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成本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0:35:23

传统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1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Costing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最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最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证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精确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精确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2

(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依据。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依据体现在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

这一切都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把企业的生产工序和环节视为对最终产品提供服务的作业,把企业看成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各个具体的作业中心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将成为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在现代制造业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作业观念已引起管理上注意;二是制造过程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个特点直接引发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2)20世纪末作业成本法研究的全面兴起。20世纪末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相对增加,明显突破了制造成本法中“直接成本比例较大”的假定。制造成本法中按照人工工时、工作量等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严重扭曲了成本。另外传统管理会计的分析,重要的立足点是建立在传统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因而其得出的信息,对实践的反映和指导意义不大,相关性和可行性大大下降,应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来研究成本,即作业成本法。由此作业成本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众多学者研究后形成了新的成本计算方法体系。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1)作业成本法体系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业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

成本动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①作业成本法的目标。作业成本法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法更加符合现实,其结果也更加精确的成本分解代替了成本分配。作业成本法有四个目标:第一,消除低增值成本或使之达到最小。第二,引入效率与效果,从而使经营过程中展开的增值活动衔接流畅,以改善产出。第三,发现造成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正。第四,根除由不合理的假设与错误的成本分配造成的扭曲。

②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制造产品过程中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费用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经济用途设置成本项目。

而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就某一个制造中心而言(相当于一个集供、产、销于一体的小型工厂),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出有益的支出,因而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且产品成本按作业类别设置成本项目。

③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对象。传统成本计算一般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或以某一步骤或某一批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计算法适用于弹性制造系统下适时制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中作业的可分辨性极大的增强。这种变化要求成本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满足成本控制和生产分析的要求。要节约成本,控制和考核各作业层次的资源耗费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成本的对象大体上可以分为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这几个层次。

3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推广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使成本信息更加真实。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步骤在于,计算出每种作业的分配率,再根据每种产品消耗的某项作业量乘以相应的分配率,得出这种产品消耗的该项作业成本,再把这种产品消耗的各项作业成本加总,就是这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

作业成本法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

(2)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产销决策和产品定价合理性的基础是成本计算的科学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巨大。而采用作业成本法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3)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这样,作业成本法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4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大型制造商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领先型制造企业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同时作业成本法的深刻意义并不局限于企业自身。对于国企来说,作业成本法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反馈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因而将得到政府在国有企业中的推广。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3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管理;作用

一、引言

在整体经济形势处于下行趋势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仅仅通过追求产量和销量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企业应当学会通过控制成本来提高总体经济利润。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在精确度方面无法保证,因此作业成本法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作业成本法能够对费用来源进行明确划分,从而得出精确的核算结果。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指出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而且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注重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企业日常的生产过程进行成本确认和计量,让生产出来的各个产品都得到成本分配,从而为企业精准计算成本支出[1]。(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主要包含4个方面:第一,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式,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预算管理中,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能够计算出资源的消耗情况,从而与相应预算进行对比,能够实现预算控制的目的。第二,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作业成本法是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方法,区别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在核算的精确度方面具有主要优势。第三,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作业成本法来实现。同时,企业依据作业成本法进行作业分配,可以有效提高成本控制效率。第四,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中,要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价值,就需要与管理会计相结合,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制度,建立与作业成本法相匹配的管理会计体系。

三、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较来说,在多个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不仅有利于成本核算精确度的提升和成本控制管理目标实现,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效率的提升。(一)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在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纳入相关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成本核算的范围较传统核算方法更广,因此计算的准确度也比较高。而在传统成本核算中,主要侧重于计算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计算的精确度不高,因此最终核算结果的精确度也得不到保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精确计算,还将成本分配到生产出来的各个产品中,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成本策略。(二)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与管理目标。从现代企业发展来看,由于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所以部分企业不得不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这种方法更加注重企业产品的销量,通过提高销量来获得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此种方法效果的持续性有限,作业成本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作业成本法,企业能够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从而增加整体经济利润,而不是以提高销量为主要利润来源。同时,作业成本法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还注重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实现成本管理和控制目标。(三)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保证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效果的提升,企业必然会建立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制度,从而约束相关行为。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制度不仅要对相关的工作流程进行规定,还要建立科学的作业成本法管理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成本核算的精确度。而作业成本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影响,在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补充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成本核算效率的提升[2]。(四)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效能的提升将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特别是对于机构庞大、员工较多的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管理效率是企业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比较规范,而且核算结果的精确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核算的效率也比较高。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只有提高管理效率,企业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四、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范围不够广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对成本核算并不重视,还在一味追求产量和销量的提升,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阶段,因此对作业成本法的重视程度也不足。这样,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限制。另外,作业成本法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会计核算软件更新也不够及时,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范围不够广泛[3]。(二)企业管理落后制约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一方面,企业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管理中还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核算方法,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并不深,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因此影响了作业成本法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企业对作业流程的管理也存在不足。在生产作业中,企业应当建立集中的管理体系,对仓储、人员、资源消耗等都应当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在成本核算时才能更加便捷,但是,很多企业为了生产作业方面,经常通过就近生产线管理物料等资源,这样就造成了管理混乱,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工作量,也制约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三)缺乏高素质的成本管理应用人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成本核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还比较缺少,不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一方面,现有的成本核算人员对作业成本法重视程度不足。从企业内部来看,一些从事成本核算的财务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并不全面,并未充分了解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不重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另一方面,成本核算和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水平不高。企业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这必然会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和效率。

五、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的对策

(一)不断推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成本作业法应用的重视程度。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应当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企业可以获得可靠的成本信息,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应当对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同时及时更新成本核算相关软件,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有利的信息技术环境。(二)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方面,企业应当不断转变管理理念。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且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成熟管理理念,逐步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作业流程的管理。企业的作业流程应当注重集中化和统一化管理,员工应当严格按照作业流程制度进行操作,从而提高成本核算效率,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三)不断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将对企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大力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对于成本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加大对作业成本法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程度并积极应用,从而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度。同时,成本管理人员还应当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作业成本法,才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秋霞.企业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J/OL].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9):140-141[2019-09-09].

[2]胡永莲.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财会学习,2019(17):145.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具体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企业成本核算法相比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成本信息更加完善和准确,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具体来说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将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宽

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能够将企业的顾客、服务、作业中心以及与作业相关的材料都纳入核算范围,将产品成本中隐藏的成本清晰的反映出来,同时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晰地看到成本转化的路径,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成本的分摊,做出更加全面的盈利分析。

(二)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一般来说成本分配的标准比较单一,比如,很多企业材料的耗费要以直接人工进行比率计算和分摊,而如此计算的前提必须是直接人工等分配标准和间接费用是成正相关的,但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人工工作的时间大大缩短,而设备维修、订单采购等间接费用的幅度上升,因此原来的分配前提已经不再存在,如果再依据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分配,将会使得产品的计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不符。而作业成本法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通过更具有相关性的成本动因分析耗费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加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

(三)促进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业绩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它对企业成本有更加清晰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显示作业、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明确反映哪些项目在企业发展中是重点,这样就能促进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应用框架设计

作业成本法在不同企业中的运用具有不同的效果,所分析的成本对象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风险管理部门的应用进行分析。由以上框架可以看出,在制造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运用作业分析法主要是用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和计算,而直接费用的成本核算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在第一个阶段中,先从每一个作业流程进行成本分析,再在第二个阶段进行了动力分配率的计算,然后针对各个风险管理中所耗费的作业量进行成本的总体汇总。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做好框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难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明确运用成本作业法的目的和思路,同时要依据企业的具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应用步骤分析

第一,确定作业中心及作业的动因。确定作业中心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基础。在作业中心确定之后,要进行作业动因的分析,着重分析作业消耗的方式,并以此进行作业动因的确认;同时,要从多方面出发对作业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深入的动因挖掘,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第二,确定资源项目和动因。资源项目的确定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前提,完整明确的资源项目能够促进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一般来说,企业的资源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办公用品费用、工资薪酬费用、材料采购费用、设备维修费用、咨询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培训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审计费用,等等。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对上述资源项目进行拆分或合并。对资源产生的动因确定,主要是将资源耗费的追溯分配在作业中心,可以让各个部门人员参与资源动因的确认中。第三,确切地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并将资源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在资源动因确定好之后,就要进行资源动因耗用量的统计了,由此得出资源动因的耗用总数,并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然后依据资源的运用状况进行作业分配,以便更加清晰地进行成本核算。

三、结束语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而言,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了更加细致、完善的信息,丰富了成本的分配标准,能够促进管理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在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当然,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同时也要依据不同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不同的运用模式。

作者:冉千里 单位: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5

【摘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国外在调查作业成本法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明显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程度的正向关系以及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香港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Kaplan和Robin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二、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1999年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HongKongbranchofthechartdedinstituteofmangement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给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and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etal(1992)、Chungeral(1997)、DruryandTayles(1994)、Innes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et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1993;Chungetal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et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三、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99年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建筑市场逐渐与国际建筑市场大环境融合,十八大以后,我国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一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中国再次向世界张开双臂,在这些大背景下,建筑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企业在后续发展中,在加强自身技术水平建设的基础上,应重视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提高资源与能源的经济效用,在保障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将施工成本降至最低水平,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将作业成本法融合至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对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有很大现实意义。

一、作业成本法的内涵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加强了成本与产品的线性关系,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生产活动促进作业活动的出现,作业运行期间资源的消耗诱导成本的发生。故此,在作业成本法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引导下,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本质就是将各种资源库的成本配置给各作业,再把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配置给最终产品或服务,实现对成本费用的归纳、整理分类与配置。和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相比较,作业成本法不管是在成本核算精确性、成本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均占据优势,并且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实现成本领先,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业成本法是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法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配。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通过作业分析的渠道,明确成本、作业与产品间的相关性,并确定企业中的增值作业、不增值但必要的作业、浪费作业及影响作业运行的主要因素,编制并完善作业运行效率的方案。应用ABC系统提供的资源利用率信息,利用成本动因比率指标去识别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利用ABC报表加强对企业各类资源的管理,促使企业管理水平与资源利用率的同步提升。

二、建筑企业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

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工作。建筑企业属于特殊的制造业,其成本控制与普通的制造企业存在差别,这主要是由建筑企业产成品特殊性造成的,建筑企业的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分布广、施工现场制造、生产周期较长、工艺复杂、价值大、行业监管部门多等特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企业成本控制难度,传统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一)对间接成本分配的重视不够。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计算和管理仅重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而对间接成本分配的重视不够,对间接成本的控制缺乏必要的手段,间接成本分配的标准单一。有资料记载,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材料费在工程总成本中所占比例>50%,直接人工在工程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30%,间接费用在工程总成本中的比例约为10%~20%。目前建筑施工市场利润透明,施工利润率低,而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招标时,就将工程项目套用定额时规定的利润率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投标报价下浮的参考值。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用量减少的可能性不大,间接成本控制不好,项目可能出现亏损。间接成本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并用由此提供的信息来对间接成本分析、控制、评价和考核,这种分配标准只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或各种产品消耗间接费用的水平相差不多,或间接费用的总金额不大的情形。(二)未建立成本因果关系,成本控制抓不住关键。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未将耗费的资源与成本对象建立起因果关系,也就无法对成本加以控制。因为耗费的资源全部归属于产品成本,未建立因果关系,就无法识别哪些作业耗费资源是对产品增值的,哪些作业耗费资源是纯粹的浪费。在全过程成本控制中,成本控制抓不住关键,在非关键点下功夫,浪费管理资源,看不到成本控制的全局,也给成本控制造成混乱。(三)成本核算不准确,无法满足管理者决策。建筑施工企业在全国各地承接工程项目,每个工程项目有多个行业参与、使用多项专业技术、需要成百上千名民工干活,建筑企业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壮大,势必会摆脱资源耗用多、经济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的工程作业,仅保留其主体结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所以建筑施工企业一个工程项目主要兼有劳务分包、专业分包和自营三大部分。建筑企业项目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将间接费用按照各期各团队工程产值进行分摊,成本核算不准确,且成本数据滞后。管理者参照已过度分摊间接成本到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成本数据对新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劳务分包定价决策时,可能造成外包单价偏高。多数工程项目主合同又约定材料价格以项目所在地当期工程造价信息为基础结算,主材实际采购价偏离当月工程造价信息3%或5%以上,准予对超过部分进行调价,其他材料以工程造价信息为准,不予调价。若存在材料倒188挂的情形,且间接成本分摊单一,成本核算不准确,管理者在合同洽谈、决策定价、支付方式和管理方法很难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四)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只注重工程项目开工后与施工相关的成本控制,忽略了取得工程前工程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和项目竣工移交业主后所发生的维修成本,这极大地阻碍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五)不利于建筑企业项目绩效考核。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将间接费用按照单一的标准分配,不增值的作业消耗的资源,劳务和专业分包单位对材料、水电费的浪费,周转频次低于定额的辅助材料损耗、施工现场二次搬运明显增多等均由全部产品平均分摊,不利于评价项目和个人的责任履职情况,不利于项目绩效考核。由以上分析可知,现有的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技术存在很多弊端,难以满足建筑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必须寻找新的成本控制方法来管理建筑企业项目成本,准确核算产品成本,优化项目业务流程,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增值作业,减少资源的浪费,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增强建筑企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

三、作业成本法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建筑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引入作业成本法能比传统成本法提供更准确的关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各个方面的成本信息,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业成本法改进传统成本核算的主要方面有:(1)将传统的成本计算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2)作业成本法将间接费用的分配由单一分配改为若干个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进行分配,标准也有单一变为多维度;(3)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详细的成本资料,更准确的成本数据,使成本的可追溯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建筑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决策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的合理性。作业成本法对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相当重要,要用作业成本法来控制建筑企业项目成本,就必须要掌握建筑企业项目业务运行流程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建筑企业项目实施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的要点有:(一)明确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目标,组成实施小组。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必须明确目标,为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组建作业成本实施小组,建筑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控制项目成本,应由项目经理担任实施小组组长,各个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较复杂的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加入实施小组,第三方机构具有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经验,实施小组可以借鉴其成功和失败的经典案例,推动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实施。(二)了解项目的运行流程。实施小组需详细了解建筑企业项目的运营过程,掌握项目成本流转过程及方式、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便于设计作业和绩效考核体系。(三)识别作业。项目的完成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建筑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项目成本之前,应识别组成项目作业运行流程的具体内容,其是影响作业成本法执行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作业的识别和规划为作业成本核算方案设计的重难点。若识别出的作业能和作业耗用企业资源和成本对象耗用作业一一对应,那么就能使作业成本核算的精确度与可操控性得到根本保障。识别作业后要划分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的集合,所以要根据实际计算的需要确定作业和划分作业中心。本文以中电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房建工程项目施工为实例进行举例分析,从广义上讲,项目的作业主要由临建、地基、主体结构、二次结构、装饰装修、场坪绿化及辅助工程等构成。在对作业成本单元规划时,需依照所属项目的分项工程进行,以把作业成本单位规划成能便捷、精确、快速核算的微小管理单位。例如可将主体结构工程内的钢筋划分为下料、制作、搬运、绑扎、按图校检等作业单元。(四)建立作业成本库,归集成本费用。成本库是指作业耗费资源的归集,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资源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五)确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实质上就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原因,确保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动因的适宜性、明确性,直接影响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库费用分配的准确性。在多数状况下,一个成本库囊括数个成本动因,一些成本动因与成本库费用间建立了弱线性相关关系,部分建立了强线性关系。在这一环节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为每个成本库匹配一个与其成本费用有强线性关系的成本动因,进而更为精确的计算成本动因率。(六)计算成本将各作业中心汇集的成本费用依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分配到单项工程中,将分配到单项工程的作业成本和直接归属该单项工程的成本合并汇总,就计算出该项目的总成本。(七)对项目成本链的分析因项目生产经营条件与投标时预期情况存在差异,实际作业成本与目标成本会有偏差,为了判断项目那些作业是增值作业,那些是不增值作业,那些作业是低效能的,那些作业有改进的可能,改进后投入产出效益如何等等,都需要对项目成本链进行分析。建筑企业项目成本链与施工程序相关,建筑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时,可建设从上至下的分析方法,进而实现对其作业流程的全面分析。以企业作业链理论与作业管理思想为基点,建筑企业作业管理可由投标至竣工结算,进而结合工程项目不同时段的特征,获得一个呈现企业主要作业和客户响应的示意图(见图1)。

四、作业成本法在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注意事项

作业成本法在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实施,能明显提升间接费用分配的精确性,但建筑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还有一定难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特点、建筑企业的体制机制健全与否和高新技术水平是否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决定的。为推行作业成本法控制建筑企业项目成本,首先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有作业成本管理的意识,要有全过程成本战略管理思想,必须要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因在成本流转过程中识别作业和找准成本动因的工作量相当大,代价昂贵,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建筑企业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变革成本管理方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力,所以需要从顶层设计,制定一套成熟的方案,加强全体员工的培训,培养一批高度信息化和高素质的人才,宣贯作业成本法的特色理念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同时充分考虑变革涉及的不稳定因素。作业成本法还必须与其他技术配套实施,如结合BIM技术,建筑企业还必须有相应的信息管理工具来支撑,用信息软件来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还必须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职工最强的责任感。定期对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推进项目成本控制,避免和消除作业链中的无效作业,真正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五、结语

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财会与预算人员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盈利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将作业成本法引入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可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工程成本核算的准确率,完善施工流程。在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中,作业成本法将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同类企业的成本水平之下,夯实了建筑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资源浪费率,对解决建筑企业“外扩市场,内控成本”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蓉.作业成本法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分析[J].财会学习,2017(20).

[2]谭喻方.建筑施工企业目标作业成本控制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7(25).

[3]潘玉香,齐二石.智能制造企业动态成本控制——基于LP+IT+ABCM融合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8(19).

[4]苗思宇,王楚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29).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7

作业成本(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的出现,使得成本会计有了传统和作业之分,一切不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会计统统归入传统之列,一切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会计都称之为作业会计。作业成本法是传统成本法的继承和发展,对两者进行适当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作业成本法,进一步推动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优势

1.扩大了直接追溯的单件成本比例

生产各种产品需要各种作业来完成,从产品的设计、物料供应、车间生产到销售及售后服务。在不同的作业中心都要产生直接或间接成本,且间接成本按照成本动因来归集。通过对作业中心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

2.便于了解单件产品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

作业成本法将成本控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作业的发生、产品的设计,而不是产品的产量。采用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管理者减少产品中的人工含量,而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更关心作业中心的成本控制,减少产品中成本动因的含量。

三、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差异

1.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采用作业成本法,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而传统成本法下的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

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

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而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难以及时修补或剔除。

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财务变量,也强调非财务变量,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

5.适用条件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关键点解析

1.目标必须明确

作业成本法的目的就是能产生更精确的成本信息,所有的ABC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牢记这一特殊目的。该目的能重新设计或改进生产过程,影响产品设计决定,使产品组合更合理,或更好地管理客户关系。通过预先定义的目的,系统将确定生产线经理或部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定被认为是改变信息的结果。ABC模式应当是较简单的,它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关系。

2.最高管理层统一指挥

ABC项目的实施也不能缺少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一个由各职能部门的主管所组成的最高管理层委员会能使这些支持制度化,每月定期开会讨论项目过程,提如何改进模式的建议,一旦该模式固定时将会对决策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除了会计人员之外,该部门还应包括生产、市场(销售)、工程和系统方面的人员。这样,成本动因组织的专家们能够合并于模式的设计和每一组织人员在他们的部门和组织内对项目进行支持。

3.作业成本模式的设计要完善

一个既复杂又难以维护的ABC系统,对管理人员来说会难以理解和操作。因此,ABC模式的设计应像任何其他设计和工程项目一样,持续适当的权衡会使系统的基本功能以最小的附加成本完成任务。完善的ABC模式设计能避免过于复杂的系统问题或无法辨认出成本项目(产品和顾客)、作业和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4.要赢得全面的支持。

虽然ABC比原有成本系统产生更精确的成本信息,更能指导生产经营,但并非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欢迎技术上的革新。个人和部门的抵制是因为害怕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会暴露出无利润的产品、无利润的顾客、无效率的作业和过程、大量无用的生产能力。因此,赢得下属的广泛支持将是作业成本法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5.推广应用要个性化

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我国的企业无论从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批量、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这些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环境远未成熟,如果一味推广,必然是“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因此,作业成本法还只能在一些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管理先进的企业推广。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8

一、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性质相同的作业所构成的集合叫做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在作业链上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了最终产品成本上。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价值从内部逐步积累最后转移到顾客(价值链)。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是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致。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供电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一)必要性分析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其环节可分为输电、配电和售电等部分。供电企业的商品是电能,电能的输送,分配和销售过程与其他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于其产品的单一性,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像一般制造企业那么复杂。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为销售电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费用不是由公司根据实际支出任意定的,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购入电力费、输电费、委托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来确立。

根据现有成本管理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以省公司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省公司以下的分公司按照指标进行简单的成本记录,省公司最终汇总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实际支出,成本费用具有很大的控制空间。因此,在供电企业实行一种较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迫切的。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来进行控制特点,注定了它非常适合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适用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具体计算过程而且在于其逆向思维方式,方法是否实用关键在于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能否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鉴于这样的考虑,作业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供电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原因如下:

1.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基本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新技术环境。

2.供电企业的现状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条件中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例要求。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是其逆向思维的方式。其功能不仅是更精确地计算成本,归集各类成本,最主要的是能经过分析,找出成本动因,进而加强成本控制。所以只要企业具有成本控制空间就有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3.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可控空间。在供电企业的所有成本中额数最大的是购电费,其次是折旧,控制弹性小的折旧和购电费占了总成本70%以上比例,从表面上看费时费力地应用作业成本法似乎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由于供电企业成本基数的巨大,包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可控成本费用对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在实际中三项可控费用是迫切需要控制的费用。可控费用有很多都是弹性支出:例如材料费根据维护资产及拥有设备数量情况如何标准控制。所以按可控成本的绝对值来说供电企业应使用作业成本法。

4.供电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期望采用一种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供电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这种形势既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供电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作业成本法使公司的成本信息更加科学化。公司通过降低管理费用、材料费和修理费等三大费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使其成本信息更加合理化;通过人力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2.作业成本法对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经营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作业成本法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实施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3.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实施作业成本法有利于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进行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三、供电企业作业成本法实施模型设计

(一)前期准备工作

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是作业成本法能够实施的前提,另外财务人员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项会计凭证、计算单,并遵循以下具体实施原则:

1.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数据来源于财务处以及各环节成本管理人员。

2.成本动因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部门发生的详细记录及财务部门数据报表。

3.对于特殊相关数据,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估计。

(二)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供电企业的资源可进行如下分类: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资源和修理资源。

货币资源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材料资源指那些为维护而耗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各类材料、工器具、仪表、备品备件,由于技术培训、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小型技术改造等耗用的材料和管理部门及公共场所通风、照明、维护用料;人力资源即人工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等有关费用;动力资源是耗电能、动能的设备、工具等;折旧资源是固定资产所提取的折旧;修理资源包括本单位以及委托外单位日常固定资产修理费。(三)确定作业种类

虽然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管理空间,但其核算过程并不复杂。考虑到供电企业的单一性,可直接设立作业,通过作业归集资源。供电企业的作业应按其流程及成本动因的重要性设立为: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和折旧。

(四)将资源分配给各个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应将资源费用分配至各个作业,衡量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收集费用数据时充分利用企业原有成本信息系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有的数据则需要加工处理。这一步工作是繁琐而重要的。要仔细分析每项费用,小心地归集进入各个作业,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确定。

(五)确立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

资源动因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作业所消耗的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等直接计入购电、输电、配电、售电、调整作业。如货币资源中的购入电力费直接计入购电作业、输电费直接计入输电作业等。

2.在发生领域上就可以区划为各作业所耗的资源耗费,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如各作业各自发生的办公费、各作业依照应付工资额核定实际工资费用等货币资源,材料支出按发生的部门计入相关的作业、折旧按发生的时段计入相关作业。

3.从最初消耗上就呈混合耗费形态的各项资源耗费,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

(六)把总费用分配到各项作业,算出各作业成本

在企业所有的费用中最难的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分配,因为有时资源动因很难确定。供电企业不是制造业,所以存在相同的问题:分配整个企业的管理费用时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指标计算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到合适的资源动因和分配率不可能,在供电企业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找到相应的标准分配费用:

1.算出分配率。

=分配率

2.根据分配率向每个作业分配总费用。

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的成本×分配率=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所需分担的成本

3.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每个作业所分担的管理费用+前些步骤中每个作业所分担的资源费用=本作业的总成本费用

四、推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及对策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9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邮政企业;应用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一直实行以“收支差额”为核心的会计核算办法。邮政内部的每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用于补偿全部支出和上缴税金后的差额,称为“收支差额”。邮政内部各省局、各专业、各环节不进行结算,各单位无法计算自身的损益情况,也不掌握专业和产品的盈利情况。

中国邮政面临体制改革、信息技术对传统邮政业务替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各种挑战,邮政企业采用传统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改革后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是一个既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又经营竞争性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一方面,邮政经营的函件、包裹、机要通信、汇票和党报党刊发行业务主要服务城乡居民和党政机关,资费均一、价格低廉,并且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替代产品增多,业务量下降明显,这些普遍服务业务的亏损逐步加大。虽然国家逐步建立了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但是如何算清普遍服务的成本,并建立普遍服务成本的削减机制,既是国家对邮政的要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邮政企业还经营着邮政储蓄、速递、物流等竞争性业务,这些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算清这些业务和产品的成本进而降低成本,能够支撑各项经营决策,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以算清内部成本,找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能力的新途径。

一、作业成本法在国际国内的应用现状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它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而计算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跟踪,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具有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两大功能,不仅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还可依据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进行成本管理,满足经营控制的需要。

作业成本法是为适应现代企业的制造环境而产生的,弥补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些缺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自1988年美国第一家企业推行至今,它已在西方国家获得了较多的应用,应用行业也从制造业推广到服务业、国防工业乃至金融业等领域。以邮政业为例,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德国邮政、荷兰邮政和规模较大的美国邮政、澳大利亚邮政等都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由于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成效不明显,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还处于初级阶级,近年来在宝钢、东风汽车等一些先进的制造企业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在核算中还无法全面采用作业成本法,但引进作业成本计算制度,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价值链、成本动因等新思维、新观念,还是很有益处的。

二、我国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现实需要

1.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

邮政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很多,中国邮政经营十大专业,提供上百种产品,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各有不同。邮政主要业务都在共同的平台上进行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作业,能够直接归集到专业和产品的直接成本很少,而作业成本法恰好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成本动因多样、间接成本比重大的情况。

2.作业成本法能够更好地支撑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产品定价、大客户资费优惠及其他营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础信息,使经营决策更加合理。同时,作业成本法立足于经营全过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企业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3.作业成本法能够深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邮政企业从2004年开始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作业成本法,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各责任中心的各项预算目标。在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集中在产品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资源消耗的动因,有助于邮政企业追踪整个生产流程,能够更容易地发现非增值作业,进行成本控制,改善内部管理,实现预算目标。

三、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前提条件分析

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科学的生产组织、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等。从邮政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一)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1.邮政企业的生产组织和作业方式适于应用作业成本法

邮件的传递过程要经过邮政网络内部众多环节的联合作业才能完成,邮政具有全程全网的网络经济性质。因此,邮政企业实行的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出很强的流程性,要求全程全网各作业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协调有效地在一定的时限范围内完成邮寄任务,并且要保证质量和安全,不能有缺损。而作业成本法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与邮政企业的资源耗费方式正好对应。2.邮政企业内部为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随着邮政体制改革的实施,邮政企业各业务部门对算清企业内部各专业、各环节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各级领导也高度关注和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从2004年以来,我们已经先后进行了运费结算、速递专业模拟核算等工作,初步清晰了主要环节和重点专业的成本。邮政企业还专门在内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来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成本核算办法。

3.邮政信息化建设为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手段支撑

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和作业量统计、计算、管理,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邮政企业经过分营几年来的建设,已经在主要业务和主要环节实现了信息化,比如在业务收入比重较大的邮政金融业务和速递业务都建立了信息系统,在邮件处理的营业环节已经建成了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支局系统,在分拣处理环节已经建成了全国集中的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我们还正在组织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能够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减少手工作业的误差和人为调整。

(二)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分析

1.邮政企业产品多样,作业流程不统一

作业成本法需要在了解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确定各个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和标准的作业库。邮政企业经营业务多,地区差异大,产品分类还没有实现标准化。邮件流量、流向、时间分布上不均衡,邮政业务处理流程也难以标准化,表现为发达地区邮件量大,集中处理环节多,操作流程自动化程度较高;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需要经过更多的节点,集中处理环节少,自动化程度低。另外,总部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强,邮政企业内部同一业务的处理流程各地也不统一。这就为进行作业分析,明确主要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邮政企业成本费用归集不够细化

作业成本法需要企业归集作业成本,进而计算产品成本。从核算基础看,邮政企业还没有单独的管理会计体系,采用的是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的单轨制核算体系,核算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邮政企业的成本费用并没有按照收寄、分拣处理、运输、投递等作业环节进行归集,而是仅按照成本项目以地市局为核算单位进行归集。这就使得准确归集作业成本的难度加大,进而影响专业和产品成本的计算。

3.部分作业量信息采集难度大

作业成本法要求企业根据作业的不同性质选择多样化的成本动因。虽然邮政企业近年来加强了信息化的建设,但离作业成本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多数成本动因的作业量还很难直接从系统中采集到,另外在营业、投递和分拣处理等环节上普遍存在手工作业,通过补录进入系统的作业量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

四、邮政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思路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邮政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水平,但其体系经过设计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条件保证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影响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的因素很多,不仅受信息系统状况、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最终财务目标的影响,而且受作业成本法本身的设计水平、员工的素质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必须做好相关的配套管理。

(1)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一定要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基层工作人员的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实施是一项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层次和各个部门,需要会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非会计基层人员的通力合作。在调研、设计、初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需要绘制邮政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对各环节进行相关性分析,划分作业,建立作业及作业中心,选择代表成本动因(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这些基本工作都需要基层员工的支持配合。为了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公司高层必须从大局上进行调控,加以鼎力支持。

(2)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其应用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降低实施成本。国外许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大多把作业成本法作为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一个子系统。邮政企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适当参考他们的做法以节约核算成本。

(3)在成本对象选择上,完全可以以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成本对象的划分并不是越细越好。在考虑将产品进行分类时要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行性以及邮政企业本身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如果产品划分过细,不仅会提高数据收集的难度,而且加大工作量,很可能得不偿失。

(4)在财务部门中单独设置作业成本核算小组。小组成员不仅应包括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复杂,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财务人员以前可能从未接触过,对其没有概念,因此邮政企业必须挑选出一批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编入作业成本核算小组。而且由于邮政企业的相关技术和生产流程比较复杂,因此部分技术人员也应列入作业成本核算小组的编制中。只有借助小组成员共同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达到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预期效果。

(5)成本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注意循序渐进。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计量分配系统,而且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量大,实施费用高,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其运用不宜过急,应在继承发扬目前一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同时,在部分子公司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对涉及的作业成本法系统进行改良和完善,继而进行推广。

(6)灵活应用作业成本法。不必要求所有的资源都参与作业成本的分配过程。对于一些与产品相关的直接成本可直接追溯到产品中去,不必通过作业来分配。而对于一些不能按明确的因果关系分配至成本计算对象的,可以不进行分配。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分配标准而强行分配,反而会扭曲成本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泉雄,张敏华.邮政企业会计[M].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3.

[2]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传统成本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酒店;经营管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又称ABC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现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具体方式为对资源变动的原因进行确认,基于作业动因进行准确计量,进而计算汇集到产品成本中的作业成本,系统反映出资源的耗费情况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在运用过程中作业的实施需要耗费资源,因此,成本又会反过来促进作业的发生,所以,成本费用计算的关键就是作业。2.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作业成本法需要提前做好成本占比计算工作,要着重对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人力或物力及技术上损耗进行确认,这样更有利于对各项作业开展过程中每一部分所需要的资源情况进行以科学、合理的归集和总结,将在作业过程中所用到人力及资源剔除后再剔除剩余部分后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对小批量、高复杂程度的产品成本进行计算,而且还能够实现各个部门和程序之间成本核算的独立性。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业成本法可以将所有生产部门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成本核算,但是并不能够通过计算来发现作业开展过程中如何取得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只能够通过对每项作业活动成本进行逐一核算尽可能地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益优化。3.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法的优势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核算结果更加对象化、具体化。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产品来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可以将产品服务制造和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间接费用进行分解,系统划到各类作业活动中去,这一优势更好地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分配小批量、高复杂程度产品的间接费用,进而导致成本核算精确性不足的缺陷,减少了企业定价决策出现偏差的频率。(2)有利于实现生产流程效益优化。以往传统成本法在开展成本核算过程中都是针对各个部门进行逐一核算,这样经常会出现一些部门业绩非常突出,而所产生的成本却偏低的情况,各个部门核算结果参差不齐不利于企业对产品服务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宏观判断。而作业成本法虽然是对每项作业活动成本进行核算,但是却可以通过核算反映出企业生产或提供服务整个流程的效益产生情况,有利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及时调整。(3)为企业成本决策和产品定价提供支持。以往传统成本法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到期初产品成本的影响,将期初成品成本纳入其中进行核算并不利于成本准确性的提升。而作业成本法由于是基于本期发生成本进行核算,所以可以避免受本期期初产品成本的影响,这种非积累性特点可以实现产品成本发生情况的全程追踪,进而有利于企业系统分析本期产品服务成本实际情况,切实提升企业成本信息质量。

二、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酒店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开展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基于所建立的作业库,可以实现具体任务向作业中心的落实,这样不仅能够统一归集和核算酒店各类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且还能够对各类业务责任进行明确。通过系统分析核算之后,各类增值作用以及非增值作业将会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不仅有利于酒店找出最优作业进行重点推进,而且还有利于及时清除一些非增值业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营风险,对促进酒店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现阶段我国酒店成本管理现状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缓增长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受到了一定影响,酒店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难免由于这种负面连锁反应而导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严峻的生存形势,我国很多酒店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开始重视自身成本管理。但是由于作业成本法等一些较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引入时间不长,并没有实现方法应用的全覆盖,我国一些酒店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酒店的主营业务主要是客房服务、餐饮业务、商务服务以及娱乐服务等,并不像工业企业那样通过实物产品生产来实现盈利,所以酒店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成本特点,需要对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成本进行核算,而且这些间接费用金额相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不仅通过清洁用品、低值易耗品消耗支出体现,而且还包括设备的折旧、维修、洗涤费用,水电费、办公费等,这些费用都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控制,促进酒店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目前很多酒店都在运用传统成本法对这些费用进行核算,并不能够实现对各类费用进行细化,而是笼统地将客房、餐饮、会议的共同服务消耗费用均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进而在月末按照各产品的收入比例,将总费用分配给各种产品,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成本。这样不仅主观性较强,难以突出这些费用分配标准的科学性,而且还有可能导致酒店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比重急剧增加,并不能够对服务对象的消耗进行正确的反馈,进而造成服务成本扭曲,不能够为酒店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信息,不利于酒店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容易引发运营风险。随着现阶段各地区一些酒店业务多元化的实现以及规模化的形成,传统成本法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其中有部分酒店已经开始引入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帮助酒店正确制定经营决策、准确进行产品服务定价以及实现科学盈利分析,但是由于应用时间存在着局限性,一些程序细节仍需要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四、作业成本法在S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要想科学、合理地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酒店经营管理中去,必须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流程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本节以S酒店为切入点对其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流程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具体如下。1.S酒店简介S酒店成立于2005年,位于北京市,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国有性质的三星级酒店。该酒店交通位置良好,可以为前来入住的顾客提供集客房、餐饮、娱乐、商务以及娱乐等多元化服务项目。S酒店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不断创新服务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现阶段,酒店组织结构主要包括9个部分,分别为客服部、餐饮部、商务部、休闲部、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工程部以及保安部等。2.S酒店经营管理作业成本法应用现状S酒店规模巨大,随着业务多元化的实现,该酒店引入了作业成本法来实现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现阶段该酒店作业成本法应用流程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分析如下。(1)对作业中心进行确定S酒店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过程中首先对作业中心进行确定,根据自身经营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的运营特点设置了客房服务作业中心、餐饮服务作业中心、商务服务作业中心、休闲娱乐服务作业中心等,具体作业中心内容如表1所示。(2)对各个作业中心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明确S酒店在对作业中心内容进行确定之后,基于具体业务进一步对这些业务的资源配置需求进行明确,为作业成本法的妥善应用夯实基础。具体来说,S酒店将各个作业中心业务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人工成本、能源消耗成本、折旧费用以及其他成本等四大类。从人工成本角度出发,这部分成本不仅包括职工薪资,而且还包括福利、社保以及其他人工成本;从能源消耗成本角度出发,这部分成本主要包括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水、电、热能等能源消耗费用;从折旧费用角度出发,这一部分成本主要包括酒店建筑设施、车辆、家具、办公固定资产,以及机械设备的折旧等;从其他成本角度出发,主要包括食材、床单、被罩、洗漱用品、餐具等日常消耗的低值易耗品等。(3)对资源配置动因进行明确S酒店能够认识到资源配置的具体原因以及配置模式,在对以上所明确的作业中心配置情况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资源配置动因,实现了人工成本通过工时以及产品数量核算方式进行分配。对于有可能出现折旧的资源,可以根据资源属性以面积、周期、时间、次数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分摊。同时,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耗成本则基于能源销售实际数实现分配。此外,对于一些直接成本,该酒店则根据购买、使用、消耗、周期等进行配置。(4)对作业成本动因进行明确S酒店秉承易懂、易分辨原则对作业成本动因进行明确,根据实际作业内容分类对作业动因进行确定。这里以餐饮服务作业中心为例,餐饮服务作业中心所包括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接待、点菜、下单、食材处理、烹制、出菜、巡台、结账、收车餐具等环节。其中接待作业动因为人次,点菜、下单、出菜、巡台等作业动因为次数,食材处理、烹制工作等作业动因为工时,结账作业动因为人数。(5)实现作业成本的合理分配S酒店在明确作业成本动因之后需要对作业成本进行合理分配,纳入到每一类成本对象中去,这些对象不仅包括客户,而且还包括产品、服务、项目等。S酒店成本动因一般都不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而是以服务形式为主,鉴于此,该酒店在进行作业成本分配过程中将成本对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普通客户、团体客户、VIP客户、会议客户四大类,然后基于产品成本=(作业成本额÷作业动因量)×产品消耗的该作业数量,这一成本核算公式来对各个作业库成本进行确定和反馈。(6)对所得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核实S酒店在核算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成本之后,管理层对作业成本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综合分析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和提出有关于酒店运行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优化建议,通过针对性的调整来实现成本管理的规范性,促进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有序开展,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酒店综合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五、对于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的经验总结

上文以S酒店为例对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相对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对各类成本发生情况进行更加细致地划分,这种方法高效、准确、快捷的特点,有利于酒店整体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基于S酒店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以及文献调查获取的数据,本节就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经验总结,具体总结出如下建议。酒店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作业中心,要进行不断细化,并进行模拟试行,验证符合实际需求之后在着重进行各个模块的优化。在这里可以将成本具体分为实体成本以及虚拟成本两部分进行优化,其中实体成本也就是酒店所产生的各类经营性、管理性成本,要根据业务上发生的改变而改变。而虚拟成本也就是酒店所产生的归集成本和共享成本,这类成本对其经营管理的作用为过渡作用,在核算得出结果之后进一步归集到实体成本中去。酒店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税收制度和办法以及酒店管理规章制度,在进行作业中心内容设定过程中要安排专业对作业成本法内容与国家税收制度和办法以及酒店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比对,及时发现矛盾所在并进行处理,调整具体作业中心,确保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有序性。酒店在应用作业成本法过程中还应当投入一定资金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财务系统进行升级,在调整作业中心的同时,实现财务软件的同步。在软件中也要增加相应内容并增设新的功能,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夯实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作业成本法价值的充分发挥,进而提升酒店经营管理效率。

六、结论

总而言之,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企业活动开展具体成本管理工作,相对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来说能够更好地抓住企业矛盾重点,有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性。本文就作业成本法在酒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S酒店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该酒店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程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作业中心、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税收制度和办法以及酒店管理规章制度调整具体工作中心以及应当投入一定资金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作业中心与财务软件的同步,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提供一定基础理论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代梦.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9):115-116.

[2]邬习科.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9(12):131-132.

[3]郭亚楠,赵伟宇.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生物制药企业物流成本核算[J].经济技术,2018(11):110-115.

[4]郑琳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9):57-59.

[5]幸楠.浅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8(8):53-55.

[6]李召梅.浅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