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7:12:45

保障性

保障性范文篇1

一、“两动”推动“两先”

“两动”,就是指运动和活动,是党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发挥先锋队作用的两种主要途径。其中,在阶级斗争为主、民族矛盾上升的时期,以群众性的政治运载为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教育活动为主。

从本质上讲,运动是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活动发展的更高形式。但从社会的政治的角度看,二者又有不同:第一,背景不同。运动多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以及社会刚刚由乱而治的时期开展。如运动。活动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期开展。如“三讲”教育活动。第二,方式不同。运动除采用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外。有时甚至采取一些批判斗争、压制民主、限制自由、人身攻击等暴风骤雨式的过激、过“左”行为,有的甚至造成了历史的错案。活动多采用和风细雨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查找问题、整改提高,不搞批判斗争、人人过关,没有“火药味”。第三,幅度不同。运动幅度较大,力度较强,但也难免强中有错事与愿违;而活动幅度较小,但效果却较好、较明显,没有后遗症。第四,范围不同。运动更强调党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且参与方式更强调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活动多在党内开展,虽然也征求群众的意见,但不是那种鸣放式、大字报式和运动群众式。

“两动”也有相同之处。第一,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和执政能力。第二,效应相同,都使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而向最终目标迈进。第三,本质相同,都是要使党永葆先锋队本色,使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九先”体现“两先”

党的先进性必然要求党员具有先进性。党员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九个方面,量化为“九先”:

一是先知。先知就是政治理论上要先知,这是先进性的首要前提。先进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形成.必须有先进理论的指导:共产党员要做到先知,就是要高瞻远瞩、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使自己在政治上不落伍,在理论上永葆青春。

二是先觉。先觉就是思想上要先觉,这是先进性的重要一环。思想上的先觉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共产党员要做到先觉,就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努力做觉悟最高的人,做人民群众思想上的最先觉悟者。

三是先锋。先锋就是组织上要先锋,这是先进性的组织基础。共产党员必须冲锋在前,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先锋,这在战争年代主要是冲向敌人,而在建设和改革的时代则要更多地是冲向问题、冲向困难,但无论什么时代,总的要求一致,就是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哪里艰苦就冲向哪里,具体讲就是:一要用在先,就是率先学习、提高认识;二要用在先,就是率先实践、学用结合;三要冲在先,就是率先冒险、冲锋在前;四要成在先,就是率先发展、敢于胜利。

四是先哲。先哲就是要及时认识错误、勇于改正错误,这是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一个政党和一个人一样,难免会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先哲就是犯了错误要及时地认识、准确地把握、大胆地承认、有效地改正。

五是先行。先行就是实践中要先行,这是先进性的实践要求-政治上先知、思想上先觉、组织上先锋,最终都需要体现在行动上的先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玩空手道,毫无实际意义,先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先行者,可能要首先遇到困难的艰辛、挫折的威胁、失败的考验,有时甚至是杀头的危险。共产党员要做到先行:就要敢于先行——这是由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胆识毅力决定的;要善于先行——这是由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理论武装决定的;要勇于先行——这是由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时代使命决定的。

六是先导。先导就是要做群众的引路人,这是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共产党员不仅要一马当先、自己先行,还要像火车头一样做群众的先导,带领群众同行,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七是先河。先河就是要善于和敢于创造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这是先进性的历史特性。共产党员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投身新的实践、研究新的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努力具备善于独辟蹊径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能力和敢于独挑大梁摸着石头过河的魄力。

八是先烈。先烈就是要有敢于和甘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必要时首先成为烈士,这是先进性的最高境界。革命战争年代的、杨靖宇、,建设时期的欧阳海、雷锋、焦裕禄,以及当代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这些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岗位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楷模,是永远的丰碑。

九是常先。常先就是要长久先进,永葆青春。要常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群众性。党员必须牢记宗旨,时时想着群众,件件为群众办事,处处为群众谋利,不仅一时一事为举众,而且一生一世为群众。二是地位性。党员在困难时候和执政前期,容易保持先进,但胜利了、执政了、条件好了,则容易放松对先进性的要求。所以,“两个务必”也就是保持先进性的“务必”。

三、“五结合”落实“两先”

落实“两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但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具体事情做起。抓好“五个结合”是落实“两先”的有效途径。

一是远近结合。远,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近,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目标。有远大理想才有方向、才有目标、才有动力,而有近期目标才有计划、才有阶段、才有干劲。荀子讲“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做任何事情都要定一定远大目标,然后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好高骛远不行,鼠目寸光也不行。共产党员要做到远近结合,就是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强调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又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工作;既要强调走在时代前列,又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超越特定的历史阶段。

二是大小结合。大,就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小,就是平凡岗位的细小工作。古人讲:“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党的事业离不开每个党员在乎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离不开广大群众在细微之处的勤奋努力。共产党员要通过自己干的“小事情”,成就党和国家的大事业;通过自己的“小力”,形成建设国家的大合力;通过自己的“小声”,融入社会主义的大合唱。

三是高低结合。高,就是工作上的高标准,低,就是生活水准的低要求。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工作,我们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但在目前,共产党员的生活水准还不能要求太高,应放低在适当的位置。但这个“低”的最终目标也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古人讲:“淫漫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对利益、地位和权力过于在乎,往往会导致对工作过于不在乎。今天的艰苦虽然不是吃草根、啃树皮、出大力、流大汗,但共产党员仍然要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保持“两个务必”,在待遇上不斤斤计较,在工作上争挑重担,不能为了自己生活的高标准而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如果颠倒了高和低的关系,就难免走上与人民为敌的不归路,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都曾经位高权重,但对个人生活要求太高,甚至腐化堕落。最终身败名裂。

四是先后结合。先,就是吃苦在先,后,就是享乐在后。共产党员牢记“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的古训,在战争年代,冲锋在先、退却在后,促成了新中国的哌哌坠地;在建设时期,奉献在先、索取在后,奠定了新中国的成年基业;在改革时代,创新在先、名利在后,成就了新中国的有中国历史新生。

保障性范文篇2

该项目用地77.92亩(含道路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97122.78平方米(含地下室7980平方米),总套数1500套(其中廉租房1000套,公租房500套),项目共16栋(其中18层建筑6栋,11层建筑6栋,6层建筑4栋)。

一、进展情况

77.92亩土地中,截止7月28日镇已丈量57.834亩,其中发放征地补偿款的10亩;涉及迁坟186座,已签订迁坟协议及并发放补偿款58座,迁坟7座;涉及原医药公司仓库未拆迁,国资办已通知原承租户腾空清场,以便拆除建筑物;房产置业公司组建了项目指挥部,主体工程已进入招标程序,拟在7月31日开标;入口道路工程已签订施工合同,拟在8月初进场施工。

二、存在的问题

1、因征地、青苗补偿标准问题,被征地村民提出已签订征地协议的土地如年内政府会出台新标准应按新标准执行;迁坟补偿标准问题,原标准为1600元/座,被迁坟户提出补偿标准低,要求提高补助标准;以及要求解决村岗下小组城中村改造问题,导至征地、迁坟工作进度缓慢。

2、项目施工用电问题:需从大道拉专线至项目地,为避免重复建设,建议综合考虑施工用电和建成后的电力负荷,一次性建设到位,但所需工程费用较大,需政府确定供电线路方案及投资主体。

三、下一步工作

1、强力推进征地迁坟工作。建议镇按照征地拆迁突击活动要求,攻坚克难,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将征地、迁坟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建立每日一调度的工作机制,确保在2013年8月6日前完成征地、迁坟,以及用地范围清表工作,确保8月11日前完成地质勘探,8月15日前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2、搞好统筹协调,提供相关保障。建议由市房产置业公司统筹协调,共同参与配合镇做好群众工作,推进征地、迁坟工作。

3、建议国资公司负责原医药公司仓库用地范围内承租户的腾退及建筑拆除工作,在2013年8月6日完成拆除。

保障性范文篇3

一、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对于差别的尊重,并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结构协调与运行互动,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彼此互动、相互协调的和谐社会。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二、司法公正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司法公正内涵的关键词是公正。司法作为解决纷争,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必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机关对纷争的解决所体现出来的对公平正义原则的符合性,它包括司法活动的结果和过程都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具体地说,司法公正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关系能得到全面有效调整,人与人能和谐相处。由于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靠法律调整,因此和谐社会就只能立于法治基础之上。而要实现法治社会,首要的是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司法公正的内容。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会上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亦可以通过司法的矫治来恢复公正;但若没有司法的公正,就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公正,也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司法公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读:1、司法公正保护合法经济行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新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各种经济纠纷层出不穷。公正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大量的有效处理纠纷,依法保护规范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需的基础和条件。2、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民主法治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确立的治国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公正是这一基本要求的应有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3、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保障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最重要和最有实效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条件和底线保障。司法不公不仅会纵容和放大社会的不公,而且必然造成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严重损害。因此,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4、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是它拥有一套有效处理和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机制。司法就是这种社会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公正司法是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方式。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充分发挥法对社会的控制功能,依法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冲突,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使违法行为受到制裁和纠正,及时地消除社会的紧张关系,实现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当前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保障性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以解决我县中等偏低及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出发点,以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应为目的,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结合我县实际,重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作,突出抓好一批重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推进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和建设总体计划

根据市政府下达我县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我县本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量为901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43套,廉租住房94套,经济适用住房85套,城市棚户区改造95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53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户。

我县年度计划投资约2000万元,约需新增用地3.5万平方米。2012年的建设用地也正在筹划。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龙川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审定项目建设计划和各项工作方案,协调督促县直各部门工作,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的督查。

组长:韦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解困办,由丘钦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如下:

1、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立项和可研报告工作。

2、县财政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概算和筹集,负责工程进度款拨付等工作。

3、县监察局负责全程监督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推进工作,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办事程序、服务水平等进行效能监察、执法监察、廉政监察。

4、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供地计划编制,用地预审、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征地预公告、审核土地权属、提供相关地籍资料,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手续等。

5、县环境保护局负责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出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6、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办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工程建设的审批工作;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规划选址定点,出具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蓝线图,提供项目的规划设计指标,办理规划设计审批等规划许可;负责审核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编制上限控制价、合同的备案、审核设计变更增减费用、负责项目建设阶段施工质量、造价、安全的各项监管工作,协助推进项目的建设进度;负责项目竣工备案手续。

7、县审计局负责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审计,受理项目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审核业务的报审及审计工作,与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

8、县解决住房困难办公室负责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办理有关手续所需材料的准备及项目资金筹措、招投标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科学安排时间,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于10月中旬全面开工。同时,做好项目建设监管、协调及项目信息公开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任务分工

为确保市政府下达我县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单位要按照目标任务,明确实施主体,具体分工如下:

1、廉租住房由住房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建设。

2、公共租赁住房属面向社会供应的,由住房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公共服务等行业(如房管部门或学校等)主管单位面向本系统保障对象定向供应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或由住房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建设;鼓励企业运用自有资金或自有土地实施向本企业保障对象定向供应的,由该企业负责组织建设。

3、棚户区改造由县政府或工矿企业负责本辖区棚户区改造的组织实施,其中部分较大型企业经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可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

4、经济适用住房由住房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5、危旧房改房改造由土地权属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6、限价商品住房由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公司负责组织实施。

7、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由财政负责预算安排资金,住房保障部门负责对象确定和资金发放。

五、工作要求

为加快项目推进,须重点抓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龙川县年保障性住房开工时间表迅速办理,不可推卸,确保我县保障性住房在年10月16日前进行开工建设。

1、年8月29日前县政府发出《关于合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通知》和《关于利用县武装部马口莲装备仓库前废旧铁路用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通知》文件。

2、年9月2日前县国土局办理好保障性住房土地使用证。

3、年9月8日—10日办理好保障性住房规划、勘探、设计等有关手续。(规划要求:利用有限土地规划楼层13—15层,扩大地块B1、B2建筑面积)。

4、年9月11日办理好立项手续。

5、年9月5日前供电局接通电到建设用地。

6、自来水公司接通水到建设用地。

7、年9月15日前办好环评报告。

8、年9月20日前进行施工招标。

9、年10月15日前承建单位办理好保障性住房的报建手续。

10、年10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

六、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颁发的有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政策及文件,及时出台贯彻意见,落实好上级的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各部门、单位要结合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及时制定工作计划、目标及落实措施,全力推进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确保今年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县各职能部门务必按照县政府要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关工作,迎接市政府对我县完成情况的考核。

(三)落实项目用地,确保用地供应。县住房保障部门会同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根据市政府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并结合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及住房保障家庭的实际需要,筹集建设用地。为避免出现保障性安居项目城市边缘化现象,今后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应遵循选择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较为成熟的地块,确保开工时具备施工条件,竣工时具备入住条件。要重点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用地供应量,年,我县将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作为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之首。县国土部门要把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纳入年度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予以重点保障供应。各企事业单位可利用原有住房用地进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于闲置的工业、仓储、办公等用地,在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调整为公共租赁住房用地。要明确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地方式:廉租住房用地实行划拨方式供地;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危房实行划拨方式供地;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和面向经济适用住房对象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实行划拨方式供应,其他方式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用地可以采用划拨、出让、租赁或作价入股等方式有偿使用;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用地需通过“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要明确保障性住房项目用地的征地拆迁时限:负责征地拆迁的责任单位要将任务落实到人,并按本方案要求的时限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要积极配合办理有关供地手续和及时拨付拆迁安置补偿款,确保按时交地。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立融资平台。县发展和改革局要积极会同县财政局、县解困办加快申请省专项补助资金。在我县政府性的住房保障建设资金筹集中,执行原有廉租住房建设资金筹集等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可从政府每年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按10%的比例,计提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以筹集政府性保障住房建设资金,统筹用于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并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快建立房产资金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除现有渠道外,对物业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统一归集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与金融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得到金融部门的授权授信,切实解决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融资困难问题。

(五)突破单一建设模式,多种方式筹集房源。灵活地采取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独立建设与配建相结合、建设与购买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也可以在符合条件的单位集资建房、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房改造中建设部分保障性住房。对于今后重点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除通过财政投资建设外,还可将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自建或自有的职工宿舍以及通过购买或租赁用于出租给本单位职工的住房,均可纳入我县公共租赁住房统一管理范畴。

(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推进。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领导牵头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每季度)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月或每月需召开协调例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三是建立联合检查制度,由领导小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对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定期检查(至少每半年一次)。四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政府督查室采取专题跟踪督办、下发督办通知书等方式进行督促检查并定期进行情况通报。

(七)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为确保年各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能顺利推进,县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所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均纳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前期审批的“绿色通道服务”。住建部门应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特点,适当放宽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规划控制指标、布局、户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项目开工后,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

(八)强化监督落实,实施问责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审计和稽查工作力度,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改造资金的筹集和安排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验收检查,对工作进度缓慢、责任落实不到位、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及负责人要向县人民政府作书面检查。造成重大不良后果和影响的,根据有关规定对负责人进行约谈和问责。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工作开展中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办事程序、服务水平等进行行政监察。

(九)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广大居民多了解和多支持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并要充分发挥舆论及社会的监督作用。

保障性范文篇5

一、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规定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特殊住房,有着严格的申请政策条件要求。每年都会公布对申请保障性住房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收入、户籍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各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规定办理:出具证明单位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出具证明材料,严禁弄虚作假;审核单位人员一定要严格依据规定条件进行审核把关,对发现的可疑之处一定要进行调整核实,严禁敷衍塞责、玩忽职守,严禁徇私舞弊、以权谋私。

二、严格依据规定的申请审核程序办理

我市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确定了“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工作程序,这一程序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重要保证。各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这一程序办理。特别是社区,一定要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入户调查和群众评议工作,把好这一道关。审核部门人员一定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把关,并按规定进行张榜公示,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把证明材料关

申请家庭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关系到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工作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党和政府这项惠民工程能否落到实处。各部门在出具证明材料和审核时,一定要讲政治,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把关。针对近年保障性住房申请中时有反映的户口和相关证件造价或不实的情况,从今年开始进一步规范如下:

1.户口簿复印件审核把关由户口所在公安派出所负责。申请家庭户籍所在派出所要认真核对原件和复印件,确保复印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在复印件首页注明户口簿共几页几人,每页加盖派出所户籍专用章。

2.其他各类证件的复印件审核把关原则上由发证部门或现行管理部门负责。如低保证、残疾证。军烈属证等,社区工作人员一时难辨真伪,为防止各类假证件鱼目混珠,复印件由发证机关或现行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严肃纪律,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追究

1.申请保障性住房政府实行免费报名,免费提供各种申请表格,严禁收取任何费用。

保障性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一)建设用地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用地为1484㎡及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为4530.78㎡其性质均为行政划拨。以上两个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土地使用证、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齐全,不存在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土地用途及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性质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等违法违规行为。经济适用房由朝阳三合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柏峰紫域”项目中配建,其土地采取出让形式,其占用土地1736㎡。

(二)招标投标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及年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程序要件齐全有效,招标公告通过指定媒介公开,不存在将必须进行招标项目化整为零及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问题。招标机构资质符合要求,招标项目依法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评标专家,专家评委人数符合法定比例。投标资质真实有效,分包工程合规,不存在转包、挂靠问题。招标人、投标人严格按中标通知书的内容订立施工合同。招投标有关资料全部归档,档案管理规范。不存在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标活动问题,中标企业施工手续齐全有效。

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齐备,正在进行项目招标公示。

(三)工程质量方面

建设单位依法履行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基本建设程序,参建各方主体具有相应资质,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和其他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均持证上岗。单位工程开工报告、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日记等相关技术文件和资料齐全。工程现场总平面布置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混凝土搅拌站的设备状况和工作环境及管理制度符合规定要求。钢筋规格、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工程地基基础、地下结构防腐、防水符合要求,结构构件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房屋使用功能中墙体结露发霉、外保温墙面裂缝、填充墙裂缝、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屋面及有水房间地面渗漏、外窗渗漏等质量通病均进行了有效的防治,严格执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

(四)工程安全方面

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均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了项目安全检查监督备案。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建筑施工现场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和卫生标准》(JGJ146—200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深基坑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起重机械设备及安装拆卸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进行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消防器材配备齐全,建筑施工现场按相关规定开展文明施工。

(五)资金管理使用方面

保障性住房项目工程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筹集,并基本上按施工进度拨付资金,资金拨付手续完备。按照规定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无闲置和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按规定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以上、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余额全部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使用中无挤占、截留和挪用,不存在补助资金、公款私存等违规行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法人设置专账管理安居工程资金,财务核算符合规定,严格执行财政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发放补贴资金进行认真审核,被补贴对象的确定符合相关规定,按照“先租后补、不租不补”的方式发放补贴。

(六)住房分配方面

编制《县经济适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建发[]39号)、《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政办发[]65号)等相关政策,拟准备颁发《县廉租住房按份共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并在相关政策基础上对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分配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布,现已建立了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退出制度,严格执行社区、街道、民政和住房保障部门四级审核,县报、电视台两次公示,公开投诉电话的“四审两示一公开”制度,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每户一档,按街道分类,编订序号,对应入卷,妥善保存,实施动态管理。

二、下步努力方向

一是根据省九个部门下发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县也相应的制发了《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安排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在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管上,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和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对项目的质量,一方面各监督、监理部门负起责任,另一方面驻在组的相关人员也要履行职责,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

三是为保证“两租房”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相关部门应该全力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资金的拨付上,应该按项目的预算和形象进度及时足额的拨付到位。对经适房的建设,一方面对开发单位实施监管,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服务力度,在原有所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在建设过程中尽其可能的为开发商排忧解难。

保障性范文篇7

[关键词]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

一、引言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政策频出,这些政策大都含有通过供给公共服务尤其保障性公共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必备原始积累的要义。区别于满足公民更高需求的发展性公共服务,保障性公共服务是指“一定时空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满足全社会公众或某一类群体共同的、直接的、基本的、关系到公民人权的社会生产过程”,[1]其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公平性”和“均等化”的内在规定性。借鉴萨瓦斯关于公共服务可以由多元主体分割供给的理论启发,[2]结合前述保障性公共服务的界定认为以政府为中心,其他参与主体为辅助的“政府+”多元主体供给结构应是我国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占优策略。其中的“政府+”主要是指为了有效供给公共服务所形成的一种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结构,具体内涵如下:首先,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是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核心,主要强调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对公共性的绝对担当;其次,公共服务供给具体职能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分割负责,且政府不能缺位,其他主体则根据实际需要自由进出;再次,多元主体之间虽有地位势差、职能分割,但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供给行为上具备高度融合性,尤其在责任体系中具备“总体责任政府一元兜底,具体责任多元主体具体到位”的特征。[3]目前针对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元主体参与研究且其主要关注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各自职责、参与路径及其参与动因;[4]-[6]其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研究且主要关注于“去中心化”还是“有中心”的合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7]-[9]再次,供给机制研究且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即参与机制、协作机制、表达机制等具体机制构成,[10]以及情境、服务类型等影响机制建构和运行的因素;[11][12]第四,使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供给效能测度。[13]可见,已有研究无论从研究层次、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视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好的丰富度,但同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面对我国当前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非政府供给力量孱弱的特有局面,[14]细化出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回归到了“‘政府买单’理所当然”的境地,[15]这已然超脱了政府“主导”供给的非排他性特征;[16]二是未加区分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裹挟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性概念,[17]致使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本身的供给到底是政府全托、政府撤出还是“多中心”视阈下的“政府+”模式难以厘清,进一步的路径评估与选择更是无从着手;三是基于描述性、解释性或建构性研究方法聚焦“政府+”供给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现实及其运行逻辑的实证文献尚未发现。有鉴于此,借助已有研究积累,聚焦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结合单案例深度剖析,探索、描述、揭示与实证目前我国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的现实及其背后的形成逻辑,切实回应“政府+”多元主体供给路径是否契合现实实践这一问题,无论对后续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合作实践的成效提升还是其理论研究的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采用单案例分析,原因主要包括:对于探索性问题,案例研究更为契合;[18]本文所需的案例分析侧重案例有限方面的深度挖掘,且案例选择与研究应具有典型性、启示性和一定的时间序列性,[19]所以单案例研究更适合本文的研究要求。(二)个案介绍。研究个案为坐落于鲁中腹地的L村,约238户724人。地理环境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决定了本村以山楂等经济林木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为数不多的平整、肥沃良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再种植用于“糊口”的小麦,而是建设蔬菜大棚或种植玉米、菜种、药材等经济作物。聂、张、逯、孙、高姓构成了本村的五大宗族势力,其影响力通过各宗族精英及宗族联姻渗透至村务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党支部及村委会选举。随着自然村社区化的推进,L村与其他两个自然村组建了新的社区,但更多表现为形式存在,村务仍以自然村为单位处理,且村内居民小组建制仍是各村处理各种关系或事务的主要依附载体。本村同样面临着中青年外流、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且日益严重,“老漂族”现象也已司空见惯。总之,L村从经济、政治、文化至社会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极强的过渡性和叠加性。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系列涉农政策均可在村中识别,且如前所述,目前农村中出现的多种突出问题在本村中均有呈现。在此情境下,L村的医疗、交通、灌溉、饮水等保障性公共服务呈现出了政府单一供给、主导供给等多样化政府供给模式,供给结果也表现出了有效、无效等较强的差异性。可见,无论从其展现的复杂嵌入情境还是其涵盖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及其结果来看,L村都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可以有效凸显研究问题的实质,[20]为实现研究目标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场域。(三)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由于尚无经验资料,通过现场观察获得一手资料成为了研究必须,田野调查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由于L村是研究团队中某成员的家乡,可以成为研究团队顺利进入现场的“守门人”,[21]满足了“若能够选择家乡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可能是再合适不过”的理想要求,[22]这确保了一手资料高质、足量的收集。整个资料搜集过程自2017年7月25日始至2017年8月25日止,分为4个具体流程:首先,研究团队根据来自L村研究成员的陈述,结合已有研究中对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分类,初步确定了本次研究的主要调查领域,包括医疗、交通、灌溉、饮水4个;其次,进入现场后,对L村的保障性公共服务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发现灌溉与饮水反映出的信息相似度极高,且灌溉领域的相关信息涵盖了饮水领域反映出的所有实质内容,所以最终确认了医疗、交通、灌溉3个重点调查领域,饮水调整为本次调查的附带领域;再次,选择访谈对象展开深度访谈,获取相关资料;最后,整理获取的一手资料。访谈对象的选择。由于对访谈对象已有了解,所以采用了立意抽样法则,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在任30余年的老村长N2(现已离任),现任村长N3,党支部成员N1,曾临时代行村长职务的N4和L1,在L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中起重要作用的M、Z1、W1,普通村民N5(聂姓宗族)、L2(逯姓宗族)、G(高姓宗族)、Z2(张姓宗族)、S(孙姓宗族)、W2(其他小姓代表)。被访谈对象构成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确保了资料搜集来源的权威性和差异化,为后继研究提供了稳健的“三角测量”证据链。[23]此外,由于访谈人员中有L村的“原住民”,可以有效规避因身份入场导致的被访者心理规避问题,保证了信息的足量、可靠收集。总之,从资料搜集的方法、程序、来源及访谈者融入当地环境的程度等各方面来看,都有效保证了本次搜集的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规避了其“失真”的潜在风险,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科学的原始资料。

三、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及其效果

(一)道路硬化中的集体退出与政府归位。L村村民对道路硬化需求迫切,原因在于:硬化之前的L村主干道全为土路,历经冬、春、夏三季的冻结、融化和大雨冲刷变得泥泞不堪、崎岖难行,当决定一年最终收成的秋季来临时,道路难行会通过影响秋收“变现效率”对村民日常生活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秋收结束后,村民往往外出打工,但收入不高,所以秋收成果对村民的影响会持续至少一年;同时,随着L村农业结构向经济作物急剧转向,包括山楂在内各种易腐经济作物的“变现效率”将直接决定村民当年的收成,若遇秋雨期影响更为明显。然而,当时面对动辄十余万的资金投入,仅有约256户且年均家庭纯收入不足1万元的L村村民来讲,即使依靠集体筹资也难以实现硬化道路所需资金的充足供给,更何况集体筹资也难以实现,因为在原本纯收入较低的情况下,L村大部分村民的家庭收支往往入不敷出,相互拆借成为了常态。在此背景下,L村村民选择了“以劳动力换资金”的修路策略——每逢秋季,各家各户出劳动力集体修路,这是村民将道路建设由资金密集型转化为劳动密集型的无奈之举:当秋收来临之前,村委会召集村民,将所有主干道计算总里程,根据户数均分路段(难修的地方会短一些),村民抽签确定各自负责的路段,然后自备工具维修道路,这一方法在道路硬化之前,年复一年的实施。1998年开始村长N2先后完成了L村村内“东街”、“中街”、“西街”、“前坝”、“北山”5条大街的硬化,这使得L村成为了当地第一个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的自然村。从资金投入到硬化建设,整个道路硬化过程全由政府承担,村民无须任何参与。之后,通向农业生产场所“北坡”道路的硬化在现任村长N3带领下遵循了相同的逻辑。此外,通向农业生产场所“南坡”道路的硬化较为特殊,其由邻村企业业主M与政府联合出资。以上所有道路硬化后的养护由政府出资雇佣L村本村的低收入家庭进行,实现了道路养护与增加村民收入的双重目标。至此,L村主要道路建设由硬化前的村民集体支撑转变为硬化中、后的政府绝对主导。从实施效果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L村道路硬化在没有因村民出资修路形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基础上,一方面降低了村民秋季采收农作物对天气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和采收农作物实现机械化提供了条件,这在整体上降低了村民采收农作物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秋收“变现效率”,增加了村民秋收单位利润,受到了村民一致赞许,甚至成为了村民评价村长能力的核心指标。(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中的“私转公”。L村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有N1和LI各自经营的两家私营诊所,还有SW开设的一家仅提供药物售卖的商店。其中,N1诊所医术最高药价较高,LI诊所医术较低药价较低,SW商店无就诊服务药价最低,三方很好地满足了村民的不同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且家境困难的村民,可在N1处就诊一次后直接去LJ或SW处购买后续治疗所需药物。此后,为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2003年在N1和LI私有诊所停业并与邻村1家私营诊所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L村卫生室,其运行如下:在政务、业务、财务和药品等方面接受镇卫生院的指导与管理;医师由镇医院聘任,并按时发放3位医师的基本工资与绩效;药品来源于镇医院,镇医院以折扣的方式回馈于L村卫生室;大病转院时由L村卫生室给予患者建议向镇医院或县医院转院就医。可见,L村卫生室本质上成为了镇医院的派出机构,至此L村医疗服务机构的属性实现了由“非政府举办”向“政府举办”的转向。L村卫生室建立后,在维持了原有医疗水平的同时,表现出了以下特点:首先,就医环境大大改善。与原有就医空间环境一元化相比,现有的就医空间环境划分为等候区、就诊区、药库、小针注射室及挂水注射室五大功能区。其次,减轻了村民医疗成本。与原先农村就医无报销相比,现有卫生室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可到镇医院报销,降低了村民疾病诊治费用,这也直接导致了SW药店的关停。再次,起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药改革应该起到的作用,基本形成了小病在卫生室、大病转镇或县医院、医疗报销减轻农民就医负担的目标。总体来看,L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私转公”后明显提升了这一服务的供给效能,也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可,正如调查中村民所反映的,“跟以前相比,看一样的病花的钱更少了。”“有病就去卫生室看,不用自己找偏方了。”(三)灌溉管网化中的政府有限参与。2004年左右L村化时期遗留下来的灌溉系统因为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完全报废,之后少数农户自费购置灌溉农机,但难以满足长距离、全覆盖的农业灌溉需求,L村农业生产灌溉几近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这种状况持续到2011年,从这一年开始L村农业灌溉“管网化”建设正式开始,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1-2012年的尝试期,通过“政府出资,村委配套”的方式投资建设了两条管线及其末端的两座水池,建成后归村委会所有。根据村民反映,运营中出现了灌溉时间不及时且不足,收费混乱,灌溉范围仅局限在水池附近的农用地等问题。第二阶段为2013年至今,基于前述问题,2013年政府和村委以同样的出资模式在原有灌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网铺设,尽管仍旧没有实现全覆盖,更没有实现主要农业片区内部的管网滴灌化,但总体而言这一灌溉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对L村主要农业片区的粗放式覆盖。同时,村委会采取了一种全新经营运作方式:在指定40元每小时价格的基础上将经营权承包给个人,收费结构为电费、个人劳务费及村委会投入成本回收费。从运行效果来看不尽人意,且出现了闲置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首先,这一灌溉系统的使用情况对村民收益反应灵敏。以山楂灌溉为例,根据N5、W2、N2、L2的介绍,山楂采摘前的两次灌溉至少需要70小时,灌溉指定单价为40元每小时,则灌溉支出为2800元,农药支出1500元左右,化肥投入为1500元。具体到2013年,当年山楂优质果2元每斤,以农户年产1万斤优质山楂为例,不加人工费用的基础上,2013年的最后收益为14200元。当单价跌破1元/斤时,村民基本上已无利可图,这也得到了村民的证实。这也导致了2009年至2016这一灌溉系统使用情况的巨大差异:2009年至2013年间山楂价格持续上扬,均价维持在1.2元左右,2013年达到峰值为2元/斤,所以在此期间灌溉系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2014年山楂单价跌破1元,均价约为0.7元,使得2014年L村村民的山楂收入基本上归为“白忙”状态,接下来的2015年和2016年山楂单价仍旧在0.8元/斤左右徘徊,所以这期间的灌溉系统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其次。联合出资模式由于村委财力受限而使得投入总资金难以满足L村灌溉彻底管网化的目标,具体体现为灌溉管网化“没有实现全覆盖,更没有实现主要农业片区内部的管网滴灌化”,这使得村民仍旧需要购买灌溉农具与其对接,在此前提下村民发现购买一整套灌溉机械要比使用这一灌溉系统更为及时、方便、灵活,更容易抢占水源,且成本几乎与之相等甚至更低,进而村民大量购置灌溉机械,而将这一灌溉系统搁置一旁。可见,在L村整个灌溉系统“管网化”过程中,政府地位具有相对特征,其前提假设是L村村委会具备筹集“配套资金”的能力,但现实是L村村委会难以负担这笔配套资金,且紧缩的财政压力使得村委会不得不减少系统建设并尽可能从建成后的运营中回收这笔投入,最终L村的灌溉系统“管网化”出现了大面积闲置现象,没有实现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应有作用。(四)“末枝型”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撤出。调查中发现,L村灌溉、道路和饮水供给中存在明显的内部再划分:这些农村保障性服务的主体部分由政府主导的“政府+”模式供给,末枝部分由村民互助组织甚至个人自给自足,政府完全撤出。灌溉系统中,L村灌溉管网化实际上由主管道和末端管道组成,其中主管道由政府与村委联合出资修建,末端管道则完全由村民个体自我供给,这种村民个体自给自足的末端管道建设导致了以下结果:在灌溉管网化系统和村民自有灌溉设备均无法实现农业灌溉全覆盖的情况下,村民理性计算后发现,再配置一台灌溉农机即可形成一套基本满足自己灌溉需求的灌溉系统,进而出现了弃用灌溉管网化系统,选用私人灌溉设备的现象。可见,L村灌溉管网化的末枝私人化建设尽管基本满足了村民对农业灌溉的基本要求,但并不充分,同时还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导致了村民灌溉成本的增加;二是其引发的闲置灌溉管网化系统与增加私人灌溉设备相并存的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浪费了本就有限的农村资源。道路建设中,L村村内道路及连接到主要农业区的道路硬化由政府主导供给,末枝型道路修建中同样出现了政府退出现象,主要承担者是有共同利益的微型村民互助组织:当秋收来临时,会延伸出许多以硬化主干道路为轴线的次干道及更细小的道路,其中次干道主要依靠多人构成的村民小组或小组临时联合体,细小道路则主要依靠所修道路切实收益的三人左右的村民互助组织共同出资租赁挖掘机对道路进行简单休整,且为一次性投入,之后以挖掘机休整的道路为基础每年出人力休整。这些自治组织的运行规则为“谁用谁出力”,且这种修路行为一般发生在收入预期较好的年份,或是村民老龄化导致的“不得不服老”意识的转变中。此外,对于某些次干道,政府投入具有偶发性,例如截至目前连接“南坡”主干道的延伸性次干道,政府进行过一次修整。总体上来看,这一末枝型服务供给是对政府主导的主干道硬化服务的有益补充,在几乎不增加村民投入成本的基础上满足了村民在不同情境中对道路修建的个性化要求。饮水管道建设中,政府承建了一条铺设到L村的主管道,剩下的管道由村民交纳600余元后铺设,水费为2元/升。截至目前,全村仅有12户使用了这一饮水设施,其余大体分为两种饮水供给方式:一种是私人打井,自给自足;另一种是临近几户共同筹资打井,共同使用。就目前使用和没有使用的村民分布来看,12户均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且靠近主管道,余者虽然也包含有经济条件较好者,但他们均有自己的饮水井,其余者要么是共同筹资共建饮水井,要么是通过邻里或亲缘关系共用饮水井。可见,目前L村饮水管道主体部分没有铺设完成(缺乏延展至村内不同区域的次级管道,无法实现末枝管道与主管道的连接,限制了远离主管道村民的选择范围),更没有起到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功能。综上所述,可将L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供给结构及其效果汇总如表1所示。由表1可获得如下重要发现:首先,根据某一标准,保障性公共服务在实践中可进行更为细致的内部划分,且这一划分标准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具体到L村村民经济能力较弱的具体情境,这一标准为资金规模,即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的保障性公共服务主体部分接近于理论上的纯公共服务,而不需要或资金投入较少的保障性公共服务末枝部分则几近转化为理论判定上的私人服务。其次,对应于保障性公共服务内部的二分结构,主导供给的主体也各有差异。就L村而言,保障性公共服务主体部分由政府主导供给,末枝部分则由村互助组织或村民自主供给。再次,保障性公共服务主体部分对政府的依赖性极强,政府主导程度有所降低也会影响其供给的充分性,具体到L村表现为道路与灌溉中主体部分供给政府主导程度不同引发的不同供给效果正反两方面的交叉检验。第四,保障性公共服务末枝部分供给的充分性受村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对市场反应敏感,在L村表现为涉及到有收入冲抵投入成本的末枝部分(道路和灌溉)供给效果为充分或一般,否则(饮水)供给效果为不足。第五,二分结构中只要一部分供给不足就会导致保障性公共服务整体供给效果不足,在L村灌溉和道路两项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中也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交互验证。第六,具体保障性公共服务对应不同的“政府+”供给结构,这具体体现为L村4种保障性公共服务对应4种不同的“政府+”供给结构。

四、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形成中的关系支撑

改革开放至税费改革期间,由于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投放于城市和工业发展,忽视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制度外的私人供给占据了主导地位,[24]在L村表现为私人或村民合作组织对道路修建、医疗卫生、农业灌溉和村民饮水的自我供给。税费改革至今,趋于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追求,体制内供给开始回归,尤其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开始向县级和省级政府上移,[25]但由于财力受限,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资源投入不均问题在所难免,[26]进而为了确保“本村”能够获得政府有限资源的投入,各村之间出现的资源竞争也成为了客观必然。在L村具体表现为N2和N3两任村长对这一现实的深刻洞悉——他们一致认为政府投入难以涵盖所有自然村,所以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实属正常。那么其中更为关键问题是,在这一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到底什么因素决定了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进入及其进入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多样化“政府+”供给结构形态?在L村这一问题可具体表述为:何种原因导致了政府在L村卫生室、道路修建中的资金充足输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L村在灌溉滴灌化和饮水入户领域没有像邻村一样得到政府资金的充足投入。卫生室组建过程中:首先,N1本身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积累的患者群体,三家私营卫生室有两家位于L村等客观条件成为了县、镇政府考量的重要因素;其次,N1的女婿ML当时任职于镇卫生院,可以干预镇卫生院的表态及县、镇政府的某些咨询;再次,N2当时在任村长,积极动用他与县、镇政府间的私人关系予以干预;第四,N1作为聂氏宗族中核心家族的权威者得到了整个宗族的鼎力支持,且聂姓作为村内的第一大宗族还与张、高、孙、逯姓宗族均有密切关系,更为关键的是聂、张、逯姓宗族均有成员在县、镇政府担任要职。以上所有关系及客观条件的充分调动与使用为争取县、镇政府资金投入L村,力促卫生所落户L村奠定了重要基础,最终形成了政府单一主体供给L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结构。可见,私人关系、亲缘关系、宗族关系消除了县、镇政府分配资源的不确定性,成为了调动一切可用力量吸附县、镇政府注意力并最终将卫生所设置在L村的关键原因,也成为了L村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单一供给结构形成的决定性要素。道路硬化过程中:首先,村内东、中、西大街的硬化是时任村长N2通过与ZZL的同村关系与县政府建立了紧密联系,并借助这一关系实现了县政府对L村这三条村内主干道的硬化投入;其次,村内前坝街道的硬化是时任村长N2通过与本族成员NQ的妻子XXX的亲缘关系直接获得了镇政府的资金投入;再次,村内北山和村外南坡道路的硬化则是时任村长N2通过其妹夫ZZG的亲缘关系获得了镇政府的关注并最终争取到了资金投入;最后,北坡道路的硬化是现任村长N3借助了离任村长N2同M的私人关系与M直接建立了联系,并最终借助M与县政府的关系争取到了县政府的资金投入。可见,在L村道路硬化资金争取过程中,N2的同村关系、亲缘关系及私人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灌溉滴灌化和饮水入户两个项目都始于2012年,然而恰逢这一年,N2因为家庭和身体原因提前退休,村长职务暂由LXL和NQY共同负责,2014年N3正式任职村长。在2014年之前,上述N2建立的各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随着ZZL、ZZG的退休及XXX的病逝,L村与县、镇政府的直接关系断裂;其次,N2自离任至目前长期出省生活使得原先积累的私人关系淡化。与此同时,2014年之后新任村长N3的关系网络存在以下特点:首先,N3虽然属于聂姓宗族,但距离以N1为首的中心聂姓家族较远,难以聚集和利用L村整个聂姓宗族的力量;其次,N3所在家族与村中其他各大宗族没有直接亲缘联系,难以有效调动村内关系;再次,N3没有与县、镇政府产生联系的私人关系。可见,正是因为L村与县、镇政府关系的疏离与断裂致使L村灌溉滴灌化和饮水入户两个项目脱离县、镇政府视野终使这两个项目的资金投入流向它方。综上所述,汇总结果如表2所示,在其他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政府在L村道路硬化、医疗卫生、灌溉滴灌化和引水入户中的不同投入直接受制于政府与L村之间关系的连接强度,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交叉验证了关系在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供给结构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重要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保障性范文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配建保障性住房,是指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行政辖区(含两个部级开发区)内建设的普通商品住宅小区,按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以单元方式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第三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第四条市建委负责牵头组织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产局等部门依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新建住宅商品小区配建管理工作。

(一)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建委、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房产局等部门确定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及具体配建分配比例。市规划局按批准项目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在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注明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总建筑面积、套型、套数等事项。

(二)市国土局按照规划要求,在商品房建设用地“招、拍、挂”供地过程中,明确配建部分的建设用地总面积。市发改委依据土地、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成本资料,确定政府回购廉租住房价格和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并作为该宗地“招、拍、挂”的必要条件。在发放的《建设用地批准书》中注明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性质、面积等事项。

(三)市房产局依据规划配建要求,在商品房预售过程中予以审查;做好廉租住房的回购、分配、管理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四)市发改委做好每年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其配建项目的备案工作。

(五)市建委在发放的《施工许可证》中须注明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总面积、套型面积、套数等事项。

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中须注明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总面积、套型面积、套数等事项。

(六)各区(县)人民政府和两个部级开发区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积极做好配建项目的配合和管理工作。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所配建的项目在开工前分别到市建委和市房产局进行备案。

第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廉租住房,实行政府按建筑安装成本价回购的方式。廉租住房的产权归政府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严格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进行销售和管理。

第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必须严格按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与小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建设。市建委会同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发改委、市房产局等部门对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管。

第七条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执法局对未按规划设计条件和供地性质进行配建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第八条市房产局对未按规定实施配建项目或配建项目建设进度低于住宅减设进度的开发项目,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未按《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进行开发、建设和销售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九条市发改委依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济适用住房销售过程中出现的价格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第十条市建委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未按“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程序进行的项目,不予进行小区质量竣工验收;对未按规定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降低其开发资质或限制其开发。

第十一条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交付使用后,日常物业管理工作纳入所在小区统一物业管理。

保障性范文篇9

1.1项目背景

海城市响堂管理区荒岭子村位于海城河南岸,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荒岭子村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的建设多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规划设计不合理,村内厂房、仓库,甚至危险品仓库与民居住房交错盘结。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始终无法得到改善,“上水难、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就业难、洗澡难、娶亲难”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海城市委、市政府本着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社区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决定对荒岭子地块进行整体改造。

1.2规划设计定位

虽然该该项目为旧区改造项目,但地理位置好,用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一定能把海城市环境较差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交通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精品居住区。

2规划设计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与辽宁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2规划指导思想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参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意见,结合项目的地形特点,合理进行规划。2)遵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分不同功能区,以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3)重视整体设计。地段内部力求合理布局,注重土地开发综合效益。地段外部处理好与城市大环境的有机联系,提供高质量城市空间及景观序列。4)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习惯,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城市环境对人的关照。

2.3规划原则

1)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具有双重含义。宏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就是要求项目的开发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土地资源、项目资源、设施资源以效益优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微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应体现居住区开发、城市商业街开发等功能性、公益性效益,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居住舒适度,给该地区注入活力,塑造魅力,拉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2)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构建新型居住环境,营造社区文化,倡导新型生活方式,为业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温情的社区氛围,创立小区品牌形象。

2.4规划目标

1)公共服务设施: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体现时代风貌的城市空间。具体表现为:满足规划地段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对外交通、商业、文娱项目。丰富的项目设置与空间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商业价值。2)居住部分: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具体表现为:功能结构合理、交通便捷、公建配套、空间景观组织良好、使居民对小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规划设计

3.1设计前概况

在规划设计之前,荒岭子村道路不成系统,存在诸多消防隐患。例如,道路等级偏低,宽窄不一,与外界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衔接,断头路、T型路较多,加重了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有的地方连基本的消防车都无法进入,影响了整个道路系统的完整;建筑密度过高,没有公共绿地和活动场所,居住环境差;由于自身认识水平上的缺陷以及利益的趋势,居民富裕之后往往就在自己的自留地或宅基地大力建私房用于出租,造成建筑物的协调性差;荒岭子村的现有建筑大多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无报建审批。没有公共绿地的建设,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等可以使用的场所严重缺乏,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建设水平低下。没有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形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的现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如文化设施不齐,缺乏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网点规模偏小,形成功能紊乱的局面。

3.2总图布置

1)沿街布置商业门店,形成居住区域内的商业街,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活跃区域商业氛围。2)小区规划以多层建筑为主,沿街布置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沿街形象。3)回迁区内配建280套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12744m2,总占地面积7350m2,户型均为46m2,其中廉租房200套,公共租赁房80套。

3.3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1)道路分4个层次,即:小区主干道、次干道、通往各住宅楼栋的宅间道路和绿地间的休闲小道。2)无障碍设计主要公共空间均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与坡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障碍道路系统,体现对步行弱者的关怀。住宅楼进户口也是无障碍设计。

3.4绿化景观设计

本方案注重整体绿地效果,通过宅前宅后的绿地细化处理,并且与组团绿化、绿化带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绿化面,使小区真正成为一个亲和自然的居住花园。景观设计以组团绿化和中心绿化景观轴为核心,融入艺术、养生、健身等人文概念,赋予环境功能性,使人们感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3.5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采用集中布置原则:各种类型的设施相对集中设置。1)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布置在小区配套中心和沿街商业建筑内,包括小学、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社会卫生服务站等。2)体育文化设施:主要指小区内分散布置的体育设施(布置在健身小广场等)、娱乐设施(布置在老人、小孩活动场所等)。

3.6规划建设标准

住宅建筑形式新颖,色彩明快,布局合理,朝向良好,多层及高层住宅布局协调,室内格局完整实用。1)安置回迁居民的户型面积标准应结合当地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2)新建住房要进行室内简单装修,应具有厨房、卫生间设施,满足居民进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4项目实施的意义

首先,实现了棚改家庭的巨变。棚户区改造,首先得益的就是棚改家庭。项目建成后,棚改家庭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此告别阴暗破旧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美满的新生活!同时,海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扩大就业政策,为周边居民提供再就业机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其次,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提升。棚改后,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百姓情操得到陶冶,棚改和人改实现了很好的结合,社会治安好转,棚改区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

5小结

保障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地产开发企业;保障性住房开发

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通过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民生,并且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使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而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可由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完成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流程,有效促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高水平完成,同时也为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适宜居住的房屋类型。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利弊,因此笔者将对此进行细致分析与探讨,为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保障性住房主要指根据我国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此阶段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协调,建设适宜社会大众居住的房屋类型,并且将其提供给社会当中的特定人群以供其居住与使用。针对保障性住房来说,其建造标准以及销售价格或者租金等方面的指标都由政府主导制定,其对我国社会民生的改善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将这一类房屋称之为保障性住房。在实际中,可以根据社会大众的收入情况对保障性住房进行划分,依照人们实际生活状况以及收入层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最低收入者可以租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低收入者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中等收入者可以购买限价房或者是自住型商品房;中高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则根据市场经济来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状态,其中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效满足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对我国社会民生的改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建设行业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状态,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收入较低的人群,其收入仅可满足自身的日常生活开销,并没有多余的资金买房,然而依靠租房度日也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昂的房屋租金会给其并不富裕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必要性便逐渐凸显出来,通过该项措施可以贯彻落实我国惠民工程,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降低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而这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水平发展,且高质量完成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也是社会发展趋势所在。基于此,应致力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与建设,为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良好的帮助,从而改善其生活水平,使我国各项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幸福感。

3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利弊探讨

3.1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优点。3.1.1强化企业发展效率。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保证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质量,从而使惠民工程能够落到实处,全方位保证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为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和帮助,使其生活得到改善。从本质上来说,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可以全面助推其中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由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专业人员对各项施工建设环节进行科学监督与监管,可保证各道流程的施工质量,从而为整体工程的高质量竣工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中谋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3.1.2完善企业形象。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有利于落实国家的惠民政策,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因此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在大众心目中建立良好口碑。这对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开辟全新的发展渠道。3.1.3促使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在双方良性沟通的基础上开展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从而促使保障性住房能够更加优质地完成建设,并且取得良好的成效。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由于该项事业由政府主导,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便能够与政府之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了解与沟通,并且能够有效做好各项工作的交接,全力促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事业得以高水平完成,使社会大众得到更多的实惠。3.1.4锻炼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能充分锻炼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身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换句话说,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可以优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素质,这对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1.5产生社会效益。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事业也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当前,保障性住房的开发规模越大,保障性住房项目周边的人气也就越高,所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能促使土地升值。若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阶段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一部分的商品房建设指标,并且能够开发一定比例的商业配套,这样便可以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不但可以助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水平的逐年上升,也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3.1.6解决社会矛盾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即调节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之间的住房不协调现象,使社会低收入人群拥有保障性住房,完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以及生存环境,使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更加和谐,而这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毕之后,可以使社会低收入人群切实享受到国家的福利,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具幸福感。3.2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缺点。3.2.1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人员获得薪酬较低。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由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属于公益性质,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偏低,导致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人员所获得的薪酬较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人员的薪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这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3.2.2导致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用人问题。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有可能产生用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人才岗位安排捉襟见肘,满足不了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各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例如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无法分配足够的人才加入到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人才数量的不足会降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效率,影响整体工程的建设进度。3.2.3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人员管理效率较低。在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可能出现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人员管理效率较低的问题,导致工作的实效性不足。例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规划要由政府统一调控,而在此期间可能产生与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建设计划相冲突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中的人员管理混乱,不利于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甚至还会给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策略

4.1规范各项工作流程。为了全方位助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井然有序地开展,并且确保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科学且合理地规范各项工作流程,以此实现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各个施工环节与流程之间的高效衔接,并且充分保证各道施工工序的质量,从而使保障性住房达到高质量竣工的目标。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系统考量与分析,重点研究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施工流程的衔接顺序,防止在施工阶段出现工序碰撞的现象。同时在完成每一道施工工序之后,也要合理安排质量校检工序,充分保证整体工程竣工后符合质量验收标准。4.2强化工程建设人员管理。工程建设人员管理工作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人员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规避工程施工阶段所出现的安全风险。因此,在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期间要充分注重对自身企业的人员管理。例如在工程开始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使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能够充分明确安全操作流程,并且在施工阶段持证上岗,穿戴安全防护装备,以保证工程建设井然有序地开展。4.3注重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工程质量的优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障性住房的综合性能。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重视保障性住房的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期间采取科学且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效率,以保证各道施工工序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在施工现场安排专门的质量巡查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此外,对工程中每一项进场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校检,对即将投入使用的工程材料进行质量抽检,保证工程中所采用的材料为正规厂家所生产的合格产品,且拥有产品生产批号和质量合格证书,这样才能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质量。4.4合理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成本控制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是一项关键性内容,通过成本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投入的各项资金成本,同时还可以节约各项工程材料的消耗。基于此,在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工程建设成本,有效降低经济投入,确保整体建设工程按照规划要求及时竣工。同时,成本控制还要做到科学且合理,不能以牺牲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为代价,因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也不利于工程的高质量竣工。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期间,需要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以此促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助推各项建设工序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祁雅娟.谈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利与弊[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

[2]刘玥.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模式及开发商角色地位[J].建筑遗产,2013(23).

[3]赵正宽.发挥国企作用,凸显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新水平[J].上海房地,2013(2).

[4]陈金芳.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特点及存在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