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8-31 16:47:57

教育新理论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三足鼎立模式

⒈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弊端

⒈⒈家庭教育的优势

⒈⒈⒈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⒈⒈⒉家庭教育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⒈⒈⒊家庭教育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

⒈⒈⒋家庭教育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家长的性格会直接导致下一代人形成相近的性格。

⒈⒈⒌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⒈⒉家庭教育的弊端受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和思想的封建,“打”和“骂”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家常便饭,成为了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疾。但是打和骂在本质上是爱孩子,动机、出发点是好的,方法和思想是可以转变的。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家庭教育由于没有系统性,不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加之部分父母的过度溺爱,家庭教育甚至往往建立在纵容和胁迫的基础上,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品行和创造性的思维。不和谐家庭和家庭成员本身的不良性格对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而且是根深蒂固的。

⒉三足鼎立模式的初探

⒉1家庭与学校构建第一支柱

⒉⒈⒈学校教育的三大优势首先从教育目的比较,学校教育有着科学性,清晰、明确、全面且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家庭教育由于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其教育目的就带有主观随意性。其次从系统比较,学校教育有着自己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财政拨款等,因此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能使教育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家庭教育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最后从组织比较,学校教育有着极强的组织性,这也是家庭教育所无法做到。尽管现在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普遍多于在家里的时间,但是在入学前的教育中家长已经可以观察出孩子的特质。那么在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学校应该提供这样一个长期、全面、指导性强的平台,依靠次数不多的家长来做到对孩子本身的“因材施教”是远远不够。一个班集体那么多个学生,老师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真正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内心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家长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尽管目前通过后期教育造就了大量的人才,但是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成就“大家”的几率要大得多。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前作好调查、分析和规划的统筹工作就迫在眉睫。

⒉⒈⒉孩子个体发展家庭规划档案的建立档案系统由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起草和由学生的家长具体完成。由四个方面构件档案:一是基本情况,介绍学生以及其家庭配置和具体成员情况;二是记录兴趣爱好,将学生的天赋亮点和趣味趋势加以总结;三是记录心路里程,孩子的思想会时刻体现在他的语言行为中,家长充当记录员的角色;四是阐述学校特色,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势集中在那些方面,还有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适应性做出初步评估。

⒉⒈⒊孩子个体发展学校规划档案的建立学校是一个大型染缸,丰富多彩的学科和参差不齐的办学力量正如色泽鲜艳的各种颜料。通过此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对孩子的适应性和延伸性做出初步评估。档案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整体概况的介绍,包括教学设备的基础和提升、学科建设的概况和发展、师资力量的重心和优势。保证学校的最新信息尽快更新。二是罗列学生走向的成功的现实例子,通过对优秀学生长期全程的跟踪记录和探索,找到那些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三是权利义务的交融,学校把家长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和老师的师长权利义务加以提炼,把两种权利义务的交集罗列出来促进家长教育的系统化和老师教学的威严化。

⒉2社会与学校构建第二支柱

⒉⒉⒈社会教育权的概念所谓社会教育权,是指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有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以及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向社会成员实施教育影响的权利。前者是创办私立教育机构的权利,后者是在社会教育化背景下确立的一种新权利。所谓社会教育化,是指社会的非教育组织或机构逐步赋予自身教育职能的过程。落实社会教育权、实现社会教育化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社会有义务关注每位公民的发展,有义务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学习和获得生存的机会,应主动承办各种教育,创设科学的教育机制,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教育化,就是使教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所有社会结构单位都有教育的权利同时都负有教育的责任,整个社会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社会教育化首先要实现社区教育化,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居民相似的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以及民俗传统为社区教育化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1]

⒉⒉⒉社会和学校最终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和学校在教育上的绑定是大势所趋。社会提供对人才最准确的需求,学校提供最完善的培训系统,最后由社会和学校组成的第二支柱去扮演“雕磨者”的角色。雕磨者将会对家庭提出最原始的要求,要求家庭提供整个系统所需求的最符合时展需要的“原材料”―人。社会和学校一旦构建成有机整体,那么对“原材料”的选择将是素质化的甚至是数字化的,这必定对家庭提出强烈挑战,那些对孩子的非理性溺爱和放任自流的家庭将扮演牺牲者的角色。

⒉3家庭和社会构建第三根支柱

⒉⒊⒈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⒉⒊⒈⒈社会交往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社会交往,加入许多群体组织,甚至同时加入几个群体组织,成为几个不同群体的成员。就个人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自尊的需要,增加自信感和力量感,获得安全感等。总之,加入群体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

⒉⒊⒈⒉社会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风格、情感、情操等。道德是依靠说服、示范、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以及教育来起作用的。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着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小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学习、劳动和日常交往中的相应的道德关系,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⒉⒊⒈⒊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在这里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种类的艺术作品、电视、电影、互联网络、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游乐场、歌舞厅、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从审美角度认识与评价现实的形式。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概括、凝练,以独特的方式再现出来,因而是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人文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暗示性、感染性和模仿性,在接受者的意识中创造出独特的“第二现实”,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作用和鼓舞作用。特别是文学、影视、戏剧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鲜明的人物,往往成为儿童爱戴和崇拜的对象和理想的化身。大众传媒的功能是利用各种现代社会传播手段传递各种文化价值、社会道德意识和其他社会信息,许多艺术作品和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大众传媒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大众传媒在传播速度和空间范围都远比传统的传播手段优越得多,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2]

⒉⒊⒉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初探

⒉⒊⒉⒈家庭教育最普遍的四种类型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一般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独裁型,这是一种专制的形式。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尊心在这种家庭中会受到严重的压制。第二种是保护型,这种类型虽然也是出于强制和严格服从,但形式不同,他处心积虑地保护孩子免遭困难,过分地保护、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损害。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在这种家庭中每个人各自作自己的事,各自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很少有感情的交流和互相间的帮助。这种家庭使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互相隔阂,造成沟通上的问题,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第四种是合作型,在家庭成员的合作气氛中,孩子的自我中心倾向逐步得到克服,获得社会交往的有益经验。这种家庭在共同的生活中有一致的生活目标和道德价值标准,并且有积极的信息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儿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受到积极的移情作用,对周围的人和事逐步学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从而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

⒉⒊⒉⒉社会教育家庭化首先,社会舆论积极的引导,把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放到比较显眼的位置。学习并且借鉴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把家庭教育放到社会教育中去,社会建立起关注引导甚至是监督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法律依据。其次,以居委会或者小区建立起家庭教育宣传窗口和咨询站同时时时监控,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对于家庭暴力等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且进行心理引导。

⒉⒊⒉⒊家庭教育社会化作为家长,如何构建这根与社会联系的支柱是核心内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根支柱,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顶梁柱。社会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既然成员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人,没有人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没有什么影响比社会对家庭的影响更为深刻,而家庭却有反作用于社会。这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关系。首先,树立社会的责任感。对孩子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对孩子和自己负责。如果任由社会的阴暗思想滋生蔓延甚至灌输给孩子,那么是对孩子和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其次,在家庭内部推广民主思想。所有成熟文明的社会都是民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个性和谐相处碰撞出人性和和谐的火花。第三,把孩子尽可能早的引入社会,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团队活动、社会活动。中国孩子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忽视了团队的力量,并失去了在团队中增强责任感、锻炼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机会。一个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的孩子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最后,用平等和谐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一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表扬孩子的优点。;二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三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四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五要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六要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⒊⒉⒊家长必须做好家庭教育的“导演”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角”,那么家长就是“导演”。最后的结果如影视作品一样需要社会大众的检验。家长必须随时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与时俱进。有些家长一味的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从来不审视自己,担当起“好榜样”应该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2

一、按照质量互变规律,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

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是普遍起作用的。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哲学史上记载着一个有趣的问题,放一粒谷子在地上,会不会形成一个谷堆?回答当然是不能。那么再放一粒谷子在地上,会不会形成一个谷堆?回答当然还是不能。但是这个问题如果一直重复地问下去。最后总会有一次这样回答,再放一粒谷子在地上,能形成一个谷堆。那么一粒谷子能否成为一个谷堆?回答是能。又能又不能,看来是矛盾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事物微小的、不明显的数量变化,在没有改变事物的质的时候,事物还是原来的样子,好像静止不变,但是量变到达一定的程度,突破一定的界限,这时,明显的、根本的、性质的突破变化发生了,这一事物成了别的事物。

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现在重复原来的问题。学生认识一个字,能否阅读一般书报?回答当然是不能。那末再认识一个字,能否阅读一般的书报?回答当然还是不能。但是这个问题一直重复地问下去,最后总会出现再认识一个字,能阅读一般书报。这是语文教学中,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现代社会里识多少字才能阅读一般的书报呢?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汉字中最常用字560个,常用字807个,次常用字1033个。三者合计2400个,占一般书刊用字的99%,所以小学生如果认识2400个常用字就能阅读一般书刊。这2400个常用字是量变到质变的界限。

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一、二年级识字的总数大致是1200字,是近七十年来最低的水平。小学生读了两年的语文,连一般的书报也不能读,语文的水平如何能提高。

我国古代的周兴嗣能在一夜之间将1000个不同的常用字编成四言的押韵体《千字文》,既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又通俗易懂,和辙押韵,成为历代的识字课本。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2400个常用字,编成琅琅上口的《两千字文》,作为学生的识字课本,使学生尽快地实现识字到阅读的质变。

识字和阅读的关系如此,阅读和作文的关系也是如此。阅读是语文材料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没有“进”就没有“出”,没有吸收,也就没有表达。只有吸收多了,表达起来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一个人没有读过书,肯定不会作文,读了一篇文章,也是不会作文的,所以古人说:“能读千赋,则能为文。”究竟阅读量达到多少,才能独立作文,对此还没有研究成果表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一定的界限,才能独立作文,则是普遍的规律。山东龙口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表明,学生的阅读量是作文的基础。因此我们国家应该组织科研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阅读量指标,拟定各年级学生必读的书目。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两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突破界限后,向阅读转化;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突破界限后,向作文转化。所以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就要在小学阶段实现两次突变。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中心,实现识字到阅读的质变;中年级要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实现阅读到作文的质变;高年级要以作文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按照普遍联系的观点,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唯物辩证法就是把普遍联系的观点作为自己的一个总特征。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体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开始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恩惠。而语文的课文是永远带有滞后性的,课文的内容总是落后于时代。要解决这一对矛盾,把小学语文和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就要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因此,要设立课外阅读指导课,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以课内带课外。课外阅读指导课要与各年级的教学重点相结合。低年级要通过课外阅读巩固课内的生字,中年级要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高年级要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训练积累材料。把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现代化的信息,又为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提供广阔天地。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阅读观、大写作观,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贴近现代社会,提高语文水平。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小学语文教学还要与各科加强横向联系。语文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历史、地理、自然、政治、文学等知识;语文教学中,既有语文能力的培养,又有思想品德的陶冶,智力的训练,美育的熏陶等。而各科教学中又都有语文的因素。一个小学生如果不能理解“降低了三分之一”和“降低到三分之一”,是不能学好数学的。白居易如果不懂音乐,也不能在《琵琶行》中写出描绘音乐的美妙语句。要加强语文教学的横向联系,必须设立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如音乐作文课,让学生欣赏音乐美,并学会用文字表达;图画语文课,让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图画,想象课文中的意境,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阅读实践课,让学生根据新产品的说明书,去使用新产品……

三、按照对立统一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在内容。任何事物,任何过程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例如识字和阅读,语文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学生不认识课文中的字,且不同的学生,不认识的字不同,这就出现了识字和阅读的矛盾。但两者又是统一的,识字可以帮助阅读,阅读又能巩固识字。再如阅读和作文,阅读可以为作文提供借鉴,但是阅读又往往容易束缚学生的作文思路,处理得不好容易出现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一个复杂事物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它们组成一个矛盾群体。矛盾群体中的诸矛盾,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的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此外同一矛盾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有其不同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小学生刚入学,学习语文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因此低年级的主要矛盾是识字。这期间的语文教学要围绕识字进行,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都要围绕着识字教学,当学生认识了2400个常用字以后,识字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所以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阅读。识字、写字、听话、说话、作文都要为阅读服务。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都要为作文服务。

对立统一的规律认为,由于事物的矛盾是一个群体,矛盾与矛盾之间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当我们设法解决一个矛盾时,必须考虑到事物的群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在写字课时,教师对学生写字的规范要求很严格,而识字课时,则只强调识记汉字,忽视了书写的要求,造成大部分学生执笔姿势不对,字形不规范的陋习。说话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说话规范,而在阅读课时,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语病,教师也不予纠正,这就不利于语文素质的提高。所以语文教学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重视整体性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我认为应该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在课程的设置上,小学语文科应设置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活动课,而且需要有统一的计划和要求。

二、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组织力量编写融2400个常用字于一体的信息量大的《新千字文》或《新三字经》,作为识字教材;要对每年级课外阅读的书目,作为必读的材料。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媒介生态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进入21世纪,媒介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格局,而“智能+”出现则打破了新闻传播原有的价值选择标准和制作规范。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出调整甚至改变。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如何调整和改革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就成为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有关体育新闻专业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时间点,一是全国体育新闻专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即2005年前后,这一时期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与本研究的关联度并不高,原因在于原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围绕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架构,按照新闻传播学所包涵的四大板块设置的。二是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期,即2010年之后。这一时期,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已被打破,虽然课程架构不变,但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关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育新闻专业博导于晓光教授在《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研究》一文中提出,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与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用教材、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应与体育专业的同类课程有质的区别;融合化即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建设一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建立一种新型的知识体系。[1]武汉体育学院的张江南教授在《新时代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探析》一文中专门谈到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他认为应该整合模块教学、强化双语教学、巩固实践教学。其它相关研究的观点基本类似,他们大都认为,随着新媒体飞速发展,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重视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2]基于以上分析看出,面对新媒体生态环境,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要以国际视野来审视我们自己,共同提升。

1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

1.1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全国各高校针对指导意见开始了新一轮的教改思考。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中美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笔者收集了我国7所院校(包括台湾地区1所)以及美国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体育传播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类似,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主要是根据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特点,设置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主干类和专业模块类四类课程,专业课程体现出“大新闻”观,以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为主体。同时,在设计中强化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识类课程的覆盖面虽较广,主要涉及政治、法学、历史、外语、体育等学科,注重思政与人文教育,但很少涉及自然、艺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忽视了科学知识的全面发展。这与我国大部分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开设在专业体育院校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二,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选修课,既有共性,亦存在差异性。共性有两点,一是按新闻专业的不同方向以模块的方式设置相关课程,且大都划分为报网及广播电视两大模块。二是体现体育特色,既包括相关的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包括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理论及业务课程。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特色”的不同,虽然所有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中都把体育作为其特色,有些院校偏重“体育技术+新闻传播”,有些院校偏重“体育技术+体育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有些院校注重“体育特色项目+新闻传播”,譬如沈阳体育学院根据其地缘优势,偏重冰雪项目。第三,普遍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从上表各院校实践环节的设置可以看出,所有的体育院校都是实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采、写、编、评、制、播、导等实操能力。

1.2中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目前,在美国开设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有几十所,这些学校大都为综合性大学,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一般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院,且大都作为学生在高年级的兴趣选修专业设置。其课程类型与我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实践课程等。就课程内容而言,其通识基础课主要依托本校学科资源开设,呈现出“大学科”的特点。所涉及的课程非常广,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春田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信息素养、艺术和人类学、分析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多元文化研究、社会公正、体育六个部分组成,注重学生能力和知识或理解领域。印第安纳大学人文学体育新闻专业通识教育既有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包括生命与物理科学的课程,还有分析推理、文化理解等相关课程。而专业基础课则依托新闻传播学母学科,呈现“大新闻”观特性,各高校基本一致。美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也基本相同,大致分为新闻传播学类、体育新闻传播学类、体育类和其他类。新闻传播类课程强调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了解及对新闻传播基本技能的掌握,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法规、报纸设计与制作、专业写作、美国新闻等;体育类课程是指以体育为主的理论课程,包含体育与管理、休闲、产业、文化等课程类型,譬如全球化体育管理、体育企业管理、休闲体育项目、美国体育文化、体育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体育新闻传播学类课程是最能区别于任何其他专业的,譬如印第安纳大学体育新闻新闻传播类课程包括体育新闻学概论:争议、冲突和品格;体育新闻写作、健康传播学、体育心理学、跨文化健康、医学人文与健康研究等,主要是为学生从事体育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素养。其他类课程一般是文学类或者社会科学类课程,目的是为专业学习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或者研究方法的辅助。美国高校的任选课程设置内容主要是专业细分的分支或方向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选择。春田学院和布拉德利大学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任选课程主要集中在体育新闻传播学和新闻传播学两个专业领域阿什兰大学的辅修课程可以选择其他学院或者本学院其他专业进行修习。印第安纳大学的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类似课程内容主要为提升学生基本技能、语言文化水平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生命与物理科学等素养服务。由于体育课程是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渠道,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支撑所以将一般设置在通识教育类的体育课程按照专业任选类课程分析,春田学院根据学校自身的体育专业特色为学生开设了近100门体育课,涉及约69项运动。除此之外,各高校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俱乐部运动、校内活动和个人锻炼和娱乐等机会,以保持学生健康的身体状态。这些活动也为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了解体育运动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体育兴趣在实践学习方面有所选择和倾向。美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一般是以实践和课堂学习的方式交替进行,既有校内的实践平台,也有各种在媒体的社会实践。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了便于比较,笔者选择了佐治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体育传播专业作为比较对象。佐治亚大学成立于1785年,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学和佐治亚州大学系统规模最大的学校,被誉为美国南方三所“公立常春藤”大学之一。佐治亚大学亨利·W·格雷迪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HenryW.GradyCollegeofJournalismandMaCommunication)创建于1915年,获得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通过表1和表2、3的对比及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美国高校体育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相比,两者无论是课程结构还是课程内容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第一,美国高校体育传播专业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一方面秉承“大新闻观”与“大学科”相结合的设置理念,为了能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业态的变迁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实行“大学科”的通识教育与“小众化”的专业教育,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与其他教学单位合作开课已成为主流(74.6%)[1],建构了新闻人才复合式知识结构,使具备“采写编评”专业素质与高度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真正适应现代业界需要,如此既能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又能培养具有人文精神人才。这与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大新闻”观下体育特色与新闻传播相结合的模块式课程结构有较大差异性。第二,佐治亚大学体育传播专业中新媒体相关的课程理论与技术并重。这些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向,又要求学生学会新媒体从生产到制作的基本技术,传授的技能包括:在网上使用视频、图像(静态展示和幻灯片动态展示),通过网站来进行新闻报道和公关活动,为网站编辑、写作、进行广告推广以及设计布局,为移动设备创作内容,使用博客和社交媒体,在线出版管理,甚至是创第三,美国部分高校把体育新闻传播作为获取专业证书的兴趣课程,从第六个学期开始,对体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集中学习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理论与技术、体育与媒介三个方面的专业课程,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专业证书。

2结论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4

一、基本情况

复兴区位于邯郸市西郊,现辖1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共15个村、45个社区,区内有中央、省、市属企业、事业单位129家;全区总人口25万人。目前,全区共建立新型生育文化大院54个,新型生育文化园地98个,成为我区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的重要阵地,是组织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活动开展情况

根据冀育联字[2004]1号文件要求,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评估工作方案》,我们对全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自查和评估,评估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主管计生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政府主管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文教体局、区民政局、区妇联、区工会、团委、计生局、计生协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区计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1999年3月,区委宣传部、区计生局联合下文,制定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2002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新型生育文化县(市、区)活动的意见》,提出工作要求和奋斗目标,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二是纳入目标管理,建立例会制度。区委、区政府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区委宣传部、区计生局作为此项活动的牵头部门,每季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在每月5日的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例会上学习上级要求,制定工作措施、安排落实、督导活动开展情况,抓好阶段性工作。三是巩固宣传阵地,配强计生队伍。我们进一步巩固完善人口学校、育龄妇女活动室、会员之家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在农村建立了“计划生育宣传一条街”、“婚育新风知识长廊”;在城市社区开设了“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在厂矿企业建立了“生育文化园地”,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同时,充实了各级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电视、VCD、微机等宣教工作设备。在经费投入重点倾斜此项工作,购买宣传设备、制作宣传展牌、购置宣传资料等,有力地促进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人口理论学习培训情况

加强人口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领导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增强责任感,发挥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作用。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促进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近年来,我们把人口理论学习培训工作做为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安排。一是将国家的“一法三规”、省《条例》及党和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领导讲话纳入区、乡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至少组织4次学习活动,做到了“四有”(即学前有准备、学中有笔记、学后有体会、学习有考勤);并在区党校开设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理论课程,对全区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人口理论培训,增强了人均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各级各部门,重点是成员单位部门也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了政治学习内容,每年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计生政策,提高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发挥部门的职能,积极参与计划生育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和“三下乡”服务,充分运用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等宣传工具,为辖区育龄群众开展服务,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添砖增瓦。三是认真组织培训各级计生干部,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每年按照培训计划,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和到外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区对乡、办及区对口单位的计生干部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乡、办、区对口单位对村、社区及二级分厂的计生工作人员培训不少于6次。努力提高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乡、村利用人口学校、育龄妇女活动室等,采取组织育龄群众上课、开展文艺活动、季服务活动收看宣传片等方式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提高育龄群众知晓率,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我们积极运作承办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教育项目和预防“艾滋病”宣传项目,在大中专院校开设了青春期知识教育课,制定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培训了一批师资力量。我区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教育项目的做法,在今年5月份在大连召开全国计生协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教育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国家、省计生协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三)开展活动和群众参与情况

为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满足育龄群众对科学、进步、文明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需求,我区成立“复兴区婚育文化艺术团”,乡、办及区对口单位相继成立了艺术分团,吸收能歌善舞、能说会唱、热心计划生育事业的人士参加艺术团,区、乡、村三级都有婚育新风志愿者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就身边事、身边人编成文艺节目,利用庙会、重大节日(元旦、春节、5.29和12.18会员集中活动日)等,组织上街集中活动或深入到村、社区、厂矿事业单位演出。2002年我区婚育文化艺术团参加了省计生协的调演,受到省计生协领导的好评。乡、村两级的婚育文化艺术团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五彩周末”等活动,成为我区群众业余娱乐的一支重要队伍。在农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城市社区开展五好幸福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兴趣。全区开展了评选“五好家庭文明户”活动,已经坚持十多年了,该区连续多年被省、市评选为“五好家庭文明户”单位,社区文化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居民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年来,我区共举办大型集中宣传活动25次,举办知识竞赛10期,召开座谈会21次,举办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的书法、绘画展比赛8次。全区共评选出幸福文明家庭2782户,“十星”级文明户3892个,群众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四)宣传站和人口学校建设情况

宣传站、人口学校和育龄妇女活动室、生育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园地是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区、乡、村三级克服资金困难,积极运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加强硬件建设。区宣传站建起了复兴区计划生育宣传中心,按照“八有一能”的标准,配齐了照相机、摄像机、幻灯机等必要教学设备和宣传器材,培训专业人员,录制和编辑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活动情况及宣传专照节目。区宣传站配备3名工作人员,乡、村三级配备了1名兼职宣传员和3名以上的婚育新风志愿者。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区开展创建新型生育文化先进区活动,共建成新型生育文化大院54个,生育文化园地98个,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乡、村两级人口学校全部达到了“八有一能”的标准,做到知识板块常更新、宣传橱窗常更新、图书购置常更新,进一步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知情选择宣传教育。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和生殖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群众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有了更大的主动性,三年来,共有78对符合照顾二胎的育龄家庭退还了二胎生育指标,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逐年提高。2003年半年全区《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4百分点。

(五)社区宣传环境与氛围情况

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环境和氛围、大造声势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几年来,我区狠抓社会宣传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村村建起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婚育文化知识长廊(宣传一条街)、图文并茂,可观性强。社区、厂矿企事业单位建起了生育文化园地。区计生局和外地企事业联系协调,积极合作,制作统一规范的公益性广告宣传牌,做到简洁大方,即有厂家广告信息,又有计生宣传标语。区计生局、区服务站、乡、办各科室都有温馨语言、优质服务,为群众服务创造了文明舒适的服务环境。区在城市社区开设了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通过信箱向居民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目前,区、乡、村三级在辖区普遍树起了计划生育宣传牌、宣传标语,形成了一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环境和氛围。

(六)媒体宣传和舆论环境

为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增加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科技含量,区计生局投资8万元建立了“复兴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众信息网”,域名是。通过因特网传播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保健等知识。自开通以来,已有2万多人次登陆网站,区在政务信息上开设“婚育新风进万家”栏目,宣传本辖区内和外地婚育新风工作动态。积极向市级以上报刊杂志投送稿件,向全社会宣传自己。三年来,被《河北日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人生》杂志采取的稿件达到58篇,其中我区“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的做法刊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区计生局李勇同志连续三年被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报送员。

(七)宣传品制作、购置和发放情况

宣传品进村入户,直接和群众接触,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直面工程”。积极开展“零距离”宣传服务活动,我们结合本区实际,集中财力、物力,共投资10万多元,制作并购置了大批的宣传品。一是编印了6万余册《婚育新风进万家宣传读本》,做到每个育龄家庭一户一册;二是制作购置“一法三规”、《条例》等宣传折页、挂图、宣传页和婚育新风知识挂图,在农村集会上、社会主要街道、集贸市场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进行展出、张贴、散发;三是为每个村、社区的人口学校购置了优生优教系列光盘,定期进行播放,群众对计生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八)创新工作

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我们注意总结本区的经验和工作特色,及时推广。我区的“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的经验,得到国家、省、市的认可和推广;工农、军民、厂居共建计划生育协会也得到了认可,原省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赵新亲自参加邯钢集团与彭家寨乡工农共建计生协会的成立大会。我区承办的中国计生协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教育项目的做法在中国计生协大会上进行了总结介绍。“计划生育求助热线”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求助热线被省领导称赞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精品”。

(九)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效果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自1994年以来,全区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6‰以内,计划生育率年年达到99%以上,实现了低生育水平目标。2001年—2003年,符合政策生育率均达到99%以上,合法结婚率达到100%,独生子女家庭比例由81%提升到89%,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全区没有出现一例违法施政行为,节育手术安全率达到100%。“关爱女婴”活动全面开展,女婴存活率达到99.9%,入学率达到100%,育龄群众自觉落实节育措施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综合节育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性别比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为105,达到正常值范围。目前,区、乡、村三级有95%的单位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组织实施,切实抓出了一定成效。

三、存在的不足

1、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转变,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需长久深入地进行下去。

2、计划生育经费不足依然是制约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是在资金上、政策上进行重点倾斜。

3、个别单位党政领导的观念需进一步转变。对宣传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认为只要单位不出现计划外生育就行了,宣教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复兴区铁路大院办事处

关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情况

铁路大院办事处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安排布置,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同人口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同创建新型生育文化相结合,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认真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在全社会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风尚,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深入发展。现将我办事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铁路大院办事处,现辖7个社区、11个驻区企业,总人口21242人。育龄妇女2752人,已婚育龄妇女2099人。目前,我办事处共建立新型生育文化大院9个,新型生育文化园地21个,成为我办事处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的重要阵地,是组织育龄群众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主管计生工作的副主任任组长,计生办主任任副组长,驻区企业和社区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计生办负责具体工作。我们制定了《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工作要求和奋斗目标,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二是纳入目标管理,建立例会制度。大院办事处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定期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工作措施、安排落实、督导活动开展情况。三是巩固宣传阵地,配强计生队伍。我们进一步巩固完善人口学校、育龄妇女活动室、会员之家等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立了“婚育新风知识长廊”;在城市社区开设了“计划生育悄悄话信箱”;在企业建立了“生育文化园地”,在办事处形成了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同时,充实了宣传教育工作人员,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制作宣传展牌、购置宣传资料等,有力地促进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人口理论学习培训

加强人口理论学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促进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近年来,我们把人口理论学习培训工作做为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安排。我们将国家的“一法三规”、省《条例》及党和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领导讲话纳入办事处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至少组织2次学习活动,对各社区的行政领导、计生人员和驻区企业主管计生的领导、计生人员进行人口理论培训,特别是认真组织培训计生人员,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每年按照培训计划,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和到外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对辖区单位的计生干部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努力提高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水平。社区用各种方式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提高育龄群众知晓率,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适应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要求,我们利用重大节日(元旦、春节),组织上街集中活动,在社区开展五好幸福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兴趣。社区文化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居民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年来,我们共举办集中宣传活动9次,举办知识竞赛3期,召开座谈会5次,群众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四)宣传站和人口学校建设情况

宣传站、人口学校和育龄妇女活动室、生育文化大院、生育文化园地是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办事处和社区克服资金困难,积极运作,三年来投入资金3万余元,加强硬件建设。计生办配备了1名兼职宣传员。按照市、区要求,开展创建新型生育文化先进社区活动,共建成新型生育文化大院9个,生育文化园地21个,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做到了知识板块常更新、宣传橱窗常更新、图书购置常更新,进一步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知情选择宣传教育。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和生殖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群众选择避孕节育措施有了更大的主动性。

(五)加大宣传力度,环境与氛围情况

大院办事处辖区树起了计划生育宣传牌、宣传标语,形成了一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环境和氛围。宣传品进院入户,直接送到居民手中,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直面工程”。我们结合本辖区实际,制作并购置了大批的宣传品在集贸市场社会主要街道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进行展出、张贴、散发。

(六)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效果明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院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三年来,人口出生率一直控制在6‰以内,实现了低生育水平目标。符合政策生育率均达到99%以上,合法结婚率达到100%,独生子女家庭比例由81%提升到89%,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我办事处没有出现一例违法施政行为,节育手术安全率达到100%。“关爱女婴”活动全面开展,女婴存活率达到99.9%,入学率达到100%,育龄群众自觉落实节育措施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综合节育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性别比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上半年为113,基本达到正常值范围。目前,有95%的单位能够按照要求开展活动,组织实施,切实抓出了一定成效。

三、存在的不足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5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教师的岗位类型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高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力。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工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大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就教学型高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无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以面对社会挑战。这一点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至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无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比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至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无挂怀。第二,科研游离化。许多高校教师研究方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无补,与教学反思无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高校教师科研处于一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方向的统一性,只是什么方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一头,西一头,研究方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文章,进行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又可以发现科研某方面的不足,反过来促进对某一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策上规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行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二,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高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高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瓶颈。有的教师一本讲义讲几年甚至十几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6

一、总体目标

㈠总体目标: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家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传播重点,全面推进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为提高群众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力争到2015年末,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核心理念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整体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载体覆盖全县;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吸引力明显增强,诚信计生、和谐计生的氛围全面形成,在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㈡具体指标: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设置若干子系统,对“新风尚·新家园”年度推进计划和总体目标实现作出综合评判。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26个子项目(具体指标见附表)。

二、主要任务

㈠宣传倡导工程。

1、广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倡导。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文化倡导和传播力度,增强人们的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和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思想共识。把人口理论教育纳入党校和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

2、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大力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正确引导育龄群众的婚育行为。深入开展生育文明“十百千万”示范工程。到2015年末,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基础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家庭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充分采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载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有效运用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传播等手段,与相关部门开展的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社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关注度。

4、构建立体宣传网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各乡镇要设有大型、醒目、美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宣传牌。城渔两镇要在主要街道、交通要道、集贸市场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立宣传橱窗、标语牌、广告画、灯箱广告、电子显示屏。所有乡镇必须建设一条标准较高的国策街(或宣传长廊、漫画长廊、集中连片的宣传牌)。各乡镇对村级人口宣传文化资源要进行统一整合、统一配置、统一优化。村(居)全部建有人口文化大院和人口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底以前,力争100%的村(居)建设高标准新型人口文化大院。继续强化党校、村(居)人口学校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宣传教育阵地履职能力;认真实施计生宣传精品入户工程,购置、制作发放反映婚育新风内容的图文并茂的声像宣传材料和实物宣传品。

㈡“幸福家园”示范工程。按照观念先进、行为自觉、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群众满意的总体要求,在生育文明“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中,通过倡导文明婚育观念,树立文明服务理念,建立文明管理机制,规范文明生育行为,营造文明宣传环境,逐步实现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制度文明、生育管理文明、生育服务文明、生育科技文明。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80%的乡镇(街道)、80%的村(居)达到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目标,全县30%农户达到生育文明示范户建设目标。

㈢“关爱女孩”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维护女孩的合法权益,形成关爱女孩、尊重女性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机制,把“关爱女孩行动”纳入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定期进行督查,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溺弃女婴、非法买卖及抱、送养婴儿等违法行为。不断完善关爱女孩利益导向机制,让女孩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真正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思想观念。全面实施千家女孩户安居和万名贫困家庭子女成才规划。加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为100户计划生育女孩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借助实施“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和城乡低保,协调解决万名贫困计生户生产、生活和子女上学等困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㈣“安康计划”拓展服务工程。实施生育文明知识宣传普及、避孕节育优质服务、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促进、服务能力提升、优质服务示范创建等六大子工程。关注全员人口和关爱人的生命全过程,做好生育期、婴幼儿期、青春期、围经期、老年人服务及男性生殖健康服务。通过5年的努力,使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得到基本普及,安全健康意识得以明显提高;避孕节育技术服务达到国家技术服务规范要求,以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得到全面落实,意外妊娠和人工终止妊娠明显减少;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均等化服务稳步推进,流动育龄人员享受市民化服务;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满意程度显著提高;出生缺陷干预基本实现全覆盖,计划怀孕夫妇普遍享有科学规范的孕前优生指导服务,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优质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㈤惠民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法定的优先优惠及奖励政策。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和“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奖励扶助制度、推行计划生育贡献奖励制度,做好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困难救助等工作。要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年化,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城镇无业居民“独女”“双女”家庭的奖励优惠力度,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不断完善与计划生育有关的养老、医疗、就业、入学、生育等方面的保障制度。

㈥特色品牌工程。做好品牌建设规划,通过挖掘民俗资源,嫁接民族民间文化,改造传统生育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育文明品牌。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立体化的现代宣传手段,实施精品名牌工程。

三、工作要求

㈠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对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党政线、部门线和人口计生部门线“三线”考核的重要内容。

㈡精心部署,明确目标。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明确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系统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㈢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广泛宣传婚育新风进万家和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以及生育文化建设成果,力争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发现新情况,实施新举措,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四、部门职责

组织部:将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作为干部学习培训、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带动生育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高度重视县、乡、村人口计生队伍建设,保持乡、村人口计生工作队伍的稳定,确保村两委班子中有一名女性委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党员、干部违法生育的处理工作,在提拔任用干部,推荐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选各类模范、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审核把关。

宣传部:负责指导全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将人口理论学习纳入党委(组)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指导新闻媒体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报道工作;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活动;统筹安排部署生育文明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家庭活动,营造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舆论氛围。

工会:积极推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发挥工会宣传教育、职工之家、文化阵地作用,倡导婚育新风,在职工中普及家庭人口文化。

共青团:把宣传婚育新风纳入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教育广大团员、青年自觉实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普及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妇联: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妇联宣传工作计划,结合基层妇女工作,组织妇女积极参加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开展“关注妇女、抗击艾滋”行动和开展“双学双比”、“春蕾计划”、创建“文明家庭”、实施“巾帼扶贫计划”等各类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残联:建立残疾人服务体系。特别关注和支持计划生育家庭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生育家庭残疾儿童的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家庭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的适配,计划生育家庭残疾人就业能力建设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服务建设。建立完善城乡低收入计划生育家庭残疾人生活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

文明办: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把生育文明“幸福家园”创建活动纳入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户等创建内容,推动生育文明建设。

党校:把人口理论、人口形势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纳入党校的教学计划,作为学员和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每学期安排一次人口计生培训课。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生育文明建设的课题研究,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教育局:把人口理论和青春期健康教育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示范作用,落实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好农村独生女高考加分政策,完善中考独生子女优录政策。优先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入园、入学。

民政局:在发展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工作中,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并符合条件的家庭,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社区建设内容。对农村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子女无赡养能力的老年父母,按规定纳入农村社会扶助范围。村(居)民代表中女性代表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人社局:落实企业退休职工计生奖励政策,落实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优先照顾和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介绍安排劳动培训就业、劳务输出和再就业。

文旅局:以弘扬健康家庭人口文化为主题,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排演一批反映生育文明的小说、歌曲、小品、书法、绘画等作品。组织文艺团体、群艺馆(站)、文化馆(站)送戏下乡,并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为城乡群众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将文明的婚育新风融入景区的文化建设中,可编入景区文艺节目,让游客和市民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接受人口文化的熏陶,树立科学进步的婚育观念。

卫生局: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妇幼保健和性别平等宣传教育、咨询与技术服务,做好预防出生缺陷、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干预和防治工作,查处和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全面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计生局:协助党委宣传部门和精神文明建设部门,制定婚育新风进万家年度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落实活动项目,组织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及技术服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住建局:在县人口和计生局的指导下积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户外大型公益性广告的制作、设置工作。在城镇主要街道及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户外大型公益性广告,计划生育户外大型宣传广告不少于户外大型公益性广告总量的10%。在审批沿街灯箱广告设置时,不少于10%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广告。

扶贫办:坚持扶贫开发与人口计生工作两结合、两促进,扶贫到户项目向农村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家庭、贫困女孩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倾斜,鼓励少生快富。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7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谈话,很受启示。这几位同志引见的经历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行。同志的谈话,反映了当地县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注重与支撑;同志的谈话,反映了底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阔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承认;省市和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历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殊是长期工作在底层一线的广阔教员,辛勤工作,无私贡献,为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很多人才,做出了主要奉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透露表现衷心感激,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阵线的同志们,透露表现亲热地慰劳。下面,应用这个时机,我也作个谈话,讲三点意见。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建立新乡村的主要包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严重前史任务,明白了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一系列政策办法,要求依照生产发展、生涯裕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规范,扎实稳步推进新乡村建立。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全体本质。为了贯实中心的计谋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实新乡村建立的施行意见,要求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施行“改变、拓展、提拔”三大计谋,启动“九大举动”。培育培养新型农民,内在丰厚,任务艰难,需求我们支付艰辛的起劲。我们要有激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感,首先要充分看法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主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中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乡村;建立新乡村,就要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体,是新乡村建立的直接参加者和首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明本质的进步,没有顺应现代农业建立需求的新型农民,新乡村建立就不足基本支撑。只要培育培养千万万万高本质的新型农民,把乡村宏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构成持续推进建立新乡村的力气源泉,才干让农民共享和运用农业科技效果,推进现代农业建立;才干进步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才能,构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干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构成乡村优越的社会习尚。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新乡村建立的计谋抓手。新乡村建立的关键在于发展乡村经济和进步农民本质。乡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久远看,关键照样要靠科技提高。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议要素,只要把农民培育成把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干使农业科技效果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干更好地完成“三增”目的。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托科技提高和进步劳动者本质的轨道上来。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育,就抓住了新乡村建立的关键。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处理“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究竟,“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本质相对偏低。据计算,在4.9亿乡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明水平占13%,小学以下文明水平占36.7%,承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明程度制约了进步前辈技能和配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制约了乡村优越社会习尚的构成,制约了自我发展才能的进步,曾经成为处理“三农”问题的瓶颈。不进步农民本质,基本处理“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论。

(四)培育新型农民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选择。《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若干意见》明白提出,要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技艺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纲》进一步指出,要“支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本质。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才能。施行乡村适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一多量生产妙手、能工巧匠、运营强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大纲》,也明白要务实施农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动力。

二、当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育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路子。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要素良多,我这里首要强调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需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发扬农业部分的主体效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分要进一步发扬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效劳的功用,要想方设法争夺政策和资金,制订规划,增强指点与评价,建立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应用教育、科技、文明等各行业、各部分的现有资本,构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从属于分歧行业和部分的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参加。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加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才能。

(二)采纳更为有用的办法,树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扬播送、电视、收集等长途教育培训伎俩的优势,采用发放技能清楚纸、播放光盘、科技纵贯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方式,开展普及性常识培训;要采纳手把手、面临面的现场培训方法,注重理论常识和理论的结合,进步农民的综合本质。要进一步完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供应前提保证。在此基本上,要进一步完美系统、增强伎俩、不变步队、调动农民本身积极性,树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真正做到让农民称心。要指导教育培训机构依据农民的需求,采纳农民脍炙人口的方法开展教育培训,不时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能否需求、培训方法农民能否承受、培训后果农民能否称心,来作为权衡农民教育培训结果好欠好、质量高不高的规范。要鼎力开展查询研讨,摸清根本状况,精确掌握农民需求,依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施行上,要进村办班,应用集中解说、现场指点等灵敏多样的培训方法,便利农民学习,进步学习兴致,保证获得实效,起劲做到真正让农民称心。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扬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效果

副总理在致中心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乡村适用人才培育基地,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前史历程中肩负着严重工作”。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划的农业适用技能培训,培育了多量乡村适用人才,为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主要奉献。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农广校要进一步依照“培育新农民、建立新乡村”的要求,紧紧环绕施行“三大计谋”和“九大举动”,持续发扬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效果,培育新型农民,为新乡村建立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一)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鼎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文明程度。环绕主导财产和资本优势,举行各类适用技能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征询、示范和推行效劳,鼎力推行现代农业新技能、新效果、新种类和新办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行绿色证书培训班,依据农民从事财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有从事农业技能工作要求的根本常识和根本技艺,出力培育多量主干农民。

(二)以培育顺应城镇化、工业化需求的财产工报酬重点,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步农民转移就业才能。要发扬农广校本身优势,积极参加阳光工程,积极请求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艺培训工作,进步农民转岗改行技艺,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才能,加速乡村劳动力转移措施。在培训中,要进步培训的针对性,标准培训内容,包管培训工夫,增强理论教育,起劲进步培训质量。

(三)以培育乡村适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加“百万中专生方案”,培育具有中专学历的适用人才,进步他们带头致富和率领农民一起致富的才能。以财产发展为依托,环绕财产设置专业,采纳长途教育和面授指点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育村组干部、专业强人、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主干、乡村生意人和长途教育采纳站点治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干力气。“百万中专生方案”已被列入农业部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加,自动承当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育和治理等各个环节,保证把实事办实,把功德办妥。

此外,还要以知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增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本和伎俩建立,加强本身实力。在形式、伎俩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表里成功的经历,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的结果和效益。

最终,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育新型农民,农广校义无反顾,责任严重。要完成好这一前史重担,必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时间。

(一)增强才能建立,改善办学前提。农广校经由25年的发展,根本树立了掩盖全国的农民长途教育培训系统,为乡村培育了很多适用人才,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珍贵力气。但当前总体来说,系统比拟软弱,基本前提差,严厉制约了系统功用的发扬。往后要下鼎力气抓系统建立,从各方面争夺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白本能机能,改善前提;增强分类指点,对组织松散、不克不及很好发扬效果的学校建议当地进行整改,鼓舞战役力强、基本前提好的学校多承当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乡村建立中自动发扬效果,争夺各级县政府和主管部分的注重与支撑,起劲成为深受欢送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气。

(二)增强步队建立,进步教育程度。从当前状况看,农广校师资步队的才能和程度与承当任务的要求比拟还有差距。要采纳各类有用办法,培育既具有教育教育才能、又具有理论技艺和指点才能的“双师型”教员步队,特殊要培育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步队。农广校因为本身拥有的专职教员步队的力气有限,往后还要选聘乡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底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指点学员学习和指点学员理论的兼职教员,树立起一支高程度的专兼职教员步队。

(三)创新培训形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扬系统健全、调查乡村、熟习农业、切近农民的优势,发扬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能推行、信息传达、政策宣传的综合功用,不时拓宽工作思绪,增强工作办法,下沉工作中间,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员、媒体资本和人才培育“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形式,切近和便利农民,可认为农民供应有用的技能指点、优质的媒体资本和教育培训效劳,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转变、获得实惠。当时,特殊要创新对在家务农民员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起劲处理“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注重农民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建优越的言论气氛。要应用播送、电视、报纸、杂志、收集等群众媒体,增强对农民教育培训主要性和农广校效果的宣传,使全社会看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性、存眷和支撑农广校的工作,构成优越的言论气氛,还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实时发现和树立进步前辈典型,总结和推行进步前辈经历,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获得的成果和典型人物的进步前辈事迹,鼓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奉献。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8

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工作方针中,以宣传教育为主,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是国家计生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来的。转变人们旧的传统的生育观念,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新观念,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十五”以来,人口计生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原创:我们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在全市广大育龄群众中传播生育文化新知识,推广生殖健康新理念,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新方式,得到了广大育龄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促进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全市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为全面掌握我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整体情况,我市于2004年8月至9月,对全市几年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情况进行了评估检查。综合检查结果,我们体会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对于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评估检查情况:

一、评估方法

由市计生委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和工、青、妇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检查小组,采取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查阅台帐资料、调查走访相关部门和育龄妇女、实地查看等方法,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根据检查结果,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总结,并提出本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报请市委宣传部领导审阅同意后,向上级计生部门推荐。

二、活动开展情况

我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开展于1999年初,根据国家计生委、省和苏州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新形势下深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观念、推动计划生育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有效载体,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

1、党政领导重视,部门积极配合,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1)成立协调小组,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和考核措施。1999年4月,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由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全市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协调小组,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和市计生委于1999年4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通知》和《××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2002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广泛深入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实施意见》,2004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工、青、妇等5个部门再次下发了《关于开展“倡导生育文明、规范生育行为”活动的通知》,制订出一系列活动开展的具体计划、措施,相关部门职责和考核评估方法,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

(2)加大财政投入,为活动开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证。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在开办“三台一报”计生专题专栏节目、美化计生宣传环境,建设计生宣传阵地,征订、制作和发放计生宣传品等方面的投入年年增加,自1999年以来,全市用于开展计生宣传的费用每年达到20万元以上,保证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顺利开展。

(3)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活动开展取得实效。除了常规性的考核措施外,将党委中心组学习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知识、党校、团校开展人口理论和计生知识培训、党员冬训开展计划生育知识学习内容等都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使计生目标考核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计生部门,包括各级党政领导,保证了这项活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得到有效的开展。

2、创出品牌创出特色,营造温馨美观的计生宣传人文环境。

(1)市区、镇区环境宣传从量化到美化。“九五”时期简单刻板的计生标语被精心设计制作的宣传画、灯箱广告所替代,语言温馨、画面精美是“十五”环境宣传的一大特色。环境宣传的触角还延伸到基层村厂、农家小院和居民住宅区的楼道内。每个村、街道、社区和居民住宅小区内都设立了计生宣传牌。据统计,全市各地共制作大型计生公益宣传广告30多块,沿街灯箱、宣传牌近300块,村、社区宣传牌(宣传橱窗)600多块(个),计生宣传标语、横幅更是随处可见,使广大育龄群众随时随地感受到计划生育宣传氛围。

(2)“三台一报”及镇级广播电视专题专栏节目办出了特色。“十五”以来,《××日报》开设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专栏。市镇两级电台广播专题节目保持了市每周一档,镇每月2档以上的播出频率。原创:市电视台拍摄计生专题节目16个,市计生委和市电台联合制作的计生专题节目《魂系国策》获得省计生专题节目评比一等奖。

(3)宣传品进村入户在数量、质量上都创下了历史性的记录。“十五”期间,全市共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达175.8万份,年均入户率达到200%以上,即平均每户家庭每年都可得到2份以上的免费宣传品,并且,“十五”以来的计生宣传品制作精美,内容针对性强,更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4)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群众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市计生委于2002、2003年连续两年举办婚育新风进万家文艺演出;芦墟镇每年组织一台计生文艺宣传节目下村巡回演出;黎里镇分别于2002年8月和今年9月两次举行了主题为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关爱女孩行动”的千人签名活动;松陵镇创作排演的计生法制宣传小品《苦果》先后多次获得省、苏州市竞赛奖项。自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来,各类知识培训和讲座、文化下乡活动、咨询活动、座谈、演讲、猜谜、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市各地不断地举行,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参与,使群众真正成为这项活动的主人。

3、建好四块阵地,扩大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1)人口理论和计生知识教育阵地。2004年6月,经市委党校和市人口学校共同协商,在市委党校建立了全市人口理论教育基地,市人口学校正式迁址市委党校,由市委党校、市计生委共同承担起全市人口理论和计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任务,为我市人口与计生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十五”以来,每年平均有4000多对新婚夫妇,5000多名怀孕妇女,5000多名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已婚妇女,7000多名青少年、7000多名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和6000多名基层干部在市、镇两级人口学校里得到面对面的教育培训,2001年以来全市培训总人数达到18.9万多人次。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年年达到95%以上。

(2)青春健康知识教育阵地。2004年5月,市计生委与南邮××学院共同协作,建立了“××青春健康自助咨询中心”,开通了“××青春健康”教育网站,青春健康心理咨询室也正在筹建中,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汲取青春健康知识的阵地。2004年4月,市计生委、教育局和市科协三个部门联合,在南邮××学院内召开了全市青春健康教育现场会,根据会议布置,全市各镇普遍开设了青春健康知识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形成了全市青春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青春期健康教育在××形成了全新的模式:一是新建成的南邮××学院青春健康自助咨询中心展馆内,电脑视频区、图文区、图书阅览区功能俱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可以随时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释疑解惑;三是通过各学校,在学生中组织了青春健康教育互助小组,“参与互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更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全市青春健康教育呈现出一派耳目一新的新气象;四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青春健康自助咨询中心”示范工程开馆以来,已接待了近千名学生,20多批国家、各省、市(区)的领导和同行前来参观学习,我市创建的青春健康自助教育新模式已得到国家、各省、市(区)计生委领导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3)人口计生知识科普宣教阵地。市计生委开设了省内第一家计生科普超市。2003年盛泽、平望两镇首先利用中心服务站建立的契机,建起了计生科普超市、宣教室。自今年起,各镇服务站内也都建起了计生科普宣教区,汇集资料、图片、书籍、视屏、实物、讲解等多项功能,让群众看得清、听得懂、领悟深、接受好。温馨的环境、琳琅满目的各类计生用品,为各个阶层的群众提供了个性化的宣传和服务。

(4)计生技术优质服务阵地。2003年5月,市计生指导站、市妇保所、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紧密合作,联合建成了全市妇幼与生殖保健服务中心。盛泽、平望两镇率先在全市完成了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工程,通过了省级验收。今年以来,又有3个镇中心服务站筹建完毕,等待省里验收。全市还聘请了11名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资深医师,担任各镇服务站的业务副站长,解决了各镇服务站医技人员资质问题。与此同时,村(社区)计生服务室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强。做到了宣传和服务相结合,寓宣传于服务之中,使活动的开展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活动效果

1、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人口与计生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转变。通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各级领导和计生部门增强了责任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多为群众考虑,把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实践中从政策法规的制定、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加以改革和改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贯彻,有力地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在新时期进一步开展计生宣教工作的能力。在五年来的活动开展过程中,锻炼了一大批重视和善于做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干部,培养了一大批生育文化建设骨干,他们在促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过程中,逐渐探索掌握了在新时期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教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在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上不断创新,使近年来的计生宣传工作越来越被群众所乐于接受,树立起新时期计生工作者的全新形象。

3、丰富了生育文化的实践内容,促进了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我市在开展这项活动中,始终坚持把全新的社会主义生育文化传输给群众,这些新型生育文化内容包括:在婚育观念上,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个样;在生育子女数量上,大力宣传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我省现行的生育政策,引导群众自觉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生育行为;在避孕节育过程中,提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夫妻共同参与计划生育”,并在全市积极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服务和指导;在生活方式上,大力加强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服务,引导广大群众讲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文明美满幸福和睦的家庭。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围绕“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思路,以稳定低生育水平,高质量完成年度人口计划为目标,在“进”字上下功夫,在“家”字上求实效,在“新”字上求创新,紧紧围绕建立文明幸福家庭、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这一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增强人口意识和国情意识。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必须大力宣传中央“四个不动摇”,即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不动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自觉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提高全社会对人口问题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人口意识、国情意识和国策意识,营造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大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集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是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深入和发展。要在全辖区大力宣传男女平等、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文明观念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的社会危害,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大力宣传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积极推动建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制度,推动出台、落实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切实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大力宣传有关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积极推动相关立法,依法打击“两非”以及溺弃拐卖女婴等违法行为,力争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三)高度关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独生子女教育。要大力宣传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的零级和一级干预,夯实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基础工程。促进独生子女的道德、智力、心理、体能等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依托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个层面,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生理教育,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

(四)切实加强生殖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在青少年中,依托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防止意外妊娠,有效避免性病、艾滋病的侵害;在育龄群众中,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关注妇女,抗击艾滋”行动,普及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知识,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提供必要的关爱和救助活动,动员全社会共同构筑预防艾滋病的坚强防线

(五)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增强群众的道德意识、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生活方式。结合文明家庭、文明村(居)、文明街道的创建活动,弘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倡导婚姻、家庭方面的文明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群众过上文明、富裕、祥和的幸福生活。

(六)加快建设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推动社会主义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引导群众负责任地制订家庭计划,依法生育,文明生育。不断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推动生育观念文明、生育服务文明和生育制度文明建设,实现计划生育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工作要求

(一)宣传内容实用化。重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子女成才;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以及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风尚,大力普及有关科学知识,提高育龄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宣传形式多样化。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生育文化特色活动,把生育文化融入社区建设、楼道文化、家庭文化之中,在农村突出抓好文化大院建设;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活动和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结合起来;组织服务队“三下乡”,到偏远农村为群众送医送药、查病治病、传送知识。

(三)宣传对象层次化。根据年龄阶段的不同,分为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中老年期等五期,因人因需施教,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

(四)宣传队伍全员化。计生系统工作人员人人都是宣传员,无论是计生管理人员,还是计生服务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只要接触群众

就做宣教工作。

(五)宣传环境温馨化。宣传环境温馨富有人性化,对宣传标语内容进行规范,在形式上进行革新,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新理论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任务,按照“贴近实优势,大力普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坚持不懈地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促进生育文明,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文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三厂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宣传主题

(一)、进步的婚育观念:宣传依法生育,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等。

(二)、科学的婚育知识:宣传避孕节育服务和生殖健康促进,普及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中老年期生殖保健知识,传授独生子女教育方法,优生优育知识。

(三)、文明的生育行为: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普及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知识,提倡文明健康和生活方式,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三、总体目标

人口和计划生育新闻舆论宣传继续加强。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关爱女孩行动深入开展,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取得明显成效。生男生女顺其自然,男女平等新型婚育观念被群众普遍接受,出生婴儿性别比继续保持在正常水平。

四、工作任务

年,我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工作任务重在“进”,贵在“新”,总结起来,主要突出以下几项: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普及生殖健康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体任务,主要在三个“进”字上下功夫。

(一)打造“进社区”的婚育文化精品

营造与城市新环境相适应的宣传氛围。在社区主要路口、人群集散地开辟婚育文化活动阵地,设立固定的、永久性的婚育新风宣传标牌等。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群众的需求,开展座谈、讨论、演讲、辩论、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吸引群众参与,创建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宣传形式。在社区计生办设立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知识咨询点,开展个性化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

(二)打造“进家庭”的婚育文化精品

加强宣传服务的针对性,要在分析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制作或购置知识含量高、文化品味高、针对性强的图文、声像宣传品,利用这些宣传品,登门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宣传服务,加强宣传服务的互动性。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和容易参与的社区活动,发动多数群众参与,持之以恒,创建社区活动品牌,形成良性态势。

(三)打造“进校园”的婚育文化精品

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校开设人口国情,基本国策教育和青春期知识,性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推动党委中心学习组和各级党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和计划生育系统的干部学习,理解把握运用人口理论,引导党政干部在工作实际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

五、总体安排

(一)、关爱女孩与社会性别平等

要着眼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积极推动关爱女孩行动,认真组织好知识竞赛,咨询服务,依法打造非医学需要的胎儿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溺弃拐卖女婴等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

(二)、人口素质与独生子女教育

要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开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群众活动,如咨询、讲座、专业知识培训等。要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在独生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实教育队伍,丰富教育内容,挖掘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为基层和家

庭提供必要的辅导教材和咨询服务。

(三)、婚育道德与家庭幸福

广泛宣传在婚、育、性方面的道德规范,结合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社区等评选活动,弘扬新的道德风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幸福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做到男性参与计划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顺其自然,关爱女孩,尊敬老人,夫妻恩爱,善教子女,家庭和睦,邻里友善,勤劳致富。

(四)、生殖健康与生命质量

组织基层开展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等宣传活动,如开办展览,举办讲座,组织咨询服务等。学校要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青春期心理咨询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开展经常性的咨询服务,指导育龄夫妇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利用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纪念日和节假日,开展全民性的生殖健康和预防性病、艾滋病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和能力。

(五)、生育文明与和谐社会

广泛开展生育文明与和谐社区宣传活动,倡导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期间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进行评估,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宣传展示成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具体措施。

(二)部门协作,形成合力

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需要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都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各尽其责,各展所长,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宣传,营造环境

要围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弘扬婚育新风,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工作经验,传播生育、生殖保健知识,要在主要、交通要道、集贸市场等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立宣传橱窗、标语牌、广告画和电子灯箱,巩固婚育新风一条街的成果。要通过多种形式传,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巩固阵地,服务群众

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中心、协会会员之家是开展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充实内容,完善功能,发挥作用,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为群众做好面对面的咨询服务。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要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为广大育龄群众提要的服务。要通过加强阵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把转变群众婚育观

念融入到基层计划生育各种服务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