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项目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41

化学项目论文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调查对象,这八种学报都入选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来源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且都是双月刊,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比性。笔者选择了这八种学报2017年第1期和2018年第1期所刊载的343篇论文,统计以下数据:第一,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及基金项目的数量、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的篇数及其标注的项目数、收稿日期或刊发日期等。第二,登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查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立项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核实项目的真实性,判断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性,检查论文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是否相符。第三,在中国知网输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项目编号”进行检索,对每个项目所标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判断其基金项目是否被滥标,并对学报中标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存在的编号有误、虚构捏造、长期滥用、收稿日期与项目研究期限不符等问题进行实例解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分析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八种学报基金项目基本情况。为便于表述,本文省略了学报名称括号内的文字“哲学社会科学版”或“社会科学版”等,简称为《××师大学报》。八种学报基金项目情况调查结果详见表1。调查显示:16期样刊共刊发论文343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的论文有261篇,占总篇数的76.10%;基金论文占比在45.10%~96.55%之间,基金论文占比最高是《东北师大学报》,最低的是《华南师大学报》;基金项目数量在36~90项之间,基金项目数最少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基金论文的篇均基金项目数在1.41~1.73项之间,篇均基金项目数最低是《陕西师大学报》,最高的是《华东师大学报》。总篇均基金项目数是1.56项,且八种学报篇均基金项目数都大于1项,也就是说,一文多项目是普遍现象。(二)八种学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本情况。根据表2可知,148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共标注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篇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约为1.1项/篇,低于篇均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1.2项/篇);国家社科基金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43.15%,远高于国家自科基金论文篇数占调查总篇数的比例(20.84%)。[4]八种学报国家社科基金论文占比在5.71%~63.16%之间,占比最低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高的是《南京师大学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3~38项之间,最少的是《北京师大学报》,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篇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1.0~1.5项之间,《华南师大学报》和《华中师大学报》都为1项,这两种学报没有一篇论文标注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现象。在这八种学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中,共有13篇论文标注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篇论文标注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体来说,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也存在一文多项目的现象,但1.1项/篇低于表1中篇均基金项目数1.56项/篇。也就是说,非国家社科基金论文中的一文多项目现象更为严重。此外,在标注的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3个项目编号重复使用,有8个项目编号标错,有10个项目编号不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或编辑的笔误,也可能是因为论文本不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但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论文易于发表,或者迎合某些编辑提高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比的需要而虚构捏造。(三)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标注不全。由表3可知,八种学报基金项目没有标注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的情况较多。在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有92个基金项目没有标注项目名称,其中最多的是《东北师大学报》,最少的是《陕西师大学报》;共有28个基金项目没有项目编号,其中最多的是《华中师大学报》,最少的是《南京师大学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八种学报都有项目编号,有44项基金项目没有项目名称,其中《东北师大学报》最多。在本次调查的406项基金项目中,共有136项基金项目没标注项目名称,占总数的33.50%;共有28项基金项目没标注项目编号,占总数的6.90%。(四)论文刊发日期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不符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3至5年,应用对策研究一般为2至3年。由于这八种学报的基金项目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因此本文没有细分项目研究类型,将研究期限统一视为5年。笔者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时间和项目研究期限,推算项目正常结题时间。八种学报中有三种学报没有收稿日期,为便于比较,统一以刊发日期为标准。由表4可见,论文刊发日期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不符有三种情况:第一,17篇论文刊发日期晚于正常结题时间较长;第二,8篇论文刊发日期晚于但接近项目获批日期,看似没有问题,但核心期刊审稿周期一般都较长,投稿后往往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表,或可推测,论文投稿时间可能早于立项时间,立项后再补上基金项目;第三,3篇论文收稿日期早于项目获批日期,说明确实存在论文本不是项目论文,项目获批后再添加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的情况。因此,编辑要禁止作者投稿后添加项目,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坚决贯彻落实。(五)同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多篇论文情况分析。在本次调查标注的16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10项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未能查到,实有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表5显示: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发表1~10篇论文的项目有66项,发表11~20篇、21~30篇、31~40篇、41~50篇论文的项目分别有27项、23项、13项、5项,发表51~100篇、201~300篇论文的项目分别有14项、5项。40篇以上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24项,占15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15.69%,远高于40篇以上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占比(3.9%)[4],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滥标现象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滥标现象严重。其中,有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200多篇论文,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作者,貌似团队庞大,科研力量强大,实际未必如此,有的论文内容跟项目研究内容并不相关,给论文标上基金项目只是为了使论文易于发表或者增加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六)。其他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需要查看项目申报书,但项目申报书难以获得,因此笔者通过比较项目名称与论文名称的相似性,来判断论文内容与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比较发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基本与基金项目研究内容相符,而在178篇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论文中,至少有51篇论文与标注的国家基金项目研究内容严重不符[4]。可见,社科期刊作者在标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比自科期刊作者更关注内容和项目的相关性。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期限无法全部获知,但是,从能查到研究期限的项目来看,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存在滥标现象。与此同时,还存在同一项目或相近项目名称重复申报等问题,如“当代荷兰文论家米克•巴尔的跨学科文艺思想研究”有两个项目编号,分别是(2016WTSCX011)和(15JNQM021);“中华民国新闻史”(13&ZD154)和“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13AXW003)、“碳排放权市场化分配机制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实验研究”(13YJC790039)和“碳排放权市场分配机制选择:基于经济学实验的研究”(2012WYB32)的项目名称相近。

三、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原因

近年来,社科期刊基金项目标注不端问题已经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基金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国家没有建立完善的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编辑很难审查项目的真伪;没有规定严格的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导致基金项目标注混乱;各类基金项目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的数量,[5]基金项目管理部门在结题验收时,只要论文标注了基金项目就认可其为科研成果,而对论文同时标注其他基金项目的情况往往视而不见,这就使一篇论文标注多个项目的作者有机可乘,即一篇论文作为多个项目的研究成果。第二,期刊评价指标异化。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基金论文比作为一个评价指标越来越受重视。[6]“无论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教育部主办‘名刊名栏’评选,还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的评比等,几乎都有基金论文比这一指标。”[2]因此,编辑和作者都高度重视论文基金项目的标注。一方面,编辑部为了提高基金论文比,有时会给予基金项目论文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加快审稿周期,免除版面费,有时会忽略审查基金项目的真实性、论文和基金项目的相关性,有的甚至主动给作者提供基金项目,让其添加;另一方面,有些作者为给论文装点门面,使论文易于发表,“添油加醋”地给论文添加基金项目。

四、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对策

(一)建立中国科研项目数据库。当前,并非所有社科基金项目都能在基金管理部门网站查到,这就不能有效防止项目申报不端行为。《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第四条(12)项明确规定:“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条件下,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等信息必须全部纳入数据库,避免或减少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同时,方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全国科研项目的信息”。[7]为避免项目申报不端行为,可以仿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建立中国科研项目数据库,纳入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纵向、横向项目,其基本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项目申报者可以通过该数据库了解拟报项目的相关研究现状,确定拟报项目创新之处,使拟报项目既有前人的研究基础,又有新的突破;第二,建立项目申报不端检测系统,评审专家在评审项目时能够通过关键词检索判断项目名称是否重复,检测项目申报书内容有无抄袭,从而有效防止重复申报的不端行为,提高社科基金的利用效率;第三,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组成员、项目审批时间、项目结项时间、项目结项成果等信息,编辑可以通过数据库甄别作者所标项目的真实性,取消不合要求的标注项目。(二)规范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格式。本次调查的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92项无项目名称,28项无项目编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44项无项目名称。可见,目前社科期刊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比较混乱,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制定《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如“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三项缺一不可—项目来源为基金管理部门,项目名称为项目研究内容,项目编号为项目的“身份证号”。基金项目标注格式标准化有三个方面作用:一是便于编辑鉴别项目。标注项目来源便于编辑到基金管理部门网站检验所标项目的真实性,标注项目名称便于编辑检验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标注项目编号便于编辑检验论文收稿日期是否在项目研究期限内;二是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科研动向;三是便于基金管理部门监管项目。(三)制定严格的项目验收标准。基金管理部门在受理项目结题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标注是否正确规范,在验收项目时要严格遵守论文基金项目标注格式,审查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是否正确,将标注格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定为不合格论文,不计为结项的科研成果;二是收稿日期要在项目研究期限范围内;三是论文内容要与项目研究内容相符;四是不能出现一文多项目现象,在受理项目结题时,对已发表的论文或专著若标注了两个以上项目,应拒绝结题,期刊论文不应纳入影响因子统计等[8]。(四)编辑人员要认真甄别基金项目。编辑要树立正确的基金论文比观念,以论文质量为唯一的用稿依据,不能为了提高基金论文比而鼓励作者标注已结项的基金项目,虚构捏造基金项目,标注跟论文内容不相关的基金项目,临近刊发时添加基金项目,甚至主动帮助作者标注基金项目,等等。对于作者标注的基金项目,编辑要认真核实作者是否是项目组成员,论文是否在项目研究期限内,论文内容与项目研究内容是否相符,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是否正确,是否属于一文多项目等,避免出现项目编号标错、论文收稿日期不在研究期限内等现象,从源头上杜绝基金项目标注不端行为。同时,编辑人员有责任开展有关基金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以净化学术环境。[9](五)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基金项目观。当前,一些编辑为了提高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会给基金项目论文提供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导致作者滥标基金项目。对此,科研人员要树立正确的基金论文观,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如《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等,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本科职业层次大学;全学科教师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家庭等)多元化学习模式改变现实中等等学校全学科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改革。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是非线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中等学校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全学科教师教育体系上,然后根据全学科教师教育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交叉学科领域等相互作用、项目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类全学科教师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人才培养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家庭等)多元化学习模式改变现实中等等学校全学科教师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改革。而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是以时代主题发展为研究关键因素,同时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创新模式的重要性。然后利用全学科教师科研、技能、学历以及综合思想素质深度融合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开州区本科职业层次大学多媒体技术“1+X”全学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建设原理

(1)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跨学科性。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创造性。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互补、实用性。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是多全学科教师教育的融合和“1+X”,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深度融合(高中物理、数学、外语、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元化全学科教师教育大数据分析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模式创新的发展,同时融合2021年高考改“1+X”创新方法,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同时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高中全学科教师教育的改革和“绩效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2)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是非线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中等学校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全学科教师教育体系上,然后根据全学科教师教育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交叉学科领域等相互作用、项目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类全学科教师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3)基于开州区本科职业层次大学绩效与科研项目论文选题与科学前沿的关联,激励各全学科教师教育之间的互动,确立“绩效与科研项目”、边缘全学科教师教育的学术地位。申报绩效与科研项目项目是开州区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开州区本科职业层次大学绩效与科研项目论文“1+X”是关键。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同时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高中全学科教师教育的改革和“绩效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4)基于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科学性的分析、“绩效与科研项目”深度融合相结合发展,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研究。我们要鼓励支持开展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科学性的研究。现有各全学科教师教育边缘地带的科学问题、多全学科教师教育综合性问题、跨全学科教师教育的科学问题等课题是符合时代要求、最有研究意义的课题。这种研究有利于提高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研究的整体科学能力,加速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具有科学性、可靠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同时推动本科职业层次大学高中全学科教师教育的改革和“绩效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其次国家要从加大对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科学性研究的投入,加大科学基金中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科研的比重,在制定资助政策上给予明确的鼓励和导向,建立对全学科教师教育“绩效与科研项目”研究倾斜的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从立意开始就敢于走出原有全学科教师教育的圈子,消除隐形,大胆创新,主动与其他全学科教师教育的人员合作,共同探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最后就是要成立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发展中心或研究所,专门从事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的研究。

三、结束语

本科职业层次大学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绩效与科研项目”模式是非线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中等学校智慧标识网络多媒体技术多元化的全学科教师教育体系上,然后根据全学科教师教育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交叉学科领域等相互作用、项目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类全学科教师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3

一、我市学会组织建设及工作现状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市级学会46个,共有个人会员近9000余人。这些学会基本是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相关综合学科组建而成,以促进我市科技事业发展为基本任务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的特点。

多年来,我市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遵照章程,因地制宜,在发挥学会作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学会改革工作的指导与实践,努力探索学会改革工作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紧扣学会改革的主线,围绕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如何引导学会深化改革,如何加强和完善学会的组织体系建设上,如何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上,激发学会工作的活力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我们在学会工作的思路上,形成了以加强学会能力建设为主线,以科协工作带动学会工作为手段,以规范学会工作,加强学会考核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其次,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学会改革的工作方法。在2005年,我们在进行学会基本情况的及学会改革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不同学科和学会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选定了*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医学会、*中医药学会、*太阳能利用研究会、*塑料工程学会等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会,做为市科协学会改革的试点学会,进行深化学会改革工作的攻坚,以期寻找学会改革的成功与不足。我们通过深入学会开展工作,协助其研究改革工作与方案,并帮助学会进行工作协调,共同就学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理念、项目选择、市场化运作进行有益的、新的工作偿试,要求试点学会的工作在不同层面有所突破,工作有的新的增色。通过试点,这些学会在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都有所突破,为我们更进一步全面推动新一轮学会改革积累了经验。同时,我们坚持宏观指导、分类指导、量化指标、规范考核,制定和建立了《*市科协学会工作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使得学会工作在规范化道路上有所前进,学会的组织能力建设和凝聚力都不同程度得到增强。

2、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学会的决策咨询能力

我市各学会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知识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决策咨询、项目论证等活动。近三年来,我市有29%的学会提出了科技建议,并被政府部门采纳,有35%的学会接受了政府部门委托的承担咨询论征工作,有43%的学会接受企业及相关单位委托的咨询、技术攻关任务。如*植保学会、*畜牧兽医学会、*化学会等学会围绕我市蔬菜无残留农药、禽流感疫情、生态城市建设、循环经济、中学教育等课题,精心组织调研论证,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肯定。

3、紧密配合行政部门中心工作,增强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

配合行政部门以及挂靠单位的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学会活动,是目前市级学会比较普遍的活动内容。通过配合挂靠单位中心工作开展学会活动,反映了市级学会的特色和能力。*城科会组织会员为我市城建建设献计献策,*质量管理协会结合行业的特点,以讲座、培训、交流等形式把产品质量法规、准则等政策及时传达给企业,提高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能力。*医学会、*塑料学会等学会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在配合行政主管部门与挂靠单位工作的过程中尝试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经常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

学术性社团的产生和兴起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就是就职于不同性质、不同单位的同一学科、专业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出于互相切磋学术问题,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需要而自愿结社。因此,学会的原始功能引以归纳为两点:一是面向社会的,即繁荣学术,推动学科发展,进行原始社会创新和推动社会文明;二是面向会员的,即满足会员提高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以及希望自己的学术水平得到同行认可的需要。

调查显示,我市大多数学会注重这种功能的发挥,学术交流比较活跃,他们把学术讲座、论文交流、论文推荐作为提高会员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时也是为会员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据统计,近三年,我市有84%的学术组织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年平均数为2次。2006年,我市各学会共组织学术研讨39次,学会会员撰写论文98篇,有1040人次参加了相关的学术会议。市化学会每年组织一次学术论文评选,三年中共提交102篇论文,有6篇论文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第10届年会奖。从这次收到的问卷调查反映,多数会员对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是渴望的也是满意的。

5、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学会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

开展科普活动,为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服务是学会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市科协所属各学会能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能结合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科普日等主题日的活动,与大众媒体结合,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理念。近三年中,我市有60%的学会开展了科普活动。*医学会开展科普宣传18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咨询8000余人次,对卫生人员防治传染性防治知识应急培训班105次,培训14000余人,科普活动既发挥了各学会的专业特长,也增强了学会的社会知名度,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学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虽然学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学的整体和工作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部分学会的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发展前景等都存在问题,推动学会改革和能力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会能力建设的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术性团体在坚持围绕学术而形成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和发展,学会工作的内涵在不断的延伸,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增强学会能力建设,做到与时俱进,这是搞好学会工作的思想基础。但是我们有的学会对此却意识淡薄,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思想较严重。有的学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会员涣散,长期不能开展活动,或基本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2、过分依赖挂靠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自我发展能力薄弱

由于当前学会改革仍滞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学会办事机构的挂靠体制,广大学会工作者往往只看到其对学会办事机构提供了人、财、物保障的有力一面,面对其负面影响并未形成共识。如学会兼职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挂靠单位的工作人员,难以从体制上保证他们把对上级与对学会负责自觉的结合起来,学会与会员缺乏义务和权利关系的维系与制约,形成脱离会员的支持、参与、仅靠挂靠单位领导的支持与学会办事机构开展活动,学会的活动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受到制约。有的学会行政色彩比较浓,"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虽然学会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在官本位的背景下,没有行政色彩就意味着没有经费来源。

3、学会经费来源不足,保障乏力

有健全的办事机构和固定的经费来源是学会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我市大多学会缺少创收办法,经费来源不足,据调查,我市年平均经费收入千元以内的学会占35%,年经费收入5000元以下占75%,且多集中在会费收入和挂靠单位拨付上,学会实体收入比例约为20%,很不平衡,来源也不稳定。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一是观念的问题。学会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并不是说不能赢利,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学会改革意识和改革力度不够,市场经济的观念淡薄,不善于经营学会,思想比较僵化,虽然也想通过创收解决学会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二是学会自身条件。有的学会通过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展览、培训和技术服务来收取相关的费用,而具备了宣传、组织、场地等条件的学会,创收效果就比较好,但大多数学会不具有这样的条件,依附于挂靠单位,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创收就比较困难。三是政策扶持力度。学会从事的大多是公益性活动,有关部门应给予学会必要的经费支持,让学会承担的社会职责与相应的权利、义务挂起钩来,给学会创造适合开展活动的政策环境,而目前缺乏这样的环境。

4、学会活动方式单一,社会影响力较弱

据调查,近年我市各学会的活动处于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学会工作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活动的方式与内容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学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以使于学会的活动和影响力越来越弱,其在社会的影响也日渐式微。

三、加强学会能力建设的思考

切实加强我市学会能力建设,提高学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为突破,分类指导,逐步推进。

从改善学会能力建设的外部环境来看,应着眼于:

1、必须把改革摆到重要位置

通过调查与学会改革工作的试点,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学会改革的紧迫性。目前,学会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与社会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学会学科齐全、人才荟萃、知识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会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甚至在很多方面还有悖于市场经济和科技社团的自身发展规律。因此,学会改革势在必行。学会加强能力建设,就必须切实增强改革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当前学会的紧迫任务。

2、必须冲破制约发展体制瓶颈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妥善处理好学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当前要解决好挂靠体制问题和推进学会办事机构的改革的关系。挂靠体制问题,是学会在建立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用现实的方法解决问题,从学会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如果离开挂靠体制,相当一部分学会就会失去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有可能造成学会的不稳定,不利于学会的发展。因此,应当在继续稳定与挂靠单位关系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学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从学会办事机构着手,改变观念,克服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尝试新办法,建立新模式,探索新机制,以满足社会进步和广大会员的需求,为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争取政府部门的转移和委托职能,是学会在能力建设中突破体制瓶颈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也是学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学会争取政府职能是为了体现学会的价值,发挥学会的作用,搞活学会的工作。一方面,学会通过争取政府职能是为了更好地为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履行政府委托转移的职能,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建立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好的为会员服务。与此同时,学会通过履行职能获得合理的收入,取得稳定的经费来源。

3、必须取得政策的有力支持

在学会的工作和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政策性障碍和一些部门"设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关键还是学会的团体性质与法律地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社会团体之所以难以走向社会,实质上还是存在某些体制性政策障碍,这不是学会自身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学会的改革与能力建设总是与改革进程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党与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团体的工作,发出了一系列指示,正在进一步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相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会的共同努力,很多政策性、体制性问题终究是能够解决的。

从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整合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看,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学会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为增强学会能力提高组织保障

我市学会大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机构变动和人事调整,目前很多学会没能及时换届,导致理事会班子不健全,秘书长队伍不稳定,影响了学会正常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指导各学会以换届为契机,巩固和发展会员队伍,及时充实理事会班子,选好秘书长,鼓励配备学会专职工作人员。

2、建立健全学会工作制度,提高民主办会的水平

学会活动的原动力来自"实现会员共同愿望",学会的生命力来自民主办会。实现学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针对目前我市一部分学会机制不活、制度不全的情况,必须着力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提高民主办会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3、发挥学会专长,强化学会经营能力的建设

学会是以会员为基础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具有他组织(如政府、企业等)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和有利条件,学会要创新和发展,就必须审视度势,趋利避害。学会是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创新思维活跃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网状组织体系,具有专业性、综合性、横向性、群众性的组织优势和组织能力,学会植根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之中,具有学术启迪智力优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汇集面广,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学会作为非营利组织,它的活动领域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调整思路,树立经营学会的理念,对于我市的科技社团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学会要立足自主活动、自我发展、必须增强学会的经济实力。学会要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开展咨询服务,开辟多元化渠道,走以智养智的路子。立足自我发展,改革运行机制。要抓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机构改革给学会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努力拓展活动空间,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发展,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建立有利于学会长远发展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学会具有组织经营的资源优势,包括无形资源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学会的组织资源本身,如学会的名子(牌子)、社会声誉、价值体系等;有形资源主要包括学会的人才资源、会员、重要活动、培训以及资金、财产、组织关系等。所以学会在经营平台产业(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咨询产业(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开展科技中介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学会的经营优势所在,学会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优势和潜力,从而使学会的无形资源的有形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学会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学会的发展。

4、拓宽学会联系会员的渠道,增强会员对学会的热情与凝聚力

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科技、行业发展的情况,吸收、充实会员队伍,改善会员结构;另一方面,要畅通学会与会员之间的沟通、联系的渠道。从现有学会这方面的经验看,可能采取定期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编印会刊等方式,保持学会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常年联系。有条件的学会,还可开展一些维护会员权益、为会员送温暖等活动,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4

1.1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充分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是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一方面企业要进行面向市场的科研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进行面向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活动。实验教师往往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试验就足够了。同时,开放后增加了许多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量,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实验教师大多存抵触心理,不愿配合。而食品加工类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根据统计分析要求,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复杂,过程繁琐,还要对实验结果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艰苦而具体的研究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2个方面的问题:①专业指导教师会抱怨实验室开放不够充分,时间和空间安排不合理;②大部分学生认为仪器设备太少,配置不合理,实验环境太差,另外不良的心态,使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正视,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编数据、抄袭别人结果等弄虚作假的现象。

1.2实验室设备陈旧,配置不合理

(1)仪器设备陈旧。

仪器是实验室的重要实物资源,其档次、数量、先进程度体现了实验室的硬件支撑能力,是实验室建设的最主要评价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仪器更新换代很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实验室早期购买的设备诸如胶体磨、乳脂仪、黏度仪、杀菌锅等设备已使用近20年,老化严重,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要求。

(2)试剂和耗材的管理不够合理。

专科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约为4个月,在毕业课题设计完成之后才能向实验室申请所需要的仪器、试剂和耗材。而一些特殊的、急需的、量小的试剂和耗材,从计划、申请、审批、订购到邮送,程序繁琐,效率很低,影响毕业实习课题的按时完成。

1.3实验室管理水平欠缺

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一种新模式,其建设参与方多,成分复杂,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管理主要问题是责任主体难明确、管理文档和技术资料不完全以及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不完善等,导致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2以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改进措施

2.1充分整合资源,提高开放实验室的综合效能

8年来,学校和河南省内著名食品企业合作,购置了一批进口先进科研设备,相继建设了双剑食品添加剂、思念速冻食品、三色鸽焙烤食品、花花牛乳品、尚正肉品、启程烘焙食品等6个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开放实验室,开设了肉品类、乳品类、面制品类、速冻食品、蛋品类、农产品、特产品和功能食品等8类食品的毕业实习实验研究项目。例如,功能食品的“植物蛋白与纤维营养价值分析及其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食品分离技术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项目的开设,为学生毕业实习研究中有效利用先进科研精密仪器设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先在学校和企业老师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了解采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进一步独立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产品科研开发能力。

2.2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不同于传统的校内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需要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企业描准市场要求,根据生产、科研的实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科研材料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生产实用性和技术超前性;同时,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又必须具有校内实验室的理论系统性、体系完整性和教育公益性。这些性质,决定了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课题筛选、项目论证、实验设计与研究、数据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毕业实习各环节训练,具有时间紧、任务重、动用知识量繁巨和压力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更广泛、更实际、更复杂的问题,学生使用仪器时会出现更多实际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大量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意识、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提高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定期选派实验教师赴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大型食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完善绩效工作量评定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完善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措施,以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

实验室其建设参与方多,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要求高。由于毕业实习学生人数多、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实验项目复杂,责任重大。实验室面向毕业实习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此,制订了校企合作联盟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仪器设备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人员守则、仪器管理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重点。要监督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指定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在毕业实习实施阶段,为了给实习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坚持公用、常规仪器设备全天开放,贵重及关键仪器设备,指派专人管理,实行严格的使用登记备案制度,保证综合使用效能。

2.4校企紧密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毕业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实验教师、企业实验教师与学生本人之间沟通、理解、协调和配合是否密切。对于专业和企业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合理的实习实施计划;对于专业和企业实验教师来说,要及时发现问题,与指导教师有效沟通,合理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本人要有科研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实习阶段,要及时构建交流平台,实现学生、实验教师和指导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平衡,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3以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为载体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果

3.1极大地激发了毕业实习学生科研实验的兴趣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是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以及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最有创造潜质,最可能形成他们思维或者影响他们思维的关键阶段给他们提供条件,不仅是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融会贯通,尝试着从事研究。学生可根据学习过程思考与探索,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主要有课程考试和研究论文2种考核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一种方式参加毕业考核。对2001—2012年食品加工类毕业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2001—2005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66%,研究论文考核占34%。2005年以后参加研究论文考核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参加课程考试考核占42%,研究论文考核占58%。其主要原因是2005年以后校、系和企业加大了校企合作联盟食品加工类实验中心的建设力度,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在毕业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类各级专业比赛和竞赛,48人次获省级奖励,9人次获得部级二等奖。

3.2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

这种就业导向的研究实习模式,能够激发各方的潜力和热情。企业通过实习研究项目不断考察学生,塑造学生,培养符合自己企业标准的员工。学生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在毕业实习中得到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学校通过毕业实习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不仅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促进毕业实习的顺利完成,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开拓出一条新路,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近8年来,近500学生以实习项目研究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形式,其中95%的学生在论文答辩以前已被省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录用,毕业后很快成为企业科研开发骨干。

3.3促进了食品加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建设校企合作联盟开放性实验室,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研发活动和先进技术引入课堂,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把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作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开放工作与专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5—2012年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肉品研究系统设备、乳品研究系统设备、焙烤研究系统设备、食品质构仪、气-质谱联用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单机使用时数达400h以上。实践证明,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作用。

4结语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5

在校园内选择符合企业经营要求的地点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将其建成“实训+实战+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必须具备以下主要功能:一是孵化微型企业,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按照“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三大步骤,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并进行企业管理及市场开拓;二是接纳学生进行实训实践,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实战平台;三是以创业带就业,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接纳大学生就业;四是以大学生创业园为桥梁,建立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通道,使校企合作从校内向校外更广范围和领域拓展与延伸。

(二)促进二个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教学活动与商务活动融合

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确定“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商务型应用人才的特点及要求,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商务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了解社会行业创业形势,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创业本领。设置“商务能力课程+创业教育课程+素质养成课程”的课程体系。商务能力课程包括企业管理、税务会计、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实务、营销策划等课程,素质养成课程包括讲座、企业见习、社团活动、创业技能竞赛等隐性课程。

2.教学活动与商务活动融合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资源,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见习+实训+实践+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与企业商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一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见习项目,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二是把实训课安排到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进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专项训练职业技能;三是把大学生创业园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完成,如网页设计、营销方案、物流配送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四是学生到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担任企业员工,参与经营活动。

(三)构建三个系统———能力培养系统、素质养成系统、实践保障系统

1.能力培养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突出能力本位,必须通过构建能力培养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双能融通(技能+智能),双证结合(毕业证+资格证)”的课程体系。商务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岗位工作操作技能外,更要具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的工作智能。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一线工作岗位技能、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提升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设置技能与智能并重、毕业证与资格证并举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通用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综合能力学习领域、职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入园企业,以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大学生创业园的营销活动为平台,组织学生现场实训,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结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课堂与工作环境的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零距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建立“能力本位,多元评价,形式灵活”的考评模式。一是从注重终端性考评向注重过程性考评转化,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二是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三是开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改革;四是推广以完成项目、设计作品等形式代替笔试;五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六是改革毕业考核形式,取消毕业论文,用市场调研报告、项目论证报告、创业企划书等形式进行考核。

2.素质养成系统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将商务素质养成纳入教学计划。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将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创业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公益服务等统一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必须修满相应学分才能毕业。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学分制,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共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交互结合,教学训练与养成熏陶并举推进,为构建商务应用人才素质养成系统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商务实战活动,积累学生商务经验。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召开创业点子收集和论证会,筛选出一批创业前景好、可操作性强的创业点子与项目,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供学生参考和选择,为学生开展创业实战出谋划策。经常举办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商务实战机会,通过经营活动,增长学生阅历,积累商务工作经验。举办多种讲座培训班,提高学生商务认识。大学生创业园可通过举办创业培训及SYB培训班、创业讲座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学生成功开展创业商务活动。组织商务活动竞赛,提高学生商务技能。组织各种商务技能竞赛活动,如:“商务礼仪比赛”“商务谈判比赛”“创业实践大赛”“商务活动策划方案比赛”等,模拟商务活动过程,训练学生商务工作能力。多渠道开展宣传,养成学生的商务意识。通过广播、墙报、校报、网站等多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形成浓厚的培养商务应用人才氛围。

3.实践保障系统设置大学生创业管理组织,为经商实践提供组织保障。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设立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学,指导创业实践;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协会,由教师负责指导,开展形式各样的创业商务实践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良好实践平台。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创业教育提供师资保障。除了学校的专任教师外,要从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邀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队伍。完善管理制度,为商务实践提供规范标准。为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资源平台,使其发挥在专业建设改革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为培养商务应用人才服务,学校要制订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实践教学的规定等,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出台校企互惠政策,为合作共赢提供驱动力。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创业、开展商务实践,学校要出台有关制度,为入园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如免费提供经营、办公场地,免收一切园区管理费、水电费,免费提供项目论证、企业办证、经营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全面的自主创业服务体系。

(四)实现四个对接———教学系部与入校企业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1.教学系部与入校企业对接学校各系部要与大学生创业园入园企业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相关度高、渗透性强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共同合作育人。

2.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建立专业建设与企业建设融合机制,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一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二是安排学生到入园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参与入园企业的经营活动,教学课堂就是经营场所,教学过程就是经营过程;三是将企业经营业务交由学生完成,经营任务就是教学任务;四是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考核,经营业绩就是实训成绩。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人力资源对接。一方面,“教师—经理”对接,学校派教师到入园企业担任管理人员或是指导顾问,入园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员工”对接,学生到入园企业实习实训,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又接受学校的培训,成为学校的学生。技术资源对接。学校对入园企业进行创业办证、项目论证、经营指导等一条龙的技术服务,入园企业以真实的经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并以讲座的形式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环境资源对接。大学生创业园既是专业教学的教室,也是企业经营的场所。设备资源对接。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免费提供给入园企业使用,入园企业的设备仪器也免费提供给实习生使用。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6

1《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国际学术地位对作者的吸引效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自从2012年进入国际著名数据库SCI后,影响因子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了2.845[2],近5年来年增长率达16%(见图1),紧随石油行业内国际顶级期刊《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刊(AAPG)》之后(AAPG的影响因子为2.95[2])。在SCI石油工程类期刊排名第三,位于Q1区,在全球地学类SCI期刊200种期刊排名第63,位于Q2区。论文被全球125个SCI期刊引用[2],2019年,全球153种SCI期刊引用《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勘探与开发》跻身国际一流期刊。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年版)》,《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年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5.084、4.243,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学科92种期刊和地质学学科103种期刊中均位居第一。近1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13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近5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20年《石油勘探与开发》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期刊百强排行榜”及精品期刊40强排行榜,排名第一。正是这种显著的学术影响力,对国内外的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来稿量逐年递增,在来稿录用率不到4%的情况下,连续10年每年的来搞量都保持在1500篇以上,有力地增强了期刊与作者特别是一些潜在的交流与互动。

2大力发挥期刊对科技人员的发现与推荐作用

科技期刊是培养、发现和推荐人才发展的重要阵地与舞台,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也是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专业水平评定的重要指标。随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国内甚至国外同行对期刊的投稿热情也不断高涨,我们在学习贯彻科协等五部门文件精神的同时[3],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到在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中,科技期刊不仅对科研成果的宣传、交流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一大批创新基地正在建立,科技期刊通过精心谋划,可引导经费与人力的投入,从而为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及国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4]。

2.1坚持不懈跟踪科研课题,发现优质成果与作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为中、英文双语全球发行,为了更加迅速、精准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了更加及时地反映科研生产第一线的重大创新成果,编辑部主要负责人根据编辑所学专业分组,带领团队多次奔赴油田、科研院校等科研一线,提前精心策划、选题,现场调研,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深度跟踪,将前期的项目背景调研、开题立项,中期的科研项目研究以及最后项目验收、成果总结等贯穿始终,将编辑、作者、专家的身份不断切换融合,协助作者精准提炼最新的学术观点,刊载出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培养基层高级科研力量[5]。对于一些复杂的科研攻关项目,采用持续不断的滚动式追踪,从2010年开始,持续10年对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的勘探实践追踪过程中,我们也保持着连续约稿组稿,10年来期刊刊载了18篇此热点文章,几乎每年都会了解到最新成果,尤其以邹才能院士为代表的团队2014年所发表的文章《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形成分布、资源潜力及勘探发现》在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至2020年该论文下载量超过万篇次(据石油勘探与开发官网统计)。对国内外的海相油气的勘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迅猛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在多年不断的持续追踪与组稿约稿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并推荐了一大批从事此项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优秀学者的来稿。根据斯坦福大学JohnP.A.Ioannidis教授团队与Elsevier旗下MendeleyData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Top2%Scientists2020)”,《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会副主任邹才能院士也荣登全球2019年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邹才能院士、编委张水昌教授荣登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年)。担任期刊主编的戴金星院士,以及赵文智、邹才能、刘合、贾承造、李宁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早期“成名之作”和后续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刊出的。一路走来,在编辑部团队持续的科研追踪下,他们对期刊贡献了很多影响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期刊也因他们的加盟发展迅猛。可以说学术是科技类期刊的灵魂,作者是期刊的保障。为了培养并建立稳定的优质作者群,编辑部每年评选出勘探院优秀论文奖、优秀作者奖,这些做法对优秀作者产生极大的鼓励,吸引了更多优质稿件。《石油勘探与开发》同时也开展了国际化约稿,持续关注当下石油行业在国际前沿科研热点,精心策划选题“人工智能技术在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等系列专题,特约包括美国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先驱、美国能源部非常规油气资源顾问、西弗吉尼亚大学Shahab教授在内的8位全球著名学者论文,邀请10个国家的审稿人审稿,并于2020年第2期集中刊出多篇优秀论文,与国外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国际化约稿不仅提高了期刊影响力,而且不断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引起了此研究领域的众多学者极大兴趣与持续关注,引导基层科研力量向国际新领域探索发现,对石油行业的新技术、新理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关注重要科技成果信息的来源

编辑部主要利用学术会议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会往往会邀请很多业内的顶尖科研团队作会议报告,是许多重要科技成果的重要信息来源。编辑团队在会上不仅可以把握当前学术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度,更可以面对面接触业内专家,有的甚至可以在会场讨论学术观点,对突出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组稿约稿[6]。而我们尤其重视石油行业的各类学术交流会,学习并践行“走出去”“下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会(重要的学术会议)”,摒弃“等稿来”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我们在会前把大会报告的题目按照研究方向指派给参会编辑并分组跟踪,各个编辑小组在会场认真听取报告后,筛选并获取优质“靶向”论文,实时与作者建立沟通,清晰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与思路,及时获取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而邀约高质量的稿件。在论文审改环节,主编与编辑在专业视角下坚持认真仔细、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众多科研团队的一致好评,也受到很多国内学者的青睐。通过学术交流会这个平台,编辑部与许多科研团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组稿约稿和审改过程的反复交流中,挖掘和培养并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专家[7]。

2.3提升编辑团队素养,与作者建立紧密联系

《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尤其重视论文的编辑,编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对论文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国内外期刊日趋激烈的竞争,对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越高,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发展的灵魂,对期刊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8]。期刊的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执行主编为常年从事勘探工作的教授,他们在石油行业内具有很深的造诣,期刊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步培养了一支专业出身的学术型编辑。作为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学术鉴赏力和社交能力[9]。编辑部几位从科研一线转过来的中年编辑经常回到曾经工作过的科研一线,跟踪课题进展,甚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研究课题,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和编辑学研究,与专家学者联系紧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以便更专业地处理稿件。编辑对稿件的处理不仅是对稿件进行文字润色和格式规范,还体现在对稿件学术成果的鉴赏、提炼和润色。编辑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有利于判断来稿的学术内涵和参考价值,有利于鉴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刊发论文的质量[9-11]。编辑团队对于来稿中的很多学术观点、科研数据、学术术语、重要图件等的把关持有非常严谨、专业的态度。期刊作为石油行业的学术型期刊,在学术观点的鉴别方面,尤其杜绝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泛泛而谈,由于很多科研人员习惯于科研“报告式”写法,甚至直接采用从国外一些文献中简单翻译后的“拿来主义”,造成许多重要结论缺乏科学依据。对于此种情况,编辑部会经过讨论,邀请专家,去伪存真,协助作者提炼出正确的学术观点。在涉及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定等基础研究类论文中,很多学术成果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室数据支撑,所以数据的真实性尤为重要,编辑部会跟踪实验室,建议作者做重复实验,多次验证确保实验结果真实可信。在专业术语的使用方面,编辑务必认真谨慎,一定要基于经典的理论体系,切记独创各类不规范的学术术语,误导读者。在涉及较多大型复杂地质图件的石油勘探类文章中,由于期刊大多编辑来自科研一线,掌握各类专业绘图软件,熟悉地质制图规范,对大量复杂图件的成图要求极高,需要不断与作者讨论修改,大到构造格局、小到井位符号均严格按照制图规范反复锤炼、精修,确保每张基础图件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每张成果图件要与论文中科学论证过的结论紧紧相扣,每幅图的配色也要反映地质规律。在涉及较多高难度的公式推导的石油工程类稿件编辑过程中,编辑对于很多重要公式都需要与专家协作,联系作者多次推导公式,修正错误,确保公式的使用严谨规范。所以,在石油类各栏目论文文字、公式以及图件等的编辑中,需要主编与编辑团队付出大量的心血,也需要作者、专家反复精修,将科研成果以最科学、严谨的面貌呈现在期刊上。由于期刊编辑自身有过丰富的科研经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鉴赏力,也曾身体力行地撰写过科研论文,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稿件时,就会从作者的实验方案和结果以及分析讨论中发现其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也会在作者修改稿件时给予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还能做到与专家协作,校正来搞中的公式推导等学术问题。同时,编辑也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撰写论文的艰辛,协助作者将其淹没在论文中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部分显现出来[10-11]。在这些与专家、作者的互动中,编辑采用的多种措施很好地帮助、指导了大批作者。尤其是来自勘探开发生产一线的作者,使他们在学术严谨性、理论性、表述标准化等方面受益匪浅。

2.4搭建国际石油科技人员交流的桥梁

《石油勘探与开发》近年来刊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吸引了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作者的投稿。据统计,英文版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Direct平台2020年下载量为25.4万篇次(见图2),近10年来翻了20多倍,读者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巴西、印度等124个国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呈现出来,极大地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石油勘探与开发》刊出文章后的1周到3个月时间内,90%以上的作者都会收到国外的函件,有的国外读者对中提到的石油科技类软件产生了极大兴趣,联系到作者,国外高校愿意将作者不远万里派到中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促使作者走向世界,更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向国际。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7

这次研讨会由县人民政府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举办,晚上好!倍受各界关注的全国首届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将于明天在正式召开。这既是中国先秦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县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喜事。此,谨以大会组委会的名义,并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新闻界各位朋友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以便各位朋友对我县,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下有关情况。对这次会议的准备及会议安排有一个基础的解。

一、县情简介

汉水上游。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位于陕西南部。总人口18.3万人。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生物、旅游、水力。矿产四大资源最为突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65平方公里,各种珍贵树种30余种,农产品以蚕茧、茶叶。黄姜、烤烟、中药等为主,其中蚕桑面积已达10万亩,并具有雄厚的制种、烘茧、缓丝、织绸及蚕副产品加工能力,人均蚕茧产量居西北地区各县之首。旅游资源北有集原始森林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云雾山鬼谷岭省级森林公园,并留有战国时期鬼谷子隐居、讲学的多处遗迹,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南有婉蜒于群山之间的汉江以及高峡湖的烟波湖库区。此外,县境内还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溶洞燕子洞、全国最大的禹王宫古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水力资源以汉江干流及其它主要支流为主,水力蕴藏可开发利用量43.4万千瓦,已建成的装机22.5万千瓦的水电站,投资13.8亿元、装机18万千瓦的喜河水电站正在建设之中。矿产资源主要以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钒钛磁铁矿、金矿为主。其中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资源开发初具规模。交通便利。阳安铁路横贯东西,210316国道在县城交汇,至西安、汉中、安康的半日经济圈”正在形成。

县确立了两区两带”经济发展战略。其具体内容是县境北区以鬼谷子文化研究为内涵,今后五年。加快云雾山独特的绿色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逐步建成“云雾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同时,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云雾山鬼谷子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宣传力度,不时扩大对外影响,努力把云雾山旅游开发区建成独具特色的陕南一流人文风景旅游区;南区依托汉江电站和喜河水电站开发的综合效应,着力构筑融生态建设、山水旅游为一体的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区”县境内交通、通信相对便当,农业、工商业基础较好的国道沿线。东西走廊,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和“民营经济发展带”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着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工业增加值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500元的目标。

克服了非典疫情及今年“424地震灾害的影响,经过半年来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坚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46亿元,增长10.2%,地方财政收人完成1624万元,增长5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2910元和638元。

二、鬼谷子文化研究情况简介

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先秦时期,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与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齐名,一位伟大而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谋略家。教育家。国“九流十家”中,创建了纵横术,被尊奉为纵横家的鼻祖。

居楚国境内的汉滨鬼谷山”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20年。一生出游各地名山大川,或隐居著书,或讲学授徒,古代一位既不争名于朝,又不争利于市的隐士、高士、豪士。虽著有《鬼谷子》一书传出,却隐去了自己的姓名和藉贯,成了中国先秦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

原安康地区博物馆曾组织专业人员到云雾山鬼谷岭对地上文物开展搜集整理工作;上世纪9县关于鬼谷子文化及其遗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10月。0

县县志办公室原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李佩今,年代中期。对鬼谷子隐居地进行全面考证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提出“鬼谷子故里当在论断,并相继在汉江评论》陕西史志》等刊物上发表,引起了省内外史学界的极大关注。

李佩今同志在山东禹城参与全国首届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2004年4月。与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盂世凯教授就鬼谷子故里研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鬼谷子文化研究得到先秦史学会的充分肯定。2002年7月至10月以李佩今为首的一批文史喜好者多次徒步考察云雾山。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鬼谷子文化的研究与发掘工作,并邀请市直机关部门负责人考察鬼谷岭,商讨开发建设方案。2002年11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孟世凯、宫长为、刘宝才等教授亲临参与县鬼谷子文化研讨活动,鬼谷子文化研究步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也正式成立了目前会员已达100多人。

已经做了大量富有效果的基础工作。一是将云雾山鬼谷岭遗址遗迹及森林资源维护开发纳人了政府经济工作议事日程,围绕鬼谷子文化研究及旅游开发。形成了

鬼谷岭于今年4月被正式批准确立为省级森林公园,维护与开发规划;二是省、市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鬼谷子文化及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证、发掘和整理;三是完成了文物维护和旅游开发项目论证及申报。目前,鬼谷岭遗址已被正式确立为省级文物维护单位;四是加强与省、市各新闻媒体的联系和配合,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省内外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五是景区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

三、研讨会情况简介

1召开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

县召开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鬼谷子是一位世界级名人。对于促进学术界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激进优秀文化,提升鬼谷子故里县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加快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印证县鬼谷岭是鬼谷子隐居、讲学以及出世的地方这一历史结论。今后将出版一期《先秦史研究动态》和一本《论文集》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一是推进学术文化研究通过探讨鬼谷子文化与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关系。

扩大在省内外乃至在世界的影响,二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通过这次研讨会广泛宣传的悠久历史。提高的知名度。同时以鬼谷子文化研究会为契机,充分利用研讨会效果,以此促进云雾山旅游开发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2论文提交情况:

组委会共收函各位专家提交论文52篇。截止昨天为止。

3.参会代表情况:

专家教授中有正教授级(含研究员)22人,此次会议参会人员共60人(其中20人为外地学者)其中应邀专家。教授28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人。

4.会议会址、时间和议程情况;

会议时间确定为8月28日至29日,本次会议会址设在县宾馆会议厅举行。会期两天。会议基本布置是

8月27日:全天会议报到

8月28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

下午:学术研讨交流。

晚上:举行庆祝全国首届鬼谷子文化学术研讨会文艺晚会。

下午:大会发言、落幕式。8月29日:上午:学术交流。

5.会议宣传情况:

邀请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陕西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等在内的十几家新闻单位,会议宣传工作。20余名新闻记者。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8

很长时间就准备召开这样一次市级学会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学会工作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学会的改革与发展,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方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很有感触。一是感到精神难能可贵。当前学会工作步履维艰,形势严峻,但大家怀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怀着对学会工作的深厚感情,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有所作为,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是经验可贵。大家的发言都有经验可以借鉴。例如,三是意见可贵。发言中大家对学会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争生存、求发展,市科协如何加强对学会的指导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意见,认真吸收总结,指导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我来科协工作将近一年,时间很短,又是科协战线的一名新兵,情况还没有完全吃透,对学会工作还不是十分了解,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学会工作的信心

今年7、8月份时,我们对市直学会情况搞了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感到学会工作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学会总量下降、巩固发展难。我市直属学会1997年是47个,现在是28个,数量下降40%左右。近几年虽然大幅度下降的势头减弱,但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二是学会基本没有专职人员,人少办事难。现有的学会大部分都是在挂靠单位合署办公,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学会工作只能当副业搞。三是学会经费严重不足,开展活动难。市直有一半多学会中,因经费不足没有能力独立开展活动。“三大难题”的根本在钱,关键在人,没人办不了事,没钱办不成事,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学会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巩固发展学会就是一句空话。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既有机构改革、人员变动、经费困难、方式陈旧、机制不活等原因,也有我们科协和学会自身的问题。古人说,“人先立而后凡事举”,作为学会管理人员,我们在探讨新时期学会工作时,应置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去考虑,必须清醒认识到,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的团体,具有学术性、群众性、民主性、创新性、横向性等内在属性,在促进学科发展、科学普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学科相互渗透日益增强的今天,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活动已成为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来主持这些活动?学会是最佳选择。学会通过开展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科技咨询、厂会协作等活动,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与科技有关的社会职能必将分流出去交给科技社团组织来承担,必将为学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因此,学会面临的困难是体制转换时期出现的暂时现象,我们要认清学会的发展趋势,克服暂时困难,通过卓有成效的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把学会工作做得更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创造思维,做好学会借力兴业这篇文章

学会是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它具有人才荟萃、联系广泛、学术民主的优势,但与政府职能部门,它也蕴藏着明显的劣势:人才荟萃但各有其主,联系广泛但组织松散,学术民主但无权决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团组织无权、无钱、无人。

要改变学会这种组织状况,关键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思路,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维去研究问题,用新的措施和方法来开展学会工作。比如,当前学会的经费主要来自挂靠单位,如果挂靠单位自己能办的事,谁也不愿出钱让学会去干,所以要深刻体会到必须创新工作,做到与众不同,才能有我们学会的生存空间。同时要善于调动学会内部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学会的各种外部力量。社会上各种力量借得好,学会工作就可以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是学会要“借权发令”。就是紧紧依靠党政领导,不依靠党政领导,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权”也借不来,“令”也发不出。“权”能不能借来,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一方面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抓住领导关心的工作热点、难点和重点,干几件漂亮事,把学会的形象树立起来,做到有为才能有位,;另一方面要抓准题目多请示、多汇报,主动上门,主动工作,赢得领导重视和支持。比如开展活动请领导参加,开会请领导讲话,有些文件请上级转发或以上级名义发,选准题目提出方案请领导发令等,只有这样,学会工作才有生命力,才能提高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实力。

二是要学会“借兵打仗”。学会工作是社会性工作,学会体系是开放的体系。“借兵打仗”就是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善于借助各方力量,协调好各种关系,为我所用,这样在人手少的情况下就能干大事、干成事。“借兵打仗”,关键的问题是不要怕当配角,不要怕人分羹,重视联合的力量,不要眼睛只盯住自己内部几个人,一筹莫展,要眼睛向外想大事,横向协作求发展,做好联合这篇大文章,把学会工作活跃起来。

三是要学会“借力开源”。就是借助外力,开辟财源,壮大科协经济实力,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经费支撑,切实增强团体的生机与活力。经费是学会的生存线,学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利用学会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走以智力开发财力,以财力开发智力的路子。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咨询、项目论证、技术培训以及承接对外加工项目。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努力承接社会职能,争取更多的资质、资信,通过法规授权、部门委托等方式,不断拓宽学会的经费渠道,提升学术活动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有条件的学会还可以兴办一些经济实体,增强学会的发展实力。

三、真抓实干,积极开展好学会工作

学会工作面临整体形势是好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三个素质都与我们学会工作紧密相关。中央提出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工作,人才工作与学会工作也密切相关。目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提出了深入推进项目开发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学会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推进,学会工作必将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科协工作重点在学会,希望也在学会。今后一个时期,学会工作要本着巩固与提高并重,改革与创新并举,深入推进学会改革,加强学会能力建设,努力做到在学会组织上要有新发展,在学术活动上要有新亮点,在学术交流上要有新渠道,在学会功能上要有新提高,在学会实力上要有新增强,实现学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是要继续深化学会改革。学会改革是保证学会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努力做好学会工作,完成历史任务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学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学会的活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会工作要改革,首先要找准定位,发挥学会的自身优势开展工作。最近我看了杭州市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它的医学会是通过争取法律授权、地质学会是部门委托、工艺美术学会是自己争取的民间工艺美术评审,使学会各得其所,各具特色。二是要改革学会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以建立组织健全、运转高效的学会为目标,按期召开换届改选会议,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人才档案,扩大会员队伍。三是要改革学会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增强“经营学会”理念,开展有偿学术活动,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学会实力和服务能力,使学会和本行业的关系发展成为互为依托、互为需求、互为促进的关系。四是要改革学会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本行业的需求,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加强学会与学会之间、科协与学会之间、学会与挂靠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和拓展学会的社会职能,研究和解决学会面临的问题,使学会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技团体。

二是要开展好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活动是学会的生命线,俗话说“动则有,静则无;动则活,静则死;动则强,静则弱”,有活动才能有活力。近几年,市电机工程学会围绕科技强企,大力开展了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应用、技术革新等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今年该学会开展的“专题月”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510条;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征集论文60多篇,并积极开展了电力科普知识竞赛、专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使学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所以,各学会要充分发挥学会自身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围绕部门和企业发展的难题,围绕科技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通过同行间的相互交流与研讨,培育和激发原始性创新,培养和发现创新人才,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建议,为全市的科技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卓越小学教师;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2018年9月,为深化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新使命,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创新教育实践、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基础教育对优秀教师的需求更加突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小学全科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征程、新使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完善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机制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需要新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较为合理、结构较为完善、素质稳步提高的小学专业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师范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推进科教强省,建设发展美好安徽,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小学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从基础教育一线调研反馈的情况看,当前我省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还没有完全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诉求,小学教师素质能力还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与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僵化。目前我省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沿袭以往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新常态把握不足,对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还有待深化。在新型师资培养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不多,本土实践有待探索,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机制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培养模式僵化、实践教学薄弱、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1]。这些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打造新时代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很难达成。(三)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和必要环节。高质量的实践训练将为学生从事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研究表明,当前师范生培养实践教学还存在主观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专业师资不足、训练模式单一、学生教学基本功普遍薄弱等问题。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教学认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弱化。在实践教学设计上,缺乏系统思维,实践环节有效衔接不到位,全程实践难落实。调查发现,多数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专任教师不足,几乎全部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聘任的基础教育一线指导教师不固定、指导效果难考核,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质量[2]。(四)实践体系亟待完善。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全程不连贯、评价不真实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践教学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协同育人、全程实践、前后衔接等有效培养方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上,体系完整、高效运行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教学技能实训室、实践考核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硬件设施也有待加强。从当前师范生实践教育现状看,多数学校仍因袭传统见习实习等实践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乏整体设计、实践环节不连续、全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监督指导、实习后有考核评价的培养评价体系有待建立。从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上看,还存在地方政府推进力度不够、实践基地支持和积极性不高、协同培养机制建设推进缓慢等问题[3]。积极推进高校引领、政府主导、中小学(U-G-S)参与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协同培养新机制和协同文化,已成为当前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建设思路

建构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需要从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实践基地三个层面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质性开展三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培养制度化、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新机制。(一)高校引领协同推进。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体现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构建各级地方政府、师范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师范高校在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有:依据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国家规格,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创新机制,共同筹划,协同推进。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要密切联系协同培养各方,优化整合实践资源,建立完善协同培养机制体制;三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聚力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形成教师培养校内协同机制和协同文化。(二)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是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中小学参与师范院校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了解人民群众对中小学优质教育需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中小学校、各级教研等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本地经济社会需求对接,以培养能够适合基础教育需要、促进本地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小学教师。(三)基地对接互惠共赢。中小学校是师范生主动建构和深化理解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的基地和重要学习资源,也是未来从教工作的职场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师范院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还存在合作内容单一、互利互惠单向化、沟通机制薄弱、常态化合作不健全等问题[4]。新时代的实践基地建设,要秉持互惠共赢、双向支持、深入融合的原则,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共同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真正做到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承担为师范生实习提供实践基地、担负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的重任。这种“奉献式”单向服务模式虽然达成了师范院校实践育人需求,但作为提供实践基地的中小学校在双方合作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互惠性的回报,中小学校缺乏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基于互惠共赢的主旨来建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机制,有利于中小学校在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三、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合肥师范学院于2014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名单。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指导下,合肥师范学院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项目实施各项任务。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加强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本地优质小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积极开展需求调研和项目论证,根据我省基础教育小学师资现实需求和新时代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研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建构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法,联合地方政府和合肥市优质小学,建设师范生实践基地。整合优化教师队伍,建立由高校师资、中小学优秀教师、教研员等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体,初步建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图1)。(一)高校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自项目实施以来,合肥师范学院多次召开卓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合肥市包河区、经开区等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小学教研员、小学校长、教学名师等专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研制,充分汲取并采纳有益建议和意见,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和实践训练。与合肥市包河区、经开区及多所优质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坚持协同合作、互惠共赢原则,共建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实践课程资源,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二)政府主导推进机制建设。实践证明,面对不同层次、条块隔离的教育改革,没有政府的统筹领导、大力推进,是不能成功的。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适当参与和对接引领,以提高教育改革的推进力度。2018年11月,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包河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教育实习合作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包河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实施三方育人合作策略,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在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2月,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经开区深化教育合作,通过共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挂牌高校附属学校等方式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对接。(三)优质小学深度参与协同培养。2016年以来,合肥师范学院与包河区、经开区20多所优质小学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促进职前职后相互衔接,深度加强协同育人。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育实习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8月合肥师范学院派出112名师范生到包河区中小学开展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和实践锻炼,深度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和实践教学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12月,小学教育专业聘任包河区、经开区小学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等12人担任毕业论文校外指导教师,深度参与师范生学习指导。

四、小学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举措

(一)强化协同培养顶层设计。在制定卓越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以《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要求为导向,遵循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要求,强化协同推进合作育人,注重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本地优质小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在协同机制设计上,着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明晰权责,精准定位“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中的各方角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根据本地基础教育小学师资需求,统筹管理基础教育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指导和推进高校和本地优质小学开展协同育人。优质小学主要职能是参与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师范生实践基地和优秀实践教学指导教师[6]。(二)建构全程贯通实践体系。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上,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要求,邀请小学名校长、优秀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设计,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方式和考核标准,共同研制《合肥师范学院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合肥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案2.0(试行)》。坚持全程贯通、整体设计的原则,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做到每学期都有实践教学任务及考核要求,初步实现了实践前目的任务明确、实践中监督指导到位、实践后考核评价规范的全程贯通实践体系。1.实行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研制师范生教育实习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实习资格考核标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必须通过小学教学设计、普通话、“三字一画”、微格教学及无生上课等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教育实习环节。2.落实教育实习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教育实践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整体设计教育实践体系、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内容。综合考虑师范生在本科阶段要通过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考试的要求,把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16周。其中,前两周为校内实训,安排专任教师实施小班教学,主要内容以教学设计和无生上课为主,校内实训合格、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习阶段。在过程管理上,强化实习过程设计,落实目标考核,设置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班主任、实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管理体系。3.建立实践教学常态化机制。一是实施教育见习活动。每学期设置两周时间,由校内教师带队、校外实践导师参与指导,分组到合肥市优质小学进行听课、评课、跟班管理等见习活动,确保实践训练全程化、常态化。二是落实校内实践四年不间断,每学年都设置校内实训实践任务。第一学年以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突出“三字一话”训练,开设《书法》《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等课程。第二学年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主要依托“导师制”,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学生要撰写15份小学各科教学设计,开展试讲试教活动。第三学年以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5份教学设计,录制1节微课。第四学年以实践反思和职业能力提升为主,依托“双导师制”,聘请小学教育一线教学名师、名校长到校开展讲座,反思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在学位论文选题导向上,鼓励学生面向小学教育教学开展教育实践调查研究,落实真题真做,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学术基础。(三)拓宽教育实践渠道。拓宽教育实践渠道,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涵养教育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开设行知文化实践课程。结合我校行知文化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师范生寒暑假到乡村社区开设行知学堂,做留守儿童的“小先生”,根据留守儿童需求,组织开展行知特色课程,按照儿童兴趣分组开设音体、美工、话剧、舞蹈等行知班,践行行知精神,丰富社会实践特色活动。推动师范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聘请校外艺术专家为学生开设空竹、古琴等专业技能选修课程。2.创办《合师小教》专业期刊。为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指导学生创办《合师小教》专业学习期刊,深化学习小学教育理论实践、探讨小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交流专业学习经验,展示合师小教人的专业风采。3.创新设计多元化实践形式。在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设置包括理念提升、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设计听课评课、课后研讨、案例收集等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务实高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发挥教育技术及多媒体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数据支持和评价工具。(四)协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存在开发主体单一、资源类型不足、课程资源利用窄化、社会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基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短板,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充分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优质小学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打造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共同体,建设优质实践教学课程资源。1.建立协同培养实践课程开发机制。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优质师资,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经开区、包河区等地方政府部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有效促进校地融合、深度参与,合作共享基础教育设施、设备与信息等资源。聘任辖区优秀教学名师、骨干教研员、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担任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初步建成较为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共同体。2016年开始,合肥师范学院与经开区合作共建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合肥经开实验学校、合肥师范学院附小,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学校课程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师范生教育实习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的合作育人新机制。2.精选优质小学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合肥师范学院在庐阳区、包河区、经开区等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先后与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师范附小等多所优质小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在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实践教学、师范生实习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优质小学为师范生提供良好教育实践场所、实习岗位,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参与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3.建设校内实践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校内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和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学校建有师范生科学教育实验室、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教室、微格教学录播室、普通话实训室等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学生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和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业绩,全部纳入学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实践全程化、信息化管理,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个性化的需求。(五)打造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一是建立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团队。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双能型”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指导。二是组建一线教育专家兼职实践教学团队。遴选合肥市优秀小学教师、名优班主任、小学教研员等一线教育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与合作学校开展共同申报课题、合作开展校本教研、聘请小学教学名师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密切校地合作,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三是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从新生入校开始,为每位新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实践兼职导师。校内导师四年全程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小班化”学习指导,校外实践兼职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把“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细化落实到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五、问题与展望

自实施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以来,经过几年努力建设,“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协同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已建立,政府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扶持,但部分中小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存在长期合作驱动力不足等情况。下一步需要出台相应措施以提升中小学合作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虽然实施了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和评价机制,但校外导师的考核评价还存在主体不清晰、操作难落实等问题。三是协同培养常态化监控机制尚不健全,多元主体的协调沟通不畅,协同育人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四是三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实质性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晰,以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仍需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加以解决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焦德武,郭清.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调查报告[J].安黴基础教育研究,2016(4):37-43.

[2]卢丽华,钟雨彤.小学教师教育变革七十年:历程、经验与发展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20(1):21-23.

[3]李士萍,张艳霞.基于多元融合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124-128.

[4]童荣,周岭.协同理念下高等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77-80.

[5]胡万山.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化学项目论文范文篇10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论文

【内容提要】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及质量评价标准、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在馆藏发展中应该更新传统藏书观念,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建立起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并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网络环境/馆藏发展/文献资源建设

【正文】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而图书馆藏书的发展,总是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方兴未艾的信息网络化浪潮,无疑会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探讨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是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与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注:谢阳群:《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位问题》,载《图书馆》1997年第3期。)。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种信息网络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或信息存贮处,而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虚拟的信息体系。在这个信息体系中,信息资源组织是通过网络动态地围绕用户特定需要来进行的,信息的检索、获取、处理和利用也是根据用户需要,通过灵活联结、调用各类资源和系统集成地完成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电脑与网络连接,便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公告牌服务、远程信息系统检索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电子文献出版和检索服务等。目前Internet在全球的用户已达7000万,并正以165%的年增长率在全球铺展,加入Internet

的国家已达175个(注:赵培云、郑淑荣:《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载《中国信息导报》1997年第5期。)。这个国际性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正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的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这一切表明,网络环境已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网络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

了传统的“馆藏”局限而扩展到整个网络,从而使可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

网络环境提供了图书馆拓展信息服务的广阔空间,如通过电子文献传递来提供图书馆资

源、开展馆际互借、接受和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从大量联机数据库、电子期

刊、电子论坛和电子布告栏中寻找、收集适用的信息,再利用网络为用户服务,也可在

自己的系统上建立电子公告牌,收集各类公共信息,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或校园信息

场所。网络环境还给图书馆提供了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文献采访、基于中央书目数

据库的共享编目、基于OPAC检索的流通服务以及基于数据通信的其他各种信息服务。然

而,网络环境也给图书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图书馆保守封闭的办馆思想、重藏轻

用的藏书观念、以馆藏文献的流通阅览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以及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传统的

手工操作方式等等,已难以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面对挑战,图书馆采取怎样的对策,

将直接关系到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二、网络环境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对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具

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

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

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

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因此,图书

馆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部分。对读者来说,需要获得的某一信息

,无论是图书馆收藏的,还是通过网络存取而获得的,信息本身的质量并没有区别。只

要信息方便存取,易于获得,读者就无须顾及这些信息存放的位置离自己有多远。因此

,对图书馆来说,网上资源与馆藏资源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且,网络资源极为丰富

,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如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印刷

期刊2200种,但提供的电子期刊竟达34500种(注:李希明等:《传统模式与图书馆的

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5期。)。可以说,在网络环境中,每个图书

馆都必须在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传统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

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对网络信息

资源的获取,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

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

、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

术人员。

3.对图书馆资源质量评价的影响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馆藏建设,而对馆藏质量的评价,则主要围绕馆

藏的数量、结构、重点、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象就是馆藏文献本身。在网络环

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就不能仅以本馆的实际收藏为评价对象,还要看其在

网络上获得全世界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用户更加期待的是图书馆提供更及时、更准确

的信息服务,而不在于沧海一粟般的一馆之藏。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馆藏质量将被检

索质量取代。这里,检索质量是指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评价的对象是文献(信息)

的提供率。

4.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

建立信息资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图书情报界多年来致力的目标,但由于各种主、客

观原因,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基本上仍是自给自足的保障模式。在网

络环境下,这种保障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

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

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

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

、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

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

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

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5.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

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就图书

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

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

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

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

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

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

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对策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

藏书发展对策,是图书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藏书发展观念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发生变化,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图书

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幻想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

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发展不能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

物理实体的馆藏,而要着眼于对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握和选择。除了选择入藏有明显载体

形式的文献,努力获取重要的联机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也应成为藏书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不应局限于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还要看图书馆能

从网络上获取多少资源,以及如何把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的一部分

提供给广大用户。但是应该指出,虽然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

不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取代图书馆馆藏文献。那种认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

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因而没有必要花钱去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观点显

然是错误的。因为,网络信息资源大多是在图书馆馆藏文献基础上形成的,目前信息生

产者直接以电子形式生产并提供上网的信息资源毕竟不多,相当一部分文献还必须靠图

书馆去搜集、加工,然后转换成电子形式才能提供网上使用。而且,目前网络信息资源

仍以二次信息居多,即使在今后,是否所有的图书馆馆藏都有可能且有必要转换成全文

数据库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没有原始文献的全文提供,从网络获取的二次信息

,其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各图书馆仍应致力于馆藏文献的发展,

使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2.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扩展,许多图书馆正在改变传统单一的馆藏模式,变静态的收藏为动态

收藏加网上信息存取的信息资源建设新模式。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各类型图书馆

的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同,在安排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的比重方面也应该有所

区别。一般说来,非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社会教育职能,担负提高广大人民

群众科学文化水平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读者需要的主要是各类型文献,因

此,这类图书馆应以扩充馆藏资源为主要任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

高校图书馆,情况较

为复杂。大学生围绕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其主要需求集中在馆藏文献方面,正因为如此

,近年来大学生对图书馆新书太少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同时,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从事

科研工作又需要从网络上及时、广泛地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

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建设并重的方针。一些大型的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主要是为

科学研究服务,因此应该更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总之,各类型图书馆都要

从实际出发,在认真研究本馆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馆藏资源与

网上资源的比例,从而实现两种资源的最佳配置。

3.加强馆藏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分工协调

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重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各图书馆上

网的文献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如“Intern

et网上的WWW虚拟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由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资料

库,如生物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哈佛大学负责,化学方面的信息资源由加州洛杉矶大学

负责,等等。每个单位都开发一个Web服务器,由它与其他学科的Web服务器相联,然后

将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各学科服务器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设在瑞士的主服务器上的虚拟

图书馆。”(注:刘兹恒:《论虚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关系》,载《图书情报工作

》1997年第4期。)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彻底转变“大而全”

、“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强在馆藏发展中的分工协调,使各馆致力于馆藏特色化建

设。如果说过去我们还缺乏紧迫感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已成

当务之急。

4.建立信息资源社会保障体系

笔者曾在另一文中探讨过建立由地区(省、市、自治区)级、区域(行政大区)级

和部级文献资源网构成的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问题(注:肖希明:《我

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论纲》,载《图书馆》1996年6期。)。网络环境为我国信息资源

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级文献资源网作为我国文献资源保障体

系的主导,其网络成员应通过分工协调,将各自承担的学科领域的文献尽量收集齐全,

以保证国家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信息资源,起到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

。此外还要充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大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书目数据库、事实数

据库和数值数据库,并提供上网,使国家网同时成为我国的书目中心、馆际互借中心、

联机检索中心。地区网和区域网中各类型图书馆则应以现有馆藏为基础,以国家网的资

源为后盾,加强特色化馆藏建设,成为全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中坚,满足人们经常性

的信息需求。同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在地区范围开展联机编目,生产联合目录数据库

,开展馆际互借、联机检索等活动,实现地区性的信息资源共享。

5.加大和优化对馆藏发展的投入

经费短缺仍然是许多图书馆藏书发展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各类型图书馆都出现了文

献收藏量持续下滑的严峻局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提供传统文献信息服务能力,

而且会削弱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优

化投入,就是指各图书馆要根据用户要求、书刊的利用率以及相关工具书确定哪些文献

是应该订购的,哪些是应该而且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的,从而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

效益。

6.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藏书发展的内容大大扩展了,如对信息源的选择、甄别,就

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源发展到网络信息源;又如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不仅是馆藏文献

的特色化,而且包括如何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因

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藏书发展,不仅是采访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图书馆众多的部门

。为此,图书馆必须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吸收其他专业领域人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