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0:43:46

高校教材

高校教材范文篇1

1.1现状透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所教授的知识是学习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不仅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国家教委可以组织全国的专家和学者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就相对少些。但是对于高等教育,一方面其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许多学科还在发展和研究当中,同时还有许多新学科和知识在不断产生,所以像中小学教育那样统一编写、使用教材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高校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编写的教材,另一种则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

权威教材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也有差别。通常由国外引进的教材在教师和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外的研究水平是领先于国内的,比如管理学、经济学等;另一方面,在引进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国际上相对权威和知名度较大的教材。而国内的权威教材则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研究水平的缘故之外,国内的学术环境还经常要受到与学术研究无关的因素影响,这也使得权威教材的认定事实上常常不是将学术水平作为最重要的依据。

高校中大量使用的是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则是良莠不齐。有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他们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写入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其他一些非学术的原因编写教材,编写的过程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

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教材并不多。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映在大学里不过是学到了学习的方法、毕业后就把教材卖掉等现象也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2根源探索

笔者以为造成当前大量高校教材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二是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三是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考虑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但大多数高校都是一个定性的定位,即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满足这样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应该掌握哪些技能等等一些具体且需要定量回答的问题却少有人提起,而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确定一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那么将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也就没有有效、规范和明确的监督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教材就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自然那些量多质次的教材就有了生存空间。

(2)学术界的务实精神问题。我国学术界务实精神不够的问题应该是老生常谈了,关于学者们的文章著作相互抄袭的报道是屡见不鲜。

并非中国的学术界不提倡不鼓励务实精神,而是无需务实精神同样可以在学术界生存,甚至可以得到认可和推崇。学者们相互抄袭的报道常常只能把学术界外搅得沸沸扬扬,但学术界内多半还是波澜不惊,权威还是权威、教授还是教授。

如此,专心致力于研究的学者就少了许多,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者则是源源不断。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自然也就不多,高校教材量多质次也就在情理之中。

(3)教育界对高校教材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来,高校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高校扩招后,而随之带来得问题也大大增加。因此教育界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资金投入、人才争夺、毕业生就业、教师待遇等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牵涉面广、且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则关注相对较少。教材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就几乎没人在意,这就导致了高校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基本上是混乱无序的状态。

2对高校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笔者以为高校教材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重视。提高高校教材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编写和选用教材的根本依据。高校若能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则能够比较好的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

首先,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般还都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最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当前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毕业生工作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所学教材中内容与实践脱节和错误的地方。因此,向毕业生了解的市场需求是一般而言最客观和正确的,甚至比许多专家的研究更有价值。

其次,毕业生往往都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愿意为母校服务的,向他们进行回访和咨询成本是比较低的。所以,向毕业生了解市场需求也是非常经济有效的途径。

2.2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相对于教材,许多学者更热衷于编写专著和论文。因为,教材多是讲述专业内相对成熟和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专著和论文多是阐述专业内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它们更有利于肯定学者研究的价值。因此需要多多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

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其实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高校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本专业的科研任务,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教学与专(行)业发展的脱节。教师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前人的成果,可以筛选精华、剔除糟粕。再者,教师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教材有可能产生更多质次的教材,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教材越多、教师的选择越多、学生的参考书越多,教材市场的竞争就越激烈,编写出优秀教材的可能性就越大。只要在选用教材的时候相关部门没有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使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最终可以使用在竞争中取胜的优秀教材。

2.3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优秀教材能够脱颖而出。

现在有许多教材评比,但那些获奖的教材也常常是错误百出、水平不高,总让人怀疑评比的标准和评比的过程是否客观公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评比机制。

高校教材范文篇2

1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弊端

1.1教材的征订发放仍是计划经济管理。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不允许不买。这种模式不可谓不好,但只适用于无偿分配或者教材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不大的时代,否则就有强买强卖之嫌,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1.2学生缺少选择教材的自主权。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任课老师一人指定的,且无论该教材是否适用,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是本学科中的优秀教材,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新思潮提倡的是反思和批判精神,它要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的使用,唤起学生对所用教材的热情。

1.3高校未将教材折扣退还于学生,为减轻学生负担着想。近些年,教材的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教材的开本逐渐同国际接轨,大开本,大部头、装帧豪华的教材比比皆是,价格也是一路上扬。一般说来教材的折扣返还于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不退是不正常的。而很多高校从未将学生预交教材款的使用明细帐,向学生公布。

1.4教材库存积压严重,耗费较大,不讲效益。每年高校教材的采购量都是相当大的,但教材使用的周期却在不断减少。原来一次订购的教材可以使用三、五年,而现在有的教材只能使用一年,增加了教材征订的难度和库存量,耗费较大。

2教材管理模式之比较

从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来看,教材的征订发放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学校教材科自己管理。这种方式是历史的、传统的,其特点是:

①教材科工作人员都为学校编制人员;

②教材管理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

③教材的折扣可全部或者部分返还给学生。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之一,其管理费用应由国家负担和已含在学生的学费中,不应再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因为高校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学生还要交高额的学费,不应再加重学生的负担。

2.2高校组建图书公司,教材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但这种方式的投资主体仍是所在高校,出现任何问题学校都要承担责任的。其特点是:

①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不承担所需的各种费用,可为学校减少资金占用。

②企业照章纳税,赢利除留有企业发展外,只有少部分可退还学生。

③企业所需人员可以是学校内部人员也可向社会招聘。

作为学校,为学生征订发放教材实属学校教学份内之事,而由企业化运作,势必要增加费用支出。这些费用都要从学生的教材折扣中支付,挤占了应退还给学生的教材款。企业是要讲效益的,而这些都是同高校的性质相违背的。

2.3引进社会图书公司经营管理教材。这种方式同学校自己组建图书公司大同小异,只是完全社会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学校不需要任何费用支出。但会出现管理不到位或不易管理,以及到书不及时等缺陷。

3高校教材管理的新思潮思考

3.1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在高校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终极目的和归宿。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树立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教材管理上,就是要维护学生的利益,认真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其透明度,使其成为阳光下的数字。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确需要各高校认真反思,批判,重构高校教材管理制度。

3.2新时期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新思潮主义在肯定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新思潮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而教材管理的本身又是培养人的活动,因人的存在而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更应该用多向度、多视角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把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与现实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的视角和方法与实证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说明和解释教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更好地提示被表象甚至是假象所掩盖的教材管理规律。新思潮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指,所有教材管理的本身都是受社会价值需要的指引,总的体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价值要求。价值的要求已经代替求知的渴望而成为新思潮教材管理的原动力。在我们教材管理的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人类的理性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追求的历史。

高校教材范文篇3

1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弊端

1.1教材的征订发放仍是计划经济管理。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不允许不买。这种模式不可谓不好,但只适用于无偿分配或者教材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不大的时代,否则就有强买强卖之嫌,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1.2学生缺少选择教材的自主权。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任课老师一人指定的,且无论该教材是否适用,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是本学科中的优秀教材,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新思潮提倡的是反思和批判精神,它要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的使用,唤起学生对所用教材的热情。

1.3高校未将教材折扣退还于学生,为减轻学生负担着想。近些年,教材的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教材的开本逐渐同国际接轨,大开本,大部头、装帧豪华的教材比比皆是,价格也是一路上扬。一般说来教材的折扣返还于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不退是不正常的。而很多高校从未将学生预交教材款的使用明细帐,向学生公布。

1.4教材库存积压严重,耗费较大,不讲效益。每年高校教材的采购量都是相当大的,但教材使用的周期却在不断减少。原来一次订购的教材可以使用三、五年,而现在有的教材只能使用一年,增加了教材征订的难度和库存量,耗费较大。

2教材管理模式之比较

从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来看,教材的征订发放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学校教材科自己管理。这种方式是历史的、传统的,其特点是:①教材科工作人员都为学校编制人员;②教材管理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③教材的折扣可全部或者部分返还给学生。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之一,其管理费用应由国家负担和已含在学生的学费中,不应再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因为高校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学生还要交高额的学费,不应再加重学生的负担。

2.2高校组建图书公司,教材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但这种方式的投资主体仍是所在高校,出现任何问题学校都要承担责任的。其特点是:①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不承担所需的各种费用,可为学校减少资金占用。②企业照章纳税,赢利除留有企业发展外,只有少部分可退还学生。③企业所需人员可以是学校内部人员也可向社会招聘。

作为学校,为学生征订发放教材实属学校教学份内之事,而由企业化运作,势必要增加费用支出。这些费用都要从学生的教材折扣中支付,挤占了应退还给学生的教材款。企业是要讲效益的,而这些都是同高校的性质相违背的。

2.3引进社会图书公司经营管理教材。这种方式同学校自己组建图书公司大同小异,只是完全社会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学校不需要任何费用支出。但会出现管理不到位或不易管理,以及到书不及时等缺陷。

3高校教材管理的新思潮思考

3.1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在高校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终极目的和归宿。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树立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教材管理上,就是要维护学生的利益,认真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其透明度,使其成为阳光下的数字。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确需要各高校认真反思,批判,重构高校教材管理制度。

3.2新时期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新思潮主义在肯定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新思潮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而教材管理的本身又是培养人的活动,因人的存在而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更应该用多向度、多视角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把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与现实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的视角和方法与实证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说明和解释教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更好地提示被表象甚至是假象所掩盖的教材管理规律。新思潮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指,所有教材管理的本身都是受社会价值需要的指引,总的体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价值要求。价值的要求已经代替求知的渴望而成为新思潮教材管理的原动力。在我们教材管理的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人类的理性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追求的历史。

高校教材范文篇4

1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弊端

1.1教材的征订发放仍是计划经济管理。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不允许不买。这种模式不可谓不好,但只适用于无偿分配或者教材的价值与价格背离不大的时代,否则就有强买强卖之嫌,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1.2学生缺少选择教材的自主权。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任课老师一人指定的,且无论该教材是否适用,价格是否合理,是否是本学科中的优秀教材,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新思潮提倡的是反思和批判精神,它要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的使用,唤起学生对所用教材的热情。

1.3高校未将教材折扣退还于学生,为减轻学生负担着想。近些年,教材的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教材的开本逐渐同国际接轨,大开本,大部头、装帧豪华的教材比比皆是,价格也是一路上扬。一般说来教材的折扣返还于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不退是不正常的。而很多高校从未将学生预交教材款的使用明细帐,向学生公布。

1.4教材库存积压严重,耗费较大,不讲效益。每年高校教材的采购量都是相当大的,但教材使用的周期却在不断减少。原来一次订购的教材可以使用三、五年,而现在有的教材只能使用一年,增加了教材征订的难度和库存量,耗费较大。

2教材管理模式之比较

从当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来看,教材的征订发放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1学校教材科自己管理。这种方式是历史的、传统的,其特点是:

①教材科工作人员都为学校编制人员;

②教材管理的所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

③教材的折扣可全部或者部分返还给学生。这种管理模式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之一,其管理费用应由国家负担和已含在学生的学费中,不应再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因为高校属于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学生还要交高额的学费,不应再加重学生的负担。

2.2高校组建图书公司,教材管理实行企业化运作。但这种方式的投资主体仍是所在高校,出现任何问题学校都要承担责任的。其特点是:

①企业化经营,自负盈亏,学校不承担所需的各种费用,可为学校减少资金占用。

②企业照章纳税,赢利除留有企业发展外,只有少部分可退还学生。

③企业所需人员可以是学校内部人员也可向社会招聘。

作为学校,为学生征订发放教材实属学校教学份内之事,而由企业化运作,势必要增加费用支出。这些费用都要从学生的教材折扣中支付,挤占了应退还给学生的教材款。企业是要讲效益的,而这些都是同高校的性质相违背的。

2.3引进社会图书公司经营管理教材。这种方式同学校自己组建图书公司大同小异,只是完全社会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学校不需要任何费用支出。但会出现管理不到位或不易管理,以及到书不及时等缺陷。

3高校教材管理的新思潮思考

3.1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在高校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利益为终极目的和归宿。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者树立维护学生根本利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教材管理上,就是要维护学生的利益,认真使用学生的教材款,努力降低成本,增加其透明度,使其成为阳光下的数字。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确需要各高校认真反思,批判,重构高校教材管理制度。

3.2新时期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新思潮主义在肯定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纷争哲学’就是要表达差异,让少数派话语发言,它是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新思潮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而教材管理的本身又是培养人的活动,因人的存在而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所以,更应该用多向度、多视角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要把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与现实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把理论的视角和方法与实证的视角和方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说明和解释教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更好地提示被表象甚至是假象所掩盖的教材管理规律。新思潮教材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指,所有教材管理的本身都是受社会价值需要的指引,总的体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价值要求。价值的要求已经代替求知的渴望而成为新思潮教材管理的原动力。在我们教材管理的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事实,有的只是价值建构的事实,人类的理性历史就是一部价值追求的历史。

高校教材范文篇5

关键词:教材选用问题对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选用合适的教材,按教材进行生动的教学,是完成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各种教材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满足学科自身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已成为各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出版混乱,给合理选用教材增加了难度

某些出版部门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基础课程、热门课程的教材成了竞相出版的对象,同一门课的教材竟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而一些冷门专业、新兴学科和选修课教材却普遍缺乏,这样就造成教材重复出版与教材缺乏并存的现象。教材重复出版造成的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教材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也给选用优质教材带来了难度,而有些课程连基本的教材都没有,选用更是无从谈起。

(二)片面追求自编率,难以保证教材质量

很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封闭现象,片面追求自编率,为了增加评选优秀教材的数额或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在已有高质量教材的情况下仍然自编教材,希望从数量上体现自身教材建设的成绩。在教材选用时,搞所谓的自成体系,不论自编教材的质量如何,只要有自编教材几乎不选用其他教材。这些做法难以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还会影响高质量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三)选用信息不够顺畅,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不广

教师对教材的选定,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有关教材征订目录选择,由于仅能了解一些基本情况,缺乏实物的理性认识,该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是根据已有或阅后的教材实物来征订,虽有总体性认识,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或偶然性。目前,教材出版多、更新快,而教师的信息来源有限,因此很难掌握全相关教材的资料,教师选择教材范围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教材选用。

(四)教材选用随意,缺乏对教材的论证和评价

目前不少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对教材的选用质量重视不够,普遍缺乏教材选用的科学评价工具。任课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而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任课教师仅凭个人喜好选定版本,不经教研室集体研究。往往是更换教师后,就淘汰原定教材,另选版本,致使选用教材版本的随意性增大。有的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为图备课方便,不更换新、优教材,导致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还有院校认为教材到了学生手中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注意到使用后教师、学生的反馈是对教材进行立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对教材质量全程监控的意识。

(五)教材选用管理不严,低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高校部分教师受职称评审需要等利益驱动,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不高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需要作者包销。学校管理部门为照顾一些人情关系,使得这些质量不高的人情教材流入课堂,而国家、省部级优秀教材得不到采用,影响了教材的择优选用。有些人情教材往往包销几年,尽管新版教材已问世,而这些教材因考虑经济效益只得迁就使用下去,这就严重影响了高质量教材的选用。

二、教材选用问题的对策

(一)要充分重视教材选用在教材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材的选用是高校教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稳定教学秩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一所高校来说,不是每门学科都有教材编写的任务,仅有部分具有优势的学科才有这方面实力,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大部分高校或一所高校的大部分学科,教材编写不是主要任务,而选用最优秀的教材用作教学使用才是最重要的,教材选用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水平。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十五”期间教材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本着“编”、“选”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优秀教材的选用率也作为体现一个学校办学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指标,已被教育部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指标体系之一。在“九五”、“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重视,我国高校教材的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涌现出了许多的优秀教材。在众多教材中选出好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如何选用最优秀的教材,成了高等学校在教材工作方面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各级领导都应树立“教材选用比自编教材建设更加重要”的观念,充分重视教材的选用工作,将优秀教材的选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切实加强教材选用工作的指导监督,保证进入课堂的教材是优秀、高质量的。

(二)教材选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

这是教材选用和管理的首要原则,选用的教材不但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而且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大纲和学时的规定,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材更新十突出,所以提高教材选用的适用性非常必要。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应该符合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取材合适,内容的阐述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自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灵、智能、工作能力的培养。适应性原则还包括适应现实和适应未来两个方面,即既要面对现实,适应性原则还包括适应现实和适应未来两个方面,即既要面对现实,适应专业和学科的需要,能够较好地与相关的教材和课程内容衔接与协调;又要面向未来,适应未来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并与其发展趋势相一致。

、择优性原则

面对当前教材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根据课程需要,面临多种版本选择一种教材时,要以教材选用的质量为标准,择优选用。优秀教材的标准,一般由四个方面来体现:(1)思想水平,体现在思想性、逻辑性,即思想观点正确,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材体系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2)科学水平,体现在先进性、理论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表达本课程包含的知识的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理论联系实际。(3)教学水平,体现在教学适用性、认识规律性、结构完整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教学要求,符合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结构严谨。(4)文图水平,体现在语言文字规范、简练、流畅、生动,符合语法规则,图文配合恰当,符号、计量单位标准规范。实践证明,优秀教材是师生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优秀教材都能在结构纵横的布局、内容重点的选取、示例习题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最佳选择,掌握合理的分寸和比例,使之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师的备课、试讲、授课、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使用优秀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保证选用教材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选用教材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对任课教师来说,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为所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正确处理好选用优秀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对学校来说,为了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明确选用教材的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十分必要。建立严格的申报与审批制度是教材选用的基础,严格的逐级申报和逐级审批过程可减少教材选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一般来说,高校选用教材应执行分级审批制。首先由任课教师按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在对所选用教材的内容、体系、风格、特色以及与本课程教学大纲的适用性等项目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向教研室提出该课程拟选用教材的申请报告。然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对申报教材进行研究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报给学院。接着学院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学术带头人研究教研室上报材料,采用共同负责的裁决方式核准可以使用的教材,并将审核的意见上报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最后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根据各学院上报的材料和教材样书,对教材的内容、体系、价格、印刷等进行全面鉴定,经审定合格的教材最后交教材供应部门实施采购和供应。

2、建立教材信息库和样书展示室,为教师选用教材提供方便。

建立教材信息库并开辟教材样书展示室可解决教师选用教材时信息不足的问题。教师可留心本专业内教材出版动态,学校也可积极与相关出版社、书店联系,积极收集、整理各类教材的出版信息、书评等资料,将新华书店编印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用书总目、各出版社书目、教材内容介绍和征订目录进行整理、归类,建立教材出版信息库,并通过网络和向各学院印发教材信息简报等形式,将这些资料及时提供给教师。教材管理部门应尽量搜集各出版社的优秀教材和新近出版的教材,将本校各专业所开课程的不同版本,特别是一些新版优秀教材样书集中起来,建立教材版本样书展示室,供教师阅览,使教师不仅能看到教材的目录,而且能了解到教材内容的质量,教师在同类书籍的选用上有比较才有选择,以减少教材选用的盲目性,促进教材选用质量。

3、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加强质量跟踪,重视信息反馈。

要提高教材编写及选用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教材研究制度,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教材研究应纳入学校教学和科研计划,建立制度,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及要求,解决必要的条件及经费。高校教材研究主要是对各类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课程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对教材内容及体系进行研究、对新版教材的评价及推荐、教材编写及使用经验交流、对外国教材的研究与评价、对教材管理的研究等。通过开展教材研究,达到知书、识书、用书和服务教学的目的。另外,对选用教材进行教材质量跟踪调查,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教材管理部门可用“教材质量跟踪与适用度调查表”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选用教材进行调查了解,对反映问题较多的教材,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以便在今后选用时注意。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信息反馈是教材选用工作中的一项应该特别要重视的过程,客观评价学生的使用情况,可以为我们教材选用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的关键在于坚持和落实,可采取多种形式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使用教材质量的反映,及时反馈质量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在选用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选好适用的优秀教材。

参考文献:

[1]何晓阳,蔡一林.优选高校教材的探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2):264-267

高校教材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现状;创新

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证,它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教学、科研及其成果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有:教材建设包括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的编著与教材的推荐使用,教材供应与管理(教材计划的编制、采购,教材的进出库及保管),教材的分发、零售,教材的台帐、财务管理等。教材的研究包括教材体系以及教材本身的研究,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等。不同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优秀教材的遴选和推荐使用、教材的供应与日常管理应该是大多普通高校都必然重视的常规工作。但落后的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供应理念严重地制约了教材管理的质量。因此了解教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找出差距是高校教材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1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1对教材建设缺乏系统研究教材建设是教材工作的基础,教材研究对教材建设与教材供应具有指导作用。许多高校对教材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教材的征订发放很简单,只要能正常运作就行。加之人员编制少,久而久之便形成教材管理人员只是每天频繁应付事务性工作,与师生之间只是简单的教材供应,致使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工作非常薄弱。一方面教材的优选率不高,教材在选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教材选用存在着简单化倾向,使用一些“职称”教材、人情教材,无法发挥教材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教材选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材评估体系,加之学生对教材选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致使教材评价工作的开展达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材研究是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及选用质量的重要保证,但多数高校还普遍存在着“重视教材编写轻视教材研究”的现象,使教材建设工作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求[1]。

1.2落后的教材管理模式

1.2.1高校教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较少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近万人的大学相当普遍,特别是高校实行学分制以后,选修课的开设越来越多,教材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大多数高校只是设置了教材科,隶属于教务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教材科。多数高校教材科人员编制少,近万人的大学往往仅有3~4个人负责教材管理工作,不要说进行教材研究、建设、规划及评价了,仅是保证教材供应一项工作就足以使教材科的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1.2.2教材管理工作手段落后,工作效率偏低,制约了教材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教材工作量加大,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学生选课的随机性随之增大,打破了专业、系科的限制,同时不受学制年限的制约,选修课门类多,上课学生人数难以精确统计,更是增加了教材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教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还没有应用到教材管理工作中,工作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远远不能适应高校教材改革的需要。

1.2.3教材征订发放仍是旧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学生教材一般还是按传统的“统一订购,统一发放,人手一册”的模式,即使学生已有该教材或已借到该教材,即使老师上课只讲该教材中的某部分章节,学生也必须购买,这样不但侵占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加重学生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学校学分制教学制度的实施。高校教材绝大部分是由个别任课老师指定的,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购买使用,否则考试难以及格。因为老师所讲的或者考试试题的标准答案都在书中,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欠公平的,缺少以人为本精神。

2高校教材创新管理的思考

2.1加强教材研究,着力推进精品教材建设工程学校存在部分教材内容陈旧、重复编写、缺乏特色、质量不高的现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材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研究是提高教材编写与选用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应积极开展对教材内容及体系的研究以及对高等教育教材评价、选优质量指标与实施办法等的研究工作,组织对研究课题实行立项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作为教材管理部门,首先要充分行使教材选用的自主权,鼓励专家学者根据各个专业的办学特色、教学实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广泛开展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活动;大力开展对已出版教材的宣传评价和推荐工作,加强对学校优秀教材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影响,将学校的优秀教材向国内外推广,完善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目前教材编写的最大缺陷是由本校教师编写、本校出版社出版、本校学生使用。其后果是学术积累不足、交流不足、近亲繁殖,容易形成学术壁垒[2],不可避免地对教学造成负面影响。要着力发展原创性教材,打破学术壁垒,打破教材的“系统封闭运行”状态,加强教材建设合作,使学生获得更广的知识体系。其次要做到教材的适时更新,使教材始终具有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使教材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合理。

2.2改进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2.2.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材管理队伍学校应该扩大编制,增加人员,按照每八九百学生一名教材管理人员的标准配备教材科编制,确保教材科职能的充分发挥。教材科除去增加人员外,还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培训。培训形式分为在职和脱产两种。其中在职培训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够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培训模式值得提倡。培训内容应有计算机管理、教材建设和研究、教材管理等,培训途径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作报告,也可以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还可以参加教材工作学术会议。通过培训,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教材管理水平、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2.2.2实现教材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向传统的教材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出版社网络平台的建设则为高校教材管理的网络化创造了条件。各个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起教材管理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实现教材的预订、采购和调剂。如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各个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等发行机构教材供应情况,及时联系教材、调剂余额,按时保证教材在授课前到位;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学校师生对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方便、快捷、高效和全面的服务,以减少库存、降低损耗、减少报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师生的要求,赢得师生的满意;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评价信息、研究信息,对优秀教材进行推荐;通过网络平台帮助教材管理人员建立教材入库登记、教材发行、教材统计、教材规划、教材查询等系统,做好教材供应工作。

2.2.3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师生对教材的各种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3]。管理人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树立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教材质量关。加强教材计划、组织、指导与调控的管理,在准确采集各类数据、优选教材、收集和提供新教材信息、学生对教材使用情况的查询等环节中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宋慧杰.高校教材创新管理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6-157.

高校教材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开发;教材出版

自商务英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现在,商务英语相关教材的出版市场获得了各大出版商及教材编写者们的关注。目前,市场上的商务英语教材可谓百家争鸣、各具特色。但经过相关调研,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商务英语教材内容较为陈旧,问题颇多,现状不容乐观。教材是教与学的基础,商务英语作为综合专业,注重的是对新型应用型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商务英语教材存在的诸多不足,必然会限制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对其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材的开发,促进其出版发展,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开发现状

目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市场上冠以商务英语名称的教材数量颇多,主要可分为国内学者的自编教材和直接从国外引进的系列英文影印版书籍。我国多数商务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调,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时展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较高需求。1.教材需求分析缺乏针对性。我国出版机构在进行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时候仍然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商务英语教材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辅助材料,需满足高校各专业学生及英语爱好者的需求。总体看来,教材编写目的不明确,导致教材针对性不强。较之一般英语教学,商务英语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有自身独特的使用场合和专业技能。在进行教材编写之前,出版机构要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现阶段的英语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调研和开发。目前,国内出版的多数商务英语教材对读者的使用需求过于主观臆断,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不相符。此外,缺乏针对性的商务英语教材分析和教学大纲设计,也造成教材编写完全听任市场驱动,学科地位得不到认可[1]。2.教材体系规划缺乏科学性。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商务英语系列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多数教材内容重复赘述,教材形式较为单调。比如,听力教材本应注重对学习者听力方面的训练,但有的教材出现了大篇幅的口译技巧等,使得该学科的教学主线已经偏离。再者,多数商务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材理论构架和大纲设计,教材内容缺乏创新,甚至连目录、章节都大同小异。3.教材内容设置缺乏实用性。商务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开展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从业。因此,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要有丰富的案例分析。现阶段的商务英语类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明显,出版机构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过于偏重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训教材的开发。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一般来讲,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两部分,但目前来看,校内实训的教材多为教师自编自选的材料,内容繁杂、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主次标准。而现阶段市场上的商务英语实训教材也较为匮乏,对高校教师来讲,找到与相关教材配套的实训教材相当棘手,这也成为现阶段商务英语教材开发的重要问题[2]。4.教材内容难度把握不当。充分把握商务英语教材的难易程度对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的商务英语教材在内容难度控制和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有的商务英语教材中过多地对公共英语的基础语言知识进行赘述,教材编写过于简单,对专业学生来讲,没有任何挑战难度,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动力。有的教材又明显过于专业化,教材中包含众多的专业理论和词汇,学生往往对这些专业内容一下子消化不了,渐渐丧失学习兴趣。出版机构在进行商务英语教材编写时,要注重层次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英语技能的吸收,才能真正发挥教材应有的价值,达到教学相长[3]。5.教材编写队伍的漏洞。高校商务英语是综合性学科,涉及经济、贸易、管理和英语语言应用等知识和技能,也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特点,以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的英语知识和商务技能。所以,相关教材编写者只有在商务和英语两方面之间周密权衡,才能开发出优秀的商务英语教材。这也要求商务英语编写者不仅要具备牢固的英语知识和英文功底,而且要有基础的商务知识。目前来看,有的出版社并没有对参编教师认真审核,只注重市场营销,忽略了教师的编写水平;有的主编在编写中不沟通、不调研,再加上审核把关不严格,出版的教材质量堪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务英语教材的开发和出版。

二、对商务英语教材立体化出版发展的探讨

高校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内容应该涵盖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时展的今天,商务英语教材开发和出版要立足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目标,积极完善和规范教材体系建设,走出一条符合时展趋势的立体化出版发展道路。1.注重实用性教材的开发。高质量的教材能贴合时代的发展,紧跟学术研究前沿,能体现时代需求的实用性特点。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应兼顾商务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出版机构进行商务英语教材开发,首先要对学习者需求及社会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实用英语的情况以及学习动机等;其次还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对其未来工作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进行调研,以更好地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出版机构在教材编写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商务知识和语言学习科学比例的探索,并适当增加实训相关内容,对学生的实务操作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4]。2.兼顾教材的时效性。随着知识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教材内容也从旅行、拜访等大商务过渡到具有现代特征的小商务活动。因此,为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在进行商务英语教材编写之前,出版机构要认真研究商贸领域的发展,了解市场学习者的多方面需求,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将之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既能站在知识前沿,又立足于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商务英语教材发展道路。只有这样,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3.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商务英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教材的出版发展和学科建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掌握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管理学、法学、语言学、经济学和文学等。这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学习必须掌握相关的跨学科知识,才能为国际商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商务英语教材内容开发需具备多元化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编写者在编写中融入多层次的学习内容,积极引进最新的英语原版教材。同时,在教材编写中,编写者还需注重对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安排模拟演练、案例分析、话题讨论和实践比赛等内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和丰富性,不断促进其商务实践能力的提高[5]。此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纸质商务英语教材显示了不足之处,教材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现代商务教材的编写要利用现代化的媒体信息技术等,实现立体化的教材开发。比如,在加强听力、口语和翻译等光盘开发的同时,编写者也要进行教辅网站、电子教案及网络教学平台软件的研发,保证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4.促进商务英语教材出版的多元化。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这一前提下,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商务英语教材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出版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商务英语教材进行更细致具体的分类,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比如,电子商务类课程的教材就可细化为理论研究、实务操作等。在互联网时代,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可经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出版实用性和科学性更强的教材,满足学习者的需求。5.建设多样化的教材编写队伍。为更好地体现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权威性,教材编写者需具有较高的相关领域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而当前进行教材编写的人员多为参与教学的教师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他们多从专业角度进行教材编写,而商贸类的实践工作经验较为缺乏。这就需要出版机构在教材编写团队中积极引入商务领域的实践人员,将鲜活的实践案例及当前时代最突出的专业特色引入教材,这样才能编写出更富指导意义的专业教材。同时,出版机构也可邀请外资企业人员进行教材的审核或者直接向外国专家约稿等,实现教材编写人员的多元化。针对高校商务英语教材的开发和出版现状,相关机构应足够重视,积极应对新的发展环境的挑战,探索出富有特色的高校商务英语教材开发和出版模式,以更好地助推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的“双轨”发展模式[J].外语界,2014(2):10-17.

[2]孟令娟.浅谈商务英语教材出版现状及思路[J].传播与版权,2015(7):54-55.

[3]张晴.当前商务英语教材的出版现状分析和比较综述[J].海外英语,2015(15):33-35.

[4]黄敏.论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5):112-114.

高校教材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高校教材;营销

随着新时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又称慕课)的逐步推广与落地,不仅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的组织过程,而且使教材与课程之间呈现强关联性,也带来了教材向数字化纸数融合方向发展,催生了新的教材形态和营销策略。在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作为教材出版的重地,大学出版社的教材营销思路也在悄然进行着变化,采用什么新思路、新方法应对这种变化,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教材营销的本质是出版社向购买者(一般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图书信息,如何快速、成本较低、效率更高地传递有效的教材信息,为教材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当今出版社竞争的焦点。

一、大学出版社教材市场现状

(一)内容同质化教材充斥市场。目前,同一课程出版社出版的同质化教材有几十种之多,同类教材在内容上、形式上差别不大,特别在一些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面普遍存在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性出版的现象,出版社在前期策划中没有确定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找准定位,这也给教材后期的营销推广带来了困难。(二)大学教材出版社竞争激烈。大学出版社是高校教材的出版重地,教材出版占到大学出版社出书品种数的六成以上。但是近年来面对如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社的强势发力,地方大学出版社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部分大学出版社为抢占市场,不惜以提高教材返点为代价,最终损害的还是出版社自身的利润空间。同时,随着近年来纸张成本上涨、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等因素,均导致出版社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三)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冲击。随着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兴起和网络在线学习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时代也正式开启,基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版潮流方兴未艾,迫使传统出版行业必须进行变革。如何在内容创新和营销方式上创新,成为新时期大学出版社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谁能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占领制高点。

二、大学出版社教材常规营销方式

高校教材的营销手段多样,如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通信工具等,向教师传递教材信息,或营销编辑上门拜访院校,教材校园巡展,派驻院校代表等,这些方式都是点对点地、指向性明确的营销手段,旨在向教材的潜在订购者进行信息传递,引导其了解教材的优势和特色,激发其购买行为。高校教材常规的营销方式如下。(一)教材巡展。教材巡展是大学出版社最常用的教材营销手段。出版社常常选择每年春秋两季教材征订前,组织社内营销编辑带着专业教材书目和重点推广教材到主要合作院校进行实地推广营销,样书一般现场展示后赠送或会后寄送给教师。教材巡展一方面方便了教师现场选书、订书,另一方面可以面对面与出版社编辑进行交流,出版社也可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教材的反馈意见。但是这种模式成本较高,需要出版社投入较高的人力成本和经费成本,同时由于营销编辑往往对专业教材不够熟悉,不容易向现场教师介绍所有专业教材的编写特色和理念,推广效果不容易评估。(二)会议营销。会议营销是指以会议为媒介推广宣传出版社教材的营销手段,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在成本较低且可控的水平上集中进行教材展示和宣传,有利于提升出版社品牌形象,同时有利于与教师或作者开展范围广泛的交流。此类会议形式多样,包括行业会议、专题研讨会、教材编写研讨会、学术会议等,也可以是出版社组织的以专门推广教材为目的的教材推广会或优秀教材评审会。以我社为例,就有每隔两年或三年举办的“华中出版杯”优秀教材评审会,结果显示会议营销对教材推广效果明显。(三)样书寄送。样书寄送是出版社常规高校教材营销方式之一,即直接将样书快递寄送给编委老师或目的教师,也可同时寄送教材书目或邮件发送电子目录,旨在为教师提供最真实的教材样本,吸引和引导教师做出选择订购该教材的决定。但是,这种方式由于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营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四)馆配营销馆配渠道也是高校教材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出版社应重视参加全国和地方性馆配会议和图书订货会,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书目、宣传海报和易拉宝,采用现场抽奖等方式激发馆配采购人员的订书热情,同时针对专业图书馆应安排专业营销编辑定期推送教材信息,由专职发行人员对接采购事项。在教材策划前端,也应重视系列化、相对集中时间出版,以形成较明显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三、数字出版时代高校教材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社内网站和电商旗舰店,通过网络平台出版社可以很好地展示最新出版的教材信息,推广企业形象,包括近年来热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都可列为此类,这些平台既是教材宣传平台,也是读者服务平台和很好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可以扩大潜在读者和客户群,树立出版社企业形象,还可以更加高效地拓展作者资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网络营销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在三大电商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官网,近年来网上销售额逐年递增。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最新教材推论,大大提高了教材的销售热度和拓展了受众面。(二)社群营销。社群营销是指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所采取的营销方式。微信群、QQ群是目前最常见的社群平台,如果维护得好可以大大增加用户黏性。做社群营销的关键是满足社群成员个体的需求或提供服务,需要有专职人员管理,如转发出版社公众号推文,引导话题讨论,提供教材信息等。以《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为例,首先在我社微信公众号推送了新书专栏,并转发至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研究会”微信群,结合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热点事件,获得了行业关注,群内专家在其微信朋友圈进行了转发推荐,他的同行好友再进行转发,实现了“病毒式营销”。通过网上推广,该书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即销售500余册,获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三)内容营销。在数字出版时代,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可作为传统营销方式的有效补充,但教材内容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教材的数字化增值服务已成为趋势,传统纸媒教材与富媒体资源的融合成为必然。以我社为例,近年来出版的高校教材均采用“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编写理念,增加大量数字资源,构建了信息量丰富、学习手段灵活、学习方式多元的立体化教材,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虚拟班级、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完成在线答题、“扫码看课”、扫码看视频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对我社教材的使用黏性和信任度。同时,在教材封底都印有我社微信公众号与天猫书城的二维码,利用微信二维码可将教材最新资讯传递给目标用户,另外还配置了“一书一码”,有效防范了盗版对教材销售的影响。

总之,高校教材营销是一个精耕细作的服务过程,营销手段再丰富也离不开“为教育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在数字出版时代,教材的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纸数融合式立体化教材能够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大学出版社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完善教材营销模式和策略,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出版行业中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前虎.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4).

[2]王军,龙方明.浅谈大学出版社教材销售的策略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7(5).

[3]于天文.教材出版营销的思路探讨[J].中国民营书业,2012(8).

高校教材范文篇9

关键词:电子体育教材;推广;发展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教材依托科技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封闭性、稳定性和静态性,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流通性和动态性。[1]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使得传统教材存在的问题备受关注,电子教材的良好发展前景引人注目。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电子教材的推广与应用,发达国家将电子教材视为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同时在多个城市开展电子教材试点。[2]

1高校电子体育教材推广的可行性

1.1大学生对电子体育教材的需求日益增加。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体育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唯一方式,纸质教材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传统纸质的教材内容改版周期长,程序繁琐,新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能迅速跟进,教材知识陈旧很难与社会发展同步。[3]久而久之,老师上课内容枯燥,学生对理论课程没兴趣。而体育电子教材能够克服这一弊端,体育电子教材的制作编程、设计、内容方面打破以往书本教材改版慢、新知识扩充难的特点,可以在任何时间补充新的知识点,同时可以挂网浏览,具有纸页教材所不具备的优势。1.2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当前高校大学生人人都有一到两部智能手机,手机已经成为每日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研制开发的体育电子教材资源库可包括科研论文和图像、音像视频以及网络信息在内的庞大教学内容。[4]体育电子教材能够提供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寻找所需了解的书本以外的相关学习内容,即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教学资源库也能为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学习途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5]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好的教育空间。1.3电子体育教材的独特性。体育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亲身运动来学习和体验,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并纠正自身存在错误。体育电子教材能更好地将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展现在师生面前,其内容将文字、动画、音频与视频等动态因素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知识和教材内容,准确掌握各种动作要领和特点。[5]体育电子教材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2高校电子体育教材推广的必要性

2.1突出的运动性和实践性。体育教学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是体育运动具备运动性和实践性,通过身体的运动使学生学习运动,学会运动,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完全掌握学习内容。[6]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展示手段,既要有相关知识的介绍,又要通过动作录像、动画和动作分析以及解析从而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同时要求教师通过相应的交互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实践环节的指导,这是电子教材有别于纸质书本教材的优势。电子教材的使用给体育教学的改革注入新的力量。2.2超前的体育学习体验。电子教材不是书本内容、传统课程的搬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按照网络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和筛选。[7]体育电子教材建设时,考虑到所有体育项目的技术学了文字外都配有视频,对技术动作作了生动、准确的示范。体育教学时,学生可以先通过电子教材,观摩视频教学,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场地上完成技术动作,让学生超前了解、感受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体育学习的不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8]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使体育教材的内容真正受到学生及体育爱好者喜欢。2.3有效的体育学习反馈。学生通过电子教材直接观看到规范动作的示范,课上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在训练场上完成动作的学习和训练,课后再次观看视频,找出问题,纠正动作,这样不仅提高授课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3制约高校电子体育教材全面推广的因素

高校教材范文篇10

关键词: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教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教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教材的编纂、流通与选择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大学阶段,教材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简称文科)教材建设尤其重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要求:“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1]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教材的源流与功能

什么是教材?怎样理解教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教育的立场而言,教材通常被理解为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学材料。《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书主张,“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资料及教学辅助材料)是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2]。李进才认为,教材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它包括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视听材料(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和网络教材等。[3]从这些定义可见,教材与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是不同的,过去我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严格意义上的教材,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实现了对教科书的超越,它指的是一切形式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涵盖了相应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材是伴随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出现的。中国古代教材的编写始自孔子。周予同认为,“孔子为了讲授的需要,搜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重加整理编次,形成《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本,这种说法是可信的”[4]。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教材编写成为文化教育领域的核心工作。但直到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一直没有使用现代意义上的“教材”概念。而是使用“功课”、“课业”、“课本”、“课程”、“读本”等来指代。根据学界的研究,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材”或“教科书”一词,是西方传教士首先使用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基督教会多附设学堂传教,光绪二年(1876)举行传教士大会时,教士之主持教育者,以西学各科教材无适用书籍,议决组织‘学堂教科书委员会’。该委员会所编教科书,有算学、泰西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科,以供教会学校之用,间以赠各地传教区之私塾。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5]随着近代大学在中国的出现,大学成了教材编撰的主体。戊戌年间,在筹备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清政府就有设立大学堂译书局的筹划。总理衙门认为,译书一事应和学堂相辅相成,且为措置统一考虑,以大学堂编译局统筹译事———“至京师编译局为学堂而设,当以多译西国学堂功课书为主。”[6]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的设立,乃是清政府为应对新形势,整合中西学、建立新教育所采取的措施。这时中国学界对翻译西方教科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孙家鼐认为:“西学各书,应令编译局迅即编译。”学务大臣张百熙指出:“然译局非徒翻译一切书籍,又须翻译一切课本,泰西各国学校,无论蒙学、普通学、专门学,皆有国家编定之本,按时卒业,皆有定章。今学堂既须考究西政西艺,自应翻译此类课本,以为肄习西学之需。”[7]可见,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的职能之一,就是组织翻译西方的大学教材。教材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通过教材,知识以权威性的面目出现。它不仅能够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导引,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内容,为教师的授课提供参考。从“知识-权力”关系的角度来看,教科书的编写、选择、使用“都在实践一种权力运作———对读者施加知识的‘规训’。这其中既有较为明显的部分,比如价值观念、道德评判、文化认同,也包括相对隐性的,诸如知识的分科划界、次第排序、叙述模式等。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和青年读者而言,这种‘规训’甚至可能成为伴随终生的精神留存”。[8]从文化传授的角度来看,教材有三个主要的功能。一是信息功能。教材是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它通过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来向学习者传递。二是结构化功能。教材通过对知识、信息的组织向学习者提供一种知识、信息图式,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使其系统化。三是教育指导功能。教材包括学习指导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9]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大学通过教师、教材、教学延续了人类的文明,通过知识的传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如今,人类文明已历经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而进入信息时代。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需求的增加,使得知识总量实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所谓“后喻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在这一背景下,教材在学校尤其是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学生可获得的信息渠道日益多元,使得传统教科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对教科书的批判性的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科书依然是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地位同时也得到教师和考试制度的权威的强化。”[10]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时代,教材的编纂虽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教材本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并没有削弱。建设科学适用的教材体系,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教师的天职。高校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存在着不少复杂的矛盾关系,包括政治性与专业性、管与放、统与分、编与创、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等,需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厘清。

二、政治性与专业性

教育是千秋大业,不仅关系到文明的延续,更是影响到人类的福祉。在政治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系统总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教材的编纂当然也会受到这一政治定位的影响。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11]随后,还多次专门论述教材建设问题,要求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高度,深刻认识教材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广大青少年打好中国底色的铸魂工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培元工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12]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教材局。同时,国家教材委员会设立专家委员会,通过层层推荐,遴选出200余名专家委员会委员。[13]2018年末,教育部教材局在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了11个国家教材研究基地。试图在中小学教材、少数民族文字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方面,从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研究和引导。对教材建设的行政管理,事实上并不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美国,教科书的发行,不单单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控制,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关于教科书的审批政策这只强有力的“政治之手”的控制。美国将近一半的州———大部分在南部和“阳光地带”———成立了教材审批委员会。一般来说,是由这些委员会来决定该州的学校将选购什么样的教材。[14]教材尤其是社会科学教材的编纂出版,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的产物,是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将学校课程看作是中立的知识,显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相反地,被认为是合法的知识,恰恰是复杂的权力关系以及身份等级、种族、性别、宗教团体不断斗争的结果。”[15]教材的出版是教育决策者、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影响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对这一事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作了精辟的论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6]在这里,统治阶级的立场和思想,统治阶级认可的知识,就是所谓的合法的知识。事实上,不仅一般的学校教材会受到政治这一“无形之手”的影响,就是教会学校也难以实现完全中立,它也有它的立场。1877年5月,教会“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正式成立。当年,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总干事威廉臣通知各教会学校,说明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目的,是以基督教的立场编辑课本,“此项课本,并能为中国人乐意采用,未进教会学校的青年,亦可借此获得知识”。[17]很显然,教会的立场与中立的立场不是一回事。在教材编纂过程中,围绕将什么编入教科书之中、将什么排除在教科书之外的争论,事实上蕴涵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围绕着教科书编纂所暴露的冲突,往往反映出权力关系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18]教材的编纂固然会受到政治的影响,但由于教材所传播的毕竟是知识,因此它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真理。所以教材的编纂不能无视政治,但更不能无视专业,或因为政治而否定专业。事实上,政治与专业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教材的编纂,代表的是专业化的知识,按照编辑理念或是国家官方的蓝图,“化约成普遍性的知识生产;这套知识体系,继之透过教师的讲授,传递至莘莘学子的身上。经由此道,原本专业且零碎的知识形式,透过有意识的编织以及学科建制的过程,转换成系统化的课程用书。教科书的出现,便是国家机器与专业学者携手打造的概念工程”。[19]在这一过程中,教材的编者依照国家制定的课程大纲,基于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系统,借助这一系统,教师得以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学生得以掌握其应该知道的专业知识,从而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管与放

随着教育的普及,教材的编辑出版成了一个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这桩生意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状之复杂,自不可与古时同日而语。各类经济、社会、文化资本参与其间,官与民、精英与大众的角力不断。”[20]1980年美国整个出版行业的销售额为60亿美元,其中15亿来自小学、中学、大学教材的收入。[21]就中国而言,2018年全国在校大学生约3833万人,其教材销售额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在当今社会,教材的编辑出版不仅具有经济方面的意义,而且就其内容及影响而言,教材建设也是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为教材承载的知识系统反映了主流价值和统治阶级的理想信念和利益诉求。教材编辑、出版、使用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无论古代的官刻、私刻和坊刻,还是现代的出版传媒,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版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都是统治阶级调控社会思潮和价值走向的平台。”[22]所以国家对教材实行宏观管理,乃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教育管理的实践来看,世界很多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二战后,各国对教材的管理大体上分为四种形式:教材编写制度、出版制度、审查(认定)制度和选用制度。从编写制度来看,少数国家出面直接组织编写教材,如韩国、日本;多数国家是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及考试制度为教材编写提供依据和标准。从出版制度来看,有的通过国有出版社和国家授权的商业出版社联合出版,如新加坡、韩国、日本、新西兰;有的由国家授权的商业出版社出版,如法国、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加拿大;多数国家是由商业出版社自主出版,如英国、美国、意大利等。从审查(认定)制度来看,所有国家都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查或认定,并对审定人员、审定时间、审定内容和程序有明确的规定。[23]从选用制度来看,有国家指定、国家推荐(目录制)和自主选择等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高校的教材建设。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高等学校的教材,应该在党委领导下采取党委、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方法,经过大鸣大放大争大辩,认真予以修订。中小学教科书,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力量编写,编写时应当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中央教育部应召开各种教材的专门会议,交流经验,推荐较好的教材,确定全国应该通用的那一部分教材,确定各类学校的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的科目。”[24]2017年,国务院正式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赋予其重要的职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25]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主张:“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材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逐步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要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完善教材各环节管理,使教材建设规范有序。”[26]同时,教材编纂还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要激发编纂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必须给予他们足够宽松的思维空间。也就是说,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有学术自由,要有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的空间。20世纪60年代初,负责高校社会科学教材编纂工作的周扬还建议中央“在编写过程中必须保证学术争论的自由。(1)提倡由学术见解相同或接近的人合作编书,人选最好由主编挑选,这样效果较好。结合要根据自愿原则,不愿合作的人就不勉强组织在一起。同时也提倡个人写作,鼓励写一家之言。同一门课程,可以因学派不同和合作条件不同而同时组织编写几本教材。例如中国哲学史一课,我们既组织集体编写一本,又鼓励冯友兰教授个人写一本,冯的积极性很高。(2)已编出的教材初稿,印发有关专家,特别是不同学术见解的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展开学术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结果作适当的必要的修改。我们鼓励不同学术见解的争论,但反对宗派、门户之见。”[27]这里所谓的学术自由,是鼓励专家们在宽松的氛围下,自由大胆地讲出自己的见解,在平等的条件下,彼此讨论、切磋,取长补短。

四、统与分

教材编纂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多个方面、多位相关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961年,当时负责高校社会科学专业教材建设的周扬提出了五条要求:第一,必须坚持党内外新老专家合作的原则。第二,在编书过程中必须保证学术争论的自由。第三,集体编书必须实行主编负责制,以保证每本教材观点的一贯性和完整性。……集体人数不能过多,一般三人、五人,至多十人、八人。第四,必须建立由专家组成的专业组,分别领导各专业的教材编选工作。第五,需要统一计划和调动全国的学术力量。[28]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周扬已经意识到,教材建设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它必须集众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要面向全国,在党内外寻觅专业人才,做到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尊重带头人的意见,实行主编负责制。教材除了受制于课程与知识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的教材具有多样性,同一科目往往有多种教材,有的科目甚至有数十种、数百种教材。”[29]在教材编纂中,首先要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制订统一的知识标准。但标准的统一,不等于定于一尊,不等于一门课程只有一个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并存应该是教材建设的常态。即使是统编教材,其原意只是“从各有关大学选拔优秀的教师,集中优势的兵力,避免各校重复编写,这样可以保证教材的质量。”并不是说全国一门课程统一成一个版本。如果定于一尊,“使得众多的教师与学生只能教授和学习一种教材,不利于发挥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基于此,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建议:“无论是统编教材或是精品课程规划,都不能只搞一种课程和教材,允许几种不同风格的课程和教材并存。在抓统编教材的同时,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鼓励那些学养深厚的学者,专事教材的撰写工作。”[30]20世纪60年代初,仅中国哲学史这一门课程,教育部除了组织全国力量统编的一本外,还专门请冯友兰个人编写了一本。花开两朵,任各学校自己选择。这一做法受到普遍的好评。在教材编纂方面,以往国内比较习惯于官方组织,而不大习惯于调动民间学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10年,上海《申报》发表文章反对部编教科书垄断教育市场,其理由是“凡事以有比较而有竞争,以竞争而有进步”。如果任由部编教材垄断,则“民间所编之教科书,势必束之高阁,等于废纸。……民间既不编辑,则民编教科书之比较竞争之机已绝,在民间固永无良好教科书出现于世矣”。[31]如何发挥官编与民间力量的积极性,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他看来,如果所有教材均委托官方编译局编撰,势必勉强。合理的办法是,应由中外教员按照现定的学制学时编成教材,交给学务大臣审订颁行。各省若有文士编成的精善教材,也可呈学务大臣鉴定,予以版权,准其自行印售发行。[3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接受了张之洞的建议,在官编教材之外,民间自编教材经学务大臣审定者亦可采用。现在高等教育界,教材的采用大体上也是这种情形。除了统编教材外,一些教师个人自编的教材,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批亦可作为正式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统编教材的不足。另外,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师资、学生、教材等教育资源都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教材的编纂、选择、采用也不再限于国内。在水平相当的条件下,我们自然应该选择国内的教材,推进大学教材的中国化。但对于外国先进的教材,则应该大胆地引进。只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由于不少学科专业存在着政治敏感性,因此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教材时,应该特别慎重。

五、编与创

教材是根据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教材的内容篇幅一般是根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学学时、学生的基础等多种限制性因素,确定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知识和学科知识,所以,在高校教材编写中,不能无限制地延长篇幅,不能无节制地罗列学科知识,而应当选择那些与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学生需要且能够掌握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体系化的组织和编排”。[33]这种体系化的知识如何编排、重组,主要取决于三个核心要素。其一是教学理念或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内容的结构是大不相同的。其二是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教材内容的安排。其三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有两种含义,一是课程教学计划,二是全程教学计划。前者决定教材的内容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孰多孰少,后者则决定本教材、本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教材在内容方面的关系。每本教材知识体系的构成,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总的来看,教材的编写逻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逻辑。即根据学科或学术领域知识生成、发展、演变的逻辑来编写,具体表现为由易而难,由浅入深,从古到今,由远至近;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知识衔接顺序,使教材内容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其次是心理逻辑。根据这一逻辑,教材编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以学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能够接受为导向。其三是教育逻辑。这种逻辑要求在编写教材时,把学术逻辑和心理逻辑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既兼具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34]教育逻辑实际是对前两种逻辑的中和,在教材编纂实践中,为编者所普遍使用。教材知识内容的安排,要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为出发点,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照顾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主张,大学的专业规范与课程教材要为学生预留空间。在他看来,“越是好的学校给学生提供的选择余地就越大”[35]。也就是说,在既定的篇幅里,教材的内容空间要尽可能大一些,尽可能充实一些。另外,教材的编纂者也要注意,不要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不要让学生负担过重。古罗马教育家马可•昆体良建议:“教师要克制自己的意愿,迁就学生的能力。因为要把水灌进瓶子,只有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往里灌,才能把瓶子灌满,所以,必须留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凡是他们也不能理解的东西,是灌不到他们的头脑里去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接受这样的东西。”[36]如果无视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人为地拔高对他们的要求,则可能欲速不达、事倍功半。教材上所承载的主要是合法的、成熟的、经典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编者只需要梳理清楚其来龙去脉,注意选择解读的视角,寻找恰当的案例,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换言之,编纂者只要在选编上下功夫,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我们也不要对编纂作简单性的理解。好的编纂者不等于“剪刀加浆糊”。一个优秀的编纂者,在陈述获得学界共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固然会综合百家之言,但是他绝对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以自己的语言进行独特的诠释。“一种理论或观点,即使是科学定义,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表述方法予以诠释。不仅编写者、教师应当以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而且也应当鼓励学生这样做。”[37]谁能在编纂时创新出彩,谁的教材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还应该指出的是,大学教材当然都是以合法性、经典性的知识为重点,但是每本教材编纂者不全是简单的教书匠,不全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高校的专业教师,包括专业教材的编纂者,也是课程所在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人士,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大学任职或者能够担任教材的编纂者,本身就说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在编纂教材时能够将他自己的知识创新,把自己创造的增量知识也纳入教材的知识体系之中,无疑是这本教材的亮点。这对于跟踪学术前沿,对于教材的推广发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从中外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来看,每本成功的教材,实际上都是编纂与创新的统一。一方面,如果一部出版物中只有创新,那它就不是教材,而是专著,它只能为少数活跃在学术前沿的知识精英所关注。另一方面,如果教材里面只有经典知识、合法知识、成熟知识,编撰者只是做了“剪刀加浆糊”的知识搬运工作,哪怕它编得再好,也会因缺少前沿与创新而难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只有把编纂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深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此外,正如一幅好画需要适当留白,好的教材也要为使用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补充和修改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科书时都对教材进行补充和修改。同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学生也加入了具有自己阶级、种族、性别色彩的成分。学生也在选择性地接受这些合法知识,并对它重新解释,丢弃不需要的知识。”[38]总之,教材只有进入教学过程,得到教师和学生正确的理解、接受、诠释和创造性的补充,才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受师生欢迎。

六、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

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连。没有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材。认为:“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39]学科是大前提,学科的研究水平上去了,其研究成果举世瞩目,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和肯定,那么专业教材就能够充分地吸纳该学科领域最新、最先进的学术成果,在这种背景下教材的水平就能够得到保证。教材的编纂实际是学术前沿探讨的延续,而且这种探讨是在更广阔的背景、更丰富的实践层面进行的。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组成的编纂团队,可以围绕着教材涉及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把教材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科教材建设同整个学术建设是密切联系着的。教材的水平正反映着整个学术界的水平,同时通过教材的编选和讨论,又有助于活跃学术空气,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40]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一门高水平的教材,往往也会成为一本高水平的经典学术专著。20世纪60年代,由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由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是作为教材编纂的,但学界普遍视它们为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一本高水平的教材,能够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其主编或作者往往会因此成为大家支持的领军人物,进而成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另外,这本高水平的教材本身也会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好的教材与好的专著一样,是学科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教材编纂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材料,会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与现实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引起教师和学生的研讨和辩论。教材的理论体系、学术观点、政治立场以及教材编纂所依据的材料数据等,都会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建议,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兴奋点,不仅会循着反馈的管道达到教材编纂者那里,成为教材下一轮修订的依据,而且还会引发前沿学者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优秀的教材体系对于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密切关系。高校应狠抓教材建设,挑选一流学者组建教材编纂团队,或者委托世界级的大学者,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在系统归纳、吸收现有经典知识的前提下,聚焦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自己的学术探索,根据学术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精心组织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好适应中国特色需求的人文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