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推广十篇

时间:2023-03-24 07:57:25

海外推广

海外推广篇1

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或者说“走出去工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包括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力度、深度、广度都大为加强。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好莱坞大片以强势的姿态对中国电影业和电影市场形成了巨大冲击,缺乏国际电影贸易经验的中国电影开始“与狼舞”。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以及国际电影行业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新变化,中国电影在合拍影片、海外营销、海外电影节参展等多个方面加大电影海外推广工作,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2001年的艺术交流与商业推广并重的年代,第五代电影的走向国际电影节是此间的重要收获;第二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文化与产业全方位海外推广的年代。中国电影大片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中国电影大片的海内外市场表现均为不俗,对内拉动了沉寂已久的国内票房市场,对外更是成为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径。从1980年到2005年美国市场中国电影排行榜①来看,在前十名中,电影大片占了近一半。而且排在前面的都是偏向武打古装题材或风格的。第一名是《卧虎藏龙》(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的票房第一名),第二名是《英雄》(高居所有非英语电影票房第三名),第三名是《功夫》,第五名是《十面埋伏》。中国电影大片海外推广的意义可以从文化和产业两个方面来看。

1.文化意义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和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具体就电影文化传播而言,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是指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国民、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这一术语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引发电影研究界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走向国际并引发国内关于它们是不是向西方电影节评委和观众“展示丑陋”并邀宠的争议开始,到今天中国电影的越来越走向全球化国际市场,在文化交流中愈益显得重要,海外观众越来越通过银幕上的文化形象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据一个在美国普通民众中的调查显示,最为美国普通民众所知的两个中国人是李小龙和成龙,而这显然都是因为承载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传播的结果。电影如何塑造和表现国家形象的问题成为当下电影界一个迫切而重要的命题,尤其是那些试图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占据一定票房份额的影片。

2.市场表现或产业价值

从中国电影看,目前国内影院总量有限,许多国产电影面临着无法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尴尬命运,而那些进入电影院放映的国产影片,特别是高投资的商业大片,仅仅依靠国内票房也并不太容易实现成本回收。所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放映阵地,扩大国产片的观众范围,是提高国产影片的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大片成功实现了海外票房市场的突破(参见图1)2002—2003年,《英雄》以2100万美元向米拉麦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发行的版权,美国总票房达3525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英雄》海外总票房突破11亿元人民币。2004年,《十面埋伏》在北美以及日本的发行权分别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和华纳公司以1亿港币和1100万美元购得,仅此两项就收回了影片的大半投资。《十面埋伏》截止2004年年底的国外票房也达到4.3亿人民币。2005年,《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也超过1000万美元。《无极》与温斯汀公司和IDG新媒体基金的交易金额就超过3500万美元(含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南非的版权)。毫无疑问,虽然也有一部分艺术电影发行到美国,更有一些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在市场及某些电影节上(如中国大片屡屡冲奥,华语电影大片《卧虎藏龙》则获得了2001年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四项大奖),中国电影大片成为重中之重。

二、中国电影大片发展面临的“二元对立”

客观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电影大片无论票房还是体现于舆论的国家形象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些电影国内票房好,国外则很一般,有的则反之,在国外艺术电影节上屡屡获奖,票房则无论国内外均遭遇“滑铁卢”。所以,中国电影大片在发展中遭遇的一个“二元对立”或者说“二难”问题是受众定位和市场主打的问题。主打对内还是主打对外,还是二者兼顾?是市场至上还是力求在电影节获奖?在这一问题上,听听美国人的说法是很有意思的。事实上,前《华盛顿邮报》驻京办事处主任约翰、邦弗莱雷特在评价《卧虎藏龙》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失败时,曾经直言不讳地声称,“《卧虎藏龙》之所以在美国成功,是因为它很中国化;之所以在中国失败,是因为它太中国化。”③虽然他对原因的判断可能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毕竟道明了这样一个电影大片内外有别的现象。

1.个案分析之《赤壁》

《赤壁》引起的争议,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例子。《赤壁》无疑是一部注重海外受众的影片。《赤壁》的叙事模式堪称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再现,再加之好莱坞特技团队的协助,这部《赤壁》的好莱坞味道颇浓。《赤壁》的娱乐精神和整体浪漫化的叙事、塑造人物正说明导演努力试图在讲一个泛亚洲通俗的历史故事,用国际最通俗、浪漫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让人看到了国产商业片加速好莱坞化的进程。从题材看,《赤壁》是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就此而言,它其实是返归了中国本土,贴近了民族历史。但是《赤壁》不仅是在写过去,更是在写现在,不光是写历史,更是写历史上乃至现实中的人性,是吴宇森在“我写三国”,而非“三国写我”。《赤壁》在丰富的古今指涉中完成了历史和现实的对接。吴宇森一方面强化作为故事内核的元素,另一方面不断与现实、人生接轨,与好莱坞接轨,努力把讲好一个东方和西方都能够理解的故事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把故事营造的简单而不深奥,有趣而不复杂。毫无疑问,《赤壁》是企图融合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香港文化等,做成一个亚洲最大范围的华语电影,成为全球华人可以共享的文化大餐,将中国古老的故事传奇置换成为全球文化共享价值的精品。这显然与《赤壁》的观众定位有关。《赤壁》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市场的融资、发行和传播。吴宇森曾说,“我希望这是一个比较世界性的‘三国’,不是我们独有的‘三国’,我不想拍纯历史剧,如果是纯历史剧,会给自己很沉重的负担。……我希望‘三国’不仅仅是中国人拥有的,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来描写这个故事,我反而注重人物的人性一面,贯彻整个戏里的人文主义、互相关怀,这样自由一些。我希望观众看了之后,觉得人生还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可以互相信任的。”④

由此我们觉得,尽管吴宇森的首次大陆拍片还有点水土不服,没有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赤壁》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我认为对吴宇森的大胆接受外来影响,试图把最本土的题材与外来的形式融合,试图占据国际市场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虽然《赤壁》从一开始就试图实施国际市场的融资、发行和传播的策略。但吴宇森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受到美国电影市场的欢迎。《赤壁》在美国放映两个多月的总票房才刚刚超过56万美元(同期的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在美国放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就超过610万美元)⑤。《赤壁》在国内则招致恶评如潮。吴宇森对三国的“好莱坞化”改写到底该如何评价?本土化如何与国际化接轨?传播策略到底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抑或内外并举?究其底问题在于,怎样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与艺术家个人追求,影片艺术性与大众文化性,与商业投资原则的完美融合?如何让本土接受和国际化传播对接?这些矛盾、困惑、问题正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不可回避,且要勇于去“摸着石头过河”的。

2.个案分析之冯小刚电影

一位美国学者说,“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到西方却行不通的这种情形,最经典的例子还是冯小刚。”⑥冯小刚的电影以其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冯氏贺岁喜剧在国内电影市场上成为“不倒翁”,但在国外市场上却很一般。耐人寻味的是,冯小刚在《大腕》,包括后来的《夜宴》等试图调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努力均告失败之后,专心回到国内市场和受众,采取首打国内市场策略,冯小刚曾言及,中国电影不必一味走争夺国际票房的道路。中国的市场很大,国内市场能饱和收益就已相当可观。冯小刚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代表了他的最新的也是较为成功的努力。在《集结号》之前,中国大片一直更多地采用西方化的视点,将东方化的故事进行包装和转述,展示东方化奇观,甚至是中国古代非主流文化的背面,使得西方人感兴趣。应该说,这种带有“后殖民”性质的叙事策略获得了部分的成功,造就了中国大片在票房上的巨大收益,获得了国际性投资和海外市场的关注。可以说,《卧虎藏龙》的成功给了中国大片运用此种商业化美学配方的依据和信心,让西方人大为惊叹东方人如何站在竹尖之上进行着神奇的武打。此后的《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继续运用这种策略,讲述中国古代独特的、西方人从未见过的故事来渲染东方奇观性,试图吸引国际投资进行国际化运作,获取海外市场。与此相应,中国大片的叙事策略往往回溯到古代去寻找叙事模式和故事原型。《英雄》、《十面埋伏》、《墨攻》、《黄金甲》、《赤壁》、《投名状》均如此,《无极》更是似乎回到了混沌未开化的原始神话时代。《夜宴》、黄金甲》、《赤壁》分别借用了《哈姆雷特》、《雷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原型,并且企图通过这样的置换获取西方观众的共鸣,实现将西方经典故事内核和东方文化、中国意象的融会。《集结号》在此层面实现了突破,不再将叙事定位在中国古代,不再以获得海外强烈关注来完成大片的资金运营,而是首先将历史放置在不太遥远的年代,定位在本土观众,尽力满足本土观众的情感需要,完成本土观众对共和国历史,对于个体英雄人物的认同。如果说从《卧虎藏龙》起的中国大片是一直在走由外向内的传播路向的话,《集结号》则是由内到外的传播路向。中国大片不再以渲染东方化奇观满足西方人的视点,而是首先赢得了国人的尊重。

三、美国受众对中国电影的“期待视野”与中国电影大片的策略

据统计,自1980年到2005年美国市场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所示,前25部影片是:《卧虎藏龙》、《英雄》、《功夫》、《铁猴子》《十面埋伏》、《饮食男女》、《喜宴》、《霸王别姬》、《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菊豆》、《秋菊打官司》、《2046》、《我的父亲母亲》、《荆轲刺秦王》、《洗澡》、《春光乍泄》、《变脸》、《风月》、《天浴》、《重庆森林》、《一个都不能少》、《巴尔扎克和小裁缝》。⑦从这里所列的25部影片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高居前列的古装武打武侠题材的电影大片。如《卧虎藏龙》、《英雄》、《功夫》、《十面埋伏》等。

其二是现实题材的影片,且常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主题,如《饮食男女》、《喜宴》、《春光乍泄》、《洗澡》、《重庆森林》等。其三是现当代背景的,偏向乡村类题材的影片,如《活着》、《霸王别姬》、《风月》、《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一个都不能少》、《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从上述三类影片在美国票房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我们不妨大致归纳美国人对中国电影的三种接受态度或曰期待视野(大致对应于上述三种影片的划分)。一是“奇观化中国”类,纯粹的华美的想象的满足,完全的陌生化,借此完成对古典中国、古典东方文化的想象,上述划分的第一类影片即古装武打武侠类等满足美国人的就是这种期待视野。二是“文化冲突”类的影片,美国人可以通过影片中呈现的文化关系、文化冲突,引发某种文化思考或想象,此类影片更具现实意义或具有国际政治意义。上述划分的第二类影片走的是这条路。

三是“当下或近现代中国政治想象”类。这种期待视野则是乐于看到在后殖民视角下或意识形态色彩中当代中国的落后、愚昧、非民主与非自由。完成的是对当下或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想象。正如一位美国批评家指出,“那些在国外获得成功的中国影片,背景往往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气候恶劣的乡村或者条件艰苦的环境;而且这些影片往往倾向于由陈凯歌、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来执导”⑧。上述划分的第三类如《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菊豆》、《风月》、《一个都不能少》、《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属于此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宜采取相应策略。

第一,我们要允许中国电影的分流。古装武侠大片、现实题材、文化关系或文化冲突主题的文艺片各司其职。

海外推广篇2

根据ISO 26000 PPO( Post Publication Organization)的调查结果,截至2012年11月,已有74个国家积极响应ISO 26000,其中64%来自发展中国家。在PPO调查国家中有44国(59%)已经毫无改变地全部采用ISO 26000的各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算上其他渠道的数据,至少有64个国家采用了ISO 26000),17个国家(23%)计划或正在采用的进程中,13个国家表示不采用或还没决定是否采用ISO 26000。同时,该调查显示ISO 26000在的短短2年内被翻译成了24种语言。

ISO制定传播协议推动ISO 26000应用

ISO 26000正式后,由约500位专家组成的工作团队便宣告解散,为标准使用者提供支持和专业建议的工作随即由ISO 26000 PPO来执行。2012年4月,为了帮助组织更好地应用ISO 26000,强调其非认证性和非强制性,ISO 26000 PPO制定了一项传播协议(Communication Protocol),描述了组织在ISO 26000应用传播中应该/不应该采用的恰当/不恰当措辞。

比如,组织应使用“应用/基于ISO 26000”、“受ISO 26000启发”、“将ISO 26000视为一个指导性的参考文件”等;避免使用“ISO 26000认证/验证”、“根据/依照/遵守/符合ISO 26000”、“根据ISO 26000来评估”、“达到ISO 26000的规定”等。同年11月,为了了解ISO 26000在全球的接受度和其在各国、各地区的实践应用现状,ISO于日内瓦组织“开放论坛”,提供平台供约300位来各国的企业、标准研究机构代表分享ISO 26000的应用经验、教训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在全球的应用

欧洲:ISO 26000是CSR战略五大政策工具之一

欧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2011-2014)将ISO 26000作为5个政策工具之一(其它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跨国公司指南》、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和联合国商业和人权指导原则)。

荷兰制定国家实施准则指导组织运用ISO 26000

荷兰标准化研究院(NEN)认为ISO 26000 PPO的传播协议的确有助于组织推广实施ISO 26000,但在标准实质化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和提供公开支持信息来提升ISO 26000应用表述的可信度方面,并未作出足够的贡献。随着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想要了解组织是如何应用ISO 26000,组织也越来越渴望有一种方式来展示他们的ISO 26000应用,荷兰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国家实施准则NPR9026-2011,来指导组织如何应用ISO 26000以及如何应用声明。实施准则以ISO 26000为参考文档,提供了“ISO 26000应用自我评估指南”和“绩效评估指南”。组织基于这些自我评估的结果应用声明以及应用ISO 26000的实践案例和最终结果,这项实施准则还为组织提供了声明版式和支持信息版式。

同时,荷兰标准研究院还设计了相应的专题网站和基于网络的电子工具(用于组织回答问题和提交报告)。荷兰议会也通过了一项决议:即根据指南NPR9026制定的ISO 26000应用声明,其效力等同于跨国公司依据经合组织指南的声明,在BtB关系和公开采购过程中也具有参考价值。

NPR9026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组织用于自我评估的40个指导问题,这些问题细分了ISO 26000中的4个主要元素:社会责任原则;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社会责任核心议题和将社会责任融入到组织实施,便于组织对比检查自身的应用情况,同时在附录中还提供了应用声明版式、内部监测(回答问题)和社会责任核心议题的评价矩阵。

法国出台多个与ISO 26000相关的规范性倡议

在充分了解了ISO 26000的属性以及相关原则和指南后,法国标准研究院在ISO 26000两年内,相继制定了多个规范性倡议助力组织应用ISO 26000,其中包括,项目X 30-029――识别与社会责任相关的重要议题的办法;XP X 30-027――提升基于ISO 26000实施的社会责任项目的公信力。另外针对不同行业或职能部门,他们制定了FD X30-028――传播部门使用ISO 26000指南;AC X30-030――食品和农产品部门使用ISO 26000指南以及NF X50-135――可持续采购ISO 26000指南。

北欧将ISO 26000作为CSR战略推荐标准

北欧部长理事会通过的北欧CSR战略,将ISO 26000作为三个推荐标准之一。

北欧社会责任网络:加强北欧合作,以及在ISO 26000发展中所建立的北欧社会责任网络的重新启动――瑞典负责分项目。

试点项目和调查:支持一定数量的组织实施ISO 26000,并总结它们的经验。开展调查来评估组织使用ISO 26000的意识――丹麦和瑞典负责分项目。

海外推广篇3

【关键词】武术文化;国际需求;人才素养 武术被称为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少林武术和太极拳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优势资源。通过国际旅游、宗教交流、举办国际武术赛事、投资创作开发影视文艺作品、参加国际大型活动、外事来访接待、出国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推广。然而,面对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国际社会,需要一批现代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调查了解国际社会对武术文化的兴趣点和需求,分析把握从事现代国际武术文化推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对加快武术国际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1 河南武术文化海外调查

1.1 调查内容、对象和形式

调查以河南武术文化的知名度、海外武术国际化的领域、具体举措、从业人员、人员素养及资质要求、海外感兴趣人群、接触了解武术文化的途径等为主要内容。

根据抽样理论,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象,包括组织打造河南武术国际推广品牌项目的领导专家、专门从事河南武术人才培养和国际推广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国外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和河南武术推广的志愿者和河南籍海外学者共50多位。调查对象工作经验涉及的区域有亚洲、澳洲、北美、欧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加拿大、伊朗、印度尼西亚、泰国、尼泊尔。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反馈两种方式。

1.2 调查结果

1?郾2.1 河南武术的海外知名度

图1 河南武术海外知名度高低图

调查发现,武术的知名度很高,但真正知道河南和武术的渊源或者说知道河南武术的人并不多。河南有丰富的武术资源,通过推广武术推介河南文化、中原文化,这是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1.2?郾2 河南武术在海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相关方面

调查显示,少林功夫及其有关的景点、电影等在海外有较高知名度。此外,功夫明星对于武术国际推广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陈氏太极拳作为河南代表性的武术类别之一,在海外的知名度整体上不高。

图2 影响河南武术海外知名度的主要来源调查图

1.2.3 河南省武术国际化相关领域

目前旅游、体育、教育、宗教、宣传、文化、出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医疗康复、影视艺术、汉语国际推广、民间团体交流等领域都在从事与武术国际推广有关的工作。其中体育、旅游、宣传、教育、文化、宗教领域的公众认知度较高,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成为我省武术文化国际推广中的重要力量。

图3 从事河南武术国际推广工作的有关领域调查图

1.2.4 河南省武术国际化的具体举措

问卷涉及的举办武术赛事、武术技能教学、武术文化展演、武术胜地旅游、武术影视艺术创作等皆有较高的认可度。另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宣传活动、武校办学、武术文化专题讲座、武术夏令营等也是当前推进武术国际化的常用举措。部分被调查者还提出了武术典籍翻译、海外武术教材研发等尚待加强推进的举措。

1.2.5 当前河南武术国际推广从业人员构成

调查显示,当前从事武术国际化推广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武术爱好者。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推广从业者也已经意识到汉语和武术推广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他们的推介也推动了我省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专业教练员也是武术国际推广事业的主力军,其他分别有旅游从业者、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中国留学生。

图4 河南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的具体举措调查表

1.2.6 河南武术的海外学习者及感兴趣者

海外对河南武术感兴趣或学习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华人华侨及体育专业方面的人士等,他们有的是对包括中国武术、柔道等在内的各种功夫都感兴趣,有的是比较注重中国功夫的健身养生作用。

图5 当前河南武术文化国际推广主要从业人员调查图

图6 河南武术的海外学习及兴趣

1.2.7 海外了解和学习河南武术的途径

随着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推进,在国外汉语教学中开设武术选修课、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设的武术培训课程,进一步扩大了河南武术的海外影响。另外,影视作品、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非正式的兴趣班、电视节目、武术光盘、专门的武术培训结构等也是海外了解和学习武术的重要途径。来河南旅游则可以更深入直接地体验河南武术文化,但这一途径目前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一些医疗康复机构也对武术的国际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武术养生功法将成为武术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器。

图7 海外了解学习河南武术文化的主要途径图

1.2.8 传承河南武术的国际化人员必备素养

被调查的相关人员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从事武术国际化工作首要的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武术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等也非常重要。不少被调查者认为,一定的管理学知识、营销能力、法律知识及现代经济学知识的人才。

图8 传承河南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人员所南需素养调查图

2 河南武术的国际需求及发展空间分析

武术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一系列风靡全球的“功夫片”的影响及广大华侨、武术爱好者的大力推广与传播下,武术在亚州、澳洲、欧洲、美洲等地受到欢迎,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调查表明,河南武术在国际上拥有非常广泛的发展领域。

1?郾汉语国际推广领域。武术和汉语国际推广相结合,可以实现两者的互动共赢。武术可以作为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兴趣的一个突破口,而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武术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2?郾体育文化领域。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当然可以成为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体育交流的重要内容,因而应着重在体育领域推进武术的国际化。

3?郾旅游领域。2010年8月1日在巴西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在内的嵩山古建筑群“天地之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必将大大推动少林寺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它鲜明的功夫特色同时也可能带动焦作太极故乡的旅游发展。河南武术在旅游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大有可为。

4?郾宗教领域。少林武术不同于其他武术门派的特点就是禅拳一体,禅拳并传,以武悟禅,以禅导拳〔2〕。而太极拳又有鲜明的道教色彩,因此,应更加重视开发以宗教内涵为着眼点促进河南武术的国际化。

5?郾医疗康复领域。随着健身养生观念的日渐普及,少林功夫的强身健体以及太极功夫的颐养身心的功效会越来越多地被国际民众所认识接受,在医疗康复领域推进河南武术的国际化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6?郾武术文化产业开发领域。影视艺术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河南武术在其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武术国际化在文化、出版、宣传、教育等领域都有待继续挖掘,如翻译推介武术技法,制作出版武术文化光盘及书籍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以武术交流为抓手,在推进武术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促进对外友好关系的建立,加强并扩展合作项目。

3 国际武术文化推广的人才素养分析

要想真正满足武术文化的国际需求,拓展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武术文化推广人才。

3.1 基础素养: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武术文化推广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养。国际化人才应具备7种素质:第一,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第三,熟悉掌握国际惯例;第四,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五,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第六,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七,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国人的人格和国格。〔3〕这些素养是武术国际化人才的基础素养。其中,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重中之重。

3.2 核心素养:武术文化修养

武术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武术技能及武术文化修养,这是武术文化推广国际化人才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是核心素养。

从内在结构上看,武术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的整体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内涵层面〔4〕。物质层面的武术文化主要指武术技术及与其相关的有形物质。中国武术流派众多,每种流派又有不同的拳种,每种拳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法,这些武术技法和与其相关的服饰、兵器等组成了中华武术有形的物质资源,这也是武术文化在发展和传播中被最先感知的部分。武术制度文化是指武术在发展及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其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各种宗法式的武术戒约,如“少林拳十戒”等。如今,这些武术制度已经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成了落后的、阻碍武术快速发展的因素,应该摒弃。武术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武术搏击,更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伦理学、兵学、宗教、美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武术本身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武术文化的内涵资源〔6〕。

武术文化推广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对制度层面的武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基本掌握一些少林或太极的常见技法及其相关的兵器、服饰等文化内容,应该深入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资源并能对外解释传播,但不一定要达到很高的专业段位。

3.3 专项素养:与武术结合的发展方向

从武术国际化可以结合的领域出发,武术文化推广的国际化人才可以选择发展的专项素养有:旅游管理、影视表演、翻译出版、市场营销、汉语教学、培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等。这些可以作为人才培训方案中的选修方向,让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也可以以这些专业方向为基础,加强和武术培训的合作,成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加入国际化人才必备课程,合作培养出具备专项素养的武术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惠英?郾中国传统武术国际化再研究〔J〕?郾体育科学研究,2008(4):36-38?郾

〔2〕无谷,刘志学?郾少林寺资料集〔C〕?郾郑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106-108?郾

〔3〕张华英.人才国际化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2?郾

海外推广篇4

人民币结算在滨海新区发展前景分析

滨海新区对外贸易发达,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人民币结算前景广阔

自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区内对外贸易主体通过控制成本、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产品转型等多种方式,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实现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并顺利度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人民币结算在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贸易基础与广阔的增长空间。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各项贸易指标整体呈向好趋势(见图1),进出口总额738.92亿美元(不含汉沽区、大港区,以下同),其中,出口367.64亿美元,占天津市出口总额的57.05%,进口371.65亿美元,占天津市进口总额的50%以上,贸易项下收付汇总额582.74亿美元,服务贸易项下收付汇总额134.05亿美元,占全市服务贸易收付汇总额近50%;同时,2010年2季度进出口总额、贸易收付汇总额、服务贸易收付汇总额分别比2009年1季度增长38.83亿美元、57.42亿美元、16.24亿美元,在从金融危机泥潭至经济全面复苏一年半的时间内,滨海新区贸易水平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滨海新区对人民币结算需求强烈

(1)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滨海新区对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内部保障。加工贸易占贸易收支总额比例较大,是滨海新区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以2009年为例,加工贸易总额约为246.21亿美元,占区内贸易总额52.67%。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以外币进行结算,收支相抵后的剩余收入一般由人员工资等境内支出与企业利润构成,其中用于支付相关费用的结汇部分往往面临手续费等汇兑损失,而未结汇部分亦有可能面临汇率风险。以区内最主要的进料对口贸易方式出口为例(见图2),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情况下,资金周转量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采取了多种方式规避汇兑及汇率风险,如通广三星等企业采取收汇后即时结汇等措施以规避汇率损失。上述企业对于币值稳定、规避汇率与汇兑损失的需求较为强烈,是滨海新区企业对人民结算的内部需求。

(2)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要贸易伙伴是滨海新区企业对人民币结算需求的外部保障。亚洲国家(地区)是滨海新区企业的主要贸易伙伴,以2009年为例,滨海新区企业出口至韩国、日本、港澳台地区、中国特殊经济区、东盟进出口额较高(见表1)。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成交量较大,是从外部刺激区内企业对人民币结算需求上升:第一,亚洲主要结算货币为美元和日元,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元及日元汇率波动较大,不仅对境内企业而且给境外贸易伙伴使用外汇结算增加了汇率风险及管理成本,而2009年~2010年人民币汇率始终较为坚挺,这为区内企业与日韩等亚洲国家开展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与地区作为支付货币与结算货币被普遍接受,孟加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已接受人民币存款并可办理人民币其他业务,表明我国与这些国家开展贸易时于人民币结算的需求已具备一定基础。

(3)服务贸易对人民币结算需求潜力较大。2009年滨海新区建筑安装及劳务承包项下收支总额13.83亿美元,其中劳务承包支出主要包括境内外承包工程支付给中国籍员工的工资、保险费等相关费用。以境外承包工程为例,在境外工作的中国籍员工必将外汇报酬汇回或携入境内结汇使用,但由于其在境外一般受雇佣方的统一安排食宿,且在国外消费较少,所以使用外币结算劳务费用会使员工受到汇兑及汇率损失,而使用人民币支付上述员工工资将使其损失降至最低。此外,由于近几年香港在滨海新区服务贸易收支排名始终名列前茅,这也为人民币结算服务贸易外汇收支提供了巨大空间,故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滨海新区使用人民币结算无疑更具潜力。

人民币结算将有力推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

(1)人民币结算将有效促进滨海新区的对外贸易主体拓展新兴市场。区内企业与存在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开展贸易时采用人民币结算,能有效帮助其开拓境外市场。在一些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美元的结算渠道不畅,甚至可能导致交易失败,虽然一些企业以某些汇率波动较大的小币种代替美元进行结算,但这不仅加大了结算风险,更不利于市场开拓。

(2)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人民币结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结算方式,市场需求较旺盛。作为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服务者――银行,特别是在滨海新区有较多客户资源的中资银行来说,将产生如下收益:第一,拓展服务范围,银行通过为外方企业开立人民币信用证、保函、托收等结算工具,从而发挥人民币结算优势;第二,直接带动人民币贷款、授信等人民币资产业务增长,增强银行盈利能力;第三,促进银行推出新的金融衍生服务,扩大中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影响。

(3)简化手续,促进企业贸易便利化。滨海新区企业进出口量较大,进出口核销(核查)环节较多,企业财务成本增加。人民币结算施行后,进出口无需再到外汇局办理相关手续,极大简化企业进出口环节,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促进企业正常贸易的发展。

(4)推动滨海新区 “走出去”企业进一步发展。截至2009年,滨海新区境外投资企业累计有76家,协议投资总额17.94亿美元,境内投资者累计实际支付现汇11.42亿美元,“走出去”企业在滨海新区已具有一定规模。人民币结算的推广对于这部分“走出去”企业与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一些企业在国内采购低价材料并在境外生产销售,人民币结算将有效使这部分境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而且这部分企业的实际控制公司为境内公司(返程投资),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将使境内公司省略换取外币等多余环节。

人民币结算推广难点

虽然滨海新区人民币结算推广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与银行间存在认知度低、议价能力弱和金融服务层次低;二是政策制定及实施层面上存在人民币回流渠道缺乏、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政策推广程度低

一是由于人民币结算在天津市推广针对性低、时间短。对于现有的人民币结算,相关监管部门的宣传一般选择区内规模较大、出口额较高企业为对象,但忽视了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真实需求,而且从试点政策正式实施迄今,时间较短,缺乏“预热”宣传,使宣传效果大大减弱。二是政策宣传手段单一。目前主要采取召开政策推介会形式向企业宣传政策内容,存在参会企业较少、政策宣传受众面窄等情况,企业缺乏从公众传媒领域了解信息的渠道,直接影响政策的推广及执行效果。

银行、企业缺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力

银行方面,人民币结算所产生的业务收入相比外币结算并未提升,相反还将增加银行推广新业务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与外汇指定银行响应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各银行总行未将人民币结算量纳入考核指标,外汇指定银行业务人员推动积极性不高。例如在辖区已经成功开展人民币结算的某银行表示,虽然在短期内人民币结算由于实际发生笔数与金额较少并未给银行的国际业务收入造成影响,但受以上因素影响,银行在推广人民币结算大范围铺开方面缺乏积极性;企业方面,由于现有的人民币结算政策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难以在短期获利,而且企业由于对新政策缺乏了解,存在对退税、出口等方面的畏难心理,造成政策推广困难。调查显示,超过六成被调查企业具有以上问题。

金融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缺少利用金融创新的敏感性

滨海新区创立至今,区内企业一直以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子公司为主,本土企业缺乏利用金融创新产品的主动性,金融服务业也大多停留在揽存、放贷、咨询等浅层次环节,银企之间缺少深层次互动。此外,从进出口金融产品来看,办理福费廷、保理等业务的企业不多。这直接导致以下后果:一是滨海新区金融机构不会深入研究人民币结算可能形成的庞大利益链,缺乏对人民币结算相关金融产品的开发与金融服务对接,造成人民币结算的推广层次低、吸引力差;二是企业缺乏主动了解新政策的兴趣,导致对新兴结算工具的了解匮乏,这一方面削弱了企业进出口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间接造成对人民币结算的无人问津。

人民币境外投资手段单一,回流渠道少

境外人民币的去向(使用)一般包括以现金形式留存境外、跨境存入境内银行(NRA账户)或者存入港澳相关银行,少数被用来购买香港人民币债券,没有更多的金融投资手段,人民币收益率低,使境外持有人对持有人民币意愿低迷。而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有限,进一步制约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尽管去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新出台的政策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从而一定程度上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但是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人民币境外投资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不容忽视,不断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是大势所趋。

大力发展人民币结算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解决问题的办法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加强政策的接受意愿与实施力度,二是完善政策制定与配套法规,中间涉及到银行、企业与监管机构三个政策的载体,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解决人民币发展在滨海新区遇到的种种问题,合力助推人民币结算在滨海新区展翅腾飞。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推动滨海新区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顺利开展

(1)提高对宣传对象的针对性。针对以上问题,应重点对以下五类企业进行宣传:与东南亚、港澳台地区、日韩、中亚及俄罗斯贸易密切企业,中资生产型进出口企业,特殊经济区内与区外贸易关系密切的进出口企业,“走出去”企业,在行业内影响较大的龙头企业。

(2)“多媒体、跨区域、广联系”,加大对人民币结算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借助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建立多方位宣传模式,加大人民币结算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及宣传力度。二是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试点城市之间的联系,将采用人民币结算成功的企业“请过来”介绍经验,由监管机构牵头带领金融机构走出去“取经”,深入发掘人民币结算运行链条中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三是加强与各行业商会组织联系,通过商会向其会员企业推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完善企业与贸易伙伴、银行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在人民币远期汇率升值的预期下,新区企业与国外贸易伙伴之间使用外币交易必将面临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结算则是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了国外企业,在当前新区企业议价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保证人民币结算的推广。如何在新区企业间推广人民币结算,又能使外方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红利”而乐意接受人民币结算,需要构建新的新区企业与贸易伙伴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议企业在与国外客户协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过程中,重新分配利益,适当采取降低售价、锁定人民币汇率、提高出货顺序等办法,同时,政府可以使用补贴等政策手段加以鼓励,这一方面打消国外客户的疑虑并让客户分享到人民币结算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长期避免汇率损失。

建议商业银行总行与实际结算行之间设立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分配机制。现行的银行分配和考核机制并未将人民币结算专门纳入其中,导致银行在推广人民币结算的过程中出现原有的外币汇兑中间业务收入被摊薄,不仅导致银行完成外币结算业务考评指标困难,而且人民币结算创造的业务收入并不能填补汇兑业务缺口,最终导致银行利益受损的局面。这既不利于提高银行推广人民币结算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建议银行自上而下设立独立的人民币结算考评机制,将人民币结算与外汇结算并列起来,重新分配利益。各银行按照上级行下发的业务指标完成人民币结算任务,将营业所得上交银行总行后,总行按照人民币结算业务完成量核算外汇业务被摊薄部分,并补贴给银行,使银行在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同时不受到损失,而各银行在总行层面进行盈利的调整,用其他银行从人民币结算赚取的利润弥补外汇业务损失,财政再根据情况给予适度补贴,最终达到银行整体在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同时,自身盈利水平不受影响的目的。

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人民币结算

在现有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应多管齐下将金融服务贯彻到人民币结算的境内使用和境外利用的各个环节,增强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活力与盈利优势,积极完善人民币结算外部生存环境。建议与境外金融机构或境内金融机构的境外分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开发人民币结算链,增加人民币信用卡、人民币信用证质押外汇贷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国内保险机构与国外保险机构合作,大力开发出口信用产品、提供信用担保,为我国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各部委相互配合,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

海外推广篇5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在持续运行184天以后,已经正式落下帷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本届世博会在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当代文明成就、汇集人类探索城市发展的共同智慧、创造多项世博会新纪录、谱写世界博览史辉煌篇章的同时,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聚焦的热点。据统计,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18.6万人次媒体记者入园采访。中外媒体对世博会开闭幕式、国家馆日活动、论坛展览、文艺演出以及世博花絮等多种内容的全方位报道,不仅为全球受众奉献了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丰富多彩、全面立体、新鲜活泼的“世博盛宴”,同时更进一步传播了世博理念,树立了中国开放、进取、包容、和谐的新形象。

一、广播电视媒体在世博报道中的突出表现

在上海世博会声势浩大的报道工作中,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提前策划、精心筹备、全力投入,创下同一事件新闻报道的多项纪录。

从报道周期看,整个世博报道从今年年初就开始预热,时间跨度将近一年。中央电视台从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就开始持续报道,时间超过300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世博会正式开幕之前就开始陆续开设世博专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世博会进入倒计时的关键阶段,开始运用多媒体方式报道世博会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海世博会报道工作于3月份就全面启动;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各频率频道在世博会开幕之前,纷纷推出相关节目。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世博会的宣传报道活动持续升温,全方位、多视角诠释了世博主题,营造出喜迎世博的热烈氛围。世博会闭幕之后,对世博的新闻报道工作并未随之结束,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后续报道仍在继续。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世博会闭幕之后,仍在多个频道新闻节目中及时反映场馆动向、人物故事、公众反应、善后工作等信息。广播电视媒体对本届世博会的全程追踪报道,为上海世博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报道力量看,各级广播电视媒体投入大批人员力量参与世博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50多名前方报道组成员4月份就分批次达到上海,精心准备重要直播及新闻报道工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世博会开幕前期就广泛调动驻外记者站资源,以环球记者连线等多种形式报道各方筹备世博会的最新进展;中央电视台的大批骨干力量参与世博报道,整个世博会期间仅前方报道团队人员就累计达到2000多人次,是参与同一事件报道人数最多的一次。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对世博报道力量的大力投入,为完成世博会的精彩报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报道数量看,很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世博会报道总量居历次重大活动新闻报道数量之首。世博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共投入13个频道近50个栏目参加报道,首发新闻超过1万条,累计直播800余次,播发服务资讯3000余条,播出大型世博系列短片《世博传奇》200集,配发小型专题节目300余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牵头全国50多家地方经济广播,发起建立“全国经济广播世博报道联盟”,每天播出世博专题节目;央广手机台先后制作了世博专题节目300余条,节目时长累计达到1000分钟;4月30日世博会开幕式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日语、韩语、马来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等30种语言,对开幕式进行了全方位直播报道,成为国际台在异地举行的规模最大、语种最多的音视频直播。这些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受众的热烈反响,进一步扩大了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展示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现场直播被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台,中国广播联盟140多家成员台转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在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直播期间,约有65万境内外网民在线收听收看,直播专题的点击量将近240万人次,直播期间共收到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受众的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上留言近5万封(件);世博会开幕当天,共有130个国家和地区的31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6个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中国网络电视台的页面浏览量达到1.26亿页次,视频累计观看人次达到219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到53万人,海内外网民和手机用户留言超过3.2万余条;世博会闭幕当天,中国网络电视台的页面浏览量达到1.24亿页次,手机电视用户数量达到350万。

二、世博报道中的广播电视宣传创新

回顾本届世博会的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工作,突出亮点是集中体现了几个创新:

一是宣传形式创新。为全方位展示世博会的独特魅力,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纷纷推出现场直播、新闻报道、专题节目、文艺演出、资讯栏目、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节目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了在重点品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开设世博专栏,播发新闻性和知识性兼具的系列报道之外,还在经济、社会、文艺等各套频率通过直播、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为世博会的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经济之声在品牌栏目《天下财经》节目中打造了特别专题《共享世博盛宴》,对台湾广播推出系列报道《新世博、新上海、新家园——世博上的台湾同胞》和30集系列专题节目《世博通天下》等重点报道;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纷纷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世博会报道,新闻频道和6个国际频道共推出固定栏目和特色板块100余个,《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均开辟专栏、推出专题节目或系列主题报道,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推出系列专题《世博传奇》、《天天世博会》、财经频道推出特别节目《魅力世博》、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系列报道《世博烙印》、少儿频道推出世博会吉祥物系列动画片《海宝来了》等;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的广播频率推出《世博现场》、《第一博览会》等栏目,还在音乐节目中开设《迎世博优秀歌曲推荐》单元,故事广播中开设《迎世博,上海闲话300句》日播节目,电视频道则推出深度报道栏目《看世博》以及《世博链接》、《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世博辞典》、《世博星语》等栏目和宣传片。这些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独特理念和精彩亮点,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宣传手段创新。为增强宣传实效,向全世界及时、客观地展现上海世博会的盛况,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创新宣传手段,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首先,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及行业内外的合作,扩大宣传范围。在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日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通过与意大利记者通讯社合作,对相关活动进行网络音、视频直播,得到意大利馆负责人、意大利记者通讯社及有关合作方的普遍肯定;中国网络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制订联合报道方案,以及共建世博网络电视台、联手打造上海世博IBC演播室、共同策划节目方案、统一制作世博内容的整体规划,形成宣传合力;无锡广电集团的太湖明珠网与百视通新媒体公司等共同发起“新媒体世博报道联盟”,广播媒体与上海电台联合进行《穿越长三角——“世博会,长三角准备好了”》的大型直播节目,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推出世博特别节目《无锡与世博》,以多方合作的方式扩大宣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前方报道和后方报道加强多种形式的互动,提升宣传效果。中央电视台除在世博报道前方首次异地搭建完整的节目流程系统,在世博园建立集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传送等功能于一体的节目系统,强调内容的生动、鲜活与现场感之外,还注重在后方紧扣园区运行动态消息进行提炼,并围绕世博主题编排节目,营造出立体生动、全面丰富的世博氛围。再次,多种手段并用,增强宣传实效。世博会报道通过直播、电话连线、现场采访、专题报道、体验式报道、网上、背景知识介绍等多种手段的交叉并用, 宣传成效明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面向东北亚和南亚地区受众,依托在当地开办的6家广播孔子课堂,推出“寄语世博”活动,收到书画作品近300幅;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通过联手央视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以拍客视频、微博互动、网络票选等新媒体互动方式征集了大量民间世博故事。

三是宣传内容创新。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世界各国最新科技成果和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全球性盛会,更是一次展示国家形象、加深各国理解与合作的最佳机会。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在世博会期间,通过不断创新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向世界全面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和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在世博会的报道中,既有体现中央领导同志和各国政要出席世博会相关重要活动的时政要闻,也有反映上海普通交警为维护世博园附近交通秩序辛苦执法的生动报道;既有世博前方活动的精彩报道,又有多视角、多方位扫描世博会150多年历史,反映中国与世博会“结缘”经过的专题节目;既关注大量海内外游客云集世博园的盛况,又通过资讯栏目为观众推荐最佳购票、住宿、餐饮、通讯方案,及时天气状况以及“世博错峰游”提示等;既有各国国家馆日的直播报道,又通过记者深入各国城市走访当事人、见证者,讲述世博故事,展示曾参与世博会的城市面貌。除此之外,还有全面宣传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媒体相关节目报道的收听收视指南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共同汇流成为欢庆世博、宣传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合唱”。

海外推广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自贸区;广东经贸;发展契机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11-03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加快步伐,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达成了合作发展的共识,签署了国际合作协议。中国的进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出境旅游使沿线国家从中分享到许多的利益。广东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形成了142项创新成果,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入选国家商务部8个最佳实践案例。在这些利好的环境下,广东经济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今后将如何发展,以提高广东的经济实力,将广东建设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现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广东自贸区建设概况

广东自贸试验区分为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个片区,占地面积116.2平方公里。南沙片区主要面向世界技术先进国家,建设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前海蛇口片区旨在推动粤港深度合作,建设国内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基地和枢纽港口。横琴片区在于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建设文化教育先导区,建设国际商务和旅游基地,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自2015年4月21日挂牌运作以来,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自贸区建设经验。

(一)高端产业逐步聚集

广东自贸区聚集了包括金融交易、国际航运、跨境电商、旅游文化等高端产业。以金融业为例,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不但聚集了一批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业态,还涌现了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要素交易市场等金融新业态。开展了跨境金融业务创新,进行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受理香港电子支付业务等。其中,海通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华南总部“落户”南沙自贸区,专门服务商品金融的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和拥有船舶交易服务资质的广州航运交易所,以及珠江金融租赁公司、中科沃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也相继落户。初步形成了包括外汇、贵金属、期货等多种金融资本要素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建成了香港至南沙快船海运通道,引进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建立了22个“无水港”业务点,开通了85条国际班轮航线、55条“穿梭巴士”和3条国际邮轮航线。2016年10月,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联手打造前海深港基金小镇。前海蛇口片区引进了中粮集团亚太总部、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汇丰银行南方总部、周大福中国区总部等。横琴自贸片区引进了海航基础总部、中信集团华南总部、固生堂中医集团总部等。2016年底,共有82家港澳资金融机构在横琴注册,2017年1月18日,作为澳门本土银行的大西洋银行也在横琴开立分行。

(二)完善了投资便利化体系

广东自贸区深化改革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大幅压缩审批事项,实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及资本进入。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目前90%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已实现备案管理。试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将企业注册与公安、税务、发改、人社、食药监、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证照实行“一门式”审批,在全国率先实现1个工作日内“十三证三章”联办。实行国地税联合办税,率先建成“一企一网”,企业办理商事登记时间从11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70%以上行政事项到现场跑动次数1次以下,60%以上行政事项网上办结。前海蛇口片区推出71项制度创新成果,珠海横琴片区实际落地200项创新措施,其中“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被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2016年1~11月,广东自贸区新设立企业7.06万家,同比增长42.9%。其中,内资企业6.65万家,同比增长41.1%,注册资本总额28 9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1%。截至2016年11月,外商投资企业4 070家,同比增长77.3%。合同外资3 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8%。港澳企业数量1105家,其中,澳Y企业669家,港资企业4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东自贸区投资设立的企业近200家,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650个。

(三)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逐步构建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新体系。2013年南沙成立了全国首个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通过“货物检验检疫流程时长监控信息化管理系统”,区内港口出入境货物放行速度大大优化,平均通检时间在105秒以内。探索实施一揽子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建立了“互联网+”智能通关的贸易便利化模式,上线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实行“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启动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机制。构建了“广东智慧海事监管服务平台”,南沙片区实施海关登记备案“一照一码”改革,实现企业报关“零耗时”、“零跑动”、“零成本”,大幅压缩了通关时间。前海蛇口片区推进深港陆路跨境快速通关,采用先入区后报关模式以及叠加“安全智能锁”和“智能化卡口”措施,企业进境入区通关时间节省3~4个小时。横琴片区开展了口岸查验机制创新和口岸综合部门联合执法试点,在旅检现场进境渠道实施“一机一台、合作查验、分别处置”的作业模式,旅客通关环节由3个减少为2个,通关效率提升了30%。报关单、通关单基本全部实现无纸化。还实施了“互联网+加工贸易”、“一二三四”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体系等,创新的监管措施大大促进了广东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二、广东经贸面临的发展契机

(一)与港澳及海外有更多合作机会

广东毗邻香港、澳门,拥有众多的海外华侨,广东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港澳元素丰富。广东自贸区更好地为粤港澳合作服务,近年,广州越秀集团成功收购了香港创兴银行75%股份,广东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已在香港设立了19家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广东有港资背景的保险机构经营主体也有5家。CEPA及广东自贸区对粤港澳合作带来双重利好的环境,促进了广东与港澳的深度融合。广东对香港开放的服务业部门达到150多个,在会计、法律、交通、旅游等领域深化制度改革,将符合条件的港澳投资公司设立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按照国民待遇措施和非禁即入的原则,便利香港服务提供者前来投资创业,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广东与香港、澳门联手打造珠三角国际城市群,将大大提升大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2015年广东GDP达到1.17万亿美元,人均GDP1.08万美元,在中国处于较高水平。广东自贸区已与221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与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广东可以通过粤港澳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的联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东盟、南亚、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开展经济往来,依托港澳、服务内陆、走向世界。

(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一带一路”和广东自贸区建设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资源,开拓更多的渠道,落地更多的项目。广东自贸区成立以来,跨境电商和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9月,广州海关为以保税融资租赁方式进口飞机办理快速通关手续,货值1.67亿美元,标志着广州已具备飞机租赁业务的政策环境。2015年上半年广东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达80.1%,处于“史无前例”的高增长水平。同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6%,广东企业逐步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主型转变,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业成为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均衡调整的重要力量。

“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能够加快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与行业对接,以及“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模式,以及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竞争力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建设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

广东省内港口密集,有着丰富的城市河港、海港和空港资源,具有完备的港口码头功能和基础条件,与周边陆路交通衔接。众多的珠三角港口形成了世界上港口最繁忙的区域,2015年,粤港澳地区集装箱输送量超过7 000万个标准箱,机场旅客运输量逾1.4亿人次,区域GDP达1.4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8万亿美元。广州港成为华南沿海功能最全、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综合性枢纽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2015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62.5万标准箱,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

凭借广东自贸区便利的政策功能,快捷的通关制度,加上珠三角货物进出口通道,广东完全有能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延续到内陆,与香港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香港港主要作为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广州港和深圳港主要为广东省大宗国际货物进出口提供服务。大珠三角港口群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港口开展联盟,发展高端造船业、海洋工程、航运交易、航运金融等新业态,形成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聚集的国际航运基地。

三、建议和措施

良好的机遇不容错失,为了使广东经济更上一个台阶,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自贸区作为经贸发展新引擎的作用

广东自贸区应深度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继续构建开放型经济创新体制,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与沿线港口城市互联互通,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全球的贸易网络,成为推动广东经贸更快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激发自贸区内企业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统筹推进大型龙头企业“走出去”,加速国际化进程。将自贸区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和国际采购中心,为加工贸易以及市场开拓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引进世界高水平科技项目和优秀的专业人才,建设联合研发与生产的创新基地,提升区内创新能力和水平。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推动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c业务,开放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试点业务等。通过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扩大进出口贸易,促进区域内经济快速增长。

(二)调整和优化广东产业结构

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生产模式创新,依托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将科技与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对接起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化融合。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广东制造业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广东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层次,促进整体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大力度发展融资租赁、商务服务、科技信息、技术研发、批发零售等生产业,为广东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进风险投资资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环保、材料和光电技术等高新产业,建设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突出高端产业片区合理分工,注重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发展集群经济,塑造品牌。明确城乡功能,实施差异化协同发展,沿海城市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还可以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为它们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它们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

挖掘“一带一路”战略和CEPA合作框架下的潜在机遇,发挥粤港澳“两制”的互补性,将制度差异化变为制度优势加以利用。对接港澳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东应携手港澳,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促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学院、香港各大高校的创新成果到广东转化。开展金融创新,打造粤港澳金融合作新平台,加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广州、深圳金融中心的交流,与港澳有效对接现代金融服务区,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业。进一步提高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内参股合资证券公司,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募集境内资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等。

发挥自贸区的创新区位优势,促进粤港澳人才流动,支持港澳企业、专业人士、青年人到广东创新发展。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的交流活动,支持三地青年创新创业,支持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专业人士到广东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构建粤港澳创新圈。

(四)打造国际货物航运枢纽中心

加强与国内外各航运中心的合作,开展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做大DIT国际延迟中转业务,探索集装箱国际、国内集拼业务监管办法,支持有条件的公司开展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业务。推进港口码头的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到软件对堆场和信息港加大综合配套建设,建成完善的集疏运体系。改革创新通关制度,推动以南沙保税港区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提高口岸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做大做强整车进口业务,争取“进口汽车出自贸区”征税等政策落地。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密切联系,开辟更多往返于广东与外国的国际航线,建立沿线国家城市港口联盟,协商建立各国口岸查验结果互认机制。建设海铁联运和江海联运网络,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争取开通广州到湖南、韶关、合肥海铁联运班列,做大“粤港跨境货栈”海空联运业务。充分发挥自贸区、临港经济区、空港经济区和交通枢纽的优势,设立航运产业基金及船舶产业基金,鼓励和扶持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推动航运保险、商业保理、船舶抵押贷款等创新业务的开展。争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散货运输公司总部落户广州,支持中交集团、中船集、中外运长航等企业在广东的发展,建设海洋工程装备、船舶修造、海上钻井平台和深水工程船等高附加值项目。发展邮轮旅游,与香港一些著名邮轮公司合作,开通国际邮轮航线、开展国际邮轮业务,投资建设邮轮码头现场和服务设施,增加通关自助查验通道等。

参考文献:

[1] 林 江,范 芹.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5):21-27.

海外推广篇7

一、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航运业相对萧条的影响,近年广东省造船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产业,201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船舶制造业却下降1.4%。民用钢质船舶产量为283.8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6.1%。但船舶制造业中的某些新兴领域如游艇产业却稳步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游艇产值约为20亿元,游艇产业规模和出口居全国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及辅助船制造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深圳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国有骨干企业加快向海工装备高端产品转型,海洋工程及辅助装备业开始走向深海领域,在抢占海工高端市场、推动产品转型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充分凸显出广东在海工装备制造与改装上的综合实力。

2.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问题

广东省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的船舶研发机构和人才,设计能力不足,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相关高校的培养能力较弱,难以应对船舶技术不断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大型造船设施不足,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数量远远低于长三角造船基地,目前仅有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三是市场开拓难度大,支柱产品难以培育和发展,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当前全球造船业在产能过剩的同时,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低水平、同质化的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缺乏。2013年全球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占到总量的60%以上,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仅为14%。广东省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份额与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有差距,完工的船舶主要是处于低端的散货船。四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关键及高端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五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与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另外两大造船基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六是融资仍然困难。尽管金融机构对部分国有和骨干民营船企给予了融资支持,但对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的突出问题。

二、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向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之时,南海正成为海洋开发最有潜力之地,这对前一轮相对落后的广东船舶工业来说,是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契机。广东船舶工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南海的优势,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瞄准国际船舶市场,加快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保障,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配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部级开放型造船基地和国际船舶市场。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广东省和沿海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把船舶工业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作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使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同时,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重视风险防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广东省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但全球市场规模有限,国际竞争相当激烈,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已开始显现。因此,要加强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统筹规划,培育骨干,重视市场、技术、质量、产能、法律等风险分析,严格控制新增产能;要重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品前端设计、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配套系统开发,加快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指导船舶工业基地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鼓励中小型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游艇、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以及船舶修理等业务。

2.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在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航运业比较萧条背景下,要站在战略高度将其作为一个调整结构、提升研发及建造水平的机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二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推动企业改进和完善生产条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提升国际竞争实力。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海工企业(集团),形成更具规模和经济实力、能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推动中小企业的调整发展。要对中小船舶工业企业的调整发展给予积极关注、分类指导。对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从产品研发、金融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其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企业。五是要推动企业组织架构改革,通过企业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来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效率;加强造船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造船;深入推进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六是进一步完善船舶配套产业链。在发展总装造船模式的同时建立与其相应的专业化协作体系,鼓励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船舶配套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议加快珠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番禺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建设。

3.加强科技创新,重视人才培养。要把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从造船吨位的增长转向科技含量的增长,建立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通过跨地区、国际性的技术合作提高研发能力,形成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加大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智力转化环境,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重视培养和吸引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造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建设。

4.创新船舶工业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要推动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行船舶生产的社会化模式,通过推动骨干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及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借助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契机,积极推动广东省船舶工业企业以国际化视野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实施以获得技术、品牌、人才资源,提高营销水平,贴近海外市场为方向的“走出去”发展战略。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建立营销维修网络和生产制造基地,并逐步发展为国际造船的总承包商。

海外推广篇8

莫非是2014年上海饮料市场新一轮烧钱大战又拉开序幕?袁刚(化名)内心倒吸一口凉气。袁刚是一家跨国饮料企业上海地区的市场部主管,多年的饮料从业经历,让他发现,尽管上海顶着全国最大饮料消费市场的“光环”,大多数饮料企业却赔本赚吆喝。

究其原因,是上海拥有精明的本地消费者,对纯粹的“砸钱做广告”营销活动有着极强的“免疫力”,还有上海地区日益高昂的渠道成本,吞噬着饮料企业大量利润。

最近,袁刚从多位同行处了解到,娃哈哈新推出的格瓦斯酒精饮料,即便在上海地区投入大量市场推广费用,却未必迎合上海消费者的“挑剔”口感。

“事实上,没有一家饮料企业愿撤离上海市场。他们知道,只有立足上海,才有底气辐射全国。”袁刚坦言。毕竟,上海地区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一方面上海地区知名饮料的定价能适度高于同类饮品,给企业带来可观利润;另一方面是借助上海地区的品牌知名度,饮料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渠道推广时能掌握更多话语权,进而压低渠道成本。

为了在上海地区维系品牌知名度,一些跨国知名饮料公司不惜将市场份额、销量增幅列入最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利润率反而被摆到次要位置。

但是,无法创造利润的经营策略能持续多久,袁刚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去年12月底的一个下午,刚完成部门经理年度绩效考核评审的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百事)总经理蒋志兴向记者讲述饮料企业在上海市场避免烧钱困境的秘诀。

在他看来,饮料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上海市场“良性发展”,实现销量、市场份额与利润的“三丰收”,需要具备3个经营DNA,一是能配合公司总部市场推广策略进行良好的本地化营销;二是产品营销的渠道成本要控制在合理区间;三是充分“发挥”上海本地员工的精明生意头脑。

本地化营销瓶颈“待破”

在袁刚看来,碳酸饮料产品本身没太多差异性,容易被相互替代。就像有些消费者闭上眼睛喝百事和另一款可乐饮料,未必能区分两种产品的差别。但他们之所以优先考虑购买百事,在于彼此存在着一种情感联结。

但是,要靠“感情联结”打动上海消费者的心,绝非易事。

相比二三线城市,上海人的消费观有着诸多差异:一是上海消费者善于货比三家;二是上海的海派文化,令当地人会对西方流行产品品质产生较高的信任感;三是越来越多富裕的上海白领们更愿选择对健康有益的饮料......

袁刚认为,格瓦斯在上海地区推广难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上海消费者更接受健康饮料。

这却不能令所有饮料企业知难而退。甚至一些饮料企业的经营策略,就是在上海地区不惜成本打响品牌知名度,再依托二三线城市的盈利“反哺”上海地区亏损额,实现总账盈利。

然而,要实现总账盈利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借助上海地区的本地化营销创新,俘获上海消费者的心。这也是所有饮料企业立足上海地区共同面临的最大营销挑战。

2 0 1 2年,蒋志兴担任上海百事总经理起,在本地化营销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

配合去年底的“把乐带回家”营销活动,上海百事将这项活动推广到上海弘梅民工小学与地铁站。在蒋志兴看来,生活在上海的外地工作者及子女、大学生超过千万。每逢新春佳节,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分享快乐,与百事可乐要传递的“快乐情感”高度契合,进而拉动销量。

针对上海当地人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一份体验式营销的本地化营销执行方案,也被摆到上海百事高管的办公桌上。

所谓体验式营销,即主动引导消费者有针对性地比较同类饮料产品,找出百事饮品的“特点”。比如百事旗下的鲜果粒,是从新鲜水果中提取果粒,但多数上海人并不了解,上海百事就要求促销人员主动让消费者去比较果汁饮料的果粒饱满度,让他们意识到鲜果粒的品质特点。

在向上海地铁投放纯果乐的拉手广告时,考虑这是美国领先的果汁品牌,上海百事刻意强调这是一款“美国妈妈给孩子喝的果汁饮料”,借助上海消费者远高于其他地区消费者的对欧美品牌高质量产品的认同感,吸引他们去“体验”纯果乐。

在多位饮料企业人士看来,统一、康师傅、红牛、可口可乐等饮料公司也在效仿百事的这种做法,营销效果面临同质化竞争的考验。

“所以,体验式营销的推广时机就变得很关键。”蒋志兴说。2013年上海恰逢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上海百事除了在外滩专门定制喷雾剂,还专门调配车辆去外滩,保证外滩景点百事饮料供应充足同时维持低价销售,还推出全冰块砌造的冰雕自贩机“冰临城下”项目,让更多人能“体验”到百事送来的清爽。

但他也意识到,极端的高温天气毕竟是“小概率事件”,饮料企业不可能持续地“靠天吃饭”,要在上海地区避免陷入烧钱困境,除了本地化营销变革创造高销量,还得尽可能控制日益高涨的渠道成本。

渠道成本“艰难控制”

饮料企业在上海市场的渠道成本究竟有多高?

袁刚打了个比方,即上海饮料市场存在着一种奇特的“囚徒博弈”逻辑,即一家饮料企业很难保证在上海地区销量、市场份额与利润同时同步增长。究其原因,一家饮料企业若要提高上海地区的市场份额与销量,就要花重金吸引营销人才,不计成本地投入资金扩大广告传播面与产品营销渠道,盈利自然变得遥遥无期。

按照行业惯利,众多饮料企业给卖场、超市等渠道商的年底销售返利,约占销售较高比重,令很多企业不得不缩减市场推广收入,品牌营销的实际效果容易出现一点折扣。“仅此一项,有些饮料企业一年多消耗的资金都是千万级别的”袁刚直言。

蒋兴志也承认,要将渠道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有时要借助上海本地员工的生意头脑。

针对上海户外广告巨额的投放费用,有些上海员工将各大卖场及重要路段餐饮店的店招及玻璃橱窗的广告显现与年度销售返利等进行“组合谈判”,令百事各类饮品广告现身上海重要零售门店的户外及卖场玻璃橱窗,打造大量“蓝街蓝店”,以极低成本取得类似户外广告的推广效果。此后,这种策略还被推广到上海地铁出口处的橱窗广告栏,其中有些广告投放还是免费的。

但是,这项依托“个人能力”的渠道成本控制措施能持续多久,同样是未知数。毕竟,考虑到上海作为全国标杆性的饮料市场,众多饮料企业不惜成本提高上海饮料地区市场份额,曾经低价获得的某些渠道资源也将开始变得昂贵。

很多饮料业人士估算,2014年饮料企业在上海的渠道成本还将整体持续上涨。

蒋志兴对此有着自己的未雨绸缪。在去年底的“把乐带回家”活动推广期间,上海百事大量引入自动贩售机,带有一定的营销渠道前瞻性变革意味。毕竟,日本地区碳酸饮料的40%销售额,来自渠道成本更低的自动贩售机。上海地区的自动贩售机销售占比还不到4%,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多位饮料业人士透露,由于上海零售门店房租成本居高不下,个别零售超市、卖场一旦出现经营困境,货款支付违约出现几率大增,也是众多饮料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渠道风险。

但是,光靠将渠道成本控制在合理区间,未必能让饮料企业彻底摆脱上海市场的“烧钱”困境。蒋志兴发现,一些额外的成本变动,同样能吞噬大量利润。要解决这些经营问题,唯有企业内部管理变革挖掘潜力。

管理变革“突围”

蒋志兴担任上海百事总经理初期,这家企业正陷入糖价连番上涨而带来的利润低谷,但上海百事作为百事饮品覆盖沪皖及江浙部分地区最重要的灌装企业,他的职责,就是尽快将这家企业带回利润企稳反弹、销售持续增长的经营轨道。

在多位上海百事员工眼里,蒋志兴的企业内部管理变革主要聚焦三大领域,一是削减不合理投入与支出;二是推行“全员创收”的利润考核制度;三是推广员工开心指数,用大量激励制度提升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中,近期刚获年度总经理大奖的一位工程部门经理,光一项技术革新,就为公司节约近200万的能耗成本。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会令工作效率提升约30%,给公司与股东创造更高的利润。

在袁刚看来,其实每家饮料企业针对上海市场的特殊竞争环境与烧钱格局,都在做不同的管理变革与内部挖掘,而企业能否真正摆脱“烧钱”困境,在于企业能否真正落实本地化营销、渠道成本控制与管理变革成效。

海外推广篇9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积极构建外向、高效、优质、生态、集约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以特色化和外向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和农产品现代物流服务园区,努力将我县打造成为优势明显、市场完善、辐射力强、生态优美的外向型农业综合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

1、高效农业。2010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设施种植5万亩、高效特色产业5万亩、高效蚕桑1万亩、高效林果1万亩、高效渔业3万亩、高效立体种植5万亩、高效新品种种植5万亩。

2、设施种养。2010年新增20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7个、10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10个、百万元纯效益规模养殖场17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

3、优质粮棉。秋播缩减麦子10万亩以上,重点建设20万亩双低油菜、30万亩优质啤麦、30万亩专用小麦、30万亩高品质棉和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4、畜禽养殖。2010年生猪饲养量新增15万头,家禽饲养量新增400万羽,新增500个规模养殖场(户)。

二、空间布局和推广品种

(一)空间布局

按照农业园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外向突出、特色鲜明、统筹发展,以“一心、四带、五园区、十基地”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发展布局。“一心”即立足我县耦耕、合德、海通现有设施农业,发展较大规模的综合型、研发型、生态型、观光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四带”即沿我县四条交通干线,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现代农业示范带,分别为沿海高速设施农业示范园、射阜淮线现代农业示范带、陈李线外向型农业示范带、海堤公路规模养殖业(畜牧、水产)示范带;“五园区”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农产品物流服务园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和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十基地”即建立粮油、棉花、中药材、蔬菜、林果、蚕桑、大蒜、食用菌、畜禽和水产十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

(二)推广品种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品种。设施蔬菜重点推广甜辣椒、西葫芦、西(甜)瓜、蕃茄、莴苣、紫茄、五彩椒等优新品种,露地蔬菜特经重点推广羊角椒、胡萝卜、白萝卜、洋蓟、马铃薯、黄秋葵、甜叶菊、紫甘薯等优新品种;小麦重点推广郑麦9023、宁麦11;大麦重点推广单二、苏啤4号;油菜重点推广秦优8号、秦优10号、秦优11号等秦优系列;水稻重点推广武陵粳1号;玉米重点推广济单7号、登海3号、蠡玉16。梨果重点推广三水、黄金、金花4号等优质品种。蚕桑重点推广金十、特山1号桑苗和春蕾锡桑蚕种新品种,棉花重点推广科棉6号、泗抗3号、旭杂3号高产优质品种。畜禽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猪、肉牛、罗曼蛋鸡、三黄鸡、樱桃谷肉鸭、獭兔、波杂山羊等优新品种。

三、工作重点

1、加快园区建设,突破高效产业。突出“一心、四带、五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一是突破设施种植。秋播定全年,各镇(区)要抓住秋播结构调整关键季节,未雨绸缪,确保规划到位、土地流转到位,为加快发展连片日光能温室和钢架大棚做好基础工作。2010年,沿海高速及其接线沿线的特庸、盘湾、兴桥、新坍、陈洋、阜余、海河等7个镇每镇新增成匡连片2000亩以上、其他镇新增成匡连片1000亩以上、各村(居)新增100亩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片),达到镇有示范园、村有示范片、组有示范点,确保全县设施农业新增5万亩以上。二是突破重点园区。全县重点实施的五大园区2009年要出形象、达规模、见成效。耦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耦耕镇为核心,建设总面积1万亩的集设施园艺、种苗供应、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苏台农业合作示范园以我县高登自然生态园为依托,以阜余镇为中心,创建5万亩的集观光鱼养殖、日光能温室和生态循环农业为一体的农业观光生态园。外向型出口农业示范园以洋马镇现有中药材产、加、销为基础,发展规模种植基地、园区化加工企业集中区和外向化交易市场,努力打造中药材出口综合示范园。农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区2010年力争引进企业达20家以上,实现销售30亿元以上,打造集食品加工、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产品物流服务园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配送中心,争取用3-4年时间,将*沿海现代农产品物流区建设成区域农产品集散地和直接对外出口的平台。2010年重点加快县城富民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黄沙港华东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各镇同时分别建设一个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

2、调优区域布局,做强主导产业。一是调优粮油。粮油走“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加工增值”的路子,重点建立10个万亩优质水稻、5个万亩优质啤麦、5个万亩双低油菜和10个万亩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二是调优棉花。棉花生产坚持走优化布局、轻简栽培、提高品质、立体种植、节本增效发展之路,建立万亩优质高产示范匡10个,早春棉田套种西(甜)瓜、马铃薯、青毛豆和玉米扩大到20万亩。三是调优特经蔬菜。大力推广高效新品种规模化种植,2010年扩大到每镇新发展3000亩以上,其中至少建成一个2000亩连片新品种示范基地,全县总面积突破5万亩。依托我县临海、千秋现有大蒜产业,通过轮作换茬、提纯复壮和品种改良等技术措施,建立20万亩优质大蒜生产基地。扩大以辣根为主的脱水蔬菜种植面积,培大育强外向型脱水蔬菜产业。四是调优规模畜禽。以万头商品猪、万只山羊、万头肉牛、10万只蛋禽、100万只肉禽等大型养殖场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大户,加快建立商品猪、肉牛、蛋禽和肉禽专业化生产基地。2010年每镇新增1个年纯效益百万元以上规模养殖场。

3、提质扩量增效,放大特色产业。多年来,我县已形成多个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高效农业总规模的主要依托。2010年,各镇要新建成一个连片5000亩的高效特色产业基地。一是做特中药材。以洋马镇为核心,向特庸、盘湾、兴桥、黄沙港及新洋农场等周边地区辐射,巩固提高、丹参等中药材主导品种,发展名贵长线品种,建立集药用与食用于一体的花卉生产基地,注重中药材深度加工和专业销售市场的建立,打造外向型中药材产、加、销产业基地,2010年全县中药材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二是做优梨果。以海河、陈洋、兴桥等镇为主产区,放大部级无公害梨果示范基地效应,新拓果园5000亩,打造10万亩优质梨果生产基地和1万亩棚架梨果栽培示范园。三是做大蚕桑。以特庸、盘湾两镇为重点,依托“全国无病桑苗生产基地”品牌,通过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发展桑园立体套种和林下养殖,2010年新拓桑园1.5万亩,全县桑园发展到8万亩,年产优质桑苗2亿株。四是做深食用菌。积极推广优新品种,大力培植设施化、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重点在主产区通洋等镇,建立万亩食用菌设施栽培基地,2010年全县食用菌投料达25万吨以上。五是做强啤麦。依托全县现有40万吨麦芽加工能力,推广高品质、高产量专用啤麦品种,在千秋、海河、阜余、陈洋等镇建立30万亩优质啤麦生产基地。

4、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新兴产业。一是开发盐土农业。启动沿海以蓖麻为主的万亩耐盐油料生产基地,开发沿海生物质产业。成片成匡开发海蓬子、盐蒿菜等耐盐蔬菜示范种植区5000亩。二是开发沿海林业。大力推广耐盐树种,发展生态与长效、景观与效益相结合的沿海林业,重点建设2000亩抗风耐盐树种良种繁育基地和50公里海堤生态林。三是开发观光农业。依托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和*河口风景区,加快沿海湿地观光公园和苏台高登自然休闲农园建设,大力发展沿海湿地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园。

四、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农口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指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每个园区要建立专门的园区服务中心,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负责园区的服务管理和指导。

2、坚持多元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外资、外智参与沿海现代农业开发。深入发动本地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投资创办设施农业园区。涉农各类项目资金要倾斜用于园区建设和设施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县级财政奖补资金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以奖代补”资金激励政策。要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优先安排专项贷款,探索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落实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龙头企业各项退税政策。

海外推广篇10

农药创制一直是我国农药企业发展的短板,自主创新的农药产品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市场推广,在与国外跨国公司产品竞争中一直都不占优势。为此,《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农药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支撑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但在当前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还难以逾越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谋求创新合作模式,以此来实现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作物保护创新发展联盟应运而生。根据三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将独家生产由华东理工大学药物研究所创制的新型原药,并由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富美实公司(FMC)负责全球市场推广,这家公司将承担国际专利申请、各国农药登记与市场开发等工作。

国家农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李钟华认为,科研单位、国内外企业组成创新联盟的这种三方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是一个突破。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这项合作将依托校企各自优势,联手研制新的活性物质,形成更多作物保护的解决方案,促进中国农药创新品种走向世界。FMC全球农品部总裁米尔顿·斯蒂尔也认为,华东理工在农药创制方面具有领先的理念和实力,上海生农在中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应用优势,以及富美实公司在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方面的深厚实力,三者的结合将是走向成功的最强有力的模式,三方从此将合力把中国研发的农药技术带向全世界。

目前,联盟正在推广的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是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在“863”、“97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下自主创制的高效低毒绿色农药环氧虫啶,对某些虫类的活性显著优于目前流行的杀虫剂产品,也被认为是极有可能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类杀虫剂。

环氧虫啶由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工研究所李忠教授团队创制,属于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主要用来防治以飞虱类为主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根据2种剂型14地药效验表明,环氧虫啶对水稻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均有很高防效,对甘蓝蚜虫和黄瓜蚜虫也有良好防效,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兼防效果,对棉田烟粉虱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另外,其蜜蜂毒性也显著降低,且对吡虫啉抗性害虫有效。

目前,环氧虫啶已经申请中国专利2项和国际专利1项。根据中美产学研三方签署建立的“作物保护全球发展创新联盟”的协议,已获此项发明专利授权的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环氧虫啶原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十大农药集团——美国FMC公司则负责国际市场,包括完成国际专利申请,及各国农药登记与市场开发等。

据了解,烟碱类杀虫剂是当前全球杀虫剂市场的重要门类,每年全球销售额达25亿美元以上,拜耳公司的吡虫啉和先正达公司的噻虫嗪都是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量级的品种。

据FMC保守预计,这种新型产品的年销售额可在获得农药登记后的4年内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上海生农董事长兼总经理毕强认为,FMC在全球农药企业产值排名中列第7位,其市场运作和产品推广能力也是一流的,由国外企业来为国内农药企业做市场推广,这在国内原来是没有的。

据毕强介绍,这类新药在全球进行登记的费用要4000万~6000万美元,国内很少有企业能够承受得了这么高的登记费用。而作为合作伙伴,FMC在推广这种产品时,全球的登记都是用华东理工和上海生农的名字,FMC并没有任何专利权。另外,FMC所有的原药都要从上海生农买,生产厂家在中国,FMC没有生产权,原药的价格也是由上海生农确定。“主动权在我们这边,FMC实际上是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毕强说道。

在跨国公司产品纷纷抢滩国内市场之际,联盟却将产品推广的重心放在国外。毕强表示,这样做一方面是上海生农看中了可观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市场的前景不好预测。但创新联盟的发展目标还是合作三方的共赢。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新产品从投入到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在国内4年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眼下,摆在农药企业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国内农药登记管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比如农药临时登记是否取消还尚无定论。而如果没有临时登记政策,企业将不得不延长新产品的上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