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23:28

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分析化学;设计性实验;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

实验教学不仅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内化部分。大学实验的开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开设实验课,一种是附属于课程。任何一种形式的实验都是由目标、内容、过程、条件等构成的完整体系[1]。实验教学评价贯穿于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环节,它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对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判断,是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以往的实验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从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动性的激发和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实验性质的课程中考核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在最后的实验报告中体现,也可以渗透于实验设计、操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各环节。加强实验课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应综合考虑各环节,将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就是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操作、问题分析与解决以及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这样就使得实验教学评价由注重结果转为注重过程,评价的取向由注重成绩的获得转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以下简称“卫检专业”)2014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分析化学”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分析化学”是“卫检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常常不加思考、照方配药,致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对实验的细节也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如试剂浓度、用量不知由何而来等;考核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通常是将教材内容照抄一遍,实验结果与总结也是进行表面化分析而对本质性分析似乎无所适从。这种教学形式尤其是评价方式枯燥单一乏味,加之“卫检专业”学生化学基础薄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实验规范化操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不利[3]。“分析化学”实验在整个“卫检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取向,同时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完善以往“以实验报告为依据”的单一能力考核评价模式,加强对本课程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本门专业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作风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创新以及合作等综合能力。

二、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模式

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在学期末进行,以自主设计性实验为主线,考核学生对前期“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应用并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其中。考核评价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4]。1.选题:教师预先给出与“分析化学”知识相关的选题范围,并提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模式、注意事项和评分标准。2.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两人为一组,从给定范围中选题或自主选择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选题意义、背景和操作细节等,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紧密结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预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3.开题交流与讨论:以班为单位,各组分别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提出问题和建议,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4.实验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器皿包括选择天平、配制试剂、样品处理到实验完成,全程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全过程指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遇到的突发问题。5.论文写作:以小组为单位,将整个实验方案、操作过程、实验结果、总结和心得体会写成论文形式。6.答辩与讨论:以班为单位,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内容和结果,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体会,教师给予提问和点评。7.总结与颁奖:教师集体讨论并总结学生在整个设计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将共性问题反馈给学生。最后根据方案设计、开题、实验操作、论文写作和答辩几个环节综合评分,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资鼓励。

三、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的效果

通过设计性实验整个过程发现,本次考核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有效激发兴趣。学生以极大兴趣和热情投入实验,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由于选题很贴近生活,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很多乐趣与道理,如有学生感言,从设计实验中感受到了“分析化学”的神奇魅力,能将自己理论课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印象更深刻。此外学生也初步体会到了卫生检验的意义和作用。2.更深体会知识。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化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如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时,共存还原性糖的影响等;体会到了样品处理对整个分析过程的重要性和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等。3.促进后期学习。该设计性实验对他们后期课程的学习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在后续课程实验报告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是照抄教材,而是更多地去自己梳理知识并更深入思考总结实验结果;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学生也会更主动去查阅整理资料并独立投入实验中。总之,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对教师教学和科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在考核评价探索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查阅文献能力欠缺:在此之前学生检索文献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在查阅文献时出现了误区,如只是通过百度的方式查阅、对收费文献无从下手、无意识查阅国家标准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增加网络信息分享,补充介绍一些查阅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校园网等。2.PPT制作技术不足:因为学生实际制作PPT的机会少,缺少常规制作技巧,过分注重花哨而忽略了PPT对所讲内容的注解功能。作为展示内容的现代化技术,有必要给学生讲解PPT的常规制作技巧。3.方案设计不到位:过分以文献为主,有的学生甚至完全照着文献做实验,却忽视了自己对问题的剖析,为此,教师应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4.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较缺乏:有的学生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时直接问教师而不是尽自己可能去思考并解决,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解决方法。5.细节易被忽视:这主要体现在仪器试剂准备和样品处理两方面,如有学生在称量药品时没有考虑天平的精确度,所用药品全部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样品捣碎后,匀浆液是应先过滤后定容还是先定容后过滤,事先没有认真考虑;测定中才发现已配制好的溶液不够等。6.论文写作缺乏深刻性:学生只着重写实验内容并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结果背后的思考。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分析结果。7.网络资源不足:由于学生所在宿舍和教室的网络不是很通畅,给学生查阅文献造成一定困难,须协调学校加以解决。此外,作为从事高校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应将分析问题、筛选信息、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综上所述,本次“分析化学”实验综合能力考核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为“分析化学”课程乃至后续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和推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建东.试论高校实验教学评价[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2]MalikaTRIDANE,SaidBELAAOUADandSaidBENM-OKHTAR.Theimpactofformativeassessmentonthelearningprocessandtheunreliabilityofthemarkforthesummativeevalu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97).

[3]刘云凤,张加玲.卫生化学实验实施翻转课堂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0).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2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2、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摩尔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3、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4、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师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3

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喜欢化学这个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课堂上能看见一些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一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现象都能够观察到,但是当你问到他,有什么现象的时候会出现这么几个问题:火焰颜色描述不准确,对于是否有放热现象容易忽略,对于生成物的典型性质缺乏思想准备容易忽略,对于实验的注意事项,比如瓶中的水,没有观察到。那么我采取的方式是先把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类,最好能总结出口诀之类的技巧性手段,比如:燃烧的反应可以遵循“一光(火焰)、二热、三生成”的宗旨来描述,这样既有观察和描述的层次性,也不容易遗漏重要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够达到:想看、会看、能说、说对。

二、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当学生对于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们不满足于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很想动手自己做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好让学生进一步喜欢化学,掌握化学学习技巧的现象,但是这个时候学生的脑海中还只是有一些零散的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还不具备独立完成完整实验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与学生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来完善他们的实验技能,并且培养他们实验的条理性和对注意事项的把握,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比如:在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学生要按照“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么八个步骤来进行实验,让学生明白一般制取气体实验的基本流程,还能够让学生在每一步都能把该步骤的注意事项加以把握,如:为什么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最后为什么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如果步骤相反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些注意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一遍实验,哪怕是付出一个试管的代价,也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容易接受,印象深刻。做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也是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实验内在联系以及相互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有相当帮助的。在这项活动中,实验用品是购买的可食用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为验证口感允许学生品尝少量的自制饮料,但是饮用过量对身体有害,要有效地提醒和监督学生。学生可以发现使用过多的小苏打或柠檬酸会影响饮料的口感。如果过量使用柠檬酸,饮料口味太酸。如果过量使用小苏打,饮料口味太淡,因为小苏打与柠檬酸的反应是为饮料起加味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的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4

关键词: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试验

一、在化学实验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性的。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制定观察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否则,学生往往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的表面现象,而错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重点内容。

对于实验现象观察的范围,不同的实验要求不同:有的实验要求全面地观察,有的要求有重点的观察。如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往往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以便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例如,钠单质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观察反应过程时,有的学生只是听到了"嘶、嘶、嘶"的响声,有的则只看到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而未注意到钠已熔成一个小球,还有的学生只看到溶液变成红色。有些反应的主体特征较微弱,易被次要现象所掩盖,此时就必须提示学生排除干扰,对关键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简言之,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关键之处要引导学生,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应用,即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实验现象是启迪思维的最好材料。化学实验中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辨证思维能力。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引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从表面的、个别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普遍的规律。虽然其结果只是验证某些科学上已知的结论,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亲身体验的科学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一个适时恰当的提问,随时都会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进攻",对容易忽略的问题紧追不舍。

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做铜片与浓硝酸及稀硝酸反应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硝酸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那么浓硝酸、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是否也是氢气?为什么?"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尽管起初是无色的,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也变成了红色;而氢气为无色,也不与空气反应。二者对比得出结论:不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与铜片反应后放出的气体都不是氢气。同时也就能进一步明白为什么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只能用稀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用硝酸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启发学生连续思维,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向知识的核心。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我们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已经实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对追求高升学率产生的正面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很难一下消除。学生自己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空,这就使他们的某些潜能受到了压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上,那就是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因此,面对新的课改和教改,我们应该逐步改变过去那种"程式化"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实验交给学生,让他们逐步地学会独立设计实验并独立解决实验问题,这对于帮助他们学好化学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的时候,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培养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仪器、药品及规格)、实验步骤(包括实验仪器的装配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设计实验前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目的要求,对实验进行构思,设计实验方案。

化学实验设计没有标准的步骤和方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互相交流、评判、质疑的时间,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设计的方案应从科学性(即实验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安全性(即用药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环境保护等问题);可行性(要满足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设施);简约性(装置简单、步骤少、药品用量少、时间短等)四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只要学生掌握了评价实验方案的要领,他们就可以自己驾驭实验,积极动手了。最后,创造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探究性化学实验主要是指面对现实的化学问题或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实验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自身体会,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设计习惯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化学实践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应用的最生动典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优化实验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明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02)

[2]张丽萍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12)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5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特有的客观性、生动性、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进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必须改进实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例: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校实验员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其标签已经腐蚀掉一半,残存的标签纸上写着K,请你帮助该老师重新贴好标签纸。学生可以自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然答案可以是多种的。

二、贴近生产生活,进行实践探究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物质引入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物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物质,人类吃的和穿的基本上全是有机物”。学生立即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米饭、肉、油、蔬菜,水果,服装……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物?主要成分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作用?例如:把成熟的苹果梨和生的香蕉放在一起,香蕉会熟得快些,加深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用途的理解;介绍松花皮蛋中的”松花”是碱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反应来的,让学生有了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了解;碱性物质可降低农药的药性、如何鉴别真假皮革、食品中的添加剂常识、高温加热煮沸和酒精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感到学化学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是有限的,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探究实验都可以在家里完成,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实验,可以大大减轻学校的负担。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把“活动与探究”延伸到校外,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案例1:生活中哪些是过滤操作?哪些是蒸馏操作?哪些是蒸发操作?案例2:让学生思考,喝水丢弃的塑料饮料瓶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塑料饮料瓶的上半截可作漏斗,下半截作烧杯,用塑料饮料瓶也可制作储气瓶、洗气瓶。)案例3:可以用注射器、输液管制成充气、抽气装置。引导学生用家中现有的用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用醋酸除去水垢、铁锈的反应;食醋与鸡蛋壳的反应;土豆中的淀粉与碘酒的显色反应;水果电池;SO2和氯气的漂白性(用鲜花);分子的立体构型;晶胞的分析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球形组装。家庭小实验不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地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新课程充分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从真实问题入手展开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享受实验乐趣的同时,更要注意实验的过程。例如: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括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现象等几个部分,在实验装置中,则包含仪器、仪器的连接方法、各部分的作用、使用注意事项等;在操作中则包括装配拆卸顺序、操作步骤、实验条件和注意事项;在试剂中,主要表现在颜色、状态、气味、规格、取量等方面;在实验现象中,则包含颜色、状态、气体、沉淀、分层、声音、光、热、溶解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学生会逐步掌握有目的地选择重点观察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最后对观察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甚至还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比课后去记效率高的多,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应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例如:在学到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向学生介绍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浑浊出现),反应前后没有明显的现象,难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确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把这一难点分化,我想到了用塑料饮料瓶进行这一实验,在课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满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瓶洗净、干燥、透明),盖好瓶盖备用。实验时,打开瓶盖,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可以看到塑料饮料瓶迅速变瘪并伴随着“咯,咯”的响声(说明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立即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让塑料饮料瓶恢复原状,并让学生亲自上来实验,一会儿塑料饮料瓶又鼓了起来,学生觉得很有趣。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境于一体,创造“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

四、注重对比教学和典型教学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6

一、自主实验的应用

自主实验的应用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去实验和探究,进而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自主操作,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等实验工具进行自主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如果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满氧气的瓶口,木条会有怎样的变化?”可见,这样的自主实验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素养的培养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小组实验的组织

小学学习模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确保学生在不同的分工中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进而确保学生能够自主地走进化学课堂。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CO2”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化学课堂活动之中,在实验时,我选择了小组实验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引导小组从“碳酸钠、大理石、浓HCl、稀HCl、稀H2SO4”等实验药品中进行选择,然后,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说明实验现象。最后,各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得出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同时,每个小组用最合适的实验药品再进行一次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以及高效实验课的实验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的应用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化工、制药、医疗等行业对于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一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机遇;另一方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也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亟待进行教学改革。

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它主要向学生传授分析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分析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化学分析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高职《分析化学实验》实用项目主要有分析天平称量、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污水或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等三十多个,以锻炼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有序又讲求效率的化学分析实验工作作风,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中等职业学校、传统专科院校以及本科中的二级院校合并而来,其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且化学教学长期沿用原有的教育模式,由此导致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1学生底子较差。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低于本科院校,而生源也多半来自高考落榜生、教学落后地区、贫困地区或中专、职业高中、技校[2]。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并且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还存在着自卑情绪、自暴自弃心理;他们基本上没有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下。2.2课时安排不合理。《分析化学实验》安排了超过30次实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学时往往只有16个课时(甚至更少)。这就让学生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际锻炼;而且高职院校化学实验设备普遍老旧,条件较差(有些高职院校实验室甚至没有配置一些必须的化学分析仪器),难以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2.3教学方法落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依旧沿用封闭式单向灌输型教学。教师往往在试验前先为学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在黑板上详细列明试验步骤,让学生严格按照板书进行试验(且实验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经典化学实验)。实验课以教师为中心,以板书为中心,固然保证了试验质量,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精神,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进行机械模拟,影响学生毕业后独立进行化学分析实验[3]。

3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我们以为,高职院校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仍然是一种知识本位教学,片面强调理论教学,难以培养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主张基于能力本位开展《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1完善试验仪器、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必须淘汰落后、陈旧的仪器设备,必须保证实验室配置足够数量的基本分析仪器设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引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毛细管电泳方法开发系统、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先进仪器,让学生接触、熟悉这些先进仪器,掌握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3.2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十年前在教育界兴起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自主开展学习,而教师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4]。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3.2.1制作课件。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化学教材,找出其中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再根据这些重点和难点,一一制作针对性的微课。教师要在课件中详细说明电子分析天平、容量瓶、滴定管等各类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知识等等内容。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3.2.2组织学生网上学习。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投入更大的精力帮助学生自学。教师要在微课平台上开展一对一教学,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先进生与后进生搭配的原则,把学生们结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们在微课平台上开展生生合作学习。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完成预习报告,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提出一些问题,布置学生在上课时进行回答;以检验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3.2.3开展实验教学。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已经基本掌握实验内容。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教师便不必再写板书,而直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仍以先进生与后进生搭配开展小组实验为宜)。这样可以相对延长实验时间,提升实验效率。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多动眼,少动口,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用微笑的眼神鼓励学生放手实验。但一旦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教师必须立即予以制止、纠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尽量安排各个先进生予以解决,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先进生们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统一交由教师解答。实验结束后,必须全面清理实验室,清洗每一个实验台面,所有仪器必须清洗干净并整理归位。尤其要注意不得将玻璃渣、废纸、废液扔进水槽。3.2.4组织课后复习。每节实验课只有45分钟,即便教师与学生全力以赴,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技术。有时上实验课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师更难以面面俱到(根据教学经验,超过30名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容易出现混乱现象[5])。而后进生一旦没有上好一节实验课,便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但只要后进生不甘心落后(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是事事差、时时差的),喜欢玩智能手机(大部分后进生都比较贪玩,都喜欢用手机玩游戏),教师就可以组织这些后进生用智能手机把实验课的内容制作成微课,带回家去自己反复学习,直到学懂。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后进生担负一些微课教学的任务,让他们向其他同学讲授实验内容,这样可以让后进生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注意自己的形象,主动求学(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对后进生绝对不能放弃信心,要注意到调皮、淘气的学生往往比较聪明)。此外,教师还应责成每名学生观看操作课件,对照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分析总结,寻找不足,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可以极大的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能力。

4结语

尽管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只要我们善于改变教学观念,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就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兆君,刘新胜.医学高职院校分析化学课程评价与考核模式改革研究及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3):36.

[2]苏毅.高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7,46(01):75-77.

[3]孟龙,马喜峰.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4):112-113.

[4]萨仁图雅,宝贵荣.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0):238-239.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8

化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或实验目的进行的活动,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而且能够获得相关经验。

二、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存在现象分析

(一)学习类型的单一性。在分析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在这项教学活动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理论中很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实际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水平也是个不一样。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观性因素也有一部分,以及更多其他的比较复杂的因素也在里面,但是有一个因素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采取同一教学方法,对学习类型选择单一,具体表现在1.实验方法单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实验活动也是根据书本内容单一的进行教学,有猴子学样的教学式方法。2.操作方法单一。对待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时,老师对待学生并没有让他们形成独立的意识。有些同学要看实验手册才能完成实验,有些同学照着别的同学的操作跟着学,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做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而且在分组做实验的时候也只是一小部分同学在做实验,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什么也不做,只是混时间。而且很多学生也没有养成清理实验后实验台的习惯,实验室经常呈现学生走后一片狼藉的状态。(二)缺乏有效思考。学生在做同一实验过程中会有失败的经历,却只有很少的同学去总结实验失败的经验,实验的分析反思很少,并且他们把化学实验成败的原因都归结于个人操作的问题,很少去怀疑实验的科学性挑战权威。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面对实验报告的填写,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蒙混过关。虽然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并没有把问题体现在实验报告上,都选择敷衍了事。(三)学生在观察实验中以看为主。观察能力在学实验过程中也是重要能力的体现,然而大多数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就是单纯的看实验。老师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学生盯着老师看被认为是观察,这实际上是观察实验现象的单一内容。观察实验的进程需要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问题。注重实验操作步骤也是关键问题,真正观察实验应该是带着问题联系实验的前因后果以及判断老师操作的方法是否恰当。做到真正的观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一)教师多种学习类型并用。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老师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能力,自觉分清各种化学内容的内在关联。以形象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学生把握规律,增强记忆。(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就是要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这种化学现象,不仅是对已经发生学习的观察、分析、评价和改造,也包含着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反思学习是化学实验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三)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创造便于学生观察的课堂环境,老师在做各项实验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开观察,以往的演示实验,通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做,学生在座位上看,有些学生并不能清楚的看到化学实验现象和老师的操作步骤。所以当老师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观看,让每一个同学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化学实验步骤和现象;二是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自己自主的完成试验。简单的实验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复杂的试验需要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进行教学。选择靠中间的实验台在教室不同位置重复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实验步骤。

四、结语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国家以后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实验室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培养要在实验中进行,实验中完成,实验中提高。化学实验过程中动手能力的提高,正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重要的支撑力,学生是重要的载体。多维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的单一性,多种学习类型并用,从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是一个长期艰巨必不可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立发.化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2]王琳,何薇,宋筱隽.简论中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之差异[J].科技信息,2010(14).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三、复制——观察能力的实践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动机——观察能力的根本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化学实验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因素

根据化学学科的发展情况来看,基本上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通过化学实验所得来,化学实验是作为化学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基础条件。化学实验能力是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现象的感观和详细的实验操作来求证其结果的能力。在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并不了解,对他们来说,化学的定义及化学现象都比较陌生,化学实验对化学的学习具重要作用。实验不单单是化学知识的再次运用,更是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运用的一种能力。

1影响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因素

1.1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再强,面对无心学习的学生也无法保证可以教会。只有学生自己产生了学习兴趣,愿意学习,才能真正的将知识听进去,转换成自身的文化素养。所以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是没有道理的。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较多,又相对比较零散,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较为枯燥,很容易对化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业。化学实验的引入为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趣味性,从而自主学习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内容。通过多次与学生沟通或访谈学生家长,可知大概70%的学生对化学实验是比较感兴趣的,而那些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的化学成绩普遍高,也普遍认为化学并不难。相反,那些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的学生,化学成绩普遍较低,对化学的学习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没有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这一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知识涵盖的内容很多,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如果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理解不全面,认识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实验操作。经调查约75%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对学习化学有很大帮助,主要是它有助于化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激发。

1.3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学生是以老师为学习对象,老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同样也会相应地影响学生。学生从老师对实验的态度,会主观性判断实验是否重要。经调查发现,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全部都做的教师比例约占8%,60%的教师是有的做有的没做。大部分教师虽然重视化学实验,但是由于学校条件等各方面原因,很少做实验。

1.4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得到高分,而忽略了对化学学科的本质的探究,因为学校实验仪器不全或者课时限制,教科书上的很多小组实验,往往被忽略。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有的老师只是将一些相应的实验播放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直接记录实验结论。这就造成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1.5学校实验条件

目前部分学校虽建有化学实验室,但实验仪器和药品短缺,老师几乎无法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实验,使老师和学生亲自做实验成为一种奢望。教师只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学生做实验次数极少,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不是很熟练,实验操作不熟练,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验能力。

2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建议

2.1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初中生来说,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程度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化学的学习成绩。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美育。化学物质的终结表现就体现在化学实验中的化学变化,根据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不同颜色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化学物质的本质美。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精确的讲解并加以精准示范。在进行讲解时,其内容应该具体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用品、所用到的装置以及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并通过精准的操作技能向学生进行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化学实验中的美,并由此产生动手实践的欲望。第二,沟通。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交心,深入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化学学习中,一起探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对化学课程充满兴趣。第三,联系实际。把化学实验与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内容联系起来,使枯燥无味的知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通过交警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乙醇的性质。第四,亲自动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提出一些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会被多彩的实验现象所吸引,能在实验中体验到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2提高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

在教育制度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实验教学虽然已被许多学校纳入化学课程的学习中,但是化学实验教学没有得到真正地落实。在现行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将学生需要自己动手的地方改成了传统的对实验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验教学的本质,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故学校应该提高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教师对化学实验也一定要重视,化学考试不单单考察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实验现象,还会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等等。

2.3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最受学生欢迎,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加强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和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训练。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应多增设实验课程,并边讲解边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去探究和观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注重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引导性。

参考文献

[1]侯曦.初中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5):91.

[2]周伟.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