六个未解决的教育成本问题,几乎全是教育成本数据计量问题。迄今为止,教育成本还仅仅是一个质的概念。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因不适宜于生均教育成本核算,并且学费与教育成本之间并无确切的因果关系。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并不象营利机构那样实行权责发生制,高校通过投资和采购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仪器设备等也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和折旧基金的提取制度,导致高校不可能提供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现有所谓教育成本信息不过是按照实际发生支付作为计量依据,由学校财务决算给出的学生平均培养支出,并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分摊,也没有区分成本和费用的差异,成本项目与非成本项目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准确反映高校成本项目与成本水平。因此必须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合理计量和核算,明确学生平均培养支出和教育成本的模糊界限,解决近几年高校收费上涨过快,收费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二、合理进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

1、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主体。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教育成本计量的主体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4]。院系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一级核算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2、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服务产品的基本计量单位是时间长度,教育产品的计量单位有学时、学期、学年等,因此可以计量学时成本、学期成本、学年成本等[5]。学校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的学年作为不同的教育产品,分别核算其成本。在高校中,相同年级的学生还有专业的区别,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是不同质的,因而应视不同专业的学年为不同的教育产品,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上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处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3、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的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到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笔者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年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的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按这一思路,由于政府财政年度为公历年度,会使学校会计年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能保持一致,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4、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任何会计记录的基础,教育成本核算自然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的。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教育成本核算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教育成本的可比性受到影响,需要用物价指数最好是教育物价指数进行调整,才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才能发挥教育成本信息考核、控制、预测、决策的作用。二是按历史成本原则(遵循货币计量币值不变的要求)核算出的教育成本,但不能完全补偿真实的资源耗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耗费。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一般大于其原始价值,按原始价值提取折旧费,重置时就会在使用价值上减少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以教育成本为基础确定学费、教育拨款时,应考虑以重置价值矫正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

5、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对于教育成本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论。笔者将其定义为:办学主体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按国家有关标准和高校现行实际支出指标测算的各种教学性直接支出和应计费用总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办学主体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为了剔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本文研究的教育成本是标准成本,也就是相当于工业企业中的计划成本的内容,而不是各主体的实际财务成本。同时,本文也只研究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成本,而不考虑各种非教学性支出,譬如有关税费、筹融资金成本、后勤社会化成本等等。具体来说,本文所指的办学成本的基本成本要素包括: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固定资产(包括土地)使用费以及其它费用等项目。

(1)人员经费支出。它类似于企业的人工费,但又不同于人工费,包括教师及教辅人员工资、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奖助学金以及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但不能包括后勤社会化后的后勤人员、专职科研人员、校产经营及管理人员等与教学无直接关联的校内人员的工资支出。这里的工资项目主要包括学校支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种津贴、授课费、福利费、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费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成本内容。用于学生的各种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生活补助等学生事务支出,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实际出发,我们也将其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人员经费中。关于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是包括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及活动费、医疗费、公积金、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这部分费用在人员经费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2)公务费。它是指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日常支出。如办公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取暖费、差旅交通费、车辆使用费、会议费、接待费等。

(3)业务费。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高等教育任务所发生的消耗性费用。如实习费、招生费、毕业就业指导费、资料印刷费、教学实验用材料消耗费、外事经费、教研教改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体育维持费、网络使用费、教学用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

(4)固定资产使用费。它也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内容。目前高等教育成本中关于固定资产使用费还有很多理论与实际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合理的折旧年限的选择。理论上,固定资产使用费包括三部分:固定资产日常维护维修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计入成本的大修理费是指会计期间内按一定标准计提的大修理基金);固定资产折旧费。

(5)其他费用。是指不包括上述内容但应计入高等教育成本的费用。如:学生医疗费、学生活动费、按规定上交政府的有关政策性基金、罚款、捐赠、意外损失等。、高校收费的管理和制度设计

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合理计量分析后,政府或高校就应该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高校收费管理制度,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收费水平快速上涨的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收费要遵循公平、效率的基本原则。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政策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大学的学费是地方政府管制价格,学费标准差异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的差距,教育成本分摊属地化。既没有明确学费统计口径,也没有统一收取标准,各校学费自收自用,从学费上反映不出高等教育领域的层次和特点,也无法反映学校所能提供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尚未形成一个以质量、生源、学费为主要指标的市场竞争体系。单凭收费各自定价,对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加之我国地域经济差异,生均成本的计量缺乏可比性,所以,对大学收费这一技术性和制度性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合理性和政府职能的发挥。学费不是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教育成本的分摊,它必须依照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决定。

第二,利用收费机制加强高校的成本约束和核算。高校的成本约束问题有着众多体制性原因。从收费管理角度看,最根本的在于作为投资者之一的学生在教育体制中没有选择权。因此,只有在学生的自主选择和院校间的有效竞争这两前提下,高校才能主动压缩成本,高等教育收费才能合理发挥成本补偿功能,并促进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有效配置。所以,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机制和相应的收费形式,强化学生作为教育投资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应作为收费体制创新的重要目标。试行学分制收费的出发点也正在于此:其一,通过学生对专业甚至学校的选择,可促使学校尽可能压缩教育成本,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教育服务来吸引学生的教育投资。其二,为保证生源,学校将改变原有各专业“一刀切”的收费形式,而是根据各专业热门程度来确定有差别的收费标准,使区别定价政策得以真正落实。其三,可推动学生尽可能通过缩短教育时间或同一时间尽可能多地加修学分,提高投资回报率,也为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减轻学费负担提供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高校必须确定合理的高校办学成本。引起高校收费水平快速上涨的一个原因是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增加,导致高校教育成本上升。在通常情况下,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增加有其合理的原因,比如社会工资水平在提高,研究和教学活动对仪器设备等投入要求越来越高。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高校生均培养成本增加?据有关资料,兰州大学生均成本1999年比1998年增长64.5%,而两年支出项目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1999年人员经费仅仅比1998年增长了15%,公务经费增长了19.8%,生均业务费却减少16.2%,增加最多的是其他费用,增长479.3%,从生均812元增加到生均4704元,修缮费是另外一项增长最快的费用,增幅达246.5%,“修缮费”与“其他费用”两项开支的增加额占到了生均成本增量的79.8%[6]。很显然,生均成本的增加并不是教学业务费的增加,即不是直接教学成本的增加,可见在校学生的直接受益是十分有限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增加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增加的收入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从许多高校装饰豪华的办公大楼和令人惊叹的办公条件中也不难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教育经济学界一些学者指出,如果不受到约束,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有无限增加的可能。

最后,必须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改革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使其与社会对接,改变目前教育成本核算滞后形成的种种弊端。实行财务监督,使学校由财务核算型向经营核算型转变,促进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优化资源配置,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高等教育经费还非常不足的前提下,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学适当缴费,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一条可选之路。但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高校教育成本计量和收费管理时应该尽可能地降低高校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将一些与高校教学无关的费用剔除出去;政府加强对高校成本核算的监督,以平均教育成本作为收取学费的根本依据,而不是以各学校自己上报、自己计算的所谓“成本”为基准;同时还应将高等教育成本个人的分担比例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严禁各高校私自提高比例,多收学费。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科恩[美].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24-29

[4]荆新.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

教育成本范文篇5

学校教育成本是指提供某种类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教育服务时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其可分为学校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学校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教学成本(如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如公务费、业务费、助学金、奖学金等)、必要的教学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如教学设施购置费、维修费、水电费等)。这些费用与提供教育服务直接相关,没有这些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

学校间接成本包括为教学直接服务的教务管理成本之外的行政管理费、公用设备、公务用房(如教学楼、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基建费、购置费、折旧费以及购买和租赁耐用资产的支出。这些花费与培养学生的关系是间接相关的,没有这些耗费,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服务。

二、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成本不单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投资事实上被当作是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福利,教育单位既不存在或很少有自有资金投入,也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更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亏损或破产的威胁。因此,他们往往不考虑怎样合理使用教育资源,也无须进行成本核算,因而,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严重、无偿占用学校资源、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鉴于此,学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打破学校只计支出不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正确归集和控制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学校创造条件。

(二)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府拨款

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成本逐年增加,政府的财政支持相对紧缩,学生缴费收入在学校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学费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应与学生适当交费并举。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应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不应将政府的财政负担转嫁给学生和家庭。因此,学校的学费标准应考虑学校教育成本和学生及家庭的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因素。教育收费的标准主要是由教育成本和教育的社会需求来决定的,因此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确定正确的生均培养成本对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意义重大。

(三)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经费紧张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税、费、产、社、基”六个方面。所谓财,就是财政教育拨款;税,就是教育税费;费,就是学费;产,就是校办产业;社,就是社会捐赠;基,就是基金。但本应占主体地位的财政教育拨款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财政拨款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名称也由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补助收入。此种形势逼迫各学校必须加大自筹经费的力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迫使各学校不得不开源节流,成本核算势在必行。各学校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合格,以及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确定,为学校间提供了一个可以横向比较办学效益的标准,从而有利于从价值形态评价学校教育的办学效益,使各学校树立起投资与成本核算观念,加强学校的理财意识和学校的财务管理。

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学校目前的成本核算还没有真正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基础数据,有些学校有一些数据,也是按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拨款额度折算后再加上很多并非教育成本的项目费用。此外,有些学校即使已经开始进行成本核算,但多多少少还存在一些制度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一)从制度层面上看

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学校财务制度与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相背。对于学校这一非营利性组织,我国将其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之列,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收支核算而没有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对于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不能真正体现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的配比原则,或者说不能正确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由此导致学校财务报表失真;2.会计人员编制的报表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以误导。因为报表里的数据不是按配比原则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现金流入及流出的表象,并不能真正说明教育成本问题。这种按收付实现制所取得收支核算资料与社会各界对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的要求相违背。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二)从操作层面上看

1.教育成本计量确认不真实

长期以来,学校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都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而且投入金额较大、多年受益。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会计科目设置不能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核算期间费用

目前,会计科目设置中按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的项目划分,难以确认教育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难以考核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利于分析各个会计时期的成本变化,从而不能合理配置资金。

3.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教育事业支出中一直包涵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已经实行产业后勤社会化服务人员支出以及部分科研项目的支出。为便于准确地进行

教育成本比较分析,离退休人员经费不应列入教育成本核算,应由社会保障部门列支;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后勤服务这部分也不应列入教育成本。

4.教育成本风险居高不下,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据调查,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欠费的情况,欠费几百万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院校累计已超过千万元,并正以年均约1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某些学校外省学生(绝大多数也是来自社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只占全校在校生的7%左右,欠费却高达25%左右。在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欠费将使我国学校教育成本不断上升,风险增大,同时也造成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难度加大和核算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

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规范支出范围,改善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系统包括预测成本发展趋势、确定目标成本、编制成本预算等。目标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也是实行成本管理的目标。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是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的重要方面,对目标成本执行过程的控制,主要是及时计算目标成本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反馈,促使责任单位进行有效的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共同完成学校成本管理的总目标。

(三)建立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和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四)明确成本核算范围

即规定教育事业支出中哪些属于教育成本,哪些不能计入教育成本。约翰斯顿的学校教育成本构成是广义的教育成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教育成本,不能作为实际的教育成本。实际的教育成本应该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且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能力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科研支出、学生个人支出和与培养成本无关的支出如校办产业支出、后勤部门实行社会化后的支出、教职工住宅商品化的支出、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支出等都不能列入实际的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教育成本管理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前,高校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没有根据会计分期假设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未能科学地反映成本费用的真实情况。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后,建立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重记账模式,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将成本费用根据其所发生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真实反映了单位的成本状况。政府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具备了可行性。

(二)费用要素的设立满足了成本核算和数据统计的需求

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要进行成本核算必然先对费用进行统计。《政府会计制度》中的财务会计体系以权责发生制计量费用要素,满足了成本核算和数据统计的需求。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可以通过分析《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各种费用科目,对各类经济科目进行归集,再采用合理的方法分配到特定的成本对象,以满足教育成本精细化核算的需求,进而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三)“双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为教

育成本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决策依据《政府会计制度》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和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财务会计并行的模式。在教育成本管理中,这种“双基础”的核算模式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既能为预算编制提供有效资料也能为财务监督决策提供便利,有利于高校进行成本预算及绩效管理。

二、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本文对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随着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成本费用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当前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工作总体进展仍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预算管理方面。高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遵循“两上两下”的预算审批流程,具有相对完善的预算编制体系,并且在不断推进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但预算编制仅涉及收支预算,没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关于成本费用的预算,也并未对学生消耗的资源进行估计,未编制教育成本预算。核算管理方面,各高校均已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实现了“双基础”核算,根据自身情况设置账目,进行日常记账和结账工作。在教育成本的核算上,虽然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关注成本,大多数高校平时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只是出于某些决策需求时采用简单的调查分析和数字加总方式计算成本,教育成本基本等同于教育支出,未对间接成本进行归集分配,核算方法并不科学,也没有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规定。目前,《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已经出台,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出了要求,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已经迫在眉睫。成本控制方面。通过分析各高校年度决算报表,发现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是工资福利支出与商品和服务支出。工资福利支出是刚性支出,旨在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商品和服务支出为一般性支出,主要保障学校的基本运转。而河北省本科高校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和收取学宿费等事业收入来保障学校的正常开支,经费收入有限。因此,在保证刚性支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情况下,控制办学成本、压缩一般性支出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间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以医科大学为例,先后出台了《河北医科大学财务审批办法》《河北医科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多项费用开支和报销审批制度,以实现对商品服务支出的控制。绩效评价方面。当前河北省本科高校正逐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在每年的预算编制时就设置好相关绩效考核指标,但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准确的成本数据,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成本评价指标,因此难以对教育成本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

三、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调研发现,河北省本科高校的管理者中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很少,成本管理知识相对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扶植力度不大。财务人员常忙于预决算与日常的账务处理而没有精力去做好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与管理,缺乏对自身成本管理职能的清晰判断。非财务人员由于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往往有成本最大化倾向,对成本管理有抵制情绪。总之,资源资金共同节约,成本效益共同关注,成本管理全员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教育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会计制度的推行,高校的教育成本管理思想开始初步建立,但调研发现,作为教育成本管理的牵头部门,河北省本科高校财务处几乎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成本核算、管理科室,现有科室的职责也都不包括成本核算。学校层面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缺乏专业从事教育成本管理的人员配置,没有学校层面的教育成本管理协调组织就必然导致成本管理工作进展缓慢,长此以往不利于科学反映学校的真正办学成本,无法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影响办学效益。

(三)教育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政府会计改革要求高校逐步加强成本效益观念,但河北省本科高校中尚未有一所学校建立起系统、科学、完善的教育成本管理制度。教育成本的核算较为粗放,教育成本控制的规定零散出现在各类规章制度中,教育成本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相关规定、制度不完善、不系统,没有与时俱进。(四)会计管理信息软件缺少教育成本核算模块河北省本科高校均已实现会计信息化管理,大多选用友GRP-U8高校管理软件和天大天财财务管理软件,这两种软件目前都没有搭建成本核算模块,教育成本的核算只能从会计核算模块的账面取得数据再进行人工处理,过程复杂且容易出错。成本核算功能的缺失使得教育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更加费时费力。

四、教育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成本管理的驱动力

首先,高校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开展工作,资金来源较为稳定,没有筹款压力,就必然导致对投入产出核算的忽视,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其次,在现有政府体制机制下,资金的获取和配置都基于预算制,高校更关注预算和预算执行率,对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成本费用数据关注度不够。最后,上级管理部门尚未要求高校报送教育成本相关信息报告,高校没有进行成本管理的外在驱动力。

(二)缺少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教育成本管理的前提是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成本核算方法必然导致成本管理效能低下。虽然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求高校增强成本效益观念,《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的出台也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基本规范,但相关具体指引尚未出台,高校在实际进行成本核算时没有统一的细则规定,成本核算工作缺乏政策指导。

(三)缺乏教育成本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

高校公开披露的决算报告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仅反映了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未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实际的教育成本信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虽要求高校树立成本效益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成本管理实践,但截至目前尚未要求高校报送或披露教育成本的相关信息。没有信息披露,监督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高校的教育成本管理实践工作会陷入缓慢进行乃至停滞的恶性循环中。

(四)缺少完善的管理信息技术支持

目前市面上适用于高校的主流财务管理软件基本上都能达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但是由于缺乏行业指导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软件在成本核算及管理上还未能满足学校管理决策需求。财务管理软件虽对多数高校普遍适用,但缺乏适合不同类型高校自身特色的个性化设置,不具有针对性,无法与高校实际情况紧密贴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

五、新政府会计制度视阈下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优化策略

(一)强化教育成本管理意识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教育财务工作的重视,多了解政府会计与教育成本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协调各部门关系,调配学校资源,从战略层面为学校教育成本管理工作打开局面。第二,高校财务工作者要主动学习,涉猎更多成本管理知识,提升工作水平,在业务层面不断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还应运用专业知识积极推动成本管理的宣传教育。第三,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全体教职工都应自觉在日常工作中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

(二)构建以教育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仅依靠财务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高校应以自身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统一调度资源,构建以教育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治理体系的结构应当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激励层。1.决策层决策层是整个治理体系的最顶层。高校可以设立教育成本管理委员会,由校长直接领导,财务处、人事处、后勤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发展规划处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与。教育成本管理委员要结合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并对有关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事宜进行审议、决策。2.管理层治理体系的第二层为管理层,主要由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国资处等职能部门组成,财务处为管理层的牵头部门,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科室,负责教育成本的具体预算与核算工作。管理层主要职能是编制教育成本预算、制定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划分成本管理职责以及考核成本管理绩效等。学校各处室要编制当年本部门的教育成本预算,上报给财务处,财务处根据学校资金状况进行分配调整,最终形成学校的教育成本预算方案上报决策层审议。各处室还要编制与自身业务职能相关的教育成本管理制度,督促师生员工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合理控制业务范围内的成本,提升成本管理绩效。另外,管理层还要制定合理的方案对教育成本进行绩效考核,为下一年度的教育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帮助学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3.执行层第三层是由各学院、课部构成的执行层,各学院、课部要树立责任成本理念,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执行层要贯彻落实主学校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在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制定本责任中心的具体成本管理方案,做好成本记录,严格控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监督激励层第四层是监督激励层,主要由纪检监察处和审计处组成。监督激励层一方面要对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教育成本管理活动的合规、合法、合理。另一方面,还要监督各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成本管理制度的情况,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对成本控制做得好的部门适当奖励,激发教职工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教育成本预算与核算模式

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有许多公共资源,因此产生很多难以分摊的间接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可以根据设定的作业和成本动因将间接费用合理分摊,能够满足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要求,流程如下:1.确定成本对象与核算期间高校的主要职能目标是培养人才,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不同层次、不同院系专业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成本核算期的确定可以按公历年划分,也可以根据核算需求按学年划分。2.确定成本核算范围教育成本是指为开展教育活动所耗费的一切资源,并不是所有的费用项目都要纳入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只有高校发生的与其教育职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费用才构成教育成本,与教育职能无关,不计入教育成本,如:离退休费用,所得税费用。3.根据资源动因归集资源至作业中心高校可根据教学、管理业务分解出多项作业,再将相似的作业划分入相同作业中心,之后根据不同的资源动因将资源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心。归集资源时要注意:第一,属于作业中心专属的耗费直接计入对应的作业中心。第二,非专属的资源耗费根据资源动因在不同的作业中心间分配,形成作业成本信息。资源动因的选取要兼顾合理性和可行性,例如工资费用可选取约当教职工人数作为资源动因。4.根据作业动因分配作业至成本对象首先,应分析作业动因,例如核算学生奖助学金费用就可选取实际学生数作为作业动因。然后,根据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中去。计算方式如下:某院系学生应承担的某项作业成本=耗用该作业的成本动因量×作业动因分配率;其中,作业动因分配率=某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该作业中心可提供的作业量。作业成本法下的教育成本核算数据可为教育成本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在编制教育成本预算时,应将分解后的预算指标下达各二级单位,采用滚动预算法,依据上一年度的作业成本法下的教育成本核算结果调整编制本年度预算。预算编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学校战略目标,在确保发展的前提下从严、从紧、从细。

(四)进行教育成本全流程责任管控

参考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理论,高校要全面分析招生—入学—教学—实习—毕业的价值链流程,划分责任中心,重视对每个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首先,要设置责任中心。可以按照学校组织架构将教学单位、教辅单位、行政部门、后勤部门设置为校级责任中心,各单位再按照科室、系、教研组、进一步细化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要积极履行成本控制职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分析梳理招生—入学—教学—实习—毕业的全部流程,根据各个节点的特点,查找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成本控制的方式和侧重点,将教育成本管理嵌入学校流程的各个环节,将责任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再次,要调动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厉行节约的良好局面。最后,要谨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切不可为了控制成本而影响教学科研质量,要在成本领先的管理思路下工作,而不是一味追求减少成本。

(五)探索合理的教育成本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进行教育成本绩效评价与激励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评价结果准确定位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节点,从而不断调整优化成本管理方案。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师生员工厉行节约,激发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高校应当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结合实际设计评价指标,指标设定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在业务层面,绩效评价侧重于发现成本控制措施和具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指标设计可包括成本指标、质量指标、管理措施指标、成效指标等。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其目标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教育成本绩效评价不能只满足于业务层面,还要进行战略层面的设计。综合考虑运用平衡计分卡、关键业绩指标法等方法进行评价,指标设计需考虑资源使用效率、学校职能发挥、社会竞争力、直接效益等。此外,还要构建与绩效评价结果配套的激励机制。将成本管理和员工的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推动学校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加快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成本核算及控制工作,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最大程度保证财务数据的精确性。高校应加快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开发成本核算与成本监控模块,搭建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对成本实施动态考核与监督。另一方面,为了使得管理平台可以交互获得成本核算所需信息,还要将各二级部门零散的信息系统接入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共通。平台应和国有资产、后勤、教务等多个部门互联互通,实时获取固定资产采购、折旧、水电消耗量、课时费等具体成本信息,辅助高校完成教育成本核算,实现动态管控。最后,由于财务数据的特殊性,平台构建要格外关注网络安全建设,防范数据存储、信息传递、非法入侵等信息安全风险,保证财务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截取。

六、结语

对高校而言,进行教育成本管理不仅是政府会计改革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教育成本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高校应以政府会计改革为契机,充分重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与配套设施,切实加强对教育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与绩效评价,创造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青山,郭瑞.政府会计制度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J].会计之友,2019(05):91-94.

[2]李陶然.政府会计改革视角下的A省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改进研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20.

[3]胡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22-26.

教育成本范文篇7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高校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为依托,分析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紧迫性,剖析教育成本核算的弊端,进而提出建立科学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可行性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正在发生变革,高等学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单位。高等教育产业化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转变,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也有责任向社会公开办学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目前由于高校会计体制的局限再加上高等教育成本的非精确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核算体系与办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既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又是实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的紧迫性

(一)高校自身特点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公益化向产业化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免费的午餐。高等学校作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为中心的事业单位,虽然不能像企业那样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等有形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通常可被看作是一个生产性部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就是它的产品,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实现其价值。而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一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高校与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同样需要讲究投入产出效益。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也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以有限的办学资源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优质学生。而办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有赖于高等学校加强财务管理、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公平合理的学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不属义务教育,需要建立由国家、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分担培养成本的机制。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学费应为学生培养成本的25%。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规范,各高校一般按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制定学费标准,造成学费收费标准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上涨了近25倍,从1989年前的200元/年,1995年涨到800元/年,2005年再涨到5000元/年。实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可以为制定合理的高校收费标准,确定国家、社会补偿教育成本的额度提供科学依据。它对克服国家教育投入的随意性、增加高校收费透明度、规范高校收费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三)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进行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例如,高校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资源的短缺与浪费并存;部分高校盲目扩大规模,在各类学生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缺乏系统的、理性的思考等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可对不同专业的培养成本进行计算,建立成本意识,可发现管理上的漏洞,进而达到科学地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进而提高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我们始终会涉及到各类商品、服务、活动和产出的成本问题。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指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高校教育成本是从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角度考虑的教育成本,它指高等学校在教育活动中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消耗的所有资源的价值,包括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属于财务范畴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教育成本。

另外,所谓教育成本核算是指审核、汇总、核算一定时期内教育费用的发生额和计算教育成本工作的总称。教育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按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教育费用进行汇集,计算教育费用的实际发生额;第二,根据教育成本核算,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笔者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高校为主体所进行的核算工作,即实际发生并可以直接计量的财务成本,不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学生个人成本等。三、现有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关键,就是如何准确、可靠地核算成本,量化各种直接成本,获取各种可靠数据。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我国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而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期间业务的真实情况,这样就难以准确反映高校的成本项目和成本水平,对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造成了困难。另外,多年来,国家对高校实行“供给制”,高校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虽然后来国家对高校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其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的阶段。一方面,高校利用所获得的资金主要关注于如何扩大学校规模、如何增强实力,对于能否合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及降低学校的风险,关注的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不存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破产机制,导致高校相关领导的理财观念也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尽量获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来发展,而成本核算则可有可无。我国高校面临着教育经费短缺与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

四、科学确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三个建议

(一)参考权责发生制核算成本的原则,适当修正现行的收付实现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教育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统计调查方法、利用现有学校会计资料转换计算方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第三种会计核算法变革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即通过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以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说的,目前我国高校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财务收支量增多,这种以实现收支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适应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基础,是指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的形成和责任(义务)的发生为标准。按照这一原则,对于收入,无论其款项是否收到,以权利的形成确定其归属期;对于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付出,以责任的发生确定其归属期。显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避免了现金收付具体时间对成本核算信息的影响,能够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法应该成为一种趋势,因为用它核算教育成本最为直接,会随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的进行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成本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高等学校非营利组织性质和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了教育成本核算理论研究的深入,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重新修改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还需要一段时间。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损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中的那部分价值。而现今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的,不计提折旧,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无形中增大了高校的资产数量,作为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严重不实,不符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原则;同时,当前高校正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固定资产实行有偿使用,不计提折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另外,教育作为一项产业是要计算人才培养成本的,不提取折旧,人才培养成本的数据就不准确。

因此,高校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购建计划,对报废、封存和有待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有关手续;同时,高校还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施行条例》,并结合高校诗集,制定一套实施办法,另外,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时,由于固定资产用途、性质不同,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将固定资产划分归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折算方法。

教育成本范文篇8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尚缺乏动力。

(2)目前我国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及项目设置和成本所包括的内容范围等方面都仍存在着分歧。

(3)成本核算操作比较复杂。

(4)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2实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1)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高校的发展。目前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同样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除了在提高教学质量下功夫外,经济效益也是办学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市场经济中,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学费收入,学生或家长成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特别是近年来,普通高校学费占高校全部教育经费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已成为学生或家长的沉重负担,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收费确定依据的教育成本非常关心,高校要使自己能在竞争中发展,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也是势在必行

(2)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内部管理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教育成本核算,能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真正做到勤俭办学,充分掌握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使高校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可为社会其他资本进入高校创造条件。

3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措施

(1)合理确定高校教育成本的内容。

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闵维方、魏新(1995)将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划分为教学费用、公共辅助教学费用、行政费用、学生服务费用、建筑维修费、后勤服务费用、离退休人员费用、其他费用八个成本项目。这种方法体现了高等院校成本费用的支出功能和经济用途,主要针对教育经费拨款目的来划分,有利于改进政府的拨款方式,但从教育成本核算角度来看,缺乏操作性,其中还包含了非教育成本的内容,如离退休人员费用等。而王善迈(1996)则将高等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三个成本项目。人员成本包括学校教职工工资及福利性支出费用,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支出费用;公用成本包括学校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等;固定资产成本包括高校的建筑物、房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公用设备的折旧费。这种成本项目划分与高等院校会计核算体系相一致,操作性强,对高等院校编制经费预算,考核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不足之处是成本项目设计过粗。

(2)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应完善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把高校教育成本指标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并由国家统一规定教育成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高等学校可以增设教育成本指标,以满足高等学校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大指标权重,这样,可以增强学校进行成本核算的外在压力。(3)完善高校成本核算的相应准则、制度和办法。从目前应用于高校的规章制度来看,不少已经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不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教育成本的正确核算和管理。因此应对高校成本核算做出明确的要求,并从上到下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准则以及教育成本核算的实施办法。另外可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统一成本支出管理,统一工资发放,控制支出,为了防止出现多级财务现象,控制支出,实现成本的补偿,一般可采用实时收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

(4)进行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一要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按这一思路,由于政府财政年度为公历年度,会使学校会计年度与政府财政年度不能保持一致,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二是让高校混合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凡是涉及到费用支出的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帐基础;凡是不涉及费用支出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帐基础。三是明确规定核算对象,根据高校的特点设立成本核算所必需的科目,分别按照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以全面、全过程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总账科目必须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科研支出费用”等科目。这些增设的科目,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就避免了象以前将固定资产一次性列为支出,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不考虑其收益期长短,且以后的各个收益期就不再体现其成本,造成了购建固定资产当年投入多,教育成本高,不利于保证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摘要: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少高校所表现的“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经费支出靠拨款,经济效益无人管”的局面,阐述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办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范文篇9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高校会计是政府会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国家发展角度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改革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点。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通过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优化成本管理目标,整合学校各种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高校创造更多的效益。高校在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同时,还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提高学校整体运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实现学校收支平衡,减少财务风险。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

按照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要求提出的成本定义,就是指单位特定成本核算对象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其中包含了人力资源、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材料、产品等有形资产的消耗、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消耗,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耗。根据《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相关内容,成本核算指的是单位对实现智能目标而产生各种费用,根据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和项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并且计算各个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向相关使用者提供真实、准确成本信息的活动。长时间以来,受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资金主要源于财政部门的拨款,通常会出现忽略“成本-效益”的状况,部分学校的管理者不具备较强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资源使用效率相对比较低下。所以,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需要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建设,做好教育成本数据整理工作,实施教育成本针对性核算,设计出满足学校内外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机制,引导后续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通过收集真实、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可以给高校领导制定发展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充分发挥管理价值。一方面,通过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与管控,可以强化高校资产管理,让资产由之前的粗放式管理调整为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防止资产随意被占用或者挪用、降低资产成本,避免资产虚耗丢失,发挥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绩效考核机制更加完善。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把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内容融入到考核范畴中,设置与成本核算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让成本核算变得更加规范和准确,转变以往高校内部绩效考核注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状况,让高校领导更全面地了解日常环节中成本投放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把成本核算管理和教育职能相互结合,在帮助高校防控成本支出的同时,也能准确的衡量各个部门运营情况和业务成果,从而实现学校利益最大化。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核算意识淡薄

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并不以盈利为目标,其经济收入来源以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为主,同时也不会对投入资金进行补偿。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在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缺乏动力,之前实施的会计制度没有灵活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目标,教育成本核算科目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预警机制,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得到内外监督管理。一些财务人员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教育成本核算意识比较薄弱,使得获取的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有效性,不能满足教育成本核算基本要求,成本数据也无法展现出可靠性特点,在教育成本核算和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中缺乏客观的评定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一些影响。

2.2教育成本核算机制不完善

高校在实施传统的会计制度时,在核算基础上通常是把收付实现制作为根本,没有展现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在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时,缺乏操作性规范指导,核算内容不全面,现有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不具体,无法给后续核算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容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2.3缺乏专业的成本核算系统

在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前,高校建立的财务核算系统通常只是满足了预算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对高校资金收支进行核算与管理。但是,当前高校展现出人员数量多、资金流动性强、业务比较复杂等特点,成本核算对象较为繁琐,所需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中,需要对各个部门内部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成本核算系统,不利于信息整合工作的有序进行,影响信息整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采用人工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数据缺少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各个部门数据口径不统一,各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做到有效传递和共享,造成成本核算效率下降,核算结果无法保证。

2.4教育成本监督不严

在之前的政府会计制度中,政府是主要的出资人,缺少对教育资金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作为受托者,并且独立行使法人权限的高校领导,无法承担对应的受托责任,使得实际委托人缺失,受托责任履行过程缺少全面监督,阻碍高校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一些高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比较随意,没有成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使得内部控制监督约束性不强,而在实施审计工作时,缺少独立的审计权限和要求,无法将其监管价值全面发挥。由此可知,传统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求,核算方式缺乏依据,不能真实展现出高校特定教育成本管理情况,无法利用成本数据对各个部门进行成本绩效考核,影响高校领导制定财务管理决策。

3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优化对策

3.1提高教育成本管理意识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校需要把成本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重点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强化各级人员成本核算管理意识。在实际中,高校领导需要定期组织安排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成本核算理念融入其中,组织会计人员深入学习,明确新会计制度基本要求,掌握最新的引导内涵,深入分析教育成本核算方式,制定满足高校教育发展要求的会计科目,更新财务软件与系统,让财务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成本核算方法,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提高高校成本核算管理水平,增强学校综合管理实力。在高校日常运营管理中,通过融入成本核算管理理念,规范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要求,让成本控制能力随之提高,增强学校综合管理实力,帮助学校节约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3.2构建完善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根据《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相关要求,单位需要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整理财务会计信息,完成成本核算工作,财务会计相关明细科目设置和辅助核算应该满足成本核算基本要求。在该引导下,高校应该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建设,根据学校职能和发展需求,确定成本核算管理周期,找到满足各个成本需求的成本核算对象,灵活设置会计科目,对各个成本核算对象根据项目情况进行整理和分配。通过合理设置“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根据成本项目了解实际产生的各种成本,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方式,精准计算各个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高校可以把作业成本法等应用其中,通过加强对间接成本分析,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教育成本核算水平,保证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高校可以把教育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相互结合,一同展现在学校的财务报告中,真实反映学校经营管理情况,对成果所消耗的费用负责,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3.3加强成本信息化建设

在政府会计制度作用下,教育成本核算中包含的数据种类比较多,数量大,其中不仅仅涉及了财务数据,同时也包含固定资产、学生、教师等基础数据,所以,在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时,可以结合时展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引进现代化数据处理软件和核算系统,让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更加高效和专业。以某高校为例,该学校领导从控制监督、业务流程、软件平台、硬件系统等多方面入手,加强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现阶段水平低的监控系统建设,及时和财务软件公司人员对接,一同研发满足学校发展要求的账务核算处理系统。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完善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等系统,实现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和共享,结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过程比较复杂,工作量大,高校间接成本主要依据成本动因在耗费主体中进行分配,最终成本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精准性将会受到成本动因影响。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得到信息化技术的支持。高校通过建立监管系统,将各种成本消耗进行精准计量;资金管理系统可以让费用核算与摊销更加细化。学校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部门之间信息传递,有效提高成本动因数据采集和管理水平,让教育成本核算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3.4优化教育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在政府会计制度下,根据《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相关内容,高校应该结合成本核算要求,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做好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预算方案,实现教育成本的科学规划。在建立教育成本管理制度过程中,学校需要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职责,提高审计部门工作独立性和威严性,建立成本核算过程中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核算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水平,及时找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偏差问题,保证成本核算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通过采取现代化管理方式,保证高校成本核算管理目标顺利完成。此外,高校应该根据绩效管理要求,灵活使用成本分析评价方式,对成本目标完成情况、成本差异等调查分析,找到教育成本核算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提出改进对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5加强成本核算过程监督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采用的是双基础核算模式,也就是把收付实现制作为根本的预算会计和把权责发生制为根本的财务会计。在该政策下,给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核算工作开展提供基础。在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时,通过采用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核算模式,不但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也能真实的展现出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成果,有利于相关人员对财务收支情况科学监管,给下年度预算方案编制提供数据参考,让相关人员获得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更好地了解高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领导者作出合理的决策。对于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高校教育资金使用和成本核算过程的监督管理,把绩效管理理念灵活运用在高校中,把预算审批、绩效考核、成本核算管理相互结合,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实现对各个部门成本管理过程的监督管理,与各个部门年度绩效相互结合。高校也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管理,及时对外公布教育成本核算信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建立多方监督管理体系,增强成本核算内外动力,促进高校更好进行成本核算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探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发展中重要内容,高校需要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体系建设,结合时展要求,引进现代化成本核算管理理念,通过各种管理模式,强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管理,以求得高校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秉英.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5):78-79.

[2]全梅,阳秋林,罗璇.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J].会计师,2021(14):124-126.

[3]李雪.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以作业成本法为例[J].商业会计,2021(03):111-113.

[4]葛玉杰.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索[J].商业会计,2020(24):115-117.

教育成本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模式核算

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高校既无筹措经费的压力,也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成了经济核算的从动者,从而淡化了效益意识,忽视了经济效益考核,也排斥了教育成本核算。因此,高校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只是简单地计算支出数,并以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数据资料而已,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虽然后来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的改革中取消了预算内外割裂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由于其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的阶段,并未真正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从而致使高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变成了一句空话。而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与目前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确立教育成本的概念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随着产品交换而产生,又随着产品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具有了全新的意味。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并且这些资源的价值是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合格人才,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的全部费用,其中包括:第一,有形成本,即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耗费。它又可分为:社会成本,即国家和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个人成本,指学生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包括学生在校期间交纳的学杂费、住宿费和必要的生活费用等项开支。第二,无形成本,指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目前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如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部分、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支出等。②学生助学金(包括学生奖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学生补助费)、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③传授知识所应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消耗费用,如实验器具、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的消耗。④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实习费、水电费、取暖费、差旅费、行政仪器设备费、校园绿化卫生费等。⑤其他费用,指除上述耗费以外的其他开支,如外籍专家费、外事活动费、学生活动费等。

2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

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应分别按照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总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对象按专业性质划分为:理工、农医、文史、艺术、财经、师范等;按培养学生层次划分为博士、硕士、学士(本科生)、专科生等等。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有利于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以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级各类学生的培养成本。

3明确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教育成本按计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成本项目和间接成本项目两大类。直接成本是指适宜于直接计入培养对象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学生费用。指直接用于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特困生补助费,以及学生实习实验费、医疗费、学生活动费、招生费、毕业生派遣费、体育维持费等等。②教学费用。指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教辅等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及教学差旅费、水电费、资料讲义费、其他业务费,和修缮费等等。间接成本是指不适宜直接计入,但为了组织和协调整个学校正常的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而开支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管理费用。指从事教务管理、图书管理及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办公费、差旅费、师资培训费等。②社会保障费用。指学校离休、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等费用。③固定资产折旧费用。④其他费用。

4选择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学年教育总成本、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三种方法。

(1)学年教育总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所发生的全部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教育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通过对教育总成本的核算,可以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成本总水平,便于从宏观上控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

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本科生数为标准,将各类在校生折合成标准单位数,即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博士生为3,专科生为0.5,据此计算出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本科生人数+某学年在校硕士生人数×2+某学年在校博士生人数×3+某学年在校专科生人数×0.5。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高校培养某届毕业生正在发生的教育成本,它为高校通过对不同年度教育成本的比较,分析升降原因,找出差距,及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教育成本提供了可靠依据。

(3)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毕业生在校期间全部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毕业生在校期间每个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之和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培养某届毕业生已经结束的教育成本,将这一指标在同类高校这间相互比较,可以促使高校开展降低教育成本的经验交流,起到降低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成本的作用。

运用以上3种方法核算教育成本,对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原则

5.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实际投入的人、财、物的货币表现值,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核算,方法简便,结果也较准确。

5.2会计期间学年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的划分不同于企业会计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是采用培养周期学年制。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我国学年制是指从每年的8月份至次年的7月份为止的时间。

5.3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学生培养期间,培养投入与收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届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照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的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为此,须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累计折旧”三个总账科目。“待摊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次性投资可在本学年和以后各学年重复使用但又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图书资料、低值易耗品、小型仪器、仪表等的购置费。该费用需要分摊到以后各学年的成本中去。“预提费用”账户,是核算应属于该学年成本负担,尚未支付但预先按规定提取计人本学年的费用,如应付税金、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等。“累计折旧”账户,是用来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过渡性科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