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项资金十篇

时间:2023-03-15 17:36:12

涉农专项资金

涉农专项资金篇1

一、经济增加值审计法

经济增加值审计法又可称为EVA(EconomyValue-added)审计法。经济增加值可用来衡量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性业绩,是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基础的。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是指对于减去产生回报的涉农投资的资本成本之后余下了多少回报收益。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审计法,用来计量所产生的回报收益。经济增加值审计法是一种比较高效率的审计方法,衡量的是涉农项目建设、竣工后使用过程中的综合要素,主要审计的是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及涉农项目的经济性回报等。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涉农项目的运营收益、投资的总金额以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如果利用以往的或类似涉农项目的经济增加值来预计当前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增加值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是在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入阶段,运用经济增加值审计法,则应该借助回归分析法。

二、涉农专项资金的效率性效益审计方法

对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效率进行审计,主要是审计资金投入与涉农设施提供服务的关系,优化涉农专项资金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率性审计方法是在评价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与先进的、可比的效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影响专项资金投放、使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效率审计应当将事中和事后审计适当结合,审计机构和人员可以在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过程中及项目竣工后,对相关流程的效率进行评价,及时将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情况报告到适当的管理层,以便采取纠正措施,提高效率。

(一)标杆审计法标杆审计法是审计人员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情况进行实际观察和检验,通过与相同或相似的最佳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而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标杆法的核心是确定最佳的审计标准,用于指定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率的目标,用于查找有问题的方面或领域,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二)因素分析审计法因素分析法是审计人员查找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使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审计法可以用来确定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提高效率的潜力及改进建议的可行性。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效果性效益审计方法

(一)DEA审计法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审计法,又可称为数据包络审计法,这种审计方法是以运筹学当中相对有效性的基本概念作为理论基础的。数据包络审计法可根据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及相应涉农项目所产生收益的多种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有效性评价。DEA审计法可用于涉农专项资金投资前多种方案的效果性预测、论证阶段,也可用于涉农项目运营阶段的效果性评价。DEA审计法的步骤为:第一,确定涉农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目的。第二,列出涉农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多种决策方案。第三,构建多输入及多输出的审计指标体系。第四,建立DEA审计评价模型。第五,经过计算分析得出综合审计结论。第六,给出审计建议。

(二)影子价格审计法影子价格是根据涉农专项资金在涉农项目的运营中所作出的贡献而作的估价。涉农专项资金的价值是已知数,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而涉农专项资金的影子价格则依赖于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是不明确的。影子价格是一种边际价格。涉农项目所产生的效果性效益既包括可用现行价值衡量的,也包括一些较难用价值准确衡量的。例如,对当地生活水平的影响效果、对环境的影响效果以及对就业的影响效果等等。当对涉农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效果性效益无法进行定量衡量的时候,可使用影子价格审计法,借以审计评价有关涉农单位是否自觉地节约使用专项资金,使得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调查审计法调查审计法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凭借一定手段和方式,如问卷、访谈等,对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审计方法是为了从比较分散的被调查对象中获取对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意见和信息。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效益审计方法

(一)逻辑框架审计法逻辑框架审计法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方法程序,而是一种集成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涉农专项资金效益的思维框架模式。该审计方法是用一张框图来清晰地综合分析复杂的涉农专项资金链条的内涵和关系,使之容易被理解。逻辑框架审计法将几个内容相关且必须同步考虑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通过分析它们的关系及其目标、实际结果来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的综合性效益。逻辑框架审计法的核心是审计人员要明确涉农专项资金整个链条环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可把因果逻辑关系的审计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涉农专项资金原定的投放目标是否达到了;二是涉农专项资金原定的投放效益是否已经实现了及实现的程度;三是后续如何发展。

涉农专项资金篇2

(一)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缺乏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政策,有些项目有政策,但文字表述很不清楚,这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给项目建设单位留下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空间。

(二)一些涉农专项资金计划缺乏统筹性、严肃性。县级政府每年年初把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年终纳入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什么专项资金也都争取,什么项目也需要,导致争取的一些项目完工后无效益,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有时出现多渠道下达同一项目不同名目资金计划的现象,项目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关系项目、人情项目不乏其中。

(三)一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按规定操作。一些项目没有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编制、申报项目前期资料,如工程设计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导致完工项目与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不符,工程质量未能达到项目投资要求。

(四)一些涉农项目未经过招投标程序。有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自选施工单位实施项目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直接采购的材料、设备或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设备等未通过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标采购物资。

(五)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项目主管单位直接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单位经费、建办公大楼、购买小车、领导出国考察等;项目主管单位伙同下属有关单位通过弄虚作假,编造虚假农户花名册、虚报农田亩数等手段骗取上级专项资金,然后将这些应该兑现农户的专项资金采取编造农户领取人花名册的方法,部分或全部截留挪用,导致农民应该得到的专项补助或补贴不能按政策兑现;项目主管单位与施工单位串通,以加大工程承包合同价的手段,从施工单位套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用于单位的不正当开支,或者从施工单位那里套取工程材料等用于办公大楼建设。一些项目主管单位直接购买的材料设备等物资,以加大材料价格的手段,或虚开材料、设备等发票,套取专项资金。

我国涉农专项资金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审计监督体制是制约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地方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的领导,经费、干部任免权均归地方,审计机关难以保持超然的独立性,千丝万缕的联系妨碍了地方审计机关对上级专项资金的有效监督。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漠,在指导思想上怕揭露问题过多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和领导政绩造成影响,因而违反法律政策规定干预本级审计部门依法揭露和处理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二)法律政策滞后及政策不配套是审计监督的瓶颈。一是经济活动中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找不到违反法规政策的定性依据及处理处罚的政策规定。如《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违反财务收支规定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很不明确;一些工程建设中不按规定招投标、不按程序实施项目的,相关法律政策没有处理问题的规定;计划申报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也无具体的处理处罚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处罚很不明确,在审计实践中找不到具体的条文。二是一些专项资金计划没有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配套政策。导致项目主管部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审计查出后无法可依。

(三)县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素质较低也是影响监督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审计工作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各个方面均已走向成熟,但从审计实践看,一方面县级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少,审计覆盖面小,很多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周期较长,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审计一次,给监督留下很多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县级审计人员大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较差,难以适应较高层次审计的需要,在审计过程中难以揭示深层次的问题,影响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那么,如何纠正县级涉农专项资金的现存问题,强化审计监督呢?我认为:

(一)改革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强化审计监督的有力保证。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无论是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审计管辖范围的划分,都体现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点。虽然法律规定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但由于人权、财权均归地方管理,各级审计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大打折扣,而且在很多时候与本级政府的利益相矛盾,现行审计监督体制的弊端在专项资金审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而必须改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监督体制,建立审计署直接领导下的且独立于地方政府之外的审计监督体制,实行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利益制约的现象,确保审计机关能够独立行使职权。

(二)健全完善专项资金方面的法律政策,确保审计监督有法可依。一是现行的《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专项资金审计的规定不明确,立法机关应该将专项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从法律上确认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同时,绩效审计是今后及未来审计发展的方向,也应在《审计法》里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国家应制定一个统一的专项资金计划、下拨、管理、使用等方面的暂行规定,对专项资金的概念、使用范围等作以明确界定与规范。国家财政及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具体的规定,便于地方有关部门及资金使用单位执行。三是对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如:现行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专项资金的处理处罚条款不清晰,应尽快加以修订。

(三)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注重绩效审计。一是科学地确定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科学地界定项目效益的参照指标。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逐步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审计工作方法和体系。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和损失浪费,并通过专门的绩效评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回报。

(四)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加大实施追踪审计。一是在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中,一些项目业务经常涉及到县级、市级或省级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这就给审计查证工作造成了困难,因而可以采用委托异地审计机关协助查证的办法,解决委托审计机关面临的经费、审计时间等问题,也能从源头上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以对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检查,资金走到哪里,审计人员就追到哪里,直至查清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二是采用分析性复核、现场实地调查、点面结合等多种审计方法,将账面审计与深入乡镇、农户调查结合起来,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项目主管部门,加强账、表、证的审计,摸清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支出结构;对一些大额支出深入有关单位、人员及项目实施人进行检查,以核实资金使用的真实性。

(五)强化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做到财务收支审计与项目工程审计相结合。涉农专项资金多数是以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形式实施的,这些工程完工后很多是经过审计才能验收工程的。审计机关必须通过全面审计才能核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审计有关项目建设财务支出账,检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另一方面对工程的合同、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除了核实工程造价,还必须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质量、项目数量等进行实地核对,对照项目计划书中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有无弄虚作假、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

涉农专项资金篇3

素有“九山微水一分田”的巫溪,地处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4030平方公里。但全县93%以上土地是山区,54万总人口中有80%以上为农村人口,属国家扶贫重点县、三峡库区移民县。

 

沃土良田的极度匮乏,导致巫溪县农业经济发展步履维艰。惠农专项资金补贴对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村干部却把持着集体资源的收益和分配,“绑架”农民群众,侵吞集体资源和政府渠道发放的钱物。“让利于民”的惠农政策变成了“让利于权”。村民对此深恶痛绝,群访集访不断,稳定压力较大。

 

2011年9月,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巫溪县委、县政府将涉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开展打击侵害国家惠民政策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由县检察院、县公安局联手合作,对全县退耕还林、种粮直补、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领域职务犯罪进行侦查,打出一记漂亮的“组合拳”,深得民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截至目前,巫溪县公安局对侵占惠农资金系列窝案侦破环节已告一段落,20名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惠农资金的村干部落入法网。

下访遇冷引出涉农犯罪

2011年8月,新组建的巫溪县公安局领导班子上任。为实地了解县情,新领导班子决定在全县开展一次深入的走访活动。以了解社会需要,回应群众期待。

然而,走访活动最初却没有预想的受欢迎,民警们走村入户,村民大多是一脸漠然。热脸贴了冷屁股,原本主动倾听民意的下访活动,为何却反遭群众冷待?县公安局领导班子陷入了思考。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二十多封匿名举报信却悄然送到了巫溪县公安局。拆开来一看,均是反映村干部侵占退耕还林等惠农资金的投诉。揣着疑问。巫溪县公安局迅速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摸查走访。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反映的基层干部侵占惠农资金现象的确存在,部分村镇情况尤为突出。

 

巫溪县地处偏远,全县8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尤其是高山地区。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种粮直补、山林承包等“惠农”政策,地处大巴山麓的巫溪成为重要的政策惠及地。然而,当地一些村干部却将惠农资金看作“唐僧肉”,借机侵占村民利益。

 

巫溪县公安局领导班子意识到。正是由于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法行为丧失了群众信任,才导致公安机关遭遇信任危机,走访活动遇冷。

“惠民资金是国家支贫扶贫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和关怀。”巫溪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唐公民告诉记者。村干部利用自身职权侵占惠民资金,从个案上看涉案金额不大,但却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仅有损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易激化干群关系,加剧群众与基层政府的对立。处置不当,便会成为群众上访或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

 

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容小觑,巫溪县公安局的调查报告。很快引起了巫溪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11年9月,由巫溪县委、县政府牵头,县检察院、县公安局联手合作的打击侵害国家惠民政策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面展开,重点打击退耕还林、种粮直补、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农领域职务犯罪。

 

重拳打击犯罪赢民心

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巫溪县公安局进行了一系列的汇总分析,随后深入村社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列出了十余件侵害国家惠农资金的重点案件。白鹿镇香树村职务侵占案。就是其中之一。

 

白鹿镇香树村是巫溪县畜牧局规划实施种草养羊的38个退耕还林村之一,政府对退耕还林养羊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助。本来是惠农的好政策,却被不怀好意的人给“盯”上了。

 

2002年,适逢村干部“海选”,原香树村村支书黄启友通过贿选的方式“漂白”身份,夺得了村支书职位,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敛财”道路。自2002年巫溪县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黄启友伙同村主任李兴贵、村会计王生富,连续8年以虚造名册的方式,骗取国家退耕还林款多达数万元,并形成“小金库”供三人自行支配。

 

资源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很快引起村民的愤慨。2003年开始,村民们开始派出代表上访。但是由于村干部使用假发票、假名目等情况难于取证。而村干部盘根错节的资源关系更使村民的投诉石沉大海。香树村村民累计筹资近3万元,先后到巫溪县、重庆市,甚至进京上访。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终于盼来了公安局的民警们!”82岁的桂应海看起来身体健朗,双目炯炯有神,身穿一袭蓝色中山装,说起话来思路清晰。他告诉记者,由于村干部的腐败,惠农资金受限于“最后一公里”,村民连续上访8年都没有结果,当初给县公安局送去举报材料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出乎村民们意料的是,一封匿名信,换来的是民警们近两个月的倾力侦办。

三十出头的周义成。国字脸,笑容憨厚。2011年10月,关于白鹿镇香树村村干部侵占惠农资金的举报材料转到了他的手中。然而。大量的投诉材料中却仅有稀少的证据支撑,令他犯难。为核实村里的退耕还林面积。掌握确切的证据,他选择了最“笨”的方法——走访。

 

对于巫溪这样以山地为主的地域来说,走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周义成的记忆中,香树村最远的一户步行都得两个多小时。他告诉记者,香树村有1200多位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已经搬至镇上、县里,要想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很困难,只能挨家挨户走访。考虑到部分村民白天忙着耕种,周义成还专挑傍晚村民收工回家的时间到访。

 

受血缘、宗族关系影响,村干部在当地得以立足,其关系盘根错节。周义成要在香树村取证,不仅要跋山涉水,还得做起“谈判专家”。

2002年至2009年间,黄启友等人在每年度上报巫溪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粮食折现资金和生活补助费分户申请表时,均将村集体截留的退耕还林亩数,分别让特定人冒名顶替。顶替人在退耕还林直补款到账后取出,交给黄启友等人,并从中以管护费、操心费等名义获得一定报酬。

得到报酬的顶替人,恐受到牵连,最初多不愿意配合调查。有的甚至乱说一通,让周义成做了很多无用功。吃到“苦头”的周义成,尝试着给顶替人做起了思想工作,分析利弊的同时。因势利导,呼吁大家为全体村民的利益着想。最终,冒名顶替的村民都向周义成说出了实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周义成就锁定了事实证据,查清了香树村村干部的违法犯罪事实。2011年11月9日,香树村村民真诚地送上“人民政府为人民打击贪腐保民生”锦旗,感谢巫溪县公安局打掉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蛀虫,切实保护了老百姓的根本利益。

 

据统计,自2011年9月以来,巫溪县公安局已经侦破十余件侵占惠农资金系列窝案,20名涉嫌诈骗、职务侵占、贪污的村干部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为人民群众挽回各类经济损

失达97.52万元。全县农村上访、信访数量明显下降,百姓送来锦旗12面、感谢信20封。

 

此后,巫溪警方还乘胜追击,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打击涉及民生的低保、廉租房等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经法制教育,263名不符合廉租房条件的市民退出廉租房;1617户3710人退出低保。与此同时,针对巫溪县城开发建设领域中,串通投标、诈骗城市征地拆迁补偿款等易影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专项治理,打击城市建设领域犯罪嫌疑人2名,城市征地拆迁中的犯罪嫌疑人12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

 

拒腐防变需警钟长鸣

三十出头的王生富,原是香树村村会计,2011年11月26日。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移交至巫溪县检察院。没几天,在家的妻子便为其产下了一对双胞胎。

“温水煮青蛙”,是王生富对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深刻总结。

2005年,外出打工归来的王生富凭借初中文凭,接手香树村财务工作。那时的他,力求上进,不仅自己买了很多财务方面的书籍阅读,还报考了函授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的相关知识。

 

“政府给的补贴低,单是个人开销都不够。”王生富说,香树村地势偏远。每天忙于村务,走来走去非常麻烦。看着其他村干部为方便工作都买了摩托车,他也掏钱买了一辆,但是每月的油费开销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单靠补贴越来越难以负担。不堪经济压力的王生富,渐渐忘记了竞选村干部的初衷,不自觉地走进了黄启友等人的“圈子”,开始利用村集体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打起了集体资金的“算盘”。

 

“每次挪用个几十、几百块,没觉得多大的罪。”王生富告诉记者,进入看守所后,民警组织学习了《刑法》,自己才认识到国家项目资金是高压线,而挪用国家惠农资金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究其犯罪的根源,王生富认为,一方面是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对虚报的行为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对村级财务制度的监管力度不够,惠农资金的申报、发放程序存在漏洞。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会多拿集体一分钱。”如今的王生富。已是后悔莫及。但是他的亲身经历,无疑为在职的村干部们敲响了警钟。

基层政权作为连接党政系统与群众的“桥梁”,是两者交流协调、增加信任的“中介”。村干部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和信任。村干部烂掉,党和政府就成了没根基的“空中楼阁”。

 

然而,村干部作为区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特殊群体,游离于国家行政干部体制之外。其中大部分又不是共产党员,涉案金额较小,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院因人力物力的限制,对村级干部犯罪的监管查处,存在一定的被动性。而巫溪又偏离于主城,交通极为不便,地方干部的关系网盘根错节,老百姓的举报往往得不到实际查处,间接为基层干部的贪腐提供了土壤。

涉农专项资金篇4

一、基本情况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 “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省政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涉农专项资金在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省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增强政策的适用性、连续性、稳定性。针对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至2013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共计921.23亿元,其中2012年408.20亿元,2013年513.03 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9.3%和25.7%。省以上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共计357.5亿元,其中2012年179.1亿元,2013年178.4亿元。这次重点审议的省级财政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49.7亿元,主要包括农业专项资金24.3亿元,水利专项资金85.8亿元,林业专项资金19.2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10.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0.6亿元,省农办14.1亿元,造地改田资金61.3亿元等,较好地发挥了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和保障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

(二)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各项“三农”工作。一是“两区”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近四年全省累计建成4984个总面积为465.2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全省粮食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900万亩,总产量150亿斤的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598个总面积为224.5万亩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有2.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4%,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市、区)35个。全省9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省6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标准渔港建设投资约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2012至2013年渔业油价补贴112.6亿元,补助资金已及时分解下达。四是财政扶贫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至2013年,12个重点欠发达县完成特别扶持项目投资144.27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额的8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加强资金监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明晰部门管理职责,规范资金运行监管。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通过打造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奖惩制度等机制创新,突出对重点项目的集中投入。进一步推进涉农专项资金的归并清理,提前1年完成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规定的内容。实施涉农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因素法分配改革,强化涉农项目立项管理,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多个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省加大“三农”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全面促进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从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涉农专项资金设立种类过多。目前,涉农专项资金分布在许多部门,种类繁多。这次审计调查的农业类专项资金就有79项,涉及14个部门,还未包括省发改委的涉农项目投资补助资金、粮食生产保险资金等。而且越到基层,专项资金分解后涉及到的部门越多,每一项又派生出多个子项。如苍南县剔除中央和省下达的专项资金,2013年温州市及县本级补助的涉农专项资金种类多达96项。湖州市反映,每个县区一年省以上涉农项目超过100多个。

(二)分配渠道和环节过于繁杂。涉农专项资金的具体分配掌握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的还互相交叉,而且资金分配的环节较多。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省农办牵头组织实施,但省环保厅、住建厅、卫生厅、交通厅都有其中某类项目的管理职能和对应的专项资金分配权。农业补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补贴环节繁杂。如农民直补包括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多项内容。粮食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有11类补助资金,补助贯穿于选种播种、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政策性保险、收割储存等粮食生产的全部环节。繁杂的种类和环节,让许多农民不仅搞不清楚哪些可以享受补助,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补助。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提高。一些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效率达不到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中发现,省对金华市的涉农资金补助项目有1081个,数额最大的73万,最小的仅125元。资金的分散使用,造成年年要补助,补助又不够,政策效应不明显。还有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进入竞争性领域,有的企业甚至用同一个项目多部门、多渠道获取补助资金,这些补贴资金并未真正发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如杭州某公司2011年获得林业中央贴息45万元,2012至2013年分别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贴息56万元、66万元,该公司目前却已倒闭破产。又如兰溪市某公司2011至2013年以香榧基地建设项目分别向林业、财政、科技等三个部门申报取得五个项目补助资金877.9万元。另,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绩效评价发现,有些整治合格村的部分建设内容未实施或未达标,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闲置不用,损坏情况严重,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主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项目主管单位没有建立项目信息互通机制,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在立项审核、检查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有的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未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立人情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不少项目的检查验收流于形式,一些小项目的检查验收往往草草了事,一些重要项目的检查验收也主要依托申报材料,没有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丈量勘测,未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监管。即使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了违规造假的情况,处罚也不够严厉,企业的违法成本非常低。还有个别专项资金存量较大。如省农办扶贫专项资金中的异地搬迁专项,由于异地搬迁工作的复杂性,一些项目建设周期拉长、进度放缓,导致省补助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存量资金较大,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五)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制度设计和监管不到位,加上一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较为薄弱,有的与企业联手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如审计厅抽查了接受财政涉农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单位1384家,发现存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以及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的单位625家,涉及获取的财政补助资金27561.09万元。截止7月底,全省各级审计部门向纪检、公安等机关和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18件,已立案83件,涉案人员135名。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当前上下级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尚不完善,有的职责重叠、财权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造成专项资金名目过多,部分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雷同。二是许多涉农专项资金直接分配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各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以及项目审核、确定、管理上有很大的权利,从根本上压缩专项数量、整合统筹专项资金的难度非常大。三是涉农专项资金运行环节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主管部门之间、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处室之间信息资源不互通,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呈封闭运行状态,缺乏社会公众和同行业的公开监督机制,容易造成企业重复申报并成功获取财政补助。四是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还比较低,各地普遍反映财政补贴政策的数量看似很多,但部分政策的定位不准,漏洞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补贴补在了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环节,有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又未获得相应的补贴。许多省级项目要求基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而一些地方积极争取来的项目在资金上实际难以配套,导致有的项目延期,有的在竣工验收时弄虚作假,还有的为此借贷负担了较重的融资成本。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在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把握支出的政策和方向,遵循保民生、保生态、保安全、保农民增收的原则,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存在于“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补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鼓励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等。凡是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企业或产品,一般不应当给予涉农资金扶持、补助。要大力提升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拓展“三农”领域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多渠道融资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事业。

(二)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深入推进部门专项资金清单改革,厘清各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真正实现一个部门只主管一个专项的目标,进行实质性的归并整合;合理划分省和市县的事权,省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是制定支农补农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原则上不具体审批应由县级政府为主投资、扶持和实施的项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涉农专项资金更多地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到市县,由市县自主结合当地“三农”发展的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以统筹使用,发挥好基层的自主性、能动性,并承担起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责任;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制度,加大因素法分配力度,改进完善因素和标的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涉农专项资金篇5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涉农专项资金篇6

一、指导思想

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着力点,以加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理力度、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保障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为重点,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开展专项清查,力争实现部门管理职责更加明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统计口径更加规范、涉农数据更加准确、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清查范围和重点

(一)清查范围。分重点涉农部门和有涉农支出的其他部门以及具体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重点涉农部门为财政、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文化、教育、科技、交通、商务、农办、气象、移民等部门。有涉农支出的其他部门范围是除重点涉农部门以外的各级部门预算中安排有用于开展“三农”工作的项目资金和涉农对下专项资金的部门。涉农资金使用单位泛指具体使用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涉农资金的单位。

(二)清点。一是对农民的补贴资金。重点是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资金。二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农村“水、路、电、气、房”等资金。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助、财政扶贫资金等资金。四是其他专项资金。重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被征地农民补偿费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等资金。

三、方法步骤

此次专项清查工作采取自查自纠和全面核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自年7月中旬开始至年11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启动阶段(7月中旬)

为切实加强清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保康县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监察局(纠风办)、审计局、发展改革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水务局、农业局、文体局、卫生局、人行、林业局、扶贫办、交通局、商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大根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晓春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从县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扶贫办、国土资源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各抽1人组建清查工作专班,在县财政局集中办公,具体工作由财政局统筹协调安排。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具体方案,确保清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自查自纠阶段(7月中下旬)。

主要对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资金(包括基建投资用于“三农”的支出、基金、政府借款等),按照不重复、不遗漏、内容全面、数据准确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工作。一是对本级预算安排用于本级部门涉农支出的项目资金以及本级使用上级专项资金情况进行清理和统计,二是对本级预算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从资金安排、分配、拨付、使用、项目实施等环节进行全面清理和统计,开展自查自纠。

(三)全面核查与重点检查阶段(8月上旬至9月底)。

制定全面核查与重点检查工作方案,组织检查专班,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由县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片组织开展全面核查与重点检查。一是对填报的各项数据进行逐一核实、确认,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本级使用的涉农项目资金以及本级使用上级专项资金和对下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彻底摸清强农惠农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二是配合省、市领导小组开展重点检查。三是对近三年来纠风、审计、财政监督等重点审计、检查的项目进行梳理,充分运用审计、检查成果。四是根据审计、检查情况,对部分项目开展重点检查,确保县级核查面达到100%、重点检查面达到50%的要求。

涉农专项资金篇7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关于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以查找整改涉农项目存在问题为重点,明确责任分工、注重上下联动,加强源头治理、开展专项整治,健全制度机制、强化风险防范,着力提高涉农项目建设水平和资金管理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部署、分别实施。局成立专门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做好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有涉农资金的股站负责本股站专项整治具体工作。

二是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全面清理2012年以来所有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做到资金、项目、地区、单位全覆盖。同时,突出重点,着重检查资金规模较大、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是标本兼治、清防并举。既要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的滞留截留套取挪用问题,又要立足长远,边清理、边整改、边完善,推动涉农项目有效实施,确保项目资金安全使用,形成保障政策落实的长效机制。

四是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工作开展和协调运行机制,细化工作职责,落实任务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调推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三、重点内容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涉农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认真清理、检查和纠正涉农项目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查找整改以下问题:

1、利用项目、资金管理权,贪污、受贿,谋取私利的。

2、基层干部冒领、私分农民补贴资金和补偿款的。

3、项目申报弄虚作假、套取或骗取财政资金的。

4、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

5、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的。

6、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的。

7、违反政府采购和政府招投标管理规定的。

8、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建设任务的。

9、未按规定时间完成验收,对监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不落实、不到位的。

10、其他问题。

四、实施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10月18日—10月30日)

1、领导小组组织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全面自查,清理范围覆盖本单位内所有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股站和科室,以及使用涉农专项资金的项目受益主体。主要工作包括:

(1)认真排查解决存在问题。对照此次专项整治的内容和要求,摸清涉农项目具体情况,全面深入查找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理清资金项目管理部门责任。10月23日前将《农牧系统2012—2017年涉农项目自查自纠情况汇总表》报市农牧局。

(2)认真整改落实对2012年以来各级审计、财政检查发现的问题,逐项检查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对未整改的,结合这次专项整治行动,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做到限期整改和追责处理。对专项整治期间群众反映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问题,要认真检查清理,提出整改落实意见。

(3)对清理出的问题,要发现一件、登记一件,整改一件。对能够整改的要力行力改,尽快见效;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到位。

(二)抽查督导阶段(11月1日—11月10日)

在全面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配合好市农牧局、农工委专项清理工作督导小组的督导,对督导出的问题要及时整改。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1日—11月30日)

针对清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认真剖析根源,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靠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使用。要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专题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涉农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履行谋划部署、组织推动、综合协调、督导检查、责任追究等职能,及时研究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策指导。各股站和科室要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涉农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学习,熟悉掌握相关政策,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涉农专项资金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和《财政部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7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4号)精神,2017年我市继续将xxx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范围。三个试点县于2016年相继制定出台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及《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在2016年基础上,制定了《2017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2017年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规模计划》《2017年度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项目规划》,我市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编制脱贫攻坚项目规划

资金跟着项目走,科学规划编制好脱贫攻坚规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我市各试点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脱贫攻坚项目规划,及时抽调县直相关部门骨干业务人员,走村入户开展调研,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入户调查和贫困户脱贫规划,认真研究,科学编制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规划紧扣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退出指标体系,涵盖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居、能源、环境、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建设内容。先后编制了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规划、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方式6件套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规划、普米族整族帮扶脱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重点规划。为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项目管理,明确责任分工

项目启动后,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落实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实现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负责。凡技术含量高、群众投工投劳难以完成,需要进行外包的项目,如投资达到国家招投标管理标准的,必须要实行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同时,建立定期工作报告、督查通报和问责制度,各项目乡(镇)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行项目旬报工作动态、月报建设进度、季报目标完成情况、半年报工作小结、全年报总结的工作报告制度。

(三)强化资金监管,加大监督检查

我市各试点县财政局高度重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管理工作,在资金拨付管理中,依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各县制定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资金进行拨付管理。同时,每逢单月要求四县一区报送《丽江市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进度情况统计表》,跟踪了解各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工作情况。

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目标,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管理方式,不断地提高资金监管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一是突出重点,及时分配下达和拨付资金,优先保障脱贫攻坚的财力支撑,确保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严格执行批复项目和资金计划,以批复项目方案为蓝本,坚持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相结合,资金随着项目走,确保扶贫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三是健全县、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专账核算管理体系,确保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运行。四是加强资金的日常监管。积极参与各项目主管部门的日常检查、验收工作,及时发现和纠处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完善措施,扎实整改落实。

同时,将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作为财政资金专项检查、财政内部监察、民生资金督查等工作重点,不断地加大专项检查工作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精准度和实效性。

(四)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情况

1、计划整合资金规模

xxx

2、已整合资金规模

xxx

3、已完成支出资金规模及整合后实际投向

xxx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工作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部门利益的涉农资金项目上,除财政部门外,其他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够,由财政部门单独牵头开展整合工作难度大。大扶贫、大整合、大投入、大变样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按照整乡整村推进的相关政策,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需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予以扶持,各相关部门对上级的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有的还有偏见,有抵触情绪,工作推进不力,资金整合力度小,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

   (二)资金到位时间不一。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部门整合资金比重大,部门整合资金完全依靠县级部门整合。然而,县级部门整合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同时由于扶贫项目整合资金项目和部门年度到位资金计划具有不确定因素,且部分部门年度项目建设与扶贫项目建设存在时间不同步,个别部门整合项目资金难度大,资金到位不及时,导致项目建设资金整合难度较大。

(三)项目推进受到制约。在编制2017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规划时,不明确上级财政能有多少资金下达,能有多少资金能纳入整合范围,存在等米下锅做饭的情况,项目落地难,建设推进难,严重影响了项目顺利实施,制约了项目的有效推进。

(四)部分资金整合后依旧原渠道下达。根据县级整合情况来看,不少部门的资金经过整合后依旧原渠道下达,仅走走整合程序,为形式上的整合。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部门对上级的政策理解不到位,认为自己的“蛋糕”别人动不得,财政部门前脚切块下达资金,某些职能部门后脚下达资金分配计划,阻碍了资金整合工作;另一方面,部分拨付给已开工或已完工未报账项目的资金被纳入整合,然而这部分资金确实只能按原渠道下达,无法整合。两方面因素共同虚增了整合资金的规模及支出,还加重了县级整合资金工作负担,既不利于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三、工作建议

(一)健全机构,构建好平台。一是及时调整、充实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财政、农业的副职领导分别担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等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由财政局负责日常工作,形成“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实施、共同配合”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平台体系。二是加强规划布局。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抓紧完善农业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以及重大举措,逐步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投资管理新格局。

(二)强化源头整合。尽快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和管理机制。一是由县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整合。在预算编制时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资金进行整合。二是在项目申报时进行整合。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联席会议制度,对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在项目编报前,就认真梳理整合,集中打包统一申报。三是在资金使用环节进行整合,继续以现代农业、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等涉农专项资金为平台,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涉农专项资金篇9

乡镇财政是乡镇履行职能的财力基础,在巩固基层政权,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连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臣。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理财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取消农业税征管的同时,落实民生政策、发放涉农补贴、服务“三农”发展的职责逐步增强,乡镇财政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最基础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下,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基层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如何更好发挥职能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土桥镇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开辟乡级财源,加强收支管理,使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财政收入逐步增长。

1、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推进乡镇财政工作,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向乡直部门和村级组织延伸牢固树立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是财政管理基石的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双基”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调查研究,梳理相关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财政工作的指导考核,培训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乡镇财政各项工作的开展。乡镇财政所充分发挥政策熟、业务精、力量强等优势,成立了“村账乡(镇)代管”办公室,帮助村级组织建立村民理财小组,制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审核村级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做好村账务、财务“双代管”和村级债权债务的化解工作,促进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2、强化对涉农专项资金监管,乡镇财政由资金管理向资产、债务管理延伸,乡镇财政监督向用款单位、具体项目等全程监督延伸, 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以查促管,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做到支出有据可依,财务核算规范透明,审批制度约束有力。乡镇财政不仅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而且建章立制,及时制止新债,定期盘活资产,清收债权,定期上报,实现了乡村债权债务实时信息化监控。 针对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向农村、监督难以到位的情况,通过改革,乡镇财政实行了全方位监督。一是乡镇财政从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再到工程的验收、资金的拨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确保了专项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效益。二是对各类涉农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设立专账和专户,实行专人管理和负责,保障专款专用。

3、规范预算管理 进一步完善乡镇预决算制度,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约束力,解决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不严肃问题。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监管,实施以预算内外资金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管好用好乡镇政府性资金。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定期协调部门收入征管工作,搞好协税护税,努力做大蛋糕。

4、做好民生服务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向保运转、保民生、保农业农村发展延伸 根据服务三农、改善民生对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合理界定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充分利用乡镇财政贴近农村、直接服务农村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的公共服务水平,实行“一折通”、“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将各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把国家的涉农补贴、家电下乡等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对乡镇财政预算指标的控制和财务核算的监管,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优化乡镇支出结构,保证民生等重点支出。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土地流转等问题,理顺农村经济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土桥镇财政所严把涉农资金监督管理“五个关口”,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公开关” 在涉农专项资金安排后,将涉农项目的名称、资金来源、资金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采取会议宣传、政务公开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让人民群众知晓,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2、严把涉农专项资金“备案关” 涉及涉农专项资金,财政部门及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特别是将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包括本级匹配)、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项目安排后报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备案,让纪检监察部门了解财政部门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

3、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拨付关” 严格按照不同涉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把好涉农资金的拨付工作,按时、足额拨付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切实杜绝因财政部门原因导致涉农项目工作不到位的情形发生。

4、严把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关” 加强对资金的跟踪管理,做到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个环节,财政监督就跟踪到哪个环节;财政“支农”资金支付到哪里,财政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促进涉农项目的实施。

5、严把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关” 除支持和配合纪检机关、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外,每年财政所都自行组织对涉农专项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和检查工作,严格查处和纠正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和私分涉农专项资金的行为,保障农村群众的利益。

三、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工作量加大,工作难度增加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农户一般要得到多项补贴,这些最终都要靠财政所来落实,加上“村财乡”,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两倍。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同时,会计核算业务也大量增加。 2、经费短缺,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例如下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支,需要印刷大量的分户补贴清册,需要大量增加计算机的纸张、墨粉消耗等,而这些都是乡财政正常经费预算难以保证的。乡镇财政所自身没有经费预算,支出靠上级补助和镇政府支持,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费短缺问题突出。

四、对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和资金监管工作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基于实际调查和分析,结合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1、加强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的重要性,将县乡财政建设纳入国家财政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当前乡镇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区乡财政体制。在合理划分区乡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

2、加强乡镇财政制度建设 要通过乡镇财政职能的合理定位,明确收入、支出、管理、监督等各项职责,达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的目的,使乡镇财政工作有章可循。整合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形成大类项目,如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义务教育等。按大类项目分配资金,形成支农的合力,降低管理成本。逐步清理并减少配套资金要求,控制乡村债务增长。各类建设要求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的项目多、配套比例大,建议上级减少对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乡村支出压力,给乡镇财政控制债务留出空间。

涉农专项资金篇10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纠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农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检查的内容和范围

(一)2007年度和2008年度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和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2007年度和2008年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的发放情况。

(三)2007年度和2008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7月底一8月上旬)

1.由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县直有关单位根据所涉及的检查内容,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地、本行业的专项检查工作。

2.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数量、培训人数、培训质量和效果,重点是有无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专项资金的行为;二是“三项补贴”的发放情况,重点为是否按照规定兑付给农民群众,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涉农补贴的行为;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数量、就医农民享受补贴的情况,重点是乡镇以下定点医疗单位药品入口关、参保农民就医补贴兑现及有无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等。

3.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涉农部门于8月18日前向县政府纠风办上报清理工作总结和统计表(附后)。

(二)抽查汇总阶段(8月上旬一8月中旬)

清理工作期间,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相关单位情况反映和有关群众举报,对部分乡镇、行业、部门涉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重点案件进行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专项检查工作在县纠风办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由县纠风办牵头,农业、扶贫、卫生、畜牧、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海荣,副组长:陈健,成员:钱伟、赵学富、朱虹昆、罗小平、周洪生、刘茜、崔勇、王惠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茜兼任。办公室职责是: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按照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具体组织协调全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每个阶段定期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这次检查的两年度、6大项涉农资金,具有资金来源渠道多,结构复杂,使用范围广等特点。从来源渠道看,有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上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还有有关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从分配使用方面看,有直接对农民个人的补贴,也有对农业生产的补助,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从涉及部门或领域看,有农业、扶贫、畜牧、卫生以及财政等多部门、多领域。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一协调,深入细致,全面推进。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要抓住自查自纠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深入调查,督促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尤其要在对好账目、核准资金环节上做细致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将群众反映频繁,问题突出的资金纳入重点检查范围,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