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36:07

海外经营

海外经营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汽车工业贸业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公务员之家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

3.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在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同时,积极推进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企业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中的带动作用。二是设立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三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提高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注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出口秩序,促进保护知识产权。

海外经营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为60%、40%和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8年至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约460万人。非国有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尤其是在接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中小企业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经营,有的中小企业开始在境外设厂布点,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使自己在国外有了很好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主要体现于民营企业的商品出口、海外经营上。自1978年以来,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有少量直接出口,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到1998年民营企业的直接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7.3%.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且有一批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办点.如江苏三星绣品集团,先后派出个体和私营业主120多人次.在lO多个国家创办了3O多家境外私营企业;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欧美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通过外贸出口或通过出口商品生产等形式,参与国际竟争。综观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偏小。海外市场狭窄,市场过分集中.占领的市场大多是亚洲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多半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美的则很少,其产品覆盖面也十分狭窄。尽管有外向型经济活动,但普遍没有形成规模。我国浙江一带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多些,但内地边远地区走出去的企业则较少;走出去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二)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离,外向型发展仍处于相对幼稚水平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出口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科技含量低。从商品结构看.出口的产品中多是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极少。

(三)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得海外经营的人才更少,使其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人才缺乏,且人员素质低下,国内从业人员多半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民工、文化水平低的人。加上中小企业主对海外经营培训不重视,使得海外经营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四川省200个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私营企业主占总数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上采用“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势必影响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少如: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少.即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少,弱化了中小企业海外竞争的能力和进行研究开发的势头,国际营销网络面狭.不成体系。

(五)中小企业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多半为劳动密集行业尽管有其优势,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机会减少、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由经贸委、科委、乡镇局、工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地方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权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的费用高、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融资困难,告贷无门.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后劲不足资本经营是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乃至生存的最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掏采取抑制发展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1.资金供应不足。目前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而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则是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米就少的贷款数量就更为可怜,贷款供应严重不足。2.中小企业寻保难。因为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不动产作抵押.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就少.担保的品种也就单一。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放贷的责任大,直接融资无渠道等,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如: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小企业开工率低于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3.扶持不足。8O年代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不但很少得到优惠,反而由于各级政府热衷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建设而遭冷落和不公。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三、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优势

尽管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否定中小企业有走出家门跨人海外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优势.既存在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也有自身积累的勃发力。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走出国门,融人世界,这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将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小企业也将获得一个多边、稳定可预见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着良好的机遇:1.WTO要求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权利.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W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中小企业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机会;3.WTO将加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地域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它将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4.WTO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更加便利海外扩展。

(二)中小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中小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加之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海外经营的经验。这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其产品乡韵气味浓厚,可以弥补海外行空穴,扩张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之中小企业灵活性,应变市场能力强+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较容易利用跟进原理占据海外经营市场。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

自9O年代来+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中小企业走向世界进行海外经营不仅是中小企业一种明智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第二次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已有13万多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走到国际市场,有6300多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整个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火车头。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解除其经营的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在理念上扶持.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理念上、观念上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理念.不应该考虑企业的姓公与姓私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来对待。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客观标准做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加长”政府“有形的手”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为其海外经营减压减负。

(二)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保证中小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运动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保证,企业就很难顺利地开展自己的业务。为此要做到:1.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应尽快开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选择地开展“创业板”试点,改变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单一渠道状况;2.扶持建立和重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央、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优先支援企业”、“有条件支援企业”、“其它企业”的顺序,在数量上保证供应,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我国经济学家董辅{n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民间担保公司,利用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大竞争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扫清障碍.铺路架桥中小企业管理应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机构改革的实际,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形成全国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工作网络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工商登记手续十分繁杂,曾存在着多头审批的现象使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着许多不便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简化审批手续,节省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发展空间。公务员之家

{四)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政府在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工作,主要有:1主动与相关国家签定双边协定,为中小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2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搜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加工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保证中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3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牵线搭桥;4.加强培训服务,政府应举办各种跨国经营跨国管理培训班,使中小企业经营者经过培训获得相应学历,并鼓励他们出国考察,掌握新知识.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为他们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5.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并借鉴国际上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中小企业。6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中小企业到海外办厂遇到的风险比国内大,除中小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外,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经济类保险。

(五)搞好技术创新.促进特色经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产品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拼搏如果不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之潮流化、个性化.则很难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产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围绕现有企业母体加大投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把中小企业从依靠简单量的扩张、生产一些档次不高、重复建设的产品,转变为依靠科技,搞深加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并积极走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的发展路子,重新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找准切A点,在产品、工艺等方面积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市场的联结。同时,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要加强配套,形成合作群体。

(六)中小企业要重视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海外经营的能力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素质,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力、组织力、观察力、协调力等综合素质,我国中小企业高级经管管理人员,一部分是受计划经济教育过来的,另一部分是新起的私营企业家,他们对科学、严格、系统、规范、动态的现代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入门。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中小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和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就必须有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划与惯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中小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高校力量,开办各种培训班.建立有效机制,培养海外经营人才使其具有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其驰骋市场的理性能力。

(七)依托大厂求生存.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无论是打进国外市场,或是保存国内市场,都要靠竞争力强的强势企业作为先锋和骨干队伍。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内大型企业资产重组和经营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以不图所有,但图所在的眼光,主动与太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对太企业上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创造机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者采用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达到中小企业供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目的。

海外经营范文篇3

论文摘要: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初具规模,具有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初级阶段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我国海外企业更快、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现状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早始于1979年,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其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大型金融保险、多功能服务公司,其资金雄厚,信誉良好,经营规模较大;中小型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第二,投资结构。从区位结构看,经历了从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到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再向世界其他各地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依次为:港澳地区、北美洲、大洋州、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从产业结构看,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现已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馆及咨询服务等领域;从出资结构看,包括现金、实物和工业产权,其中直接投入的外汇资金约占1,3,后二者约占2/3。第三,投资方式。独资企业,数量不多,主要是在早期采用;合作经营企业,为极少数资源开发项目采用;合资经营企业,绝大多数采取这种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发展势头看好,但总的来说,我国跨国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唱主角的国际经济形势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投资结构不合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欧美、日本等2o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猡=资明显偏少这对实现市场多元化非常不利;在产业结构上,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跨国投资项目一般偏小,500万美元以上的不到3o%,境外投资总额不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0.15%,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有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第二,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优化选择和使用各类经营人才,并最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提高经营效率,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但我们的一些企业至今还没有把海外业务当作一项事业来抓,这使得我国派往境外企业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从事海外经营所必需的既具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的人才匮乏,最终可能严重妨碍和影响海外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第三,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亦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一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难以生存;一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还有企业到境外经营后,出现了企业法定代表人将企业据为已有,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如此种种,使得政府主管部门不敢轻易批准企业去海外经营。我国一些海外企业,往往沿袭国内企业的经营方式,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机制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不能根据国际市场变化承担风险、主动经营;有的国内投资主体单位仍沿用国内管理企业的一套方法对海外企业进行管理,遥控指挥,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益;海外企业的效益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健全,资产损益情况和经营成果的考核、监督不力,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已制定了海外投资企业审批管理制度,对海外经营企业采取了一定的扶持措施,但立法仍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后期管理办法;涉及海外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制度不完善,尚没有形成正式法律;国家缺乏发展海外企业的总体规划,海外投资企业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步调和相互间的协调;对国别、政策、行业投资等导向的引导不够;与带动设备、技术、材料出口及创汇的鼓励政策不配套;另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以及合同、章程等均需层层审批。管理办法基本偏严,报批手续较为繁琐;目前,尤其突出的是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总的来说,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关于企业国际化的一套系统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体系。第五,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使企业缺乏后劲。我国的非贸易海外投资企业,行业分布大多集中在资源开发和一般的初级加工业,大多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国际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趋于饱和,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空间有限。第六,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名牌保护不够。现代商品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名牌产品争夺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在这方面,中国跨国公司同世界差距很大,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产品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产品。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公务员之家

海外经营范文篇4

【关键词】汽车工业贸业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种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海外经营范文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为60%、40%和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8年至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约460万人。非国有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尤其是在接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中小企业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经营,有的中小企业开始在境外设厂布点,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使自己在国外有了很好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主要体现于民营企业的商品出口、海外经营上。自1978年以来,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有少量直接出口,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到1998年民营企业的直接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7.3%.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且有一批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办点.如江苏三星绣品集团,先后派出个体和私营业主120多人次.在lO多个国家创办了3O多家境外私营企业;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欧美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通过外贸出口或通过出口商品生产等形式,参与国际竟争。综观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偏小。海外市场狭窄,市场过分集中.占领的市场大多是亚洲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多半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美的则很少,其产品覆盖面也十分狭窄。尽管有外向型经济活动,但普遍没有形成规模。我国浙江一带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多些,但内地边远地区走出去的企业则较少;走出去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二)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离,外向型发展仍处于相对幼稚水平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出口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科技含量低。从商品结构看.出口的产品中多是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极少。

(三)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得海外经营的人才更少,使其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人才缺乏,且人员素质低下,国内从业人员多半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民工、文化水平低的人。加上中小企业主对海外经营培训不重视,使得海外经营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四川省200个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私营企业主占总数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上采用“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势必影响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少如: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少.即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少,弱化了中小企业海外竞争的能力和进行研究开发的势头,国际营销网络面狭.不成体系。

(五)中小企业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多半为劳动密集行业尽管有其优势,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机会减少、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由经贸委、科委、乡镇局、工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地方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权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的费用高、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融资困难,告贷无门.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后劲不足资本经营是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乃至生存的最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掏采取抑制发展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1.资金供应不足。目前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而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则是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米就少的贷款数量就更为可怜,贷款供应严重不足。2.中小企业寻保难。因为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不动产作抵押.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就少.担保的品种也就单一。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放贷的责任大,直接融资无渠道等,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如: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小企业开工率低于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3.扶持不足。8O年代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不但很少得到优惠,反而由于各级政府热衷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建设而遭冷落和不公。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三、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优势

尽管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否定中小企业有走出家门跨人海外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优势.既存在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也有自身积累的勃发力。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走出国门,融人世界,这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将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小企业也将获得一个多边、稳定可预见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着良好的机遇:1.WTO要求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权利.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W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中小企业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机会;3.WTO将加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地域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它将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4.WTO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更加便利海外扩展。

(二)中小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中小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加之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海外经营的经验。这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其产品乡韵气味浓厚,可以弥补海外行空穴,扩张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之中小企业灵活性,应变市场能力强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较容易利用跟进原理占据海外经营市场。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

自9O年代来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中小企业走向世界进行海外经营不仅是中小企业一种明智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第二次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已有13万多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走到国际市场,有6300多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整个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火车头。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解除其经营的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在理念上扶持.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理念上、观念上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理念.不应该考虑企业的姓公与姓私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来对待。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客观标准做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加长”政府“有形的手”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为其海外经营减压减负。

海外经营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分析;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开展,中国企业对外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的越来越坚定。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海经营管理经验来看,受国家间法律差异、地区人们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项目海外经营中存在诸多风险,严重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1.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的风险分析

就我国企业而言,其在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益问题、当地的排外情绪等。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政治风险

国际工程项目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首先需要面临的风险就是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伤亡,最终大幅度增加工程项目总成本,严重影响企业预期收益,这对企业发展是不利的。(2)社会治安。社会治安也会对工程项目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常见的国际社会治安问题主要体现在恐怖袭击、民族排外情绪等,迫使企业在保安系统上投入大量精力,增加企业运行总成本。

1.2经营开发成本

企业在参加国家工程项目经营开发过程中市场会面临经营开发的成本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当地规章条例等方面。导致存在经营开发成本的主要原因为:(1)不同国家对工程项目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所主张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与我国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完整的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接受中国的规范标准;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施工质量标准不完善,能接受我国的相关标准,这就是典型的经营开发差异现象。(2)不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由于工程项目的开展势必会破坏原有的水源、土壤、植被等,如果在不清楚当地法律的前提下贸然施工,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处罚,增加项目成本。

2.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的策略分析

本文以某大型企业为例,对其国家工程项目的海外经营风险的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2.1重视基础管理

2.1.1重视对人员能力的培养

由于在海外承接工程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因此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将外语水平、工程管理操作能力作为评价员工基础素质的关键,并围绕该要求开展员工培养工作。同时,该企业每年都举办人员二次进修活动,选取具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思想觉悟高的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并赋予其展示自身素质的平台。

2.1.2建立完整的激励系统

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该公司为强化对人为因素的控制效果,积极落实激励政策,并根据已经建立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将激励与风险控制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员工在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嘉奖。

2.2强化对风险问题的认识

该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将海外经营风险控制作为重点,该企业在强化对风险问题的认识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重视对数据的收集。所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施工文件、当地质量控制标准、施工设计图纸、相关资料等,在整个收集过程中,主要以相关企业的历史资料为主要研究内容。(2)重视对潜在风险现象的分析。根据该企业在海外的经验与教训,判断本次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对项目行为主体、项目影响要素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潜在风险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3)编制风险报告,针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判断其可能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2.3做好风险应对

在风险应对过程中,该公司始终坚持公众利益为主的原则,在不影响当地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风险控制。而对于突发的风险事件,积极尝试掌握主动权,并通过多种措施做好风险应对,切实维护企业的基本效益。以该企业的实际经历为例,在2003年,该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遭受到地震袭击,在地震中,项目管理人员租用的住宅楼倒塌,出现了一定的人员伤亡现象。在事故发生后,当地出现非常不利的谣言,认为该企业的工程质量不合格,是“问题企业”。这种言论流传速度非常快,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针对这一情况,该公司立即成立了风险控制小组,并作出以下控制措施:(1)立即展开调查,获取与地震的相关资料,证明该地震中,本企业所建造的建筑物均无质量问题。(2)立即整理本企业在该国所建设的项目,并选取于震中最近的工程,通过该项目的质量报道数据,证明该企业所建造的建筑无质量问题。

2.4效果评价

该企业在开展上述风险控制措施后,有效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海外风险,成为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树立了高达的民族品牌形象,成为我国建筑企业的代表。结束语:主要分析了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与风险控制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进行讨论。从成功案例的经验来看,在开展风险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对风险的认识,再充分了解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发生原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并定期开展演练,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来显著强化企业对海外经营风险的抵抗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实现企业“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帆 单位: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汽车工业贸业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

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起诉。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性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在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同时,积极推进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企业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中的带动作用。二是设立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三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提高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注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出口秩序,促进保护知识产权。

海外经营范文篇8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中国出t2’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屡屡受到反倾销诉讼,并且屡屡败诉,.,t;-g-以近期彩电反倾销败诉最为触目惊心,使中国彩电企业蒙受到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国彩电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目标区域市场.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同时,政府应积极在法律法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年口建立管理机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转环境。

2003年5月2日美国五河电子公司、国际电子业工人兄弟会以及国际电子产品、家具和通讯工会联合对原产于中国的彩电提起反倾销诉讼。2004年4月13日23时,美国商务部(DOC)正式公布了该案的终裁结果:接受了美国政府单独调查的四家企业,如长虹,TCL、康佳、厦华被认定的倾销税率分别是24.48%,22.36%,11.36%和4.35%;海尔、海信等积极应诉但朱接受单独调查的彩电企业获得了21.49%的平均倾销税率,而其它朱应诉的企业被统一定为78.45%的倾销税率。2004年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TC)终裁投票,认定中国彩电企业对美国彩电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存在实质侵害的威胁”—对美倾销成立。

欧盟自1988年对中国的彩电企业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以后,也分别于1991年、1995年、1998年和2000年对中国的彩电征收高达40%以上的倾销税率,意图把中国彩电企业逼出欧盟市场。

中国的彩电企业似乎面临风声鹤吹、草木皆兵的境地。这一系列反倾销案败诉对中国彩电企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彩电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1反倾销案败诉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美国、欧盟,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滥用反倾销措施,使之成为了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对中国彩电企业实施的反倾销诉讼以及中国彩电企业的败诉,给中国彩电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1我方企业蒙受了损失巨大

首先表现为涉案数量和金额大。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件中,涉案金额达4.86亿美元,反倾销调查期2002年下半年内出口金额为3.21亿美元,远远大于其它国家立案、涉案金额的总和。其次是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反倾销过程漫长而复杂,在征收反倾销税之前要进行包括立案、调查、初步裁定和最终裁定的程序,只有美国商务部(DOC)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都作出肯定的裁决后,才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之后出口商不断要求期中复审、‘旧落”复审等程序,时间最长可达397天。时间拖得越长,耗去我方的机会成本就会越大。此外,在审理过程中,我方应诉企业必须支付咨询费、律师费、反倾销税保证金等费用,并且案件的最终结果是我方难以预料的。

1.2对我方企业的反倾销诉讼主体变广

从1979年欧共体对华发起的第一件反倾销案以来,欧盟作为始作俑者仍然对华进行着包括彩电在内的反倾销,此外还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现在也有发展中国家对华进行的反倾销。1995年一2001年期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例数已经占到同期全部对华反倾销案的62.5%.

1.3我方企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一方面我国的彩电企业对外方的法律程序不够了解和不愿意承受最多高达300万美元的律师费用,很多彩电企业对反倾销诉讼不敢应诉,产生了“搭便车”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应诉的胜诉率高达82.3%,但许多彩电企业仍然对反倾销诉讼案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

2.我国彩电企业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缺乏,我国从国外购进商品和服务,并有效率地利用了国外大量的资金、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加快了我国融人世界市场和国际大家庭的步伐。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大分工。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到33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出口约924.7亿美元,比卜年增长32.2%,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接近600亿美元。与欧盟的贸易额:出口7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7%;进口5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7%.

对于彩电行业而言,它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应该展开充分的国际化经营。我国约有大大小小的彩电企业200家,年生产能力超过了8000万台,但是国内的需求量只有2500-3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已经出现阶段性的剩余,因此,彩电企业的市场经营要瞄准国际市场。

中国彩电走向国际市场时,应该按照不同的区域市场的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作出的反倾销诉讼等,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

2.1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市场

中国彩电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利润空间为5%,被征以5%以内的反倾销税率,中国彩电在美国市场就有利可图。如果美国再征收更高的关税或制造其它的贸易壁垒,中国彩电企业对美国实行贸易式进人就无利可图了。依据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R.G.Vernon)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产品导人期、产品增长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在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电视机产品已经步人成熟期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降低劳动成本是企业获得市场优势的必然选择。而我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现在是需要依据彩电的生命周期进行生产转移的阶段了(如图1)。原先具有技术垄断优势的国家随着时间m地推移逐渐或者完全丧失了其垄断地位。但中国进行彩电的整机生产具有劳动力廉价的绝对优势,最近一些年中国彩电业的发展说明了我国彩电生产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中国彩电企业到了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Q0)的时候了,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消化能力。既然作为贸易式进人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中方彩电企业可以考虑契约式或股权式进人,这样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契约式进人:1.贴牌生产((OFM)和连带设计的贴牌生产(ODM)。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资金的投人和规避风险,但同时可能会培育自己的潜在对手。2.许可证贸易(Licensing)或特许经营((Franchising)。中国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品牌,比如TCL、长虹等,可以像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那样通过部分或全部出售自己的无形资产,特许给对象国—美国的企业经营使用。股权式进人:1.直接在美国本土与美国的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在合资经营的过程中,既要综合考虑美国各地区的技术标准,这些是美国本土企业所熟悉的,也是合资的优势;又要避开“埃克森一佛罗里奥修正案”。当然,合资经营可能会遇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冲突以及泄露商业秘密等劣势,也可能会遇到税收不平等待遇。2间接在靠近美国的第三国设厂或美国所谓的市场化国家设立厂。采用独资或者收购的方式,树立本企业的国际品牌。目前,康佳已经在靠近美国南部边境的一个墨西哥小镇设下工厂,专曹对美出口的彩电。四川长虹目前已在海外相继成立了澳大利亚长虹、印尼长虹等企业。TCL与汤姆逊合资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在北美市场将主推RCA品牌。而在此之前,TCL已经通过其设立在泰国等地的工厂来生产出口美国的彩电产品。

2,2欧盟市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占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件的70%以上,中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第一大立案对象。1998年4月27日欧盟委员会确定中国不再属于完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属于“特殊市场经济”国家。虽然在法律形式上中国不再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实际上中国仍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必须提交充分说明自己产品是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以争取获得以本国产品价格为参考的资格。但这些证据涉及五个方面的标准应该说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2003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项旨在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的新政策。除此以外,欧盟对直接投资的技术约束程度也较低,对该区域市场可以采用股权式进人。中国的彩电企业可以与当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不同形式的股权方式合作。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这种低成本优势是与我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所以选择跨国经营是比较理想的方式。1独资。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独资被认为是最佳的海外投资方式,其优势在于一是独享本企业的机密和垄断性的竞争优势;二是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决策权;三是具有整体经营弹性;四是独享其经营成果。2.合资建厂。其优点在于:其一是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其二是以散件为资本,即带料加工合资建厂。比如,TCL与汤姆逊合资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公司成立后在欧洲市场将力推汤姆逊的品牌。这种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分散风险。3.收购兼并。一是迅速地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商标、技术及管理经验,并与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相结合;二是快速地占领海外生产据点、海外销售据点并扩大商品销售;三是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供应链上游的供货来源;四是避开东道国设置的种种壁垒,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得以缓和。当然,对于欧盟市场可以选择其它形式的进人方式,契约式进人或者贸易式直接输人。

3.政策和措施建议

中国彩电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塑造品牌形象,政府应积极在法律法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方面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服务。

3.1制定和完善法律规范

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的关于FDI的投资法、外国企业投资法等的法规或法律体系,有的将其融合在国家的宪法中,有的包含在贸易法、关税法、银行法等法规中。而我国现行法规主要是针对审批和外汇、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几部法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应及早制定与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相接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投资促进法》等等相关法规。让中国的彩电企业或其它行业的企业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②。

3.2建立专门的贸易投资管理服务机构

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和实力较弱,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而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立权威性的提供贸易信息和法规政策的管理机构迫在眉睫。在彩电企业反倾销案中,很多中国企业借助于国外的律师和法律咨询机构,一方面信息沟通慢,另一方面成本比较高,使得交易费用变高。像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和中国国际商会(CCOIC)就是非常好的机构,可以借助这个机构运行的经验,成立类似的官方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为彩电企业或其它企业提供相关国家引进外资的文化禁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等宏观信息。

3.3财税支持政策

政府应通过减免税收,来鼓励更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时段上来讲:对于海外经营的企业实施一定时期的减免税优惠,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产品上讲:由于在海外投资而出口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以考虑免征关税。从规范上讲:构建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抵税、税收延付等税收制度。

海外经营范文篇9

关键词:银行并购路径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银行国际化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步骤后已经具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银行的条件。同时,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不断扩大和巩固内地市场份额后,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谋求海外业务的不断增长。本文将在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跨国并购和海外新建这两种对外投资方式来探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

一、国际银行业海外经营的途径

银行从事跨国经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对银行而言,以新建方式在海外经营就是通过在投资国开设代表处、分行或者申请设立在当地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银行从事跨国业务。并购则是以现金、股权或现金加股权的形式购入目标银行的股份达到参股或控股的目的,从而将业务延伸到海外。可以说这两种海外拓展方式各有优劣,银行在跨国经营时往往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加以选择。

从当前国际银行的发展来看,可以说其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并购重组的历史。汇丰、花旗等国际知名银行无不是运用了兼并收购这把对外扩张的利器走上了国际化舞台。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跨国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显得尤为瞩目。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为国际银行业并购资本开辟了更大的运作空间,参股中国银行业为跨国银行下一步在华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使得在欧美银行业并购趋缓后亚太地区有望成为今后国际银行并购的集中地。这也为中国银行业将外资“引进来”增强自身实力后踏上“走出去”的征程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业也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纷纷走出国门开展业务,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国有银行经过注资、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上市等一系列改革,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开展海外经营打下了基础。

(一)海外经营规模尚小

目前国内银行海外经营的机构数量不多、业务相对单一,香港地区以外的海外机构主要以分行和代表处为主。另外,海外机构实力较弱、盈利能力不强,海外业务对国内银行整体盈利的贡献度不大。除中国银行海外资产及海外业务利润相对较高外,其余国内银行的海外经营规模都偏小。

(二)香港地区成为国内银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区域

香港一直以来就是内地企业走向国际的一个窗口,对于银行业也不例外。由于其语言、文化、区位以及金融中心的优势,使得国内银行纷纷在港设立分行或开展并购,从而迈出国际化发展的第一步。如我国在海外经营规模最大的中国银行截至2006年末,在香港的资产占到了该集团海外资产总额的83.42%,海外贡献净利润的92.52%。

(三)国内银行海外发展战略日渐清晰

由于受到银行体制、经营环境等国内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战略并不十分清晰。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均表示了向外扩张、成为国际性大银行的愿望,并且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都通过海外并购迈出了对外拓展的第一步。同时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随着在国内经营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外资参股的带动,也纷纷制定出了适合自身的海外发展战略。

三、对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选择适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战略投资者的引进,组织架构、经营业务、管理理念均发生变化,已经朝着国际性的银行发展迈出了一大步。而对于一些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应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国内市场的拓展上,在不断夯实国内经营业务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探询海外发展的空间。在海外建立代表处、分行或子银行也是国有银行开展海外业务、积累国际经营经验的重要途径。总之,可以根据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灵活选择进入的方式。

(二)认真对待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目标市场是银行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环节。国内银行应该根据现有的海外业务发展层次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全面衡量海外目标市场。

1.加速整合利用香港平台。

香港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集中,市场规范、法规完备、监管严格。以香港市场为中心辐射亚洲区域市场,是我国银行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2006年8月,中国建设银行收购了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从而开启了国有银行股改后对外投资的大门。国内银行应该全面整合在港的银行机构,突出主营业务、体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2.充分把握东南亚市场。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启动,以及新加坡金融中心在该区域的辐射作用,再加上地域相近、文化相通等因素使得东盟国家的银行业也纳入到了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的视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重组本国银行,这为我国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如:2006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和印尼Halim银行股东签署了收购协议,工商银行将收购Halim银行90%的股份。若工行收购成功,将对其在东南亚业务的拓展形成实质性的优势,并且迈出了内地银行在香港地区以外并购的第一步。

3.适当考虑欧洲、北美市场。

对于银行业发达的欧洲北美市场,当前我国银行进入有限,为数不多的机构设置也是以代表处、分行等形式存在。这固然与欧美国家对中资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设置较高的门槛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从监管到海外经营体制的规范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当前通过并购进入欧美市场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以设立子银行的形式取得所在国的法人资格,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以相对较少的阻碍进入欧美市场,另一方面所设子银行完全受到东道国法律监管,将以更高的标准从事海外经营活动,有助于不断积累海外发展经验。

4.谨慎对待南美、非洲市场。

对于南美和非洲市场,由于经济环境、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再加上当地政治局势又复杂多变,因而在我国银行海外拓展的区域选择上应放到最后考虑。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在非洲设有赞比亚分行和约翰内斯堡分行,在南美的圣保罗设有代表处。随着我国对这些地区贸易、投资的不断增加,国内银行可以加快对南美、非洲的了解,在适当的时候谨慎进入。公务员之家

(三)我国银行海外并购的几个关键点

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是国际银行业惯用的业务拓展手段。除了在海外新建分行或子银行,今后我国银行应该更多的运用并购这种方式对外投资,这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业务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

国内银行不能为了单纯的“走出去”而开展海外并购,要将对外投资演化为银行本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对于目前均已表明要向国际化发展的上市国有银行来说,并购对象可以是具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以实现未来业务的综合发展。公务员之家

2.注重对收购对象的选择。

收购寻求的是对某一市场的快速进入和市场地位或业务优势的建立,所以并购时必须考虑目标银行的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等内容。要收购那些市场领先者或具有优势和潜力的资产业务。当前对我国银行而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十分注重并购银行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

3.注重利用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国际经营经验。

国有银行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均是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有着较为丰富的银行并购经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战略协作关系获得其对海外并购的指导参与。

4.注重并购后的整合。

银行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购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对目标银行整合的好坏。银行在跨国并购中要考虑海外机构人员的本地化、经营理念的对接、企业文化的融合、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的调整等内容,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Pilloff,StevenJ.BankMergerActivityintheUnitedStates,1994-2003,StaffStudies176.Washington: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2004.

[2]ValentineV.Craig,"China’sOpeningtotheWorld:WhatDoesItMeanforU.S.Banks?"FDICBankingReview,2005.

海外经营范文篇10

首先,没有确定适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发展思路,

缺乏明确具体的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和规划。部分建筑企业认为"走出去"一定海阔天空,风光无限,但对自身竞争优势缺乏必要了解,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在投资项目、企业文化研究、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缺乏论证,经营方式单一,不能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缺乏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不能完全市场化,仍然处于半政府状态。有关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建筑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缺乏对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与培育的战略选择,没有具体的海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其次,对他国文化了解不够,社会关系处理不尽如意。

我国部分建筑企业在实施海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还象在国内一样,把人情交往当作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许多企业家习惯了在国内依赖于由人情交往所编织的社会关系网即社会资本,形成对关系的依赖。没有详细了解拟进入国家的市场与文化背景,没有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管理思路与策略。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部分企业照搬国内经验,结果吃了亏,最终被迫退出了市场。

第三,传统思维习惯和管理方式的束缚。

我国在海外经营的建筑企业大部分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习惯于依赖政府,依靠政府工程,市场竞争观念不强,"大锅饭"和"铁饭碗"的体制和观念,还未彻底改变,"官本位"思想严重,在部分企业中"人治大于法治","一言堂"、"家长制"、"上智下愚,尊卑有序"等落后的传统观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国企的经营者是准官员,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即使海外经营成绩欠佳,也可以调到其他企业或部门"易地做官".部分企业甚至依然用国内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海外工程,如,某企业一个项目经理刚到海外,在施工中遇到问题,马上决定:开个现场办公会解决。这在国内是一个制度化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但在海外业主、监理及海外员工眼中,他们就会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明白"现场办公会"的意思,认为一件本来可以由下面员工当即直接办理的事,为什么非要等到开"现场办公会"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呢?

第四,没有很好地遵循国际交际惯例。

交际是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能看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文化在一个员工身上的具体体现。部分建筑企业海外员工在与当地主管部门、人民交往中,急于求成,按照在国内的交际惯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热情过度,令对方反感;有的员工大男子主义严重,不尊重当地妇女;有的员工工作中过于谦逊,使业主方、监理方误以为其工作能力差,工作造成被动;还有部分企业海外经理还像在国内一样,对海外招聘的员工的婚恋、家庭、健康、经历、住址、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见解等问长问短,认为这就是关心属下,结果事与愿违,造成误解。

第五,部分企业出"门"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强。

一走出国门,很多建筑企业开始有些茫然,不知自己的管理水平到了外国怎么样,不知道要遇到什么样的业主和监理,觉得在国内多年的施工经验不管用了。加之刚开始还有语言问题,部分企业海外经营人员中标后匆忙上场,过分依赖翻译,对语言学习不重视,或者工程紧张顾不上学习,造成在物资采购上吃亏,看不懂施工材料,工作被动,很快就失去了自信心。

二、对境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使企业本土文化尽快"落地生根"。

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经营,要确定合适的国际化发展思路,选择"文化先行"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训给予充分重视,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员工的文化认知力和文化适应性。要尽快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在海外找到共同点和结合点,使企业自身文化在海外"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海外企业文化体系。

第二,加强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研究,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社会文化通过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和世界观,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并作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文化氛围和产品的文化品位,这是社会文化渗透于市场经济运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形式。

企业要走出国门发展,首先就要了解各国的文化、处理好社会关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有来自于风俗习惯的,有来自于价值观念的,有来自于行为举止的,有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等等。"美国加州牛肉面"公司共有78家分店,只有一家开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其他77家分店全部开在中国,经营者充分利用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跨国经营取得巨大成功。

海外经营不同于本国经营,企业公司领导者必须把文化差异这个变量考虑进去。管理好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员工,解决"跨文化管理",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寻找超越文化差异的公司目标,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这是建筑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遵循国际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惯例。

与人打交道,这是最实际的企业文化之一,因为你代表的是企业形象。到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与我国大有差别的海外经营,首先就是要与他国的政府官员、业主、企业和当地人民打交道,把企业宣传出去,把工作开展起来。所以一定要注重与他们打交道,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他们进行交往和沟通时遵循国际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惯例,尊重个性独立,维护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论,有以下几条国际惯例。(1)信守承诺。(2)热情有度。(3)尊重隐私。(4)女士优先。(5)不必过谦。有的时候,在对外活动中,难免会碰上一些本人尚未经历的场面,或是难以处置之事,此时此刻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一下他人的做法,努力"从众",与大家保持一致。

但不论和任何国家的人打交道,走出国门的企业和个人请务必记住:中国人同外国人是平等的,我们是有自尊的,不要忽略了我们的民族尊严、民族气节,见到老外莫要卑躬屈膝,要不卑不亢,保持民族气节,更不能趾高气扬,摆阔气。这比在国外承揽多少工程,挣多少钱都重要的多。

第四,靠实力说话。

在海外经营建筑企业共同的一个感受是执行程序比国内要正式得多,也先进得多。面对的业主和监理,只认实力和施工水平,靠请客送礼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过硬的质量征服他们。

在完工的阿富汗昆都士公路修复项目中,世界银行南亚交通部门主管陈广哲对工程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个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公路项目,即使在遇到恐怖分子袭击,造成人员伤亡、被迫停工的意外打击下,仍然能按时优质完成,显示了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他还说,这个项目最后能得到各方满意,中铁十四局集团派出了优秀项目经理是重要原因,这个年轻人懂英语,素质高,管理水平一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最重要的管理保障。

第五,加强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