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09:22

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范文篇1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抓手。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一致,当前高校后勤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有限”的后勤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后勤服务供给总量“有限”,而且后勤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也“有限”。因高校后勤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后勤服务外包提供给我们一种“无限的”可能,促使高校后勤实现从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提升,提高后勤供给的总量、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从而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1.“调结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后勤组织结构、产出结构和队伍结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不仅“自办后勤”,而且更加注重“选后勤”和“监管后勤”,关注三者的综合产出,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后勤服务外包,也促使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后勤监管队伍,有助于改善学校后勤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质量。2.“提品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提供多样化特色供给。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企业,用后勤行业标准要求社会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服务细节,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提供给师生多样化特色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层次。3.“降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高校后勤是“花钱”的部门,如何尽可能使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满足相对“无限的”师生服务需求,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责任,比如后勤用工风险。4.“补短板”。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补后勤投入、制度标准和人力资源之短板。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利用社会资源办高校后勤,用市场化机制手段经营、盘活校内闲置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一定程度上补投入不足之短板;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引进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可直接借鉴,一定程度补制度标准之短板;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团队进行后勤管理,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补人力资源不足之短板。(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也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服务师生,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也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后勤服务外包是满足高校“无限”需求的必然措施。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减少校内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满足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已逐渐被高校接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重点课题《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3所高校发现,引入社会企业提供学生公寓服务的高校比率已达到44%。而据北京市教委2013年数据统计,北京94所高校中,食堂全部自办的高校仅有22所,有21所高校的食堂外包率达到100%,2013年北京市高校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面积占总面积的57.65%。通过后勤服务外包,高校可以“扩大有效供给”,有效降低风险,但因其具有两面性,它在给高校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安全稳定风险。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服务外包推动“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的后勤供给侧改革,实现其经济属性,使学校获益;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特殊属性,后勤服务外包不慎也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安全稳定风险。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师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故有“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之说。引入社会企业提供高校后勤服务对广大师生而言比较敏感,师生不仅关注后勤服务的品质,还十分关注后勤产品供给中的公益性,关注自身福利是否受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虽然逐渐诞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属性的社会企业,如辽宁龙源集团、浙大新宇集团和苏大教服集团等,但数量毕竟有限,企业从根本上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决定其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时会关注自身的效益和利润,为此可能引发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稳定事件。学校在后勤服务外包中,一旦丧失对服务资源的控制能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服务外包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稳定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随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智慧后勤建设的推进,学校必须向外包服务商披露一些学校和师生的信息,服务中外包商也可以获取大量师生的基础数据,一定程度需要关注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二)利益冲突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学校和外包服务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风险的共同体。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法人实体,通过服务外包都想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校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外包服务商做得多一些,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获利少一些,希望服务商的利润相对合理;而外包服务商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希望获利多一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通过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这就注定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对学校而言,如果不直接掌控一定的后勤服务力量,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分析,在服务外包的讨价还价中可能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过分依赖外包服务商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三)决策风险。1.外包环境的决策风险对外包环境的权衡考量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工作的必要前提。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师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外包服务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其他高校运行良好、满意度高的外包服务商和项目,不一定在本校有同样效果,不一定适应本校的校情。学校在考虑外包时,需要充分权衡外包环境的适应性风险,综合考量学校环境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后勤服务外包,防止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2.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的决策风险高校在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时,在对外包环境进行充分判断前提下,必须清楚界定哪些项目适合外包,还要明确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外包。高校后勤服务业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学校生活方方面面,学校如果不按照各项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校情进行界定分析,外包项目如果选择不当,或外包程度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外包服务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的选择风险不容忽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质是高校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关系,高校希望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选择服务商时学校可能难以获取足够有关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质量控制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真实信息,进而导致选错服务商概率增大,甚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外包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给高校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高校在通过招标模式引进外包服务商时,作为显性指标的价格虽然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避免低价中标,事实一再证明,“买的没有卖的精”,低价中标必然导致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不断压缩成本,造成服务供给质量低下,违背了后勤服务外包的初衷。(四)管理风险。1.管理机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客观上造成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职责在校内大后勤部门之间边界不清,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监管。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此项业务。2.管理制度标准问题。目前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领域还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细化的监管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不能对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提高服务外包的绩效。3.监管队伍问题。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监管人员,现有管理人员在外包运作中缺乏监督意识,监督管理偏松偏软,缺乏监管能力或专业素质,在外包过程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五)廉洁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引入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外包商,作为企业必须与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协调,比如校外的工商、税务、食药、消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校内的学工、后勤、资产、财务、保卫等部门。出于工作需要,企业会有一些公关行为,这不可避免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廉洁风险和内控风险。在外包商的选择问题上,这种风险也客观存在。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外包服务商出于利润考虑,可能有一些“打擦边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在劳动用工上不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因其在高校内提供服务,学校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类似事件经公共媒体和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虽然可能外包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但学校声誉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

(一)经济性与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统筹兼顾。高校后勤具有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两者兼顾。学校兼顾外包服务商的经济性,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获得,减少学校与服务商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对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投入,推进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实现,在外包服务中,关注并研讨后勤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外包中的充分实现作为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点。《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2016)课题组调研得出一结论:社会企业要想扩大高校学生公寓服务市场,仅靠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关键在于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在服务外包中能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政治性也就有了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安全稳定风险。(二)外包环境充分权衡。学校和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外包环境。学校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前,必须充分权衡考量学校的领导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师生员工对目前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接受度和后勤的人、财、物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判断,尽可能避免服务外包的“水土不服”。权衡外包环境既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目前实际校情出发,又要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到对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校情制定适合于本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外包策略,才能确保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在运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三)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审慎评估。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虽然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在某种程度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外包程度各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比较彻底,有的高校部分后勤项目外包,且各项目外包程度不一,还有的高校仍然几乎全部“自办后勤”。决定是否服务外包和外包的程度主要看交易成本,看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实施,选择总成本较低的方式。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评估后勤服务项目是否适宜外包和外包程度时,考虑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各种安全稳定等方面影响因素成本,可以按照由简到难,由非核心到核心的优先顺序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比如可以在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保障型、经营型等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分类管理、部分外包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框架模式(冯宝军,2014);再如考虑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充分考量维稳成本,在相关制度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管理要求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市场不规范或当地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服务质量不易监督的项目,还是选择自己办。(四)外包服务商科学选择。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确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在全面评估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理清对后勤外包项目的服务等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需求等,明确自己满意的标准,如何使师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总体来说,学校要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明确满意原则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导向原则,避免价格决定一切。在企业实力相当情况下,有一定教育属性、有高校合作经验的服务商优先。其次要确定选择的方式方法。服务外包合同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且要求双方团队有很紧密的协同关系。服务外包协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博弈”,高校作为外包项目提供者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保证有效的投资并为实现双赢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外包服务商,充分调研,根据外包项目的特点确定具体采取哪一种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还是竞争性磋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但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最后还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做一些制度设计来保障学校利益和降低选择风险。如资格审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等。制度保障越充分,服务外包商选择的成功率越高。(五)外包合同科学设计。在设计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流程中,制订完善的合同细则是一个关键点。在缔结合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合同内容应该非常明确,要详细规定外包的范围、要求和价格、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处罚条款等。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同条款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即要在现有大的框架下,全面考虑合同条款的刚性和弹性、决策权配置、监督和评价条款、激励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学校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合同规定的外包要求,使学校对该外包后勤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提高合同操作的有效性,合同里可对双方联系人进行明确要求,尽量减少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支出,降低学校与外包服务商的磨擦成本与协调成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学校与外包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有效减少成本与资产隐性成本,也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六)外包服务有效监管。这一阶段实际是履行合同阶段,通过合同约束和有效监管,来保证服务商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阶段学校后勤监管部门既要保持对外包服务项目随时的监督和评估,又要注意收集师生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服务商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并及时与服务商沟通,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满意的标准。同时,还要帮助外包服务商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帮助其在学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总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已成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科学合理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才能为高校后勤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后勤改革的服务外包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陈兴桂.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6):36-39.

[3]冯宝军,张思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服务外包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1):46-57.

[4]黄新鹏.浅议高校后勤服务业务外包[J].中外企业家,2011(5):165-166.

[5]鲁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必然性探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6):5-7.

[6]马振华,黄玉杰,韩瑞香.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与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4):81-86.

[7]彭说龙.国外大学后勤服务的主要模式——服务外包[J].特区经济,2006(11):170-172.

[8]强飙,胡玥.浅谈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四个趋势特征[J].高校后勤研究,2016(6):17-19.

[9]万莉.基于质量监管视角的后勤供给侧结构改革浅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7(2):5-6.

[10]赵恩平,张丽娟、李长尚.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之我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6(2):25-27.

高校后勤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后勤资产管理,重点是对高校正常拥有的各类资产及资源的管理,在职能方面主要是负责高校内部的资产管理、后勤保障、房产调配、物资采购等相关工作,日常实物管理主要是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包括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统计报告、日常监督等。时还肩负着以下几项职责:负责高校的后勤资产管理及服务;负责高校后勤工程基建,包括新建、改造、维修等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负责高校后勤资产运营和创收。

一、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目标定位分析

综合来说,对于高校而言,后勤资产管理的目标主要是进行资产的管理、运用以及监督,强化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其目标定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提升高校后勤基本保障能力。高校后勤目前首要的工作职能也就是为高校提供完善的内部服务,因此后勤资产管理方面也应该突出这一主责主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设施、医疗卫生、师生餐饮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对高校后勤资产的配置、调整、使用、维护等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强化高校后勤资产的实际保障能力。(二)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合。理配置水平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但是由于高校经费投入方面仍有较多的局限,在有限的经费下,确保高校后勤资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这也是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要求,对于保障高校的正常有序运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高校后勤部门应该对后勤资产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三)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运营管理水平。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关键内容就是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资产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各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措施,减少存量资产中损失挂账、不良资产、闲置资产等,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运营手段,实现高校后勤资产获利能力、周转速度的提高,对外投资回报的稳定与增长,促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当前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随着高校后勤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非常重视后勤资产管理,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机构。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现阶段,一些高校在后勤资产管理方面,由于后勤资产与其他资产界定标准不够清晰,因而对于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设置也不够明确,一定程度上高校后勤资产管理还存在着混乱的问题,管理机制也没有完全参照市场机制进行优化配置,这导致了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其管理水平的提升。(二)高校后勤资产闲置浪费。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很多高校虽然成立了后勤集团,但是在管理模式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为主,因而也难以按照市场化经营的相关要求进行企业化管理,高校的后勤资产还没有进行较好的市场化和资本化,这就造成了高校后勤资产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三)高校后勤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高校在后勤资产管理方面还没有完全跟上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的大趋势,特别是规范运作的整体性不强,仍然是隶属于高校的内设部门,这势必会造成高校后勤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率不高,也更难以实现后勤资产的保值增值。(四)高校后勤资产处置不及时很多高校由于对资产处置重视不够,加之认为资产处置报批流程和手续要求较繁复,对已达使用年限、应淘汰报废资产处理不及时,造成资产日常管理的困难。无使用价值、年数较久远的资产,由于使用人、责任人更换,疏于清查和管理,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

三、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改进对策

改进完善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工作,应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管理措施。(一)改进完善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工作,关键应该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完善。这方面,应该单独成立后勤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落实后勤资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监督、指导资产管理和使用,并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岗的资产管理体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等工作。重点是通过理顺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等工作,进一步明确高校资产管理具体职责任务,对后勤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指导,推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改进高校后勤资产的配置和管理。对于高校后勤资产的配置,应该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积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将资产配置管理职能嵌入预算管理流程,通过购置、调剂及接受捐赠等方式配备,其中后勤资产的采购应该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或者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整个配置过程公开透明。对于高校后勤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应定期组织清查盘点,确保资产管理实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在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查明原因,及时报告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三)提高高校后勤资产的投资使用管理水平。对于高校后勤资产的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审批,投资过程中在没有经过授权审批的情况下,应该严禁作为抵押物对外抵押。对于后勤资产出租、出借等,应按规定实施公开竞价招租,根据资产价值不等,交由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审定,对于高校后勤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益扣减相关税费后按照规定足额上缴。(四)对高校后勤资产的处置、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与清查进行规范完善。在高校后勤资产的处置方面,对达使用年限提完成折旧,应淘汰报废资产及时上报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先报批、后处置的基本原则,处置收益按照规定扣减相关税费后净值足额上缴,未经学校及后勤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对于重大后勤资产的处置事项,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或者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意见。在后勤资产的产权登记方面,应该全面核查高校资产的实际状况,对高校后勤资产的实际占有、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和确认。在资产评估方面,重点是做好对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资产出售的评估,资产评估应做好相关资料的完整归集分析,避免出现资产评估结果失真的问题。对于资产清查,主要是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资产核实等,开展资产清查和盘点时,应重点清理和追索不良资产和债权,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五)提高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信息化方面,坚持应用驱动、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建立完善后勤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强化信息集成力度,与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全局业务进行系统整合,统一数据信息,及时掌握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应该进一步规范高校后勤资产相关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完善后勤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功能模块,为后勤资产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提高决策水平、管理效率,推进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现代化。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优化高校后勤资产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校内各种管理信息资源,规范高校后勤资产需求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的高校后勤资产管理体系,提升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六)加大高校后勤资产的绩效检查和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改进完善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综合分析高校后勤资产的年度决算报告、资产专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资产统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一系列资料,准确评价资产管理效益的行为,及时调整高校后勤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后勤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审计的作用,在审计的内容方面,重点是审计后勤业务收支、经营管理费用、资产的投资使用情况,重点是确保高校后勤资产的管理使用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解决,以确保高校后勤资产的安全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四、结语

做好高校后勤资产管理,必须结合高校体制改革深化的实际情况,革新后勤资产管理理念,创新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资产会计核算,加强资产审计监督,确保高校后勤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推动高校后勤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春梅.试论集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不足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5).

[2]关杨.独立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

[3]陈梅.浅议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外资,2013(11).

高校后勤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后勤管理;管理方案;管理制度;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该项工作有利于推动高校后勤良好运行,提升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度,最终为他们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效后勤管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就如何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启示。

1信息化背景下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深刻变革,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工作实效性对高校后勤运行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1顺应时展要求。信息化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对高校后勤管理也产生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顺应时展趋势,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计算机、数据库等设施建设,为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后勤管理提供支撑与保障。传统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对高校后勤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工作效率较低,同时也容易出错。而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支持下,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数据运行和处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出错概率,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和满意服务。这样不仅顺应时展要求,同时还能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方式变革。1.2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过去,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通常采用人工方式开展管理活动,由后勤集团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同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校后勤日常运行活动进行详细记录,有效规范和约束日常管理行为。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一定效果,但人工管理方式的效率低下,并且工作人员之间联系不大方便,同时也容易出错。而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能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构建健全的数据库,将高校后勤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有利于及时掌握高校后勤的基本情况。然后后勤管理人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对策,更好地约束和规范高校后勤管理的各项活动,最终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实效性。1.3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效与便捷服务。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因此,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高校后勤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还能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后勤部门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录入详细的数据资料,有利于详细和及时掌握高校后勤基本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对策,最终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校、便捷服务,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不足

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虽然有利于提升工作实效性,促进管理水平提升,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后勤管理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一些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偏低,也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思想观念落后。创新管理思想观念,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第一步。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不重视后勤信息化建设。事实上,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和员工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工作结果。甚至可以说,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高校后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最终也影响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效果。但部分领导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不够重视,没有将后勤管理信息化摆在突出位置,投入的资金、财力和物力也相对较少,从而会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2.2管理方案不科学。要想顺应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努力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实效性,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是必要的。但目前很多高校后勤在具体活动中,没有开展深入调查,忽视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管理方案,或者照搬其他高校的后勤管理方案,导致方案难以适应实际需要,不利于提升管理水平。2.3管理制度不健全。结合信息化时代的背景和要求,高校后勤部门有必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从而既能有效规范和约束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还有利于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但部分高校后勤在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忽视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此外,也没有建立并落实管理责任制,相关工作人员具体职责不明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从而难以提高管理效率。2.4人才队伍素质偏低。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但不能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优秀人才引进,也没有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机制,从而导致人才队伍素质偏低。部分管理人员忽视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其综合技能已与信息化背景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急需加强高校后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让他们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办法

为弥补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管理实效性,顺应信息化的要求,结合高校后勤实际情况和广大师生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对策。3.1创新思想观念,提高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为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后勤部门应该创新思想观念,更新管理理念,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努力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后勤管理人员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大高校后勤管理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信息化背景下为开展高校后勤管理提供保障。此外,高校后勤相关领导要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将推动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合理安排相应的资金支出,并加强计算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数据库,详细录入各种信息和数据,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与保障,努力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3.2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订信息化管理方案。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善于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详细掌握高校后勤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后勤管理需要,以提升工作实效性为目标,制订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工作人员有必要严格落实所制订的方案,并结合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同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制订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系统构成、技术标准、功能实现和信息采集等内容,让广大职工对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全面认识。此外,高校后勤部门要通过分步实施、不断优化等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方案,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目标。3.3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各项活动。健全的制度是开展高校后勤管理的基础,也是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完善管理制度,根据高校后勤基本情况,以提升管理实效性为目标,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保障,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同时,后勤管理人员应该结合高校后勤服务和实际工作流程,对后勤管理进行规范化细分,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促进管理实效性提升。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和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后勤管理人员应该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制定并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他们的具体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后勤部门还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得到严格落实。此外,后勤部门要善于开发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并与时俱进,善于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让高校后勤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更具有成效。3.4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后勤部门应注重引进管理理论扎实、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强的管理人员,不断充实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同时,后勤部门要健全管理培训机制,加强后勤管理人员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能力。此外,后勤部门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专业化队伍建设,逐步打造专业基础扎实、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后勤管理队伍,大力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4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应该顺应时展要求,注重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作为后勤管理人员,也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并落实管理制度,构建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有效约束管理人员的各项活动。此外,后勤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社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建设[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郑建锋.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2).

[3]周建军.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4]郭君.网络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5]宋濂.基于礼仪文化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4).

高校后勤范文篇4

目前,我国高校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为适应新形势,各高校都在推进信息化建设,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后勤保障,但是也不能忽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一直在进行扩招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后勤工作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大,服务的方式也日趋现代化,因此,后勤工作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保证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一)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大势所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物联网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二三百万年间,人类从使用简单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无人驾驶等高科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传统的高校后勤已不能满足高校日常工作需求,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就必须搭上信息这列快车,才能使高校后勤工作在新常态下迈向新台阶[1]。(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高工作效率。科技的发展使得办公软件不仅仅拘泥于在办公室PC端的应用办公室使用,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更为必要,这样一来,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外出差,或是正在上班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处理文件文档,处理业务数据,查看数据,整理日清,受理服务信息,若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避免“事后诸葛亮”,而且这样便能快速的响应传统服务方式中无法及时处理的业务数据,使得信息沟通更高效、服务响应更及时、用户体验更良好。将碎片化的时间及以前不可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提供更优质服务。高校的后勤工作,是做好高校综合工作和综合运营的基础。由于服务面涉及很广,因此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信息来源和信息类型种类繁多,传统的处理方式已不能及时解决,建立后勤信息化服务体系,可有效掌握动态数据,使管理及时到位,从而提高后勤现代化服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四)着力于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进入物联网时代,高校后勤工作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如资金的收入和发放工作、信息档案的管理、餐饮管理等工作,人员需求量大,工作效率低,资源消耗高,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可降低人工成本、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智慧后勤和技术后勤。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经历几十年的摸索和探究后,基本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一些问题。(一)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忽视。高校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了,从最早期制作简单的后勤门户后勤网站,用来进行信息、信息查询等人事及财务方便管理工作,到后来的门禁管理系统,校园卡消费餐饮管理系统等,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利用率仅有20%左右,而且不同高校因其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的后勤工作处于传统的工作模式,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本身就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现数字化后勤是数字化校园的关键;另一方面,还有很多高校对后勤工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教学软硬件设施的配备上,而对于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很少,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相应的硬件及软件设备,发展滞后[2]。(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未规范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流程有很大差别,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大部分还是借鉴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和交流,其信息化建设体系还停留在以满足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需求的层面上,并未考虑到其他部门的信息需求,出现了信息孤岛的现象,而信息时代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信息共享,这样一来,给各部门信息整合带来很大阻力[3]。目前我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先分后总”和“一部到位”,大部分都采用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一次性资金投入量不大,但是缺乏统筹安排,使得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比较盲目,无章可循;第二种模式是在信息化建设之前做大量的调研和规划工作,然后投入大量资金使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这种方法由于资金投入量巨大,而短时期内成效不显著,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很少有高校采用[4]。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使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人才。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工作,信息化开发建设是一个新兴行业,人才供小于求。而传统的后勤工作对技术要求水平较低,因此工作人员多为后勤业务第一线的人员,虽具备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但是信息化的意识不足,信息化的应用能力有所欠缺,这样的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5]。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选择外包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但在操作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采用结构化的思维分析,将传统的业务流程变成信息系统可处理的流程,将所有业务做模型化分析,而现任的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导致后勤信息化体系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达到实效,整体服务效能受限。

四、深化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要完成信息化变革,在新常态下做好后勤工作,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就应该实事求是,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树立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1.转变对后勤信息化的传统观念。要构建智慧校园,首先要构建智慧后勤,智慧后勤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服务工作的坚实保障,只有先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才能使高校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没有后顾之忧,促进高校整体的发展[6]。2.提高对后勤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后勤信息化建设受阻的很大原因,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应做好市场调研及效益评估和论述。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可以降低后勤工作的运营成本,资金使用更透明化,是建设高效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二)完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制度。1.完善后勤人力资源制度。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是缺少专业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因此,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案壮大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首先,将原有工作人员中对后勤信息化改革有深刻认识的部分人员进行培训,作为传统业务和信息化建设的纽带;第二,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小规模的专业IT团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第三,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让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共同参与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最后通过第三方公司,根据后勤实际工作情况采购先进的信息化产品,充分利用产品带来的规模效应,减少后勤信息化建设成本和研发成本。针对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问题,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完善后勤人力资源制度,采用内退、退职或转岗分流的方式先将这部分人员的归属问题解决好,再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形式,聘用学习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年纪轻的人才填补后勤人才短缺。这种用人制度,可以为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打造一个高效团队,为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提供优秀的人员储备,是高校后勤长远飞发展的有力保障。2.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构建信息化后勤,就要建立信息化的统一规范和行业标准。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逐步建立信息化规范标准,避免在信息化工作进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或接口不一致现象。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数据设计符合信息标准及应用规范;技术文档规范齐全;数据交换接口符合操作管理规范等[7]。(三)建设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1.建立全员培训制度。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技术人员众多,在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后勤工作职工包括管理层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应考虑各岗位的工作特性,以信息化培训作为培训重点,培训应纳入考核系统,使后勤工作人员有深刻认识,确保各岗位人员明确各自的操作规范、技术要求及质量目标。2.树立科学用人观念。当下社会是一个自由化的世界,年轻人更是崇尚自由发展,如何能用对人,留住人是人力部门工作的重点,因此,高校在招聘到优秀的技术人才后,应关注其在工作生活中的需求,尊重个性发展,不但能用对人,还要养好人。3.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高校在具备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后,还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轻松惬意的工作氛围,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为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对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的推进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高校后勤部门应本着边摸索边实践的精神,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在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和行业协会积极指导下,打好这场攻坚战,早日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薄金航.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4):262.

[2]孙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初探[J].新西部,2018(15):120-122.

高校后勤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优化策略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做出认知,则是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因此,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策略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1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

1.1人力资源因素。(1)信息化意识。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时,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因此,后勤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是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后勤管理信息化没有被当作高校发展过程中战略性的任务来对待,与后勤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规划、制度、组织等也难以得到有效完善,这将直接导致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流于形式、停留于口号层面的问题。(2)信息化技术人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后勤管理人员的重视作为支撑,而且离不开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参与。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当中,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信息系统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人才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后勤管理工作需求的良好对接,高校也需要一些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后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这些专业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则必然会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产生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3)信息化建设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经验欠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些高校受到自身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的限制,而没有自主开发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常见做法。在这种模式下,由于高校欠缺信息化建设经验,所以存在盲目听从信息化服务商建议、导致信息化系统与后勤管理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对接的风险。1.2管理制度因素。(1)信息化建设标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规范统一的标准作为支撑,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经常出现没有开展充分的科学调研就急于开展管理系统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如高校中的各级院校后勤管理系统数据标准、软件标准不一致,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难以继承的情况。因此,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优越性,而且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化的必要性,从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2)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使用制度,是确保信息化系统发挥出提升后勤管理工作成效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需要对系统应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划分,而且需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使用流程做出严格规定,只有如此,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才能够得到必要的约束。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重视开发而轻视使用的情况客观存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工作更是容易被忽略,这不仅会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出现各类问题,而且也会制约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3)信息化管理制度文化。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不仅需要具有完善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这对于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价值、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文化的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高校能够重视引导后勤管理工作者重视传统工作思想和工作理念的转变,不断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中对自身的行为作为严格约束,从而构建起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氛围,继而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2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2.1更新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构建起领导重视、教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需要转变后勤管理观念,为后勤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助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高校需要树立服务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依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以及信息化技能提出明确要求,并开展显影培训,从而提升高校后勤单位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针对教职工以及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这要求高校能够针对后勤管理需求开展充分、广泛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作为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选与实施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需求实现紧密对接;其次,高校需要构建起知识型的后勤管理队伍。虽然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可以外包,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以及持续优化则需要后勤管理队伍来开展,为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完成之后,高校需要重视后勤管理队伍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通过鼓励与引导后勤管理队伍开展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更好的体现出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与价值,并促使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根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2.2完善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完善主要要求高校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高校需要对信息化管理制度做出完善。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将信息化管理理念与现有的后勤管理理念融合起来,根据后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理念与后勤管理理念的对接。与此同时,现有的后勤管理工作制度,应当以适应信息化管理需求为依据,在开展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保后勤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趋势的发展,促使后勤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能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为了确保后勤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执行效果,制度中的每条规定都应当有章可循,并具有良好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作为保障,从而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其次,高校需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科学的总体规划,推动信息化建设标准的统一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协调各院校中所开展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后勤信息化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础设施规划、用户使用规范等做出统一规定,从而确保高校能够从全局掌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升各院校后勤管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和应用成效。

作者:张平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铁.论高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74-75.

[2]王海格,富婷.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概述和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24-25.

高校后勤范文篇6

很高兴能够出席由*副委员长亲自作序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一书的首发式。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向本书的课题组表示热烈的祝贺!

前不久,我们党在*隆重举行了纪念党的*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即“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率先启动,恢复高考制度是改革的先声,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是开放的前奏;自此,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同步,经过30年的努力,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跨越。高校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近2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直接推动下,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经过世纪之交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一个以社会化方式实现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障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正如*副委员长在本书序言里所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周年。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正在全面总结教育战线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近20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巨大成就、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年前,《*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想》课题组,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指导下,提出了“5句话,30个字”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初步构架,即:“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策宏观调控,行为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之后,面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课题组重新审视了已有成果,再次承担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新课题,对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框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完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从中反映出他们与时俱进、自我突破和直面挑战、不断探索的勇气,也体现出他们坚持改革、敢于创新的志气。

高校后勤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内控体系;作用;问题;构建策略

新时代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期,内控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高校后勤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按照高校后勤发展的突出性特点,对内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构建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以及内控制度,从而提高高校后勤抵御风险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十分显著。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后勤如何构建内控体系,目的在于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一、当前形势下高校后勤构建内控体系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防止高校资产大量流失。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环境下,高校资产被侵占或者发生损失的案例频频出现,某些高校存在公款或资产被挪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高校除了要强化廉政建设以外,更应该积极构建内控体系与内控制度,将缺陷以及漏洞进行堵塞。唯有构建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与内控制度,这样才能够强化会计监督,保证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二)使得高校总体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多元化的筹资办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高校资金使用除了正常的业务支出以及工资以外,还牵涉到其他很多方面,诸如: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建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领域。如何对资金进行筹措,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率。强化以及完善内控制度,对每一项业务以及每一个环节均需要按照既定的制度来执行,从而形成上下左右联系、制约以及监督的有效内控环境,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三)尽快实现高校战略目标。随着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来愈快,我国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风险。对于高校而言,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潮流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就需要切实提升综合竞争水平。提高高校市场竞争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要将内控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够尽快促使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形势下高校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预算控制不到位。财务预算作为内控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对整个内控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财务预算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相关的缺陷与不足,例如:在将财务预算目标加以确定时,无法准确把握预算目标,工作连贯性不强。某些高校在财务数据信息不清晰以及未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便开展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这样就难以确保财务预算目标的准确度以及科学性。某些高校在年度财务预算报表中,仅仅是一味地拷贝上年度的财务报表,并未找出新的问题,对预算编制的作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还存在财务预算控制责任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一旦发生问题,极易导致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出现。(二)财务内控风险意识水平较低。在市场发展背景之下,高校后勤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在不同的市场发展环境之下,形成的财务风险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某些高校缺乏基本的财务风险意识,对一般财务风险不能准确鉴别,更谈不上如何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以及应对。例如:高校后勤在实施一个基建项目时,一般仅仅对其自身的发展需求给予考虑,而对投融资的方式方法以及渠道等的重视度不足。某些仅仅对高校后勤财务内部风险加以考虑,常常将外部情况加以忽略,缺乏对外部财务风险识别以及控制等。某些高校后勤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水平较低,相关的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财务风险加以识别。某些高校后勤则缺乏财务风险评估能力,不能对高校后勤投资项目进行准确地评价,因此不利于后勤项目地顺利实施与开展。(三)对内部经济活动不能做到有效控制。高校后勤内控制度应该以高校经济活动作为控制的要点,然而,从当前形势而言,某些高校后勤对内控经济活动的控制不到位,同时对资金管理也不够重视以及采购管理也不够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后勤财务控制的实效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某些高校后勤由于无法严格地控制相关程序,使得某些经济业务程序存在的小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久而久之,小问题逐渐发酵成为大问题,甚至变成违法违纪地问题。如:对涉及现金收入的项目,现金是否能够及时、足额的上缴,就为公款私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另外,内控重点不够突出。高校后勤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极易存在问题重点位置、关键环节等的缺失,而且还不能将其进行有效地监督。

三、当前形势下高校后勤内控体系构建策略

(一)增强后勤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强化内控意识,首先要做到高校后勤管理者务必要对自身的内控方面的职责加以明确,且能够充分地意识到后勤内控工作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内控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此外,还应该提高财务人员、高校后勤全员乃至高校全员内控意识水平,这是由于内控执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属于一个长期的行为,财务人员内控意识的提升是重点,单位全员内控意识的提升是保障。内控是单位自上而下的整体行为。唯有全员风险意识普遍增强,才能够真正地提高高校后勤内控执行效率。(二)提高高校后勤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水平。财务人员作为高校后勤内控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质以及技能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内控管理的整体效率与质量。所以说,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内控制度、后勤财务风险点以及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专业化的财务知识,增强其业务水平,从而使其能够充分地意识到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最后,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该开展轮岗,从而促进财务人员更为全面地对业务工作加以熟悉。(三)注重预算控制,健全预算控制体系。一是高度关注与重视预算管理工作。针对高校后勤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方面的问题,高校后勤应该注意强化对预算工作的宣传以及教育,使得高校后勤全体上下均能够高度重视与关注预算工作。按照高校后勤的发展不断建言献策,使预算意识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预算准确度显著提高,而且也可以在高校后勤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算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员工应该积极的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之中,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工作,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在高校后勤中有效以及稳定地执行下去,促使预算的执行效率显著提高。二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高校后勤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之后,还应该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以重视。高校后勤财务部门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应该深入一线和实地,对高校后勤预算管理编制与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宣传,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的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在对预算进行编制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强化培训工作,定期地组织预算编制人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促使高校后勤的整体预算编制水平显著提高。(四)强化高校后勤内控信息化建设。强化高校后勤内控信息化建设,首要是应该构建安全体系,实现数据安全。数据的安全不仅仅是云会计服务商的管理问题,也是用户的应用问题。对于安全的管理应当双方达成共识,在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双方共同遵守合同约定,服务商加强对客户的使用培训,保证财务系统等各种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高校后勤应结合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通过各种系统及各种信息模块的相互制约和牵制,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达到互相稽核、互相制衡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后勤内控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财务预算控制不到位、财务内控风险意识水平较低、对内部经济活动不能做到有效控制、国有资产安全控制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应该通过采取增强全员风险意识、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预算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有效措施和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后勤内控水平,促进高校后勤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淇铨.新内控制度下的高校后勤会计资源配置探讨[J].财经界,2019(6).

高校后勤范文篇8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后勤;服务

一、新媒体现状

近些年来,网络、手机通讯逐间发达,人们对媒体传播的关注度也由主流媒体转向了新媒体、自媒体方向。而这其中,受众最广的青年大学生,而网络终端的转向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正是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网络将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信息传递给用户,这种形式被称之为新媒体。而新媒体的特点不仅具有超媒体的性质,同时还有着交互性与超时空性,而正式新媒体其交互性的特性令其不同于其他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不在是信息单一模式的传递,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内容融合在一起,信息不仅从采集上能加容易,在发送的过程中也更加的便利、可行。而每一个掌握网络终端的个体,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传导。高校后勤是依据学校整体建设,结合学校发展进程,做好后勤服务与保障。了解学生动态,想学生之所想,化解学生意见。正是因为后勤工作与学生息息相关,高校后勤若要发展就离不开新媒体,只有抓住时机、紧跟新媒体潮流,才能不断加速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将高校后勤打造成“智能化后勤”。新媒体为高校后勤不仅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二、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后勤发展带来的挑战

1.传播形式更加开放,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新媒体增加了用户接受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为服务部门增加里信息接受的广泛度,伴随着新媒体的使用管理者再接收来自于学生的信息,与之前传统模式下的信息量相比较而言会相差两三倍之多。而在大量数据与信息的条件下,并非所有信息均为有效信息,这其中会出现大量无效或低效的信息,这就需要管理者从中筛选有用以及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管理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学习、掌握新媒体,从而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模式。2.新媒体形式增加,舆论信息发酵广而快。注意把握新媒体形式,避免信息舆论在以往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是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学校的管理者进行沟通,而了解学生意见的渠道也相对单一,不会造成学生就某一小事件扩大舆论范围。而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学生发表意见以及言论的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通过开放式的渠道发表意见,信息可得到快速、广泛流传,而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微小事件也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快速发酵,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为高校后勤工作造就了机遇

1.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还原学生真实感受。新媒体的到来,增加学生表达诉求的渠道,学生们在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表达其想法、诉求、意见等信息,高校后勤只要对新媒体加以使用,便能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高校后勤可通过建立微博、微信等方式,建立平台及时获取学生诉求等信息。2.增加与学生沟通渠道,拉近彼此之前的距离。在“三全育人”的要求下,师生们对高校后勤管理者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以往的高校后勤即使承担了服务师生的工作,但是没能“走出去”走到师生身边去,没能让师生更好的了解后勤。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僵局,新媒体模式下高校后勤不仅能更好的向师生宣传后勤工作,更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增强与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意见建议的模式,充分了解、掌握师生动态,拉近与师生的距离。

四、“以挑战为导向,以机遇为方向”在新媒体环境下促高校后勤发展

1.以正确服务观念作为后勤工作基础。正确的服务观念与优质的服务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正确的服务观念有助于高校后勤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开展后勤服务工作。后勤服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服务育人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工作人员理解到在工作中保持良好服务态度可以帮助后勤走近学生身边、走近师生心中,消除学生对服务部门质疑,从而带来良性循环。2.以掌握新媒体特点为后勤开展工作的前提。新媒体作为新时代产物,对于后勤很多管理者来讲仍是陌生的,若想利用新媒体开展后勤工作,则需不断完善、补充关于新媒体的知识,动员全体后勤管理者投入到新媒体知识的学习中去,从素质和能力上在新媒体学习上得到提升。针对学生意见设立专门的模块,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可在其中收集学生意见建议的模块,有管理者专人负责收集关于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等,及时关注并进行反馈,聆听学生诉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化解学生产生的矛盾,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处置、反馈的服务机制。3.以师生意向为核心,加强后勤服务管理。媒介、媒体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改变,但是后勤服务工作的核心一直都是围绕师生需求开展,一切以师生满意为标准,做到超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问题遏制在发酵、萌芽之前,但是做到始终将师生利益放在首位。而将学生融入到管理团队中是最快、最好的方式走进师生中去,以学生的视角去了解师生真的需要的,也只有在学生深入后勤全面了解后勤工作后,才能真的化解矛盾、解决学生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刘慧婷.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微型机与应用,2012.

[2]陈荣成.高校后勤采配物流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时代,2004.

高校后勤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标准化管理;问题;调查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和服务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现代高校的迅猛发展,导致高校后勤服务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简单、落后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师生的生活需求,不能跟进高校迅猛发展的脚步。在现代不断地社会化改革浪潮中,后勤服务管理不断地深化服务理念,转变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服务标准,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需要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1]。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革不断地深入,高校后勤部门不断地摸索适应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方法,推行后勤服务细节化,提高后勤内部服务工作效率,增强后勤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地提升后勤服务与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已从服务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后勤服务信息管理转化。因此,为更为有效地促进吉林大学后勤管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后勤需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及品质,建立健全后勤服务标准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现将吉林大学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如下。

1问题调查

吉林大学后勤服务覆盖了校园内的饮食、住宿、医疗、小商品经营、日常服务、交通运输、设备抢修维护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主要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餐饮服务,卫生保洁工作,水电暖的供给及水电暖房产等维修,学生宿舍宿管管理;教学楼、实验室以及办公楼的门卫值班管理;学校社团、学术交流、晚会等的举办、接待、餐饮、住宿等服务工作;以及确保学校各种教学生产设施的正常使用,为在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1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

(1)后勤从业者没有足够的危患意识、观念陈旧落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员工工作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陋习不改,传统观念与看法已成为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十分困难,计划经济体制的用人模式已经扎根[2]。(2)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制度缺失。后勤企业现有的管理干部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往往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传统的用人观念等管理模式不断影响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的有效执行。(3)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现有后勤行动目标还听令于学校,服务对象仅仅是校内师生,所以,主体依附性与服务局限性还很大,服务成本不确定,服务观念尚处于计划经济的习惯性中,使得高校后勤有的不敢走出去,有的也不愿引进来,没有形成企业化思维模式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导致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低。(4)没有真正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体系。

1.2传统的管理方法与当前后勤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引起管理部门的关注,只有改变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后勤管理一直沿袭传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管理标准,很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管理不规范制约改革进程。学院在自主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后勤管理的问题,如,后勤服务体制不健全、后勤服务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均制约着后勤服务的发展。后勤的发展战略目标没有长远规划,也无法对资源浪费严重、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或重复设置、管理层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3]。

1.3标准少,覆盖面小

(1)标准较不明确、不具体。目前,经过调查发现,现代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标准后勤管理服务规范化程度也不够高,主要表现为:在管理标准化系统方面不完善,同时系统化服务覆盖面较窄,同时管理服务标准不完备,标准化的调节机制不健全。人员配备方面,专业业务人员较短缺,专业技术较差,技术标准不够充分完备。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管理标准仍存在一定滞后性。(2)制度、规章往往比较笼统,不易操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范化的后勤管理各种法规,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部门制度与工作流程、业务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管理、后勤常用规章制度等管理体系不齐全,相互链接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内容欠缺。

2建议

高校后勤是指为高等学校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服务的组织机构,因此,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对学院的整体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后勤服务工作是高等学府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师生日常生活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也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加强学院后勤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更为专业、规范及科学化。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职能是“三育人”,即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其最主要工作就是保障高校教学和科研、师生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学习。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与教育教学一样,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非常首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主要管理建议:一是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完善控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队伍选拔机制;三是落实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做到稳基业、强物业、控成本,而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就是班组建设,通过班组建设,加强员工培训、管理和沟通,补齐高校后勤发展中的短板。对管理部门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二是要敬畏纪律和制度;三是要结合具体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

3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集中反映了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些阻碍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质量就无从谈起,因为这些是制约后勤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最直接的问题。传统的服务模式一般认为学生能够有饭吃、有宿舍住、有教室上课就行,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持续的扩招,使后勤的服务质量必须优质和高效。后勤在构建标准化管理的改革中只有不断地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进行社会化改革,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才能使后勤的服务质量真正让师生满意,后勤才能真正发展,社会化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苏惠川 陈晨 单位:吉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后勤服务部

参考文献:

[1]王永红.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2):157-158.

[2]赵粉香.高校后勤管理的若干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4):137-138.

高校后勤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必要性

高校后勤是教育教学、科研、师生日常生活及环境的重要保障,而高校后勤在满足了教育、师生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还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与高校后勤管理的融合,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执行力,通过更加规范和协调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令高校后勤的服务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符合了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中,但综合来看,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只是把信息技术的硬件应用到了后勤部门,加上一些的办公软件来辅助后勤管理工作。还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财务核算、管理、公寓管理等软件来满足工作需求。其中,也有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一卡通阶段,校园内的饮食、水电和其他消费均可使用。而也有一些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形成了数字管理平台,融合了之前提到的各个项目,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的管理和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在国内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重视度的问题。根据高校教学目标和自身学生情况的不同,各高校所重视的“点”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包括: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自身的科研项目等,但对后勤的发展却有所忽视。多数高校都是以较被动的形式在发展自身的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对于高校来讲只是一个辅助的服务形式的部分,从而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去整合校内外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身后勤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科学性。二是信息化建设专业度不足。这里又可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后勤工作人员文化综合素质不高,加上习惯了以往的工作模式,自然很难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度。因为在国内,信息技术全面进入高校后勤的时间仍然较短,缺乏信息化建设经验,加上高校后勤中缺少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视,首先是管理制度的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制度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完善其中缺少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到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链接,做到信息技术与后勤服务的全面融合,而不是单一地把部分后勤工作转移到信息技术的硬件中。而想要实现后勤服务电子化、后勤管理数字化,首先要制定和形成可以贯通高校整体后勤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全面、分类明确和结构合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流通于不同的后勤部门,避免工作重复,提高后勤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增加各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并且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也要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来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最后,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资,很多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足,因此影响了信息化硬件、软件和专业人员的引入。

2.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单单是指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遵守情况的管理,还应指提高后勤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为,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因为习惯于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就失去了改变和进步的意识,因此讨厌新的技术出现于自身的工作领域中。针对这方面,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以及各领域、行业后勤信息化建设相关知识,以引起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然后着重于高校后勤工作的信息化的培训,但内容在初期阶段不要过于广泛和专业,这样对信息化管理不了解的工作人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培训即可。其次可以聘请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带领和指导其他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免出现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信息化管理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的情况。再次,在校内进行关于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后勤服务的看法,收集后勤日常工作中的问题所在,以便于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件较复杂和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去分阶段地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忌盲目地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造成信息化与后勤管理不能全面融合,从而出现相互制约的情况。

作者:赵伟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