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4:45:52

护理干预论文

护理干预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住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共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岁。入选条件:(1)化疗前大便正常;(2)无肠道病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患病种类、病情、心理状态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按化疗患者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针对化疗患者的便秘采取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

2护理干预

2.1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温度适宜,少食多餐,同时增加食物种类,以增进患者食欲,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含有粗纤维的糙米、豆类等食物,以增加胃肠蠕动。适当进食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化疗患者饮水保证在2000—3000ml/d以上,最好保证每天清晨空腹饮凉开水或温开水1杯。化疗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3],能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减轻患者排便的痛苦。

2.2行为干预

2.2.1训练定时排便习惯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指导患者有规律生活,注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与患者共同制定按时排便表。患者排便结束后,要注意保持患者肛周清洁、干燥。

2.2.2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卧床患者应指导其行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增强腹部肌肉和肠管平滑肌张力,刺激肠蠕动,增加小肠和大肠推进性节律收缩,减少肠道对水分吸收。方法如下:仰卧,全身放松,可主动或被动操作,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及四指指腹从右至左沿结肠走向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

2.3心理干预经常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大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应对行为,减轻烦躁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化疗。

3结果

4讨论

4.1中晚期肿瘤患者发生便秘的相关因素:(1)饮食因素:进食量少同时癌症化疗患者为了加强营养,所进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不能刺激肠蠕动,加之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以致便秘。(2)缺乏锻炼:化疗患者常疲乏无力,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易致便秘。(3)药物的不良作用:止吐药物的应用极易引发便秘。长春碱类化疗药物由于神经系统的毒性也可引起便秘。(4)恶心、呕吐:化疗时由于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致所进食物大量吐出及体内水分丧失。加之不愿喝水使体内水分减少,致大便量少且干燥,不易排出。(5)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化疗患者常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而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而导致便秘。

4.2护理干预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常规护理组有显著性差异。通过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使患者认识到便秘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及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自觉养成早饭前后定时排便的习惯,进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腹胀。食物多样化可改善患者食欲,含纤维素食物及润肠通便食物的摄入,饮用果汁及润肠通便的饮品,用化疗药物前、用药期间、用药后饮用酸牛奶,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清晨空腹饮温开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从而促进排便。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及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有效地预防便秘。

参考文献

[1]李同度.癌症疼痛与姑息治疗分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2.

[2]陈世奎,孙姨,王立鹤.便秘防治170问[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

[3]刘伯阳,姚淑娟,刘吉成.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5):41~44.

护理干预论文篇2

【关键词】化疗患者;健康需求;护理

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化疗患者的健康宣教在医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重新认识了健康教育在癌症化疗患者的地位。对癌症化疗患者进行适宜的健康宣教,可使患者了解化疗的必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整与稳定各自的情绪,提高饮食质量,全面提高生活质量[1],以预防或减少化疗的不良反应,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充分发挥化疗的药理作用。我们从2003年7月~2005年5月对我院外科收治住院的127例癌症化疗患者或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需求的随机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组调查对象127例,男68例,女59例,年龄42~82岁。

1.2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表结合本科临床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分特别需要、需要、不需要、无所谓4个等级,做出评定,内容包括:(1)入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需要了解环境、住院规章制度、认识病区医护人员、了解病情、注重接受健康教育的形式(口头、书面、图片等);(2)住院期患者的健康需求(特别是化疗期):需要了解化疗的作用、化疗不良反应、保护血管方法、静脉输液注意事项、营养、休息、心理状况对化疗的影响;(3)出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了解用药指导、下一次化疗的时间、保健指导;(4)化疗患者家属的需求:需要了解化疗患者所需要的健康需求、如何调配饮食、如何帮助患者渡过化疗期等。

2结果

各时期患者及家属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见表1~4。表1入院时患者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2住院期(化疗期)患者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3出院患者的健康需求等级评定(略)表4化疗患者家属的需求等级评定(略)

从表1~4可以看出:不管是化疗患者在入院时、化疗期,还是出院时,不仅他们对疾病的健康需求很高,而且他们的家属对健康的需求同样很高(特别需要与需要两者相加绝大部分>90%,只有需要了解住院规章制度的<80%)。

3讨论

3.1热情接待患者,满足健康需求护士应积极热情地接待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使化疗患者尽快适应病区环境。针对患者入院需求的特点,应适时适度地做好住院规章制度、主管医生和护士等的介绍,如对医院规章制度的介绍,应采取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介绍;而喋喋不休地介绍,不但效果不佳,而且还可引起患者的反感。只有选择适当的时机或待患者稳定后再做详细介绍,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满足化疗患者的健康需求。

3.2调整好化疗患者的心态心理状态的好坏在治疗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护士应充分了解化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因素,耐心地解释化疗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多与患者沟通,去了解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化疗。

3.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对首次接受化疗的患者,护士应与之建立指导合作型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解释化疗或术后化疗的目的与意义,使他们明确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特别应强调化疗必须足量、按期、有规律地进行[2],不能半途而废;应提高患者的自身防护意识,告诉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作用如恶心、呕吐、胃口不佳等胃肠道反应,告知相关的护理知识,从而减轻对毒副作用的担心和恐惧。对多次接受化疗的患者,在治疗中护患之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护士应与之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由于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有一定的认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效果。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宜过分强调,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应强调饮食、卫生、休息的重要性,部分患者或家属对饮食休息作用等不够重视,应耐心解释它们在化疗中的作用,帮助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休息习惯,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2]。

3.4突出教育的多样化、个体化根据患者对化疗知识的知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讲座、宣教手册等形式,来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强调个体化教育,做到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因化疗方案而异。如同一种化疗方案,一方面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化疗反应会有所不同,有的剧烈恶心、呕吐;有的反应轻甚至无反应。另一方面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应对化疗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害怕化疗的不良反应产生心理拒绝,而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反应;有的甚至因害怕恶心、呕吐而拒绝进食等。因此,化疗知识的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化疗过程,依照教育的个体,注重方式,体现个性,加大力度,积极引导,针对性、指导性地解决问题,满足个体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3.5强调教育的持久性与延续性,保证化疗的疗效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体现出化疗患者教育的持久性与延续性。不仅在入院与化疗期患者有教育需求,而且在出院期同样有教育需求。出院指导应切实可行,做到详细、具体,做好用药、下一次化疗的时间、保健等指导,让患者在康复期间能充分调整好身心,积极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应对疾病,增加信心,完成整个化疗过程,保证疗效。

3.6重视教育范围的延伸,提供支持化疗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到患者。假如有一个细微的动作,患者与家属、家属与家属的交谈若表现出不耐烦、不关心等,都会影响到患者,使之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随之带来配合不积极,甚至拒绝治疗等后果。因此,家庭成员的教育应列入重点对象,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及化疗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患者与家属的每一位成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配合化疗,共同去应对问题,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护理干预论文篇3

胃穿孔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具有很高的病死率,本病确诊时很多患者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应立即行手术治疗,手术主要分为胃大部切除和修补术。集束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效果,一系列有循证支持的联合护理措施是针对某种问题而制订,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2008年10月~2013年6月,我们对31例进行手术治疗的胃穿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拟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诊时上腹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剧痛,呈刀割样,伴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8~71(56.3士5.9)岁;行胃大部切除术8例,修补术23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5~73(57.2±6.2)岁,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修补术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胃穿孔患者发病突然,入院后临床表现较重,需紧急手术治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仔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利用以往成功病例进行宣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对其提出的疑问耐心回答,尽可能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②术中护理:术中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前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及时处理。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手术完毕后要有专门护士护送患者到病房,交代好患者病情,与管床护士顺利完成交接班工作。③术后护理:a.—般护理:主管护士及时了解麻醉及手术方式,各种引流管应立即接上并保持畅通,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麻醉未清醒前应使其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产生的痰液、呕吐物等堵塞气道。接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心率、神志变化。患者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可增加肺活量,有利于使炎症局限化和促进其吸收,并防止膈下脓肿,并且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减轻腹壁水肿,减少由此而产生的腹部切口张力,有效缓解疼痛,半坐卧位还能减少回心血量,心脏负担从而减轻;患者不能下床时经常协助叩背,按摩骶尾部,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压疮的发生12-3。待患者病情平稳后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肠蠕动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感染,防止静脉血栓H。b.胃管护理:胃管可以减少胃内积气、积液,维持胃处于排空状态,胃肠压力可以得到减少,吻合口周围的张力也被相应减少,促进伤口的愈合。护理时应特别注意胃管的通畅程度,发现胃管不够通畅,内有食物或凝血块堵塞时,首先用注射器抽出堵塞物,并且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0。c.腹腔引流管护理:护理工作者应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术后24h内密切注意有无出血,腹腔引流液一般术后开始为淡红色,逐渐转清,并且矣500ml。避免牵拉、受压、打折,经常观察引流管内有无组织、血块、分泌物等堵塞管腔。引流液黏稠时应经常挤捏管壁,促进液体的流动,每日更换引流袋,减少感染的发生,腹腔引流液术后3~5d<10ml可以拔管。若引流液有脓性时应延长拔管时间。d.疼痛护理:术后患者疼痛会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发生会得到增加,采用修补术的患者手术创伤小、痛苦轻,不需采取特殊处理。对痛阈较低的患者,耐心解释,认真听取患者主诉,给予心理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必要时为减少患者术后焦虑的发生可给予镇痛剂充分镇痛7。e.并发症护理:术后出血:密切观察患者术后24h内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妥善固定好胃管,保持胃管及引流负压瓶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及性质,术后按医嘱使用止血药,如短时间引流瓶内出现大量血性液,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感染:饱餐后胃穿孔容易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后也可能出现切口感染,因此护理时对可能出现的感染信息进行观察般患者术后切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但3~5d切口疼痛均可消失。若3~5d后局部仍有疼痛和压痛,提示炎症可能存在,应及时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存在全身感染。若出现这类情况,应给充分引流,及时通知医生,加强切口换药,应用抗生素,足进愈合。尿潴留:术后患者常因手术后膀胱过胀,回缩无力,使膀胱输入或输出的感觉减少,饮水过少,排尿体位改变,情绪焦虑和肌肉紧张等因素造成,如出现尿潴留应首先使患者精神放松,采取措施解除心理压力;对无机械性梗阻患者,用温水冲洗会阴,听流水声等暗示疗法,协助采用舒适体位,诱导患者排尿;对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协助排尿可用按摩法,必要时给予导尿。f.饮食指导:待患者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按医嘱严格规定进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饮食应定量、适量,清淡饮食,多进食蔬菜及水果,避免生、冷、硬、辣、酒等刺激性食物,勿进食胀气及油脂食物。g.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戒烟、限酒,饮食时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饮食,选择高营养食物,加强身体恢复。劳逸结合,加强运动促进身体恢复,避免重体力劳动。胃穿孔术后患者大部分为溃疡导致,应告知患者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

1.3观察指标①平均住院时间。②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住院环境、服务质量、工作态度、护理操作、护士仪表等20个条目。每条为5分,共100分。③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精力、疼痛、体力状况、角色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以0~100分表示状态从最差到最佳08。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矣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比较。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急性胃穿孔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很多患者确诊时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往往存在疼痛、脱水、酸碱电解质紊乱等,应立即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就诊时间等综合因素选择治疗方法,现在手术方法主要为胃大部切除和穿孔修补术。许多患者既往发病次数多,起病急,病情重,全身情况差,污染严重,加上患者生理、心理变化大等一系列特点,正确护理对该病的预后相当重要。临床中的护理模式较多,其效果对于不同患者存在差异,选取适当的护理模式针对具体的每类患者是临床护理的重点。集束化护理策略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及自身实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目的明确,效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集束化护理减少了胃穿孔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秀菊(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巨野274900)

第2篇: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

急性胃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引起胃穿孔的原因较多,与精神过度紧张、饮食过量、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最常见的病因是胃溃疡。急性胃穿孔起病急骤,常引起腹膜炎。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和合并疾病的影响,预后常较差,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对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穿孔老年患者36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4.1±9.1)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全部患者均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恶心、呕吐等腹膜刺激症状。穿孔部位包括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3例,胃溃疡穿孔23例。全部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9例,老慢支7例,中风后遗症1例。

1.2护理干预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胃大部切除术或胃修补术,并于围手术期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

1.2.1术前护理

急性胃穿孔起病较急,老年患者常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未知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户理人员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安慰患者,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强调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尽量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与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帮助患者缓解压力。

对伴有休克患者,及时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术前做好常规检查、药物过敏试验、备皮等术前准备。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予以积极治疗,尽量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嘱老年患者手术前取出假牙,去除首饰气

1.2.2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术中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备好急救器械、药品和血浆,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污染器械和无菌器械分开放置,以免造成污染。术毕及时清点,防止物品遗留于患者体腔内[3]。

1.2.3术后护理

术后护送患者回到病房,手术室护理人员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后2h内1次/0.5h,后改为1次/h,6h后1次/h。观察并记录24h出入量,定期测定电解质。注意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如有腹痛加剧、体温升高、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患者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舌后坠或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待血压平稳定后取低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缓解切口疼痛。注意保持胃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色、量、质,如发现引流液呈鲜红色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受压、扭曲。定期更换敷料,预防切口感染。

待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少量饮水或米汤。之后酌情从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至软烂食物。指导患者注意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术后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和易产气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功能恢复、增加肺活量。告知患者戒烟限酒,避免重体力劳动。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无±s)表示,比较采用f检验,尸<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完成率为100.00%。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包括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肠粘连1例,发生率为8.33%,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一例发生死亡。随访6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

2.2GAS水平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2、4、8h血清GAS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3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对疼痛感觉不敏感,从发生穿孔至就诊时间较长,一般就诊时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较严重。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全身情况较差,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GAS可刺激胃和十二指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合成,促进其生长,是评价胃穿孔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护理干预论文篇4

【关键词】 神经内科; 跌倒;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84-02

护理干预即是通过采用临床护理以达到治疗患者的方法,临床干预主要就是通过对住院患者出现的不适体征症状进行确诊之后对其进行临床护理帮助解决[1]。现今护理干预功能从单一临床护理转变为整体护理干预,注重预防、保健、心理及康复等多方面护理。神经内科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在临床医学中跌倒的含义是指患者突然发生不自主且没有故意对自身改变而出现的跌倒[2]。跌倒易造成对患者的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及骨折,甚至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最终死亡等,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后易发生骨折及脑外伤,甚至死亡,这些意想不到的症状,不但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痛苦还会增加相应的医疗费用支出,甚至还有可能引发一些医疗纠纷[3]。为了解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疗效,对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患者,其中2010年7月-2011年7月行护理干预前100例(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7月行护理干预后100例(观察组)。男110例,女90例,年龄55~80岁,平均(67.4±2.1)岁。其中脑梗死55例,脑出血40例,脑动脉硬化50例,帕金森病35例,癫痫8例,病毒性脑炎6例,格林-巴黎综合征6例。所有患者均保持病情稳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行护理干预前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行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接受诊治的患者行护理干预,包括改善环境、实施健康教育、加强防范措施等。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行护理干预前的患者和行护理干预后的患者进行比较,护理干预后的患者在治疗中跌倒的次数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干预前的跌倒30次变为干预后的跌倒3次,其后果恶劣程度出现较大减轻,详见表1。

3 讨论

为了了解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疗效,对笔者所在接收诊治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中得知,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及脑外伤,甚至死亡等一些意想不到的症状,这些症状不但增加了患者他们自身的痛苦及相应的医疗费用支出,甚至还有可能引发一些医疗纠纷,为避免患者发生跌倒情况以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师应该加强对入院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加强对重视室内环境改善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安全陪伴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从而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跌倒发生率[4]。同时也了解到患者出现跌倒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3.1 原因

3.1.1 疾病因素 人体自身稳定控制的能力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很大,一旦患者出现任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就会导致患者自我平衡能力的一定程度的失去。

3.1.2 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属于特殊患者群体,老年患者自身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同时自身身体活动能力也下降不少。大多数老年患者出现严重的听觉视觉的损伤,导致他们无法及时的感知自身周围环境结构,无法正确判断障碍物所在位置,使得其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身体姿势而出现跌倒状况。

3.1.3 环境因素 老年患者大多数会在障碍物多,前行困难以及地滑的地方跌倒,尤其是在卫生间,走廊以及楼梯地段,而光线暗,房间布置不合理的地方也极易导致患者跌倒。

3.2 护理对策

3.2.1 评估新患者 临床证明,大多数老年患者极容易在沐浴或者上厕所之后出现头晕症状,如果地面清洁时留有水渍,就会跌到。故而护士需要在新患者入院时将年龄在70岁以上患者中出现关节炎、老年痴呆、脑卒中以及性低血压症状的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将其记录数据中,必要时可以按照危险程度挂上警示牌,让每位护理人员保持警惕。与此同时,还可以针对患者躯体状况,为活动不便患者在床边设床挡,在厕所设置坐便式马桶,时刻保持地面的清洁干燥。

3.2.2 活动无耐力 护理人员需要悉心照料患者的饮食,协助其生活方便护理,记录患者每日进食情况,若发现患者出现饮食习惯的原因抑或食欲不佳原因,可以及时的与其家人进行联系;要将患者需要的物品放置在其触手可及之处,加强病房巡视,用心解决患者的所需。

3.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做好对老年患者的入院宣教,通过多样灵活的方式开启健康教育。采取直接询问的方式向患者的家人详细的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心理变化,为患者详细讲解住院期间需要注意和做到的安全问题。警示患者自身身体机能变弱,需要时刻注意防止跌倒。护理人员需要时常与患者谈心,知悉其生活所需及其生活习惯,尽力减轻患者的住院心理负担,保证其安心治疗,较好解决其负面情绪。

3.2.4 安全知识教育 针对护理人员低龄化及其护理经验知识的不足,不能详细看到其安全隐患,故而需要定期的对护理人员进行良好安全培训,对有关知识进行事例教育,使安全护理重要性及较强法律观念得到强化,令护理人员了解安全工作重要性。

综上所述,通过减少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因素,同时采用科学评估的工具及安全意识的教育等护理干预可以极大地降低患者跌倒情况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宇翔,薛成兵,胡洋,等.江苏省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9(5):12-13.

[2]滕秋月.浅谈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8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25-27.

[3]高萍,李金燕,杨丽敏.骨折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35-37.

护理干预论文篇5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广东雷州 524200

[摘要]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7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胃肠道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针对常规组在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针对干预组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一系例的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胃肠道减压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等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肠梗阻发生率为4%,常规组梗阻发生率为22%。所有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胃肠道减压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http://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粘连性肠梗阻;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5-02

[作者简介] 陈连华(1979.10-),女,广东雷州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邮箱:clh5732@163.com。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进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1]。为了探讨对于胃肠道术后患者的最佳护理干预措施,该研究随机抽取该院2009年7月—2013年1月就诊的胃肠道术后患者100例,观察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就诊的胃肠道术后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胃肠道手术。其中男59例,女41例,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47.1±6.1)岁。其中肠穿孔患者26例,消化道性溃疡穿孔患者18例,胃癌患者17例,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患者16例,结直肠癌23例。干预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48.7±7.3)岁;常规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最小年龄为28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45.9±5.7)岁。两组患者无其他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2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针对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针对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护理。护士耐心倾听患者叙述病情,满足患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手术方面的内容[3],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其负面情绪,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②手术前后的对症护理。护士术前应积极地准备术前工作,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的训练,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积极地帮助患者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③胃肠道减压护理。通过积极有效的胃肠道减压可以降低肠内压力,有效地清除毒素及细菌,促进切口愈合。护士要做好胃管插管的护理工作,及时观察患者情况,特别注意患者胃液的变化。④饮食护理。让患者明确禁食的重要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遵医嘱进食,正确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调节饮食,少量多餐。指导患者养成健康营养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物,饮食要有规律,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不要过饱进食。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每天早晚均可进行适量有效的刺激量低的运动,指导患者术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床上运动:如翻身,促进肠蠕动,逐渐过度到床旁运动,再到离床运动等。并使患者清楚认识到运动对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计算肠梗阻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发生肠梗阻病例)/总病例×100%。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后,根据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计算肠梗阻发生率。结果显示,干预组肠梗阻发生率为4%,常规组梗阻发生率为22%,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

3结论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上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肠梗阻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的一种疾病[4-5]。粘连性肠梗阻则是由于腹腔内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可见于先天性,但是比较少见,临床上绝大部分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等因素引起。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危害巨大,严重者导致肠坏死或者发生休克,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对手术后患者如果护理及预防不当,极易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6,7]。因此,对于如何预防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8],积极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该次该院对50例胃肠道术后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胃肠道减压护理、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通过积极有效的胃肠道减压、饮食护理可以加快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促进切口愈合;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能够使患者调整好身体状态,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

该次该院随机抽取2009年7月—2013年1月就诊的胃肠道术后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肠梗阻发生率为4%,常规组梗阻发生率为22%,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胃肠道手术后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http://

参考文献

[1]马娟,张芸华.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上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8(3):177-178.

[2]张霞. 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8):41-42.

[3]黄海燕. 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366-367.

[4]贺元菊. 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预防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04-105.

[5]贺元菊.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合并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28(5):31-33.

[6]段海叶,周秀英.家庭护理干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2):151-152.

[7]马玉莲.预防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3(7):44-45.

[8]李连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8):261-263.

(收稿日期:2014-01-04)

护理干预论文篇6

关键词:护士礼仪;持续干预;患者满意度

护士礼仪是护士执业活动中所特有的职业礼仪,其反映着护士的素质、行为、修养和气质【1】。持续干预是指不间断地参与某件事的活动过程。我国对护士礼仪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到体现,回顾文献发现,涉及护士礼仪培训及其重要性相关研究较多,以及护士对患者的某种护理进行持续干预的报道较多,而临床对护士行为的持续干预相关报道较少。为更好体现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在病房通过持续对护士礼仪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给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2月在我科工作的护士16名,其中女护士15名,男护士1名,本科文凭8名,大专文凭8名,期间一名大专女见习护士转出,另转入一名大专女见习护士,其余均为1~12月固定在我科工作的护士。对以上护士实施持续的相关礼仪干预,在干预前后的2014年1月至12月分别发放统一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1.2方法

1.2.1干预内容

1.2.1.1护士礼仪相关理论知识 包括人际交往基本礼仪、护士职业礼仪内容、护士礼仪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护患语言沟通技巧等。

1.2.1.2护士仪容仪表 包括有佩戴护士帽的发型要求、护士服的着装要求 、护士鞋袜的要求、面容及个人卫生、首饰佩戴要求等。

1.2.1.3护士仪态举止 包括坐、立、行的姿态,持物端盘,推治疗车,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的体态等。

1.2.1.4护士语言沟通 包括与患者沟通的语调、语速、语言禁忌以及交谈技巧等。

1.2.1.5护士日常工作礼仪 包括护士接听电话、护士查房、护士交班、与医生合作沟通、护士之间的合作沟通等。

1.2.2干预方法

1.2.2.1月干预 月干预时间通常安排在每月的护士例会时,内容以护士礼仪相关理论知识干预为主,以幻灯课件讲解或相关礼仪案例分析进行,并总结一个月存在的相关问题。

1.2.2.2周干预 周干预设在每周五下午下班前,护士长组织上班人员进行一周的相关小结,并做好记录,要求人人查阅,以便未上班人员事后知晓,促进改进。

1.2.2.3日干预 日干预时机主要在护士晨会时,内容以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语言沟通为主,护士长通过对护士仪容仪表的直接检查,对语言要求的口头提醒,对日常工作礼仪要求的提问,了解护士对职业礼仪要求的掌握度,加强护士对职业礼仪的重视。

1.2.2.4随机干预 随机干预内容为所有护士执业礼仪要求,是干预的重点。随机干预时机出现在工作中的每一环节和每一场合,护士长充分利用现场管理,在查房、督导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违反相关礼仪要求的情形即时提出纠正。另外,运用目视管理方法对护士进行随机干预,在护士站、治疗室、治疗仪器、病房资料夹等处粘贴相关礼仪要求标识、图片等,以随时警戒护士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1.2.2.5入科前干预 新入科护士进入我科报到后,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在晨会后进行,内容以护士仪容仪表、护士语言沟通为主,方式为口头一对一直接培训,此后与对其他护士的干预时段一致。

1.2.3评价方法 对2014年1至12月每月在我科出院的患者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统一采用我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完成调查,比较实施干预前的2014年1~6月和实施干预后的7~12月出院患者满意度情况。

2.结果

持续护士礼仪干预后7~12月出院患者满意度平均分99.45%,高于实施持续护士礼仪干预前1~6月的92.53%,经检验,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满足需求,护理模式也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悄然更改,护理不再像过去一样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整体的人为中心,以病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作为护理的首要条件,变微笑服务为心情服务 ,提倡人性化服务理念【2】。护士美丽的仪表、礼貌的语言、落落大方的礼节,可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心理上得到慰藉,心情上获得愉悦,使护患交往在情感交融中进行,增加有效沟通,降低医疗投诉【3】。病人进入病房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在住院期间接触最密切的也是护士,护士礼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但实际上,护士实际编制不足,职业压力大,护理工作量大,造成护士在工作中精力不足,导致护士在工作中无意识的使职业礼仪不到位,所以只有在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对护士礼仪进行干预,才能有效的使护士礼仪体现出来,使护士注重礼仪规范,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肖丽玲.护士礼仪在护理过程中的作用体会[J].中外医疗 ,2012,31(19):137.

护理干预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9-0826-02

【关键词】 干预性研究;精神卫生;评价研究;学生

护理专业是为病人服务的行业,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理服务质量。了解卫 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视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是摆在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某卫生学校192名护理专业女生进行了综合 干预,现对其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以某卫生学校2003级5年制护理专业4个班的女 生共19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21岁,平均(19.36±0.73)岁。在入学时采 取随机化方式进行分班,每班均为48人。课题研究时,选定2个班96人为干预组,另2个班96 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只做心理调查分 析,干预组是在心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进行测试,该量表共90个问题,分为10个因子,分别测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 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方面,用5级评 分法,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统一指导语, 分别于2004年9月开学后的1周内和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的2005年6月的第1周内,由课题组的 心理卫生专业医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1.3 综合干预时间及措施 在2学期中利用6个月的时间,运用学校心理干预 技术等措施对干预组的 学生进行综合干预[2]。实施干预遵循整体互动、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以三级综合整体干预模式来完善综合干预措施[3]。初级预防适用于学生刚入校时 ,如向学生介绍学校的物理及人文环境,强化护理专业理念教育,将护理礼仪教育贯穿于专 业学习的始终。二级预防适用于经过科学方法评估得出学生个体心理状态及学习能力,针对 有心理问题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针对有心理问题个体侧重于 心理干预,由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方法主要是 倾听和诉说,每次咨询时间为45 min。干预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1)集体心理咨询,主要 讲解心理学知识、角色扮演、心理卫生知识问答等, 每次45 min;(2)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行护理美学、护理礼仪、护患人际沟通技巧、同理心 的建立等讲座[4];(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护理专业特点进行学法指导 [5];(4)针对护理课程的特殊要求,进行护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护理活动课程的概 念[6]。三级预防适用于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防止遗留问题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2名专业人员同时输入计算机,并对资料进行 核对,确保资料的可靠性。数据处理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对 照组分别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前卫校女生SCL-90名因子及总分阳性检出情况 干预前卫校女生SC L-90总分阳性 率为29.69%(57/192)。各个因子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40.63%(78/192)、人际 关系敏感39.06%(75/192)、敌对31.25%(60/192)、偏执25.00%(48/192)、恐怖18 .75% (36/192)、抑郁17.19%(33/192)、焦虑16.15%(31/192)、精神病性13.02%(25/192) 、躯体化8.85%(17/192)。干预前卫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2.2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阳性率比较 由表1可见,干预组女 生各因子的阳性率均有所下降,经χ2检验,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 均<0.01)。提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卫校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 对、恐怖、偏执方面均有所改善,但干预措施对躯体化、精神病性症状改善不明显。

2.3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比较 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后,干预组学生SCL-90各因子分,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其他等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外(P值均>0.05),其余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说 明干预后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与干预前后各因子阳性率比较结果一致。见表2。

2.4 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及总均分比较 对照组学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未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卫校 女生的心理状况前后无明显变化。见表3。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卫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尽如人意,心理压力较大,时常感 到失望、焦虑、担心,时有自暴自弃的念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实施综 合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干预措施体现综合整体性,即有针 对性 的个体干预和群体预防干预相结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三级整体综合干预模式来完成。新生 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的心理准备和自理能力,从走读学习方式转变为卫校的住校学习, 对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 不能很快适应,且又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慰藉[7]。初级预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 学校环境及护理专业要求的适应能力。二级预防有效围绕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教学过程中 ,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将护理礼仪教育渗透于护理专业女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有助 于激发卫 校女生的自信心,唤起学习兴趣[8],让学生有成功的 体验,培养友爱心与责任心。针对护理专业女生生活和护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为患者服务的综合素质[ 9]。三级预防是在初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 干预,以提高卫校女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4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社,1999:31-108.

[2] 岑同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248.

[3] 陈锦治.社区预防与保健.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

[4] 李惠玲,郎黎薇,沈利敏,等.护生在临床安宁照护情境中的体验.中华护理杂志,2 006,41(5):395-398.

[5] 崔晓萍.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卫生职业教育,2006,24(3):42-43.

[6] 季诚,俞杰,姜琴,等.活动课程在培养护生知识迁移能力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教育 ,2006,3(3):108-109.

[7] 戚林,韦红,彭辉.卫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中等医学教育,2000,18(8):10- 11.

[8] 季诚.卫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思考.护理学杂志,2005,20(7):12-14.

[9] 季诚.成功教育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尝试. 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70-171.

护理干预论文篇8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抑郁;护理干预

【中国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19-01

1 前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观为上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无论是用器质性病变,还是用生化异常都不能进行说明的症候群,其发病率占消化内科专科门诊的30%-40%左右。不少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个性异常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与部分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有关。很多临床工作者发现精神心理因素和功能性胃肠病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医院对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在护理方面采取了相应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在治疗功能消化不良疾病时,将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心理干预结合起来,目的是揭示社会心理因素在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并用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法防止抑郁情绪出现。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2010年1月至10月间,来我们医院就诊的9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平均年龄34.3士8.62岁,纳入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两种评定方法相结合。(1)观察评定法:①有以下症状之一,且持续时间超过十二星期:上腹不适、餐后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②试验前一星期里,胃镜查出患有除外消化性溃疡、胃肿瘤的器质性疾病,B超查出患有除外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疾病等。③试验前一星期面,没有服用消化道功能类药物。④病人了解后主动参与。除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不好的人,患有肿瘤、慢性胆道、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外。(2)量表评定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病患的情绪,实验病患先自评,接着统计人员将自评分转换为标准分,若抑郁自评量标准分大于53,说明存在抑郁现象。综合判定样本,对98例患者抑郁症状调查发现有50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2.2 护理干预:治疗时,将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结合起来。在没有服用抗抑郁药的情况下,对FD病人设计合理的护理干预计划,实现病人和护理的友好共处,此外使用一个病人一个护理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主要有:平稳情绪、发泄情感、接受事实、转移注意、使用社会支持系统等。

2.3 疗效判定:(1)痊愈:治疗期间症状完全改善;(2)良好:症状缓解,但有时仍感轻微不适;(3)改善:症状存在,但有所减轻;(4)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2.4 统计方法: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配对t检验。若P小于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症状观察评定: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0月住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98例中,有15例有上腹不适的症状,7例餐后饱胀的症状,具体的可以见表1。

表1 98例患者症状并持续12周以上统计表

3.2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平均SDS评分与我国常模比较:常模( 平均SDS评分为 ,本组干预前平均SDS评分为 ,后者评分显著高于前者 。

3.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SDS评分的变化:经护理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患的抑郁情绪减少,抑郁自评量标准分均值也减少了(表2所示)。

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注: *t=10.258,P<0.01

3.4 护理干预前后50例患者主要抑郁情绪比较(表3所示)。

表3 护理干预前50例患者主要抑郁情绪比较

3.5 干预效果:经了解,此组病患就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言:28例痊愈;15例症状减轻;4例症状还有,但有所减轻。3例上述症状无变化(表4所示)。

表4 护理干预效果评定

4 讨论和结论

4.1 讨论:(1)护理干预方法: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环境及性格的差异,我们应该设计不一样的护理干预计划,病人和医护人员间的信任是治病的前提,它能消除病人的忐忑心情,乐观积极的去治愈疾病。故而病人在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的关心患者,并与其交流沟通,通过沟通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抑郁情况,根据不同病人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我们应该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多方面的进行心理上面的疏导,并采取每周一到两次的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亲切交谈。

对于情绪的稳定干预。应该不断的顾虑患者,使其心理安定,并且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放松,鼓励病人多积极流,患者之间相互鼓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压力,减轻心理负担等作用。对于情感的发泄方面:对于患者的一些负面情绪,应该注重对患者的倾听,找出心理症结所在,为其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把发病的机制、病因、病程向患者进行讲解,使得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康复充满信心,因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教会患者学会接受事实,认知疗法是最好的方法。认知与情绪、行为是有联系的,不合理的认知,往往产生非功能性的情绪和行为,所以改变认知,是改善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对病人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实质是心理、生理和社会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所以好保持好的心态。可以适当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因为无论什么程度的患者,只要是对自己的身体症状格外的关注,并且进行重复的检查,这可能是患者产生的疑心病,所以,应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调整好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积极的参加各种锻炼活动,并且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工作和锻炼以及文艺活动中转移病痛的注意,忘记自己的病况,并且适应家庭以及社会生活,在药物的帮助下调整好心态恢复健康的躯体。另外,应该充分的利用社会支持。其实很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病龄是很长的,但是缺乏社会支持,可以和病人的亲朋进行交流,给予病人上精神支持,使得患者能够体会到亲友的关爱,从而增添对付病魔的信心。

(2)护理干预结果:在本文的样本当中,通过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之后,加之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抑郁程度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SDS的评分降低了许多,主要的的一些临床抑郁症状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也就是说当患者消除心理障碍的时候,其实对身体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注明学者王克敏指出,心理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改善,使得患者避免自己的过激情绪,保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平和的情绪,这也是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意义所在。

(3)护理干预过程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本文所进行的护理干预在遵守医嘱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护理工作的性质,故而护士和病患接触最多,能更好的了解病情,而病情易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便于沟通,而且,护士看起来比较亲切,所以患者一般都不会有所防备,都愿意对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不好情绪,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护理干预。通常病人住院的时间不长,同时护士非专业的心理医生,所以只能对其抑郁的情绪加以改善,一些深层次心理问题无法解决,仅是短期指导,此外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以及护理指导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4.2 结论: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逐渐向医疗心理模式转变,心理因素被医疗工作人员广泛关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抑郁倾向很明显,个性比较脆弱,情感非常敏感,情绪也不是很稳定,并且容易受到环境的不良影响,一般可以采用抑郁药物治疗以及一些常规心理护理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付病魔的信心,积极的克服心理障碍。并且很多的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应该积极的关心患者,并且向其讲解病因,以及治疗方式等。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柱,消除患者心理焦虑,从而提高治疗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明,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10):99-11

[2] 张国华,心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7):167-168

[3] 朱高莉,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抑郁症的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34-35

[4] 蒋开明,红细胞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2):113-114

护理干预论文篇9

作者单位:518172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人民医院综合科门诊楼保健科

罗秀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行为转变理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足部自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9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对患者实施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干预。采用调查表和随访方式调查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自护知识、足部自护能力及足部健康状况。结果:干预12个月后患者在足部自护行为、自护知识得到提高,干预后足部健康状况较干预前得到改善。结论:行为转变理论在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足部自护行为上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改善足部健康状况。

关键词 行为转变理论;自护行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1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糖尿病病足是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若患者晚期出现严重的足部并发症常采用截肢的方法治疗。随治疗方式的更加人性化,目前常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因此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足部自护行为便成为研究热点[1-2]。行为转变理论模式(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TTM)由美国学者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改变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为目的[3]。本研究于2013年1~12月对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足部自护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发现,TTM对于帮助患者建立足部自护行为、改善足部健康状况有积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住院患者中选取9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9例,女46例。平均年龄(68.85±10.45)岁。糖尿病病程(12.67±5.78)年。糖化血红蛋白(10.11±2.49)%。舒张压(80.12±13.12)mmHg,收缩压(132.23±13.23)mmHg。文化程度:文盲12例,小学水平24例,初中水平34例,高中水平20例,大学及以上5例。职业:职员47例,农民15例,行政人员6例,个体户10例,其他17例。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公布的“糖尿病诊疗标准”中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诊断标准[4]。(2)自愿参加。(3)足部未见明显溃疡,糖尿病病足在0级或0级以下。(4)无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史,无认知障碍。(5)未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及其他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6)生活可以达到自理能力并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7)患病时间1~5年。(8)患者年龄大于18岁。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调查问卷,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职业、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情况、病程、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等。(2)糖尿病足部知识问卷调查表。在糖尿病相关文献、临床经验基础上自行制定,包括足部保健知识、足部治疗知识等。(3)随访调查表。登记患者每天洗脚、按摩足部、修剪脚趾甲、涂抹润肤霜、正确穿袜、下肢运动等的足部自护行为。(4)足部皮肤情况调查表。登记患者足部皮肤皲裂、甲沟炎、皮肤损伤、足癣等发生情况[5]。

1.2.2研究人员研究人员由笔者、2名糖尿病专业护士及3名护理专业学生组成。对患者的干预、随访、调查程序进行统一培训。

1.2.3干预实施利用TTM理论进行5个阶段的行为方式转变的干预模式。

1.2.3.1前意向阶段患者没有改变行为的意向阶段。干预时间为第1周,鼓励患者和动员家属学习足部护理知识。

1.2.3.2意向阶段患者打算改变行为但未有准备行动及行动的迹象,干预时间第2周,应用激励、意识觉醒干预策略让患者意识到糖尿病足的危险性。

1.2.3.3准备阶段患者准备采取行动,干预时间第3~8周,研究人员使用TTM中认知改变策略以帮助改变患者的知觉障碍。通过相关的培训课程、访谈及家属合作以帮助患者了解进而消除行为转变的认知策略。

1.2.3.4行动阶段患者已开始改变行为,干预时间第3~6个月。该阶段应用TTM中自我效能策略,通过帮助患者制定行为转变计划、向患者示范操作、实践行为转变计划、与病友进行讨论等过程,帮助患者掌握足部护理相关信息,建立和巩固足部自护行为并促进相互改进。具体实施方法:内分泌科每周进行1次针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课程,每月进行1次针对糖尿病人群的相关知识的大讲课,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自我管理技能以及应对足部问题的相关措施等。本研究实行管床责任制护理,针对患者的病情、受教育水平,不同职业进行个体化的宣教,对患者取得的进步给予认可和鼓励,对行为转变不佳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重新调整目标。责任护士负责对其出院患者定期进行病情回访,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并根据足部知识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行为转变情况进行相关评定。

1.2.3.5维持阶段患者已经维持行为改变一段时间,干预时间为第7~12个月。通过对患者和家属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在家属的帮助下强化已建立的足部自护理论和足部自护行为。每月随访1次,共随访6次。

1.3评价指标和时间在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后对患者足部护理知识、足部护理行为、足部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15,内容效度指数为0.910[2]。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糖尿病足部护理知识。包含10 个项目:如何选择合适的鞋子、袜子;如何修剪趾甲;如何适量运动;如何监测血糖等,每项有“是”和“否”两个选项。选择“是”计1 分,“否”计0 分。评分越高,说明知识的掌握程度越好。(2)足部护理行为。如是否有过往糖尿病史、饮酒习惯、皮肤损伤后处理、吸烟史等10个项目。采取单项选择形式,每项有“是”和“否”2个选项。其中,选择“是”计1分,“否”不计分。评分越高,说明危险因素越高。问卷由患者单独完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干预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护知识和足部自护行为比较(表1)

3讨论

3.1TTM干预方法的意义TTM是根据行为转变者的需求,帮助人们转变和建立行为的综合干预模式,属于心理学干预的范畴。TTM包括两种策略、行为转变方法、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4种干预方法[6]。本研究将TTM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和健康行为方式,以达到转变不良行为方式、建立健康的足部自护行为的目的。

3.2TTM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知识的影响在干预前利用足部知识问卷调查分析患者足部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患者掌握的足部护理知识非常匮乏。在干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足部护理知识的普及、巩固和强化,提高患者足部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建立正确的足部护理知识理念。

3.3TTM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使用患者足部自护行为随访调查表对足部自护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干预后患者足部自护能力明显改善。通过对患者普及足部护理知识,学会、实践并强化足部自护方法,在干预过程中得到家属的全方位支持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3.4TTM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状况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干预后患者的足部皮肤皲裂、外伤及甲沟炎得到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不当是由患者缺乏足部护理知识导致的,患者的足部皮肤损伤常由修剪指甲不当、意外损伤足部等导致[7]。通过TTM干预患者以帮助其建立健康的足部自护行为,通过每天坚持泡脚、按摩足部、给足部涂抹润肤霜以减少足部皮肤干燥、皲裂的发生率;通过使用正确修剪脚趾甲、穿适合自己的鞋袜的方法有效改善足部疾患,并能有效地预防甲沟炎及皮肤损伤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TTM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干预,对增加患者足部自护知识,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护行为,预防糖尿病足,提高足部健康状况有较好的效果。因此TTM可以被有效应用于糖尿病病足的预防和治疗中。

参考文献

[1]Lavery LA,Boulton AJ,Niezgoda JA,et al.A comParison ofdiabetic foot ulceroutcom esusin negative Pressure woundth eraPyersus historical standardof care[J].Inter Wound J,2007,4(2):103.

[2]Singer EA.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primary care:"the times they are a changin"[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7(19):11-14.

[3]Fard As,Esmaelzaden M,Larijjani B.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footulcer[J].Inc J Clin Pract,2007,61(11):1931-1938.

[4]美国糖尿病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2007年糖尿病诊疗标准[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2):129-130.

[5]宋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345-349.

[6]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6.

[7]王玉珍,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检查与诊断分级[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5):21-23.

护理干预论文篇10

目的探究对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9例,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满意程度、理论及操作水平。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相比护理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总满意率86.44%相比于干预前49.15%有所好转。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后,护理人员在专业操作、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等方面相比于护理前均有所提高,P<0.05。结论在内科开展优质护理后,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了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普及。

关键词:

内科;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影响随着近年来改革脚步的加快,我国居民的物质水平不断提升,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因此,对于临床中治疗及护理水平需求也随之提高[1]。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是服务人民,深化医疗工作改革,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我院为落实卫生部提出的关于加强护理质量标准的工作要求,现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59例进行研究,并实施优质护理,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59例均为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为(44.2±5.6)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例,中学文化28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6例。

1.2方法:干预前:遵照医师开具的医嘱对患者进行给药、补液,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定期对患者进行床单位的更换,对病室进行消毒,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干预后:在一般护理的措施中增加:①护理小组:成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负责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护理理念,定期进行考核,通过不断地操作及理论考试,增加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定期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并进行改进。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使用适当的言辞,了解患者的想法、心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的评估,并根据所得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应给予适时的回应,可通过眼神、手势安慰患者,表示感同身受,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③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可通过讲座或宣传栏的方式,使患者充分了解到治疗的重要性,解答患者对疾病的疑惑,宣教过程中应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④环境护理:应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病室环境,光线适宜,可通过植物的点缀,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更好的适应日后的治疗工作。⑤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并对患者进行饮食上的指导,合理膳食,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息。

1.3疗效评价标准:对比干预前后患者抑郁及焦虑水平、满意程度、知识操作水平。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2]:①轻:53~62分;②中:63~72分;③重:≥73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3]:①轻:50~59分;②中:60~69分;③重:≥70分。根据我院自制满意度评分:问卷共10小题,满分为10分,每小题1分,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操作技术、环境三方面。①优秀:7~10分;②良好:4~6分;③差:0~3分。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根据我科自制的评分考卷,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四项考核,每项评分共20小题,满分为60分,均为正向得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护理干预后患者抑郁水平(64.67±8.83)分、焦虑水平(66.87±8.49)分相比护理干预前(49.99±7.54)分、(50.38±6.24)分有所改善,(t=9.71,12.02,P<0.05)。

2.2满意度:护理干预后患者选择优秀28例,良好23例、差8例,总满意率86.44%相比于干预前优秀15例,良好14例、差30例,总满意率49.15%有所好转,(χ2=31.84,12.02,P<0.05)。

2.3知识及操作水平: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后,护理人员在专业操作(40.87±5.21)分、基础护理(41.25±6.24)分、专业知识(40.07±5.58)分、基础知识(45.38±4.34)分等方面相比于护理前(40.87±5.21)分、(49.76±7.33)分、(51.07±4.58)分、(54.31±3.34)分均有所提高,(t=6.42、4.33、7.46、7.99,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是随着患者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而出现的一种护理模式,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的,以科学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对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加强,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内科患者主要采用药物的保守治疗方式,因此多数患者需要长期住院,其心理上会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包括抑郁、恐惧、焦躁、紧张等,患者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往往影响了疾病的预后,甚至抗拒治疗,由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互相之间存在着差异,且对疾病、治疗、药物知识的不理解,无法意识到治疗的重要性,临床效果不理想[4]。本次研究中,为对传统护理进行弥补,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加强了患者在心理、生活、生理等各方面的护理力度,相较与传统护理更加的人性化、个性化。护理小组的成立加深了护理人员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收效良好。有研究显示[5-7],对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了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程度,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督促了科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护理后的再次考核中,在专业操作、基础护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好转提升。对患者进行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疏导后,使患者的抑郁、焦躁情绪得到明显的排出,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的信心,转变了治疗态度,因而相比于干预前的调查数据,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满意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中一致。综上所述,对内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增加了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了焦躁、抑郁等不良情,并有效的促进了护理人员知识及操作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冯晓丽.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25-28.

[2]许玲.护理干预对老年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2-33.

[3]张艳飞,刘晓玲,任定玉,等.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6):4464-4466.

[4]陈莲芳,谢配云,林真凤,等.出科回访制度对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59-61.

[5]黄丽红,何细飞.内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创建[J].护理学杂志,2010,25(21):17-19.

[6]孔秋焕,刘玉珊,楼数慧,等.肿瘤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