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限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9:14:14

发展限制

发展限制范文篇1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我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3.3%。目前,我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郡县治,天下安”,找出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重点攻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区县域的特征

山区县占我国全部县数目的43%,丘陵县占26%,平原县占31%。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山区县域的共同特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药材资源、山林资源、特产资源等资源丰富,但是,在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推广、基础设施、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与丘陵县和平原县相比处于劣势。

二、制约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极其分析

(一)农业发展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耕作方式落后,农具大多为镰刀、锄头、耕牛等。山县域农户土地地块小而分散,(我国山区每户地块都在5片以上、人均占有量耕地0.46亩),无法使用现代农机。土地少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极低。大山阻隔、没有村农产品市场,致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观念里只有“种”和“卖”二字,没有现念,不不注重靠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经营去创收,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卖不了高价。

(二)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第一,人力资源没充分开发利用。基础教育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和农民的地位低造成人民普遍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教育工作量化杠杆把教育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导向到:“升学率高就是教师教育质量高、领导业绩高”。县职业教育形同虚设,职业学校为了生源、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大浪潮中都随波逐流,抓升学率了。各行业都有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唯独农民没有。一句话,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农民无能,抑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非耕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多数山区县域林地面积大,但原始森林面积小,山多是没有大树、灌木丛生的荒山野岭,荒山、荒地、荒滩等都处于闲置状态。

(三)政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第一,山区村级政府功能严重不足,对村经济发展几乎没起到作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领导农民,其局限性可想而知。村干部从人才极为欠缺的村民中“矮子里拔将军”选出,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工作是业余的纯行政管理工作,工资低廉,服务意识淡薄,没有能力带领兴办产业、企业,反而在自身的利益驱动下,盘剥、挪用上级下达的各类款项用于村政务消费和自己“入囊”,导致村级基层政府对地方经济管理的经济效应为负值。

第二,人才引进制度有待完善。人才配置不均,城镇多、村域少,党政机关部门多,经济发展技术行业少;高学历人才过少。

三、解决山区县域经济对策建议

(一)着眼于发展现代化农业

1、用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实行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

(1)首先必须先改革山区的分地方法,重新分地,为现代化农业经营扫除最大的障碍(例如,以三等地为标准,三等地1亩就按1亩分,四等地1.1亩视为1亩,五等地1.2亩视为1亩,一等地0.8亩视为1亩……结合人口数分。按农户抓阄到的先后次序沿着地一个方向分。好地少得,差地多得),很简单地便能公平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解决掉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1978年的土地分配方法,使得本就地少的山区农民的土地支离破碎。党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允许农民依法自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此政策也治不了根本。没有土地的集中连片,现代化农机就无法运用,种地就费力、费时、收益低。这样农民连自己的地都不愿意去种,哪还会去租种别人的土地?又有谁愿意去承包涉及到那么多户主,零碎的土地?有哪家农户能把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七、八块地同别人互换成一连片?已经停滞了10多年的山区农业,要重获发展,就必须从弊端的源头入手:重新分地。

(2)引导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生产商品化。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和传统农业的束缚,农民只是产品的生产者,没有变成生产的经营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还是习惯于遵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自然选择,不懂对农产品深加工,不懂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安排和经营决策。政府应加以引导,如种植反季节蔬菜、生产一些市场上相对奇缺的作物,为“卖”而产。

(3)建造村菜市场,打开流通环节,引导商品化生产。山区县域农民距城镇市场遥远,交通费昂贵,没有村市场,买卖不便致使农户什么都需要种,但费时费力低效的种植方式和蔬菜的季节性,又不可能什么都种植,造成很多农民守着大片土地却无菜吃。小小村菜市场的缺乏,大大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影响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哪里有市场,哪里就会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应建立村菜市场。

2、打破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局面,用现代化工业装备农业

(1)引导组建农机服务公司,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农机合作公司的建立,能使分散闲置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通过市场机制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行。农机合作公司带动作用大,能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意识,改变过去广大农村粗放的生产耕作方式,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树立土地规模经营的新观念,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引导组建农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农协会可发展订单农业、手工业,能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生产模式。使农户联合起来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结合自身优势、规范自身行为、谋求自身发展。

(3)引导鼓励农户大力发展创建农产品深加微型企业。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都在90%以上,其农产品加工产值,大都是农产值的3倍以上,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一般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6倍-8倍,而我国上述三个指标分别为30%、80%、5%左右。是加工能力和水平太低,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应引导在农村地区形成大量的微型手工加工业,应向温州学习,温州既无区位优势,也没资源优势,其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温州人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

(4)农企结合,优势互补。引进企业、土地折股量化、农民变“股民”、就地“工人化”。无工不富,农民若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集中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村,月月领工资,定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工农结合,优势互补,这将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应积极引进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利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3、培养现代农民,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1)大力开发农民人力资源。农业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懂得并精通运用土壤、植物、动物、机械的科学知识的现代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产出丰富的食物。应全面培养农村学生,使得被升学淘汰出局的学生,不会成新一代有文化无没生存技能的“科盲”。应把教育和和农业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使县域今天的教育成为明天的经济。

(2)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一代农民愿意务农。首先,提高农产品价格、控制农业物资价格、控制流通领域的价差、给予农业物资生产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其次,设立农村房屋建设规划机构,设计节能、美观而又整体布局合理、节省土地资源的新型农村住宅。这样靠缩小农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来吸引年轻一代农民愿意务农。

(3)引导“对口支援、扶贫搬迁”促使农村人口集中;建基础设施,拓宽农民的视域。思路决定出路,启迪民智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通过配“小网吧”、建“农家书苑”、设“农民教室”、开“农业专栏”等途径启迪民智;要使富平原村与深山村自愿“1对1”结对,对口支援。深山农户生产队,集体迁入富平原村,平原村开发腾空的深山村。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是一大浪费。“愚公移山”改为“愚公搬迁”。

4、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水土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

大力开发利用闲置、半闲置的荒山、荒地、荒滩等,在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挖掘水土气候资源的增产潜力。发掘多种创收渠道,能够“农业损失工副业补、田地损失劳务补、种植损失养殖补”。飞播造林、种药,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发展高效速生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菌药业。荒地育苗、山里栽树、木上植菌、地里养禽、林间种药;近山多鲜果,远山多干果,深山养牛羊,河滩养鸭鹅。养殖一些可伴生、序生、促生的动植物。木材、水果、干果、药材、禽类、菌类食品等等这产品等,市场短缺现象相对突出。这种供求之间的落差必将成为一种拉动农业开发的强大势能。闲置、半闲置的自然资源与闲置、半闲置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又是社会所欠缺的,这就是农业开发的前途。这样的开发,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菌、药、果、石、林、水”做文章,美化了环境又治了富。

(二)不断创新政府体制、机制

1、构建规范化的村基层领导机构

“火车跑的快,要靠车头带”我国农民之所以贫困,除了自身素质能力外,与缺少高效有能力的经济发展“领头兵”、与无组织状态的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资金、人才不足的年代应运而生,在既定条件下,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可如今已不适应时展。低廉的村干部工资是可为我国节约资金,可无为而治,低工资之下掩盖的是高隐性收入。一方面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农民村干部浪费着大量岗位。应清退农民村干部,高薪养廉,构建规范高效的村基层组织。

2、完善人才配置制度

发展限制范文篇2

目前,我国NGO小额信贷机构主要包括:商务部交流中心管理的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扶贫社,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和四川省乡村发展协会。这些NGO小额信贷机构很多项目区处于亏损状态,操作可持续比率和财务可持续比率偏低,可持续性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二、我国NGO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1.缺乏合法地位

我国目前还缺乏界定小额信贷的合法地位的法律。我国目前主要的NGO小额信贷,有的注册成社会团体,有的注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NGO小额信贷面临着其提供服务的合法性问题。这不仅制约了NGO小额信贷自身的发展,而且导致捐赠人和批发性委托贷款者减少资金支持。

2.治理结构不合理

NGO小额信贷的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所有者缺位和资金产权不明晰。NGO小额信贷大多是由捐赠者资助成立或由国际多边组织投资设立的,这样就会出现其产权结构中没有真正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缺位。在缺乏委托人监督的情况下,机构或项目管理者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管理者自身的责任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来制约他们的行为。

3.贷款利率偏低

我国目前利率还是管制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幅度内浮动。NGO小额信贷贷款利率规定为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目前大多数NGO小额信贷项目和贷款实行的是偏低的贷款利率政策,低于基准利率的4倍,一般为7%一8%。如表1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注册开展时间最长的项目的小额信贷利率可持续性情况。2003-2007年贷款利率为7%,远远低于操作允许利率(16-38%)和经济允许利率(16-38%),这一贷款项目本身是不可持续的,依赖捐赠资金维持。

偏低的贷款利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1)小额信贷机构收入难以覆盖其高成本,所以它减少了小额贷款的供给;(2)农户缺乏经营的压力与动力,导致违约率较高。

4.资金来源受限

NGO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上融资。因此,NGO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面临着资金来源方面的困难,除了寻求捐赠、软贷款和有限的批发金融机构委托贷款以外,几乎没有正常的筹资渠道,一旦补贴和委托贷款停止,绝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将不得不停业。

5.缺乏风险分担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经营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目前NGO小额信贷机构普遍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缺乏贷款风险管理的技术和人才,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大部分机构运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还贷率下降,风险贷款率和拖欠率明显上升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NGO小额信贷的对策

1.尽快出台有关规范小额信贷发展的法律

我国应在广泛征求意见、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小额信贷法》、《小额信贷监管法》等法律,赋予小额信贷合法地位,把小额信贷的发展规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有法可依,依法经营,依法监管。

2.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

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吸引民间资本或商业资本改善小额信贷的资本结构和产权结构,培育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其次,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建立独立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合作制NGO小额信贷机构。

3.多渠道逐步扩大NGO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逐步扩大NGO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1)财政转移支付;(2)从商业银行获得批发性贷款;(3)吸引民间资本流入;(4)小额信贷机构在资产质量、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和财务可持续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应允许其吸收更大范围的存款,而不仅限于贷款客户强制性存款。

4.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

小额贷款机构成功的关键,在于贷款利率要覆盖贷款平均成本。由于小额信贷的平均成本高于大额贷款的平均成本,因此,覆盖小额信贷运营成本的利率通常要高于正规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贷款利率。国际上NGO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则大体在16一30%.我国小额信贷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利率大体在16-40%.所以,我国应适当提高小额贷款利率,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可逐步提高利率浮动上限,待时机成熟再完全放开,由小额信贷机构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决定自己的贷款利率。

发展限制范文篇3

一、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西藏农村经济是属于县域经济的范畴。众所周知,所谓的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而研究西藏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就是研究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腹地即研究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当下西藏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它基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点上。在这个现实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难度之大,是全国其他省市(区)难以想象的。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来看,它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点上,较其他省市、自治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西藏绝大部分的商品经济发育水平还处于传统的商品经济向小商品经济的过度阶段。(而非现达商品经济);从产业结果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即不能充分反映出西藏农村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特别是资源特点,不能反映当地及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特点;从产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比列过高,既影响了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当地群众生活消费的质量,过多的消耗了社会资源,而无力撑起西藏国民经济的大厦。西藏经济发展的进程,要遵循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恶劣自然环境,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制约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我们有必要关注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首先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近代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重大而强烈的变迁给西藏带来了频繁灾害。据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灾异志•水灾篇》书中所提供的1803~1958年的101份历史档案记载,155年间西藏发生了有据可查的包括洪水、河流改道、河堤溃决、雪崩、泥石流甚至森林被山洪冲毁在内的97次水灾。在80年代西藏的部分县还出现了连续五、六年之久的旱灾。近些年来,西藏的大大小小的雪灾、旱灾、水灾频繁。这些不间断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当前西藏正常的生产生活和脆弱的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了现今西藏农村经济陷于困境。其次是稀缺的土地利用率,无法形成规模经营。近年来,虽然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和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西藏第一产业有了空前发展。部分地区农产品逐步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并趋于成熟阶段。但是稀缺的土地利用,无法形成农产品的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技术含量不高,相对落后的西藏第一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庞大市场的需要。其三是矿产资源种类丰富,但是纯度不高。现已发现了101个矿种。有44个矿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11个矿种名列全国前五位,由于西藏脆弱的自然环境,以及矿产的纯度低,对矿产开采带来了很多不便,土地面积虽然广阔,但是真正的利用率不高,这些种种因素形成了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其四是水资源丰富,但利用较为困难。据统计,全自治区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不含地下水),按全自治区人口和耕地计算,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是,由于西藏的特殊地形,还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为季节性河流,水源补给主要靠冰雪融化和降水,由此决定了水流量的不均衡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为困难。

(三)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

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百姓无权受教育,所以60年来西藏农牧民素质教育的道路十分艰辛,农牧民文盲率任然很高,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稀少,个种生产领域主要依靠传统作业。西藏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社会变革主义经历了三“革”和三种“经济”:即“民主改革”、“”、“改革开放”。三种“经济”形式即“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全球经济”。由于西藏农牧民整体素质底下,这种过快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西藏人民改造自然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西藏农牧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深、了解不透彻,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无法及时地将新鲜事物与观念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手段,所以,导致了当前西藏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西藏农牧民长期在藏传佛教教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传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所构成的一种西藏“独特”的经济文化思想环境,这种经济文化思想环境影响着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正如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对宗教与经济的关系论断。他指出:宗教和寺院集团是“西藏社会进步的沉重桎梏”。这种西藏独特的经济文化思想环境,其主要特点是:重精神寄托而轻物质追求的生存方式;只求来世而不求今生的宗教文化传承;过度地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小富则安;过度迷信而不崇尚科学;过度守旧而不转变观念。藏传佛教消极观念和陈规陋习,始终渗透在许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影响着不断发展壮大的西藏整个农牧民生产过程中,所以,西藏农牧民的思想不解放,传统宗教观念根深蒂固,依就严重地阻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惜杀现象严重,甚至还出现“千岁羊、万岁牛”、乃至永不宰杀的“放生畜”,进一步暴露了西藏农村的现代文明与兄弟省区的巨大差距。

(四)农牧业产品处于初级的低层次生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封闭的区域观念,打破了传统的思想理念。西藏与其他地区的沟通与交往日益增多,人们的传统观念受到了现代市场意识的洗礼。但是由于西藏广大的农村地广人稀、流通成本高、市场规模小、商品意识淡薄。农牧业产品生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低层次生产阶段,所以生产出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规模小,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消费,而非单纯追求利润,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群众的财富观念仍然停留在实物水平上,以拥有多少牲畜作为衡量富裕水平的重要标准(而非货币量),基本上是属于自给自足经济状态,难以跟市场接轨。所以,较小的规模生产制约了生产者的效益。部分政府引导性的产业,由于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低,无法实现政府预期的目的。因此,在西藏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付出较其他省、市(区)更为艰巨的努力。

(五)不稳定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着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近年来,西藏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地区,达赖集团与国际反华势力相勾结,经常制造谣言、散布谣言,区内亦有极少数分裂分子与达赖集团相互勾结、唯恐天下不乱,给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例如:1988年至1998年在拉萨发生的几起骚乱事件,特别是2008年的“3•14”拉萨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根据统计给西藏人民的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这类骚乱事件对于西藏的商业、旅游业、公共设施、个体工商、餐饮业等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制约着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历经了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各方的支援力度也是惊人的。但是,西藏如何摆脱“拿来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以自主创新的姿态展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的难题。西藏具有丰富各种资源,但是人力资源严重缺乏。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他将人力看作是一种资本,将教育看作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过程,对人力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经济发展必需的”。我们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西藏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国家投入的力度相对于硬件设施严重缺乏。所以,本人认为要以农牧民为核心,并以农牧民为突破口,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促进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教育,提高能力

从现今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解决制约农牧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关键是落实和加强两个现代化。即执政能力的现代化和农牧民的现代化。

1.加强教育和培训,实现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并不单单取决于自然资源是否丰富,而是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执政者可拥有的开发利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还有现代管理水平和以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在西藏,提高执政者的素质,实现“执政者”的现代化,是推动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西藏基层干部的素质相对于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差盛远。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的领导干部严重缺乏。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发展干部教育,要充分利用区内甚至国内的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优势,必须大力坚持“科技兴藏,教育为本,教育基层干部优先”的发展道路,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来引进和培养西藏农牧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从而促进西藏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现代化。

2.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一批现代化的农牧民。加快发展西藏农村经济,不仅要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更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具备这三种素质的现代化的农牧民。积极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西藏现今农牧民整体素质还很低。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于其他兄弟省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今西藏农村存在着“有技术没有经验”或“有经验没技术”的怪现象。因此,加快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提高西藏农牧民素质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对加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牧民上下工夫。在原有的各种技术和扫盲教育的基础上,再扩大规模和更切合实际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使广大的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填补推动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县一品”要求,有必要推广“产业+基地+人才”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产业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培育参与式的发展道路

提高农牧民素质,转变传统观念不仅加强教育,提高能力,而且要他们学会从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中学会技能、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培育农民群众参与式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培养农牧民自主、自强的信息和决心。

1.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农牧民参与式的发展模式。政府强烈的发展要求与农牧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现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作法,认真培育一批专业性的农牧民从技人员。过去,政府部门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低估了农牧民的学习能力,低估了农牧民改变自身的强烈愿望。我们要看到,西藏各别县的农牧民施工队成功工程项目的落成,就是一个农牧民自己参与的典型案例。正确认识农牧民参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大事。既要改革开放又要顾及传统习惯。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培训农牧民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个别农牧民生活当中的传统理念还未曾改观。如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部分农牧民以宗教的不可杀生为由,惧怕养殖业,不愿以养殖业来发家治富。面对中央对西藏惠农政策的倾斜,党中央对西藏农村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无偿投入,他们也无动于衷。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引导群众,培育群众能够自觉地参与社会事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填补西藏农牧业专业技术的空白,正确的引导将农牧民发家治富。山南乃东县特色养鸡大户益西卓嘎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她能在一年内出栏近30万只鸡,几乎占到了全地区30%的出栏率。我们有必要推广此类的养殖大户,推动西藏农村经济发展。

2.认真推行参与式发展道路。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中央政府对西藏财政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倾斜。单纯从经济观点看,这种“保护和扶植”政策导致的结果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输血”使西藏的地方经济在这种“温室”条件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进来,最后走出温室自立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还是“输血”成为惯例,发展成一个“赖型”经济?至少西藏农村经济距离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并站稳脚跟还有相当距离。在西藏,采取参与试的方式,要以当地群众为主体,相信当地群众为依托的发展之路,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挖掘当地的资源和智慧。结合实际情况,旅游区域以旅游为突破口;牧业以规模养殖业为突破口;农业以农业独特产品为突破口。选择最适合当地发展方式和道路,设计结合当地实际的方案,并且保证发展过程中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从而促进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性功能。

3.强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参与式发展思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群众参与式的工作作风。找准市场,听取群众意见,不宜照搬内地的一些发展模式。过去西藏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西藏还并不成熟。很多项目的投资资金付诸东流。开发项目过分地强调群众的参与,而忽视市场的销售和群众的技能,同样将以政府的过分承担而告终。譬如近年部分县采取的大规模种植大蒜、养猪等项目。调查发现,政府的形象工程承担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压力。在西藏要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工作作风和发展思路,需要在充分调查市场的基础上,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从而壮大一个的发展模式。各县应该因地制宜,组建地方特色的经济组织,联合开发更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

(三)拓宽视野,增强市场意识

发展限制范文篇4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其宗旨在于使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教育承担着改造人性的三大使命:第一是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第三是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1]教育应全面担负其使命。如果一种教育能很好地兼顾这三大使命,它至少在理论上是一种好的教育。但在实践中,存在另一种教育,它把重心放在第一项使命上,把纠正缺点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唯一的任务。我们把这种教育称之为消极取向教育。消极取向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在消极取向教育实践中,教师习惯的是学生的问题、擅长的是矫正学生的问题,家长眼里更多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不足。相应地,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是如何帮助困境中的受教育者,使他们克服缺点、修正不足以适应社会,而不认为、不知道或者不懂如何发展受教育者已有的积极品质和潜在力量、能力。“这种单一的矫治技能导致教师只会用问题的眼光去审视他碰到的每一个学生,最好的学生在他眼里也可能被看到问题。”[1]这种矫治型、修补式的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作用下,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关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品德问题,而对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发展潜能关注不够,受教育者的优点得不到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激励等自主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最终导致道德教育低效。

二、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成因:思维方式作怪

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从国家政治的宏观层面,到百姓生活的微观层面,道德浸染无处不在。中国人习惯于用道德的眼光看问题,擅长对人对事进行道德评判,伦理道德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因此,受教育者的道德问题(或称品德问题)很容易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甚至一些与道德没有关系或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也容易被泛化为品德问题、道德问题因而导致“泛道德化”。[2]如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嬉戏打闹,不仅有可能被界定为注意力不集中或不遵守课堂纪律,而且很可能被提升到不尊重教师的高度;有些孩子在家中不服从父母的教育,进行争辩反抗,有可能被界定为不孝敬父母、品德有很大问题。因此,当受教育者身上暴露出一些“品德问题”的苗头时,教育者往往担心不已,进而产生矫正和改造的迫切心理,希望能将他们身上的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且要时时关注、处处小心,以免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另外,人们对“积极”和“消极”的看法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只有把消极因素消除了,才有积极因素产生的可能,因而把“积极”看作是消除“消极”之后的结果。这种思维定势,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者常常将视野局限在消极因素上,首先看到的是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不足,然后自然而然地、毅然决然地去消灭缺点、矫正缺陷、改正不足,以为这些问题、缺陷、不足减少了、消除了、灭绝了,受教育者就能回归到正常、恢复到积极状态。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人们会用挑剔的眼光、问题的视角去看待现实、对待他人,而忽视事物的积极因素,遗忘人类与个体已有的积极品质与发展潜能。体现在道德教育中,就是教育者更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这会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消极取向道德教育亟待改变。

三、消极取向道德教育的超越:转变思维方式,确立积极取向

“道德乃是人类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是一种消极防范的力量。”[3]道德教育作为人类道德精神和道德原则得以培育的重要手段,更应体现“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的这种积极取向,更应具备促进人“成为人”的积极手段与途径、方式与方法。确立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在理念与策略上全面变革。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坚守对人性的积极看法与信念。人性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德性发展空间和潜能,人的品德的实际发展与潜在可能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人的本性是趋向于善的,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接纳和关爱的健康的环境与氛围,受教育者就会趋向于德性的良性生长、积极生成,原有的劣行和不良品质也会趋于减少、消失;相反,如果长期处于敌视、压抑、伤害的恶劣的环境与氛围中,受教育者向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压抑,德性便无法积极健康地生长,甚至还有可能向恶的方向发展。向恶并不是道德发展的本来面目,而是向善、趋善的积极性和发展力量受到压抑和打击之后扭曲发展的结果。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将根本目标定位于培养人的美德,而不是消除人的恶习。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是一种以扬善为主、抑恶为辅的道德教育。所谓“扬善”,即发扬个体人性中的善的因素,促进个体良好品行的增长与发生,使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道德人格得以完善;所谓“抑恶”,即消除个体人性中恶的存在及其可能,去除受教育者身上不良品行和恶习,使其不良品德日趋减少。积极取向道德教育首先关注、重点强调的应是受教育者已具备的良好品德,致力于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使受教育者在原有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并在形成美德的过程中预防与克服恶习。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将培养受教育者更多、更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工作重心。积极取向道德教育不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消极品德视而不见,而是认为,对问题的过多关注和深入分析,虽然可能有助于形成对品德问题的深入思考,但对道德教育实践本身、对受教育者而言,可能并无多大的帮助。道德教育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性思索,更是对道德教育本身的情感投入;受教育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被分析与解释,更是被激励与促进。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将增进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作为培养美德的主要途径与手段。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动机的内化、道德意志的发挥和道德行为的自律,因而能促进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与人们的积极认知密切相关,积极认知是决定积极情感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在激发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个体积极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并使这种积极的道德行为经常化、习惯化,积淀为个体积极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美德。积极体验、积极认知、积极行为等心理要素以及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运作方式,构成了美德培养的心理要素机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重视人的需要、动机和自我调节等心理动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首先,道德需要是人的美德形成的源动力与根本原因。只有了解与满足了受教育者的正当需要,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需要层次,使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从压抑、潜在的状态转化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显性需求。其次,内在道德动机是人的美德形成的直接动力。只有在充满信任、接纳和关爱的充满积极情绪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为善而善”的内在道德动机才能得以激发,并成为推动道德行为的主要动力。而自我调节发挥了需要与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道德需要、内在动机、自我调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与运作方式,构成了美德培养的心理动力机制。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有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关系的独特的、积极的理解和诠释。首先,教育者不仅要改善道德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能力,更要积极实现自身的德性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给受教育者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的榜样。为此,教育者需要在德性成长上与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发展的落差,这样教育者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的力度。其次,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完整意义上“人”的存在,而不是“问题”的存在,是既具有外显的积极道德品质,更具有内在的道德发展愿望和道德发展潜能的自主发展个体。受教育者特别是儿童身上存在的道德发展问题、不足与缺陷恰恰是教育者改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契机。最后,积极的教育关系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只有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等涉及道德意义和积极品质的教育关系,即受教育者被道德地对待的道德教育关系,才有可能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才有可能对受教育者的美德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取向道德教育应采用以肯定、欣赏、鼓励、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体验。这些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和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三个方面。同时,在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语言应用以及对惩罚的理解与应用中,也应体现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独特的方法与艺术。这些积极取向道德教育方法,既有道德教育实践中通行的一些基本教育方法,也有积极心理治疗及其他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使用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借鉴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当今道德教育实践领域中一些比较成功的教育经验。

发展限制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安徽省

安徽作为华东六省市之一,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其气候适宜、降雨充沛,地形多样、土壤肥沃,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优质丰富,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省建设几年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在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经研究分析,安徽生态经济建设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受个别年份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呈现出轻微波动,但在总体上是可持续发展的。

根据《安徽省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所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年均递增8.5%左右;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95年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年均增长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省力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经分析,要在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辩识各类限制因子。

1自然资源限制因子

安徽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已由1990年的0.077hm2[1]下降到2003年的0.064hm2[2],低于中国最低人均耕地警戒线0.067hm2的水平[3]。加之工业"三废"污染和农用化学物的滥用,耕地的质量也不容乐观。

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也低于一些省份,森林总量尚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一半,南多北少;安徽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但人均矿产资源偏低;全省水资源总量高,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耕地利用率高,平均每人和每亩耕地占有的径流量反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相应。

伴随安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日益尖锐的矛盾。

2环境限制因子

安徽总体环境质量比2000年有所好转,但情形不容乐观,表1和表2给出了几项对比。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地表水有机污染严重,且呈现蔓延趋势;城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结构性污染仍然严重,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是低水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很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局部地区生态破坏与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环保机构和能力与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部分市、县还没有成立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表1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1TheComparisonofDischargeofWasteWaterandMainPollutionsinAnhuiin2003and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表2安徽省2003年与2000年废气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Table2TheComparisonofDischargeofWasteGasandPollutionsinAnhuiin2003and2000

资料来源:2000年、2003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

伴随着安徽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气、SO2和生活COD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迅速增长。

与经济和社会目标相适应,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的环境质量应比目前有较大改善:

(1)2005年环境质量目标

全省主要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干流水质保持Ⅲ类水质标准,淮河流域按水环境功能区达标,巢湖水体和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和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

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处理量的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主要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使我省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机动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总量基本保持在"九五"期末的水平。对污染负荷占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控。

(2)2010年环境质量目标

力争全省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30%。城市要建立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厂,使生活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初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按2003年安徽省环保投入占GDP0.1462%的比例投资,要达到2005年和2010年的环境目标,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为此,必须从现在起提高全省环保投入占GDP比例,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否则,将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甚至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3经济限制因子

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证。经济发达可以为科研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科技的发展,为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经济发展落后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对环境资源的粗放型依赖也就越大,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就越大,会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与全国的其它省份相比,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入都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2004年安徽的GDP占全国的5.9%,如果按经济密度算还会更低,财政收入占5.8%,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安徽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1~2003年,安徽GDP三年年均增长仅为8.91%,低于"九五"期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二产占GDP比重也不高;万元GDP能耗居高不下。全省每年因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已超过10%[4]。

第三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也制约了经济发展。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社会化程度较低,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多;部分行业缺乏自我发展活力,仍是"大而全"、"小而全",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慢;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竞争力弱,外商投资第三产业仅占总投资的2.3%[5]。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高,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要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就要保证安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经济发展的各项矛盾。

4社会限制因子

(1)义务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瓶颈"制约尚未解除,高等教育仍要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需加快发展,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公共卫生建设和应急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还比较薄弱,农村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卫生人才缺乏,执法监督不力,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未切实解决。

(3)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基本卫生医疗和公共文体设施的条件十分落后和缺乏,形成了城乡和区域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格局。

(4)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抑制了社会发展本身的活力和动力,非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事业改革缓慢,文化、旅游等社会发展领域产业化进程不快,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创新手段缺乏。

(5)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资源再次进入高峰期。现有三股压力促进城镇失业人数上升,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一是随着近几年国企改革、改组、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走向社会;二是近几年扩招的大学生将陆续毕业,面临就业;三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另一原因是,近年来就业弹性一直下降,就业弹性系数由"八五"期间的0.19下降到"九五"期间的0.14[5],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够满足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就业的需要。安徽省情决定着劳动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变,结构调整与就业难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以上各项制约了社会发展,从而影响安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着安徽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辩识,上述四类限制因子制约着安徽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全省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势必影响安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96~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封新林,方一平.合肥市农用土地资源动态模型预测.乡镇经济,2004,(12):18~19

[4]盛绍学.浅谈气象部门在安徽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用服务中的作用

发展限制范文篇6

第二条零售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促销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四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不得开展违反社会公德的促销活动,不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十九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自律,引导零售商开展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促销活动。

第二十条单店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以新店开业、节庆、店庆等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十五日内,将其明示的促销内容,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发展限制范文篇7

第二条零售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促销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四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不得开展违反社会公德的促销活动,不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十九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自律,引导零售商开展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促销活动。

第二十条单店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以新店开业、节庆、店庆等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十五日内,将其明示的促销内容,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发展限制范文篇8

第二条零售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促销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四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不得开展违反社会公德的促销活动,不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十九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自律,引导零售商开展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促销活动。

第二十条单店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以新店开业、节庆、店庆等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十五日内,将其明示的促销内容,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发展限制范文篇9

第二条零售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促销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四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不得开展违反社会公德的促销活动,不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十九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自律,引导零售商开展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促销活动。

第二十条单店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以新店开业、节庆、店庆等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十五日内,将其明示的促销内容,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

发展限制范文篇10

第二条零售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促销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促销是指零售商为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而开展的营销活动。

第四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不得开展违反社会公德的促销活动,不得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不得侵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和管理措施,确保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对开业、节庆、店庆等规模较大的促销活动,零售商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保证良好的购物秩序,防止因促销活动造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疾病传播、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第六条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示促销内容,促销内容应当包括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等。

对不参加促销活动的柜台或商品,应当明示,并不得宣称全场促销;明示例外商品、含有限制性条件、附加条件的促销规则时,其文字、图片应当醒目明确。

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后在明示期限内不得变更促销内容,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变更除外。

第八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其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应当依法纳税。

第九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档案,如实、准确、完整记录促销活动前、促销活动中的价格资料,妥善保存并依法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应当明码标价,价签价目齐全、标价内容真实明确、字迹清晰、货签对位、标识醒目。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费用。

第十一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利用虚构原价打折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

第十二条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第十三条零售商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应当展示奖品、赠品,不得以虚构的奖品、赠品价值额或含糊的语言文字误导消费者。

第十四条零售商开展限时促销活动的,应当保证商品在促销时段内的充足供应。

零售商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连锁企业所属多家店铺同时开展限量促销活动的,应当明示各店铺促销商品的具体数量。限量促销的,促销商品售完后应即时明示。

第十五条零售商开展积分优惠卡促销活动的,应当事先明示获得积分的方式、积分有效时间、可以获得的购物优惠等相关内容。

消费者办理积分优惠卡后,零售商不得变更已明示的前款事项;增加消费者权益的变更除外。

第十六条零售商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

第十七条消费者要求提供促销商品发票或购物凭证的,零售商应当即时开具,并不得要求消费者负担额外的费用。

第十八条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第十九条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零售企业信用档案,加强自律,引导零售商开展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促销活动。

第二十条单店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以新店开业、节庆、店庆等名义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十五日内,将其明示的促销内容,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各地商务、价格、税务、工商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促销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对涉嫌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上述单位举报,相关单位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三条零售商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予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