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03

护理实训报告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1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将我校2020级7个三年制大专护理班按顺序编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第1个班级为对照组,共115人;第2个班级为试验组,共117人。两组所用实训教材、实训带教教师均一致,年龄、性别构成、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入校成绩、上学期成绩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以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的无菌技术、口腔护理、鼻饲技术等22学时的实训内容为教学项目。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即课上教师统一讲解示教,学生按学号顺序平均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训练,教师观察并指导操作;下课前教师进行实训小结并布置实训报告书写任务,内容包括班级、组长及组员学号和姓名、实训项目及学时、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总结及反思。试验组采用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2.1组建合作小组,选拔和培训同伴辅导员

根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利用超星学习通构建学习小组,每组4~5人,尽量做到综合素质均等。结合学生个人意愿与组员推荐意见,选择一名成绩较好、有班干部工作经验、性格开朗的学生担任组长兼同伴辅导员。由任课教师对组长职责、同伴辅导任务、学习通软件功能进行统一说明与培训,考核通过方能担任。

1.2.2混合式教学

(1)线下同伴合作学习:课前由实训员对组长进行操作项目预训练。课堂上带教教师讲解、示范操作后,各组组长回示操作,组员观摩,教师纠正错误并指导组长掌握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之后组内成员依次轮流练习操作:操作者模拟护士,其他组员1人模拟病人,1~2人扮演家属,组长记录错误点。每个成员操作结束后组内进行点评,相互讨论,实时纠错,总结要点与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答疑,再次示范标准操作。学生可利用自习课以小组为单位预约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组长指导,组间协作,由组长将练习情况记录并上传至学习通。预约实训室由我校实训中心学生志愿者统一负责。(2)线上同伴合作学习: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分组预习任务,包括绘制操作流程、观看教学操作视频或微课、讨论操作模拟案例等,各小组将案例讨论结果和组内投票产生的最佳操作流程图上传至学习通,教师在线点评。课后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录制操作视频并上传至学习通,组间点评、在线纠错并记录错误点。教师针对操作细节与易错点线上主题讨论,每组由组长带领进行总结反思,并合作完成线上实训报告(可附操作流程图与操作图片)。最终形成的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模式见表2。

1.3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1.3.1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由Cheng等[5]编制的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量表,评价干预前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该量表共4个维度20个条目,即学习动机、计划实施、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量表信效度较高,总克朗巴赫系数为0.916。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越高表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干预前后选用自习课时间段向两组发放量表,详细说明调查目的、填写方式及注意事项,学生以匿名方式如实填写,要求10~20分钟完成,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回收率100.0%,剔除无效量表后,有效回收率为98.4%。

1.3.2期末实训总评成绩

两组统一设置本学期授课计划内3项实训操作(无菌技术、鼻饲技术、导尿技术)为学期末操作考核项目,学生采用随机抽签法任抽一项操作进行考核。监考教师统一按照我校自编的《护理实训手册》评分标准对两组进行操作评分,并就相关理论提问。对照组进行单人考核;试验组进行团队考核,即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代表整组参加考核,其他组员参与理论答题。采用百分制计分,学生最终实训总评成绩=实训操作成绩(70%)+理论答题成绩(10%)+实训报告成绩(20%)。

1.3.3教学满意度及反馈

教学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3个等级。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总人数×100%。另外,依据相关文献[6],采用专家函询法自行设计单维度问卷对教学反馈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知识水平的提升、对基础技术的提升、对信息素养的提升、对合作能力的提升、对人文素养的提升、对思维能力的提升6个方面。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自主学习能力评分与实训成绩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试验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分及学习动机、计划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2两组期末实训总评成绩比较

试验组实训操作、理论答题、实训报告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讨论

3.1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医学教育具有终身性特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医学的快速发展,胜任临床岗位工作。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7]。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强[8-9]。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总分及学习动机、计划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往研究也证明同伴互助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0]和自主学习能力[11]。同伴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师授生受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助学习、合作进步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与技能提升。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多元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进行自主学习,既突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传统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12]。Vaughan[13]认为有效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是在课前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作为触发事件,课中与学生增强互动交流,课后以活动为中心设计学生作业。本研究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根据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课前线上以小组为单位实训预习任务,进行组内投票,促进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借助平台数据信息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参看学习记录,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教师的精准在线点拨可以有效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强师生交流,在评价学习效果的同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开展小组线上主题讨论、组间点评、线上作业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使所学内容进一步得到巩固。此外,线上教学方式提供了学习沟通和展示的平台,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3.2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训学习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实训操作、理论答题、实训报告得分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效果评价已从传统单一的关注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成长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混合式教学依托信息平台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展,考核评价呈多元化,有利于教师掌握教与学的情况,提高课堂内外教学质量[14]。但有些高职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易出现浅层学习和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导致在线学习流于形式[15]。同伴合作学习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16],同伴之间平等、参与性强,有利于激发讨论的热情[17]。试验组在实训学习的前、中、后期,借助学习平台在组间或与教师不断进行“提问—解决”和“交流—反馈”,从而加深知识点记忆,解决实际操作难点,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往研究也证明了混合式教学法或同伴合作学习法单一应用于护理专业课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18-19]。本研究将混合式教学与同伴合作学习有效结合,起到了教法与学法并进、协同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在试验组对本次教学效果的反馈中,也体现出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培养的正向作用;试验组教学满意度高达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在混合式教学中,试验组线上合作学习任务完成率达100.0%,对线上教学软件的频繁摸索应用及每一次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得其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基本是各顾各地练习,不关心组员的成长。而同伴合作学习中,组长指导训练增强了学生的担当意识,团队考核形式让每个人的表现都与小组最终总评成绩挂钩,增强了组员的责任感和团结互助意识,从而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形成。但本研究也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期待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并进行验证。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同伴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同伴辅导员在同伴合作学习中发挥着“小老师”的重要作用,在筛选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在学生中的人缘等因素,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培训,以保证基于同伴合作的线上线下学习活动均能顺利开展。(2)教师在线上平台跟踪评价学习效果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关注学习者间的动态反馈,及时调整同伴辅助策略,做到“人人有效学习,人人学习有效”。(3)在尝试一种新的教法或学法时,不能只关注成绩与技能等学习指标,也应该注意到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行为和思维能力的积极影响。本轮教学改革虽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离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在下一轮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增加德育元素的渗透,做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形成的同时提高思政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3]梁园园,马秀,吴蕾蕾,等.基于学习风格的同伴互助教学对护理本科生核心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2):94-97.

[4]曾凤丽,尚茜苓,田静,等.基于考试结果分析的线上线下教学效果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7):48-49.

[6]郭明贤,冯香艳,孙妍,等.合作探究学习法在护理本科急危重症护理学应用型课改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8,32(15):2432-2434.

[7]李秀,陶莹.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征与培养策略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4):48-50.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儿科护理学;实训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常见疾病的防治和护理的综合型应用学科,也是我们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因而儿科护理学是每位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学科。众所周知,儿科是对操作要求非常高的科室,也是综合型医院必须设立的临床科室。因此,儿科护理学中实训教学质量对于儿科医务人员尤为重要。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以实践为主心骨,紧密联系当代儿科护理模式,协助学生适应临床,更好地为我国医学事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但目前高职医卫类院校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未能进入医院开展。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我国高职院校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教师临床经验不足是儿科护理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师主要从院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医院任职的亲身经历,导致其儿科护理临床经验匮乏,这就很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医学素材,难以开展生动的临床案例教学。同时,很多高职儿科护理专业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没有重视专业能力的提升,长期脱离医院,导致其专业知识得不到更新,与实际临床操作脱轨,对高职儿科护理专业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1]。

(二)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不足

在教学课时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训不平衡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就业压力以及成果认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儿科护理学仍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训课程为辅,理论课学时占比远远超过实训课占比。在教学形式上,受限于设备条件等因素,实训操作内容较简单,更多实操内容以观摩为主,导致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这与我们的实训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在教学内容上呈现滞后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儿科的疾病谱也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很多疾病并未在儿科护理学教材中有所体现,实训内容自然也未包括这些新型疾病。

(三)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许多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环境简陋,器材较单一,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皮尺、体重秤、毛巾、浴盆,而且多数较陈旧。在教学条件、设施以及软环境等方面,很多高职院校还存在欠缺,这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不相适应。相比于临床上的医疗设备的更新快,学校的实训设备因经费不足,仪器设备落后的问题难以解决,很多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十几年不更新,大多数已不能用于高水平的实训教学与科研,只能开设普通实训,学生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造成了教学与临床脱离。同时,近年各类院校大规模扩招,增添的新设备数量却未相应扩大。

(四)实训考核设置不合理

由于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高,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情况下,实训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考核成绩仅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20%的现象常有,甚至有的不考核。现阶段的课程考核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这就势必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现行的实训考核以技术操作为基础,考核内容大多单一,考评标准固定,致使学生为成绩而生搬硬套地练习,机械而重复地完成某些动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然而现实中,儿科护理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小孩及家属,可能会有突发情况及人际沟通的问题,现阶段的儿科实训教学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使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达到培养高专业能力学生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教师的来源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招聘开始,应注重教师的临床经验,建议招聘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科护理人员,招聘的教师具有在大医院从事儿科相关工作的经历,这样的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素材来支撑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也可聘请临床护理人员担任部分实训教学,手把手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2.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高职院校需要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儿科护理专业知识。比如可以与当地各大医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教师的寒暑假休息时间深入临床进修学习,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新自身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实训教学的总体水平。3.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积极地邀请专家到高职院校进行有关儿科护理专业的讲座,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又能让一线教师接收专业知识的最新进展,得到更多的知识培训。通过高专业的、高水准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以达到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二)实现实训内容与临床实际的对接

儿科护理学实训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一线教师通过深入临床一线开展详细调研,对儿科临床护理操作的内容以及最新技术进行充分了解后,及时修订符合当代医院对儿科护理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以达到教学和临床有机结合的效果,使得儿科护理学的实训教学对接临床护理的操作,最终培养出一批实际操作技能强的综合型护理人才。此外,实训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掌握实训操作步骤,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三)增加投入,完善实训教学设施

高质量的实训教学离不开实训设施设备的完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推进儿童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更新实训设施,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全面保证实训的质量。高职院校可以参照医院儿科病房环境设计儿科护理实训基地,模拟新生儿病房、沐浴室、治疗间等,根据当下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护理教学的新型仪器,为学生创造模拟的医院环境。同时,可以与附属医院进行资源共享,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校就能了解最新的医疗技术,降低实习时对医院的陌生感,从而和岗位达到无缝对接。此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结合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积极地引进虚拟仿真技术,为医学教学提供安全、可靠的实训项目,从而大大提高儿科实训教学的条件,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形成虚实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1]。

(四)优化实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实训课程是提高学生儿科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应用可提高其教学效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可不断提高学生对儿科实训的热情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减轻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压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下面介绍两类有效的教学法。1.临床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向学生展示一个儿科临床案例[3]。某先心病患儿,年龄1.5岁,性别女,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就诊门诊后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体温38.7℃,呼吸为27次/min,心率133次/min。既往多次因支气管肺炎入院,病程中伴有发绀,素日无此症状,但平时活动较少,活动之后有气促、心率增快。为了减少发绀情况的出现,预防并发症心力衰竭,我们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该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案例展示完后让学生预习并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各自汇报护理要点及护理方案,教师根据不同小组总结出的不同护理方案,并鼓励学生探索更科学合理、更显人文关怀的护理方案。最后详细解析护理要点,强调注意事项。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模拟某真实场景,学生扮演工作环境中的角色,真实感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经历包括情感和认知的转变,从而获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4]。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理解患儿或家属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对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增强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认同感[5]。近年来,角色扮演法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形式包括两种,即老师引导和学生主导;可以是教师借助道具为学生做示范,也可以是学生站在患儿角度去演练并学会揣摩护理需求。儿科护理的服务对象不仅有儿童,还包括患儿的家属,既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学会与其沟通,又要急患儿家属所急。学生应学会通过点头、倾听、抚触、微笑等言行举止向患儿表达情感信息,从而缓解患儿的疼痛和恐惧,同时安慰家属的焦虑心情。合理加入一些肢体语,也可为患儿提供更体贴的语言,虽是小儿也应让其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关怀和儿科护理学实训的相互渗透的状态。最后,教师对整个过程中表现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训学习的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传统的实训考核多由任课老师个人开展,教务未能像理论考核那样起主持的作用。建议院系教务参与制定实训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考核指标的制订应全面,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要求学生注意仪表仪容,穿戴整齐,修剪指甲,不随意佩戴首饰;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通过考核不断增强学生对儿科护理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儿科护理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训的常态,建议提高实训课考核分数的占比,可以由原来的10%~20%提至45%左右。在儿科实训技能考核时,首先,内容的选择上可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单一性,对于无菌操作,应该侧重强调学生的无菌观念,对接医院的无菌观念。实用性操作如婴儿抚触、沐浴等,应强调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以及人文关怀的体现,从而避免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生搬硬套,仅仅是按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护理操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为患儿所想、急家长所急的职业道德,灵活运用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的目的。其次,考核方式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可根据学生的态度、问答、操作考核,并结合实训报告、学生互评等多方面给出最终的合分。最后,实训报告的书写同样也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评改时应避免“一刀切”的模式。仅仅是对着原文照抄,建议给合格分;而对实训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加分,甚至给出“优”等级。这样的评分有利于学生在实操过程中主动思考,提高儿科实训教学的质量。

(六)加强实训室制度管理

为了能充分地利用好实训设施设备,必须建立合理、规范的实训制度,否则就算是增加投入也是无益的。在建立实训基地时,需安排实验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实训室管理,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以达到儿科护理实训基地管理规范化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训基地长久、稳定地发展。三、结语实训教学是儿科护理学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在观念上要重视,在实训室建设上要支持,并鼓励教师在实训教学上创新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提升,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争取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儿科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冯先琼,刘春娟.基于在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护理学基础》在线实践教学[J].护士进修杂志,2021(16).

[2]黄锦绣.关于儿科护理学实训教学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6).

[3]张永梅.情境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8).

[4]郑良芬,陈英.不同角色扮演法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7(30).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伤口护理;专科培训;理论知识;专科技能;护理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等患者的慢性难愈性伤口处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和突出。伤口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型敷料的革新大大推动了伤口愈合与管理向专科方向发展,要求护士在伤口专科护理方面更新知识和技能[1-2]。我院李琦伤口护理中心是国际造口师学校、伤口专科见习基地和上海市伤口适任护士培训基地,为了满足临床护士能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需求,通过课题组前期调研实训基地区域护士的伤口护理需求,在此现有基础上本构建了伤口护理的培训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伤口护理能力,使优质护理资源向区域辐射,同时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2月经过区培训中心报名审核通过来院实训的区域护士43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51±5.16)岁,其中<30岁8人(18.6%),30~40岁30人(69.8%),>40岁5人(11.6%);学历:本科28人(65.1%),大专15人(34.9%);职称:主管护师17人(39.5%),护师22人(51.2%),护士4人(9.3%);医院级别:二级甲等15人(34.9%),二乙15人(34.9%),社区12(27.9%),其他1人(2.3%);工作年限<5年4人(9.3%),5~10年8人(18.6%),≥10~15年12人(27.9%),≥15~20年13人(30.2%),≥20~25年4人(9.3%),26年及以上2人(4.7%);所在科室内科17人(39.5%),外科5人(11.6%),门诊14人(32.6%)。1.2方法。1.2.1制定培训方案。课题组在前期已经完成了个人资料、伤口知识、伤口护理技能掌握自评情况、伤口护理培训需求4项内容的调研。伤口护理的需求包含学习内容需求(10个条目)和学习形式需求(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依序分别赋1(完全不需求)~5分(完全需求),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的需求越强烈。问卷在文献回顾基础上经专家咨询后研制而成,内容效度指数为0.84。(1)培训内容需求: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结合上海市护理学伤口适任培训大纲与《李琦伤口护理》专著结合区域护士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制定出了伤口护理的培训内容,分为伤口基础理论、换药技术与敷料应用、伤口常见问题处理3大类。内容涵盖伤口基本概念、伤口评估记录、湿性愈合理念、敷料的选用、常见伤口的处理原则、伤口包扎、拆线方法、换药流程及伤口护理个案书写等。(2)培训形式需求:结合区域护士学习形式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方式,如操作演示、案例分析、一对一带教、小讲课、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集中授课及自学等。注重形式的多样化与差异化,使培训效果最大化。(3)培训方法:临床护理带教中以护士需求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每位学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课程,做到“因需而教,因材施教”,从而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4)培训时间:根据学员的需求与导师共同安排完成160学时的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之比为4∶6。1.2.2培训师资。成立由护理部主任领衔的教学团队,带教师资中具有国际造口师证书2名,具有伤口适任证书从事伤口护理20余年的资深主管护师3名。1.3效果评价。对学员在培训前后的伤口知识理论、换药操作技能和伤口技能掌握自评进行比较。要求学员运用护理程序结合典型伤口资料完成伤口个案护理一份;并采用自制实训基地满意度问卷对学员进行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带教能力及实训基地管理等方面满意度情况调查。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依序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培训前后的伤口知识理论、换药操作技能和伤口技能掌握自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学员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见表1。经过培训,实训43名学员伤口理论知识与换药操作技能达标率为100%,伤口护理个案报告合格率100%。表1培训前、后学员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x—±s)分时间n理论知识成绩操作技能成绩培训前4353.67±10.2381.56±2.89培训后4378.65±8.6891.84±2.78t-12.084-9.405P0.0000.0002.2培训前后理论考核指标及伤口护理技能自评比较。见表2。2.3学员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经调查显示,学员对实训基地的满意度得分前3位分别是师资带教能力(4.63±0.49)分、师资带教积极性(4.63±0.49)分及所接受的培训内容(4.63±0.49)分,得分最低的是实训基地管理(4.30±0.92)分。

3讨论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教学法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外,还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让护生通过实训项目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培养护生的动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断深入,如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目标[1]。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护生掌握并运用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及规程,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本文就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加以总结,以期为今后护理学基础的实训教学有所启示。

1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2](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论是: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措施。如以静脉输液为例进行PBL教学问题设计,包括补液的原则、补钾的注意事项、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等。PBL教学法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而且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主动在课外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不断思考,在讨论中积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观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归纳总结、主动学习能力等。

2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根据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要求,依实训项目需要,设计临床情景,以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模拟临床护理情景,并通过设定的角色体验如何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的感性认识,同时加深护理学生对专科理论知识的理解[3]。如在上静脉注射实训课时,可以模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场景,教师指导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护士等角色,逐步完成接诊、评估、用药、操作,具体操作在仿真模拟人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汇报本组的整体设计过程和结果,其他人可以作补充完善,教师只作适当补充、引导讨论。针对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教师予以点评并重点讲解、答疑。各组学生根据交流学习的经验及体验感受书写实训报告。

3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4]。如在上导尿术实训课前,首先,有目标得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可根据教学大纲,在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前提下,理清操作要点及知识网络,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全面、有层次性地安排到教学目标中去,让学生课前重点回顾无菌技术操作的程序,重点复习导尿的操作流程及相关知识点。其次,实训课开始前10分钟,由主讲教师向各个带教老师讲清楚本次实训课的目的,统一操作要点,明确目标。实训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老师的主导地位,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解决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目标时面临的困难,如对尿道口的消毒方法、插入深度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教师点评,强化目标。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应留下点评的时间,对学生完成目标各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写出心得体会,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中掌握学法,使教学目标强化,使学生牢牢掌握。

4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以直接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法[5]。演示教学法能够将过去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操作,清楚、清晰、直观的显示出来,让护理学生更容易懂,更容易学,更容易掌握。演示教学法有助于护生的学习,可有效提升护理学生的基础护理学实训操作技术水平。过去的讲授法,在进行练习前,护生需要对教师的语意进行揣摩,对于一些理解能力不佳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然而演示教学法实施中,教师能够依据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实训操作进行相关演示,同时应用语言进行辅助讲解,能够将护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整个操作过程,加深护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6],使护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操作技能。

5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反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指导教师提供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而师生在课堂时间则是面对面完成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7]。如在心肺复苏实训中,实施翻转课堂,具体分为两个阶段。(1)课前阶段:1)教师准备:①教师全面了解护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以便于护生制定课前学习计划以及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②教师团队在实施翻转课堂前1个月组织集体备课,根据讲课内容,邀请多名护理教师及临床护理专家共同设计具体教学方法和过程,并编写案例。③实施前1周将案例和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嘱护生按要求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和梳理。④建立便于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的微信群。2)护生准备:①护生分组,自愿原则,10人左右一个小组。②护生于课前1周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视频观看和案例分析,对于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点提出问题,然后由组长组织小组讨论解决,并做好学习计划和任务划分,责任到人,督促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③交流互动:教师通过微信群为护生进行课前辅导,注重引导护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护生之间则可通过交流与讨论分享信息资源。(2)课堂阶段1)回顾要点:教师以问题法带领护生回顾理论要点,如提问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目的等,为加深理解技能操作奠定基础。2)示教解惑:在授课前先由各小组长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汇总,然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示教,示教过程中将护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6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以控制论为基本原理,借助专门的程序教材来实现,使信息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流程化,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8]。教师根据教材围绕临床需要,设计和编制了护理学基础实训操作程序、评分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项实训操作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程序,编成流程,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生在每个程序上作出应答,然后由教师、学生自我进行评定,在掌握动作之后,再进入下一步程序学习。如在试敏液配制实训课中,将整个操作过程编成一个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小程序,学生在掌握前一个动作之后,再进入下一步程序学习。这样学生能自主地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扎实掌握技术动作,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主提前进入下一个程序,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反复练习上一个程序,直至掌握后再自行进入下一个程序,相互没有影响,提高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7结论

还有一些研究将微格教学法、思维导图等方法应用到护理实训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护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另外评判性思维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也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可以尝试将几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也会不断涌现,但各种教学方法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相互渗透性,在运用时必须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结合,综合应用,以促进护理实训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一琪.微格教学法在基础护理综合性实训课程中的实践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2]于波,王雅洁,李阳,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61-63.

[3]崔宇红,许瑞.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外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4,27(5):57-58.

[4]宋晶.目标教学法在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20-121.

[5]赵真,陈艳蓉,李圣楠,等.病案教学法在老年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24(06):145-146.

[6]陈雪霞,任海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本科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整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6):69-70.

[7]宋艳丽,刘晓亭,刘伟,等.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翻转课堂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护理学报,2016,23(5):8-9.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6

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新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以德为基;以学为尊、自强不息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索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改革目标

对护理学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后在教学中全面推广,可使更多学生受益,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的目的。

三、课程改革步骤

第一阶段:调研阶段。布置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填写护理学基础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汇总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制订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严格按方案执行教学改革。2.将2016级护理4个班250人,分为两组,1、2班作为试验组采用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3、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选取近年国赛、区赛项目中的心肺复苏、静脉输液、吸痰、无菌技术、鼻饲技术、口腔护理6个项目对2016级学生进行前后两次测试,通过测试了解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后教学质量的改变。3.选拔及培训选手,参加2016年钦州市级、广西区级护理技能比赛,总结比赛结果,对比研究,完成相关研究论文。4.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调整,将研究结果形成护理学基础研究报告,完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对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行总结、反思、修改。2.出版《护理学基础》教材,建设护理学基础课程资源库。

四、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教学改革。1.课程体系改革。护理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生形成整体护理观、掌握护理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形成系统化的能力体系。2.课程设置的改革。本着“理论为基,实践为重,突出能力,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教学重心转移为实训的改革重点,重新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原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为80课时、实践课100课时,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为0课时、实践课为90课时,两门课程总的理论课时与总的实践课时比为8∶19。调整后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为88课时、实践课为100课时,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为0课时、实践课为138课时,两门课程总的理论课时与总的实践课时比为44∶119,增加了实训课课时比例,突出技能操作。3.教学方法的改革。(1)改革理论教学:在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贯穿“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评估成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护理评估,分析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等。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微格法等多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采用现信息化教学,使用数字化校园、“雨课堂”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建设护理学基础课程资源库,建立在线辅助操作系统,形成“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2)改革实践教学:一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示教—模仿—练习—小结”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改为按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步骤进行教学;二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安排,将原来的“基础—专业—医院见习”的“三段式”模式改为“四阶段”,即“基础—专业—临床见习—实训基地实践锻炼”,实训逐步融入的渐进式模式;三是实施以医院、社区为基地的临床教学改革。(二)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改革教学理念,构建适应我校护理生的“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提高护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1.修订教学课程标准。以护理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为指南,以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为导向,引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改革,把握“必需、够用、提升”三个尺度,大胆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岗位新技能,使理论教学和岗位内容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吸收医院、其他院校和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后,完善护理学基础实践操作标准。2.改革护理技能教学。(1)将比赛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以护理工作任务为驱动,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项目化的形式融入竞赛活动中,以理论讲解切入、以护理操作训练、以技能比赛检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应用“以赛带教、以赛促学、以赛精艺”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包括4个基本环节:教学→练习→竞赛→考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在实训中引入竞赛式教学,定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操作比赛,并将比赛结果计入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参与和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组织课堂内阶段比赛和课堂外校级护理技能操作比赛,每个单元章节教学结束后,组织班级内部小组间进行技能比赛。3.搭建竞技平台,提升竞技能力。建立常态化的校级技能比赛制度,定期举办护理技能操作比赛,举办形式多样的“临床护理技能大赛”和“512护士节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竞技平台。通过班级、校内、市赛、区赛等技能大赛,提高竞技能力。4.建立护理技能操作大赛团队。(1)成立一支培养学生参加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的教师队伍,通过筛选学生进行锻炼培养,为参加本省、本市的各种护理技能操作大赛做好赛前准备。(2)从在校护生中选拔优秀选手,组建护理专业技能学生培训团,经过大赛的锻炼,在日常的学习中使这部分学生起到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进行示范,帮带其他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3)实行导师制,聘请行业专家和护理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每周至少开展两次指导活动。(4)进行护理技能大赛活动的常态化运作,选拔和集训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办学模式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五、课程改革预期成效通过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慧琴.技能比赛对培养中职护生执业能力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4):4.

[2]刘艳.通过对护理技能大赛的导向分析促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11):89-90.

[3]伍媚春,王蓉,段功香,等.《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08):85-86.

[4]马国平,牟英君,张艳,蒋继国.护理学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整合设计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03):377-378.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素质本位;课堂教学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和主干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关联性强三大特点,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护理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培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在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1]。这就要求学校应以护理职业岗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应加强人际沟通、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应用应变、评判性思维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素质本位便成为现阶段社会对我国护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我们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做了相应尝试,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我院2014级普通护理专业学生92人,将其分为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47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同一教师授课,均选用由周春美、张连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的《基础护理学》第3版作为教材。两组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和考核方法相同。

1.2.1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基于素质本位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1)明确学习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护考)大纲为参考,在课前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学生听课、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高、方向才准。(2)精选临床案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常见、护考常考、大赛常选的病例。例如在讲静脉输液时,导入外伤脾破裂病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该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在整个模拟护理过程中涉及哪些护理操作?针对静脉输液,需要的仪器设备和操作流程是什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案例。(3)情景模拟演练:学生以4~5人/组为单位,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病人家属,在模拟护理场景中演示抢救和护理过程,教师全程指导,重点观察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意识和应变能力等。(4)集中点评:模拟演练结束后,先由观摩学生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点评,教师再综合评价,指出优点、不足和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逐步锻炼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照组采用理论授课—示教—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案例对知识点进行阐述。

1.2.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绩评价的方法。该课程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综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20%)、实训考核(40%)和期末考核(40%)组成。对两组各学期的实训、期末和综合成绩进行比较。(1)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提问、报告完成、模拟演练等情况。(2)实训考核:每学期选择两项重点护理操作进行一对一考核,两项操作的平均分为该学生本学期的实训成绩。评分标准与河南省最新临床护理操作标准同步,参考由宋葆云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上)》。(3)期末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1.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素质本位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满堂灌”,这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素质本位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素质本位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可以督促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文献、上网、交流讨论等有效途径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

2.2素质本位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本研究中,实验组两个学期的实训和综合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学生在模拟职业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3],有置身临床工作的真实感觉,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机械性模仿,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有效保证了学校和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学期的期末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期末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考前准备充分,卷面分数就不会有太大差异。笔者在对两组试卷的抽样检查中发现,实验组病例分析题的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组,这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行为密不可分。

2.3素质本位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解延年[4]提出,素质本位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和素质培养,主要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情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增强职业素质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既体验了自身角色的心理,又体验了对方角色的心理,设身处地以自己的角色人物去做出反应,有助于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5]。小组制的模拟演练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应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素质本位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既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水平与职业修养,又有益于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应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当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例如:在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中,应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法,增加学生和同行的反馈评价等,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高宁宁 陈洁忠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术兰.能力本位课堂设计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114-115.

[2]李娜.由能力为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6):77-78.

[3]汪芝碧,黄雪玲,郭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9):2648-2685.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8

关键词:护理实验教学方法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而护理实验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对未来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护理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构建起新型的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效果。

1、突破框架束缚,大胆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需要,大胆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摒弃或压缩传统或临床缺乏需求的教学内容,增加临床急需的操作技术,注重实践教学与临床需要接轨,使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跨距缩小,达到专业知识够用、技能要求实用的目的。

2、建立多媒体实验室,创造良好实验教学条件

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多媒体教学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利用电子科技调动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是护理实验教学形之有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具备了展示事物发展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了信息呈现的速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发挥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3、开展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景教学是以临床问题为题材,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出入院护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演示病人入院或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角色有病人、病人家属、导诊护士、门诊医生、住院部护士、病房责任护士、护士长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就所设情景排演相应的护理工作,各人明白自己的角色后进行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扮演者提出的许多问题,激发了其它角色扮演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师生一起讨论,对表演中观察记录到的重要情节加以分析,肯定正面角色,纠正反面角色的不足,实验结束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实践印象,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不仅学到了护理工作的方法,而且规范了护士各方面的行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合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4、改进实验成绩考评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而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是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情况的一个指标。实验成绩的评定应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兼顾各方面的因素,重视实验预习,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强调平时成绩,包括在每次实验课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这种综合性的成绩评定方法,比起以往单靠实验报告来评分的方法能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5、课后全天开放实训室,为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创造空间

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课后练习不受课时的限制,形成的动作思维容易回忆。开放式护理实验室,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操作训练创造了条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以学生管理为主体,选拔护理专业四年级的四名学生为实训中心管理员,学生管理员根据学生预约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实训室练习。3~4个学生为一组,在配备模拟病人和操作用品的床单元进行护理技能训练,结束后学生负责人根据用物清单督促学生整理用物并做好记录。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可增强其责任心和责任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利于学生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之,护理实验教学环节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保障,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探索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以此来推动护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艳,黄利群.提高护理实验教学水平增强学生专业技能[J].全科护理,2009,5:1209

[2]胡婕.浅谈护理实验教学和学生管理[J].管理与教育,2008,19:101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健康评估;护理专业;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健康评估课程逐渐成为现代护理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具备健康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多,医学术语多,专业性强,高职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不牢固,对护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近年来,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容易失去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对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必修课之一,是连接护理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也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好临床专业课起到支撑作用。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共76学时。

二、教学内容

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突出高职护生的技能操作。健康评估课程共安排76学时,理论52学时,实训24学时。健康评估是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健康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确定护理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临床需要、生源特点、医学前沿知识和护理专业特点等方面合理筛选和认真优化教学内容[2]。健康评估中身体评估和症状评估是重点内容,同时结合护理特色,突出护理特点,减少身体评估中过多精细的体格检查的课时,如简化各种心脏杂音的听取,简化众多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注重护理特色的培养,如身体评估中脉搏短绌的测量方法,心电图检查的操作方法的实训内容,增加实验室检查中标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资源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从事健康评估教学的均是来自于临床的医生,临床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护理专业教师又不擅长身体评估。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岗位实习的方式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加深健康评估与基础护理学之间的课程融合。实训课教学中在积极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的同时,还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及部分微课,实现在线学习和课下互动。

四、教学方法

随着病例分析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比例的日益增大,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案例教学法,注重将病例导入课堂,解析训练。基于健康评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如症状评估疼痛中讲解了急性胆囊炎疼痛的特点,在恶心呕吐中讲解了急性胆囊炎恶心呕吐的特点,而在身体评估中再次讲解了急性胆囊炎的腹部评估。在课堂中适时的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护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疾病的症状体征。此外,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情景模拟病例,分角色完成该疾病应有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评估。

五、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结合生源特点,遵循全程化、多样化的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考核包括职业素养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职业素养考核(平时考勤和作业情况)占20%,技能考核在以往实训课考勤和实训报告情况的基础上,增设心电图检查、身体评估综合考核项目,共占30%;终末性考核以理论考试形式为主,成绩占50%,考试内容和形式要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实施前,认真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课中应用标准化病人,使学生模拟真实临床情景,有利于缩短学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课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设计病例,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作者:王利平 王静娴 齐亚莉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参考文献:

护理实训报告范文篇10

【关键词】中专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我国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需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实用型的优秀护理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中专学校必须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中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本行业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不断促进我国护理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当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发生变化,中专学校培养人才观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出具有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专业护理人才。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专业人才

我校护理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提出了“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人文并重、选必修结合”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专业课教学,加大典型病例和现场教学的课时,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护理专业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基本实现了零距离就业。1.演示教学法:护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抽象乏味,难学,教师通过现场实际演示法,使学生明确了实际操作的流程和方法,便于理解和操作。比如《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最基础的重要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专业中最常用的、最基础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学好这门学科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必须做到的。而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准确,还需要具有人文性。在基护课上,教师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外,还采用了现场演示法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亲临其境,感知知识和技能外,还能感受到教师对待病人的人文关怀和温和的态度,使学生终身受益。2.以问题为中心的病案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法弊端在于采取“灌输制”,学生被动听,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需要启发性的教,学生需要探索性地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正是符合这个理念,这个教学法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引出相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高度集中注意力之中,需要不断探索、思考,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护理专业的教师们通过深入临床一线找到与设计病例相符的医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看书,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于其他教学法,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多媒体教学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进入校园,即刻受到师生的青睐,护理专业的教师与时俱进,能够把多媒体和护理专业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多媒体的影、视、听、画等演示把抽象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立体起来,通过图文并茂,声乐并存,提升教学效果。4.综合实训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极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我们的护理专业正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专业护理人才。而护理专业具有实践性,以此采取实训法进行教学,在具有先进性、多功能、开发性的护理技能中心里面,进行综合实训教学,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课,学生兴趣盎然的借助仿真护理模型进行实体模仿,可以重复多次练习,有了临摹经验,充分弥补临床案例不足的缺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丰富了临床经验,达到了实训效果。5.角色置换教学法:护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病人,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教学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护士”和“病人”,并采取“角色置换”,把“护士”和“病人”一组互为对换,便于临摹技能,体验病人的心理,为了更好的提升技能,为病人服务。6.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技校学生充满朝气,积极向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竞赛法激励他们。比如我在教学中搭建技能操作竞赛,并且把护理技能细化,进行多项技能比赛,通过竞赛激起学习兴趣,并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技能。7.模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课中,教师多采用模拟教学法,充分运用实验室的仿真心肺模拟人等实施模拟教学,激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验证所学理论,理论结合实际使得学习更见成效。8.临床见习教学法: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而验证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就是临床见习,在授课的时候将教学延伸到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临摹后再到医院临床见习,这样的教学程序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和领悟临床工作,提升教学效果。

“”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基于此,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把学生放在课堂正中央,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社会输送既有职业道德又具创新能力和实用性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