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1:13:22

教师专业论文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IntegratedDocumentaryAccount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

Abstract:Withtheresearch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gainingpopularityinthepastthirtyyears,especiallysincethe1980s,findingsinthisrealmhavebeenemerginginlargeamount.Itcanbeofdirectionalandenlighteningmeaningtogeneralizeandsummarizethefindingsduringthisperiod,aswellastodescribeitstrends,analyzeitsproblems,anddiscoveritsdisadvantages.Thisarticleincludesstatisticalanalysisofarticleson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fromfiverepresentativeperiodicals,namely<TeacherEducationResearch>,<GlobalEducation>,<EducationalResearch>,<EducationExploration>,and<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seekingtofindnewbeginningsthroughthisprocess.

Keywords: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tegrateddocumentaryaccount

本研究是基于对五种较有代表性的教育类专业杂志《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课程.教材.教法》近三年来所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从论文数量与涉及的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为什么要选取以上五种杂志?理由是,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国际性的问题,近几年,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速度快、形势好,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文章非常多,笔者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章。而以上这五种杂志都是全国的核心期刊,它们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发行量很大,对我国的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并且相比其它的核心期刊来说,它们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文章较多,除《教育研究》之外,都设有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栏目。另外,从这些文章的撰稿人来看,有教育领域的高层领导、专业研究人员,更多的是大学里的教授、老师们,它们所撰写的文章代表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本文收集到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402篇,其中有关国内教师教育的文章373篇,有关国外教师教育的文章29篇。对国内教师教育的研究,又根据所涉及到的内容分别归入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和教师在职教育阶段。有些论文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问题,在统计分析的时候笔者根据其文章内容归入主要涉及到的项目,不作重复统计。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丰富、结构庞杂、研究课题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再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本文所做的归类也是一种尝试性的。

一、从论文的数量看教师专业发展

本文选取近三年来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课程.教材.教法》五种杂志上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有关国内教师教育的研究论文373篇,具体的分布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2003-2005年五种期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数量

阶段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教师职前教育42382910929

教师在职教育748710326471

合计116125132373100

图1不同阶段的论文数量的发展变化

从表1和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三年来,我国发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总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普遍关注职后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它们正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变化。

除了统计每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的总数之外,笔者还对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职前教育和教师在职教育两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理出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历程以及同一时期对不同内容的关注程度。

(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研究。如下表2和图2所示。

表2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论文数量

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师范教育改革或

师范院校转型2218105046

课程设置与教学1719175348

师范生22266

合计413929109100

图2内容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论文所涉及的三个主要内容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的论文最为集中,占到总数的48%,它成为各个时期教育者所关注与讨论的重点,而且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也倍受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从师范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转型、师范专业建设等不同的层面展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有关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的论文在2003年出现一个高潮,然后以较大的幅度逐年递减。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局势,整个教育界掀起了由专门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思潮。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杂志从2004年开始更名为《教师教育研究》。另外,有关师范生方面的研究比例相当低,说明在教师职前阶段容易忽视师范生这个“人的因素”。

(二)对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研究。如下表3和图3所示。

表3教师在职教育阶段论文数量

内容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比例%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59234718

教师素质1212113513

教师个体发展1927358131

校本教师培训273124823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0712197

合计7386105264100

图3内容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论文所涉及的五个主要内容来看,校本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体发展方面的论文最为集中,各占31%,它们成为各个时期教育者所关注与讨论的重点,但是两者的发展趋势又有很大的不同。校本教师培训在2003-2004年处于各内容中最高的地位,且有所递增,但是在2005年有了大幅度的递减。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呈现大幅度的逐年递增趋势。波动最大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其在2003和2005年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在2004年却遽然下降到接近最低水平。教师素质的研究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最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从刚开始的0篇,直线上升并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充分地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不同层面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这种趋势可能成为将来研究的主流。

总之,通过对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近三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致轮廓:(1)我国发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有关教师职前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有关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2)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从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这两个角度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较忽视师范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教师在职教育阶段,校本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体发展成为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专业发展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4)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聚焦于教师个体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二、从论文研究的内容看教师专业发展

(一)关于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研究的内容

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课程设置与教学、师范生等三个方面。从师范教育改革或师范院校转型角度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一是研究者们基于对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回顾,认为师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尤其处在21世纪的师范教育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探讨师范教育的改革模式、思考师范教育的新发展,提出通过推进师范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二是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专业建设暴露出很多问题,研究者提出构建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建立专业发展标准等。三是关注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尤其是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点上已经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很值得深入探讨。

随着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深入,师范教育面临转型的问题,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由老三级师范向新三级师范转变,这些转变都是尝试性的、不容易把握。从已有研究清晰可见,一方面,师范教育改革主要停留在宏观决策层面,而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微观层面,师范院校内在的活力没有被激活,教师们主动参与职前教育改革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学校内部处于被动改革的状态。另一方面,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缺乏时代性的认识,用习惯话语来解释今天的职前教育,对职前教育改革的艰巨性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性缺乏认识,尤其缺乏与基础教育的密切联系。导致的结果是往往采用行政的手段推进教学,对于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穷于应付,所采取的措施是割裂式的,而不是将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在职前教育这个完整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改革的整体性,以及缺乏与职后教育发展的呼应。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角度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一是研究者们对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对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措施,如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方案、建立课程体系等,并针对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从课程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尝试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识性跨学科课程及学科的综合性创新等。二是研究者认为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很乐观,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教育学课程要进行意义重建和知识结构优化、心理学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法的问题最多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需加大改革的力度。三是认为实践性课程往往容易被忽视,研究者提出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反思型教师,认为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推动师生双向专业化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是研究者们认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公共教育学的教材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急待改进,教学有效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如提出在教育学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探讨全程共振教学法、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实施教学改革及关注学生反馈等等。

课程设置与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的课程思想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学问题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课程问题的重要性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每个研究者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开设什么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若课程的设置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或已有背景知识,且各课程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哪怕开设再多也无济于事,况且师范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开设的课程也有限。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选用好的教材,对教师职前教育是有推动作用的,但具体实施的师范院校和教师是否能够主动地依据这些标准,更进一步说,高校的教育者自身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课程与教学,能够针对师范生的实际需要和即将面对的就业环境等等,还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目前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有关师范生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局限于如何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和教书能力方面,很少强调多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缺乏促进师范生健康、主动发展的研究,尤其缺乏如何使师范生尽早地投入实践过程,并思考实践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更充分地为就业作好准备的研究。这说明职前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容易忽视师范生这个“人的因素”,很少关注师范生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研究的内容

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素质、教师个体发展、校本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五个方面。其中有关教师个体发展和校本教师培训的论文数量非常大,还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已越来越成为关注点,因此,接下来主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逐步成熟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的审视下,人们逐渐关注教师这个“人”的因素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斯滕豪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教师即研究者”,主张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和重建,寻求自身及其实践素质的提升。康内利(MichaelConnelly)、柯兰迪宁(JeanClandinin)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教师由“能动的实施者”再推一步,使教师本身成为最重要的发展性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过往经验、日常生活、生命体验、情感、趣味┈不再是被摒弃于“专业活动”之外不予考虑的内容,它们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因为专业活动是由教师这个独一而完整的人“活”出来的。[1]在2003年研究者们就频繁的致力于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且近两年来有逐渐递增的趋势,见下图1。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一部分研究者从理论层面展开,探讨教师进行自主发展的必要性,及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教师专业自主的问题。大部分的研究者是在基于实践的背景下展开,如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还有教师生命成长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教师个体发展的研究实在是太丰富了,充分地体现了教师自身的角色意识,极大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如果职前教育中也有如此丰富的有关师范生如何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那必将推动整个职前教育的发展。

图4教师个体发展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

从校本教师培训(school-basedteachertraining)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化不断深入,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身充分地认识到中小学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一方面,研究者们积极探讨教师如何开展以校为本的研究,以及学校如何为教师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针对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如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资料档案、教师信息技术三整合、参与式及育、研、培、导一体化培训模式等。还有,教研组是长期存在于我国学校内一种颇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当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时,这一话题被再度提及。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研究指出,原有的教研组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校教师发展的要求,很有必要对教研组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

此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研究是近两年兴起的,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教师发展学校”是2001年1月由首都师大教科院提出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合作,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研共同体。[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则是国内的部分研究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及的,笔者也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大类目的概括名称。无论上述哪一种说法,都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3]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个主题,出现了教师文化和教师合作共同体的研究,国内学者们展开了诸如以教师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建立共同研修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成长组织——教师协作共同体、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及创建教师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教师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十分关注国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近几年来,对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有增长的趋势,就本文而言,共收集到文章29篇,所介绍引进的内容涉及到美、英、德等6个国家,其中国外作者撰写的有三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育改革、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共同体、教师文化等。

研究表明,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一方面,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教师教育制度,如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英国的“入职与发展档案”(CareerEntryandDevelopmentProfile,简称CEDP)制度和PRP(PerformanceRelatedPay)教师评价制度、新加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等。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1998年建立了新教师的“入职档案”(CareerEntryProfile,简称CEP)制度,2003年又对上述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进一步推出了教师的“入职与发展档案”(CareerEntryandDevelopmentProfile,简称CEDP)制度,这是关注新教师职业生涯初期的专业成长、突出教师专业生活的连续性和过渡性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4]以上这些充分地说明,许多国家对教师教育改革十分的关注,如美国自二战之后,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王少非在《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的分析,获得一些有关我国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5]

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是从教师的职后培训开始,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而英国在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其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和“建立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师教育的有效策略与途径,其中在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与实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较有特色的尝试,如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种伙伴关系能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未来教师的入职能力,使他们在毕业时就能顺利地以合格教师上岗。还有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这一实践探索已经对我国的职前与职后一体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由专门的师范院校或者大学教育学院来进行,都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严重忽视了教学技能的培养。我国若是也能从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力图摆脱传统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相互脱节的局面,必将为职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希望。

总之,国外教师教育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实施层面、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发展都相当不错,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着力于研究国外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介绍国外好的经验,或照抄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真正能从国外,特别是美英等国的已有理论和实践出发,致力于如何促进我国的职前教育发展,以及职前与职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研究,还并不多见。

三、结论

以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发表在五种刊物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论文分析,试图理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从中不难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研究的内容在逐步地深入,研究的角度在不断地更新,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不过,就总体而言,对以下问题缺乏关注。

第一,对职前教育内部的整体改革。职前教育要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职前教育改革就会出现“割裂式”的现象。职前教育不是教给师范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提升师范生的基本素养,培养师范生的发展意识与能力。这样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不断地获得发展。现有研究要么从宏观层面上提出职前教育改革或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作“描述性”研究,缺乏从师范院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的改革或研究;要么着重对单一内在或外在因素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进行分析,而缺乏从整体上对职前教育进行通盘考虑,比如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融通等。

第二,职前与职后的互动。职前教育的教学、科研,不仅要为培养师范生服务,更要直接为现实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说,职前教育要加强教学过程中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联系,要引导师范生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使师范院校的师生成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必要性和它不可由其它学校替代的社会价值才会真正存在。现有研究缺乏职前与职后互动的框架体系,要么从职前的某一角度抽象地加以论述,缺乏具体行动上的落实和制度上的保障;要么在职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由大学的理论工作者在中小学另起炉灶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缺乏整个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与实践。

更为重要的是,已有的这些研究对师范生自身及师范院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的研究中,很少把师范生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予以考察;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很少有探讨师范院校的教师自觉地对自我及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负责,对师范生的后续专业发展会有多大作用,以及通过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吴刚平主编,王建军著:《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2]王长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标准参考纲要》,《教师教育研究》2005第7期。

[3]转引自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4]余源晶、洪明:《英国推进教师早期专业发展的新举措——“入职档案”和“入职发展档案”制度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04第6期。

[5]王少非:《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5第3期。

[6]杨小微、刘卫华主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叶澜主编,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标,李海华,个案研究,个人历程成长,教师专业化,教师反思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内教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国内的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得到国外的认可。本为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阐述:当前,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纷纷把教师专业化当作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具有主体性和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以提高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心,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知识框架和技能体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和倡导为本论文提供了研究背景。

近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改中极受关注的一个课题,贯彻《纲要》与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贴进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研究选定李海华老师进行研究。主要是:首先,他符合优秀教师的内涵要求;其次,他学术成果丰厚,坚持在教育论坛与广大教师交流,对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再次,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符合这个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成长的历程中多次借鉴优秀老师的经验,在学孜孜不倦,他的专业成长方式给其他老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他是优秀教师的典范,是时代的佼佼者,是教学专业成长的模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再而,他是一个长期坚持在一线的数学老师、班主任副校长,其成长方法易于被其他老师接受和学习。最后,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优良的工作作风,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是教师学习的模范。

二、研究的对象与其成果

研究的对象与其学术成果

个案的基本简历:**,男,高中特级教师。1949年10月生,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官林中学,曾代表宜兴县参加镇江地区乒乓球比赛。1969年至1975年在官林公社来村大队插队务农,任大队会计。1975年至1978年任官林公社电影放影队队长。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至1980年就读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起任教于宜兴市官林中学,历任数学教师、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1994年9月起任官林中学副校长。历年来荣誉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2月,被评为无锡市中学数学首批学科带头人;1998年5月,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政工干部;1998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法育工作先进个人;2000年9月,被评为无锡市首批名教师;2005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第九批特级教师。

1、《放飞学生自主学习的翅膀》发表于《新教育周刊》2001.9.3,获省教科所“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发表于《中国教育论坛》2003年第4期,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3、《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发表于《起跑线》2003年12期

4、《规范民主自我》发表于《教育情报参考》2003年10期

5、《不对称线段的圆锥曲线的连结》发表于《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二期

6、《浅谈放缩法》发表于《中学数学》(苏大)1996年第3期

7、《构造长方体解决立几问题几例》发表于《数学之友》1996年第7期

8、《浅谈代换》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教学论文专辑

9、《“拆”与“补”在解题中的应用》发表于《数学之友》1993年第9期

三、研究综述

1、教师专业化积极发展的综述:

从字典上解析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石老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果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看来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教室专业化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化主要受到个人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成长历程中,教师专业要从如下几点:

1、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人教育;

2、有一定的学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3、在教学中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系统的教学知识;

4、对不同的环境能更快的适应,也就是说,适应性强;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6、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监控教学质量和自我发展。

7、在专业成长中需要自我努力不断进取

综合国际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培养从外在因素,即对老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与提高,它源于社会、教育发展和他人的影响中,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对老师角色与行为的改善与规范,通过他人的要求与期望来提升教师的素质与知识的改善。另外从个人因素出发挖掘自我,在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探讨、自我提高等等方式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成长过程,需要不断改善自我,既从外界影响中出发也从自我条件下

2、任职经历:

(1)李海华老师也经历过很多的磨练才铸造她今天的成就,当李海华老师刚出来工作,由于初为人师,经验不足而又想急于证明自己,所以处理起课堂教学问题往往情绪化,很不科学。急于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严,在他刚工作时班上有个特聪明的小孩,总是在上课时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他的预设之外。当时李海华老师感到那个学生打断他的讲解是令人恼火的,李海华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叫他不要在上课提问题了,现在想想是多么可笑!多么宝贵的课堂资源,就被当时的李海华老师生硬地一手冻结了,这就是老师可怕的权威!但,权威它不等同于威信。相反,权威的滥用让老师的威信不增强反而减弱了。学生上课时兴奋的目光也变得黯淡了。经过这件事后,李海华老师感觉到很迷惘

那是他想,“到底自己的做法对不对,会不会抑制学生的发展?”

当时吕校长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课堂应该交给学生,精彩的课应该是让学生制造精彩!你不要老是想抢当课堂的主角”这对李海华老师的影响很大,知道课堂学生才是主角,此后老师都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且激励学生多问。

(2)由于李海华老师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学无止境的信念,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扥等不能胜任教师的标准,在自己专业成长中个人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李海华老师通过广泛阅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视野,然而,专业成长中,李海华老师认识到不能单单通过专业方面的书籍,于是又广泛哦涉猎其他方面的书籍。于是,一本本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学名著出现在李海华老师的办公桌、枕头边上。通过整天与书为伴慢慢提升自己的见识。

3、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它不是自身自灭的产物。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对李海华老师进行分析:

李海华老师在专业成长中经历了种种磨练:

(1)校长的话语是李海华老师成长的关键期;刚出来由于李海华老师经验不足对于教学带有“急”的性子,因而对教学产生误解,校长的一席话醍醐灌顶,使李海华老师发生质的改变。这也是它对教学专业的一个起点。

(2)广泛阅读时李海华老师的突破期:在新课标下,老师不但需要扎实的教学基础,还要具备创新的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等,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在这里李海华老师是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随着加入课题研究,那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渐渐不能使李海华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游刃有余,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李海华老师孜孜不倦的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都涉猎一片,为了加紧时间,书籍每处都是,办公桌、枕头边等等。李海华老师深刻地知道,一个传道首页的教师,必然要重视对祖先过往经验的习得,必然要借鉴先人优秀的品质。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才会走得更远。李海华老师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正是读书的完美体现。李海华老师说,他会一直以书为伴,与书共舞,每天读书一小时,让丰厚、持久、深入的阅读为他带来丰盈的教学人生!

(3)揣摩学习中的提升期;李海华老师在大量学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还去揣摩学习,听徐道海老师的课,就被他的幽默智慧所感染;听许永敏老师的课,就被他的理性和层层深入所折服;听庄洪君老师上课,就感觉他的课数学味特浓;听胡建成老师的课,就感觉特大气;听芮洋老师的课,他的板书特工整漂亮.......然而李海华老师并不局限听哪个老师的课,李海华老师是在听课中学习,通过听各科老师的讲课然后借鉴老师的经验和上课方式,如有一次和许永敏主任聊课,提到一个知识点,就是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他在课堂上拿一块砖头平放在自制的纸盒上,纸盒无碍,再将同样的砖头立放于纸盒,纸盒一面报纸“砰”地一声被砖头压破!学生在惊呼的同时,就直观感受了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大致关系。

李海华老师就是从别人的激励,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和总结别人的经验中慢慢的摸索,同时着重和老师交流,归纳、提升自我。

四、研究价值

1、专业化发展的三点核心概念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2、教师专业成长的指标与途径

A.教师专业成长上要有明确的指标:

(1)明确人生发展目标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专业运用能力;

(3)拥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坚定的教学理念;

(4)对教学教育意识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B.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善于利用资源:

教师发展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新教师,要想更快的提高自己,笔者认为需要善于利用资源,首先,书籍是最好的资源,阅读使人视野开阔,通过读书能够学习到一些先人的理论基础和先人的教学方法,通过边吸取变变新可以慢慢的融入书籍里面。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包含的内容是最详细最多的,李海华老师就是在书籍中遨游,从自己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真谛。再次,其他老师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在教学中,促进新老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传授给新老师。李海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听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借鉴其他老师的科学教学方式与成功经验。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法的确定,知识点的落实,重难点的突破等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使教师的执教能力得以提升。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实践、不懈探索的结果。李海华老师的与书为伴,与其他老师相互学习和探究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2)加强理论学习:

从学校培养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开来,定时定点组织教师学习以及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和感悟对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加强教师在书籍中学习理论,通过教学中的教师之间的言论中总结理论。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以次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做好收藏,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教师通常很容易认为理论就是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常常把理论看作某种同真理相关的东西,是确定的、完全的和不容怀疑的。同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批判反思一样,理论文献也要批判性地阅读。所以,在教师成长中,李海华在阅读中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通过评判中阅读,在与其他教师交流中评判借鉴。

(3)成长中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从而不得不广泛查阅相关的理论书籍,了解相关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相互探讨。从只重视教学技能转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以开阔,教学方式得以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获得体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3、个人教案专业成长研究

研究教案:

(1)教师智能结构的研究。这类研究试图寻求专家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般“特质”,并将其作为“培训”教师的依据。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专家教师的知识大多是缄默的知识。这种缄默的知识是很难形式化和直接传递的,而只能通过当事者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在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构建或创造的。这说明了教师实践知识获得过程的独特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复杂性。

(2)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各个方面要经历哪些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关键期等。这类研究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很多,是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3)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主要研究为教师提供哪些以及如何提供外在环境和条件,如何激发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多数研究仍在探索中,如“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研究,“在学校改革研究性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的研究等。

4、个人因素:

(1)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具备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敬业精神等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关键。老师就是知道书籍的重要性和清楚的指导自己的知识水平应该进一步极高,加上新课标下,教育部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为此**老师通过广泛阅读课本,从课本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此外,,那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渐渐不能使李海华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游刃有余,于是他开始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从一本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枕头边上就知道李海华老师那种刻苦的精神。另外每天都是在学校早起晚归的工作,因为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

(2)首先借鉴先人的优秀品质,再而借鉴其他老师的授课经验;李海华老师发现,仅仅通过读书不能真正的从质上提升自我。所以李海华老师多次听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加以引用,学生在惊呼的同时,就直观感受了压强、压力、受力面积三者之间的大致关系。多么生动的情境!试想,如果直接去介绍这个关系公式,那将是多么枯燥无味!数学老师在讲函数时,就可以借鉴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对其他学科有所启发的地方,每个老师上课也使对自己有借鉴作用,他提醒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3)**老师的课堂精心准备;自从听了校长的一席话,李海华老师对于课堂采取开放式,提倡学生多问,提倡互动。

相关材料综述:

第一,执著地追求,顽强地拼搏,不断地超越,多年如一日,专情于教育科研实践。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教师的差距在于业余时间。”这句话在**身上体现得很彻底。

第二,**老师的课堂随时随地对每个人开放。这是**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他的每节课是精心准备的,他反对“年年卖旧货”的机械重复式教学。

第三,**主持教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成果。

最后,**对徒弟的关爱。**非常关心他们的成长。

五、研究方法、内容。

研究的目标:揭示影响个案成长的个人因素,考察其理论依据、探讨实践途径。

有关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中,着重从自身元素与外在元素分析,所以本研究从总体上来研究,通过对一个优秀教师的分析,从教师内在成长经历中揣摩出个人因素,然后考察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相结合从促进教师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策略,这对于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借鉴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励广大老师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教师专业成长铺下奠基。

方法、研究内容:

1、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追因法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访谈法

访谈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文献分析法,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5).对象呈现法

搜集**曾经撰写的手记、散文、随笔楞或介绍自己成长的音像资料等,以更多层面的反映对象的内心世界,更是对前三种研究结果的有力更正与支撑。

2、内容:

(1)分析个案研究的背景

(2)个案研究的对象

(3)考察个人成长历程(从个人的因素和一些客观的因素出发另外要有理论依据)

(4)探讨个人因素的实践策略

(5)个案研究的启示

六、在教学中摸索

A.教师职业是奉献还是索取?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人,是人类所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很高的人生境界。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常用“呕心沥血”来描述教师的职业状态,其寓意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确实,绝对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带病上讲台、顾不上自己孩子而去关心学生等,这样的事迹经常见诸报端。李海华老师在教学中散播爱心,另外李海华老师每天都是在学校早起晚归的工作,因为他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很多其他杂务。即便这样,他平均每天花在教学及研究上的时间一般不低于8小时。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也不应该只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B.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1、确立目标;人生应该有梦想,怀有梦想的教师是幸福的。袁卫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他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是的,梦想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缺少敢于成功的勇气和决心。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时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要确立一个成功目标。

2、爱心教学;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信仰的力量》一书也指出:“爱是我们的信仰,人类唯一的信仰。”“我以我心付童心”,奇人教师魏书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李海华老师对徒弟非常关爱,关心他们的成长。

3、通过阅读提升学识;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其面目可憎。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教学经验与教学质量,所以李海华老师在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中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巩固自己,首先大量涉猎专业书籍,后来深知专业的知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来提升自己,为了提升自己的阅读量,又大量阅读了各种名著等等其他书籍。李海华老师整天与书籍为伴。再看李海华老师今天的成就,可见,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本,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如果教师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如果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视作教师显性发展的话,那么文化和人格的传承就可以理解为教师隐性的发展,是教师生命的一部分在另一部分生命中的复活。这是一种更为深刻、更有意义的发展,这是判断“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分水岭。也许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才能够真正担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荣誉,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称号,否则教育与工厂里的流水线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应该“永远把辛勤的读书当作是教育生命的必需”(路遥语)。

4、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一个人主动性的最好表现,如果一个人有兴趣,做起事来就能把被动转化成主动,所以,有人说,兴趣是学习之母。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降低,甚至发展为害怕上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李海华老师初为人师时就是因为性子急,在学生回答问题打断他的思路时,发起脾气来,好好一节数学课就这样被他冻僵了,然而这还是小事,全班同学都害怕这个教师,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慢慢的对数学开始厌烦……李海华老师深知这样的情况,后来得到校长的一席话,一改以前的作风,鼓励学生多问,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见数学学习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需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参与教学学习活动,学与乐是不分的。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常常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这便是兴趣的定向作用,决定一个人的进去方向。同时兴趣还有动力作用。,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各学科的作用,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学习的目的,以目的定志趣。只有学生认识到学科的重大意义,对个人生存的价值后,他们才会决心学习,对之产生志趣。

5、课堂上促进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另外借助学生源于的经验构建知识;加强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教学一种方法。著名学者Dalton和Moir在1991年提出,教师同伴互助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教师之间为了提高教学表达技能、学习新的教学技能、解决课堂存在问题等,而分享他们的专门知识、技术、经验,以及相互提供反馈、支持和帮助”。新课标下,不是以前的一味授课,而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环境与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慢慢的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师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营造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一般来说,创造性欲学习效果在自由环境下更容易发挥。教学中除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也应该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的道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清楚学生原有的认识与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那样老师能够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备课,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和资源的提供,使学生能够借助其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带有问题和反思参加交流与讨论,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搞好,也就是说加强师生合作,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我们教师经常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同学的情况与评价对自己上课做出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研究启示: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反思实际是对本质的追问,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我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笔者想提提自己的观点:首先提高老师的素养;以老师专业成长为目的;提高老师的教育机智;李海华老师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中成长。李海华老师通过校长的一席话反思,自身的努力,经验的结合等等方法提升自己。反思是一个过程,在现实条件下对教师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专业趋向下成长。

1、从教师专业化成长得到启示:

(1)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老师要正确面对别人的评价与善于接受建议;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要稳抓教师的素养,李海华老师在教学初期由于刚出来工作,性子比较急,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青年所犯的错误,急于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严,在他刚工作时班上有个特聪明的小孩,总是在上课时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在他的预设之外。当时李海华老师感到那个学生打断他的讲解是令人恼火的,李海华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叫他不要在上课提问题了,后来校长给予李海华老师一句话改变了李海华老师的看法。回顾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和他人鲜活的教学案例对教师进行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引导,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反思这个过程,才真正领悟到师德素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态度、方式、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师德只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行为品质才是有用的,老师善于接受建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任务。

(2)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抓紧教师的个人因素与外在因素的评价,评价中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只有淡化评比,突出评价的发展性价值,评价过程以诊断、改进、激励、强化为主。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放下思想包袱,发挥最佳的状态。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少不了学校或组织的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来提升教师的见识,这样不断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通过评价能促使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师工作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之间的也可以通过案例分享经验,加强沟通共同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关键要提升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也有更新,但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为离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实践智慧,教育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学中突出的表现是教师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师的学识。李海华老师深知在新课标下,教育部队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既要针对教师的学识进行一定培养也要在教学深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李海华老师为了适应新课标下教师的发展,通过大量阅读与在慢慢的成长中借鉴他人的经验。

2、在反思中的启迪;

(1)在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二十一世纪,“全纳教育”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接纳所有的受教育者,更在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真正成长起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思想、模式、策略与方法中,是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表现自我反思的价值。

(2)新课标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工作上的错误,从反思过程中摸索一条适合新课标的教学道路。一方面可以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的本质一深刻的理解,并以为基础进行重新审核与考核,筛选并监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坏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中检讨自己的言行。结合别人的评价慢慢审视自己的行为,然后采用先进的建议结合自身的条件改良以往作风,最后在教学中引用改良好的方法。

(3)反思要做到有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是必要的。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既可以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即课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即课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课之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即课后反思。针对课前反思与课后中探索教学之路,因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比较广,而且复杂。教学活动中在主观上与履行职能完成所依赖的自身知识、能力态度和具体采用的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紧密相连,所以通过课前课后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4)反思可以贯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有关教育教学的个人思考反省,是教师自我更新发展意识的体现,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引导者和评论者。现代的教育中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然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与所在环境实际情况。

(5)众所周知,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必定是从积累许多病例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在大量成功或失败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为经验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杠杆。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教学反思中,始终都是个人因素占主导作用,外在因素可以调整和给内在因素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始终都是个人因素起决定作用,所以说,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勤写课堂案例,进一步解剖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不同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能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交流、讨论和提高,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他们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有人称特级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可他反驳说:的确,我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成长起来的,但我从未希望自己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我只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就会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还需要在下列方面深入和细化化,表现在:

1、关于成长阶段的研究,大多是按照某个标准或维度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缺少实际调查和实证研究,标准和观点多样,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够坚实,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比较小。

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缺少实践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应用研究,缺少可操作性。比如如何帮助教师设计职业生涯,如何在学校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

3、研究的内容框架还不够宽广,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少。比如,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物质的、文化的)、策略、模式,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等问题,国内的研究较少。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针对教师成长历程中个人的成长与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观念,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从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同学的评价为依据反思自己的教学状况,另外教师要尝试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的落实新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2.《基于问题解决的老师反思路径研究》2008年,西南大学

3.《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蒋景耘2006-11-02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更新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当今的教育教学在继续关注3T(teacher、text、test)的同时,已经把重点转到了对教师的关注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这一行业从职业(vocation)向专业(profession)的层次跃变。这一跃变将教师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校本科研、教师专业生涯发展、教学团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并成为学校的立身根本。

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的观点:我们不缺校长.缺能够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学校领袖(schoolleader)。新形式下的领导理念。对校长的要求已不再仪仅是学校事务的管理者,而应该成为一"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集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和评价专家为一身的学校领袖。

我们不缺教学能手,缺能够引领教学团队的教学导师(mentorteacher)。长期以来,教学被看作是个人化的独立试误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上。这一状况既影响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播,又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如果能够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予以推广,那么,教学导师将不只是带动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校的发展,而是会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城『苻,甚至于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对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教学导师必备的素质,而确立以教学导师为核心,由教学导师引领学校教学团队的发展,将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地位。

我们不缺教书匠,缺的是教学专家。中国古代将教师称为舌耕者、教书匠,这些占老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而教师自身的惰性也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形象。一教师教书30年,只是把第一年的经验重复了29次而已。欧美各国将备课称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课前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把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评价、教育测量、情境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设计。这样的备课,无疑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进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我们不缺数据,缺对数据的量化分析。每一位教师手中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着的可能就是新的教育观点,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量化数据,挖掘财富,将会使教育教学升到更加科学的层次。

我们不缺经验总结,缺带有科学态度、富含科学精神的教育科研论文。教学经验总结看似平淡,但是,一旦给以教育教学理论的充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并加以规范化的文献检索和引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经验总结将会得到升华,并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提高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学校领袖、教学导师、教学专家与一般的校长、一般的教学能手、一般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够有效地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能够收集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这也是当今的教师教育和教研所关注的问题。圜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破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的框框,引进竞争机制,设霞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性及措施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CarnegieForum)和霍尔姆斯协会(Holmesgroup)分别公布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和《明天的教师》(Tomorrow’STeach—ers),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professionalism),强调学校教育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建立与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符合专业标准的教师。自此,在美国掀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化热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壤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呢?

(1)依靠制度创新,注重为人师表。从客观上讲,要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法》,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和运行机制。从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应进一步落实教师“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的指示精神,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应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指标,坚决抵制教师对学生的歧视行为和不平等对待行为.坚决取消品德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的从业资格,而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成绩卓越的教师,则应给予表彰,并且要树立典型,在舆论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氛围。

(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系统地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使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首先鼓励教师参与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活动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因为批判思维能力足教师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

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因此,批判思维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可以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员联合.共同组成科研小组,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合作意识,可以使教师掌握一整套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术研究活动,能够使教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2.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1)强化政策导向,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围绕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制定一系列取向明确、调控力度较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使广大教师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努力营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2)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机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的人是不能存在的。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促使教师围绕学校共同目标,持续不断学习,体验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相关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与发展,形成教师与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3)引导自主实践,实现每个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在于教师自身。教师自身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活力,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力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激发内驱。“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资源。”13l激发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种内驱力来自教师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于面对教师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自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的驱动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着重新“洗牌”,教师要想在这场“牌局”中赢得主动,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投入课改,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变革行为,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直至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其次,实践体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过去的专业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应以研究、体验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促进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在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和教育家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有利于充分认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现实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质量问题。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对高师院校提出挑战所带来的反应。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对传统的以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可预见的严峻挑战。再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在逐步强化其专业化特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最后.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因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深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方式。这一切都要求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构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指示剂催化剂清醒剂兴奋剂

温总理在2006年国务院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有了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从温总理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教育的这种特殊作用关键在教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职业品质与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我校是一所年青而具有活力的学校,青年教师占80%以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不断提升,新课程理念能否不断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课题。

课改催生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为了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我们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互动”的校本教研模式,走一条“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1、外向型校本教研——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引领即先进的教育理论对学校教师研究的引导。它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学校的指导。

去年暑期召开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我们请屏东中学周灵副校长作《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福州八中现代教育研究室蔡隆副主任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专题讲座。今年一月份福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在福州教育学院数学中心组负责人郑新发带领下,一行十人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数学中心组的专家领导在听取了李丽宽教师的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中有关中点弦问题》之后,对这堂复习课进行了点评,专家们在点评中指出这堂课教学模式新,运用典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教学定位准,根据学情以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定位,具有可行性;教学方法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通性通法,颇具有效性。同时专家还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在“量”与“度”的把握,在“动”与“静”的处理,在“难”与“易”的选择上与执教老师进行商讨,并提出符合校情、学情的建议。数学组老师在同专家们零距离的交流中,特别是听了专家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驾驭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后,深感受益匪浅。

上个月福州教育学院领导、专家一行十五人在院长助理教研处叶诚良主任的带领下到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听了11节课,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评课。学院的领导、专家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围绕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从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和教学的有效度开展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专家“把脉诊断”,对我们指导、引领、总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专家引领,为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创设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在福州八中召开的“八闽高中教学校标协作组织06论坛“,暨06—07学年第一学期研究观摩课,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教学经验;参加市教院举办的高三专题知识讲座;组织教师观摩福州市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决赛;组织年段长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派员参加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五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参加福建省语文、教学年会,参加市教师新课改培训和各学科培训。请进来,使教师在对话中深受启迪;走出去,使教师在视野上大开眼界。

2、课题式校本教研——求变革,探模式

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展课题研究能够得到专家及时、全面的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一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目前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常态化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即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教学手段的转变,即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手段转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确立了教研组的子课题,并积极进行“情—导—探—评”教学模式的研究,确定了学科教学模式,教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我们体会到:教学研究是重点,课题研究是途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取得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我校还承担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市级教研课题《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与管理的研究》,寻求变革,要理念创新;探究模式,要方式创新。

3、学习型校本教研——常充电,炼内功

课改实践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源泉,实践困惑和迷茫反映出教师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索到根源,教学实践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和拓展,学校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倡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一年来,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教育的三重境界》、《教师基本功的再提升》等十二场教育教学理论讲座,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教科研基本功、课程开发与实施基本功、教学设计基本功、教学评价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功、互动与沟通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文字板书基本功,实现了从“三字一话”向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从“怎么教”的教学意识向“教什么”的课程意识的提升,从教师的主导向互动合作教学的提升。教务处先后下发了《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校本培训材料十份,还在网站上开辟了教师培训专栏,及时遴选、上传教育教学优秀文章,包括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系列报道,供教师学习。以学校为培训基地,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培训者与受训者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平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诊断、评价与指导,这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指示剂”。

二、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1、团体式校本教研——聚合力,共成长

集体研讨也称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更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有利于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合作双赢”的教研模式。集备活动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进行教学合作研究的有效形式,集备活动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集备记录、有解决问题方案,根据学校《构建三级校本教研网络管理的意见》每周每个集备组至少一位教师开研究课,同组教师观摩听课,课后集中议课、评课,每位听课教师要为上课教师发现一个亮点,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团体式校本教研促进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聚合力,达到合作双赢;共成长,达到一起提高。

2、专题式校本教研——定主题,求实效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学校校本教研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首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启动高中新课改”,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是“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今年教学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专题研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主题的确定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各个教研组根据学校专题研究制定各组的子专题,做到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相结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个体反思、案例分析都围绕研究专题展开,如语文组围绕“目标—激活—探究—提升”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教研,政治组围绕“情境—问题—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进行专题教研。高一课改年段开展“小班化教学,最大化效率”的教学模式探究。定主题,具有渐进性;求实效,具有针对性。

3、研讨式校本教研——沉下来,推出去

每学年召开一次教研研讨会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每学期都要安排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这已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在首届教学研讨会上,经推荐14篇论文在研讨会上交流,内容从教研经验到集备工作,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窗口”建设到会考研究,从研究性学习到选修课程,从课程改革到教学管理,既有实践探索,又有理论思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案例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新,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针对性强,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教研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改革与发展”暑期研讨会期间与会教师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认真学习《福建省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在研讨会上陈雷鸣常务副校长作了《直面新课改,更上一层楼》的专题报告。报告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普通高中的性质与任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重点与策略三个层面论述了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与途径。研讨会上高一集备组长作课改学习成果汇报。这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我们共推出22节青年教师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同行的好评。沉下来,使教师在研讨中得到成长;推出去,使教师在实践中受到磨砺。

4、案例式校本教研——重提升,促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改革为抓手,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的教科研模式。“案例式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行动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五次教师公开课、复习研讨课和汇报课,共开课141节,听课3425节,为了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课堂的实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教务处在每次公开课之后都要进行案例分析,进行公开课小结,从目标设置上做到“三维”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从教学方式上突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从教学手段上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教学设计上做到与学科教学模式的统一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设计中一要依据教材特点,做好教学设计;二要依据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三要依据学生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重提升,精心设计促发展。

5、网络式校本教研——搭平台,同切磋

网络教研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它是对校本教研的补充和完善、创新和发展。

学校现有电子备课室2间,73台电脑;多媒体实验室6间,网络合作教室1间,24台电脑;多媒体通用教室3间;计算机教室2间,107台电脑;多媒体教室23间。先进的教学设备为网络化的校本教研提供了物质保证,学校建有教研组、年段、班级网站,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备课,将自己的课件、教案等上传到教研组的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上学期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时数达4961学时,教师自制课件量达1408课时。

最近根据形势发展,学校倡导新的教研方式——博客教研,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网站,组建教师博客群,把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上传到教研组网站,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切磋、共同成长,博客教研改变了传统的定点、定时、定人教研方式,变形式单一为形式多样,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博客教研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成长。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三、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1、个性化校本教研——话反思,谈得失

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实践基础,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持续不断地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是教学研究话反思。“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每节课后要写简要的教学反思;每开完一次公开课要上交一篇反思性的案例分析,因为没有反思就不会警醒,也不会有变革的愿望和勇气,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整理零碎的肤浅的思维碎片,能帮助自己梳理教学思路。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成长记录袋包括课件库、课题库、教案库、学习库、成果库、反思库,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教学—反思—提高”的有效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是教师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捕捉实践智慧的需要,是实现多元评价的需要,是教学问题诊断的需要,也是形成教师风格的需要。二是撰写论文写得失。撰写论文是教研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写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更新知识,梳理思路,提升自己的反思过程。撰写论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教师要想撰写出有分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就会遇到寻求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及其支撑理论的“困惑”,这又促使教师回过头来,积极主动地关注并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撰写论文是一箭双雕的举措。我们学校规定每个学年每个老师都要写一篇教学论文,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基础上汇编了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半亩方塘》,建立在思考、实践、探索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是经验的总结、改革的探索、前进的思考。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成长于反思,成熟于锤炼”。

2、会诊式校本教研——群言谈,升内涵

以课例为载体的集体研讨已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每次公开教学之后我们都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说课、评课活动,进行有系统的教学实践诊断。课例研究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研究,这种会诊式校本教研把听、说、评课过程变为教师间的积极互动和反思的过程,改“一言堂”为“群言谈”,做到教师积极参与,激活思维,畅所欲言。会诊式校本教研针对教与学方式变革进行研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四月份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公开课,福州教育学院的专家、领导亲临指导,为这堂课“号脉”、“会诊”,学院的专家、领导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与开课教师、听课教师座谈,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诊式校本教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高起点地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3位有丰富教学经验高、特级教师担任教研员,参与组织和指导学校的听课、评课、调研等教科研活动。发现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剖析、研究、解决,及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和最新信息服务。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清醒剂”。

四、累累硕果: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剂”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5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大学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授大学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大学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强调大学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同时,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大学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在大学教学实际教学能力。这是专业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3)能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大学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大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大学教师业务评定制度》等,并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机构来研究和制定大学教师资格标准,负责对高校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通过全面考核,成绩合格,具备大学教师资格,有教大学的能力,具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学队伍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仅要重视新教师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根据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规划和总体设计职前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使其前后连贯,相互沟通,有机衔接,实现大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四)培养大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自主性。自主学习又称自律性学习,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能反思、能调整、有灵性、能适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转识成智的能力。独立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学教师成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21世纪的大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学科的内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有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质疑和探讨,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准备接受其他的教师来观察他的教学并就此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另外大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创新意识,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及时的纠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冲突下,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是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和自觉净化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刘珊慧,周国平.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赵萍.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的几点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5)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6

来看一下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的评选,都有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先说,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一般也要求有省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7

来看一下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的评选,都有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先说,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一般也要求有省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部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9

来看一下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不管是高级职称的评定还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特级教师的评选,都有和公开课这两项必备条件。先说,一般都要求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这简直让多数普通教师望而生畏。全国的教育刊物市场就那么大,再除去一些名师专家的论文,留给普通教师的还有多大的空间?僧多粥少,看似可及却遥不可及。再说公开课,一般也要求有省级以上的,所以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也是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堂省级公开课。再加上一些名师工程,确定了苗子后要重点打造,几乎让他囊括了所有的上公开课的机会,其他教师只能望“公开课”兴叹。名师工程的目的决不应该是培养了少数几个名师却造就了一批庸师,整个教育不是几个名师能够包办代替的,大批的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我们是造就精英教师”还是造就“教师精英”呢?答案不言而喻。同样,教师培养机制是为了激励教师的专业化,而不是设置种种高不可攀的障碍阻止教师的专业发展,把多数教师拒之门外。笔者以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应该面向整个教师群体,不是限制而是扶持,不是走独木桥而是走阳关道,让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沃土。

二、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

再来看我们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个教师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而被选拔到一所办学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工作是对该教师最大的肯定,这是教师获得成就感的另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励教师更投入地工作,释放出更大的潜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现在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变得不再纯洁,一些教师靠走后门、靠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名校,而一些教学业绩突出却没有任何背景的教师只能留守农村。其实不管城区还是农村都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但这样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显然是教育的另一种不公平,是对人才的漠视和打击,也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些教师甘于平庸的原因之一。我曾听说一件“新奇”事:一所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武活动,教师们相互推诿,没人愿意参加,无奈之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只好亲自上阵。这虽属个别现象,但不可否认,诸多的教师甘于平庸的现象与我们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关系,有才能的比不上有背景的,钻研业务的比不上经营人际之道的,教师的才能得不到赏识,教学业绩得不到尊重,那么教师拒绝上公开课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下,教师的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师可以用多种形式消极对待。因而,教师专业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在教师培训、激励、评价、流动、选拔机制中的种种不公平,兴利除弊,为教师的专业化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我的教育理想不是梦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教师感慨:像那些成名成家的教师全国能有多少个?言下之意我倾其一生努力也不会成为那个幸运儿。话语中不仅透露出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同时也传递着一种价值观:教师作为~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作为一种职业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成就感。普通教师除了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还需要多少外在因素的帮助,才能够成长为名师或教育家?成为名师或教育家的几率能有多大?客观地讲,名师或教育家群体中不乏靠个人奋斗而“功成名就”者,但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者能有几个?对普通教师而言,“成名成家”的理想不是镜中花,就是水中月,既如此,教师的教育理想渐渐消失,专业化没有前行的动力便不值得奇怪了。一个没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其专业发展是不难想象的。教师的专业化除了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这一基本目标之外,其终极目标在于期待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甚至教育家。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时下,许多教育媒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时代呼唤教育家”、“呼唤教育家办学”等等,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教育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教育家过于神化和圣人化,普通教师成长为教育家恰如痴人说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缺少足够的自信和包容的气度。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并非远在天外,他应该来自普通教师,来自教学一线,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躬耕于教育,有着教育的理想,有着教育的智慧,有着教育的思考,有着教育的情怀。教育家是教师专业化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最终的目的地,并非高不可攀的金字塔,更不是天方夜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大度地说我们身边不乏教育家?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很诚恳地说期待更多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什么时候,普通教师才能都梦想着成为教育家?我们期待着那个时候的到来,因为那才标志着教师专业化春天的来临。

笔者以为,在大力提倡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专业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期待,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理性的变革,整体的规划,精心的经营,耐心的扶持!海不拒细流所以成其大,山不拒沙石所以成其高,倘能如此,教师专业化终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专业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加以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主权,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美幼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