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内科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2 14:23:32

护理内科论文

护理内科论文篇1

关键词: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心内科;护理管理

医院整体工作水平的关键就是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医院的整体竞争力,相对来讲,护理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即为护理质量,这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护理领域开始展开对质量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成为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本文针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心内科所收治的患者给予了基于护理质量控制系的护理方案,并将其与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未实施前,2015年1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部分心内科患者进行对比,总结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建立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探究,详细了解目前我院对护理干预知识和能力情况,并构建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与此同时,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心内科入住患者,与未实施护理心内科质量控制系下的护理干预开展详情对比,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前护理干预的情况,本实验还选取前几年不同时间段、年龄、性别及不同病情心内科住院患作为研究前基本统计资料。

1.2方法

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1.2.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成员共同组成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成立4个护理质控小组,每组均有1名组长,组长由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分别负责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管理,专科疾病与健康教育管理,病区管理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控小组成员根据护士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能力进行分配。1.2.2质量控制内容。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等级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及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作为我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2]。每项质量检查标准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质量控制内容共有4个组8个项目,包括基础护理工作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专科疾病护理与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工作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1.2.3培训质控人员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内容,掌握质控方法、质量检查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做到持续改进解决问题,同时发挥护士自我控制的责任心,形成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1.2.4质量控制方法。①护士长必须监控质量控制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细节,保障工作做到位;②科室质控组长质控:选择一名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的护理人员担任质量控制小组的组长,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③科室质控成员质控: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为基础护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因此领导者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人性化的要求,监督护理人员完成分内工作,提升整体质量控制工作的水平。1.2.5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科室应组织质量控制小组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及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将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护理人员,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的安全系数[3]。

1.3评估标准

实验结束后,将实施前后的实验结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对比,主要评估指标有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1.4数据处理实验结果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如果P<0.05,则表明实验结果差异明显,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后的护理质量,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明显优于未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前,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多种因素均会对心内科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环境因素、质量管理方法、患者因素、管理因素等,要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就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着手,针对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在护理服务中进行实践,检查实际效果,最后进行经验总结,使得护理质量管理进入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效果、总结经验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由本研究可知,在心内科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育霞 单位: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冯菁.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6):123-123.

护理内科论文篇2

1.1方法两组入院后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采用消化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按照常规诊疗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观察组针对消化内科的潜在护理风险,采用风险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风险因素分析。科室由护士长、专科医生、病区组长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对患者开展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工作事件,评估消化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有:①部分护士专业知识缺乏,对危急情况、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差。②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为降低工作强度而随意简化操作流程。③对护理风险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预见危险,以及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④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态度冷漠。针对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对全科护士进行为期一周的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安全与质量并重”的理念[2],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使护士熟悉、掌握护理计划以及各项管理措施。(2)风险管理。①加强培训:教育护理人员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常用药物等相关知识。日常工作中形成工作资历老的护理人员带领年轻的护理人员,对科室护理操作技能进行抽查考核,尤其是新护士和新设备投入使用时,让大家在考试和比赛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能力。加强对危急重症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消化道危急重症警惕性。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多参观和学习的机会,发现疑难病例时组织查房并进行讨论[3]。②完善制度:完善科室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护理操作流程汇编成册,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制定弹性排班的管理制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制定护理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年终将护士在工作中的表现作为评先选优的依据。③强化健康宣教:制定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宣传手册,根据手册内容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医学知识,包括诱因、临床表现、常用药物、预后、不当饮食方式、精神紧张及吸烟等因素与疾病关系。加强常用药物使用的宣教,包括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药物不良反应,征求其用药意见,并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消化道保健方法。④提高沟通技巧:鼓励护理人员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举止要端庄,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要把患者和家属放在首位,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通过组织沟通能力研讨会[4],掌握沟通技巧,多采用抚触、手势、口形、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进行沟通。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对待患者文明礼貌,语言亲切,多关心、理解患者,对于一些治疗方案等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比较重要的通知要进行相关记录。

1.2效应指标与评价标准(1)护理不安全事件: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危重疾病监护不周、药品应用错误、病情观察不详以及意外坠床和跌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2)护理质量:包括护理的熟练程度、护士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主动服务性、应急能力和护理书写的规范性六个方面的内容,均采取百分制,让患者根据护士的表现进行打分。(3)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共包括住院环境、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心理护理和服务态度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满意和不满意。由专业人员指导患者于出院前1天进行填写,采用无记名的方式。

1.3统计学处理数据的录入与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不安全事件、患者认可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观察不详、药物应用错误、意外坠床和跌倒等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护士的沟通能力、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护理责任心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治疗性操作、礼仪服务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护理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优良、充满专业技术性的工作。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患者是否能够康复出院和医院的信誉。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在诊疗活动中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会给护理人员和医院带来经济及法律方面的风险。临床护理的质量与组织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管理能力在21世纪被誉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消化内科这样特殊的医疗环境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护理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预见、发现和评价,并寻找其对策的管理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管理者将风险管理引入医院管理中,在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认为,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方面的损失,最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覃文娴对584例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有了显著性的下降。本研究观察发现,对消化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显著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认可度,且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管理(P<0.05)。这主要是由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护理技能,能及时发现和评价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服务能力,从上至下、由点到面地全面覆盖了护理过程中可能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积极、科学的管理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加强护患沟通,也可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护理内科论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内科拥有床位45张,护士1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8名,助理护士1名。本次研究开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内科开始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观察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的护理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确严格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

具体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包括:(1)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2)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3)主动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4)提升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水平。

1.2.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1)护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过采用"分层定岗"]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的层层管理与监督;(2)职业技能方面,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对其护理技能进行考试打分,确保工作者的护理技能合格,减少不当的护理操作;(3)职业道德方面,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其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4)服务质量方面,熟悉护理流程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落实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1.2.3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

绩效考核机构的设立,能够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绩效考核机构的构成:护士长1名、护理质控员1名以及民主推举的护理工作者1名,根据《绩效考核制度》的各项标准对干部内科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打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为优秀,对于不及格或处在及格边缘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督促与警醒,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实施奖金的绩效分配。

奖金绩效分配能极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护理服务。具体的奖金绩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固定工资是基础工资与岗位工资的结合,绩效奖金以考核小组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作为奖金发放依据。

1.3评估指标

自行设计两套问卷,包括《护士对当前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干部内科患者对当前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用来评估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分析护理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来评估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分析

在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后,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个人能力提升、工资待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方面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2.2干部内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在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68.33%,护理绩效考核实施之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内科护理服务水平的分析

通过对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较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3.讨论

护理内科论文篇4

1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护理内科论文篇5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

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护理内科论文篇6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136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3%。结论:在临床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临床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就使老年患者实施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1一般资料

136例中男86例,女50例,其中65岁~69岁67例,70岁~74岁45例,75岁以上24例。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4例(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疾病35例(脑梗死、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23例(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11例、其他3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43例(占31.6%)。

2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疾病的折磨,身体各种功能受限,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1],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容易误听、误解,出现敏感多疑,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对实质问题回避。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易产生自卑心理,行为古怪、易怒、不近人情[2]。

3生理特点

老年病人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

4护理措施

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人在心情愉快时,机体可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把机体代谢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并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3],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热情中添几分平静的表情来接待他们,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紧张、陌生感;尊重患者,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病人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自己被尊重[4]。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忌讳用高频率、高声调的声音说话,应做到语速稍慢,声音高低适中,特别是当与听力障碍,反应迟钝的患者交流时,在提高嗓音、放慢语速的同时一定要配合柔和关切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必要的手势,适当缩短说话距离,目的是让老人既能听清又不感到护士是在对其吼叫。老年患者精力不足,行走不便,要集中时间安排好其治疗检查,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和痛苦,使彼此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2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或采取心理问卷方式,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对于悲观绝望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孤独、忧虑、恐惧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详细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外出检查时应有护士陪同,以消除其忧虑恐惧心理;同时多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对于急躁易怒者,以温暖的情感和语言化解患者的情绪,多巡视、关心他们,及时解决患者具体困难,满足其合理要求;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听轻柔的音乐等,这样可以缓解患者急躁易怒的心理,调整好患者的情绪,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使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鼓励病人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要纠正他们的错误,避免情绪紧张。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备条件。

4.3临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抵抗力减弱,饮水进食少,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抗生素的病人易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出现口臭、口腔炎、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应用生理盐水、硼酸或朵贝尔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5]。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在病情允许时,应适当地进行锻炼,通过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因病程长,体质弱,消耗蛋白质及热量多,加之牙齿脱落或残缺不全,应给予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软质饮食,少食多餐。由于老年患者睡眠时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干扰,造成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良,病人性情烦躁,从而加重原发病,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睡前护理,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易出现变化,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血压波动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尽量稳定在正常范围。由于夜间心肌供血减少,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夜班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熟悉病情,提高责任感和警觉性,进行预见性护理,及时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情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4.4用药护理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对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难以熟练掌握,加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其用药的不良反应较年青人高[6]。因此,在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依据病情提出用药建议,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5结果

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136例患者的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3%。

参考文献:

[1]仇丽华,周燕.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3):242.

[2]王英容.离休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3):5455.

[3]王含珍,徐晓露.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335.

[4]李国宏,耿德勤.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1193.

护理内科论文篇7

1.1专科特点神经内科由于专业性特点,其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患者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临床对细致周到的护理巡视、科学合理的巡视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神经内科护理巡视现状

1.2.1分析黄玉春等关于《护理巡视记录表的设计及应用》、黄安桃等《分级护理巡视记录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孙爱玲等《分级护理巡视单的设计与应用》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专家们对护理巡视单的意义、巡视内容、巡视记录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但在如何根据神经内科特点开展符合患者需要的护理巡视,提高护理巡视记录效率、效用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护理工作量等方面,尚缺少更明确、更具实践意义的阐述。

1.2.2目前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护理巡视工作各家医院的要求并不一致,有的医院侧重患者刚入院时的入院评估记录,加强了对重点人群皮肤、跌倒的安全评估及交接记录,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但对巡视记录没有明确要求;也有一些医院围绕患者临床护理有关的翻身叩背、皮肤、口腔、会阴、发热、疼痛、管道、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等内容,及健康教育有关的入院宣教、饮食、、活动、术前、术后、用药、出院指导等内容制定成分级护理执行单24h使用,要求护士签字执行,旨在通过护理活动结合病情观察,以体现护理巡视。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对神经内科患者的巡视起到强化推动作用,但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变化快、有合并症的患者,巡视的要求及记录没有明确,也没有考虑到昼夜因素、持续巡视结果等必要项目的影响。

2探索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神经内科护理巡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根据每位患者入院的评估结果开展护理巡视工作,在巡视中运用更多的病情观察技能,将病情观察与日常治疗护理工作结合起来安排巡视时观察重点,根据观察的结果,做好记录及交接工作。各班次人员须根据前一班次患者的总体情况,安排确定本班巡视重点,动态调整实施每位患者的病情观察。对护理人员进行神经内科疾病观察要点的培训,利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设计出简单便于护理人员操作的昼夜两种巡视记录单。

2.1白天的护理巡视记录护理巡视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白天集中更多的治疗护理任务,护士如能做到及时巡视病房,不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所观察,而且可对本班次的治疗护理措施落实情况起到督导作用。安排白天巡视工作时需注意①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巡视时间,在执行护理操作(如交接班、发药治疗、口腔护理、输液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巡视工作实施病情观察,如发药时可观察了解患者吞咽功能;输液时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健康教育时了解情绪状态等。②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实施规范的巡视,如患者输液时需加强巡视次数,有的患者输液时容易睡觉,经常巡视可及时发现药液量、渗漏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③简化记录,利于操作,我们将输液、翻身卡、吸氧卡整合于一张护理记录单,加强皮肤、病情及不适主诉的巡视,利用信息技术采集日期、药名数据,制作电子输液巡视卡,每床1份(病危、病重患者记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无需在本单记录)。责任护士按照要求填写护理巡视卡,卧位栏:用“√”示落实,如氧流量、滴速需具体注明;皮肤完好用“√”表示,如破损需注明部位、面积;巡视病情栏:针对神经专科内容,无特殊时用“√”示落实,有特殊时须注明;患者主诉则需注明有无,有需写清具体内容等;填写时7:00~19:00之间用蓝笔,19:00~7:00之间用红笔;停止用氧时,只需在氧流量栏注明停止及具体时间即可;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填写。护理巡视卡每日收回,按床号顺序装订并保存至患者出院后1周。

2.2夜间的护理巡视记录夜间护理占全天护理工作的1/2,工作任务独立性强,加之值班人力资源少(以年轻护理人员居多)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夜间护理巡视工作是提升夜间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巡视时需注意①考虑夜间工作特点如夜间环境、光线、患者睡眠情况、夜间睡姿,安全护栏使用,如厕情况(神经内科患者如厕时容易发生意外),防盗安全等问题。②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巡视观察结果,有计划地安排夜间巡视工作,做好轻症患者重点情况及重点人群的巡视工作。一般来说新入院的、特殊治疗的、轻微不适主诉的老年人、无法安静睡眠的、病情变化的、有治疗护理任务的、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等,是夜间病情观察的重点人群。③根据神经内科患者具体情况,结合白天的巡视结果,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自动采集等级护理数据,将夜间病情观察护理巡视记录单设计为表格(电脑根据病员数量调整打印页数)正反面使用(反面时间不同01:00~07:00,其余各项相同)。夜间使用时根据填表说明及具体情况(病危、病重患者记录危重病护理记录单,无需在本单记录),执行分级护理巡视制度,做好巡视记录;观察病情巡视:“√”以示落实,19:00~7:00之间用红笔填写;有其他情况:①表示病情变化;②晚间护理;③翻身护理;④晨间护理;⑤治疗;标入序号即可,两点之间需注明具体时间的,执行体温单时间记录规范;必要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情况变化动态调整增加巡视次数。

3应用实施

神经内科护理巡视时必须结合有效的病情观察,如运用基础护理技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出入量、意识情况;了解掌握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的性状与量)、头痛(缺氧及窒息情况)等症状;观察血管通路[留置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深静脉管道等]、胃管、尿管、脑室引流管等管道情况;观察患者皮肤、、用药及电解质等检查结果;观察神经专科情况如肌力、肢体功能状态、感觉障碍、活动步态、进食、吞咽功能、口角歪斜、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临床实践中,患者主诉对病情观察有重要意义,应重视运用根据主诉内容实施观察技能。但神经内科部分患者会有语言表达障碍,在日常活动中应更加细致入微地通过患者的神态、情绪状态、自理活动能力情况,及通过日常护理接触建立熟悉的沟通方式实施专科观察。患有其他疾病及易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是观察的重点人群,而对这些特殊的有合并症的患者则需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观察。另患者因疾病原因会出现心理情绪状态异常,易引起意外事件如跳楼、走失、跌倒、病情加重等安全情况,应加强护理重点监护。应将观察的结果及时记录于护理巡视单,特殊的、需重点观察的内容可用红笔记录。

4体会

护理内科论文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35~68岁,平均46.6岁;心脑血管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血液类疾病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6~70岁,平均47.2岁;心脑血管疾病31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血液类疾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治疗,将尿激酶15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护理,即基本的生活护理,讲解疾病有关的护理知识和方法,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问题,与患者亲切交流,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施过程中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减轻患者精神痛苦、顾虑、压力及思想负担。心内科疾病通常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常伴有焦虑、绝望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1.2.2生活护理

实施护理过程中应保持床单、被褥干净、整洁,经常清洗和晾晒,同时帮助患者变换,保持患者皮肤干燥,防止压疮发生。呼吸困难和发热患者易出现口臭、口干,应加强对患者口腔护理,可使用朵贝尔氏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1.2.3营养护理

住院期间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因心理和生理原因导致食欲下降,故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饮食状况、营养摄取情况及体质量综合安排患者饮食,以细软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咀嚼过于用力和下咽困难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时进餐。

1.2.4临床指标监护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一定了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总分144分,日常生活和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各35分,自觉症状7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25.5±3.2)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23.4±8.2)分、自觉症状评分为(61.1±5.4)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为(17.8±5.1)分、躯体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为(18.2±5.8)分、自觉症状评分为(57.3±6.9)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躯体生理功能状态和自觉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内科论文篇9

基础护理管理主要包括[3]:患者因疾病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热情与患者交流病情变化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防护知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悲观、消极情绪。保证患者居住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定期更换衣物,保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餐后进行口腔护理。定时对房间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先兆症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呼吸机使用情况及意识情况。护理人员需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插管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特别需要加强半夜的巡视,避免哮喘患者发作带来的危险。患者表现出缺氧症状时,需及时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氧的流速和流量。抢救物品准备充分,出现危急情况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需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配伍禁忌。用药时应了解清楚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呼吸科危重患者需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异物,吸氧次数和吸氧时间保证合理、有效,避免吸氧过程中对患者黏膜造成损害。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仪器参数的变化。气道湿化时保证吸入温度与患者体温接近。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易出现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对此需加强营养,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采取鼻饲流食。

2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后,患者呼吸道阻塞、肺不张、过度通气、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管理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2.2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比较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3.1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不足[4]。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对基础护理要求较高,但院方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不足,片面认为患者家属护理的责任较多,院方未在日常护理中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工作执行不到位,引发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护理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呼吸内科患者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因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影响了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护理人员因对抢救技术不熟练,导致救治时间延误。因缺乏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鼓励,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进而影响了治疗效果。(3)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缺少对护理流程的具体管理规定,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相应规范,护理操作往往不到位。因缺乏责任制度,导致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难以保证护理质量。由于护理工作多注重治疗,则忽视了对用药效果的观察[5]。加之绩效考勤制度缺少人性化,影响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患者因素。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由于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差,不能积极配合治疗;部分患者因病情恶化,易出现消极不安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在治疗中仪器的干扰、环境的嘈杂均会使患者产生抵抗情绪。患者病情和每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别,也对治疗和护理工作产生影响。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出现皮肤破损和压疮,部分患者由于无力会出现摔倒和坠床的情况。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3.2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管理的对策

护理内科论文篇10

1.1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进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科护理内容,必须包含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技能。例如,各系统常见病的护理。首先,这些内容能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护理评估的过程要用到健康评估课程中学到的评估技能,护理诊断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护理诊断相关知识,护理措施要运用护理学基础中学过的各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如学习“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时,学生要掌握的一项护理技能是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注射属于皮下注射,学生已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学过这项技能,具备学习新技能的经验,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其次,这些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编排的,与临床护理岗位更贴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2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常见病的护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内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等内容。实践教学则要求学生具备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具体病例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并制订护理措施。例如“,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学大纲在理论方面的要求是掌握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熟悉护理诊断;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能独立、规范地按照护理程序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祁云嵩等提出,任务驱动教学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吴静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1.3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贴近的驱动资源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贴近工作岗位的临床情境,在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有适合学生的、与临床工作贴近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学习、借鉴,促进其顺利完成任务。例如,“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这一节,教师现有的驱动资源有心力衰竭病人的典型病例、心力衰竭病人不同症状的图片及心功能分级的教学录像等,能够满足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需要。

2高职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分类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确定了内科护理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24节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这24节内容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有一定了解,并且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一类包括8节内容,分别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第二类为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此类疾病了解较少,但这些疾病是医院内科的常见病,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工作中必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类包括12节内容,分别是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第三类为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此类疾病症状较复杂,学生需要在学习相关系统的常见病之后学习这类疾病的护理。这一类包括4节内容,分别是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和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

3高职内科护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适合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3类,根据各类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内科护理课程特点与学情,在遵循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按照“五部曲”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前自学环节,促进自立学习型教育的转变。教师、学生、任务三者互动,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3.1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

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借用来自生活中的知识和已学过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任务。适用基于经验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首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学生对这些疾病有一定了解。其次,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相关知识和技能。适用教学内容类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护理、肺炎病人的护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胃炎病人的护理、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和流行性感冒病人的护理。例如,儿科护理课程学过肺炎患儿的护理,其与成年肺炎病人的护理有共同之处;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护理学基础学过皮下注射的技能。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学生可以借用已有的经验来完成任务。

3.2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

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教师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要点,学生根据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对学生而言是新内容,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应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任务。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常见但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疾病护理。适用教学内容: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心脏瓣膜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肝硬化病人的护理、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贫血病人的护理、急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癫痫病人的护理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例如,教师讲解癫痫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病例,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完成护理评估任务。学做结合型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见图2。

3.3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

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是指:提出任务后,需要将之前学过的常见病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迁移,然后针对目前病情进展补充护理计划,以完成任务。适用迁移升华型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特点:适用于由各系统疾病导致的严重综合征,病人病情重,护理评估、护理措施也较多。学习这些内容前,需要具备该系统常见病的相关知识,进而根据病人新出现的症状、体征,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适用教学内容类别:医院内科重症疾病的护理。适用教学内容: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慢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