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30 23:45:17

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篇1

适应学生心理,促进语文学习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日益成熟,性格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情感也更加丰富和深刻,对人物内心世界有了基本的审美判断,审美需求大大增加,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散文审美阅读就是突出作品的主体特征,作者细腻的生活感受、深刻的人生思考、充满哲理的思想,都能让中学生引起共鸣,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散文蕴含的美能让学生轻松的越过阅读障碍,突破学生阅读难的“瓶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对知识、对语言、对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散文审美阅读的教学策略

散文审美阅读具有如此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广大语文教育者所忽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往单调乏味的试题训练,要从散文自由、灵活的文本特点出发,注重挖掘散文内在的审美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

情感体验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而产生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开放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的一种心理反应。散文审美阅读

教学就是要抓住课文情感与学生互动的联系通道,通过美的感受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想象,完成审美观的升华。一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本身的情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是每个阅读者的个人心理活动,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独立体验的情感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体会与感受,才能产生深刻的对美的印象;二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形象体验。所谓“入境动情”,为学生创建一个与内容对应的场景,运用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音乐等元素,让学生对散文的美感有具体的形象体验。在教《三峡》时,笔者先引入著名地理学家鹂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然后将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有关三峡景色的片断做成视频文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最后引入正文。这种诗文导入、形象展现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对“美”充满憧憬和期待。

散文教学篇2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要教“实”,教“活”,更要教“美”。既要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的文化属性,又要关注文言文所承载内容的文化特性;既要关注文字的文化内涵,也须借助特定语境感知文本的文化内涵,通过走进文本,在研读与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获得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落实于“浅易”上,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理解词句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目标似乎定位于“浅易”的“积累·整合”上。虽然课标中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但教学时主要体现于只要初通大意就行。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散文多停留于死记硬背与不求甚解,致使文言散文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学生怕学文言散文又不得不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要应付考试,这种错误的导向已经贻害不少学生。

其实课标对高中文言散文的教学还有更高要求,如“感受·鉴赏”中就有“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等要求,在“发现·创新”中也提及“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的要求。教学文言散文,绝不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一定要选准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细处见精神的智慧上出文言散文特有的韵味来。

一.在细读中体悟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剂传统良方,教学文言散文一定要强调多读。有很多文言散文言近旨远,只有细致品读,反复品读,才能深入理解,尤其是要重视在细读中体悟。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实在是一把宝贵的获得真知的金钥匙,如能熟读则往往会“每有会意”,有时产生无师自通的悟性。读须强调理解,强调读得活,强调读中有思,反对死记硬背。只有读思结合,才能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才能培养悟性。在强调学生多读、以读为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好读乐读会读的习惯。读并不是平均使力,要有所选择,讲究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为其指点迷津,启发其通过读体悟文本的深刻意蕴,尤其是对容易忽略而又事关文章痛痒的细微之处要反复让学生读,尽量发挥读中悟的效果。通过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细读,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形成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古代散文中有许多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其实蕴含丰富需认真细读,通过细读加以体悟。我教《六国论》就采用了“细读体悟法”,举重若轻,挖掘一个小小的“也”字的巨大张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是北宋苏洵《六国论》的首段。其中为什么起句用“弊在赂秦”而末句却在“弊在赂秦”之后加一“也”字一般人是不会在意的。我在要求学生反复自读这一段时,特别提醒学生把“弊在赂秦”和“弊在赂秦也”作比照认真读一读。之后又指名朗读好的学生重点范读“故曰弊在赂秦也!”要求用四种重音停顿方式读,即分别把重音落在“故”、“弊”、“赂”、“也”字上,并评说了具体感受:重读“故”体现了顺理成章的必然性,重读“弊”突出的是历史教训的惨痛,重读“赂”强调的是亡国之举,重读“也”体现了语气的确定性。由于对“也”的感受还不太具体,我又要求学生再把“故曰弊在赂秦也!”读三遍,重音全落在“也”字上,并提醒:一次比一次的语速慢,一次比一次读得低沉。结果不少同学读了三遍之后还在意犹未尽地读,在交流读的感受时纷纷举手,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故曰弊在赂秦也”中的“也”字既是表确定语气的语气词,又底气很足,韵味无穷,不仅重申了论点的毋庸置疑,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表达了苏洵对六国破灭的沉痛、叹惋之情,也流露了对宋朝当政者训诫、警告之意。

《六国论》是史论,表面上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实质上是拿战国时的六国来说宋,意在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通过细读让学生明白了古人追求文贵其简,文简而理周,“也”虽是一个常见语气词,但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却有强烈的感彩,在带有规劝性的心态下,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曰弊在赂秦也”的“也”一字千金,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深沉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这个“也”是文气之所在,文情之所在,文脉之所在。其后教者再进行适度拓展,联系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也”字所具有的一唱三叹风韵和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两个“也”字所表现的豪情胜慨、胸襟怀抱等,就能有更深切的体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也”字,在名家笔下如此灵动,变得不可更易,使学生终身难忘。

散文教学篇3

关键词:散文散文教学形散神聚文本对话

作为文学作品四大体裁之一,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语文新课标要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散文教学是重要一环。散文教学需立足于散文的特点,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散文的特点

在当代散文理论中,“形散神聚”一直被认为是散文特点的最精辟的概括,“形散”概括起来主要指散文取材自由、结构不拘一格、表达方式灵活、语言浓淡相宜等;而对于“神聚”的理解不一,依据最早提出“形散神聚”理论的萧云儒的观点,“神聚”即“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形散”与“神聚”内在统一,构成散文的基本特点。

这一命题曾给人以深广的启发,相当长时期内,散文教学以此散文观为教学的准绳,要求在散文的欣赏与解读中探究和总结出散文高度明确和集中的主题思想,这种教学指向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模式化,不符合散文创作和解读的实际,也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随着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我们对于散文的认识也应更全面和深刻。概括起来,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写真纪实,表现自我

散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真实是散文的‘生命’所系,是散文的‘生机’所在,”散文“崇尚的、讲究的就是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它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一‘假’,就失去了它的‘天性’,失去了它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的‘价值’”(刘锡庆《论散文创作》)。所以,佘树森说:“散文可谓是作者的‘独白’和‘自传’。”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散文的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宇宙人生、花鸟虫鱼,什么都可抒写”(刘锡庆《论散文创作》);取材自由,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制约,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空间跨度从中国到日本,再从东京到仙台,又从仙台回到北京,接着又写走到厦门,空间跨度大且转换多,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总之,散文在题材的范围和选择上,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宽泛和自由。

3.形式自由,手法灵活

散文的形式非常自由,既可以叙述事情的发展变化,写成叙事性散文,也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成抒情散文,也可据事论理,写成议论性散文,还可以写成随感录、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形式;其章法结构也是不拘一格,既不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完整的矛盾冲突,各部分之间或相互平行,或层层递进,或多头并进,或中间穿插,自然随意;笔法更是自由灵活,或叙述、或抒发、或白描、或说理,多种表达,自由调度。

4.语言诗化,洗练精美

散文语言优美洗练,富有韵味。它讲究句式长短结合,散整交错,呈现出一种错综美;语音声调平仄相配,无韵有韵交融,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融合,形成抑扬顿挫、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同时为增加散文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大量使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笔等,呈现出语言的修辞美;正是由于散文语言的精美,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形成别具一格的诗化语言风格。

二、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散文教学因散文的主要特征有别于其他文体教学,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培养语感;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把握散文作家的不同的风格;通过捋清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启发学生揣摩作家精妙构思,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将散文教学的策略概括如下:

1.披文入情,与文本对话

“披文入情”其实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心灵的交汇、思想的融合,实现超越空间的精神上的对话。

因此,在散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要复原文本作家的原意和思想情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即使是作家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自己当时的心境,所以对话中产生多元性的释义又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中,有的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感悟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激,有的则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尊重,还有的则认为作者是在对人性进行批评与反思。可见,在对文本的阅读品悟中,学生的情感化体验是多样化的。

2.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就曾指出:“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得多,对语言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会随之增强。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柔石的牵挂、惦念之情。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文中却只用了“原来如此!……”四个字和两个标点符号。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就能体悟到其中深刻的内涵:它饱含鲁迅对文学青年惨遭虐杀的巨大震惊和无比悲痛,也有对反动当局血腥暴行的极度愤慨和辛辣鞭挞,还有对斗争教训的冷静回顾和深刻反思。

3.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散文语言洗练精美,让学生徜徉在语言的美妙中,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色彩美、声音美,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直接涉及到作家的不同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课本选用的散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品析中感受和把握作者的个性和创作的风格。

4.捋清线索,理顺结构

线索不是指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指作为文章层次安排和内部关联设置的依据,它起着连缀全篇的作用。如余秋雨的《信客》,文章的线索是围绕“做信客”来串连全文的,即按照“为什么做信客”、“怎样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为什么做校长、教师”的层次安排,而文章主题的理解却是多元化的,有的认为是赞美“为人行‘信’”,有的认为文章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步的足迹”,有的认为揭示了善恶交织的人性的复杂,还有的认为文章叙写了现代文明对农业文明下传统道德的冲击等等。

散文教学篇4

首先,教师要根据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渲染气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将文本吃透,完整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渲染氛围。如,在上《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余,体会这位音乐家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让学生们感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乐观、生命的坚韧。真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后面的散文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们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将他们引入散文需要的气氛中。

在气氛中渲染到够火候时,进入美读阶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散文教学,尤其要注重读,而且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美读,要带着自己对散文的情感的理解朗读,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在美读时,要注重将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也成为带动学生情感感悟的一个载体。同时,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如在上《地下森林断想》时,我为学生范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我读出了豪迈,雄壮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点评,再个别同学读,后来全班齐读。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接着,进入语言赏析阶段。在赏析语言时,要先美读,读了以后,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比如说:可以从句子的修辞,句式,内容,哲理等方面着手赏析,当然还可以找出觉得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但有一个宗旨:一定要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万不可段章取义。然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赏析的表达方式。如我喜欢……因为……,如:在上《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我赏析的是:“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我的赏析是这样的:“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的温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犹如徐志摩笔下不胜凉风娇羞的日本女郎,在一泻千里之后变得平和了。在举了这个例子以后我就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接着依葫芦画瓢,进行赏析。同学们都赏析得很不错,有个学生在赏析“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时,她说道:“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写出了人在面对生命中的诱惑时的一种妥协,我们能够经历艰难困苦却不能抵制糖衣炮弹,这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里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赏析了散文优美的语言之后,要指导学生们对散文中的抒情,议论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因为散文的“神”就蕴含在这些句子中,而且针对这些抒情议论的句子,要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自己的感悟,将书本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上《谈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针对最后一层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同学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现实生活的甜蜜与伤痛,在磨难中的成长感悟说出来,这就不仅将散文的中心领悟了,而且升华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最后,可以让学生们仿照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学以致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写出的句子优美,婉转,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散文教学篇5

摘 要:本文比较了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离散数学课程双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在选用教材、课堂讲授、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离散数学;双语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离散数学不仅是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理论、操作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等计算机专业课的必备数学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讲授好离散数学,对奠定学生后续课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分别进行了离散数学中文讲授和离散数学双语讲授,下面淡一下这两种教学活动中的异同。

1 教材比较

双语教材选用的是Kenneth H.Rosen编写的“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Fifth Edition)”原版教材[1],该教材已被美国500多所学校使用,是比较经典的离散数学英文教材。中文教材使用的是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的《离散数学(第三版)》[2],在国内已经出版发行十多年,也被国内许多学校选作教材,是比较经典的离散数学中文教材。

两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基本类似,都包括(1)数理逻辑(2)集合论(3)组合数学(4)图论(5)代数(6)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初步等6个方面。但在章节安排的先后以及所包含的子内容方面有所区别。比如在代数方面,中文教材讲述的理论比较深,涉及到代数系统的一般性质,包括子代数、积代数以及典型的代数系统即群、环、域、格等,并提及了布尔代数,而英文教材在代数方面重点讲述了布尔代数,并扩展到逻辑门电路和电路的极小化问题,与计算机专业的结合比较紧密。又如在组合数学方面,中文教材只涉及到基本计数原则和基本的排列组合,而英文教材除了包含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鸽巢原理、二项式系数、生成排列组合及高级计数技术等内容。还有就是英文教材讲述了初等数论的一些内容,而中文教材中则没有涉及。不过,由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离散数学》新增加了初等数论的内容[3]。英文教材中还包括了一章内容讲述离散概率,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在《概率论》课程讲述。

另外,英文教材与中文教材比较大的区别是英文教材多了讲述算法、函数增长以及数学推理、归纳与递归等内容。个人认为这些内容对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非常有好处。

两本教材都附带大量习题,中文教材理论性更强、更加简洁,而英文教材与计算机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子更加丰富。

2 课程讲授比较

由于这门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必要的,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但笔者发现学生长时间面对多媒体易产生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且离散数学理论性、逻辑性强,板书的演算也非常重要,因此在中文和双语讲授过程中笔者都采用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一些重要的证明方法或求解方法采用板书推演,引导学生推理和论证的思路。

笔者基于广泛的教学资源制作了适用于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其中中文课件以中文为主,关键概念提供英文对应的单词;双语教学课件采用英文为主,对重要概念、原理和结论给予中文注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有限课时和英文讲解的矛盾,同时也便于同学参考中文参考书。每次在开学初,笔者就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课件的电子版挂在学校的网上课堂,本班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同时大大减轻了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压力,能集中精力参与教与学的交流,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质量。

课堂讲授时,双语课程的讲授以中文为主,对主要的概念和定理,通常是先用英文较缓慢的读一遍,启发学生理解其含义。往往读完后,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已经能够理解大致含义,然后再用中文进行详细解释,从而使全班同学都能理解相关概念。

离散数学课程本身概念多,又高度抽象,仅仅采用单向讲授方法,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因此无论在中文讲授还是在双语讲授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使学生集中精力,跟上讲授思路;通过课堂讨论,强化某些重要概念,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通过课堂上快速抢答某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在讲授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建立理论,最后使用该理论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命题逻辑时,先引出了Smullyan的骑士和流氓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引出命题逻辑的概念,最后使用复合命题解决了该问题。又比如在讲授图论时,先引出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再通过建立图的模型,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的讲述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助于他们建立数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时很关心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到哪里,而离散数学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应用,讲课时花一些时间提及这些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离散数学的广泛用途,更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离散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图论时,结合我自己的科研方向讲述图论在抑制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应用,学生们听得很有兴致。

在课堂讲授上,由于双语教学也主要采用中文讲授,所以两种教学活动区别不大。只是在双语课时,由于课件基本上是英文的,为照顾学生的理解能力,讲授速度会根据具体情况稍微放慢。离散数学课程的学习必须通过自己做练习才能对相关的概念、定理深入理解,因此在两种教学的课堂讲授后,一般都会布置课后习题让同学们自己练习,要求双语教学班级的习题采用英文答题,两本教材都配备了大量习题,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

3 学习效果比较

最后比较采用中文教学和采用双语教学两个班的考试结果。虽然两次考试的题目不相同,但命题人相同,所测试的知识点也基本相同,难易程度相差不大。2006年7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A班(2004级)采用中文教学,共有72名同学参加考试,成绩如表1。2007年7月信息工程7班(2006级)采用双语教学,共有67名同学参加考试,成绩如表2。

从学生的总体考试成绩来看,显然中文教学的考试成绩比双语教学的考试成绩要好。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①中文教学的班级是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的离散数学,但后来由于学校课程调整,双语教学的班级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学的离散数学,因此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方面会有差异。②不同班级学生自身基础会有差异。③两次考试题目难易程度的细微差别也对成绩有影响。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双语教学方面。由于双语教学的课程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命题,并且要求学生使用全英文答题,一些同学因英文水平的局限,考试时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而失分,还有些同学虽然知道如何求解但不能正确使用英文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失分。失分最多的是对离散数学概念理解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在使用中文教学的班级也存在,但在双语教学班级出现的更多。一些英语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对英语教材有畏难情绪,基本没有看过书,上课时状态也比较消极,这些都是造成双语教学未通过学生的比例远高于中文教学的原因。

但从两个班的成绩也观察到,采用中文教学的班级和采用双语教学的班级得A的同学比例大致相同,都达到36%,说明两个班都有超过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了考试的知识点。

4 结束语

通过学习效果比较发现,对于一些英语比较好、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的学生,离散数学双语教学不仅讲述了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对学生熟悉英文专业词汇、阅读英文文献、熟悉英文论文写作方式都大有裨益,有助于他们今后科研活动的开展和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在我2008年所教的一名同学,她虽不是双语课程主选班级的同学,但由于自己的兴趣主动选修双语课程,除了课堂布置的作业,她还登录MIT公开课程网站,选做了离散数学的一些题目,最后考试得到A+的成绩。而对于一些英语比较差的同学,语言障碍使他们对专业概念的理解降低,而且面对厚厚的原版教材产生畏难情绪,不愿自己看书,仅依赖课堂讲授,使得考试成绩不理想。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为深圳大学在省外招生是高于一本线的,而在省内招生是二本线,所以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入学时差异就很大。而且学生英语程度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在上双语课程时,笔者发现有些同学只要给出一些专业术语的中文含义就能够理解书上大部分概念和定理,而有些同学即使把每个词的意思都告诉他,却仍然无法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因此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我认为离散数学双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可以并存。在选修双语课程应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筛选,首先选择那些主观上希望学双语课程的同学,因为只有自己感到有需要,才能获得学习的内需力,同时要求选双语课程的同学要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若英文水平太差,语言的障碍就会制约对离散数学理论的理解。而对那些仅对离散数学专业感兴趣,英语水平较低的同学仍推荐他们选中文课程,这样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离散数学内容的理解上。

参考文献

[1] Kenneth H. Rosen.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散文教学篇6

关键字:中学语文 散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在概括生活深度和广度上更全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表达的情感方面更细腻,更真实,更丰富。因此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散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能唤起学生对美得追求,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激发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养成高效阅读和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学散文的教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体验教材所选的散文之美

教学美学论中谈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审美活动时说到:语文教学充满了鲜明的美。。那我们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抒情散文中处处有景,处处含情。自然环境给人以美妙的情感体验,作者将它们化成纸上的美,引领读者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春》中对花、草、山、水、雨种种春天景物的描绘,形成了一幅丰富而饱满的春景图,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海滨仲夏夜》中对海滨傍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夜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中,如沐海风,令人心驰神往。这些或温暖鲜明或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带给读者想象中视觉上的美,更带来思想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上的陶冶,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相似心灵感受的共鸣。就是心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2.让人体悟生活的哲理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体悟。一些富有哲理的对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的的散文,往往以清晰的条理和简明的道理让人顿悟。比如《荔枝蜜》一文,作者通过细致地介绍和丰富的联想,把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辛勤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贵品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赞扬了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囚绿记》中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赞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这种通过象征和联想构建的开放性哲理,让人们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⒊.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散文结构精巧,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转承启合间与文章主旨和谐统一。《故都的秋》一文中寓情于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特征,在开篇写下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的文眼,下文便逐一展开对“清”、“净”、“悲凉”的描绘,使文章通体紧密完整。《土地》一文中,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扩展,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人间天上,内容繁复,应有尽有,但却都由“土地”贯穿全文,表达出作者热爱土地、保卫土地的思想感情。

⒋.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散文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了,也是散文教学中的重点。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或华丽多姿,或朴实无常,但总能在摇曳生姿的组合中创造出流动美、音乐美、绘画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灵活,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饱满而富有张力。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质和文学功底,情节快慢的设计,情感起伏的表达,都在语言的安排和建构上,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特质。

二、选择教学法提升学生散文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散文的兴趣。可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讲授法。在散文教学中,讲授法主要运用在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中。例如高级教师程少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运用讲授法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等,还讲解了一些写作手法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通感,借景抒情如何运用等。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讨论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或物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而达成共识,形成与作者的感情的共鸣,或者个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例如程少堂老师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说到《采莲赋》一段曾经被删除过,就“该不该删除”这一问题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讨论。学生认为不应该删除,老师故弄玄虚说应该删除,于是学生就积极思考,找出证据劝服老师,说这段对采莲场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然后总结讨论结果: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3.郎读法。朗读分为很多种,有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有教师播放配音朗诵,有学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添加了对文章不同理解的个人色彩,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慢就能看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就应己当做朱自清,进入作者的内心,使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流淌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能够更加真切理解作者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法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必备方法。

4.自主学习法。在散文教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生活细节来练习写作,以达到亲情教育的目的;学习《春》和《荷塘月色》的通感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寻找这种修辞的运用,或者进行自我创作,以达到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学习《荔枝蜜》之后,让学生摹写它“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等等。

总之,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文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的组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注意调整散文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鉴赏美的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散文教学篇7

关键词:体育学校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66-0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的语文教学不再只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在不断的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上,进一步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此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采用一定的情境教学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1 渗入生活,创设想象情境

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就应不断的创设想象情境的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较小学不同,不再是简单的认字和读音,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进而让学生能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仅对课文子句的分析就难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因此,老师就应及时跳出课堂,进而不断地加强课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快速的领悟文章的写作含义。

例如,在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定的理解与体会,进而老师可挑出文章中较为经典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细读,进而老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描述自己心中春的模样,然后与作者笔下“春”的模样相比较,通过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作者笔下“春”的魅力。此外,老师还可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春天的情境,然后与作者笔下春天的情境相对比,进而不断的促进学生能够及时的抓住课文的主体以及有效的理解课文的切入点。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已成为了当前初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初中的Z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就应紧跟这一潮流,不断的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进而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以此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的内容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进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有效的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还能有效的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而可通过采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形式来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一定的外部刺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就应不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而不断的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春》这一节课时,老师就可运用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运用一定的图片、动画以及声音等形式来将朱自清笔下春的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老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春》这节课的读音,此外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和文字,此外图片可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进行自动切换,进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真实的春的场景,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领略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以此来有效的揭示出作者文章的写作目的。

3 培养兴趣,创设写作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应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在文章的写作中。因此,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就应不断地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老师就应积极地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进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写作主动性。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而直接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事物的认知,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此外,老师还应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应养成热爱观察的习惯,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此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散文教学篇8

关键字:散文教学 散文特点 散文重要性 教学策略

阅读散文,读者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美,而它的价值正蕴含在其中。在阅读实践中,散文以其“行散而神聚”的特点,使很多学生把握不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散文重要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散文的讲授过程中,要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价值,发挥该文体的巨大教育意义。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遗貌取神是阅读散文的重要原则,这是由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的“散”,即文章可以采用广泛的题材、灵活的表现手法。散文的行文中,各部分之间不需要严格的衔接,作者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完全没有形式方面的束缚,致使文章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而所谓的“聚”,即不管形式方面有多大的跳跃和变化,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是不能够改变的,这一特点,正是散文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深受喜爱的原因。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作者在阐发对北平秋天的眷恋时,没有刻意的安排,而是随意地对庭院中的秋景、秋蝉、秋槐、秋雨等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但在作者饱含深情的刻画下,全文读起来却又浑然一体,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苦闷和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感情充沛

在各种文体的比较中,散文的抒情性仅次于诗歌。散文和诗歌一样,都是作者用来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载体。散文的取材十分广阔、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描写的主体而不受任何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所有的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感悟,这是由散文抒情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好的散文,看起来有一种记叙文的感觉,人物的刻画和景物的描写都是平铺直叙的,不夹杂主观色彩,但是读起来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说,没有充沛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很难写出出色的散文。

3.立意深刻

俗话说,文以意为先。立意对于散文而言同样重要,不管是写景的还是记人的散文,都是作者心中有所感悟才会付诸笔端。作者笔下的景物,带有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其个人的精神产物。在散文的阅读过程中,对立意的把握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散文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和人生际遇来领会作者的意图。

4.语言洗练

散文抒情的含蓄性,对它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阅读那些大家的经典名作,我们会发现,散文的语言充满了一种质朴的美,它少了诗歌语言的那份刻意雕琢,也没有议论文语言的那份鞭辟入里,它是用洗练的语言诉说着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和体悟。细读散文中的语言,你会发现,作者为了增加散文的表现力,不惜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都可以在散文中看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描写,显示了朱自清先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表现手法,配合长短结合的句式,使段落呈现出一种错综的美。

二、散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语文教材选定的课文中,散文是最受同学们喜爱的文体,但是从历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也是学生失分较高的部分。学生单纯的喜爱和阅读,并不代表着散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这一现象,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散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跟教师迫切地想要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成绩不无关系。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满足应试需要。散文阅读在语文高考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部分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一些阅读技巧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和能力。散文往往是作者深刻思想的积淀,对于十八九岁的高中生而言,他们很难独自领会文中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路人”的角色,不要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字词、单个句子的赏析上,而失去了对整篇文章的把握,使学生没有办法真正领会散文的精髓,散文的阅读能力也会因此受限,得不偿失。

三、散文的重要性

1.情感的陶冶

品析散文,有如进行一次精神的旅行,带领着读者走进一个蕴藏深厚感情的世界,在这里,学生可以经历到不曾经历过的事情、感受不曾感受过的情感,学生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这是散文最本质的功能。

2.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的。散文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力工具。能力的养成,源于平日的积累,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并以其朴实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这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都有有益的帮助。

3.文化的传承

著名的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兴衰发达都保存在它本民族的语言中。散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必然保存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品读古代的散文,仿佛在看一部史书,告诉后来人我们伟大民族发展的轨迹和文明的进程。而现代的散文,则又担负着同样的历史使命,启迪着后来人。

四、散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1.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

散文是一门审美的艺术,要想使学生陶醉于散文的天地里,离不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讲授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方面,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感受。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江南的冬景》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各地的冬日景色和江南冬景做对比,借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切不可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角。

2.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

要提高散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不仅仅是师生间的,更有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往往充当着被动的角色,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他们共同探讨,相互交换意见,在意识的碰撞中,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3.知人论世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是作者,而桥的那头则是读者,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材料,这些是奠定作者情感的基石,只有对这些有了充分的理解,读者才会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营造的情感世界。

散文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富有深刻的内涵,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散文学习的重要价值,同时采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安之凯.让散文阅读充满活力[J].文学教育,2011(7).

散文教学篇9

关键词:散文教学;阅读理念;重视品味;教学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思想丰富、语言精美、内涵深刻,不像小说那样情节集中,也不像诗歌那样语言精练,它是处于中间地带,“形散而神不散”,倍受人们的青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下面笔者主要从散文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评价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门”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具体通过五幅画面(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荷塘月色》,通过对作者所写景物、所忆所想作深入挖掘,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由“颇不平静”到暂时的平静再到更不平静的变化。读《故都的秋》,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

3.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妻,惦着江南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用“泻”来写月光,用歌声喻荷香好在哪儿等;读《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芦花”“潭柘寺钟声”等一带而过,为什么要写中外文人笔下的秋,黄酒白干、鲈鱼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对待传统教学。

散文教学篇10

1.1教材的审美特征倾向

从多年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看,高中教材选文历来都十分重视文质兼美这条标准。就这条标准当下的时代内涵来看,笔者对高中语文散文教材的审美特征倾向进行了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有审美性与思想性并重。在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感受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适量引入。第二点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结合具体时代特征,选取典型的文化作品。第三点是趣味性,教材中所选取的案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融入了趣味性的内容。

1.2文本的审美特征

“作为母语的阅读教学,必然会带上本民族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阅读心理也会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考察传统阅读理论和文学批评中关于阅读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有助于阅读教学理论与传统文论思想的贯通和整合”针对具体的散文文本,其审美特征中必然有着独特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意境、形象典型;必然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1.3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特征

阅读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而审美是认知的高级层次,其过程必须要经过理解——体验——审美三个环节。而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必然是建立在这三个层次基础之上的一种审美活动。这三个环节也并不是封闭的,理解是基础,如果能把个人体验融入到理解中,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而且审美的意识也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总之,阅读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彼此影响,共同推动阅读向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2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2.1散文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分析

披文入理,要在散文阅读审美体验中,重视对文章本身解读,教师要对从文章的文字语音层,语言语法层、文章结构层、思想文化层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具体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我观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其理解一定会带有个人的知识特征,应当给予适当的承认和引导,要让学生敢于对文本做出自己的理解。以物观我,老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散文时,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同作者对话,同文本中的主人翁对话。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也更加容易使学生获得一种阅读的共鸣。融会贯通,这是比较高一层次的教学要求了,要求老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阅读审美体验体验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用文章的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影响因素

散文的阅读过程跟一般的阅读过程相似,其影响因素主要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阅读者所处的外在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在傍晚时分的湖边路灯下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很容易把读者带入到文本所展示的情景中。其次是读者自身的因素,读者阅读前所带有的情感、情绪和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第三点是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只有把自己独立出来,为学生阅读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以风趣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散文,欣赏散文。

2.3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实践——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

在欣赏《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时候,先定下阅读目标:1、了解郁达夫其人和他的文章风格。2、学习文章中的一些情感表现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体味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倾心自然的情感。其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阅读,老师针对学生阅读障碍提供解答,让学生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后老师梳理并做总结。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