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6:02:34

保障法

保障法范文篇1

一、引言

2010年12月14日20时30分,新疆托克逊县人民政府通报:在四川警方帮助下,佳尔思建材厂非法用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李兴林(佳尔思建材厂法人代表)已于14日被抓获,随后李兴林之子李成龙在成都被抓获。另外一名犯罪嫌疑人曾令全也被四川警方以非法经营罪拘押。被李氏父子带走的12名“黑雇工”全部获救。〔1〕至此,骇人听闻的“智障包身工门”似乎正以“落网”与“返乡”的方式落幕。可是,粉尘飞扬中呆滞的眼神、迟缓的动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寒酸,成年工作却颗粒无收的境遇却定格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如何才能斩断智障工背后的黑手、还弱势群体以朗朗乾坤,如何才能拆解肮脏产业链、为包身工擎起公平正义?省际合作、部门联动必不可少,强化保障、践行承诺理所应当,但尚不足以荡涤尘垢。面对顽疾固症,刑法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保障与伦理道德的最后防线,应当扬眉剑出鞘,实施对智障劳工的终极解救。

二、观念层面:建构劳动刑法,实现倾斜保护

1.确立劳动刑法的倾斜保护原则平等,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与执著追求,它体现着文明进步,也凝聚着血泪反思。“刑法适用平等”原之宪法精神的具体化,理应得以贯彻执行。但在劳动关系领域,尤其是就业问题突显的当下,劳动者处于不折不扣的弱势地位,根本无法天然地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等谈判、无法卓有成效地维护合法权益。国家力量必须介入。刑法,只有通过后天的倾斜保障矫正先天失衡的劳动关系,从而缓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才能真正达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动态平衡,实现公平价值诉求,并最终建立和谐劳动关系。2.树立劳动刑法的双向保护规则正如前所述,劳动刑法是由单位侵权行为入罪化、重刑化与劳动者危害行为非罪化、免责化之经纬二线构建的立体理论。一方面刑法应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惩罚的劳动侵权行为纳入犯罪圈,并设置与之匹配的法定刑,还弱势群体以公正,使之沐浴法治的阳光。另一方面刑法应对由于用人单位的过错而导致劳动者对单位实施的危害行为或由于不得不遵守单位的命令而对本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实施的危害行为实行非罪化或轻刑化,予劳动者以关怀,使之感受“人本”的温暖。即我国应在“强化”〔2〕与“弱化”〔3〕的博弈中建构动态劳动刑法。这不仅是衡平利益、保障权利的需要,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3.设立劳动刑法的相对强制性规范在传统刑法理论中,刑法规范只有禁止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根据禁止性义务,后者源自必为性义务。而劳动刑法基于保护弱者的需要还应涵括一类特殊的刑法规范———相对强制性规范,此乃强制规范中禁止性规范与命令性规范和自治性规范融合后的表现形态。〔4〕即在强行法与任意法之分类外,尚对强行法再加以区分为“绝对强行法”与“相对强行法”,前者违反时为绝对无效,后者违反时则需衡量其是否对弱势群体有利,才决定其为有效或无效。〔5〕具体而言,对于相对强制性规范,在强行法违反时,仍需视其结果是否对劳工有利而定其效果,如果对劳工不利时,当然无效,对劳工有利者则为有效。〔6〕

三、理论层面:强化结合犯研究,斩断黑产业链

1.结合犯的理论解读所谓结合犯,是指基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个犯罪(即原罪或被结合之罪)之间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事法律的明文规定,将其结合成为另一包含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数个构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结合之罪),而行为人以数个性质不同且能单独成罪的危害行为触犯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态。结合犯是法定的一罪。依据现有研究,我国学者认为结合犯具有下述特点:首先组成结合犯的相结合之罪在犯罪性质上应当是一种比基础犯罪更为严重的犯罪,而且其本身也应当为性质严重的犯罪。质言之,当相结合之罪的犯罪性质比基础犯罪的犯罪性质轻微时,这种犯罪性质不能被理解为结合犯;当相结合之罪是一种性质并不严重的个罪时,这种犯罪形态也不能被理解为结合犯。其次,组成结合犯的数个犯罪之间应具备特定的联系。结合犯作为刑法分则中的犯罪类型,它不是立法者主观臆造的纯粹的法律现象,而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犯罪现象在刑法中的必然反映。所谓结合关系,是指两个具体犯罪之间存在诱发关系,它们容易同时发生。第三,结合犯必须具有独立的且严厉的法定刑。既然结合犯是一种犯罪类型,那么就应同其他犯罪类型一样有自己的独立法定刑。结合犯存在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的数罪并罚制度或者牵连犯制度以加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7〕2.结合犯的实证分析不同于大陆法系之德日,〔8〕我国刑法条文无明显结合犯立法例,学界通说也否认结合犯的存在,〔9〕刑法典通篇也确难找到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的表述模式。司法实践中,一人连犯多罪情况多以数罪并罚或牵连犯解决。此次震惊全国的黑雇工案(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库米什镇佳尔思绿色建材化工厂非法使用“智障工”事件)背后有着肮脏的黑色产业链。非法组织“渠县残疾人自强队”负责“收集”时值壮年的智障工,然后按照所谓《劳务协议》向新疆绿色建材化工厂提供零成本“货源”。如此,化工厂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赚取超额剩余价值,“自强队”则坐收无本之利———黑心阴谋家们在对包身工非人的奴役之上达至共赢。拐买人口、收买被拐买人口、强迫劳动,这条触目惊心的利益链浸着血泪、载满叹息。肮脏的常态化交易已远非数罪并罚与牵连犯所能遏制,结合犯立法势在必行。结合犯的存在意义正在于突破已有的数罪并罚制度或牵连犯制度以加重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立法者在为并发性结合犯配置法定刑时,其法定最低刑与法定最高刑应当高于合并刑,即其最高刑与最低刑应当分别重于合并刑的最高刑与最低刑,并允许对合并刑的刑种进行突破,还要求立法者在为牵连性结合犯配置法定刑时,其法定最高刑应当高于目的犯罪的法定最高刑。〔10〕

四、立法层面:扩充强迫职工劳动罪,加大打击力度

1.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立法缺欠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日益深入,市场主体多元、经营行径多样,劳资矛盾频发、暴力事件迭起,现有的强迫职工劳动罪已显单薄。在主体方面,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该罪名只规定制裁合法的单位里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直接责任人员,遗漏了非法单位里强迫劳动现象。对个人强迫他人劳动的,又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无法给予打击。〔11〕在客观方面,罪状描述过于单一,局限于“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职工劳动”,对暴力、威胁等虐工行径没有规定,使得一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黑心雇主逃避审判、逍遥法外。在刑罚方面,代罚制有失偏颇:理论上犯罪主体与惩罚对象分离不利于预防目的的实现,实务中雇主与直接责任人员分责不均不利于罪责自负原则的贯彻;自由刑太过轻缓:就强迫劳动的种种恶行和被强迫者从肉体到内心都伤痕累累的后果而言,三年以下的自由刑实在显得太轻了;〔12〕罚金刑数额难定:太低不足以威慑犯罪、补偿受害人,太高则往往难以执行。〔13〕2.改革建议首先,扩充主体范围。1997年《刑法》只考虑到合法的用人单位强迫职工劳动的问题,忽略了非法组织与自然人实施上述行为的可能性,不利于雇工群体利益的保护。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当下,只要存在雇佣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强迫职工劳动的现象,不应因盘剥组织的性质与形式有别而限制打击的范围与力度。尤其目前对智障人群保障制度缺失、社会关怀不足的情况下,刑法更应发挥其保障法的作用,首先从主体设置上严密法网,将非法组织与自然人纳入其中,由特殊主体的单位犯罪变更为一般主体的一般犯罪。其次,完善罪状描述。尽管有些学者解释说,限制人身自由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监禁、监视、软禁、殴打、捆绑的总称,所谓强迫职工劳动罪其本质是使用强制的方法迫使职工劳动,限制自由是强制方法,剥夺自由也属于强制方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举轻以明重,如果使用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职工劳动的,依旧属于本罪的范围。〔14〕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限制人身自由主要是指监视、禁止出入等使他人的人身自由受到若干限制的方法,其特点是违反劳动管理法规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规定,自行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规定了很多基准,或者在合同以外的单位规章中或者口头制定强制性的劳动基准。因此,限制人身自由并不涵括暴力、威胁、体罚、殴打等手段,根据罪刑法定的原则也不能将诸如此类的虐工行为解释进《刑法》第244条。为了充分保障包括智障劳工在内的弱势群体利益,罪状完善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以暴力、威胁行为强迫劳工劳动的行为入罪,在完善强迫职工劳动罪的客观方面,加强对劳动者人身权利的保护。再次,借助转化犯理论修正刑罚。如前所述,《刑法》第244条法定刑过轻,尚不足以遏止犯罪、平息民愤,应予调整。但目前我国现刑法典已有偏重嫌疑,再行加重有悖国际社会轻刑化趋势,实属不宜。因而,笔者建议,参考刑法典第247条之规定,运用转化犯理论成果,规定:限制人身自由以至延误医疗时间最终造成雇工伤残、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5条(过失致人重伤罪)、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式剥夺人身自由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2条(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最后,并处罚金刑,细化数额。鉴于诸多黑心雇主坐收无本暴利,一般数额罚金只能扬汤止沸,无异于隔靴搔痒。只有罚至其倾家荡产才能釜底抽薪。因此,笔者建议设置自由刑并处罚金,兼采倍比罚金制;同时辅之以行政处罚,剥夺从业资格,在经济上判处其死刑。

保障法范文篇2

弹指一挥间两年过去了,盘点两年来妇女儿童法律保障学校走过的历程、取得成绩、做出的探索,我们感到妇女儿童法律保障学校的最大创新,就在于一改相对分散的维权体系,走出了一条集约化的妇儿维权之路。

第一,强化整体联动,集聚维权资源。妇女儿童法律保障学校由天宁区妇联、区法院、茶山街道联办,开创了党委政府、司法机关、群团组织、社会力量联合维权的新格局。学校成员由来自妇联、街道、法院、司法局、派出所、社区等各个方面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并延伸设立了6个片区法律保障分校。学校主要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心理疏导、扶贫济困、打击违法犯罪等各项工作,这些维权资源在同一个学校的集聚、整合与联动,为辖区妇女儿童搭建起了一个强有力的维权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天宁妇联组织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突出法制教育,集中维权理念。作为一家学校,妇女儿童法律保障学校始终突出法制教育主题,两年来结合“五五”普法工作,开展各类培训、讲座50场次,受教育人数超过2000人次(其中妇女1200人次,儿童800人次)。法制教育针对部分妇女维权方式不理性、不科学的实际,将《妇女权益保障法》列为必修课程;针对外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长趋势和少年儿童应对危机能力薄弱的实际,我们开展座谈、讲座、参观学习、防火防灾防劫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学习中广大妇女儿童强化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在维权的理念上更多地关注法律途径,在维权的方式上表现得更加理性和谐,例如辖区朝阳三村金某的母子矛盾、丽华南村再婚夫妻矛盾等多起纠纷都在学校的调解中妥善平和地得以解决。可以说通过学习,妇女的维权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切实改善。同时,学校积极投身社区矫正工作,与法院少年庭、街道司法所、社区等共同配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开展结对帮教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情况达到“三清两明”:即,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行为习惯清楚,考核情况明确,活动范围明确,5名矫正对象无一例重新犯罪。

第三,实施六大行动,集合维权实践。为了达到“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培养实实在在的事例,建立实实在在的机制,推广实实在在的经验”这一目标,区妇联在推进妇女儿童法律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不务虚功,但求实效,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实施了“维权办实事六大行动”,在大维权中取得了大成效。学校实施了网络拓展行动、专群结合调研行动、互动教学学习行动、诉调对接维权行动、平安和谐家庭行动、假期法制实践行动,着力解决了法制教育软硬件建设、妇女儿童违法犯罪的情况掌控、妇女儿童应对外来侵害能力培养、反对家庭暴力、平安家庭创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警示教育等一系列课题。六大行动中派生出了社区与行政村结对共建、贫困对象工作信息档案、以案释法巡回宣传、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站,法院巡回审理点等多项工作载体,丰富了活动形式,提高了活动成效,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综合维权机制。

保障法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法保障

现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之一,我们国家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因此生活中出现了纠纷一般普遍采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因为当前从1999年依法治国的理念开始进入宪法,就标志着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其中建设法治国家成为目前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作为比较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当前乡村解决问题的核心,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意义也是举足轻重的。

1关于当前乡村的主要治理模式的发展

因为当前一般普遍使用两种意义上的乡村概念,第一种指的就是国家编制内的县级以下的建制,第二种就是自然而然演变而成的农村的概念,因为二者主要在现实意义上有不同,乡村涵盖的范围也是非常广的,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也是更加开放的。从乡村普遍的意义上对乡村的概念进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法治乡村来说,学界和官方当前一直在研究其中的主要意义,有的学者站在语文含义的角度上对乡村的概念进行研究,有些学者是单纯从地理的角度对乡村的概念进行研究,这些分析以及解读在现实上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为主要是基于对法治的尊重。当前虽然没有明确对概念作出界定,但是法治乡村也是目前乡村治理模式最终可能追求的,因为在法治的规范下,乡村的治理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治理的体系,可以更加合理地规范乡村村民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使得乡村的基层权力和公共权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制约,现在当前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使得农民的权利得到基本保障,这个样子就能够营造乡村振兴的环境。当前乡村治理的核心还是农业的发展,因为对于农民来说,农民如果有钱,富强起来了,就不会使得国家不稳定的发展,乡村治理的核心才会走向最终的成功。以前的乡村治理的模式,仅仅局限于一些固定的格局以及一些熟人社会,但是当前的宗法秩序主要是以自发的特征为主要限制的,家长权威现在也慢慢的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因此乡村的治理更加应该体现法治思维,目前已经成立的法律可能会得到比较普遍性的服从。法治得到服从主要依据的是能够体现以人民的意志制定的法律,因为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服从,关于法治社会最终讲究的就是一个法律制度,一个好的法律制度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服从,一个不好的法律,怎么样人们不会从心底里去遵守它。关于乡村的法治实际上讲究的就是从社会规律层面去规范乡村中生活人民的行为,使得人民的行为得到乡村规约的限制,目前来说乡村的法治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制约,因此不会受到个人意志的制约。当前主要是法治和人治相比,会从多个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同。主要是法治乡村的建设离不开许多人的参与,因此关于法治的重点是不能离开许多人的参与。关于乡村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实际上法治乡村建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控制进行的,因为当前关于国家规划以及扶持的措施之所以能够一直推进以及不会因为基层权力中个别领导以及农村自治过程的一些负责任因为私人的事情最后导致领导干部以及农村自治的结果发生大范围的改变。法治乡村主要是通过一些基层的政权组织对于有些公共权力的实施,进行权力的约束,这样可以使得乡村得到比较良好的建设,农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不会因为基层的官员私自进行权力的实施,相应乡村的法治建设。目前乡村的法治建设可以使得许多的基层的基础建设不会出现官员把基础的投资收入自己囊中的事情,导致最后乡村的基础建设无疾而终。

2乡村振兴立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研究

2.1关于农村“四项制度”。首先是对于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来说,通过立法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并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只有在农村承包土地的时候重视对于土地经营权的落实,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是要重视农村土地制度的落实,必须要允许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并且在科学技术、经济水平以及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效地结合着实际的要求对农用地的用途管制规定和用地标准进行规范,使得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用地等设施实施农用地备案管理。另外,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优化改善,通过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来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充实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最后对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来说,只有积极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2.2关于产业发展。第一步是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且要积积极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第二步则是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实际调研和经验的总结,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和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并积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第三步要重视对绿色乡村的发展理念落实,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2.3关于民生问题。需要尤为注重的就是农民的就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只有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并把农民技能培训列入地方职业技能培训总体社会救助体系,将给予其最大的经济保障。另外,我国现阶段的精准扶贫政策也有效强化了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等工作的落实,对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3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立法保障

现在关于党的已经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因此国家已经把重心放在了乡村法治建设上了。当前关于我国农村的乡村发展进程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其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的关于建设法治主义的国家。当前从法治观念的发展来说,从很久以前一直到现在,法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因此法治作为治理国家是一种比较认可的治理方式,是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都要依照法治进行治理,目前不是依靠任何单个人的社会权威就可以得到治理。当前“法治”一词可能最早是出现在现代社会中,因为此种治理方式对于保证乡村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可以推进党的“三农”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党的之所以把法治建设写入党章,也标志中国共产党可能想主要以此为一个长期发展的目标,因为当前在两会中,一直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研究,当前已经逐渐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研究核心。目前关于如何把党内的目标转化为一些重大的方针政策也逐渐成为主要的核心。3.2关于乡村战略的具体内容。当前,党的主要是要以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因为按照产业兴旺的概念以及乡村文明、生活富裕的观念来说,发展农业都是第一选择,实际上来说,不仅仅应该保证从经济得到振兴发展,还应该使得农村的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发展。3.3关于农村深化改革的基本保证。因为乡村振兴的实现一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的梦想,因此关于法治建设如果能够使得这个目标实现,农民会支持这个方针政策的。当前深化改革土地机制,进行农业经验机制的改革,完善承包体制,进行综合治理,一直是当前重大改革的核心,但是改革不能仅仅从表面上来说,还应该有一些依据。3.4适当补全依法治国中一些弱势问题。当前党的建设目标一直强调依法治国,但是乡村在依法治国的建设中是基础力量,但是在社会管理现在面临很大的转型的环境中,乡村建设也以自己的发展力量在发展,因为大多数的法律上还是和城市有关系的,所以当前的发展方向应该把重心放在乡村振兴的法治建设上,这样可以促进依法治国理念的发展以及普及。

4结论

上文主要就乡村目前主要治理模式以及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立法保障进行了叙述以及研究,可以发现乡村的振兴实施中需要依法治国理念的支撑,因为乡村是主要的基础力量,因为近些年来,一直把重心放在城市上,忽略了乡村的重要力量,当前乡村的法治建设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关于乡村的基础法治建设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普及,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旭光.关于我国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14).

[3]顾云霞.关于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保障作用[J].广西学报,2018(23).

[4]胡晓丽.国外法治农村建设的经验[J].经济论坛,2016(27).

[5]海若.乡村振兴法治建设的作用[J].资源导刊,2015(34).

保障法范文篇4

第二条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且不享受社会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按照本办法,享受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以下简称老年保障待遇)。

本办法所称社会养老保障待遇是指:

(一)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退职费;

(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工伤保险定期待遇;

(三)建设征地超转人员生活补贴;

(四)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移交地方管理军队干部退休金和无军籍职工退休金;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条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人员,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老年保障待遇。待遇水平根据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第四条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人员,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申请人员情况经公安派出所核实、经社会保障事务所公示无异议的,由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准。

第五条符合享受老年保障待遇条件的人员,经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准后享受老年保障待遇。

第六条享受老年保障待遇人员在享受老年保障待遇期间失去享受条件的,自次月起停发老年保障待遇。

第七条建立老年保障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制度。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区(县)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对享受老年保障待遇的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第八条支付老年保障待遇所需资金由市、区(县)财政部门共同筹集,市财政资金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向远郊山区(县)适度倾斜。老年保障待遇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九条老年保障待遇资金应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第十条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工作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共同负责辖区内老年保障工作。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

保障法范文篇5

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是近代刑法机能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应当是对立统一的,不可顾此而失彼。但是受长期封建法律义务本位观念与建国以来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影响,我国1979年《刑法》以及以后的单行刑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注重刑法社会秩序防卫机能的倾向。受这种刑法价值观念的影响,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为了惩罚犯罪,防卫社会,最终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在刑事立法以及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往往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于侵犯公民应有的合法权利。从司法实践来看,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相比较1叨9年《刑法))而言,新《刑法》在价值观上改变了过分重视社会秩序防卫机能的倾向,在立法上对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进行调整,从而在立法上实现刑法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并重。

一、刑法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调整的原因

一般认为,刑法的政治色彩是比较浓厚的,具有较强的政治职能。建国以来一个较长时期,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的综合作用,对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估计得过高,过分地强调法律特别是刑法的阶级属性,对于刑法应具备的社会属性,也硬性地带上了阶级属性,刑法的打击锋芒被主要界定为针对反革命罪,将各种严重的犯罪作为敌我矛盾去处理。1979年《刑法))虽然诞生于一个拨乱反正的年代,但是,在刑法领域,人们的观念并未发生转变,注重的只是运用刑法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并强调“决不应该给反革命分子、敌特分子和人民的其他敌人以任何危害人民、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自由和权利”。¹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被不自觉地忽视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重心早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阶级矛盾已经不被认为是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更加注重刑法的社会价值。对刑法的阶级性进行合理地扬弃,是时代的要求,反革命罪被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就是刑法的侧重点由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转变的最直接证明。强调刑法的社会职能就要求刑法做到公正、平等。法律也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做到人权保障。因此,国家根本任务的转变导致的刑法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新刑法中人权保障机能凸现的前提条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社会利益结构的一元化,使得刑法的政治性更为浓厚,刑法实际上也仅仅是侧重于保护一部分社会利益,即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由于长期以来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以义务本位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所有的法律都以创制并维持严密的社会秩序为最终目的,在社会秩序以及社会利益面前,个人需要以及个人权利被极度限制。体现在刑法上就是侧重于刑法的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例如实行有罪类推,就能使刑法能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遏制危害社会的行为,更好地实现刑法的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但是“刑法价值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因而社会生活的擅变必然引起刑法价值的转换。”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是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促使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解体,使社会利益结构呈现出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社会权利意识开始树立与强化,要求国家应当平等地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与要求。法的真谛在于对权利的认可和保护,法是权利的外化或客观的权利,权利是法的内容或主观的法。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个人本位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之相适应,从而为罪刑法定原则以及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罪刑法定与类推的矛盾不仅是刑法的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矛盾,而且是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矛盾。”º因此,经济体制的转型所导致的法律文化的转型要求刑法并重人权保障机能与社会秩序防卫机能。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总是神圣的,而神圣又是源于法律的公正性,因此,公正是任何法律的价值之一。同时,公正也是刑法的首要价值目标。在刑法公正中,立法公正又是首要的,它是审判公正与行刑公正的澎出。“现代刑法之所以被奉为正义之法,是因为社会安全的防卫与个人权益的保障在此获得了最终均衡。”»立法公正要求在惩罚犯罪、防卫社会、宏扬社会正义的同时要切实保障无辜的人不受罪刑追究,保障犯罪分子罚当其罪。以牺牲公民权利为代价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与公正同样作为刑法价值目标的人性要求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符合作为人之本性的仁爱与善良。人性论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反对任意剥夺或不合理地限制人的平等的自由权利,主张确立人的平等的,广泛的自由权利。刑法的人性要求刑法尊重犯罪人的人格尊严,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态意侵犯,不受过分之刑罚制裁;刑法的人性同时也要求刑法将个人自由价值放在首位,尊重公民的个人自由,使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实现严格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公正与人性共同构成了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理论基石。作为刑法价值的公正与人性的实现就要求在刑法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予以高度的重视。随着历史的进步,保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努力实现人权的保障也是世界各国刑法的发展趋势。在刑事法领域,国际社会亦通过了一些旨在保障人权的国际公约,如《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关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在保护被拘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方面的任务的医疗道德原则》、《关于保护面对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障措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维护和发展人权历来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保障人权也是各项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努力使自己在各方面融人国际社会,其中法律的接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要求中国刑法更加注重对人权的保障。正是在上述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刑法》对原有刑法的价值观进行了合理地扬弃,实现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与社会秩序防卫机能在立法上的调整。

二、刑法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调整的司法实现

新《刑法》对人权保障机能与社会秩序防卫机能的调整仅仅是刑法人权保障机能实现的前提条件而已。长期以来形成的刑法价值观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会随着刑法立法的改革而完全消除的,刑法人权保障机能的实现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我国刑事司法工作现状来看,要做到人权保障机能的司法实现,认识领域、刑事实体领域均应予以改进。

保障法范文篇6

1刑法保障机能的基础理论

目前,学界关于刑法机能到底包括哪些机能的观点不一。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刑法具有两种机能。根据划分内容的不同,有人认为刑法具有维持秩序和保障自由两个机能,也有认为刑法具有保护和保障两个机能[1]。二是认为刑法具有三种机能。具体是指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2]。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大多数持此说。三是认为刑法具有诸多机能。主张刑法除了三大主要机能,即规制机能、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同时还具有其他一些机能。在目前的刑法学学界,关于刑法机能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张:一是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认为我国刑法机能模式应坚持法益保护机能优先模式,适度向人权保障机能倾斜[3];二是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模式,认为在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发生冲突且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应坚持刑法的人权保障优先于法益保护;三是刑法机能动态平衡模式,认为维持刑法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有利于打击罪犯,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对公民人权的侵蚀[4]。

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的理论分析

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

2.1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基本含义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尊重公民的基本人权;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积极贯彻刑事法治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优先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优先。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就业压力空前增大,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各种民生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尊重公民的正当权利,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发挥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可能真正地构建好和谐社会。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2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刑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刑事法治的基本理念,不仅包括惩罚犯罪,也包括保障人权。刑法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来源,更是司法机关刑罚权的“魔咒”。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行使刑法赋予其的刑罚权,去追究相关公民的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司法机关也要根据刑法的规定在刑法法定的框架范围内进行追究,不能跳出罪刑法定的范围,更不能突破罪行法定的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刑法保障机能优先。因此,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是实现刑事法治的内在诉求。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现代刑事法治的重要标志,刑事法治的核心内容就是罪刑法定主义。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刑法保障机能优先模式也只有通过罪刑法定原则才能实现。罪刑法定原则诞生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其起初最基本的含义就在于对公民基本人权的保障。之所以实行罪行法定,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免遭国家公权力的任意践踏,就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实现刑事法治,就要积极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实现刑事法治,就要在当刑法的诸多技能发生冲突的时候,坚持人权保障机能优先。

3刑法保障机能的实现途径

强化刑法的保障机能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推进刑法宪法化,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强化刑法人权保障机能。3.1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是法律保障,而法律保障中的刑法保障又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三大原则之首,理所当然在人权保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近年来不仅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人权的法律保障,尤其是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目前的刑法毕竟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期待,中国能够尽早制定出更为科学完善的新刑法典,在保障人权方面能够走得更远。现在,罪行法定原则在我们国家某种意义上还只是停留在法典化的形式之上,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在实践中,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或者说真正地坚持罪行法定原则。虽然罪行法定原则早已写入了我国的刑法典,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真正地加以贯彻,坚持程序正义优先、人权保障优先的理念,那么,罪刑法定原则依然犹如一纸空文,形同虚设,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法典之上,并没有能实现其真正的司法化。因此,只有努力完善罪刑法定原则,将其从法典之上的形式化推进到刑事司法实践下的司法化,罪刑法定原则才能依法保障人权,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才能得以实现。

保障法范文篇7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内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在籍农业人。

第三条被征地农民满16周岁以上的,自愿加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其中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上的必须加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可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和安置。被征地农民已转为非农业户的,可按照灵活就业人员政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由被征地农民所在村(居)委会出具名单,所在镇区进行审核,经国土资源部门核准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同时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登记、注册。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自征地之日起半年内申报登记,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社会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资金由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实行个人专户与统筹帐户、专项调剂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养老保障的标准,按照高于本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的水平执行。参保人员按政府确定的月领取500元养老金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资金。

第七条土地补偿的集体收入,应优先用于缴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

第八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以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的70%(其中,集体补助承担比例为15%,个人缴费承担比例为55%)为基数,分别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一次性划拨和抵扣。个人、集体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达不到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标准的,按照本镇、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兜底补贴。

第九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统筹帐户资金,以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为基数,按照30%的比例,由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没有净收益或净收益不足时,由政府负责解决。

第十条政府按照不低于被征地农民所需养老保障资金总额10%的比例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调剂资金,并存入财政专户。调剂金来源还可以通过社会捐助、国有资产变现部分收入等资金补充。

调剂资金用于弥补调整养老保障待遇标准和超过预期寿命给付的养老保障金造成的资金缺,以及支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费。

第十一条本办法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且足额领取安置补偿费的农民,可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个人应缴纳养老金部分全部由本人承担,集体应缴纳的不足部分按照所在镇、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兜底补贴。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参保的,从缴费的次月起,按月享受养老保障待遇。养老保障待遇先从个人专户资金支付,个人专户资金不足时,由统筹帐户资金支付。

第十三条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可一次性支付给死者生前指定的收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第十四条参保人员出国定居的,终止养老保障关系,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十五条参保人员户籍从本地迁往外地的,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养老保障关系留存原地,达到享受待遇条件后在原地领取养老保障金;也可以根据本人意愿退保,其个人专户资金余额一次性返还给本人

第十六条全部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办理农转非户手续,以社会自然人身份参加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对有就业愿望并符合用工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将其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组织参加就业前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为其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及小额贷款等服务。

第十八条企业在用地时,优先安排符合用工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就业,并按规定必须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第十九条被征地农民仍保留农村户的,可继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享受有关医疗待遇;转为城镇户且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并明确劳动关系的,与用人单位其他职工一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城镇用人单位就业、未明确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的,按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参保并享受有关待遇;转为城镇户且享受城镇低保待遇的,按有关低保对象救助规定予以医疗救助。

第二十条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统筹帐户资金和调剂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核定的数额一次性足额划入财政部门开设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个人专户资金和统筹帐户资金全部用于支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

第二十一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转借、挪用、截留和挤占,除留足当期支付的社会保障金外,应全部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资金专户,滋生利息收入一起计入专户。

保障法范文篇8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含县城,下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范围内,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家庭财产状况和住房状况等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城市居民家庭。

本省廉租住房保障水平应当以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状况合理确定。

第四条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廉租住房保障管理工作,廉租住房保障的具体工作可以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实施机构承担。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发展改革、监察、财政、规划、国土资源、金融管理、民政、税务、统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做好廉租住房保障的相关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应当设专人负责保障对象资格初审上报工作,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保障方式

第六条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

本办法所称货币补贴,是指地方人民政府廉租住房保障部门向符合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条件、纳入保障对象、按照廉租住房保障的补贴标准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

本办法所称的实物配租,是指地方人民政府廉租住房保障部门向符合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条件、纳入保障对象、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并按照政府确定的廉租住房租金标准计收租金。

实施廉租住房保障,主要以发放货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为辅。廉租住房紧缺的城市应当通过新建、收购、改造原有公房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房源。

第三章保障对象

第七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以家庭为单位,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具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在当地工作或居住,申请家庭应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

(二)申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公布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标准。

申请家庭成员之间应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收养关系,包括申请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但申请家庭成员中已享受廉租住房政策或已作为其他家庭的成员参与廉租住房申请的人员,不得再次参与申请。

(三)未享受过以下购房优惠政策:

1、按房改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公有住房;

2、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住房;

3、参加单位内部集资建房;

4、拆迁安置住房;

5、政府提供的其他购房优惠政策。

第八条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保障面积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每年公布一次。县市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住房困难标准和保障面积标准应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确定。

第十条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

工薪收入:是指扣除交纳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后,单位发给的工资和各种津补贴以及兼职、兼业收入。

“其他”收入:指经营净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指个体、私营业主等合法取得的收入扣除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等,可以直接用于投资、消费和积蓄的收入。

其他经常性收入:包括投资收入、出租房屋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等财产性收入;领取的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遗属补偿费、赔偿收入、赡养费、抚养费、接受馈赠收入、继承收入等转移性收入;住房出售、拆迁补偿等财物收入等。

其中,工薪收入由工作单位出具证明,退休进入社保的,由社保机构出具证明。其他收入主要由个人诚信申报,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城镇居民享受的抚恤补助金、优待金、独身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医保报销的医疗费、医疗救助金、助学金、奖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以及临时性社会救助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一条家庭资产是指家庭所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主要包括:现金及活期存款(现金、活期存折、信用卡、个人支票等)、定期存款(本外币存单)、投资资产(股票、基金、外汇、债券、房地产、其他投资)、实物资产(家居物品、住房、汽车)、债权资产(债权、信托、委托贷款等)、保险资产(社保中各基本保险、其他商业保险)。

第十二条家庭住房是指全部家庭成员名下承租的现有住房和拥有的私有住房。申请家庭现有2处或2处以上住房的,住房面积应合并计算。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家庭平均住房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以及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人口数量、结构等因素,以户为单位确定具体住房保障面积标准。

第十三条采取货币补贴方式的,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

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由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城市居民低保家庭和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根据收入等情况分类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领取货币补贴的家庭应与出租房屋产权人或产权单位签订租赁合同,依据合同约定由户口所在地的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核定后将货币补贴直接支付出租房屋产权人或产权单位,也可直接支付给被保障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十四条采取实物配租方式的,配租面积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

对孤寡老人、军烈属、三级以上(含三级)残疾人、患有大病人员、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低保家庭中的无房户、承租危房、面临拆迁以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优先安置。单套配租住房因无法分割而超过保障标准面积的部分,按照当地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缴纳租金。

第十五条实物配租的租金标准实行政府定价。实物配租住房的租金,按照配租面积依据《湖南省廉租住房租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报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对城市居民低保家庭,可以酌情减免实物配租住房中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

第十六条现有租住或私有住房面积未达到保障面积标准的低收入或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时,可将原租住房退出后按无房户标准进行保障,私有住房也可交由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回购或代管,然后按无房户标准进行保障。

第四章保障资金及房屋来源

第十七条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实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其来源主要包括:

(一)市州、县市区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

(三)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四)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的补助资金;

(五)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金额;

(六)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

(七)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

(八)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修和管理,不足部分在财政一般预算中安排。

第十八条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主要包括:

(一)政府新建、收购、改建、腾空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公有住房;

(二)国有直管公房;

(三)单位存量公有住房;

(四)社会捐赠的住房;

(五)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第十九条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应当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并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廉租住房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应当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和就业的便利,尽可能安排在城市近期发展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区域。不得将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全部安排在城市边缘区域。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基本必须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环境设施。

廉租住房建设应当坚持经济、适用原则,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在较小户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满足住宅对采光、隔声、节能、通风和公共卫生要求,应当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住宅的要求,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廉租住房应当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

第二十条新建廉租住房,应当采取配套建设与相对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要达到10%以上,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比例要达到2%以上。

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合理确定套型结构。

配套建设廉租住房的经济适用住房或者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应当在用地规划、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配套建设的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套数、布局、套型以及建成后的政府收回或回购等事项。配件标准及其收回条件或者回购价格,作为土地出让或划拨的前置条件,并在规划审批、预售许可、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监管。对已经出让土地的,可以在规划环节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适当配建。

第二十一条廉租住房建设和保障执行以下优惠政策:

(一)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在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廉租住房,按廉租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三)市州、县市区政府或经政府认定的单位新建、购买、改建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报当地税务部门核准,免征契税。

(四)转让旧房作为廉租住房且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五)市场租赁住房按政府规定的租金标准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的小户型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经当地县级以上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认可,报当地税务部门免征房产税。

(六)廉租住房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印花税。

(七)经营、管理、租赁廉租住房,免征印花税。

(八)对个人取得的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九)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捐赠廉租住房房源、资金,按税法有关公益性捐赠政策执行;个人捐赠廉租住房房源、资金的,捐助额未超过其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准予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十)廉租住房建设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半收取经营服务性收费。

第五章申请与核准

第二十二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

(二)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

(三)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

(四)属孤寡老人、军烈属、三级以上(含三级)残疾人、优抚对象、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转业复员军人以及受到当地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提供相关证明;

(五)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前款规定的各类证明材料,应当提交经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复印件,并提供原件核对。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提供低保证明,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第二十三条申请廉租住房保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请家庭通过居民委员会或者承担住房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二)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通过审核材料、组织评议、公示等方式对申请家庭的住房、收入、资产等情况进行初审,对申请资格、保障方式、轮候顺序提出初审意见,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一并报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三)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会同同级民政部门就申请人的有关情况进行审核。

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对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后报市州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备案,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说明理由。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申诉。

第二十四条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民政等有关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必要时可以通过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至少最近6个月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有关个人、单位、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五条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对取得领取货币补贴或实物配租资格的家庭按住房困难程度、收入高低、申请顺序等因素排列轮候顺序。

实物配租应当优先供应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孤、老、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以及其他急需救助的家庭。

县市区实物配租房源不足的,市州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在全市州范围内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第二十六条申请人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人员结构、婚姻状况等情况改变的,申请人应当自改变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如实提交书面材料,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审核资格条件,按程序报批后调整轮候顺序。

第二十七条对轮候到位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已确定的保障方式,与其签订租赁住房补贴协议或者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后,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者配租廉租住房,并及时予以公布。租赁住房补贴协议应当明确租赁住房补贴额度、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的情形等内容。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一)房屋的位置、朝向、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和设备状况。

(二)租金及其支付方式。

(三)房屋用途和使用要求。

(四)租赁期限。

(五)房屋维修责任。

(六)停止实物配租的情形,包括承租人已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所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或者改变用途,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居住或者累计6个月以上未交纳廉租住房租金等;擅自对实物配租的住房进行装修和扩建、加建、改建、改变房屋结构的;故意损坏实物配租的住房及其附属设备的。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办法,包括退回廉租住房、调整租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等。

(八)其他约定。

第二十八条已登记为实物配租保障方式且轮候到位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无正当理由拒绝所配租的廉租住房或要求调换配租的廉租住房,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视同该家庭放弃本次实物配租资格,对该家庭重新排队轮候,并将该廉租住房按轮候顺序进行配租,调整的结果及时予以公布。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加强对全省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定期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对有关部门或单位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公布监督检查结果。

第三十条对未按规定比例进行配套建设及户控面积超过标准的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部门不得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报告。

第三十一条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为保障对象建立廉租住房电子信息档案,并定期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人口、收入、资产和住房状况进行随机抽查。

第三十二条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每年应按时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资产和住房变动情况。

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应对申报情况进行复核、张榜公布,并将申报情况及复核结果报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口、收入资产和住房等变化情况,定期调整租房补贴金额或者实物配租面积、租金等。对不再符合规定条件的,取消其廉租住房保障资格,停发租赁住房补贴,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收回廉租住房。

第三十三条新建、收购的廉租住房产权登记在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廉租住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单位名下,按照属地原则进行管理。建设、收购的廉租住房的产权人不得将房屋转让、抵押。

第三十四条廉租住房只能用于申请家庭及其成员自住,不得转租、转借以及从事居住以外的任何活动。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违反前款规定或者发生第二十七条第(六)项行为的,由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收回其承租的廉租住房。

第三十五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未按照合同约定退回廉租住房的,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退回;逾期未退回的,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合同约定,采取调整租金等方式处理。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拒绝接受前款规定的处理方式的,由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三十七条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的家庭成员对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中的行政管理行为有异议或不服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市州、县市区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并给予警告。

第三十九条申请人以虚报、瞒报情况或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不正当手段,骗取审核同意或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由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对已经登记但尚未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取消其登记;对已经获得廉租住房保障的,责令其退还已领取的租赁住房补贴,实物配租的,退出实物配租住房,并按同期市场租金标准追缴占用期间的房屋租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对出具虚假证明的组织和个人,由房地产(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提请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障法范文篇9

一、医疗保障对象

本实施细则所称的“优抚对象”是指具有常住户口,并享受抚恤补助待遇的下列各类优抚对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退役人员。以上对象除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外,在本细则中简称其他优抚对象。

二、医疗保障原则

优抚对象按照属地原则相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救助制度;建立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保障水平与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负担能力相适应;给优抚对象医疗服务优惠和照顾。

三、医疗保险制度

(一)国家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予以保障。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工作单位的随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无力参保或无工作单位的,所需经费由县财政部门全额拨付给县社保机构,县民政部门负责统一办理参保手续。

(二)在城镇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其他优抚对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个人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补助,所在单位要按规定缴纳单位应支付的参保费用。所在单位确有困难的由民政部门统一提供名单,其单位缴费部分,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认后,由县财政安排资金直接拨付给县社保机构。

(三)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内的城镇其他优抚对象,按规定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费由民政部门统一提供名单,经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认后,县财政部门全额拨付给县社保机构;居住在农村的其他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财政部门按县民政部门提供的名单将经费拨付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各乡镇负责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规定落实相关政策。

(四)参加上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其他优抚对象,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

四、医疗优惠政策

接诊的医院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尽可能减少患者负担。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在县公立医院就医,凭证件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取药、优先住院,医疗机构应减免有关医疗服务费用。

五、医疗费用报销

优抚对象参保后,其医疗费用按照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府发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府发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的文件规定报销。

六、医疗补助制度

优抚对象在享受医疗优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以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不含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不予报销的自费费用),超过一定数额影响生活的,由县民政部门在医疗补助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七、医疗资金管理

(一)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所需资金,由县民政局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财政负担能力、优抚对象实际支出和原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测算,经县财政局审核确认后,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医疗补助资金筹集可用社会捐助、福利公益金、上级下拔的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经费作为补充。

(二)县民政局应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不得单独开设账户,不得与抚恤、城乡医疗救助等专项资金混用,不得用于优抚对象生活困难补助,不得用于医疗机构补助,不得用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民政部门管理工作等支出。年末结余资金,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监督检查。

(三)条件成熟时,对发给个人的医疗补助资金,应实行社会化发放。

八、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为加强领导,成立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

民政部门负责做好联系、协调、审查工作。严格审查享受医疗保障优抚对象的资格,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统一办理相关人员的参保登记、缴费等手续;乡镇民政办要做好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参保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服务管理工作,按规定保障参保优抚对象相应的保险待遇。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同财政、民政部门共同解决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障法范文篇10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法治研讨会”由县委政法委、人大内务司法工委、县农委、县法学会联合举办。本次研讨会得到全县各乡、镇(区)及县直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在座各位的积极参予。特别县农委和县检察院,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撰写了数量多、有深度的论文。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研讨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很多问题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既有面上的问题,更有深层次的问题,农村的面积和人口无论在我县还是全国都占绝对多数,“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城乡差别得不到平衡,就难以在我国发展经济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的社会。而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牢牢抓住法治这个根本,围绕这个问题论文作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我县今后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在大家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及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扩大的问题仍未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农民群体还较穷困,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参予发展共享改革成果,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基础,农村面广,农民人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不与城市同步发展,农民不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空话。因此要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扩大内需,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占我国人口的70%,消费潜力大,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刺激他们消费欲望,转化为强大购买群体,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就能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农业大县的要想在经济发展中有新的跨越,必然要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繁荣农村,富农强县,全面达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丰富,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政治还涉及到文化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农村面广人多,基础薄弱,区位差异大,受教育水平低,陈旧观念深等都决定了在农村推进改革创新的艰难,需要时间和耐力,不能急于求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五·五”普法已有多年,虽有成效,但差距仍很大,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加强法制保障。

首先要广泛开展法治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信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是法律理论指导下的价值追求。主要目的是以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权利,转变“守法”观念为崇尚、信仰法律,积极主动学法、守法、依法维权。其次是民主政治的法治保障。要依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严查破坏选举,压制民主、贪污腐败等行为,保障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要依法保护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和征地补偿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以维护好农村的稳定。四是农村公共事业的法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促进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五是农村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维权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搞好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确保稳定。

三、各级、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配合,切实做好“三农”的服务保障工作。

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推进农村依法行政,保障各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生产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法制建设的根本保障,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议题,各级政府起主导作用,要建立服务和阳光型的政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事务。政府的农业部门要发挥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和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三大职能作用,以确保国家有关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惠及农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使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开展。

公安、司法机关要运用法律维护好农村稳定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发源地,随着改革的发展,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央连续几年出台政策支农、惠农、富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社会治安环境问题,村霸土痞黑社会性质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征地拆迁、农民维权、社会保障、侵财伤民、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显突出,已影响到农民生存和生活问题,作为公安司法机关要重心下移,人力和注意力侧重农村,根据自身职责,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坚持公平正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正常的民商事交易活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