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7:03:14

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风险点评估和防范工作是新形势下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国家总局“全力推进依法行政、推进人性化监管、推行理性执法”的要求,抓好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排查出我们工作中的风险点,最大限度地降低监管执法和*风险,努力建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进一步推进具有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特点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

二、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存在的特点、生成的原因。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经济监管和执法机关,其权力主要体现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管理权、财务管理权四个方面。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监管执法风险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主要来之于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在注册登记岗位;二是因监管检查执法不到位,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制止或查处,出现问题后我们会在行政不作为乃至渎职的风险方面被问责;三是因为查办案件的,使案件经不起复议或行政诉讼引发的责任问责;四是廉政风险。

对于安全生产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无照经营和虽然取得营业执照,但是我们工作人员办理时手续不全,违规发照。我们把无照经营网吧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五种情形和一种情况。五种情形:无证无照;直接无照;有证无照;照已失效;超核准经营范围经营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违法经营行为。一种情况:有照经营网吧证照变更过程中的经营活动。这六种现象的存在,都是我们的风险。

三、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监管风险、廉政风险和风险岗位。

(一)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

工商行政机关作为市场准入的把关和监管执法机构,肩负重要的责任,承担很多风险。

在审核市场主体准入过程中,把关不严,还有申请注册登记的企业,其申请登记范围中涉及前置的占__%,这样造成我们的风险点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_、前置涉及部门较多,又缺乏配合和沟通,导致审批时间拉长,不能及时办理营业执照,在问题排查、追究责任时工商机关首当其冲。

_、有些前置手续要求较高,尤其是个体经营者无力承担,造成无照风险。

_、申请人员复杂,现在存在已开业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因没有文化不认字、年龄大眼花耳聋、残疾程度已无法从事经营往往由家人带为经营等原因造成基层工商所在日常巡查监管中当事人一问三不知、听不懂,根本无法配合监管,因宽进门原因增加了工商职业风险,加大审批的难度和工作量。

_、营业执照发放工作日太短、人手紧、加大工作量及被投诉风险。

_、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在注册登记过程中出现程序不合法,材料不齐备的情况,违规登记发照。

_、应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及《城乡个体工商户登记条例》规定,要求商户提供法定所需的前置审批条件,例如:卫生许可证,不应额外增加或随意增加前置审批条件,例如:消防证、环保证,无谓地增加了基层工商所解释工作及风险。

在担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_、对公司、企业、市场开办单位、个体经营户主体资格进行巡查中,没有取得营业执照就开始营业。

_、在巡查中,对已经取得经营资格进行严格审查,是否有超范围经营和前置手续不全、不具备资格经营的违法行为。

_、经营者有无销售容易对人身或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_、对涉嫌的经营主体进行检查和调查,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涉嫌违法事实清楚的,应当按规定立案。对不属于本机关主管,或者违法行为超过法定数额,已经涉嫌犯罪,应按程序规定,移送其他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的。

(二)无照经营网吧监管的风险点:

_、外部风险点:

(_)由于城市市区内的执法环境相对较好,查处严厉,现在的无照经营网吧往往转移到很隐蔽的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的民宅内。这些网吧基本都是经历过处罚教训,有一定逃避监管经验的,但由于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他们就会铤而走险。针对我们的监管执法,他们开始就建立了分工严密的组织。从村口到街口,有人专门放风,看到来人像是执法部门的便衣或车,就用手机报信。里面的人得信后马上关门闭户,放下厚窗帘,同时通知业主。如果我们无法逾越他们,就是风险的继续。我们看不到民宅内的情况,也没有检查民宅的执法权。只有依靠公安局配合。公安局会问你怎知道里面是黑网吧?我们会面对没有有效证据,公安配合不及时的风险。

(_)有的无照经营网吧,为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白天关门,专门在我们下班以后再开。这些网吧如被媒体曝光或出什么事故,我们要面临的风险。

(_)在一些地段,城乡结合地与农村村内,无照网吧经营者或者房东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他们为追逐个人私利,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甚至与工商部门进行对抗,气焰嚣张。即使被我执法人员发现,当事人会立即打电话叫来几十村民甚至无赖进行围攻阻碍执法,因为这些人基本都是老门老户的,除了来“帮忙“的,村里的住户也会一致对“外”,对抗执法。而我们的基层工商所顶多就那几个人,即使打___把警察叫来几个,也是显得有些寡不敌众。这些违法网吧主素质低,依据特殊地理和人群,对抗执法,使得我们无法依法扣留用于网吧经营的设备,有时候扣留的网吧设备已经装上车了,也出不了村。他们有时连对警察都敢推推搡搡动手漫骂,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没有强制手段的工商人员了。结果往往是村长等人以社会稳定为理由并承诺关门不干了,让我们无功而返。在执法人员走后,过不了多久,他们继续经营。执法环境的恶劣也是我们的风险。

(_)我们即便通过手段摸到了窝点,由于执法力量不足,只好通知上级领导,组织大规模行动。这时候会因为某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纰漏,让当事人感觉到风声提前转移而前功尽弃,他们到新地方从头再来成为我们新的风险。

(_)能开无照经营网吧的当事人,往往与地方官员、职能部门、公安消防等方面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地方公安派出所按每台电脑收一定的费用;有的是镇长、乡长、村长的亲戚、朋友甚至参与入股;有的是村里的村霸、混混,这对与我们正常监管执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从而形成的风险。

(_)地方政府或部门出于地方利益的需要,而对工商部门某些执法行为加以限制或强制,命令工商机关越权执法或不作为。

(_)缺乏政府支持和统一行动。目前清理无照经营网吧基本上属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孤军作战,势单力薄,没有形成整治合力和高压态势。

(_)政府部门的只堵不疏的政策使得网吧的前置审批费用高、门槛高、办理周期长。就象有些经营者说:“我们不是不办照、而是办不了照”。这也给我们清理无照经营网吧带来很大难度。尤其是变更经营地址,企业迁移的设备已经安装到位,各部门的许可证的变更周期长,手续烦琐,企业因为急着收回投资,经常是等不及手续办齐就开始营业,对我们来说就是风险。

_、内部风险点:

(_)我们很多工作,比方说“行风评议”,离不开那些镇长、乡长、村长的支持,对他们个人参与、亲戚、朋友开的无照经营网吧,很容易监管不到位。

(_)在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审过程中、潜存偏听偏信、案件处罚核审不当或明知案件处罚不当却徇私罔顾的风险。

(_)扣留违法物品的保管、拍卖、处理的监督管理过程中风险。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无照经营网吧的查处,是应该没收并处罚款的,如果只罚款不没收就是风险。有的应该全部扣留的,因种种原因只扣留一部分也是风险。

(_)执法能力不足、执法程序的纰漏导致的风险。

目前,部分工商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缺乏正确的执法理念、过硬的执法素质和应有的执法敏感度和预见力,对当前无照经营网吧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认识不足,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和传统管理方式等,容易引发一些问题,也就风险隐患。具体体现为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简化执法程序,超越执法权限,乱用自由裁量权,适用法律法规依据错误,行政不作为,举报处理不当等,给当事人或社会带来危害,甚至引起诉讼纠纷,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等。

(_)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的风险。

实际执法办案中,特别在基层,一个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往往由一个人从头办到底,找法制机构和领导一下批完,领导成为一个服务者而不是监督者,法制机构也只是从法律依据、书面呈报的程序、事实材料上把关,而对执法过程中的显失公正以及结案后的各项工作缺乏后续监督机制。

(_)执法装备不全导致的风险。

虽然工商部门近年来执法装备有了较大改善,但许多基层仍然缺乏执法车辆、音像取证、商品检测、实时网络信息稽查等设备,给收集违法证据,及时查处案件带来一定的困难。

(_)政府职能部门和当事人对工商执法的依法监督,如行政复议、行风评议、案件回访等,促使工商执法行为合理、合规、合法,如果工商部门及人员不具备相应素质,就会陷入被动,形成风险。

(_)有照经营证照失效后,没有及时发现的风险。

(_)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强制性和威慑力不够。尤其对经营场所和居住场所合二为一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现有的强制手段不足以对无照经营有效查处。在管理一些“钉子户”、“暴力抗法户”过程中,工商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

(三)安全生产存在的廉政风险。

_、对管辖范围内涉及我们职责的安全生产企业监管不力或者明知无照经营或有其他问题也不与查处的。

_、对群众反映、举报的涉及我们职责的安全生产企业无照经营的不与查处、取缔,致使事态蔓延、扩大的。

_、对无许可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或不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经营,不取缔、隐匿不报、放任责任的。

_、对涉及我们职责的安全生产企业该立案而不立案,该处罚而不处罚,该重罚而轻罚的。

_、对管辖范围内大量无照经营存在未得到有效遏制,致使重大售假违法行为发生,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被新闻媒体曝光的。

_、对涉及我们职责的安全生产企业提供庇护、通风报信、泄露内情、出谋划策的。

_、对于民用房作营业店面,商户应出具“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左邻右舍)签字并有社区出具相关的证明方予审批。社区不愿出具该证明的或认为没有义务责任出具该证明的,造成了基层工商所解释说服工作,往往使部分商户误解---认为“刁难人”。增添了工商廉政风险。

(四)无照经营网吧监管的廉政风险。

(_)对无照经营网吧不与查处、取缔的。

(_)执法目的不正确导致的风险。执法不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而是从小集体利益出发,以罚款创收为目的,执法随意性较大。

(_)内部人员参与经营,是一种风险;内部人员的通风报信,是另一种风险。

(_)换岗制度不健全,基层从所长到监管执法人员没有定期轮岗,容易造成管理疲劳或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微妙的结果。

(_)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权行使过程中,因收受不正当利益、吃请、碍于人情等影响而不作处罚,甚至瞒案不报、压案不查。还有来自上级领导、各方面、各种形式的说情,影响执法公正,导致执法“放水”、“缩水”。

(五)我们查处无照经营网吧(包括涉及其它安全生产的无照企业)监管执法风险的主要表现为:

在办理无照经营网吧的案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合理规避我们的执法风险(每一小条都可以视为一个风险点)。

(一)一个无照经营网吧案件最基本的证据应具备这样的内容:

_、当事人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证明了当事人的身份情况;

_、现场检查笔录和现场照片,从静态及动态两方面证明当事人正在从事网吧经营的状况;

_、场所租赁合同;

_、电脑等设备的购入凭证;

_、记录了开办者及开始经营时间的经营单据、账簿;

_、询问笔录,记录了当事人承认从事经营的违法事实及经营期间获利情况。

(二)程序必须合法。

办案程序的规定有几点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程序风险点:

_、办案人员必须合法:现场检查是工商部门依据职权,履行职务的行为,检查时必须有两名正式办案人员进行检查并出示检查证。例如过去我们经常是一个组中只有一名执法人员在现场,还忘记出示检查证,事后我们经常会在现场检查笔录中将另一名不在现场的执法人员名字写上。办案程序的不合法,类似这种情况,会导致整个案件败诉。

_、调取证据必须准确、完整、有效:取得充分、真实、有效的证据是正确处理违法案件的前提。

证据问题是行政执法程序中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许多办案人员对证据提取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造成证据不完全,形不成“链条”,除上面讲到的经营帐簿、记录凭证外,还有一个致关重要的像片问题,按照现场检查和办案的要求;要及时、客观、准确、全面、完整地把现场状况及物证的位置状况、特点等如实地拍照,至少要达到两点要求,①对现场概貌和重点物的拍摄;②对现场细节的拍摄(要显示从事无照经营网吧的设备、顾客的分布及活动情况)。

_、询问过程中的程序要求:一人被问。即询问必须单独进行,不得开“座谈会”。二人在场。即办案人员必须两人在场。三种对象。即被询问人有三种:当事人、证人、营业员。四项义务。即被询问人有四项义务;配合调查、接受询问、如实陈述、确认笔录。五项权利。即被询问人有五项权利;知情权(知道为何事、被谁询问)、请求回避权、陈述申辩权、阅读修改笔录权、人格受尊重权。多项注意。办案人员应注意:表明身份、简要提问、如实记录、听取陈述、全面调查、客观取证、查明事实、抓住重点、注意策略。

_、不排除“做卷”习惯,忽视一些因果关系、时间、签字等小地方的纰漏。

(六)、风险岗位及职责

_、注册登记岗位及职责

(_)、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登记注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并负责本辖区相关宣传和咨询工作;

(_)依法负责全区各类内资市场主体的设立、变更、注销、备案、迁入、迁出、改制和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等登记注册工作;负责辖区各工商所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工作;

(_)、负责辖区内各类内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报表工作,按规定完成企业、个体工商户统计分析工作;

(_)、组织开展辖区内内资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工作;

(_)、组织或配合有关部门对各类经营主体的非法经营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_)、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_、执法监管岗位及职责

(_)、负责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工作,认真落实市场巡查制,对管辖市场主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审查和巡查,并按巡查内容的要求,确保不留巡查死角,做好巡查记录并录入电脑。

(_)、负责查处、取缔管辖区内无照经营网吧及其他无照经营者。

(_)、按_____投诉举报中心(站)的指令,及时举报案件。

(_)、检查管辖区内展销会、交易会、交流会等主办者(单位)的主体资格等情况。

(_)、妥善保管和及时上缴罚没款、罚没和暂扣物资,确保帐目清楚、保管物资无遗失、破损。

_、有关所长岗位及职责

(_)全面掌握辖区内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基本情况,组织实施对辖区市场主体行为、生产、交易行为监督管理,并开展专项或综合执法检查。

(_)负责布署、督查日常巡查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辖区巡查监管方案,指导执法监管人员开展工作。

(_)负责安排管辖区内对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进行专项监管执法。

(_)负责工商所行政处罚工作,领导、安排上级机关指定、交办的查处其它辖区的有关案件。

(_)负责_____申(投)诉举报、咨询工作。

_、分管局长岗位及职责

(_)负责具体落实辖区内安全生产和网吧经营的规范、查处和取缔工作。

(_)研究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监管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上级安排和辖区内不同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和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检查。

(_)检查、指导辖区工商所的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对出现的困难及时解决。重点解决涉及安全隐患的问题。

(_)联络地方政府,交流信息。组织宣传法律、法规,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_)按案件上报的有关规定,向上级机关上报大要案件查处情况,提交需要由上级机关查处的案件线索。

(_)积极安排查处下级提交或上级机关交办的这类案件,配合上级机关或其他执法部门的活动。

四、防范监管风险和廉政风险的措施

(一)、一定要重视风险,提高廉政风险意识,坚持依法行政,端正执法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执法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越权、越位,合理、正确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

(二)加强业务培训和廉政风险教育,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加强业务培训,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知识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努力降低由于自身因素导致的执法风险。

(三)、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文明示范窗口”、“人民满意的工商所”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教育广大干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廉洁奉公。

(四)是加强工商所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廉政文化,树立工商行政管理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工商干部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忠于职守,勇于负责。

(五)、强化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和市场主体行为。

一是落实市场巡查制。确定巡查内容和巡查范围,采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的监管执法。

二是建立健全“经济户口”。建立管辖区内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经营者的“经济户口”,掌握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实行分层分类监管。

三是不能把工作量全放在工商部门,多组织各职能部门联合执法,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建议与质量检验部门资源共享数据库,便于对流通领域商品的监管,降低可能的监管风险。

四是建立监管责任制。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对于因个人工作失误导致的行政赔偿要坚决按照相关规定追究个人责任,构成处分的决不姑息。发现线索并及时查处、取缔,现场处理有困难的,注意自我保护,该做记录的要做记录,该向上级报告的要报告。

五是把握重点,对一些容易出现安全生产隐患的企业、无照经营网吧的区域进行重点监管。对无照经营网吧案件的查处,基层工商所要提前做好日常监管、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

六是坚持事先请示汇报,周密部署,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当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命令与工商职能相冲突时,应做好宣传、解释、沟通、协调工作。

六是完善投诉举报制度。疏通举报渠道,方便广大群众、家长投诉举报,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和无照经营网吧信息,提高案件的查处效率。

五、强化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一是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构建思想道德防线。警钟长鸣,将防范责任风险的意识灌输到每一干部职工的脑中。建立预警制度,定期对当前面临的责任风险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专人监督实施。通过每周的学习时间,将各地涉及工商部门行政赔偿及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学习、讨论。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纪律,严刹说情风,以便有效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严格登记审查制度,明确责任。

四是严格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办案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受理消费者投诉。

六是强化外部监督。充分发挥外部廉政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定期组织廉政监督员和社会新闻媒体进行明察暗访,重点检查履行职责,落实责任。

监管风险范文篇2

2008年,由住房贷款抵押证券衍生品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地。衍生品从最初的风险规避工具到现在金融危机的引发者,其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处于这个特定的国际金融形势之下,银行衍生品的发展即受到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征。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且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从我国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考虑,主要有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其中,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规避风险的需要、转移赢利点、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在中国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投资者对衍生品业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投资者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来自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和来自个人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银行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内部控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特定背景下,通过对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的改进。

我国银行衍生品的内部控制关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控制的关键。现在衍生品业务起步较早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这套体系中不乏有我国银行借鉴的地方,但我国银行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业务范围等都与国外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假思索,直接把国外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照搬过来,非但不能控制风险,反而会不利于风险控制的实施。各大银行应该先结合自身现有衍生品品种、高级管理层的衍生品业务知识、特定环境,设定适合自己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衍生品的创新,而不断更新是风险控制的准则。对银行而言,金融衍生品可谓日新月异。相应的,衍生品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衍生品需要一套可随着衍生品的不断变化而更新的内部控制体系。高级管理层应该在银行衍生品风险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动态循环的内部控制体系。

最后,考虑到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避免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成为风险控制的障碍。内部控制会有几个固有局限会限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因素,尽量避免局限性给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带来障碍。

三、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众多问题。要为银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外部监管机制。要从外部监管的关键点和具体对策两方面着手。我国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关键点:

首先,要确立外部监管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外部监管目标。

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安全只有在整个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才能长久实现。因此,要确立衍生品风险监管安全与衍生品市场发展效率并重的金融监管目标,从而确保银行衍生品业务在有效的外部监管下,高效发展;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银行衍生品市场的规范;构造衍生品创新与衍生品监管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透明、公开的创新监管规则和程序。

其次,要加强银行衍生品风险的外部监管的部门协作。

在实行以银监会为主的统一的监管模式下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沟通与交流。因为衍生品业务不仅是在银行范围内,更是在证券、保险等都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可以考虑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独立监管之上建立总体协调监管机制,为实现集中监管奠定基础。从长远看,建立一个综合金融管理、统一制定协调政策和监管标准的衍生品监管委员会,还是必要的。

再次,促进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确保各监管机构之间有效协作,中国银监会要在提高信息供给的充分性、准确性、规范性制度安排方面做出协调统一。如建立统一的会计体系或制度,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发展,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保证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监管信息中心,专门从事监管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公布等,保证信息共享的稳定性,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最后,客户监管中以机构客户监管为主要监管对象。

目前,我国银行衍生品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着内部专业人员不足、境外金融机构转移风险大、风险提示透明度低等问题。因此,外部监管的力度应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管中应进一步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定衍生品交易中的透明度,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非自主营销和背对背交易。

纵观国际衍生品外部监管历史,同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本文结合我国实情和银行现状提出了从两个方面对我国银行衍生品外部监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监管风险范文篇3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健全发达的银行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各国纷纷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银行监管体制。通过研究美国、英国、这两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风险监管的经验,对我国建立符合新开放时期的现代化银行监管制度是不无裨益的。

1、英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1)比率风险监管体系

1997年,英国银行在1987年的《银行法案》授权下制定出“比率和比例风险监管体系”,所谓的比率风险监管体系是风险测评、监管措施、价值评估的综合体系,它是由英国金融服务权力机构(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FSA)对银行业务、风险纪录、宏观经济环境做出综合性评估,以制定有效的监管计划和使用恰当的监管措施。

FSA参照COMELB指标和COM指标对银行进行风险初步测评。COMELB指标包括资本、资产、市场风险、盈利、债务、业务六个方面;COM指标包括控制、组织、管理三个方面。风险测评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识别银行业务的固有风险,评估其风险控制的充足性和有效性,明确其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对这些银行的监管体系。通过对银行商业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将银行分为四个等级(A、B、C、D),对A、B等级的银行只需要对其风险控制做出适当的监测,对C、D等级的银行则需要采取监管措施。FSA可以对C、D等级的银行采取如下监管措施。如要求银行提供全面的会计师报告、成立FSA的专家小组对银行财政、信用领域进行检查;向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者收集相关信息、与银行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晤及特别性会议讨论银行未来发展计划等。在下一次风险测评之前,FSA会对风险测评、监管体系、监管措施的使用做一次价值评估,以保证银行已完成必要的整改工作、FSA已完成监管体系中所预定的工作和监管措施被正确的执行。此外,FSA还对其监管阶段工作的有效性做出评估和复查所有银行是否仍然符合立法的最低标准。

(2)习惯法

在立法方面,尽管在欧共体各国的中央银行中,英格兰银行的独立性较差,但它却在银行监督方面比之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英国,法律常由“习惯法”替代,金融管理机构与信贷机构间的关系更多地使用“道义劝说”或“君子协定”原则来理顺,而不是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方式。70年代以来,英国已正式结束了银行业的“自我管制”状态,代之以用法律的形式对银行实施管制,外国银行机构也不例外。“1979年银行法”生效后,管理走向正规化,但是对大型银行的管理仍沿用传统方法,很少采取强制性措施。目前英国管制外国银行的法律依据主要有《1987年银行法》、1971年《竞争和信用管制条例》等。

2、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作为拥有悠久管理外资银行历史和丰富经验的大国,美国在外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1)双重评估体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对外资银行的评估体系上多半采用单一制,即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适用同一种评估体系。而美国对其国内银行适用的是国际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camel)”,即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流动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对外资银行,则考虑到外资银行的分行和行不是独立的法人,许多因素(如资本调控或资产流通等)都受制于总行,采取的是“roca”等级评估制,即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作业调控、遵守法规、资产质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将重点放在风险评估、风险跟踪、风险控制上。在美国通货监理署(OCC)现行的监管体系中,骆驼评级和风险评级是两个并行的体系,他们一起构成风险监管的整体方法,二者之间有一些区别。camels是对历史形成的存量也就是运行结果进行评价,风险监管(评级)是对经营过程的控制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前者出现的背景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后者主要针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2)var(valueatrisk)风险测定方法

1995年12月美国金融机构正式将jp摩根公司发明的var风险测定方法作为银行风险测定和管理的工具使用。var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给定的资产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值。与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相比,var方法主要用以测定市场风险,风险监管的实质是重视对过程控制的评价。(3)争取实现统一立法

在立法方面,当前各国银行目睹并经历了不断加剧的银行国际化分支运作,银行界也在呼唤着实施统一的国际化资本法规,以维持一个健康的国际银行操作环境。美国的立法机构已经单边制定了两个法规,即1978年的《国际银行法规》(IBA)和1991年的《外国银行的强化监控法规》。《国际银行法规》中对外资银行的风险性监管做出总体性规定。其目的在于让大量的外国银行受到类似于美国国内银行的监督与管理,并减少人为的不必要的银行机构间的竞争。

二、巴塞尔协议体系给国际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带来的影响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通常所说的“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设定了资本充足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业监管机关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的监管,也对衍生工具市场的监管有了量的标准。加上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本规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出监管者应当制定和利用审慎性法规的要求来控制风险,其中包括资本充足率、信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其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监管等。

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资本协议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此次协议被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包括欧洲银行界在内的国际银行界对新资本协议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有关风险的范围在协议中不断扩充:从信用风险到市场风险,进而又涵盖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名誉风险等其他风险。这是监管当局对日趋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的必要应对,是走向全面而准确监管的步伐。

作为国际银行界的监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风险管理提出的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为将来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管指明了方向。内部评级法比标准法更能敏感地反映信用风险,但同时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要在资产组合层面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并相应地进行经济资本配置。欧洲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将在新协议影响下面临不同的选择路径。这种选择也将对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概括而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推出为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框架标准,为银行业风险有效监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协议及其补充文件倡导的原则和方法对银行业的监管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规范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并成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指导蓝本和实践框架。

三、国际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完善我国的外资银行准入制度,选择资本雄厚,经营业绩、资产状况良好,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良好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先进的IT技术和国际网络优势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高素质的外资银行大都资金雄厚,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管理先进、控制经营风险的能力强,能够做到稳健经营。且资信较好,能遵守法规,注重公平竞争,重视自身市场形象。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充分考虑中外资银行的差别。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化金融体系构建进程,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在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风险监管指标的制定和监管某些选择方面,要根据各个银行所处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灵活度大的方案,进行分类监管。同时,在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大环境的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再仅限于信用风险,而是要迎接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来自各方的考验。因此,在制定监管指标时应具有预见性,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为未来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留有足够空间,不至于使监管法规陷入被动的境地。

第三,加强科学的外资银行风险评估体系化研究。外部监管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相结合,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由对抗型向协作型的转变,是银行监管的趋势。银行内部风险模型的建立不仅是银行自身经营的必要,也是确保监管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除了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骆驼评级体系(camel)”外,考虑到目前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三种形式(外国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银行分行,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与国内银行的“camel”评价体系相区分,采用“roca”等级评估制,将重点放在风险管理、作业调控、遵守法规、资产质量上,以加强风险控制。

第四,完善与健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法规。参考国际监管经验可以看到先进的监管体制离不开成熟的法规的配合。2002年以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还停留在是否合规的事后检查阶段,缺乏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监管。2002年2月1日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初步确立了我国外资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体系,然而,与风险监管发达的美、英、日等国相比,我国的风险监管体制还显得极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在外资银行监管方面的立法层次比较低,在风险监管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专门性规范。面对开放时期可能的外资银行数量激增,我国应制定出风险监管的总体政策和量化指标,设立专门的类似于英国FSA的监管机构来执行这些法规。

【参考文献】

[1]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田应奎:现代金融有效监管的国际比较[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监管风险范文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风险;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一个复杂和多变的经济环境,其中的变化和影响因素诸多,如: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税收制度调整等,并且经营性活动存在不可重复、不可预见、不可逆的现象,这往往会引发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矛盾,同时也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效益,给企业的财务监督和财务管理带来了潜在的风险。2017年,中央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6.2万亿,负债总额51.9万亿,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6.2万亿,资产负债率68.1%,从资产与负债率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国有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因此研究国有企业在新时期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强化国企在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就成为了时下国有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从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述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并详细地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和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

一、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人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的法人结构还不够完善,对财务的监管与内部控制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从而引发了内部成本消耗增多和运营成本过度支出的现象,给企业在新时期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二)风险意识薄弱。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逐渐过度和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促使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造成经营风险不断提升,而财务监管上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在遇到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规避,给企业资金的管理带来了安全隐患。(三)责权划分不清。财务管理中每一个经办人都会对企业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而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严重不足,往往没有把领导权限、财务支出权限、财务监管权限、资产管理权限等进行细致划分,造成谁都有权利干涉财务管理和财务流程,引发了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四)内部监管不利。国有企业对财务的内部监管较为松散,除了经营目标、产能、销售外,企业没有对资产、利润、无形资产、技术研发等内容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管,造成授权混乱、权责不清、支出无度等问题,因此强化内部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

(一)投资风险。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对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更新,开展了第三产业、金融信贷、地产投资、产品更新等项目,这种盲目性的投资为企业财务和市场竞争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国有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二)筹资风险。国有企业筹资往往以国有四大银行的信贷为主,筹得资金和偿还期限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往往通过客观的分析和预测来合理利用筹资组合,并且对于筹得资金也没有充分开展时效性的利用,引发了企业的偿贷风险和资产风险。(三)内控风险。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造成财务内控无法有效的开展,引发了决策失误、资金链断裂、资产流失等现象,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和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财务环境的监管。财务环境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因此国有企业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管理制度出发,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环境,并强化监督与控制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财务监管的效能。笔者从三个方向着手:其一,要提高管理者对财务环境的认识,突出财务环境管理的效能;其二,要完善财务环境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升管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其三,要形成良性的财务管理流程,重内控、讲制度、尊程序,以发挥财务监管的实际作用。(二)突出风险评估的管理。国有企业风险评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加强会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要对会计信息、账目、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因素,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监督人员、审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其次,要对资金风险进行防范,如:融资风险、信贷风险、支付风险等,加强对资金使用、投放、周转、补充的管理和控制,客观科学的开展资金评测,以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三)提高企业控制活动的管理控制活动是国有企业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出现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成本管理、成本预测、支出规划、成本控制等措施,并强化对会计信息的审核与监督。同时,要完善企业控制活动的管理制度,从预算审批制度、支付制度、投资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流向制度等入手,加强企业对资金使用的导向性和控制性,以此来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四)强化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国有企业财务信息的沟通与传递非常重要,企业管理者及各部门人员都应该通过信息的沟通来强化财务管理的时效性。在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的沟通效率,往往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对于风险防范也有着较大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信息的传递,如:报销信息、物资信息、原材料信息、区域性价格信息、人力成本支出信息等,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及时有效地把各类信息反馈给财务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以便于领导做出快速的反应,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润菊,王秋平.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科技创业家,2011,(04).

[2]黄宇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监管风险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风险防控;监管职权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对推动普惠金融以及金融生态革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科技是“互联网+金融”深层次发展模式,其定义为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金融科技并不能规避传统金融风险,甚至可能增加传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这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监管体制下合法合规运行,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金融科技下传统金融风险的新特征以及金融科技的监管难点,从而通过法律手段构建一种更为高效有序的监管新生态。

一、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科技风险。金融科技在对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造成颠覆性的革命的同时,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不可避免也存在着诸如违约风险、违法违规风险、操作失误风险等安全风险。1.违约风险。在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中,信用风险是最为常规的金融安全风险,其本质上是一种违约风险,是交易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可能存在的违约行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金融科技依托的主要还是传统的金融市场,因此证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传统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无一例外地会导向金融科技市场,并且基于金融科技市场的技术优势,传统金融市场的风险波动会以更快的速度传导至金融科技市场,然而与传统金融市场不同的是,金融科技市场具有的交易双方对信用风险的防范经验十分有限、信用评估缺乏计量标准等特征,导致金融科技市场的潜在的信用风险高于传统金融市场。2.违法违规风险。金融科技背景下,从金融机构的监管方面来说,不论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还是诸如“支付宝、微信”等这类互联网金融企业,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都发生了全方面的变革。一个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可能同时涉及多个金融领域,这意味着可能同时受到数个甚至数十个法律规范的制约。当前我国金融法律规范已经十分繁杂,从私人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说,即便是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其本质都还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深层次发展,并且信息数据存量巨大,因此互联网存在的不法分子窃取或者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从事违法犯罪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从刑事法律方面来说,金融科技应用使得相关企业营业场所虚拟化、营业时间自由化、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神秘化,跨境、跨区域犯罪活动更加频繁,加大公安机关对金融犯罪的稽查难度。3.操作失误风险。首先,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是超前的,多数的投资者不具有专门知识评估金融科技应用下的风险评估能力,轻信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提供者的宣传或者劝说而进行投资,进行与其风险负担能力不相符合的操作;其次,金融科技应用企业自身也会存在潜在的操作风险,一方面,金融科技应用涉及领域广泛;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风险预测难度大,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风险应对机制、内部组织机构等方面可能不足以应对风险。(二)金融科技法律监管的必要性。1.警惕金融科技系统性风险。宏观层面上的金融风险,亦即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金融机构(一般是业务范围广、内部风险防控能力不足或者难以监管的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引起金融市场恐慌,如蝴蝶效应式地冲击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金融科技依托技术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新的金融业态下,金融机构具备四个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①其一,与传统金融机构关系密切。以支付宝这类电子钱包为例,其以高于一般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吸引公众将存款存入余额宝作为货币市场基金,再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取得收益,其事实上成为金融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二,这类电子钱包的规模也不容小觑,根据根据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2018年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天弘余额宝规模为1.13万亿元,共为投资者赚取收益509亿元,平均每天赚1.39亿元,持有人户数为5.88亿户。②其三,单个金融机构的脆弱性,这类电子钱包背后往往只存在一个大型母公司支持(里巴巴、腾讯),一旦母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可能会引起相关金融机构或者投资者的恐慌,即便母公司实力强劲,但基于企业营利性,其所采取的措施也会更多的倾向于保护自身利益,置投资者利益于不顾。其四,信息不对称,绝大多数金融科技机构的信息不透明,其并不需要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导致监管者和投资者并不能准确获取信息。在当前金融科技企业尚未被列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范围的情况下,存在着威胁整个金融市场安全的可能性。2.减少金融科技市场大规模的消费者不理智行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程度更高,虽然产品或者业务的提供者多是依据大数据系统对用户日常投资习惯向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但其多不会对用户信用或者资产信息进行实质性审查,因此客户可能误判己身的实际投资能力。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投资者不理智行为将会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不利于金融市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3.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是金融科技应用的根本出路。金融科技的产生和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金融科技应用是推动金融业态革新的重要动力,但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会引发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和问题,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完善金融科技应用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确保金融科技良性应用的根本出路。以美国为例,在全球众筹融资份额中美国占据主要部分,是世界上众筹之典范,降低了融资门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学生以及中低收入人群塑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这得益于美国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监管,一是立法上明确现存的金融行为规制法律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并通过JOBS法案和SEC众筹细则做出专门的规定;二是执法上明确多部门分工联合监管,建立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③而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我国金融科技产业潜力十足,根据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高峰论坛上的《中国金融科技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规模300亿元,只有美国的13%,中国金融科技市场还有4倍成长空间。因此,抓住新一轮的金融发展机遇,提高我国的金融市场竞争力,实现金融业的弯道超车,建立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二、金融科技监管的难点

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不仅存在非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有潜在的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科技风险至关重要,但基于金融科技的特殊性,也使得对其监管存在诸多难点。(一)金融监管规则的滞后性。信息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技创新更加地频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加地迅速,因此依托信息技术的金融科技是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创新也是爆炸式增长的。与此矛盾的是,金融监管规则是为了应对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而制定的,是对已经存在的金融问题和乱象的被动反应,同时金融监管规制的制定需要经历一个繁杂的立法过程,使得金融监管规则的相关立法显得被动,具体表现在当立法者忙于应对当前新出现的金融业务或者某类金融产品时,金融创新仍在不断进行,导致监管规则通过一系列的立法程序得以通过时,其已经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金融形势。(二)监管机构职权难以划分。一方面,传统的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科技企业游离于传统监管体系之外,它们所实施的金融行为有赖于监管机构的主动发现,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机制,对于那些缺乏监管规则的、跨界的金融行为、在当前分业金融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职权划分不明显。另一方面,一个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是监管行为和对象的可识别性④,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将会使得金融市场呈现出更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征,并且金融科技企业也将“跨界”经营,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更具复杂性,使得传统监管机构难以确定监管行为和对象,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也难以界定其在现行监管体系下的监管职权。(三)传统监管手段的局限性。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公告监管,是指金融机构只需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向监管机构提供经营与业务信息;其二,规范监管,是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相关事项、金融企业的违法处罚等制定规则进行规制;其三,实体监管,包括金融业设立时、经营期间、清算或者破产时的监管。上述三种监管方式,从监管信息的获取源头来说,主要依靠金融企业提交的各类财务会计报表记载的信息以及企业设立登记和破产清算注销登记时获得的信息计算金融企业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负债比率等监管要素,在金融科技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科技使得金融市场交易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要求监管手段应当更具有及时性、全面性。然而通获取的监管信息是过时的、静态的,无法对金融科技市场进行实时有效的动态监督;从信息获取的手段来说,主要是被动的,监管机构很少会主动抽查某一金融企业的风险信息,只有当某一企业出现危机或者金融市场出现风险预警时,监管机构才对有关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另外,即便是金融监管机构对部分重要的金融企业进行突击检查、其获得的信息往往也是过去的。由此可见,传统的金融监管方法难以迅速有效的获取监管信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存在严重的局限性。

三、完善金融科技风险法律监管的思路

监管风险范文篇6

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可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回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绝对避免坏帐是不可能的。坏帐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成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损失。只要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麻烦。可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甚至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问题会被揭露出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流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机。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蓄的老百姓往往最后得到消息。当老百姓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反应非常简单干脆: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回来。由于任何银行都必然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长期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即全部返回所吸收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关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各种业务联系,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结果,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波连着一波,最终酿成一场社会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即使政府出面干预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破产(例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即使国际力量联合起来也未必能够制止危机的蔓延(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非常复杂,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机会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例如,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失而出现银行业危机。日本在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会损害公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发生挤兑。例如,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机。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区域金融危机中表现得非常严重。[2]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监管的重头戏。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

银行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候,主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生意。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也就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如果银行的坏帐超过了资本金,以后再赔钱的话实际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帐很高,为了保护自己的产权,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流动性。

一般企业亏损倒闭只不过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关的员工,可是,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Fama认为,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3]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

(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许多文献一致认为,金融监管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为了保护民众的利益一定要对金融机构实行比其他企业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

美国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美国的银行监管制度的目标是: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日本国普通银行法》规定金融监管是以银行业务的公正性为前提,以维护信用确保存款人的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为银行业务的健全而妥善地运营,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为目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规定金融监管的目的是:在政府一般经济政策范围内促进货币稳定及信用,有助于经济成长。在金融管理局认为公共利益所必要时可随时对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或对该金融机构提供建议,并要为确保该要求或建议的效力发出指示。

比较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可见,美国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目标比较具体,切实。美国金融监管强调对存款者的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维护有效的金融体系内的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如果从条文上来讲,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基本上都差不多,关键问题在于能不能保证所规定的监管目标顺利达成。

(三)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及时关闭那些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的主要理由如下:

(1)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银行危机具有一般企业危机所不具有的蔓延性或传染性,如果某一家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出现挤兑,储蓄者会同时怀疑其他银行的信誉,有可能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崩溃,造成整个金融体制的大混乱。

(2)商业银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大量资不抵债银行的存在是货币流通体系的一大隐患,因为一旦商业银行信用危机蔓延,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倍数放大效应将使得大量货币突然退出流通,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萧条。

(3)及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向现有银行发出信号:政府的确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对待,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政府隐性补贴导致的呆坏帐进一步积累,有利于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效率。

(4)只有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才能维系储蓄者对整个银行系统的信心。

银行的自有资本代表了银行股东的金融权益。它可以用来缓冲可能出现的损失。应当以现有风险为基础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经营必然会遭遇到各种风险。如果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那么就难免出现资产损失。银行应当用日常的收益进行抵付。如果日常收益还不能支付资产损失,那么就必须动用银行自有资产。如果银行的损失超过了自有资本总量,那么就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因此,不能允许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在银行监管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银行的经理们说假话。由于种种原因,明明他们放出的贷款已经不可能收回,成为坏帐,但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法在银行帐目上做成正常。明明是已经资不抵债,在帐目上却看不出来,似乎一切正常。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银行自有资本10亿元,吸收存款100亿。税后营业收入3亿,坏帐1亿。那么扣掉坏帐损失,该银行的利润还有2亿。银行处于正常盈利状况。如果该银行的坏帐达到3亿,那么该银行就没有任何利润了。如果坏帐达到13亿,实际上,这家银行已经把它的本钱加上利润统统赔光了,那么这家银行就应当关门了。无论如何,也不应当把民众储蓄的资金也亏掉。假若金融监管机构发现银行的坏帐总额已经接近它们的自有资本,那么,及时让这家银行关门破产,不会对整个金融体制构成任何威胁。银行损失的是股东们的自有资本,储户的钱并没有损失。

怕就怕银行不说真话。通过造假帐,一直亏到20亿、30亿才被发现。就是叫这家银行破产,把它的经理都抓起来,它的自有资金只有10亿,赔光了之后还差几十个亿。怎么办?老百姓把他们的血汗钱放在银行里,如果不明不白地就不见了,当然不会答应。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问题,就难免影响局势安定。所以,一旦金融监管失误,最终还是要政府出面来收拾局面。所以,在金融学中,中央银行被称为“最后贷款者”。所以,及时搞清楚银行的坏帐状况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银行已经出现了较高的坏帐率,为了避免破产的命运,该银行的经理人员有可能掩盖真相。通常他们希望再争取一些时间,也许能够在今后的投资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补上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就象输了的赌徒一样,产生了一种激励,为了能够再赌一把,他们必然会产生报假帐的动机。同时,他们会更热衷于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如果赢了自然好,如果再输了,就要闯大祸了。

因此,必须提高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度,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向监管当局报告真实数据。在亚洲金融风暴当中,韩国、日本的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不良资产,直到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时监管当局才发现问题,但是已经无可挽救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知情权、金融机构报表的质量、统计制度等方面都不如韩国和日本。各类金融机构做假账、说假话的现象相当普遍。从表面看来国有银行的各项指标都不错,但是各级金融机构的谎言掩盖了系统性风险。幸亏我们的金融系统还有较高的资本流动性,否则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就一定要对违规行为有非常清楚的惩罚措施。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准入准则,更需要退出准则。如果银行违反规则就要有人来出示黄牌警告,直到出示红牌,把违章的金融机构及时罚下。在足球比赛中,出示黄牌或红牌的都是一个裁判员。在金融监管体系中,负责出示黄牌的应当是信息非常灵通的民营的存款审计公司和存款保险公司,而最后出示红牌的应当是中央银行。若要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处理那些经营不当的银行必须要及时、果断。一旦银行资不抵债,立即清理出场。否则,越拖毛病越大。

(四)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多元化

金融监管的要害是信息的真实性。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够保持其独立性,那么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干预下就很难保证在监管过程中取得真实信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25条“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第一条原则强调:“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资源”。这是国际上有关监管机构独立性的权威表述。

依照现行法律,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职能,其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须“在国务院领导下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第六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监督管理情况的工作报告”。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杜绝各级地方和部门政府对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干涉,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银行监管时享有必要的独立性或摆脱政治方面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已改变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在全国设立了9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加强对辖区内金融业监管。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央银行一直在强调真实性监管。但是,很少有人相信各级银行的报表的真实性。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金融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法定监管主体的权责制度,塑造真正具有独立和自主执法权的监管主体,防止地方政府及其他部门的干预。

因为金融监管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很复杂的工作,如果不是独立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就很难有效地承担和进行这种工作。

因为金融监管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如果监管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监管过程和目标易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那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

因为金融监管机构是政府系列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如果它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其监管行为及其目标就难以摆脱政治上的干预和压力而单纯化,其监管对象即金融机构也很难按商业化原则经营。

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多元化。反腐倡廉的监察机制就是这样,除了纪律检查委员会之外,还要有反贪局、检察院等多种监督管理机构。单一的监管机制既不可靠,又缺乏效率。如果只有一个监管体系很容易出现信息渠道堵塞的问题。当前,贪污腐败风气甚坏,一旦负责监管的官员无能或者受贿,就很难取得准确的信息。不法奸商、贪官污吏们塞几个红包就“搞定”了。只有金融监管多元化才能够防范在金融监管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强制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应当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等级,哪些信息应当向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哪些信息必须向公众报告,从而保证金融监管当局和民众的知情权。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竭力避免单一的金融监管渠道。美国金融监管系统内属于联邦政府一级的机构有四家: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蓄机构监理室。克林顿政府为了精简机构,在1993年计划成立一个新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以取代四家监管机构的功能。按照这个计划,联邦储备银行将只负责货币政策,不再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坚决反对这一合并,他的理由并不复杂,“单一机构的设立将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出现官僚主义失误。”直到今天,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仍然是多头分立,互相监督。由此可见,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监管也不能只依靠单一途径。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管是取得准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必要条件。

(五)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上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毛病有:监管方式单一,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缺乏监管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监管力度不够。

第一,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尽管负责监管的人数不少,各种监管制度和规定的条文也很清楚,但是,由于监管渠道单一必然带来信息不畅通的弊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承担着金融监管的任务还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宗旨上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央银行的多重目标常常相互冲突,货币政策目标与监管目标相混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在多重目标中举措不定,缺乏独立执行监管政策的条件。

第三,靠什么激励机制来实行有效的监管呢?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说假话的成本很低,说真话的代价却很高。在当前说假话成风的环境中,法不治众,央行监管局以及下属的各分行、支行监管处的人为什么要在监管过程中得罪人呢?

第四,在1998年金融监管的重点是违规监管,1999年监管重点是真实性监管。这些都很必要。关键问题是即使查出来违规事实,发现了假话又能怎么样?就是明知某个银行坏帐逐渐增多,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呢?前不久,规定银行贷款负责人要对贷款终身负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假若银行真的出现了坏帐,拿这个行长怎么办?他就是这么点工资,难道杀了他不成?

由于国家承担了应由银行承担的风险,银行又承担了企业的风险,因此,银行利益并不取决于对风险的检测、评估等一系列财务指标,而是受监管标准和程度的左右。这种非量化的监管方式给监管部门甚至监管人员留有极大的弹性发挥余地,使其可以凭借人为的裁度相机处理国家和银行、银行和企业的矛盾,并使之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监管风险范文篇7

一、风险表现

1.资金使用违规,存在“流失”风险。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单位和个人法规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近年来经济违法违纪案件有所增多,涉案金额不断增大,给部队造成极大的损失。一是人员职务犯罪。极少数财务人员面对收入的反差和利益的矛盾,心理不平衡,意志不坚定,钻资金监督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的空子,大肆侵吞资金:有的挪用公款,填进股市、“黑洞”;有的瞒上欺下,擅自缴存、转移资金,挥霍一空;有的甚至收不入账,据为已有,贪污资金;有的与不法人员勾结,骗取单位资金。二是违规存储使用。一些单位和个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法规制度和财经纪律,违反规定存储和使用资金:有的单位为高额利息所动,违规在非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存储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实力不济出现支付风险;有的个人为高额回报所动,违规将资金借给其他单位或者合伙做生意,而这些资金大多有去无回,造成资金流失。

2.资金管理不善,存在“占用”风险。一是资金存储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不顾资金周转的实际需要。大量存储定期存款。活期与定期存款比例失衡;有的甚至将维持性周转资金存为定期,使越来越多的资金由活期转为定期,由短期转为中长期,由“动态”变为“固态”,影响了单位的资金周转保障。二是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有些机关事业部门为了小集体的局部利益,部分事业经费的分配不纳入财务部门统管。直接对下分配。导致一些应该纳入预算的资金被无偿占用。

3.资金运行低效,存在“贬值”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渠道不够畅通,拨款方式不够科学,资金调剂不够合理,保障重点不突出、时效性差,资金利用率低。甚至拨款和使用脱节,造成一些单位大量资金闲置,而一些单位急需的资金又迟迟不能到位,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尤其是各级机关大量结余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及时转化为部队建设的保障力。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随着物价不断上涨,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部队存量资金逐渐贬值。

二、防范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金监管队伍建设。人是事业之本,加强资金监管人员的管理,是管好资金的根本。一是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各单位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要选好资金管理人员,不仅要把负责任、有能力、思想好、素质高的人员选到资金管理工作岗位上,还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人员的法纪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对资金管理规定的认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应对风险挑战和拒腐防变的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会计委派制,将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从而减少资金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行政干预,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行为。二是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是资金安全运行的保证。要结合部队理论学习和教育整顿,通过典型事迹学习,引导广大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积极进取意识,做到坚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不断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促进各项管理规定的落实,自觉抵御资金安全风险。三是要加强对资金审批权力的约束。事实表明,少数单位违规运作资金,单位领导参与或者授意进行的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必须规范领导理财行为。提高资金管理使用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防止滥用职权。要强化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责任意识,明确各级领导在资金监管中的责任,对于在资金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必须加大惩处力度,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给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敲响警钟,做到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想、不敢、不干”。

监管风险范文篇8

现实中,由金融创新风险所造成的金融系统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金融机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金融创新是使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新型的金融交易已经不在旧监管的框架之内。随着金融创新与证券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有别于传统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有的甚至超过表外业务的一到二倍,成为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重要内容。

(2)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往往是因为有投机力量的操纵,并有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从众心理从旁助阵。当代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创造出了大批撼动市场的先进手段。由于大量衍生交易成本低,保值者和套利者在衍生市场用同样的资本可做数倍于现货市场的交易。而且利用衍生证券的杠杆特性,进攻更具数倍威力。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能量,不断进攻泰国金融市场,触发泰国金融危机。

(3)对发生金融系统危机可能性的影响。当代金融创新一方面直接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间接推动了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为主要表现的金融国际化趋势,致使局部的金融风险极易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风险,从而削弱了金融体系抵御局部风险的能力,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

2金融创新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由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成本又十分巨大,因而,许多经济学家主张政府介入进行监管,以降低有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若从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我们也将得到同样的结果。在经济学界,几乎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存在外部性、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等领域内,仅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无法保证其资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效率的。

(1)外部性与金融创新监管。

外部性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所得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其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它反映了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其他微观主体非价格方面的影响,即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机制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对他人来说,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正的效应通常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性,又叫外部经济,负的效应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尽管从理论上如“科斯定理”所说私人会有走到一起协商消除外部效应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搭便车”问题难以避免,各方协商的成本太高,因此,人们偏好以加强管制的办法来消除外部性。

金融创新领域的外部性,实质与金融创新的双面性有关。金融创新主体推出一次金融创新措施后,可以增加创新受众的福利,同时会给经济、金融运行乃至金融制度的变革带来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①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客户需要。②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金融创新产品为各种金融机构增加盈利能力和避险能力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③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是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交易的参与者不断增加,交易量也不断扩大。这样金融市场就日趋成熟,市场的有效性不断增加,从而降低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这就是金融创新外部经济的表现。至于金融创新外部不经济的表现也是多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产品创新的外部不经济。由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高度虚拟性和高杠杆性,使得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规模急剧扩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利润的驱动下会积极的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倘若某家银行因从事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发生倒闭,由于公众的心理预期,因而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倒闭。在经济政策方面则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发挥。②金融创新市场的负外部性。衍生金融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了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和传染性。由于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本身涉及到多个国家,本质上具有传染性,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起了远比衍生工具出现之前复杂的多的债券债务关系,一旦某一市场出现波动,便会迅速传导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甚至使市场交易主体和监管当局猝不及防。③金融创新加大了支付系统的脆弱性。由于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券债务链条,再加上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使得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加严重,一旦支付系统发生故障,那么给金融交易带来的混乱不可想象,从而由此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将会十分严重。

(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创新监管。

信息不对称是指当事人并不了解全部的与交易有关的信息,这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也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策略行为或机会主义。特别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知情较多的当事人一方还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以衍生工具为主的金融创新工具市场也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衍生工具的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之间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交易者直接的分布是非对称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可能产生机会主义倾向,即具有信息优势的当事人为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交易条件,可能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一些扭曲的、虚拟的信息,机会主义将会导致契约风险或契约行为的不确定性。

因而,在做出决策时,必须依靠预测和判断,这也意味着金融市场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包括金融创新产品市场也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风险。

(3)不完全竞争与金融创新监管。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已经相当高,然而并非不存在不完全竞争。某些交易所的会员与交易规模庞大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利用掌握的内部信息为己牟利。个别大户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可能认为的操纵市场,使得衍生工具的交易价格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衍生市场的价格风险。另外,在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个垄断与竞争的悖论问题,即竞争是市场发生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在自然的竞争状态下,市场竞争往往最后导致行业的积累和集中,形成垄断。垄断一旦形成,垄断的一方则会在衍生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占据优势,破坏这个市场本身所需要的产品成本——价格结构,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创新领域市场失灵的种种因素,决定了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实施监管的必要性,从而确保整个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宇.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

监管风险范文篇9

一、电子商务风险分析

1.互联网络的开放化带来的数据破坏风险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贸易新模式,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调参加交易的各方和所合作的伙伴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阿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必须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和数据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会给电子企业、商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2.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由于现阶段广泛应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直接使用的产品。核心技术还是使用引进的版本。这些系统安全性存在系统漏洞等不少危及信息安全的问题。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没有作系统的保护,就不可能有网络系统的安全,也不可能有应用软件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3.来自社会的外来入侵风险

电子商务容易被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络非法入侵,主要表现形式是黑客和病毒等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篡改和破坏,是一种社会道德风险。黑客通过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这些人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和管理上的一些漏洞,进入计算机系统后,破坏或篡改重要数据,盗取机密与资源,控制他人的机器,清除记录。设置后门,给电子商务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一组程序,可以攻击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区、文件和内存,以致使计算机的硬件失灵,软件瘫痪。数据破坏,系统崩溃,给企业和商户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4.电子商务本身内部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

电子商务本身如果缺乏约束机制,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引起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头号风险根源。如果没有严格的可操作性的内部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当系统出现攻击行为或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而且,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系统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针对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以上风险,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减轻风险。主要包括:

1.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

这是降低电子商务风险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由于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外界环境变化的非常快,若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项目太大,即使该项目自身成功了,但由于环境的变化,该项目很可能不会给组织带来预期效益。一般来说,建议项目周期不多于90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竞争环境风险。

2.变更组织内部运作流程

目前来说,许多组织认为电子商务仅仅通过建一个网站就能实现,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内涵,因此在这些组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时,常会遭遇失败。电子商务的运用不是随意的,要求组织改变内部和外部的商业运作流程,若企业不改变其运作流程,而是直接运用电子商务,不仅组织对电子商务的投资会遭到失败而且会影响到组织的声誉。

3.培养电子商务方面人才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组织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进而打造优秀的电子商务团队,将人才当成组织之本,要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并采取其他的激励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与此同时,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完善内部条件,逐步培训所需的电子商务人才。

4.制定法律、法规

监管风险范文篇10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适应新形势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要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

2.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一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经验,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当前,为西方各大银行广泛应用的MonteCarlo模型以及关于风险度量和管理的VAR值、CAR值、RAROC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用武之地。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迅速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