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1:30:03

海外并购范文篇1

一、战略风险

在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选取正确的并购方式。其并购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战略性风险”,通过选取与自身企业发展及产业相似的海外品牌进行收购,以此来扩大自身企业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发展空间。二是“投机性并购”,投资性并购与战略性并购不同,投机性并购是一种准备不充足的并购方式,其存在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因为海外并购导致的美国并购处于退步的期间,我国企业应要做好全面的准备,通过科学的战略,提高海外并购的效率,不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扩张市场。并从海外业绩降低企业中吸取经验,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去进行海外并购。从大部分海外企业业绩下降来看,其一部分的是有金融危机的外在影响,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原因。所以,打破传统的单靠资金并购的方式,确立科学的并购战略,是海外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财务风险

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进出口企业出现经济危机,同时也给企业及银行间的资金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减少不利影响,许多海外国家对其计量标准进行了相关修改,以此减少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自身企业的资金情况,在确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海外并购,以避免得不偿失的情况出现。同时,企业还要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以确保收购后有能力管理并购的公司。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

海外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有很多,其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即收购双方所具备的企业信息不一样。因为收购方对被收购方企业文化、核心技术等相关信息准备不充足,常会出现被收购企业虚报价格的情况,并对收购方隐瞒自身的不足,所以,为了降低此类风险的出现,则需要收购方对被收购方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专业的机构对其市场情况进行评估,降低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四、政治法律风险

海外并购能否成功,还离不开收购方所在国政治局面的稳定情况,以及收购方所在国政治经济实力是否允许,在确保自身国家经济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海外并购,才能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对海外并购所产生的利与弊充分了解,从而达到海外并购预期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聘用一个相关律师,确定一个全面的合同,以达到在收购后的高效发展。

五、国外劳资风险

海外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以一个价格收购海外企业,还需要考虑到收购成功后,国外企业劳务工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工制度较严格,其所需要的工人工资和福利费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因此,劳务工资问题也是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大重点。在各国国情、法律制度及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企业要充分了解被收购方劳工制度,更具实际情况,从工人工资及工人福利等方面考虑,制定全面的计划,降低风险,以确保公司收购后得以全面发展。

六、文化整合风险

企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其伴随着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具有着不可小觑的企业影响力,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各企业因为所在国家特色不一样,其在经济市场上的地位也有所差异,且如果并购成功后,两方公司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那么将会给企业自身经济带来危害,因此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成功后需要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合理的文化整合方案。上世纪末,以日本为代表的并购热潮的出现,即海外并购发展的初期,因为经验的缺乏,导致在并购成功后出现两方公司文化不同的情况,从而使得企业发展不前。由此可见,海外并购后遇到的风险就是两方公司文化不合。所以,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需要对两方企业文化加以整合,取其优点文化,去其缺点,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公司发展的凝聚力,从而促使新企业文化的产生,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新潮流。伴随着潮流发展,往往利与弊是并存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中资型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海外并购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所以,我国企业需要补足海外并购所缺少的经验,抓住机会,降低投资风险,转变传统观念,深入了解所收购的品牌的核心技术,提高自身企业的技术能力。以提升自身企业在国内的地位,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林思源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烨.浅析跨国并购的新趋势及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09(7).

海外并购范文篇2

企业海外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企业通常可采用的融资渠道有: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股票和认股权证。

一般而言,企业海外并购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并购企业的资金结构。(2)企业负债经营过度,财务筹资风险恶化。(3)汇率波动风险。(4)国际税收风险。第五,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风险。在一个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并购一家企业的融资风险要比在政治稳定的国家高得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利率和风险回报相对要高得多,他们也害怕自己的投资无法收回。

而影响并购企业的融资财务风险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1)是市场环境因素。资本市场是企业并购中迅速获得大量资金的重要外部平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都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方式有限,企业融资大多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成本不容易通过多种融资槊道降低。而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融资程序比较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与风险。(2)是政策因素。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海外并购给与政策或资金上的支持。我国政府积极参与海外并购融资政策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银行贷款成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的重要来源,因此,政府贷款利率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

从内部来看,首先是融资能力。融资能力包括内源融资、外源融资两方面。内源融资能力主要取决于该企业可以获得的自有资金水平及有关的税收折旧政策等,一般内源融资资金成本较低。但受企业自身盈利水平的限制,而且过多的运用内源融资,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外源融资能力主要指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等融资方式,取决于外部融资渠道的多寡、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及市场对企业的态度等。其次是融资结构。包括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中包括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结构等,企业融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融资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实际经营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就可能产生利息支付风险和按期还本风险。在以股权资本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对外发行新股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控制权转移给了新股东,如果普通股发行过多,原股东可能丧失控制权,并购企业反而面临被收购的危险,而且当并购后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时,会使股东利益受损。

2海外并购的融资风险控制

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资本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原则。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企业在综合考虑融资成本、企业风险以及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应该以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为融资原则。当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融资还面临着重重障碍,企业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多种渠道融资的同时,可以通过融资方式的创新,顺利完成海外并购。

(1)与国外企业结为联盟,寻找适合的跨国战略投资者,共同完成收购。目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多是独立完成,这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并使企业承担很大的财务风险。我国企业可以与海外企业合作,在利益上共享。这样既可以解决部分甚至全部的融资问题,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这种合作是双赢的,我国企业从中可以积累与海外公司合作的经验,通过结为战略联盟来共同完成并购,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中国化工集团旗下的蓝星集团便于2007年成功引入美国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作为其战略投资者,同时百仕通出资6亿美元购入蓝星集团20%的股份。百仕通对化工领域非常熟悉,了解这一行业的收购与合资机会,成为在蓝星集团的国际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支援力量,在今后的海外并购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引入百仕通后,蓝星成为具有一家国际背景的公司,一定程度上还可避免政治风险。(2)利用有形资产进行产权嫁接融资。利用有形资产进行产权嫁接融资是并购企业将自己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生产线、部门等嫁接于目标企业,成为目标企业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相应的股权以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控制。2000年5月,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将其麾下的雷诺工业车辆公司的所有权全部转让给瑞典沃尔沃公司,沃尔沃公司则将其15%的股份增发转让给雷诺汽车公司。此外,雷诺汽车公司还在股市上收购沃尔沃公司5%的股份,使之成为沃尔沃公司第一人股东。雷诺汽车公司的产权嫁接融资利用有形资产作为并购支付手段实现并购,为大型并购融资尤其以小并大的融资提供了成功范例,对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3)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选择。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在企业的海外并购中,银行贷款也成为企业获得海外并购资金的主要渠道。同时,由于海外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巨大,只进行国内银行贷款往往不能足额筹集到所需资金,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融资时,多利用银团贷款。银团贷款又称为辛迪加贷款,是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贷款方式。国际银团是由不同国家的多家银行组成的银行集团。对于贷款银行来说,银团贷款的优点是分散贷款风险,减少同业之间的竞争;对于借款人来说,其优点是可以筹到独家银行所无法提供的数额大、期限长的资金。即一般来说,银团贷款金额大、期限长,贷款条件较优惠,既能保障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又能降低建设单位的融资成本,是重大基础设施或大型工业项目建设融资的主要方式。

另一种运用比较多的是平行贷款。在不同国家的两个母公司分别在国内向对方公司在本国境内的子公司提供金额相当的本币贷款,并承诺在指定到期日,各自归还所借货币。平行贷款是两个独立的贷款协议,分别有法律效力,是分别由一母公司贷款给另一国母公司的子公司,这两笔贷款分别由其母公司提供保证,效果相同。平行贷款的期限一般为5至10年,大多采用固定利率方式计息,按期每半年或一年互付利息,到期各偿还借款金额。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仍须依照合同执行,不得自行抵消。因此,为了降低违约风险,另一种与平行贷款非常相似的背对背贷款就产生了。背对背贷款是处在不同国家的两个企业之间签订的直接贷款协议。尽管有两笔贷款,却只签订一个贷款协议,这样就解决了平行贷款中的信用风险问题。

除上述融资方式外,还有海外上市、海外发债、海外发行可转债、美国存托凭证、换股等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方式逐渐出现在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显示出我国企业日益成熟的资本运作技巧。但从总体来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方式仍然极为有限,我们应该从国外并购案例中得到启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握金融风暴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海外并购范文篇3

关键词:环保企业;海外并购;PEST分析

一、我国环保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企业也踊跃实施“走出去”战略,实行“海淘”开展国际经营活动。海外并购,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企业实施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和手段。2013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了更多的机遇。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保持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十三年的持续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金额增长21%,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环保行业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特别是党的“”报告中重点强调了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因此,在各项环保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环保行业发展迅速。在实施海外并购方面,环保行业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表现出强大势头。其中,2015年国祯环保以4437.08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3472.9万元)协议并购挪威GoodtechEnvironmentAS公司;先河环保以4292万元并购美国SunsetLaboratory公司。同年,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并购案有首创股份以1.13亿元收购新加坡ECO工业公司,扩展了海外业务,助力公司废物处理业务进一步发展。由此,近年我国海外并购的件数不断增加,数额不断刷新。然则,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蕴含着风险,诸如并购两方的经营观念不同、两国监管法律相悖、员工的工资待遇、环保等问题的存在,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司空见惯。本文通过PEST工具分析中国环保行业现状,以对环保企业海外并购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环保行业的PEST分析

(一)政治环境。中国环保部于2016年10月27日执行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提升了环保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开展的中国首届生态文明奖的评选活动,建立了生态保护奖励机制,从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和促进机制得到进一步改善。(二)经济环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往如何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社会生产,转化为如何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发展的均衡性与充分性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部分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背景下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在国民民济中的比重中,从GDP和地方财政支出两方面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从“十二五”初期的3100亿元到末期的5000亿元,因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环保行业将大有可为。(三)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发展的概念是否科学和正确,直接决定了发展的成败。为此,“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新的发展理念。当前,中国大量兴起共享单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国家对能源车的补贴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的排放。同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生态总体向着好的方向前进。(四)技术环境。国家更重视环保专利保护。2017年,环境保护部组织了近30个环境学术交流,举办了“2017年环境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环保工程技术中心创新成果展”等多项技术推介活动。2018年“中关村环保创新加速器”建立,旨在采用新模式与新机制,打造节能环保专业技术产业孵化创新体系平台。国家对技术的重视和支持推进环保行业的技术创新与研发。

三、我国环保企业拓展并购启示

(一)以民营上市企业为主导开展海外并购业务。2010年之前,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力军,以中国石油、中国铝业等资源类公司为主导开展海外业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海外并购民营企业脱颖而出,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出压倒性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国企决策节奏及机制欠灵活,从而使得国企海外并购有所降温。这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契机,民营环保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并购扩大其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和竞争力。(二)获取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企业应该大力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固废处理、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等方面;研发环保产品并积极投入生产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开拓环保服务产业,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从而实现在海外的垄断优势,扩展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三)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办厂降低经营风险。中国环保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方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种的重要方式,即与当地环保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这样可减少国外法律政策、商业环境及文化特征与国内有所差异而导致的一定风险值,从而可以使中国国企业可以更好的融入当地,了解当地的市场、文化等,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涓.理解科技全球化—资源重组,优势集成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管理世界,2004(6):4-13.

[2]陈启虎.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攀登,2005(4).

海外并购范文篇4

海外并购风险表现为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得到的收益相对于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差别。海外并购中蕴涵着各种风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并购的实施过程予以分类,具体可分为并购策划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整合阶段风险。

1.1策划阶段的风险

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制度风险。

并购主体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对并购目标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都关系到海外并购能否取得成功。

1.2实施阶段的风险

主要包括信息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同时,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

1.3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并购整合阶段,存在因产品链重叠导致效率降低的生产风险、管理人员流失造成的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对将要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2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的风险防范

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海外并购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国外公司和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等。要防范这一阶段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明确战略,科学决策,仔细筛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制定科学的并购策略。并购前,要根据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的大小制定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和赢利水平的范围。在对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之后,便可根据得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

2.2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要及时掌握并购目标所在国的经济形势、政策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并购国际惯例等情况,避免在未来的并购过程中发生问题。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并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以及时防范风险,按时进行风险评价。要完善对人员、程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

3并购谈判与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该阶段,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与汇率波动)、谈判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构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第二轮风险。要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国内企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评估,避免定价风险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并购之前对目标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控制并购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调查包括:财务调查、业务调查、法律调查等。

3.2重点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降低谈判风险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扮演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为并购企业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确立并购条件,协助并购方筹集资金。我国海外并购企业要充分重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加强合作。

3.3拓宽国际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风险

我国海外并购的投资母体,虽然在国内是巨型企业,然而在国际上却只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不足外,国际汇率风险、税收风险等都是海外并购面临的融资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汇率风险方面,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二是要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筹资途径;三是在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举债,借入该国货币;四是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在利率风险方面,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也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4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

付款方式一般有现金、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而海外并购金额大,具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并购目的,双方进行商定。比如企业并购目标企业不是为了长期占有而是待合适时机将其出售,可以选择短期借款的方式,因为其融资成本低;如果企业并购的目的是长期拥有目标企业,则选择与还款计划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是明智之举。

4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谈判和交易完成阶段及并购后整合阶段的失败风险概率依次是30%、17%、53%。可见,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应对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对于国内企业,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文化整合困难,人员整合不当,并购后经营优势难以发挥等。针对这些风险,中国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4.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

整合的目标是将目标公司融入新公司,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并购后要制定实施完善的管理方案,合理有效的进行并购整合。

4.2控制整合成本

联合证券并购私募总部的分析师韩楚指出“并购中最大的成本是整合成本”。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完成海外并购,就要在收购前对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作一个准确的估计。然后再以实际测算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科学整合。

4.3确保完整合并企业的资源,加强业务经营整合

并购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被并企业的资源,明确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提升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

4.4注重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

企业并购完成后,要注重人事重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升迁体制,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

海外并购范文篇5

据2005年底商务部的报告显示,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了一份《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对外并购的第四次热潮,今后几年对外并购将继续发展并日益活跃。”我国企业现已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时期,但结果却不甚理想。上汽控股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员工持续罢工,让“中国老板”伤透脑筋;TCL兼并法国汤姆逊以后,赢利下降,市值缩水,与阿尔卡特的合作持续一年以后也宣告结束;联想吞下IBM个人电脑以后,在欧洲的销量下降,排名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就显得异常重要,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知识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由于知识存在的模糊性及强大的组织路经依赖,知识是竞争对手短期无法复制与模仿的,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根源。企业的发展就是知识创新、复制与转移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走向全球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壮大,我国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走向世界,但由于其特殊性,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主要是采用并购这一方式。

在实践中,一些大型的垄断行业的企业并购案中,政治及国家安全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在此不作讨论,为了便于讨论,本文中所讨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指面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并购行为,而这种并购行为的行业局限于国内已有充分竞争,有望在世界占重要地位的家电、IT等竞争性行业。

1知识的分类

按照获取的方式及被转移的难易程度,知识可以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从文献、图表、文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可以编码,易于传播。隐性知识多存在于个人和组织的经验中,也涉及个人的价值观、背景和组织的建构、文化中,通常无法以编码化的方式存在,它的传递只能依靠个人的交流与沟通,因此获取困难,转移的难度也很大。

2并购中的知识转移

2.1并购目标选择中的知识转移

我国企业并购的对象一般为具有良好声誉的大型组织中的业务部门,知名的品牌和良好的渠道是收购目标的共同特征。通过并购,不仅能使企扩大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还能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核心技术,赢得核心竞争力。如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收购,可以使它完全获得西门子在手机领域拥有的1000多项专利,覆盖范围包括2G、2.5G和3G,仅核心专利就有几十个;真正使明基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全球手机顶尖生产厂商。

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借此契机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品牌以打开国际市场,迅速实现国际化战略,因此并购目标的选择主要围绕技术与渠道两个层面。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要特点就是我方虽掌握了控股权,但技术与管理却处在落后的一方,同国外大企业对我国进行的知识转移相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知识转移方向却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因此,相对于渠道来说,技术的转移是第一位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转移对象即并购目标的选择就应突出这一点。

而我国不少企业海外并购选择目标时却往往只考虑到品牌及渠道,对其选择的企业的知识准备考虑较少。我国企业作为知识转移的接受者,本应接受的最重要的知识却无法从知识转移的发送者——并购企业中获得,这为企业并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2.2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针对80年代美国的并购热曾指出“公司兼并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兼并后公司能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兼并”。企业并购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是否成功,要看企业能否成功整合,即要看知识转移是否成功。知识转移包括将知识传递给接收者和接受者加以吸收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成功的知识转移应是知识发送者高效率的把知识传递给接受者,而接受者充分的接受、理解、吸收、利用并创新所接收到的知识。如果知识没有被真正的吸收,知识转移就是失败的。企业并购方式的实施就是企业并购后的知识转移过程。企业并购后的知识转移是全方位的,因此决定了并购目的达成需要多种方式,在具体过程中需要多种手段进行保障。下面我们从知识转移的不同层面和转移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2.2.1知识转移的层面

根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我们可以把知识转移分为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即技术知识的转移和企业其他非技术知识的转移,两个层面知识的转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我们将在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中分别对两个层面进行具体探讨。知识转移的不同层面决定了并购中的不同方式的运用

2.2.1.1技术层面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我们可以把这种海外并购看作技术并购,因此我们将着重从技术层面进行探讨。

技术并购是以获取目标方技术资源为目标的并购活动,技术并购后收购方获得了目标方的控制权,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目标方的技术资源重新整合,是技术转移的最彻底形式,通过技术并购,将组织外部的技术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的技术资源。技术层面的知识转移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方面,其成功与否关系着并购的成败。

我国企业得到的多为图纸,数据等可编码化、用书面表达出来的显形知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的转移。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个人层次,并购目标的员工个人的知识、经验没有转移到并购后的企业中,甚至出现了并购后员工大量流失的情况;在组织层次,新的技术只是被机械的应用,没有被充分吸收并加以创新。最重要的技术并购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标。

2.2.1.2管理层面

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一个特点是收购目标均为有很高声誉的知名企业,可见我国企业比较重视并购目标的现有渠道、良好品牌和管理经验。我们把这些非技术的方面定义为管理层面。管理层面的知识包括组织建构、组织文化、组织运作等所有非技术的知识。管理层面虽然不是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最主要部分,但管理层面的知识转移对技术层面的技术转移有重要作用。由于管理层面的知识转移不顺畅也导致了技术层面知识转移难度的加大。

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中,文化背景不同,组织文化也有很大差距,因此管理方面临极大困难。TCL的主管曾公开抱怨说,在欧洲让工人加班加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中外在企业管理方式上也有差别,如中国企业讲究灵活性,此路不通就另寻他途,但西方企业讲究老规矩,往往是“一根筋”。双方在管理方面容易发生冲撞。

2.2.2知识转移的阶段

Gilbert和Cordey-Hayes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取得、沟通、应用、接受、同化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在知识转移前必须先取得知识,知识的取得可以来自组织内部的实践和创新,也可以来自外部的知识转移,知识的取得是多途径的。知识转移过程中需要高效的沟通,同时知识的取得也是一个沟通成功的过程。知识取得的目的是应用,只有在应用中检验所取得的知识,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接受和同化。组织对知识的接受应是全方面的,只有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认识到所接受知识的重要性,并加以消化,才能认为组织已接受了知识。若只有组织的少数成员能够加以理解,即使所取得的知识被应用到组织中,也不能视为组织已吸收了知识。同化相当于“创新”的过程,是知识转移中最关键也最难的环节,可将取得的知识加以应用和吸收后,将其融入到组织的常规与日常工作,使其完全变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创新已获得新的知识。

Gilbert和Cordey-Hayes认为知识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目标。而大多数组织停留在知识的应用和吸收层面上,无法使其成为组织的日常惯例,这样的知识转移是不完整的,可以说是失败的。

从知识转移的过程来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施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此环节上的失误导致了并购行为的不尽如人意。

首先,知识的获取失败,这是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失败的根本原因。以TCL并购汤姆逊为例,据外电说,对海外市场操作经验的空白甚至让这些进驻法国的中国人一时间不知所措,“中国方面的管理人员对于美国零售商的强劲需求感到吃惊,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同后者直接开展过合作”。我国企业虽掌握了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但却处于知识转移中的接受者地位,因此国内的已有知识无法转移到海外,与此同时,本应从所并购企业获得的知识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转移,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后实际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在知识转移的第一阶段——知识的获得就是失败的。

其次,沟通的缺乏。由于语言不通、组织建构不同、组织内部和中外文化差异等,并购后的企业普遍缺乏沟通,这导致了知识获取的失败,同时获得的有限知识也无法顺利转移。

技术的接受和应用是知识转移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沟通的缺乏,企业虽掌握了并购后企业的控制权,却并没有实现知识的完全转移,因此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是有限的。这也导致了并购后企业在市场上并没有获得认可。联想并购了IBM的PC业务,虽并购目标本身是该行业的佼佼者,但消费者却普遍不看好,这就是因为企业对技术的接受和应用是有限的。

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就更是无从谈起,并购目标的知识并没有变为企业的一部分,更不用说成为新企业的常规与日常工作。TCL并购汤姆逊后的巨额亏损就在于没有能在技术和市场转变时做出有效的调整和管理。

2.2.3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Simonin指出组织差异程度、文化距离、知识传送者保守心态、知识接受者经验及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等因素,会影响知识的转移与接收。Child(1998)认为企业间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有知识本身的转移能力、接受者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合作成员的经验总结能力以及在组织间学习上存在的认知与情感障碍、机制障碍和沟通障碍等;而柔性组织结构、所有权特征、文化冲突以及母公司的积极参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取。

对于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大致有以下主要因素。

2.2.3.1被转移知识的特征

知识可以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上文提到的两个层面中绝大部分的知识都属于隐性知识。由于显形知识易于转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隐性知识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前面已对两个层面进行了具体的的分析。

2.2.3.2组织的学习能力

知识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组织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陈菲琼提到,“容纳力”是指组织阶层学习他们的合作伙伴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基本信条,包括学习的愿望以及学习的机遇。重要的是指组织阶层的能力,资源的适用性,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组织的学习能力有三大障碍,即认知和情感障碍、机制障碍、沟通障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与并购目标方往往存在着认知和情感上的隔阂,组织建构的不同和沟通中的障碍使得沟通渠道不畅,因此新企业无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3.3接受者的经验总结能力

知识接收者是知识转移的重要环节,在海外并购中,知识接受者的经验总结能力异常重要。我国企业虽在国内已经过了充分的竞争,但对国际市场相对陌生,目前进行的并购为其实现国际化战略的开端,因此海外经验十分匮乏,这也是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

2.2.3.4组织的所有权特征

通常的理论中,并购后的国内企业作为母公司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从我国企业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及并购的目的上说,又是知识转移的接受者,这种错位正是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活动的特殊处所在。

我国企业拥有并购后企业的所用权,因此易于以我为主,忽视了来自于被并购方的知识转移,造成了知识转移的障碍。实践中,中国企业往往急于要将新兼并的海外企业变成一家中国企业,让企业领导层的一个小圈子决定一切,这既造成了知识转移的失败,又使习惯于自己承担责任的西方经理们大为恼火,破坏双方关系。

3有效进行知识转移的对策

(1)选择适当的知识获取对象。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首要目的是获得核心技术,因此必须选择满足这一目的的知识获取对象。否则,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掌握丰富的知识,最终只能归于失败。

(2)建立学习型组织。丰富的知识集合可以对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克服企业开始进行海外经营的困难,降低经营的不确定性并提高经营绩效。因此知识的获得对跨国企业尤其是我国带有特定目的建立起来的海外并购企业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获得知识,加强组织学习的能力,有必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并在企业内部实行组织学习机制。

海外并购范文篇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沿线国家的企业来获取海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而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行为,其中包括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建立了政治关联的企业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容易被认为受政府控制,从而引起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抵制和误解,最终降低了并购绩效[1]。但由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主要为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创造性资产[2],因此有必要探讨并购目标为发达国家企业或新兴国家企业的并购绩效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进一步细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为政治关联对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的影响提供更准确的证据。已有文献主要研究了我国企业并购发达地区企业的并购绩效,但其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与其存在显著差异的新兴国家的企业。本文将我国企业的政治关联与海外并购目标置于同一框架,以新都化工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为例,探讨我国企业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并购绩效,进一步完善并购理论体系。第二,为我国政治关联企业提高海外并购绩效提供参考。本文的重点是探讨我国政治关联企业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是否能取得财富效应,为我国的政治关联企业是否应借此契机投资海外市场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政府会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影响资源配置。民营企业家可以利用政治资源来获取政府的特殊待遇[3]。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企业家与政府的密切联系可以帮助企业减轻市场和制度失灵的消极影响,提升企业的业绩与价值[4]。政治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减轻融资约束[5],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6],更有利于获取公开债务投资[7]。企业家的政治背景还有利于企业享受税收优惠[8]、寻求产权保护[3]和弱化行政监管[9]等。相反,也有研究表明,政治关联并没有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的经营业绩优于有政治关联的企业[10]。袁建国等[11]进一步考察了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政治关联会降低市场竞争、助长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历史上长达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孕育了我国企业独特的政治基因,直至现在这只“隐形的手”依然影响着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并购行为[12]。许多学者针对政治关联与海外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更容易提升公司绩效[13]。企业可以利用政治关联来保护产权免受政府的损害,从而提高并购绩效[14]。政治关联还可以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打破行业进入壁垒,有助于股东获取财富效应[15]。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在母国所建立的政治关联会导致其跨国并购绩效的降低[1]。企业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会存在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外来者劣势导致了企业难以取得正的并购绩效[16],并且,企业利用政治关联获取了融资便利往往使得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存在盲目性,由此对并购绩效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7]。目前,大部分关于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从母国与东道国的制度差异、文化差异等出发[16],虽然有少部分学者关注主并企业在母国建立政治关联对跨国并购的影响,但其主要采用了股票市场指标来研究其短期并购绩效[17]。因此,本文从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考虑他们对中国企业构建政治关联的看法,从而深入考察政治关联与海外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为政治关联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

三、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目前衡量企业政治关联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企业高管曾担任的行政级别的高低来衡量政治关联程度的高低。张洪刚[18]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政府职务分为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科局级、科级以下以及无行政职务六个级别,赋予其相应的分值来衡量其政治关联指数。二是以企业高管中具有政治背景的比例来代表政治关联的强度[13]。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借鉴张洪刚的分类标准将企业高管分为曾在政府任职和无政府任职经历两种。企业的高管曾在政府任职即表示该企业存在政治关联。目前,使用事件研究法或会计研究法来衡量企业的并购绩效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事件研究法适用于研究短期并购绩效,通过观察并购事件前后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来计算超额收益率,以此来判断并购事件是否给企业带来财富效应。会计研究法通过分析关键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以考察并购事件对企业的长期影响。本文以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我国企业政治关联的看法为切入点,致力于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而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我国企业政治关联的了解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本文借鉴张新[19]的研究成果,选取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主营业务利润率(Margin)这3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研究我国企业在国内建立的政治关联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海外并购绩效。为更清晰了解企业政治关联与海外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已建立了政治关联的新都化工的海外并购绩效后,引入不存在政治关联的旗滨集团海外并购事件作为对比案例。选择该案例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新都化工与旗滨集团所并购的标的企业均为马来西亚企业,且并购时间均为2015年,这两个并购事件的背景相同,可减少宏观因素的干扰,更具有可比性;第二,并购目的均为横向并购,旨在开拓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并购方式均为并购后增资,并控股标的企业。本文通过对比存在政治关联企业和不存在政治关联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分析政治关联是否对企业海外并购绩效产生影响。(二)新都化工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1.企业概况。成都市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都化工”)成立于1995年,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2016年更名为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新都化工形成了以复合肥业务为核心、延伸和拓展调味品业务、开发中小城市电商业务的产业格局,是中国西部规模最大、销量最大的复合肥制造商之一。目前,新都化工有超过100家分子公司,其中包括6家海外子公司。新都化工董事长牟嘉云,曾担任四川省化工研究所供销科长、四川省科委技术交流中心项目部副主任,2000年至今任新都化工董事长。从其任职经历可以发现,牟嘉云曾在政府部门任职,因此新都化工存在政治关联。嘉施利(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来西亚嘉施利”),主要经营各类化肥、肥料进出口贸易销售业务以及各类农副产品进出口与销售业务。马来西亚是棕榈油出口大国,肥料大多依靠进口,投资马来西亚嘉施利有利于新都化工进入马来西亚广阔的肥料市场,快速扩展销售渠道。新都化工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越南嘉施利以及收购了泰国嘉施利,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发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海外市场占有率。2.并购过程。并购前,马来西亚嘉施利的股东为三个自然人:陈宏伟、SoonYiHui和YongKetLeong。新都化工于2015年8月25日与马来西亚嘉施利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协议规定新都化工收购陈宏伟持有的60%股权,并向马来西亚嘉施利增资449997令吉(约合人民币701590.32元)。此次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新都化工将成为马来西亚嘉施利的控股股东,持有其90%的股权。2015年8月27日,新都化工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此次议案。如表1。3.并购绩效分析本文采用会计研究法,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三个指标来评价新都化工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的长期绩效。以并购前一年2014年为基准,观察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两年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对这一并购事件的绩效进行分析。如表2。由图1可以看出,并购当年即2015年,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呈上涨趋势,净资产收益率上涨幅度高达54%,但每股收益却下降了32%。导致两者变化方向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新都化工在2015年8月因非公开发行股票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而增加了股本总数。而净资产收益率不受股权稀释的影响,能更准确地考察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主营业务利润率则能够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为了消除股本增加的影响,以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来衡量新都化工2015年度绩效更为科学。由此,本文认为新都化工在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当年获得了正的并购绩效。新都化工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的时间为2015年8月,而本文主要研究跨国并购的长期绩效,因此需要对并购事件发生后更长时间的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才能进行更合理的判断。从图1可以发现,从并购当年开始,直至并购后两年,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收益率均呈大幅下降趋势,且远远低于并购发生前的数值。这表明新都化工此次并购马来西亚嘉施利没有实现财富效应,取得了负的并购绩效。(三)旗滨集团并购马来西亚旗滨。公司旗滨集团成立于1988年,于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经过多年的积累,旗滨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生产、销售平板玻璃以及节能工程玻璃为主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浮云玻璃生产线。旗滨集团扩展海外市场、优化国际销售网络、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在对东盟自贸区成员国进行调研后,认为马来西亚在多个方面存在优势,符合其海外扩张战略的推进。因此,旗滨集团在图3两次并购事件前后财务指标走势对比图2015年1月6日与马来西亚旗滨公司的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表》,并向其增资约70万元人民币。1月13日,马来西亚旗滨公司办理了股权转让、增资变更登记手续。根据旗滨集团披露的2015年度报告,俞其兵在2011年8月至2016年4月任其董事长。通过查询俞其兵任职经历可以发现,俞其兵一直在民营企业任职,并未担任过政府职务,因此,旗滨集团在并购马来西亚旗滨公司时并不存在政治关联。如表3。由图2可以看出,旗滨集团在并购当年的各项财务指标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可能是由于2015年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导致玻璃价格下跌,经营压力加大。查阅其披露的2015年年报可知,2015年旗滨集团营业总收入较2014年略有提升,但由于玻璃价格下跌导致的存货跌价损失巨大,净利润与2014年相比反而下降了。从并购后一年即2016年开始,旗滨集团的各项财务指标急剧上升,2017年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分别是并购前的159.4%、281.3%和252.9%。这表明旗滨集团并购马来西亚旗滨公司取得了正的并购绩效,增加了股东财富。(四)两次海外并购事件绩效对比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新都化工并购后的各项财务指标是下降的,此次海外并购并没有获取正的财富效应;而旗滨集团的各项财务指标是上升的,此次海外并购给旗滨集团带来正的财富效应,增加了股东的财富。在国内经济大背景相同、标的企业所处地区相同且并购方式和并购目的都一致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形成并购绩效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标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主并企业是否在母国建立了政治关联存在不同的态度。旗滨集团在国内不存在政治关联,因此标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会认为其进行海外并购是遵循市场规律和竞争原则的结果。但在国内的政治关联可能使新都化工被打上了“政治烙印”,马来西亚国内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认为此次并购受到了中国政府出于政治利益的驱动,是中国政府意志的体现,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政府给予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更有可能被误解成政府干预的表现,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此次交易的警惕和抵制。在遭受这种外来者劣势情况下,新都化工在并购后的经营和整合过程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较大的阻力,从而无法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另外,新都化工不仅并购了马来西亚嘉施利,还成立越南嘉施利和收购了泰国嘉施莉,目的在于开拓东南亚市场,加速公司的海外战略布局。但新都化工的资金、文化和人才储备可能无法满足此战略的需求,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了并购绩效的下降。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海外并购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控制

1引言

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形式(宋秀珍等,2013)。[1]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业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外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频频出现(叶育甫,2011)[2]。2019年欧盟反垄断直指金融业,对金融机构海外并购提高了难度。因此,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快国际化步伐。本文首先对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探究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动因;再次,对金融机构海外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控对策。

2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现状

据《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并购领域广泛,境外融资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2017年境外融资861.5亿美元,规模比2016年高出七成,占并购总额的72%。其中,金融机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美元。然而,自2003年中国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201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首次出现负增长,中资金融行业同比交易数量下降45.1%,披露金额下降49.8%,金融行业的跨境并购呈现萎缩趋势。

3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

3.1外部风险。第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政局不稳定,政府的政策限制会使风险更加难以进行预测,导致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会受到阻碍。特别是当东道国政府感受到并购企业对本国产业发展带来威胁时,就会通过采取政治手段来制止该类海外并购的发生,导致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失败。第二,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指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并未充分解读目标企业的法律,因两国法律差异造成海外并购的失败。一般而言,法律风险源于东道国,特别反垄断法的实施,使得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更强,风险也越来越大。第三,技术风险。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实现创新发展。金融机构对技术信息潜在价值进行估值时,常常会高估目标公司的技术价值,特别是当目标公司的核心技术受到他人模仿时,目标公司核心技术的价值就会大幅下降,这种技术评估风险的存在,会导致海外并购的失败。3.2内部风险。3.2.1并购前风险。(1)战略目标失误。海外并购的本质是通过并购来获得目标企业的核心资源,以增强金融机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很多金融机构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分析时常常会出现偏差,这种战略目标的失误往往会导致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的失败。(2)并购程序制定失误。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必须制定严格的并购程序,并且付诸行动。一旦金融机构的并购程序出现错误,那么会危及整个并购方案的实施,使得金融机构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3.2.2并购中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当金融机构对目标企业发起并购要约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会为了自身利益故意进行隐瞒和欺骗。特别是处于危机状态下的目标企业会与金融中介机构联手共同制造虚假信息,使得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会做出错误的估值以及错误的判断,导致并购的失败。(2)融资风险。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部融资,可向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借款,这种融资方式简单便捷、效率较高,但是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费用,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股权融资方式虽然不需要支付股息,但会分散原来股东的控制权,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并购决策,使得并购方案无法实施。(3)反收购风险。一般而言,目标公司对被收购行为是持中立的态度,但是在面临敌意收购时,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收购。比如:“毒丸”、金降落、锡降落伞以及白色骑士等。这些反收购措施的实施,无疑会对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产生巨大风险。3.2.3并购后风险。(1)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管理人员整合风险和公司组织结构整合风险。金融机构完成海外并购后,首先面临着管理人员的整合风险,被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否进行任用;其次是公司组织结构的整合风险,组织结构制约着组织内部人员、资金及信息的优化配置,对金融机构海外并购能否实现跨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2)经营风险。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外汇风险和营销风险。外汇风险指意外的汇率变动,影响到并购企业未来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造成企业市场价值的不稳定性。营销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海外进行营销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并购的实施并不能为金融机构带来预期收益,使得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得不偿失,不能实现扩大国际市场的期望。(3)文化融合风险。文化融合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适用性不同、行业发展差异性、劳工与工会政策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差异,特别是并购金融机构与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同时,会出现逻辑判断习惯的差异,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实现并购企业的文化融合。

4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风险防控对策

4.1外部风险防范。第一,政治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事先可以对东道国进行筛选,选择相对安全的、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企业进行并购,同时与东道国政府签订协议来降低政治风险。此外,金融机构可出台对东道国有利的福利政策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国政府也可通过完善海外投资担保机构制度来降低跨国并购风险。第二,法律风险控制。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必须明确目标企业关于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以及反垄断法市场准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在东道国设立代表处,通过代表处掌握东道国关于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通过专门的法律工作者了解东道国的现行法律状况。第三,技术风险控制。金融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技术估值时的风险,可事先对目标企业的发展水平、技术本身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刻的了解来规范。对于技术研发的泄露风险,可提高保密规定,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协议来防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技术泄露起到良好的预防效应,进而降低因技术泄露使企业价值下降的风险。4.2内部风险防范。4.2.1并购前风险防范。(1)明确战略目标。明确战略目标是金融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良好开端,它关系到整个并购过程能否顺利进行。首先,可以邀请专业的经济分析师及国际问题分析专家来全面分析海外市场的投资环境。其次,明确海外并购的目的,通过并购想要获得目标企业的技术还是品牌影响力等。(2)制定严谨的并购程序。在实施海外并购行为前,要制定包括并购前期对目标企业各项指标的评估,进行并购时采取的交易结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的业务整合计划在内的并购程序,有利于金融机构能够稳中有序地开展海外并购业务。4.2.2并购中风险防范。(1)主动掌握并购信息。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不能全面地掌握目标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通过聘请声誉良好的中介机构来帮助自己收集关于对目标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能力等情况,有利于降低因信息不对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损失。(2)制定合理的筹资方式。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时,首先要合理估计并购资金。筹资规模要与并购资金的需求量保持一致。其次,要合理预测并购资金的交易时间,实现使筹资与用资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再次,金融机构要考虑筹资成本,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选择成本尽可能低的筹资方式。最后,要综合考虑资本结构。(3)制定反收购策略。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反收购,金融机构要针对目标企业可能采取的反收购方式进行有力的反击,使目标企业无力反驳。只有对目标公司实现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海外收购计划。4.3并购后风险防范。(1)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提高金融机构的自身管理水平,引入专业人才,为公司打造强有力的并购专家团队。其次,提高目标公司的管理水平,目标公司往往因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与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金融机构可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实现对目标机构的管理整合。(2)实现合理经营。对于金融机构面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将汇率波动风险控制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对于金融机构面临的营销风险,金融机构要分析海外市场的需求,着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3)实现文化认同。国内外企业文化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是金融机构海外并购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海外并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金融机构实现不同文化的认同,实现金融机构海外市场的更好更快发展。

5总结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为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然而,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由于我国金融业进行海外并购起步较晚,缺乏实践经验,并且,金融机构进行海外并购时受到国别的政治冲击、法律冲击及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失败。因此,要总结经验,从多角度提升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海外并购。

参考文献:

[1]宋秀珍,徐霞.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以美的电器并购开利拉美为例[J].会计之友,2013(35):43-47.

[2]叶育甫.我国大型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和出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174-176.

[3]兰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12):82-86.

海外并购范文篇8

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尤其在最近两年,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更是高潮不断。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等方面来考虑,“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与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具有一致性。

一、海外投资的战略意义

1.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2.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3.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4.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5.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但是与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相伴随的是,很多的企业海外投资的决策中忽视了国家战略,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者,国家在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其战略协调的工作也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问题

1.经营中忽视国家战略。

随着企业的公民意识的增强,现在普遍认为企业除了是一个盈利性的组织之外,其还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公民。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我国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目标除了利润之外,还应该有社会责任。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企业除了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之外,还应考虑国家的宏观战略。尤其是在一些资源性的项目投资中,比如投资海外的石油公司或者油田项目,往往会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此时,企业应将国家利益和公司利益加以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考虑公司的利益。尤其是很多参与海外扩张的国有企业,贯彻和执行国家的宏观战略是其理所应当的责任。而众多“走出去”的企业,其投资目标明显忽视了国家战略利益。仍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为例,研究显示:在通过中国海外资产获取的石油中,约2/3被以现货价格卖到全球市场而不是运回中国,因为在国内,这些公司不得不以补贴价格出售石油。在苏丹,中国公司有时卖给日本的石油产品比运回中国的要多得多。这明显与国家谋求在全球获取石油资产的战略背道而驰。

2.并购投资中恶性竞价。

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价格竞争又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为海外投资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并购由于具备其他投资方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受到很多谋求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的青睐。在海外并购的很多案例中,经常会看见中国公司的影子,而且会出现多家中国公司,公司之间相互竞价,最终抬高的是并购价格。并购中的企业相互竞价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考虑整个国家的战略进行适当的协调,那么有些恶性竞价的行为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实质上,我国公司在海外并购中相互竞价的行为可能更多的是考虑的公司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而竞价的结果往往导致并购成本高企,即使并购成功,高昂的并购成本也使得并购收益大大降低。在海外并购中恶性竞争的还有很多国企,尤其是银行业和石油行业。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与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接洽,讨论购买其在标准渣打银行的股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苏丹一个管道项目上互相竞争,虽然政府试图阻止在石油资产上出现进一步投标战。

3.国家对国企的海外投资缺乏控制力度。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吹响了我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号角,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的同时,怎么样引导和规制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市场上的行为,应该是战略提出者同时要考虑得问题。目前重大协议虽然仍需要得到国务院批准,但公司都有自己特定的动机和战略。交易更可能是为了利润、影响力和技能,而不是为了对外政策目标。纽约荣中战略咨询的创始人荣大聂说:“外部观察人士往往认为中国企业界是运转顺利、密切协调和坚如磐石的公司群体,但事实完全相反。”达成的协议是“大杂烩,动机各不相同”。而且,目前我国还没有成文的专门规范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法律,仅仅在国务院和各部委的规章里面散见有关的一些规定。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也是导致企业海外并购缺乏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较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致使管理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频频出现,导致了跨国投资一定程度上的混乱无序,大大束缚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国有资产流失。

在海外投资大军中,经常可以看见国有企业的身影。一般而言,国有企业从规模、资金以及国家的政策扶持方面,都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走出去”的很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由于前面分析过的恶性竞价、战略失控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的情况就是国有资产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流失。而且,很多的国企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投入的都是优良的资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相比,我国海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比重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估计,我国目前约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业是零利润或亏损,尤其是以国有资产为资本在境外的实业投资成少败多。此外,我国的资本外逃现象大量存在。

综合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无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战略和行业规划,也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导向。由于对境外投资缺乏统一的导向、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对外投资随意性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中国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无论是资源开发类项目,还是加工贸易类项目,都曾出现过有的企业谈了数年的项目,被后去的国内同行企业以接受更为苛刻条件为代价而抢走的情形。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的选择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在同一目标市场上出现恶性竞争,则政府的引导、协调仍是十分必要的。

三、我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战略协调缺失原因

1.所有制缺位。

在我国目前企业组织制度框架下,跨国并购活动的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其中国有企业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跨国并购活动主体。但现实中这三种主体在推动跨国并购活动方面都力不从心,造成并购主体缺位。

企业产权边界明晰化是企业海外并购顺利实现的基本前提。产权归谁所有,谁就可以凭借产权取得利益。被并购企业法人地位的丧失,也就意味着财产所有权的转让。这样,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必须是所有者意志的反映。但在我国的情况是,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理论上是全民所有,实际上则属于主管部门所有,企业只是作为经营者。因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是模糊的;集体企业的产权,也并非企业生产经营者所有,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也带有“准全民”的性质。虽然我国进行的改革要求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更为复杂,有的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几次变更,有的合并、分立,由全民变集体,或者由集体变全民等等。所有这些都造成并购主体的不规范性,从而影响了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性。

2.企业资本实力的增强,摆脱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

国有企业往往由于其规模巨大而成为海外投资市场上的主角。在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国有企业对国家财政的依赖还比较大,需要国家财政为企业“输血”,此时,企业的很多决策因为受“财政依赖”的制约而受到国家一定程度的约束,如果企业实施海外投资,巨额的投资资金的来源必然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从而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资金控制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相当多的国有企业摆脱了以往“靠财政”吃饭的局面。众多的国有企业借助于证券市场来筹集企业的发展资金,使得企业摆脱了以往对国家财政支持的过多依赖,企业在财务决策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表现在海外投资上,企业可能更多地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不是国家整体战略的考虑来实施并购。

3.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布局。

我国海外企业虽已达到6000多家,散布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政府对海外投资缺乏成熟的政策导向机制,又未制定完善的对外投资法规。我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致使海外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上不尽合理,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

我国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海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各管一段、各管一块、一事一议、多头管理。这种多元化、分散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办事效率低下和各类管理资源的浪费。

我国在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国家没有根据我国对外经贸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我国经济技术特点,明确现阶段海外投资的总体指导思想,包括海外投资的方向、重点、规模以及战略等;也没有根据现行产业政策和多元化外贸战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海外投资的行业导向和国别导向;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体系对跨国投资加以引导、协调和进行统筹安排;在信息、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措施也大大滞后。由于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都不明确,国家也就不能运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有效地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四、结语

我国海外投资的战略协调缺失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既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制缺位等基本经济制度因素,也有国家的宏观管理等上层建筑构建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刻不容缓。战略协调的缺失削弱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扩张的竞争力,加大了竞争过程中的内耗。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如果“走出去”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各自为政,那么面对全球超大型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的机会十分有限,对企业、对国家来说都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杰夫•戴尔&森迪普•塔克,寻找启发:中国公司在海外扩张,原载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2月4日,转载于参考消息,2007-12-5第16版

[2]吕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防范,消费导刊,2007.(7)

[3]谭介辉,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3.(5)

海外并购范文篇9

海外并购风险表现为海外并购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际得到的收益相对于预期的收益之间的差别。海外并购中蕴涵着各种风险,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按照并购的实施过程予以分类,具体可分为并购策划阶段风险、实施阶段风险、整合阶段风险。

1.1策划阶段的风险

包括决策失误的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制度风险。

并购主体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对并购目标是否有足够的驾驭能力,都关系到海外并购能否取得成功。

1.2实施阶段的风险

主要包括信息风险、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在并购交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完全、谈判策略失误等,对并购目标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对目标企业估价偏高,使企业蒙受损失。同时,在财务方面,并购企业存在资金成本过高或现金流量不足等财务上的风险;并购行为还可能遇到目标企业股东的反对、员工的抵触等反并购风险。

1.3整合阶段的风险

在并购整合阶段,存在因产品链重叠导致效率降低的生产风险、管理人员流失造成的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

风险控制,是对将要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根据得到的结果采取全面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手段,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2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的风险防范

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确的海外并购战略、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国外公司和投资环境(尤其是政策法规)不了解、对目标企业估价不准等。要防范这一阶段的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明确战略,科学决策,仔细筛选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制定科学的并购策略。并购前,要根据并购成本和并购风险的大小制定目标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和赢利水平的范围。在对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之后,便可根据得出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

2.2深入了解政策法规

要及时掌握并购目标所在国的经济形势、政策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并购国际惯例等情况,避免在未来的并购过程中发生问题。

2.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并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以及时防范风险,按时进行风险评价。要完善对人员、程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使整个并购过程的风险降到最低。

3并购谈判与执行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该阶段,融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与汇率波动)、谈判风险和反并购风险等构成了我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的第二轮风险。要顺利地通过这一阶段,国内企业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3.1对目标企业价值的准确评估,避免定价风险

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并购的成败。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方与目标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在并购之前对目标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以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控制并购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这些调查包括:财务调查、业务调查、法律调查等。

3.2重点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降低谈判风险

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在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扮演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的角色,为并购企业策划,参与并购合同的谈判,确立并购条件,协助并购方筹集资金。我国海外并购企业要充分重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并购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加强合作。

3.3拓宽国际化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风险

我国海外并购的投资母体,虽然在国内是巨型企业,然而在国际上却只是中小企业。除了资金不足外,国际汇率风险、税收风险等都是海外并购面临的融资风险。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要谨慎选择融资方式。在汇率风险方面,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二是要扩展资金来源,多元化筹资途径;三是在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举债,借入该国货币;四是运用远期交易和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汇率风险。在利率风险方面,可以在借贷合同中约定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也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4选择有利的支付模式,降低支付风险

付款方式一般有现金、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而海外并购金额大,具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要根据并购目的,双方进行商定。比如企业并购目标企业不是为了长期占有而是待合适时机将其出售,可以选择短期借款的方式,因为其融资成本低;如果企业并购的目的是长期拥有目标企业,则选择与还款计划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是明智之举。

4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防范

在并购策划和战略制定阶段、谈判和交易完成阶段及并购后整合阶段的失败风险概率依次是30%、17%、53%。可见,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应对并购后整合阶段的风险。对于国内企业,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文化整合困难,人员整合不当,并购后经营优势难以发挥等。针对这些风险,中国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4.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措施

整合的目标是将目标公司融入新公司,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并购后要制定实施完善的管理方案,合理有效的进行并购整合。

4.2控制整合成本

联合证券并购私募总部的分析师韩楚指出“并购中最大的成本是整合成本”。因此,企业要想成功完成海外并购,就要在收购前对交易成本和整合成本作一个准确的估计。然后再以实际测算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科学整合。

4.3确保完整合并企业的资源,加强业务经营整合

并购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被并企业的资源,明确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提升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

4.4注重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

企业并购完成后,要注重人事重组,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升迁体制,培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

海外并购范文篇10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走出去”;海外并购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自2000年我国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并举、相互促进的政策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16年中国企业实现了海外并购的大幅增长,不管是从并购数量来看,还是从并购金额来看,都是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据相关统计,2016年的并购数量成交了438笔,同比增长21%,并购金额实现2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由此看来,2016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处于跨越式增长的时期。而到了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则是越发理性,投资也逐步回归理性,出于目前“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与2016年相比,不管是并购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双双出现了下滑。根据晨哨数据研究部的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数量为376笔,并购金额实现约为146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则是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累计为220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的567亿美元和2016年上半年的1187亿美元大幅下降。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分析

从不同阶段来看,次贷危机发生到2012年的这段时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以收购自然资源为主,从区域来看,发生在亚太地区的海外并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并购标的来看,石油、天然气是最大的并购标的,这些并购涉及涵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企业。从2013年开始,迎来了新的阶段,每个阶段主要的并购行业各有不同,侧重点都不一样。在该阶段,对于发达国家的并购目标,主要是集中在TMT(科技、媒体和电信)、化工、消费品和零售等行业企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集中在公共事业和新能源领域。进入2018年,出于战略性目的的考虑,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核心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技术优势和增强市场地位,同时将长远目标设定在全球化布局和市场扩张,以此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向其他国家输出,实现全球化战略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阶段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区域目标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这是出于尽快获得品牌和技术效应的目的。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众多因素叠加累计的影响。具体来看,自从美国政府新总统上台以来,“反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矛盾持续升级,人民币也在经历着贬值,一是使得海外并购的成本不断增加;二是中国企业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于海外市场发展的担忧;三是来自海外国家自身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出于对中国的防备,在众多领域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设置了障碍,阻碍中国企业对其国家内的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四是中国政府对于跨境并购的监管也是越来越严格,这也增加了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的难度。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建议

1.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从过往的海外并购案例来看,许多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强。因为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面对复杂的外部政治、法律和市场环境,只是简单地进行风险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制定全面的风险分析和应对机制,从而保证在遇到风险时,可以从容地应对和处置,进而保证海外并购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如果政府在海外并购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话,则是阻碍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进而延误企业的并购时机,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的严重滞后。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与海外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效率,减少企业的隐形成本。同时,在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时,给予其融资方面的优惠和便利,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其海外并购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3.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相关国家都将参与到建设中来,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也将不断增加,初期可能主要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领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相关并购投资的领域已经扩充到了包括互联网、贸易和制造业等。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出去”的时机,只有充分抓住这次机遇,才能实现中国企业的转型和发展。4.提升企业自身的并购能力。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国家,面对的并购交易类型和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对中国企业自身的并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国企业在立足自己的实际情况,紧跟国际形势和国家要求,着眼于未来,用战略性的眼光来审时度势,内外兼修,不断持续地提升自身的并购能力。与此同时,动态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海外并购市场的挑战。5.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并购人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对具体的交易架构进行设计,并购要对其他的国家的法律和经济有充分的了解,从而避免在进行并购交易时走弯路、浪费时间和成本。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很多时间的,所以企业就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对人才进行梯队式发展和培养,树立人才储备意识。在争夺国际化人才的激烈竞争中,人才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了,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因此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政策也要跟上。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会加入到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前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获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遇到的挑战也不少。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目前海外并购的现状,提出想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为中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时提供帮助,助力其抓住机遇,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陆青,侯剑.我国海外并购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J].金融纵横,2011,(7).

[2]田海峰,黄祎,孙广生.影响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6).

[3]符淼.广东省企业通过“走出去”跨国并购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

[4]郭威,王志强.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