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1:44:33

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1

增值税,作为一种流转税,其本意是对企业新增加的价值征收,而不对购进的价值征税。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扣除购进的固定资产,因此增值税的征税基础要大于GDP,对不是企业增值额的收入也要课税,成了“名不副实”的税种。我国自1994年以来,生产型增值税居于主体税种地位,然而该种增值税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不少弊端。

1.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存在较多的重复征税,现行的暂行条例中规定固定资产的已征税款不允许抵扣,从而使这部分税款资本化,分期进入商品成本中,成为其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出现了重复征税的问题。

2.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我国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已纳税款,使成本包括了含税成本,使我国的产品进入市场,却背负着未抵扣的增值税,因而大大降低了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阻碍企业扩大再生产及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导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税负重于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因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税收负担重,挫伤了投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对这些产业和地区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此可见,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就使增值税的转型成为了必然,推动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这一转型也给各地经济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下面以浙江省为例。

二、浙江经济概况

2006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3.9%和15.1%。人均GDP为31684元,增长11.6%。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567.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8.2亿元,增长21.7%。

然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虽然工业产值逐年增长,但其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和完善。要在新的工业化进程中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与此同时,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由此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优化。

三、增值税改革对浙江经济的正面效应

1.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允许扣除,抑制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甚至使基础产业发展滞后。而转型后的消费型增值税,减轻高新技术产业税负,克服重复征税,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资产的账面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浙江省的一些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和调整浙江产业结构及投资规模

近年来浙江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其整体资本结构中占有的比例较高,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对本期购进的固定资产已纳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就有利于企业扩大资本积累,加速设备的更新。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浙江产品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3.有利于浙江经济的扩大再投资,拉动经济

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使企业上交的增值税额下降,从而在短期内有力地提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这无疑为企业进行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资金准备。据调查浙江省2007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0.9亿元,增长11.4%,可见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有利于浙江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四、增值税改革对浙江经济的负面效应

1.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

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浙江企业占了一定的比例,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增值税负担较轻,然而这种优势;在消费型增值税实行下不复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总是向高利润的行业流动,这使得利润率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同时,更多的企业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入,机械化生产代替了大量劳动力,使大量劳动力处于剩余,从而加大了浙江省各地区的就业压力。

2.抑制个别产业的发展

正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是浙江省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但是由于这些行业提供增值税非应税劳务,即在企业期末税务处理上没有销项税额,同样也就不能确认进项税额,不能进行进项税额抵扣。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这些产业发展影响不明显,使得逐利的资本更愿意投资于可以进行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其他行业,造成需要大量资本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产业的资本投入不足,抑制其发展。

3.减少浙江地方财政收入

增值税的转型使国家实际的税收收入减少,同时使归于地方所有的增值税也同样下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当年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或是存量固定资产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将直接减少当年的增值税收入,对浙江的财政收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8年将“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方案”。可见消费型增值税必将在全国推行,这是改革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努力发展浙江经济,提高浙江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其整体经济实力,才能扬长避短,最大效用发挥增值税转型所带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避免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增值税的改革,意在转型——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2006年到2010年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这一规划的提出,是现行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现行的增值税实施现状指出增值税改革的必要性,再结合浙江经济实况,进一步分析了转型后的消费型增值税给浙江经济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浙江经济消费型增值税

参考文献:

[1]董树奎.对增值税转型中财政减收问题的探讨.税务研究,2004,(11).

[2]彭浩东,黄惠平.关于我国增值税的问题研究及完善对策.税务与经济,2002,(2).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2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征收范围;统筹改革

当前我国增值税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二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转型改革指的是,固定资产增值税由不得抵扣向可以抵扣的制度转型。征收范围改革指的是,在目前征收营业税的领域里改征收增值税,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是征税范围的改革尚未启动。本文着重探讨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的设想,进而分析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税范围改革、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现状

增值税转型改革始于2004年7月,东北三省的8个行业首批进入试点领域。其后,2007年在中部26城市进一步扩大试点。2008年7月,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也被纳入试点范畴。财政部2008年7月公布第四批试点的区域,包括地震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51个县(市、区)。

总理在2008年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①为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刺激内需,通过投资和减税拉动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意义重大。

增值税转型只是增值税改革的一部分,它只解决因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得抵扣而产生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在我国,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合理断裂的现象,更主要出现在营业税征税领域里。完善的增值税抵扣制度,不仅依靠增值税转型改革,也离不开征收范围的改革。

国际上增值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而我国对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务收入征收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娱乐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等行业征收营业税。

与国际规范的增值税制度相比,我国的增值税范围偏窄,将与货物销售关系密切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服务业等排除在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外,货物在此环节上的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

统筹增值税转型与征税范围改革,在税收体制建设方面有其共性。另外,征收范围改革带来的税收收入效应,可以成为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推行的财力保障。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改革必然引起增值税收入的增加,营业税税收收入的减少。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使得各级政府的收入结构及水平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为了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受影响,必须重新调整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因此,统筹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必须以财政体制的改革为配套措施。

二、两个统筹改革设想

(一)统筹转型改革与征税范围改革

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是指,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协调同步进行。

在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对目前营业税征收领域中存在问题较多的行业,也应该改征收增值税。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方面,首先将现行增值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由于这两项业务具有涉及货物销售和劳务性质,而不是纯劳务行业,改征增值税后,可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善,使整个货物从生产和流通直到最终消费阶段,不会出现断裂或重组链条的现象;而后平稳过渡,再扩展到销售不动产、邮电通信业及仓储、租赁等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关系较密切的行业。优化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尽可能大力度地覆盖到劳务领域,直至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领域。

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会使增值税收入增加,其增加收入效应可以弥补转型改革引起的减收效应。增值税转型改革过程与扩大征税范围的改革,有着天然的互补性。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相关数据为计算基础,以2006年度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投资额,来代替全社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增机器设备的价值。税率假定:增值税税率为17%,营业税税率为3%,所得税税率为

25%,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5%,忽略教育费附加的因素;又假定,所有征收营业税项目全面改征收增值税。

首先,固定资产增值税允许抵扣对税收收入的总影响。2006年的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情况为: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

2749.9亿元、第二产业48479.1亿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设备投资额为51229亿元,按17%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得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708.93亿元。那么,增值税的减少引起的城建税下降金额为435.4465亿元。因为,增值税不得在税前扣除,所得税税基会相应提高,应纳所得税会有所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增加9144.3765亿元,即(8708.93+435.4465),应纳所得税增加约2286亿元。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的税收下降总金额约为6858.38亿元。

其次,营业税的征税领域全面改征收增值税对税收收入的影响。2006年营业税总额5128.71亿元,按3%的比例换算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70957亿元。如果对该营业收入征收17%的增值税,应该征收29062.69亿元增值税,超过营业税收入23933.98亿元。同时按5%的城建税计算的多收城建税为1196.7亿元。因为营业税是价内税,计算所得税时可以扣除,而增值税则属于价外税,计算所得税时不能扣除。因此,营业税改征收增值税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会提高,金额为5128.71-1196.7=3932.01亿元,相应按25%的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增加额约为983亿元。

营业税改征收增值税,总税收收入增加983+23933.98+

1196.7=26113.68亿元。

增值税转型改革使得税收收入减少6858.38亿元,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使税收收入增加26113.68亿元,税收收入净增加19255.3亿元。所以,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对弥补财政收入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二)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

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会引起税种的变化,它属于税收体制改革的范畴。在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增值税属于共享税,其中,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收入全部归于中央,内销货物的增值税收入中75%归中央财政,另25%则归于地方财政。营业税中,除了中央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铁道部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收入属于中央外,其余归于地方财政。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的调整,使增值税收入增加,使营业税收入减少。也就是说地方税收收入会降低,中央财政收入会提高。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应有财政收入的稳定,需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分配财力,而税收收入分配则属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范畴。因此,税收体制的改革必然会牵动财政体制改革,缺乏财政体制配套改革,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无法单独执行。所以,必须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总理在2008年“两会”新闻会上表示,在任期内要下决心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这说明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有可能为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提供有利的改革时机。

至于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如何重新分配,采用何种方式,是学界及政府部门目前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不论财政收益是以中央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偿给地方政府,还是以改变收入的分享比例来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或是以税种的重新分配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都是财政收入在保证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保持地方公共服务能力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的过程,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动态博弈过程。

三、统筹改革的意义

在当前,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当前财税体制

增值税转型改革形式上表现为,要解决企业固定资产重复征收增值税的问题,本质上则属于对增值税抵扣链条的纵向疏通问题。而征收范围改革表现为,要解决行业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断裂问题,其本质属于对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横向贯通问题。增值税最大的特点是,对增值额环环抵扣税金。也就是说,完整的增值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制度。因此,从完善增值税体制角度来讲,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目标完全一致。目前的“增量抵扣”试点转型方案,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方面,不仅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反而使增值税抵扣制度更复杂,因而也就更易混乱。所以,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不仅在收入方面互补,在改善税收体制方面也有共性。

目前财政体制改革是个热门话题,其集中表现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合理分配收入的问题。而作为地方最大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和作为中央最大税种的增值税,其重新分配是整个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关键所在,它的解决有助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

(二)有助于保障转型期财政收入的稳定

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说明增值税的税基会降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不论选择何种转型模式,都会使增值税收入降低。在“增量抵扣”等逐步转型方式下,转型期往往比较长,增值税收入下降相对缓慢些;而直接转入“消费型”增值税模式,转型过程比较快,相应的短期财政收入会有较明显的降低。所以,转型改革必须以相当的财力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

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除了经济发展自然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如: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通过税目调整即将低税率税目纳入高税率税目等。政府开征新税种,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征税对象,其次要经过研究具体征税方案、制定法律、执行征收等很多环节。开征新税种带来的收入效应滞后于转型改革的税收减少步伐。提高税率方式,只有在特殊时期才可以采纳,它不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而且也会引起纳税人的抵抗,执行难度很大,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选择此种方式。

通过现有的征税领域内部的适当调整来增加税收收入,其操作过程相对较简单,起效也比较快,甚至可以起到改善税收体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混乱,税负不公等矛盾已经比较突出,其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增值税税率普遍高于营业税税率,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会提高财政收入。所以,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同步进行是缓解转型改革引起的财政收入下降的首选策略。

(三)能够加快改革进程,减少改革成本

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将全面启动,而征收范围改革还在酝酿中。逐步的一步一步的改革当然有其稳妥过渡的合理性,但是,改革成本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某种意义上讲,酝酿的时间越延长,改革的成本会越高。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有成本或代价,税收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也不例外。所以,在合理的情况下,以缩短改革时间来降低成本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把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同步进行,可以加速转型改革的进程,进而降低改革成本。

(四)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营业税与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合理现象,不仅会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不完整,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之间的税负待遇不公平问题。通过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可以消除营业税与增值税纳税人之间不该存在的税负不公平现象。税负公平促进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增进市场秩序的有序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戴海先,江时益.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07,(08):46-51.

[2]高培勇.耐人寻味的增值税转型改革[J].经济,2007,(07):48.

[3]李玉彬.增值税转型试点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3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征收范围;统筹改革

当前我国增值税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二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转型改革指的是,固定资产增值税由不得抵扣向可以抵扣的制度转型。征收范围改革指的是,在目前征收营业税的领域里改征收增值税,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是征税范围的改革尚未启动。本文着重探讨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的设想,进而分析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税范围改革、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现状

增值税转型改革始于2004年7月,东北三省的8个行业首批进入试点领域。其后,2007年在中部26城市进一步扩大试点。2008年7月,内蒙古东部5个盟市也被纳入试点范畴。财政部2008年7月公布第四批试点的区域,包括地震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51个县(市、区)。

总理在2008年11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修订草案)》。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经测算,2009年实施该项改革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约60亿元、教育费附加收入约36亿元,增加企业所得税约63亿元,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①为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刺激内需,通过投资和减税拉动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意义重大。

增值税转型只是增值税改革的一部分,它只解决因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得抵扣而产生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在我国,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合理断裂的现象,更主要出现在营业税征税领域里。完善的增值税抵扣制度,不仅依靠增值税转型改革,也离不开征收范围的改革。

国际上增值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修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而我国对境内销售货物、进口货物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务收入征收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娱乐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等行业征收营业税。

与国际规范的增值税制度相比,我国的增值税范围偏窄,将与货物销售关系密切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服务业等排除在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外,货物在此环节上的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

统筹增值税转型与征税范围改革,在税收体制建设方面有其共性。另外,征收范围改革带来的税收收入效应,可以成为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推行的财力保障。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改革必然引起增值税收入的增加,营业税税收收入的减少。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使得各级政府的收入结构及水平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为了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受影响,必须重新调整税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因此,统筹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必须以财政体制的改革为配套措施。

二、两个统筹改革设想

(一)统筹转型改革与征税范围改革

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是指,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协调同步进行。

在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行之际,对目前营业税征收领域中存在问题较多的行业,也应该改征收增值税。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方面,首先将现行增值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由于这两项业务具有涉及货物销售和劳务性质,而不是纯劳务行业,改征增值税后,可使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加完善,使整个货物从生产和流通直到最终消费阶段,不会出现断裂或重组链条的现象;而后平稳过渡,再扩展到销售不动产、邮电通信业及仓储、租赁等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关系较密切的行业。优化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尽可能大力度地覆盖到劳务领域,直至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领域。

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会使增值税收入增加,其增加收入效应可以弥补转型改革引起的减收效应。增值税转型改革过程与扩大征税范围的改革,有着天然的互补性。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相关数据为计算基础,以2006年度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机器设备投资额,来代替全社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增机器设备的价值。税率假定:增值税税率为17%,营业税税率为3%,所得税税率为

25%,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5%,忽略教育费附加的因素;又假定,所有征收营业税项目全面改征收增值税。

首先,固定资产增值税允许抵扣对税收收入的总影响。2006年的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的投资情况为: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

2749.9亿元、第二产业48479.1亿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设备投资额为51229亿元,按17%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得出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708.93亿元。那么,增值税的减少引起的城建税下降金额为435.4465亿元。因为,增值税不得在税前扣除,所得税税基会相应提高,应纳所得税会有所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增加9144.3765亿元,即(8708.93+435.4465),应纳所得税增加约2286亿元。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的税收下降总金额约为6858.38亿元。

其次,营业税的征税领域全面改征收增值税对税收收入的影响。2006年营业税总额5128.71亿元,按3%的比例换算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70957亿元。如果对该营业收入征收17%的增值税,应该征收29062.69亿元增值税,超过营业税收入23933.98亿元。同时按5%的城建税计算的多收城建税为1196.7亿元。因为营业税是价内税,计算所得税时可以扣除,而增值税则属于价外税,计算所得税时不能扣除。因此,营业税改征收增值税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会提高,金额为5128.71-1196.7=3932.01亿元,相应按25%的税率计算的所得税增加额约为983亿元。

营业税改征收增值税,总税收收入增加983+23933.98+

1196.7=26113.68亿元。

增值税转型改革使得税收收入减少6858.38亿元,而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使税收收入增加26113.68亿元,税收收入净增加19255.3亿元。所以,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对弥补财政收入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二)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

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会引起税种的变化,它属于税收体制改革的范畴。在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增值税属于共享税,其中,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收入全部归于中央,内销货物的增值税收入中75%归中央财政,另25%则归于地方财政。营业税中,除了中央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铁道部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收入属于中央外,其余归于地方财政。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的调整,使增值税收入增加,使营业税收入减少。也就是说地方税收收入会降低,中央财政收入会提高。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应有财政收入的稳定,需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重新分配财力,而税收收入分配则属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范畴。因此,税收体制的改革必然会牵动财政体制改革,缺乏财政体制配套改革,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改革无法单独执行。所以,必须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总理在2008年“两会”新闻会上表示,在任期内要下决心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这说明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有可能为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提供有利的改革时机。

至于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如何重新分配,采用何种方式,是学界及政府部门目前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不论财政收益是以中央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偿给地方政府,还是以改变收入的分享比例来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或是以税种的重新分配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都是财政收入在保证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保持地方公共服务能力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的过程,也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动态博弈过程。

三、统筹改革的意义

在当前,统筹增值税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统筹税收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当前财税体制

增值税转型改革形式上表现为,要解决企业固定资产重复征收增值税的问题,本质上则属于对增值税抵扣链条的纵向疏通问题。而征收范围改革表现为,要解决行业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断裂问题,其本质属于对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横向贯通问题。增值税最大的特点是,对增值额环环抵扣税金。也就是说,完整的增值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制度。因此,从完善增值税体制角度来讲,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目标完全一致。目前的“增量抵扣”试点转型方案,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方面,不仅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反而使增值税抵扣制度更复杂,因而也就更易混乱。所以,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改革不仅在收入方面互补,在改善税收体制方面也有共性。

目前财政体制改革是个热门话题,其集中表现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合理分配收入的问题。而作为地方最大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和作为中央最大税种的增值税,其重新分配是整个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关键所在,它的解决有助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

(二)有助于保障转型期财政收入的稳定

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说明增值税的税基会降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不论选择何种转型模式,都会使增值税收入降低。在“增量抵扣”等逐步转型方式下,转型期往往比较长,增值税收入下降相对缓慢些;而直接转入“消费型”增值税模式,转型过程比较快,相应的短期财政收入会有较明显的降低。所以,转型改革必须以相当的财力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

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渠道,除了经济发展自然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外,还有以下几种途径,如: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通过税目调整即将低税率税目纳入高税率税目等。政府开征新税种,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征税对象,其次要经过研究具体征税方案、制定法律、执行征收等很多环节。开征新税种带来的收入效应滞后于转型改革的税收减少步伐。提高税率方式,只有在特殊时期才可以采纳,它不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而且也会引起纳税人的抵抗,执行难度很大,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选择此种方式。

通过现有的征税领域内部的适当调整来增加税收收入,其操作过程相对较简单,起效也比较快,甚至可以起到改善税收体制的作用。目前,我国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混乱,税负不公等矛盾已经比较突出,其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增值税税率普遍高于营业税税率,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会提高财政收入。所以,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同步进行是缓解转型改革引起的财政收入下降的首选策略。

(三)能够加快改革进程,减少改革成本

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将全面启动,而征收范围改革还在酝酿中。逐步的一步一步的改革当然有其稳妥过渡的合理性,但是,改革成本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某种意义上讲,酝酿的时间越延长,改革的成本会越高。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有成本或代价,税收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也不例外。所以,在合理的情况下,以缩短改革时间来降低成本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把转型改革与征收范围的改革同步进行,可以加速转型改革的进程,进而降低改革成本。

(四)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营业税与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合理现象,不仅会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不完整,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之间的税负待遇不公平问题。通过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可以消除营业税与增值税纳税人之间不该存在的税负不公平现象。税负公平促进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增进市场秩序的有序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戴海先,江时益.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07,(08):46-51.

[2]高培勇.耐人寻味的增值税转型改革[J].经济,2007,(07):48.

[3]李玉彬.增值税转型试点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资源税改革;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一些税种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为此,国家对一些税种进行了试点改革,比如增值税的转型和资源税的改革。

一、增值税转型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在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税前抵扣。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税制的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因为它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因而颇受企业的欢迎。

2008年我国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方案。实行增值税转型其实是给企业减负,导向上是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提高国内产品竞争力。

(一)生产型增值税的主要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也越发明显:

1.不利于降低投资税负,影响经济增长

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相当于消费型增值税23%税率的负担水平,对扩大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2.不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生产型增值税加重了企业机器设备购置成本,抑制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积极性,特别不利于基础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不利于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生产型增值税导致对进口产品征税不足、对出口产品退税不足,既不利于国内产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也不利于扩大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

4.不利于税收管理成本的降低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必须将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劳务与不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劳务分开,使计算变得复杂,也增加了税务机关审查的工作量,既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也提高了纳税人的奉行成本。

(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好处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至少将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效应。

第一,从经济的角度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从财政的角度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虽然在短期内将导致税基的减少,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公平内外资企业和国内外产品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税制的优化;从长远看,由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刺激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财政收入总量也会随之逐渐增长。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使非抵扣项目大为减少,征收和缴纳将变得相对简便易行,从而有助于减少偷逃税行为的发生,有利于降低税收管理成本,提高征收管理的效率。

(三)两者变化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主要表现在增值税税基的缩减,其核心内容是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涉及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扣除。

比如,B公司当月购买的100万元货款中,有50万元是购材料款,50万元是购设备款,共发生进项税额17万元,当月发生的销项税额有50万元。在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情况下,B公司在销项税中只能抵扣“50万元材料款的进项税额”(假设以前月份无未抵扣税额),所以当月应向国家上缴41.5万元的增值税。

在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B公司所购的“50万元设备款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所以最终应向国家交纳增值税33万元。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给B公司节约了8.5万元的增值税,增加了8.5万元的利润,同时国家财政也减少了8.5万元的收入。可见,增值税的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的企业利好更大,增值税的出台刺激了企业购买、更新生产设备,促进产业的升级。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大部分还处于粗放型模式,国家、集体、个人煤矿并存,多、小、散、乱和参差不齐是煤炭生产的特点。以山西省为例,煤炭工业粗放模式的长期延续,已使山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实行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加快矿井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山西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增值税的改革使煤炭企业在重组整合的过程中,因技术改造购进设备发生的税金成本较改革前大为减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助了一臂之力。

二、资源税改革

所谓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种。据了解,现行资源税条例为1994年出台,实行定额征收,税款征收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资源税税率较低,煤炭资源税税额幅度为0.3元—5元/吨。

目前,我国资源税的办法比较落后,体现不了资源本身的价格和价值,远远没有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了更好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资源税征收办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资源税改革的内容

从业内人士的共识看,改革的焦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二是提高资源税率;三是扩大资源征收范围。

1.源税征收方式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对资源税征收方式的转变,许多专家表示,对价格波动大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实行从价计征。因为从价计征方式更能体现企业利用资源应该付出的环境成本,提高了资源产品的价格,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同时也能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迫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技术进步、迫使社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将促使百姓节电、节气、节油、节水,主动适应低碳生活。

以煤炭为例,煤炭行业的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每吨税额为3.2元到4元,换算成从价征收方式,税负不足1%。而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报告中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到15%,看来,资源税改革,只改变征收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高征收税率。

2.提高资源税率

我国资源税收的太少,这也是造成目前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不能无限量开采,对煤炭征收资源税是历史趋势。以后资源税征收标准将会越来越高,资源价格也会越来越贵。据行业分析师表示,提高资源税率后,煤炭资源税将从1%上调到3%,如果煤炭资源税上调到3%,煤炭利润将减少10%。

现在每吨煤炭的价格大约是450元/吨,利润大概是50元,由于是从价计征,每吨煤炭将多承担约10元的资源税,短期内对煤炭企业是一个负面影响,煤炭企业利润约减少15%。

(二)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事实上,资源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矫正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现状,扭转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加大资源税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引导经济发展由以“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粗放型方式调整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时间的粗放经营,使煤炭企业只求利益而使煤炭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资源税改革将使煤炭企业逐渐改变这一现状。改革后,煤炭资源价格的上调,将传导到下游产品,可能导致CPI上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如果煤炭价格上涨,必将加大煤电联动的压力。据介绍,目前电力价格和煤炭成本缺口已在10%左右,资源税出台之后,将进一步加大这个缺口。短期内煤炭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看来,此次资源税改革对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和污染大户,其影响无疑将是剧烈的,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照从量计征高出很多,如果这些企业仍然以粗放式生产经营,那么将付出较大代价,这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加积极地实施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也将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可以实现通过提高税负成本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不过,笔者认为,对资源税改革,在改为从价计征的同时,可以考虑部分保留从量计征。有资料显示,中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只有30%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就拿煤炭行业来说,我国一些煤炭企业在进行开采时,往往只开采最精华的部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保留一部分从量因素,对一些矿山开采企业征税时,即按照矿山的探明储量进行征税,以确保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采。

三、税制改革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进行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实现煤炭的安全、集约、高效发展,推动煤炭产业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改制阶段,2009年,以山西省为试点开始重点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坚持上大、改中、关小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作用与发挥民营骨干企业作用相结合,健康有序推进整合重组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2010年,开始巩固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成果,加快对保留矿井的技术改造升级步伐,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武装矿井,大力推进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建设,实现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目前已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民营并存的大格局,产业的集中度和产业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需要增添大量的机器设备,增值税改制以前,由于购买设备发生的进项税额不能予以抵扣,将会给企业增加一些成本,使企业的利润受到很大的影响,增值税改制后,这些影响将会减小。这样,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使企业在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减轻负担,轻装上阵。

资源税的改革虽然使煤炭企业税款较以前有所增加,暂时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但随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能的扩大,企业利润会大幅增加,和企业改制、资源税改制前相比,企业因资源税改制而影响利润的部分是很小很小的。所以,推进企业兼并资源整合,实现煤炭企业现代化是煤炭企业的必经之路。

(二)保障煤炭企业安全发展,提升整体行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煤炭行业,在硬件上,机械化与半机械化及人工开采相混杂,井下的人口密度过大,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从职工中提拔出来的,他们只有厚实的工作经验,没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很难与职工进行心灵的沟通,只顾强硬的命令。而西方国家煤炭行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从事其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一些发达国家机械化程度高的,井下几乎无人作业,一切都是编好的程序在劳动,这就避免了许多人为因素酿成的事故。

所以,在我国进行税制改革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趋利避害,抓住有利条件,进行设备投资,努力提高煤炭企业的机械化开采水平,提高整体人员素质,特别是培养专业管理人员。一个好的管理层,是善于同每一个职工沟通而不排挤他人的,因为在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是安全生产中的重要砝码,他的思想波动很可能使整个安全的天平倾斜,酿成本不应该出现的事故。避免了事故,即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效益。

(三)寻求绿色低碳经济之路

煤炭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具体讲,就是开发资源而不破坏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通过结构调整、产业链接,让经济发展更健康;利用资源而不浪费资源,善于放大资源价值,想方设法吃干榨净。这样,既可减少治污成本,又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得的是双倍财富。

煤炭企业是产能大户,也是耗能大户。从另一个角度看,耗能越大,挖掘低碳经济的潜力也就越大。为了低碳,企业可能要增加不少成本,但从长远看却为自身提供了链条延伸、产业培育的空间。

对循环经济进一步优化、提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比如以矸换煤,通过对采空区充填矸石,减少排放和污染,解决地表沉降,实现绿色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下过煤矿的人都知道,井下水很多。中国矿井水每年总排放量在40亿吨以上,平均再利用率却不到20%。新矿集团实施分级处理、分质供水,大量应用于再生产过程,以及防尘、绿化、民用、地源热泵利用等,每年可减少近3000万吨的新鲜水使用量,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能源。

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把实现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应以实现盈利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注重技术创新、完善营销手段和管理模式,整合自身资源,加快市场开拓,积极推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升级,以此降低煤炭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盈利能力质的飞跃。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指导下,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煤炭企业应当转变增长思路,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新技术,力争将煤炭生产变为“绿色”生产,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5

关键词:物流企业;增值税;改革

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成长,避免企业重复纳税,我国2011年在部分行业开展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工作。物流企业作为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的行业之一,也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是最终所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物流企业税负大大增长。为转变这一情况,充分发挥增值税改革积极作用,我国也加强了对基于物流企业的增值税改革的深入研究。

一、增值税改革及物流行业概况

增值税是一种流转税,以商品流通或是提供劳务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算税收的依据。其中,增值额主要是在原本基础上,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等所获取的额外价值额。增值税制度在1979年被引入我国,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多次改革。1984年,我国正式制定并实行增值税制度。在1994年,经历了第一次增值税改革,并对增值税制度进行了规范和完善。在2003年,我国通过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允许农业加工业、汽车工业冶金工业等八个行业在2004年7月开始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在2009年,又一次增值税改革正式开展。2011年“营改增”方案的提出,则是我国增值税的第五次改革。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再加上人们网上购物的需求不断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当前,物流行业已经从原有的货物配送发展成了具有信息、物流等多方面管理功能的综合运输服务模式,是生产商与消费者的重要连接桥梁,包含着仓储、流通等多个环节,能够充分满足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运输需求。

二、物流企业增值税改革现存问题

(一)增值税抵扣不充分

据调查表明,在增值税改革后,物流企业的税负反而大大增长。据对多家物流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物流企业营业税税负率年均为1.3%,而在增值税改革后,这些物流企业的实际税负较原有税负增长了120%~150%。甚至一些物流企业的税负涨幅较原来增长了两倍以上。而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进项税额抵扣的不充分。增值税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企业出现重复纳税的情况。通过运用增值额作为计算纳税金额的依据,使企业的生产方式等不受影响。物流企业目前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油费、路桥费等。其中,人力资源成本、路桥费等,不属于增值税抵扣范围,且这些成本在物流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据的比例相当之大。这便使物流企业较大一部分资金无法得到抵扣,税负大量增加。而部分劳务和产品无法被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也体现了增值税抵扣的不充分,难以切实发挥增值税抵扣制度的价值,并为一些纳税人逃税、偷税提供了可能。因而,我国在增值税改革中,应更多的考虑到物流行业增值税抵扣需要,扩展增值税抵扣范围,避免增值税“链条”出现空隙,并优化物流企业增值税发票管理工作,使物流企业更加适应我国生产方式及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二)发票管理工作难度增加

企业必须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够抵扣进项税。但是从正规渠道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过程较为复杂,一些小型物流企业并不具备这一能力。在增值税改革后,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整个物流行业的发票管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由于税率的不断变化,产业链低端的企业需要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处获取11%的增值税发票。而很多产业链高端企业并不愿意将自己多获取的3%~4%增值税额与物流企业分享,这便使很多物流企业无法增加进项税额抵扣,不仅税负大大增加,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也随之减少,难以实现健康发展。因而,在这一情况下,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增值税改革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根据当前物流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业务进行调整,注重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优化发票管理工作,拓展进项税额抵扣。

(三)链条式经营模式隐匿涉税行为

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巨大,经营成本也相对较高,再加上本身这一行业所获取的经济效益较少,竞争激烈,因而经常出现一些小规模运输、仓储企业偷税、逃税的行为。这些企业通常运营程序杂乱,人员技能水平较低,因而服务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难以将精力放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控制上,反而想尽方法偷税、逃税。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一般纳税人需要根据运费结算单据上总金额的7%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物流企业与客户能够组成利益共同体,转变原有的交易行为,拓展运输范围,从而获得额外的“税收利益”。同时,在税收改革后,还存在物流企业税费界限不清晰的情况,导致其重复纳税,税收压力增加,并产生了偷税、逃税的念头。另外,还存在小型物流企业虚假开发票的问题。例如在增值税改革后,小型物流企业的运输费用需要按照3%税率计算纳税金额,而一般纳税人则是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7%的运输进项税。在这一情况下,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便出现了虚假开发票问题。

三、物流企业增值税改革优化措施

(一)拓展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

物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众多,人力成本巨大。而增值税改革后,按照规定,人力成本无法纳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导致物流企业的税负大大增加,一些企业为了转变这一情况,采取了裁员的方式予以应对,而这种方式虽然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因而,我国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应对物流企业这一情况予以重视,并拓展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对抵扣细则进行优化。例如在将路桥费、车辆保险费用纳入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适当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同时,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人力成本抵扣比例,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在员工工资中进行相应比例的扣除。另外,对于一些油费等无法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支出,可以根据行业平均水平进行估计并统一按照一定数目进行抵扣。

(二)统一税率

物流行业既包括交通运输业,又包括服务业。而在增值税税费计算中,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区别开来的,运输、装卸等方面的增值税税率为3%,仓储、配送等方面的增值税税率为5%,税率和发票都有所不同。增值税改革后,物流企业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税率为11%,物流辅助服务方面则为6%,在增值税计算和发票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国应尽快将物流企业的税目和税率进行统一,便于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模式的发展,例如将交通运输方面与服务业方面的税目统一设置成“物流业”。

(三)申请国家补贴政策

增值税改革后,物流企业的税负大大增加,为促进物流企业健康发展,一些地区也下发了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由于财政补贴属于地方性政策,没有强制性,主要依据当地政府实际财政情况决定,因而,物流企业,尤其是小型物流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的补贴政策,申请财政补贴,从而减少增值税改革所带来的税负负担。同时,国家补贴政策的下发,也能够有效改善当前一些小型企业虚假开发票的情况,充分维护物流市场秩序。四、结论目前,在增值税改革背景下,物流企业财务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和企业都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尽快统一税率,拓展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并充分利用国家补贴政策,使增值税改革在物流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物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朱尚文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何苗.新税改形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如何走出困境———“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3(14).

[2]廖正生.“营改增”对物流企业增值税税负的影响———以宁波市物流企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5(07).

[3]王云.关于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研究[J].财会学习,2015(10).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6

[关键词]增值税标准化外部环境

我国从1994年全面推行增值税,它在消除重复征税等众多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在税制与征管等环节,也逐渐暴露出我国现行增值税税制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增值税的运行质量和效果,实现我国增值税的标准化,需在改革上做文章,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增值税的标准化

自法国首推增值税体制改革以来,增值税推行了半个多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纷纷仿效进行税制改革,采用增值税作为国家的主体税种。同时,增值税本身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化体系,就其内容来讲,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将计税依据价值构成中所包括的因定资产部分一次排除,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由于其总值与全部消费品一致,允许一次扣除固定资产全部价值的进项税额。

2.实行较宽的征税范围。它对本国境内所有流通的商品和所提供的劳务征收。对于对外贸易活动(商品出口和同类转口、国际货物运输和海运、空运贸易活动等)一般免缴增值税。缴纳增值税的商品和服务应符合下列条件:

(1)在特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

(2)其流通或主体操作的;

(3)是由独立主题操作的,即纳税人必须独立地进行符合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交易。

3.采用适当税率。目前国际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国家的税率大体上在8%~20%之间。

(1)标准税率20.6%。主要适用于不适用其他各档税率的所有交易活动。

(2)5.5%的低税率。该档税率主要适用于大多数的食品、农产品、某些种类的牲畜饮料非社会保障性的医疗药品、书籍和某引起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住宿服务、企业食堂的餐饮服务业、客运及某些娱乐业)。

(3)2.1%的特殊税率。主要适用于公开出版物和社会保障性的医疗药品。

二、实现增值税标准化应具备的外部环境

从我国增值税的现状来看,不仅增值税税制本身距离标准化的要求还很远,在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上,在实现标准化应具备的外部环境上,也需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创造完备的纳税环境,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加强国家法规建设,减少税收计划的指令性,增强依法治税的刚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指令性税收计划与税源之间的矛盾已比较突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减少税收指令性色彩,把税收计划执行情况与依法治税的情况相结合;全国应按照各省、市等级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进行设置国税机构的选择,减少地方政府及国税机关内部人为干涉;自觉维护现行增值税制的统一,切实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税制的严肃性,强化税务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定期展开税务执法检查,真正实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促进国内同一市场的形成,为我国增值税标准化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银行系统的结算功能和结算体系,实行信用卡结算,解决好不发达的银行结算体系同规范税制之间的矛盾。从国外实行增值税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都具有比较完备的银行结算体系与之相配套,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在银行内部都有详细的记录,使纳税人难以作假。而我国银行结算体系不完善,结算手段落后,虽然我国颁布有《现金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的有关规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多头开户,体外结算的现象。因此,要想在我国进行增值税标准化的改革,则同时要进行银行系统结算体系的改革,制定相关法律,依照有关规定强制执行;要严格控制市场上的现金流量,使经济交易行为的业务全部纳入到银行结算体系范围中来。

3.加快金税工程的建设,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稽核管理的管理力度。根据现行增值税税制的运行原理,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诸多环节当中,稽核对于保证增值税税制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盲点来看,最主要的薄弱环节是在控税能力上,而我国的国税机关之间交叉稽核的质量和效率都比较低,深化征管改革,加大征管力度,尤其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全新的征管体系,已成为关系到税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应引入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对增值税的控制管理,即应加强国家金税工程的建设。

4.改变各地区之间不统一的计税依据。虽然我国制定了统一的征收方法,并对于增值税的计税依据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但由于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计税方式以及征收管理的力度及方法上相差甚远。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全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征收管理,最终必然造成全国在增值税征收管理上的地区差异性,不仅不利于我国增值税标准化自身的改革,也会因此而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利润造成巨大的损失。

5.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为增值税分享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因为增值税采用生产地征税的方式,使得纳税地区与负税地区分离,而我国商品和劳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相对得中西部地区则占据了大量的居住人口,这必然造成了在东部地区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而在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则承担税收负担,因此,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增值税的税收收入。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7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双重差分模型;固定资产投资

一、引言

2004年我国启动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并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差别在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否可以直接抵扣。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在购入环节抵扣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要求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折旧转入产品价值后作为产品增值部分再行征税。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在购入环节将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直接进行抵扣,从而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理论上,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起到激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的作用。但增值税转型改革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以及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仍有待经验证据给予解答。

从2004年第一批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开始,我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经历了长达5年的试点期,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作为增值税转型第一批试点的东北地区,资本密集度相对较高,其税收负担中增值税占相当大的份额。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始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希望通过允许企业直接抵扣购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技术革新,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在中部地区、2008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四川地震灾区先后开始的增值税转型试点也主要强调了转型改革的减税效应,希望通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以往评价税收负担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大多基于横截面数据,容易出现内生性问题。2004~2008年在东北等地区实施的增值税改革试点为我们评价增值税改革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然实验”,使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样本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较长的试点期也给我们研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政策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对转型改革的长期政策效果进行评价。

二、制度背景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其应纳税额的计算采用税款抵扣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所得差额即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根据计算增值税所含税金时的不同扣除政策,可以将增值税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生产型增值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除包括纳税人新创造的价值外,还包括当期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部分;收入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计入产品价值的折旧部分;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当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有助于抑制投资膨胀(杨志勇,2009)。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型增值税暴露出对扩大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都是消费型增值税,在这样的国际主流下,我国依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不利于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震海,2009)。

200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开始对东北三省进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此后,相关规定要求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三省部分行业率先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做好铺垫。试点涉及的行业有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船舶制造、汽车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共六个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在购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时所缴纳的增值税可以增量抵扣。抵扣行业随后加上了高新技术和军品行业。同时,抵扣方式也逐步由增量抵扣改为全额抵扣。

200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进一步选择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部分行业试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这次试点涉及到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26个主要工业城市,试点的行业与2004年东北地区试点的行业基本一样。2008年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部分城市和地震灾区。同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标志着我国增值税实行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于1994年开始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当时经济过热的宏观环境下有利于抑制投资膨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型增值税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首先,从我国的地域特点来看,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采掘业、能源等基础产业所占比重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相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东部沿海部分省份,税负也相对较高。其次,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产业政策是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的建设,促进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已征税额部分的重复课税问题在客观上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抑制基础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2004年开始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允许直接抵扣企业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消除了生产型增值税制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对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方震海,2009)。但是,目前增值税转型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的较多。而从微观角度研究转型对企业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对于增值税转型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则更少。

聂辉华等(2009)发表了第一篇以大样本对增值税转型改革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通过以双重差分方法对1999-2005年增值税转型试点前后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但是,由于该文使用的只是大样本统计数据而没有考虑到企业具体特征,影响了文章结论的一般性。同时,评价一项政策的影响时通常需要考虑其长期效果,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调整作为长期决策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对政策变化有所反应,而文章只涵盖了转型改革之后一年的数据,其研究结论是否稳健也值得商榷。以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税制改革的政策效果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Eissa1995,FeldstEIn1995),但在我国的经济学相关研究中应用较少。由于我国的增值税转型从2004年到现在足够长的试点期间有利于我们对政策效果的详细分析;而且,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也方便我们在考虑企业特征前提下从企业微观层面加以分析,避免了统计数据在企业行为分析中的不足。因此,本文选择2001-2008年(即试点开始前3年到试点开始后4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增值税转型政策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检验转型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借鉴了周黎安和陈烨(2005)及聂辉华等人的研究方法构建双重差分回归模型。由于增值税转型试点一方面使试点地区增值税负担在试点前后发生差异,另一方面又使得同一时点上试点地区企业与非试点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发生差异,基于上述双重差异形成的估计有效控制了其他共时性政策的影响和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事前差异,从而识别出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因果效应。

为了分析政策变化的影响,我们将试点企业作为处理组,按照试点开始年度选择非试点地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为配对样本组成对照组,分组以P表示,处理组赋值为1,对照组赋值为0。试点开始年度为事件年,以Y表示,Y=1表示在试点年度及之后,反之Y=0。P·Y为处理组虚拟变量与试点年度虚拟变量的交叉项,其系数等于处理组事件年前后差异减去对照组事件年前后差异,即“双重差分”。本文回归模型如下:

FA=α+β1P·Y+β2SIZE+β3AGE+∑YEAR+ε

变量FA表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动。由于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企业增加投资的能力,本文加人控制变量SIZE。增值税转型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举措,寄望于转型试点表现出的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但是,如果企业成立时间较久,可能会影响其利用转型政策实现固定资产更新的能力,因此,加入控制变量AGE,表示企业成立年限。此外,文章还加入年度哑变量控制不同年度宏观经济对结果的影响。

四、样本选择和变量定义

本文的初始样本为2001~2008年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用于调整计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企业财务数据、企业所属行业及地区等主要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企业实际控制人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增值税转型只在部分行业试点,这些行业对应于证监会行业分类为除通信服务业外的信息技术业及除印刷业外的其他所有制造业,为了检验转型的影响,首先剔除所有非试点行业企业,在剔除主要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得到分析样本。样本选择过程如下表所示:

增值税转型试点是一种自然实验,试点企业的外生选择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转型政策的影响。由于增值税转型试点分了多个批次(分别为2004、2007、2008年),而各批次选择的试点地区均有其不同特点,为了更好地分析转型的政策效应,本文构建了两组配对样本:2004年东北地区试点组和2007年中部地区试点组。2004年试点组中以东北地区试点行业上市公司为处理组,选择在2004年与试点企业同行业同规模的非试点地区(非东北三省、中部八省、内蒙古自治区、地震灾区)企业为对照组。2007年试点组的选择方法与2004年试点组相同。各试点组样本分布如下表所示:

本文研究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需要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由于企业并不对外公开披露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我们需要通过财务数据拟算出企业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相关项目的变化得到,或者通过现金流量表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调整得到,本文构建了两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FACF和FABS分别代表由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计算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各总量指标均按企业规模标准化处理。本文的关键解释变量为转型政策变量,即哑变量PY4和PY7,分别表示2004年试点组和2007年试点绢与对应试点开始年度的交叉项。主要变量的符号和定义如表3所示。

五、研究结果

增值税转型改革经历了长达5年的试点期,期间两次大的试点是2004年的东北地区试点和2007年的中部地区试点。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在企业行业和企业基本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价增值税转型的政策效果,本文构建了两个试点组进行分析。

(一)2004年试点组分析

表4的描述性统计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样本企业在各主要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按照两种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调整方法,图1绘出了处理组和对照组企业200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由图l可以看出,虽然试点政策在2004年开始执行,但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调整的滞后性,处理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大于对照组的增加幅度。

表5首先对试点政策开始前后对照组和处理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变动额进行了单变量检验。在试点政策开始后,处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增加额均大于对照组,但不显著。而处理组企业在试点政策开始后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增加额上均显著高于试点前。这表明增值税转型试点确实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运用面板双重差分模型,我们对增值税转型政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企业规模、成立年限和年度后,按现金流量表调整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增值税转型显著正相关,而按资产负债表数据计量的回归结果虽然不显著,但是符号与预期一致,且接近10%的显著性水平。从数值上看,实施增值税转型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加了2554(2772)万元。因此,多元回归的结果说明增值税转型资产确实达到了其预期效果,调动了企业投资的热情。另外,企业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在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时与其资产实力相关。而企业成立年限系数为负表明企业成立年限越长,可能进行技术革新的能力可能更弱,从而表现出与投资的负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转型政策在不同年度的影响,我们对试点后不同年度构造了不同的虚拟变量,表7表明增值税转型政策引致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效果是逐步显现的,在2004、2005年并不显著,而之后随着企业对投资的调整,转型效果逐渐显现。

(二)2007年试点组分析

2007年国家进一步选择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部分行业试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行业与2004年东北地区试点的行业基本一样。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对2004年试点组分析的稳健性,本文以同样的方法对2007年试点组进行了分析。

表8显示我们的配对样本选择没有显著偏差。图2表明中部地区试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在转型试点前后并无显著变化。表9的单变量分析表明试点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增加,但结果并不稳定。在控制企业的规模、成立年限和年度后,表10的回归结果显示增值税转型政策在中部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实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由于样本期较短,转型政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六、结论

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的增值税转型政策在经过2004年以来的多次试点后,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但却一直缺乏转型政策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选择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利用财务报表内部数据的勾稽关系调整计算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化,对增值税转型试点企业选择配对样本,采用面板双重差分模型,从企业微观层面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在控制企业基本特征后,我们发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老工业基地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2004年的东北地区试点组而言,转型政策的影响在2005年以后才逐步发挥。对2007年中部地区试点企业而言,在试点政策开始以前就已经有固定资产的逐步增加,回归结果显示转型政策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由于相对较短的样本期,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增值税转型改革:评点与展望[J]中国财政,2009,(4):20—22.

[2]方震海,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开[J],中国财政,2009,(4):15—19.

[3]聂辉华,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9,(5):17—35

[4]Eissa,Nada0,TaxationandLaborsupplyofMarrledWomen:theTaxReformAct0f1986asaNaturalExperiment[1{],NBERWorkingPaper,1995,No.W5023.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8

一、增值税的标准化

自法国首推增值税体制改革以来,增值税推行了半个多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纷纷仿效进行税制改革,采用增值税作为国家的主体税种。同时,增值税本身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套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化体系,就其内容来讲,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将计税依据价值构成中所包括的因定资产部分一次排除,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由于其总值与全部消费品一致,允许一次扣除固定资产全部价值的进项税额。

2.实行较宽的征税范围。它对本国境内所有流通的商品和所提供的劳务征收。对于对外贸易活动(商品出口和同类转口、国际货物运输和海运、空运贸易活动等)一般免缴增值税。缴纳增值税的商品和服务应符合下列条件:

(1)在特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

(2)其流通或主体操作的;

(3)是由独立主题操作的,即纳税人必须独立地进行符合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交易。

3.采用适当税率。目前国际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国家的税率大体上在8%~20%之间。

(1)标准税率20.6%。主要适用于不适用其他各档税率的所有交易活动。

(2)5.5%的低税率。该档税率主要适用于大多数的食品、农产品、某些种类的牲畜饮料非社会保障性的医疗药品、书籍和某引起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住宿服务、企业食堂的餐饮服务业、客运及某些娱乐业)。

(3)2.1%的特殊税率。主要适用于公开出版物和社会保障性的医疗药品。

二、实现增值税标准化应具备的外部环境

从我国增值税的现状来看,不仅增值税税制本身距离标准化的要求还很远,在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上,在实现标准化应具备的外部环境上,也需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创造完备的纳税环境,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加强国家法规建设,减少税收计划的指令性,增强依法治税的刚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指令性税收计划与税源之间的矛盾已比较突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减少税收指令性色彩,把税收计划执行情况与依法治税的情况相结合;全国应按照各省、市等级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进行设置国税机构的选择,减少地方政府及国税机关内部人为干涉;自觉维护现行增值税制的统一,切实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税制的严肃性,强化税务机构内部的监督机制,定期展开税务执法检查,真正实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促进国内同一市场的形成,为我国增值税标准化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银行系统的结算功能和结算体系,实行信用卡结算,解决好不发达的银行结算体系同规范税制之间的矛盾。从国外实行增值税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都具有比较完备的银行结算体系与之相配套,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在银行内部都有详细的记录,使纳税人难以作假。而我国银行结算体系不完善,结算手段落后,虽然我国颁布有《现金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的有关规范,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多头开户,体外结算的现象。因此,要想在我国进行增值税标准化的改革,则同时要进行银行系统结算体系的改革,制定相关法律,依照有关规定强制执行;要严格控制市场上的现金流量,使经济交易行为的业务全部纳入到银行结算体系范围中来。

3.加快金税工程的建设,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稽核管理的管理力度。根据现行增值税税制的运行原理,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诸多环节当中,稽核对于保证增值税税制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盲点来看,最主要的薄弱环节是在控税能力上,而我国的国税机关之间交叉稽核的质量和效率都比较低,深化征管改革,加大征管力度,尤其是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全新的征管体系,已成为关系到税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应引入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对增值税的控制管理,即应加强国家金税工程的建设。

4.改变各地区之间不统一的计税依据。虽然我国制定了统一的征收方法,并对于增值税的计税依据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但由于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计税方式以及征收管理的力度及方法上相差甚远。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全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征收管理,最终必然造成全国在增值税征收管理上的地区差异性,不仅不利于我国增值税标准化自身的改革,也会因此而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利润造成巨大的损失。

5.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为增值税分享方式的变革创造条件。因为增值税采用生产地征税的方式,使得纳税地区与负税地区分离,而我国商品和劳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相对得中西部地区则占据了大量的居住人口,这必然造成了在东部地区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而在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者则承担税收负担,因此,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增值税的税收收入。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9

关键词:增值税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降低房地产开发利润、抑制投资、稳定房价,1820年德国最早开征了土地增值税。之后,又有英、日等国相继开征,然而,它的成长发展历程并不向财产税与所得税那样一帆风顺,中间跌宕起伏,至今效果难以发挥。

我国自建国以来,对城市土地长期实行无偿的指令性划拔和无期限使用的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不断扩大,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房地产开发的进程,原有的无偿使用国家土地的制度逐步向有偿使用的方向转化。

1987年,我国对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做出重大改革,在深圳、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试点,改过去的指令性计划拨无偿使用为有偿出让、转让制度,这对强化城市土地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效益,保证城市有规划地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之后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土地供给计划性不强,成片批租的量过大、价格低;各地盲目设立开发区圈地,大量耕地被占用,开发利用率低;房地产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炒风过盛直接影响了其作用效果。

为了增强对房地产开发、交易行为的宏观调控,抑制土地炒买炒卖,保障国家的土地权益,规范国家参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国务院于1993年12月13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财政部于1995年1月27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决定自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开征土地增值税,这是我国开征的第一个对土地增值额或土地收益额征收的税种,深圳市原本是最早实施对土地增值额征税的城市,后来为了鼓励、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对这一税种长期采取了政策性减免的做法。深圳市出于抑制过高房价,特别是高档住宅上涨存在着暴利的可能和缓解普通商品房的市场需求很大,但是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于2005年11月1日起恢复征收土地增值税,目的是通过对高利润的项目增加税率,来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发展商多开发普通住房。但恢复征收一年以来,收效甚微。北京地税局继二手房开征土地增值税后,从今年1月1日起,对新房中的普通住宅征收1%的土地增值税。此前,普通住宅列在免征土地增值税的范围内。

今年1月16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从今年2月1日起,将正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30%~60%不等的土地增值税。具体而言,土地增值税将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同时,该《通知》也从具体的操作角度,提出了相对清晰的清算条件。这意味着自后搁置了13年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从“预征”缴纳现状正式进入清算状态。此利空消息一,股市大受刺激,17日房地产板块大幅下挫,并带动大盘跳水。理论分析家的分析再一次刺激了普通老百姓紧绷的神经,于是大家欢呼越雀、奔走相告,大有救命稻草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光明即将来临之势。

乐观的观点认为:新《通知》要求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在这种规则下,开发商的税收筹划将无用武之地。而此前国内各地区对于土地增值税部分基本上要求房地产企业按照预(销)售商品房收入1%-2%的比例进行预征,部分地区尚未开始预征,这与通知所强调的30%-60%的累进税率,不可同日而语。在土地大幅度升值、利润高企的情况下,土地增值税的清算,无疑会给大量开发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房地产商的成本将急剧上升,越是以低价获取大量土地的房地产商其囤积与开发成本也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也不敢贸然提高房屋售价,因为提价势必造成增值额的上升,它到一定程度会触发更高一级税率的适用。理论上我们可以认为:土地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随着地租的升高而递减,事实上,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这一规律在沉疴日久的房地产市场不能完全发挥作用,而城市房地产赖以存在的土地也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水涨船高的的势头。众所周知,对房价可能会有拉动作用土地增值税以土地增值为税基,土地的增值往往在漫长的持有过程中发生,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对象一般是土地使用者、持有者或经营者。在征收过程中,各国和地区均发现投机者会运用各种手段分散和转移土地增值。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并不对土地保有过程征税,而是对土地开发阶段的增值征税,也就是说对利润直接征税,这一过程基本是2~3年。而从理论上讲,正常房价涨幅下,土地增值可能微乎其微。而房价的涨跌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与住宅开发成本没有必然联系。在目前总体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任何税收都会存在负税人,土地增值税清算对房价可能会有拉动作用,但也不能避免房地产商一定不转嫁给消费者。目前土地增值税的一级税率为30%,如果开发商的利润大幅度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投资少供给就少,可能会进一步抬高房价。恰恰是由于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包括了土地价格与开发、配套设施等成本,反而给开发商提供了抬高成本的足够动力。北京中原地产副总经理颜光茂以北京为例预测,由于目前北京地价水平已处于高位,而地价推高房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如果更严格地征收土地增值税,高达30%的税负必将向消费链条的末端消费者身上转嫁,推高房价不可避免。

宏观角度来看,土地增值税作为地税,是地方政府收入的有力补偿。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于建立公共财政有利,以税收方式获得的财政收入将纳入预算内,而不会像以往一样土地收入在预算外或者制度外流转,导致中央政府完全无法掌控。此举也可能使房产商的囤地之风有所收敛,甚至有学者认为会终结囤地暴利,但我们不能避免地方政府在征税时继续通过或明或暗的优惠政策对有关系的房地产商网开一面,导致征收成本将上升。

所以,土地增值税清算开幕并不会出现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局面,按照以往的房地产行业逻辑,由于土地增值税抬高了开发商的经营成本,因此他们会选择多报抵减成本项目减少征税额、扩大奢侈住房建筑比例获取超额利润回报等方式抵消新政策的不利影响。只要有需求,房地产商就没必要改变目前的赢利模式。土地增值税能带来土地市场的嬗变,能弥补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房地产的经营模式,却不能增加普通住房的市场供应量与提升普通购房者的利益。《通知》中规定“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办公楼、商铺的出售率一直不如住宅,原因就在于商业地产往往采用出租或自营的方式。把物业转化为自有经营资产,已经成为开发商的一种选择,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土地增值税清算,可能加剧这种趋势。土地增值税清算,可能促使更多的开发商采用酒店公寓、青年公寓、白领公寓等经营模式来避税,传统住宅项目投资的比例可能会有所减少。

事实上,要让住房满足普通购房者的需求,政府需要的是给中低价位商品房的开发商经济补贴,对交易减税,是少征甚至停征经济适用房的土地增值税,是鼓励民间个人集资建房的努力,是严格甄别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只有如此,才能培育普通住宅市场,盘活存量的房地产资源扩大供应量,使房地产商乐于建造普通商品房,并鼓励房地产领域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冲击商人对超额利润的攫取,而所有这些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让利于民、放松对具体市场行为的管制。做到这些政府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比如颁布明确具体的实施细则,才能保证政府的相关调控措施如土地增值税清算主要由房地产开发商拿出利润来支出,而不会转移到房价中,转嫁给房屋购买者。但在当前的情况下,来势汹汹的土地增值税这支杀手锏,因其直接影响资金链条,有可能促使房地产企业重组与洗牌,也有可能因税负转嫁而影响交易量,但对于价格,短期内却很难说有实质性触动。对即将走下神坛的土地增值税,我们的确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税政司地方税处.地方税:税政与征管[F].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2):134-142;251-256.

OnreformsofChinaOnlandappreciationTax

增值税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税制改革

1增值税类型选择的实践现状

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根据税基宽窄的不同,增值税可分为消费型、收入型、生产型三种类型,按照国际惯例,在计算增值额时,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允许把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价值在当期全部予以抵扣;收入型增值税仅允许扣除当期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那部分固定资产,而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任何固定资产价值,世界各国实施增值税都必须面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复杂因素决定的。目前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的国家中,大部分采用消费型增值税,使用生产型增值税的只有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最多,消费型增值税收入最少;从鼓励投资的角度看,消费型增值税效果最好,生产型效果最差。而我国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出于抑制通货膨胀和保证财政收入的考虑,选择了对投资课以重税的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保证了十多年来外国的财政收入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然而,长久以来,生产型增值税也一直是束缚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障碍。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全民啊实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主要表现在税基的缩减,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增值税转型改革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首先,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不仅是税负公平原则的充分体现也是增进企业活力,克服现阶段外部环境不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值税转型试点首先是被作为支持东北振兴的优惠政策而加以运用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决定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的八个行业实行试点增值税转型。2007年7月1日起,我国继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之后,又在中部六省的26个老工业城市、12000多户企业进行了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至2007年底,共为这些企业抵退增值税34.5亿元,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担负着支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与探索完善增值税制度的重任,终极目标是为今后进一步在全国推进增值税转型、建立规范化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使之由一种优惠政策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以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真正实现纳税人税负公平。纵观国内外的增值税实践,只有实行全面抵扣的消费型增值税,消除重复征税,才能真正体现增值税的公平及中性,保护纳税人权益。

其次,于2009年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已经具备了充要条件,存在良好的进行转型改革的土壤。

第一,财政状况的改善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最大,其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转型后由于税基减除了固定资产价值,将会造成财政收入的急剧减少,据财政部测算,如果仅允许把新增固定资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国家财政将减少收入200~400亿元;如果允许将原有的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将减收800~1000亿元,转型使财政面临收入减少的风险,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讲,减少的财政收入又可得到部分弥补,①增值税转型后,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计入成本,纳税人的成本费用降低,相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企业所得税将增加,这样,减少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可以得到弥补,②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加快,财政状况逐年好转,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30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2543.83亿元,增幅达到32.4%,从财政收入总量的结构来看。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49442.73亿元,比上年增收11806亿元,增长31.4%,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96%。自1998年以来。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1.82%上升到2007年的20%。财政税收连年大幅增收,为增值税的转型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随着我国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税收制度的完善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特别是“金税工程”及“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的逐步到位,使得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型增值税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来说,税款抵扣业务更加复杂,征管难度更大,要求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经济信息具有充分的监控能力,要求税务系统征管力量对商品流转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提供了可能。3增值税转型路径研究与探索

有效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应当适应各地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实际,做出逐步而彻底的改革,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改革策略上可实行分步走,在行业方面,先在一些税负较重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电力等基础产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待时机成熟后,再推向重复征税矛盾不很突出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面向消费的餐饮、旅游业等;在地域上,可先在国有企业最集中、生产型增值税弊端最突出的地区进行,如目前的东北三省和中部地区的试点,为今后全国的增值税转型推广提供宝贵经验,此举能使税收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相协调。

其次,将现行的“增量扣税”改为“全额扣税”,具体操作中。可采取分段计算、逐步过渡的办法,即设置一个合理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标准。一方面,对标准额度以下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直接计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一次性从企业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无须考虑新增增值税及欠税抵减因素;另一方面,对标准额度以上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则继续采取增量抵扣办法,在计算抵减新增增值税及欠税后仍有余的予以退税,不足的则留待以后年度抵扣。这种分段计算的操作办法,既可适当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又能将当期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的税额控制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中部地区和东北“三省一市”的试点情况看,在抵扣方式上,中部采用的是增量抵扣的办法,东北地区则在增量之外办理增值税抵、退税;从抵扣力度来看,中部地区小于东北地区,原因在于财政减收和对经济的影响问题,中部地区幅员辽阔,影响面较大,退税会影响到投资反弹及调控导向的问题,因此,抵扣方法只能稳步推进,这样的经验可用于今后的全国推广。

第三,适时开征新税种。为了弥补增值税转型后的财政收入缺口,要加大税费改革力度,适时开征财产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本利得税等,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