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趋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0 16:57:18

健康管理趋势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生态猪凭借着绿色健康的养殖技术、美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虽然,生态猪具有很多优点,但是,生态猪与传统的圈养猪相比,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猪养殖技术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卫生和安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态猪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的养殖人员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生态猪养殖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卫生的生态猪肉[1]。

1生态猪和生态猪养殖技术的概念

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与圈养猪的养殖过程有很大不同,生态猪的养殖采用的是绿色无公害的养殖方式,采用放牧的养殖方式进行放养,猪的食料大都是无公害的自然食物,例如:青草。这不仅保障了猪食物来源的健康性和绿色性,喂养出无公害猪,还有利于保护大自然。生态猪的养殖适合我国绿色、环保的理念。生态猪的养殖在自然界内是可循环的,自然界为生态猪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生态猪排出的废物为自然界的作物提供肥料。

2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分析

2.1饲料选择方面。生态猪与圈养猪在饲料选择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圈养猪是在生长过程中使用饲料,这些饲料都是饲养人员根据猪的性别、年龄、品种从外面购买的,而生态猪在成长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完全来自于自然环境。生态猪可以在自然界内活动,而圈养猪只能在猪圈内活动,生态猪的活动范围比圈养猪的活动范围大。因此,一般生态猪比圈养猪更强壮,肉比圈养猪的肉更滑腻,更鲜美。但是,生态猪也容易由于自然界中的食物引起一些疾病。2.2卫生环境方面。生态猪养殖过程的卫生环境管理比圈养猪的更复杂。对于圈养猪,只要把猪舍清理干净即可,而生态猪不仅要把猪舍内处理干净,还要遵守生态养殖的一些要求。例如:潮湿的环境细菌较多,因此,饲养人员要保证生态猪生活在一个干燥的放养环境里。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放养生态猪的周围没有污染源,注意放养的密度和养殖环境的及时清理,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猪能够健康成长[2]。2.3疫病的管理。饲养人员还应该加强对生态猪疫病的管理。大家都知道猪经常会发生一些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大面积流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将会给饲养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饲养人员在养猪时应该做好疫病的管理工作,避免传染疾病的发生。2.4饮用水的管理。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饲养人员要给生态猪提供足够量的水,生态猪饮用水的来源与圈养猪饮用水的来源不同,圈养猪饮用的水大都是饲养者自己挖的井里的水,而生态猪的水源比较广泛,例如河边、水沟等。因此,饲养人员要对生态猪饮用的水进行严格的检验,保证生态猪饮用干净的水。

3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采用种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模式。从我国生态猪养殖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饲养者选择将猪放养在自然的环境下,也就是说在猪生长的过程中,给猪提供新鲜的食物。采用这种饲养方式,猪的生活区域更加广泛,所用的食料也是纯天然的。采用这种饲养模式,不管在食物上还是在生活环境上都与自然相接近,这对猪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由于猪的生活环境不是固定的,因此,猪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这种适应力也有利于猪的健康成长。3.2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些现代化新技术在将来很可能运用到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例如可以运用一些检测设备对猪饲料使用情况、猪身体的健康情况以及猪体重的增加情况进行监测,用一些现代化技术还可以预防一些重大疾病,有效地避免猪产生重大疾病[3]。3.3采用立体化的养殖方式。在养殖猪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立体化的养殖方式。自然环境中有很多小动物,它们所处的层次不同采食需求亦不同。利用食物链进行立体化养殖可以有效地避免食物浪费。例如鸡-猪-沼气-蚯蚓-鸡等这样的立体化养殖方式。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猪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因此,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该加强对生态猪的重视。从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入手,加强对生态猪饲料管理、卫生管理和疫病管理等,并推动生态猪养殖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从而促进生态猪养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宗志.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J].南方农业,2016(07):75-76.

[2]郑代刘.探讨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家致富顾问,2015(10):62-63.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近年,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思想意识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也开始向往营养、绿色且健康的生活,而生态猪养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其养殖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同时猪肉品质高与低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为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本文就生态猪养殖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并对其发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目的是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养殖技术

1.1优化饲养环境。以往生态猪养殖水平之所以难以提升,部分原因是由于饲养环境不符合猪只的生长要求,过于局限性的生活区域只会增加猪群发病率,这不仅影响猪只生长发育,还会造成其他问题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1]。因此为降低猪只发病率,饲养人员应优化饲养环境,确保猪只能在一个干燥、通风且干净的环境中生活,因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其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同时要加强对猪只粪便和排尿等方面的处理,并确保圈舍内部通风良好且保持干燥,适当前提下可以手动添加换气设施,确保猪只能随时随地呼吸到新鲜空气。此外,饲养人员还应结合猪只实际生长需求适当扩大饲养面积,因为过小的生活面积会影响猪只身体发展,进而通过扩大养殖面积确保其健康茁壮成长,实现提高生态猪综合身体素质的目的,以及充分发挥养殖技术的价值。1.2合理搭配营养。不同猪只对于营养需求也存在差异,本身生态猪与普通猪相比所食用的饲料存在差异,若将普通猪所用的饲料喂养给生态猪,势必会影响其身体健康,这并不利于猪只生长与发育,因此饲养人员要对生态猪进行合理营养搭配。首先,生态猪所食用的饲料大多数为天然食物,但是在喂养中也不能一味的喂天然食物,也要适当增加其他饲料成分,这样才能确保其营养均衡且茁壮成长。对于他们所产生的粪便也要充分利用,粪便也是一种天然养料,对农业等生产环节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次,饲养人员在喂养生态猪时还应适当增添一些微量的矿物质,矿物质的摄入能促进猪只快速生长,使其消化系统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最重要的是要确保猪只合理进餐,切不可让其饥一顿饱一顿,最终通过合理搭配营养提高生态猪的身体素质,为人们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猪肉,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1.3加强疾病预防。任何动物在饲养中,都会受到外界诸多环境的影响而发病,一旦被病菌感染会患病而影响自身生长发育,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生态猪养殖中,饲养人员还应加强对疾病的预防,预防可以在最大化限度上减少猪只发病概率,确保其能快速健康茁壮成长,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养殖需求加强养殖场管理,要保证相关药品设施齐全,一旦养殖中发现猪只患病能及时采取对策对其进行诊治与治疗。同时对于发病猪只应在第一时间将其隔离,降低对其他猪只身体健康的影响。此外,还应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免疫接种治疗,免疫接种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是饲养人员不容忽视和小觑的。通过加强疾病预防与治疗,全民提高猪只健康程度,也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作用,进而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3]。1.4确保饮水质量。生态猪养殖中势必需要大量水资源,水资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猪只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提高生态猪的猪肉质量,饲养人员还应确保其饮水质量。第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水源满足猪只生活需求,若水质不佳,势必会造成猪只产生疾病,进而使猪肉品质下降,因此加强供水质量管理对生态猪养殖非常重要。同时饲养员还可以在饮水中适量添加食盐以及维生素,这类物质的添加能起到增强猪只身体素质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4]。第二,不同猪只的身体健康程度也存在差异,需要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管理,要确保所添加食盐与维生素的量能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猪只生长与发育。以上做法既能确保饮水质量,又可以为其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提高整体猪肉的品质以及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健康、绿色且营养的猪肉,最终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

2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也变得愈发紧张,也开始认识到高新技术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生态猪养殖中,高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生态猪养殖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该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具体从以下几点分析[5]。首先,种植与养殖开始向合并靠拢,生态猪养殖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平衡,养殖用户在饲养中可以将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例如将粪便投入农作物种植中,粪便可以提升土壤肥力且减轻种植用户的经济负担,使其将购买肥料所需要费用节省下来,以便于用此费用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猪只进行饲养,进而带来更大化的饲养利润和经济效益。其次,养殖户也可以将所种植的农作物围起来,确保猪只能有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猪只的肉质品质,还可以确保其身体得以健康发展,因为适当的活动能起到增强肉质感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猪只身体血液循环,达到一种生态平衡的目的。此外,生态猪养殖技术逐步向立体化方向发展,饲养人员可以结合食物链的不同提高养殖水平,这不仅能降低饲料的浪费,还可以提高整体养殖的质量。根据猪只的实际生长情况对其采取立体化养殖方法,常见的一种养殖模式,如鸡、猪、蛆、鸡等。生态猪养殖技术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空间,能为众多养殖用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3结束语

传统养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也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而生态猪养殖技术能打破传统养殖养殖方式的束缚,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求,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生态猪的身体健康,所养殖的猪只不仅不会对人们身体造成影响,同时还会为其带来更加健康、绿色且营养的肉品,最终发挥养殖技术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为养殖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1]马明.生态猪养殖技术与发展分析[J].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53.

[2]陈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2):236,238.

[3]陈其莲.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实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2):144-145.

[4]徐宏.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1):106-107.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猪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猪生态养殖技术是生态发展理念在养殖业有效渗透的重要表现,以提升食品安全、饮食健康,促进猪养殖行业稳定与可持续竞争发展为目的进行的猪养殖研发成果。对此,为保证猪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的准确、科学、合理与到位,促进猪生态养殖技术持续性创新发展,有必要加强猪生态养殖技术及前期发展趋势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服务我国生态猪产业健康与稳定发展。

1猪的生态养殖技术分析

有“生态养殖”(Eco-breeding,简称“ECO”)概念分析可知,生态养殖技术是以生物共生互补原理、生态平衡发展理念、物质循环原理等为基本理论,在一定区域范围或养殖空间中利用自然资源、生态技术等有效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质量与效率,实现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科学生产的养殖方法[1]。猪生态养殖技术指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应用的生态养殖技术具体体现在几方面。1.1饲料控制。饲料控制技术是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食物来源管理落实生态养殖要求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猪生态养殖过程中饲料选用应以天然生态环境中的原料为主,不添加任何促生产饲料,在保证猪健康生长的同时提升猪肉品质。(2)猪饲养过程中所用的水源应清洁、充足、无污染,水的品质符合猪生态养殖标准,即经质量检验达标。(3)由于猪生长过程,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营养不同,在进行饲料投喂时以混合饲料为主,能根据猪不同阶段生长需求,有针对性补充营养元素。混合饲料的原材料以天然无污染的植物为主。1.2环境管理。由于环境对猪健康生长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利用生态养殖技术养猪时,需加强猪养殖环境管理力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猪养殖主要场地。在自然生态环境选择过程中,应结合猪生长天性选择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根据养殖户实际情况与猪养殖需求确定养殖场地范围,科学规划活动区、管理区、饮食区、饮水区。(2)做好猪舍环境管理工作,保证猪舍环境符合生态猪养殖要求,达到生态猪养殖环境各项标准。如猪舍建设材料以绿色材料为主、有机材料为主,保证猪舍地面铺装材料具有较强的渗水性;猪舍布局应根据养殖场地实际情况,结合猪生长习性进行科学设计,保证猪舍通风顺畅、光照适宜、湿度与湿度适宜;日常管理过程中及时清理猪舍垃圾,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为猪健康生长提供卫生保障[2]。(3)科学处理猪粪便,避免猪粪污染猪舍的同时,将其转化为猪饲料养分,使饲料喂养、饲料生长、猪粪管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1.3疾病防治。猪养殖过程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使猪患有疾病,影响猪健康生长,甚至导致猪大量死亡,为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对此,在猪养殖过程中,根据生态养殖需求应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在此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加强猪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猪疾病发生概率与传染概率。(2)对猪养殖所在区域猪流行病具有全面掌握,根据猪流行病(如链球菌病、呼吸道疾病、仔猪白痢、急性型猪瘟、亚急性型猪瘟等)特征,接种疫苗进行有针对性防治。(3)提升猪混合感染症防治力度,通过事前全方面预防、事中病猪隔离处理、事后死猪处理,降低猪疾病传染率,规避病猪对健康猪的不利影响。

2猪生态养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猪生态养殖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先进科学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在猪养殖行业发展中的有效渗透,猪的生态养殖将向更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趋势发展。如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对生猪养殖提出更高要求。在区域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过程中,依托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对区域生猪养殖进行科学规划,由企业制定专业化养殖方案,并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户专业水平,根据生猪养殖性质,利用相应养殖技术管控专业化养殖与集约化。又如,在自然环境中养殖生猪,在生态养殖理念指导下,以饲料为引线建立立体化生态猪养殖模式;以沼气为引线,基于异位生物发酵床技术的科学运用,建立“零排放”“零污染”生态猪养殖模式。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养殖技术在生猪饲养与管理中的科学运用,对提升生猪养殖质量,促进猪养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存在积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猪的生态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明确猪生态养殖技术是一个系统且综合的技术,涉及饲料控制、环境管理、疾病防治等众多内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养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猪的生态养殖将呈现出多模式并存发展态势,趋向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玉财.探究生态猪养殖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J].饲料博览,2019(5):75.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4

关键词: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养殖技术是否先进,养殖模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最终的养殖效益。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绿色养猪、生态养猪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探讨分析养猪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生态养猪技术

1.1养殖环境的卫生。新形势下,绿色生态养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重视养殖环境卫生工作。尤其是在铺设猪舍时,最好使用有机材料,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渗水性以及吸水性,以便于及时的排除粪污。同时,要确保猪舍通风、光照正常,确保环境干燥健康,避免出现潮湿的现象。还要严格的控制好养殖密度,定时定期的做好猪舍消毒清洁工作,以确保猪养殖质量。1.2控制食物的来源。生态养殖模式下,有机农田成为猪饲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配套完善,例如:生态农田、草地等食物生产配套设施。猪在食用有机食物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将其应用于农田中,能够极大的促进农作物生长,达到双赢的目的。不仅如此,要想提升猪肉品质,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一些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在提升猪群免疫能力,降低患病几率的同时,提升猪肉的口感及品质。1.3水源的控制。猪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饮用大量的水,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会影响到猪群的健康生长。基于此,要有效控制水源,选择水质干净、远离污染源的水源,同时还可以充分的结合猪群生长状况在水中添加一些维生素、食盐,满足猪群生长营养需求。1.4疫病的防治处理。认真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保障猪群健康生长的重要举措。养殖户要充分的重视起该项工作,制定一套完善的疫病防治方案,定时定期的做好对猪场的消毒工作,要确保消毒的彻底性,同时要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发生疫情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的扩散,降低养殖户经济损失。1.5远程监测技术。现阶段,远程监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其应用于养猪中,在猪舍安装自动监测器,每间隔30min将监测结果上传到数据库。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调整,确保猪群生长环境的舒适性。在发生疫情后应用该技术能够寻找到疫病发生的病因,节省治疗时间,帮助病畜快速恢复健康。

2养猪业的发展趋势

2.1养猪的组织模式。养猪会采用基地-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养猪基地建立统一、完善的养殖模式,然后由公司统一来招聘养殖人员,并展开先进养殖技术的培训工作,提升养殖水平。不仅如此,养猪基地的建立,还能够为养殖户的养殖饲料、疫苗使用提供巨大帮助,同时在完成养殖之后还能够及时的进行销售与商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2绿色散养模式。生态化、绿色化养殖背景下,猪养殖将会朝着散养的方向发展,通过自然放牧,为猪群营造更加广阔的活动范围,使其能够自由的进食,这样的养殖模式,将猪养殖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也更好的保障猪肉品质。2.3猪养殖的立体养殖模式。立体化养殖也是猪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模式下在有限的空间里,在优化养殖类别的基础之上,提升养殖密度,促进养殖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举例来说,生态农田和猪养殖,两者之间就是互补关系,借助立体化养殖模式,能够有效优化养殖中的生物链,提升养殖经济效益。

3结语

新形势下,以往传统的养猪技术和模式呈现的弊端日益突出,已经不适应现代养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养猪技术和模式已成为重点。通过分析猪生态、绿色化养殖技术的方法,探讨养猪业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参考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绿色、健康的肉食品。

参考文献

[1]陈力鹏.浅谈如何完善我国猪养殖技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D].中国农业技术大学,2018,18:67-68.

[2]袁正光.我国猪养殖技术现状及解决对策[J].湖北农业大学,2017,18:67-68.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5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养殖环境的构建。生态猪养殖是在动物与环境共生互补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猪本来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生猪养殖的过程要充分体现生态平衡的理念。构建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猪养殖的第一步。生态养猪要求为生猪创建一个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猪舍饲养符合科学密度,猪场能够消纳养猪中产生的污染,使养殖环境有利于生猪健康生长。最好的方法就是构建生态养殖生物链,猪场种植部分猪饲料,猪有一定的自由活动场所,排泄物及污染物能有机处理并回归到猪场中,体现资源充分利用的理念。前提条件是污染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确保猪的身体健康。1.2生态饲养技术。生态饲养技术指在生猪饲养的过程中以绿色饲料为主,拒绝添加抗生素促进猪生长。生态猪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生长周期。养殖人员更应该关注猪肉的品质,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饲料等促进猪生长。采用生态饲养技术有助于提高猪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1.3疾病预防技术。疾病预防是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的难点问题。在传统的生猪养殖中,疫病是制约生猪养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生态猪养殖必须要从根源上控制好生猪疫情的发生。首先,生猪养殖场要做好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其次,要将疾病预防与绿色饲养、科学管理相结合。在饲养中可以定期添加一些增强抵抗力的中草药材或益生菌,提高生猪自身抵抗疫病的能力。在养殖管理中,要做好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加强养殖环境的监测、消毒管理等工作。要定期对养殖场结合环境监测的结果采用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消毒,加强病源的控制。

2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

2.1信息化管理养殖。传统的生猪养殖管理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管理不严谨,给疫病传播和发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信息化管理养殖是对生猪养殖场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以提高生猪养殖场的综合化管理。如对养殖场的猪进行编号记录,记录每头猪的生活习性、基因、身体情况、病况等,在养殖场内安装自动监控设备,设置智能化传感器监测环境,自动设备将采集的信息发送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生猪的健康状态,并采取统一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养殖为科学养殖和疾病预防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对提高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2.2立体化养殖模式。立体化养殖是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过渡的重要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养殖资源。立体化生猪养殖模式在未来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整合多种生物养殖,应用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创建生态链,并将生猪设计为该生态链结构中的上层,由底层生物链层层向上提供绿色营养物质及饲料,对生猪采取生态饲料饲养的方式。其中猪的粪便可以作为绿色饲料的肥料,以提高资源的优化利用。2.3合作化养殖模式。合作化养殖模式是未来生猪生态养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产业化生态养殖无法靠单一的主体实现,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养殖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生态猪养殖中负责专业的部分内容。如绿色饲料厂转为生态猪养殖场提供绿色饲料,设立地区性统一的粪污处理中心对粪污无害化处理,再将处理后再生的资源回馈给绿色厂或养殖场作为它用。

3结语

生态猪养殖的关键技术就是将生态环保观念与生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合到生猪养殖的各个阶段,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养殖环境和生态链,为生猪提供一个绿色无污染的生长环境。在饲养上采用绿色饲料健康养殖,提高猪肉品质。在管理上,加强疫病的防御工作,以增强猪抵抗力和免疫力为主,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做好免疫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未来生态猪养殖技术将结合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和多种养殖方式,实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生猪养殖中面临的发展障碍。

参考文献

[1]冯军.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9):142.

[2]肖伟聪,等.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禽种业,2019(08):134.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6

关键词:猪养殖;新技术;发展趋势

经济水平的提高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业的技术水平应该不断适应新发展的要求。本文将分析当前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对生态猪养殖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发展趋势,以期帮助养殖业突破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实现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当前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1.1养殖户的观念落后。从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科学技术在畜牧业领域广泛,但部分农村地区养殖业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新型的养殖技术了解甚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并未将先进养殖技术的优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导致部分比较偏远的地区养殖观念落后,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在城镇化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工,使得从事养殖业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养殖观念本身就比较落后,再加上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使得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很大障碍。1.2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是养猪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最大推动力,然而从当前养猪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养猪业在技术管理和技术设备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表现在养殖业人员普遍的技术水平较低,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养殖技术,难以实现养殖业技术的优化升级[1]。另外,由于资金的限制,我国部分地区缺少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硬性条件。这些短板,导致养猪业技术推广难度较大,是畜牧业发展前进的一大阻碍。1.3缺乏污染处理措施。养猪业的生产发展必然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包括空气、水源等都会带来影响。为此,养殖场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进行及时的防护,争取将污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以实现养殖业的长久发展。然而从当前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养殖场缺乏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环境污染还很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周围住户的正常生活,这样的恶性循环将逐渐影响到养殖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于养殖技术的推广升级。

2猪养殖新技术

在猪养殖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生态养殖技术最受欢迎。生态养殖尽量让生猪保持放养的状态,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多采用放牧的养殖方式,这对于生猪的品质提升是十分有益的。另外,生态养殖技术从养殖环境到饲料的喂养都拥有一套绿色的人造生态系统,保证生猪养殖全过程的绿色健康,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生猪的品质。2.1饲料的管理。猪饲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生猪的品质。品质不佳的饲料不仅会威胁生猪的健康,还会影响猪肉的口感,猪肉的销量也会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当下的生猪养殖现状需要一种新型饲料———生态养殖饲料。相比于传统饲料来说,用绿色生态的有机饲料喂出来的生猪,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欢迎,为生猪的安全健康增加了一份保障[2]。2.2疾病的防治和控制。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内容当中,疾病的防控作为养殖技术的重点,应该引起所有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一旦生猪发生了疫病,那么带病生猪不断繁育之后流入市场,会严重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进而给社会造成不可控的危害。为此,疫病防治和控制系统的完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注意强化生猪的安全监测工作,在日常喂养中注意卫生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专业消毒。另外,防疫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强化,当疫病来临时能够立即启动应急措施,将感染生猪进行科学隔离,防止疫病的扩散。2.3水源的控制利用。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必然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包括给空气、水源等都会带来影响,为此,养殖场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进行及时的防护,争取将污染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以实现养殖业的长久发展。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选择水质清洁干净,没有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饮用水,从而为生猪提供一个健康无污染的环境。2.4重大疾病应急处理。生态猪养殖技术还包括防疫技术的更新强化,只有在防疫技术能够高效处理突发重大疾病的情况下,我国的养猪业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养猪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养殖场如发现存在疫病发生的可能,应立即启动应急措施,专业防疫人员将可疑的生猪放入隔离区进行科学隔离,卫生管理人员将用具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病的发生。

3猪养殖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3.1信息化、智能化养殖。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因此,互联网的应用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养殖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养殖业不仅在养殖技术上有所提升,在养殖模式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升级,养殖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当前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将远程监控技术应用于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通过监控能够清楚地观察生猪的生长细节,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猪生长习性的大数据分析,进而促使养殖户以数据为根据制定一个科学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业的优良发展[3]。3.2立体化养殖。立体化养殖力求打破传统单一化的养殖方式,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类的生物组合起来,以此扩大生物链,在养殖模式中形成一条立体化的生物链,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立体化养殖以人为的方式重新打造了一条专属于养殖场内的食物链,生态饲料在食物链的最低端,在此基础上加入生猪以及其它生物,另外再通过有机农田、牧场、池塘等的建立来丰富生物链,打造出一种更为丰富立体的生态养殖模式。3.3散养化养殖。散养化的养殖是生态养殖的突出特点,也是能够发挥生态养殖最大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自然放牧,为生猪提供广阔的生长环境,在广阔的生长环境下一方面能够为生猪提供更为自然健康的食物,另一方面充分运动有利于提升生猪的品质,避免生猪出现健康问题。

4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养殖业为实现更好地发展,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必须要实现猪养殖新技术的完善,普及养殖技术。通过科学技术与养殖业生产工作的不断融合,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养殖业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潘培连.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今日畜牧兽医,2018(4):57.

[2]李存彬.推广生猪养殖新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11):25-26.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研究现状;热点分析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例》的文件,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诞生了一批批优秀的学术成果.鉴于此,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2012-2016年CSSCI收录的体育期刊论文,以“学校体育”为检索词,通过“关键词”“篇名”等手段进行多重检索,并结合论文阅读进行人工筛选,最后选出984篇有效论文,通过对这984篇论文进行阅读、梳理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现状以及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通过中国知网(CNKI),采取高级检索的形式,以近期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条例》的时间为准,时间界定为2012年至2016年,内容检索条件采取篇名、关键词为“学校体育”,获得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研究的初始文献1215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新闻报道、投稿通知、期刊介绍等非研究性文章,共得到有效文献984篇.1.2研究方法.本文以SPSS20.0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的984篇有效文献中,从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主题等不同纬度入手,将相应的数据导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1].同时,利用多维度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的操作过程为: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出的984篇有效文献中,将研究现状的主要内容作为关键词分类的主要来源,并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运用SPSS20.0软件,将导出的各关键词录入其中,采用多维度尺度分析的方法,绘制出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通过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了解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的侧重点,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前言和方向提供参考和帮助.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现状概述.(1)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来说,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数量趋势变化不大,从图1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共213篇,其次是2013年,共210篇,之后的2015年和2016年在CSSCI中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明显减少.这样的变化情况可能与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政策变化有关,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文件,引起了体育界和教育界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相关方面的论文不断呈现,到2014年达到最高峰.而随后两年,该领域的论文数量明显下滑,后续的研究动力有待加强.图1我国学校体育科研情况(2012-2016年)(2)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论文期刊分布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在CSSCI中发表了有关学校体育研究的论文共984篇,其中发文量位居前四的期刊为《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总量为57.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科学》分别位于5~9位;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并列位于第10,其发文量均为23篇.其他期刊是指在CSSCI中的发文量不足10篇的期刊,如中国体育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等,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2.1%.(3)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论文的研究类型.通过对984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有关学校体育的研究文献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共703篇,占总文献的71.4%,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共281篇,所占比例为28.6%.其中,问卷调查法仍占主流,其比例占到了40.8%;其次是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其比例分别为28.9%和22.1%,实验法仅占了8.2%.这说明对我国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仍以传统的定性研究为主,实验法及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数据统计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仍是非常欠缺的,因此,关于学校体育研究方法及统计方法的创新将是学校体育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论文的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主题及热点趋势的分析是科研动态计量分析的核心[1].本文对2012-2016年期间各研究主题与不同年份发文量的变化情况绘制了曲线图,从图2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研究在2012年数量最多,这可能与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文件有关,随后的2013年出现下滑,到2014年有所增加,但2015年和2016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研究主题除了2015年外,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6年其发文量达到了最高峰,说明无论学校体育如何发展,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仍是当代学者和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说明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经验已成为该领域的一大重要课题.图22012-1016年“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达国家学校体育”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3显示,“学校体育发展”方面的研究波动较大,在2012-2015年间其发文量均为15篇以上,而在2016年其文献量不足5篇,反映出关于“学校体育现状、问题及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始减少,说明如果只是关于现状调查、对策研究,将很难在CSSCI刊物上发表,还需在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在2014年达到高峰,其余年份均有所下滑,说明仅仅通过研究教学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单一的研究思路已开始减少.“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波动的发展趋势,2013年达到研究的最高峰,随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5年后开始回升,反映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政策的颁布对学生体育体质健康的重视和促进作用.图32012-2016年“学校体育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42012-2016年“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学校体育与教育”“传统体育项目”“体育师资队伍”研究主题变化曲线图图4显示,“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学校体育与教育”“体育师资队伍”这三个研究主题都有上升的趋势,而“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有下滑的趋势.“学校体育制度法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学校体育考试制度、安全保障制度、体质健康标准等相关制度和标准的颁布,对学校体育制度法规制定及实施情况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与教育”方面的研究集中在2012年,随后开始下滑,在2015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又开始上升;“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说明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体育师资队伍”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波动,2015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关于体育教师的研究波动较大,该研究主题的文献量仅占总文献量的3.5%,但仍属于热点的研究主题.2.2我国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1)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是近年来学校体育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从该标准的制定、变化到实施的实际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且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一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何建东[2]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的变化及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肖威等[3]通过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修订稿在具体执行中的6大策略;二是从微观角度对其具体实施进行研究,刘海燕等[4]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入手,对其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同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对实施课程标准的限定性、课程目标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施效果及教师自身认同感情况等是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目前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文献较多,专家和学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调查、访谈等传统的方法为主,尤其是关于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状况的研究,更是缺少实证性的研究,研究成果的深度有待加强.(2)学生体质健康改善与提高.目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群体的研究有所增加,研究角度多样.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定量研究,杜发强等[5]采用了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②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于红研等[6]借助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参与行为、学习和效果五个维度上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评价进行了测量;③理论模型与实证调查数据相结合的研究,姜卫芬等[7]借鉴PDCA管理模式设计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闭环系统图,并对PDCA应用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应用实例分析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紧跟当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侧重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测量方法及管理方面,纵向研究成果较丰富,但是横向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缺乏,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3)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有关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焦点集中在田径、武术等项目上,当下新型项目的兴起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学者开始从这些方面入手来研究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的发展问题.李卓嘉等[8]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专家咨询等科研方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反思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务实推进学校武术教育的实施路径;宋晓琳等[9]通过对彝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在彝族地区中小学校利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与可行性;秦立凯等[10]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反思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旨在为建构新模式提供参考.

3结论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公寓;管理;改革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阶段,青年时期是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欠缺良好的控制力,导致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频繁发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发生的主要场所。基于学生处在特殊时期的心理特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公寓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8%,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人数的65%。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公寓的必经之路。

1、维护良好的宿舍关系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化,以班级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逐渐弱化,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以宿舍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了中心。学生的班级意识相对淡化,宿舍意识不断增强。宿舍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场所,学生在宿舍中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宿舍中也会暴露无遗。由于宿舍是多人生活的场所,学生的心理问题必然会引发宿舍内部的矛盾,从而影响宿舍关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维护良好的宿舍关系。

2、有助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独立、思维独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个性趋于独立,传统的家长式教育不符合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是学生较为排斥的教育方式。相反,以平等、尊重为前提的心理辅导方式成为较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模式。心理辅导教育方式有助于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公寓的创建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有助于公寓管理

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宿舍管理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问题是引起宿舍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情感争端是构建和谐公寓的基本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有助于公寓管理的有序进行,从而构建和谐公寓。

二、高校公寓改革的实践途径

1、设立专门的公寓心理辅导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辅导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学生不再回避心理问题,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和心理指导,这就增加了心理辅导场所设立的可行性。公寓设立心理辅导场所能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经过相关的调查了解,大多数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场所,但是这些场所大部分处于教学区,离学生的公寓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咨询。宿舍是心理问题凸显的高发地,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且学生在宿舍处于放松状态,这也就使得各种矛盾与冲突得以发生。如果我们能在矛盾与冲突发生的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心理咨询和辅导,便能使矛盾与冲突及时得到化解,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学生、贴近学生。

2、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大学辅导员入住公寓,服务学生。但是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心理辅导成为服务学生的主要切入口。我们应当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大学辅导员入住公寓升级为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心理辅导教师入住公寓的管理模式延续了传统管理的基本模式,发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优点,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增加了新的意义,创造了新的管理办法,使得新型管理模式继承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服务功能,又完善了传统管理模式。

3、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

公寓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真正实现心理辅导的教育意义,就要重视环境的改革。在公寓内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栏,能营造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情感争端、矛盾问题,有效杜绝公寓心理危机事件和犯罪事件的发生。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进行高校公寓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符合当今高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是对高校公寓改革的一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公寓改革的结合,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体现。

作者:杨美娜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9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特点趋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中关税逐渐降低,非关税措施日益受到限制和约束,但是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最普遍、最难以对付的贸易壁垒,成为各国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450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因此,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突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因维护国家或区域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原因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是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区域产生影响,它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技术性贸易壁垒由来已久,于19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起,1990年代以来上升为主导性的国际贸易壁垒。WTO各成员国之间经常因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争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从主观方面来看,有关成员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依然存在,它们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货物的进口。

2.从客观方面来看,WTO贸易规则原则上禁止配额,许可证和高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但WTO并不禁止各成员国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或为了保护环境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原则上已禁止的配额高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必要的卫生和技术要求,正因如此,有关成员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必然会更加关注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特点

现在学术界和贸易管理部门通常将之称为“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广泛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范围日趋广泛,无处不在。从产品形态看,它不仅涉及初级产品,而且牵涉到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生命周期看,涵盖了研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以及处置等各个环节;从涉及领域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生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逐渐扩张至贸易领域;当前已从有形商品扩张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

2.二重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解问题关键在于判断措施的合理性,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贸易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保证了合格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了不同国家合格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充分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则背离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环境等五大合理目标,背离《TBT协定》的最小贸易限制原则、基于科学和国际标准的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等WTO成员制定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本原则,对贸易造成限制作用。

3.形式上的合法性,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由于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地排除在外。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表面上是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调整原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歧视性和隐蔽性的强大的非关税壁垒,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及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还要了解其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不断呈现新的发展动向。1.从自愿性向强制性技术法规转化。如ISO9000、ISO14000、各种环境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近年来这些自愿性措施正与强制性措施结合,并有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如进入美国的机电产品须获UL认证、药品须获FDA认证,进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商品须获CSA认证,进入日本的很多商品须获G标志、SG标志或ST标志,进入欧盟的产品要通过CE、CS等产品质量认证。

2.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WEEE和RoHS两项环保指令,就将10大类102种产品纳入有害物质的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对我国三分之二的机电出口产品造成重大影响。

3.与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集成。发达国家一方面设立技术壁垒,要求进口国企业的产品要达到其设定的技术水平或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却把该标准水平下的技术申请了专利。实施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特别在高新技术领域,如DVD、彩电、电池、手机、数码相机等遇到的问题均反映了这种趋势,每类产品、每项标准、每种技术壁垒措施背后,知识产权都成为其重要支撑。

健康管理趋势范文篇10

关键词:精酿啤酒;环保管理;对策

中国是世界啤酒消费大国,2018年啤酒产量为445.7亿L,产量规模虽位居全球前列,但已经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在此趋势下,“精酿啤酒”以其高品质和醇厚的口感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预期,也有预测指出:精酿啤酒将是国内啤酒市场的未来和趋势。

1精酿啤酒的定义

精酿啤酒这一名词起源于欧洲,发展于美国[1]。美国人对精酿啤酒的定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年产量不能超过600万桶(约70.2万t);其次,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的占比不能超过25%;最后,至少有一款主打产品(或是超过50%的销量是没有使用辅料来酿酒的,或者用辅料也是为了增加风味而不是减少风味)[2]。在中国,精酿其实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精酿啤酒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为指引行业的发展,规范小微型啤酒酿造行业管理,帮助消费者建立精酿啤酒的概念,酒业协会制定了国家团体标准《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明确了工坊啤酒(即精酿啤酒)的定义:由小型啤酒线生产,且在酿造过程中,不添加与调整啤酒风味无关的物质,风味特点突出的啤酒。并提出小型啤酒生产线即为:糖化麦汁能力10kL/批以下[3]。

2精酿啤酒的特点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啤酒产销国之一,工业啤酒占据着整个市场,但是连续20多年一直增长的啤酒市场,自201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下滑,与此同时,进口精酿啤酒突飞猛进,连续4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增长740%。对此有学者认为,工业啤酒的发展已经达到瓶颈期,新生代消费者对于个性化、高端化的啤酒品类比较感兴趣。产量小、品种多样、口感个性化的精酿啤酒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在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原辅材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规模上,精酿啤酒为小型生产线生产;工艺上,精酿啤酒无过滤、灭菌工艺;在原辅材料使用上,工业啤酒的要求中,麦芽比例约占60%,其他辅料约占40%,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工艺等自行选择淀粉、玉米、大米、糖浆等为辅料。精酿啤酒要求100%麦芽成分,禁止添加淀粉、糖浆等其他辅料,但是可以根据风味的不同,添加一些特色成分,如茶叶、花朵、水果、咖啡等,使精酿啤酒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拥有个性化口味[1]。

3精酿啤酒行业的环保管理

目前,中国现行的啤酒行业的相关环保标准政策,如《HJ/T183-2006清洁生产标准啤酒制造业》《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公告公告2018年第7号)等中的相关要求均针对工业啤酒生产,缺少专门针对精酿啤酒生产的环保政策法规,给精酿啤酒业的环保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环保管理上来说,一般均要求新上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达到二级以上(即国内先进水平),对照表2,新上啤酒厂的生产规模应达到5万t/a(新建厂),而精酿啤酒以其小产能为特色,远不能满足二级要求,应该被淘汰,显然与当前精酿啤酒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为了精酿啤酒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应针对精酿啤酒行业专门的清洁生产标准,或者对现有《清洁生产标准啤酒制造业》进行修订,规范精酿啤酒业的健康发展,便于主管部门对精酿啤酒业的管理。从表3可以看出,《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针对啤酒制造业的污染防治政策,均从工业啤酒的生产过程出发,未考虑精酿啤酒的生产特点,部分条款不适用于精酿啤酒的污染控制,环保主管部门在环保管理的过程中,不应照搬《饮料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的相关要求,应根据精酿啤酒业的特点,实事求是,不造成精酿啤酒企业的负担。

4结论

精酿啤酒以其产量小、品种多样、口感个性化的特点,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将是国内啤酒市场的未来和趋势。为了规范精酿啤酒业的发展,便于主管部门对精酿啤酒业的管理,针对精酿啤酒业的特点,国家应加快出台针对精酿啤酒业的相关环保政策法规,促进其走上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刘士勇.精酿啤酒的发展现状[J].食品工程,2019(3):1.

[2]房慧婧.精酿啤酒的发展及行业标准[J].啤酒科技,2018.

[3]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T/CBJ3201-2019[S]

[4]谢敏,孟胜亚,薛胜平.精酿啤酒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17(9):97.

[5]清洁生产标准啤酒制造业:HJ/T183-2006[S].

[6]麦儿乐精酿啤酒(扬州)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00吨精酿鲜啤酒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R].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