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改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9:35:41

增值税改革论文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1

1.增值税免税政策目前大多数对银行业实行增值税税收政策的国家,对银行业核心业务都实行免税政策,这是因为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一般认为增值税是一种消费税,而银行业中存贷业务等比较核心的业务都不属于消费者的消费过程,而是资源跨空间跨时间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不存在增值的过程。欧盟就是典型的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区域,并对这种免税政策的应税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存款和贷款业务、人寿保险业务、金融证券买卖和发行业务、货币结算业务、金融担保业务、融资融券业务、信用卡业务、汇兑业务、银行支票业务等。南非借鉴了欧盟基本免税法制度,但是做了必要的修正。相比较于欧盟的基本免税法只对部分显性项目征税,南非对几乎所有向国内客户提供的直接或显性收费服务均课征增值税,其免税的项目和范围大大缩小。新加坡在借鉴欧盟基本免税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创制了进项税额允许抵扣的免税法,即对核心金融业务免税,同时相应业务对应的成本允许进项抵扣。

2.增值税标准政策金融业的许多非核心业务,比如保险箱的保管业务、理财咨询服务、融资租赁业务等,是典型的消费型金融服务,必须征收增值税。欧盟国家将此类业务按标准税率征收增值税。这类附属金融业务是指金融企业的附带业务,包括记账(法律、财务顾问)服务、金融数据处理服务、古钱币交易服务、保险箱租赁服务、融资租赁服务、信托服务、债务追偿服务、保管服务以及其他可以识别的服务。阿根廷创造了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毛利息征收增值税的毛利息课税法,这种课税法规定对银行贷款的毛利息收入征收增值税,但不允许抵扣存款利息支出,同时考虑到贷款的毛利息收入中包含了借入资金的成本,避免加重银行业税负,阿根廷规定对贷款利息收入适用10.5%的较低税率,相当于标准增值税税率的一半。

3.增值税零税率政策零税率政策是比免税政策更为优惠的政策,这是因为零税率政策允许进项抵扣。为了使出口型金融企业能够在全球更好地拓展业务,取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避免重复征税,欧盟国家对出口型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政策;澳大利亚允许对免税服务部分抵扣25%的进项税额。

二、银行业增值税改革的原则

结合我国“营改增”改革目标、试点经验、国情以及国际经验,首先银行业增值税改革应是健全税收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发挥税收中性作用是改革首要目标。其次银行业增值税改革要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适应未来金融环境的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银行业增值税税制设计要在我国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行征管技术和银行业特点,确保政策平稳过渡、顺利实施。一是税收中性原则,增值税改革应努力实现抵扣链条的贯通和完整;二是适应性原则,增值税改革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增长放缓、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税负和发展能力的影响;三是国际化原则,增值税改革要顺应金融国际化趋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业现代流转税制体系;四是可操作原则,增值税改革方案设计要便于税收征管和具体操作;五是税负平稳原则,税制设计应保障税改前后银行业税负基本持平,减少改革阻力;六是财力可承受原则,税制设计应避免短期内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保障地方财力的稳定。

三、我国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设计、测算和评估

(一)银行业业务分类

本文根据我国银行业务取得收入方式的不同,将银行业务划分为金融中介业务、直接收费业务、间接盈利业务、投资增值业务和一般商品买卖业务等五大类。金融中介业务是指银行作为资金所有人向资金使用人提供资金所产生的中介服务,包括贷款、票据贴现、透支及垫款等各种信贷业务,属于银行的核心业务。直接收费业务也称中间业务(除结、售汇以外),是指银行不占用自身资金,利用网点、网络技术、信用和人才等优势,为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与清算、顾问与咨询及各项业务等。间接盈利业务主要是指银行有偿转让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及其他金融商品的业务,主要目的是赚取买卖价差。投资增值业务是银行从事投资活动、以获取投资收益为目的的各项业务总称,范围上涵盖了金融同业往来、购买金融商品行为和回购业务等。一般商品买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一般货物买卖性质的行为,包括实物金银业务、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及其他货物买卖业务,上述行为具有货物买卖属性,目前已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

(二)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设计及税收测算

现行的增值税计税方法包括简易计税方法和一般计税方法。简易计税方法是指按照单一税率对银行业的全部收入进行征税;一般计税方法是指用当期销项税额抵减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额。根据税制设计理论,增值税方案设计主要有四个环节:征收模式、进项抵扣模式、销项计税方法、对外开具抵扣凭证,每一环节有不同的方案,将四个环节的不同方案排列组合,就会得到各种增值税征收方案。结合银行业务分类和经营特点,基于抵扣和核算便利化的处理,对各种方案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六种银行业增值税方案,分别为简易计税法(毛收入计税)、一般计税法(全额抵扣)、一般计税法(部分抵扣)、一般计税法(利差征税)、一般计税法(核心业务免税)、一般计税法(零税率)。同时,选取16家上市银行2013年年报数据对各个方案下的应纳增值税、税负变化等进行测算,从样本代表性看,16家上市银行缴纳营业税占2013年银行业营业税的84%,具有较高代表性。下文将从销项税、进项税、开票方式、优缺点、税负变化等多个角度对六种方案进行说明。

1.简易计税法。该方案是指以单一税率对银行业的全部业务进行征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通过对16家上市银行的测算,6%或11%税率下,银行业税负均明显上升。简易计税法在征管上易于操作,并且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但没有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违背增值税中性原则,与我国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初衷相悖。

2.一般计税法(全额抵扣)。该方案是指对银行业的全部业务进行征税,并由银行按照实际税率给下游企业开具销项税票,存款利息支出按照核定的抵扣率计算可抵扣额,同时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银行购买各项设备、设施及服务所对应的成本凭票抵扣。测算显示,在该方案下银行采用6%的税率可保持税负的基本平稳。该方案打通了银行与上下游企业间的税收抵扣链条,体现了增值税的制度优势,符合税改的政策目标。

3.一般计税法(部分抵扣)。该方案在计税原理、税基设计方面与前一种方案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不单独对存款利息支出核定抵扣,仅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银行购买的设备及服务等实际发生的成本凭票抵扣。根据测算,在6%和11%税率下,银行税负均大幅上升。该方案完善了抵扣链条,使下游企业获得了合理抵扣,可以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但存款利息支出占营业成本比重最大,不能进入抵扣范围,从而导致税负上升。

4.一般计税法(利差征税)。该方案与第2种方案(全额抵扣的一般计税法)的设计原则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对存款利息支出抵扣的处理方法不一样。该方案下,税基按照金融业务不同包括两类:一是对于金融中介服务而言,按照利差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的余额)计算销项税额;二是其他业务按照业务收入全额计算销项税额。对有进项税票的成本或支出,全额凭票抵扣。测算表明,6%的税率下银行税负变化较小。该方案更易于计算增值税额,也较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但该方案发票开具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发票管理方式,操作难度加大。5.一般计税法(核心业务免税)。该方案仅对银行的直接收费业务、一般商品买卖业务征税,其余业务均免税。该方案的税基是银行直接收费业务的全部收入,银行按实际税率给企业开具发票。测算显示,采用6%或11%的税率都会使银行税负水平明显下降。该方案与国际金融业增值税惯例接轨,优点是可以消除征税中确定服务价值的技术难题;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一是免税范围较大,造成抵扣链条断裂,存在重复征税,难以达到税改效果;二是核心业务(特别是贷款利息收入)占比高,免税后将导致银行税收收入明显下降,对财政收入影响显著;三是进项抵扣率的核算比较复杂,增加操作成本。6.一般计税法(零税率)。该方案是对银行的全部业务免税,同时允许能获得进项税票的成本或支出全额凭票抵扣。测算结果表明,采用6%和11%的税率下银行税负水平均大幅下降。零税率法计算简单,操作难度上小于其他的一般计税法,从理论上讲,可使银行以不含税价格提供金融服务,能够消除重复征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但是,在该方案下,银行利息支出作为最重要的成本开支,无法进入抵扣范围,造成了存款成本环节的抵扣链条中断。同时,该方案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减收。

(三)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选择

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的优劣应以实现改革目标的程度为评判标准,本文根据各个方案对不同改革原则的满足程度,采取多因素法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排序,得到最优、次优及第三、第四次序方案。

1.改革原则权重设计。为评估银行业增值税改革方案优劣性,先对6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进行权重设置。银行业“营改增”是增值税扩围的重要内容,首要目的应是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同时应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需求,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国际接轨、操作难度和成本、银行业税负变动等层面,要统筹兼顾,调动各方特别是银行机构的积极性;再次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基于此,本文将税收中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国际化原则、可操作原则、税负平稳原则、财力可承受原则的重要性依次减弱,6项基本原则的权重分别设定为25%、20%、15%、15%、15%、10%。

2.方案评分。方案评分采取10分满分制,根据方案对改革原则的符合程度,分成4档进行考核,即不满足、较低程度满足、较高程度满足、完全满足等4个档次,对应分值分别为0、3、6、10分。最后,根据每个方案在不同原则下的得分、6个原则的权重,加权平均获得综合得分。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2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技术创新就业压力配套改革

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在2004年拉开了序幕,首当其冲的便是增值税转型改革。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只允许扣除原材料等项目所含的税金。税制转型后将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原材料等项目所含的税金。2004年增值税转型的改革首先在东北三省制造业、石油化工等八个行业试行。显然,由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政策解读

1.地区和行业:<<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问题的规定>>明确对纳税人发生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按规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缴纳增值税的;为增值税支付的运输费。

2.抵扣方式:增量抵扣,即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进项税额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额或新增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留待下年抵扣:纳税人有欠交增值税的,应先抵减欠税。

二、增值税转型的积极意义

1.降低税负,刺激消费,扩大生产范围。由于增值税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后,实际上大大降低了税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尤其是设备投资大、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扩大投资规模;新办企业是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有利于其一开始就投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引导其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主要靠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增值税转型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刺激企业领导层加大研发费用的积极性,促进技术的升级换代,为企业赢得市场优势奠定良好基础。

三、增值税转型可能带来的影响

1.财政收入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近90%来自于税收,而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45%,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增值税的税基大幅缩小,从而使税收收入大幅降低,财政收入就会急剧减少。

2.投资过热。消费型增值税比生产型增值税扩大了抵扣范围,能够有效降低投资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额外收益。企业的设备投资的NPV(净现值)和IRR(内含报酬率)就会有所提高,企业的投资周期就会缩短,从而增加了可投资项目的范围,刺激加大投资的力度.现实中我国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比如房地产、钢铁业等投资增长速度明显过快.投资过热由于快于消费增长,使得新项目建成和形成的新生产能力没有市场需求。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有利于促进企业固定生产投资的同时,是否会对已经过热的经济再”火上加油”令人担忧。

3.劳动就业压力。我国许多地方的企业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少,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小而税负较轻。增值税转型改革后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同时企业往往追逐利润最大化,不可避免社会资金必然流向高利润行业,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属于利润较低的行业,从而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职工就业。在这种情况下,转型改革就面临着一方面由于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会淘汰一部分技术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的不断上升,而实现消费型增值税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不断降低,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与机器设备成本之比相对于增值税转型前有所上升,企业更愿意用机器代替人工,这样就导致劳动就业的加大。四、建议和展望

1.合理设计过渡期。增值税是一种中性公平的税种,如果在全国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推行的时间过长,则会破坏增值税扣税机制的统一,是对全国其他地区公平的侵蚀,现实中会出现人为逃税,甚至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形成“持币待购”现象,从而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因此试点时期不应过长。

2.抵扣方式应采用“增量环比抵扣”法。由于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不可避免对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如果一下子实现“全额抵扣”,尽管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增值税的税制特点,但是对财政会造成更大压力。由于增值税转型对财政的影响是呈逐年递增走势,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因为国库资金不足,会出现企业退税难的问题。第一年由于增值税增量较小,因此对税收影响也较小,以后各年抵扣增多。新增固定资产的产出往往滞后投资年份,产出的增加正好能够抵消或减缓以后年度转型对税收收入的冲击。因此采用这种抵扣方法能大大降低转型初期带来的税收收入减收,缓解财政压力,很好地处理了短期减收与长期增收的矛盾。

3.推进配套改革

(1)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纳税额,降低一般纳税人的申请标准。由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一开始就比一般纳税人重,现在增值税转型实际上优惠的是一般纳税人,客观上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负担。建议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将部分纳税额较大、财务核算制度健全的、财务人员符合要求的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

(2)分步骤适度扩大增值税课征范围,比如建筑安装,交通运输业等,这几类原先属于营业税课征范围,在增值税税基缩小且存在一定财政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其他税种划入增值税纳税范围。

(3)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适度扩大地方税收。增值税转型改革带来了各种税收收入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地方与中央财力分配关系的调整。可考虑通过税权的调整,让地方因地制宜地开展诸如遗产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为增值税转型提供财力支持。

4.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根据转型要求,征收机关应该严格审查企业的行业认证,强化日常监督,尤其是抵扣发票的真实性,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行为。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3

2012年1月1日起,国务院对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这次改革不仅将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展到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而且还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了11%和6%两档低税率。这是继2009年实行由生产型增值税全面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以来增值税的又一重大举措。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税收政策之间已经失衡。对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导致第三产业企业税负过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亟待转型,迫切要求税制改革。现阶段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已经充分具备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

增值税和营业税同属流转税,但是征管机制完全不同。在我国增值税历经多次改革,但还是受局限且仅针对工业生产、商业批发和零售以及部分生产性劳务,尚未完全体现普遍和简化征税的原则。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税。其主要优势是消除重复征税及均衡企业税负。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只对本单位产生增值额的环节征税。理想的增值税应涵盖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征管链条,应包括货物和劳务所有领域的所有实现增值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从横向和纵向上达到“公平”。增值税实行税款抵扣机制“销项征收、进项抵扣”这与增值税的内涵是一致的,还使增值税具备了独特的自动稽核能力。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即价税分离,使商品或劳务在出口时便于退税增强企业竞争力。

而营业税的存在,破坏了增值税的征管链条,直接造成了增值税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税负的不公平。营业税对于各个环节的营业额征税形成重复征税使营业税纳税人税负过重。营业税涉及行业越广泛、越发达,对增值税产业链条的破坏程度就越大。同时,增值税纳税人由于不能抵扣而不愿意外购营业税应税劳务,导致第三产业萎缩不前、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下。虽然营业税在过去调节经济和充盈财政上功不可没,但是在时机成熟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要的。增值税的公平与中性决定了必须全面打通征管脉络,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造血和输血。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这次营业税转增值税改革的出发点之一是减轻企业的税负。一般来说,企业增值税是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增值额与增值税率的乘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毛利率高的企业应交的增值税会越多。因此,这次增值税“扩围”改革对毛利率不同的企业的影响将有所不同。本文构建改革前后税负方程,寻求税负相等时的毛利率平衡点,以此分析这次税改对具有不同毛利率企业的税负的影响。

(一)粗测企业税负毛利率平衡点 引入一个简化的交通运输企业:改革前企业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改革后,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再缴纳营业税。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全部来自交通运输业的主营业务。

改革前,企业税负方程如下:

总税负1=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 (1)

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营业额×3%×(1+10%)

企业所得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25%

其中,3%为营业税税率;10%为城建税7%和教育费附加3%的税率合计;25%为企业所得税税率。

改革后,假设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价格不变,则营业收入是含增值税收入。再假设营业成本是含税成本,全部营业成本可以进行进项税抵扣(营业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成本,这里暂不考虑后两项中不可抵扣部分的影响)。同时该企业不涉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汇兑损益以及营业外收支等。为了利于计算,将期间费用并入营业成本,一并抵扣。改革后,企业税负方程如下:

总税负2=增值税+营业税金及附加+企业所得税 (2)

营业税金及附加=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增值税×10%

其中,11%为改革后销项税税率;17%为进项税税率。

企业毛利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税收负担率的高低。为此,再引入毛利率计算公式:

如果使企业在改革前后税负不变。根据方程(1)(2)(3),可得出一个税负毛利率平衡点:

r﹦56.25%

即当企业的毛利率水平为56.25%时,改革前后企业税负持平。对于毛利率水平小于56.25%的企业,税负变小,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利于这些企业税负降低。相反,毛利率水平大于56.25%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

(二)考虑人工成本和期间费用 交通运输企业发生的各种耗费主要分为营运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营运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保养修理费、折旧费、养路费和其他非直接费用等)。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项目中的部分耗费是不可抵扣的。特别是对于交通运输业,路桥费、油费等由于上游企业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致使不能进项抵扣。期间费用部分同样不可抵扣。因此,需要将它们从可抵扣购进项扣除。设w为成本费用中不可抵扣部分的比重。那么,企业总税负方程中各项都会改变,税负毛利率平衡点也必将改变。如下:

营业税金及附加'=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增值税×10%

根据方程(1)(3)(4),有r=1-0.46/(1-w)。根据交通运输业行业平均水平——职工薪酬占营业成本比重平均约15%,期间费用约10%,其他不可抵扣部分合计约5%——从而设定不可抵扣比重约占30%,即w=30%,得到r*=34.30%。这时,对毛利率水平小于34.3%的企业,改革是利于减轻税负的。同时w与r成反比,随着不可抵扣比重w的增大,r越小,改革促进税负减轻的受惠企业范围逐步缩小。可以说,成本费用中不可抵扣部分的多少将成为决定改革前后企业税负能否减轻的重要因素,这是值得企业高度注意的。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在税改时,企业除了关心税负的变化之外,对税改引起的利润变化也比较敏感。上市公司非常关注利润表现,它们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会极力保持利润的平稳增长,不愿向资本市场传递利润下降的负面信息。本文进一步探究在保证税负不变的前提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什么影响。

企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

从表面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该计算公式无任何影响,但是实际上公式中的各项目,即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所得税都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价外税的特点是价税分离,即在销售货物时,销售方收取的价款中不仅包括营业收入,还包括了销项税;同理在购买货物时,购买方支付的价款中不仅包括营业成本,还包括了进项税(前提是可抵扣)。

在营业税制下,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就是收取或支付的价款;而在增值税制下,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要从收取或支付的价款中分离出来。而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一项,由于计算依据从营业税变为增值税,也会相应变化。所得税是基于前面几项得出的,结果也必然不同。最终,企业净利润可能会发生变化。

改革前,净利润的计算式如下:

改革后(含w),净利润的计算式如下:

下面根据公式(5)(6),检测一下利润变化。这里直接采用前面得到的结论w=30%时税负毛利润平衡点r*'=34.30%,以保证税负不变的前提。得出以下结果:

净利润=净利润'-净利润=-0.0025×营业收入。

这个结果显示出,在税负不变的情况下,营业税改增值税会导致企业净利润下降。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立足于企业,研究了营业税转增值税后企业税负的变化;以及税负不变的前提下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从理论推导来看,改革是利于企业税负减轻的。结果显示,改革对交通运输业企业毛利率低于34.30%的有税负减轻效果。相关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行业毛利率水平为25%左右,细分下去港口、机场、高速、铁路企业毛利率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除物流明显低于平均,其他略低于平均。可以说,这次改革会明显降低交通运输业行业的企业税负。但是也会存在小部分企业由于不可抵扣成本费用的影响,税负不降反升,并且,随着不可抵扣成本费用的比重的增大,税负毛利率平衡点降低,即税负减轻企业的涵盖范围有缩小趋势。其次,改革使企业利润有所下降,这对于关注利润表现的企业是危险的信号。

这次改革的难度之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增值税属于国家税,而原营业税归属地方税。改征增值税必然严重削弱地方财政收入,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是新的不利影响。为此,改革的同时财政分配相关政策要积极跟进。(2)由于我国经济无论是地域上还是行业上发展尚不均衡,不该贸然全面推广营业税转增值税。“试行”办法中规定的首先对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改革,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所选行业与工业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并且发展相对成熟。“一统而论”的税种税率变更对不同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能使一些企业短时内无法适应改革的冲击。(3)增值税在核算上比起营业税是很复杂的。对于利润表项目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追求利润表现的企业,在减轻税负促进发展的同时又能使利润表现良好还是有挑战性的。(4)“试行”办法中,对于可抵扣相关规定还是很概括的,试行之初必然会使一些企业措手不及。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解释性指导。总之,政策还不完善,对于企业来说,这次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的研究还是存在局限的。仅对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了粗略测算,并且理论推导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受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影响,结果是有一定偏差的。但是,总体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有利于大范围内降低企业税负的。

参考文献: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4

摘要:税收制度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杠杆,是一国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以商品劳务税为例,通过与欧美等国家制度的对比及对近年来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新动向的分析,探讨我国税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商品劳务税;税制结构;改革与完善

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税负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节引导投资者的走向,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与欧美等国家在税制方面的对比

由于社会历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我国税收制度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新税制运行后几年来看,我国现行阶段的税制结构是一种商品劳务课税(流转税)为主,所得课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商品劳务税总额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在6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的近百年里,基本上完成了由商品劳务等间接税为主向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直接税为主的转换,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多在60%—80%之间。

二、我国商品劳务税的现状及改革

增值税作为各流转税中的主体税种,税收收入占到了各税种收入总额的40%左右,因此增值税的转型成为了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2004年9月起,增值税转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式铺开,我国的消费型增值税从理论论证走向了实践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国推广消费型增值税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所有行业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发展。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部分地区和行业试点,开始了“营改增”的税收改革。

三、目前我国税收制度面临的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正在进行,这又给我国税收带来许多新问题。

我国现行的商品劳务税制仍属于改革进程中的商品劳务税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地反映出来。其主要矛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商品劳务税中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与国际上规范的增值税制相比仍存在着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一个符合增值税内在要求的增值税征、扣税运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税制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的漏洞。加上增值税的管理职能分割为两个平行和互不隶属的税务机关—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分别管理,又导致管理上的“互不衔接”和许多严重的管理漏洞。

2、增值税与营业税在征税范围上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矛盾。就一个单位取得的经营收入而言,既包括商品销售行为所取得的经营收入,又包括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而所有这两部分经营收入都是企业的增值因素,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支出因素。因此在这一方面导致税制上的交叉混乱和管理上的漏洞。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调整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征的结构。

3、城市建设维护税设置为独立税种。实际上是地方征收商品劳务税的“附加”,本身并没有单独的课税对象,而是随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税额附加。而同样享受地方城市建设利益的外资企业却不征收此税。这种复杂的征税结构不仅使税收负担不平衡,还造成一个企业要多重征税,有失税负公平,有必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4、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税的征税项目也有调整的必要与空间。

四、应对对我国商品劳务税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增值税和营业税作为我国税收的主力军,在其改革上必须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税制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值税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征扣税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深化增值税改革应当按照增值税的内在要求,来完善增值税的运行机制。比如,将劳务服务收入纳入增值税的增收范围,解决同一经营单位取得的收入分征增值税、营业税所带来的矛盾,以保证增值税征、扣税机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调整征税项目。从现行列入征税项目的十一类商品来看,某些生活必需品和少数生产资料也列入了征税范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级消费品、奢侈品的逐步转变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用品,对这些商品应适时鼓励消费的政策。因此,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原有的征税项目。

3、调整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结构,建立地方征收的经营收入税。除了征收增值税与消费税以外,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税制基础出发,把营业税与城建税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改革,构架一种地方征收的新的商品劳务税。这样既可以通过改革解决现行税制中增值税与营业税相互交叉的矛盾,实现增值税的规范化,又可以通过重构地方征收的商品劳务税,推动地方商品劳务税结构的合理化。

五、税制改革深远影响

税制改革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且是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是对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再调整。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虽然短期内部会明显显现出来,但是从长期发展观察,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1、由于目前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存在着重复征税的弊端,而且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不能扣除经营进项成本,所以存在不合理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方面可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税制度,另一方面能使部分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2、“营改增”顺应了当前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说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是深化我国税制改的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离不开各项改革深入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展望新世纪,我国是世界各国公认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国家,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将对促进投资发挥积极作用,企业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总之,在我国加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税制改革已经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通过税制改革构建适合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具有先打发展理念的发展型税制将是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坚.潘琳娜. 我国主体税种负担的实证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2] 陈少克.陆跃祥. 增长型税制简论:对中国税制特性的分析. 税务与经济.2012,180(1)

[3]靳万军. 中国增值税改革及其初步思考. 税收经济研究.2011,68(4)

[4]孙勇. 增值税扩围试点,消除重复征税. 经济日报.2011,11,21

作者简介: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5

关键词 营业税 增值税 征收 思考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已联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同时印发《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等配套试点相关规定,2012年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次改革是继货物劳务税收制度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诸多方面值得学者及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深入思考。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

1994年税制改革后,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财税体制,这种体制下,营业税与增值税同属流转税并存,对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环节以及加工、修配环节征收增值税,属中央地方共享税,对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属地方税。限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核算能力及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格局,这样的税制设计,基本满足了当时经济发展和财政分配的需要,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与民众税收负担过重的矛盾突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财税体制已经越发妨碍产业转型及企业技术进步,营业税与增值税两大税种关系的问题尤其显得突出,两税并存的弊端愈加凸显:

一是从理论层面讲,货物和劳务税制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存在缺陷,不符合最优税制要求。营业税会使得某行业上中下游间联合程度的松紧直接影响该行业整体流转税负担的高低,不利于税收中性,有损经济效率;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并存,使得税制更加复杂,营业税较增值税税率优惠与减免条款多,也不符合现代税制简化要求,有损征管效率;增值税涉及劳务项目不多,对具有营业税应税行业的劳动者不公,破坏税收的公平性。

二是从税收征管实践层面讲,两税并存增加政府征税成本与社会纳税成本。混合销售行为的税基及兼营行为的税基难区分、定量,营业税发票主管权限集中在省级,较难纳入全国税控联网,相对于增值税的科技防伪能力差,对发票制假贩假、虚开代开的行为管理难度较大,皆造成政府征管成本增加;增值税纳税人不能从营业税纳税人处取得进项税额抵扣凭证,营业税纳税人也无法抵扣购进增值税应税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增加社会纳税成本。

三是从促进产业发展层面将,两税并存不利于我国三大产业均衡稳步发展。营业税固有的重复征税矛盾会加大第三产业的税负不公,导致服务业企业税负过高,阻碍专业化分工;增值税链条不完整,不利于第二产业企业的分工细化,还会挤压第三产业的生存空间;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制约我国产品和劳务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国内服务产业向国外市场的扩张。

二、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础

1994年确立新税制体系以来,我国又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从经济、社会、政治体制角度都具备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快速稳定,财政收入逐年递增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达到401202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379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2009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地方本级收入40610亿元,而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也基本确定将突破10万亿,向好的宏观基本面与雄厚的财力为我国开展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营业税占税收比重相对上升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占全部税收比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营业税占比则呈比较平缓的增长趋势,在大多数年份,营业税的增速都高于增值税和税收总收入的增速。这一相对变化趋势(见下图),使营业税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正如前文所述,营业税征收对我国国民经济有诸多不利影响,结合其税收占比不断上升的形势,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变革越发急迫。

(三)社会对政府减赋要求呼声愈高

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国民收入而言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民税负痛苦指数较高,政府越来越有钱,而民众生活改善有限,在这种前提下,社会上无论企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无不在大声呼吁给企业减赋,为民众轻税,力求藏富于民,方得国家之长治久安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恰恰迎合这种需求,一方面可以降低各个产业的税负水平,尤其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增加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得之优惠,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会惠及百姓。

(四)政府高度重视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要求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促进产业转型及收入分配合理化皆有重大的意义。中央政府对“十二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今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下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等一系列发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动向已十分明显,选择在我国的最大城市——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中央政府对这一税制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五)从微观角度将两税具备合并具可行性

营业税与增值税本就同属流转税,都是从提供应税劳务和销售商品出发计算应纳税额的,具备合并的理论基础,改变服务业的征税方式,将其营业税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统一征税,可以起到大力扶持服务业的作用。从实践角度讲,目前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中,开征增值税或类似性质税种的国家和地区有153个,其中对货物和劳务全面征收增值税的约90个,增值税已是一种成熟的税种,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具备可行性。

三、推行试点工作的建议意见

在我国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变革过程中,以及在推进上海试点工作时,难以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可困难,本文就这些问题与困难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因此,在将营业税收入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地税系统的职能变化问题,可以根据新的税制体系和改革要求,重新设计中央、地方的收入归属比例,规划国税、地税系统的职责分工。

二是服务业增值税的征管问题。服务业纳税人数量多、情况复杂,同时规模普遍较小,会计核算水平相对不完善、不规范。因此,对服务业纳税人的资格认定可以比照现行税制下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以财务核算是否健全作为根本标准,以营业额为辅助标准对服务业增值税纳税人进行认定和管理,应当从严控制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数量和规模。我国大多数服务业纳税人规模较小,按照试点办法改征增值税,只能按小规模纳税人的类别实施管理,仍然不能推行增值税专用发票扣税制度,相当于换汤不换药,因此可以随着征管水平的提高和成熟,逐步放宽服务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三是税收机构改制面临困难。地方税的最大税种营业税一旦改征增值税,地税系统的人员和机构何去何从?目前的国税、地税分家的局面,降低了企业的纳税效率,增加了其纳税成本,也会造成两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建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为了避免重重阻力,在增加资源税和房产税等地方税种的前提下,仍将原地税人员与职位保留,降低税制改革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刘明慧.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难点解析.税务研究.2010(11).

[2]杨全社.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变化趋势及改革路径.涉外税务.2010(8).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6

关键词:营改增 房地产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51-03

一、引言

自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以来,财税体制改革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营改增”更是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改革。《“营改增”方案》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财税[2011]110号)文件指出,建筑业劳务将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但该文件没有提及房地产业未来的增值税处理方式,财税部门也没有出台细则明确纳入“建筑业”税目的具体范围。而房地产问题又是关乎政府和百姓的重大问题。房地产业的“营改增”势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策。因此,在房地产业“营改增”尚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际来研究“营改增”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以及针对其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十分有意义。

二、研究背景

我国房地产行业流转税一直采用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双重征收的制度。从价税关系上看,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均属于价内税,实行价内税加重了房地产行业的税款,由于价税一体,税收的增加必然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并能对生产和消费产生连锁反应,最终还有可能危及税基的稳定增长。此外,由于征收价内税的商品的特殊定价机制,随着商品的流转还会出现“税上加税”的重复征收问题,且流通环节越多,问题越严重。而作为一种价外税的增值税,其数额通过层层抵扣的方式实现了课税数额的公平性。价外税的计税方式不会影响增值税与商品价值的联系。因此建筑业、房地产业全面实行“营改增”延续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相对降低了开发产品的成本。潘明星(2013)对上海等省市营改增试点地区分析了“营改增”试点的税制优化效应、结构减税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杨卫华(2013)对上海试点结果分析发现,“营改增”运行平稳,成效初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行业税负上升、增值税专用发票难以取得无法抵扣等等。马海涛、李升(2013)认为“营改增”目前已于多省市试点,并采取了一系列缓解改革难题的过渡性措施,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将会进一步触及纵向税收收益权的调整与税收征管难题,必须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困难。张伦伦、段义德(2013)分析了“营改增”的联动效应认为,“营改增”改革涉及多方面,并提出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应具有若干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改革顺利推行,减轻改革震荡。魏陆(2013)基于对上海试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研究发现,“营改增”的企业减税效应比较明显,绝大多数行业和企业的税收负担是下降的。同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正逐渐显现,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税收瓶颈问题。然而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税制设置、试点范围、配套政策、征收管理以及财政体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陈晓光(2013)以增值税为例,利用Hsieh和Klenow模型和企业层面数据,对由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别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7年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年均高达7.9%,之后他结合目前“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增值税多档化趋势,多档增值税率意味着税率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为了避免效率损失,在推行“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增值税率的档次。禹奎,陈小芳(2014)从当前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其行业特征和征管现状认为,建筑企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将不会增加其税负;对建筑企业“营改增”前购进的设备、原材料等货物在“营改增”后用于新的建设项目的,应准予计算扣除进项税额;“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应以分公司和项目部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纳税。然而,“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出现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由此对“营改增”前景产生了一些疑惑和顾虑。潘文轩(2013)从这些疑惑和顾虑出发,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实情况发现,由于“营改增”对服务业企业税负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部分试点企业税负“不减反增”并非反常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适用增值税税率过高、企业中间投入比率偏低、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改革试点范围有限以及获得增值税发票困难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李晓红,魏微(2015)基于房地产行业总体税收负担平均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因素对所得税税负、流转税税负及总税负的影响发现,从公司内部角度来说,会-税差异、融资结构与企业税负负相关,公司规模、盈利能力与企业税负正相关;从外部条件来说,相比于所得税税负,流转税税负对房地产行业的总体税负影响更大。流转税存在的税制问题也是使其税负较高的直接原因,但没有从房地产行业设计的各利益方出发分析“营改增”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房地产行业特有的特点分析“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各利益方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国务院、财政部多次公开表明,“营改增”的全面改革,将于2011年至2015年的5年时间内完成。在此项改革的收官之年,研究尚未进行改革的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影响分析及建议

房地产业包含围绕不动产进行的开发、销售以及后续的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阶段和行为。以下分析是以典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基础,涵盖房地产项目的主要交易环节:(1)当地政府部门/土地出售方。房地产建设项目通常是从有关政府部门向房地产行业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始的。在目前的营业税税制下,对该交易不征收营业税。如果征税,纳税人将是政府部门,即向政府自己征税。以此推论,营改增后的法规应该也不就政府向房地产行业出让土地使用权征收增值税,因此房地产企业付出的该部分成本无法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也就不能进行抵扣;(2)房地产开发商。目前,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适用5%的营业税。预计金融服务包括贷款业务也会很快被纳入营改增的范围。从国际上来看,许多国家对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由于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各行业的影响较为广泛,如果不适用一般征收政策将导致抵扣链条的断裂。加上近期财政部又倾向于对金融业按一般税率征收增值税。因此,未来金融行业增值税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3)总承包商。在现行营业税体制下,建筑业劳务缴纳营业税税率为3%。总承包商收到相应的建筑发票后,可以按扣除其支付给分包商费用来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增值税率提高的同时,建筑公司可以抵扣提供劳务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进项税,即使建筑业劳务的适用税率从3%营业税增加到11%增值税,但纳税人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将可以按17%进项税税率抵扣,这是在营业税税制下不曾享受的优惠。由于建筑行业经营的复杂性、人工成本占比较大及其上游材料供应商多为小规模企业或个人经营等情况的存在,“营改增”也可能导致部分建筑企业税负增加,鉴于供应链的传导效应可能会引起房地产企业成本上升;(4)其他服务提供商。房地产行业在项目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各种专业服务提供商的协助,如建筑师、工程师、测量师、律师、房地产经纪人和物业管理公司。目前来看,上述专业服务中,只有法律服务和部分建筑服务属于增值税试点范围,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假设在建筑和房地产业营改增的同时,其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也能适用于增值税。鉴于许多专业服务已经适用增值税(税率6%),预计上述的服务也应适用同样的增值税税率,房地产企业也可以获得上述专业服务费的进项用于抵扣;(5)商业地产出售。几乎在所有适用增值税的国家或地区,商业房产的销售被作为通常的增值税应税交易处理,即就销售缴纳增值税,而商业房产的购房者通常都可抵扣房款相应的进项。这意味着许多的购房者在获得足够的销项税之前,需要承担相关增值税占用现金流的影响。《财税[2011]110号》文件列明建筑业将适用11%增值税税率,但房地产行业适用何种税率仍未明确,考虑未来房地产行业可能的税率为17%或11%,基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上游建筑业税率为11%,假设房地产行业按同一水平即11%税率测算。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7号》,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同时一并销售的附着于土地或者不动产上的固定资产中,凡属于增值税应税货物的,应缴纳增值税;凡属于不动产的,应缴纳营业税。在整个房地产业适用增值税时,考虑到不同收入可能采用不同的增值税税率,则需要对总收入进行合理分配;(6)商业房产租赁。未来商业房产租赁将会被视同为通常增值税交易,不仅因为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这样操作,而且在现行营业税体制下,商业房产租赁和已实施“营改增”的有形动产租赁行业,均适用于5% 的营业税。借鉴有形动产租赁行业“营改增”政策,不动产出租很可能会采用17%的增值税税率。

结合以上分析,房地产企业应积极面对“营改增”带来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多方安排,保证改革平稳过渡。结合企业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关注国家最新建筑业及房地产行业“营改增”政策变化,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合理安排重大资产采购的时间进度,建筑施工合同的付款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大额资产采购安排在“营改增”后进行。有必要时,与总承包商在建筑施工合同中约定“营改增”影响条款。合理确定未来因增值税影响导致的建筑成本变化而引起的合同总价变动的承担方。

2.加强税收筹划。“营改增”改革全面完成后,各行业可能会出现适用17%、13%、11%、6%等不同税率以及适用3%征收率的情况。为公司不同交易事项及同一交易事项的不同部分进行拆分、筹划安排,为合理平衡税负提供了更大空间。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增值税纳税和管理较为复杂,“营改增”后企业机构需要设置专门的税务岗位,增设相关专员,统一管理企业税务工作。完善增值税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增值税发票的购买、保管、开具管理;明确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取得、认证、抵扣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税务意识,明确增值税进项专用发票取得的重要性。

4.加强内部人员培训。“营改增”税制改革由于涉及面广,需要企业领导、相关人员超前谋划、全盘考虑、积极应对,提前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实现“营改增”的顺利平稳过渡。尤其是对企业财税人员,相较于原营业税简单的计征方法及宽松的征管环境,增值税制度下复杂的税款抵扣环节、严厉的税收处罚措施等,都要求安排符合公司情况的专门培训以帮助业务人员积极应对。

5.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与营业税有较大区别,将加大财务核算的复杂程度及财务核算工作量。公司应及时修订财务核算制度,保证增值税核算的准确性。

6.充分享受财政补贴。就目前已进行“营改增”省市来看,“营改增”后为降低税收改革对试点企业的影响,各地方政府均出台了对税负增加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公司应做好相关补贴申报的材料准备工作,争取财政补贴资金以弥补损失。

7.在不同营业周期加强税务管理,合理应对改革。在做好上述“营改增”整体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公司在不同经营周期还需加强税务管理,应对增值税改革。在建设期,企业应考虑“营改增”在建筑业、房地产行业改革时点,合理安排建筑施工成本发生进度。考虑税务改革过渡性政策的影响,分析适用不同税法制度对税负的影响。全行业“营改增”后,合理筹划分析不同采购方式税务影响,比较融资租赁动产或不动产、售后回租、直接采购、分期付款采购对增值税税负及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在运营期,企业应重点关注“营改增”房地产行业、物业改革时点,合理安排交易结构。考虑税务改革过渡性政策的影响,分析适用不同税法制度对税负的影响。经营过程中加强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取得、抵扣管理,充分抵扣增值以降低税负。全行业“营改增”后,合理安排收入结构,分析租赁收入、物业收入、房屋销售收入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测算不同收入类型、不同收款方式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后,合理安排收入确认方式。根据未来出台的“营改增”政策,考虑各种经营方式对增值税及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影响,考虑创新经营模式的采用。

“营改增”税制改革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是系统的。增值税制度的改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增值税链条不断完善的过程。“营改增”使增值税链条基本完整,使纳税人所购的服务类等所含税额可以抵扣。由于在最终消费以前的各个环节,税收环环相扣,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有助提高经济效率。当然,房地产行业尚未进行“营改增”,前述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如税率)得出的结论,房地产行业的“营改增”仍具有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行业、不动产租赁行业的税负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复杂的。对具体房地产公司的增值税税负影响,根据经营特点、筹划安排的合理性等影响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对公司税务筹划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营改增”整体政策导向为“税负水平不增加”的改革背景下,公司应统筹安排税务事项,加强筹划应对改革,最大化“营改增”改革红利,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明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效应分析与改革建议.财政研究,2013[12]:64~67

[2] 潘文轩.企业“营改增”税负不减反增现象分析.商业研究,2013[01]:145~150

[3] 魏陆.上海“营改增”试点政策效应的分析及完善.税务研究,2013(04):12~17

[4] 杨卫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与建议.税务研究,2013(01):39~42

[5] 马海涛,李升.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评价与改革方向.税务研究,2013(04):6~12

[6] 张伦伦,段义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联动效益及应对措施.税务研究,2013(04):25~27

[7] 陈晓光.增值税有效税率差异与效率损失――兼议对“营改增”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3(08):67~84

[8] 禹奎,陈小芳.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的税率选择与征管.税务研究,2014(12):31~35

[9] 李晓红,魏微.房地产行业税收负担研究――基于沪、深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税务研究,2015(03):92~97

[10] 郑岩,冼彬璋.房地产业“营改增”改革方案初探.税务与经济,2014(04):94~100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7

摘 要 2012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以上海为首推行“营改增”的税收试点改革政策,这是我国在税收结构上的重大调整,目的是通过税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2013年4月,国家再次决定将税改政策定于同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迄今为止,“营改增”税制改革已经执行了将近两年之久,总体来说,税改政策的施行优化了企业的经济结构,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整个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到那么本文就“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在税收改制中企业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营改增 税收政策 应对措施

众多周知,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我国税收结构中最主要的两大税种,是我国的主要税收来源。1994年我国针对增值税进行大改革,实行了分税制。而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自我国进入WTO以来,国际上普遍通常都是进项税抵扣销项税来计算纳税额,而采用营业税征收则不能抵扣,就出现了重复纳税的现象,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后果,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国家为了避免重复纳税,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全面推进“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一、“营改”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国家推行“营转增”税制改革,目的是为了减轻企业纳税负担,避免重复纳税。而实际上,根据企业性质的异同,税制改革对企业税负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以下是按照不同类别的纳税人进行的分析结果。

(一)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

“营改”税制改革之前,部分服务业小企业销售货物按照收入的3%计征增值税,服务发票按5%的营业税计征。试点后对于符合“营改增”的小规模纳税人取消营业税,由营业税5%的税率改为增值税3%的税率,税负明显下降,图表分析如下:

表解说明,“营改”税制改革之后,小规模企业做一笔业务,发票金额为10000万,营业收入表面上比原来减少了291.26元,但实际上利润总额却增加了208.74元。这样减轻了企业的税负负担,增加了企业的净利润,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企业切实得到了税收上的实惠。

(二)对于一般纳税人企业

1.服务业

“营改”税制改革之前,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营业税发票按照5%计征营业税,销售按6%的增值税计征。试点后对于符合“营改增”的一般纳税人由营业税5%的税率改为增值税6%的税率,比以前的税率高出1%,由于服务业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服务收入”,一般没有其他额外收入来源,也不涉及到进项税抵扣,所以服务业一般纳税人在“营改”税制改革后,在税负上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给企业带来了税收负担,图表分析如下:

表解说明,“营改”税制改革之后,一般纳税人服务企业做一笔业务,发票金额为10000万,营业收入比原来减少了-5660.04元,利润也比原来减少了66.04元。由于服务类型的企业没有进项税额可供抵扣或者进项税额非常少,所以增值税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总额,企业在税负上没有得到优惠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购进固定资产或其他方式来弥补。

3.制造业及其他混合行业

“营改”税制改革之前,制造业一般纳税人服务发票按照5%计征营业税,销售货物按6%的营业税计征。试点后对于符合“营改增”的一般纳税人都由营业税5%的税率改为增值税6%的税率,表面上看增加了税率,但制造业大量的成本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让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实惠,减轻了企业的税负,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假设有增值税进项发票3000元可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图表分析如下:

表解说明,“营改”税制改革之后,一般纳税人制造业做一笔业务,发票金额为10000万,营业收入表面比原来减少了-5660.04元,在进项税抵扣销项税之后,利润却比原来增加了93.77元。这说明对于制造业来讲,有成本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话,企业的税负将减轻不少,对企业来说“营改增”税制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应对“营改增”税制改革后的准备工作

此次“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讲,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企业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应对税制改革可能发生的问题。

(一)对企业的一些建议

1.企业应当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增值税不同于营业税,营业税全额征收,不涉及抵扣,所以核算比较简单,而增值税的计征方式要求非常严格,企业在申报之前必须根据出货发票的税额来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实行凭票抵扣制,使得购销双方相互制约、互相监督,更有保障性,也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很大挑战。目前,税务机关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监管系统相对成熟一些,那么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尤其是完全从“营改增”税制改革的企业,应当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避免由于业务水平问题导致偷税漏税现象,对企业带来税务上的麻烦。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营改增”税制改革政策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让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内部管理,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尽快调整和适应税改之后的财务核算方式,避免因税制改革而产生的税收风险,同时,建立健全的会计人员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强化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快企业的成长步伐,有效地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二)对税务部门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

“营改增”运行过程中,税务部门应该积极做好对企业的培训工作,大力宣传改革后的相关税务知识,采取面对面的授课方式,确保因税制改革的企业在财务核算上能及时调整思路,在纳税问题上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会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类型有针对性的学习,分析“营改增”后的对企业税负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案,尽快适应税制改革后的管理流程。

2.拓宽“营改增”的范围

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只覆盖了部分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尚未纳入“营改增”范围内,包括建筑安装业、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这不利于我国企业整体的发展和我国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所以国家财务部有意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部署“营改增”税制改革,进一步拓宽增值税征收范围。

三、总结

综上所述,“营改增”税制改革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最终增值税将完全取代营业税。税改政策避免企业重复纳税,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增强了我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政府还需在改革试点中不断完善税收机制,在确保税收收入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真正税收上的实惠,实现政府与企业“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韩春梅,卫建明.论“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8

【关键词】营改增 房地产

一、建筑行业与房地产业的联

(1)数据选取。为了科学的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近6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选取2006~2011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数据进行分析,如下表建筑业、房地产业2006~2011年总产值,其中房地产业的总产值收入来源范围广,但主要为房地产经营收入,所以在房地产总产值的数据时我们以房地产业经营总收入来替代。

(3)计算结果及结论。相关系数rXY的计算结果为0.98,趋近于1。rXY越接近1,表明两者的相关度越高。也就是说,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的计算,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建筑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房地产业。基于二者关联程度的分析揭示了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一定联系。当然,相关系数的计算建立在一次线性的假设基础上,我们无法得出较为精确的结果,但是从最后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即使排除可能的误差,二者的关联程度依旧较高。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内在的联系不容忽视

二、营业税改革后建筑行业的税负测算情况

三、结论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环境:营业税改革增值税改革已经被国家提上日程,已经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行,但尚未进入全面改革和确认阶段,论文研究的问题也是当下消费者最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关系到百姓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生活的房地产行业。论文借鉴外国税收改革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方案建议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营业税改革增值税可能运用的方案、模式来逻辑推导营业税改革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得出了如下的基本结论:

建筑行业税负构成了房产的开发成本,建筑行业在改革中税负的提高必将影响到房产价格,在规定中营业税改革在建筑行业的试行税率为11%,通过部分建筑行业的测算,建筑行业的的税负有所提高,主要是发票的获取和抵扣项目划分上,建筑行业税负提高,则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提高,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9

关键词:“营改增”;地方财政收入;上海市;TRAMO/SEATS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2008106

一、引 言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将增值税改革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之一。事实上,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就确立了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仅包括第二产业(建筑业除外)和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对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业税和增值税分立、并存制度日益凸显其不合理性和缺陷,如营业税和增值税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存在重复征税现象;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被打断,使增值税的中性效应大打折扣;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一些困境;对第三产业主要征收营业税,在出口环节无法如征收增值税的第二产业进行出口退税,增加了劳务产品出口的难度,降低了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问题迫使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是一项结构性减税措施。实施“营改增”是否确实能够通过减轻相关试点行业的税负来促进其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就有待检验。因此,评估我国当前“营改增”的影响效应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明确我国下一步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选择。

二、文献综述

关于“营改增”,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研究工作。Auerbach等[1]对美国的税制改革方案进行了三种模拟,用代际核算方法考虑不同的改革方案对各代人的影响。Creedy[2-3]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考察了间接税(包括消费税与增值税)通过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补偿性变动与等价性变动,并通过它们来度量澳大利亚实施的“商品与服务税”的福利效应。Emran和Stiglitz[4]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间接税改革的效应,他认为若考虑非正规经济的影响,则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减少关税的同时增加增值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损害了关税的中性,增值税税基的扩大也降低了劳动积极性,这降低了社会福利。Carbonnier[5]研究了法国1987年汽车销售的增值税改革和1999年房屋维修的增值税改革给消费者税负带来的变化,发现这两次增值税扩围都使消费者税负大大上升。Smart和Richard[6]研究了1998年加拿大部分省份的零售销售税改为增值税对商业投资的影响,发现这次改革明显地促进了相关省份的商业投资。Michael和Lockwood[7]研究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征收增值税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143个国家的25年的数据进行估计,表明增值税是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在国内,许多学者在“营改增”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青[8]认为,目前我国宏观税率较低,老百姓感觉税负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税负结构不合理,未来应考虑结构性减税。席玮[9]则认为间接税对居民消费的转嫁作用和增值税进项抵扣环节的重复计税导致了要素收入有效税负的上升。平新乔等[10]研究了中国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消费者产生的福利效应之差异,认为应彻底免征“小规模企业”的增值税;应该逐步推进从营业税到增值税的转变,让服务业的全体企业有权进行“进项抵扣”。杨默如[11]对金融业由课征营业税改为课征增值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金融业应征收增值税并与其他行业保持增值税税率的一致性。肖绪湖和汪应平[12]认为税制建设应从本国国情出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间接税税制选择上应呈现多样化特征,单一的增值税并非是最好选择也不成熟。姜明耀[13]认为可将货物与劳务双元增值税模式作为过渡方案解决营业税不利于服务业专业化的突出矛盾,维持现行增值税收入共享机制与地方税收管理权基本不变,降低改革阻力,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古建芹等[14]以生产业为例,认为“营改增”要循序渐进,同时要调整收入分享体制,建设规范的地方税体系,以保证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的改革顺利进行且成本最低。

关于“营改增”的影响,一是研究了税改的经济效应。程子建[15]从改革的福利效应角度,发现将增值税扩大到生产业将改善居民福利,但具有累退性,全面扩围的福利改善作用小于生产性扩围,但具有累进性。许瑞林[16]研究了上海“营改增”的效果,认为“营改增”消除了一部分重复征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蒋云赟[17]则分析了“营改增”对财政体系可持续性的影响,认为“营改增”可以大幅缓解我国财政体系目前的代际不平衡状况。二是分析了税改对特定行业的影响。雷霞[18]针对融资租赁业,认为“营改增”降低了企业实际税负。金国平[19]针对物流辅助服务业,认为港口企业有其前期投资大且经营周期长、人工费用占比较高和对宏观经济依存度较高等特点,实施“营改增”将带来税收负担的增加,并建议对物流行业采取超税负返还的过渡政策,以此促进公平税收环境,为“营改增”的顺利铺开打下基础。李贵芬等针对建筑业,认为短期内由于进项税额的抵扣作用超过了资产折旧减少从而所得税上升的作用,“营改增”会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

以上学者研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本文尝试做两点改进:一是在研究内容上,以上海市为例,全面地综合考察“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建筑业的实体经济层面的影响;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TRAMO/SEATS技术方法,在不改变非等频数据序列性质特征的基础上,定量分析“营改增”政策的影响效应。

三、TRAMO方法识别

TRAMO(Time Series Regression with ARIMA Noise,Missing Observations and Outliers)擅长于识别数据序列中的三种不同形式的结构突变点,分别是AO( Additive Outliers)、TC( Transitory Change) 和LS ( Level Shift)。AO表示冲击对数据序列只有单期影响从而使其在该期出现波峰或波谷的点;TC表示数据序列受到冲击后在某一期发生结构性突变且之后这种冲击效应逐渐减弱(最终不一定回到原来的水平,可能在新的水平上保持平稳)的点;LS表示数据序列受到冲击后发生永久性水平变动从而在新的趋势或水平上波动的点,即冲击效应会持续下去。

我们尝试使用TRAMO技术甄别出“营改增”的相关行业数据序列中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动点与“营改增”政策相呼应。若研究发现政策呼应点存在,那么就可以初步判定这些非等频序列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即“营改增”对相关行业具有影响。

考虑到数据可获性、数据样本大小和政策效应时滞,本文以最早启动试点的上海市为例,选取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建筑业(尽管通讯业和建筑业还没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但“营改增”对其具有公告效应)三个行业的22个指标序列来利用TRAMO方法识别。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宏产业数据库,建筑业原始数据来源中经网数据库,除了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建筑业企业竣工产值、房屋建筑施工面积_本年新开工、管理费用中税金、营业利润和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季度数据外,其他序列均为月度数据,起始时间大部分为2001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12年9—12月,表1为TRAMO方法甄别的结果。

表1利用TRAMO方法分离出的结构性变动点

1交通运输业的结构性变动点

从表1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表征其业务活动的8个序列中有50%即4个序列在实施“营改增”附近存在结构性变动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至少从短期来看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交通运输业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且这些固定资产具有建设周期较长、使用期限和折旧年限长等特点,即使“营改增”能使相关企业实现进项税额抵扣而降低税负程度,在短期内企业也难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并实现产能的提升。二是交通运输业业务量的多少除了与企业自身的产能有关外,还与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总体经济环境和其业务的外部需求有关。三是由于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改革效果。在短期内,若这些因素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则交通运输业的业务量及其发展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在长期内,“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会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期待。

2通讯业的结构性变动点

表1通讯业的5个序列中2个序列在“营改增”附近存在结构性波动,1个序列在2012年9月份存在结构性波动,并且3个序列都是正向波动,这说明“营改增”对于通讯业来说是利空消息或者说对于“营改增”的改革红利的预期很低。通讯业成本主要包括研发成本(通讯供应商)、广告成本和促销成本(通讯运营商),本部分的序列与运营商相关。广告行业目前征收的税率为6%的增值税,现行的“营改增”如将通讯业纳入试点范围并按11%的税率征收增值税的话,显然会使通讯业面临低进项税、高销项税进而税负可能增加的风险;同时运营商的促销活动,尤其是购买通讯业务送终端与购买终端送通讯业务这类促销活动,在“营改增”之前只对营业额征收3%营业税,赠送的通讯业务或终端并不征收营业税,如将通讯业纳入“营改增”的范围,除了对增值部分征收增值税外,赠送的通讯业务或终端部分可能适用于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而被征收增值税,这极有可能增加通讯业的税负程度和减少通讯业的利润。所以“营改增”对于通讯业来说是利空消息,使得在没有将其纳入“营改增”的试点行业范围前就扩大其业务活动。

3建筑业的结构性变动点

从表1可以看出,在表征建筑业业务活动和发展的9个序列中只有2个序列在“营改增”附近存在结构性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营改增”的公告效应对于建筑业影响不大或者说是建筑业对于“营改增”的政策改革红利的预期不高。“营改增”旨在通过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实现进项税额抵扣而降低企业税负,而建筑业是一个复杂而又特色鲜明的行业,其成本主要是由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设备费构成,近几年的上市公司财报中显示,材料费占总成本的55%左右,人工费占35%左右,其他约占10%。建筑业成本中人工费是不能实现抵扣的;机械设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购置和租赁,近几年,建筑业的机械设备购置随着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投资扩大而成倍增加,而在上海现行的“营改增”试点行业中,以前年度购置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是不能抵扣的,这两点就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建筑业对“营改增”改革红利的预期。并且,就可以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材料购置成本来说,建筑业也是极具特色的,一些大型的土石方工程中人工成本和机械设备折旧费远远超过油耗等其他材料费,并且很多施工地的一些原材料都是从当地一些不具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格的供应商处采购,这也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的进项税抵扣,加上建筑业企业是矩形组织结构,内部业务往来较多导致会计核算和发票管理难度较大,这也是降低预期的重要因素。另外,近年来房地产业是国家重点的宏观调控对象,导致建筑业对宏观调控也保持高度谨慎,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效应。这种对“营改增”政策红利的低预期,是否意味着建筑业若纳入“营改增”范围后税负程度不降反增,值得我们在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予以观察。

在“营改增”之前,营业税除了铁道部、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和保险公司总公司缴纳外,其余行业缴纳的营业税由地税局征收并归地方政府支配,而增值税是由国税局征收,中央和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享,营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上海市的财政收入在“营改增”附近之所以没有出现结构性波动,因为试点期间收入归属与改革前保持不变,使得“营改增”并没有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较大的冲击。但以后“营改增” 扩围到其他地区,如何处理税收收入的划分,防止地方收入大的波动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四、SEATS方法预测

本部分主要选取TRAMO方法甄别中出现结构性变动点的9个序列来进行预测,将这9个序列2012年的实际值与SEATS预测值对比来定量研究“营改增”的影响效应。

图1 、图2、图3和图4为交通运输业出现结构性波动序列的实际值(细线)与SEATS预测值(粗线)的对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公路货运量、水路客运量和水路货运量三个序列的2012年年初的实际值都略高于如果没有实施“营改增”时的预测值。其次,整体上来看,4个序列2012年的实际值基本上都低于预测值,其中水路旅客周转量的实际值明显低于预测值。这些结果的出现也充分说明“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发展没有起到理想的促进作用,甚至出现了副作用,至少从短期来看是如此,这与TRAMO方法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

图5、图6和图7是根据TRAMO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利用SEATS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序列的实际值均高于如果没有进行“营改增”时的预测值,这说明其他行业的“营改增”试点对于通讯业来说是利空消息或者说给其带来了税负可能增加的不乐观预期,使得通讯业在被纳入“营改增”之前扩大了其业务活动或者至少维持了正常的业务活动,而没有等到其被纳入“营改增”之后再扩大其业务活动。这说明“营改增”对于通讯业来说并非利好消息,与上述TRAMO分析的结论一致。

图8和图9为在TRAMO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利用SEATS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来定量分析“营改增”的公告效应对建筑业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到,新开工的施工面积的实际值低于如果没有宣告“营改增”时预测值,企业管理税金的实际值略高于预测值,这与TRAMO分析的建筑业对“营改增”的改革红利低预期的结论是一致的。当然还有一点,有形动产租赁已纳入“营改增”试点行业,而建筑业却依然缴纳营业税,因为增值税是价外税,所以改征增值税会影响有形动产的出租价格,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建筑业机械设备的承租意愿和因承租缴纳的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增加税负程度。

五、结 论

根据前面相关行业经济业务变化的经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营改增”对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至少从短期来看是有限的,这可能是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建设周期长、使用寿命长,在短期内难以建成投产,并且,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对其业务需求在短期内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建筑业由于其成本构成的特殊性、业务活动复杂性和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因而对“营改增”改革红利的预期较低,或者说“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公告效应很小甚至为负。通讯业(本文主要考虑运营商)若被纳入“营改增”,由于其广告成本的低进项税额抵扣以及促销活动中赠送的通讯业务或终端可能视同销售行为而被征收增值税等考虑,会大大弱化“营改增”对通讯业的公告效应。总体来看,“营改增”的影响效果与其调整经济结构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愿景相比远未充分发挥,长期来看其最终效应值得期待。

“营改增”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的税制改革,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促进产业发展,应尽可能预见到改革后给产业带来的影响,周密进行制度设计。基于前面的分析,对于下一步深化“营改增”改革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尽可能广地打通增值税链条,促进改革效果的充分发挥。“营改增”要想实现其初衷,必须首先要实现“营改增”涉及的相关行业与其上下游行业之间增值税链条的畅通,最终实现所有行业之间增值税链条的畅通。但从目前来看,“营改增”因考虑到政策的冲击性和相关行业的调整适应能力必须以点带面、试点先行、不断调整完善、最终打通整个增值税链条。第二,完善制度设计,实现税负的公平和改革红利的平等分配。在兼顾方便税收管理的前提下,应将可能影响税收抵扣链条的行业纳入增值税范围,并让更多的纳税人成为一般纳税人,提高纳税人对改革的预期,实现税负的公平分配,提升税收改革的效果,让更多纳税人分享改革红利,实现产业调控目标。第三,处理好“营改增”带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分配问题。目前的“营改增”试点规定原由地方政府享有的营业税收入在“营改增”后征收的增值税收入仍归其享有,原征收增值税在改革后仍按原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共享。从长期来看,“营改增”必然会影响总的税收收入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地方政府收入的多少又会影响到地方性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各行业和经济的总体发展,因此,改革后需要科学确定收入划分方案,充分认识地方税系建设的紧迫性,将其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第四,任何一项改革,效果的发挥都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为了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对于在短期内可能出现税负不减反增的情况,我们需要配套以其他措施来降低改革过渡期所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从而减小改革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Auerbach,AJ,Gokhale,J,Kotlikoff,LJ Generational Accounting: A Meaningful Way to Evaluate Fiscal Policy[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1):73-94

[2] Creedy,JMeasuring Welfare Changes and Tax Burden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9,66(2):498-500

[3] Creedy,JModeling Indirect Taxes and Tax Reform[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9

[4] Emran,MS,Stiglitz,JEOn Selective Indirect Tax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4):599-623

[5] Carbonnier,CWho Pays Sales Taxes? Evidence from French VAT Reforms,1987—1999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7,91(5-6):1219-1229

[6] Smart,M,Richard,MBThe Impact on Investment of Replacing a Retail Sales Tax by a Value-Added Tax: Evidence from Canadian Experience [EB/OL]http://ssrncom/abstract=1273773

[7] Michael,K,Lockwood,BThe Value Added Tax: 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7): 138-151

[8] 朱青对我国税负问题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7,(7):5-13

[9] 席玮基于间接税转嫁的中国要素收入有效税负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2,(11):55-60

[10] 平新乔,梁爽,郝朝艳,等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福利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9,(9):66-80

[11] 杨默如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的现实意义、国际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8):42-50

[12] 肖绪湖,汪应平关于增值税扩围征收的理性思考[J]财贸经济,2011,(7):24-29

[13] 姜明耀货物与劳务双元增值税模式探讨——增值税“扩围”改革的一个过渡方案[J]财贸经济,2012,(3):31-37

[14] 古建芹,刘大帅,张丽微增值税与营业税合并的现实思考——以生产业发展为例[J]财政研究,2012,(4):46-48

[15] 程子建增值税扩围改革的价格影响与福利效应[J]财经研究,2011,(10):4-14

[16] 许瑞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内江科技,2012,(12):170

[17] 蒋云赟我国增值税扩围对财政体系代际平衡状况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2,(3):21-30

增值税改革论文篇10

【关键词】营业税;税收公平;增值税;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61-01

一、改革的背景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同时印发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二、营业税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

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讲,关于税收关系的学说主要有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权力关系说等,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而税收公平原则可以说是税收的最高原则,这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税收公平原则指的是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所有纳税人的法律地位平等,税收负担在国民之间的分配也必须公平合理,但公平合理并非绝对的等额负担。目前关于税收公平原则的学说主要有负担能力说和受益说。那么,时下的营业税改革试点,是在那些方面体现了税收公平的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增值税跟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不同而决定的。增值税是价外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的法定扣除项目包含了消费税等价内税种,但不包含营业税。而营业税中无论是提供劳务、转入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行为,在流转到征收增值税的环节,就会出现交了税而无法扣除的情形,这样就形成了重复征税,也有悖于增值税征收的目的。所以这种重复征税体现了纳税人税负的不公平,取消营业税,有利于实现税收公平。

(二)营业税改革是服务业发展的保障

在试点改革之前的营业税,从征收范围上看,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娱乐、建筑、金融、文化等服务行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三产业”范畴。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各行各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在我国表现的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那么明显,但一些经济领域的深层次问题无疑被暴露出来了。然而,“十二五”规划当中也出现了对第三产业既服务业的振兴计划。我们不妨把营业税的改革看成是新一轮经济转型的一个前奏。

然而,经济转型要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全国的普适性的战略。虽然这是国家战略,但是要因地区而异。对于有些地方来说,搞不了大规模的服务业,甚至搞不了现代服务业。

三、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局限

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局面开始与1994年的税制改革。这一改革对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重大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详言之,试点之前的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局面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主要体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两税并存局面,不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利于我国经济方式的转变。上文中已经提到了对服务业是原则上按营业税全额征收的,而且与增值税重复征税,使得纳税人税负过重。

其次,两税并存,不利于细化社会的分工。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由于货物生产需要消耗劳务和其他货物,劳务提供也需要消耗货物和其他劳务,因此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实际都存在重复征税。

最后,两税并存,不利于货物和劳务的出口退税,制约了我国产品和劳务参与国际公平竞争,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积极意义

首先,能细化社会分工。在细化产业分工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也将从制度上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贯穿于各个产业领域,消除目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促进各类纳税人之间开展分工协作。

其次,营业税改增值税,能够促进就业。扩大就业主要是通过对服务业的发展而体现出来的。时下,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已经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增值税改营业税,能拉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

再次,营业税改增值税能够扩大内需,改革使税负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纳税人的成本控制,从而能扩大投资。另一个方面,劳务和商品的成本降低也拉动了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营业税改革,有利于出口。这主要体现在出口退税、国际货物运输和出口产品的成本竞争力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从发展的角度看,改革带来的实际意义是明显的。从去年上海市的试点到今年试点的扩大,都已经用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