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5:23:12

涉农范文篇1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兴宁区党委、政府认识到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的监管,保证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不出问题,真正用到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建设,顺利发放到农户手中。这不仅能有力地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是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重大举措。城区党委、政府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财政涉农资金的落实情况,作为全城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抓紧抓好。

近两年,兴宁区纪检监察机关因新老干部交替,补充和调整后的纪检监察队伍新人新手比较多,在纪检监察业务方面正在加速知识充电和经验积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要打开工作局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城区纪委非常清楚这一点,为确保纪检监察两项职能作用的发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作用,牵头成立了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的督查组,并明确了人员和工作职责:监察局负责违纪责任的追究工作,财政局、审计局派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负责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工作,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由城区纪委、城区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交流情况,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此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认真抓好制度的执行,扎实推进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

为使整个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遵章循法,城区纪委监察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与财政等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农民及有关部门进行学习、座谈。要求各级认真按照上级的文件,如《广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抓好涉农资金政策宣传、资金申报、民主评议、社会公示、行政主管部门抽查审核、财政主管部门复核、资金拨付、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重要环节的落实,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旦违反了这些程序,就是违规、违纪,群众就可以投诉求决,就必须处公断直,取信于民。为加强监督管理提供查处依据,实现了涉农资金管理监督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切实解决涉农资金发放中的突出问题。

三、强化监管,确保做到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公开透明

(一)组织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纪委组织监察、财政、审计人员,对城区16个单位35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20*年以来所有项目资金、支农资金、工作经费及其它补贴等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采取“四查四看”:一查计划,看有无擅自改变计划,实施计划外项目,套取涉农资金问题;二查支出账目,看涉农资金是否严格实行报账制,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有无贪污、挪用、挤占及胡支乱花问题;三查项目审批及建设程序,看项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有无违规实施项目的问题;四查资金兑现,看应兑现给群众的政策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兑现到位,有无代领、克扣、抵扣问题。经检查,20*年投入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道路改造和人饮工程的资金2000多万元,没有发现问题;发放各类补贴1010万元,已全部发放落实到户。

(二)拓宽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一是在乡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群众的举报,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二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村民代表等人担任监督员,组织他们开展监督,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推行政务公开,把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扶贫项目审批、各类补贴和救灾救济钱物的发放等内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三)抓好定点监察。除了加强面上监督外,还在农林水利、畜牧水产、扶贫办、农机局、民政、计生等重点部门建立监察点,纪检监察部门除了重视群众举报外,还经常到监察点去“听、查、看、测、评”,对他们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工作职责、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进行处理。

四、严肃纪律,坚决查处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的违纪行为

涉农范文篇2

不顾旅途劳顿,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此,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激进专业

辖11个乡镇,县是全山区县。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缺乏,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校有教职工177人,1师资力量。目前。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确立课程科目。比方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严格依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局部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外乡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惯例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战略,3实习基地。近几年。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发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回乡守业,5社会环境。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生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逊色的管理才干,仅5年时间,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生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涉农范文篇3

**市地处**省东北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县级农业市,面积4557平方公里,总人口65.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农户口万户,总耕地面积13.7万公顷,是**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20年以来,我局在省、市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订单农业”合同的监管和服务作为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摸索出了一条“红盾护农、基地活农、订单帮农、合同富农”支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点经验。

一、领导重视明确思路夯实基础

20年,**工商局领导班子从发挥工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经过实地调研、科学论证,确定了深入开展帮扶“订单农业”、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帮扶“订单农业”,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与订单农户相互信任、互为依赖、实现双赢的长效工作机制。20**年**市工商局在**召开了订单农业合同现场会,推广了我局“订单农业”合同监管服务工作的做法;20**年省工商局在全省合同监管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我局“订单农业”合同监管工作经验;我局在今年3月份国家工商总局在长春召开的东北三省四市订单农业合同工作研讨会和6月份在烟台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研讨会上介绍了经验,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的充分肯定。

二、发挥工商职能全程服务“订单农业”

在帮扶“订单农业”工作中,我局制定了“三联系、二服务、一监督”的工作措施,即: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企业、联系农户;服务涉农企业、服务农户;监督企业和农户履约。同时,依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紧紧抓住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进行“产前指导、产中检查、产后监督”。

涉农范文篇4

一、粮食直接补贴

2003年,我省率先在全省范围推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对农民给予粮食直接补贴。随着形势变化发展,我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不断完善,补贴资金逐年增加。我省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9亿元,主要包括五部分资金:

1、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是指按照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计税面积、计税常产各占一定比例)为依据对农民发放的粮食直接补贴。这部分粮食直接补贴基本固定,总额约为8亿元。由于当初核定各地商品量不同,因此各地补贴标准也不相同。

2、承包国有农场和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根据国家要求,2004年,我省将承包国有农场和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纳入粮食直补范围。补贴依据为生产者实际种植小麦、稻谷的播种面积(不含复种面积),补贴面积在当年统计上报,补贴资金在下年随同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一同发放。承包国有农场土地粮食生产者的补贴标准按照当地农民粮食直接补贴标准核定,承包国有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的补贴标准按照全省平均水平每亩13.4元核定。

3、对种粮大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为鼓励种粮大户多种粮,我省对种植小麦、稻谷面积(不含复种面积)达100亩的种粮大户按照每亩10元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补贴面积在当年统计上报,补贴资金在下年随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一同发放。

4、对小麦良种良法示范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为扶持和鼓励农民种优质粮,大力推广小麦良种及其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实现增产又增收,2005年,根据有关专家建议,我省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建立了300万亩小麦良种良法核心示范区,并对示范区农户按照每亩8元标准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并取得了预期成效。2008年,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将增加到600万亩。

5、对稻谷良种良法示范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根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的成果和经验,2007年,我省又实施了“水稻提升行动”,建立了500万亩核心示范区,并对示范区农户按照每亩5元标准增加粮食直接补贴。

二、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

2006年,国家进行了石油价格改革,并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多次调高成品油价格。为弥补因油价上涨带动的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农民种粮成本的影响,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国家安排了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006年我省为9.8亿元,2007年大幅增加到16.5亿元。预计2008年还会有所增加。其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收取的特别基金。

三、水稻良种补贴

这是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中央财政对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实际面积给予补贴,2007年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为46509.8万元,其中早稻3792.7万元,中稻39848.3万元,双季晚稻2868.8万元。补贴标准: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7元。补贴方式:按照核实面积和补贴标准,省财政将补贴资金及时通过财政涉农补贴的“一卡通”支付到农户手中。

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省财政从2007年起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在全省14个水稻主产市的32个水稻重点县试点实施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政策。补贴对象:在选定的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内,对购买按合法程序推荐的良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的农户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照每亩水稻补贴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方式:根据农业部门验收后的供种清册,由财政部门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水稻良种良法示范农户。

五、小麦良种补贴

2007年,国家安排我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1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1.1亿元。补贴方式:由省农委和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公开招投投确定供种企业,按每亩统一供种10公斤,每公斤补贴1元,农民以比招标价格每公斤低1元的优惠价格购买良种,通过优惠价格购买良种得到补贴。示范县财政部门按照招标确定的供种量预拨70%的项目补贴资金给供种企业,其余30%由供种企业凭供种清册、销售发票原件和供种验收原件等到财政部门结算。

六、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用5年的时间在9个小麦主产市正式启动实施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主题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省财政为此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专项经费2900万元。补贴对象:在选定的300万亩核心示范区内,对实施良种良法示范农户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按每亩补贴8元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方式: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到小麦良种良法示范农户手中。

七、棉花良种补贴

国家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棉花良种补贴面积200万亩,补贴资金3000万元,每亩补贴15元。我省补贴项目具体落实在沿江和淮北优势棉区的9个棉花主产县(区)。补贴方式:实行省级政府采购供种,补贴面积范围内的棉农按优惠供种价格扣除国家补贴后的差价付款购买棉种。

八、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2007年我省共有64个项目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600万亩,按照新建和续建的不同补助标准(每个续建县安排50万元,每个新增县安排补贴资金100万元),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为4550万元,省级配套300万元。补贴对象:包括承担测土配方施肥任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依照配方加工配方肥的企业等。补贴内容:包括对测土、配方、配肥等环节给予的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

九、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补贴对象是符合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含国有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2007年我省争取中央的补贴资金是90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补贴标准:按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进行补贴(具体补贴机具种类、补贴标准根据每年制定的《年度农业机械补贴专项实施方案》)执行。补贴方式: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购机者购机时向供货方提交“中央购机补贴协议”,并按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机具差价款交款提货,供货方出具购机发票。供货方凭补贴协议和发票存根定期向省农机局提出结算申请,省农机局核实无误后,出具结算清单,并向省财政厅提出结算申请,省财政在接到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将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供货方。使用省财政补贴资金的,购机农民凭“省购机补贴协议”、发票和本人身份证,到市或县(市、区)财政局按“一卡通”方式领取补贴资金。

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通过对农民进行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用工量大的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并保证受训农民实现就业。补贴标准: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负担。2007年补助标准,中央和省财政按每人275元确定,市及县财政要求每人配套补助50元。补贴方式:培训补助资金使用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原则,主要以“打卡”、现金或培训券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也可以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补贴给培训机构。

十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国家从2001年开始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434万元(补偿面积为1685.85万亩)。省财政安排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4221万元,补偿面积804.66万亩。补偿对象: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支出。补偿标准:国家补偿标准为5元/亩。其中:直接补偿给林农的标准是4.75元/亩,用于公益林的抚育和保护;用于跨区域森林防火、林区道路维护的标准是0.25元/亩。补偿方式:资金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2007年直接补偿给林农的资金于2007年8月底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到林权所有者或林权经营者手中。

十二、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我省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2006年国家共安排我省退耕还林任务805万亩,其中:耕地造林330万亩,荒山造林475万亩。退耕还林包括坡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两块。坡耕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当年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原粮300斤(从2003年开始折现金210元),现金20元;坡耕地造林补助年限: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

十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

这项工作2005年开始启动。2007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安排资金5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600万元,省财政180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0万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排灌站等工程设施的修建、新建、续建与改造,对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机械作业费等给予补助,补助对象主要是农户、用水者协会或其他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或若干行政村。省财政安排的此项资金将与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本着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捆绑使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项目县。

十四、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

是指以村民组为基本单位,政府从财政扶贫资金里无偿提供一笔资金给村民组,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管理小组按照“民有、民管、民用,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在村民组内有偿周转使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办在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试点村民组由各试点县择优选择确定,提倡选择那些民风纯朴、偏远贫困、有自然资源条件或产业基础、农民发展意识强的村民组为“互助资金”试点单元。试点村互助资金规模由各县根据村民组规模大小确定,财政一般按户均1000元的规模设计无偿提供资金,村民配套资金的多少、“互助资金”借款的数额、利率、时间、用途、程序等由各试点村民组民主讨论确定形成制度,由全体成员共同执行。互助资金是以互助资金组织形式实施运行,单个的农民需加入互助资金组织,不能直接申办。

十五、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5年,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办、省农委制定了《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是各扶贫重点县在册贫困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人均500元;培训基地由各县公开招标或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中选定;培训时间、培训工种、收费标准由各县根据情况确定。2005—2006年省财政连续两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专项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2007年起,省不再安排专项培训资金,由各扶贫县从省分配下达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中自主安排。

十六、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政策

1、能繁母猪补贴。补贴对象:根据国务院“应补尽补、据实补贴”的要求,我省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2007每头能繁母猪补贴50元的标准,补贴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60%,省财政负担28%,市、县(市)财政负担12%。补贴方式:经张榜公示并经市、县(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实后,通过“一卡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农户(场)。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将提高到每头补贴100元,各级财政负担比例不变。

2、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保险模式:能繁母猪保险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经办保险机构:试点阶段,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作为全省能繁母猪保险的经办机构。保险范围:在全省范围内从事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存栏达30头以上,能够保证饲养质量的,可以直接投保;存栏未达到30头的,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或以乡、村为单位,以统保方式参加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统一为每头能繁母猪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财政补贴48元,养殖户(场)负担12元。各级财政对养殖户(场)投保能繁母猪保险的保费补贴实行分级、分比例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保费总额的50%,省财政负担21%,市、县财政共同负担9%。保费补贴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专户下拨县区财政。

十八、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我国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奖励扶助对象从60周岁起领取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中央标准)发放,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的另增发120元(我省另增)。

十九、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一项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惠民工程。

我省于2003年在肥西等10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止2007年底,我省共有81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试点。参合农民3593.5万人,覆盖农业人口4160.9万人,参合率85.8%。2007年筹资水平为人均50元,其中中央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县级财政补助5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2008年我省将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并将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人均100元,其中,中央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县级财政补助1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2008年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4486.9万人,覆盖农业人口5050.1万人,当年预计筹集新农合资金448690万元,其中政府资助资金达358952万元。

二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一项救助制度。农村低保的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用电、燃料等所需费用确定,并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农村低保实行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县(市、区)民政部门最后审批确认。

二十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农村居民中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涉农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涉农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涉农监测调查工作是中央宏观决策和农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事关“三农”工作的绩效评估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2015年涉农监测工作更是纳入对主要领导的直接考核。涉农监测调查包括生猪调出大县监测调查、产粮大县监测调查、贫困监测调查、退耕还林监测调查和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强化镇涉农监测调查工作,对稳定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争取上级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实现镇全面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涉农监测工作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一是成立镇涉农监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监测点所在村干部、监测调查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经发办,全面负责全镇涉农监测调查工作。二是各监测点确定专门的调查员和辅助调查员报镇涉农监测调查办公室备案,调查员、辅助调查员未经县涉农监测调查办公室同意不得随意变更。三是建立镇涉农监测调查工作定点帮扶制度,书记、镇长每年专题研究粮食及农民收入调查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工作2次以上,分管镇长到点访户每季度1次以上,乡镇统计站(经发办)人员每月到点检查指导工作1次以上,按要求推荐、管理,并指导好辅助调查员、调查户开展好工作。四是把涉农监测调查经费列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并确保在季度后1周内发放到位。

三、强化涉农监测工作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是搞好涉农监测工作的首要前提,关系到能否获得准确科学的监测数据。加强对每一位监测调查员和记账户的学习培训,确保人人都能独立完成调查任务,保障各涉农监测调查相关报表、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四、加快推进监测点产业扶持

加大对监测点的产业扶持,在涉农项目资金安排上重点向监测点倾斜。农技站专业技术人员要在产业培育、技术指导、科技推广等方面进行定点帮扶,确保满栽满插、不荒田荒地,切实稳定监测点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畜牧站要给予生猪监测点必要的养殖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养殖大户,鼓励户户养猪,确保监测工作有猪可数、有数可报。

涉农范文篇6

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情况

(一)2017年度秭归县涉农信贷评估工作整体情况。1.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2017年,秭归县正常经营的共有9家金融机构,其中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有2家,分别是秭归农商行和秭归兴福村镇银行。除了秭归兴福村镇银行成立不到4年,不符合参评条件以外,参加2017年度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共有8家金融机构,分别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农发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湖北银行,较上年增加了1家,其中湖北银行为首次参评。2.涉农信贷评估结果。2017年,秭归县域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总体情况良好。8家县域金融机构评估结果为:优秀类1家,良好类3家,勉励类2家,占比分别为12.5%、37.5%、25%和25%。8家参评金融机构中评分优秀的和勉励的机构占比较往年变动不大,中等的机构占比较往年有一定减少,而良好的机构占比较往年有所上升,显示出秭归县金融机构支农惠农能力在不断改善,涉农信贷评估成效较为明显。 (二)2017年度秭归县涉农信贷评估特点分析。1.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且增速在不断加快。2015年至2017年,秭归县涉农贷款余额在持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全县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有力支持了县域涉农经济体稳定快速发展。从总量上看,2015年与2017年相比,全部参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由38.83亿元增长到62.75亿元,提高了61.6%,年均增长20.53%;县域贷款余额由72.45亿元增长到98.5亿元,提高了35.96%,年均增长11.99%;涉农贷款余额占县域贷款余额由53.6%上升到63.71%,提高了10.11%。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由1.72亿元增长到2.58亿元,增长50%;农户贷款余额由11.27亿元增长到18.34亿元,增长62.73%;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由0亿元增长到0.0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由12.1亿元增长到18亿元,增长48.76%;只有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先升后降,由18.83亿元增长到21.52亿元又降到15.53亿元,降幅17.53%。对比2015年和2017年数据,涉农贷款的流向主要是农户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尤其是农户贷款余额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增加显著,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相比往年略有下降(见图1)。从增速上看,全部参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长稳定且呈现加快趋势,而且涉农贷款余额的年均增速要快于县域贷款余额的年均增速,说明全部贷款中流向涉农经济体的贷款呈增长态势。具体分析,受国家经济形势、金融监管政策和地方政府政策影响,以2016年为分水岭,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增速持续加快以外,农户贷款余额增速、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增速有所回落,呈现出先快后慢,甚至负增长的趋势,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增速则是先低后高,这与秭归县的整体经济形势也呈正相关关系(见图2)。2.涉农贷款风险有所下降但力度减弱。全县涉农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先升后降,由2015年的5995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9251万元,增幅54.31%,再降到2017年的6853万元,降幅25.93%,2017年涉农贷款不良贷款余额比2015年小幅上升,增幅为14.31%。3年里,全县涉农贷款不良贷款余额以2016年为分界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各银行金融机构由前期粗放经营到后期注重防控金融风险的转变,也表现出各金融机构开始注重对优质农户和“三农”小微企业的甄别和培育。然而,在当前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贷款主体的审核和挑选势必更加严格,贷款发放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更为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对三农以及农村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3.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日益丰富但动力不足。近年来,各金融机构为加强对农村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并有效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着力在创新支农信贷产品、担保方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工行的“纳税信用贷”和“农民工住房按揭”;农行的“扶贫惠农贷”、“扶贫直补贷”和“农家乐贷款”;建行的“裕农易贷”和“陇上新农贷”;农发行的“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收购贷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建设贷”、“返乡下乡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贷”、“新产业与新业态信贷通”、“新型经营主体创业贷”和“返乡下乡企业贷”;邮政储蓄银行的“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易贷)”;农商行分别对涉农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为农户和涉农经济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择。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比较典型的做法是以“助农(惠农)取款点”、“金融精准扶贫联系点”、“银行+担保”、“银行+供销社”等模式为重点,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但从整体上看,由于经营重点不同,国有五大行的涉农贷款余额占比有所下降,对涉农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涉农信贷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所有银行机构使用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及其权重是完全统一的,但由于不同银行机构的业务重点、市场定位、经营模式和风险防控模式不同,尤其是工农中建这些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与本地的农商行、村镇银行业务侧重点有显著差异,导致评估结果可比性不强,未能真正反映评估对象的涉农信贷重点、方向、风险及成效,也未能真正体现涉农经济主体的实际信贷成本、经营概况和实际效果,从而降低了评估结果作为上级行调整涉农信贷政策的参考价值。(二)评估数据报送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定量评估数据主要来源于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定性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于自评问卷,包括涉农信贷政策实施情况、涉农信贷制度建设情况、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以及涉农信贷业务的奖惩情况等大量佐证资料需要金融机构主动按时报送。但在具体评估过程中,这些报送资料缺乏有效的核验手段,对不按要求自评、材料弄虚作假的金融机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制约,致使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三)缺乏现场评估的依据。目前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主要采取的是非现场形式,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结合定量指标数据和金融机构主动报送的定性指标数据,通过人民银行开发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信息管理系统与人工计算双重途径进行评估,缺乏现场评估这种能够随时查阅评估对象相关资料的方式。同时,相关政策文件中也没有对现场评估这种方式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导致对现场评估这种方式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大。(四)评估结果运用无明确操作细则。目前涉农评估结果被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勉励四档,然而对评估结果运用方面的规定则较为宽泛,对不同档次金融机构的奖惩不够明确,且缺乏具体、详细的执行标准,致使评估结果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例如,对于如何将评估结果与金融机构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银行间市场业务准入管理相结合,目前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五)评估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而基层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和分析手段相比较涉农评估工作的要求还略有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涉农信贷评估工作的计划、安排、评估、反馈、改善是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涉农信贷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由于部分定性指标判断标准不具体,容易受到上级行乃至政府相关部门潜移默化的“窗口指导”,建议今后的评估工作尽可能量化评估目标及要求,增强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明确评估工作的执行责任和监管责任,完善评估工作的的反馈机制,不断提升评估工作的系统性。(二)进一步完善涉农信贷评估指标体系。目前涉农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块,但这些指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缺乏针对性,而且指标体系还存在完善的空间。建议今后按照政策性金融机构、全国性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型银行、城商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个层次,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赋予差别化的权重或者制定多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更客观地评价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政策落实情况,提高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建立包括银行风控水平、涉农经济体信贷成效、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在内的综合考核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更加自觉主动地优化信贷结构。(三)明确现场评估相关权限。建议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增加现场评估这种评估方式,探索开展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现场评估和非现场评估的“三结合”办法,强化评估小组及成员、县支行主管行领导及信贷股长、各参评金融机构等“三层次”方式,进一步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制定现场评估的流程办法,不断提高现场评估的规范化水平。(四)完善评估结果运用细则。通过制定详细的评估结果运用细则,明确相关激励约束政策的适用标准和程序,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效用、警示作用、考核激励效能等“三方面”成果,合理引导金融机构的预期。对于不严格执行涉农信贷政策或不按规定提供评估材料的机构,建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处罚细则。(五)加大评估工作的培训力度。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是一项比较专业的业务,建议今后加大培训力度,对涉农信贷评估工作所需要具备和掌握的相关政策、评估方法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人民银行涉农信贷评估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德惠市支行课题组.从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结果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经济存在的问题[J].吉林金融研究,2017(12):52-54.

[2]袁成杰.涉农信贷导向效果评估工作问题探析——以玉田县为例[J].河北金融,2015(11):52-53.

[3]刘福军.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实践—以黑龙江省为例[J].金融会计,2014(7):70-73.

[4]谢峻峰.对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86-88.

涉农范文篇7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技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涉农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推进订单农业发展,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中央1号文件和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以饱满的工作激情,热心帮农、真心护农,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订单农业(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以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有利于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合同行政监督职能,把推进订单农业发展作为当前促进农产品流通、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不断创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合同帮农机制,以涉农合同帮扶为抓手,通过订单助农、订单兴农、订单富农,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入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户和有关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有关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一是加大合同法律知识宣传力度,要采取以案说法、招贴漫画等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合同意识和证据意识,引导农民在农资、农产品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使农民掌握签订合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二是认真总结当地农业订单和农资维权中好的典型,让涉农企业和受益农户现身说法,宣传发展农业订单和依法维权对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打消农民的顾虑,增强农民的信心。三是开展诚信宣传,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角度,突出宣传诚信履约对涉农企业和农民所带来的近期收益和远期利益。四是及时总结归纳农业订单和农资购销合同中常见的欺诈行为和霸王条款,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向农民公示、宣传,提示农民注意识别和防范。

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各地要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检查指导,重点检查涉农企业制定的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是否公平合理,是否含有损害或者可能损害农户合法利益的格式条款。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责令涉农企业予以改正。必要时,帮助涉农企业完善合同条款内容。

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根据当地农产品的种类和特点,制定本地统一适用的合同文本;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统一的合同示范文本,在本辖区范围内进行推广。各地要以合同示范文本为纽带,在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适合农产品价格浮动特点的利益互惠机制。目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范合同的主体,对不具备主体资格的,要帮助其规范完善。二是完善合同中农产品的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品种、质量标准、数量、价格、交货方式(收购时间、地点、方式)等条款内容,明确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权利、义务。特别是关于价格的条款,要体现互惠原则,如最低保护价+浮动价格、最低保护价+二次利润分配等。三是引导涉农企业把对农户的承诺及各项服务措施,全部纳入合同之中。

各地制定的合同示范文本,既要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易操作、易履行、易监管,同时又要突出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四、积极在农村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引导当事人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涉农合同特别是农业订单,是农村信用经济的基础。涉农合同的履约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在农村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监管,在农村推动良好信用观念形成和帮农、护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按照《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工商市字[2**]16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在严格把握“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涉农企业的特点,细化制定涉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的标准,加强对“守合同重信用”涉农企业的监督指导。在公示活动中,要根据本地情况,在严格掌握标准的基础上,扩大涉农企业的比例。各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指导县、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试点工作。县、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参照《通知》中“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标准,制定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守合同重信用”农户标准。要通过开展“守合同重信用”农户的公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诚信意识和履约意识,提高订单的履约率,以诚信赢收益,推动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对合同订单和涉农合同的监管,及时调解合同纠纷,严厉打击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一是加强农业订单履行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重点监管合同条款是否齐全,条款内容是否公平合理,合同签订是否规范,合同履约是否及时。对显失公平的合同,及时责令涉农企业予以改正,防范风险。二是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中发生的纠纷和争议,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调解不成的,建议当事人及时通过仲裁或者诉讼予以解决。三是对利用订单或者农资购销合同损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欺诈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四是公开曝光一批典型的涉农欺诈案件,并采取案例点评等形式,揭露欺诈案件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向社会公示,以震慑违法分子,教育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民。

六、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对订单农业和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分类指导

涉农范文篇9

关键词:涉农项目资金;财会监督;会计监督;财政监督

对涉农项目资金开展财会监督是保障党和国家惠民惠农政策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举措。2020年1月13日,在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将财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一并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会监督工作在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新定位、新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今后财会监督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涉农项目资金开展财会监督提出个人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一、涉农项目资金财会监督的主体

明确财会监督主体是强化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的前提。从现行法律法规所赋予职责职权看,实施财会监督的主体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监督和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但是财会监督不能等同于财政监督,财会监督包含面更广,它们有各自的不同点和不同作用。(一)单位会计监督。《会计法》明确了会计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一是从经济往来现象看。凡是涉及到资源配置的地方,就需要会计核算,无论是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公共资源,都不例外。那么对涉农项目的监督职能自然应由单位财会部门来实施基层监督,这种监督是对涉农项目事前规划、设计、预算、评审、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项目前期参与式监督,事中项目建设、票据审核、拨款、成本管理、项目结算、财务决算、项目移交等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过程式监督。这一监督也是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可以增强单位财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其熟悉单位管理现状、合理调配资金、落实成本核算、费用监督、资产管理、税(费)率变化的长处,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绩效管理的机制下,项目绩效评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离开了单位财会人员组织或参与,绩效评价是很难开展的。二是从在管理现状看。权力运行集中体现在对资金、资产、资源等的管理和使用,这些行为都要通过财务成果来表现。因此,单位会计监督也必须成为财会监督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单位会计监督既是一种内部监督或者是基层监督,也是一种社会监督,为规范项目管理增加一道“防火墙”,能够改变过去财会边缘化、工程腐败化的现象。有了这种监督,就能从源头上杜绝许多违规行为,为市场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坚实的防护基础。(二)实施财政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作为会计主管部门,财政监督需要切实运用好预算监督和会计监督两大基础工具,对单位财务成果实施再监督,但财政监督是事后监督,是对财政规定、会计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专业性的监督。一方面,涉农项目资金是政府公共资源配置亦即分配的结果,需要单位财务行为来反映,以体现公共政策和政府活动落实的具体结果。公共资源配置属于稀缺资源事关公众利益,并与公共权力行使直接关联,因此,财政监督从表象来看是针对“财”,实质上是针对“权”,通过财政监督,保证党的惠民惠农政策有效落实,财政资金发挥效益,体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财政是经济社会的综合反映,没有真实、完整和准确的单位财务成果,政府对经济社会的认识和决策就会丧失前提,财经纪律和法规也就会形同虚设,社会公平正义也就无从谈起。财政监督对反映单位财务成果、会计信息质量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就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可见,会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尽管有各自不同特点,但二者在监督对象上是共同的,监督目的上是一致的,构成了财会监督统一体。

二、会计监督是涉农项目资金财会监督重要形式

会计是通过核算和监督来反映经济活动信息。对涉农项目开展财会监督,无论是从法律赋予的职责,还是现实管理需要看,会计监督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应当成为财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以保障国家财经纪律、财会法规有效落实。(一)法律定位。《会计法》赋予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会计的核算职能是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审查特定主体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主要是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检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特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实现预算目标。涉农资金是有具体专项用途的,既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注重资金使用绩效,有必要对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监督,对涉农项目资金实施会计监督责无旁贷。(二)资金适用范围。涉农项目资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危房改造资金对涉农个人补助或补贴类资金,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农业生产发展类资金,退耕还林、农业生态治理保护等生态建设资金类等。适用范围广、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群众关注度高,资金使用效益社会影响大,加强惠民资金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监督十分必要。(三)实际管理情况。一是项目管理从项目设计、预算评审、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实施、资金拨付、竣工验收有其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会计监督应是这些程序中的重要一环,预算编制、税费变动、材料费、人工费、工程机械费等是项目成本的内容,如果会计监督与项目实施两张皮,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发生;二是目前涉农项目多数是财政报账制,资金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各负其责,资金管理部门只能对报账资料的完整性负责,而对合法性和合理性就很难把握,形成了财政想管没有能力管,项目实施单位财会部门想管而管不了,发挥不了就地就近监管的作用;三是审计、监察监督是一种很好的监管方式,但是这些监督属于事后监督,形成不了事中监管态势,容易形成“监管盲角”;四是近几年各级对财会监督过多的强调的是财政监督,而对会计监督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导致许多单位财会人员对管理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参与其中,会计监督职责没能有效发挥,财会监督“合力”没有形成。

三、如何开展涉农项目资金财会监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财会监督也要与时俱进,要从此前相对单一的财政监督领域向联合性监督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评审招投标程序性监督、事中支出审核决算合规性监督、事后效益评价绩效性全程管理监督转变。(一)注重提高综合素质。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政治和政策理论学习,切实增强财会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组织各级各类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社会支持财会监督的局面;二是加强财会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开展《会计法》和《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学习培训,加强对各类财政规定、会计制度的学习,增强依法理财、依法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通过网上培训、现场教学、岗位交流等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四是落实好《会计法》,健全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提高财会人员的社会地位,对坚持原则的财会人员给予保护表彰,切实维护财会人员的权益。(二)理清财会监督重点对涉农项目资金财会监督需。要关注的重点有,一是在立项方面主要有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决策不规范,没有建立“三重一大”民主决策机制,项目立项不科学等;二是在项目前期方面主要有预算评审不及时,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到位,工程招投标不规范等;三是在项目建设管理方面主要是合同意识不强,预算管理不到位,项目变更未按程序审批,项目超预算,追加预算指标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政策落实不到位,税费变化没有及时变更,工程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导致项目质量存在瑕疵等;四是在项目验收管护方面主要表现是工程验收不严谨,项目以结算代替决算,后期管护流于形式,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五是在资金使用方面表现是现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往来款长期挂账,违规管理使用项目管理费,违规管理使用工程前期工作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这些问题贯穿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全过程,需要会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协力发挥作用。(三)为财会监督提供制度保障。财会监督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一种专业的、全过程的监督,构成了“监督链”中的一环。这一监督需要有强力的制度来保障,需要从监督主体、对象、程序、问题处理、数据共享等方面来规范,需要明确基层会计监督与财政专职监督的区别与联系,理顺两类不同监督形式的关系,注重两类监督的各自作用,不能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引导基层会计发挥监督前哨作用,以提高专业化财会监督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

参考文献:

涉农范文篇10

(一)前期规划重视不够,影响项目申报成功效率。一般要争取到涉农项目的前提,首先是要进入上级规划。如农村河道治理、排涝、抗旱水源等单项规划提前2-5年申报,但部分镇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储备项目,也没有集体研究,多由工作员草草上报,常出现漏报、错报,导致项目规划不深、不全、不科学,影响规划申报的成功率,进而直接影响后续项目的争取。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上级下达规划编制任务时,要求上报就只有几天时间,时间非常紧。主观上是缺乏规划延续性,前期工作做得不够。部分镇的领导变动频繁,现任领导只办眼前见效益的事,不顾长远规划,不储备项目;有的认为前期工作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怕万一上级没有批准,造成浪费。

(二)项目整合协调困难,涉农资金聚集效益不高。尽管我县出台了涉农项目整合管理办法,但主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整体协调不够,以部门利益优先,有时因时间紧迫存在项目上报后才向县分管领导汇报情况,使资金分配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并未有效整合。农业、农综、国土、水利等涉农建设项目在规划时没得到相应整合,导致在项目实施时,只是简单的集中投入,出现重复建设,没有充分发挥项目效益。比如新增1000亿斤粮食能力、小型农田、农村公路、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等建设项目都涉及修建农村公路,但是在项目村实施时,仅按某类项目的标准规划设计,没有进行实质整合,结果修建出来的通村公路基本是3-3.5米宽,路面厚度不够,通行力、承重力差,不利于项目村的长远发展。

(三)无视招标投标法规,规避招标时有发生。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公路建设中,有的镇政府借有农民出资,就肢解工程,将路基工程与路面工程分开实施,路基部分不通过招标方式确定施工队伍;只对路面工程的结构层(水泥稳定碎石层、水泥混凝土面层)进行公开招标,结果一条公路由两个施工企业承建,工程质量责任很难划清。再如有的涉农项目,借采用民办公助不招标为由规避招标,但是这部分项目农民根本不愿出资,更没有投劳,工程建设内容大大缩水,工程中使用的资金全部是财政资金,没有对工程预算进行财政评审,就由镇、村采用所谓的竞争性谈判确定承包人。又如有的镇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时,化整为零,将几百万的项目划为若干个几十万的项目开展竞争性谈判,且中标单位基本为一家。

(四)建设各方履职缺位,项目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1、设计单位不到位,工程变更超投资。有的勘察设计单位没有全面踏勘现场,对现场掌握不够,加之部分项目要求完工时间紧,导致设计阶段时间有限,造成初步设计深度不够、施工图设计质量不高,如东线二期供水工程存在一套设计图纸中有多处错、漏、缺项等问题,也没有及时修改完善,导致施工过程中不断变更调整。有的设计单位的人员水平有限,只设计项目本身,没考虑项目周边实际情况。如堤防建设设计时只考虑防洪,没综合考虑场镇建设、环境打造等因素,在实施时变更较多,导致增加工程投资。

2、监理单位不到位,“三控两管”形同虚设。监理单位主要职责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但目前涉农项目监理履职缺位严重,主要表现一是项目总监不到位。中标单位的总监工程师应驻项目地监理,并实行押证监理,但有的总监1人监理多个项目,也有的总监从未到过项目地,存在转包现象。二是监理人员到位差。投标文件中承诺到现场的监理人员7、8个,实际到项目现场却只有1-2个,到位的监理人员存在专业不对口,甚至有的没有监理资格。如2013年在玄滩镇实施的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长期只有1人,且更换了3次。三是现场监理人员不负责。现场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监理过程中不负责,发现问题且处理问题能力差,经常是业主没有发现问题,监理就装聋作哑,还常站在施工企业角度考虑问题。

3、施工单位不到位,违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工程转包较为常见。在涉农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挂靠投标屡禁不止,经常是“企业出牌子,私人老板出钱,农民工干活”。尽管企业投标时派建造师出场开标,但中标后,就基本看不到投标文件承诺的建造师到项目现场。有的项目实际到场的管理人员,没有一个是投标文件承诺的人员。部分项目仅有1-2个管理人员,将工程全部按段、分类别交由“小包工头”承建,违法分包、转包行为较为普遍。二是隐蔽工程签证很不规范。表现之一签证要素不齐全,有的隐蔽工程签证缺少一方甚至两方的签字,有的只有公章无相关人员签字,还有的签字人员无单位授权和资质。表现之二签证时间滞后。有的施工单位在项目完工后才将隐蔽工程签证提报,项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仅凭事后回忆搞突击签字。表现之三签证的工程量不完整,有的施工单位只提报增加的部分,对于减少则只字不提。表现之四签证内容与实际不符。施工单位往往借助签证隐蔽性高、难以求证的特点,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如将隐蔽工程中的条石换成片石。三是工程质量不高。有的企业认为涉农项目质量差点,也出不了大的安全事故,大不了在质量缺陷责任期内重新作,因此对施工质量就更不重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如用不合格的管件代替优质管件,用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等。四是施工组织不力。有的施工企业进场,仅有少数工人施工,干干停停,投标文件承诺的机械设备不到场,未见到紧张有序和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导致工期延误,甚至影响项目区的农业生产。

4、建设单位不到位,项目内控管理不力。建设单位履职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办事拖拉效能低下。立项、投资文件下达后,编制初设、实施方案、施工图、预算用时经常达几个月,影响项目的推进。约80%的涉农建设项目不按竣工后3个月送审计的规定,竣工验收1-2年后才送审计,审计时项目已局部破坏、甚至又在项目区实施了新项目,项目交叉,造成审计复核难度大,准确性差。二是不重视项目建设程序。有的建设单位认为涉农项目对环境影响小,就不办环评相关手续;有的项目中标企业没有按招标文件缴纳履约保证金,建设单位就与施工企业签定了施工合同;有的项目存在施工企业先进场,后补签施工合同;有的建设单位不办理施工许可证,直接同意施工企业进场。有的建设单位对工程变更政策不熟悉,直接同意工程变更,导致工程进入审计环节时,才申报工程变更。有的项目在建设之初或建设过程中擅自调整建设规划,改变实施方案,项目区内将A地内容调整为B地实施,或超过项目区实施,还有的甚至改变建设内容,本该安PE管改为异地修路,本该建囤水田的改为建山坪塘等。三是纵容工程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有的业主不对中标企业的人员实施押证施工,听任中标企业更换项目班子中的人员,对不是投标文件承诺的人员到现场参与管理项目,不进行制止,也不报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这也是造成工程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投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四是现场代表监管乏力。有的项目现场代表人数过少,现场代表不能保证全面监管项目现场,自身对工程技术又不太懂,过分相信监理人员,对施工企业提出来的工程变更、隐蔽工程都认可,提不出反对意见;现场签收工程量基本没有核减,更有甚者将其他已实施的工程计入本次项目,伙同施工单位冒领工程款;对施工方造成的延误工期,也不按违约处理。在竣工验收时,施工方的竣工相关资料没有收集齐全,就组织并同意了验收。在结算送审计部门审核前,不督促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后,按合同要求编制和上报结算,不认真做好审查核对工作,直接交给审计部门审核。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主体不明。有的建设单位没有建立业主单位第一责任人制度,认为项目各个环节都有部门在监管,应由相关部门负责,缺乏“谁建设、谁负责”的意识。

(五)职能部门监管缺位,分段监管不能形成合力。涉农项目的管理部门有发改、财政、审计、纪检及项目主管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多头监管或各管一段的现象,部门责权划分不明确,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注重项目争取、资金安排,对项目具体实施完全交给镇政府,导致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工作缺位,根本没有跑完项目区,对项目建设内容、子项目的地理位置等不清楚,没有全面掌握项目情况,这是造成部分镇能够虚报项目,套取项目专项资金的原因之一。

(六)配套资金不到位,工程内容存在弄虚作假。一是虚列农民自筹资金支出。民办公助项目除修建通村水泥路时部分村民愿意自筹资金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民根本不愿意自筹资金。为完成这类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在实施项目时,均是在农业局领取由省财政厅监制的农民筹资筹劳专用收据,按照项目完成后决算的数据补填收据,并由村民委员会制作村民筹资筹劳花名册找农户签字来作为入账的依据,实际上农民筹资筹劳部分都是虚的,这为我县民办公助项目的实施埋下了很大的风险。二是乡镇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乡镇为了争取项目资金,必须承诺配套资金,但实际上又拿不出钱来配套,就只有在项目工程数量、质量和与施工方签订合同的价格上做手脚,特别是在一些隐蔽性工程上更为明显。也有的利用项目整合之机,用已实施的水利项目,冒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套取国家资金。

(七)后期管护缺落实,工程效益发挥不理想。涉农项目后期管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县、镇两级财力又无力匹配管护资金,加之镇村社“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涉农设施一般建成验收后便顺其自然,效益发挥较差。产生的原因一是产权归属不明晰。目前,多数涉农工程项目只是在项目实施方案中提及工程建成后产权归属问题,但在建成后未落实。二是管护机制不健全。项目后期管护虽然已逐渐纳入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但项目实施单位大都粗糙编制管护措施或管护制度,并未具体落实,导致部分项目工程管护出现“空位”现象。

二、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项目规划,做好项目储备。一是各部门要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根据本行业发展实际和需求超前谋划项目工作思路,编制专门的中长期发展项目建设规划,突出规划先行的理念,提前介入,争取规划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避免项目争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进全县项目建设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县财政及各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适当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全力支持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村公路、河道防洪等有条件的涉农项目均应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对筛选确定争取的项目,以高质量的项目前期工作为基础,再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切实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逐步形成储备一批、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项目运行机制。

(二)完善资金整合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采取以县为主、以规划为核心、以预算编制为源头的方式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制定方案、统一资金对接,由县财政制订完善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中介机构管理,服务涉农项目发展。为防止勘察、设计单位因勘察、设计遗漏等原因导致造价,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扣留合同金额的30%作为履职保证金,建设单位根据其具体履职情况在项目竣工验收后予以考核支付,若对项目投资影响较大的,将勘察、设计单位列入“禁入名单”。凡购买造价、咨询、财政评审中介、工程质量检测、环境影响评价等中介服务,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服务过程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严格执行“四制”,加强涉农工程建设管理

1、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根据“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项目法人必须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实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应当视同项目法人。推行与项目法人代表人签定《项目法人责任书》,项目法人代表人应依其职责对本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建设单位主要领导是项目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整个项目的廉政工作负总责。

2、严格招标投标制。凡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必须招标项目,应当公开招标。对违反规定不招标的,必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特别要杜绝“只公助、不民办”项目的不财评、不招标行为。

3、严格合同管理制。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必须实行合同制。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加强对中标人履约情况的跟踪、考核,对不能够履约的中标人,应当严格按照合同追究其违约责任。

4、严格质量监理制。监理人员应持证上岗,按监理职责履行义务。县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要建立完善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的相关规定,强化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不认真履行职责或与施工企业(中标人)串通虚报工程量的监理机构和监理人员。

(五)规范工程签证行为,严格竣工验收报审。一般现场签证均由建设单位管理人员(或监理公司的监理人员)负责,要求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整个基建管理程序以及各项费用的划分原则,把握住哪些属于现场签证的范围;哪些已经包含在施工图预算或设计变更预算中,不属于现场签证范围。其次,遵循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现场跟踪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签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堵塞管理上的漏洞。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并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报有关部门备案。建设单位按规定在项目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编制完成结(决)算后,报审计部门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在竣工决算未获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

(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严格责任追究机制。项目建设单位是资金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有项目资金要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做好各项财产物资采购的原始登记,并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表。项目建设单位按程序和合同约定分别向财政部门申请拨付建设资金,财政部门按“计量支付原则”拨付工程进度款。计量支付应采用委托跟踪审计机构审核或监理及建设单位现场管理工程人员审核的有效数据及相关配套资料确定。严肃财经纪律,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涉农资金管理列为党委、政府、部门年度农村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贪污、截留、挪用、违规列支涉农资金和对涉农资金管理不力等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

(七)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根据各涉农工程项目不同特点,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制定完善项目后续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通过安排专项资金、一事一议集资、承包租金等多渠道筹资,落实管护资金,用于项目后期维修、维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对涉农建设项目建后管护设置效益巩固奖,促进项目的建后管理。

(八)建立后评价制度,全面评价项目效益。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对重大涉农投资项目在交付使用三个月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论报告县政府。对涉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与以后的各镇项目申报挂钩。全面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比项目可行性论证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营的差距,全面总结项目投资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改进以后项目决策、管理及监督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