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20:05:22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1

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六十年代成立的“老字号”国有企业。公司的前身是石油机械厂,2000年与我市液压件厂强强联合,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职工总数1397人,在岗25人,离岗1372人,离退休职工783人、总资产9500万元,总负债26700万元。该公司一直是我市石油配套企业的龙头老大。但由于多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和发展。由于该公司,不同于我市其它企业,既有其他企业,改革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更有企业庞大、人员、贷款、外债超负荷等特殊问题,加上,现今国企职工,在经历过去,阶段性改革和市场经济洗礼后,身份意识、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已发生了明显转变。对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非常敏感。一旦改革操作不当,就会引发,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该企业的改革工作,就不能,按一般模式进行。就要想办法,为企业实施破产,卸掉企业包袱;用国家政策,合理置换职工身份;把改革同招商相结合,解决企业改革成本,实现整体改制到位,完成企业“双退”。为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失误,依法参与企业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做法。

一、加强学习,明确思路,努力形成有利于国企改革的合力。

一是加强学习,精心组织,把握好国家、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工作,需要面对企业1000多名职工,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是无法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和推进企业改革,正常进行的。为能适应,改革工作需要,我在系统学习了,省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和专业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向,各专业机关、部门认真请教。还经常向,国企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汇报,对企业如何实施破产、如何妥善安置职工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具体办法。同时,还组织企业领导班子人员,学习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下发的文件,和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领导,大胆创新,放开手脚,以大胆的,改革行动,做解放思想的表率。并提出,要严格按,规范的法律程序,完成改革任务,坚持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法治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切实增强企业职工,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变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结构,激发企业潜能和活力,而企业职工,则是,决定这一切的重要因素。为解除职工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着眼于解决思想包袱、思想顾虑、心里失衡等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多次组织召开,改革座谈会,并多次,深入职工家里,持之以恒,耐心细致,进行动员、说服、引导,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情、入理、入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以真实的行动,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和后顾之忧。

三是发扬民主、督促落实,充分维护,职工根本利益。企业改革,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由,劳动关系的变更,所引发的,矛盾能否正确处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依法实施是关键。为在企业改革中,充分发扬民主,帮助企业制定了“一看、二调查、三对照、四公开”的制度。“一看”,即:由企业认真审阅,准备职工,退出国有身份,的处理材料,看有无明显的不妥之处;“二调查”,即:认真调查,欠发企业职工,工资、集资款、社保缴费,等方面情况。“三对照”,即:根据所获得的资料,认真与《劳动法》和,我省,实施国企改革,政策相对照,为最终职工,退出国有身份,提供有力依据;“四公开”,即:在前三者的基础上,由企业领导,签署相应意见。向职工,全面公开欠发工资,和相应处理意见。由于这一制度,真正体现了合情、合理、合法,在实施改制过程中企业职工未发生一起争议和上访事件。

二、创新思维,明确方向,切实增强企业改革的动力。

在抓改革的实际工作中,我本着,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和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的原则,把改革,同招商、卸债、国家实施“并轨”政策,有机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将改革工作,逐渐推向了深入。

一是认真组织,企业开展了“三清一制定”工作。为找到企业改革工作的“着手点”和“落脚点”。从企业实际出发,首先,组织开展了“三清”工作。全面细致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对企业,债权债务,进行清查。对企业在职、离职、退休职工按年龄、参加工作时间,进行分类清查。同时,组织企业职工,对企业设备,进行全面维护,保证企业资产,不受损失。做好清查后,及时将,清查结果,向职工,进行全面公开。同时,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征求改革意见,会后,与企业,领导班子,结合职工提出意见,认真制定了,企业改革方案,报送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提交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出台了《大安市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实施方案》,企业按照实施方案,开始了全面改革工作。

二是耐心解决,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结合企业实际,一是提出了招商引资,变“封闭”为“开放”搞,开门改革。根据“三清”结果显示,企业虽,形式严峻,但仍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固定的市场、专业的技术人员等优势,为盘活企业资产、活化企业资源,解决改革成本,通过精心组织、充分准备,3月份,通过新闻传媒,公开,向社会了企业出售公告,和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换来了生机,带来了复活的希望。目前,已与兰石集团、柳州重型机械厂、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多家,大型企业,达成了购买企业的意向性协议。二是积极为企业卸掉包袱。沉重的历史包袱,严重束缚了企业发展。在得到企业,和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同意的基础上,我积极与企业领导,到金融,等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想办法为企业减负。并结合企业实际,和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我及时向企业领导,和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企业实施“先破后售”的改革措施,通过与企业领导,积极协调、运作,企业现己进入破产程序。

三是妥善进行,职工安置工作。实施国企改革,置换职工身份,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针对企业的实际困难。为维护职工,合法利益,保证社会稳定。工作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配合企业,作好职工安置工作。1、根据国家提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试点工作,实行“并轨”和省,出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及时帮助企业制定了“并轨”工作措施通过与企业多方协调积极运作,最终按政策妥善的使企业职工退出国有身份。2、根据企业无资金办理,社保窗口缴费,的实际困难,我积极同社保,等部门联系、沟通,求得工作上的支持,并与企业领导干部,多方协调,筹资,在社保部门的支持,理解,和主管部门的帮助下,最终为企业退休职工,成功的办理了,社保窗口缴费,解决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归口管理的问题。3、积极,为企业,困难职工,办实事。通过几年来,负责经济运行工作的便利条件,努力协调我市企业,安置困难职工就业,待企业恢复生产后,返回原单位就职。上半年,安置企业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125人。

三、勤政、廉政树立年轻干部良好形象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2

一、20__年以前全盟企业改革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我盟地方管理的小型国有工商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中,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不景气,相当一部分已到了资不抵债和职工生活无保障的程度,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996年底,根据中央“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指导方针,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企业改革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盟实际,盟委、行署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型工商企业改革的意见》(锡党发〔1996〕34号文件)。《意见》提出:改革的目标是使国有、集体企业尽快向民营和资本结构多元化过渡,实现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企业职工多渠道重新择业,离退休人员生活基本有保障;改革要紧紧抓住国(公)有资产出售这个关键,优先保证离退休人员和职工所得,合理清偿企业债务,凡条件成熟的企业都要做到债务一次性协商结清,产权变革一次到位,职工工龄一次买断,人员一次性分流;改革的具体形式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一企多策。转制前,全盟共有企业779家,其中中央自治区级(包括条管)企业163家,有工60424人,因转制未经地方审批,所以不在地方统计范围。地方企业616户(包括国有、工商集体)。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全盟616户地方管理的小型工商企业绝大多数都已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5%以上。

(一)改制的形式。全盟616户企业中,转制前按所有制性质分,国有企业321户,集体企业295户;按行业分,工业企业228户,其中国有工业企业131户;商贸流通企业(含交通、城建、粮食、外贸、物资等)388户,其中国有流通企业190户。这些企业的改制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36户,股份合作制101户,租赁和承包27户,民营和分散经营154户,联合、兼并13户,出售和拍卖18户,解体和歇业51户,破产167户,其它形式18户。

(二)人员安置情况。全盟616户转制企业涉及在职工职工40051人,其中已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36900多人,占总数的90%以上,其中除了破产、失业的职工外,都在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通过一次性补偿的形式(当时称一次性买断工龄)置换了国有职工身份。转制重组上岗的职工约有120__人,占30%左右,其余大多数人员自谋职业,一部分待岗或失业。涉及离退休人员1万余人,全部交由社保局统筹管理。国有企业破产、失业职工4600多人,一部分进入了再就业中心,一部分领取失业保险金,一部分进行再就业培训后重新安排了上岗。

(三)企业资产情况。全盟616户企业转制前帐面资产总额约2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约11亿元,流动资产约9亿元,应收帐款约3亿元;转制清查资产(评估价)1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9.5亿元,流动资产7.2亿元,应收帐款2.3亿元,分别比评估前减少了4亿元、1.5亿元、1.8亿元,0.7亿元,另入土地使用权作价1.7亿元。转制中资产的使用分配为:用于36900名在职职工脱钩补贴约3亿元(人均8000元左右),用于离退休人员交社保的一性安置费用约1.4亿元(人均13800元左右),偿还各类债务4亿多元;重组企业重组资产11亿元。

全盟616户企业债务合计约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19.5亿元,财政周转金约0.5亿元,其它债务约5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23%。转制中偿还银行贷款约3亿元,偿还财政0.12亿元,偿还其它债务约1.2亿元。重组企业重新落实贷款约5.7亿元,破产企业经法院裁定核销贷款约6亿元。

二、20__—20__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情况

20__年以来,盟委、行署在指导、配合盟直交通、供销、农管、城建等部门制定改革方案,协助处理改革遗留问题的同时,着重抓了盟医药公司及其所属的驻张两站和旗县市医药公司等14 户企业的下划和改革工作,目前全盟国有医药公司改革已基本顺利完成,职工队伍变化不大,人员基本保留在岗。

截止20__年底,我盟未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已经数为不多,主要是一些矿山企业和特殊困难企业,其中多数正在改革进行当中。20__年—20__年包括盟直的锡林浩特煤矿、乌兰图嘎煤矿、锡运公司、锡林浩特立新毛纺总厂和阿旗玛尼图煤矿、西乌旗的跃进煤矿、哈达图煤矿、白音华煤矿、东乌旗的阿拉坦合力煤矿和乌尼特煤矿等21家企业重组转制涉及职工14700人;关闭破产企业6家,涉及职工1900人,都属政策性破产。原地方国有企业锡林浩特煤矿在20__年已剥离完成企业所办的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部分,内部也进行了分块经营和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20__年兼并了多伦县和黄旗石匠山两个煤矿,到目前处在企业转制的过渡时期,计划到20__年底完成国有向民营企业的转变。企业基本上稳定过渡,4000多下岗职工基本稳定。部分旗属煤炭矿山企业也正在积极探索出让经营权,置换职工国有身份的改革形式。除此以外,还有部分特殊行业的国有企业,主要是12个旗县市的自来水公司、电力等条管企业和盟监狱劳改煤矿等企业,也只是内部转制,职工队伍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三、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情况

(一)参加养老保险情况

1、截止到20__年底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统职工103590人,其中国有企业131户,参统职工51042人。

2、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累计18223人,全部领到了养老金,20__年人均退休金611元/月;1993年前企业退休人员4732人,当时的退休金水平人均94.39元/月,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些早年退休的人员都陆续逐提高了退休金。盟社保局对养老金的发放一直是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稳定在100%;20__年,还将因历史原因未纳入统筹的原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7279人也纳入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解决了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为群众办了一件实事。

(二)医疗保险情况

1、截止到20__年底,全盟基本医疗保险参统职工108104人,其中各类企业参统职工50048人。灵活就业人员也增强了医保意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800人。

2、到20__年底,全盟已有7626名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3、全盟大病互济医疗保险参统职工106912人(包括行政、事业、国企职工、各类企业职工)。

4、20__年全盟共支出医疗保险金642.3万元,大病互济金146万元。

(三)转制国有企业职工已全部脱离了再就业中心。20__年以前,出中心的约2700人,一部分安置了再就业,约占30%,大部分是公益性岗位,最低工资410元/月;一部分并轨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约占10%,人均80元/月,户均240元/月;一部分达到退休年龄,约占10%。大部分人自某职业,主要是较年轻的人员。出中心的人员30%未接续社保。

四、国有企业及上访情况

20__年全盟总量为11999件(次),同比下降19.7%。其中来信764件,个体访1371批2033人次,集体访564批9202人次。20__年国有企业未发生。因宣传《条例》到位,理性上访更占了主导地位。

20__年国有企业职工上访总量2286人次,其中来251件(次),个体访140批256人次,集体访138批1779人次。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例19%。其中,因改制企业职工上访1900人次,占国有企业职工比例83%。因拖欠职工工资集体访1件,涉及职工107人,所占比例4.6 %。

五、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部分企业改制已结束,人员也已安置,但债务没有结清,下一步需要通过破产程序或其他措施依法结清债务,注销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驻张外贸公司、农机公司、五交化公司、药材站、医药站、供销公司、土产公司、物资总公司8户驻张企业和盟印刷厂、砖瓦厂、食品公司、肉供部、宝昌中药厂、羊绒衫厂等。

(二)有的改制企业还需进行“回头看”,以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巩固改革成果。如盟交通局所属的华蒙国际零担运输有限公司和顺达交通储运有限公司,虽然已改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很不规范,企业职工国有身份也未置换。其中国际零担公司有职工67人,总资产121万元,总负债100万元,处于半停业状态,已拖欠职工工资22.4万元,拖欠“三金”18.5万元;交通储运公司有职工240名,总资产203万元,总负债84万元,目前处于停业状态。

(三)部分企业由于没有净资产或其他原因,存在拖欠职工工资或养老保险金的问题。原国有企业累计拖欠职工工资644万元,其中因工程款不到位拖欠职工工资400多万元。

(四)由于我盟改制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重组起来,一批下岗失业人员目前再就业难,而且生活困难,这部分人群是目前上访的主要群体,因此,解决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目前保持稳定和为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根本所在。

六、下一步改革工作目标

在调研中,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全盟改革的下一步工作目标是:

(一)根据自治区总体部署和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我盟国营农牧场和国有粮食储备改革的路子,争取相关政策,重点推进国营农牧场和国有粮食储备企业的改革。

(二)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锡署发〔20__〕104号)精神,加快对尚未改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除自来水等公益性企业外,争取所有国有企业在20__年全部退出国有序列。

(三)加强对培育优势企业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领导,重点对通力锗业要按拟上市企业进行培育。首先要指导通力锗业通过招商引资,进行股权多元化或民营化改造,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为做好我盟上市企业的培育推进工作,积极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为上市工作做好人才准备。

七、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人员安置、债务处理、资产处理、资产重组等重大问题,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国 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不应减小力度,还要继续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点、焦点问题,处理好已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并按照隶属关系和盟里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现有未完成改制的企业逐户进行解剖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并组织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指导和督促企业抓紧落实。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企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及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本地区、本企业的改革。

(二)对于改革要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亦改则改且要快改,不亦改也可不改,在保持原体制的情况下,从不足的方面加以完善改进,让企业自身有紧迫感和危机感,积极主动地依靠职工的民主参与完成自身的改革,这样改革才能到位,也才能减少遗留问题。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3

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赴山东考察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了进一步学习山东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经验做法,3月上、中旬,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组织考察组赴山东考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供我省领导参考。

一、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山东省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截止1999年6月底,全省各类企业(包括乡镇村办企业)68411户,其中国有企业8107户,集体企业51763户。全省限额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3272户,其中大中型企业1402户,小型企业1870户。国有工业企业在全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户数占28.7%,资产占63.9%,销售收入占48%,利税占52.3%,利润占22.7%。全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3.4%。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户数占42.8%,资产占90%,销售收入占89.6%,利税占95%,利润占99%。平均资产负债率62.5%。全省重点抓的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在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户数占3.4%,资产占77%,销售收入占75%,利税占93%,利润占94.3%。平均资产负债率59.96%。这111户重点国有企业是山东省国有工业的骨干,是关键的少数。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山东省围绕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改革目标,在总结前几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三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划。去年初制定了《关于111户重点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鲁办发[1999]5号),进一步明确了到2000年末山东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对象、任务目标和要求,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好5号文件,今年以来,省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分片主持召开座谈会,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做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分管副省长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研究制定与5号文件相配套的办法。目前已下发了3个: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暂行办法、重点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审计评价办法、重点国有企业增资减债意见。另外,国有企业管理者任职资格标准和认证办法、科技贡献奖励办法、年薪制办法、离任审计办法、向部分企业派驻稽察特派员办法等,有的省政府已研究同意,有的正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省经贸委组织专门班子,到地市抓落实,进行指导,并针对改革中的问题举办多场专题讲座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同时,各地市各部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贯彻5号文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做了大量工作。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之后,省委立即召开了七届二次会议,专题研究山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鲁发[1999]24号)。这个意见共37条,对山东国有企业乞讨革的目标、任务、措施作了进一步的分解、细化和明确,以确保实现江总书记提出的“三年率先”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山东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出现了过去没有过的新局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明显加快。

山东中小企业改革是从县域企业改革起步的。80年代中期,周村就开始了乡村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真正取得较大突破的是诸城等市县的改革。1994年8月在潍坊召开的第一次全省县域企业改革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全省县域企业改革的序幕;1995年7月和1996年8月,省政府分别在诸城、济宁召开了两次全省县域企业改革会议;1998年10月,省政府又在济南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改革工作会议”,这也是前三次县域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的延续和扩展,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的中小企业改革,始终坚持将邓小平理论、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山东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山东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因企制宜,扎实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规范和发展,成为山东省整个企业改革工作中成绩比较突出的部分,改革的成果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到去年上增年,山东已有58205户企业实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占全省企业总数的85%。其中国有企业已改制6370户,改制面为78.6%;集体企业已改制44364户,改制面为85.7%。股份有限公司565家,占已改革企业总数的1%;有限责任公司6233家,占总数的11.1%;股份合作制企业9818家,占总数的17.4%;企业兼并2271家,占总数的4%;出售拍卖7290家,占总数的12.9%;承包经营5232家,占总数的9.3%;租凭经营16706家,占总数的28.5%;托管经营347家,占总数的0.6%;企业破产1611家,占总数的3.9%;合伙389家,占总数的0.7%;其化形式6194家,占总数的11%。

二、山东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快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山东省坚持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分层次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按照十五大关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要求,山东把公司制改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要步骤和重点任务来抓。全省111户重点国有企业、核心企业完成整体规范改制的90户,占81.1%。其中,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的12户,占改制企业的13.4%;改为有限责任公司的78户,占86.6%。111户核心企业共有子企业1035户,已改制674户,占65.1%。改制的子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567户,占84.1%;股份有限公司82户,占12.2%;股份合作制企业25户,占3.7%。目前,111户重点企业中,有32个母公司或子公司为上市公司。公司制改革后,新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形成,企业的领导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那种国有国营、工厂制的企业领导模式基本打破,建立了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政企职责分开,企业迈向“四自”、“两体”有了明显进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坚持“三改一加强”同步推进,引导企业在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上下功夫,企业积极转换机制,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提高资本扩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抓好大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是山东省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工作重点。“九五”以来,山东省从有利于资产优化配置、有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转移、有利于企业集团形成合理经济规模出发,通过兼并、合并、划归、投资控股等方式,内联外扩,拉长优势,壮大企业集团。目前,全省共组建大企业集团136个。在此基础上,对大企业集团集中投入、加大技改力度,搞好资本运营、推行低成本扩张,注重技术创新,始终坚持名牌战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集团的资本扩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如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抓大放小”方针,在“抓大”方面重点抓五项工作:一是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十大”企业集团,其中9家进入全国500家大企业行列,海尔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达268亿;加快培植新的“十强”企业,作为大企业集团的第二梯队;抓紧扶植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十高”企业,使其尽快占领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十高”企业,使其尽快占领高新技术制高点。二是对大企业集团集中投入。“九五”前4年投入250亿元技改资金集中用于大企业集团。从1995年开始每年重点扶持3-4个企业,集中目标,重点保护。三是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如海信集团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在贵州、抚顺、淄博等地对5家企业实施了以盘活资产为主的资本运作。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全市249户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占38%,共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3家,其中部级7家,省级14家,行业级1家。五是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出了市场前景广阔、享誉国内外的70多种名牌产品,海尔冰箱、青岛啤酒、双星运动鞋、海信电视机、澳柯玛冰柜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3、加快上市工作进度,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发展。山东省把企业上市融资作为企业乞讨革的重点,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建立上市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机制,积极培植上市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推荐条件成熟企业上市。一是充分发挥已上市公司的潜能。截止今年3月,全省已有上市公司54家,58支股票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对已上市公司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回报率高、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积极争取增发新股;对具备配股资格的上市公司,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注入优良资产,提高效益,创造条件,实现配股融资;鼓励非上市的优势企业收购、控股上市公司,通过买“壳”上市、借“壳”上市进入市场融资。二是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选择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向上市公司挂靠,通过上市公司兼并、吸收合并等方式争取挂靠上市市、寻求自身发展。同时,积极控索其他上市方式和融资渠道。三是建立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和上市资源储备库。公布上市公条和工作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企业申报制。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资产质量优和高科技企业,建立上市资源储备库。对这些企业认真扶持,培植其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力争早日上市面上。此外,加强对原权证挂牌企业的监管和扶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逐步消化吸收权证挂牌企业和社会流通股,确保社会稳定。

4、采取多种形式,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山东省中小企业改革总的要求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三改一加强”并举,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改革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转机建制。当前,山东省中小企业乞讨革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各地把改革重点从一般经营方式改革转向产权关系改革,加大力度,整体推进。在面上推进的同时,一些平均持股的改制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等办法,适当增加了经营者和企业骨干持股比例,探索出了职工入股、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等新的股权结构形式。如淄博市1998年开始着手解决“均股制”问题,在规范运作的前提下,鼓励经营层和经营者持大股,重点是把资产向经营者集中,有效解决平均持股造成的“二公有”、“二锅饭”的弊端。这方面临淄、恒台等区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企业出现两个50%,即经营层持股占50%,主要经营者持股占经营层的50%。临淄区持股超过百万元的经营者有10人,200万元以上有3人。他们指出,一股连利,十股连心,百股连命,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建立经营者约束机制的根本。二是把改制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实行配套推进。蓬莱市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撤销了企业主管部门,成立行业管理办公室,并依托各行业中的骨干企业,组建社团性质的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服务,效果很好。三是注重规范运作,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一些地方把1999年作为企业改革规范完善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企业乞讨革进行全方位规范。烟台市出台了《关于改制企业规范运作的试行意见》,济南、潍坊等市出台了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作暂行规定和议事细则,德州市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832家企业中,建立起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占80%以上。四是改革与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各地企业改革中,抓住产权关系改革这个关键环节,在放开所有权上做文章,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活的原则,大力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荣成市国有集体资产在社会资产中的比重由改革前的83%调整到目前的49%,经济运行质量显着提高。德州市三级国有、集体企业由原来的2567家减少到837家,资产总量由209.85亿元减少到123.9亿元。有832家企业通过改革变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有548家企业通过公开出售、拍卖转为个体私营,吸股资本金5.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3.8亿元,新注入资金13.8亿元,收回资本金3.02亿元。通过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资产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1999年1-5月,全市国有和国有控股140家工业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108.9%,其中67家骨干企业资产增值率达到116.4%。五是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各地在改革中,注重把企业改革与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及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企业效益快速增长。济南市通过多种形式改制,到去年上半年企业净资产比改革之初的1994年增加了1.2倍,年销售收入提高1.3倍,实现利润提高1.6倍,上缴税金提高1.3。5、制定和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建立与市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配套改革政策,是企业改革工作得以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山东省非常重视改革配套政策的制订,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如青岛市制定印发了《我市资产运营机构非资产运营职能分解移交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资产经营公司非资产运营职能进行剥离;威海市制订了《关于改制企业职工持股会的试行办法》、《关于加强改制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试行办法》等,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工作范有序进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山东省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步推进。青岛市组建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对全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社会保险工作进行管理,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建、旅游、外贸以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二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和鼓励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个人收入与其贡献和承担的风险紧密持钩。青岛、淄博、威海等地对一些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与期股制,既有利于较长时期内稳定经营者队伍,又有利于调动和增强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青岛市制定了《关于实行企业经营者薪制的试行意见》,在20户企业先行试点,已有11户签订了《考核目标责任书》。同时还拟订了《企业经营者实行期股期权激励的试行意见》。

6、转变政府职能,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到位以后,政府对企业不再直接管理,如何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山东省各级政府在抓好机构改革的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见,努力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坚决制止乱收费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淄博市监淄区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宏观调控,放权经营,强化监督,搞好服务的思路。一是宏观调控,放权经营。“产改”以后政府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突出行业管理职能,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二是强化监督,依法行政。改制后,政府一方面对企业不再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着重抓工商、税务、审计、统计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持公平竞争。三是强化服务,转变作风。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企关系是重要的,但代替不了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两转”结合,搞好服务。重点是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做好再就业工作,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行政体系建设。

三、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20年的艰难推进,目前正处于攻坚阶段。湖北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企业数量多,资产存量大,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重。如何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需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既以中央的方针政策为准绳,又要结合湖北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关系到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课题。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尽快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取得进展。

2、搞大搞强重点企业集团。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尽快完成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集聚。按搞大搞强、搞精搞专、综合整治、退出淘汰四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企业集团的发展,不断提高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扩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

3、放开搞活经济活国有小企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在认真贯彻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大改革力度,逐步扩展范围,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转机建制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三改一加强”并举,因企制宜,分类指导,一企一策,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4

武汉一冶建安公司于九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八日组织了一次关于国企改制的考察活动,考察的单位是山东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三公司。考察小组成员由一冶建安公司董事长龙惠均、工会主席张侠明以及企业策划部、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和部分经济实体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并邀请了一冶建设公司劳人部的熊婉君副部长、吕桂云科长一同前往。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点:一、经营层和员工对国企的改制达到了共识;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三、建立健全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四、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五、建立了和谐的外部环境;六、掌握了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劳务分承包方。下面谈谈山东建工集团的基本情况和改制的具体作法:

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2500人,具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该公司前身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一九七九年组建成立,当时企业总资产不足千万元,年在建施工面积仅9.5万平方米,完成施工产值仅548万元。至一九九O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十二年间发展缓慢,在建施工面积仅16.66万平方米,完成施工产值2658万元。而从一九九一至二OOO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十年间,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的七年中,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使企业成为具有国家一级建筑资质,并集建筑科研、设计,建筑施工,路桥、钢结构、预应力施工、装饰装潢、房地产开发、建材经营和国际贸易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至2001底企业总资产达13亿元,企业净资产1.08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在建施工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完成企业总产值15亿元,目前在施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企业资产15亿元,净资产1.5亿元,预计年底施工产值将突破15亿元,企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利税将达到1.5亿元以上。山东建工大力实施外部市场发展战略,目前工程项目已遍及省内所有地市,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也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年来集团工程质量创“鲁班奖”工程3项、国家建筑工程装饰金奖一项,山东“泰山杯”工程11项、济南市“双十佳”工程27项。因此,企业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先进企业”、“全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和“全国先进建筑施工企业”。被国家信息中心列入全国建筑百强企业,被评为“中国建设系统AAA企业”;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集团公司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是抓住了四次企业改革机遇,审时度势地转换经营机制,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断地调整企业结构,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治理结构的领导作用,推行项目法施工以来,集团公司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具体做法是:

一、抓住第一次改革机遇,实行“项目法”施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施工管理体制的彻底改革,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建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至1990年企业已陷入难以为继的亏损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在没有任何上级部门指示和安排情况下,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自觉在省内率先推行“项目法”施工改革,并且一举获得成功。从一九九一年开始企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向前迈出一大步,不仅扭转了企业陷入亏损边缘的被动局面,而且经济效益逐年较大幅度的增长。例如:施工产值1990年仅完成2600多万元,到2001年已达到12亿元,增长了462倍;实现利润1990年亏损84万元,到2001年实现利润6255万元;竣工工程质量1990年优良品率为25%,2001年提高到81.88%,近三年已连续保持在80%左右,职工人均收入1990年仅有2400元,2001年已达20169元,提高8.4倍。

“项目法”施工构筑了施工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框架,施工管理层最初组建为直属项目经理部,后扩建为项目公司,现改制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由子公司直接管理按单位工程设置的项目经理部。劳务层组建劳务总公司,下设主体、装修、安装等专业公司,从而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同时加强配套改革,建立了企业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财务、劳资、材料、设备、经营和预决算的十大业务系统并组建劳务及人才、材料供应、设备租赁、资金和生活服务等五大模拟市场。并进行了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等三项制度改革,按月度对二级单位进行跟踪考核,建立健全了企业监督检查、审计考核体系,确保了企业稳步发展,为后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第二次改革机遇,在实行集团化经营的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九九四年山东建工集团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决定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企业改革定位在走规模经营膨胀发展的路子。以原山东省建筑工程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成立了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总公司。紧密层企业13家,半紧密层企业15家,松散层企业17家,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改革成功,当年被济南市政府列入了三十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在下半年改制成为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微观经济,涉及到企业内外部机制的各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山东建工集团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由国资局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有量,进行国有资产登记,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资产、企业资本金的股权结构均做到了产权清晰。

2、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山东建工集团在建立有限责任的改制过程中,始终把建立新型的领导体制放在重要地位。依法建立和完善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领导管理体制。使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审计机构和执行层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并做到责权明确,各司其职,依法依规行使职权。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山东建工集团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企业资金管理(包括资金使用、回收、清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确保了企业效益的稳步增长。

从1994年完成改制,至2001年的七年中,山东建工集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施工产值累计完成41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

这两项指标的完成是改制前十年完成总和的近20倍。山东建工集团发展如此之快,就是得益于项目法施工和企业股份制改造。

三、抓住第三次改革机遇,进行企业内部股份制改造,建立母子公司投资主体。

山东建工集团在改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决定对企业内部二级非法人的经营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公司。到1999年底,山东建工集团完成了对十一个土建子公司和十二个专业子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从总公司到子公司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做法是:

1、合理设立企业资本金和确定股权比例。

山东建工集团对二级非法人经营单进行了改制,其企业资本金和股权结构的设置,在当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公司法》的规定标准,集团总公司的投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50%;二是改制子公司职工投资入股的承受能力;三是总公司和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四是必须确保总公司的控股地位。总公司控股60~70%,改制子公司职工参股30~40%。现在由于改制后子公司规模发展较好,对年度完成产值过亿元、产值利润率达到5%以上的单位,其股权结构可调整为总公司40%,职工参股60%。企业资本金由过去的300万元扩大到700万元。总公司这样做更加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承揽的任务更多、完成产值更多、实现利润更多,使国家、企业、个人都得到的更多,达到了三者利益关系的统一,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例如山东建工集团一公司,在建施工面积近50万平方米,年完成产值3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每完成产值1000万元项目经理提取工资8000元,每完成50万元利润奖励12000元,另加挂钩奖罚)实践证明,只有改革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才是硬道理。

2、合理确定职工个人出资比例。

山东建工集团规定改制子公司职工个人出资比例主要依据《山东省建筑企业深化改革意见》规定的“管理技术骨干多持股,主要经营者持大股”的要求设置的。经营者出资企业资本金的10%—20%,副职出资5%—10%;业务技术骨干出资3%—5%;一般人员原则不认购。从募股的整体情况看,经营者全部出资10%以上,最少出资50万元,最多出资100万元。实践证明,经营者出资越多,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企业的发展也就越能形成良性循环。应该说这一次改革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工参股实际上是要大家从腰包里实实在在的拿出钱来投入到企业的经营中去。我们认为山东建工如果没有前两次改革的成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通过前两次改革使企业长足发展而重新凝聚起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这次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想象的。山东建工的改革是渐进式的,符合山东建工集团实际情况的,所以取得了成功。高投资、高风险最后取得的也是高回报。

3、建立健全规范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⑴设股东会。由全体出资者组成,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行使职权。

⑵设董事会。根据《公司法》规定,由子公司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选举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法行使职权。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以明确决策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山东建工集团所有改制的子公司,均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仍作为项目管理层形成工程项目管理公司,都不带施工队伍,逐步实现与国际项目管理接轨。

⑶设监事会。由子公司的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会选举监事会主席,依法行使职权。

4、改制子公司的领导班子建设。

山东建工集团已经改制的子公司的领导班子,由董事长兼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主任会计师和副总经理组成,也可兼职或交叉任职。按照项目法施工的要求,对管理人员实行动态管理。为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和维护出资人的利益,原则上三年以内主要领导不异动。

5、改制子公司的机构设置及定员定编。

改制子公司的管理机构设置四部一室,即财务部、经营管理部、技术质量部、料具供应部和综合办公室。各部室制定规范的职责范围,各职能管理人员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子公司的定员人数必须坚持精干高效、一人多职、一专多能的原则,其定员人数视各子公司的施工规模而定。各子公司所属项目经理部设置和定员,视所承建的工程规模而定,实行动态管理。

6、总公司和改制子公司实行分权管理。

⑴总公司职权:

①负责组织承揽工程任务并组织投标,对中标的高大工程项目组织内部招标分配;

②负责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并负责合同管理;

③对重大投资项目行使决策权;

④对重大资产处置行使决策权;

⑤对子公司的引资、合作行使决策权;

⑥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使监控权;

⑦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行使聘免和管理权。

⑵子公司职权:

①自行承揽任务和参与内外部投标权;

②完成年度责任目标;

③限额投资决策权;

④限额资金使用权;

⑤对本单位管理干部行使聘免和奖惩权;

⑥行使内部分配权;

⑦拒绝不合理摊派权。

四、抓住第四次改革机遇,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实施国退民进改造。

山东建工集团在企业制度上进行再创新,实施国退民进企业改造。具体作法是:

调整国有股权结构,进一步理顺国有股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是将48%的国有股,变现退出28.88%,国有股权实际参股19.12%。国有股所得的红利,主要用于对企业经营者的奖励。

他们把国有股变现退出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企业经营者、经营者群体和技术业务骨干。调整后的股权结构是,经营者持股120万元,经营者群体每人持股48~96万元。中层领导每人持股8~24万元。从而加大了企业骨干的经营风险,也进一步规范完善了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五、进行企业战略性调整,实施企业战略管理。

山东建工集团以入世为契机,以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前提,以企业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为宗旨,结合企业实际,不失时机的进行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战略目标的改革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使企业继续保持在省市行业内部的领先地位。

1、切实搞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一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坚持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环境的管理机制,突出管理机构精干高效,减少管理层次,减少扯皮,明确岗位责任目标,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从总公司到子公司甩掉传统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突出业务系统化管理。集团总公司机关共77人,设五部一室即:市场经营管理部、企业战略管理部、工程项目管理部、财务融资管理部、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办公室等部室制管理,保留党群系统。实行部室制改革,不单纯是为了精简几个机构、裁减几个冗员,而是突出精干高效、做到减机构,不减职能,不削弱职能,减人不减工作效率、不减岗位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做,责任有人负。

二是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就是在坚持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改制子公司运作,突出解决机制不活、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发展缓慢、施工任务少、产值效益差、无大发展前途的子公司,实行内部兼并、重组方式调整。扶持发展快的骨干子公司,切实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总公司经营管理的集中度。

三是劳务分承包的调整,在过去众多的劳务承包单位中,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确定了69家具有一定实力的劳务承包单位。每年对劳务承包单位进行考评,淘汰后5名,同时引进5家新的劳务承包单位,通过优胜劣汰保证劳务承包单位的素质。

2、切实搞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山东建工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以创立“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实现投资多元化,以带动总公司多元经济的发展,形成主业三分之二、附营三分之一,多业并举,配套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一是他们允许并鼓励有能力、有实力、业绩突出的个人可以组建内部个人控股子公司,也可以买断小型子公司的经营权,实行公有民营。山东建工集团的第十一有限公司、培训有限公司和试验中心就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子公司。

二是以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发起人,联合山东省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建筑工程学院和山东省岩土勘查总公司等八家产学研的院企单位,共同发起创立了“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行运作上市。该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三是加快山东省建工工业园建设,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新型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投资二千万人民币引进了速成墙生产线,7月份已经安装完毕并试车投产,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增加工业园中高科技园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今年已引进五项高科技产品。

四是扩大房地产开发公司、路桥公司、预拌砼公司的经营规模,使这些专业公司成为山东建工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亮点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群。

3、实施企业五大创新,全面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企业制度创新。两级公司建立了经营者决策失误、造成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以提高经营决策者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科学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

二是企业管理创新。关键是搞好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经理部的建设。。其次是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明确职能划分,突出岗位责任到位、高效服务到位和战略管理到位。

三是经营方式创新。首先是经营者、经营者群体及经营系统人员要认真学习WTO的基本规则和原则。特别要学会和运用菲迪克条款。其次要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完善投标网络,实行网上信息,建立标书评价、分析和统一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中标率。三是经营方式加快向集约型转变。正确处理产值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规模大、垫资多、取费低的工程要进行前期评估,决定是否承接。

四是科技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的重点是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升级,加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力度。投资2000万元建设工业园研发中心,引进5名博士生,建立新型建材科研基地。加大微机开发利用,对大型新开工程全面实行微机管理和施工现场远程监控。人才创新的重点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入世环境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山东建工集团现在拥有博士生5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大本以上学历管理人员600人。

五是企业文化创新。创建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着力建设好企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向企业文化管理过渡。得益于领导集团能审时度势,正确领会和执行党的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抓住每一次机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

山东建工集团的改革,波澜壮阔。实行项目法施工是对企业经营机制和施工管理体制的破冰之举。是打响企业发展的第一炮,是全方位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树立企业丰碑的奠基石。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腾飞插上了搏击长空的翅膀。企业实施战略化管理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从山东建工集团的整个改革与发展中,我们感覚到一冶要改制、一冶建安要改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建筑行业是属于竞争性行业,是最早进入市场的行业之一。企业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一环。我们公司虽然也实行了改制,但改革的步子不大,仍残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内部经营机制不活、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不完善等与企业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还相当严重。企业粗放经营有余,集约经营不足,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乃至削弱了企业整体优势,阻碍了企业发展。为此,公司领导层要深入学习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探讨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建筑市场的前景,从而认清建筑业的形势,理清企业发展思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认为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是企业改革改制的首要条件。

2、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山东建工集团改革的成功经验已证明在进行股份制改造中,通过经营者持大股、管理业务骨干多持股,不仅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而且是建立有效制衡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前提,由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代表不同的所有者利益,所以才能形成相互约束、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

3、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机制。

实践证明,经营者持大股、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明显优于人人持股。特别是经营者持大股是确保股份制改造成功的重要保证,只有经营者持大股才能形成较强的风险机制,才能充分发挥经营者的创造力。经营者出资越多,思想压力越大,压力越大,工作动力越大,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越高,其智慧和潜能更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能促进他们关心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经营者持大股、技术业务骨干多持股,较好的把职工切身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资产为核心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4、必须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加强企业凝聚力。

5、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5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指导组工作总结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省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召开的,是在省属企业改革指导组即将完成省委、省政府派驻任务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最近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改革指导组工作成果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省属企业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章猛进常务副省长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稍后还要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下面,我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讲四个方面内容:

一、改革基本情况

**年6月23日,书记主持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与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组、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改革,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改革指导组按照“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八字要求,不辞辛劳,不辱使命,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家知道,改革启动之时,正值省国资委组建之际,工作千头万绪,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为完成改革任务,我委采取“边组建、边改革、边完善”的办法,按照“推进省属企业改革与构建国资监管新体制两条主线并进运行”的思路,迅速启动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重点是推进集团公司本级在内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国家对国企改革优惠政策减少、国有产权转让不断规范的背景下进行的。多年来对省属国有企业多头管理、多龙治水的体制,日积月累形成了深层次的改革难点、管理盲点和利益焦点,各种利益职权、攀比心理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且涉及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敏感而又绕不开的改革难关,改革难度极大。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决策正确,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工作突破了一些难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由发展、金温铁路整合重组而成的省铁路投资集团,农发、粮食整合而成的新农发集团已正式运转;能源集团改革重组省国信控股集团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耀江集团已整体公开挂牌退出,轻纺集团改革正进入解散清算程序,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省盐业集团公司已划归我委管理,成为国资委出资的直属企业;萧山机场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的合资公司已于12月正式挂牌成立,合资后杭州萧山机场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24.94亿元人民币(其中68.08亿元人民币用于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注册资本为56.86亿元人民币(其中香港机场管理局认购19.901亿元人民币,占股35%);丝绸、三狮集团按照批复的改革总体方案,正在加紧实施;杭钢重组宁波建龙的工作已完成并已全面复工,将在**年上半年投产出钢,杭钢集团本部引进战略投资者洽谈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水利水电集团正在与战略投资者洽谈和完善改制总体方案;中大、荣大、东方等3家集团的改制基本思路省领导已原则同意;商业、交通集团的内部改革方案已报省领导审阅;建设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制方案已报省政府领导审定;长广集团的改革脱困工作进展明显,一矿已经停产关闭,七矿正在安全整改,统筹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方案已正式上报省政府;巨化集团等其他企业的改革思路基本上都已明确,正在进一步讨论完善改革方案和做改革的基础工作。各省属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已批复改制方案或随集团公司一并改制的下属企业总数达到了146家。省属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前全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一些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内部资源重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可以说,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国资营运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改革方案落实后,省属企业将从改革前的27家,减少到17家,减少37%。其中,通过合并重组减少6家,国有资本的整体退出3家,清算歇业1家。通过资源重组,一批企业集团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市场经营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二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省属企业本级改制前都为国有独资企业,按照改革总体方案和基本思路落实后,将有35%成为产权多元化企业或民营企业。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各集团所属子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省属企业3级以上子企业近年来产权多元化的户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年底3级以上子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为291户,到**年底为448户,已占3级以上子企业总户数的47.31%。

三是通过改革重组,省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得到初步完善。各企业在改制中按照新《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运作,进一步理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压缩内部管理级次。特别是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省属企业,由于新投资者的引入,有利于企业内部真正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目前,交通集团和商业集团2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已经展开。

四是通过改革重组,实现了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年末,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国有资产达到500亿元,较**年底增长60%以上。能源、交通、杭钢、机场等4家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占省属企业总量的71.1%,较上年提高4.3%。**年,有8家省属企业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占省属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五是通过改革重组,有力地促进了省属企业的发展。与**年相比,**年25家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2413.4亿元,增长40.1%;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652.7亿元,增长18.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828.6亿元,增长49.4%;利润总额108.1亿元,增长27.8%。**年,省属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概括讲就是“六五四三二”,资产总额全国第6位,净资产全国第5位,所有者权益、年末国有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利润总额全国第3位,净利润和销售利润率均居全国第2位。今年1-11月,省属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24.4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105.8亿元,同比增长17.0%;实际上缴税金98.9亿元,同比增长17.1%。

同时,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的组织架构体系、制度架构体系和保值增值责任体系都已基本形成。目前,除舟山市不单独组建外,其他10个市均组建了国资委。县级国资监管的形式也在积极探索之中,部分县市区单独组建了国资委(办)。我委成立以来,结合浙江实际,先后制定了30多个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和近50个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财务事项、企业内部审计和专职监管人员等4个报告制度,出台了改革方案审批、企业清产核资、国有产权处置、经营业绩考核等7个内部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制度较为健全、财务监督管理逐年加强的国资监管新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我省是全国国企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对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历来十分重视。**年6月23日,书记在前期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主持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明确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年6月,准确把握改革形势,提出了“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三宜”原则,为改革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吕祖善省长亲自担任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部署改革工作,并多次对改革作出重要指示。章猛进常务副省长经常深入省属企业考察调研,非常关心各阶段各企业的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直接的指导和协调。周国富、夏宝龙副书记和斯鑫良部长等省领导,也多次到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调研,指导企业的改革、发展、党建等各方面工作。省委常委会、省委财经领导小组、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听取各企业改革总体方案汇报,研究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省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推动,为加快改革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改革始终处于迅速、有序的推进之中。

(二)构建的政策框架符合实际,为改革增强了动力。新一轮改革规范要求高、优惠政策少、政策突破难度大。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委始终将政策和制度建设作为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来抓,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因企制宜大胆突破,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企业实际的改革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加快推进改革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年6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办〔**〕66号),明确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步骤。**年8月,省政府转发了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80号),明确了我省国有企业改制的程序、相关职责和责任追究。**年8月,省政府转发我委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69号),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上述3个文件的出台,形成了改革大的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我委认真研究相应的配套政策,制定了包括80号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浙江省国有产权转让业务资格管理办法》、《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管理试行办法》等20多项具体办法,实现了改革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的细化和完善。

(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稳定,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面对企业改革全面铺开、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委始终按照“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企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始终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维稳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我委通过规范改制,在政策层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并制定了一系列维护职工权益的制度办法,如职工安置承诺制度。从已改制企业的情况看,企业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实施方案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90%以上的原有职工与企业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职工经济补偿金也基本得到足额发放。同时,我委切实加强维护稳定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畅通信息反映渠道,做好维稳机制建设和矛盾纠纷调处,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了改革两年多来省属企业始终处于整体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四)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为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有效指导和推进改革,我委实行了委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多次到各家省属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改革面上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色的国资监管工作新路子。针对原来省属企业多头管理、家底不清的实际,我委成立后立即着手开展9年来的首次清产核资工作。通过一年多工作,对符合规定的资产损失进行了处理,基本摸清并核实企业资产家底,强化了企业资产管理意识。同时,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对22家省属企业领导班子和130名领导人员进行全面考察,掌握了企业班子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两项工作,为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翔实的财务资产和企业领导班子资料。针对新一轮改革产权转让规范要求高的实际,我委从源头入手,以强化产权监管为重点,开展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评估的“阳光工程”,严把资产评估关、审核批复关、资产定价关、产权转让交易关、资产处置关等“五关”。据统计,到**年11月底,我委共核准资产评估项目162个,净资产评估值总额110.71亿元,评估增值87.88%,完成省属企业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转让73项,挂牌成交价14.06亿元,增值11.96%。针对资产评估报告时效短与加快企业改革之间的矛盾,我委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资产“预评估”的创新做法,这对动态掌握企业真实家底,统一职工思想,制定改革方案,加快推进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协调发挥各方力量,进一步形成了改革的合力。改革是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两年多来,我们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依靠省属企业的主体作用,依靠省级有关部门和改革工作指导组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企业是改革的主体。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启动后,各企业统一上下思想,克服诸多困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改革。各省属企业相继成立了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与省国资委和改革工作指导组反复沟通、协商、修改,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同时,积极组织调研论证,做好方案测算、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资产预评估等相关准备工作。各省属企业立足发展,着眼长远,顾全大局,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了改革主体作用。省委、省政府派出的7个改革工作指导组到企业后,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迅速进入角色,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省委组织部、省经贸委等省有关部门和衢州市等相关地方政府,也对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正是由于各方的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一轮省属企业改革才能够取得如此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省省属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资监管新体制基本建立,国有资产总量和运行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省属企业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也不断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在座的指导组各位同志、省属企业各位负责人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已经在多个场合对大家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在此,我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对大家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三、改革指导组的主要工作情况

根据**年7月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省长办公会议精神,**年8月,省委、省政府从省级机关和省属企业抽调了一批熟悉经济管理工作的干部,组成7个改革工作指导组,派驻到18家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组每组人数为3人(派驻长广的指导组为4人),各组组长均为省级机关厅级干部,组员为省属国有企业中层以上干部和省国资委、省经贸委机关工作人员。在指导组的组建过程中,省委组织部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省经贸委、省质量技监局、省统计局、省安全监管局等有关部门,省旅游、轻纺、铁投、交通、农发、杭钢等集团公司,省国资委企改处、预考处、统评处、法产处、办公室等处室,都为改革指导组输送了骨干人员。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指导组得以顺利组建到位并开展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委在对指导组的日常管理服务上着重做好了制订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培训、建立例会制度、编发信息简报等工作。指导组、国资委和省属企业三方之间形成了一股合力,有效地推动了改革进程。回顾指导组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学习政策精神,加强小组自身建设。各指导组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属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和省领导的有关讲话精神,深入了解掌握中央和我省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吃透政策,明确方向,提高把握政策、指导改制的能力和水平。根据浙委办〔**〕56号文件精神,各指导组按照“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工作要求,对四项任务和职责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小组内部进行了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各自工作,做到心中有谱、工作有序。有的组还专门制定内部工作制度,对本组职责、工作要求、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安排。比如沈强同志带领的第二指导组在一开始就制定了7条工作职责和27条工作规则,细化任务,明确分工,为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自身建设的完善,对指导组团结协作做好改革指导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为充分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掌握改革的第一手资料,各指导组进驻企业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是向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发送调研提纲,全面了解集团的经营情况、财务资产状况、组织结构和前几轮改制情况,并进行汇总整理,有的指导组还专门编制了基础数据库。二是深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实地调研,分别与企业的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职工群众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各个层面的思想动态。三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改革各阶段的实际需要,就改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比如叶昌文同志带领的第一指导组在一年多时间内,分别就企业基础情况、基本改制思路、股权设置等问题进行了4次大范围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几乎走遍了建设、水利水电、石化建材3家集团下属的40多家子公司,及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深入、扎实、细致的调研工作使指导组对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帮助企业制订改革方案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为改革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督促企业推进改革,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各指导组在进驻企业后,迅速向企业传达省委、省政府关于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阐述集团公司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动员企业齐心协力推进改制。同时,指导组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改革的部署,指导和督促企业排出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程序,落实分管领导,按计划抓进度,切实贯彻落实改革指示。沈强同志带领的第二指导组制定了三大集团改革工作流程图,并在每月工作结束后开展“回头看”的检查工作,根据流程图和月度计划,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从而保证了改革在每个时段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同时,第二指导组加强对各集团的总结、报告、请示等文件及活动方式的检查力度,对操作不规范、不符合文件规定的督促重新报送、修改,使企业在改革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叶昌文同志带领的第一指导组在浙江省第一水电建设公司推进改制试点工作时,采取主动深入企业,现场办公、集中力量联合会审的方式,帮助企业拟定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改制步骤,确定股权结构和资产处置方案等,有效地加快了改革进度。**年12月,我委批复了浙一水建的改革总体方案,成为全省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中首家批复改制方案的子公司。

在督促企业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指导组还做了大量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一是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及时将省领导的最新指示精神和省国资委的有关部署、要求向企业传达和贯彻落实,做到上情下达。二是及时将企业改革思路、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政策要求等进行整理后上报省国资委,并迅速将上级部门的意见反馈给企业。三是按照省国资委的要求及时提交信息简报和有关书面汇报材料,并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四是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工作。个别集团班子成员之间、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对改革思路和操作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指导组多次找有关人员谈心沟通,帮助他们消除分歧,理清思路,统一认识,确保了企业内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改革。

(四)帮助企业理清改革思路,制订完善改革方案。在前期调研工作基础上,各指导组充分利用自身比较熟悉改革政策和改制操作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帮助企业理清改革思路,制订改革方案。各指导组认真贯彻提出的“三宜”原则,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因企施策,确保改革思路符合企业实际,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在依法规范、不违背中央和省有关改革精神和现行政策的前提下,指导组鼓励和帮助企业发挥浙江制度创新的优势,在改革方案中进行大胆创新,对改革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探索,推动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何荣飞同志带领的第四指导组经过一年时间的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领导班子、业务骨干及职工群众的意见,在充分分析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于企业实际,提出了中大、荣大、东方3家外贸集团合并重组的改革基本思路,为3家外贸集团改革工作打开了局面。经过省国资委、指导组和3家企业的反复讨论研究,3家外贸集团合并重组的改革思路不断完善,现已获得省领导认可,近期省里将专题进行研究。

改革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各指导组本着将改制指导工作做实做细的精神,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各省属企业的改革方案都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磋商探讨、调整优化的过程之后才最终确定。王昌友同志带领的第三指导组对改革方案进行反复研究,不断深化和细化方案内容,其指导的商业集团先后提出4稿方案。为了拓宽改革思路,第三指导组还远赴江苏、山东两地进行调研,学习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并切实应用于改革实践。如江苏省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面的经验,就对制订商业集团的改革思路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何荣飞同志带领的第四指导组在研究省丝绸集团改制总体方案时,先后召开了6、7次由各层面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了方案的可操作性,使方案最终获得批复。李新连同志带领的第五指导组参与了省发展、金温铁道整合组建铁路投资集团的整个工作过程,从方案的论证、组建方案的报批到公司章程的制订等方面,都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服务。

(五)切实加强改革规范,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各指导组在改革过程中,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规范,确保企业改革依法、依政策、依程序操作。有的指导组充分发挥对政策较为熟悉的优势,指导帮助企业开展改制培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改制操作的规范化。有的指导组还专门撰写了《改革总体方案样本》、《企业改制操作程序》等改制相关资料,发给有关企业,以便企业改革工作人员在实践中规范操作。在改制方式、股权设置、战略投资者的选择等关键问题上,指导组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判断标准,严格把关,防止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对企业和改制相关方提出的一些要求,指导组都进行逐一的分析梳理,从既有利于推进企业改革、又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出发,指导企业严格按政策框架制订改制方案。已批复和制定改制方案的企业,在包括股权激励、工资节余量化、补偿金发放、住房补贴等方面,都能够按现行政策执行。徐再生同志带领的第六指导组切实加强对巨化集团改制的规范引导,坚持把好政策关,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巨化改制方案中的政策要求,从原来的8条12款下降到目前的4条,可操作性大为提高。

(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改革稳妥推进。各指导组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时严格把关,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和离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指导组积极向职工群众宣传和解释改制政策,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有效地维护了企业整体形势的稳定,确保改革工作有序进行。李新连同志带领的第五指导组要求企业在制定改革方案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职工的合法权益。其指导的三狮集团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承诺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坚持职工经济补偿金受让必须经过法律手续,充分体现了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丁耀民同志带领的第七指导组指导长广集团利用关闭矿井的闲置土地开展招商引资,就近创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同时,努力开展构建和谐矿区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畅通与职工群众的沟通渠道,从而赢得了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企业改革能够稳妥推进。

应该肯定,各指导组没有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工作成绩,表现出了优良的工作作风。

一是勤勤恳恳,甘于奉献。各指导组深知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在接到指示后迅速移交了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指导工作中。进驻企业后,各指导组不辞辛劳,全年在各企业之间来回奔波,驻巨化和长广的两个指导组更是克服了长期在外地开展工作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各指导组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并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开展调研,表现出了宝贵的奉献精神。每一份改制方案和改制思路中,都凝结着指导组的辛勤汗水。

二是求真务实,扎实稳健。各指导组坚持“三宜”原则,充分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基层调研,坚持把改革思路建立在企业实际之上,确保改制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各指导组对所指导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因企施策,制定了富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在实践中,各指导组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一解决问题,逐家实施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工作目标。当出现企业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时,指导组没有贸然推进改革,而是与企业各层面反复沟通,耐心了解各方面的想法,做好协调工作,直到企业内部统一认识后才继续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了“成熟一家,改制一家”。

三是团结协作,知难而上。指导组各个组的成员都来自不同单位,人数又相对较少。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指导组靠的除了奉献精神,就是团队协作精神。各指导组根据组员的特点和长处,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团结协作,形成了七个强有力的团队。面对改革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各指导组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中力量对难题进行逐个击破,体现了团结协作、知难而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四是摆正角色,严格自律。各指导组在工作中不以领导自居,尊重企业自身深化改革的自,与企业领导班子、改制工作人员和谐相处、紧密协作。各指导组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指导、帮助、督促、沟通”的八字职责,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绝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制度,严格保守进驻企业的商业秘密,表现出了较强的自律意识,在省属企业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根据日前书记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年要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方向是产权多元化,做强做大做优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多做贡献”的要求,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改革促发展,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一)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革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继续坚持“三宜”原则,分批次加快推进省属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对已经批复改革方案的企业,督促其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加快实施改革。加快杭钢、水利水电、巨化、建设等集团公司选择确定战略投资者的进程。继续做好商业、交通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等。对尚未批复改革方案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的集团,继续按已有的思路,加快完善改革方案,争取尽快报批进入实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使辅业改制与主业改革形成良性互动。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省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制度,为形成国有企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制衡机制创造条件。建立国有独资企业和绝对控股企业职工董事制度,为职工代表参与管理、构造和谐企业创造条件。加大对省属集团下属企业的清理和整合力度,缩短管理链条,推进集团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软实力。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省属企业创造力。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制定完善国有相对控股、参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和国有独资、绝对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研究完善非授权经营企业经营班子成员收入分配制度,另外还要进一步探索企业经营者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和调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坚持改革促发展,做大做强省属企业。根据《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量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净资产总量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5.5%左右。到2010年,省属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总量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期间,省属授权经营集团的平均国有资产增值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达到5.5%左右。为落实**发展规划,我们将以“三个集聚”为导向,推动形成能源、交通、现代商贸物流、中高端化工、优特钢铁、建筑等六大优势产业板块;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导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切实提高省属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要继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努力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内在的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推动企业领导班子全面发展;构建完善国有企业惩防体系,促进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省属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规划,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关于指导组下一步工作安排问题。目前,指导组原定的一年派驻时间已到,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指导组成员希望回原单位的呼声较高,部分指导组组长的退休年龄也已到杠。根据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除派驻长广集团的第七指导组外,其余改革工作指导组的工作暂告一段落,指导组成员先回原单位。鉴于长广集团公司改革脱困工作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又正处在整体改制的关键阶段,指导组暂时不撤,今后视情况再定。派驻工作组的形式是好的,这一点等省领导已经充分肯定,今后企业改革有需要,还可以有重点地再派。希望我们指导组的成员特别是省有关部门的同志,回到原单位后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省属企业的改革发展,一如既往地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出谋划策。这里,我再次代表省企改办和省国资委对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6

会议指出,2016年,各级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一是企业运行企稳向好,质量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各项措施逐步落地,改革成效不断显现。三是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四是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五是大力推进国资委自身改革,国资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六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得到新的加强。2016年,全国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3.6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增加值10.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6.3%;上交税费总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4万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增加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利润总额12 326.7亿元,同比增长0.5%,扣除政策性降价减利因素外同比增长16.5%,盈利企业达到96家;上交税费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3%,扭转了收入利润双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效益恢复性增长目标。

会议提出,2017年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大力调整布局结构,持续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加强风险管控,不断完善国资监管,全面从严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全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2017年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国有企业效益实现稳定增长。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力争同比增长3%、努力达到6%。当好振兴实体经济的排头兵,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稳中有升,资产负债率继续下降,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国有企I改革实现重要突破。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深度整合重组,突出精干主业,持续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得到新的提升。深入实施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方案,努力使监管职能定位更加准确,监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监管方式更加科学,监管措施更加有效。国有企业党建得到新的加强。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解决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会议强调,国资监管系统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主动跟进学,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推动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担当精神和进取意识,努力肩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要进一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要求,要贯彻中央从严管党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一要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在认识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在落实上不能有丝毫含糊。二要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实落地。三要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四要按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从严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五要切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六要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中坚和引领表率作用。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作出表率。二要在优化布局结构中作出表率。三要在振兴实体经济中作出表率。四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作出表率。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扎实推动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切实承担起监督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切实肩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使命。二要不断强化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强化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发扬企业家精神,主动想办法、出实招,创造性地推动工作。三要持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决策判断能力,着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着力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四要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企业深化改革,以集体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加大乡、镇经营性集体资本调整和优化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民营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加快实现制度创新,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竞争活力,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奋斗目标和工作目标

奋斗目标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镇经营性集体资本结构,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通过集体资产流动,盘活资产存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在3年内,使社会资本占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增长到70%以上,促进农村集体资本在调整中优化结构,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年工作指导目标是:集体资本占企业所有者权益比例降至38%左右。

三、主要工作和基本要求

(一)对各类企业进一步疏理分析,分类指导。

一是对集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按照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者、经营层群体持大股、企业民营化的要求,采取售让等办法,调整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二是对管理型的村实业公司进行疏理和分析,经济发展有一定实力的村可以实业公司为载体进行改制,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较多的村,可以通过改制,组建以多元投资的有限公司;三是对租赁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进一步规范租赁主体行为,规避租赁企业集体资产经营风险;四是对撤制村队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制定撤制村企业整体改制方案,对已完成资产处置的撤制村企业要抓紧完成改制工作;五是对联营企业进行疏理和分析,抓住机遇,适时择机完成改制和资本重组。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改制完善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已改制企业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引导改制企业尽快按新机制规范运作;二是继续做好改制企业工商变更登记清理工作,对已改制企业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工作的,抓紧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工作,对工商变更登记已失时效的改制企业,要分析具体情况重新改制;三是继续清理原集体经济组织对改制企业的贷款担保工作,规避防范贷款担保风险,按企业市场化营运规则,逐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贷款担保行为;四是继续强化责任主体对企业改制的服务和协调职能,乡、镇是所属企业改革的责任主体,并加强对村级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三)进一步深化和规范企业改革工作。

不断拓展深化企业改革,经营性集体资本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思路,在工作实践中实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深化企业改革与调整资本结构结合,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债务关系,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民营化。二是坚持调整资本结构与完善企业改制结合,促进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三是坚持调整资本结构与企业间重组结合,打破企业所有制和区域限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广泛吸引各类法人、自然人和企业经营者收购集体企业,受让集体股权,加大与外来资本重组的力度,做大做强企业。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操作程序。涉及集体股权转让的企业改制、重组方案,须经责任主体同意,方可进入产权交易程序。实施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企业改制、重组的方案报企区体改办核准备案。建立和完善企业改制、重组档案工作。

各乡、镇要按照指导目标的分解目标要求,按时按质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四)因地因企制宜,力求改革“难点”的新突破。

结合村级实业公司的改制试点工作,研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营运模式,促进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撤制村企业改革工作,针对撤制村的不同情况与特点,对撤制村上交乡、镇资产的托管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的营运机制;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加大集体资本结构调整积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研究集体资本优化配置和资本运作战略,引入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本乡、镇、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提高集体资本吸纳社会资本能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要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新要求,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进一步调整、完善各乡、镇推进企业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8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关于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精神,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1号)转发给你们,结合我市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指导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真正做到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水平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结合企业实际,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不同的岗位职责,编制好岗位(职位)说明书。

(二)做好岗位测评和定员定额工作。通过岗位测评,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为制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具体分配办法提供依据。同时要做好定员定额工作,科学确定不同岗位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数量标准。

(三)岗位工资要与考核制度紧密相联。岗位工资不是一定不变,要把对职工能力和工作实绩的考核作为确定职工实得工资报酬的直接重要依据。职工实得工资的多少,要看岗位劳动的效率,即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使工资能增能减。

(四)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同时进行。企业应实行岗位靠竞争获得,人员能上能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办法。

(五)结合基本工资制度改革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使职工收入工资化、货币化。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地方税务局、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四家商业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企业职工收入纳入银行个人账户制度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资发〔2000〕56号)的规定,在我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实行职工收入银行个人账户办法。

二、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我市有关规定在董事会、经理层成员中试行按照其职责和贡献取得报酬的工资分配办法。

(一)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关于在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试行劳动工资综合配套改革的通知》(京劳社资发〔1999〕95号)文件的规定,经批准参加北京市劳动工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企业,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要求试行经营者年薪制。

(二)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经营者股份期权制度。按照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八部门联合的《关于印发〈关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期股激励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京体改发〔1999〕23号)、《关于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期股激励试点指导意见的补充通知》(京体改办发〔2000〕43号)文件规定实施。

(三)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及企业总公司、集团公司、控股公司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北京市的有关规定,对所属企业中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股份期权试点企业经营者和经营管理层的业绩进行严格考核,加强对试点的管理,处理好企业激励机制中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关系。使经营者年薪制试点和股份期权试点工作稳妥有序地进行。

三、积极稳妥地开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工作。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可以按照北京市政府及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等政府综合部门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审批程序建立职工持股会,开展职工持股试点工作。

(二)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试行技术入股,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

(三)处理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企业在进行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股份分红不能侵蚀工资,不论职工以何种形式入股,均应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工资分配也不能侵蚀利润,影响企业股东利益。企业要严格按照工资指导线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等政府综合部门有关企业工资总额调控办法的规定及企业经济效益,合理确定工资的增减幅度。

四、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总公司、集团公司、控股公司要转变职能,加强对所属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和管理,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指导企业加强自身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各项 规章制度。为搞好本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打好基础。

(二)企业制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办法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同时,要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和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指导企业注重人工成本管理,研究自身人工成本的增长与企业总成本、销售收入及增加值增长的比例关系,并与同行业人工成本状况对比。提倡学习邯钢经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遵循工资指导线,将职工工资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幅度。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水平。促进企业内部工资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接轨。

(四)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资分配和股权分配、科技成果转化等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认真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利,维护企业出资人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涉及国有股权转让的,应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所属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劳动保障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内部工资制度改革。

(五)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求企业发挥职工民主参与收入分配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企业收入分配决策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中积极开展集体协商决定工资办法。通过协商,进行企业工资水平、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等方面的决策。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9

1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所处西山矿区,位于西山煤田西北部,分为前山区和后山区两部分。前山矿区地处太原市西郊,后山矿区地处古交市,整个矿区总面积 540.2 km2,加上后备区共 940.2 km2。矿区生活系统独立于市区自成体系,因此企业建设了相对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担负着矿区水、电、暖、煤气、物业等后勤服务,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造成了企业缺乏竞争力,物业管理缺乏长久发展的基础。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物业管理仅仅依靠企业内部来补贴,规模较小,且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家属,对服务水平要求不高,而且企业的物业人员大都为企业内部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素质较低,造成业主和服务部门的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坏物业管理部门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形象,由此看来,煤炭企业面临的物业管理问题较严重,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2搞好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2.1强化思想意识是首要

无论做什么首先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才是首要的,只有思想上认同了才会更好的去做。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亦是如此,企业的党政班子成员一定要统一思想意识,步调一致,共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进行为何进行物业管理改革和如何进行物业管理改革的讨论,让企业人员充分认识到解决企业物业管理改革问题刻不容缓,并让每个人积极参与进来,只有进行物业管理改革,才能是企业保持长久活力,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了更好深化企业人员思想意识,企业应该设立专门改革机构,主攻企业物业管理改革问题,同时企业要予以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加强宣传,达到加强思想意识的效果。

2.2改革抓关键,宣传需强化

物业管理改革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过程,抓住其改革关键才能加快进程,达到好的改革效果。一企业要与政府机关配合,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集中宣传。要利用全部职工大会、早晚会等形式,向职工传达物业管理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矿务公开栏等各种宣传工具,集中宣传物业管理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方案措施,通过集中宣传,让改革深入人心,为物业管理改革打下良好基础。二企业的特殊群体比如离退休人员、工病亡职工遗属及在企业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本身工资较低,对企业政策理解较少,因此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宣传更有利于人们理解物业管理改革,企业可以通过进行针对性教育举办座谈会等形式来让他们了解。

2.3广泛调查,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物业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深化了,宣传做好了,如何做更是一个关键,企业应该广泛深入调查,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清楚底数情况,实现由企业暗补到企业明补,提高物业收费的目标,并制定可行性方案,交由职工大会讨论决定事实,在执行过程中,依据现实情况来完善改革方案。

2.4完善计量设施,强化业务培训

计量设施的完善是进行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结合实际,让有关部门对计量设施进行核验,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更换和改造,保证计量设施的完善。同时,要对计量收费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保证其专业素质,保证计量收费的公平公正性,并通过计算机等工具对物业管理收费问题进行数据处理,来保证物业管理的准确性,推动物业管理改革更好发展。

2.5加强经验总结,完善改革

企业物业管理改革在进行中一定会遇到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总结经验,为以后进行改革打下基础。企业可采取试点的形式,对经济效益好管理基础好的单位进行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总结经验,并针对性的改善改革措施,以保证物业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公开监督的制度,接受企业人员和社会的监督,保证物业管理改革的民主性,以及公开、公正性。

3结语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煤炭企业进行物业管理改革是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国有煤炭企业竞争力,保持现有地位,推进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强化思想意识,发挥企业和党政的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强化措施,把物业管理改革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来发展,持续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韩其贵.深化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06):64.

企业改革工作总结篇10

省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明确了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的任务要求和工作部署。中心任务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我们面临的第一位任务,就是把当前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推动发展、关注民生,做到又好又快,争取更好更快。完成今年工作任务,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集中力量抓好发展现代农业、工业提速增效、投资拉动、民营经济、服务业和改革开放六项发展任务,争取在畜牧业升级、劳务经济、“工业项目年”活动、基础设施建设、千户民营企业培育、打造旅游物流产业、金融服务创新、招商引资八项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好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吃水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八件民生实事。

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加快工业发展,搞活国有企业。保持当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必须深化国企改革,促进工业提速增效。这既关系到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又涉及到投资拉动、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等工作。这两年,我们省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国有企业集中进行改制,集聚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将在今年和今后的发展中释放出来,再加上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我们的工作努力,工业生产将进一步提速增效。今年,要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实现利润200亿元以上。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改制企业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推动发展的责任意识,为工业提速增效和全省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要再接再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前几天,总书记来我省视察时,对我省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宝贵机遇,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搞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有效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把我省国企改革工作做好,并不断推向深入,争取实现新的突破。

现在,我省国企改革已由大规模改制攻坚进入到发展、深化和完善阶段。必须看到,由于多年形成的体制机制影响、长期的计划经济思想束缚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推动改制企业实现新的发展、解决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难点问题,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内部机制转换,着力完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机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改制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大企业。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益,增强控制力和引导带动作用,不断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做出新的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把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两年多的集中改革,我省多数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取得了突破,转换了职工劳动关系,企业办社会职能得到剥离,为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体制基础。但改制并不等于转制。现在一些改制企业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改变了,但在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改制成果的巩固,甚至会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是巩固和扩大改制成果、推动改制企业实现新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认真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职工能进能出、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分配能高能低的机制,完善重大决策责任制度和风险防范内控机制,真正做到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三,进一步化解历史包袱,解决好改制企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包括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和社会化管理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问题、不能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管理问题、土地转让金使用问题、化解不良金融债务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继续落实好各项改革政策。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认真抓好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性关闭破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及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等工作。二是要落实省里的有关改革政策,多渠道筹措改革成本,解决改革的难点问题,在企业资产变现、增资扩股、产权过户、土地收储等方面继续给予扶持。确保企业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和国有资本退出到位。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要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提出具体意见,组织推动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千方百计,积极主动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四,积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改制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首先要推动发展。集中实施改革攻坚、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最终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看到,现在不少改制企业生产和效益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改革的政策扶持和减员增效实现的,而这种政策扶持及减少人工成本是有阶段、有时限的。从长远看,企业要真正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推进科技创新。这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必须重视科技创新,搞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二是加大技术改造。要适应市场需要,围绕减少成本、降低消耗、节能减排和产品升级换代等,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工艺水平、产品档次、质量和效益。三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坚持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增资扩股、市场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搞好项目建设,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四是努力开拓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同等质量看价格,同等价格看质量,同质同价看服务。要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切实改进营销服务,讲诚信,重承诺,大力开拓产品市场。改制企业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以上四个方面,积极进取,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五,要着力培养企业家队伍,培育创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否搞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懂经营、会管理、勤奋敬业的企业管理层,是否有一个积极进取、善于把握机遇、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企业家。要加强培训,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和交流,特别是要与改制企业引进的投资者建立起沟通联系机制,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培养一批我们自己的新型企业家。我省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影响深,创业文化先天不足。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仅制约着改制企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所以,在转变体制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群众都要转变观念,观念一变,潜力无限。要大力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实施全民创业,让一切创造能力涌动起来,让所有创业人才涌现出来,形成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