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补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9:27:17

涉农补贴

涉农补贴范文篇1

一、粮食直接补贴

2003年,我省率先在全省范围推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对农民给予粮食直接补贴。随着形势变化发展,我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不断完善,补贴资金逐年增加。我省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由2003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9亿元,主要包括五部分资金:

1、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是指按照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计税面积、计税常产各占一定比例)为依据对农民发放的粮食直接补贴。这部分粮食直接补贴基本固定,总额约为8亿元。由于当初核定各地商品量不同,因此各地补贴标准也不相同。

2、承包国有农场和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根据国家要求,2004年,我省将承包国有农场和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纳入粮食直补范围。补贴依据为生产者实际种植小麦、稻谷的播种面积(不含复种面积),补贴面积在当年统计上报,补贴资金在下年随同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一同发放。承包国有农场土地粮食生产者的补贴标准按照当地农民粮食直接补贴标准核定,承包国有农垦企业土地粮食生产者的补贴标准按照全省平均水平每亩13.4元核定。

3、对种粮大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为鼓励种粮大户多种粮,我省对种植小麦、稻谷面积(不含复种面积)达100亩的种粮大户按照每亩10元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补贴面积在当年统计上报,补贴资金在下年随对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一同发放。

4、对小麦良种良法示范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为扶持和鼓励农民种优质粮,大力推广小麦良种及其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实现增产又增收,2005年,根据有关专家建议,我省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计划,建立了300万亩小麦良种良法核心示范区,并对示范区农户按照每亩8元标准增加粮食直接补贴,并取得了预期成效。2008年,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将增加到600万亩。

5、对稻谷良种良法示范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根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的成果和经验,2007年,我省又实施了“水稻提升行动”,建立了500万亩核心示范区,并对示范区农户按照每亩5元标准增加粮食直接补贴。

二、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

2006年,国家进行了石油价格改革,并根据国际原油价格多次调高成品油价格。为弥补因油价上涨带动的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上涨对种粮农民种粮成本的影响,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国家安排了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006年我省为9.8亿元,2007年大幅增加到16.5亿元。预计2008年还会有所增加。其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从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企业收取的特别基金。

三、水稻良种补贴

这是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中央财政对以计税耕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实际面积给予补贴,2007年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为46509.8万元,其中早稻3792.7万元,中稻39848.3万元,双季晚稻2868.8万元。补贴标准:早稻每亩补贴10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双季晚稻每亩补贴7元。补贴方式:按照核实面积和补贴标准,省财政将补贴资金及时通过财政涉农补贴的“一卡通”支付到农户手中。

四、水稻产业提升行动

省财政从2007年起安排专项经费3000万元在全省14个水稻主产市的32个水稻重点县试点实施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政策。补贴对象:在选定的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内,对购买按合法程序推荐的良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的农户进行补贴。补贴标准:按照每亩水稻补贴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方式:根据农业部门验收后的供种清册,由财政部门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水稻良种良法示范农户。

五、小麦良种补贴

2007年,国家安排我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11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1.1亿元。补贴方式:由省农委和省财政厅统一组织公开招投投确定供种企业,按每亩统一供种10公斤,每公斤补贴1元,农民以比招标价格每公斤低1元的优惠价格购买良种,通过优惠价格购买良种得到补贴。示范县财政部门按照招标确定的供种量预拨70%的项目补贴资金给供种企业,其余30%由供种企业凭供种清册、销售发票原件和供种验收原件等到财政部门结算。

六、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用5年的时间在9个小麦主产市正式启动实施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主题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省财政为此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专项经费2900万元。补贴对象:在选定的300万亩核心示范区内,对实施良种良法示范农户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按每亩补贴8元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方式:通过涉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到小麦良种良法示范农户手中。

七、棉花良种补贴

国家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棉花良种补贴面积200万亩,补贴资金3000万元,每亩补贴15元。我省补贴项目具体落实在沿江和淮北优势棉区的9个棉花主产县(区)。补贴方式:实行省级政府采购供种,补贴面积范围内的棉农按优惠供种价格扣除国家补贴后的差价付款购买棉种。

八、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2007年我省共有64个项目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600万亩,按照新建和续建的不同补助标准(每个续建县安排50万元,每个新增县安排补贴资金100万元),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为4550万元,省级配套300万元。补贴对象:包括承担测土配方施肥任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依照配方加工配方肥的企业等。补贴内容:包括对测土、配方、配肥等环节给予的补贴以及项目管理费。

九、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补贴对象是符合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含国有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2007年我省争取中央的补贴资金是90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补贴标准:按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原则上不超过3万元进行补贴(具体补贴机具种类、补贴标准根据每年制定的《年度农业机械补贴专项实施方案》)执行。补贴方式: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购机者购机时向供货方提交“中央购机补贴协议”,并按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机具差价款交款提货,供货方出具购机发票。供货方凭补贴协议和发票存根定期向省农机局提出结算申请,省农机局核实无误后,出具结算清单,并向省财政厅提出结算申请,省财政在接到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将补贴资金直接支付给供货方。使用省财政补贴资金的,购机农民凭“省购机补贴协议”、发票和本人身份证,到市或县(市、区)财政局按“一卡通”方式领取补贴资金。

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根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通过对农民进行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用工量大的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并保证受训农民实现就业。补贴标准: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负担。2007年补助标准,中央和省财政按每人275元确定,市及县财政要求每人配套补助50元。补贴方式:培训补助资金使用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原则,主要以“打卡”、现金或培训券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也可以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补贴给培训机构。

十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国家从2001年开始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434万元(补偿面积为1685.85万亩)。省财政安排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4221万元,补偿面积804.66万亩。补偿对象: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支出。补偿标准:国家补偿标准为5元/亩。其中:直接补偿给林农的标准是4.75元/亩,用于公益林的抚育和保护;用于跨区域森林防火、林区道路维护的标准是0.25元/亩。补偿方式:资金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2007年直接补偿给林农的资金于2007年8月底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到林权所有者或林权经营者手中。

十二、退耕还林工程补助

我省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2006年国家共安排我省退耕还林任务805万亩,其中:耕地造林330万亩,荒山造林475万亩。退耕还林包括坡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两块。坡耕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当年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原粮300斤(从2003年开始折现金210元),现金20元;坡耕地造林补助年限: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

十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民办公助”

这项工作2005年开始启动。2007年,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共安排资金5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3600万元,省财政180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0万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小型水源、渠道、机电排灌站等工程设施的修建、新建、续建与改造,对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机械作业费等给予补助,补助对象主要是农户、用水者协会或其他农民合作组织、村组集体或若干行政村。省财政安排的此项资金将与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本着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捆绑使用。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项目县。

十四、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

是指以村民组为基本单位,政府从财政扶贫资金里无偿提供一笔资金给村民组,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管理小组按照“民有、民管、民用,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在村民组内有偿周转使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办在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试点村民组由各试点县择优选择确定,提倡选择那些民风纯朴、偏远贫困、有自然资源条件或产业基础、农民发展意识强的村民组为“互助资金”试点单元。试点村互助资金规模由各县根据村民组规模大小确定,财政一般按户均1000元的规模设计无偿提供资金,村民配套资金的多少、“互助资金”借款的数额、利率、时间、用途、程序等由各试点村民组民主讨论确定形成制度,由全体成员共同执行。互助资金是以互助资金组织形式实施运行,单个的农民需加入互助资金组织,不能直接申办。

十五、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5年,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办、省农委制定了《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在全省30个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面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象是各扶贫重点县在册贫困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人均500元;培训基地由各县公开招标或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中选定;培训时间、培训工种、收费标准由各县根据情况确定。2005—2006年省财政连续两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专项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2007年起,省不再安排专项培训资金,由各扶贫县从省分配下达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中自主安排。

十六、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政策

1、能繁母猪补贴。补贴对象:根据国务院“应补尽补、据实补贴”的要求,我省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2007每头能繁母猪补贴50元的标准,补贴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60%,省财政负担28%,市、县(市)财政负担12%。补贴方式:经张榜公示并经市、县(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实后,通过“一卡通”将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农户(场)。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将提高到每头补贴100元,各级财政负担比例不变。

2、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保险模式:能繁母猪保险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经办保险机构:试点阶段,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作为全省能繁母猪保险的经办机构。保险范围:在全省范围内从事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存栏达30头以上,能够保证饲养质量的,可以直接投保;存栏未达到30头的,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或以乡、村为单位,以统保方式参加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保险金额统一为每头能繁母猪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其中财政补贴48元,养殖户(场)负担12元。各级财政对养殖户(场)投保能繁母猪保险的保费补贴实行分级、分比例负担。其中,中央财政负担保费总额的50%,省财政负担21%,市、县财政共同负担9%。保费补贴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专户下拨县区财政。

十八、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我国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奖励扶助对象从60周岁起领取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金按每人每年600元标准(中央标准)发放,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的另增发120元(我省另增)。

十九、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一项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惠民工程。

我省于2003年在肥西等10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止2007年底,我省共有81个县(市、区)开展新农合试点。参合农民3593.5万人,覆盖农业人口4160.9万人,参合率85.8%。2007年筹资水平为人均50元,其中中央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县级财政补助5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2008年我省将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并将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人均100元,其中,中央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县级财政补助1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2008年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4486.9万人,覆盖农业人口5050.1万人,当年预计筹集新农合资金448690万元,其中政府资助资金达358952万元。

二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贫困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一项救助制度。农村低保的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适当考虑用电、燃料等所需费用确定,并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和审批程序:农村低保实行个人申请、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初审、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县(市、区)民政部门最后审批确认。

二十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农村居民中的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涉农补贴范文篇2

一、涉农补贴发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村干部冒领涉农补贴资金的现象

由于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政策和法制观念淡薄,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部分地区出现了村干部假借各种名义骗收农户“一折通”存折,冒领补贴资金扣收“一事一议”筹资、水费等收费现象。

2、乡镇涉农补贴发放方式不统一,农民手中存折过多

目前涉农补贴有:粮食直补、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移民后期扶持补贴、计生补贴、农户低保、母猪补贴等类别。发放程序应为:相关归口管理单位确定补贴对象,经过乡镇公示,报财政部门审核后,根据审核名单到信用社统一开户,财政部门再根据审核情况划拨补贴资金到信用社,由信用社发放到农民补贴账户。

调查发现,涉农补贴发放管理好的乡镇基本上能做到“一折通”即:把所有补贴都用一个存折户进行发放。但部分乡镇却按补贴来源单位,分别进行开户,如:按林业部门开一个退耕还林补贴存折户;按民政部门开一个低保资金存折户;按计生部门开一个计生补贴存折户;按财政部门开一个财政综合补贴存折户等等。这样的程序造成农民手中存折过多,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户农户的存折3至4个,多的存折有10来个。这不仅增加了金融部门服务压力,也使农民取款或转存时,一折一办,十分不便,有的农民领取补贴分不清应该用哪个存折户,在银行拿出自己的存折一个一个试,延长了办理业务的时间,造成长时间排队。

3、农民取款成本高

*市属于山区,绝大多数农民居住在山区,办理一笔业务往来交通费约5至30元不等,而其所享受的补贴金额却较少,一般补贴总金额在300元以下,再加上涉农补贴的次数多,导致农民需要花高额的交通费用到金融机构领取补贴。

4、金融部门亏损

财政涉农补贴点多面广,导致金融部门业务量增大,增加了隐形人力成本和办公费;而农民补贴金额小、存期短、可利用率低,扣除成本后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亏损。这种收支倒挂的现象,使基层金融机构缺乏了增加投入、增加人力、改善设施和改进服务的动力。

5、金融服务瓶劲加剧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村金融网点不断向城镇收缩,面临人员少、业务量成倍增长、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等问题,金融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金融机构的处理系统存在不足。*市乡镇财政涉农补贴发放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在发放各项补贴时,不管是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还是其他补贴,在存折本的摘要栏内一律打印为“代工”,农民不清楚是什么补助,往往为了查询而影响信用社办理业务的效率。

二、优化涉农补贴发放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1、统一思想、强化监管,确保涉农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发放到农民手中

严明工作纪律,强化对财政涉农补贴发放工作的监管,有效遏制镇村干部假借各种名义骗收农户“一折通”存折,冒领补贴资金扣收“一事一议”筹资、水费等收费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统一思想就是一方面要求广大镇村基层干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依法行政;另一方面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妥善保管“一折通”存折,及时更换存折密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强化监管就是要求各相关部门完善管理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健全信访登记、核查和通报制度,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对农民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及时处理。审计部门不断加强审计监督,把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列入年度重点专项审计项目,对截留挪用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以欺骗手段回收“一折通”存折、冒领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等违规违法案(事)件,直接移交同级纪检部门立案查处,并追究相关领导人和责任人的责任,必要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2、有效整合农民补贴账户,统一各乡镇涉农补贴发放方式

按照方便农户取款、规范补贴资金管理的原则,由财政部门牵头,配合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民补贴账户的清理工作:以户为单位,保留户主存折作为农民补贴基本账户,其他成员补贴账户进行销户;对必须按人开立账户的,保留其账户。补贴资金通过“乡财市管乡用”支付系统进行划拨,对明确规定必须进入家庭成员账户的补贴,将资金拨付其账户,没有明确规定的,则直接拨入“一折通”账户。

3、建立农户信息管理系统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补贴项目会越来越多、补贴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着手建立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财政部门在涉农补贴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可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个涉农补贴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各项补贴政策信息、农户获得补贴信息等,方便农户随时查询,也便于各相关部门共享信息,加强交流与沟通。

4、银行进行系统优化升级,提供服务质量

信用社部门应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不断完善银行系统,如在发放补贴时注明发放的补贴名称,以方便农民知道得到了什么补贴,减少农民在信用社的查询时间,进而提高了银行的办事效率。

涉农补贴范文篇3

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乡村底层组织和底层干部对国家的强农惠民政策宣传不敷,底层政务村务公开力度欠缺,加之乡村信息闭塞,招致农人国家对“三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调查,对惠农补助资金的对象、规范和金额更不详。农人心里没有“清楚账”,无法参加和监视。

二是根底数据核实难。惠农补助根底数据核实任务量大、触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顺序复杂,再加上乡村的每年栽种构造不时调整、生齿不时变化,在数据上报等根底任务上不免存在如许或那样的问题,招致上报的数据与实践状况不相符,呈现少量惠农补助资金错发或漏发景象。

三是治理运用不标准。因为税费变革后,村庄因财力相对严重,经费供应缺乏,加之一些底层干部醒悟不高,招致发作挤占强惠农补助资金的景象,甚至单个当地呈现强农惠农资金进出账目不清,手续不全,治理紊乱的场面。

涉农补贴范文篇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农民的补贴政策,并要求逐步实行金融机构电子化发放,由于在广大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涉农补贴资金由农村信用社发放基本上成为了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也认为这是一项光荣神圣的任务,是服务“三农”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实行涉农资金“一折(卡)通”发放,有效防止了资金被挤占挪用,提高了资金发放的效率,减轻了基层政府机构的工作压力,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群众,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提升,是一项多方共赢深得民心的举措。但是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长期性工作,面对整个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涉农补贴资金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些还相当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党的惠农政策能否落到实处,更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果。为此,笔者深入湘西州*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并以*县为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县发放涉农补贴资金基本情况。

*县位于湘西中部,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5万,农户总数29000余户,全县只有农信社、农业银行、农发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四家金融机构,除农信社外,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在部分乡镇有分支机构,农信社网点最多,存款、贷款总额均位居县内各家金融机构之首。自2005年首次粮食直补资金以来,的项目不断增多,目前全县所有的财政涉农资金都是通过农信社发放,累计资金60余万笔近3亿元,其中仅2009年前5个月就82367笔5105.24万元,为确保国家支农补贴资金安全足额到达农户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涉农资金发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由于涉农补贴资金项目多,涉及到多个部门,资金未完全归口,没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各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不明确,从而影响了发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和更改不及时,信息质量不高,一个资金项目数据信息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发放成功;发放方式不统一,导致一人多户,一户多折现象普遍存在;宣传解释不到位,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户甚至部分涉农单位对涉农补贴资金的内容、具体的发放程序和有关要求不够了解,对“一折通”发放方式认识不够,造成很多误解。

(二)帐户信息准确度低,安全隐患大。据调查,大部分涉农资金专户开户时农户的身份信息完全是由财政及相关部门提供,农信社受自身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很多网点当时不具备网络身份核查功能,无法对身份信息进行核实,账户开好后,存折又是由财政及政府相关部门发送到农户手中,取款时也没有要求持身份证明,由于个别部门在履行职能时没有完全尽职,导致农户身份信息准确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帐户名称和身份证号码有误,导致无法挂失无法加密等多项业务的办理,给农户资金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农信社只能发现一户修改一户,费时又费力。

(三)农户取款成本高。绝大多数农民都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办理一笔业务往来交通费约5至30元不等,还要耽误一天工,而各种补贴金额却较少,一般补贴总金额在500元以下,再加上涉农补贴发放的次数多,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每次一发钱就立即前来取款,还有的钱还未发放就来取款或者取了一次又来取二次,花费了高额的交通费用和浪费很多工时。

(四)农信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没有补偿,亏损经营压力大。一是凭证等办公用品耗费巨大,2008年度,共耗费涉农、低保等存折12780个(成本10560元),取款凭单17万余张(成本15300元),存折打印机打印损坏6台(购价15000元),还有大量的色带、打印纸等;初步统计以上费用占全社印刷品及电子耗材成本费用的40%以上。然而信用社在办理此项业务时,从来没有收取1分钱的存折工本费,大大加重成本费用负担。二是对信用社其它业务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冲击。部分黄金存款客户流失,特别是单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存取款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部分与信用社常有业务往来的存款大户因办理存取款时要长时间排队不如以往方便而转向了其他银行开户,剩下来的业务也比以前次数减少。通过调查发现;这些留下来的客户已改为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资金分散存放;贷款发放及回收当日不能即时到位,借款人持信贷员办理开出的贷款发放及收回单据大部分要到第二天才能入帐到位,借款人为在信用社贷款而等待不安,为还清贷款而来回跑路怨气很大,反应强烈。三是信用社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和责任,成为各种矛盾和意见发泄的主要对象。由于农户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信社发放涉农资金理解认识不够,把资金发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到信用社,把对政府的一些不满情绪发泄到信用社,责骂和刁难一线员工,对因自身原因导致的密码遗忘、磁条消磁、存折遗失等不理解,甚至有个别心怀不良的人趁人多挤乱借资金差错或有假币故意制造事端,被识破后在营业间吵闹及辱骂信用社员工,加上高强度的超时服务,造成临柜员工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重,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也受到影响。

三、改进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的措施及建议。

(一)制订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日常工作处理机制,明确地方政府、各级财政、归口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职责。各相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明确数据采集的标准,数据受理、处理、反馈的时间,账户挂失及信息修改的程序,使流程保持高效畅通,减少积压。

(二)加强宣传,搞好协调配合,确保资金安全和服务到位。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村组干部要高度重视农户数据信息的采集,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要加强对涉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对发放的项目及标准及时公告,让农民群众心里明白;信用社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及时和财政部门对账,防止款项被擅自挪用,要加强农户身份信息的核查,对身份信息不符的凭相关证明进行修改和重开户,提醒农民妥善保管“一折通”存折,引导农民使用密码,防止资金被冒领和盗取,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在发放补贴时注明具体的补贴名称,方便农民知道得到了什么补贴,从而减少农民的查询时间,提高取款效率,使员工轻松,农民满意。

涉农补贴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东北部,幅员面积89.8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农户6590户,农业人口25783人,耕地面积23309亩。

2013—2014年财政预算安排我镇涉农资金共计239.74万元,包括:农民补贴、补偿类资金29.88万元,农村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资金209.86万元。

1、农民补贴、补偿类资金29.88万元,具体包括:

①失地农民超龄生活补助12.01万元,其中:2013年6.19万元,2014年5.82万元;

②失地农民社保补贴1.75万元,其中:2013年1.75万元;

③村常职干部养老保险7.24万元,其中:2013年4.42万元,2014年2.82万元;

④摩托车下乡补贴8.88万元,其中:2013年8.88万元;

以上所有补贴资金均已通过“一折通”发放到位。

2、农村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资金209.86万元,具体包括:

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5.19万元,其中:2013年5.19万元,已按照规定用途安排使用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②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经费140.57万元,其中:2013年49.05万元,2014年91.52万元,专项用于村级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已实施完毕,资金全部已按照县财政安排进度拨付到位;

③农村文化建设资金4万元,其中:2013年2万元,2014年2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民间文化、培养基层文化队伍、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等,已按照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④村道维修改造资金15万元,用于村道维修整治,工程已实施完毕,资金已拨付给施工方;

⑤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19万元,主要用于农村沟渠、村级公路管护,垃圾清运,卫生保洁,防灾减灾等项目,项目已实施完毕;

⑥环境连片整治前期经费8万元,主要用于项目前期实施方案编制、施工图设计及投资预算等,目前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⑦干线公路公厕建设经费18.1万元,用于修建干线公路公厕,工程已完工验收,资金已拨付给施工方。

二、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主要做法

1、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我镇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列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规范支付程序,保证涉农资金专款专用。

2、坚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涉农补贴资金,必须对享受补贴的农户登记造册,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示,公开发放,确保农户得到实惠;对涉农项目资金,则通过公示栏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涉农专项资金的项目名称、规模和项目安排等信息,便于群众监督。

3、规范支付程序,完善管理制度。一是采用报账制日常管理方式,建立专户,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加强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凡涉及专项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均属监督检查对象,定期不定期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进行抽查巡查,坚决杜绝挤占挪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自查自纠的主要做法及自查自纠情况

我镇党委政府对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对整治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财政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经自查,我镇严格按照财经制度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金都专款专用,没有发现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和投向、贪污挪用、虚报套取资金等问题,财务管理较为规范,能够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办事。目前镇政府对涉农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在于对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管。针对这一薄弱环节镇政府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及时纠正,坚决堵塞漏洞,防微杜渐,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力度,重点把好涉农资金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

四、存在问题

1、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各专项资金政策了解不够透彻。乡镇一级因缺少工作经费,致使政策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群众对个别支农政策知晓率较低。即使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一些具体的发放程序和有关要求了解得不够透彻,有关政策规定掌握的不透,造成了误解和工作上有些被动。

2、投入资金总量不足。农村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作为山区乡镇,要办的事很多,资金缺口大。尽管各级一直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但资金总量仍然严重不足。

五、今后工作措施

涉农补贴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纠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农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检查的内容和范围

(一)20*年度和2008年度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和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20*年度和2008年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的发放情况。

(三)20*年度和2008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7月底一8月上旬)

1.由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县直有关单位根据所涉及的检查内容,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地、本行业的专项检查工作。

2.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数量、培训人数、培训质量和效果,重点是有无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专项资金的行为;二是“三项补贴”的发放情况,重点为是否按照规定兑付给农民群众,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涉农补贴的行为;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数量、就医农民享受补贴的情况,重点是乡镇以下定点医疗单位药品入口关、参保农民就医补贴兑现及有无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等。

3.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涉农部门于8月18日前向县政府纠风办上报清理工作总结和统计表(附后)。

(二)抽查汇总阶段(8月上旬一8月中旬)

清理工作期间,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相关单位情况反映和有关群众举报,对部分乡镇、行业、部门涉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重点案件进行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专项检查工作在县纠风办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由县纠风办牵头,农业、扶贫、卫生、畜牧、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海荣,副组长:陈健,成员:钱伟、赵学富、朱虹昆、罗小平、周洪生、刘茜、崔勇、王惠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茜兼任。办公室职责是: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按照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具体组织协调全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每个阶段定期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这次检查的两年度、6大项涉农资金,具有资金来源渠道多,结构复杂,使用范围广等特点。从来源渠道看,有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上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还有有关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从分配使用方面看,有直接对农民个人的补贴,也有对农业生产的补助,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从涉及部门或领域看,有农业、扶贫、畜牧、卫生以及财政等多部门、多领域。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一协调,深入细致,全面推进。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要抓住自查自纠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深入调查,督促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尤其要在对好账目、核准资金环节上做细致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将群众反映频繁,问题突出的资金纳入重点检查范围,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抽查。

涉农补贴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纠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资金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农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检查的内容和范围

(一)2007年度和2008年度农业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和扶贫部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二)2007年度和2008年度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的发放情况。

(三)2007年度和2008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7月底一8月上旬)

1.由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县直有关单位根据所涉及的检查内容,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地、本行业的专项检查工作。

2.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的数量、培训人数、培训质量和效果,重点是有无弄虚作假、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专项资金的行为;二是“三项补贴”的发放情况,重点为是否按照规定兑付给农民群众,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涉农补贴的行为;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的数量、就医农民享受补贴的情况,重点是乡镇以下定点医疗单位药品入口关、参保农民就医补贴兑现及有无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资金的行为等。

3.各乡镇、华侨农场管理区、涉农部门于8月18日前向县政府纠风办上报清理工作总结和统计表(附后)。

(二)抽查汇总阶段(8月上旬一8月中旬)

清理工作期间,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相关单位情况反映和有关群众举报,对部分乡镇、行业、部门涉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对重点案件进行查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专项检查工作在县纠风办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使检查工作顺利开展,由县纠风办牵头,农业、扶贫、卫生、畜牧、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海荣,副组长:陈健,成员:钱伟、赵学富、朱虹昆、罗小平、周洪生、刘茜、崔勇、王惠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刘茜兼任。办公室职责是:根据《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按照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具体组织协调全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每个阶段定期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这次检查的两年度、6大项涉农资金,具有资金来源渠道多,结构复杂,使用范围广等特点。从来源渠道看,有本级财政安排的资金,有上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还有有关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从分配使用方面看,有直接对农民个人的补贴,也有对农业生产的补助,还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从涉及部门或领域看,有农业、扶贫、畜牧、卫生以及财政等多部门、多领域。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情况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一协调,深入细致,全面推进。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一要抓住自查自纠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深入调查,督促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尤其要在对好账目、核准资金环节上做细致的工作。二要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将群众反映频繁,问题突出的资金纳入重点检查范围,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重点抽查。

涉农补贴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义利兼顾、精准脱贫”原则,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优惠政策

(一)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原料基地、吸纳贫困户承包地发展基地建设。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原料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按照《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质量年”绿色发展补贴项目补贴发放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优先推荐申请项目补贴,以后年度类似资金补贴项目亦为优先推荐单位;对符合省级规定标准的脱贫攻坚涉农企业棚膜经济建设项目,优先向上争取政策和补助资金。

(二)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社。对脱贫攻坚涉农企业领办合作社符合国家、省级示范社标准要求的,予以优先推荐。

(三)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提档升级。对符合申报条件的脱贫攻坚涉农企业,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并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

(四)提高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比例。积极向上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倾斜,提高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获得资金扶持的比重。

(五)支持并优先安排脱贫攻坚涉农企业获得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六)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到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耕体验、农业科普、康体养生、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等农村旅游新业态。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

(七)优先为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安排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围绕脱贫攻坚涉农企业生产需求,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研团队免费开展对贫困劳动力的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涉农补贴范文篇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及国家、省、市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切实帮助广大农户化解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我市涉农保险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涉农保险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应发挥商业保险风险转嫁补偿和管理机制的作用,切实为"三农"担负起保驾护航的责任。目前,中央及省级政府、各部门给予现代农业发展及涉农保险各项补贴,但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面临涉及面广、风险分散、投保额小、损失程度高、管理困难的实际,农民投保和保险企业开展此业务的积极性均不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抢抓中央、省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这一有利时机,运用保险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建立农业保险补偿机制,建立并完善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促进器"的职能,避免农民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调动广大农民及保险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涉农保险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涉农保险的主要内容

(一)种植业保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柑橘、烟叶等农作物保险);

(二)生猪等养殖业保险;

(三)农房保险;

(四)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

(五)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

(六)农村车辆保险;

(七)库区移民、被征地农民保险;

(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

具体保险方案由各保险企业与相关部门,对口县(市)、乡、村协商制定,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风险需求选择性组织参保并予以大力支持,配合做好保险方案,落实投保财政补贴,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切实加强对涉农保险工作的领导

涉农保险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为了切实推进涉农保险工作,各县市政府要成立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市政府金融办和市保险行业协会,负责对全市涉农保险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协调市、县、乡三级政府及保险企业积极探索涉农保险发展新模式、新途径。

驻市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分别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三农"保险服务保障工作小组,深入县乡村,力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各地要加快农村机构网点布局,积极延伸服务范围,开拓业务发展新领域,广泛开展农险知识的全面培训与宣传,尽快制订"三农"保险方案,在展业、核算、费用、再保、理赔、防疫、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提供涉农保险优质产品与服务。

四、涉农保险模式

涉农保险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贴、自愿投保、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县、乡、村组织集中投保与个人分散投保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平、公正、平等竞争情况下,鼓励具有农业保险成功运作经验、网点健全、经营规范、保障齐全、赔付及时、服务高效的保险企业统筹优势资源,积极切入市场,进行单独或共同承保,探索"三农"保险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涉农补贴范文篇10

改进粮食直补方法

2004年粮食直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支出成本过大和部分地方截留直补资金两方面。粮食直补次数多,成本高。2004年全省发放粮食直补资金5.66亿元。其补贴内容按国家规定分为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其中,粮食直补是按计税面积计算,分两次于5月份拨付。粮种补贴按早、中、晚稻实际种植面积分3次补发。因此,从去年粮食补贴的次数看,最多的地区达5次,最少的也有3次。去年粮食直补资金是以现金形成补发的。由于补贴次数多且都是现金,因此,每次补发的金额很小。据调查,最少的农户补贴一次不足1元钱,但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每次补贴都要测算到户,而且要开具一式几份的联单发票,按全省1000万个农户,每户平均补贴3次计算,全省要开具近亿张发票,加上每次补贴测算的依据明细表,直补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很大。另外还有一些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指为保证直补资金落实到位,有关部门检查直补资金落实情况所形成的差旅费和接待费用。由于粮食直补资金政策性强,次数多,所以对直补资金发放的检查也特别多,因此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直补工作中的成本。少数地区截留粮食直补资金。从总体上看,2004年全省粮食直补资金基本按国家和省里政策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但据调查,还有少数乡镇、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截留粮食补贴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一是补贴次数多,农民不知道应该补多少次;二是补贴内容复杂,不易操作。比如直补按计税面积计算,分两次下拨,而早、中、晚稻又是分别按实际面积计算,早、中、晚稻每亩补贴标准也不一致,分别为每亩10元、15元、7元。而早、中、晚稻的实际种植面积又难以掌握,所以各地都按上面补下来的总额,按计税面积平摊补贴。这种补贴次数多、标准复杂的补贴方式,给少数地方截留直补资金创造了条件,他们或者降低补贴标准,或者减少补贴次数。其结果是种粮者的利益被侵占,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改进粮食直补方法的建议

今年我省粮食直补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加,总额近7亿元。根据去年粮食直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粮食直补应注意遵循几个原则。一次到位。即将各种不同内容的粮食直补资金集中一次补贴,如果省财政资金周转不过来,宁可推迟发放,也不宜分几次下拨。统一标准。省里根据国家和省里粮食直补政策,如直补按计税面积计算的补助金额,加上早、中、晚稻实种面积应补金额,二者合计的总量补助到县(市、区),而县(市、区)则按省里直补到县的总量按计税面积补到乡镇和农户。坚持一次到位和统一标准补到农户的原则,好处是减少直补工作中的支出成本,便于操作。从一个县(市、区)来看,符合国家粮食直补的政策,县(市、区)之间是平等的。不平衡的是种旱地和水稻比重差别大的农户之间。但具体算到农户,各种补贴总量户均在60元左右,因此差别不会很大。坚持一次到位和统一标准补到农户的原则,更大的优点在于改粮食直补政策的复杂为简单明了,如果配合宣传,广大农民容易搞清楚自己应该得到多少补贴,即用承包的耕地面积乘以每亩补助标准,这种阳光操作的补贴方法把政策交给农民,把截留补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也便于检查。

规范涉农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全省农村税费改革于2002年全面展开,目前,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巩固,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5年,全省农业税完全取消。但应清醒看到,即使农业税全部取消,农民负担仍有反弹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是涉农收费还不规范。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在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中央和省里的转移支付不足以弥补“普九”教育等部门收支平衡的差额。

当前涉农收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3年来农村税费改革考核调查,全省涉农收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农村中小学存在违规收费。如除按一费制标准收取学杂费以外,收取考试费和资料费等。这些费用学校说是自愿,但实际上因为关系到学生考试成绩,基本上人人都交了。有的学校根本不符合收取上机费的条件(省里规定有50台电脑),但仍然收取学生的上机费50元;部分学校还普遍收取学生的搭伙费和住读费,而实际上只有部分学生住读和搭伙。2、公安部门违规收费。据调查,公安部门违规收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办身份证违规收费。全省大多数县市公安部门办理身份证收费超过省税改政策规定。快件收70元,慢件收50元。二是办户口本收费违规。据调查,办理户口本收费一般都超过规定。收费几十至百元。户口本上的名字由于初办时填错了字,如果要改过来,改一个字往往收费高达50元。3、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违规收费。据调查,计生部门在办理准生证时,大多数超标准收费。头胎收费100元左右,二胎收费则更高。卫生部门在办理出生证明时,收取50元费用,名曰婴儿出生检查,实际是交钱办证,许多地方根本没作任何检查。

涉农收费不规范的原因

规范涉农收费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肯定,税费改革以来,经过全省各地的努力,全省涉农部门违规滥收费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涉农收费逐渐向有序规范方向发展,农民负担也因此而得到明显减轻。但同时应清醒看到,受财政分灶吃饭等体制上的深层矛盾制约,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涉农收费的任务还相当艰巨。1、少数法规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适应甚至相矛盾。涉农收费难以规范的原因之一是部分法规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适应甚至相矛盾。在执法过程中,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钻法规的空子,导致违规收费和滥罚款,加重了农民负担。例如农村税费改革对办理身份证的收费标准作了明细规定,即第一次申办收工本费20元,补办收工本费10元,而全省许多县市公安部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除收取工本费外,一律收取罚款50元。其依据是地方性法规《治安处罚条例》。2、地方财力不足与中小学教育正常运转的矛盾导致学校收费不规范。从总体上看,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了基本保证,农村中小学收费逐步走向规范。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财力不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运转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决定了农村中小学收费难以按政策规范,乱收费现象未能从根本上根治。这是因为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看,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在“地方负担,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下,中央和省基本上摆脱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据全国三个县典型调查,1990年至2000年,各级财政预算拨款约占教育经费总量的50%左右,而50%的预算拨款中,省以上财政所占比重不到1%,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财政预算拨款占一半左右,而这一半基本上是由县乡财政承担,另一半则是靠教育部门向农民收取或自筹。农村税改后,向农民收取部分受到严格限制,省里下拨的转移支付虽然规定60%用于教育,但省里下拨的转移支付总额基本上只能弥补县乡财政由于税改减少收入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总额与税改前比较增加不大,而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收取的费用又受到限制。所以农村税改后,农村义务教育运转仍然困难。一是表现为教师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虽然基本上得到了保证,但工资水平很低。2004年还是按2000年教师工资标准发放。二是办公经费不足。有的学校为节约电费,阴雨天不开电灯,减少晚上自习课。因此,农民有意见。三是教育基础设施和设备得不到必要的更新,甚至连校舍、桌椅的维修都无法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导致部分学校顶风违纪或打“擦边球”,向农民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