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37:16

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素养;提升

一、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并将职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融会贯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教师职业能力是通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日积月累形成的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理论基础要扎实,专业实践能力也要强,要以行业的不断发展需求为依据,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二、当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素养存在的问题

1.专任教师教学设计时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任教师来说,日常教学中是能够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单堂教学设计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视理论文化知识的传授,极易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年轻专任教师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主要讲授教科书的内容;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弱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在开发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还不是非常适应,教学资料的编写和课程的开发与行业发展结合不是和很紧密。2.高职院校教学任务较重限制了专任教师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经过调查了解,我所在院校的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基本是超12节周课时的,少数周课时超过18课时甚至20课时。之前多年专任教师还要担任至少2个班级的班主任,最近学院改革聘用专任辅导员,专任教师刚刚解脱班主任职务,身上压力稍稍下降。但是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教学任务仍很繁重,缺乏有效学习时间,普遍感到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备课、教改、科研,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力不从心,知识素养得不到有效补充,教改、科研能力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改、科研能力上和本科院校的教师还有不小的差距,核心论文的撰写能力不强,教改课题、科研课题的申请、结题能力一般。3.多数专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较弱。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多数专任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信息化教学段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愿意使用信息技术,但是现在做不到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有效的整合。常用的教学制作软件只有PowerPoint,其他信息化教学工具像FLASH,AXESLIDE没有掌握使用方法,授课时使用的课件大多是从网上下载,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导致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高。年轻教师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的意愿比较强烈,但是没有有效的途径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4.学生的特殊性影响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提升。高职专任教师虽然没有中小学升学压力,但是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改科研的压力也很大,尤其是承担主要教学工作年轻的“双师型”教师。经过高考的洗礼,成绩差、某些行为习惯不好学生考到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差异化教学、分类教学等)还是课下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要付出的辛劳和努力都是加倍的。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专任教师心理素养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影响教师其他素养的提升。5.校企合作不确定性影响教师职业能力素养提升。校企合作能促使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职业素养提高,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种形式被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接受和重视。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的能力有限,专任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关系较为松散,校企合作规模一般不大,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双方合作中断,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再者企业担心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对校企合作的项目预期不高,积极性不是很高。现实中大多数校企合作还是浮于表面,专任教师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等社会服务机会不多。长此以往,专任教师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效果一般,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专业创新性无从谈起。

三、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素养提升路径

1.提升高职教师教学素养能力路径。高职专任教师应意识到自己是课程开发的主角,自觉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研发教学软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中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专任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有趣。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还停留在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一阶段,随着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专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素养,掌握其他类型的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制作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顺畅的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专任教师通过创设挑战性的情景任务,激发学生兴趣,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成果。年轻的专任教师要不断更新所任教专业和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举一反三,逐渐形成丰富的理论经验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2.提升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能力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专任教师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指导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这就要求专任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同时带动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建立。高职院校要增加年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会,鼓励参加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培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专任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道德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3.提升高职教师科研素养能力路径。高职专任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专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是科研立项的来源,设计为研究课题。专任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平时素材的积累,从教学改革、教学反思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专任教师有先天的条件搞好科研工作,将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素养。专任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也应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把教师科研成果列入学校打分项目,与绩效工资挂钩,科研成果的多少与教师的收入息息相关,拉开教师收入档次。推行激励政策促使专任老师重视起科研,激发科研热情,提升教师科研素养能力。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综合职业能力素养。高职专任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锻炼,职业院校本身特有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教师实践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学院提供场地以及教师、学生为企业提供人才。在具体操作上,为保障资源共享平台长久运行,可以和校企合作企业签订保障合同。例如合同中规定专任教师每学年在该企业实践时间,参与企业开展的实际业务。长此以往,专任教师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耿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研究[J].基于某高职校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

教师职业范文篇2

本研究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在2012年未,随机选取在重庆大学城的三所高职院校的100名教师,利用电子信箱向他们发送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2%。本研究以Maslach与Schaufeli编制的通用倦怠量表MBI-GS(MaslachBurnoutInventory–Gen-eralSurvey)为基础,把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确定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结合我国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修改倦怠量表MBI-GS,设计包括17个调查项目的调查表。使用Likert量表形式设计调查项目,调查项目使用5级评分,其中“1”表示“从未如此”,“2”表示“很少如此”,“3”表示“有时如此”,“4”表示“经常如此”,“5”表示“总是如此”。通过检索和查阅国内外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为分析调查资料奠定基础。运用SPSS13.0和EXCELL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5级记分制,即从“5”到“1”表示职业倦怠程度由高到低。一般来说,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2.5分以下,表示教师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如果调查问项得分在3分以上,表明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表1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调查分析结果。从对三个维度的调查分析来看,三个维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5,其中“情绪衰竭”维度较高,接近3;“去个性化”维度较低,接近2.5。

2.1性别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男性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降低现象远比女性教师严重,而且在p=0.012水平上,男性和女性的低成就感差异显著。究其原因,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家庭的顶梁柱,“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影响着家庭生活。因此,男性往往把事业成功作为第一追求目标,而且把丰厚的收入、显赫的地位、较高的职位作为事业成功的标志,他们对收入水平的变化非常敏感。而女性更看重家庭生活,而不是工作事业,相对来说,她们对收入水平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职务晋升的机会也不多,社会对男性教师的认可度低于女性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对自己的职业更容易产生低成就感。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这两个维度上,高职院校的男女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情绪衰竭问题比男性严重。这是因为女性教师除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往往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她们要兼顾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更容易身心疲惫和透支体力,导致职业倦怠。

2.2教龄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教龄在6至20年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最突出。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认为,教师成长过程之中,关注生存、情境、学生三个焦点阶段。由于教龄低于5年的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才垮入教育行业,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充满热情,他们大多数还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教龄在6至20年的高职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进入了关注情景和关注学生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一旦教师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反复的失败就会降低教师的成就感。教龄在6至20年的教师大部分都已成家立业,生活负担较重,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要承载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教龄在6至20年的教师进入了职称晋级和职务晋升的关键阶段,心情焦虑,希望与失望并存,不甘心和不安心交织在一起,思想情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倦怠。在“去个性化”维度上,三个不同教龄阶段的教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除了6至20年教龄的教师外,其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均不存在去个性化问题。究其原因,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普遍年轻,他们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充满热情,他们往往能够从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不存在去个性化问题,且有较强的个人成就感,原因在于随着教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熟悉工作,具有很强的工作技能,处理复杂问题得心应手,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3婚姻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表4反映了教师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已婚教师在“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两个方面的问题比未婚教师严重。已婚教师需要支撑家庭的各种开支,买房、买车、供养小孩、赡养老人都需要金钱,他们比未婚教师承受了更多压力。一方面,已婚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更容易导致他们对工作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工作激情和耐心,身体也容易产生消极反应,如疲倦、失眠、神经衰弱等,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未婚教师还处在“一人吃饱,全家吃饱”的状态,没有家庭压力。他们普遍认为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找到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就心满意足了,这也导致他们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感。

2.4职称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表5反映了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从表5可知,随着职称的提高,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问题减弱,且成就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低职称教师的工作熟练程度低,应变能力差,应对复杂问题比较困难,容易导致严重的情绪衰竭。近年来,高职教师岗位竞争和职称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职称高低与收入水平两者之间关联性强,职称低,收入也低。所以职称较低的教师的成就感远低于职称高的教师的成就感。从表5还可以发现,在影响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P值都大于临界值0.05,因此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三个维度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

2.5教学工作量差异产生的职业倦怠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增加,三个维度的均值都明显上升,且对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两个维度的影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首先,教学工作量越大,教学准备工作量越大。在上课前,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教学资料,教学工作量与教学准备工作量成正相关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精力和热情,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量越大,教师花费的精力和体力越多。再其次,目前正是高职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承受了巨大的改革压力。最后,调查的三所学校都远离城市中心,生活设施都不完善,教师上下班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和科研任务双重压力下,不少高职教师感到身体不支、筋疲力尽,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3结论

教师职业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工作投入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概述

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导致他们在职业的认同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教师职业认同(professionaliden-tity)是教师个体与职业有关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主要是老师对其工作及个体内化的在工作单位和工作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的积极觉知、体验与行为倾向的统一体,是教师个体的体验与其所在的环境、社会文化体制之间的相互作用[1,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主要是幼儿老师从自身心理出发对职业的认同及肯定,幼儿教师产生的对自身职业角色认同、对职业的心理归属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3]。

国内的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表明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的特征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涵盖了社会文化、地位、薪资待遇等。研究发现个体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原因主要是国家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增加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巩固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其社会影响力,从而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加强了幼儿教师自身职业的认同感[4]。在幼儿园的老师而言,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他们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薪资酬劳这些方面仍然会出现很大的差别[5]。

在个人层面上,如幼儿老师的性别、年龄、教龄、专业背景、学历等。就男性幼儿老师流失的原因调查中发现,男性幼儿老师辞职或换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该职业的价值观普遍偏低[6]。还有在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调查中,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的不同也会造成其对职业角色认同与对职业的情感上存在一定差异,并与职业认同存在一定正向的关联;另外,幼儿教师学历成就越高,其职业认同水平反而越低,反之亦然[7]。就专业背景而言,从事过相关专业的经历也会造成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出现显著性差异,其他专业毕业的幼儿老师的职业认同度反而偏高[8]。而且相较于年轻老师,年纪越大的职业意志越坚定[9]。

往日研究结论表明,幼儿教师对自身认识持积极的态度,能高效促进其职业情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的投入度[10]。国外的调查指出,来自家人和朋友的积极支持有助于幼儿教师提高职业认同水平,深入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11]。以往的研究表明,在性别优势方面,男性幼儿老师明显低于女性,男性个体主要是从其职业技能和行为倾向等发挥出来[12]。研究者证实区别成功与否的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集中在个体社交能力、语言表达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幼儿教师工作投入与职业认同之间的关系

目前,对于工作投入这一概念,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界定,最被广泛接受与运用的是国外研究者把工作投入界定为与工作关联的、正向的、完美的情感和认知状态,且保持乐观的、有活力的、饱满的精神状态,它们是由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因子构成[14]。中国研究者对工作投入的测量有张怡文修订了中文版本的UWES量表等[15]。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职业认同与其之间就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调查显示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是正向积极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体育老师的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的关系有着结构性的差别[16]。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17]。而且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中也发现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也呈现显著正相关[18]。

3建议与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的提高,从幼儿教师、幼儿园管理、政府及社会这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1)幼儿教师方面。幼儿教师个体应为自己制定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努力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与相关综合素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2)幼儿园管理方面。幼儿园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为幼儿教师增长工资,减少工作量,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为幼儿老师营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全神贯注于教育工作中,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增强工作投入水平;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请专业人员定期做心理辅导;支持幼儿教师深造,提高学历的同时稳定学历较高幼儿教师的工作心态,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专业技能越高,工作心态稳定,工作就越投入。

教师职业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

我国流行“三岁看老”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仅仅是说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反映出他长大成人后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还从侧面强调了幼儿要从小进行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进入校园的第一位引导者,与幼儿接触的时间甚至超过其父母。此外,幼儿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修养和高尚的心灵情操,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一、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1.执着坚持的事业之心。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年纪尚小且心智还不成熟的幼儿,幼儿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幼儿园工作是相当琐碎和复杂多变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感到压力,出现心情烦躁等情绪,幼儿是非常敏感的,能够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需要保持一颗执着坚持的事业之心,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满怀热情。2.关爱和童真之心。幼儿渴望得到周围人特别是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会让他们更加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幼儿的心灵,关心幼儿的身体是否健康,关心幼儿的情绪变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如果发现幼儿的情绪比较低落,教师就需要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找出问题,改善幼儿的不良情绪;如果幼儿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帮助其改正。教师在秉持关心爱护之心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是童真之心,要学会用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与幼儿一起发现世界的美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3.尊重之心。每个个体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不要认为幼儿年纪小就忽视了这一点,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对周围的人的情绪变化更加敏感。例如,幼儿由于生理原因,有时候中午午休的时候会尿床,教师应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要保持尊重幼儿的态度,不要在幼儿面前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再如,对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最好不要当着幼儿的面,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注重保护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途径

1.外部影响。幼儿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方面受外部影响较多。第一,受到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现代教育重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长期从事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在潜移默化中会认同和坚持这种理念,对幼儿持有尊重和关爱之心。第二,由于幼儿本身的自主性较差,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沟通,在这过程中,幼儿的天真可爱会在不知不觉中软化教师的心灵,使教师时刻满怀一颗童心。2.自身因素。教师在教学之余,要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吸取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如钢琴、唱歌、跳舞等,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多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自己在家里练习,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幼儿教师秉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不仅要教会幼儿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教会幼儿做人的道理。教师要拥有执着坚持的事业之心、关爱和童真之心以及尊重之心。这有利于树立教师在幼儿心目中良好的形象,帮助教师很好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袁萍.如何优化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理答行为[J].科技信息,2014(1).

[2]吕志洁.幸福感.幼儿园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策略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教师职业范文篇5

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组织认同;职业幸福感

1.问题提出

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越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幼儿教育品质(谢蓉、曾向阳,2011)。因此,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赵明、蔡淑兰,2018)。有研究者发现,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大多来源于职业压力(Vanden,Broeck,VanRuysseveldt,Vanbelle,&DeWitte,2013)。也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对职业幸福感有显著相关(刘力全,2007)。过去研究中发现,组织认同对职业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严玉梅、陈虎强、段强,2018)。另外,有研究表明,员工组织认同感在职业压力和职业幸福感中具有调节作用(袁庆宏、丁刚、李辉,2014)。综上所述: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会直接影响职业幸福感;并且,还能通过与组织认同的交互作用对职业幸福感产生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对象。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从山东省地区5所幼儿园的抽取6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08份。性别部分:男生为238人占39%;女生为370人占61%。2.2研究工具。A.幼儿教师职业压力量表:本研究采用了刘力全(2007)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包括5个分维度,共38个题项。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91,量表结构效度良好。B.幼儿教师组织认同量表:本研究采用Maeletal.(1989)编制的教师组织认同量表。该量表共包括6个项目,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85,信度系数良好。C.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本研究采用了王钢等人(2013)修编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量表,包括4个分维度,共15个题项。该量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ɑ为0.82,信度良好。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AMOS24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组织认同与职业幸福感现况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职业幸福感的得分M=3.44,呈现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工作压力的得分M=2.97,呈现中等偏上水平。组织认同的整体得分为M=3.46,呈现中等偏上水平。3.2相关分析。结果分析可知:职业幸福感、工作压力和组织认同变量间存在相关;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显著负相关;职业幸福感与组织认同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与组织认同显著负相关。如表3.1所示。3.3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进行分析。模型一:职业压力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其β值达到显著水平,表示职业压力能负向预测职业幸福感。模型二:职业压力和组织认同同时对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其标准化系数β值都达到显著水平,表示幼儿教师的组织认同对职业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模型三:职业压力和组织认同对职业幸福感的调节效果。结果发现,职业压力和组织认同在产生交互作用时对职业幸福感影响时,其标准化回归系数β值交互效果也呈现负向显著影响,表示幼儿教师的组织认同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有负向调节作用。如表3.2所示。

4.讨论与建议

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得知,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组织认同、职业幸福感的现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作为各大幼儿院校,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状况就尤为重要,作为院校领导层面应该帮助教师在工作方面进行指导与沟通,降低其压力程度,提高对组织的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能够更好地在岗位中发挥其才能。从回归分析结果得知,幼儿教师的组织认同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幼儿教师的组织认同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之间有调节效果,其表现为教师的职业压力越高,高组织认同感的教师幸福感则降低,而职业压力表现低的,高组织认同感的教师幸福感则高。因此,应该提高教师的组织认同感,降低其职业压力,以达到提高教师幸福感,促进其教师的职业良性发展。4.1对学校的建议。学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合,也是老师和学生建立良好信任的平台,因此学校应该为老师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老师对学校的组织认同感,平衡老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完善教师的福利制度提高老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改善教师压力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4.2对社会的建议。对于社会而言,应该给予这类老师适当的关注,尤其是男性幼儿教师,不应该受到歧视,而是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因为相对于女性幼儿教师,男性教师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的排挤和歧视,同时又是干着比较辛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蓉,曾向阳.(201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学前教育研究,6

[2]刘力全.(2007)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工作控制体验、工作倦怠关系研究,山西大学

[3]赵明,蔡淑兰.(2018),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赤峰学院学报,(6),52

[4]严玉梅,陈虎强,段强.(2019)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研究,扬州大学学报,(3),7

[5]袁庆宏,丁刚,李珲.(2014)知识型员工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组织认同和专业认同的调节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5(01),155-164

教师职业范文篇6

本文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3分为中数。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73、3.64、3.53,均超过中值,显示小学教师已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工作投入状况分析该量表3为中值,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63、3.97、3.56,说明小学教师工作投入超过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投入预测力的回归分析以热情、奉献和专注为自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工作投入的热情、奉献和专注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自我成就感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入回归方程。

本研究表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经凸显,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6]。小学教师对学生有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有些研究认为,男性教师由于社会压力和性别角色的原因,职业倦怠高于女性教师[8-9]。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女性教师,他们承担的压力并不少于男性教师,情绪负荷较大,相应地情绪衰竭水平也比较高。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工作投入没有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显著,但得分并未发现呈“波浪型”趋势,这可能与年龄阶段划分不同有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关系密切,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成就感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情绪衰竭水平越低,自我成就感越高。这表明,虽然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是可以从增加工作投入的角度预防职业倦怠。因此,教育部门应及时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加以激励与改善,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职业范文篇7

1.1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应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各学科相互交融,因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1.2具备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思想

作为教师应具有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灵活思维。教师应经常审视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作风是否符合一名教师的准则和规范,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的要求,应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3具备敏锐的信息素养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更准确的信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①有强烈获取新信息的意识;②对信息具有较强烈的敏感性,能够迅速、准确地对信息进行选择;③能高效地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④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更透彻。

1.4个性心里,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鲜明的人格,是思想、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可以将个人的一部分生活化特质折射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以诚相见。通常生活化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接近,更容易展现个人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作出积极的反应。学校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反映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2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2.1基于职业院校教师持续发展要求,应具备“学习型”职业素养

作为从事职业的教师应构建自己善于学习、博与专相结合的多层次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其它知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它知识是层次。

2.2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应具备“双师型”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能更好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基于职业院校教师学术水平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具备“研究型”职业素养

打造“研究型”的师资团队既是院校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走势也是向着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发展。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职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办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更新的能力,培养直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研究型”的能力和素质,即在教学中要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锻炼和培养自身职业分析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1构建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

学校应制定措施保证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教师的不断再学习,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培训机制,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再进修,提高学历与知识水平;鼓励在职的教师多申报教学与科研课题,通过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到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将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考核档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政策保证。

3.2“校企交流,人才互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通过校企联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每年可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同时把企业一线优秀的技术骨干调到学校任教。通过校企联合,良性互动,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通过交流,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通过调研分析,把实践锻炼中的收获有计划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以充实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3实施“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3.3.1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教师的发展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的最高层次,其特征是不断进取和创新。只有发展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型教师。所以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改革和建设,主动承担课题,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设计、改革和开发能力。

3.3.2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

教师职业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

有,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许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1陈树梅.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教论坛,2002(6)

教师职业范文篇9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个体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如工作负荷过重、控制感、学生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人际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而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导致远程教育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教学效能感低。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个体教学成就感、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因素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一般认为二者成反比,即教师体验到教学效能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远程教育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分离,直接的教学反馈较少,另外远程教育教学评价相对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却适用的评价指标,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效的评价缺乏直接反馈,从而导致教学成就感较难获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应地长期从事某职业而无成就体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认同低。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识的丰富性、易得性,成人学习零散化、自主化,导致教师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变成辅助、督导,以及相对于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体验到的教师自身知识的匮乏,往往使得远程教育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较低,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掌握感,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1]。

3.职业压力大。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能够引起工作倦怠,教师职业压力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远程教育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普通教师同样的教学管理任务,另一方面还具有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身份角色的多样性,教学任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督导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种类的繁杂,远程教育教师不堪重负,如果个体不懂得心理减负,则极易产生工作倦怠。

4.教师角色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课教师,据陈丽和李爽的研究远程教育从业人员就有10中角色分类,需具备16中基本能力[2]。远程教育教师同事身兼多种角色,同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等,不同角色任务不同,胜任此角色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同,而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种角色而无明确细化分工,多重角色及繁杂任务要求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长时间的压力及角色胜任的无助感,往往导致远程教育教师习得性无助,加重职业倦怠。

二、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少对教师自身心理因素的关注,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干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学策略

1.根据行为主义疗法,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积极教学行为。一方面,建设完善远程教育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交互。通过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自身专业的成就体验,对自身工作的肯定,间接的对教师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建立多指标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对教师积极教学行为进行直接强化。

2.依据是工作匹配理论,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匹配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导致他们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由于长期无法适应工作,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其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Halbesleben等(2006)研究发现,个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倦怠中的核心成份如情绪疲惫、个人成就感降低存量等会明显减少[4]。因此,除了对新入职教师增加岗位培训外,针对6-10年是职业倦怠高发期现象,对此年龄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访学、短期培训等提升自己的机会,减少职业倦怠存量,促使个体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3.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增加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投入。Blanc(2007)指出,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是工作状态的两个极端的,如工作特定需求较多而工作资源匮乏,那么个体更容易工作倦怠。如果个体得到这些群体的支持,就丰富了个体可用的工作资源,而丰富的工作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倦怠存量[5]。因此,增加团队协作与交流、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以及学校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等都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增强学校归属感,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Blanc(2007)认为参与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最终增强组织承诺,产生积极的工作投入,倦怠存量明显降低[6]。因此,学校管理增面上适当增加普通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认真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工作,为学校发展做出自身努力。

5.通过精神分析移情,弘扬师德、学生情增加工作投入程度,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人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不足,结合远程教育的独特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去辅助和督导,另一方面热爱学生,增加对职业本身的理解,发挥敬业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增加职业卷入程度,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精神层面杜绝职业倦怠。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挥明星教师榜样力量,增进教学反思。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学习,从而达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远程教育教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明星课程,拜读专家博客,听专家报告等方式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及教学水平,特别是慕课盛行的当下,利用慕课可以浏览与学习世界上著名大学公开课,领略世界大学的特点,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7.根据认知疗法理论,采用心理干预,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认知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职业倦怠者往往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存在消极认知,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职业倦怠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归因方式,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辅助放松训练,改变不良认知和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工作的乐趣,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存量。

[参考文献]

[1]王彦亮,秦金亮.工作倦怠和工作卷入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09(4):802-810.

教师职业范文篇10

关键词:适合的职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

“适合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想形态,其特征是符合实际状况并能够满足国家、社会与学生的要求。“适合的职业教育”既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也必然要随之作出调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没有与适合的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适合的职业教育也就无法得以实施和实现。因此,提升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概念及内容

素养,即素质和修养,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定义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因此在教育的语境中,笔者认为素养就是指教师要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即是指中职专业课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教学中,调节和处理与学生、与同事、与学校、与社会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五个方面。

二、适合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对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

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职教师资。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结合“适合的职业教育”释义,笔者觉得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应符合如下要求。1.教育思想素养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中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熟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坚定教育信念、教育信条,有自己的教育学说或能清楚地知道哪一种教育学说适合自己当下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能总结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最终能形成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主张。2.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爱国爱岗、遵纪守法、敬业乐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终身学习等职业道德外,在适合的职业教育环境下还要具备工匠精神,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精雕细琢,要成为学生中的典范和榜样,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学中要有一种使命感、紧迫感、自豪感,带着信念、感情、责任做好本职工作。3.知识素养方面。适合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的是适合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社会对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中职专业课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娴熟的专业技能,是理论专家也是实践行家,能进车间也能上课堂,更要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岗位对人才的定位,明确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及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特点及相关技术技能形成特点,具备一定的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4.能力素养方面。适合的职业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群体共通性要求,符合学生这一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实施相宜的教育教学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符合学生个体的独特要求,因此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素养要达到如下要求。(1)理论课教学能力方面。在适合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变革教学方式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学为中心”,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学。中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研究,还要对整个专业的各门学科、整个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中要设计好每一堂课,衔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照顾好每一个学生。(2)技能课教学能力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要能紧扣教学目标,运用项目教学法、工学结合、让学引思、讲练结合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对差异生要加强个别指导,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技能训练。(3)教研能力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要有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不怕有问题,不怕提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着眼本专业、本学科、本班级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大胆地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5.身心素养。在适合的职业教育环境下,中职专业课教师角色是多元化的,角色之间难免会互相冲突,势必会给教师带来身心方面的压力,从而影响到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中职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要有所认识,并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

三、适合的职业教育环境下,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1.提高主观能动性,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最好的提升是学会学习。中职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等,潜心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要主动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社会学。同时要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自己订立小目标,把兴趣逐渐转到学习上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习有了乐趣,就有了持续学习的动力。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觉悟。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走得较近。他们思想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学校要着力加强中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了解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其次,要教育他们勇于面对各种挑战,迎接挑战,适应时展的要求。最后,中职专业课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既然选择就要终其一生,终生学习,终生从教,奉献自己一生。3.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中职专业课教师体现人生价值。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色机制,多角度、多方位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特色机制要尽可能考虑到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考虑到实习课教师、考虑到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考虑到在外培训的教师。可实行感情激励、待遇激励、个人发展激励策略。这样能激发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主动提升职业素养、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们会感觉工作有意义,感觉职业生涯有奔头,感觉人生有价值。4.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让中职专业课教师有提升素养的机会。保障的政策主要有:保障中职专业课教师有机会参加适合的培训,保障中职专业课教师相应的福利、职称评审的机会、基本的工资待遇。教师培训对中职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专业课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接触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教法,不能走进社会、走进高校、走进兄弟学校,就不能得到学习、交流和提升。适合的职业教育要求中职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锻炼,一定的社会实践,一定的技能提升,对这些新的标准要求,学校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教师的家庭、教师的补助、教师的职称方面的政策要适当地进行调整,从而保障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相应政策要向这些中职专业课教师倾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教师把工作上的压力变为一种动力。5.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身体素质适合的职业教育对中职专业课教师身心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利用多种活动来实现教师身心自我调节。学校可设立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办讲座,指导教师如何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如何帮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学校鼓励中职专业课教师课间和学生一起出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任教班级的文体活动,学校定期举行相应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同时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及时了解掌握每一位教师的健康状况。

总之,提升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持续的系统性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的职业教育是满足国家、社会与学生要求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社会与学生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职专业课教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坚力量,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既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也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给予关心和支招。

参考文献:

[1]尹伟民,李德方.论“适合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报,2018(12).

[2]陈爱民.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素养[J].学园,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