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集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0:50:25

传统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1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四、小结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入手,确定了在两个并行且相互融合的经济体中不同的驱动促使经济组织走向两个极端:全球化与地方化,分别对应的形式是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由于不同的驱动因素所以产生了两种类型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得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在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品牌和销售模式创新,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网络内企业互补性实现技术创新。在确定战略的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不足之处是没有分析产业特征决定的产业集群类型。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2

关键词:传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策略

传统产业集群就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由众多关联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其参与竞争的基础多是出于低成本、低价格,产品大多处在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传统产业集群一般在成长发展期会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它们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区域品牌,才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并促进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仍大多处于初级要素阶段,而如何使产业集群摆脱初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升级之路发展,技术创新是一条必走之路。这需要企业、集群和外部的共同努力。

(一)企业层面

传统产业集群内存在着众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体制灵活及竞争压力,创新意识较强,具有创新“行为优势”,但却由于过度竞争、薄弱的经济技术基础等缺陷使技术创新难以在一个合理的经济规模内实现。而集群内的大企业具备较充足的创新资源,具有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能获得较高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效益,却由于技术外溢等因素驻足观望。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矛盾使技术创新在集群内有实施的载体呢?

首先,鉴于传统产业集群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提出集群内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合约自由组合成创新主体,由于集群内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产业分工上只承担一部分,所以他们进行创新活动主要侧重于半成品、零配件的创新,或采用新模具,或改变新外观。而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与科研、大专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这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科研经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每个企业拿出一部分科研资金共同开发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

其次,集群内的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克服由垄断地位和科层组织带来的创新障碍,获得创新活力。相对于其他的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对于集群的发展更有意义,但难度也较大,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集群内的龙头企业,资金较为雄厚,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在人才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可以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和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把科研结果迅速转化为贴近市场的产品,推动产业发展。

(二)集群整体

集群作为一个创新型组织,有着自身独有的创新文化和组织创新能力。“集群是一个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开放系统,它向各种愿意与它联系的单位开放,以吸收外部资源”,在集群网络里企业、学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通过交流而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如新知识、新思想、新成果等,交流越频繁,创新机遇越多,创新能力越强。传统集群内更多的是企业之间的交流,像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尽管存在,但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特别是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更为欠缺。而在创新集群的网络系统中,高校、科研机构是创新力量的重要支持者,因此应该加大企业与科研力量的合作力度。

(三)外部创新动力

在波特的竞争模型里,需求条件是第二个关键要素。“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是企业追求高质量、完美的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是集群创新的动力,而外部竞争者、合作者、中间者是创新的辅助系统,外部知识是集群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集群创新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集群与外部组织的知识转移和学习。由于供应商、制造商与客户的空间距离的联系紧密,使企业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相互学习,及时交流经验,能够加快隐形知识向显形知识的转化。在竞争日益激烈,顾客越来越有主动权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创新动力、压力都来源于顾客,从顾客那儿企业会不时捕捉到创新灵感。

实施集群“大营销”策略

若是区分某个区域内的一群生产者所用的标志,可称之为区域品牌,也可以成为集群品牌,集群品牌对集群内的企业具有外部性。一个良好的集群品牌具有正外部性,有助于集群内企业成长和成功。因此,产业集群品牌的创建和使用关系到集群发展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目标的实现。

(一)努力打造企业品牌,以此来提升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一个重要参与群体就是企业,企业在集群品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大小直接影响集群品牌的建设效果。产业集群内有众多的企业集聚而成,如果集群内有若干个较为成功的品牌,集群内所在的区域就会被烘托出来。同时集群品牌对企业品牌也有加强巩固作用,更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在一定区域条件下,企业通过集群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或者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创造出名牌产品和服务。企业在创建自己品牌时,应摆脱狭隘的营销理念,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的关系,树立集群“大营销”观念。一方面在宣传自身品牌时强调其所处的区域大环境,让市场不仅了解企业,也了解整个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不为追逐短期利益损害集群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经营和管理,防止出现“柠檬市场”现象。

(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集群品牌建设

政府作为钻石模型的一种间接生产要素,主要为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集群品牌建设过程中,更应积极引导和支持。

1.营造良好的集群营销环境。产业集群的营销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他们是集群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努力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极为关键。营销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软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法规、政策等,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一方面应倡导和保护基于特定社会关系上的“信任”与“承诺”;另一方面应对集群内企业进行公正客观的信誉评级,运用法律、行政手段对危及集群整体的败德行为加以干预,对那些制假造假,以劣充优的经营者用法律、政策给以严惩,以免因个别企业行为损害集群形象。

2.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集群营销策略。一是制定一个集群品牌发展战略。当地政府应加强对集群品牌的培育,制定品牌发展的具体策略,通过政府营销,扩大集群的影响面,达到让市场认可集群,从而认识群内企业、识别群内产品的目的。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地方专业形象,在产品特色上作足文章。就像2001年温州商品交易会期间,温州龙港镇由政府出面,加强宣传“穿在温州,印在龙港”的形象宣传一样。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媒介。由于受益者为集群内的所有企业,广告费用也应有群内所有企业承担,政府只是一个营销策划活动的组织者。最后,由政府出面,创办行业网站用快捷方便的互联网为集群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和交易平台,这也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集群接市场的又一个突破口。二是制定国际营销战略。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能持久,其内部产业必须国际化,因此,制定国际化营销战略是集群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而各种形式的交易会就是世界认知集群的一扇窗户。政府应该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将市场新情况、新信息及时告知集群内的企业。同时,电子商务也是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良好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无国界的特点扩大集群的国际业务,是集群走向世界的一个通道。

政府积极介入并创建集群持续发展大环境

政府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迈克尔•波特认为,作为钻石体系的辅助要素,政府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集群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一)推进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完善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改善产业群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上的高端型产业集群无一例外都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间能够紧密合作,知识和技术外溢效益显著,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才会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中,必须首先着眼于良好的制度环境的构建,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其次,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政府是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良好的基础设施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政府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点,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地方政府对集群技术创新的扶持

持续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间和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创新网络,营造创新环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首先,地方政府要充分借助国家鼓励研发的产业科技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与集群产业相关的研发项目,尤其要专注于那些对当地企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相关联的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研究机构、大学与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才交流。其次,政府引入创新源。地方政府可以适时地引入本地集群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并以成本价转让给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入一些科研机构,与企业一道共同组建技术创新中心,这不仅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研发的成本,也进一步扩大了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技术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集群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而这一工作应该由政府来完成。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服务等。首先要建立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信息网络,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应为集群内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包括:贷款贴息、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2.盛世豪,郑燕伟.“浙江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平台产业集群运作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s)的研究论文不断出现,而且数量逐渐增多。最近几年,可以说在全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热潮,包括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对产业集群理论抱有浓厚兴趣。

1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出现的历史久远,但其真正的发展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中大量涌现,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纺织工业组织结构的重要形式,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已形成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三大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规模以上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79.74%的销售产值,86.04%的出货值,90.08%的外商和港澳台资本。

但我国大多数传统产业集群存在着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从总体上看,开发设计创新能力弱,技术和人才严重短缺,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中心,有的企业产业类型和设备状况虽有提高,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文化,仍难摆脱区域性生产者的地位;主要靠资源及人力成本优势构建集群竞争力。有些资源的相对丰富以及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构成了我国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并且在集群中,同类生产的外延发展快,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大路货产品过剩,管理受传统家族经营方式的制约,产品一旦失去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集群就只能靠压低成本,陷入过度竞争,出现“柠檬”市场,使集群转入衰退;集群产品档次不高,质量不稳定,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有限;企业信息不灵,反映不快;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集群有大量的家族企业和夫妻工厂,管理方式落后;有些集群已经逐步树立了区域品牌,但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没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2传统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

2.1产业集群创新的概念

已有不少学者界定产业集群创新的概念。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的行动主体是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他地方机构,它们在特定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中外学者库克、阿歇姆和王珺等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综合他们的观点,我们根据创新所需的知识源是位于集群之内还是集群之外,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分为外生和内生两大类。同时根据推动创新的主体的不同,内生的集群创新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企业自发和组织推动两类:企业自发的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实现的;而组织推动的集群创新系统中,非企业的机构充当了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的角色,更具计划性。

2.2产业集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

根据熊比特的界定,创新是对现存生产要素组合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按照创新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及创新活动产生的后果或绩效,创新又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形式,即增值创新、根本性创新、企业的系统创新与区域系统创新。作为由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型组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区域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不仅可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为产业集群实现激进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业之间频繁的交往与合作,导致一些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产生;政府对共同技术研究的支持,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金融机构的风险参与等,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科技创新较容易发生。正是通过五大行动主体的共同作用,产业集群内比较容易实现区域系统的创新,因此,产业集群也就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理想处所。

2.3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1)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相同与相近的企业,它们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基本上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为在竞争中获胜,各企业都想方设法在技术上进行改良与发展,努力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技术,而地域的接近性又导致这些技术改良很快又为其他企业所掌握,反过来又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2)大量中小企业对共性科技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诸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这些中小企业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较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都缺乏研发力量,它们往往借助于技术能人实施细小的技术改良而形成一些技术诀窍,对于影响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对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3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搭建

3.1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创新中心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和产业网络的建构者于一身。创新中心的功能归纳为技术开发、信息推广、电子商务、质检认证、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培训、区域营销等。

3.2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实践

(1)产品研发中心。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平台的灵魂,各产业集群应根据集群特点设计和建设产品研发中心。产品研发完全可以市场化运作,即研发出的产品作为商品销售给企业,从中获得回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是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产品创新公司,这些公司通过销售创新设计获得收入。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产业集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创新产品的价值认识存在差距,企业不愿意支付合理的费用购买创新产品设计。结果是,好的设计无法获取应有的回报,产品创新公司难以维持生计。针对这个情况,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会员制产品研发中心。

(2)产品检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是产业创新中心的核心项目之一。在产业集群地区建立一家权威检测机构可以很好地为集群内的所有企业服务。地方政府可以依托产品检测中心对集群内主导产品的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有些集群还通过检测中心认证区域产品品牌,杜绝劣质产品损害区域产品信誉。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品牌可以扩大影响,开拓两个市场,整体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水平,对集群经济良性发展十分有利。

(3)教育和培训中心。教育和培训中心是解决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培训,逐步提高产业集群地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许多产业集群地区严重缺乏技术工人和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中心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4)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主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集群网站,将集群内的企业联系起来,反映企业供求信息,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依托集群网站办一个特色刊物或通讯,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息互动。

(5)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代表了未来商品交易模式,但是,由于纺织品的价格与生产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色泽、手感、织物风格等复杂因素有关,依靠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解决这些商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纺织品电子商务目前尚难以实现。然而,电子商务的理念确实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电子商务的模式可以应用于企业产品推广,与国际买家建立直接联系,创造更多,更深入的商业机会,扩大产业集群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3.3产业创新平台的运作

产业创新平台能否依靠自身的服务维持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是否能够长久存在的问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确立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规模和投入力度是地方政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分批分阶段实施,切不可只注重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建成了形象工程,与实际情况脱离,导致失败。

确定什么样的经营运作模式,应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之上,广泛地听取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意见,使产业创新平台建成后真正成为公共服务平台,能够解决主体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业创新平台的商业化运作需要一个过程,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产业集群的不同特点,首先确立经营模式,用好设备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要聘用一流的人才,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必要时应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产业创新平台几年的连续支持和投入,确保其作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目前,由于产业集群仍然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社会分工和协作处于发展中,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难以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因此,由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基金,建立服务于产业的创新平台具有可行性。产业创新平台投资规模较小,不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具有投资风险小的特点。产业创新平台建成后,由行业协会管理和经营创新平台,通过创新服务和会员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可操作性。

应该指出,产业创新的作用是引导和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扶持和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功能,将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列入政府重点扶持和资助的项目管理。最终,产业创新平台转变为商业创新服务公司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二批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确定[J].纺织信息周刊,2004(2)

2王瑾,魏兴民.纺织产业集群效应与纺织品出口的过度竞争——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9)

3顾庆良,寇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4(5)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行业,其创意主要体现在创业主体和创意行为两方面,创意主体是指创意产业的发展主体本身就存在创意性,创意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积极活动及社会活动都要围绕创意主体进行。而创意产业集群是指由多个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创意产业聚集而成。

一、创意产业集群概述

(一)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

创意产业集群可以从要素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要素角度是指一个具有创意性的产业群体,其本质是将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等领域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术和新的独创性内容。而空间角度则是指将即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创意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产业组织。

(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

第一,创意产业集群具有地域偏好性。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科学技术,因此会选择市中心作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第二,创意产业集群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创意产业集群所需要的人才、技术、资金及政策支持都来源于创意组织、高校、行业协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和商务机构。第三,创意产业集群的企业趋向小型化。创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就是文化创意为集聚核心,实现脱离大型生产空间的目的,因此创意产业集群组成部分大多是小型企业和组织。第四,创意产业集群的环境具有宽松性。创意产业活动地也是生活地,其群体之间是相互互动的关系,具有宽松性。

(三)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一,集群的发展要素不同。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强化技术和管理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集群则是通过创意人才、创意行为、创意产品、社会投资推动发展。第二,集群的发展主体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主体是生产经营业务和技术服务,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则是创意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意人才。第三,集群的形成模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指企业地域上的集中,而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创意人才的集中。第四,集群的内部环境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内,生产经营是产业内围区的发展核心,而区是集中布局,其产业区与生活区分离,生产工作压力大。而创意产业集群中生产区与生活区是一体的,实现工作与生活一体化,工作压力较小且宽松。第五,集群的联接方式不同。传统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价值导向,而创意产业集群的联接方式是文化传播和渗透。

二、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将有创意的文化、创意技术与现有的资源结合发展,使创意产业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延续和带动了传统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服务产业档次,促进新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促进文艺演出行业、影视出版行业和手工艺制作行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推动文化资源全面开发。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发文化资源、提高创意软实力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区域品牌的打造。区域品牌是一个企业在某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标志。创意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创意人才及技术,为该产业打造出不一样的产品形象,为创意产业树立了良好信誉,提高了区域市场竞争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应。创意产业不但涉及到创意文化、创意技术,还涉及到传统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区域经济规模得到扩大。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脱离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依托于文化资源,使创意产业成为自热资源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协调了自然资源富有区域与自然资源缺乏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对城市功能转换的作用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对产品的创新,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原来的功能上增加了城市创意发展功能,该功能的增加不仅促进城市全面性和综合性发展,还有利于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加强对城市区域文化特点的保护,使区域独特性与区域认同感达成一致,塑造了美好城市形象。

(五)对区域就业能力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加就区域就业能力,提高区域就业率,对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有效扩展了区域就业领域,大大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例如创意产业涉及到的版印刷业、娱乐服务业、手工艺品制作业、休闲健身业、会展、包装行业等,都是提高就业机会的最佳行业,此外,文化要求高和技术要求高的软件设计、创意设计、数字媒体、动漫网游和计算机服务等,这些为高文化水平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第二,创意产业集群还可以有效完善就业结构,使就业机会和岗位满足各阶级、各阶层和各行业的就业需求。促使生产制造就业结构转换为消费服务型就业结构,劳动密集型就业结构转换知识密集型就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提高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地位,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提高。

三、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战略

(一)积极开发创意人才,以此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该战略主要是通过培养创意人才和开发人才实现创意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战略具体实施主要从以下几面入手。第一,提高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意识,树立大的创意人才观,规范创意人才管理标准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主要通过建立人才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基金,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第二,要提高校创意人才培养效率,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及开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高校应针对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文化优势,制定符合他们的创意培养模式和计划。其次,高校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意生产过程中中除了培养学生文化创意理论、创意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将创意文化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区域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第三,全面开发创意人才市场,实现创意人才流通体系完善的目的。第四,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创意人才发展气氛,同加强对创意产业集群基础建设的强化力度。

(二)加强科技创新,占据创意产业发展至高点

第一,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依托主体的转变。传统产业主要是依托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实现发展,而创意产业的特点决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和高科技技术。第二,创新和完善创意产业结构,加强创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使创意产业集群向综合性创性和全面性创意产业发展。

(三)在投资方面经济引用多元化投资方法

最大限度发挥民间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创意产业集群集资和科学投资的能力,保证创意产业正常进行和发展。第一,多元化投资的宗旨是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体,其他经济共同投资,确保创意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前进。第二,积极发挥民营经济的投资辅助作用,使创意产业得到多元化发展。(四)将创意产业集群集团化创意产业集群本身是由多个不同性质但又相互联系的小型企业组成,将其集团化不但有利于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具体处理设施如下:第一,根据创意产业实际情况建立现代产业集团,以此推动创意产业集群集群化发展。第二,加强创意产业利益链的连接力度,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除了以上四点策略外还有国际化战略,以提升创意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为核心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贡献度为核心策略

四、结语

创意产业集群既是不同产业要素的集和体,又是不同产业空间的集合体,对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力量,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不但延续了传统文化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还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就业机会。

作者:王义涵 单位:山东博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如中,郭华,付永萍.促进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09:62-66.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关系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息息相关,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最终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有助于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上存在关联性、在结构方面存在重叠性、两者功能相似。从这些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表现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创新体系获得创新资源

产业集群的企业与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而且存在的条件和环境也极其相似,这有助于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技术加快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加强,资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客观上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相应的增加了创新的机会。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间的学习,经营者掌握了更加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技术人员学习了如何对机器等生产工具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原材料供应商可能学会了如何了解企业所需哪些材料,并且利用这种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传递给企业。企业就会更有兴趣、更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优势的发挥

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聚集经济,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信息,这样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主便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区域生产率。集群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和合作关系,并加强了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使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生产中,缩短了知识生产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创新优势的发展。

3.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展模式,促进了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经济形成发展的希望。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非常活跃,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在我国,无论沿海还是中部和西部,都已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产业群、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在东部,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以通信产业群为主导的深圳、以大型家电企业为主导的青岛、以小型石材加工企业集群的广东云浮等;在中部,“光谷”—武汉高新区、以新材料产业群为主导的郑州高新区等;在西部,以大型制药企业为主导的成都、被誉为“中国西部科学城、电子城”的绵阳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依靠独特的优势为当地经济提供了科技支持,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走高端路线奠定了基础,为区域经济的调整做出了贡献。

4.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通过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利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措施谋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同时产业集群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以及网络作为社会资本链结对生产要素吸引的效应,产生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吸引区域外资源,获取区域化的竞争优势。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优势,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地带,充分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创新资源推动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知识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带动了整个北京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二、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建设的表现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传统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传统产业集群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是钢铁、煤炭、纺织等产业。我国传统产业一般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上不去,企业效益不好,难以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在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下,改造传统产业势在必行。改造传统产业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结构升级,这时区域创新体系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区域创新才能振兴传统产业,提高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区域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机械自动化过渡到智能自动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增强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体系为传统产业提供高新技术,以改造其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科学管理,促使传统产业技术基础向高技术转化,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区域创新体系激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活力所在,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而集群内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综合实力弱,缺乏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创新作后盾,信息资源缺乏,受自身生产规模小的影响,不具备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而且承担风险能力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这些方面使得其创新受到了限制。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使得劳务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得以建立,市场机制得以完善,使得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各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合力,使本地区的资源得以综合利用,为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才使企业得以成为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重要主体。

3.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知识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区域创新合力,从而保证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了集群内关联度、专业化分工、健全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加强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同时形成集群内各要素的利益驭动机制和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互动机制、整体化系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然促进区域内高科技企业和高薪技术创业园的发展,高科技企业园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使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本,促进了其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6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发展产业集群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科学之举

当前,在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推进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和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等模式,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和化解制约的因素,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一)坚持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集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扩散与渗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集群与国际制造业对接。积极吸引外资和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传统产业集群与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使之成为国际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是提升集群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优化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柔性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转变,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转变。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

四是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集群外部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

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积极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内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向OBM方式转变,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二)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好,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二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入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有选择性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到本地落户,并尽可能地将同类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充分利用大城市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资源,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的接近带动特色商品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与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积极搞好园区的新建、整合、扩容和提升。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色,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结合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园区,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从而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对既有工业园区抓好定位和整合,明确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促进园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7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四、小结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入手,确定了在两个并行且相互融合的经济体中不同的驱动促使经济组织走向两个极端:全球化与地方化,分别对应的形式是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由于不同的驱动因素所以产生了两种类型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得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在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品牌和销售模式创新,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网络内企业互补性实现技术创新。在确定战略的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不足之处是没有分析产业特征决定的产业集群类型。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8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

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四、小结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知识的存在方式入手,确定了在两个并行且相互融合的经济体中不同的驱动促使经济组织走向两个极端:全球化与地方化,分别对应的形式是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由于不同的驱动因素所以产生了两种类型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对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是集群创新的核心,并得出不同类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战略:在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品牌和销售模式创新,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网络内企业互补性实现技术创新。在确定战略的同时列举了两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不足之处是没有分析产业特征决定的产业集群类型。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的分类

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创新计划。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监督者。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创新全过程,也即主体之间的联系和运行创新计划模块;知识信息流动、法律法规政策组成的创新环境模块。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体现了主体、创新机制、环境三部分集成的网络体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环境为依托,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能够以各组成部分为基础、以创新为起点,实现创新向更高一级的循环。其侧重点是调动创新主体能动性、发挥创新机制功能实施创新计划。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基础设施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从发达国家国家集群的成功经验看,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集群内外各主体间的合作和交流,为集群中企业创新提供资源,如大学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金融机构、风险资本等提供资金支持;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智力保障等。

可以看出,政府的导向政策通过影响研发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从而促进群内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经营模式改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最终导致集群的创新。同时,政府政策的导向,也能促进群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对这对企业创新进而集群创新也不无裨益。

三、两种集群类型创新个例分析

产业集群由于地理上的临近和群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竞合机制等,使得群内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通过不同纬度比较传统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发现其创新战略存在着不少差异。传统的产业集群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其内部产品种类繁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通常依托集群共享网络。对处在这样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源于创立自主品牌和构建销售网络。创新型产业集群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集群,由于技术变化快,导致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群内企业动态协作生产比较常见。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而言,创新战略依赖于企业间的竞合“网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产品差异化,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不断向上延伸;通过产业集群内供应商与企业的互补性创新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处于提升状态。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虎门制衣集群

虎门,这个当年以林则徐硝烟而闻名海内外的古镇,今天以远销欧美、年销售额逾百亿元的服装产业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服装产业的带动下,虎门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到2003,全镇服装销售额达120多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3.6亿元;财税收入24.24亿元;虎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80元。虎门制衣产业集群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是因为群内各企业扩展价值链获得了超额利润。如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普通的贴牌生产商只获得了价值链中生产部分的利润,而虎门制衣产业集群在设计开发上注意吸引国际最新流行元素和面料,紧跟当今国际流行时尚,形成别具特色的南派风格。同时,虎门制衣集群内各企业注重品牌经营。目前,虎门服装在国内外注册商标达4000多个,各镇名牌服装在全国设有专卖店、连锁店1万余家,仅“以纯”品牌的连锁店就有3000多间。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不仅促进了虎门服装大批量的销售,扩大了虎门服装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同时也广泛宣传和提升了虎门服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虎门正为打造“四个名牌”(打造虎门服装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打造“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名牌;构筑“虎门服装”品牌;打造“虎门制造”)而努力,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扩展虎门之一产业集群价值链,为虎门制衣集群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案例:联想企业

创新型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主要是基于产品的,而产品的创新又依赖于技术创新。为实现这一创新,企业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契约化和非正式的交流,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规避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用。2003年在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的联想企业,其创新动力就源于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机构、企业在内的创新网络。具体分析如下表:

传统产业集群范文篇10

产业集群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和发展难题:一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国家没有针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的规划,没有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政策,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发展空间受限。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经济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以及水、电、煤等基础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需求急、不确定性高,国营大型金融机构不愿对其开展资金融通业务,民营中小银行成长又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许多产业集群企业融资困难;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受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多产业集群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五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强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少。

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发展产业集群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科学之举

当前,在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推进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和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等模式,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和化解制约的因素,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一)坚持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集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扩散与渗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集群与国际制造业对接。积极吸引外资和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传统产业集群与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使之成为国际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是提升集群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优化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柔性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转变,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转变。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

四是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集群外部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

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积极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内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向OBM方式转变,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二)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好,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二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入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有选择性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到本地落户,并尽可能地将同类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充分利用大城市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资源,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的接近带动特色商品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通过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与壮大的基本依托和切入点,积极搞好园区的新建、整合、扩容和提升。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工业园区,突出产业、行业特色,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结合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园区,促成上下游产品的相互衔接,搞好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从而较快地形成产业集群。对既有工业园区抓好定位和整合,明确主导产业,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促进园区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