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8:26:09

监管对策

监管对策范文篇1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管等多个层面的立体监管体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目录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2.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3.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

4.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5.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

1.传统监管方式面临挑战

2.分业监管体制面临挑战

3.市场环境和监管体系面临挑战

4.监管队伍面临挑战

(三).加入WTO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1.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功能性金融监管

2、完善央行监管体系

3.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法律环境

4.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

5.全融监管方式应以风险性与合规性并重为主

6.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集团和混合业务的监管

7.发挥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8、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9.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监管对策范文篇2

关键词:国库业务;监管职能;国库监管

一,新形势下国库监管工作内涵和外延均发生明显变化

国库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依法经理国库,执行预算收支任务的过程中,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对国库资金核算和使用的全过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行为。包括对财政预算单位,征收机关,国库经收处等部门在执行预算收支任务中涉及国库工作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业务进行的监督;对国库业务机构办理国库业务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对辖内国库业务办理的合规性进行管理,对国库资金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等等。

国库监管大体可划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对国库内部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外部监管主要是对财政机关,征收机关,国库经收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等部门执行国家预算收支有关规定的监督管理。会计核算是国库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按照预算资金的时间流程,可以确定国库监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国库监管工作范围是预算资金收支整个过程中与国库工作密切相关的包含于国库监管工作上下限在内的全部工作。

国库监管范围上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国库监管应该从经征收机关确认的预算收入资金从付款人账户划出之时开始,此为国库监管范围的上限。国库监管范围下限:按照《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五十七条和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国库监管范围的下限,就是按地方预算,根据财政部门开据的库款支拨凭证将预算资金拨给指定的用款单位。用款单位若不按预算合理使用资金,则主要由财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当前基层国库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国库监管法规制度相对滞后,不利于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国库监管工作的上位法规定不够详细,指导性不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对国库工作规定的相关条文比较原则笼统,均未对国库监管工作做出明确,详尽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可操作性不强,对实际监管工作开展发挥的参照借鉴作用不大。二是《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虽然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出相关规定,但由于其制定于1985年,当时的一些相关规定与当前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有的甚至明显过时,很难适应国库监管新形势的需要。三是国库部门出台的制度规章法律层次低,且不够系统,外部监督监管约束效力有限。当前国库监管的工作部署主要出自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相关制度规定也仅限定在对国库内控制度建设,国库业务处理风险要害环节,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等国库内部监管范围内。国库人员在对外监管工作方面缩手缩脚,甚至退化到了“柜面监督”的微小领域,形成国库内部监管日渐严格,外部监管依旧乏力的尴尬状态。

(二)对国库业务机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增大日常监管难度

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整合力度的加大,基层国库业务不可避免,但由于相关管理机制没有得到相应完善,对国库机构的监管相对薄弱。在管理权限方面,《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明确规定:未设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由上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商有关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后,委托有关银行办理。依此规定地方财政部门在决定国库业务机构方面享有重要的协调,督导职责,但由于人民银行和地方财政部门分属不同行政序列,加之相当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国库分支机构的设置是人民银行自己的事,机构存撤和日常管理完全依赖人民银行,互相协调,共同管理的工作变成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内部唱“独角戏”,工作的有效开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经费拨付方面,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国库支库的代办业务费,按受理各种原始凭证的笔数,以适当标准计付,具体计付标准和拨付办法由上一级人民银行与当地财政部门商定后,由当地财政拨付至人民银行,再由人民银行拨付至行。这就决定了在支付支库的代办业务费方面地方财政部门应履行义不容辞的付费职责。然而,由于缺乏操作性好,约束力强的相关制度规定,加之部分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相对紧张,机构代办业务费拨付不及时甚至拒绝履行付费义务现象时有发生,大大影响机构业务开展的积极性。

(三)国库监管形势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多

一是国库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面更广。目前国库业务涉及到财政,国税,地税,海关,国土资源,环保,财监办,社保,商业银行等多个部门,国库监管范围随之大大延伸,地方财政的国库单一账户业务,国税部门的出口退增值税业务,财监部门的一般增值税退税业务,地方财政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业务,地方环保部门的排污费征缴业务,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审批业务等等,都是政策性强,牵扯面广的业务,业务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国库工作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二是国库政策性资金受到商业性侵占的可能性更大。随着商业化经营意识的增强,国库经收处受利益驱使,延压税款结算资金,以适当方式增加预算资金结算周期的倾向更加明显,截留甚至挪用资金现象屡禁不止,国库结算秩序不能得到很好维护。其他如地方财政以“往来款”方式将大量财政存款从国库划至在商业银行开户的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形成客观存在的“第二国库”,已经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被大量人为滞留在各家商业银行机关团体存款账户不能及时入库等行为,大大削弱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预期效果。

(四)监管主体间沟通协调不够,监管效率大打折扣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对国库财政性资金征收,报解,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监管,国库,财政,征收机关,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均有一定监督管理权力,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地方财政部门的工作重心更加侧重于督促各征收机关完成预算收入入库进度,侧重于预算单位按预算使用资金,至于预算收入资金在入库过程,以及国库资金在地方财政存款账户上滞留情况,则很少问津;征收机关重纳税申报,轻税款缴纳。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国库部门各管一段,互不相干,职责权限的划分不尽明晰,客观上造成了各部门都应对国库资金进行监管,但又都不能彻底实施监管的“可管可不管”的不正常局面,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现象并存,职责既存在交叉又有断档。各部门间缺乏政策沟通意识,加之尚未健全稳定的定期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相互之间对其他部门政策规定知之甚少,监管合力难以有效发挥。

根据国务院《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要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牢牢确立起来,形成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对于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财经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在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下,财政部门资金拨付到会计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造成部分资金闲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同时,也存在财政收支不透明、地方和部门利益强化等问题,权力缺乏有效监督,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国库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对所有财政性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在全国很多地方得到推广,淮阳县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始于2003年9月,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分类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实行“集中管理,单一账户,分户核算”,将县乡两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纳入的资金范围包括:财政供养的行政经费、事业费及专项经费、上级拨款、预算外资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及其他收入。基本职能是:在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成效

1、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集中核算前,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单位没有专职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账户设置比较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操作环境下,对所有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规范的核算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强化了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了腐败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得到增强,一些不合理、超标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在办理有关经济业务前,先向中心咨询其合理性、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中心的审核标准,认真审核每一笔支出。四年来,淮阳县会计核算中心共拒付各种不合理开支3896笔,金额达3678万元。经过会计人员的严格把关,严肃了财经纪律,预防和遏制了违法乱纪行为。

3、会计集中核算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是核算中心审核的重要依据,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预算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将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4、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原单位会计核算普遍采用的手工记账方式,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加快了“金财工程”的建设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核算中心20名工作人员,承担了原来367家单位530多名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二)当前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机制,不利于核算中心进行有效的监督

目前,县级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完全到位,各预算单位在预算支出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预算对各单位实际支出的约束十分有限。在集中核算体制下,主要履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职能,核算中心对各预算单位支付的申请是否符合预算执行具体要求,以及占用何种经费指标不是了解的十分清楚。核算中心会计不直接参与预算单位的业务活动,对报账支出的真实性很难把握,单从票据规范性、合法性来判断经济业务的合理、合法是不严谨的,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在预算单位经费支出中,采购支出占较大比重,也是难以控制的方面,对预算执行影响很大,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采购经费的发生,是预算管理的重点。目前,从全县政府采购总的规模和数量上看,行政事业单位的物品采购、服务采购等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但采购行为呈现随意、零星和规模偏小的特点,不能完全发挥集中采购的效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3、经费开支的执行标准不规范,不利于核算中心协调和平衡各种财务关系

目前,县级财政的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对各单位经费供给十分有限,一些单位执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各类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执行。

(五)现有国库人员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

从人员数量方面看,目前在一个地级市中心支库管辖范围内,国库经收处一般超百个,多则数百个,而基层国库人员定编一般只有10多人,完成日常核算报解任务尚十分紧张,更无法对属地国库资金合法合规情况实施有效监督管理。从人员素质情况看,当前国库工作对内部控制,资金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更高,懂金融,懂财政,懂税务,懂核算,懂调研,懂监管几乎成了国库工作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当前从国库干部队伍远远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国库业务量成倍增长,使多数国库人员整日忙于日常核算业务工作,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少,人员素质与业务形势发展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国库外部监管工作尤显乏力。

三,提高国库监管工作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规范立法

建议结合国库工作的发展状况,对《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家金库条例》,《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关于国库监管工作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和完善,站在不断提升整个预算执行效果的高度,充实,丰富各预算执行部门在配合国库部门业务开展中的职责作用,有效提高国库的外部监管工作效率。合理确定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商业银行在预算资金收纳,报解,入库,支拨等各个环节中应负的主要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奖惩处罚机制,体现立法功效。

(二)树立财政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规范各预算执行部门的业务操作

一是真正维护地方财政部门在国库机构选择上的决策权力。充分体现地方财政部门对国库业务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本着利益共享原则,在充分谋划财政管理预算工作,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考虑国库机构的经济利益,使其权力,义务与经济收益趋于平衡,对等。调动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积极性,使其对地方财政真正负起责任来,从而实现财政,国库,银行等部门的利益双赢,多赢。

二是全力加速财,税,库,行横向联网推广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预算收入入库中间环节,加速预算收入无纸化办公推广速度,取消纸质凭证在征收机关,纳税人,银行,国库等部门的低效传递,以横向联网的强大功能优势,影响国库经收处及早撤出纳税大厅,削减预算资金在途风险隐患,提高国库监管工作可操作性。

三是加快库款支拨电子化推广进度,积极拓展单一账户业务覆盖范围。推广财政库款支拨业务在财政与国库部门之间的远程控制与操作,实现库款支拨业务电子化,无纸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功能优势,实现库款按预算直达最终用款单位。逐步变商业银行直接支付业务和授权支付业务,为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直接受理直接支付业务和授权支付业务,拓展单一账户业务覆盖面,取缔财政集中收付中心中间业务操作,消除预算资金在商业银行的人为滞留,为区支库业务最终收归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经理创造先决条件。

(三)加强财政,征收机关与国库部门的政策沟通与配合,规范业务操作

一是建立法规,政策沟通机制。地方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在预算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管理作用,加强与上级财政的政策沟通与联系,保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组织征收机关与国库部门之间的政策传输与辅导,在加强国库外部监管方面多倾听国库部门的建议和呼声。最大限度地让国库部门能够及时,准确获得相关部门最新的政策,制度信息,以增强国库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是增强预算管理政策公众透明度和国库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国库监管工作的作用范围可上至国家机关,下到普通百姓。特别是退库业务,政策依据繁多,涉及各类经济主体,国库,征收机关,纳税人等各方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标准。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优势,搞好对服务对象的政策宣传,增强预算管理政策的透明度,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提升国库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强国库监管工作力度和实施效果。

(四)搞好国库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

首先,定期举办横跨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业务的高层次国库业务培训。把加强国库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国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工作制度化,以增进国库工作人员对国库相关业务知识和各项政策的认知程度。

其次,合理利用国库业务交流网络平台,拓宽国库工作人员异域业务交流领域。定期梳理国库规章制度,建立内控制度交流机制,实现国库工作人员智慧共享。打造应急业务快速反应团队,为全体国库在岗工作人员提供远程即时业务支持。筹划国库监管电子预警系统,实行国库监管站位前移,发挥事前监管群体优势。

参考文献:

[1]黄红梅,2005:《当前国库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武汉金融》第3期。

监管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小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管;难点;对策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享受与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提心吊胆,扰乱了餐饮市场的规定与社会的稳定,更给人们带来了心理阴影。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食品卫生监管部门与餐饮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提高监管水平,但是仍有一些小型的餐饮单位存在问题,无法根除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饮食消费者,有义务对小型餐饮单位进行安全监督,帮助自己和广大人民提高生活品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1小型餐饮单位的特点

本文研究的小型餐饮单位主要是指经营场所占据的面积在150m2以下的,餐饮单位工作人员较少,通过及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设施的经营单位。与中大型餐饮单位相比较,小型单位拥有经营门槛低、安全风险高的特点。1.1经营门槛低。小型餐饮单位具有经营门槛低的特点。因为小型餐饮单位开店方面比较随意,对经营面积没有固定的要求,设备设施方面都不条完善,投入的资金非常少,甚至几千元就能够开设一家小型的餐饮单位。这是因为小型餐饮单位的经营成本低,收益可观,导致市场当中的小型餐饮单位数不胜数,占据餐饮行业的很大比重。另外,小型餐饮单位的经营者大多数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失业待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失业人员,所以这样的餐饮单位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1.2小型餐饮单位安全风险。饮食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一日三餐不可少,从而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由此可以看出人体活动的主要能量是从食物当中直接汲取的,食物的安全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都知道,小型餐饮单位资金投入方面非常少,很多消毒设施、卫生设施都不太完善,缺乏一定的技术。同时,我们也清楚地了解,小型餐饮单位在经营的时候随时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因此会急剧缩减经营成本。这样就会购买一些价格较为低廉的蔬菜、肉类、调料,降低菜品的成本,低价格出售。这样的食品是没有安全保障的,存在很大的风险因素,极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2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管难度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在监管的过程中,由于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干扰,导致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下面就是食品安全监管难度与成因分析。2.1小型餐饮单位监管人员分散。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我国卫生监督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单位负责的,排除专门人员负责一个区域内所有的餐饮。但是,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一片区域内的小型餐饮单位更换频率非常高,数量繁多,家庭小餐馆、窗口小餐馆、移动小餐馆、临时小餐馆遍布各个角落,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对于这些小餐饮单位的监管,需要匹配大量的人员,但是监管部门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监管力度不足,过于分散,无法估计全部的餐饮单位,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将小型餐饮单位方面监管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应用在大型餐饮单位上,会获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增加城市经济收入。2.2相关法规与小型餐饮单位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我国为了规范餐饮市场,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制约,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制定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都是根据中大型餐饮单位的实际状况为标准,不符合小型餐饮单位的实际监管与规范,无法应用在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管当中。这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统一并有效的管理中大型餐饮单位,提高这种类型餐饮单位的经营效率与安全性。但是在小型餐饮单位中漏洞百出,不切实际,例如餐具消毒这一要求,小型餐饮单位很少做到,根本不重视消毒方面。另外,我国小型餐饮单位的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在采购设备与材料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隐患。2.3小型餐饮单位经营者综合素质较低,社会氛围较为严重。从事小型餐饮单位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缺乏之时,不懂法律,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失业人员,或者是一些下岗待业人员与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文化,不懂得食品安全法与卫生安全,都是出于违规经营与操作。这些经营者为了减少餐馆的开支与资金投入,根本就不会购买消毒设备,消毒管理形同虚设,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严重。在小型餐馆当中,经营者耍无赖,无理取闹影响监管工作,抵抗安全监管,外加上社会氛围严重,社会舆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分渲染与宣传,导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无法进行,处处受人指责。

3消除小型餐饮单位监管难的对策

小型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无法正常监管的问题存在较为普遍,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性。3.1提高监管部门对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是我国小型餐饮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对于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管来说,单纯依靠食品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比较困难,难免顾此失彼。小型参观单位遍布非常广,数量繁多,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量大,工作繁重,所以需要增加监管渠道,调动群众的力量,接受群众举报,实施全方位的监管才能做好这方面的监督工作,才能够尽可能提高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所以,食品与卫生监管部门应该发动群众力量,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为主,群众监管为辅,接受网络举报,有偿举报等,对小型餐饮单位进行全面监督。3.2提高小型餐饮单位安全监督的灵活性。因为小型餐饮单位的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提高卫生安全监管的灵活性,对小型餐饮单位的安全进行监管。从我国小型餐饮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对这类餐饮单位进行量化分级管理,按照正规的餐饮单位建设进行要求,完善消毒设备,使小型餐饮单位上档次、高质量,对那些无证经营,随意开设的小型餐饮单位记性拆除,严格打劫无证经营,没有安全保障的小型餐饮单位,使消费者健康得到保障,做到投诉有门。同时,提高监管的灵活性,突击检查,不定期抽查,违规立即拆除,严格监管。3.3建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餐馆安全得到保障。事实上,餐饮的安全问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不仅是食品卫生监管部门,广大人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非常高。食物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饮用品与能量来源,关心食品安全就是关心自身的健康。要充分发挥社会媒体与社会舆论的作用,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并且报道违规、不达标的小型餐饮单位,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消费无保障。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管不仅仅是食品卫生部门自己的责任,而是广大社会人民的责任,需要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完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建设稳定和谐社会。

4结束语

现阶段的小型餐饮单位已经遍布我国的各个角落,在餐饮行业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做好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文章中提出了提高监管力度与灵活性,发挥社会舆论与人民的作用等对策来提高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与力度,从而提高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明育,赵军.小型餐饮企业的卫生监管难点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10):258-259.

监管对策范文篇4

关键词: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现状;监管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标签作为食品信息的载体,是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交流的基本途径,对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利益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铁路运输的迅猛发展,旅客发送量屡创新高,站车食品销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铁路站车销售食品以预包装食品为主,与食品标签相关的投诉举报案件有所上升,给铁路站车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1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现状

1.1食品标签监管依据的法规和标准。食品标签法规是规范食品标签管理、实现知情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我国涉及食品标签的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我国的食品标签标准是参照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系列标准制定的,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要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GB13432—2013)。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颁布的《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制定的《铁路食品安全管理基本规范》,对站车预包装食品标签标注项目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全路在站车食品单位积极推行“四控一规范”(控制生产日期标注、保质时间、贮藏温度、剩余食品,规范管理食品经营活动)等食品标签管理的新举措,有效保证了铁路食品安全[1]。1.2铁路站车食品标签合规性调查情况。2018年12月,在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开展了大规模的站车预包装食品标签抽样调查,共采集符合识别要求的标签5733个,由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评判,结果表明:标签合格率为81.68%,每个标签出现问题的平均数量为1.47个,有近10%的标签样本出现2个以上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不全、虚假标注、违规添加、营养标签不规范等,调查显示铁路食品标签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2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未成体系。美国是全球食品标签法规最完备、严谨的国家之一,制定了专门的《食品标签法》,对于食品标签管理有详细和严格的规定。目前我国食品标签法律制度较散乱,零星分布于各类法律法规中,食品标签领域的立法整合及规划有待完善。食品标签法规之间缺乏有效的内在逻辑安排,法规及标准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前后呼应,例如:GB7718—2011未要求标注产地和产品类型,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有明确要求标注产地,规定不统一给现场监督管理带来困惑[2]。2.2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立法水平有待提高。食品标签是专业事项,与美国、欧盟等国家相比,我国食品标签法规标准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距。目前,相关法规没有对食品标签监管方式进行明确规定,监督检查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无法完全体现责权利效统一原则。相较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我国食品标签标准体系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条款相对滞后,美国80年代食品标签规定应标注致敏物质,我国2011年对过敏源标注提出要求[3]。食品标签声称基本用语缺乏规范性要求,急需加强关于质量、数量、来源和组成声称等方面的研究[4]。2.3缺乏市场主体参与食品标签管理。党的十八大提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限制政府机构的各项监管权限,让市场各主体充分参与其中。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的数量庞大,难以做到全面监管覆盖,导致食品标签问题时有发生。社会共治环境的不成熟维持了这一监管态势,食品经营单位对食品标签的判别能力有限,缺乏专业培训,并且由于地域分散、经验不足,在多年的打假过程中被迫应战,将责任更多归于供货单位,导致食品进货验收时忽视对食品标签的审核。2.4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监管面临风险。食品标签问题属于食品安全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适用于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也适用于食品安全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2019年全路调查统计显示,近3年来全路共收到多起涉及站车食品标签的投诉举报案例,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困扰铁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难题。

3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监管对策及建议

3.1健全食品标签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推动食品标签法律规范整合,制定符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的专门的食品标签法规,形成完善的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强食品标签法律监管制度建设,解决食品标签监管过度与不足并存的弊病。建议修改完善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的细则和规范,增加预包装食品标签检查内容。建议根据对食品安全影响程度大小,对食品标签采取分级分类管理,以增强日常监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5]。铁路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应落实监督员岗位责任制,实行动态监管和随机抽查,加大对食品标签的检查力度,积极开展食品标签咨询服务,指导问题标签的改进和完善,通过网络等媒体向食品经营商户和广大消费者宣传食品标签知识,使问题食品标签无立足之地[6]。3.2开展食品标签第三方检验或认证。建立食品标签第三方检验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法规和标准对食品标签进行审核评价,对合规、真实的食品标签出具检验合格证书。消费者可以根据食品标签上的编号及二维码查询食品标签信息的真实性,了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及储存运输等情况,通过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透明化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7]。第三方认证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于1999年第23届会议上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准则》,明确了一系列与食品标签相关的内容,使有机食品成为安全食品的代名词。在相关法规及标准允许下,借鉴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试点开展食品标签认证工作,使食品标签认证成为食品标签合规的信用保证。3.3强化食品经营单位内部查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重视食品标签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食品标签管理部门。加强自律管理,明确责罚制度,及时改进食品标签设计,建立食品标签溯源体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站车食品经营单位应学习掌握食品标签的有关标准要求,提高辨别问题标签的能力;严格执行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强化标签查验,将标签不合格食品拒之门外。3.4合理应用食品标签惩罚性制度。惩罚性赔偿是一种有效的法律手段,适用于食品安全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但在实践中,利用这一制度的职业索赔活动已经显现出背离公益、浪费司法资源的趋势。在食品标签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中,监管机构应严格区分食品标签瑕疵和实质性食品安全问题,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根据我国国情、道德习惯及消费心理,对“欺诈”“明知”“食品安全标准”等要件进行符合公共政策的解释,将涉及食品安全侵害的标签问题惩处控制在合理区间,有效减少职业投诉人恶意炒作,积极引导惩罚性赔偿诉讼转向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确保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将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防控中[8]。3.5完善食品标签投诉举报舆情处置。铁路站车食品标签的投诉人既有普通消费者,也不乏职业投诉人,目前的应对处理主要以协商、调解为主。职业投诉人的行为背离社会监督的初心,对其投诉事项,除可能由此避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外,一般不予奖励,以降低逆向激励。监管人员在应对职业投诉时,应努力提高自身法律水平和专业素养,熟悉调解流程,合理利用法律武器,避免陷入法律误区,在调节处理过程中做到有理有节,公平公正[9]。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9年起草的《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与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从严掌握投诉举报人不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或制止违法行为为目的,滥用权利,反复、大量、恶意地提出投诉举报的受理。办法的正式施行将有效限制职业投诉行为,避免挤占监管资源。3.6开展食品标签领域科研工作。我国不同地域及各民族间的饮食习惯不同,各种食物过敏原在不同人群中的过敏反应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差异性研究,使过敏原的标注更具针对性。目前食品标签的识别评判依靠人力,效率低、误差明显。随着RFID电子标签、食品二维码、OCR及5G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将成为破解食品标签难题的新途径,应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扫描、人工智能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开发食品标签的网络识别和评估系统,严防问题标签食品流入铁路站车市场,为铁路食品安全构建一道防火墙。

4结束语

食品标签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解决食品标签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应通过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共同关注食品标签问题。规范铁路站车预包装食品标签的管理,对维护铁路信誉和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强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工作,指导食品经营者科学查验食品标签,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参考文献:

[1]李峰光.关于铁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成效及任务的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3,3(2):84.

[2]张华丽,郭丽丽.浅析我国食品标签法规及标准现状与对策[J].标准科学,2014(4):59.

[3]魏胜娟.国内外食品标签法规标准现状及对策[J].中国标准导报,2011(8):15-17.

[4]彭荣,张立实,樊永祥.国内外食品标签声称基本用语规范性法规标准体系介绍[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1(25):92.

[5]王薇.标签标识:食品企业之难[N].中国食品报,2015-09-28(001).

监管对策范文篇5

网络交易多头监管,效率低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网络交易违法活动的监管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主,并有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等1多个部门联合监管,这种网络交易的多头监管体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国务院三定方案规定网络交易业务的管理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传统监管职能基础上向网络空间的延伸f51,并未明确体现具体职能,导致各部门管辖界限模糊,部门间管辖权划分不明确、重叠和疏漏并存;由于我国负责网络交易监管的职能部门众多、分工复杂,很难对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容易造成监管不及时、不准确、不到位的负面结果,甚至出现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推诱的情况;在现行的网络交易监管体制、机制下,跨部门之间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不太通畅,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对具有广域性、时空分离性、虚拟性、瞬时性等特性的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更是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少数政府监管部门因部门利益,不作为、选择性作为或不当作为也对网络交易监管和网络交易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网络经营主体准入门槛低,监管难度大首先,市场经济划分了交易各方的责、权、利后,才能进行交易,而划分责、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交易双方身份"网络交易多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交易过程不透明的过程中完成的,使得准确核实经营者的合法身份变得错综复杂,因此对网上经营者的身份核准是网络交易监管的重要前提"其次,虽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范围都进行了相对严格的控制,但多数网上经营者在网络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规避着这些规则.对此,有关部门考虑到网络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采取了谨慎态度"最后,由于网上购物技术上的复杂性,经营者身份的辩识正确性、电子支付交易机制的可靠度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等都可能在管理或技术上存在漏洞,使得消费者受侵害的可能性加大,监管难度加大,网上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网络交易平台缺乏监管,没有承担起应有责任网络交易容易引发争议的根源在于:一是时间差;二是匿名制l6]"由于网络交易双方通过虚拟的电子数据平台进行联系,在交货和付款之间通常会存在时间差,这个时间空隙就给网络欺诈的实施提供了条件门"此外,有些卖方所提供的是模糊的联系地址或是未经登记的移动电话号码,以致受害者难以举证,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困难,网络交易平台本应对保障网络商品交易双方信息的真实性负有重要责任,但是现在还很难从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方面来做到这点"21年6月出台的5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6中明确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应承担的责任"但是由于缺乏对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责任落实进行监管的具体实施措施和相应的制度约束,网络交易平台主体很难自觉实现和落实其管理责任"这些无疑增加了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并增加了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进行监管的难度"。以网管网初见成效,信息监管技术还有待提高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严重阻碍了网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网络作为一种特定介质的经济交易平台,以及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加大了网络交易监管工作的难度阔"网络交易监控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以电子数据搜索分析技术、电子数据取证鉴定技术和网络交易监管业务应用技术为主的网络交易监管网应运而生,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监管技术整体上还有待提高,目前以网管网在技术成熟度以及实践效果方面都还有很多不足,因此并没有在全国推广,仅在北京、浙江、重庆等电子商务较发达的省市进行试点和示范,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探索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手段来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监管理论落后于实践,法制建设滞后网络交易监管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我国在网络交易监管理论基础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基础薄弱,现有研究侧重直接监管中的经济性监管研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交易监管的基础理论涉及较少,网络交易监管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现有学术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都有待加强"另外,现有的网络监管法规,虽然对维护网络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更多地关注网络犯罪行为,对网络交易违法活动的特性关注不够"同时,网络交易监管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完善,针对网络交易行为一直没有出台国家最高层面的法律条文来规范网络交易行为"在出现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时基本都是引用传统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评判,但是以传统的法律法规来衡量发生在新兴网络世界的交易违法行为,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法制建设急需加强"3网络交易监管对策推动网络交易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监管措施,使网络交易整个交易活动纳人统一的常规管理"政府部门应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新监管手段,保证其高效运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规制网络交易违法行为"。

优化网络交易监管体制,从根本上提高监管效率

首先要解决由监管机构内部原因造成的网络交易监管存在的低效率问题,关键要保持政府监管在某种程度上收益与成本的统一性,即政府监管收益(受益人获利)与成本(来源于税收承担者)二者要统一,这样可使得政府受到节约监管成本的激励,从成本收益角度提高监管效率"其次要处理好我国网络交易监管中存在监管部门多头监管的事实,要明确负责网络交易监管的职能部门之间管辖权划分关系,避免监管重叠和疏漏并存的情况存在,同时需要对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对经营主体的准入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网络交易主体首先,在经营主体申请加人网络交易市场时,交易平台必须加强对企业资质和个人信息的审查,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相关法律审批文件,对企业进行完善的备案"其次,对于没有进人网络交易平台的网络交易经营主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身份审查力度和信息备案,确保发生违法行为时能准确找到违法主体"另外,在企业或个人的营业内容方面加强调查监管并采用长期抽查机制,对企业的网站网页、销售方式、经营项目等进行检查"在产品范围方面对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产品、售后和资料等项目进行质量检查"采取上述相关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皮包企业、虚假企业、伪劣商品、违法技术和不真实宣传等问题的出现,能够提前对网络交易参与主体进行有效的规范,降低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落实网络交易平台的管理责任,加大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的隐蔽性使得执法工作举步维艰,切实需要网络交易平台承担起对交易主体的管理责任"首先,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需在以往的处罚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交易违法主体的惩治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网络交易平台主体在网络交易违法案件中应承担的责任未落实情况的处罚力度"其次,结合网络交易发展的最新情况,一方面对违法主体采取重罚措施,使得违法主体不再以为网络交易违法是低成本和低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丰富监管部门对网络交易违法现象惩治的手段,提高监管的软实力,保障有效落实网络交易平台主体管理责任的同时提高相应监管措施的执法效果,对网络交易违法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管和威慑作用,有效地抑制网络交易违法行为"。积极研发和提高信息监管技术,创新网络交易监管手段首先,在网络交易信息监控技术方面,监管部门自身必须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如加强以网管网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运用,从中不断摸索出更加有效、更加成熟的技术方法和运用模式,不断推进对网络交易的有效监管;同时加强与社会科研团体、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投资技术开发,成立技术研发团队,通过技术的领先来威慑网络交易违法行为,减少抱有侥幸心理、逃脱监管处罚的的违法者"其次,监管机构要紧跟网络交易的发展态势,在监管工作中创新监管方法,可以尝试采用多周期循环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法,即一旦查处违法现象,就采取紧密跟踪形式,在未来的多个监察期采用随机抽查方式,对违法主体进行再检查,以此打破屡禁屡犯的穷迫境地,最终规范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通过技术和方法创新,不但能够扩大对违法主体的信息监控范围,防止和查处其通过网络交易进行不法活动,而且还能给监管部门带来工作上的便利,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案件侦查效率"。大力宣传网络交易安全法律法规,积极披露违法现象首先,监管机构在进行网络交易监管的同时,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知识讲座、街头宣讲等方式宣传普及网络交易中消费者保障自身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资料和防范手册,让社会公众获知网络交易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认知及各种企业的网络道德意识"其次,呼吁全民参与监管,鼓励个人对企业、个人对个人、企业对企业之间进行双向监督,鼓励大家一旦发现有违法现象积极报案,同时监管部门对案件进行透明化查处,积极披露案情,达到警示教育目的"这样可以让监管主体得到大范围延伸,除监管机构外,还包括个人、企业、外部监管机构等,进一步防止了违法主体在案发后掩盖事实、转移证据、逃脱匿藏,同时对于把握时机获取有力证据、查处违法现象、抓捕违法人员、减少案件困难性等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l9]"。

本文作者:赛洁陈华工作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监管对策范文篇6

1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原料问题。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原料问题,其中尤以农产品以及家禽的生产环节最难管理。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以个体为主,规模普遍较小,原料质量的把控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又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经济利润,部分农户开始私自增加农药用量或者滥用化肥。其次,在家禽饲养这一方面,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分散性较强,增加了管控的难度。而且为了提高鸡、鸭等家禽的产量,确保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家禽饲养者也会滥用各种激素药物或者其他药物,而这也直接增加了家禽饲养的管理难度。1.2食品流通问题。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食品流通问题。首先,我国的食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其实际的生产能力还远不如国外的食品行业。我国的食品加工主要以初期的加工为主,产品的加工精细度有待提升,食品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其次,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食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意识的低下使得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再次,我国地域广博,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使得食品的加工工艺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最后,食品销售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期产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以及产品进货渠道不明确等问题,政府部门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核查问题产品的来源渠道,监管难度非常大[1]。1.3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意识低。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意识低的问题。首先,绝大部分的食品消费者并没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即便是遇到食品安全利益受损问题,也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其次,国家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较小,对消费者的教育力度不足,使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偏低。最后,部分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能力有限,遇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会积极的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以上三种问题直接增大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2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创新监管手段。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人员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监管手段的创新以及监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环境污染ATP检测仪的使用,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明确该食品的污染程度。而电子射频芯片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及时记录食品企业的重要信息,从而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及时锁定相应的食品企业,保证监管的有效性。2.2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可以有效监督食品安全问题,还可以督促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例如,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新闻媒体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其独有的渠道进行食品安全事件的广泛传播,对涉及到的食品企业进行公开的披露,同时提升广大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以及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并对司法部门秉公办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新闻媒体机构加大问题食品的曝光力度,不断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2]。2.3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提升食品企业的自律意识。而且食品行业协会的成立,主要就是为了规范食品企业的行为,保证食品安全。所以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手段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优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食品的安全性。2.4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才能够加强食品质量控制。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对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问题企业进行公开披露。其次,要尽可能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信息,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问题食品辨别能力。最后,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小组,确保在食品安全事件突然发生的时候,可以从容的应对。

3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

3.1移动执法平台。现阶段,视频安全监管执法实践依然以纸质检查表格为主,监管人员每次出勤都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不仅填写时间长,检查效率还很低。而移动执法平台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具备以下六大优势。第一,减少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第二,省去了纸质记录与事后录入环节,避免了手工记录的出错率,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第三,相关知识库以及单位数据库的应用,为执法人员的执法提供了便利。第四,优化了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避免了重复、繁琐的操作。第五,移动执法平台中定位功能的应用,为领导人员对执法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提供了方便,同时又为执法人员提供了导航功能,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第六,加强了执法人员工作任务的监督力度,通过执法数据的归纳与汇总,可以及时发现执法人员的执法薄弱点。所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必将加大移动执法平台的应用[3]。3.2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指出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且也十分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而且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也是信息化时代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首先,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了解每一批次食品的流向,从而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到食品经营者以及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的下架以及召回。而且在执法人员办案的时候,系统中的票据以及数量信息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于食品经营者来说,经营者也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树立足够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守法、诚信经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处罚。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社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必将加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并针对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提供保障。3.3明厨亮灶工程。明厨亮灶工程指的是,餐饮服务单位通过安装高清网络摄像装置或者透明玻璃窗,让消费者直观的看到主要食品的加工过程以及食品的关键加工环节,从而主动接受广大消费者的安全监管。通过“后厨可视、可感、可知”的明厨亮灶工程,提升食品经营企业的自律意识。目前,明厨亮灶工程的实施主要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阻碍。第一,虽然明厨亮灶工程已经推行了多年,但是真正了解明厨亮灶工程的却很少。而且即便是消费者通过明厨亮灶工程发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了解相应的反馈途径。第二,因为大多数的小型餐饮服务单位的后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等问题,再加上明厨亮灶系统的使用成本也较高,所以小型餐饮服务单位参与明厨亮灶工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三,明厨亮灶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足,已经使用了明厨亮灶系统的餐饮服务单位,在一段时间后,会由于系统原因或者网络原因等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明厨亮灶工程方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其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明厨亮灶的应用优势。同时在明厨亮灶系统中添加举报电话以及反馈模块,鼓励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馈。另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补助,吸引更多的小型餐饮服务企业参与到明厨亮灶工程中;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明厨亮灶系统的定期维护,保证明厨亮灶系统的持续性稳定使用[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才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购买途径。而要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就必须要加大移动执法平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明厨亮灶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监管手段、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倪宇昂.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2018(36):12-13.

[2]何欢,陈巧玲,胡康,等.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药师,2018,21(11):2013-2016.

[3]毛瑞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8(24):29.

监管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化工园区;环境监管;环境问题;思考;解决对策

化工园区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业发展模式,此种模式在近些年来已逐步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各个地区均在大力发展化工园区的建设,此种状态十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新型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探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示范作用。但是,在我国化工园区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了诸多弊端,其在为我国工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如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与行业内人士越来越关注化工园区产生的污染问题。在环境监管工作愈加严格的今天,我国化工园区所显现出的环境问题急需得到充分的正视与解决,此项问题是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对其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调整。当前,我国化工园区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的关键原因在于系统管理与科学规划的缺失,其间不仅存在许多客观原因,还存在许多主观方面原因。只有将我国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工作水平有效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使化工园区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目前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中显露的不足

(一)未能将更具科学性的管理理念。有效树立起来现如今,我国部分地方领导会出于为自身树立工作政绩的目的而盲目地大力开展化工园区建设工作,再加上化工园区中所包含巨大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其往往在没有对化工园区的地区特点以及区内情况展开具体了解与调查的情况下,盲目建设化工园区。在化工园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有些领导甚至没有细致地探寻过化工园区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缺乏环境监管部门评估与评审的情况下便开展了对化工园区的建设。此类化工园区,既没有规范的管理也没有科学的定位,与之相关的环境监管工作自然无法顺利地开展[1]。(二)与化工园区相关的环境监管工作。未能得到应有实施目前,我国有少数化工园区会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获取更多的经济方面利益而抛国家环保建设明文规定而不顾,甚至不惜付出牺牲环境的代价在工业园区当中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工艺落后的、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项目。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工作也未能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导致环境监管工作在化工园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无法将其应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自然难以保障我国环境监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三)化工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当前,我国一部分化工园区的环保意识仍相对淡薄,在其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并未开展有效的环境监管工作,也没有开展与化工园区相配套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我国部分化工园区在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的情况下便盲目建设生产,以至于这些化工园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治理,严重污染环境,使环境遭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2]。在环保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的情况下盲目批准此类化工园区展开生产,环境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然会遭受到严重阻碍,也自然无法收获理想的环境监管工作成果。(四)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队伍专业素质不高环境监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且兼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跨领域、跨专业工作,在其本职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现如今,我国环境监管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对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进行环境监管的人员在很大程度上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不够。

二、提升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对环境监管工作展开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只有对自身展开更具科学性的规划才能使园区更加符合我国环境监管工作对其提出的具体要求。化工园区需在对自身情况进行总体把握的同时找准自身定位,既要设立近期的环境监管工作建设目标,也要为环境监管工作设置远期的发展空间,提升环境监管工作的可操作性,对环境监管部门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予以严格遵循,针对自身各个发展阶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合理的目标,将监管工作作为着手点,使自身环境监管规划工作更加与时俱进。当化工园区中涌现出新的环境问题之后,化工园区需对自身规划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与完善,以更好地在自身规划中落实环境监管工作。(二)从根本上提升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力度。我国环境监管部门需持续完善环境监管制度,使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更加健全,在围绕着化工园区开展环境监管执法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将以“每天”作为单位的跟踪检查巡查制度建立起来,并对分区包片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予以严格遵循,坚持做到“谁污染谁负责”[3]。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部门需对擅自于园区内开工建设、偷排污染物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需对其展开严格追究,追究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当事人员的刑事责任,将化工园区作为我国环境监管集中治污工作开展的示范区域,通过严格的环境监管来更好地约束我国化工园区。(三)做好与环境监管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若想在化工园区当中将环境监管工作落实好,就必须严格秉承科学发展观来开展环境监管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以促使化工园区走上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部门需以相关要求标准为依据,对自身办公条件予以改善,配备工作必需的机动车辆、通讯工具、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以及取证设备等等,将环境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有效提升上去。与此同时,增加化工园区环境保护监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其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十分有利,可使化工园区的招商引资得到良好促进,从根本上提升化工园区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化工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需与其他生产设施建设工作同步开展,实现园区环保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同步规划与建设化工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网,或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将化工园区内的各类化工废物交由具有良好处置能力的单位,使其对这些化工废物进行安全处置,避免环境受到污染。对于不具有完善基础设施且没有合理化工废物处理手段的化工园区,坚决不允许其开园生产[4]。(四)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监管人员素质。需为环境监管人员展开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培训,持续提升环境监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令其对我国与环保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予以熟练掌握,充分了解国家与环保相关的新政策,具有准确、熟练运用环保法律条文的能力,使我国环境监管部门的执法程序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环境监管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与执法能力。

三、结语

就当前形势来看,作为我国工业发展重要支柱的化工园区在给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环境产生危害。化工园区环境监管部门需将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出来,针对其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索,努力通过自身的力量将化工园区带来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从根本上提升化工园区的环境监管工作水平,促使我国化工园区得到更加良好、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薛伟,贾志红.如何加强对化工园区环境监察的对策与思考[J].化工管理,2016(14):245-246.

[2]陈捷.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18(6):213-215.

[3]陈子龙.新常态下环境监察执法的难点和重点[J].化工设计通讯,2016(1):155-156,158.

监管对策范文篇8

[关键词]种子市场;市场监管;现状;监管措施

党中央特别强调粮食是保障生活、促进生产、安稳人心最重要的商品,要坚持3个始终,即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警钟要长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核心要始终坚持。

1种子市场监管现状

1.1种子监管人员稀缺。在一些基层单位,由于长期缺乏监管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很多偏远地区取证困难,难以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执法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无法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导致种子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1.2种子质量检测手段落后。很多地方性种子监管部门没有建立相应的检测部门,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管设备或者设备较为落后,导致种子检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1.3种子经营者的素质较低。很多种子经营户都是农民出身,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于《种子法》等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很多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假劣种子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服务“三农”的意识不强。很多种子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经营假冒伪劣的种子,使得种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的措施

2.1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贯彻农业部所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指导种子企业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增强企业实力,扩张企业规模。同时,通过“种子执法年”活动,集中清理一批并不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推进现代种业发展[1]。2.2加强种业企业的服务指导。一是组织全市种业企业法人代表开展种子生产经营规范和企业自律培训;二是组织全市种业企业中种子检验、生产、加工、贮存等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三是组织种业企业和种子种植基地开展杂交水稻的培训技术,确保制种的关键技术能够应用到实处[2]。2.3减少事前审批,放宽许可条件。对于种子的审批,一是放宽品种准入渠道,减少农作物的审批流程。《种子法》已经将主要农作物由“5+2+2”模式共28种减少到5种,农业部也已经据此修订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并将原来属于“+2”范围的29种农作物纳入品种部门进行管理登记[3]。但仍有一些省份在实行地方性法规,与新修订的《种子法》初衷相违背,违反种业改革精神。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国家从2016年审定对5种主要农作物开设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绿色通道的联合试验,大大拓宽了试验渠道。虽然国家已经颁布,目前还有部分省份并未开通绿色通道,说明实施和推进《种子法》并不彻底。三是同一生态区引种实行备案制。据了解,目前还有10多个省份没有制订同一生态区引种备案办法,相当一部分省份没有开展引种备案工作,还有一些省份虽然制订了办法,但却带有地方保护色彩,这些做法都是与“放管服”改革精神不一致的。2.4强化事后监管,明确主体责任。2.4.1严格标签监管。新修订的标签办法能够引入标签的真实管理,并规范了标签内标注内容,增加资料的真实性。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还存在白包种子现象,这也是农作物种子标签普遍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之一,这说明种子市场的监管并不到位。2.4.2实行主体备案制。对于新《种子法》所设立分支机构、委托生产、委托经营和经营不再分装包装种子的四类主体实行备案制度。但是,从目前的备案数量和检查情况来看,仍没有实现100%备案,尤其是进展缓慢的几个省份,这说明监管不全面。2.4.3严格管理生产经营档案。档案管理旨在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并不是值得推崇的有效手段。就目前来看,对于档案管理并不完善,对于各地的档案管理也并不统一。2.4.4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机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于随机抽取检查的对象,选派执法人员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另外,为使监管工作上升一个新台阶,需要各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并作出相关规定。2.5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2.5.1打破地方保护。种业竞争是一个大市场的竞争,要想规范种业市场的市场监管,必须要同规则、同待遇。但是,大部分地区在对待不同省份的种子行业的竞争对手时,有着难以统一的价格,这本身对于种子行业来说并不公平。2.5.2简化审批手续。种子市场监管要坚决取消有关种子行业的各种没有必要的证明以及繁琐的手续,尤其是对于一些循环证明各种手续的地区更要全面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应及时取消,要让申请者办事更方便快捷。2.5.3规范审批流程。对于所有要办的审批事项都要有明确的标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去执行,不能随意增加审批项目,不能随意增加审批要求,要严格规范审批流程,对于一些并不规范的地区要严格审查。

3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

3.1惠农政策。惠农政策是与种业发展关系最直接的补贴政策,直接带动了补贴项目和种子数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种业市场的发展。对于种子市场监管来说,惠农政策的实施是提高种子品质的良机。3.2进城务工与减少劳动力。推动种业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家庭并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劳动力减少,甚至很多家庭放弃种植农作物,这与推进种子市场监管现代化的初衷相违背。因此,要求简化种植流程,减轻劳作强度,彻底在农村推进种业现代化。现在很多乡村已经鲜少看到手工收割的场景,因为已经彻底更换成机器作业,这就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简化种植流程的同时推进了现代种业的发展。

4结语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深化改革,推进现代种业的发展。对此,要牢记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种业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同时,希望农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肩负起自身的职责,严格监督管理种子行业的违规乱象,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发展部署以实际行动推动现代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杰,王峰,李琳,等.种子市场经营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种业导刊2009(6):14-15.

[2]高会杰,郭勤英,王锋,等.种子市场经营现状与管理对策[J].种业导刊2009(11):10-11.

监管对策范文篇9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企业标准化;重要意义;具体措施

追求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寻求进步、面对挑战时所需要进行的一项必然工作任务,由于社会背景的限制,这一工作又需要国家监督部门同时参与进来。从实践和调查可以表明,标准化生产能够大大提升我国市场发展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利润、寻求进步,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能够使得这一举措更好的贴合于社会实际,寻求最佳工作效果,就必须切实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挥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生产和服务的标准化,从而维护社会安定。

一、质量技术监督的理论概述

质量技术监督从广泛的意义上而言,也就是指通过可靠的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于企业提供服务方式的检验,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为了能够解决各行各业所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并且从中起到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国家有关部门需要配合行之有效的工作手段才可以取得最佳效果。简单来说,不仅仅是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任何公司都必须学会时刻审时度势,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1]。

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于企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1.经济全球化对于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规范。现今,我国也已经在有意识的调节资金收支方向,为了顺应时展的脚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成了下一步工作的难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对于企业而言,侧重于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的改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和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进出口贸易增多,就更应当注重企业本身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2]。在可能出现问题的商品投入市场流通之前,从源头进行监督和管理,力求整个经营决策过程中的规范化。2.有利于企业本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约束是由来已久的弊端,就现状来看,也正在阻碍着我国企业的进步和提升。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必须由国家主持实施才具有足够的权威和公信力,就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看,这一举措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得到大力推广,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企业生产与提供服务的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省足够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从而能够得到更大的获利空间,为企业的后期发展打开新的局面[3]。3.进一步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已经初步产生了生产结构优化以及经营决策标准化的意识,并在通过学习和教育之后,制定过一些虽然零碎但却十分切合主题的实施方案。要想配合党和国家的号召,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就更应该吸收先进的现展观念,以长远的目光来看待事情。如果管理人员没能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只追求眼前的利益,也会对企业后续的发展前景造成不利影响。市场往往是瞬息万变的,虽然也有着其运行的规律,但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变数,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更新,确保不落于人后。

三、标准化监督和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工作力度不能达到时代要求。分析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现状可以发现,其力度已经远不能达到当今时代与社会背景之下提出的具体要求,创新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样的境况下,就必须充分分析当今时代的特性,引进专业高端素质人才,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整个国家部门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4]。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对于国家这一工作的配合度也不高,甚至是存在着抵触心理,这就需要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寻求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相互合作,促进经营和决策的标准化。2.企业管理人员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虽说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在发展的标准化上投入了一定的力量,但与之相对的是,同样有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对企业的后期发展方向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发言权,这意味着企业上下在经营决策中都不会对标准化问题提起足够的关注[5]。3.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良莠不齐。由于企业文化底蕴不尽相同,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良莠不齐,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更不可能将多余的心力投入到追求规范化生产和经营之中。

四、加强企业标准化进程中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当加强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质量技术监督和企业发展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侧重点都在产成品的质量上,对生产过程重视不够,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要想促进产品质量稳步发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吸取前事经验,统筹分析,从源头上认识到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必然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为了能够进一步稳固和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国家就必须加强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培养人们长远的目光,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2.致力于构建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再来分析我国的社会实际,不论是在标准化管理还是经济全球化方面,都呈现着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如今,同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确保具有足够的综合实力。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构建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如此一来,不论是国家有关部门还是企业,在后续的工作开展进程中都能够做到有据可依,制定相关的判定标准和奖惩措施时也能够找到与之相对的资料。3.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企业遵守国家采取的监督策略。曾经逃避检查的情况一度十分猖獗,为了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堵住法律的漏洞,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是目前看来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控制与管理也不能放松,这一点不仅是在于产品质量上,也在于资金的使用上,如此环环相扣,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流入市场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达到既定标准。4.加强定期对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要从改善制度和明文规定出发,还需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首当其冲的就是,充分利用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采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手段,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对于素行不良的企业,应当制定针对性的不定期的检查方案,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了进一步推进企业发展的标准化进程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企业必须首先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结合社会实际反复斟酌后投入使用。利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监管并实现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如此一来,我国企业才能够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大潮中站稳脚跟,稳步提升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晋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做好企业标准化监管的对策[J].大众标准化,2017,(15):94.

[2]管松林,张莹.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10):340.

[3]冯坚花.农业监管部门视角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7,2(20):210.

[4]申昊.如何控制土建施工技术质量与管理[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7):140.

监管对策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机;安全生产;执法;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首先农机部门要提高对农机的认识:农机是全社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生产13个重点行业之一,农机安全生产关系着农机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做到农机安全“责任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其次,为保证农机安全生产,全面做好农机执法工作,应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要成立农机行政执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农机行政执法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监督检查,并明确责任人,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到实处,执法带队负责人要有大局观念、安全意识,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行领导和监督的职责,执法人员要有责任意识,服从带队人员的统一指挥,牢牢把握农机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全力做好执法监管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为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应强化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的监管力度,层层抓落实,与各乡镇农机合作社、农机手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打牢农机安全生产的基石。

2加强部门合作,开展联合执法,维护农机安全生产

执法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公安交管、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尽可能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执法、一体化执法等方式,形成监管合力,强化执法力度,提高监督检查执法效能,以促进农机源头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协同调查、联动执法机制,加强联动和协助,尽可能扩大检查覆盖面,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定点与巡查”的方法,排查农机安全隐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留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重要交通路段农机事故多发的特点,在重要交通路段开展农机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检查,加大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动态监管,依法重点查处整治拖拉机无证无牌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人货混载、违法载人、改装拼装以及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等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对安全设施不全的,要求其整改,对年度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其上道,形成严管态势。同时,对老旧变形、已过报废年限的变形拖拉机依法予以查扣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强制报废,消除事故隐患。在大田作业现场对田间作业的拖拉机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监督,并现场对驾驶员宣讲安全生产教育,要求其对安全生产保持高度警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三库一间”防火、防爆等安全隐患也应加强执法检查,确保“三秋”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开展联合执法,可充分发挥执法部门与协作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科学规范执法,即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维护了道路交通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秩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又纠正了群众在农机安全教育意识上存在的盲区和盲点问题,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营造和谐平安的生产生活环境。

3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综合执法能力、农业机械驾驶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

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不断的学习,要做农机安全监管执法的明白人,应依据农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执法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机执法业务技能学习,提升执法工作人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做到坚持依法行政,按程序规范执法,杜绝盲目粗暴执法行为,树立优良的农机行政执法形象;对农业机械驾驶员应扩大农机安全培训覆盖率,保障农机驾驶员安全上岗,执法部门要利用生产前的空闲期,广泛听取农户意见和诉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通过组织农机驾驶员学习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作业技术、农机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常识教育、安全驾驶教育以及农机事故案例分析等,提高农机驾驶员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认真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确保农机安全监管不缺位、不越位

结合农时和农机使用出行特点,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适时组织开展农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为确保农机化生产顺利进行,要实地检查了解农机安全生产情况,包括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年检,对不符合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的,一律不办理年检审手续,以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指导农机具操作、检修、维护及保养等农机具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路检路查,保障农业机械安全上路;加强对农机经营及维修网点监管职责;重点检查农机合作社、农机库棚等重要生产作业场所,尤其是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安全生产情况及安全生产制度建立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立即挂牌督办,对能够立即整改的,要即查即改;对不具备安全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坚决立案查处,坚持秉承公开执法、程序执法,杜绝“人情执法”和执法不严等现象,确保农机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到位。另外要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利用农机网络,搭建农机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一体化,有效推进农机安全监管各个环节方便高效、互联互通。

5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保证农机安全工作是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针对大多数农机户缺乏遵守安全作业的法律、法规意识,法律知识少,法制观念淡泊的现实情况,农机执法部门应将宣传工作作为农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结合不同时期工作特点,细化宣传方案,做到宣传无死角,从源头上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重点从几方面着手强化农机安全宣传。1)利用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悬挂横幅、微信、下发通知、张贴通告和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拓展宣传广度,大力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农机安全法律法规;2)利用大集、深入村屯开展农机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现场组织观看有关农机安全警示教育片、讲解道路交通安全常识,通过农机安全前置警示教育活动,使广大农民和驾驶操作人员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避免麻痹大意思想,增强安全责任意识;3)组织农机驾驶员学习农机安全操作规程、提高驾驶操作机具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自觉树立起规范操作、遵法生产的理念;举办各类农机安全生产培训讲座,做好农机驾驶员考试工作,严格培训考试规范流程,要做到培训班期期必播农机驾驶员警示教育片,提高农机驾驶员安全生产意识;4)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教育宣传,做到检查到哪里,宣传教育到哪里,将安全生产检查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5)邀请新闻媒体参与执法检查,对农机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曝光,通过加大对农机违法信息的曝光力度和宣传频次,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为农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6开展“送检下乡”的零距离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质量,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保证农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农机安全执法工作人员应改变工作方式,通过下基层、进农户等主动上门开展农业机械年检服务,入户指导农机驾驶员安全使用和维护保养农机,增强安全驾驶操作农机的技术水平;讲解农机法律法规,提高农机驾驶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农忙期间开展技术服务到田间,现场帮助机手排除机具故障等各类困难,为农机安全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切实从源头上排除农机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