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0:59:14

化学思维

化学思维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化学思维;高中化学实验;思维应用

化学是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学习阶段尤其不可忽略,想要学好化学知识,免不了要做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操作也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有毒气体、污染液体,为避免这些气体、液体对生活环境造成影响,国家教育部门推出了绿色化学思维,将这种思维做到了全国推广,以此来应对化学实验污染问题。本文我们针对绿色化学思维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希望能加强学生实验中的环保意识。

一、绿色化学思维概述及应用原则

(一)绿色化学思维概述。绿色化学思维是近些年教育部门为了避免化学实验对环境造成污染所推出的全新教学思维,并在绿色化学思维的引导下展开相关化学实验教学。在对环境愈发保护机制下,这种思维模式显得更加重要,而更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做好绿色化学思维在学生中的渗透工作也成为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思维遵循的是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对学生化学实验进行管束及管理,让参与化学实验的学生保有环保意识,增强环境危害的认知,并将这种意识与认知体现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化学实验,不仅学习到了化学知识,也能做到保护环境,以此来实现共赢。(二)绿色化学思维的应用原则。(1)减量原则。将化学实验中所应用的药品剂量做到较好管控,避免有毒气体、有毒液体的流出,减少污染的排放。(2)循环利用原则。这里针对主要是化学实验中的各类器具,将实验器具做好循环利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器具,节约实验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3)回收利用原则。将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做到回收利用,做好清洁与处理工作,保障工具与材料的多次使用,节约成本,做好保护环境相关措施。(4)拒用原则。在化学实验中,对一些无法回收、无法再利用的材料及器具做到拒绝使用,尤其是一次性产品,更是杜绝进入化学试验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绿色化学思维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教师在着重传授知识、展开化学实验的同时,还要不忘初心,积极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将环保意识的工作与实验进程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几点:(1)用合适的实验器具、合理的教材数量展开化学实验教学,做到节省材料的目的,避免浪费现象发生,化学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节约榜样。(2)如做的化学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或液体,化学教师应事先做好特殊处理,防止毒气泄露,防止有毒液体外流,做到不污染环境的目的。(3)尽量少的在化学实验中应用一次性实验工具,争取做到教学工具的重复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为学生做好表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正确的认知下展开合理、科学的化学实验,更好的开展绿色化学实验。(二)对实验中的药品剂量做到严格把控。在化学实验中,化学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工具的管理工作,还要对实验中的药品剂量做到严格把控,不浪费药品的同时也能避免药品流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验中的药品大多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对于学生身体不利,对于环境同样产生威胁,所以,做好试验中的药品剂量把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使用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药品中时,要严格做好药品剂量的把控,有时候还可以应用其它药品完成相对应的实验,减少污染环境的概率。化学教师还应将此做法向学生进行传达,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增强学生群体的环保意识。(三)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在实验中,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变的十分迫切。在绿色化学思维渗透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中,化学教师应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实验流程,并制定出实验操作守则与注意事项,做好学生的管制工作,约束学生的不良操作行为,还要对药品剂量使用情况做到加以说明,可以在药品瓶身贴好相对应的说明标签,做好药品的储备及管理工作,这些措施可以大大的减少不良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最后,化学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传达绿色化学思维,讲清楚制定条款与规则的原因,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环保意识的新型人才。(四)借助多媒体展开实验教学。有些化学实验过于危险,也有些化学实验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化学教师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借助多媒体展开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音频的采集,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魅力,同样可以给学生带去实验的感受。在实验音频即将播放完毕的时候,化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化学实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典型案例,生动形象的将环境污染状况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观念,加强对自身的约束,保障日后化学实验的顺利实施,保障日后化学实验的更谨慎展开,让绿色化学思维得到更深层次渗透,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思维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意义深远,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环境保护思想,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实践内容。化学教师要做好引导及教学工作,将绿色化学思维在化学实验中做到充分体现,间接加强高中生的环保意识,确保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展开更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景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88.

化学思维范文篇2

一、思维呆板性的表现

1.知识盲区,形成错解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理解不够全面、深入、透彻,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回答考查知识理解情景的试题答非所问。

例1.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5%~16%,爆炸最强烈时空气中含甲烷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含氧气21%)是()。

A.8.6%B.9.5%C.10.5%D.33.3%

呆板性表现:1体积甲烷燃烧时需氧气2体积,则V(空气)=2÷21%=9.5,所以的体积分数为1÷9.5×100%=10.5%。这是由于对爆炸气体的理解有盲区,不知9.5体积的空气中并不包含的体积,而本题中的空气应是含CH[,4]的特殊空气。

正确的解法是:1体积甲烷燃烧时需空气9.5体积,故的体积分数为1/(1+9.5)×100%=9.5%,故选B。

上例是对爆炸的内涵和外延的考查,要求学生灵活、全面、准确地理解相关知识。知识理解上如果存在盲区或漏洞,都会导致试题错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既要弄清课本中某一知识的内在含义,又要把握其与相关知识纵横联系,双管齐下,使之融会贯通。

2.依样画符,造成错解

只会生搬硬套一些公式、定理、概念,而不看问题的本质,挖掘隐含的信息,判断失误,造成错解。

例2.在100mL某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中,硝酸的浓度为0.4mol/L,硫酸的浓度为0.1mol/L,向其中加入1.92g铜片,微热使其充分反应,最终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不计由于气体放出引起的溶液体积的改变)。

试题中的对学生解题迷惑性很大,许多学生由于没有认清其“庐山真面目”,时常作出错误判断。常温下,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几乎无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强氧化性,能将等离子氧化,能溶解Cu、Ag等不活泼金属,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稀相当。在教学中,点拨解题迷津,归纳知识要点,可使学生从山穷水尽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坦途。

3.思维僵化,促进错解

不会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更不会运用类比、猜想、求异等创新思维方法而导致错解。

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附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请填写下列空白:

附图实验装置

(1)甲装置浸在温度为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min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3)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_________;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_______,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________。

(5)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______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______中。

呆板性表现:(1)错答的方式有“加快反应速率”,“恒温加热”,解答不够准确、完整;(3)方程式书写中出现反应条件不写或不完整,没有配平等错误,解题规范性差;(4)错答的形式有“控制挤压气囊的速率”“使反应不够充分”“乙醇的用量不够”等。这种答案没有答到问题的本质,没有抓住反应的特点。(5)容易将接口接反,认为是“长进短出”,不了解戊装置的作用。

如果我们运用类比思维进行分析:此反应是在玻璃管中进行,乙醇只有变成蒸气才能到玻璃管中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且还要保证一定的生成速率,因此,甲装置常常浸在温度为70℃~80℃水浴中。由(2)中的现象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鼓气速度的控制要有明显的标志,因而可用甲中单位时间内冒出的气泡数来控制;此反应的进行需一定的温度,若控制好鼓气速度,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能维持反应的进行。装置戊的作用是防止丁中水倒吸,气流应是“短进长出”。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4.以偏概全,导致错解

表现为思维滞阻,不能主动地从问题中获取信息,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因此也就无法沟通结论和条件间的逻辑联系,发现解题途径。

例4.某元素R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相同价态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可能化合价是()。

A.B.C.D.

二、思维呆板性的解决对策

1.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会思考

教学方法上的呆板性是形成学生思维呆板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麻烦”,达到“顺利”完成预定教学计划的目的,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采用:“结构—性质—例题—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对于结构是怎样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又怎样反映出它的结构特点等,最容易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问题,却往往不重视。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结果必然形成学生思维的消极、懒惰、麻木,从而表现出思维的呆板。为此,必须坚决打破教学方法上的呆板性,提倡多样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幻灯、多媒体、开放实验室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肯动脑子、爱动脑子、会动脑子。

2.教学方法的发散性,让学生会想象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放射性联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广泛联想。而联想是一种追忆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流畅的主要表现,要防止学生思维的呆板性,就必须在联想能力的培养上狠下工夫。为此,一要引导学生熟记某些物质的特性(如、HCHO等)作为联想的“知识库”,发散归纳同一类物质的结构特点及其化学性质。二要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如通过“物质的量”横向联想学过的有关公式,纵向归纳公式互相转换的条件和化学含义;从某些物质的反应去联想概念的特征;从化学平衡的图象题去联想、归纳有关物质反应的图象题,做到从条件和结论的因果关系上去联想,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结合点上去联想,从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因素去联想。三要随时注意唤起学生的联想,如讲授新知识时引导学生联想旧知识,讲授例题时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点,归纳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联想、主动联想、积极联想的好习惯。

3.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让学生会发现

所谓创新,广义地说就是的不依常规,独立地创造某种新颖、奇特与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想和实践,它是科技不断发展、社会赖以进步的生命线。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思维性极强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如氯、溴、碘活泼性强弱的创新系列实验:

(1)在一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一滴饱和的溴化钠溶液,待其湿润之后,再滴上一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

(2)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一滴碘化钠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变为浅褐色。

(3)在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一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变为蓝色,该系列实验用滤纸代替了常规的试管,令人叫绝;变间断式实验为连续实验,节约时间;实验现象明显而又有趣,不像常规的那么呆板沉闷。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克服了思维的呆板性,萌发创造灵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使他们从中深刻领悟到感知、理解、建构化学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学法指导,逐步达到“教是为了少教、不教”,使学生达到会学、要学、乐学的高境界!

4.教学方法的综合性,让学生会欣赏

在化学教学中,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与化学相关的佳句用于课堂,使其知识性和人文性交相辉映,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使学生在意趣横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科学的探索精神,坚定科学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促使学生丰富、和谐、完善、健康地发展。

化学思维范文篇3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化学思维范文篇4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模式思维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的探索结果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参考文献:《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思维范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无机化学;三重表征;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发展越发快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一名无机化学一线教师,如何在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主要考虑的问题.在无机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一套创新又能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三重表征思维模式[1]在化学学科的应用最早由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的约翰斯顿(A.H.Johnstone)提出,即对物质进行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三者的联系,该思维方式是无机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科学观念的形成.但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无机化学课堂运用该思维模式的教学研究甚少.为顺应学校应用型高校转型,根据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构建一种基于三重表征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无机化学课堂教学成为迫切需要.目前,国内外针对三重表征思维模式的研究倾向于三重表征的基本内涵及教育价值、形成过程及内容特质、培养策略及学生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2-4]不少学位论文还开展了三重表征思维对具体化学内容掌握的影响、不同学段或地域的学生三重表征思维的调查研究.[5]这些研究成果,对化学教师理解与实施三重表征思维培养的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以上研究更多针对于刚接触化学学科的中学生,[6]针对应用型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三重表征思维却鲜少提及.因此,在大学无机化学课堂探究三重表征思维有很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无机化学教学实践,探究三重表针思维在应用型高校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1树立三重表征意识

无机化学是应用型高校化学相关专业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无机化学时帮助学生树立三重表征意识,即“宏观-微观-符号”,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绪论开始,帮助学生以无机化学中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制备应用等形象的宏观事实为基础,构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等微观视角,并以无机化学独特的符号系统建立起宏观和微观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三重表征思维对无机化学的学习甚至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意义及积极作用.只有学生树立了三重表征意识,才可能在无机化学学习中主动构建三重表征知识体系,从而体会三重表征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益处,明白这种思考方式的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2通过三重表征建构知识间的联系

无机化学的知识分成两大板块一是宏观化学原理和物质结构原理,二是元素化学知识.如何让学生高效有意义地掌握好这些知识,则可以通过三重表征思维对该学科知识进行建构,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通过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式进行宏观表征,然后由宏观深入到微观探求反应的本质,反过来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构建微观到宏观的知识体系,利用符号表征构建宏观和微观转化的桥梁,将三者有机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例如,2NO2N2O4这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颜色或者压强等判断各物质的量是否保持恒定,从微观的角度去判断单位时间消耗的微粒数目是否和生成的微粒数目,然后通过符号表征有机地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建立化学平衡的认知结构.

3利用三重表征思维创设生动的情境

现代无机化学的特征正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科学向推理性的科学过渡;从宏观结构向微观结构深入;现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化的,定量化和微观化的无机化学新体系正在迅速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是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7]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有热情地学习无机化学知识,可以在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利用三重表征思维创设生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以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重表征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取化学知识,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快速轻松地提取有用信息,帮助学生实现量到质的飞越.例如在讲解水解平衡知识时,单纯地讲解水解平衡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创设实验情境,设计简单的实验将微观的隐性的实验事实用宏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可以以碳酸钠为例,碳酸钠本身水解实验现象不明显,但是它水解后呈碱性这一实验事实我们可以创设合理的实验情境,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呈现红色然后再滴加氯化钙后溶液的颜色逐渐消失,然后用符号表征出实验事实,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水解平衡这一抽象概念.最终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实施三重表征思维

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三重表征后,教师可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宏观-微观-符号”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形成并习惯运用该思维方式解决无机化学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章节都可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的思维方式学习,例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的学习中,Ag(NH3)+2结构的学习,可以通过宏观实验现象与化学符号以及微观结构相互结合从而得出Ag(NH3)+2是直线型这一结论.又比如过渡元素锰的学习,宏观实验现象多而杂,很难记忆,如何把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微观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通过符号表征有机的将宏观性质和微观特征结合起来如图1,学生更好地掌握锰的相关知识,体现了三重表征思维的具体应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三重表征解决无机化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图1在学习反应历程这一知识点的时,过氧化氢和氢溴酸反应生成单质溴,这是宏观事实,微观上,这是由四个基元反应完成的,如何体现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反应历程,就必须结合符号表征,引导学生建立起“微观-宏观-符号”知识体系,进而快速地掌握反应历程这一知识点,为后续由反应机理推导实验速率方程做充分的知识储备.在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有机地结合“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5基于三重表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如何学习,通过知识的的传授和探讨使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合三维表征学习相关知识,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个维度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把握,理解性记忆,做到融会贯通,很大程度地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无机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化学平衡的学习中,比较恒容、恒压下可逆反应的平衡,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懂,教师则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别对恒容条件下的平衡以及恒压条件下的平衡进行三维表征的学习,首先安排学生对两种平衡状态通过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建立起符号表征,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一状态的平衡,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三维表征的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两种状态下的平衡进行比较,利用微观可视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模型,让学生对恒容、恒压下的可逆反应平衡状态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多维度地掌握该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该思维取解决本章节的一些其他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实现思维的飞越.

6三重表征思维运用的反思

经过多次课堂教学实施三重表征思维,学生基本能建构在无机化学学习中运用三重表征思维学习相关知识,但这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在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比如,学生在学习钠的性质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结合了钠的宏观性质,微观本质以及符号想结合的角度思考问题,钠与水的反应的宏观实验现象是红气球浮游声,那它的微观本质是什么,怎样结合符号表示等问题,让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归纳、总结,有意识地科学地反思对于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强调三重表征思维,让学生再次体验和运用该科学的思维方式,将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最终实现高效而有意义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同时反思针对不同章节还有哪些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究.

结语

三重表征思维是体现了无机化学学科特有的认知视角和思维方式,实践证明是适用于应用型高校无机化学学习的有效思维,有助于应用型高校化学相关专业大一新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无机化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进一步探究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三重表征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黄婕,元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5):51-54.

[2]范慧婷.基于宏微符三重表征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4(11):112-113.

[3]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2):73-76.

化学思维范文篇6

关键词:视觉表象;化学实验;技能操作;分解组合;类比;联想

1充分利用各种表象

1.1视觉表象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于化学知识的的状态、颜色、设备的形状、现象和空间结构等图像是视觉表象的基础。我们应注意在化学教学中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视觉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例如: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在头脑中必有形成立体空间的结构,没有立体空间结构就不会形成异构体,在平面看来就是同一个结构;因为在真正的书面考试过程中不会让学生做实验,用实验仪器,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学生必须对实验仪器的形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样当提到这种实验仪器的时候,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形象思维;原子的结构我们无法运用肉眼看到,但是在我们的头脑中一定要有电子绕核运动、电子运动视觉表象,最终形成一种形象思维。

1.2化学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化学实验的体验,只有在实验中感受形象(对性状、声音、触觉、气味的感受),才能对这些形象进行思维加工。例如:在氢气的检验问题上,就可以利用氢气点燃时发出的声音(爆鸣声)来氢气验体的纯度,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检验氢气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提到爆鸣声就会想到是氢气的验纯,形成了形象思维;通过一些气体的特殊气味来进行辨别不同的气体: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就是硫化氢;蛋白质灼烧时的特殊气味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使薄荷发出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是薄荷醇;酯类物质具有芳香性,这些物质的特俗气味我们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积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什么气味就是什么物质的形象思维,在解决学生的鉴别和推断问题上十分有帮助。同时化学实验又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最佳场景。比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培养形象思维的过程就可以在实验现象中得到。我们可以在实验之前将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这样的存放方式很容易使学生理解金属钠是比较活泼的金属,金属钠与水在反映时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比水小,发出响声说明反应放出热量,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使学生进一步对金属钠的还原性有所了解,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形成形象的思维,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

1.3技能操作

化学实验中动作表象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技能操作形成。动作表象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产生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为了形成动作表象,化学实验中教师可重点培养学生的训练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例:闻气味的动作,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招气入鼻,这种动作表象一旦形成形象思维,就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定式,再出现闻气体的问题学生会自然的采用招气入的方法;比使用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操作规范,在学生学习化学实验操作有深刻的影响,形成形象思维后,一些与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相似的新设备、新仪器,就会自然的产生一种的操作规范。

2学习运用思维加工方法

2.1分解组合

我们可以对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图形时,我们可以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图形,这样复杂的问题就变得比较简单,在简单的图形当中,我们可以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这样就能够看到事物本质。例如高分子性质的确定,整个高分子是比较复杂的,对于研究高分子的化学性质看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把高分子分解开单看各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是由醇、醛、还是苯环、碳碳双键组成,再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整个高分子就具有各个组成部分的所有性质,组合分解的方法对解决化学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分解组合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形象的思维,那么再出现比较复杂的图形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分解组合的方法。

2.2类比

化学中的概念大多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类比把各种事物的关联,运用思维的加工找出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比如用电风扇和电子云进行对照讲解,静止时电风扇有三个叶片,运动速度慢时也是可以看到叶片的,但是运动速度块时就看不到叶片了,而是一团云雾一样。用这来形容高速运动的电子,来描述电子云就会更加真实、形象,通过类比,把我们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的知识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抽象的事物更加形象,形成一个形象的思维,抽象的概念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2.3联想

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联想的方法有利于我们揭示事物本质,发现事物内部之的规律,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形象的思维。在有机化学的一章中有关于苯分子结构的学习,我采用类似联想,由于苯分子的结构简式是这样的:看起来就像水井,像蜜蜂的蜂巢一样,想起水井蜜蜂的蜂巢我们就会联想起苯分子的结构简式;在负电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利用对比联想,由电子带负电荷对比想到负电子。滤纸与半透膜、渔网、水槽过滤网,等具有相同的过滤作用,就是运用的功能联想,甚至我们由滤纸还可以联想到洗气瓶。利用联想进行思维的训练,让没见过、难以理解的事物更加形象化。

2.4想象

想象是整合了分解组合、类比、联想等多种思维活动,通过思维训练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过程当中,想象是这些思维活动的根本,为形象思维的建立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化学的教学中由许多设备如滴定管、漏斗等,他们具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能想象到启普发生器与滴定管、漏斗某一部分的相似性、进行比较,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这些化学设备与启普发生器同样具有即开即用、随关随停的特点,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我们把启普发生器的整体分解,找的与滴定管、漏斗相似的部分进行类比,完成思维的一个转移—想象,也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能做到举一反三;在学习甲烷的空间结构时,要想得出甲烷的平面结构式,我们就可以通过甲烷的空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想象得出。这种抽象的分子结构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想象出它的空间立体结构,形成形象的思维,在进行思维的再创造,

化学思维范文篇7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思维导图;生物化学

1生物化学的学习现状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难懂,知识点琐碎无趣,单纯的理论学习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记忆掌握,学习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使得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生学习积极性缺乏[1-2]。另外,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生物化学被医学类专业公认的较难学习的学科之一。同伴教学法是目前国内外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3-5],倡导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有效积极参与进课堂。它是由哈佛大学教授EricMazur于1991年创立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ction,简称PI),该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教学上,学生表现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物理的兴趣热情的提高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6]。后来该教学方法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和不同层次的课堂,都收获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对于医学生物化学来说,由于章节内容较多和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因此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也多、记忆量大,且知识点之间关联性强,经常导致学生学了后面的知识又忘记前面的内容,知识点混乱,记忆不牢固,缺乏对每章每节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因此,单纯的同伴教学法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尤其是对于医学生物化学,需要一种方法可以将繁琐的生化知识简化成可视化的图形、符号,来分析整个章节的逻辑思维。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根据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创造的一种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发出有层次的分支树状结构图形[7]。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大学生自主梳理学习内容,可以将复杂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描述成一幅一目了然的图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8]。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角度出发,用思维导图联合同伴教学法教学,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与同伴教学法的各自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进一步完善同伴教学法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将思维导图结合同伴教学法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同伴教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与临床的沟通能力;但若要培养学生知识系统性掌握能力,则需要有效结合学科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促进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它将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思维导图联合同伴教学法在生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思维导图和同伴教学法的前期准备:随机选取我校医学类专业大一三个平行班级的学生分别实施传统式、同伴教学法教学以及思维导图结合同伴教学法,然后着手思维导图和同伴教学法的前期准备。对于思维导图,首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和优点,推荐制作思维导图相关工具,并举例演示思维导图的绘制和使用方法;全班学生按要求分成6组,要求每组在上课开始时选出一人做代表利用思维导图向同学们展示今天所要学的章节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进一步介绍和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思维导图的作用和意义,也为开展基于思维导图的同伴教学法奠定基础;对于同伴教学法的前期准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反映的较难掌握的生化问题以及掌握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制该章节的生物化学概念测试题;设计同伴式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创设情景,引入问题;预测学生在小组讨论以及回答测试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各种问题的答案设计;设计学生学习效果多环节、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此方法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度、可迁移能力形成与发展、学生的接受度等。

鉴于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上课前通过提问、图片或者讨论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对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几种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式,要学生观察他们的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并用5-10分钟时间向学生解释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每组学生派出一个选定的代表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节内容进行阐述,最后老师给予点评,对于学生思维混乱、讲解不够清晰或者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梳理、完善和改正。然后,教师基于本节内容出一个测试题,进行同伴教学法教学,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正确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回答正确率小于30%,说明该知识点较难,教师应该对该知识点详细讲解,然后再次测试。如果正确率达到30%-70%,然后分组自由讨论,讨论之后小组共同总结得出结论,对学生再次进行测试。如果大于70%的同学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对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然后直接进入下一题。最后,教师进行教学小结,帮助学生对改章节内容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复习,并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通过思维导图与同伴教学法的结合,构建了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教改模式,并且优势互补,前者可以帮学生梳理知识点,理清思路,后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错误或者混淆的知识点通过讨论的方式予以改正。此教学方法进一步丰富同伴教学在大学生物化学的实践经验,为相关研究以及在其他学科的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安琼,王贞香.基于案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151-152+184.

[2]易彩霞.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改探讨[J].云南化工,2018,45(07):249-250.

[3]TolgaGok.Theimpactofpeerinstructiononcollegestudentsbeliefsaboutphysicsandconceptualunderstandingofelectricityandmagnetism[J].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andMathematicsEducation,2012(3):110-115.

[4]陈文钦,周诗文,魏要丽.基于云平台的同伴教学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6):74-75.

[5]马琰.同伴教学法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工程项目管理实训课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2):107-110.

[6][美]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同伴教学法[M].朱敏,陈险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10.

[7]杜秀红,崔节虎,刘隽,等.CBL结合学科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08):51-55.

化学思维范文篇8

思维导图可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法进行设计绘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建立学生应以手绘法构建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主题:主题一般在思维导图的中央部位,其由关键词及图像组成;

(2)次主题: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以分支形式向外扩散;

(3)分支:分支由图像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4)节点构造:节点构造由分支相互连接所构成.如:电化学教学中.电化学为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为次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类型及构造为分支,节点构造即为原电池充电、放电与电解池构建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其以中央图形为主要点,并向外周发散相关的关联点.关键词可构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并由分支形式展现出次体的话题.思维导图具有树状发散性特点.思维导图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化学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牢记化学概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项概念多、复杂性较高的一门课程,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化学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下述教学:

1.进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小挫折.但在化学教材的编排中,其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的,每个章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内在知识点网络,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章节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掌握的并不透彻,因此在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而以思维导图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后,教师可以离子反应作为主题,以分解及氧化反应作为次主题,以各个反应的发生条件及步骤作为分支,帮助学生对于离子反应这一章节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程度.这一事例充分体现出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2.进行章节知识的预习思维导图除了具有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回顾的特点外,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能够自我绘制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教导学生如何以思维导图对化学知识进行预习.如对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习时,学生可通过对书本知识上所讲解的氯气与碱液之间的反应进行掌握:Cl2+2NaOHNaCl+NaClO+H2O,来了解氯的化学性质的基本特点,能够对氯气所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对于氯的理解的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总结,发掘出其共有的特点与联系,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满足上述特点后,思维导图便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缜密性,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未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初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出现“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某部分的化学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并且许多化学公式都能铭记于心.然而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进行解答化学习题时,却经常性的出错.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责备,我们必须承认,化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分散,考试中的涉及点也较广,因此,学生在解答化学习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联系,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

化学思维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

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使其科学灵活的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化学的追求。一个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阅历和教授经验,同时也有广阔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应该有一定的赏析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心理情况和精神世界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氛围的创造。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这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做出方案计划,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做出及时的修改和改进。例如,每个地区都会举行大型的竞赛活动,学校之间也一样。学校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学生可以在这其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学校则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本校,由此可见,竞赛活动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竞赛中,教师是很重要的。教师们应该对学生倾囊相授,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争取让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对一个人的影响重大,在学习过程中,有兴趣主动学习与没兴趣被动学习所取得成果差异是比较大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就会去自主探索,主动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因为已经被应用多年,所以很难再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新鲜感,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新奇的感觉,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是只靠这一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产生长时间的新奇感,所以除了新的教学方式之外,还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建立一个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些知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氧化碳实验室制作法的时候,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仪器,最简单的配置是什么,选择这套配置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过程后如何得知气体是否已满,氢气有氧气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上提出。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到课堂实验中,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希望尽快取得答案,解决疑惑。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也知道了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巩固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重化学实验,培养推理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与关键,由此可见,实验对于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化学教育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而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活动则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点,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提高其动手能力,在引导学生做实验的同时,传授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解关于纯净水和自然水之间的区别,以及何为软水何为硬水,二者之间不同以及相同之处,他们各自的用途以及特点是什么,而后,进行正式的课堂学习,教师为大家讲解课本所述的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引导大家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水的净化,获得净化水,这一过程可以利用实验来进行,让学生真实操作,教师在一旁进行协助配合,帮助解疑答惑,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净化水,取得实验成果。

化学思维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有着一定要求的学科,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相对杂乱,理论性的东西较强,若是不能较好地梳理学生的思维,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课堂教学效果,长此以往,还会使他们从内心对化学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如何降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难度,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就成为关键。而基于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优势,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化学教学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

一、思维导图引导,提升化学预习效率

预习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只有学生预先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在预习过程中明确重点与难点,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然而,部分初中生对预习的作用并不重视,常常草草了事,一晃而过,看似进行了预习,实际上经不起考验,难以对预习对象产生客观而正确的认识。将思维导图引入预习,不仅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节省他们预习的时间,还能给其提供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满足其对预习高效快速的要求,逐渐纠正他们对预习的看法。譬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时,笔者就没有直接进行教学,而是考虑到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且知识稍微有些难度,先让他们预习该部分知识,并将关于该单元的思维导图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辅助其学习活动;又如,在学习“燃料及其利用”时,因为这个部分的知识相对简单,与学生的生活也存在一定联系,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这部分知识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这样的预习不仅可以节约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为他们的预习活动提供一定指导,还可以增强其预习成效,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把握,还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和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在教学中设计思维导图,不仅能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化繁为简的思维转化能力,促进其良性发展。譬如,学习“溶液”时,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笔者就要求初中生根据所学内容,先独自列出思维导图(简图),然后再在小组内讨论协商,得出相对完整的思维导图(结构示意图),这个过程中,有小组以溶液为核心词,以形成、溶解度和质量分数为一级关键词,通过曲线将其连接起来,接着继续列述概念、公式等关键词;也有小组通过提前预习,将下一课的酸碱性加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扩充。又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所引述的内容以及个人的理解,与自己预习时列出的思维导图进行比照,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学将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到了实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补充思维导图,加深整体把握程度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框架,还有利于查漏补缺,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增强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成效。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填补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有关教学,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譬如,在学习完九年级上册的化学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笔者首先自己制作了一张相对完整的思维导图;接着,将思维导图中一些关键部分(如原子结构、氧气的制作步骤以及化学反应式等)变成空白,让学生填补;然后,通过分析填充的结果,了解他们学习化学的具体情况(如对制作氧气的步骤不够熟悉等);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在复习时,促使其有意识地弥补自身的学习缺陷。这样的教学提高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实际认知,不仅使学生的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还有利于加深其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契合时代教学要求的体现,也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要求的表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思维导图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实现化学教学的突破,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圣平.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实验复习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