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素养十篇

时间:2023-04-02 14:29:18

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 教学音乐素养

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手段和方式,是人内心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音乐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版块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学生全面、均衡、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目标,可见,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因为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关系着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优劣,同时影响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本文中笔者试从音乐素养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缺陷、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音乐素养学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以及乐器演奏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人们抒感、放松身心、拓展思维、增进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对于正处青春期、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良好的音乐素养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则更有利,提高音乐素养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放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遨游,尽情释放,健康成长。

二、现阶段中学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缺陷

(一)从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看,学校普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而我国现行的高考体制将音乐课程排除在外,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导致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程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太短,而课程要求上又有许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或者只是注重对单种乐器演奏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的时间展开对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重点培养,如此教学会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成为被动的接受技能,而对音乐内涵无法领会,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压力增加,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受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只是副科,从而对音乐课程不重视、不关心。大多数父母为孩子报音乐辅导班也只是想学习一门乐器,希望孩子多一项特长而不关心孩子是否有兴趣,对于能否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则不关心或者是根本没有意识。然而对于有兴趣真正喜欢音乐的学生来讲,也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艺校或者仅仅是喜欢流行音乐,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的文化内涵及背景的认识、欣赏能力较差。

三、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作为音乐学习及音乐教育的基石,因此对于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音乐素养,教师要以学生喜欢的音乐形式为重点,拓宽音乐学习思路,讲述与音乐有关的名人轶事、典故等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兴趣,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现象。

(二) 音乐素养的提高关键在审美意识的提高

著名雕塑家说过:“我们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音乐素养的提高本质在音乐审美意识的提高,而学生的审美意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能力培养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站在导演的地位上,引导学生投入到欣赏、表演、创作的多角色活动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中学生对音乐追求的不同需求和现有多元化教学内容去实施教学规划。任何教学都不能脱离实践活动音乐素养的培养更是和实践紧密相连的,要让学生在吹拉弹唱的练习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技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同表现的比较、分析、归纳才能与音乐的理论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

(三)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自身条件的参差不齐,高中之前接受的音乐教育基础不同,导致对音乐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但是教师的音乐素养教育却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创作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不同学生的音乐才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当中,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享受音乐的快乐。

(四) 发展探索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在高中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搭建创新探索平台,激发学习的创新能力。例如,旧曲新词,让学生对以往的歌曲、名曲甚至是流行歌曲填写自己创作的词,创作音乐剧,自导、自演等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创作。

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化成就,而高中阶段音乐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学习与培养不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关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中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关键,是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音乐素养的培养对提高中学生素质,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新荣.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5,(01).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素养篇2

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艺术情操、思维创新等帮助,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其人文修养素质教育。高校应注重如何利用教育活动平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人文素养;音乐教育;艺术

人文,可以确定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则是“能力”和“精神”相结合。故,“人文素养”,则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知识层面,和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音乐素养是提升人文的重要部分,近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音乐是最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美育艺术方式。对于如何在人文素养中培养其音乐素养这个论题,开设音乐欣赏课、组建校合唱队、舞蹈队、管乐团和民乐团等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究现状,重整教育

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国内,专业教育以及专业课程的繁重,导致大学生在没意识的情况下,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礼仪、音乐欣赏等一系列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极度缺乏重视。高校对于审美艺术类型的培养不外乎以下三方面:公共选修课,社团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审美艺术,既要有理论基础做铺垫,又要高于一切基础,而高于理论基础则意味着要结合历史背景、作品方向、作者意图和个人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升华成感受者的个人体会。所以审美艺术,既要基于理论,又要高于理论。关于如何让大学生体验审美艺术,这个课题对于音乐老师一直是个难题。任课老师在课程中安排专题性艺术讲解,利用多媒体和电影的结合运用,让学生对这个专题有多面性的理解。例如,关于芭蕾这个主题。从芭蕾的历史,图片,现况等,让学生有大体的概念;而后,视频说明芭蕾的分类,学生可以从“芭蕾”的名词形态过渡到动词形态;结合主题电影,透过伴奏音乐,在剧情基础上加以分析,让学生对“审美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理解。

二、结合研究,探索创新

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人脑以α脑电波为主时,大脑的潜意识大门打开,潜意识和意识的大门敞开,注意力集中;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左大脑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以上种种研究发现,α脑电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神奇功效:激发潜在能力、提升记忆效果以及发挥灵感及创造力。对于在学生涯探索的学生来说,社会每一天都在更新,每一天都有进步,然而在新发现的问题面前,他们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记忆效果和创造灵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作出贡献。

三、团体合作,协调同步

现代的大学生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合作协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的工作平台需要的是利用合作协调的关系来维持正常工作运作,而非自己一人独立完成。关于协调的训练方式,一般来说,平时不管做什么,都是以右手为主,甚至只使用右手,左手的利用率不高,协调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左手乃至全身的平衡协调能力都存在缺失的程度。而对于合作而言,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合作性的重要一员。在社团排练当中,任课老师开始会以左右手一起运动,还要注意相互配合,同时开发了左右脑,也锻炼了协调能力。排练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练习,每个学生对节奏、节拍的定位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合作协调能力一般较低,故而在开始的训练当中,任课老师需要和学生有一个对起拍的共同节奏点,而且在多种乐器或声部的合作当中,如何配合,协作更是对非专业类的学生有着一定的难度,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前期指导过程中,从慢到快的过渡,学会在演奏的同时分出一个耳朵去聆听整体的节奏和乐段。

四、协调配合,精神集中

在学习乐器初期,学生的整体表现多以把握简单音符组合的练习曲为主,随着练习时间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散,节奏不稳,错音出现等情况间接影响整体的练习。技巧熟练取决于不断地练习,一个错误可能需要上千次的重复的正确练习才能完全掌握,做到“得心应手”。在演奏时,眼要看乐谱,耳要听音乐,手指乐器上准确的移动,身体需要支撑手部运动,带动手臂的运动。演奏时既要记谱,还要掌握力度、节奏等。这种思维多向性的艺术练习以及对脑、眼、手的协调配合最终可练到“得心应手”的程序。弹奏时由于音乐曲目的无穷变化,都能起到训练听觉敏锐和思维反应的良好作用,同时就能刺激大脑感应细胞以增进注意力的集中。美国早于1967年,著名的唐歌伍德发表宣言,宣言称“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构建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鉴于学习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倡议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反思现代教育理念,不再只重视于对专业技术的培养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更是与其息息相关。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让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里探索、寻求帮助,以达到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和.浅谈音乐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探索.2001(10)

[2]马兰霞.音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性[J].宁夏教育.1999(10)

[3]张立驰.试析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4]席向阳.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音乐天地.2005(02)

[5]王红政,陈乐英.活动教学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J].校园歌声.2009(12)

[6]朱红雯,卢宗平.音乐天空中的另一片蓝天——音乐课外活动之管见[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03)

[7]朱咏北,郭声健.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J].中国音乐教育.1999(06)

[8]李靖.开发右脑的灵丹妙药——音乐教育[G4].吉林教育.2008(05)

[9]卢雪珊.唤起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J].音乐天地.2005(08)

[10]刘元平.偏失与重构:对高校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再探讨[G4].教育与现代化.2007(04)

音乐素养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 新课程 学生

高中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课程的开设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一观点的提出,使中小学音乐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传统音乐教学中那种只注重音乐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只注重少数音乐尖子的培养,忽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现象将不复存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教材以新课标为基础,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教师、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开发音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一、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设施,保证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大家都知道,环境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音乐的熏陶、学习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妥善地布置音乐教室,给学生一个学习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良好氛围。比如将音乐室进行了装修,墙上挂着一副大型图画,地面铺设了彩色胶块,上面摆放了几张低矮的方桌,供学生放乐器、头饰,表演时又能当道具使用。课堂上,学生可以坐在、跪在地上,可以维在阶梯座位上,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整个教室充满着温馨、和谐的气息。

为培养学生的表演、演奏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必要的乐器是必不可少的。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建议学校或者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购置必要的乐器,积极利用好学校已有的各种乐器。如闲置多年的电子琴、手风琴,有些学生还买了容易演奏的口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手中都有乐器,他们或合作伴奏,或独奏,不仅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还给那些在外面学习乐器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他们常常提前预习;熟悉歌曲旋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乐器进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加深了对所学音乐知识的理解。

二、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报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拓宽音乐教学容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增强音乐视听效果

为丰富教学手段,开发教育资源,音乐教师要多方搜集和音乐教学相关的光碟,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将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素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制作出声情并茂的音乐课件,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观看,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立体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和培养。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头带耳麦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操作,可以全班统一学唱一首歌曲,也可以自己跟着机器学唱,提前学会的同学可以学习其他歌曲,或欣赏其他名曲、歌舞,实现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从网上下载、从光碟中拷贝有关录像、音乐家介绍、名曲欣赏、古典乐曲等音乐素材供学生在音乐课中点击欣赏。

3.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欣赏或者下载网上音乐素材,为自己教学服务。

目前,各种网站都没有许多音乐网址,在那里可以查到许多最新流行的歌曲。学生对流行音乐也是情有独钟的,对喜爱的歌曲往往听唱几遍,就能哼唱出来。通过引导学生上网欣赏流行音乐,不仅为音乐教学增添了时代气息,也教育学生要正确地对待网络、影视等媒体文化。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健康向上的歌曲。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从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高中音乐教师眼善于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音乐素养篇4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1、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冒号):“1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1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2、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冒号):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1)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冒号):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号):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号):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冒号):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冒号):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冒号):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1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1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4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冒号):艺术教育是1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4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冒号):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1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1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1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3方面内容(冒号):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1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冒号):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冒号):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冒号):教师1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绵1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1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号):“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1”。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1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2)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冒号):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冒号):“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1。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冒号):“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冒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冒号):“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冒号):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冒号):“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1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冒号):“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1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1点“捧着1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冒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冒号):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1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1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冒号):“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冒号):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1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1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冒号):“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1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音乐素养篇5

筛选;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120―01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音乐是人身心健康的营养素,渗透着各种文化内涵,影响着人类生活。在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是一名设计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探讨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提高素养。

一、精心筛选,言传身教

从学生方面来看,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流行音乐。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本人在音乐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我选用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在学唱《歌唱祖国》时,引导学生列举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青藏高原》等,并让学生唱一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爱国情怀。

从教材内容来看,传统教材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因此教师应当精选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现代流行歌曲,如《青藏高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不用丝毫说教,就能起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二、正确引导,正面学习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去辨别。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使得某些音乐作品日趋商品化,再加上音乐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张”,流行音乐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扑朔迷离。因此,音乐教育则要立足于这种新的形势,选择恰当的流行音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音乐的审美教育目的就难以达到了。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形形的音乐,学生“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在无形中就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教师引流行歌曲进课堂,不是媚俗地迎合潮流,亦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优秀作品带进课堂,以使学生接触各种风格迥异的流行音乐。这样不仅能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接触多元的音乐方式及信息,而且还能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享受音乐,绝不盲从

新课程改革倡扬学生个性自由、以人为本,这更多地体现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情感需要。课堂上引进流行音乐,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心理,揭开流行音乐的神秘面纱,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其分辨能力,使学生不致于陷入亚健康流行音乐之漩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享受音乐并深入地去了解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味,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这一途径,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书本上未涉及的知识,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因为一个音乐作品往往都会融入许多不同的创作特点及文化思想。但要教育学生不要盲目地追求大众流行的音乐,要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类型,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因为许多流行音乐歌曲的内容不适合中学生,大多数歌曲为情歌,也有些歌曲带有暴力倾向,若是沉迷于歌词内容,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整天听歌也会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

四、创设情景,增强兴趣

音乐素养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人文式 学科综合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那么,初中的音乐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素质教育出发,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时,如果还照搬原来的老方法,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是绝对行不通的,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做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

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一,音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音乐与历史的综合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2、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我在上春之声《渴望春天》时,引入了朱自清的《春》中的片段,升华主题,让学生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春天,在新学期的开始为自己定好生活学习计划。在学习《雨花石》一课中,我引入了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铭记历史,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3、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是一种美育,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音乐色彩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是相通的,通过对色彩、图案的绘画、观赏,也能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以欣赏为主,融合绘画,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易于理解作品,又能发展学生多种技能,充分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联想与表现能力。例如,在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时,我们让学生初听乐曲后选择一种颜色来表示这首曲子的情绪。大多学生会说热烈奔放,用红色;有的同学说乐曲很嘹亮,有一种辉煌的感觉,可以用金黄色。又如,在《瑶族舞曲》中,让学生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乐曲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在欣赏《渔舟唱晚》时,甚至让学生边作画边欣赏,把听到的内容画下来,让学生由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用美术作品来表达。

二,重视音乐与学科的综合

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1.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在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瑰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有丰富的世界音乐文化。如《阿细跳月》、《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彝族的民间音乐,《杵歌》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多快乐呀多幸福》是藏族的民歌。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又如《樱花》是日本歌曲、《划船曲》是印度尼西亚的歌曲。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底蕴。

2.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音乐的音响,也来源于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信息和具体的形象。例如欣赏《黄河船夫曲》,当学生了解到黄河的悠久历史,看到壮阔的景观时,必然会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学生听着高亢激昂的《黄河船夫曲》,看着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画面,朗诵着光未然激情澎湃的诗句,丰富的文化激活了音乐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在滚滚洪流之中,为黄河的壮阔所感动。

3.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如在感受《渔舟唱晚》情绪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创编歌词,其中很多句子都来源于古诗词,例如:山苍苍、水茫茫、船似箭、桨激浪、歌声随风扬。鱼满仓、心欢畅、踏浪归去月如霜……这些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学过的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提高了语文水平,从而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文字的艺术,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人文素养式的音乐教学,毫无疑问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地发展,但作为教师更要做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做一名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合作伙伴与共同研究者,并具备一定的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乃至综合素质,进一步发挥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育人功效。人文素养式的音乐教学也将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篇7

一、培养幼儿音乐的创造力

幼儿时期,由于幼儿很少受到思缚定律的束缚,他们能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创造力。如果幼儿教师能有意识的对幼儿音乐的创造力进行培养,他们将会以自己丰富的联想力创造出大量的音乐艺术;反之,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幼儿的创造力,或者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否定,幼儿的创造力将会被扼杀。

比如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听《小红帽》的音乐剧时,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他们要通过音乐的方式完成音乐剧的表演,要怎么样才能完成表演呢?一些幼儿提出要分出角色,这个音乐剧中要有大灰狼、老奶奶、小红帽等角色,小红帽要蹦蹦跳跳的;一些幼儿提出要配合着音乐边演边唱;一些幼儿提出要让场景丰富起来,路边要有一些小朋友扮演花花草草,小红帽一边唱一边跳,花儿草儿要回应着小红帽的心情,一起唱唱跳跳;有些幼儿认为要模仿出风吹过沙沙的声音、狼嚎的声音、哭泣的声音,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声音模拟就要用小道具来完成;有些幼儿表示在音乐剧中,花花草草会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小红帽前面有大灰狼,很危险不要过去,小红帽则微笑着说她不怕,她要去看奶奶。

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发挥,幼儿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让这出音乐剧变得剧情更丰富、更富表现性、更具生活性。音乐创造力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素质之一,如果幼儿没有音乐创造力,幼儿仅仅只具有模仿音乐的能力,他们无法真正展现出音乐的内涵,只有提高音乐的创造能力,幼儿才能把自己的心意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使音乐的再创造不再属于原本的音乐,而更具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力

音乐欣赏力是音乐素养中的重要方面。人们要学会分辨哪些是优美的音乐、哪些是杂乱的音乐,才会自主去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音乐。音乐的欣赏能力一部分依照人们自身的天赋,另一部分则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积累知识使音乐欣赏力得到提高。通常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具备初步的音乐欣赏力,如果此时对幼儿的音乐欣赏力进行开发,并有意识的得到锻炼,幼儿的音乐欣赏力将会得到提高。

比如幼儿在完成音乐剧《小红帽》的表演中,一些幼儿表演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去思索,这样的表演好不好?幼儿在表演时会发现有些幼儿踏的节拍不符合音乐的节奏;有些幼儿会发现设计的舞蹈不能表现出音乐剧中的内涵;有些幼儿会会发现一些演奏不能表达音乐剧中欢乐的气氛、悲伤的气氛等。此时幼儿慢慢会从表演的角度去思考音乐的节奏问题,学生在边完成表演的过程中了解到踏准节拍才能使表演与音乐和谐,如果在表演中不能踏准节拍,表演就会显得非常絮乱;幼儿会思考到旋律的问题,幼儿会感受到欢乐的气氛、紧张的气氛、悲伤的气氛表达方式不一样,只有在表演中表达出音乐的气氛,才能表现出音乐剧中的效果;幼儿会考虑到表现力的问题,幼儿会思考到铃鼓、三角铁、沙锤等乐器的用法,怎样对它们进行操作才能表演出音乐剧中的感觉。

幼儿只要集中心力领略音乐,慢慢就能从感性的角度理解音乐的内涵,他们能慢慢品味出哪些音乐很好听,自己很喜欢,哪些音乐很糟糕,自己听了很难受。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完成一个音乐活动实际上是以该种形式帮助幼儿能更集中心力的欣赏音乐,幼儿如果能欣赏大量的音乐,他们会初步培养出音乐的欣赏力。

三、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音乐的表现力是指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感情。比如人们常常用演唱、演奏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怨。如果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强,他们就能以音乐的方式倾诉自己,把自己的感情用音乐的艺术方式表达,这是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在完成音乐剧《小红帽》的表演中,幼儿通过自己创作音乐、自己欣赏音乐能找到自己音乐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幼儿们为了一起共同完成音乐剧的表演,他们会共同思索为什么一些地方没有表现好?是自己的演唱没有贴合音乐剧的内容?自己的节拍没有踏准?自己的演奏没有表达出音乐剧的内容?幼儿一边表演一边摸索,慢慢他们能自主的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表现力。

当幼儿们能自主的培养出初步的音乐表现力时,他们的音乐素养已经得到初步的挖掘,未来幼儿如果能继续进行音乐锻炼,他们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篇8

关键词:以音乐为主体;审美体验;双基;知识与技能

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比赛,赛课的内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涣之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春节序曲》。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有所收获,相关的音乐素养有所提高呢?笔者在参赛过程中就重点聆听、欣赏《春节序曲》第一、二、三部分有了前后不同的设计,并反复进行了实践,结果发现,强调“虚”——着重体现师生间的互动、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与加强“实”——在加强情感体验的同时不忽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这两者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下面就以“设计一”和“设计二”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设计一】

1.第一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师:能用手来拍一拍这么热闹的情景吗?(师生对拍引出对奏)师:除了拍手,我们还能用身边的小乐器来表现这么热闹的情绪吗?生:用拍椅子的方法来表演。2.第二部分聆听师: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你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生:好像是在跳舞,很温柔。师: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舞蹈?是陕北的秧歌。一起来尝试跳一跳吧。师: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请学生选择。师:在这么充满温馨,幸福的节日里,大家互相问候吧。师:好,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的温柔,让我们再次来聆听。3.第三部分聆听师:这段音乐与哪段音乐相似,为什么?

【反思】

新课程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教师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这堂课中,笔者力求改变上课模式,因此构思了多种教学手段,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开心,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可是,乐曲的结构、背景、各种乐器在乐曲中发挥的作用等等,这些与音乐有着最直接联系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得模棱两可。这样的教学其实恰恰是损害了音乐学科的内在功能,使音乐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学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思考,没有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学生的思维深处依然是一潭死水,这是“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直接导致了课堂低效或无效。

【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现象,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改进教学策略,进行了再次尝试。

【设计二】

1.第一部分师:先来听听音乐中是如何敲锣打鼓的。(第一遍聆听)师:这段音乐中力度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强的力度时加入了什么乐器?起到了什么作用?师:这样的演奏形式你觉得我们之间仿佛在干什么?(一种问答式的演奏方法,在锣鼓的伴奏下,再加上对答式的演奏,使音乐的气氛变得更加热情奔放。)师:接下来听这段音乐你能排列出图片的顺序吗?为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师:刚才是第一部分的音乐,有两个主题构成,一个是(问答式的演奏),另一个是情绪递进的一段演奏。2.第二部分师:听第二部分,请学生说说感受。(祥和、温馨、幸福的美好景象),了解陕北大秧歌舞。师:这一部分和刚才的一段音乐有什么区别?请根据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等说一说。师:分别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弦乐后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主奏乐器又是什么?你知道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谁来说一说?3.第三部分师:音乐主题来源于哪段?(来自第一部分主题a)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缩减再现,一气呵成结束,加入了打击乐器等)师:这样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人们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欢乐喜庆气氛中)4.介绍作曲家和序曲以及结构。师:那么李焕之的这首《春节序曲》是属于哪一类的序曲?师:而且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的乐曲。在“设计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乐器等在乐曲中的不同表现作用,更清楚地了解到有关作曲的创作意图以及序曲的知识。并且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回答、体验各种音乐活动,使得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升华。这一切实际上是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究竟如何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主体,感受乐曲,理解乐曲,并使知识与技能相应获得提高呢?由此,笔者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认为音乐教学中要实实在在地抓好以下三点:

一、确定以音乐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首先要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对音乐知识技能目标有意无意回避,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真正体现以音乐为本体,更不能在教学主体进入目标预期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因此,音乐教师要实现在课堂上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让“音乐课有音乐”,首先要正确定位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的欣赏《雪花飞舞》,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着音乐主体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感受,想象,运用所学的音乐元素进行创编等,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只要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以音乐为本,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任何音乐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这也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解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融会贯通,需要每位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在音乐课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

二、在审美体验中有机地渗透“双基”

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保障。学生识读乐谱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不仅没有冲突,而且只要方法得当,反过来更能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二胡独奏曲《赛马》这一课的欣赏,教师就把“双基”教学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笔者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欣赏第二遍的时候就抛出若干的问题,如速度、节奏、力度、情绪等,通过第一段和第二乐段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音乐元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学生体验感受乐曲的情绪。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三、着重通过音乐主体激发并维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素养篇9

【关键词】音乐通识课;大学生;音乐素养

前 言

伟大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音乐文化的陶冶,也需要对广大民众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推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音乐与人类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对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校所进行的音乐通识课教育就是一种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缓解学习气氛、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是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原动力。

一、音乐素养的含义

对于音乐素养的理解,我们要将素养分开来解读,素是指音乐素养,养是指音乐修养,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基本的音乐知识功底,同时对于音乐还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音乐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的陶冶可以使得人们感到轻松愉悦,缓解紧张心情,通过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涉略,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品味,有助于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广大民众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当代的社会教育以社会需求以及人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保障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当代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是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音乐通识课教育的作用

1、通过高校音乐通识课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天赋,指导者人们社会活动的进行,世界上每一件物品的创造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体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高于知识,对于人类发展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知识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美育功能,高校通过开设音乐通识课让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旋律、曲式结构、表现手法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音乐创造者通过音乐作品与听众达成共鸣,使得听众能够对于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对其创造性思维进行开发,有助于其创造力的的培养。

2、通过音乐通识课可以使得学生人格得到完善。音乐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音乐可以对于人进行教育,所以音乐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音乐是音乐创造者对于实际生活的反应,表达了创造者对于生活的实际领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感情,通过音乐作品的传递于听众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使得人们可以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分辨能力,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喜欢追求新奇事物,性格较为敏感浮躁,所以需要利用音乐对其教育,利用艺术的魅力对其进行熏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完善其人格,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利用音乐通识教育可以调节心态。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的压力逐步增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竞争极易对其形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对其心理发展造成影响。不同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导致其心理成熟程度不一样,抗压能力也不一样。音乐通识教育可以利用音乐促进人脑半球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受到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的心理素质要优于没有受到过音乐教育的人,所以为了使得当代大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开设音乐通识课,对其进行音乐熏陶,提升其音乐素养,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四、当前高校音乐通识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程单一。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陆续开始了音乐通识课,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较为随意,没有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在所设置的课程中,以西方交响音乐的欣赏为主,这是一种单一的课程设置,缺乏对于我国具有民族特色以及世界范围内优秀音乐的关注,只是关注一种单一的音乐形式,不能够对于音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当前从业与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人员大多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来源于优秀的音乐表演团体,具有较为扎实的音乐专业功底,但是对于教育方面的知识却是尤为欠缺,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实际教学方面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大多数音乐教师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综合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够对于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直接的传授,不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3、缺乏课外实践。课堂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升华与发展,当代音乐教育知识注重于课堂知识的教育,不注重课外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没有展现特长的地方,打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五、如何通过音乐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

1、引入新式教学手段。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学模式陈旧,打击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新的发展时期,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将原有的静态教学模式动态化,通过画面、声音的配合将教学内容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起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后期的音乐学习提供原动力,提高音乐造诣,提升音乐修养。

2、大力推崇高雅音乐。通过对于高雅音乐的推广,可以使得当代大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原有的落后的音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了,所以要大力推广高雅音乐,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追求,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大力发挥高校音乐教师的能动作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责任感,不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欣赏音乐作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音乐通识课重视力度不够,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学会发现美,并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对于学生发展进行引导,逐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通识课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音乐素养篇10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当中,为了充分发扬学生的天性,给学生依照自己兴趣爱好选课的机会,音乐课程大都是作为选修课程出现的,但是由于传统学校历来都受到轻选修、重必修的落后教学理念影响,音乐教育仅成为学校迎合当前社会需求、吸纳生源的一种噱头,但是一直不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存在大量不合理之处,教学质量堪忧,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更高要求。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应该在大学当中加强音乐教育,并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

一、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

音乐是人类表现和交流感情重要方式,自古我国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发展。现代社会当中,音乐教育更是对大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但是,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为了提高大学音乐教育的质量,教师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为将其打造成为有艺术品位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二)提高人文素养是提高大学生辨别和接受各种音乐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是各类流行音乐,当然流行音乐当中也有励志的、有教育意义的,加上唱片公司的包装和大力宣传,很容易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造成误导。但是在当今的音乐快餐时代,商业运作的痕迹严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正统的美声、各民族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流,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音乐课程当中还开设有音乐欣赏课程。

(三)在推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过程当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关键环节

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大学当中实施音乐教育可以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之余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精神生活,带给他们精神的满足。

二、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当中音乐都是作为选修课,无论是从师资队伍建设还是从相关设施设备方面都有所欠缺。加强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从专业艺术学院聘请资深音乐教师的方式,也可以定期输送本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去国内外专业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或者采取聘请著名音乐人来校和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做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拉近高校学生和音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教材的做法,创新性的使用教材,将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库等充分利用起来,师生共同发掘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当中让大学生受到熏陶,让音乐当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得以发扬光大。

(二)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当中,音乐教育处于陪衬地位,传统的大学音乐教育注重教师的传授,课程设置也十分单一,侧重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音乐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以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落后教学理念,将音乐教学放置在和其他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以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在大学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大学音乐教学当中,教师采用的是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当中,教师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严重遏制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音乐学习缺乏内驱力,这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素质教育下的大学音乐教学应该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启发式学习,比如,授课前,教师可以播放由多种乐器演奏的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或现代轻音乐,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当中,他们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听完后,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就曲目的演奏器材、国别、产生年代、曲目在表现技巧和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要求学生探究音乐曲目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和引导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为了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在高校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让音乐课程变得内容更为丰富、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文婧.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124-125.

[2]杜艳云.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北方音乐,2012,08:5-6.

[3]赵湘玉.艺术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