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05:55:37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1

晨光院秉承“ 以人为本、科技兴院 ”的治院方针,积极开拓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先后建成了国内装置能力第二、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单体和聚合物装置,国内装置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胶装置,以及无水氢氟酸、高纯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实现了有机氟产业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我院加快了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我院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院化工新材料应用面广、工程化技术瓶颈难度大等特点,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所、分析测试中心、计控中心、工程建设部、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科技图书馆等,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先后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多项部级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1 (1)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完善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具备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的技术服务条件,主要有:

—— 专用配套试验装置、应用研究设施等。工程技术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的多套聚合装置、400L-8000L透明搅拌传质及搅拌捣碎、研磨冷模设备、专用精馏装置、-35℃冷冻系统、蒸汽供热系统等,可开展不同聚合、后处理试验、以及精细化工品的研制。同时,工程中心还具有完善的氟树脂、氟橡胶应用研究设施,如大异型制件成型加工烧结试验、填充试验、电气击穿试验、加工性能测试、耐老化试验、树脂流动性试验、生料带拉带试验、挤出成型试验、推压管成型试验、分散浓缩液浸渍试验、喷涂试验、DSC树脂分子量测试、电子显微镜粒子形态观察试验、氟橡胶加工性能试验、耐低温性能试验、低温脆化性能测试、分子量分布测试、氟橡胶挤出、模压试验等。

——质检中心设施完善,拥有进口色质联机、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电子显微镜、门尼粘度计、流变仪、激光粒径仪等先进大型检测设备,可满足产品性能测试和试验控制的要求。

——设计所全部采用CAD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

——图书馆具有十万余册图书、文献馆藏,并订阅几十种期刊,建有现代化的宽带网电子阅览室、较完善的网络情报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注册用户和中国专利咨询会的金牌会员,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报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计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计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08年,我院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技术中心中试实验基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工作坚持课题目标国际化、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为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地位,我院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首,公开选聘主任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的技术职务体系,其待遇等同或优于同级别行政职务干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工作的热情。同时,我院注重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以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作用,科技创新项目人员结构实施优化组合,激励他们主动承担部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对他们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和评定。

我院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来院、送外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选送了6人参加了EMBA工商管理硕士,25人到四川大学参加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硕士的进修学习;与四川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了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和过程装备与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

1 2 3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硬、软环境,我院已初步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氟、硅领域的专家涉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应用验证和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专业。

3、承担的国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2006年-2008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5项、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6项,国家新产品研发项目3项,四川省专利实施项目2项,自立项目14项。

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瞄准国际氟聚合物的发展前沿或目前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如 F46/F40、PVDF等国内长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试技术开发,高纯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第二代改性悬浮树脂、高压缩比分散树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进入市场开拓期,经济效益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共完成10项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3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的验收,3项科技部项目验收,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验收。详见附表二。

制定各类企业产品标准30余份,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情况

主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对我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下:

①1500t/a氟橡胶生产技术②挤管用中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CGF2381 2 3 4 5 同时该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我院《温室气体三氟甲烷减排》CDM项目,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利用国产技术、装备,实现三氟甲烷减排的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所从事氟、硅材料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我院主导产品氟橡胶、氟树脂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我院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偏小,转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筹措力度还需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成果转化。

⑴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开发氟、硅聚合物高端产品

开发国内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改善国内氟聚合物领域聚四氟乙烯树脂一枝独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调整到50%以上。氟橡胶重点开发耐低温氟橡胶、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胶、F23型氟橡胶等特种氟橡胶;氟树脂实现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46)、聚偏氟乙烯树脂(PVDF)、可熔性四氟乙烯树脂(PFA)、膜用改性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40)、全氟磺酸质子膜树脂等高端氟树脂的产业化,成为国内品种最齐、综合实力最强的氟树脂生产企业。

有机硅方面,充分发挥我院在有机硅领域几十年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加强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开发,以苯基类特种有机硅产品为突破口,实现有机硅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⑵ 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发F40膜材料、全氟磺酸离子膜材料、四氟纤维加工技术,形成配套生产能力,满足建筑行业膜结构建筑、氯碱行业电解膜、工业过滤膜等目前国内急需,完全依赖进口满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胶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氟预混胶、氟混练胶新品种,逐步改善国内以生胶为主的氟橡胶供应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⑶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环保先行”管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国化工集团“零排放”的治企理念,强化安全责任制,按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加大对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量,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⑷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积极筹建部级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研究试验平台,努力承担部级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水平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延伸企业产业链。

继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把技术创新工作与群众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量化合理化建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奖励幅度。号召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合理化建议,使职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其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总结

1、专利申请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006年10月,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委托专业律师事务所对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并使之得到有效执行。切实有效地把专利工作纳入我院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院制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暂行办法》等。

3、建立商标管理体系,规范商标管理

我院注册了 “晨光”商品商标和“晨光”服务商标。“晨光”商标近几年来被四川省商标局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4、坚持“以名牌促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加强和规范“晨光”商标管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晨光”商标的国内、外商标注册与保护。积极开展“晨光”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晨光”牌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作。

整合质量、军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计量管理体系,建立“五标合一”管理体系。

5、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我组负责服务的片区为贺兰德胜工业园区,共十家企业。因其中宁夏泰益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在暖泉工业园区,宁夏银晨散热器公司地址搬到平罗,且使用人出差,本次共回访企业八家。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对既往服务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利信息检索系统应用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更新了专利信息检索系统数据库,并详细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使用情况以及企业诉求。

本次服务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以及研发人员。我们了解到,拥有自身专利的企业为100%,企业技术部门使用专利信息检索盘的占87.5%,其他部门使用的占12.5%,真正用专利信息系统盘检索到适合自身的有用信息的企业占37.5%,使用专利信息系统盘检索后转化为成果的占0%。

二、发现的问题

通过数据表明,这些企业都比较重视专利研发,但是拿到我们的专利系统盘后使用频率并不高,企业很难检索到有效的信息,能够转化为成果的就更少了。通过与企业的沟通,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由于人事变动,系统盘没有进行移交,新来的技术人员并不知情;有的企业工作人员领回系统盘后并没有向领导或是相关部门汇报,而是把系统盘锁进柜子甚至放在家里;有的企业并没有将系统盘交到研发人员手里,而是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保管使用,导致系统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2、使用习惯限制。企业在进行申报专利和专利技术开发时,相关人员还是习惯于通过自己的渠道得到相关专利信息。一般有三种:一是通过网络直接搜索相关专利信息;二是通过认识的渠道得到一些有用的专利信息;三是得到知识产权局的支持可以直接用他们的数据库得到有用的专利信息。我们的专利信息系统盘使用频率并不高。

3、行业局限。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何立荣老师向我们反应,由于地域差异,国外的饲料加工配方即便能够全部提供,在国内生产过程中,还是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依靠自主研发。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做枸杞深加工,但是由于行业局限性,国外的相关技术较少,专利信息系统的借鉴意义也不大。

4、可利用性低。很多企业表示,我们的专利信息系统机器翻译生硬,晦涩难懂;如今科技发展迅速,技术成果更新速度飞快,而专利信息系统缺少12—15年的专利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老旧的专利信息可利用价值较低;

5、缺乏沟通。自去年年底企业领用系统盘后,我们着重督促企业签订保密协议以及注册使用。我们和企业接触的次数较少,没有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并不多。另外我们自身关于专利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很有限,虽然能够熟练掌握专利信息检索数据库的操作,但是对于企业具体的需求并不能很好的提供专业服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大对科技信息推广应用“一站式”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的方式,将企业研发人员聚集在一起,交流使用心得,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

2、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企业人员变动较大,要加强联系,确保我们的专利信息系统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及时了解企业的研发动态,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处理好工学矛盾,积极学习,提高自己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3

同志们

今天,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刚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进展;四家创新型企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建设创新型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听后很受启发,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并受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委托,代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对开展试点的各个企业取得的成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近,总书记在青岛考察时,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理在广东调研时,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为我们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施了服务于“三农”和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受三部门委托,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谈两点意见。

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我们首批选择了103家企业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发展,扩大了试点范围,又选择184家企业开展试点。在目前开展试点的287家企业中,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科技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试点企业中既包括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环保企业。287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上缴税额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3%。科技部还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两年多来,各企业认真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试点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试点企业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大胆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吸纳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三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企业分类指导,分别对中央企业、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的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首批试点企业的评价。围绕创新政策和知识产权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面向试点企业的专题培训。中组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被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增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年的9300件增加到20*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软件企业的软件著作权授权量由638个增加到4371个,增加了近7倍;二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平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从20*年的545亿元增加到20*年的829亿元,增长了52.1%,约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24.6%;三是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从20*年的17.46万人增加到20*年的22.01万人,增长了26.4%;四是研发机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所有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一半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五是新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年的7402亿元增加到20*年的11772亿元,增长了59%;六是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20*年的27926亿元增加到20*年的4*13亿元,增长了45.7%,工业增加值相应地从7212亿元增加到9203亿元,增长了27.6%;七是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多数企业承担有国家重大项目或地方重点项目,企业处于行业或区域发展的前列,建有5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特别值得的是,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试点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员工捐款捐物,不少企业组织专门队伍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同时,各试点企业在抗击南方雨雪灾害、落实节能减排和支持奥运等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表现出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20*年以来,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选择了近2000家企业进行试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纳入规划,重点推进。二是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资委、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试点工作。三是政策措施实,支持力度大。不少地方从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地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试点开展以来,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推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回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历程,总结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体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和认识,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战略的思维、全球化的眼光、市场化的意识来实现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要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形成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坚持大力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重视和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有效支持、共同推进的局面。五是坚持政府引导,集聚创新要素。重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

二、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两年多来,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今天,在第一批开展试点的企业中有91家企业进入了创新型企业行列。这是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实践永无止境。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大,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初,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奇瑞等创新型企业时,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总体要求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一大批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努力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在工作任务上,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按照示范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的评价监测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政策导向及动态调整。

在保障措施上,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具体将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国有骨干企业创新友好型出资人政策。

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加强职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能力。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完善有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注重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努力形成更多的自主品牌。21写作秘书网

五是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在具有明确或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与重点科技项目。

六是促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促进运用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促进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七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八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和服务。

九是建立企业创新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企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的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十是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进行考核。完善奖励办法,在科技进步奖中对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平台给予奖励。

在工作要求上,已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的企业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实现持续创新。要巩固试点成果,把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或参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持续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试点企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试点工作力度。要按照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和落实试点方案,要重视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实施企业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4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和加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为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牵头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第二章认定

第四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第五条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企业两年内(指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5月15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

(七)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详见附件三)。

第六条认定程序:

(一)地方企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关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要求上报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见附件一)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见附件二)。

(二)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科技、财政、海关、税务等部门对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确定推荐企业名单。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科技部门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一式三份)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推荐企业名单抄报科技部、抄送同级财政部门、主管海关、国家税务局。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可按要求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直接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推荐企业名单抄送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三)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评。

(五)依据初评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择优进行综合评审。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进口税收税式支出的总体原则及年度方案、初评结果、专家评审意见等进行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七条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其控股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如具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条件,且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可申请作为该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申请材料和认定程序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第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认定结果(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以公告形式颁布。

第九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结果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之内颁布。

第三章评价

第十条依据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价。

第十一条评价程序:

(一)数据采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于当年4月15日前将评价材料报相关主管部门。评价材料包括:《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年度工作总结》(见附件四)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等。

(二)数据初审。相关主管部门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于当年5月15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价材料一式三份)。

(三)数据核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数据计算与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核查后的数据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形成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9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价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

2、连续两次评价得分在65分(含65分)至60分之间;

3、逾期一个月不上报评价材料的企业技术中心;

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最低标准(详见附件三)。

第十三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确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公告形式颁布评价结果。

第十四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从上报评价材料截止之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第四章调整与撤销

第十五条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其下属公司的原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应予调整,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从事业务领域与集团公司不同的,可调整为集团公司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从事业务领域与集团公司一致的取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不再单独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评价不合格;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

(四)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

(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涉税违法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调整与撤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公告形式颁布。

第五章管理与政策

第十八条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和评价材料内容和数据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材料的企业,经核实后,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三年内不得申请国家认定;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三年内不得申请国家认定。

第十九条因第十六条原因被撤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国家认定。

第二十条对于评价得分65分(含65分)至60分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警告,并由相关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负责督促整改。

第二十一条各直属海关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走私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海关总署另行通知。

第二十二条税务部门每年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第二十三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优惠政策一年。

第二十四条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停止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一年(从停止享受优惠政策公告之日算起)。

第二十五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30个工作日内由相关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企业更名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并公告一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二十七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异地分支机构需满足第五条第八款,并经核准后方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十九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每年要填报《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见附件五),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后于2月底前分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各省市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部门)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相应政策,开展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并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相应支持。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5

施工企业在实行经理负责制来进行工程建设管理时,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是工程技术管理。它是保证工程项目快速、低耗、优质进行的必要条件。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指挥系统以及技术管理的组织系统,结合相应的主要职责和具体的操作作法进,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工程技术管理;施工企业;

虽然工程技术管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由于它贯穿于施工到竣工整个工程的每个阶段,而且在全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项技术活动和要素进行相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也是一个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为了保证施工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且工程高质量完成,必须综合运用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地开展并组织技术工作,以保证良好的技术秩序,使工程既有经济又有质量和进度,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很有意义。

一、强化技术指挥系统,完善技术管理体制

1、提高对总工程师的重要性的认识

建筑工程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技术。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决策要果断,对企业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加以确定。在这项工程中,总工程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科技工作的指挥者,因此,在此过程中要重视总工程师整个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地位。总工程师必须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去,并且企业的领导者要高度重视总工的意见和建议。一旦做好了决策就让总工独立负责开展工程工作,不再进行干涉,尤其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要让总工进行决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妨碍总工职责的行为,这时企业领导要负责出面进行解决,并强调总工的权威。总工在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中有指挥和监督的权利。有关科技项目的立项及研究计划任务书等都必须由总工签批。总工有权负责人员的调配、奖惩与提升,这样,达到使总工真正有职、有权的目的,也因此保证了总工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明确总工程师的职权范围

由于总工程师应该具有参谋职权、直接职权以及职能职权,因此,作为施工企业的领导,总工必须全面负责施工的技术,并协助行政主管做好施工的管理工作。下面对三种职权进行简单介绍:

1)参谋职权

参谋职权一般针对在工程中所实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科技成果在本工程中的应用。在保证经济效益及工期的基础上实现工程的最优;通过相关的调查和预测向企业领导提出科技发展及技术引进方面的规划,对总体布置及其他管理活动提出相应意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等

2)直接职权

直接职权是指在国家技术经济方针、政策的要求下,结合上级颁发的相关技术文件、规范和标准,认真执行上级为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而颁发的指示文件;做好技术方案讨论会以及技术会审会的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一些不符合相关规范的工程有权令其返工;有权安排副总工程师,并指出其职能;领导企业的施工技术的实验和研究工作等。

3)职能职权

职能职权是指总工程师对施工进度、企业科学技术管理和单项工程等有关工作协调后,授权给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以便其顺利完成。

二、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工程技术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将工程技术处设在企业的一级。总工程师设在项目上,且由总工领导。同时,在总工下面设受企业工程技术科领导的专项的施工技术组。为了施工现场有掌管不同技术业务,负责现场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在施工技术科内部还增设一些工程技术管理岗位。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在施工的全过程都有很大作用,比如在工程投资控制,进度和质量控制方面等,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技术人员的配合。

1、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1)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图以及设计文件的校准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按相关规定对设计进行补充和修改。

2)负责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措施计划及相关技术进行编制;负责在设计和有关单位的配合下对下属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负责提供工程所需的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施工规范,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对下属单位发施工方案及时合理审批。

3)负责收集有关技术的星系,做好资料的汇总及建档工作;对试验结果进行汇编;坚持学习制度等。

2、加强团队建设

传统管理一般是以物为中心,而作为现代管理的工程技术管理的理念是人为中心,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的客观要求。因此,组织要尽量营造专业技术人员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自身发展与企业目标相结合的工作环境,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及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充分了解技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并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达到工优

质高效及低耗目的。在此过程中,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要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及相关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多种技能做到动口、动手能力兼有。企业要加大力度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技术,适合市场及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

3、推行现代管理手段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工程技术管理有更高的标准。因此,为了使企业长久生存下去,组织要不断吸取他人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合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广泛推行现代管理工具如成本控制与分析技术、网络计划技术、数理统计及运筹学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建立工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以上手段使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总论

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它为工程项目的快速高效完成的保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各方面的技术知识要求很高。因此,企业应当做好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质量的工作,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曾坤塔.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2007,(10).

[2]熊细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常见问题的探讨[J].2008,(12).

[3]郭方龙.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J].2009,(16).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政策措施;山东省

1、前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企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流企业发展模式正在向创新型企业转变[1]。Fast Company 网站了世界50个最佳创新型企业名单[2],排在前十位的是: APPLE (美国加州), TWITTER (美国加州), FACEBOOK (美国加州), NISSAN (日本), GROUPON(美国伊利诺伊州), GOOGLE(美国加州), DAWNING INFORMATION INDUSTRY (中国), NETFLIX (美国加州), ZYNGA (美国加州)和 EPOCRATES(美国加州)。排在前十位的世界最佳创新企业,除中国和日本各一个外,其余8个都在美国并且其中7个都在加州。加州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等),著名的科技创业企业的天堂――硅谷,这正证实了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企业的互相促进,彼此互动,共同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除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排在第7位外,我国只有两家公司入围:华为排在第18位,而2010年度它排在第5位;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则排在第46位。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核心力量是本区域的企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是关键,即转方式、调结构也必须有一大批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来支撑[3]。从企业层次上看,要实现区域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首先要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建设,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企业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包括企业产品创新)、 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力资本集聚、管理创新协同等创新资源集聚整合的示范载体,作为一个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风向标” 和区域创新能力的“股票指数”,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引导力量,成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

创新型企业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竞争中有充分的优势和持续创新能力。英国Christopher Freeman列举了创新型企业的十大特征[4]:(1) R&D能力相当强;(2) 从事基础研究或相近研究;(3)利用专利保护自己,与竞争对手讨价还价;(4)企业规模足够大,能长期高额资助R&D(研究与开发);(5)研制周期比竞争对手短;(6)愿意冒风险;(7)较早且富于想象地确定一个潜在市场;(8)关注潜在市场,努力培养、帮助用户;(9)有着高效的协调研究与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家精神;(10)与客户和科学界保持密切联系。

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即生成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运行系统有六个要素: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这六个要素相互制约,必须协调发展:当某一要素薄弱影响到其它创新要素时,它就成为需要重点加强的创新要素。那么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措施也要从促进上述六个方面的要素及其协调发展入手。

企业创新由市场拉动、科技推动、融资保障和政策激励四种动力推进。尽管创新型企业特有的内部组织结构决定着它的组织变化和异化[5],但外部(政策)环境的推动力量也是重要的因素。由于创新企业的成长有内在的脆弱性[6],因而政策激励作为来自企业外部动力变得十分重要。尽管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早在2007年就提出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五大措施[7],但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不同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不同的文化传统,要发展创新型企业还需结合本地区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推进战略、政策和措施。

自2006年科技部联合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同启动全国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工作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山东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的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山东省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共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位于全国前列。本文旨在基于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和现有做法的分析,结合区域创新理论从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战略框架高度,去探寻进一步发展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有效措施。

2、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成效情况

2008年4 月,山东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联合了山东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名单,正式启动了山东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底,山东省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共有35家,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市。山东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共培育建设364家,主要分布在济南、烟台、青岛、潍坊、淄博市等东部沿海区域。

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工作成效突出,2010年省级创新型企业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科技项目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创新型(试点)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019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这充分表明: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已经走到了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区域发展的前沿阵地,起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2.1创新型企业的规模和数量

山东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逐步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认定建设工作。截至到2010 年全省总共实施了三批次总共36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评选工作。2008年首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1家,2009年196家,2010年117家。截至到2010年山东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64家,已命名省级创新型企业62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63家,上市企业86家。

2.2创新型企业的经济效益

创新型企业是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能表征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载体。近几年来山东省创新型企业逐渐突现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带动示范作用,成为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的核心骨干力量。2010年山东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资产总额达11587.51亿元;工业增加值2673.49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2.33%;主营业务收入10111.70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2.09%;利税额619.80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6.37%;实现税后利润866.23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14.18%;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292.35亿元,占全省研发经费总额的40.59%。

从研发经费占比来看,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仅仅不到400家企业就已经占据山东省企业创新投入的40%之多,说明创新型企业创新战略和动力强,自主创新能力高。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比工业利润占比少2个百分点,说明创新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具有一定优势,并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比一般企业的高一些。

2.3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绩效

创新型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33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838项。可以从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科技项目获奖中得知,创新型企业的创新绩效较为突出。2010年创新型企业新产品(新服务)销售收入4601.8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要业务收入的5.50%。创新型企业截至2010年共获科技奖励(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27项,其中部级93项,省级334项。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研发项目协同效用,取得了较好的创新绩效。截至到2010年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人员97690名,占全省研发人员总数的35.48%。可以说全省的科技人才1/3之多都集聚的创新型企业中。在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中,企业共创办、建立研发机构643家,其中部级研发机构115个、省级研发机构491个、海外研发机构37个。牵头、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型企业达289家。

2.4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产出

山东省创新型企业中不断涌现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截至2010年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共申请专利1209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921件,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省的14.95%、23.06%。专利授权量为687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19件,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全省的13.36%、24.82%。

截至到2010年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7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99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305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53项。“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5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尤其是山东省“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塘库的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3、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山东省在全国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全国位列前位。必然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参考。本研究将从体制机制、环境政策、财税优惠、项目平台、人才融资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提炼出山东省在创新型企业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措施,来更好的促进我国各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3.1逐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山东省政府、山东省科技厅、各地级市科技局纵向联动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管理体制,省科技厅、财政厅、税务、经信委、总工会等相关部门横向协作机制。联合省财政厅、总工会,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完善。积极推动各地市建立创新型企业建设领导小组,支持出台创新型企业建设实施方案。体制机制的建设工作有力保障了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近几年建设工作,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建设各部门逐渐形成了各司其职、上下互动、配合协同的高效工作格局。省级部门科技厅、财政厅、总工会主要负责部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等建设工作;各市县根据当地市情、科情重点负责市、县级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工作。

3.2积极出台制订、落实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

2010年山东省政府印发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截至到2012年筹措资金20亿元,通过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并打造一批山东省创新型企业[8]。山东省各地市认真贯彻落实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9]95号)、《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鲁政发[2010]22号)等政策文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七个一批”工作目标中首先提出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使企业的创新政策环境显著改善[9]。

山东省各地市切实落实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各项建设优惠政策。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担保、信贷等融资机构,全面提升山东省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体系。例如经济欠发达荷泽市认真落实“技术研发经费税前列支”及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10家创新型企业2010年享受所得税减免达3400多万元。

3.3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一载体、两平台”建设工作

以科技项目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载体,创新合作平台与研发平台为抓手的工作思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进行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截至2010年山东省创新型企业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了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00多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840项左右。获科技奖励(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430项左右,其中部级93项,省级334项。其中,山东如意科技集团、烟台万华集团等创新型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创新型企业的合作平台建设工作方面,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研究基地等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手段,优先支持由省、市创新型企业牵头或主要参与的联盟构建,截至到2010年总共鼓励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新型企业达289家。山东省积极推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共同建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实验仪器设备共享等多种合作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例如:烟台市广泛吸收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之路。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

在创新型企业的研发平台建设工作方面,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共创办建设研发机构643家,其中部级研发机构115个、省级研发机构491个、海外研发机构37个。主要集中在先进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例如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是我国第四个最高水平的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济南中心,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山东)、国家山东新药孵化基地都成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

3.4大力打造高端人才与人才团队建设相结合的企业人才体系

山东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技术创新高端人才工作。在申报国家“”“、山东”泰山学者“、各地高端人才计划中对山东省省级创新型企业优先支持;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研究基地等知识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逐步提升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一站两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的主要载体,积极支持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工作。逐步提升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以“山东省海洽会”创新服务窗口平台,优先支持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人才。围绕“才尽其用”的工作思路,在科技项目配置、人才流转机制、人才管理体制等方面创新组织体制机制。以开放创新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山东省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工作、创新方法培训班、知识产权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升山东省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人才培训工作水平[10] 。

3.5切实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构建高效的投融资体系

在省政府和省科技厅的积极推动下,设置了省、市、县三级创新型企业融资贷款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2010年以来,省级、市级财政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围绕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主导优势产业领域重点扶持创新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活动。例如济南市围绕《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做好相关项目审批、统计和指导服务工作。从2008年到2010年,济南市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3亿元左右,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免税额4.4亿元左右。

在投融资体系方面,山东省各级政府以建司、科技贷款、担保公司、风险投资等方式积极参股各类担保公司、典当行、风险合资公司、融资企业,不断发挥政府财政支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全社会的各种资本资源,构建山东省企业投融资体系。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举办银企洽谈会等活动,努力搭建创新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的平台,并逐步引进培育企业研发风险投资。例如烟台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种子引导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4、结论和讨论

技术创新工程将成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成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突破口,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举措。作为技术创新工程核心之一的创新型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点,是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价值实现的自主创新典范。虽然我国创新型企业建设启动较晚,但通过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建设工作,不但极大促进我国各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而且起到了依靠科技创新获取核心竞争力,迈向高端产业链条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亟需解决,例如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可行,如何将这些指标纳入区域创新整体评价体系[11]当中。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评价标准是否应具有一些差异;创新型企业在区域创新三螺旋[12]中的战略定位和内涵范畴仍需清晰界定;创新型企业是否应纳入到高新技术优惠政策框架体系中;创新型企业是否应建立一些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以更好的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Kumpe P. Towards the Innovative Firm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4(1):38-44.

[2]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2011,省略/most-innovative-companies/2011/ .

[3] 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2010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 Freeman, C. Un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M]. London: Francis Pinter,1982.

[5] 王志刚,杨亚达.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演进轨迹与特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3(4):88-92

[6] 刘洪德,史竹青.创新型企业成长脆弱性探析[J].情报杂志,2010,29(2):193-196

[7] 科技部,五大措施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most.省略/kjbgz/200702/t20070227_41530.htm.

[8] 科技日报 省略/ .

[9]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 sd.省略/ .

[10] 山东省科技厅网 sdstc.省略/index.jsp.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延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人才支撑

[中图分类号] G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1-39-3

Research on Yanbia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Statu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Xu Shaohua Wang Qi Jin Zhequan

(Yanb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Yanji Jilin 13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Yanbian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Yanbian by implementing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support system and perfect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so on.

Key words: Yanbia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structure; talent support

h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面对新的形势,正确认识延边州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提升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延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延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边州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产业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1 着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截至2014年末,全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户,实现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50.448亿元,出口创汇5 089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接近80%。科技型企业达到169户,年产值超过50亿元,其中16户列入全省“百户科技企业”。全州获得省级科技奖项4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9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9项,州级成果验收65项;申请专利1 810件,授权专利1 363件,年度申请量与授权量多年连续保持全省第三位;4个专利项目荣获首届吉林省专利奖。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创新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新增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1.2 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

围绕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建立了吉林延边农业科技园区(部级)、延边医药健康产业中试基地、延边敖东医药科技产业园、延吉朝鲜族特色食品产业园区、安图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产业园区等;建立了以延吉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珲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敦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及省级大学科技园--延边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13年,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立珲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延边、长春、吉林三地科技部门共同建立了长吉图区域科技合作组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合作举办中韩技术转移大会,为长吉图地区与韩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2011~2014年,中韩技术转移大会共推介664个项目,签署协议81项。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孵化器、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模式正在延边逐步形成。

1.3 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引导和激励高校、科研院所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方向,把延边州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市场、地区和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模式。目前,全州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15年召开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9所省内外高校和中科院长春分院及3个研究所的40多位领导和专家,以及全州组织的260余户各类企业参加,参会人员达360多人,高校、科研院所与延边企业共10家单位在会上签约。

1.4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

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延边州注重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引导投入、后补助、招标创新、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新型的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带动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一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举办“省级金融机构投融资说明会”、“省级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企业发展银企对接大会”等,为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沟通、合作的平_。二是举办“新三板上市说明会”,推动企业上市融资。三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对延边州支柱产业和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当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企业给予专利保险全额补贴,为延边州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保驾护航。

1.5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延边州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州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延边州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延边大学和农科院、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分配机制,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的重要事项,对股权和分红奖励方案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协调监督。参照《吉林省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了延边州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了州本级科技项目资金的管理。发挥企业在技术市场的主体作用,建立了企业科技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或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企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创立研发机构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对初次认定的省或部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给予10万元资金补助,对其研发的成果转化申报项目优先给予支持,推动了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融合。

2 延边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产业发展结构不优,生产成本资源能源消耗过大

201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为8.3:51.3:40.4,产业增长速度大体上处于“二、三、一”的状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48.9:49.6。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达到822.4亿元,同比增长23.7%,而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分别上涨33.5%、26.3%和36.1%;全州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0%,而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购销剪刀差达1.8个百分点。2013全州能源消费总量为 760.38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为438.63万吨标准煤,占全州能源消费总量的57.69%;单位GDP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此外,新技术产业程度低,产业规模未能担负引领重任。从电子信息产业看,2010年延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76 882万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1%,但2013年(100 441万元)仅占1.08%;利税总额仅占制造业利税总额的1.29%[1]。

2.2 基层科技工作薄弱,高科技资源和人才严重缺乏

2013年延边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5 804人,占全省总量的4.17%;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 339人,占全州科技活动人员的57.525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计2 288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89人,占25.74%[1]。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等,工业企业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与技能不匹配,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管理队伍以及科技中介服务队伍方面的人才缺乏统计数据,但从定性分析上看,这类人才比较少。

2.3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科技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较弱

县市间缺乏统一科技规划设计,协调发展难度大;项目合作不够密切、产业对接较弱,主要行业、企业的配套大都局限于本地,技术、人才的使用等缺乏相互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割裂明显、落差较大,产业同质、同构化状况较为严重[2]。中心城市延吉市不仅未能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还呈现对周边资源的“虹吸效应”。这也是延边整体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2013年,经济总量居前三位的延吉、敦化、珲春三市的生产总值总和、地方级财政收入总和分别占全州经济总量的71.90%、64%,分别是经济总量居后三位和龙、图们、龙井三市总和的4.5倍、4.9倍。县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延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经济总量居末位县(市)的7.9倍和8.4倍,其经济总量也比县域经济居后5位县(市)的总和还多[4]。

3 提升延边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3.1 实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升技术产业水平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用创新成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由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来支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5]。

3.2 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动力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在创新中培育人才。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采取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实行“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培养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工程实用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要注重培养“工人型专家”,着力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6]。

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中凝聚人才。深化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通过适度的政策倾斜,引导带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发掘与培养,积极遴选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任务。

完善人才创业激励机制,在创新中留住人才。营造识才、纳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方面提出先行先试的新举措,吸引众多“良禽”择木而栖。善于以市场化机制激发人才创新的动力,既纳天下英才而育之,更聚创新人才而用之。正确处理好科技人员本职工作与兼职创业之间的关系,在确保队伍稳定的前提下,允许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特长从事兼职创业活动。

3.3 完善区域科技发展政策,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制定中心城市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提升中心城市―延吉的科技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企业孵化、产业辐射、产业带动等功能效应。制定资源富集地区的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敦化、安图、珲春、汪清等地矿产、油气、水电等资源富集,要加大政策导向,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制定贫困区域科技发展能力提升政策。龙井、和龙、图们等地经济实力薄弱、科技实力不强,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优化产业错位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延吉、龙井定位于溢出、疏解、转移,承载引领、带动、辐射、输出的功能,着力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促进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升级延伸;珲春、图们、和龙定位于溢出、承接,承载服务、纽带的功能,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中心,扩展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合作;敦化、安图、汪清定位于承接、调整,承载服务、保障的功能,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和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延边州统计局.延边统计年鉴[M].深圳: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2014.

[2] 李铁.延边州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6):145-150.

[3] 延边州发改委.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R].延边州发改委,2014.

[4] 延边州发改委.延边州经济运行分析[R].延边州发改委,2014.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8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借鉴兄弟市州成功发展经验,市高新办在2015年立足本地实际,紧跟产业技术发展步伐,努力开拓,扎实工作,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现对2015年全年工作进行总结。

一、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总结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放缓。据统计,我市前三季度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346.97亿元,同比增长-10.47%;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0.93亿元,同比增长-9.5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6.42%;预计全年高新技术总产值突破535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0亿,同比增长5%。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54家,有6家企业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且进入公示期,年底有望突破60家,基本形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二、2015年工作总结

   1、研究确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市高新办组织开展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初步提出将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二大重点领域,将继续加大对这二大产业的重点扶持,推进相关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为推进产业转型、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主抓科技项目建设

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市高新办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企业申报

各类科技项目,其中推荐6家企业申报省2015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申报工作,湖南天益高技术材料承担的“梯度结构新型硬质合金辊环及其应用研究”和湖南华南煤机承担的“高性能刮板输送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均获100万专项资金;推荐湖南回春堂药业等5家企业申报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引导专项。通过对这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旨在促进我市科技进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指导、培育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市科技局组织工作人员继续积极配合省科技厅关于针对本土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对全市已认定的5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并到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就其存在的不足和现实的困难给予指导和帮助,将认定指标关键数据不合格的企业,列入整改对象并后期追踪。同时,大力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推荐6家和8家企业申报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原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工作,6月中旬共推荐11家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工作。

4、及时认真完成省厅和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根据局党组的安排,我办今年继续承担省厅和市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新的统计和落实工作。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我办工作人员围绕指标的考核情况,召开了县市区绩效考核指标分解任务动员大会,密切关注重点企业如华菱涟钢、冷水江钢铁、锡矿山闪星锑业、娄底中兴液压和娄底中源新材料的经营变化,充分挖掘潜力,保证上述两项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排名前10的目标。

5、沉入企业做好民间融资化解和稳控帮扶工作

根据局党组安排,我办承担娄底天源卫星民间融资化解和稳控帮扶工作。自去年7月份进驻该公司以来,我办工作人员与开发区帮扶队联合召开企业民间融资化解和帮扶稳控工作专题会议,就各部门和工作队任务进行部署和分工,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协调机制;与会双方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负债情况、盈利能力、负债人数量和金额已进行初步摸排,开展债权登记,搭建了企业和债权人平等协商平台,并初步制定好还本付息方案;多次协调工商银行娄底分行和企业的关系,帮助解决企业向银行贷款,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并向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城建投和市节能办等多个部门协调推荐公司新研发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争取将其优先纳入建筑节能政府采购工程项目。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9

宜宾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辖两区8县,总幅员面积13282km2,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50mm~1168mm,年平均日照数为1000h~1130h,无霜期334d~360d,境内江河纵横,岷江、金沙江交汇形成长江,海拔500m~2000m的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仅占8.1%。宜宾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竹类生长,为发展竹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宜宾竹产业发展现状 宜宾具有悠久的栽竹、用竹、食竹历史,竹文化的发掘较深入,竹产业链相对完善,竹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具备与酒、茶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潜力。 1.1竹资源现状 全市现有原生竹种13属58种,主要有慈竹、黄竹、楠竹、苦竹、水竹、西凤竹、绵竹等,近10多年来又先后引进栽培杂交竹、麻竹、甜(苦)龙竹、巨竹、粉单竹等优良竹种,为四川竹种资源富集区域。截止2010年底,宜宾市竹林面积总计183223hm2,其中毛竹7320.4万根,慈竹栽植面积42106hm2,占总面积的23%;硬头黄36284hm2,占总面积的19.8%;毛竹25635hm2,占总面积的14%;撑绿竹22945hm2,占总面积的12.5%;绵竹7139hm2,占总面积的3.9%;麻竹3627hm2,占总面积的2%;西凤竹2583hm2,占总面积的1.4%;方竹1701hm2,占总面积的0.9%。已建成的世纪竹园栽植有宜宾适生竹类近300种,为竹知识科普和教学基地。 1.2竹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宜宾市竹产业总产值36.9亿元,竹产业就业人数168464人,全年农民收入5800元,其中315元来自竹产业。竹产业发展现状为: 1.2.1一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截止2010年底,全市建成竹林基地183223hm2,其中长宁县竹林基地面积41840hm2,其次江安县竹林基地面积为30834hm2,竹林面基地积相对较多区县为宜宾县24078hm2,屏山县20823hm2,兴文县14702hm2。按用途分类,纸浆竹林116993hm2,占总面积的63.9%;笋材两用竹林40425hm2,占总面积的22%;笋用竹林8717hm2,占总面积的4.8%;生态公益竹林8598hm2,占总面积的4.7%;材用竹林8490hm2,占总面积的4.6%。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基地培育、种植、采集在内的一产产值共计8.1亿元。 1.2.2二产业竹加工初具规模。全市竹加工利用已突破了竹簧、竹雕、竹编、竹刻等传统加工利用领域,发展到造纸、建筑、轻工、食品、家具、包装等行业,已形成以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建材、竹工艺、竹食品五大系列的竹加工体系,现有宜宾纸业、天竹公司、华盛纸业、竹海纸业、长顺公司、升达地板、盛园笋业等一批加工企业,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主要产品有新闻纸、包装纸、复印纸、打字纸、草纸、竹工艺品、竹家具、竹筷、鲜切笋、保鲜笋、笋干、笋片、笋丝及罐头盐渍笋等。截止2010年,全年竹加工业实现产值19.2亿元。 1.2.3三产业竹生态旅游前景良好。竹生态旅游与竹文化紧密相关,竹生态旅游作为竹三产业的重点,正在蓬勃兴起。全市现有蜀南竹海、兴文僰王山、江安仁和杂竹海、长宁梅硐石竹海、屏山龙华、宜宾县越溪河等竹林景区景点,以蜀南竹海竹生态旅游最具规模。截止2010年竹三产业实现产值9.6亿元。 2存在问题与不足 2.1竹产业总产值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截止2010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36.9亿元,一产8.1亿元,二产19.2亿元,三产9.6亿元,三产比例为22∶52∶26;浙江安吉2008年竹产业总产值108亿元,三产比例为7∶59∶34。对比发现,我市竹林基地面积是浙江安吉的2.5倍,竹产业对资源消耗的依存度明显高于浙江安吉,林产品附加值不高,三产比例太低。同时,一产业中宜宾适应性很强的绵竹比例仅占总面积的3.9%,品种结构仍需调整;二产竹加工偏重于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笋加工、竹地板、竹人造板占有比例较小,竹炭和竹保健饮品暂为空白;三产业过度依赖蜀南竹海和兴文僰王山的门票收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全,竹生态旅游没有充分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竹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力度不够。 2.2经营技术差,森林质量不高。截止2010年底,宜宾市低产竹林面积69552hm2,占总面积的38%,低产竹林亩单产常见为0.5t~0.8t,除部分地方自然地理条件差这一因素外,与林农经营管理水平低密切相关。竹林质量不高表现在上述品种结构不合理外,与内陆地区长期粗放式经营林木的传统习惯分不开。浙江安吉及福建建瓯等地采用现代经营技术,对竹林精耕细作,每hm2产竹片45t以上;我市林农(内陆大部分地区)多采用传统经营管理方式,通常在初次栽植时使用底肥,栽植成活后不再进行追肥、松土、抚育等措施,基本没有使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对竹农的宣传培训还不到位,竹农对竹产业发展致富的信心仍然不足。 2.3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乏力,竹业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新兴产业企业。全市从事竹业加工企业共计175家,产值上亿元的仅有5家,上5000万的有3家,其余大多为微、小企业或者作坊,全市涉竹企业基本没有研发团队。 2.4资金投入不足,科技队伍参差不齐。截止2011年,落户宜宾直接用于竹业科技的资金不足500万元,各区县对竹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人员使用存在一岗多责,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不够,导致科技支撑竹产业乏力。 2.5缺少竹产业集群(园区)。在宜宾市目前主推的13个工业园区中,缺少以竹类加工利用为主的园区。走访调研长宁、江安、南溪,我们的竹加工企业零星分布,不具备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还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宜宾竹产业目前重点还是污染较重的竹浆箔,缺少竹地板、竹炭、竹保健饮品等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基本没有出口创汇企业和品牌。 3宜宾竹产业发展对策 3.1理清思路,提高认识 #p#分页标题#e# 以“低碳环保、循环高效”为理念,围绕建设“川南竹产业经济带”的目标,坚持把竹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全竹利用为手段,以加工销售为重点,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巩固竹浆造纸、竹藤家具、竹建筑建材、竹生态旅游,拓展竹纤维、竹炭、竹保健饮品产业,全面提高竹产业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将竹产业打造为宜宾市的支柱产业。为把宜宾市竹产业建设成为川南竹产业经济强市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竹业特点,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谋划,突出重点,促进笋竹加工业发展,提高竹业整体经营水平,加快推进竹产业化进程。 3.2与时俱进,完善规划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德班气候峰会和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我市过去发展竹产业的规划应与时俱进,修改完善。 3.2.1积极组织修订全市竹产业中长期总体规划,把竹林固碳、碳排放、低碳经济、竹文化产业发展等内容及其发展措施增加到规划当中。 3.2.2针对竹加工业总量不足,产品单一的情况,提升科技引领能力,将科技创新与延伸产业链结合好,着力开发竹加工新产品,努力实现从用竹秆到用全竹的转变,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3.2.3打好蜀南竹海旅游这张牌,充分发掘竹观赏性与文化性,弘扬竹文化,拓展第三产业,围绕蜀南竹海创建更多知名品牌,发展竹质旅游商品,完善竹生态旅游各要素。 3.3科技支撑,培育资源 3.3.1建立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宜宾市创建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打造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将竹类新品种、观赏竹类、现代育竹技术、竹加工工艺及其产品集中展示;引导企业向项目区聚集,建成集生产、研发、展销、科普、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 3.3.2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做好引智工程,积极做好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有专利技术,在竹类加工领域具备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到宜宾工作;二是增加科技资金投入,做好项目储备,结合当前实际,积极争取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三是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推广和培训。 3.3.3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将全市林竹产业丰产栽培技术形成工作手册,整合历年林业科技科研工作经验,结合宜宾实际,编著宜宾本土实用的竹产业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印发成册。成立科技服务宣传小组,逐年开展培训,增强林农发展林竹产业致富增收的意识。 3.3.4加强科学指导,提高竹林的集约经营水平。通过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竹山地力和经营质量,推广和普及科学留笋养竹、竹林施肥、竹山灌溉等措施;加强林业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加大丰产高效竹林培育,继续对丰产高效竹林示范片和示范户建设给予适当奖励或扶持。 3.3.5发掘观赏竹资源,培育绿化观赏竹基地。随着省委“两化互动”战略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对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景观竹市场前景看好,我市方竹、龟甲竹、花毛竹、佛肚竹等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竹种,具备开发价值。 3.4培育龙头,提升效益 3.4.1加强宏观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规模和产品质量;采取扶大限小,控制资源外流,鼓励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鼓励目录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高科技附加值,重点扶持竹纤维、竹炭、竹保健饮品、竹林地经济综合开发等。 3.4.2强化科技兴企,扶持竹加工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以校企合作形式,引进科研院所专利技术、人才、项目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研发竹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全竹利用,全面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并适时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4.3培育领军企业,扶持企业转型升级。适应竹产品市场的需要,科学地优化产业构成和产品构成。将现在的竹浆造纸、竹藤家具占绝对优势,调整为竹炭、竹饮料、竹纤维、竹食品等并存,进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格局。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争创一批宜宾、四川知名品牌;培育领军企业,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本地企业与江浙竹产业发达地区企业联姻,借助品牌和技术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 3.5完善服务保障和支撑体系 3.5.1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宜宾市竹产业协会的职能,逐步形成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企业横向交互链接、多方共赢的竹产业发展格局,既促进基地建设,又带动竹农致富。协会要组织全市笋竹加工企业开展比规模、创品牌活动,积极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校、市科协的衔接,做好笋竹精深加工项目的筛选和项目库的建设工作,为促进全市笋竹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协会要狠抓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竹产业网络及时竹产品信息、宣传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推动竹加工企业创品牌工作。 3.5.2完善金融保险业对竹产业的保障服务功能。加大信贷投入,大力扶持竹产业发展,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林业建设,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扶持竹产业龙头企业,对发展竹产业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竹产业龙头企业对产品、基地等参保投保。 3.5.3加强林区道路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引导竹加工企业、乡村组织、以及鼓励竹农集资、投工投劳、以竹换路等办法,加快林区道路建设。#p#分页标题#e# 3.5.4健全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借鉴江浙、福建等地做法,运用国家对部份竹制品提高出口退税和增加单列关税项目的优惠政策,鼓励笋竹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加工产品档次,走精深加工和贸易出口的路子,占领国际市场,提升笋竹加工产品效益。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10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1、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也令各大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技术管理作为一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建筑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因此他们将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益的长远目标细化为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具体目标,意图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强化,确保建筑企业各项施工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切实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并有效提升各项劳动生产效率。针对建筑行业这一全新的发展格局,笔者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企业的整体形象、信誉以及其综合的竞争潜力。因此在当今,建筑工程必须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条件,施工装备以及企业全面技术力量的综合支持。随着建筑行业的创新式发展,一些崭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与设备材料不断涌现,这也进一步导致建筑企业承担的新工程具有结构更加复杂、功能需求更加特殊、装修设计更别具一格的特点,这些丰富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施工生产技术水平的节节提高,而这一现状则令施工技术的高水平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令现场的各项施工管理进程开展的科学有序。管理体系的人员因素应全面包括建筑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各专业施工人员等。在总分包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还会具体涉及到各分包企业单位的协作管理以及与各平行承包单位的技术沟通、交流合作与紧密衔接,因此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应科学依据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结构中规定的管理关系完善建立以项目总包为核心,总包、分包密切合作,以总包为指导开展分包,总包联动分包运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还应科学开展事前控制规范与事后总结管理,明确相关技术管理标准与施工操作规程,科学指导现场施工及作业活动、明确施工人员的作业程序、科学施工方式、相关工种技术要领,确保施工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并令各项施工设备做到及时检修,合理控制因设备不良破坏造成的施工投入成本增加。对各项投入使用的施工技术我们应做到科学的总结与记录,全面涵盖各生产材料的特点、构配件状况,建筑工程使用的各项用品,并对施工质量的实验检验做好相关测定记录,对图纸的会审与设计交底及各项设计变更做到实时记录,并就工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事故的分析处理资料进行完善的归档整理,从而有效反应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项真实数据。

4、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1合理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职责,切实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规范的企业施工管理离不开制度建设与施工的强化支持,因此我们应科学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部门,完善履行技术责任制,令各级工作人员权责分明、配合默契。再者我们应全面组织全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相关部门的技术干部人员学习现行的施工建设技术规范,尤其注重对施工环节与规范验收环节的学习,令他们合理明确各个施工环节中分项施工技术要求,科学的施工方式与质量控制标准等,从而心中有数的组织科学的施工验收、技术评定与管理。另外我们还应通过完善组织全企业对施工管理方式、管理经验的深入学习、定期开展相关施工技术培训与交流从而不断提升建筑企业施工管理水平,令工作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不断强化,完善掌握对预见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令各项施工建设的质量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发扬施工技术民主性、全面鼓励施工技术革新是调动施工技术人员主动探究、自主进取、善于发现施工建设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开展全员性的技术创新、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活动,在高效的技术探索管理中合理解决施工建设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令建筑企业占据行业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4、2认真贯彻履行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一切施工技术充分发挥优势价值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应在管理实践中有章可循的开展秩序化管理。首先我们应通过细致的阅读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了解、熟悉各项图纸会审制度、相关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总体施工场地的平面图,对施工图中的技术交底制度合理明确,并就产生工程技术变更时如何进行联系单的科学管理进行细化了解。同时我们还应掌握如何依据制度标准对施工材料、半成品的试验环节与质量检验进行科学控制,如何对施工建设的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检查与验收管理,如何科学的评定工程质量、如何对工程的结构设计进行完善的检查与验收,如何科学开展竣工验收与工程技术档案的管理等。

4、3强化对施工技术工作的科学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需要管理人员持之以恒、责任明确、目标清晰的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切实履行技术责任制管理来充分发挥对技术工作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合理调控与规范指引。首先我们应依据国家与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政策,结合建筑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修改与贯彻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同时在实际生产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与补充,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开展各项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时我们应科学建立定期检查核查制度,合理开展对阶段项目施工的总结与评价,并全面记录检验记录成绩,令企业员工在有效的成绩比拼与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中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与科学、创新的施工精神。再者我们应依据建筑单位合理提升经济管理效益的最终目标科学实行行政与经济管理手段紧密结合的管理方式,努力培养与提拔精英业务技术人员,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加强自身建设、为自己树立良好职业规划的全面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