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6 16:21:30

增值税管理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1

一、现行总分支机构的税收政策及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涵盖尚不全面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总机构和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的,应当分别向各自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由总机构汇总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固定业户的总、分支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但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其分支机构应纳的增值税是否可以由总机构汇总缴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决定。《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三款规定: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同时,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七款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使用规定》第六条第五款规定,此类视同销售行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移送的当天,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时限为货物移送的当天。即总机构如将货物移送至分支机构,须在移送的当天开具发票,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并向所在地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属机构间移送货物征收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37号)对暂行条例第四条第三款所称的“用于销售”,又作进一步解释:是指受货机构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经营行为:是否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是否向购货方收取货款。受货机构的货物移送行为有上述两项情形之一的,应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未发生上述两项情形的,则应由总机构统一缴纳增值税,如果受货机构只就部分货物向购买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计算并分别向总机构所在地和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税款。上述条例细则通知虽然对总分支机构纳税问题作出相关规定,但由于总分支机构经营的复杂性,致使这些规定无法涵盖应对各种具体情况,再加上政策本身有许多方面界定不明确,甚至相关规定相互交叉、矛盾,使得在实际操作中伸缩性很大,征管双方容易发生争议,例如,现行政策对分支机构是常设机构还是临时经营,以及对临时经营的时间期限没有加以明确。再比如,根据分支机构的行为,总分支机构的纳税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

情形一:异地分支机构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收款。

视同销售销售

A──────→B────→C

总机构异地分支机构客户

A→B环节属于视同销售行为,在货物移送时,总机构视同销售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增值税,同时,向异地分支机构

开具发票。

B→C环节属于销售行为。异地分支机构向客户收款或开具发票,分支机构应在货物的所有权转移后即销售实现时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同时,可根据从总机构取得的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目前沛县大苏果、苏宁电器大卖场即是这种模式。

情形二:异地分支机构对购货方不开发票、不收款。

如上图所示:由于异地分支机构B的介入,A→c的销售环节已变为A→B→C。此时,如果异地分支机构B不向客户c开发票和收款,那么税务机关对总机构可供征税的环节就有两个:A→B即货物移送时;A→C即货物售出时。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对总机构是在货物移送时征税,还是在销售真正实现时征税?总机构的发票应在何时开具,向谁开具?现行税法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造成实际操作中税务机关执行不一,使得企业无所适从。因此,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统一规定。

(二)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现行总分支机构的征管政策是基于理想状态下的限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约束机制及自行依法纳税行为。税务机关掌握的税源信息和纳税人自身掌握的信息存在较大的不对称。多数统一核算的总分支机构纳税人对其内部经营核算发生的变化并未及时反馈给主管税务机关。例如:如果受货机构只就部分货物向购买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计算并分别向总机构所在地或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税款。但大多企业并未严格执行该规定,致使这一规定流于形式。再比如超市商品的品种多,库存量大,规格繁杂,如某超市仅农副产品就达500多个品种。但税务机关对超市库存商品的监管机制跟不上,不能及时获得超市库存商品的准确信息,形成了税收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些超市的经营分支机构在本地,会计核算设在外地的总公司,并以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作为核算的支撑,将凭证、账簿等资料都统一存放在总公司,本地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发票的认证和纳税申报工作,对分店整体的经营情况和成本、费用等核算问题没有权限查阅,这些与税收紧密相关的问题,分店的财务人员往往一问三不知。这样的分店是否应该确认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给基层税务机关带来困惑。超市一般都采取电脑收银的结算办法,但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超市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以销售传票或信用卡凭证代替普通发票;二是一些超市电脑收银机尚未纳入税控管理,容易产生漏洞。

(三)一些企业进行转嫁税负税收筹划

目前,一些总分支机构通过成立采购配送公司的形式来规避税收。即由总公司的采购配送公司和财务部负责商品的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结算货款、统一财务核算。其税收筹划的关键点是,由供货商将商品先卖给采购配送公司,然后由采购配送公司再配送商品给各分店。如五星大卖场,总机构在南京,沛县的分支机构不独立核算,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由总机构统一核算增值税,沛县的分支机构按照自己记录的流水账收入减去总机构分解来的进项税额计算增值税进行缴纳,总机构极有可能通过转移定价或人为调节进项税额等方式,使分支机构的销售行为增值额减少,这样增值额实际上归集到总机构所在地,影响了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财政收入,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大型分支超市的通道费收入增长比例大于商品销售毛利的增幅,其盈利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商品销售毛利向通道收入利润转移。如我县两家超市每年都有高达几百万元名目繁多的通道费等收入。但国家税务局国税函〈2000〉550号规定,向供货商收取的促销费、展示费、条码费等按“服务业”征收营业税。而对于超市而言,该部分的收入征收增值税的税负基本上为17%,而征收营业税的税负却只有5%,这样,就给超市的税种规避筹划留下了空间,即对总局正列举的促销费、展示费、条码费以外的会员费等其他收入也随意向营业税方面转移,以达到减轻税负,少缴税款的目的。

二、改革和完善总分支机构征管的思路、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异地分支机构不向购货方收取货款,不开发票的行为相当普遍。如异地的办事处和中转仓库,他们大多是为宣传产品、方便客户所设置的,不发生直接的销售行为,不存在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合同由总机构签订,货款由客户直接付到总机构指定的账户,发票由总机构开。因此,这类办事处、中转仓库大多未进行税务登记。可实际上,其总机构只要被税务机关查出货物移送即被认为“视同销售”进行征税,当货物销售后由于需要开发票而造成重复缴税的问题。故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方案一:从便于税收操作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出发,从事生产经营的分支机构(例如分公司、营销点)必须办理税务登记,具备开发票、向客户收款的权利,因此销售货物时,必须向购货方开具发票或收取货款,纳入当地税务机关的管理。从事非生产经营的分支机构(例如办事处、中转仓库)可不办理税务登记,但必须持有总机构所在地开出的“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为便于征管,可要求企业在货物内部移送时必须向税务机关“挂号”,并由总机构制作统一的出库单,待销售后以销货清单与出库单定期核销,申报纳税。同时,赋予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一定的协查权,以便对异常情况做到调查清楚,处理及时。

方案二:在货物的内部移送环节(A→B环节)视同销售征税,但不开具发票,将开具发票的时限推至销售实现后,使征税与开具发票这两项行为适度地分离,以避免重复征税。具体来说:在货物移送时视同销售纳税,总机构发生纳税义务,以移送货物的全额收入申报纳税;待货物真正实现销售后,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根据销货清单由总机构开具发票。为了便于税务机关的征管,也可将货物内部移送这类经济行为的发票开具权收归税务机关,在货物移送时,必须申报纳税,税务机关监控企业不得开具发票,待货物销售后,由企业申请在税务机关的监督下向客户开具发票或申请税务机关代开。至于财务会计处理,可在纳税申报时做缴清税款的处理。货物内部移送,申报纳税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销售实现后,向客户收款和开具发票时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建议尽快规范通道费、会员费收入的增值税管理政策,明确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要求。从通道费、会员费收入的具体内容和性质看,均与商品销售收入密切相关,是对超市商品销售的附带服务,其服务内容的实质是商品销售行为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征收营业税的范畴。为了理顺税收政策关系,确保增值税税基不受侵蚀,增加税收收入,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废止总局国税函(2000)550号规定,对销售收入按固定比例向供货商收取的各种费用,一律按返利作进项税金转出处理,而向消费者收取的会员费等属于增值税条例规定的价外费用收入,无论其会计制度如何核算,均应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以规范行业税收管理。根据税收政策规定,一般纳税人的首要条件是账册必须健全。但对总、分机构而言,是一种特殊的核算形式,分支机构是否可以免设账簿?如果可以免设,如何防范总机构随意调节各分支机构的进项抵扣问题?总、分机构之间的增值税管理应如何衔接,建议总局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基层税务机关在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等涉税事项中有章可循。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2

一、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现状

一是部分企业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纳税意识差。未及时进行纳税申报、不如实申报现象较多,零申报比例过高、申报不实情况比较严重,企业申报与其经营状况及经济发展规模极不匹配,企业小规模化运转的倾向比较突出,偷税漏税严重。

二是部分企业帐证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程度较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缺乏专业性和严肃性,财务人员普遍业务能力较低或无专业会计人员,导致会计核算不健全,税收核算不准确,存在不设置帐簿、帐实不相符、帐外经营严重等现象,特别是一些涉及直接消费领域和建筑安装等行业企业,情况更为严重。灯具企业、建材行业、金银、药品、五金、百货等企业,由于这些行业购买方一般不需要发票,纳税人除了对开具发票的部分申报外,不开票的部分一般都不申报。

三是部分企业发票意识不强。购进货物一般未按规定取得合法凭证,以白纸据入账,导致其他企业偷税;有的销售货物未开具发票,或填开不规范,部分企业甚至于违法开具“大头小尾”发票,达到少缴税收的不法目的。

四是征管力量滞后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增长。小规模纳税人行业涉及方方面面,纳税户多、资金运用灵活、经营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而管理对象部门重视不够,管理人手少,征管较为薄弱。

二、加强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增值税管理的建议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和财务税收知识培训。向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法人深入宣传税法知识、发票法规,提高其纳税意识。定期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由税务部门定期进行税法业务、财会知识培训,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不合格的取消其建帐资格。要限制兼职会计兼职企业的数量,明确兼职会计对兼职企业的法律责任。

二是增强税收管理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力量。强化税务人员重视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管理意识,合理配置人员,充实征管力量,强化工作考核,确保管理工作实施到位。

三是加强分行业管理。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采用毛利率、投入产出、费用保底结合其经营规模按户测定其真实纳税能力,定期与申报资料相比对,及时发现税收收问题;同时强化巡查力度,对生产经营规模变化较大的,相应修正测定的纳税能力,强化税源监控。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3

为加强民族贸易企业(含供销社企业,下同)的增值税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对民族贸易企业销售的货物及国家定点企业生产和经销单位销售的边销茶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3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民委关于民族贸易企业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3号)的规定,现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民族贸易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能够分别核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的销售额;

(二)备案前三个月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累计销售额占企业全部销售额比例(以下简称“累计销售比例”)达到规定标准;

(三)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新办企业预计其自经营之日起连续三个月的累计销售比例达到规定标准,同时能够满足上述第一条第(一)、(三)款规定条件的,可备案享受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三、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民族贸易企业,应在每月1-7日内提请备案,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以下资料:

(一)《民族贸易企业备案登记表》(附件1)或《新办民族贸易企业备案登记表》(附件2);

(二)备案前三个月的月销售明细表(新办企业除外);

(三)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备案后,民族贸易企业即可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并停止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主管税务机关应停止向备案企业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按规定缴销其结存未用的专用发票。民族贸易企业备案当月的销售额,可全部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四、对民族贸易企业(不包括本季度内备案的新办企业)实行季度审查制度。主管税务机关应在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对民族贸易企业进行审查。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免税资格,并对当季销售额(本季度内备案的企业自享受优惠政策之月起到季度末的销售额)全额补征税款,同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一)未分别核算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的销售额;

(二)企业备案前三个月至本季度末,累计销售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

五、新办民族贸易企业自经营之日起满三个月后的次月前15个工作日内,主管税务机关应对其进行首次审查。发现有第四条第(一)款情况,或自开业起累计销售比例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取消其免税资格,并对销售额全额补征税款,同时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新办企业首次审查通过之后,即为民族贸易企业,应按照第四条规定实行季度审查制度,其中,第四条第(二)款中累计销售比例自开办之日起计算。

六、被取消免税资格的企业,自取消之日起一年内,不得重新备案享受民族贸易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停止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允许其重新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4

当前,我国经济已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及资产重组和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要求现行增值税制应该适时地继续完善。另一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下岗人员继续增多的影响,要做到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势必要增加政府投资支出,这又从财政上制约着增值税制改革的力度。因此,在本课题的调研过程中,对于有关问题应该怎么改,步子跨多大,难免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力求按照党的十五大的精神,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从基本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尽可能把本课题完成得更好一些。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已有4年多了。对于这个税种,大多数人都给予肯定,同时也认为需要在近年来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加以完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1994年如此大面积推行增值税,显得过于急促了些,步子也嫌迈得稍大,否则,效果可能会更好。还有极少数人则认为,在我国推行增值税弊多利少,回到过去多环节全额课征的流转税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认为,尽管对这个新税种多数人表示赞同,但是,对于不同意见,也应认真加以分析。

从我国推行增值税的实践来看,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首先反映在经济上,由于基本消除了传统流转税重复征税的积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重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看来,如果当时我们不改征增值税,则今天矛盾发展的尖锐程度,势将远远超过80年代市场经济开始孕育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其次反映在财政上,由于增值税的税基与GDP的联系比较紧密,随着GDP的增长,这几年增值税收入相应增长较快。再加征收上的链条机制,不仅纠正了过去的任意减免税和承包所造成的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增值税专用的使用也有助于堵塞偷逃税的漏洞。这里,有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在增值税推行4年多期间,反映最为突出的是纳税人利用增值税扣税机制,通过伪造、虚开、增值税专用进行偷骗税款的问题。这个问题,绝非如有些人所说,是由增值税税制本身所带来的。因为在过去按照销售全额课征流转税的年代里,纳税人利用销货,搞销货不开票、大票小开(即大头小尾)和“飞过海”(进销不入账)进行偷税的,也同样比比皆是。而今天增值税的扣税机制将销方的销项与进方的进项通过增值税专用联系起来,勾稽关系严密,从而可以使客观上原来就存在的偷骗税更加充分地被暴露出来。所以,这并非增值税造成了偷骗税,恰恰相反,是增值税能够揭露偷骗税,从而促使通过强化征管加以堵塞。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是件好事。现在需要研究的,乃是如何按照增值税这个新税种本身的特点去完善征管方法和手段,而不能仍旧沿用老的管理传统流转税的方法来管理今天的增值税。

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也暴露出现行税制的一些矛盾,影响了它的功能进一步充分发挥。一是现行增值税制尚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现象。表现在购进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已征税款不准扣除,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同国家产业政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由于增值税的覆盖面没有包括全部流通领域,致使企业购入劳务、接受服务的支出中所含的已征税款,除加工、修理修配外也得不到抵扣(运费已做政策性处理)。三是由于减免税(包括先征后返等)项目过多以及行政干预,现行增值税的法定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过大,在公平税负、出口退税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此外,增值税的征收管理过于依赖增值税专用,也带来一些问题。

对于上述增值税制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改革?几年来,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对于完善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既要讲究合理性,也不能不考虑到它的可行性;既要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也应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不宜急于求成,指望近期样样都能一步到位,还是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稳步渐进为好。

一、关于增值税转型问题

增值税的税基是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由于税基的价值构成不同,增值税分成三种类型:税基价值构成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由于其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一致,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将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的固定资产部分随折旧逐步排除的,由于其总值与国民收入一致,称为收入型增值税;将生产型增值税税基中的固定资产一次排除的,由于其总值与全部消费品总值一致,称为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问题,有三点需要研究:

(一)目前研究转型是否迫切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研究转型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已初步暴露出几个弊端:

1.重复课税因素并未完全消除,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等于要多付一笔“投资税”,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现。

3.内陆地区采掘业等基础产业比重大,基础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税负高于沿海地区加工工业,不利于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4.产品出口成本中,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所含已征税款得不到退税,等于出口产品背负着不予退税的“投资税”与人竞争,不利于扩大我国产品出口。反映在进口产品上,由于它们比国内产品少了这一笔“投资税”而增强了竞争力。

由此观之,无怪乎目前在全世界采用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中,很少采用生产型增值税的。所以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到研究转型的必要性。

有的同志提出,虽然研究转型问题很有必要,但目前国家财政和经济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转型问题最好暂时拖一拖。我们的认识是,将转型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已十分迫切,不能再拖。这是基于:

1.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在2010年建成。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年代,资本品(包括无形资产)的投资要负担税款的办法,会削弱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3.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我国产品如仍背负着隐性的“投资税”,无异带着枷锁与人赛跑,势将越来越落后。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需要进行资产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步伐,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从通货膨胀转变到通货紧缩的形势,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利于鼓励投资,扩大内需,积极推进商品出口,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在这个时候将现行增值税由生产型转换为消费型,已是十分迫切了。

(二)目前转型有何风险

目前实施转型是会有一定风险的。风险之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风险之二是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度。这两个方面风险的程度又是此消彼长的,其关键则在于转型的方法。

一般来说,在原税负的基础上选择生产型增值税由于税基宽,相对税率可以定得低些;如果选择消费型增值税,由于税基没有了固定资产价值,相对税率则要定得高一些。据1994年税制改革时测算,新税制中的增值税基本税率选择生产型为17%,如果选择消费型要达到23%多,相差6个多百分点。现在如果要将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则要基本税率相应调整到23%多(并没有提高整体税负),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风险就基本上可以化解。但是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则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而发生此减彼增。基础工业、采用高新技术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税负下降;加工工业、一般传统技术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税负上升。而后者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困难比较多,承受增加税负的能力弱,有可能会造成破产户数增加,欠税增多,使相当一部分税收不上来。

如果在增值税基本税率不动的前提下转型,亦就是降低增值税整体税负的前提下转型,企业承受能力方面的风险当然可以基本化解,但国家财政收入的风险程度则将加深。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基建投资9863亿元,更新改造投资3870亿元,共13733亿元。其中涉及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批零贸易”部分有7206亿元,按17%税率换算不含税价后计算税额为1047亿元。由于种种原因,基建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中有些支出是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的(如进口免税的设备,各种税费支出,土地及建筑安装支出,贷款利息、保险费、设计、咨询、仓储、自营工程人工费用支出等等),再加有些基本建设单位未能移交生产经营单位或不能投产等等,因而估计可抵扣的税款约在800亿元左右。我们暂以800亿元来做文章,这就是财政要承担的风险。

这里还没有算上固定资产存量的含税金额。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就达52027亿元,如按增值税基本税率推算所含税额就将达7559亿元,还不算商业部分。我们在研究中认为,我国的增值税即使转型后亦不存在固定资产存量可以像1994年期初存货那样计算补抵税额的问题。

我们亦研究了为减轻财政风险可否实行收入型增值税问题。但最终认为,弊多利少。实施收入型增值税的固定资产抵扣税额总量上并没有减少,只是最初年份可能少一些,以后逐年递增,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生产型增值税的许多问题依旧存在。而且从操作上讲,抛却了凭增值税专用扣税的链条机制,计算繁琐,税基的核实难度加大,征纳成本增大。故我们把收入型增值税排除在选择之外。当然,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得快一些、经济效益提高,会减少财政风险。

(三)怎样可以使转型的代价小一些

前面大致分析了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转型的风险。那么能否找到一条代价较小的转型途径呢?关键仍在于时机和方法的选择。我们考虑有两种选择:

1.适当调高税率,做到一步到位。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政府宏观政策取向,首先应放在扩大内需、稳定汇率以振兴经济上,税收上需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实施转型。对此,我们有如下设想:

(1)酌情提高增值税税率2个百分点,即基本税率提高到19%。这样约可增加税款400亿元一500亿元,相当新增固定资产抵扣税额的一半可以得到弥补;而传统生产企业和商业增加的应纳税额不致太大。

(2)可以考虑在2000年或2001年,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增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凭增值税专用在纳税时一次全额扣除,以鼓励投资。

(3)新增固定资产抵扣的另一半则由国家财政来承担。由于1994年期初存货税款、外商投资企业超原税负返回税款和大部分减免税(先征后返)在1999年到期,国家财政已有可能来承担。

2.结合政策取向分期分批逐步推行。

上述做法比较彻底,收效快,但对财政和经济的振动亦大,有些影响难以预期。如果政府宏观政策取向考虑稳定的需要,则宜采取稳步渐进的方法。

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问题

从理论上说,规范化的增值税应该覆盖到货物和劳务的所有领域。但从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地区来看,并非都是如此。结合我国情况,有些问题还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认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一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有利于加强税收管理、增加税收收人;三要有利于税制简化,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

(一)目前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中,占税源一半左右的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娱乐和服务业中,与直接消费关系密切的旅店、饮食、旅游和大部分其他服务业仍可继续征收营业税,不必改征增值税。

(二)交通运输、建筑、无形资产转让、不动产销售和其他服务业中,与生产经营关系较密切的如仓储业等也约占税源的一半。这些行业原则上可以考虑改征增值税。

(三)改征增值税的行业可以逐个行业进行测算和研究实施办法,待适当时机组织实施。为取得经验,我们建议可以在交通运输业中先试点。因为:

1.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各行业关系密切。

2.该行业现在开出的运输费凭证已纳入增值税管理范围。

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支出运输费已按扣除率7%列做进项税额抵扣。

至于推行到其他行业,要考虑到一些进项税额少的特殊行业的承受能力,达到简化税收制度、降低征纳成本、有利于税收控管、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税收收入的目的。

三、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问题

现行规定,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两类进行征收管理。现行规定执行以来产生了两个矛盾了:(1)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明显高于一般纳税人,尤其是从事商业的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中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广西为1.7%,广东为l.18%,北京为l.27%)。(2)同样的货物或应税劳务,一般纳税人购自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进项税额抵扣不足(约低一半以上)。

下面,我们综合在广东、广西的实地调查取得的材料,分别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调整征收率的问题

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设计,原来就偏高一些。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有利于促使它们健全会计核算,以便纳入到增值税的链条机制中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买方市场的开始形成,平均利润率的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可以随着增值率下降而下降,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已固定,与其利润率升降无关,因而两类纳税人之间税负差异日益扩大,这基本上已为大家所认同。我们的调查材料亦显示了这一点。我们的具体改进意见是:

1.将固定的征收率改为可以定期调整的征收率。现行规定将征收率视为全额征收的税率。因而把它固定化。似应看到增值税的征收率仅属简易计税的需要而非法定税率,它是不变的税率和可变的增值税的乘积,因而不宜加以固定。尤其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更是如此。我们建议,征收率可在每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测算,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公布予以调整(特殊情况可临时调整)。

2.至于目前的征收率定在什么水平上比较合适,我们缺乏全国性的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但从部分地区的调查材料来看,普遍认为商业的征收率4%还是偏高了,还可以适当调低。

(二)关于两类纳税人之间交易的税金抵扣问题

1.一般纳税人购买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税务机关增值税专用,开票时按规定的17%计算销项税额,凭以扣抵税金。对销售货物的小规模纳税人,则按核定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因为小规模纳税人缴纳的是本环节的销售税金,而扣抵进项税金则是包括各个环节的整体税金,这样做才合理,以利于小规模纳税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这样做也不会发生少征多扣问题,因为就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它不仅要按销售金额依核定征收率计算纳税,而且还承担着进货时的进项税金,其实际税负一般也不低于17%。但要防止一般纳税人委托小规模纳税人虚开增值税专用的现象,税务机关在时要严加审核。

2.为堵塞目前较普遍的漏洞,对商业中的小规模纳税人不予增值税专用。据广东省对7个市1997年1月——6月调查资料显示,到税务机关增值税专用的有603户,共开出增值税专用3438份,其中工业为527户,共开出增值税专用3O77份,均占90%左右,对商业不予增值税专用的影响不大。

四、关于增值税的查核手段问题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生产的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设立的油气田分(子)公司、存续公司和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油气田企业),不包括经国务院批准适用5%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油气田企业。

存续公司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留存的企业。

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

油气田企业持续重组改制继续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以及20**年1月1日以后新成立的油气田企业参股、控股的企业,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

第三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应缴纳增值税。

生产性劳务是指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从地质普查、勘探开发到原油天然气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务(具体见本办法所附的《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

缴纳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属于《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与非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第四条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其他油气田企业或非油气田企业,应当就其总承包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非油气田企业,其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分包非油气田企业的生产性劳务,也不缴纳增值税。

第五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增值税税率为17%。

第六条油气田企业与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以及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移送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办法规定的应税劳务,是指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生产性劳务(下同)。

第七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油气田企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本办法规定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

本办法规定的非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但不包括本办法规定的生产性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包括所属的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文化娱乐单位等部门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

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

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第九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接受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可凭劳务提供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予以抵扣。

第十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油气田企业,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按照各油气田(井口)石油、天然气产量比例进行分配,各油气田按所分配的应纳增值税额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石油、天然气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办法由总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部门商各油气田所在地同级税务部门确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油气田企业,其增值税的计算缴纳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和税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油气田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生产性劳务,应当在劳务发生地按3%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在劳务发生地预缴的税款可从其应纳增值税中抵减。

第十二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油气田企业收讫劳务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收讫劳务收入款的当天,是指油气田企业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款项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第十三条油气田企业所需发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以采取纳税人统一集中领购、发放和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由机构内部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分别领购。

第十四条油气田企业应统一申报货物及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

第十五条现行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执行。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生产的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设立的油气田分(子)公司、存续公司和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油气田企业),不包括经国务院批准适用5%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油气田企业。

存续公司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留存的企业。

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

油气田企业持续重组改制继续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以及20**年1月1日以后新成立的油气田企业参股、控股的企业,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

第三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应缴纳增值税。

生产性劳务是指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从地质普查、勘探开发到原油天然气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务(具体见本办法所附的《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

缴纳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属于《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与非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第四条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其他油气田企业或非油气田企业,应当就其总承包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非油气田企业,其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分包非油气田企业的生产性劳务,也不缴纳增值税。

第五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增值税税率为17%。

第六条油气田企业与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以及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移送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办法规定的应税劳务,是指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生产性劳务(下同)。

第七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油气田企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本办法规定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

本办法规定的非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但不包括本办法规定的生产性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包括所属的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文化娱乐单位等部门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

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

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第九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接受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可凭劳务提供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予以抵扣。

第十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油气田企业,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按照各油气田(井口)石油、天然气产量比例进行分配,各油气田按所分配的应纳增值税额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石油、天然气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办法由总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部门商各油气田所在地同级税务部门确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油气田企业,其增值税的计算缴纳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和税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油气田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生产性劳务,应当在劳务发生地按3%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在劳务发生地预缴的税款可从其应纳增值税中抵减。

第十二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油气田企业收讫劳务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收讫劳务收入款的当天,是指油气田企业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款项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第十三条油气田企业所需发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以采取纳税人统一集中领购、发放和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由机构内部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分别领购。

第十四条油气田企业应统一申报货物及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

第十五条现行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执行。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7

近年来,我国针对建筑业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通过营改增手段有效提高了企业税收环节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促进我国税收制度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改革。建筑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的变化使得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更加成熟,但从实际应用现状来看,我国建筑业财务管理仍有充足的改进空间,由何广涛编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 2020 年出版的《建筑业增值税管理与会计实务(第 2 版)》一书,详细解读建筑业的有关税收政策,为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增值税政策的施行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相关思考,详细介绍建筑企业税会处理的实务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书共包括八个章节,第一章简单介绍建筑行业的特点及经营流程,全面分析建筑业会计制度。第二章阐述增值税基本原理,解析建筑业的增值税政策,并详细论述企业进项税额以及发票管理。第三章介绍建筑业增值税管理的新思维,从价税分离、空间管理和时间管理三个维度进行构建。第四章介绍建筑企业收入成本确认,简单介绍现行会计制度下如何处理建造合同,并详细分析三种成本确认模式。第五章通过分析建筑业企业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以及企业账务处理流程,对增值税会计处理的三个关键作出解答。第六章与第七章分别介绍项目部和公司总部的税会处理,介绍税制转换、合同成本与收入、费用类进项、资产类进项、工程质保金等业务的税会处理相关内容。第八章为特殊业务的税会处理,包括以物抵债、PPP 模式、EPC 模式、园林绿化等业务,并阐述我国税率调整的税会处理。

营改增后,新的税收制度、会计制度与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未完全适应,且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涉及范围较广、工程周期较长,导致诸多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筑业的税务管理难以规范化,建筑企业承包的工程项目却可能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方的相关政策制度都有所区别,导致企业对于工程项目的财会税收管理较为混乱,难以采取统一标准,且建筑工程项目工作人员多为临时组建,业务水平有限,极易在项目财税管理过程中发生失误,从而引发税务风险。第二,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较为复杂,由于工程项目周期较长,各项税额的汇报与缴纳工作量较为庞大,且各项目的管理难以统一,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准确率受到影响。入增值税时代后,建筑企业若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优化其会计制度与增值税管理尤为关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筑企业应提升财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明细权责。

增值税会计核算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企业应加强对于财会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提升其增值税会计核算能力,并清楚划分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避免因项目过多以或者各项税额核算的大量工作导致税务管理出现混乱,财务人员增值税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税收核算精确率,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第二,建筑企业应明确增值税核算内容以及缴纳义务,并做好发票管理工作。增值税的核算内容极为复杂,很容易发生失误,建筑企业应明确划分核算内容,使财务人员的核算内容更加清晰,同时建筑企业也应增强对于增值税税额与收入确认的相关决策,通过税收抵减等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建筑企业可以简化其财税申报与核算的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建筑企业的财税管理涉及多个项目,核算内容相对较多,因此企业可通过合并报税、日常核算等方式加强增值税会计处理效率,税额无误后及时向上回报,同时企业增值税缴纳需经过层层核算,在明确其职责的基础上,税务管理人员的核算与缴纳应更加及时,减少因环节过多导致的失误。进入增值税时代后,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就备受重视,因科目繁多、账目复杂导致企业增值税会计处理易发生失误,因此,企业增值税管理的优化十分重要,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核算精准性。在《建筑业增值税管理与会计实务(第 2 版)》一书的指导下,我国建筑业会计制度与增值税政策的优化建议将更加实用,可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张延泰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8

土地增值税是指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减去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后的增值额缴纳的一种税,目前按照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进行征收,据测算普通住宅和其他业态产品毛利率只要达到一定比例就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总体来看土地增值税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税负重,税率最高达60%;二是征收面广,只要转让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产权,有一定增值率就需要交税;三是要预缴,预缴比例从1%-6.5%不等;退税难,退税情况与各地财政收入和税收征管环境有很大联系;四是地区差异大,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大,如清算单位和成本费用扣除标准不统一;五是税收优惠政策有限,目前仅有房地产企业建设普通住宅出售的,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

二、土地增值税管理要点

(一)项目获取阶段管理要点

由于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税负对整个项目的利润影响较大,需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税收政策准确进行税费及经济效益测算,以确定不同方案下土地价格承受区间。

(二)明确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及清算方法

1.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土地增值税是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相关文件未明确界定清算标准,各省市清算政策对项目清算单位的标准也不一致,实操中多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改委立项》、《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和《预售许可证》为清算单位,所以获取项目时一定要明确项目所在地的清算标准。2.清算方法不同地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分类不同,目前主要有二分法和三分法,具体分类详见下表:土地增值税采用分类计算清算的规则,清算单元分类越多,越有可能出现部分清算单元负增值额不能抵减其他清算单元正的增值额的情况,从而导致缴纳更多的土地增值税。分类越少,合并抵减负增值额的效果越明显。

(三)确定最优的规划分期方案及业态产品组合

规划和立项报批阶段是土地增值税筹划最关键的节点,筹划工作应贯穿到立项阶段的每个环节,应以减少项目税负、提高项目收益为目标,对业态的选择、业态建筑面积、分期开发、货值规划等方面给予合理建议,并进行决策分析。1.不同业态对税费的影响业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所建项目的整体货值和销售去化能力,以不同的业态或业态组合销售、经营,对税负的影响,尤其是对土地增值税的影响是不同的,给公司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是不一样的。2.住宅类产品的设置对税负的影响房企出售普通住宅,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金额20%的免征土地增值税。在项目规划阶段应测算住宅分类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并考虑普通住宅对面积、售价、容积率的限制,同时结合税负、利润、项目去化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享受普通住宅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从而确定住宅类产品的规划设计指标。3.利用负增值率产品优化土地增值税税负结合当地的清算规则及项目情况,合理利用车位、公共配套等负增值率的特点与高增值的其他同类产品合并为同一个清算项目,使正负增值额相抵进而起到降低土地增值税税负的效果,尽量避免极高、极低增值额的分类。4.合理配置车位类型及数量,减少对土地增值税税负的影响(1)了解产权车位和无产权车位清算政策有产权车位,建成后有偿转让的,计算其收入,并且准予扣除其成本、费用,作为开发产品处理。无产权车位主要包括人防车位、无产权的机械车位、无法办理产权的其他车位等。对于无产权车位,如开发完成后,移交人防办或移交全体业主所有,大多数税务机关认可按照国税发〔2006〕187号文件的规定,作为公共配套设施处理,相关的建设成本在项目可售面积中进行分摊。由于无产权车位的特殊性,无法按正常的不动产进行对外销售,目前根据各地的法规和惯例,除个别地方可以办理分户产权外,主要采用方式包括:销售使用权、赠送使用权、移交全体业主所有、自持进行经营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土地增值税中的处理也会不同,进而会影响土地增值税清算结果。(2)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对车位处理的建议无产权车位的处理方式对项目的土地增值税影响较大,应提前测算并规划相应的业务模式。经测算车位的处理方式对土地增值税有较大影响的,在土地增值税清算完成前,暂不对外销售车位的使用权,在项目清算时按符合公共配套要求的方式处理。后期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对于部分地区可以通过补交土地出让价款等方式办理车位产权的,建议通过补交价款的方式取得车位的产权,并按产权车位对外销售。(3)车位管理要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规划指标及市场销售情况合理安排车位的种类,一般在达到清算时点时,住宅的去化率较高,车库的去化率相对较低,而车库的增值额较低,所以加快车库去化可有效抵减增值额从而少缴土地增值税。清算后,若还有较多商业和车库未售的,为达到高增值额的商业与低增值额的车位能匹配互抵少缴土地增值税的目的,需测算商业销售与车位销售匹配的比例。5.不同房地产项目分期、业态和产品的增值率不同,合并或单独清算将影响土地增值税的适用税率各项目应结合当地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的标准,通过测算、对比不同规划组合下的税负,结合管理需要,通过测算分析来决定相关规证、备案表是一次整体办理还是分批办理,各期都包含哪些业态、产品,从而使各期适用最优的分期和清算方案。

(四)开发预售阶段管理要点

在项目规划阶段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税负,提高项目收益,防范税收风险。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做好合同合约规划,优先选择供应链融资,做好成本归集分摊按测算分析后确定的清算单元合理规划商务合同范围及条款。如销售单价高、增值率高的业态产品需尽量做专属合同;而销售单价低、增值率低的业态产品中的专属合同尽量模糊化,为后面分摊打好基础。优先选择供应链融资,使利息费用转为工程成本,利用土地增值税开发成本加计20%扣除的政策,加大扣除成本。2.合理确定销售定价,避免突破临界值普通标准住宅的销售定价应结合普通标准住宅的限价、免征土地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测算不同价格下对于土地增值税税款、项目整体利润的影响,避免出现超出普通住宅限价和普通住宅增值额临界点而无法适用优惠政策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总利润。售价调整时应考虑项目清算单位和清算原则,做好产品价格敏感性分析,避免提升少量售价造成普通标准住宅增值率超过优惠税率,进而增加了税负,降低了项目总利润。

(五)竣工结算阶段管理要点

此阶段项目的总收入已基本确定,而影响项目最终利润的因素主要是工程结算成本和税费,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工程结算成本越低利润就会越高,但工程成本低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导致普通住宅或其他产品的增值率突破优惠税率临界点或升至更高税率,导致大额土地增值税支出。这就需要项目公司时刻跟踪动态成本,并做好各类测算和规划,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可通过适当提升产品品质、改善景观环境、装饰标准等方式来增加成本支出,适当降低土地增值税税负,保证项目总收益最优。

(六)清算阶段管理要点

在项目竣工结算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分析和选择更为有利于降低税负且可行的方案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以提高项目收益及资金使用效率,防范税务风险,并重点关注以下政策。1.明确土地增值税应清算与要求清算的具体情况。2.了解土地增值税清算政策和执行口径。如:清算分期标准、成本扣除口径、普通标准住宅是否可以与非普通标准住宅合并计算、普通标准住宅认定标准等。3.根据项目各分期清算情况及增值额情况,合理选择成本分摊方法和成本分摊对象,重点关注土地成本分摊方法,避免因成本分摊方法和成本分摊对象选择不当,导致税负增加。4.明确融资费用的扣除方式,是据实扣除还是计算扣除,一旦确定哪种方式更有利,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和业务安排。5.合理安排早清算还是延迟清算。通过税负测算,对涉及退税的项目,应加快工程结算进度、工程发票收取节奏,尽早启动清算退税。对于需要补税的项目,尽量选择合并清算,并争取延迟清算。

三、土地增值税常见的筹划方法

(一)充分利用普通住宅优惠政策进行筹划

要充分利用普通住宅增值率低于20%免税的优惠政策综合确定业态和产品方案;必要时可通过提高普通住宅占地面积来降低增值率,使其增值率达到可靠的免税区间。低毛利项目要少做非普通产品、用足普通住宅优惠政策。

(二)商业筹划要点

对于商业占比较大或总量较多的混合住宅项目,如商业整体售价远高于住宅售价时,商业部分能够独立建造的,应尽量独立建造,同时减少底商模式的建造,底商的土地成本绝大多数采用建筑面积法与上面的住宅共同分摊土地成本,容易导致多缴土地增值税。可采用加大商业直接占地面积的方式,达到降低土地增值税税负的目的。

(三)销售环节筹划要点

1.销售定价价格涨幅区间对税负有影响,在安排价格涨幅幅度及涨价进度时,需要通过测算的方式来合理确定。避免增加的销售收入触发了土地增值税的临界点,增加了大额土地增值税支出,降低了项目总利润。只有增加的销售收入超过带来的税费成本增加才能给企业带来正向的利润。2.多元化的销售方式除正常销售外,企业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先租后售、长期租赁等销售方式,根据需要将高溢价产品排除在土地增值税清算范围,或将低溢价甚至亏损产品优先纳入土地增值税清算范围。此外,还可将高溢价货值、难以去化的商业、车位等产品通过打包、降价等方式销售给第三方,这样既可以实现集中去化的目的,又能降低土地增值税税负,实现项目快速退出的目的。

(四)配套设施的分期及建设时间筹划

由于部分配套设施(地下车位、地下室)增值率严重倒挂,因此可将本部分配套设施与高增值率业态(别墅、商业等)合并为一期,这样能有效降低该期整体税负率。税法明确规定配套设施是以实际发生数作为扣除项,因此一般情况下,配套设施应靠前开发建设,这样有利于其成本在每期产品中均衡分摊,避免造成各期的税负率不同导致税负增加的问题。具体在哪期建设配套设施,还应结合每期的增值率情况,如果一期或前面几期的增值率在不缴或免缴土地增值税的情况下,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配套设施可以放在后期建设,以节约资金成本。

(五)增加项目开发成本筹划法

项目销售的中后期,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税费测算,对于普通住宅的增值率或其他业态增值率面临土地增值税临界点且税负变动较大时,可通过适当提高建安、园林景观、装饰装修的建造标准和增加配套设施的方式来适当增加开发成本,降低税负,但前提是增加的开发成本金额要远比增加开发成本而减少的税收金额少,从而保证项目整体收益提高。

(六)红线外成本筹划法

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获取时,有些地方政府要求配建学校等市政设施,这些配建设施一般建造于项目红线外。应尽量将要求配建的公共设施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中予以明确,作为获取土地的必要条件,争取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予以扣除。

(七)竣工备案时间的筹划

应根据项目实际毛利率与预缴毛利率的高低,筹划竣工备案证取得时间,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所得税占用资金的时间成本。

结语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原油、天然气生产的企业。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集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设立的油气田分(子)公司、存续公司和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油气田企业),不包括经国务院批准适用5%征收率缴纳增值税的油气田企业。

存续公司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重组改制后留存的企业。

其他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是指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以外的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

油气田企业持续重组改制继续提供生产性劳务的企业,以及2009年1月1日以后新成立的油气田企业参股、控股的企业,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

第三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应缴纳增值税。

生产性劳务是指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从地质普查、勘探开发到原油天然气销售的一系列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务(具体见本办法所附的《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

缴纳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属于《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与非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第四条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其他油气田企业或非油气田企业,应当就其总承包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非油气田企业将承包的生产性劳务分包给油气田企业或其他非油气田企业,其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油气田企业分包非油气田企业的生产性劳务,也不缴纳增值税。

第五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增值税税率为17%。

第六条油气田企业与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以及其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移送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本办法规定的应税劳务,是指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生产性劳务(下同)。

第七条油气田企业提供的应税劳务和非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油气田企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本办法规定的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建造非生产性建筑物及构筑物。

本办法规定的非应税劳务,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但不包括本办法规定的生产性劳务。

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包括所属的学校、医院、宾馆、饭店、招待所、托儿所(幼儿园)、疗养院、文化娱乐单位等部门购进的货物或应税劳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

者应税劳务。

(四)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纳税人自用消费

品。

(五)本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的货物的运输费用和销售免税货物的运输费用。

第九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接受其他油气田企业提供的生产性劳务,可凭劳务提供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予以抵扣。

第十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油气田企业,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增值税税额,并按照各油气田(井口)石油、天然气产量比例进行分配,各油气田按所分配的应纳增值税额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缴纳。石油、天然气应纳增值税额的计算办法由总机构所在地省级税务部门商各油气田所在地同级税务部门确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油气田企业,其增值税的计算缴纳方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和税务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油气田企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生产性劳务,应当在劳务发生地按3%预征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在劳务发生地预缴的税款可从其应纳增值税中抵减。

第十二条油气田企业为生产原油、天然气提供的生产性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油气田企业收讫劳务收入款或者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

收讫劳务收入款的当天,是指油气田企业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款项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取得索取劳务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第十三条油气田企业所需发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以采取纳税人统一集中领购、发放和管理的方法,也可以由机构内部所属非独立核算单位分别领购。

第十四条油气田企业应统一申报货物及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

增值税管理范文篇10

(一)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现状

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征管一直是采用“以票控税”为主的手段,出现过许多虚开、代开、对开增值税发票抵扣税款现象,甚至有的企业自毁抵扣联偷逃税款。据统计,仅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对商贸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专项检查中,各级税务机关共检查纳税人125.9万户,发现问题的就有52.6万户,查补增值税总额达162.3亿元。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模式仍然无法有效地遏制国家增值税款大量流失的现象另外,计算机的普遍使用和网上贸易的增加,在为税收征管提供信息便利和减轻税务计算工作量的同时,也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针对专用发票管理已采取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我国从2002年8月1日起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发票系统,并计划在2002年底基本完成新旧发票系统的转换,自2003年1月1日起,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须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具专用发票,同时全国将统一废止手写版专用发票。自2003年4月1日起,手写版专用发票一律不得作为增值税的扣税凭证。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称:中国将投资90亿元人民币建立新的计算机税务信息系统,力争在5年内建成遍布全国的税务信息计算机网络,实现税务信息共享。这两项工程,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乏力的现状、保证国家税款不流失有着重要意义。

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是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存储技术,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功能,实现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源监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也是国家“金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2年年底以前,税控系统将覆盖到所有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关企业要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及时安装使用税控系统,凡逾期不安装使用的,税务机关停止向其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收缴其库存未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纳入税控系统管理的企业,必须通过该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使用非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务机关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破坏、擅自改动、拆卸税控系统进行偷税的,要依法子以严惩、有关企业取得税控系统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属于扣税范围的,应按税务机关规定的时限申报认证;凡逾期未申报认证的,一律不得作为扣税凭证,已经抵扣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如数追缴,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凡认证不符的,不得作为扣税凭证,税务机关要查明原因,依法处理。

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所建立的新发票系统包括依行业不同而不同的10种类型的专用发票,旨在增强专用发票的数字防伪功能;通过使用税控专用设施和限额管理改善税务稽核工作;形成发票取得激励机制;提供通过网络和电话识别假发票的便利,其全面推广使税务机关可以随时掌握、分析、监督所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情况和一般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使全国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信息进入了规范管理之中。

全国税务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使税务数据在全国税务系统达到信息共享,这不仅将提高税务服务质量,而且也将为追查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违法避税和税务欺诈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

二、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对依法收取和开具专用发票的行为仍然缺乏激励

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涉及开票方和受票方,本来双方是因税款抵扣而相互制约,但这种制约关系的形成至少需要有其中一方依法行事。事实上,在税务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双方均有可能利用其它手段避税,同时获得税款抵扣利益。比如,通过账外交易避税,收取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出的专用发票,甚至收取伪造的专用发票以获得税额抵扣的好处。在诚信尚未完全确立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没有相应的依法行事的比较利益驱动,这些违法行为都是所谓“理性的经济人”可能作出的选择。

(二)对违法收取和开具专用发票的行为仍然缺乏清晰的审计线索

在增值税发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由于增值税的抵扣利益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因此专用发票的抵扣联和存根联可以为征收机关的交叉审核提供审计线索。但只要增值税发票制度仍有不完善之处或虽然制度完善但当事人不恰当履行,在下面几种情形下,征收机关如果不投入高额的审计成本,就很难得到清晰的审计线索:一是购销双方恶意串通虚报抵扣税额;二是购货方单独虚构进项税或自毁抵扣联;三是外部无关人伪造的专用发票。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因为虚构伪造的专用发票,要么是有市场,要么是受票人难辨真伪而受骗。而在这些情况发生时,征收机关之所以很难得到清晰的审计线索,就是因为没有唯一有机联系的线索进行跟踪。

(三)专用发票管理头绪多

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虽然具有防伪控税的诸多优点,但既要管票管人(指一般纳税人),还要管设施,管理头绪多,且操作繁杂。国家税务总局通过监控台显示的统计结果表明,2002年2月份全国认证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为28.83%(2001年11月31.33%,12月41.96%,2002年1年为46.62%),全国稽核系统提供发票准确率为47.17%(2001年11月30.29%,12月36.44%,2002年1月42.33%)。这说明,全国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些省(区、市)国税局认证系统、稽核系统提供发票选票准确率甚至为0,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复杂性和执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单纯的行政手段也是一个缺憾,因为完美的设计如果没有执行对象的积极配合将事倍功半。事实上,如何盯住专用发票抵扣利益的受益方——受票方进行跟踪管理应该成为专用发票管理的关键,而要进行跟踪管理,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使专用发票人性化,即赋予专用发票以专门的身份,使专用发票所蕴含的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紧密结合,使获得增值税抵扣利益与识别增值税专用发票真伪的责任对等,甚至可以使增值税专用发票成为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三、“身份证”管理模式的提出及管理程序

(一)“身份证”管理模式的提出

针对前述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仍然存在的三个问题和我国增值税纳税人结构的现实变化,笔者提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身份证”管理模式。

1.“身份证”管理模式的实质

“身份证”管理模式的实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赋予每一个增值税纳税人以平等的纳税身份,进行统一管理;二是每一个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通过唯一的身份证号码——注册票号予以确认;三是增值税注册票号登记证必须用作表明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法定凭证之一,即纳税人从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提供用以表明其身份的注册票号登记证,包括在银行开立账户进行存取款或转账结算,与相关人签定各种合同,进行各种融资活动等等。这样,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经开出,企业就须对其负有完全的责任,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就会依法受到严惩,企业的声誉将受到损失,严重的还会使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同时,也为各级税务部门进行协查提供了便利。由于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证明的注册票号登记证具有唯一性,使得其一切经济活动都有迹可循,税务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银行的合作,以及对企业客户、供应商等相关人的调查,很容易掌握每一个一般纳税人与专用发票相关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弄虚作假的动机;另一方面也为增值税的征管提供了足够清晰的审计线索,使企业自觉严肃对待专用发票的内容,不能有丝毫马虎。增值税专用发票注册票号可以被视为类似商誉的一种经济资源,纳税人在专用发票上违规就等于是在自毁信誉。这样,增值税专用发票与企业信誉和经济利益紧密相关,不仅增大了违规成本,使纳税人不敢轻易违规,而且对依法开具和收取专用发票有利益激励作用。

2.“身份证”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以我国增值税纳税人结构的现实变化为基础的

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一般纳税人数量逐年减少、比重下降,而小规模纳税人比重则由1994年的80%上升到1998的90%以上,在数量上占有绝对比重,而且这种纳税主体结构严重“主次倒置”的状况至今还在延续。按照现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管理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领购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不得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纳税人可以凭购进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直线进行进项税款抵扣,小规模纳税人需要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以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后,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发生额由税务机关按其征收率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我国小规模纳税人在数量上占多数,要处理如此众多的小规模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申请,不仅会影响到增值税链条机制的有效管理,而且将大大增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成本。

同时,由于对两类纳税人的管理实行“区别对待”,对小规模纳税人仍然存在明显的管理歧视,导致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博弈对策,加大了专用发票管理的难度。如小规模纳税人不仅自身不能享受税收抵扣,而且即使申请了对外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能使交易对方享受税款抵扣的一致利益,从而不仅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正常交易设置了发票障碍,也妨碍了小规模纳税人获得正常交易的机会,不利于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小规模纳税人只好发挥其灵活多变的“优势”,想方设法地在专用发票上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以求生存和发展,而当企业发展壮大了的时候,才发现纳税失信的污点竟又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国际竞争中,无论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均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一旦纳税人有纳税失信的记录,就会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此外,一般纳税人从自身享受抵扣税款的一致利益和交易效率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经济交往,重新选择交易伙伴,进行策略调整。而这种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所作的博弈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抵消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事实上,无论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都可能有避税的动机,而因偷漏税产生的经济和效率损失要比对两类纳税人实行差别管理而节约的征管成本大得多,因此对所有纳税人平等地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分级管理办法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纳税人结构呈正态分布,且标准差较小,无论哪一种纳税人占绝大部分都可以采用“身份证”管理模式,而不会导致实际征管成本的增加。若两类纳税人的比重大体均衡,则更加需要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增值税通过具有平等身份纳税人之间的交易链条来保证抵扣链条的连续性,从而剔除重复课税因素,产生“中性”效果。

3.“身份证”管理模式可以解决专用发票管理中仍然存在的三个问题

首先,对开票方来说,载有注册票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经开出,企业就须对其负有完全的责任,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出,就会依法受到严惩。对受票方来说,依法收取专用发票可以获得税款抵扣利益,而收取违规发票不仅不能获得抵扣利益,而且会使伞业的商誉受损。这样就形成了对依法收取和开具专用发票行为的激励,也使外部无关人伪造的专用发票在守法的专用发票当事人双方也就失去了市场。

其次,由于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证明的注册票号登记证具有唯一性,使得其一切经济活动都有迹可循,为各级税务部门进行协查提供了便利。同时,税务部门通过与工商部门、银行的合作,以及对企业客户、供应商等相关人的调查,很容易掌握每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与专用发票相关的活动。这样,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弄虚作假的动机,另一方面也为增值税的征管提供了足够清晰的审计线索,使企业自觉严肃对待专用发票的内容,不能有丝毫马虎。

最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身份”化,也使得管票与管人合一,从而可以在减少管理头绪的同时有效实现“以票控税”的目的。

(二)“身份证”化管理的程序框架

“身份证”管理模式,要求从专用发票申购、印制、取得、开具、抵扣和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身份证”化管理。其管理程序是:

1.专用发票票号注册及发票申购管理

每一个已取得合法营业执照的增值税纳税人都必须在法定日期内在当地税务机关进行票号注册,并在遵守专用发票一般格式化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本公司拟增加的特殊发票格式文本,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核发载有本公司专用发票格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票号注册登记证。增值税纳税人可凭票号注册登记证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购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地方企业印刷后,由税务机关交由纳税人使用。

2.专用发票印制管理

增值税专用发票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的地方企业印制,未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指定,不得印制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手段包括:严格审查印制发票企业的资格,实行专用发票《准印证》制度;采用专用发票防伪专用品,由国家税务总局指定的企业生产;套印全国统一的专用发票监制章,监制章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式样;印制专用发票的企业,必须按照税务机关批准的式样和数量印制发票,按规定建立生产责任制度、保密制度、质量检验制度、保管制度和其它有关制度;对发票防伪专用品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

3.对专用发展发售的管理

发售专用发票要进行审核,验旧售新。根据发票审核程序,发票审核岗位人员在验旧售新时只要输入增值税纳税人的注册票号,微机就会自动显示企业上一次领购发票的所有信息(发票领购时间、领购数量、应查验发票的起止号码等),审核人员再根据对企业使用发票的查验情况输入审核结果、未验发票份数及号码等信息,审核情况可由微机直接打印输出规范、全面的“发票审核情况表”并形成台账,以利于以后查询。同时审核岗的审核信息可直接从微机中传递到发票发售岗,以加强岗与岗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相互制约,减少了专用发票发售的人为性和随意性。

4.专用发票取得管理

受票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对专用发票上载明的开票方的注册票号和发票全部内容的真实性有进行核实的完全责任。如果因为受票方未恰当履行核实责任而造成损失的,受票方不得享受抵扣利益。

5.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开具专用发票要明确载明的必要内容包括:在专用发票的显著位置标明“增值税专用发票”字样;本公司名称、营业地址、电话和增值税注册票号;专用发票序列号和开具日期;有关提供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单位、规格等的描述;所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不含税价格;应纳增值税额和适用的税率;购货方名称、营业地址、电话和增值税注册票号等。开具专用发票的增值税纳税人并必须在计算机上或以其它方式保持按开具时间顺序排列的清晰的专用发票开具记录。专用发票存根与专用发票开具记录至少保存10年以上。未经增值税票号注册的纳税人或提供非增值税商品、劳务的纳税人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签发声称含有增值税的任何票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开给未经增值税票号注册的纳税人。

6.对专用发票税款抵扣的管理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以进项税抵扣销项税,必须以真实的交易为前提,并符合《增值税法》中有关进项税额确认的相关规定。专用发票所记载的进项税额信息和销项税额信息将被按照每一位增值税纳税人的注册票号及时进行检索比对,以查证所列金额和发票勾稽关系是否与经济事实相符。经核对相符的,准予抵扣;经核对不符的,暂不允许抵扣,待查清事实后再作相应处理。

7.增值税纳税申报管理

已注册的增值税纳税人均应在法定期限内进行纳税申报。一旦在申报期限未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将立即派出人员进行实地核查,对仍正常经营的企业,按2002年10月15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新规定处理;对查无下落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申报纳税义务的企业,确定为失控企业。对于失控企业,税务机关将发出限期改正公告或取消其注册票号,并有权请求银行冻结以该注册票号开立的银行账户,同时将企业主要涉税人员和失控专用发票分别纳入“失控企业人员库”和“失控专用发票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在全市增值税纳税人资料中检索并进行跟进。

四、“身份证”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已建成的增值税计算机稽核系统和防伪税控认证系统,为实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身份证”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管理环境。五年内将建成的全国税务信息网络,为最终实施“身份证”管理模式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源。同时,需要加强税务、工商、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还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来确认增值税注册票号的法律效力,以保证“身份证”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遵照执行。总之,增值税专用发票“身份证”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有效管理模式,如果推行得当,可以有效遏制涉案金额巨大的专用发票案屡查不止的势头,取得有效征管增值税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久顺,李玉缠.如何鉴别真假增值税专用发票[J].税收与企业,2002,(5).

[2]东明,才源.深圳"7‘06"虚开发票案盘锦协查记[J].税务,2002,(1).

[3]宫世贤,张振学.大连国税中山分局清理一般纳税人从严把关[J].税务,2002,(1).

[4]杨越.推广增值税防伪税控有益企业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J].税务,2001,(6).

[5]赵学义,孙琦.浅议增值税发票管理[J].冶金财会,2002,(5)

[6]周艳琼,子荫.增值税发票认证识别管理系统[J].四川会计,2000,(6).

[7]赵正方,徐燕妮.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去除税收征管“顽症”[J].中国税务,2001,(1).

[8]易佩富,陶瑛瑛.检查违法违规发票的常用方法[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0,(3).

[9]赵明,牛志辉.要重视对“真发票、假事实”的检查[J].吉林财税,2000,(4)

[10]孙灿锋.甘翠萍,陈桂兰.发票上的骗招[J].企业管理,2000,(1).

[11]孙作民,刘安.违章发票的几种表现及其解决措施,吉林财税,2000,(5).

[12]魏洪昌,王志忠,宋军.发票使用管理要谨慎[J].商业会计,2000,(3).

[1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例[J].安徽税务,2000,(7).

[14]和卫先.按月审验发票强化日常监督[J].草原税务,2000,(6).

[15]秦之杰,肖红.利用发票偷税为何屡禁不止?[J].山东税务纵横,2000,(5).

[16]杨立坤.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透视及对策建议[J].税收与企业,2000,(8).

[17]刘万钧.浅谈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查方法[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4).

[18]张铁林.预防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J].草原税务,2002,(3).

[19]李立群,周树森.李玉东.应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J].税务,2001,(10).

[20]杨荣娣.发票管理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1,(9).

[21]孟岳松,徐丽娟.发票交易现象之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1,(2).

[22]王丹.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售后的跟踪管理[J].税务,2001.(1).

[23]Tax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