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2 10:10:30

海外市场规划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跨国营销;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

21世纪,全球企业都进入了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经营的新时代。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建立完善高效的企业品牌管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对我国出口外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跨国营销动因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本土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行业格局受到各种冲击。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进行跨国营销是必然的趋势。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跨国营销的动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内经济环境,跨国贸易规模逐年增长加上我国商贸流通业本身的优势成就了跨国营销的推动力因素;二是国际经济环境,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造就了跨国营销的拉动力因素。①

(一)国内环境

1.跨国贸易规模增长。我国外贸规模逐年扩大、交易额不断上涨,但同时整个跨国贸易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外贸经济结构更加多元,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跨国贸易总额在25.85万亿元,同比下跌6%。其中,出口3.18万亿美元,同比降低2.5%;进口1.97万亿美元,同比降低13.43%。从数据上看,虽然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有所降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来看,中国跨国贸易情况好于全球大部分主要经2015年,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出口规模方面都出现了负增长,出口降幅相比中国都高出不少,中国在出口贸易方面仍保持在第一梯队(见图-1)。从商务部数据可以看出,拉动我国出口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贸易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增长。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整个外贸出口规模的52%,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跨国贸易规模的增长。跨境电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商品交易,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跨境电商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如图-2所示,2016年跨境电商贸易额占到总体出口贸易额的20%,成为促进中国跨国贸易规模和效益增长的重要一环。2.商贸流通业具有优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始向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多会选择多种功能集合于一体的商业综合型场所。这时候商贸流通业开始发挥优势,可以尽可能地节省消费者时间,同时形成商业业态聚集效应。②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这种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优势,消费者可以一次性将自己心仪的商品采购回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这种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的商贸流通业,可以以最低的流通成本和最高的流通效率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外部环境

1.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商贸流通企业需要在全球市场范围内开展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获取理想的效益。因此,跨国营销是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企业结构配置、提升企业规模效益的关键法宝。同时,只有在全球市场上,与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正面较量,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弥补自身的劣势,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体之间的各种贸易联盟和贸易协定也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千载难逢的机会。2.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当前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多种差异,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是一种市场契机的存在。全球各国家和经济体的消费者们对于经济、市场、商品、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有这种需求的存在,就要有相应的解决之道,这就为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跨国营销策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于各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在不同国家也有差异,这种商业契机和盈利空间对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也是进行跨国营销的原始驱动力之一。③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只有实施跨国营销战略,利用好国内外市场的资源、技术优势及时高效进行整合,才能够确保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海外知名度低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相关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比较低,市场认可度并不理想,一些稍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只是依靠收购海外品牌才逐渐被当地的消费者所知晓和认可。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只能依靠低价来勉强维持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发展的同时,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创新性和个性化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一直被消费者定位为低价、低质。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在短时期内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久来看,这种市场营销策略也对这些企业的品牌形象有所损伤。一部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进行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时,并不注重企业品牌价值的塑造,这就造成了消费者只是因为低价格才去进行消费,对企业品牌并没有认可度和忠诚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比较低。

(二)品牌与用户之间联系不紧密

一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品牌建设时只宣传自身商品的功能特性,并不注重自身企业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维系,这种对沟通的忽视最终都会在销售业绩上有所体现。同时,需要注意企业品牌的建立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不是心理上的,而是社会性的,这种认同需要网络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来实现。④企业只有和消费者进行友好的良性互动和联系才会形成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

三、跨国营销视角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策略

(一)重点打造企业品牌文化

1.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建立和强化企业品牌文化和品牌意识对于当前的企业建设非常重要,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重点关注。企业管理者应该摒弃企业品牌仅仅是企业商标的想法。企业注册多种商标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并没有任何帮助。品牌战略意识是引领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的制胜法宝,也是将来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市场先机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是企业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只有企业管理者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将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理念与企业品牌文化观、企业品牌发展观等因素相结合,才能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用户黏性、认可度和忠诚度,才会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以此来打开市场销路,提升市场业绩。2.重视树立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跨国营销,要注重品牌建设,重新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市场细分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细分化的市场中,更加注重企业市场规划和企业品牌的营销和管理。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品牌管理能力,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⑤3.重视宣传企业品牌。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市场品牌建设还需要通过海外市场的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对自身企业的商品进行宣传,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部分国内传统企业的一个通病就是,如果企业出现了资金紧张等问题,首先联想到的是大幅度减少市场推广和广告费用。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市场营销减少,而市场营销的减少又反过来使企业品牌建设停滞甚至退步,使企业进入了死循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困难。树立企业品牌和经营企业品牌是企业品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重视企业品牌战略,不断推动和改进企业品牌结构和管理模式,全面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当前的市场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利用促销、广告等进行品牌形象建设,但由于企业众多营销手法也多,导致消费者开始对企业营销疲劳。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过度,使消费者在繁杂的市场中对企业的认知减弱,并不能增加消费者的黏性。在这种困境之下,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及时高效地和目标客户进行良性交流互动,确立企业独特的并能吸引消费者的品牌形象定位,使消费者在对企业的商品和企业的品牌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能够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4.注重保护企业品牌。对企业来说,品牌的建立和运营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要在海外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必须注重保护品牌,维护企业品牌形象,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当然,对企业品牌的保护也需要海外市场的当地政府的支持,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也是必需的。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竞争形式。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同样的,对于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企业品牌战略的规划就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活力。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有所建树就要加强品牌的建设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以此为突破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消费者认同。

(二)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

中国商贸流通企业海外品牌建设要注重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中国商贸流通企业的海外品牌营销战略需要认识到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和广告商的结合来实现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以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互动。与此同时,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实现品牌的标准化战略。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进行企业品牌标准化战略都是一项特殊的挑战。在海外市场不但要营销企业的商品,还要注重与海外国家的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通过国际化市场营销将企业品牌和本地文化相结合,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海外市场独特的市场环境要求。中国商贸流通企业进行海外品牌建设、实施国际化市场营销的同时,可以考虑进行全球统一的市场化标准,在核心品牌属性上力求达成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统一,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微小差异可以作为独特地域属性在品牌战略的延伸中予以体现。在品牌标准化统一的实施中,要重视企业思维国际化、企业运营本土化。企业的运营应该专注于品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制定针对性计划并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对企业的品牌结构、品牌建设、品牌框架进行界定,以此来界定企业的品牌属性,尽可能地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完成企业品牌定制。

(三)收购海外品牌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2

金融科技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起源于企业最真实的业务发展需求,关于国际化路径与对策分析也有助于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乃至于我国金融在国际领域的表现。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国际化是国家形象与实力的体现,可为世界创造“中国金融样本”。一方面,适应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倡议,把中国先进的金融科技以“中国样本”“中国经验”的形式带到全世界,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带动全球对金融科技的重视与变革,使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发言权得以提高,可以参与世界金融规则的制定;再者,以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规则的制定一直以来是公认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金融科技的国际化进程,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进而有助于全球范围内普惠金融的推进。从产业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现有的市场规模和成果,还是其去中介化、普惠属性的天然优势,都可以使其在引进民间资本、搭建交易平台、扶助跨国小微企业等方面能够发挥突出作用,走出国门不仅可以吸收先进的经验,更可以探求更旷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状况的转变也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海外探索市场的动力。

2中国金融科技国际化现状与路径

通过对中国金融科技行业中各个业态、各个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调研,可将典型金融科技企业国际化进程总结如下文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上市、入股、技术出海等都是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国际化常用的路径。2.1海外上市。海外上市成了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争取国际资本、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一方面,我国A股上市的要求非常严格,而金融科技企业急于上市谋求资本金。另一方面,美国如纳斯达克科技股对企业的要求较低、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同时对互联网企业的认同环境更好。最后,还有的企业因为本身公司架构包含了离岸公司,其在国内无法获得合法的上市资格,只能寻求海外上市。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除了能够快速获得融资外,还可以利用海外较为健全的上市制度、监管制度,给品牌、治理架构、经营发展带来帮助。2.2“技术出海”与境外合作。蚂蚁金服是技术出海的典例。支付宝的国际化路径,首先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对当地相应金融科技企业进行技术输出,然后视情况进行资本输出与控股,与境外机构展开全面合作。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东南亚等金融体系相对落后、普惠金融需求旺盛的国家和地区,除了移动支付以外,消费金融、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都是特别适用的金融科技产品。也有的金融科技企业选择直接与海外机构合作,如2018年,品钛与新加坡大华银行合资成立华钛科技私人有限公司,拓展东南亚市场,该公司主要为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提供智能金融解决方案。通过与当地机构合作,可以迅速地实现组织机构和科技能力的本地化,在获取区域资源方面占据一定优势。2.3境外牌照经营。通过获得境外经营牌照,从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者成立跨国公司也是中国金融科技国际化常用方法。如宜人贷和陆金所,获得境外牌照后在境外开展业务。由于世界各国对金融牌照的管理方式不同,即使是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本质还是金融,在境外申请牌照时也必须以金融企业的身份对待。实施“完全监管”的国家如欧盟成员国、美国、俄罗斯等地对牌照要求很严,实施“离岸监管”的国家如塞舌尔、瓦努阿图、伯利兹等要求较为宽松。若中国金融科技企业选择通过境外牌照路径国际化,建议选择类似新加坡等金融秩序稳定、金融市场条件较好的国家,成功申请到境外牌照,就可以合法开展业务,还可以真正加入到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发展空间。2.4中国游客与华人华侨。依靠中国人境外游和华人华侨推广使用中国的金融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最便捷、最常用的国际化手段。以境外消费为支点,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可以逐渐打开海外市场。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和拉卡拉早期就在积极拓展中国境外游常去目的地的商户,为游客提供境外扫码支付等服务,加强境外商户对中国金融科技的理解和使用,使中国移动支付产品迅速普及。通过中国游客与华人华侨的路径进行国际化的显著好处在于接受度高、普及速度快,可以迅速打开海外市场。不过这应该作为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的“试水区”“沙盒”,而不应该作为国际化的最终目标。2.5金融产品“进出口”。P2P网络借贷、众筹跨境经营的一个方法就是把资产端/项目端的产品进行“进出口”。进口指的是如宜人贷等企业将美国的债权、基金等资产引入到国内投资,出口指的是将我国的项目引进到国外投资。目前“进口”产品正在逐步增多,而能够将我国的资产端产品“出口”至国外的情况非常少,罕有成功的,这当然受限于金融科技企业的海外经营资质等、当地监管等问题。想要“进出口贸易”顺畅,离不开市场与政府等重点机构的通力合作。

3中国金融科技国际化发展对策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营销网络;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间国际竞争的重点已越来越向研发和销售两端偏移。由此我们说,对营销渠道的控制就是对市场的控制,国际竞争力更多地开始表现为营销渠道的竞争。面对目前国际钢铁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莱钢做强做大的发展目标,如何拓展自身的国际营销活动,构筑一个高效、灵活、开放的国际营销网络,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莱钢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意义

国际营销网络是企业营销活动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产品或研发技术从一国生产者手中向另一国消费者手中转移所经过的路径集合。建立国际营销网络作为一项跨国经济活动,其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传统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该过程不仅涉及到产品、资金、技术等要素的转移,也涉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对接;不仅需要各种技术、信息、资金、外汇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也与国内外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市场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从国际国内形式和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都在积极地走出去,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目前莱钢已经达到年产1000万吨的能力,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赚取企业自我发展的资金,就成为我们面对的更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积极推动莱钢走出去,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对莱钢最终真正实现做强做大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是莱钢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扩展莱钢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快速成长的重要举措。纵观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和促销竞争转化为网络的竞争,公司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以及快速成长与营销网络的覆盖面和运行效率紧密相关,网络的规模和价值从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规模和价值。

其次,建立和发展国际营销网络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很大的裨益。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营销渠道已经成为公司降低成本的黑洞,是第三利润源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利器。由于营销网络的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很难模仿,因此,比其它营销要素更能提供和保持竞争优势。

第三,通过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有助于提高莱钢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价值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现在对市场的竞争,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旦莱钢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品牌比较优势,反过来又会促进莱钢产品打入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第四,通过建立国际营销网络,莱钢还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和国际市场,这样我们就形成了直接面对客户和市场的局面,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国外客户的需求信息,增进莱钢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在市场上取得先机,为出口产品的生产、开发和定位提供导向作用。

2对莱钢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思考

莱钢在实现1000万吨钢后,更应该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经营战略和配套政策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第一、更新营销观念,扩大营销队伍建设。尽管我们莱钢的产品已经迈出国门,也建立了产、销、研体系,但是经营视野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参与竞争的焦点也仍然停留在成本和价格竞争领域,部分单位对国际营销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重生产轻营销的观念还很强,没有把生产置于营销的理念下,生产与有时营销脱节,造成产品积压,营销困难的局面,没有意识到全球市场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还有我们的营销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营销必备的素质要求,我们还不能在营销理念上有创新和突破,主动出击寻市场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植入我们营销人员的头脑里。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营销观念,要逐步树立“国际营销、全球营销”的概念,让莱钢从上到下所有员工头脑里都有营销意识。目前,全球市场的一体化使得国际竞争早已突破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范围,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国内迎接海外钢铁企业和品牌挑战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摒弃那种只盯着与同行竞争、以低价竞销手段取胜的恶性循环,积极构筑和完善自己的销售、服务和增值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莱钢内部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强、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头脑的队伍。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在工业、农业领域,也不在科学技术方面,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莱钢在进行“十一五”规划的同时,国际化运营将是莱钢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但是从目前莱钢的人力资源情况看,莱钢严重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营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国际营销师不仅要懂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如懂金融、外贸、会计、有技术背景等)、熟练用互联网了解信息、还必须能够精通英文,把英文作为他们的基本工作语言。

第二、加强对外营销信息资源的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莱钢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和把握还不够及时和系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从国际市场得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和深度的分析,仅仅依靠营销合同执行人员分析远远不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经济大融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更为重要,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动态信息仍然是重中之重,谁掌握了它,谁就占有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收集、分析国际市场信息,为国际营销提供指导。一方面要抓好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与提供,信息人员要站在国际市场的前沿,了解学习各地区的国家宏观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要敏感、敏锐,对国际各个行业的新发展要广泛涉猎。另一方面是从现有信息中发现、挖掘、创造新的信息,信息具有很强的联带性,一则新信息的发生与出现不是独立的,是很多因素促使的结果,所现有的信息背后或相关的信息挖掘出来,从硬信息中找到软信息。然后,我们应当对所收集到的国际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整合成为有机的、完整的信息系统,高效、有计划地服务于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以及营销人员,让信息共享。第三、积极在境外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据有关资料报道,海尔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继在海外成立了多家海外贸易公司,依次构成了自己的海外营销网络。这种方法可控性强,有助于严格执行公司的营销政策、降低运营成本、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培养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这是完全自主的境外营销网络。目前,莱钢具备了年产1000万吨的生产规模,进入全国十大钢行列,这种陡然激增的生产规模对莱钢的内外销队伍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外销队伍尤其是莱钢国际贸易公司的考验将更为严峻;如何在莱钢产能迅速膨胀后,在国际营销方面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将是莱钢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莱钢的现有驻外营销机构数量与公司发展不相匹配的,与生产规模和国际化运营需求不相适应,现在莱钢只有一个驻外子公司,即香港埃尔顿发展有限公司。从目前的情况看,莱钢对外营销市场主要是东南亚、东亚和中东市场,随着莱钢产品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们的大H型钢、宽厚板和冷轧产品,我们将进而开发欧美俄等市场,所以应当在东南言、欧美等相应的市场建立驻外机构,从而全面开展莱钢集团的全球化营销战略。鉴于产业信息和市场导向指导和服务于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方向的原则,建议莱钢尽快在以消费钢铁行业高端产品为主的后工业化发展国家设立以搜集本行业和相关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导向信息为目的的莱钢驻外办事处,形成目的性明确和针对性较强的国际营销网络,在搞好国际营销的同时,搜集所在地或所在国及周边环境的市场信息,促进母公司的产品开发和国际营销战略的制定。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4

国际板.是指一国供境外企业来该国上市发行股票的证券交易市场。当前,我国大陆股市分为主板、中小板和刚刚推出的创业板,如果加上未来推出的国际板,那么我国的交易所市场就形成r完备的体系.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形式接轨。根据上交所制定的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交易所的宏伟蓝图.上海证交所曾经在2000年提出创建国际板,发展我国国际性证券交易市场的设想,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下文简称“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的意见”)出台以前,鉴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瓶颈,这个想法没有能够收到重视.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一般来说,是否拥有国际板也足一国证券交易平台先进的充分体现。上海正在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企业都是国内企业,这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也是不相符合的。

《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在上海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使得曾经的设想变成了正式的规划。上海市政府随后在“贯彻国务院精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决定:上海市政府将积极支持上海证交所推进国际板的建设,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同时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交所发行A股。汇丰控股、和记黄埔表示已经进行在中国的上市辅导,曾经遥不可及的国际板已进入技术层面的操作。

当代各国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各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我国建设高效的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实体经济的需要,还能显著提升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我国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发言权的需要。一些在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境外企业如汇丰控股、纽约交易所、和记黄埔等.均表示要在中国的国际板上市,这无疑会增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质资源的能力,并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企业跨境上市能有效推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并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近几年来有大量的优质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上市资源的重要输出国。企业海外上市一方面能为其提供必需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能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速度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市场规模也是阻碍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没有在国内上市的考虑因素。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金砖四国”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都存在着同样的境况.

然而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已位居世界第二,这时我国就不能仅仅输出企业在海外上市.也应允许海外企业来大陆上市,这不仅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国际板市场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引起全球的关注.还有一种声音,认为“C2”将会取代“C8”,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力。而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金融资本市场在世界的影响力并不像经济影响力那样强大.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主要还是集中在美国的期货交易所.能对全球股市产生影响的交易所非纽约证券交易所莫属。这时候推出国际板,恰逢其时,能有效改变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赢弱的状况。

另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而是一个流动性过剩的国家,外汇储备已位居全球第一,民间资本四处寻求新的投资渠道,这时候推出国际板.无论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都能为我国的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我国当前的证券市场已经具备了推出国际板的经济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

我国当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三.而且很可能在2010年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在最近的20年来,我国多次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受到各国的普遍赞赏。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中,我国经济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迅速摆脱衰退的迹象.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这是我国推出国际板的经济基础。

我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主要资本市场所走过的上百年的路程。我国股票市场现在已经建立的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三板市场,国债市场品种也日益丰富,期货市场已经推出大多数国际期货市场主流品种.最新推出的螺纹钢期货已经树立起“中国价格”的形象,衍生品市场中的股指期货推出在即.这一切都是我国证券市场推出国际板的市场基础。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在合适的时候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这一文件为上海证交所推出国际板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建立国际板市场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各国金融活动日益紧密,跨国之间的交易所并购活动时有发生.而很多国家的交易所争夺境外上市资源也不鲜见。在此背景下,上海证交所推出国际板,吸引全球一流企业到我国境内上市.有助于我国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对提高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我国的投资者和资本分享全球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抗风险能力等等,上述影响都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宏观意义。当代各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经济的竞争,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体现为金融市场的竞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本市场.不仅能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而且能够帮助我国进行全球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当前我国的“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正在取代劳动力这一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比较优势。利用好这一新的比较优势,提升资本市场的国家化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吸收优质企业资源在国内上市.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分享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长的收益.还能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减少贸易摩擦,显著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原本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现在资金短缺的困境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正逐步变成一个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大国”,民间资本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东南沿海省份尤其是以浙江省温州市的民间资本为代表,这些民间资本在国内各个地区、行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如浙江民间资本投资于山西煤矿)。另外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可供利用的投资工具屈指可数,很多国内资本因为没有找到较好的国内投资工具.在信息不对称和法律条文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出海,投资于海外市场,很多资本遭受的巨大的损失。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证券交易所适时推出国际板不仅不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资金压力,而且还能为这些资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另外,国际板的建设将会促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创藏汇于民、全民投资外汇的模式,改变我国境内资金海外投资遭遇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平安保险投资于富通银行而遭受巨额损失),提高外汇使用效率,还能有效改变我国贸易顺差在境内、利润在境外的模式。

2.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而言,国际板的创设是个重大利好消息。我国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对象基本是我国本土企业.而且上市领域也仅仅局限于我国国内证券交易所,很少有国内券商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企业上市的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等国际业务。很多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时.基本都是与海外的投资银行进行合作,这与我国券商自身素质、不熟悉海外证券市场法律有关。我国设立国际板,将会给国内券商带来更多的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券商的整体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能促使我国券商在与来华谋求上市的公司的日常交往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加强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

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优质境外企业来华上市不仅仅能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投资标的,还能带来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国内上市公司参照并改善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在2008年度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IR)评选中,优秀IR上市公司拥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比例(35%)是普通IR上市公司(14%)的两倍还要多。这一差距表明境外机构投资者更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显著增加投资者的关注。境外资本通过投资于中国的上市企业,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能促进所投资的企业和其它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当允许外国企业来华上市时.则外国资本和企业能够直接与中国本土企业在同一个资本市场为有限的资金进行竞争,更能提高国内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的动力,提高中国股市的整体结构。

3.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意义。在当前全球各国众多交易所日益激烈的竞争下,创设国际板,吸引海外优秀企业来华上市,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大规模.加速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企业;生存发展;文化交流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成为全球发展合作的重要实践平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以真实的创业故事,展示中国精神风貌,传递中国价值。

1推动倡议落实,展现大国使命担当

中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契机,积极开展双多边合作,促进各国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构筑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建“一带一路”顶层框架确定了五大方向,中国按照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框架,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有序推进陆路和海上合作。中国政府致力于国际扩大产能与投资合作,提升经贸合作水平,促进运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拓展金融合作空间,打造新型合作平台和创新融资机制,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通过科教文卫、旅游、救灾援助和减贫,深化人文社会及其它领域交流合作。高层互访和政策沟通强力助推“一带一路”落地,中国开展广泛的外交活动,作为实现国家利益、塑造国际形象、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路径。至2019年11月,中国已经同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政府鼓励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走出国门,对接建设规划,推动项目建设。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铁路、公路、港口、电力、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和运营方面,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全球领先地位,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变革,欧盟“构建未来铁路系统联合行动”,日本超高速磁悬浮计划、美国“超级高铁”设想等技术不断涌现。中国高铁具有起点高、集成度高等优点,且独立开发了核心技术“高速铁路芯片”,在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但参与国际竞争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与其他高铁强国同台竞技的能力;电力基础建设方面,国家电网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建设海外机构,扩大民族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在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也取得了成效;信息通信建设方面,“六廊”布局为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机遇,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依托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一个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逐步实施。在“设施联通”的建设实践中,企业展示已取得的高科技成果,改变了中国以往生产效率低下的形象。“一带一路”平台提供“外交+政策+资金+技术”全方位支撑,着力为“走出去”的企业解“困”,而面对经营中的“难”,企业积极寻找对策,探索本土化的有效管理模式,开展与东道国的深度合作。

2共享发展成果,传递“义利”价值观

企业家是“有眼光、有能力、敢于创新的人”(Schumpeter,1934),企业家以“最能动、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Knight,1921),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开拓市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承担强大的压力,期望获得财富增长、实现个人价值,也扮演着融合国际关系的角色,塑造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企业家精神可以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存在于政府和非盈利机构(Drucker,1985)。企业家的动力不仅仅在于寻求利润,更不在于垄断市场而忽视大众的价值。企业应该有适当的合理的利润。找到与东道国利益的交汇点,满足共同的“利”,通过构建新的商业利润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其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成为分享价值的过程,企业因而拥有更加开放、更加长远的视角。简易化的、真实有价值的交易,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清醒认知行为后果都有助于友善关系的建立,与沿线国家合作,区域的竞争应当更加规范有序。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新理解利益相关者,把股东利润转化为利益攸关者的价值,进而形成社会资源。沿线国家普遍面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等挑战,企业与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生态治理经验,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有效提升沿线各国对绿色环保的支持度、参与度,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从而树立中国在全球生态建设中的良好形象。中国儒商获利之后,往往有赈灾济贫、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义举”,慈善行为造福一方。中国中铁等企业为驻在国人民提供物资帮助,利用公司专业特长,义务修桥修路,帮助当地解决居民饮水、排污等民生问题,无偿为当地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可能还要面对能源、难民求救、传染病控制等问题,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处理好关系,分配好相关的经营利益。

3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不尽相同。中国经济几十年快速增长,企业粗犷式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在国家合作中,要了解所在国国情,尊重当地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立足地方资源禀赋,认清发展优势。沿线国家人民希望通过经济贸易往来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中国愿意将自身发展形成的经验和基础,与各国的发展意愿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海外企业通过错位发展推进区域间联动,释放发展潜力,降低发展的低效性、脆弱性。工业园区模式。建设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形成聚集效应,便于有针对性地提供诸如技术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也便于东道国政府提供海关、商检、税务等机构“一站式办公”服务。产业链模式。“区位品牌”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控制成本,提高产品和企业的附加价值。通过产业链向上游下游延伸,摆脱低利润制造环节,稳定合作关系,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有助于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差异化竞争模式。通过产品精准定位,占有专有市场份额,抵御替代品威胁。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由过去“薄利多销”转变为“品牌优势”竞争,提高边际收益。抱团出海模式。民营企业把握大型国企基础建设的时机,“借船出海”,布局制造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业配套,资源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得到最大利用。随着海外经营经验的积累,企业以产业集群“抱团出海”,实现制造业的国际分工转移,成熟民营企业以品牌输出或者资本运作的方式融入当地经济。线上线下贸易并重。网络时代电商业务量快速突进,打破时空界限,实体企业与互联网交易平台链接,实现信息时代全球资源调配。

4加强人文交流,多元文化和谐共生

中国农业文明,人们依赖土地,生存环境相对稳定封闭,崇尚儒家“和合”文化。海洋环境造就的商业文明国家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注重个体意识与价值,强调契约和法治精神。不同的文化之间只存在差异性,没有好坏之分,不同文化主体在解决问题时选择的差异可能带来矛盾冲突,也会带来管理创新的机遇(Trompenaars)。要把文化差异看作是组织发展的有利因素,通过文化协调配合产生新的管理方式,从而发挥出文化多样性的潜在优势(NancyJ.Adler)。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在国家层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与沿线国家共同举办“国家文化年”,举办国际文化博览会、国际艺术节等人文交流活动,实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援外文化修复等项目,在沿线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应在掌握投资目的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双方合作模式。海外企业开展跨文化管理,不能仅仅从企业的层面考虑问题,还要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人文交流,要在中外员工中培育共建共享、为实现目标而合作奋斗的价值理念,建立长期的跨文化管理导向,探索消除文化分歧的方法。强化文化共性。“人性化”题材关注人的日常行为、思想和情感,较少受政治、地区、人种等因素的影响,是人类基础层面的共性话题。企业应寻找与沿线国家文化的相似性,减少隔阂与阻力,营造和谐融洽氛围。利用细节建立关联。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驻在国员工生活,在海外项目中开展共品文化等活动,介绍中餐、汉语、中国功夫等中国文化,在日常交往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加强人文关怀。不同国家劳工对于工作节奏、工作效率认识不同,劳工争议解决程序和敏感程度各异,企业应尊重善待员工,解决好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依靠并且成就外籍员工,让海外员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生活。“走出去”的企业要以宽广的视野布局海外市场,拥有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和跨国经营团队尤其重要,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EB/OL].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6

实施经济三年发展计划、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谋划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根据市商务委和区委、区政府年工作部署,年。依照“融入集聚优势,构筑高地,科学发展”总体要求,围绕“三四五六”发展计划,深入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站在更高水平上谋划我区商务工作,努力开创商务工作新局面。

一、工作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区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促进服务业战略转型,调整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坚持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打好外贸发展攻坚战。努力实现我区商务工作的新跨越。

二、主要经济指标

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外贸入口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5%

三、重点工作布置

(一)保民生促内需。

实现商贸集聚发展。建设钢铁交易中心二期项目,1.推动大型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钢铁市场交易规模;积极推动雨润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水产品冷藏物流加工基地二期建设步伐,培育全市最大规模农副产品交易疏散中心;落实再生资源综合分拣加工中心项目,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实施“三绿工程”抓好绿色农产品连锁店、放心超市、生鲜超市经营试点工作,2.提升商业配套设施。推进金钟河蔬菜贸易中心、兴耀粮油批发市场农超对接与专营店建设工程;完善中心城区便民体系,打造利津路便民早点特色商业街;加快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促进循环消费,建设85个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依托乡村三进工程,落实百名家政服务员上岗培训计划;完成无瑕街规范化菜市场建设,达到部级菜市场规范;提升主食配送中心水平,引导万利盛主食配送中心等企业的规范发展。

加大拉动内需力度。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3.全面落实惠民政策。贯彻建材下乡政策;以我市十大展会为平台,组织企业参与第十七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参展企业做好布展、协调、服务、洽谈工作;参与第三届中国国际纸包装工业瓦楞彩盒展览会,为华明集团等企业提供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平台;组织金属加工、机床模具、自动化、仪器仪表、锻造锻压等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提高企业市场占有力和知名度。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贯彻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能,4.加大行业管理力度。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基础建设,制定并组织实施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方案;落实食品平安监管计划,提高定点屠宰肉品质量;依法对生猪屠宰、废品油、煤炭、典当、拍卖、酒类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直销进行监督管理;牵头组织成员单位做好17个领域的市场经济整顿与规范工作。

(二)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外贸入口增长。依照我区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5.提高对外贸出口工作的认识。整合现有资源,鼓励企业主动调整入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探索研究区引进规模入口企业贸易公司的扶持奖励方法。

充分利用好入口扶持政策。为外贸企业提供政策咨询,6.健全协调机制。加大对外贸易扶持力度和政策宣传力度,协助企业争取各类优惠政策、扶持资金;充分发挥中央、市、区资金政策对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机制,继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投资地方切块资金”等扶持资金的申报工作。

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组织企业参与市商务信息平台知识讲座,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推广数据宝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企业能及时了解跟踪同类产品的海外市场需求及客户情况,争取更多企业用较少的利息获得定单,协助企业利用平台优势更好地向国际市场展示、推广产品、扩大入口。

一方面在巩固欧美激进市场的同时,8.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时调整入口产品结构和优化入口市场。重点开拓南美、中东、东盟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或带领企业组团到境外参展,协助企业掌握机会,主动寻求入口渠道;另一方面探索区实力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以境外投资带动入口的方式,扩大半成品配件及原材料入口,积极利用政策,鼓励企业设立海外营销网络,境外设立办事机构、专营店、贸易公司、物流厂房等,加大力度拓展海外市场。

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工作。针对我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加大引资推介力度;将区委宣传部、广电局等部门制作的最新宣传片文稿译成英语,9.广泛宣传利用外资政策。并配好英文解说词;准备建设区商务委官方网站;制作新的对外招商幻灯片,并配有有声中英文解说词;结合我区的对外招商计划,组织我区相关企业到欧美地区的主要国家进行重点项目洽谈与商务考察;研究制定我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性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摸清全区投资载体情况,做好外商投资招商工作。重新调查全区可供招商闲置土地地块以及厂房情况,并将相关信息通过我委官方网站对外。

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水平。全面推行网上办公审批系统,10.强化行政审批效能。做到网上即时审批;利用外企协会平台,加强对外企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分析研究外商投资企业特点和服务需求,不时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协调市、区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与企业商会、协会之间的联系,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对外商投资企业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三)建体制抓重点。

科学谋划并高质量完成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准确掌握乡村总体规划和“53683规划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11.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定位商贸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同空间规划、行业规划、高端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对整体业务建立规范的工作顺序;完善“四类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数据库建设;实行各街乡和园区服务业“四类一批”项目月报制度;建立重点项目投资主体季度联席会议制度。13.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12.建立业务指标体系和工作程序。针对不同的部门分类建立业务指标。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推进华侨城、恒大国际会议中心商务项目;完成海河还迁区商业设施、津门大厦项目建设。根据津塘公路沿线产业规划及乡村总体设计,高标准谋划和推动该区域内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明确定位,提高载体利用效率,形成商贸服务业整体性的地区发展主题。

加大对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政策信息库,14.完善政策体系。随时掌握最新的国家与市的产业政策;做好经济板块、重点项目与《市关于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措施》区促进经济发展的10条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对接,用足用好各项经济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区百家中小企业生长工程实施方案》

(四)拓思路谋创新,努力实现商务工作新突破

今年,16.规划建设乡村综合体。此项工作是提升我区激进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突破创新点。结合我区乡村化和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完成华明新市镇、外环城乡结合部、军粮城新市镇三个区域的乡村综合体规划,并推动外环城乡结合部乡村综合体开工。

解决商贸服务业项目在洽谈、开工、运营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建立各街乡和园区商贸服务业项目(四类一批)跟踪统计制度。管理方面配套考核奖罚机制。17.建立全区商贸服务业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涉及经济运行和统计的部门需定期(季度和年度)向商务委上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和数据;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加大外贸产业资源整合。加快等农产品入口基地,18.狠抓入口基地建设。南方自行车商城轻工产品入口基地培育步伐。

四、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引导,19.推进职能转变。打造环境竞争力。用足用好国家和地方各项政策,坚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争取和统筹协调各项商务促进资金,加大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倾斜。加大政策宣传,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规范建设,20.强化行政效能。综合治理。创建效能型机关。建立健全工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提升政务公开水平。严格公文审核流转管理制度,提高文件处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规范行政审批,严格“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立法执法,不时完善商务发展的法治环境。

加大扶持,21.推进人才强商。创新思路。全力开发商务人才资源。着眼商务领域的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商务人才的专业素质。支持商务领军型人才、管理团队及营销、招商等专业人才的引进。

五、加强队伍建设

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效果,22.提高领导商务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为商务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人力资源、舆论引导和作风保证。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7

内容摘要:本文从国际化的动因、条件、区域选择、形式选择、战略选择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行解析,提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应成为现阶段中国零售企业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3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

4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5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6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8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9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战略;措施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目的则是为了加强互通,实现人员与货物更为通畅频繁的交流。一方面、道路、贸易及货币等的流通与物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为我国集群式物流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发展机遇。同时,在此战略的推动下,国内物流行业发展逐步迈向通道化与网络化,依靠沿线城市形成陆海两种物流发展模式,为国内物流企业带来更大的建设机遇。

一、战略概述

通过陆海两条线路,古代丝绸之路加强了我国与亚非欧等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商贸通道,丝绸之路为沿线各国提供了商品贸易的便利条件,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互通有无,促进国内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建设战略,统称为“一带一路”。通过建设此战略,能够促进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在地域上扩大经济发展覆盖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此战略目标的构建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个政治、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互联互通,覆盖欧亚大陆各国的经济共同体。只有加强国际物流发展与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此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物流行业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

二、此战略下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不健全。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我国国际物流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尽管我国已与多个周边国家签订了多边或双边的汽车运输协议,但是由于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该协定实施落实不到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2.基拙设施不完善。在我国由于基础交通运输布局不科学,各类交通运输形式之间很难协调搭配。同时铁路、公路及水路等物流运输形式地区发展不平衡,以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模式导致中心点的人流与物流急剧膨胀,引起交通拥挤;同时沿海城市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相互重合。近年来,在国家政策与管理模式、发展规划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下,尽管航空运输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二三线城市航空物流成本高,规模小,一线城市运输水平高运输量大,发展极为不平衡。

3.周边区域政局动荡。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战略范围内的沿线区域政局比较动荡,比如印巴矛盾,中印边界及南海问题等;另一方面,在此战略范围内沿线区域存在严重的恐怖主义与贩毒等威胁,为物流运输带来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4.国际物流运输协调难度大稳定性不高。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城市地域广阔,但是交通运输却不发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建设国际运输大通道的难度非常大;同时项目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政治关系复杂,不同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差异比较大,利益需求更不相同,因此加大了共同建设大通道的难度。即使构建了国际物流运输通道体制,但是区域政局动荡等不安全因素不可避免。此外受铁路运输体制的约束,难以保障运输调配与定价的稳定性。

5.国际物流市场不成熟。在“一带一路”战略模式下,国际物流市场发展不成熟,企业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集约化程度、运输车辆组织与规范化程度不高,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货运车辆的技术等级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我国车辆走出去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比较被动。

6.国际货运能力不高。在我国国际货运企业中,普遍存在规模小,业务能力低的现象,在国内货运市场中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难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足。我国大部分货运企业都是以简单的仓储、货运、装卸及配送等物流服务为主,缺乏整合物流信息的能力、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管理经验。同时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不良竞争屡见不鲜,这对我国货运市场与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国际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1.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流体制。在“一带一路”战略形势下,国际物流企业要积极整合政府、口岸与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资源,共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的现代化物流网络系统。建立联系紧密与畅通无阻的物流信息交流体制,为国际物流在新形势的发展提供信息保障,实现企业发展在功能、服务、作业、科技水平、组织网络及市场化经营等方面达到比较规范的标准。

2.提高物流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路桥梁等交通运输建设;全面整理收费标准,加强国际物流企业、人员及车辆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诚信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给予国际运输车辆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

3.健全企业诚信体制。在新形势下,国际物流企业要有效整合相关管理部门与企业的诚信报告,完善企业内部诚信体制,提高人员与车辆信用搜集与应用能力,有效建立起涉及行政许可与执法、安全运输及服务的一站式信用体制,逐步形成诚实守信、处处获益;一次失信、时时受限的信用市场,树立良好的诚信守法的行业风尚,维护市场秩序。

4.国际货运企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一带一路”新战略下,要引导国内货运企业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货运经验,拓展业务规模,鼓励货运企业创新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提高业务档次。推动国际货运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合理组织调配海外货源,与实力强的企业实现双赢合作。国际货运企业逐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实力,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组织影响力。同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有效规范不良业务操作行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间良好的贸易往来,形成健康稳定的国际货运发展局面。

5.积极合作构建现代化全球物流信息网络。在新战略形势下,我国与沿线区域物流企业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扩展经营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市场规划、资源使用及产业价值链等方面的问题,合理定位走出去战略,采用竞合策略推动实现双赢局面。此外,国内物流企业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在现有交通运输网的基础上,准确判断该战略沿线区域的发展需求,准确设立国际物流不同问题节点,实现国内与国际业务完美对接,构建成功的现代化全球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6.积极培养复合型物流成本管理人才。在国际物流企业中,复合型物流成本管理人才是战略成本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但是面临“一带一路”新形势的带来的压力,我国物流企业复合型成本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物流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或者聘请优秀的物流培训专业人才针对物流成本管理薄弱环节,对员工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并学以致用,推动我国物流成本管理人才逐步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一带一路”新战略不断深入,在新形势下国内物流企业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物流行业要积极响应新战略的号召,在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贯彻执行新战略,实现新战略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正确对待发展机遇与挑战,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比如完善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有效地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物流贸易合作等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推动国际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廖然 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爱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9:36-37.

[2]翟英文,李相林.论“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物流业务的发展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6,07:7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