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法十篇

时间:2023-04-04 08:52:12

增值税法

增值税法篇1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法律价值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以下简称“营改增”),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跨入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同时,还具有相当重要的法律意义。

一、经济与法关系

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的改变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变革,如社会消费观念、社会消费结构等。反之,现实社会中某领域发生的改变也会逆向传递到经济领域,例如消费观念的改变会使得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调整。经济领域的改革、改变导致法律的改革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例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于1979年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随着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规范与调整这一社会关系,国家又先后颁布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以及其他有关配套法规,为公司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最终于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这一过程中,非公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变量的积累,如与非公经济相关的思想、法律规范、社会结构等变量不断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显示出来,直至1993年达到其质变点。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发展,意味着此时公司法的产生已水到渠成,于是便产生了公司法。当然为一种因现实而产生,并以调整现实为出发点的社会规范,法必然是要诉诸实践,最终作用于社会。既然法是在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的指导下所设立的,它必定处处都体现着这种价值,在实践之时也必然要体现,并将其注入社会,这仅仅是其对外抽象作用的一部分,法也同样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具体地进行着宏观调控,影响着社会。例如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通常会相应地制定关税、扶持措施,这些规定就会对这些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法具体地作用于基础经济领域时,法就完成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

二、中国税法变革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在实践中经济现象高度复杂,一个国家税法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常常超出了立法者原先的估计,因此人们只能依据经济的实际发展,逐渐修正先前的规划,被动地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而变化。在税法历史发展过程,经济之外的很多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甚至一两个社会事件都可能会为其带来影响,因而税法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我国,税收制度及税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深刻表明了税法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情况。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为了减少核算环节,增强生产的计划性,工商税制不断简化,国营企业甚至取消了生产税而改为上缴利润。这样既能节约有关税收成本,又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以税收来调节国民经济,因此简化税法在计划经济局面中事实上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与优势。当计划经济本身面临淘汰改革时,原税法所具有的优势也失去了意义,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也必须要跟着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我国于1984年对税收制度及有关法律进行了改革,并以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为重点,首次对国营企业开征了所得税,并改革了工商税制,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次之,其他税种相互配合的复合税制体系。这两个阶段的税法与经济关系表明了经济基础对税法的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税法的变化与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确立,我国于1994年开始了分税制改革,此次改革侧重于税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在普遍开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彼此配合的复合式流转税体系,特别是增值税制改革中以法国为参考,实施价外征收,表明增值额征收这一较普通流转额征收更为适宜的流转税制度开始引入中国。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长远的不利影响,并对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对外贸易形成了严重打击,外贸出口形势的恶化,促使中国经济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速度,经济结构改革及优化、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重要改革措施频出。要实现这些目标,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它们充分发挥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优势,同时作为大型企业的补充,与大型企业一起覆盖更多的产业领域,充分挖掘先前空白的产业领域的价值,进而实现使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无力包办多个步骤,对外依赖度较强,需要依赖多个企业的合作,因而交换环节较多。在营业税政策下,更多的交换环节将产生更多的重复税收,这无疑为中小企业增添了更多的负担。[2]由此,新一轮的税收法律制度改革作为解决企业税务负担过重,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得以逐步推出。2009年,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至固定资产,标志着中国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2012年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推出,至2016年5月1日,原征收营业税项目全面征收增值税,则标志着增值税成为中国流转税的主体之税制改革全面完成。[3]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税法与经济关系互动中,逐步表现出税法的变革对经济也具有牵引导向作用。特别是201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营改增的实施,突出表明法的变革对经济、社会具有多重作用。

三、营改增中法律工具价值

营业税向增值税的改变,将进一步发挥税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激励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与平衡供需的功能,同时也将为中国法制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增值税是以包括应税劳务的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是以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或服务等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克服了营业税在商品流转环节重复征税的弊端,适应了现代经济中商品生产流转链条复杂漫长的特点[4],对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实质作用。[5]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对于现实经济调整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法律本身的权威性使得法律必须具备稳定性,也决定了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滞后性。因而,立法者必须主动改革,立法能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同时又必须有所超前,才能使“笨拙”的法在更长的时间内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中国在经济发展到关键节点时大胆推行营改增的政策,将过去指定的税收相关的政策重新梳理,除旧布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法取而代之,有助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在整体上改善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也符合作为经济法的组成部分之一的税收政策的经济价值。[6]从另一方面而言,营改增的改革有利于积累法制改革的经验,并将其推广到整个法制改革上,体现了中国法制改革中的创新精神。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然要受到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经济基础的影响。经济基础的量变累计为质变,质变之后的经济基础必将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诱发上层建筑的变革。营改增的经济源头自然在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多种所有制。当然在经济领域开始创新之时,中国的法治领域基本停留在法律移植方面,毋庸置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制订大量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例如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明显借鉴了法国等国家。法的移植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凭借当时的认识恐怕不足以立即形成好的法律制度以供使用,可以直接借鉴他国法律中优秀的部分和先进的理念而无需从头摸索;如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法律法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风格,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特的经济模式中产生了独特的经验与传统,旧法中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浮现出来。过去的观点,随着新的认识的发展将要被淘汰,在那个背景下所立的法就需要进行变革。新一轮法制改革中依法治国理念逐步推行,既不是传统思想的继承,也不是其它思想的移植,它所体现的,是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012年以来,营改增的试点领域逐步扩大,现在已经得到了全面实施。此次营改增发源于我国并由我国自身主导,表明我国税法改革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由法律移植向法制改革的转变。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夸大营改增的作用,仅对一部分相对孤立的法进行改革的并不能称为真正全面的法律改革。法律体系是由立法、司法、执法、行政等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仅仅建立了良好的法律制度而不去遵守,是没有用的。整个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要实际地推行一个政策不能仅仅依靠提出这个政策,还要依靠对政策的宣传、理解、不断完善以及遵守既定的约束性文件。只有拥有一个完好的系统,才能依靠这个系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法治只有对整个系统进行变革,对制度、运行模式、思想意识乃至文化风气加以改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彻底的改革。营改增本身在经济转型和依法治国这两个大的系统改革中,只能算一个小的系统改革,不过这 至少表明了系统改革的开始,可以看到更为广泛深刻的变革就将到来。

四、营改增的法律工具运用的不足

在营改增的改革进程中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首先,我国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动比较频繁。法是一种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它是具有权威性的,需要社会普遍认可并遵守的,假使无人遵守,规范即使存在,也是一纸空文。法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正是源于其权威性。规范所具有的权威性,是用以被人所遵守,而不是被立法者们所修正的。固然,法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新事物的发展,但只有在现实确实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的时候,才能加以修正。人们用批评的眼光看待法,这是法赖以改进的动力,然而在我们面对法的时候,应更多地心怀对于法的遵从与敬畏,在制定修正的时候要细致,而非总想着修改规则,或者因为制定和修正时不细致,导致事后又要回头重新修正。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做过许多尝试,制度经过了多次修改,相较于其它已有深厚法治积累的国家,法的稳定性还是不够的。也许正是出于我国尚处于探索的阶段,法律规范不是很稳定的考虑,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多以名为“条例”的行政法规的形式存在。也有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将部分立法权力下放的情况。不论是何种原因,税收相关规定的等级较低,是不争的事实。税,是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向自然人法人强制无偿征收的实物和货币的总称。它是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项收入,对维持自身的运行与提供公共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法的登记并不应当如此之低。况且,因为税收还涉及公民法人的财产权,并且具有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还会涉及到行政强制,这些重要内容并不是低等级的法律就能够直接进行调整与限制的。此外,现行的制度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部统一的税收法律文件,导致这些零散的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也无法在相同的精神下得到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分散的制度形式也加大了产生统一的监督机制的难度,不同条例立法的质量、科学性难以把控,相互之间甚至会产生冲突,其权威性,也自然会随之而减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要想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变绝非易事。比如,如何处理好因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问题,如何将法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机统一起来,就连法之应然,也尚待实践与改革来做出解答。总之,我国营改增的实施推进,从经济角度看,体现了税制、税法改革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法的角度看,这将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更加具体有效;对法制改革的推进也将有所助益。

作者:宋言鹏 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阳东辉.论优化税法宏观调控功能的路径[J].经济法论坛,2008(2):254-268.

[2]樊葵,郑晓凉.浅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从不同纳税人角度分析[J].当代经济,2015(29):30-32.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全面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准备工作的通知[Z].财税[2016]32号.2016

[4]伍唯佳,周向均.酒店业“营改增”影响预测及政策建议[J].财会月刊,2014(7):20-21.

增值税法篇2

关键词:新增值税法;企业;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一、对增值税及纳税筹划的界定

(一)对增值税的界定。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和货物进口金额为征税对象所课征的一种流转税。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类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二)对纳税筹划的界定。由于纳税筹划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对纳税筹划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其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在税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组织、交易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安排的过程。纳税筹划包括节税和避税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新增值税法下纳税筹划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设立的增值税纳税筹划

1、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筹划。不同类型的企业所享受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不同,其承担的税负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选择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来减轻税负。如,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名义,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从而可按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2、企业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增值税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差别待遇,为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通常认为,由于一般纳税人可抵扣进项税额,因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但实际并不尽然。若小规模纳税人转化为一般纳税人反而交税更多的话就适得其反了。可以通过运用无差别平衡点和净现金流量最大化理论进行纳税筹划。(表1)

在无差别平衡点上,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无差别平衡点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当增值率高于平衡点时,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轻于一般纳税人。

(二)企业采购活动的增值税纳税筹划

1、选择恰当的购货时间。采购时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市场是变化的,企业采购所支付的价格也可能受到供求关系的巨大影响,因此选择恰当的购货时间对企业的纳税筹划有很大帮助。筹划时,首先必须注意适应市场的供求关系,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为自身谋取利益,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条件下选择供大于求时购货,压低产品的采购价格来转嫁税负,实现逆转型税负转嫁。另外,在确定购货时间时还应注意物价上涨指数,如果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现象,而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那么尽早购进才是上策。

2、合理安排购进货物入库时间的筹划。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购进货物实行购进扣税法,即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在验收入库后,方能申报抵扣,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增值税实行购进扣税法为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延缓纳税创造了条件,延缓纳税虽不能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但纳税期的推迟可以使企业无偿使用这笔款项而不必支付利息,对企业来说等于降低了税收负担;同时,延期纳税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节省了利息支出,还可以使企业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例如,企业通过合理安排货物的入库时间,将货物尽可能在月底或年底入库,就能延缓当月或当期的应纳税款。

(三)企业销售活动的增值税纳税筹划

1、兼营业务的增值税纳税筹划。兼营是指纳税人除主营业务外,还从事其他各项业务。《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应税劳务,在取得收入后,应分别如实记账,按其所适用的不同税率各自计算应纳税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其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或应税劳务一并征收增值税,即货物或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若能分开核算的,则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不能分开核算的,一并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上述规定对一般纳税人来说无疑应该分开核算以减少纳税,但若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其从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适用营业税率为3%,其不分开核算没有什么影响,而从事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适用营业税率为5%,则不分开核算反而更有利,因为增值税征收率按新规定只有3%,而营业税率却为5%。但税务机关在征税时可能会考虑这种特殊情况而采取变通的方法,征收营业税而不征收增值税,所以不管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分开核算的好。

2、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筹划。混合销售行为原则上依据纳税人的“经营主业”判断是征增值税,还是征营业税。在纳税人年货物销售额与非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数中,若年货物销售额超过50%,则征增值税;若年非应税劳务营业额超过50%,征营业税(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除外)。由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一般为17%,而营业税税率为5%或3%,所以若能使混合销售行为中的非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而缴纳营业税便达到目的了。

增值税法篇3

关键词:完善“营改增”;增值税立法

从2012年1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启动到2016年5月1日全面推行“营改增”,包括现行财税[2016]36号文在内,先后共有4批次“营改增”相关政策实施,前三次分别以财税[2011]110号、财税[2013]37号、财税[2013]106号为标志。尽管“营改增”政策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能够解决税收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但就“增值税立法”而言,“营改增”政策仍存在很多待完善之处。

一、“营改增”政策待完善的问题

1.一般纳税人登记标准产生大量的小规模纳税人。目前按照“营改增”政策,年销售额500万元是划分“营改增”行业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主要标准,远大于工业企业的年销售额50万元和商贸企业的年销售额80万元的划分标准。过高的划分标准将超过80%的“营改增”纳税人归为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小规模纳税人数量众多,一方面增加了国税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因年销售额500万元不易被突破也增加了通过代开方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风险。2.差额征税政策隐含重复扣除风险。现行“营改增”政策规定,经纪服务、融资租赁和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航空运输服务、客运场站服务、旅游服务、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销售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劳务派遣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二手房销售服务、转让2016年4月30日前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电信企业为公益性机构接受捐款等“营改增”应税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可从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扣除税法规定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为销售额。上述业务中,政策规定差额纳税时若从对方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下列两种业务可能取得扣税凭证:一是试点纳税人提供客运场站服务;二是试点纳税人提供旅游服务。若客运场站从承运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旅行社取得住宿服务、交通服务和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增值税扣税凭证,纳税人可能一方面从销售额中扣除发票金额就余额计算纳税;另一方面将该张发票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进行抵扣,造成重复扣除。3.视同销售服务的政策中部分概念不清难以执行。“营改增”政策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视同销售服务,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这一政策中有两处易引起争议:一是“无偿”是否包括附带条件的“无偿”,如消费A赠送B;二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何为标准和依据。4.兼营行为与部分综合性的征税品目不易区分。“营改增”政策规定,纳税人兼营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同时,现行征税品目中也存在具有综合服务性质的品目如“医疗服务,是指提供医学检查、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防疫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该品目将医疗服务和与之相关的住宿和餐饮归入一个品目,而不是作为兼营行为处理。类似的品目还有“殡葬服务”等。判定兼营和综合性品目所依据的税理不清,容易出现错用品目的问题。5.兼营情况下的混合销售缺少判定标准。“营改增”政策规定,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按照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销售服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在这一政策中“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一般指年度销售额中货物销售额占50%以上。但是对于货物销售额和服务销售额相差不多的兼营企业,某一笔混合销售按照何种品目征税既要依赖该结论还将直接影响该结论。如某企业年度货物销售额410万元,年度服务销售额440元,现有一笔混合销售80万(其中,服务20万),判定其适用品目时,80万是否加入年度各销售额总额;80万加入服务销售额还是60万加入货物销售额、20万加入服务销售额,都属于政策规定不明之处。6.税率档次多存在虚开发票和少申报纳税的风险。“营改增”税率有17%、11%、6%三档,再加上货物的17%和13%两档税率,增值税共有四档税率。过多的税率档次,容易诱发虚开发票行为。如现代服务和生活服务税率为6%,但这些行业取得的进项税额涉及到的税率有17%、13%、11%、6%四档,这种税率差可能会造成进销项税额倒挂。当纳税人有足够的进项税额留抵时,对外虚开发票的风险就会增加。过多的税率档次,还易造成兼营行为产生,也就容易出现将高税率品目申报为低税率品目少缴增值税的风险。7.部分增值税扣税凭证易取得难辨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运输服务。作为增值税抵扣凭证之一的道路通行费发票因票面不标注车辆信息以及大量私家车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存在,纳税人非常容易获取到他人的票据且难以辨别业务的真实性。加油站凭加油水单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做法,因加油水单上未标注加油车辆信息,纳税人可收集或收购私家车主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加油水单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且难以辨别业务的真实性。8.建筑服务和租赁服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难以征管。“营改增”政策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依据该政策未收到预收款将不产生纳税义务,但是其真实性将很难核实,如纳税人将收到的预收款隐匿在其他账户逃避纳税。这将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9.即征即退政策潜藏的征管风险。现行“营改增”政策对一般纳税人提供管道运输服务、融资租赁业服务,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潜藏的征管风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风险。尽管虚开发票导致税负增加,但退税会使实际税负降低,同时还可利用虚开发票进行牟利。二是操纵税负率多退税款的风险。如果纳税人年税负率未超过3%,但是借助增值税专用发票180天认证期的规定人为控制各月的进项税额以操纵税负率,使得个别月份税负率超过3%,达到退税目的。三是操纵进项税额的划分而少缴税款的风险。对于兼有一般项目和即征即退项目的纳税人,存在不能准确划分的进项税额时,按照即征即退项目的销售额占无法划分进项税额产品的销售额的比例对其进行划分。若纳税人有意将即征即退项目应分摊的进项税额划分给一般项目,造成其少缴税额的同时,即征即退项目多缴纳的税款通过退税也得到补偿。10.安置特定群体就业免税政策难以落地。为鼓励安置随军家属、军队转业干部就业,“营改增”政策规定企业达到规定条件可以享受3年内免增值税的优惠。但是该优惠政策规定的条件很难实现,如必须是新办企业、安置特定群体的人数必须占企业总人数的60%(含)以上,并持有相关证明。很少有企业能够满足规定的条件,使得这一政策形同虚设,无法实现促进特定群体就业的目的。

二、“营改增”政策完善

1.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登记标准,构建更广泛的纳税人间的制约机制。鉴于“营改增”纳税人对增值税的理解不断深入,国税部门对“营改增”试点行业征管能力有所提高以及对代开发票方式潜藏的虚开发票风险的认识,建议从政策制定层面应适时降低一般纳税人登记标准,利用交易双方的一般纳税人身份,发挥进销项制约机制以防范虚开发票行为的发生。2.调整税收政策减少差额征税中重复扣除的风险。对于差额征税中容易产生重复扣除的风险,建议调整税收政策避免扣税凭证重复扣除风险的产生。如对于客运场站服务,可明确客运企业不得领购和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旅游服务,可明确提供旅游服务的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即可避免进项税额重复扣除。3.明确视同销售服务政策中的部分概念以利于征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以及与企业所得税“买一赠一”处理一致原则,建议明确视同销售服务的“无偿”是指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无偿提供服务,不包括“买赠”中的无偿行为。建议总局发文明确“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标准,要求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特定群体免费提供服务;二是无偿提供服务和有偿提供服务在所使用的票据上能够清晰识别。4.减并品目并明确兼营行为界定原则。按照品目相关性原则和征管简便性原则,减并部分品目。如将基础电信服务和增值电信服务合并为电信服务;将交通运输服务和装卸搬运、收派、打捞救援、公路救助等合并为运输服务等,减少兼营行为的发生。明确兼营尤其是兼营各种服务的行为,是指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彼此独立、不存在关联关系,没有共同服务对象的行为。5.制定兼营情况下的混合销售判定标准。对于兼营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的纳税人,发生混合销售业务的增值税处理标准,建议以上一年度生产经营情况为依据。凡是上一年度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的按照货物缴纳增值税,否则按照服务缴纳增值税。6.减并增值税税率,降低虚开发票和少缴税款风险。对于税率档次多造成的“高征低报”和“低征高扣”并引发的少缴税款和虚开发票风险,建议应尽快将现行四档税率简并为二档税率———基本税率和低税率,其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服务设为低税率,其余的适用基本税率。7.在增值税扣税凭证上加注相关服务的信息,增强征管能力。针对加油站水单和道路通行费发票未标注车辆信息的问题,为便于管理,应重新设计加油水单和道路通行费票样,在水单和发票票面上增加车辆信息。同时明确取得燃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应附加油水单。8.补充建筑服务和租赁服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界定标准。为降低征管难度,建议比照“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将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租赁服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修订为“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或者取得索取预收款项凭据的当天。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应收预收款的日期”。9.完善或适时取消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针对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产生的征管风险,一是完善现有政策。完善现有政策,主要应增加按年度清算制度,包括分摊给即征即退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的年度清算和对即征即退实际税负率的年度清算。通过清算能够防止纳税人滥用避税手段多退税款行为。二是取消现有政策。取消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改为征管风险更小的优惠政策。如对于管道运输试点纳税人,主要考虑到其主要生产设备购进于“营改增”试点前,改征增值税后,这部分支出无法取得进项税额,必然会使该行业的增值税税负高,所以给该行业设定了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取消即征即退政策后,针对该纳税人的特殊情况,可按其生产设备的存量价值计算进项税额并分期进行抵扣,从而既保证其税负的合理也可以避免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风险的发生。10.调整促进特定群体就业政策,使其发挥作用。鉴于对新办企业难以界定、安置特定群体的人数必须占企业总人数的60%(含)以上的条件难以实现,导致该优惠政策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建议将该政策修订为按照安置人数定额扣税优惠制度,即比照安置退役士兵优惠政策执行。

参考文献

增值税法篇4

[关键词] 基于案例推理(CBR) 增值税 案例匹配 案例学习

一、引言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利用过去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当前问题。CBR系统将过去对问题的求解经验作为案例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案例库中,当遇到新问题时,系统首先从案例库中查找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并应用它来解决新问题。本文应用CBR方法设计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就增值税的案例特点和业务特征来具体运用CBR方法解决税法领域的问题。

增值税主要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期限、减免税等这些税收要素组成,而这些税收要素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案例的特征集,以不同的特征集收集具有特殊情况的典型案例,并且给每个案例加上专家的点评分析、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形成一个生动有说服力的案例,进而建成CBR系统中的案例库。这样,对于缺乏税法专业知识和不精通纳税申报业务的纳税人就可以使用这个案例库来处理他们遇到的实际案例。在增值税的业务领域中,,不管一个多么复杂的纳税情况总能按业务特征将其归类到前面案例库的一个小案例中,当找到匹配案例后即可取其增值税的计算方法、相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使新的增值税纳税问题迎刃而解。

二、系统目标

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如下:(1)为增值税纳税申报提供决策支持和计算机辅助手段。(2)为各种企事业单位、个人、扣缴义务人等纳税义务人提供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依据和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3)为税务人员提供疑难案例的稽查服务。(4)通过查阅、学习本领域中典型案例的解决方案;对增值税法规政策进行咨询等方法,提高系统使用者的税法业务水平。(5)填制、汇总、打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打印案例稽查结论表;也可打印典型案例的原始描述、相关法律和专家释疑等。

三、系统的体系结构

运用基于案例推理的方法来处理增值税的纳税申报问题,知识库设计为案例库和法规政策规则库,以案例库为主,以法规政策库为辅助知识库协同解决问题。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四、CBR方法实现

1.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的要求,可以确定以下系统所需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案例库。由于本系统案例库较小,案例间无关联关系。所以整个案例库采用线性组织、并行存储的方法,案例不分层次顺序存储。对于单个案例来说,采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将所搜集的典型案例存放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表中,主要的几张数据表结构如下:①原始案例表:案例编号、案例文本。②基本状况表:案例编号、税款时间、纳税人标志、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开户银行及账号、法定代表人名称、企业登记注册类型、营业地址、电话号码。③销售业务状况表:案例编号、货物、摘要、业务特征、货物编码、业务特征编码、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④外购业务状况表:案例编号、货物、摘要、业务特征、货物编码、业务特征编码、买价、进项税额。⑤销售结论表:案例编号、规则标识号、销售额、免税销售额、税率、销项税额。⑥外购结论表:案例编号、规则标识号、买价、扣除率、可否抵扣、进项税额。⑦案例释疑表:案例编号、专家释疑。⑧新案例基本状况表:案例编号、税款时间、纳税人标志、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名称、开户银行及账号、法定代表人名称、企业登记注册类型、营业地址、电话号码。⑨新案例销售业务处理表:案例编号、货物编码、摘要、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销售额、含税销售额、免税销售额、税率、销项税额。⑩新案例外购业务处理表:案例编号、货物编码、摘要、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买价、扣除率、可否抵扣、进项税额。

(2)规则库。①原法规表:法规标志、条目号、法规条文、规则标识号。②规则表:规则标识号、货物、业务特征、税率、结论。

(3)字典库。①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编码表:序号、货物、货物编码。②业务特征编码表:序号、业务特征、业务特征编码。③纳税人标志编码表:标志代码、纳税人类型名称(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④纳税人注册类型表:注册类型代码、纳税人注册类型名称(工业、商业、其他)。

2.案例匹配

(1)单笔业务案例匹配。指一个案例只包含一笔业务的情况。这种情况处理较简单,输入案例后,取其案例特征(货物或应税劳务名称+业务特征)到相应的业务状况表(销售或外购)中进行查找匹配,找到完全匹配的案例后,据其案例编号到相关联的其他表中取回税额计算方法、相关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案例结论集,返回本案例进行税额计算后整理输出,并生成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打印输出,如图2所示。

(2)多笔复杂业务案例处理。如果一个案例是包含两笔以上业务的复杂案例,就要分步进行处理。首先逐笔处理业务,即将每一笔业务按以上的处理方法,先得到每一笔业务的解答,然后再按照纳税人名称和纳税日期收集整理每笔业务的处理结果,计算汇总整个案例的应纳增值税额,并给出所有业务的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再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行显示。具体步骤如下:①取第i笔业务,加业务编号Ki;②按单笔业务匹配处理,得到本笔业务的税额值、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③取第i+1笔业务处理,方法同上;④至止处理完所有单笔业务,得到每一笔业务的解答;⑤按纳税人名称和纳税日期收集1~i笔业务的解答,得到完整案例的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以及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⑥生成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3)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案例学习当案例匹配无效,即在案例库中没有找到与新案例业务特征相同的案例时,需要到规则库中寻找相关的法规依据来求解问题,并通过人机交互的修改机制,形成一个新的完整案例解,最后将新案例保存至案例库中,实现案例的学习过程。具体过程如下:①根据货物+业务特征到规则库查找匹配的法规条款。②找到的相关的规则可能有多条,将这些规则的结论信息反馈给用户进行判断,并通过人机交互对规则进行反复适配,以最终获取决策知识。③从适配到的规则中取计算方法,如果是销售业务就取税率并结合结论信息编辑税额计算公式;如果是购进业务就取扣除率、可否抵扣,并编辑进项税额计算公式。④取法规原文作为新案例的相关法律提示。⑤通过人机交互利用结论信息总结出新案例的专家释疑。⑥将新案例的完整解答:案例描述、税额计算方法、相关法律提示、专家释疑等保存到典型案例库中,完成新案例的学习。

实现案例的学习过程是增值税中一个CBR的完整设计,包括:案例的定义与表示、案例的组织与索引、案例的推理匹配、案例学习。

五、结束语

将CBR引入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中。在增值税业务领域中,将实际问题逐笔业务与典型案例进行检索匹配,再对每笔业务结果进行收集整理,输出案例完整解答及相关法律提示和专家释疑,并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对匹配失败的案例,采取与规则推理相结合的新案例学习方法等技术实现了增值税纳税申报系统。

参考文献:

[1]魏明英:新编税法案例大点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张荣梅 徐序彦:基于CBR的交通事故处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2):247~249

增值税法篇5

关键词:新增值税法;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一、新增值税法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注意点

新增值税法相对于旧的增值税法,有了许多的增减变化,在不同的人群、事件上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像是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不能享受增值税转型的实惠,因为小规模纳税人采取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就是新增值税法下的,也是工作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的地方是可以抵扣的,而有些是没有办法更改的。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税转型改革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一般纳税人可直接计算、一次性全额抵扣其符合条件的新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本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取消了原试点地区按照增量计算退税的办法。原试点地区未抵扣完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一次性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新增值税法是在20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也就是说,只有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购进并且发票开具时间是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固定资产,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企业于2009年1月1日以前购进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否取得专用发票等合法抵扣凭证,均不得抵扣税款。专用发票开具日期为2009年1月1日以后但于2008年12月31日以前实际购进的固定资产也不得抵扣。在核算固定资产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资产的规模、持有人等等还要注意时间,是否符合抵扣的时间要求。固定资产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类型,不一样的资产的会计核算方式也有一定的出入,因此,在核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类型,像是对于取得类的固定资产,新增值税法规定,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主要是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材料采购的会计核算方法一致,本期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不同的固定资产的核算都是不同的,这个也是核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新增值税法下固定资产核算遇到的问题

新增值税法的实行,对于会计核算来说相对于一次改革,改革就意味着创新,新事物的出现对于旧事物是一场打击,也就会有许多的问题出现,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的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一)新旧标准不明确,门槛如旧

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价也是日益上涨,对于以前的1000元或是2000元的设备标准对于现在的社会标准是相对较低的。像是企业的办公设备,从开始的桌子、凳子到现在的电脑、椅子等等,都是有了提高都是新制度的专用标准还是相对低下了,不符合现在的社会需求。

(二)新增值税法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存在不足

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针对企业、事业单位而言,主要就是年限折旧和工作量折旧这两种方法,对于不同的设备是不太合理的。例如,我国事业单位中的高等教育部门的实训设备,因为对高等教育部门来说,只有计提折旧的资产的真正价值才能被准确无误地体现出来,这样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以及固定资产的损失和消耗情况才能更为真实准确。

(三)新增值税法下固定资产的管理、督查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好像还没有专门设置督查机构和管理机构,没有设置专门机构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常常出现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不能彻底落实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的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财务人员的责任心还不足以面对所有问题,缺乏独立性,凡事听从领导安排;就是财务部门对管理固定资产工作有人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就像是国有资产账实分离,账实不符,管账与管物脱节的现象层出不穷,形成单位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账卡不符,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资产领用、保管、台帐或记录不健全,无定期盘点制度或长期不进行盘点。

三、解决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对策与建议

有问题就需要想办去解决问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固定资产就是其灵魂,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更是需要科学合理,不容出错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给出的建议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制定新的确认标准,符合当前经济环境

固定资产也是有大有小,像是办公用品这一类的小型固定资产,更是需要及时确认,时常更换。对于大型的设备,不同型号、不同类别、不同作用的都需要详细的划分核算类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固定资产核算的精确度。

(二)折旧管理加强,折旧方法改进

固定资产折旧是单位都会经历的一个环节,新制度的出台,改进了折旧方式,按照固定资产的规模、性质和价值,合理确定其使用年限,确定适合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例如,高教系统的事业单位在计提折旧时,应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要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其实际价值来计提金额,账务处理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就能更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使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一致。

(三)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明确财务部门职责,资产管理部门职责,资产使用部门职责,并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具体责任人;加强资产管理考核力度,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管理有方、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违反制度造成资产损失的工作人员进行惩戒。

增值税法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

自2016年5月1日开始,在我国政府的允许下,房地产业进入了整体“营改增”范畴内。营改增后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复杂程度不断提升,房地产业所面临的财税处理风险也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加精准地把控房地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增值税法律制度风险,并结合我国内部管理情况进行适宜的完善措施的实施,就成为相关司法机构、房管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面临的关键任务。

一、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涵义

房地产业增值税是货品销售、劳务供给等其他发生应税行为整个阶段需要进行增值税征收的税种①。从法律视角进行分析,我国房地产业增值税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销售房产、租赁房产及相关服务的单位、个人。

二、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风险

(一)纳税主体划分过于笼统我国现行房地产业增值税纳税主体包括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500万且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一般纳税人(销售额>500万,或销售额<500万且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已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两者在征收管理办法及划分标准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但是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年应税销售额是否达到500万元、会计制度健全程度判别不够清晰,且多数房地产企业已局部科学会计核算制度,导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三条无法顺利实施。

(二)征收管理难度大抵扣链条完整是营改增后增值税法律制度主要特征,但是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值税纳税人数量急剧上升,房地产业工程建设时间长、跨越区域大、项目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增值税税务征收链条无限扩张,对财税部门征收管理链条完整运行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三)计税项目过于繁杂我国现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将房地产流转过程增值部分作为主要税务征收目标②。虽然现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中关于价外税的征税方式将购买者、销售者进行了有效连接,但是房地产业简易计税项目较为繁杂,数量较多,甚至还存在进项税额不足以抵扣税额的情况,致使增值税法律制度实施阶段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漏洞。

三、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风险防范

(一)构建科学的纳税主体划分标准借鉴韩国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纳税经验,其将增值税专业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统一设置为增值税发票。随后将经营者年应税销售收入在4800万韩元以下作为简易纳税人(仅适用于自然人),而房地产业均不可作为简易纳税人,在六个月的纳税期内即使应税销售收入低于一定限额,也需要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的基础上缴纳增值税;而荷兰则针对房地产业不动产增值税处理执行免税法,即在特定情况下房地产业交易需缴纳增值税,平房庭院租赁、船舶停泊地租赁、租赁长时间安装在建筑上工具均为应缴纳增值税项目。但是在承租方对于租金课征增值税中存在九成以上为进项税额抵扣项目时,承租方、出租方均可选择放弃免税权利,以促使出租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扣维修成本支出增值税、不动产购买增值税。借鉴韩国、荷兰在房地产业增值税征收方面纳税主体分类情况,可以结合房地产业特点,取缔会计核算健全度这一分类指标,而是将房地产企业资质等级作为纳税主体划分标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规模纳税人范围、一般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标准进行适当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房地产业小规模纳税人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税法”。即将以往小规模纳税人起征点,对于达到免征额标准纳税人且超出免征额的部分征税。同时根据房地产业小规模纳税人性质,将增值税专业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统一设置为增值税发票,以便为后续进项税额抵扣提供依据。

(二)强化增值税征收管理立法强化房地产业增值税征收管理立法是全面推进房地产业营改增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运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的相关内容,对以往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体系中概括性规定进行细化处理,增强房地产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法律规定可操作性③。首先,考虑到房地产业增值税为中央、地方共享税,也是地方税收主要来源及我国现行税制体系最大税种。因此,为了保证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顺利实施,应从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入手,结合事权划分改革要求。根据地方财力补足水平及中央税收受益,适当增大地方政府房地产业增值税收入分配占比,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在增值税征收中事权责任、支出责任,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因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缺失而导致的财政困难。同时为保证税收初次分配后中央、地方财力均衡,可以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为入手点,利用纵横相结合的转移支付体系代替以往单一的转移支付体系。同时设置更加细致的转移专款支付依据及更加规范的财政收支划分管理制度、管理范围,以便为中央、地方政府事权、财权顺利划分提供法律支持。其次,结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证要求,可知我国在进行一般纳税人资格申报时需要进行发票管理、注册会计师鉴定报告等多份资料收集,给税务机关工作者提供了较大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一般纳税人信息不符问题的发生概率。因此,可以结合现有规定,在房管、工商、国土、城建等各部门间构建协作管理制度。在保证上述部门间实现基础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各部门根据法律规章制度对房地产业协税护税进行规范约束。最后,营改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房地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房地产业纳税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针对以往房地产业增值税征收管理漏洞,从根本上降低违法虚假受理、增值税发票代开行为,在加强对房地产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审核力度的基础上,税务部门应主动与银行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并根据房地产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业发票开立、使用情况,将房地产业增值税纳税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增加对房地产业一般纳税人违背信用惩处力度,如在我国现行《刑法》关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专业发票使用环节规定的基础上,对违法违规使用增值税专业发票行为进行进一步细化规定,以便降低房地产业增值税征收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增值税专用票据法律违背行为。

(三)规范化处理增值税计税项目英国制定了固定比例制度,年营业额在起征点以上,且年营业额低于15万英镑企业,可以向关税总署申请用纳税期内增值税、免税业务销售额总和与固定比例税率相乘,进行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借鉴英国在房地产业增值税计税方面的经验,紧跟我国房地产业全面增值税改革推进情况,可以对差额征税、简易计税项目进行适当缩减。同时在增值税法律制度设计过程中引入全额抵扣法、全额计税法,逐步形成一个科学性、规范性的房地产业增值税法律制度④。考虑到全额计税法、全额抵扣法等方法运用对房地产业税务核计统筹能力及纳税意识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纳税意识有所缺失。因此,在更加严格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制定的基础上,房地产业应主动提升自身纳税意识。以增值税发票问题解决为重点,组织内部人员对现行简易计税项目进行规范分析,以便为增值税抵扣制度顺利执行奠定基础。

四、总结

增值税法篇7

    【关键词】增值税 会计制度 信息报告

    一、现行增值税会计制度具体规定方面的问题

    1.增值税会计模式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从实质上分析属于财税合一的模式,以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和抵扣权利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依据,会计核算过分依照税法的规定,而放弃了自身的要求与原则,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2.增值税会计确认方面的问题

    (1)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的配比问题。增值税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的配比,用会计的语言可表述为,将购货成本中的增值税与销售收入中的增值税相配比,即可得出应交税款的数额(或者应退税款的数额)。增值税直接进行税额的配比,为纳税提供便利,符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会计的要求。企业增值税会计的关键在于对当期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进行确认,亦即在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确认的过程中完成配比。但是,这种配比并不是会计意义上的配比。会计上的配比原则是指在会计分期假设下,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费用(成本)的配比。税法上的配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配比。虽说销项税额与销售收入相关,但与进项税额相关的是购货成本,而非销售成本。若为会计配比,配比后的余额应该是按销售收入计算的销项税额减去与销售成本相关的进项税额。

    (2)出口退税清算差异的费用确认问题。所谓的出口退税清算差异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申报的出口退税与税务部门实际返还的出口退税数额之间存在的差异。据估计,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出口企业未能收回的应收退税额大约在3% ~ 5%之间。对此若不计提一定的准备金是违反谨慎性原则的。

    3.增值税会计对存货成本计量原则的影响问题

    违背了会计核算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从一般纳税人看,如果购进货物时按规定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其存货成本就不包括付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果是取得普通发票或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符合规定,其存货成本则包括付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同一企业的存货,有的按价税分离进行会计核算,有的按价税合一进行会计核算,显然缺乏可比性。另外,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关系看,一般纳税人在取得符合规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存货成本按价税分离核算,而小规模纳税人不论是否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均按价税合一核算存货成本,从而又导致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存货计价缺乏可比性。

    4.增值税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方面的问题

    (1)有关账户设置问题。在现行的增值税会计制度中,没有增值税的费用账户,所有相关费用计入购入货物成本或转入“在建工程”、“应付职工薪酬费”等科目中,使得会计报表不能充分揭示增值税会计信息。

    (2)增值税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缺乏可理解性。首先,在资产负债表中,待抵扣进项税额本是企业资金的占用,在未抵扣前应作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但按现行增值税会计处理,待抵扣进项税额作为应交税金的抵减项目,直接冲减了企业的负债,从而违背了报表揭示明晰性原则的要求,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其次,在利润表中,将不能抵扣的进项税额直接或间接计入产品销售成本,使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等项目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正常获利能力。再次,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未反映不得抵扣销项税额的进项税额,尤其是未详细列示未按规定取得或保管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符合有关要求的情况。并且,应交增值税明细表中未反映价外费用和视同销售的销项税额。这种报表结构不便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也不便于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

    (3)增值税会计信息报告与披露违背重要性原则。增值税抵扣、减免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重要影响,属于重要信息,应当单独披露。而现行增值税会计处理方法将其计入销售成本合并反映。

    二、增值税会计改革构想:建立财税分流、价税合一的新模式

    1.会计科目设置

    可以借鉴所得税会计核算体系,将增值税作为一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加以披露和反映。在会计上只设“增值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和“递延进项税额”三个科目。“增值税”科目核算本期发生的增值税费用,其借方登记本期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借方余额即为本期的增值税费用,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递延进项税额”科目借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转出,贷方登记按税法确认的本期进项税额,贷方余额表示待抵扣的进项税额。

    2.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步,企业在购进货物时,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均应按价税合计数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企业在销售货物时,也一律按价税合计数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产品销售收入”科目。

    第二步,期末时对增值税费用进行核算。一、根据本期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递延进项税额”科目;二、根据本期销售收入中的销项税额,借记“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三、根据本期销售成本中的进项税额,借记“递延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增值税”科目。

    第三步,在确认进、销项税额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差异调整,计算出本期应交增值税。一、调整进项税额差异时,借记“递延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二、调整销项税额差异时(主要是视同销售、价外费用等),借记“增值税”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本期增值税费用,反映了增值税的会计内涵;“递延进项税额”科目期末余额为待抵扣的进项税额;“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即为本期的应交增值税,体现了税法的要求。

增值税法篇8

    第二条 生产、销售电力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电力产品增值税纳税人,并按本办法规定缴纳增值税。

    第三条 电力产品增值税的计税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电力产品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价外费用是指纳税人销售电力产品在目录电价或上网电价之外向购买方收取的各种性质的费用。

    供电企业收取的电费保证金,凡逾期(超过合同约定时间)未退还的,一律并入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

    第四条 电力产品增值税的征收,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征税办法:

    (一)发电企业(电厂、电站、机组,下同)生产销售的电力产品,按照以下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1.独立核算的发电企业生产销售电力产品,按照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或具备一般纳税人核算条件的非独立核算的发电企业生产销售电力产品,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计算方法计算增值税,并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2.不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且不具有一般纳税人核算条件的非独立核算的发电企业生产销售的电力产品,由发电企业按上网电量,依核定的定额税率计算发电环节的预缴增值税,且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向发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计算公式为:

    预征税额=上网电量×核定的定额税率

    (二)供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实行在供电环节预征、由独立核算的供电企业统一结算的办法缴纳增值税,具体办法如下:

    1.独立核算的供电企业所属的区县级供电企业,凡能够核算销售额的,依核定的预征率计算供电环节的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不能核算销售额的,由上一级供电企业预缴供电环节的增值税。计算公式为:

    预征税额=销售额×核定的预征率

    2.供电企业随同电力产品销售取得的各种价外费用一律在预征环节依照电力产品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三)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按照隶属关系由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结算缴纳增值税,具体办法为:

    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月末依据其全部销售额和进项税额,计算当期增值税应纳税额,并根据发电环节或供电环节预缴的增值税税额,计算应补(退)税额,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应补(退)税额=应纳税额-发(供)电环节预缴增值税额

    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当期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不足抵扣,或应纳税额小于发、供电环节预缴增值税税额形成多交增值税时,其不足抵扣部分和多交增值税额可结转下期抵扣或抵减下期应纳税额。

    (四)发、供电企业的增值税预征率(含定额税率,下同),应根据发、供电企业上期财务核算和纳税情况、考虑当年变动因素测算核定,具体权限如下:

    1.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供电企业增值税预征率由预缴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所在地和结算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所在地省级国家税务局共同测算,报国家税务总局核定;

    2.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发、供电企业增值税预征率由省级国家税务局核定。

    发、供电企业预征率的执行期限由核定预征率的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情况确定。

    (五)不同投资、核算体制的机组,由于隶属于各自不同的独立核算企业,应按上述规定分别缴纳增值税。

    (六)对其他企事业单位销售的电力产品,按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缴纳增值税。

    (七)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取得的未并入上级独立核算发、供电企业统一核算的销售收入,应单独核算并按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就地申报缴纳增值税。

    第五条 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生产销售电力产品以外的其他货物和应税劳务,如果能准确核算销售额的,在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依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不能准确核算销售额的,按其隶属关系由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统一计算缴纳增值税。

    第六条 发、供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发电企业和其他企事业单位销售电力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电力上网并开具确认单据的当天。

    (二)供电企业采取直接收取电费结算方式的,销售对象属于企事业单位,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属于居民个人,为开具电费缴纳凭证的当天。

    (三)供电企业采取预收电费结算方式的,为发行电量的当天。

    (四)发、供电企业将电力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为发出电量的当天。

    (五)发、供电企业之间互供电力,为双方核对计数量,开具抄表确认单据的当天。

    (六)发、供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以外其他货物,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发、供电企业应按现行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

    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在办理税务开业、变更、注销登记时,应将税务登记证正本复印件按隶属关系逐级上报其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留存。

    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也应将税务登记证正本复印件报其所属的采用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留存。

    (二)采用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在申报纳税的同时,应将增值税进项税额和上网电量、电力产品销售额、其他产品销售额、价外费用、预征税额和查补税款分别归集汇总,填写《电力企业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传递单》(样式附后,以下简称《传递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签章确认后,按隶属关系逐级汇总上报给独立核算发、供电企业;预征地主管税务机关也必须将确认后的《传递单》于收到当月传递给结算缴纳增值税的独立核算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三)结算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应按增值税纳税申报的统一规定,汇总计算本企业的全部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应补(退)税额,于本月税款所属期后第二个月征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四)实行预缴方式缴纳增值税的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定期对其所属企业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申报不实,一律就地按适用税率全额补征税款,并将检查情况及结果发函通知结算缴纳增值税的独立核算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独立核算发、供电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收到预征地税务机关的发函后,应督促发、供电企业调整申报表。对在预缴环节查补的增值税,独立核算的发、供电企业在结算缴纳增值税时可以予以抵减。

    第八条 发、供电企业销售电力产品,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管理规定领购、使用和管理发票。

    第九条 电力产品增值税的其他征税事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增值税法篇9

    一、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数额的认定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数额(即虚开的税款数额)的大小是决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其量刑幅度的主要依据。对那些较为简单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如只有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只有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犯罪数额就是行为人虚开的销项税额或虚开的进项税额,这一点在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已形成共识。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案件,如行为人在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后,为了掩盖其犯罪事实,又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虚假抵扣,其犯罪数额是以虚开的销项税额和虚开的进项税额中较大的一项计算,还是把两项合并计算,司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笔者认为,行为人在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后,又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虚假抵扣,其犯罪数额应以虚开的销项税额和虚开的进项税额合并计算。首先,刑法规定“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以及“让他人为自己虚开”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行为中的三种。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管是同一行为人实施还是由不同的人分别实施,都同样危害了国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秩序。虚开的税额作为衡量行为人社会危害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只有把虚开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合并计算,才能准确体现行为人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的整体社会危害性,为对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依据。其次,虚开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合并计算符合增值税的一般原理,而按其中较大的一项计算与增值税的实际情况不符。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一种,具有税收转嫁的特征。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一般情况下,生产经营者销售货物收取货款时,还要向购买方加收货款17%的销项税额,并向购买方开具与实际发生的货物数量和价税金额相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生产经营者向国家交纳税款时,凭借其上一环节购买原材料时他人为其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已交纳的进项税额,实际上只交纳本环节货物增值部分17%的税款。随着货物的流通,国家在每一个购销环节,都要依据生产经营者在本环节开出的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在上一环节接受的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征收货物增值部分17%的税款。这样,国家对该货物征收的增值税总额就是货物最终价款的17%。可见,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但是一般纳税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商业会计凭证,而且还是记载发票开具方应纳税款和受票方抵扣税款以及申请出口退税的合法证明。而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中,根本没有商品交易,行为人虚开的进项发票和销项发票不能代表一种实际的物流过程,不能抵扣。行为人虚开的增值税额与国家对有实际经营活动的一般纳税人征收的增值税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为人虚开的进项税额是虚开的进项价款的17%,虚开的销项税额是虚开的销项价款的17%,其犯罪数额以虚开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合并计算,仍是行为人虚开的销项价款和进项价款之和的17%,并不违背增值税的原理。再次,在处理既有虚开销项又有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时,如果只按其中较大的一项作为犯罪数额,有违罪刑相适应和对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刑法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只有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只有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犯罪数额就是行为人虚开的销项税额或虚开的进项税额;对于行为人在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后,为了掩盖其犯罪事实,又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其犯罪数额应以虚开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合并计算。

    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行为骗取国家税款数额及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认定

    刑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款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根据这一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时,准确界定行为人骗取国家税款的数额及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的大小,是决定能否对被告人适用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计算行为人骗取国家税款的数额及其造成的损失,笔者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弄清“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与“骗取国家税款”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准确界定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失,应掌握以下几点。

    1.行为人只给他人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受票方利用其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的税款或者骗取的出口退税,就是行为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如果是行为人为他人经营活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行为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时,还应当加上有实际经营活动的销售方偷逃的税款。行为人在上述虚开销项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中,如果交纳了销项税款,在计算损失时,应当把已交纳的部分扣除。行为人只让他人为自己虚开进项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自己生产经营活动中应交纳的税款或者骗取出口退税,其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就是其实际抵扣的税款或者骗取的出口退税。

增值税法篇10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重复征税抵扣链条

自1954年增值税在法国开征以来,在其他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征了增值税,征税内容涵盖了货物和劳务。1979年我国才引入增值税,最初在上海等3个城市的几种货物中进行试点。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增值税条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机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1994年税制进行改革,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商品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服务业、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对第二产业(除建筑业外)主要征收增值税,对第三产业则主要征收营业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安排的弊端日益显现。由于对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是不完整的,重复征税现象严重、促进产业分工方面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税收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日渐成熟。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并且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按照科学发展建立健全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有利于税制完善,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更加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一次增值税重大转型是在2009年,主要针对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实施税前抵扣。为了鼓励企业对机器设备投资,使社会生产力进步,在东北地区先进行试点工作,随后在2009年全面推行固定资产增值税改革,2009年1月1日以后实际发生,并取得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2009年后购进的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一改革预计可为企业减轻税负1200亿元。1而增值税改革的第二次转型,就是要把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全部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第一次增值税转型并不彻底,它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中所购进的机器设备,而占比更大的厂房建筑却不能抵扣。数据表明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中机器设备只占23%。3/4的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征收的是营业税。2从而,大规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项会随着以后增值税的转型而可以抵扣,进而降低各个行业的成本。

由于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并行,使得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重复征税严重,使得我国的第三产业税负繁重。中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属于商品增值税,即在生产销售商品的时候征收,不涉及劳务服务(除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服务业是征收营业税。例如,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企业,对运输收入征收5%的营业税。交通运输业的成本如汽油,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可抵扣,需运输货物的其他企业的运费中的增值税也不可以抵扣,对于交通运输业以及支付运输费的企业来说都形成了重复征税。

增值税一般税率为17%和13%,但因为增值税进项税允许抵扣,故增值税的实际税负大概为4%,3而营业税的大部分税负5%,税负可能比增值税还要高。这样的税制不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中国眼下正在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营业税改增值税第一个试点在上海,涉及范围是交通运输业和6个部分现代服务业,即“6+1模式”。选择交通运输业作为试点是考虑到交通运输业和生产货物物流联系紧密,在制造业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并且运费发票在营改增之前就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按运输费7%的税率进行抵扣,改革的基础比较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服务业,改革好现代服务业的征税范围是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另外选择与制造业相关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可避免产分工细化导致的重复征税因素,所以营业税改增值税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税负,使其保有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2012年9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试点领域也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如我校的车队也在范围内,营业税改增值税范围是物流运输辅助,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由原来的5%的营业税税负降低为3%的增值税。据有关部门测算,北京市参与试点改革的企业涉及13.8万户,预计试点全年减税额约1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