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5:22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1

赵国忠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课堂教学是需要有亮点的。所谓“亮点”,是指课堂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亮点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对人生和知识的渴求……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亮点更是必不可少,那么,课堂教学的亮点如何寻找?课堂教学的亮点又该如何设计?笔者就“新课导入”、“素材设计”、“重难点突破”、“课堂生成”、“课堂结尾”、“教学反思”六个方面例谈教学亮点的寻找和设计。

新课导入显现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新课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设计得好,就会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学生注意力。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

如在《魔术棒的使用》一课中,我采用“汉乐府”的形式导入新课。乐府诗《江南》是一首可唱的采莲诗,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这首诗歌因其歌词朗朗上口、和声优美动人、音调回旋反复,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接着,我展示了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制作的一幅画,并问学生:古人为这首诗配了曲,老师想为这首诗配图,但只完成了一部分,请大家想想,图中还缺少了什么?就这样,学生在美丽的风景、优美的歌声中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的导入方式很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究新的知识;反之,如果新课导入阶段没有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影响新课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素材设计展显亮点

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这里的材料即教学素材。素材的选择可以来自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是带有趣味性、创意性的材料……

如宁波市的黄书博老师在《动作补间动画》一课中,采用与物理课中的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相结合的方法设计教学素材,通过在光滑平面上小球的运动动画的制作,来揭示动作补间动画特点,该课在2013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任务1:模拟小球沿斜面B—C做匀速直线运动过程(运用了“牛顿第一定律”)。

任务2:模拟小球沿斜面A—B滚落的运动过程(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

素材的选择应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选材;其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意识到素材的“实用性”;再次要体现素材的层次性,在难度上要逐渐递增,以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最后教学素材的选择要能实现知识点的整合。总之,素材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学”。

重难点突破彰显亮点教学重点通常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比较难接受、难理解的知识点。课堂教学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很好地解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一堂课的亮点也往往隐藏在教师对这两个常规问题的处理上。

例如,《图层的初步应用》一课的难点在图层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上,处理的方法如下:准备好三张玻璃纸,在玻璃纸上分别画上白色的鸭子、黄色的鸭子(位置和大小与白色鸭子一致)、蓝色的小河;然后设计三个问题来说明图层的三个特点:透明性、独立性、顺序性。三个问题设计如下:

1.图层如同玻璃纸,玻璃纸有什么特点?图层有什么特点?

2.前层玻璃纸上画的“鸭子”被擦除时,后层玻璃纸上的“小河”会不会被擦除?图层有什么特点?3.交换两只“鸭子”所在玻璃纸的位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鸭子”?图层又有什么特点?

接着又在“图层调板”中设计三个问题来验证图层的三个特点,三个问题设计如下:

1. 擦“树”时,“荒漠”没被擦掉,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2.调换“树”与“荒漠”所在图层的位置后, “树”就不见了,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3.“荒漠”擦掉时,“树”会露出来,体现了图层的什么特点?

用形象的实物与虚拟的图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图层的概念及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执教市级公开课《宽幅照的拼接》时,我将该课的重难点落实在“调色”上。因为自动匹配后,两张图片的颜色还存在细微的差异,手动调整这些差异是很困难的事,而宽幅照拼接的第二步“自动拼接”相对简单,第三步“裁剪图片”又在第四课就学过,所以重难点只能落实到“调色”这一环节上。如何在“调色”环节设计亮点?我采用评选“谁是最细心的人”方式进行切入,先以小组推评的方式推出每组最细心的学生,将他们的参数记在黑板上,然后开始逐一验证,经过“匹配颜色”、“输入参数”、“自动拼接”三步后,宽幅照初步形成,色差没调好的照片此时会有很明显的拼接痕迹。据此,由全班学生作评委,对他们进行星级评比,根据星星的数量,评出了我班最细心的学生。

通过这样的比赛,既让学生们掌握了调色和拼接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细心、耐心的意志品格。“突出重点”是为了让学生深刻地学;“突破难点” 是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学。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类比、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可以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等方法来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让学生在轻松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得深刻。

课堂生成探究亮点

课堂教学并不总是依照我们设计的路线进行的,有时迂回曲折,超出设计者的想象;有时甚至会朝相反的方向进行,这时该怎么办呢?是直接把正确的方法或答案告知学生,还是让学生继续探究错误呢?心理学家盖耶告诉我们:“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我在《图层的初步应用》一课的第五个环节“合并图层”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在错误的尝试中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能由一棵树变出一片树林吗?

学生尝试探究。

注释:发现部分学生用之前所学“复制图层”的方法复制出多棵树和影子,然后将树和影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片树林。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方法,我期望能在错误的探究中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中来。

教师展示一件用错误的方法制作的作品,表扬其探究精神后,接着问学生甲:树林中的树有大小之别,你能改变其中一棵树的大小吗?

学生甲演示。

师:操作过程中,你碰到的最麻烦的问题是什么?

生甲:树和影子的形状需要分别调整。

师:为什么要分别调整?怎样实现二者的联动?

生甲:因为树和影子位于不同的图层上,复制前先把它们合并到一起。

师:怎样合并图层呢?

注释:至此,学生终于从错误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学生尝试探究、查阅资料。

学生乙演示合并图层的方法。

教师再次展示学生作品,问:“作品存在哪些问题?”

生丙:树上长树、影子挡树。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问题生成之后需要解决之道,更需要我们加以利用和引导。学生也只有在经历了对错误问题的深刻认识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课堂结尾呈现亮点

课堂结尾指教学活动将要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课堂结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异,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灵活地选择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例如,宁波市张利波老师在《构图与图片裁剪》一课结束时,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将杂而散的知识点用导图的方式组织起来,条理分明、结构清晰,再结合“自定义动画”,使知识回放更有层次感和条理性。

一节好课的结尾应该是下一节课好的开端;一节好课的结尾也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引起学生思索;一节好课的结尾更应该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好的开头,引人入胜,妙的结尾,画龙点睛,课堂结尾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也可以启迪学生进行深度发散思考。

教学反思寻找亮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堂课总会有不尽人意的、亟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教学用语、教法上,也可能表现在课后小结、学生练习等方面。通过独自深入的思考,或与人讨论中改进问题,并把改进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印证,在印证中进一步改进,在反复的实践中寻找教学的亮点,打造完美的课堂。

例如,《宽幅照的拼接》一课的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是“尝试拼接”,原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图层”知识对组成校门的三张图片进行拼接,然后根据拼接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找出解决方法。试教时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拼接时间过长,基本超过一分钟,二是拼接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我在课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后改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得以解决,方法如下:“在屏幕上展现倒计时的数字,在45秒内让学生尝试拼接,如果能拼出来,就进行演示和表扬,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假如老师也来拼接的话,需要几秒呢?’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嘴里数着1——2——3……老师居然只要2.5秒……”

于是,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下活跃起来,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例如,《宽幅照的拼接》拓展练习阶段原先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题的难度系数较小,第二题的难度系数较大,通过难度系数的递增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试教时发现在这个阶段学生只能完成第一题,第二题形同虚设,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思后对原有的素材进行重新处理:降低第二题的难度系数,使两题的难度趋于一致,再次试教时,对学生进行分组竞赛,即前两组学生做第一题,后两组学生做第二题,在团队之间开展分组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做得又快又好?

修改后既解决了原先存在的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眼界,在名师的课堂中、在专家的引领中、在优秀的案例中、在反复的实践中,汲取养料,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2

我校认真落实“教育局工作要点”提出的各项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创新,创办特色学校,开创了我校各项工作新局面。现将我校特色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为创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的教育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确保特色管理和特色教育的实施。

二、师德建设工作亮点与特色:开展做一个好老师活动

学校党政结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1、学的讲话精神,开展做一个好老师的大讨论。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生态课堂。

3、帮扶学困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投身到课改中去。

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成长条件,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三、教学工作亮点与特色:构建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1、 我校严格按照“导、学、检、练、评”的教学模式,实行预习引领、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展示提升、激励评价的教学流程。学校行政实行推门听课进行督促检查。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本学期开展了篮球、乒乓球、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使部分有天赋的孩子特长得以实施和发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安全工作亮点与特色

1、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2、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坚持常抓不懈。

3、德育处、宿管处、卫生教师、值周学生组成联合检查组,每天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定时检查,做好记录,作为考核班级的重要内容。

4、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利用板报、广播、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人人关心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

5、开展各种新式的安全预防演练,进行多角度、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使师生提高了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亮点与特色

1、抓好绿化工作,优化校园环境。本着校园环境要布局合理、景色优美的原则,我们对校园环境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尽力体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并利用有线广播,通过感染力较强的直观的视觉、听觉效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共鸣。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校在校大门正对面的墙体上张贴了醒目的“一训三风”,在校园内设立了各种教育宣传栏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楼梯间张贴了图文并茂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在学校走廊上张贴了名言警句和具有云南特色的美丽风景画,在操场的围墙上挂上了运动的图案和标语,体现出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校的教育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德育工作亮点与特色

1、行为规范教育

要求各班主任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的卫生(包括宿舍、教室、公区等)、个人穿戴、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形成特色。

2、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校园的活力。本学期我校成功举办了篮球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和首届文体艺术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既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实践和体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正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

3、举行法制宣传周活动。利用法制宣传周,请派出所民警到校向学生宣传法制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3

学科课程文化 二律相容 非物化 物化 多元文化 黄金亮点

学校文化的营造需要大文化的统领,需要有思想性的文化反思。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中国需要自己的“文化复兴”:学习哲学的崇高、雄浑、浩博;学习科学的求真、务实、精细;学习艺术的求异、灵动、激情……

学科课程文化是一种坚守,因为教育不能浮躁;学科课程文化是一种责任,因为教学不是功利。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透析,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成长,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旅行,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探索,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提升,一节课就是一次文化精神的倾听,一节课就是一所学校的学科课程文化黄金亮点……学校文化其实原本不必寻觅,也无需发现,只需多多“进课堂”“走基层”,牢牢抓住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特色创建这一强势抓手。

教育治学当以做人为先。学校的教育活动、教育管理要形成一定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科课程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形成一定的学科课程文化并依托其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才能促进从理念到行动的教育管理的跟进和水平提升。

在学校文化特色创建活动中,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黄金亮点。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学科课程文化的科学性、人文性、独特性、交融性、前瞻性、个性化等关系着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生命力。

一、依托学科课程文化系列基点,抓住关键创新点,让学校文化闪亮起来

依托学科课程文化建设的基点,抓住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关键创新点,打造学科课程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提振课程文化复兴龙头,让学校文化亮起来。

1.学科课程文化传承系列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规范以及世界优秀文化传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学校学科课程文化育人的必要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底蕴和宝藏。如读国学、读《史记》《论语》《弟子规》、读我国传统四大文学名著、读世界文学名著,开展阅读文化接力活动等,积极建设和开展校园书香文化、墨香文化传承活动,引领学校文化传承文明活动,并适机编印学科课程文化校本化教育教学系列。

2.学科课程文化主题系列

学科课程文化应当结合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形成文明文化科普、文明文化美德、文明文化法制、文明文化环保、文明文化安全等主题教育活动系列,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形成良好的文明文化规范、习惯养成和文明文化引领主题教育活动。诸如“读名著文化沙龙”“文明文化头脑风暴赛”“文明文化好习惯,伴我行”“课堂捉虫(课堂陋习)树文明文化”“文化在考场”“学科课程文化进教研组进备课组”“学科课程文化进班级进寝室”“送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广场、进农村、进基层”“文化进步家校互评”等主题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科课程文化不断被赋予新形式,注入新内涵。

3.学科课程文化教材系列

皮尔森说:“人不是单纯的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结合学校学科课程文化建设和师生实际,开设学科课程文化“大讲堂”活动,编写《学科课程文化:从这里起步》《学科课程文化发展史》《学科课程文化美在身边》等系列化学科课程文化校本教材活动,以使学科课程文化实事求是、有机结合、动态平衡。这样的话,从教材的研究、编写到教材的使用、改进,学校学科课程文化之路将越走越平坦而宽广。

4.学科课程文化基地系列

许多名校都是在历史文化殿堂的基础上几经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学校历史文化深厚,国学渊源流长,文化根基殷实,学风敦厚朴实,这就为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建设打下了牢固坚实的文化基础。学校在创建文化特色基地活动系列的过程中,就应该本着修旧如旧,推陈出新的原则,优化学科课程文化科学发展观,投入学科课程、资源整合、品牌提升,以改革促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铸就学校学科课程文化联合体,形成仿古复古文化与创新引领文化的崭新学科课程文化基地模式。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命运。在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系列化创建活动中,校长要做“放风筝”的有心人,这样学校的学科课程文化创建才能:心中有天空、眼中有课程、手中有基地、脚下有沃土,特色有创新,文化有亮点。

二、以学科课程文化规范为基石,张扬师生文化个性,让学校文化劲道起来

规范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在学科课程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要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学科课程文化的“磁场”应力作用滋养教师学科文化的智慧生成和彰显。以学科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更要注重学科课程文化的规范基石,关注师生个性的张扬,为每位师生的发展提供舞台,让每位师生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身的文化个性特色价值,张扬个性化文化特色发展。一定意义上讲,一所文化特色学校,如果没有学科课程文化特色的突破,学校的规范学校管理、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师生行为、规范教科研等不会走得顺畅,也很难走远。学科课程文化特色发展能为学校规范办学提供经验、积蓄智慧。

支撑学科课程文化特色发展更重要的基石是学科教学质量,没有了学科质量,特色就难以深化、学校就难以突出模式化办学的重围而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始终把语英数的学科教学质量看作是学校发展的底线。为了提高学生语英数的成绩,学校应该在突出学科课程文化特色的同时,坚持每月的学科文化成绩调研,每学期对教师的学科课程文化教学质量进行动态考核,并将学科课程文化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绩效的主要指标。规范办学文化侧重于共性,而学校文化特色强调学校的学科课程文化个性品牌力量。如不能正确把握两者的内涵,均有可能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引向一刀切的死胡同。

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学校文化特色发展与师生个性化文化张扬之间的关系,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必须有利于师生文化个性的张扬。学校文化特色教育不是学校文化教育的全部。把师生都绑在学校文化特色一辆战车上是一种极端的、有害的办学行为。因此我们在学校文化特色教育课程化的同时,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菜单+特长发展项目”,以此来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性成长诉求,学校可以在满足主修课程的同时,积极开设国学类、域外文化类、器乐类、棋类、球类、武术类、民族类等诸多学科课程文化特长发展项目,为学校文化特色教育的“一枝独秀”到学生大发展的“春色满园”铺平道路。

正如皮尔森所言:“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学校在创新学科课程文化时,还可以为文科学生开设科学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诸如天文地理、航空航天模型制作、苹果落地实验等,以形成学生那多元包容、体验与创造的价值追求及自然与人文、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融合的特点,并创造出一种积极探索的团队精神。为理科学生开设经典音乐欣赏课程,诸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g小调第一交响曲》、国画中的工笔画鉴赏等,让理性思考的光辉照耀、濡染未来学子的创造灵性。借用《教育哲学》中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民族能否为人类贡献一个爱因斯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理工科学生能否从哲学那里接受一种崇高的雄浑浩博气质的感染……取决于我们的理工科学生是否从现实世界接受了似乎同自己专业全然无关的许多形象,并且有一种创造性的联想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来,学科课程文化是学习者汲取、储存知识并应用于、创新于自己及回报社会的一种知识礼品,是使学习者“获得一种使他们能够改变文化的对话并发起社会变革的批判的和自觉的教育。”

规范和特色就是卓越。例如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丹阳市第五中学的“学科课程文化”亮点工程更是为学生发展创造了广阔舞台,如语文的作文教学,以课题研究为先导、以班级日记周报为载体、以成功激励为手段,以《运河潮》《芳草》《旦阳》等文学社团为平台,培养出一大批小小作家,仅近两年以来,该校已有五十多位学生在《语文报》《中学生作文选刊》《中学生》《地理教育》《考试报》《扬子晚报》《江苏教育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丹阳日报》等报刊发表习作70余篇。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学科文化亮点”工程也促进了教师的多元发展,每一个学科亮点的形成,必将造就一批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如数学学科的丹阳市名师工作室导师林伟民、政治学科的镇江市名师工作室导师丁双六等,涌现出镇江市教学能手王洪玲、史培喜、朱国良等;物理、化学、生物、国画、计算机、舞蹈、体育等学科文化的兴起都与教师的成长同步。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学生最大的幸福,是学校强大的幸福标志。

三、物化学科课程文化形态,创造学校文化黄金亮点,让学校文化精神靓丽起来

把学科课程文化物化为学校环境文化,既可以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环境建设有了重心和中心。如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多元提升,和谐发展”,因此他们就在学科课程文化环境建设上围绕其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学科课程文化之“尚品”教学优势,布置了古今中外“人本文化”的名人书香长廊,设计了国学廊、数理化名家塑像群、科技园、地理园、生物生态园林、松鹤梅竹莲兰相伴等景观,请来了文化始祖孔子,觅集了始建于唐初的万善园遗石,竖起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并激励后学者的征宇落英池,刻录了一段彰显江南齐梁故里、季子兴学、孔融让梨的故事碑刻,矗立起文化巨匠鲁迅雕像等。园林相依,古今相通,一脉相承,这些都或许能给学生留下点滴人生的思考和启迪。此外,挂在墙上的十大功勋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雷锋等成了学生做现代人的楷模。开放的电脑房、每个教室都有能宽带上网的电脑,提高学生现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人的必需。英汉对照的名人名言,告诉学生外语已成为日益国际化的现代社会必备的工具。总之,学科课程文化是能够诠释,是可以物化,是可以触摸,是可以实践的,通过努力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随着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创建和培育,以学科课程文化为载体的墨香校园和书香校园工程的推进,还可以结合学科课程文化教学,建设书画苑,在校园曲径处布置学生的课程学习书法石刻小品;把学校图书馆搬进教室,使文化书香更贴近学生;成立“小小书虫俱乐部”、英语角(EnglishCorner)等学科课程文化外显景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做派,却也能够使学科课程文化的内涵在逐步丰满,如林间的学生书法石刻小品,既是对书法尖子生的褒奖,更为了让富有哲理的短语去鼓励警示每个欣赏作品的人。同时还具有创造学校学科课程文化的功能,随着书写作品的学生的成长,这些石头文化符号必将记录着学生一生的故事,也让这些学生终身牵挂着学校。如班级图书交流中心的建设与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小书虫俱乐部全天候开放、学生自我管理、好书分享的运行模式,学生获得了被尊重的快乐、分享的幸福、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

此外,还可以创新非物质化的学科课程文化教学活动,如语文学科课程文化教学中的“读书读报沙龙:为教学而学习”的实施,师生们读名著,与大师对话,与巨人握手。潜心研读,可表程门立雪之虔诚;品头论足,却无贻笑大方之顾虑。名著如敦厚的长者,永久立于书柜,供你咨询,解你疑惑,助你成长。学科课程文化的非物质化创新中,案例反思,讲述自己的教育文化故事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学科课程文化教学案例的撰写,可以为教师提供了练笔的机会,提供记录自己的“教育文化故事”的成长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师的学科课程文化教学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总之,有眼光的校长,就应该从历史性、时代性、标志性、示范性引领的视角中,物化学科课程文化形态,使其成长为学校环境文化,其目的是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文化理念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学科课程文化的魅力去影响人、造就人,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创造学校文化黄金亮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让学校文化精神靓丽起来。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4

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教师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会是有效的。

(一)游戏体验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接受知识更快。我利用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画。如我在教《我们爱运动》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做跳绳、老鹰捉小鸡游戏等各种运动,全班学生在尽情的游戏运动中,体验到生动的人物动态,观察四肢的变化,遇到不会画的运动姿势时,学生互相帮助,展示动作给需要帮助的同学,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整个作业,学生从开始运动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地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学习与游戏融为一体,教育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课堂教学很成功。

(二)自主学习法

我在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采用了:“想象春天—感知春天—讨论春天—画春天”的教学方法,我给学生唱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我让学生一边听唱歌,一边根据歌词展开想象春天。然后我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寻找自己的春天,把自己感知到的春天画下来,回来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把心中的想法用语言说出来。紧接着学生讨论春天用什么颜色画比较合适,学生的脸上会浮现出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笑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画画兴趣变得很浓厚。

(三)生活引导法

教师只有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会从学生的认知和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使之成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并用自己生动的、生活化的言语和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才能被教师所吸引。如《色彩的魔术师》一课,我在课前留了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下雨时,从近处向远处看人们穿着的各种颜色的雨披,上课进行引导:你最先看到什么颜色的雨披?紧接着我又问小朋友“上下学时,为什么会带黄色的安全帽?”学生回答:“是因为黄色最亮,汽车司机在很远处就能看到黄色。”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把黄色定位为安全色?”学生很容易理解黄色最亮,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告诉学生黄色是三原色中的一种颜色。以上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听懂,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足够兴趣和回应,学生更加积极地、快乐地学习。

二、课结束趣犹存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5

一、根据不同声音风格的施教

(一)民族唱法的条件风格。声音婉转甜美、吐字清晰、气息灵活、音调高亢洪亮等等都是民族唱法的特点,由于民族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因此在演唱中有时需要运用方言来进行诠释和表达,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灵活地结合学生本身所擅长的地域风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比如西北的学生擅长高亢洪亮的西北民歌风格,因此教师在进行民族唱法指导时应主要以“劳动号子”、“山歌”等西北民歌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口音特征进行指导;而南方的民歌较委婉灵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南方声音风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作品选择上也与北方学生不同,主要以《茉莉花》《月之故乡》等偏柔美风格的歌曲为主[1]。以上的论述只是概括性地根据地域风格特点来举例说明的,具体情况还要看学生本身的声音特点,毕竟南方的学生也可能具有高亢嘹亮的声音条件,北方的学生也可能具有委婉柔美的声音条件。总之,在声乐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充分地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在第一阶段当中,民族唱法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运用真声,此时的民族唱法要求声音位置相对靠前,讲究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口腔在发音当中要用很大的力,发音时有明显的咬字动作,吐字比较清晰,因此对于本身音色明亮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字带声的唱法进行指导,矫正学生相对单薄的声音;第二阶段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同时在演唱方法上灵活地混合了真假声,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真声明亮的学生灵活加入假声进行演唱,从而使得音色更加明亮,更增添了穿透性和震慑力,让声音更加流畅圆滑;民族唱法第三阶段是在原来的唱法基础上灵活地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本身明亮集中的本音,尽量帮助学生扩大原有的音域和音量,帮助学生放松、调整呼吸,从而在咬字上更加清晰自然,在民歌演绎中更极具表现力[2]。

(二)美声唱法的条件风格。美声唱法也叫“柔声唱法”,歌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在进行高音演唱时,它的发声不需要用强有力的方式来处理,而是通过一种缓和柔美、流畅自然的结合气息的发声,最后从头部让声音顺利地发送出来,即用“头声”进行演唱。所有的声乐演唱都离不开呼吸与发声,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声区唱法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美声唱法中有许多著名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声音特点和学习基础进行选择,流传比较广泛的美声作品有国外的《我亲爱的》《在我心里》等等,我国优秀的美声作品有《又见西柏坡》《松花江上》等等。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文水平和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练习。真假声灵活运用是美声唱法重要的演唱技能和基础,学生想要学好美声唱法,首先就要有真假声转换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音调高低不同的真声来搭配使用相应的假声。美声唱法和其他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对共鸣的要求非常高,在演唱美声歌曲的时候需要充分调动歌者所有的共鸣腔体,这也使得美声唱法获得与众不同的“音响声色”。对于习惯使用老生那样大量运用真声唱法的学生来说,并不太适合学习美声唱法,因此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合适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白费功夫”;对于适合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来说,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音色和音域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自身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掌握声乐学习[3]。

二、根据不同音域的施教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音域特点,从而帮助学生通过找到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声乐作品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声乐教师在教学前要对学生的音域进行划分,大致可以把学生划分为高音条件、中音条件和低音条件。教师指导抒情男高音学生在《拾彩贝》的演唱中要注意咬字、气息以及腔体共鸣,尤其是在“啊!昨天的梦”这一句的处理上,这一句也是这首歌曲最难的部分,在唱到这五个字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整首歌曲已经进入高音区了,这时候声乐教师要及时提醒男高音学生保持喉头稳定,收紧下巴并且固定住位置,此时嘴型应该逐渐向上慢慢张开,在演唱“昨天的梦”这四个字的时候,声乐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en”的母音把“昨天的梦”四个字连贯地哼唱出来。对于声音低沉浑厚的学生,教师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就要避开高音繁多的声乐作品。而属于中音的学生,音域特点刚好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既具有高音的音质,同时也兼备了低音的音质,声音明亮、柔和,却又庄重沉着。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可以选择比才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调整好自己和学生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做好声乐教学和训练,切莫急于求成,盲目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训练时间,导致学生声带受损,影响其今后的声乐学习[4]。

三、根据不同音色的施教

虽然同属于一个音域,但是由于学生的性别不同、声音特质不同,即使是同一音域的学生,音色往往也大相径庭。比如说都是高音区的学生,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而男高音的音色激情高昂,因此对于作品的诠释也就截然不同,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对于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进行教学,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充沛气息完成作品,训练时加强气息练习,音色不要过于嘹亮,在尽量轻柔舒缓的同时又保持饱满,在演唱“黄河啊”这三个字时,整首歌曲进入了第一个小高潮,在“啊”字的演唱上可以稍微延长一点,紧接着在“你不要呜咽”的时候将声音收回来再轻柔地演唱出来,从而加强音乐的起伏和流动感。而男高音在《拾贝壳》的演唱过程中具体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又和女高音不一样。比如在“又到了拾贝壳的时候”这一句的演唱过程中,要在“又”、“拾”和“候”这三个字上通过增强气流量来进行着重强调,尤其是要唱“时候”两个字时,前一个字要在咬字时保持位置不变,然后逐渐慢慢扩大,将重音落在最后一个“候”字上,通过进行一个渐强的处理使歌曲的情绪达到高潮。

四、结论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是世界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音域和音色进行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结合学生具体的声音条件和学习能力,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声乐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护学生的嗓音、挖掘学生歌唱潜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与声乐技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明确指向性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声乐技巧,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黄坎文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荀雅丹.对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5,(17):178.

[2]卞开萍.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09):179.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6

关键词:绘本;课堂教学;小学美术

一、巧用绘本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在美术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参与思考,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极大的学习动力。采取活泼多变的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更符合W生身心发展特征,增强课堂效果。

【案例】

《三原色 三间色》是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第1课,可以说是小学生迈向色彩知识的一堂启蒙课。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三间色,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教师通常会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一灌输给学生,而二年级的学生本来就对色彩知之甚少,再加上教师纯理论式的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巴拉诺夫等著的《教育学》中曾说:“教学活动和发展教学中的认识兴趣是培养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识兴趣,笔者尝试将绘本《小蓝和小黄》带进了这节美术课中。

当看到笔者拿出《小蓝和小黄》时,学生立即被封面所吸引。“小蓝是什么,小黄又是什么?”孩子们纷纷猜测。当书被一页页翻开时,两块不规整的圆纸片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有人说在这一本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小孩子们看得懂吗?但其实这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们来说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孩子们一页一页品读着,时而惊喜,时而紧张,又时而忧伤。正是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才更让孩子们产生了一种“自我同化感”。当孩子们读到:“小蓝终于找到了小黄,两人热烈拥抱――看,中间变绿了”,“哇,哇”的尖叫声此起彼伏。这个绿色实在是太美了,它不再是美术课堂中的绿色,它更象征着一种爱的颜色。

几个简单的色块、一个动人的故事,笔者利用生动的绘本故事情节来创设教学情境,将刻板枯燥的理性知识融入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一个个故事打开了孩子们的情感通道,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生趣,在情境中生思。

二、借鉴绘本创意,启发创作思路

【案例】

《太阳和月亮》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在学习建议中提到让学生自编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并把它画出来。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有关月亮的故事。

首先,我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月亮。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都关心月亮的哪些方面呢?”有的学生说:“月亮为什么晚上不睡觉呢?”“月亮会不会走累呢?”“月亮为什么会一会胖一会瘦呢?”“月亮会不会被天狗吃掉呢……”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运用两个绘本故事《月亮,生日快乐》《月亮的味道》来启发和引导。《月亮,生日快乐》讲述了一个纯真而又执着的小熊坚持要给月亮送一个生日礼物;《月亮的味道》中为了能够吃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乌龟叫来大象,大象叫来长颈鹿,长颈鹿叫来斑马……这唤来一个个小伙伴加入游戏的场面,让孩子们倍感亲切,最后由小老鼠“咔嚓”一声咬下了一小片月亮并分给其他小动物们吃,孩子们不禁猜测:“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月亮是脆脆的吗?月亮有馅吗……”通过这两个绘本故事的引导启发,孩子们给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有的孩子说“月亮一会胖一会瘦是不是因为遇到花粉过敏了呢?”有的孩子说“那月亮一会胖一会瘦要怎么做衣服呢?”还有的孩子说“月亮会不会是失眠了呢……”

通过绘本的欣赏唤起了学生对雨天的回忆,童趣十足的经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趣生动的画面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在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也让学生在欣赏、回忆、体验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美术学习。

三、模仿绘本形式,创编绘本故事

绘本的形式有很多种,大多数以横开本和竖开本为主。但是设计一本绘本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选择了相对比较简单的手卷书、四页书、折叠书等,这些形式由于表现的画面内容相对较少,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完成起来比较简单,利于操作。

综上所述,笔者从绘本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三种绘本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巧用绘本情节,创设教学情境;二是借鉴绘本创意,启发创作思路;三是模仿绘本形式,创编绘本故事。实践证明,绘本资源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绘本资源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整合点。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7

【关键词】示范 特色 高职院校 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立项的湖南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目前都处在紧锣密鼓的建设过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日常教学管理欠规范,多数专业校企深度融合还没有大的进展,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到课率还不太理想等等。这些都是与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不合拍的,必须想办法加以克服,否则,会影响到省示范校建设的进程和质量。为此,我个人认为要将省示范校建设与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省示范校建设推动和改进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以省示范校建设要求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统一起来,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即:我们日常的教学管理等过程就是省示范校的建设过程,将学院的日常工作做好了,省示范校的建设任务也就完成好了。在此我作为分项目负责人谈谈省示范校的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将常规工作做好、做实

湖南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建设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项目的建设,在全省高职院校中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通过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提质。在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当中,常规工作是基础,特色工作是亮点。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在省示范校建设中,首先必须将常规工作做好、做实。学校的常规工作就是学校日常教学运行当中的教学科研管理、教学组织实施、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在此,我主要就教学常规工作谈谈看法。

1. 教学文件制订要规范、科学

教学文件是教学组织实施的指导纲领,因此,在制订时一定要按流程规范操作,要搞好调研,讲求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各专业教研室先要搞好专业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同时,也要遵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则要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保持文件执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教师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单元设计方案等。课程整体设计方案在课改时代替教学指导大纲用,它是我们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制订时一定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搞好调研,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好训练的项目和教学时间。单元设计方案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教案,它是我们上课的执行文件,虽然我们进行了课改,但是并不是说就不要教案(单元设计方案),恰恰相反,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即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备学生,又要找训练项目、素材,还要制作课件等。作为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将课前教学文件准备好,而且要将这些常规工作做好、做实。

2. 教学过程执行要到位,抓落实

作为教师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课堂充分利用好45分钟每节课,严格按“新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以项目为驱动,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有条件的课程尽可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每次课都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有所收获,教学效果明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回归课堂,学生的到课率才会好转。

3. 教学质量监控注重过程考核,可操作性

注重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学生上课到课考勤、上课纪律遵守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和项目训练完成情况和作品上交情况等都纳入到学生的平常考核。学生的成绩不再以期末考试为主,而是以过程考核为主,这样也必然促使学生进课堂,否则,学生是无法通过该课程的考核的。

常规工作做实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建设也就打下了好的基础,省示范校建设成功亦指日可待了。

二、将特色工作做精、做亮

“特色”百度百科的基本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工作”相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有不同的内涵。如:(1)学院在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确立的特色是――“百企空间校园”建设;(2)各专业系又有自己的专业特色;(3)各行政处室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也有本部门长期工作中积累凝炼而成的特色;(4)各位教师又有自己个人的特色。

不同的主体虽然有自己特定的“特色”,但是给人的印象却差别很大,因此,各主体都要想办法将自己的特色工作做亮,只要一提到该主体的名字,就能让人想起它的特色。如:提起郴州职院工商管理系,就会让人想起“市场营销专业”是它的特色专业,该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领衔,有省级教学团队,有省级精品课程,有部级精品教材等亮点。

郴州职院的“百企空间校园”这一项目是2012年5月,在湖南省教育厅王健副厅长的指导下,郴州职院以世界大学城为依托,在职教新干线上开始筹建服务湘南部级示范区建设的“百企空间校园”项目。郴州职院“百企空间校园”涵盖四大工程,即“百企联姻、百门课程、百项服务和百师互进”。 “百企空间校园”亮点:就是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学院通过网络空间为企业员工进行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与鉴定、员工自主学习发展并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等;学院利用企业现场专家完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院服务湘南部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这种校企深度融合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且资源利用充分,建设时间比较短,资金投入不大,校企双方受益长远。

如何将“百企空间校园”这一特色项目做精、做亮,这是郴州职院省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郴州职院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实施方案中设立了专项项目――“百企空间校园”建设分项目。“百企空间校园”建设分项目由专人负责,教务、科研、各系部、实训、组织人事处等共同参与制订出了较完备的分项目建设方案并开始建设,目前“四百工程”项目均已经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空间、企业兼职教师空间、企业员工空间、百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等都在按照建设方案扎实推进。郴州职院服务湘南部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经初显成效,这必成为地方高职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亮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郴州职院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三年期满后,“百企空间校园”建设一定会成为湖南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以上是作者作为分项目负责人就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谈了一点看法,话题比较散乱。但我个人认为:不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还是省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一定要坚持:常规工作要扎扎实实做,一步一个脚印,不留尾巴,不留隐患;特色工作(或重点工作)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将它做亮、做精。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8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亮点;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与授课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有时自以为准备得十分完美的一堂课讲授起来并不得心应手;相反,备课时感觉平常的一堂课却在课堂上灵光乍现,妙语连珠,远远超过预期效果。每次教学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精练地记录其中体会最深处,日后再去回味,你将受益无穷。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起来的,每一节高效的课也是在不断地反思中积累起来的。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以下几个方向是反思的重点:

一、反思你“熟视无睹”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无足轻重”或者“了如指掌”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钻牛角尖”“思维陷入死胡同”,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联系”“没有逻辑的推理”等,令一些教师头痛和无奈。这反映了学生知识的零散性、表面化或者模糊性。发牢骚、置之不理或者讥笑讽刺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相反,我们将学生中的困惑不厌其烦地记下来,学生肯定会视其为“最珍贵的资料”。而对于教师来说,日积月累,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教学情境为例剖析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生成存在的偏差。

1.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苏教版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本单元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定性检验,溶液的配制和定量测定,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难度由低到高,一步步地深入,学好本节内容是学好这一单元的前提。它也是由学习元素化合物向研究实验方法的一个转折,这就要求学生用新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初步学习了过滤、蒸发、结晶等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萃取和分液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案例剖析

教师:向学生展示溴水和四氯化碳,并讲解溴水成分,同时问学生是否知道四氯化碳。

学生:不知道。

教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CCl4和水,混合并振荡,观察现象。然后教师介绍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及它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在水中溶解性等。

本节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的,这个时候的学生对有机溶剂的概念一无所知,教师在备课中应设计好如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了解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而不是简单地将CCl4的性质介绍给学生,这完全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此处可以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如,取少量CCl4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分层现象,由于两层都是无色,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哪一层是水呢?”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水层。有学生提出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哪层变为蓝色,则为水层;还有学生提出直接向其中再加一些水,哪层量增加则为水层。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问题结论的非唯一性,容易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关于两种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哪种方案更符合简易操作,绿色化学理念。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的认识会很深刻,对学生进入高二学习有机化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本案例中显然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此时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课堂生成并不一定是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的生成,实际上,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教师虽未预料到具体的结果,但已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较强能力记录你“熟视无睹”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二、反思你教学中的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诸如此类,亮点可以是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平等、自主、合作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是师生情感碰撞、交融的一瞬间,可以是与学生的一段精彩对话,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凡是让教师、学生激动、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值得你反思的最好内容。反思时,可以尝试这样的问题:

我是如何想到这个亮点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这个亮点设计,“亮”在何处?(分析时越具体越好)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

例如,在“硝酸的化学性质”一节,我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①向硝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②向硝酸中加入铝片;③Na2CO3溶液中加入硝酸;④将Cu丝插入浓硝酸中;⑤将Cu丝插入稀硝酸中;⑥将活性炭与浓硝酸一起加热。让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谈谈从中获得了什么。

生1:硝酸具有酸性。上面的①③方案充分证明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④中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这与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无色H2相矛盾。

生2:我们又将①加热了,溶液的红色褪去,这说明硝酸不仅有酸性,还有其他的性质。

生3:金属与酸反应不一定产生H2,Cu与浓硫酸加热放出的就是SO2。按照④Cu和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u(NO3)2,按照⑥炭与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NO2和CO2。

生4:我感到稀硝酸也有强氧化性。上面⑤试管上方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是否可以认定产生的NO?然后它又被空气氧化了?……

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为自己的重大发现欢欣鼓舞。在师生、生生的问题发现中,学生已初步领会了硝酸的性质。

这样的亮点设计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其他教师如何评价这个亮点设计?

这个亮点设计对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学习氛围等条件有什么具体要求?还可以再次运用吗?有没有局限性?……

通过上述问题的自我剖析,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抓住疑点进行反思

顾名思义,疑点,就是令教师或学生感到不解之处。疑点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挖掘疑点

疑点是什么?来自何方?

对于疑点,学生有何看法?哪些来自个别学生的疑点,其他学生会产生共鸣吗?

对于疑点,教师的态度积极吗?是视而不见、敷衍、搪塞,还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

疑点是什么时候解决的?谁解决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在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发生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这样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博览群书,特别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改轰轰烈烈,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还是得扎扎实实,教学反思的切入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反思没有固定的格式,内容也非常广泛。教师应从课后的第一感出发,努力以最真实、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快速地将一点一点的经验教训汇集起来,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将反思进行小结、分析,不断地优化和提升。最终将会形成独特的、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

[2]文.做反思型教师[J].教育科学研究,2005(01).

[3]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9

一、情境对话给反思以空间

课例一。T:(出示20年前家里用的篮子)这种篮子,大家家里还有用吗?s:不用了。T:为什么不用了?S1:现在有环保袋,所以不用了。S2:因为它很重,用起来不方便。S3:因为它不好看。T: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我带着这个篮子,像什么呢?S:(笑)像卖菜的、像演戏。对话至此,教师便可顺势讲下去:其实,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篮子……我七岁开始跟爸爸劳动,八岁就在市场上卖菜,用的就是这种篮子。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买菜的人、卖菜的人都很多,非常热闹。你们想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境吗?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同学们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题目是,大家不用画笔,只用今天准备的这些材料(出示教具),玩一玩、动动手,做成漂亮的插花,让这些插花变成即将来临的新年装饰。

分析这个案例,我们能够发现,情境对话给反思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一个简单的竹篮子让师生间的情感迅速拉近,使学生进入到教师的童年回忆之中,并进一步对接到现在的新年氛围里来。可以知道的是,在学生的头脑里,篮子已经去除了原本根深蒂固的陈旧落后形象,而变成了用美术感官欣赏的外在事物,这帮助了学生客观分析手中教具的可能表现功能,利于作品创作。教师用深挚的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反思到美术的魅力。接下来的创作过程则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是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无需讲解怎样做插花的具体过程,而是将创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符合小学生率性自然的心理特点,符合教育的主体转变理论。

二、提问对话促进对行为的反思

提问对话的作用实则是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我们接下来看插花创作完成后的评价过程。T:(指一学生插花旁的装饰物)本来毫无用处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放到边上呢?S:因为它漂亮。T:的确很好,那么这件插花的整体漂亮吗?s:漂亮,它有各种颜色。T:有各种颜色就漂亮吗?在很多小学生眼里,颜色多就意味着美术作品的漂亮,教师适时帮助学生反思了这个错误观点。T:多种颜色放在一起,没有一个明显的次序,显得有些杂乱了,这就像写作文一样,没有主题、没有次序,看起来就不那么舒服。是这样吗?S:是这样。T:既然没有主题,那么我们不妨给它安排一个主题,大家讨论一下。S1:可以把上面剪短一点,边上杂乱的颜色去掉。S2:我觉得可以把主干再插弯一点,显得更灵活。

这段简短的师生对话,自有其精彩之处,重点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已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习惯,考虑到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也已经形成了某种不良的思维定势,遇到问题时会不假思索就进行反应。如果教师不将这个问题处理好,学生的进步之路定然受到阻碍。在学习行为的体现上,可以看到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提问式对话和教师将计就计的引导,让对话格调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从惯性思维里走出来,转而朝着理性思考迈进。

三、比较对话利于对生活的反思

对话发生在课堂,而终将以引人生活为目标。将生与生的对话联系在一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反思生活式的比较对话。T:有没有同学想成为小记者的,可以自由发问?S1:(指另一生的作品)你认为那片叶子放在旁边的作用是什么呢?T:问得好。s2:我要说明,这个不是叶子,是副花束,可以让主花更漂亮。s1:是衬托的作用?s2:是衬托。T:说得好。s1:我觉得换一个姿势会更好看。T:他讲得也有道理。然后两名同学共同尝试,将作品修改得更好。一个作品是成是败,是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当两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了,那么就取得了作品的普遍认同。小记者访问的办法让这种价值判断的交流形象化、生活化,在生动的氛围里,学生对于某件作品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作品的作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倾听看法,这是一种对话交流的进步。师生对话也就成功过渡到了生生对话与生本位的自我对话,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对自我反思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篇10

一天,刚签完名的我走进办公室,正准备上课,翻开教科书,里面夹着一封信。急匆匆打开:“……老师您也有一个缺点,您对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特别关心,对我们则近于不闻不问,同样是您的学生,您为什么有两种态度?说实话,我们多想和您交流沟通,我们怕……”。看着看着,我心里一阵酸痛和苦涩的味道,眼角湿润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按常规,班主任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即给优秀生“锦上添花”,给后进生“雪中送炭”,以此带动中等生。面对班上这位中等生的质问,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等生个性不鲜明,成绩不突出,表现一般,不给教师添麻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注的较少。国外教育界称这些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为“灰色学生”。“灰色学生”是否有亮点,如何给这些学生“亮相”的机会,确实是班主任工作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我发现这些所谓的“灰色学生”并不“灰色”。在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平平,但兴趣比较广泛,课外知识面宽广;有的学生关心集体,劳动积极;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他们虽然有时还不能完全把握自己,但是同样渴望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微笑,同样需要老师给他们表现思想、能力的机会。而且我还发现“灰色学生”可塑性很强。若给他们搭建参与班级活动的平台,提供施展才华机会,用对待优等生的态度认真抓一抓,激发起他们的热情,就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动力,有些会很快加入先进的行列。2002年和2005年两届毕业生132名学生,共有92人进入高中的大门。这里面有很多在初一、初二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靠勤奋和努力,于平日的刻苦磨练夺取中考的胜利;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技校的学生和步入社会的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在不同的岗位显现出良好的思想素质。学生孙祖志毕业后参军,第一年立功受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第二年被组织考察为入党积极分子,在部队发挥美术的特长,进行宣传报道工作,后转为志愿兵,退伍后安排是煤气公司上班。学生张强,滕州卫校毕业后,开办了个体门诊部,他边学习边看病。医德高尚,业务进步快,前来就医的人络绎不绝,受到病人的一致好评,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真诚关心每一位学生。对于不显山不露水的中等生,要尽快记住他们的名字和熟悉他们的爱好,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感。教师要目中有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重视“灰色学生”的教育工作,努力创造条件,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让他们亮丽起来。

其次,要善于激励中等生的情感,激发起学习动力,诱发他们转向先进的欲望。很多“灰色学生”的性格沉稳内向,一般不愿意与教师多接触。教师要跟踪他们的学习动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多提问、多鼓励,课上课下关心体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心中有他”,从而高扬起自信的风帆,荡起勤奋的双桨,架驭青春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