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6:26:25

涉农企业

涉农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与经济;涉农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一、生态与经济耦合的发展现状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壮大,工业迅速发展,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提上日程的大事,我国公民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日趋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主动性不断增强。新时期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实施,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底。(二)生态与经济耦合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经济体系改善为绿色、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引导企业明确自身禀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到绿色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任何一家企业切忌盲目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忽视生态保护大计,最终损人不利己,需不断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认知,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己量。

二、生态与经济耦合背景下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一)涉农企业的概念。涉农企业一般指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实体,——从事农业产出活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售后等活动。涉农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将分布散乱、信息闭塞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避免农户与市场脱节,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涉农企业凭借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国家给予的大量政策支持,在生态文明方面时刻保持警醒,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经济发展的筹码,把生态保护作为己任,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诸多涉农企业在明确自身核心优势的基础上成功上市,为带动涉农企业的规范化、快速化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随着生态保护被提上日程,涉农企业尤其与生态保护息息相关的企业如养殖场、屠宰场、饲料厂等等尤其要考虑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的需求,只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技术创新才真正有意义。目前,在国内良好的大环境下,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转变的时期。1.创新形式多样化。在生态与经济耦合的背景下,涉农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否则会做太多无用功。自主创新模式是目前大多存在于涉农龙头企业,它们一般拥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广纳人才,吸收各方资源,紧跟市场动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领头羊。另外,由政府科研机构以技术和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股份制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主要负责技术创新、引领示范等,并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由于目前我国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更多的是涉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各取其长,相辅相成。企业可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用于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来弥补自身资源的匮乏。涉农企业也可以通过筛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有效创新成果,结合产业链,在合法合理的条件下进行技术的推广,将产学研贯彻落实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创建技术创新联盟是当下资源共享的一种协同创新形式,能够将风险弱化,对于难以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的小中型涉农企业来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选择。由于涉农企业行业的技术相似性,将创新成果引进后消化吸收模仿创新或者改进创新也是微小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备选途径,相对来说,该方式风险小,投资小,收益小,很适合难以拿出专项创新资金的企业。2.创新投入日渐增多。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涉农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大大地促进了在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代,涉农企业对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的人力物力投入,促使大多涉农企业积极创新,努力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生态与经济耦合时代的到来,涉农企业作为与生态保护休戚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对于生态的影响,这就促使涉农企业在自身发展与生态保护相悖的时候做出技术创新的抉择,加快转型升级,顺应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和谐。3.创新成果转化向好。随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理念的深入推广,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相应的成果产出也就会日渐增加,我国涉农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在持续上升,这足以说明涉农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同时,在国家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参与到农业科技项目中,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本得到很好的结合,使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不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能够真正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切实实现成果转化,带来实实在在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生态与经济耦合背景下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一)涉农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认知不够。由于涉农企业相对来说从业的门槛存在很大的弹性,可以是研究型人员,也可以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一些涉农企业仍停留在小农思想阶段,人类生存以农为本,千百年来人类就是靠着农业生存下来,未能及时认识到现代大农业时期的到来,生态与经济缺一不可,企业的生存之道是在生态与经济耦合的现代化大农业里积极创新来驱动发展。由于涉农企业更注重的是利益,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企业将研发创新的投入误以为是一种消费性投入,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建立,难免会被日新月异的市场淘汰。(二)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与生态并进发展的背景下,涉农企业的规模存在很大的跨度,大到上市公司雄踞一方,小到农场牧场安居地方,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得涉农企业难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再者,即使是规模较大,资金充足的涉农企业也很难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创新研究体系,更多的是依赖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相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来说,涉农企业更注重的是实际利益的产出,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有一个定向的要求,无形之中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和时长,这使得多数涉农企业难以拿出专项资金来做可能无用的研发,在经济与生态齐发展的今天,这大大制约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涉农企业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三)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涉农企业脱节。由于涉农企业更注重生态与经济的产出效益,导致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都会精打细算,考虑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比例。但技术创新的科技研究在得出成果的前期必然会有无用功,这是大多涉农企业不愿意面对的,目前来说,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仍主要存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更注重的是科研价值,与涉农企业所追求的技术创新有一定区别。但拥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与涉农经济体系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部分研究成果难以真正实现转化,双方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成果的双赢。同时产学研合作的层次远远不够,目前主流方式仍然是企业委托或者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真正高层次的研发主体大部分保留在实验室,使涉农企业难以真正接触高精尖的技术创新,随之而来的是涉农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竞争力也就难以提升。(四)科技创新政策宽泛,缺乏高效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为涉农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但政策的落实一直是一道难题。诸多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研发活动中界线不清晰,职能模糊,导致其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合作难以为继。国家对于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难以进行精准的考核,因此,涉农企业的实际创新成果又难以得到国家的正面鼓励和补贴,致使创新政策对于大多数涉农企业来说过于宽泛,难以真正得到有效的激励。此外,国家的专项基金被挪用、截留的问题仍然存在,且支持政策存在滞后性,相关政策未能及时配合实施,有效对接,导致惠及面窄,落实效率过低等问题。

四、生态与经济耦合背景下涉农企业创新需求对策

(一)强化创新概念,缔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涉农企业在生态与经济耦合的背景下,将技术创新深植企业文化,重视研发,积极投入创新资源,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缔造涉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要求涉农企业明确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唯一办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唯有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潮流才是生存之道。这要求涉农企业在追求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创新并有效地参与技术创新活动,适量加大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人力物力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相关领域的转化,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涉农企业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二)结合企业禀赋,优化创新路径。在市场条件复杂多变、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的生态经济共发展的新时代,涉农企业必须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禀赋,才能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摆正自我的位置,切勿好高骛远抑或妄自菲薄,优化选择最适合涉农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路径。对于涉农企业的龙头企业来说,拥有足够的人才和资金进行自主创新,鼓励和建议该类型涉农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同行业的资源交换共享,加快建立企业自身的科研机构,正向引领行业发展。而对于中小微型涉农企业,建议进行协同创新或者模仿创新,将资源集中再有效配置,化零为整,将中小微涉农企业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乘数效应。对于有能力进行技术引进的涉农企业,可以进行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但引进的技术会存在与其它涉农企业存在重复的风险,也就失去了技术本身的价值,所以将引进的技术进行自我消化吸收后再进行适当的创新可以适当降低投入风险。模仿技术创新也不失为降低风险的良计,尤其适合小微型涉农企业,但是这需要涉农企业知己知彼,切忌不加筛选地盲目引进难以消化吸收的技术成果,导致事倍功半。(三)调整资源配置,建设共享机制。技术创新资源是涉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资源仍集中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涉农企业经济体系内散乱低效的技术创新资源进行集中,通过合作或者重建的方式,建立国家以及地方各级的技术创新资源中心,尽可能将一切资源变为有效资源。同时,将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资源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涉农企业开放,满足涉农企业(尤其中小微型涉农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设备、人才需求。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等对于农业知识的传播、技术的互相借鉴交流等,防止低质量科研成果的重复来减少不必要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本,力求建设以涉农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产学研融会贯通的经济环境。(四)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生态与经济休戚相关的大环境下,国家关于涉农企业的相关政策仍有待进一步的贯彻落实,推进市场化的改革,来鼓励涉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进实施对于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是弥补涉农企业先天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还需加强对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的监管,并实行超前激励以及滞后补助等多重办法,鼓励涉农企业大胆去进行技术创新。对资源分配起决定作用的终归是市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也不例外,明确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将各方投入集合,为涉农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补助并鼓励其建立优厚的政策以吸引技术创新型人才,协助其加快专项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的打造。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模范作用,带动涉农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系统的主体,并推动其主导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成果的转化、风险的承担等。

在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涉农企业作为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经济群体,为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优惠,这为不同规模的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动力,同时,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涉农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再配置,将零散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共享,并不断实现成果的转化,为生态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实际的利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必将稳中向好。

文献参考

[1]张潇尹.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余倩.江西省生态与经济融合共生水平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3]谢彬彬.上市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4]毛世平.涉农企业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N].农民日报,2014-05-20(003).

[5]李小青.我国涉农企业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6]李显锋.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邹理江.四川省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

涉农企业范文篇2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运行机制,提出了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连,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涉农企业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仅是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是涉农企业新技术形成、转化和应用的保障和途径。笔者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此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涉农企业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秘密等形式获得法定的专有权利,进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涉农企业的技术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涉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农业的自然状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与季节、气候、地域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受生态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地域性强;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推广大都要在室外进行,极易扩散和流失,农业科技成果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属长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强,保密性弱。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及推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的立项、研发和产出等环节全程控制,对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障碍、专利和技术壁垒提出预警,紧密跟踪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能有效提高研发起点。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把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权化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垄断利益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报酬扒制,刺激创新成果的产出。涉农企业动态跟踪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等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管理组织、项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降低和规避农业知识产权移转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2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环节多,涵盖了从产出、供给到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多,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协调的复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其知识产权效益的基础,离不开技术成果前沿参与者和应用的终端用户—农民。由于农民对新技术认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时,农业技术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及收益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会造成农业知识产权供求的矛盾,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率。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及时跟踪、预测市场信息,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建立科研、生产、营销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机制。同时,在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能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属,有效规范新技术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技术转移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保持主体的创新动力。

1.3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

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技术信息、市场能力、资金支持、资源条件等一系列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分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每万农业人口科研人员只有0.65人,其中种植业占68%。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约10万人,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人。我国的农业投人有限,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情报交流不畅。“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经营方式,加大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成果进人市场的成本。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察赋先天不足决定了涉农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平台,综合分析、跟踪预测农业技术动态和市场走向,传播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创新情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便捷、准确、规范的全方位引导,在便捷、高效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应用和传播,从而加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步伐。

2、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联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循环转化,是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良险机制,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运作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提高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涉农企业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并在经济系统中保持良好运行的必要前提。

2.1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效益产生的利益激励机制促成了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热情,同时保障了技术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潜在利润,成为为知识产权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保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

2.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从技术构想到研究开发并获得实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既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又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化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融人农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呈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

2.2.1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筛选的导向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学科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确定和前期技术成果的选择的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以及部分国际技术市场的成果。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为涉农企业制定具体的研究开发计划,跟踪农业科技动态,利用专利文献检索等最新技术信息情报资源,分析现有技术产品情况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预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动态,为企业确定选题,寻找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为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2.2.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研发的产权定位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资金投人大,而且研发周期长,环节复杂,市场需求及收益预期难以把握。因此,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路径选择定位困难。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从项目确定、研发、试验到推广应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专利权、新品种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技术立项阶段,经过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价值判断等可能形成对技术预测评估、行业竞争态势、市场赢利前景等研究报告。对于此类智力成果可以通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合作开发或委托研究的项目要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权属。在农业创新技术研发、试验阶段,对于非公开状态下的创新技术、配方、育种方法等,或具有较强创造性不易被仿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秘密进行管理;对于公开状态下竞争对手多、易模仿的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及时申请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商品化阶段,市场需求量越大的创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跟踪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新品种权、著作权等多项知识产权使创新成果以产权化的形式进人市场,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联合保护和交叉保护。同时,利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等方式加决扔IL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及产业化速度。

2.2.3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保障作用。农业创新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生产环境大多是露天,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难。例如植物新品种产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生产规模。由于持续时间长,露天作业接触人员多,种植技术容易掌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技术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是其商品化、产权化的前提,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保护的前提。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适时跟踪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流向,把握技术扩散的市场动态,监控和防范各种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各种纠纷。

3、对策与建议

“运行机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结果就不同。”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2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后者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创造,它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增长。涉农企业要以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充分运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1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私权,体现了从产权角度对人类智力成果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农业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一方面,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人能够通过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收回农业技术创造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报酬;对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体现社会尊重、创新成就感的署名权、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规范涉农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农业知识产权转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识产权风险报酬基金,滚动发展,让技术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分配,建立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机制,使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效益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形成良吐的动力机制。

3.2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的形成、利用、移转的过程中的要素进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建立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人才档案库,既包括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农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在创新成果推广过程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示范者;既包括涉农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也包括与其创新活动相关联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相关研发人员。对其研究动态、成果权属、业绩水平、技术推广能力等进行跟踪统计。加强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联动,建立合理的农业科研梯队,对于重点项目集中优质人力资源,集体攻关,实行合作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其次,建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的投人机制。涉农企业应确保农业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地投人,同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农户科技投资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户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投人。第三,搭建涉农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技术信息的储存、聚集、传递和沟通系统,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络系统和知识产权数据库,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构建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实现信息链接、检索、订单等功能。健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登记、归档、保管、使用、转让和分配的信息管理制度。

涉农企业范文篇3

一、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义利兼顾、精准脱贫”原则,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优惠政策

(一)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基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到贫困村建设产业原料基地、吸纳贫困户承包地发展基地建设。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原料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按照《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质量年”绿色发展补贴项目补贴发放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的文件要求,优先推荐申请项目补贴,以后年度类似资金补贴项目亦为优先推荐单位;对符合省级规定标准的脱贫攻坚涉农企业棚膜经济建设项目,优先向上争取政策和补助资金。

(二)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社。对脱贫攻坚涉农企业领办合作社符合国家、省级示范社标准要求的,予以优先推荐。

(三)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提档升级。对符合申报条件的脱贫攻坚涉农企业,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并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

(四)提高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的比例。积极向上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倾斜,提高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获得资金扶持的比重。

(五)支持并优先安排脱贫攻坚涉农企业获得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六)支持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乡村旅游业。鼓励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到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农耕体验、农业科普、康体养生、休闲观光、森林康养等农村旅游新业态。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

(七)优先为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安排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围绕脱贫攻坚涉农企业生产需求,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研团队免费开展对贫困劳动力的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涉农企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涉农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涉农企业;统供统销战略;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对促进市场充分竞争具有重要作用。反垄断法的宗旨是反对垄断、反对限制竞争,是保护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权利的一部重要法律。当前一些管理较为先进、站位较高的涉农龙头企业通过农业投入品集团统一供应、农产品集团统一经营及全过程数字农服,真正实现将生产要素纳入企业化运营。

一、统供统销战略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营行为

统供统销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要以控制生产资料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供给量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农服,构建起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实现农业投入品的统供、农产品的统销和全过程数字农服,将家庭农场的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最小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集团化分工,为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统供统销是企业内部的经营行为。要充分发挥北大荒集团经营规模优势,由集团统一和农资生产企业谈判,通过比价采购、集团采购,降低农业投入品价格,逐步实现化肥、柴油、种子等主要农用投入品统供,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建成稳定可靠的生产基地,实现高质量农产品统销。

二、内部统供统销战略符合反垄断法立法精神

反垄断法总则:第一条、第四条、第五条明确了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及立法精神。企业内部的统供统销行为是通过控制农业全产业链前端投入品、后端产出品,服务中端农业生产过程来提高企业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议(定)价权,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与种植户双赢。作为市场主体,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种植户的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采购、统一销售,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提高选择议价权和销售定价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农业投入品统供、农产品统销是实现农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着让职工得实惠、企业获利润的原则,统筹各方利益,将使用者、经销者、生产者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市场化、集团化运营统购统供体系,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因此,企业内部的统供统销行为只要控制好边界,是完全符合反垄断法倡导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立法精神。

三、内部统供统销战略不具有垄断行为

反垄断法第三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明确了垄断的行为。1.企业与农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签订的是供销合同,未签订任何垄断协议。产业公司整合供应商,将原来的生产商、经销商变为集团服务商。通过新的付款方式和供销渠道,将供货商与产业公司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原来的敌对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伙伴关系,共同为企业更好地服务。2.反垄断法第十五条“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一是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二是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三是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种植户多在市场上自主选择农业投入品,一些无良商家通过积稀屯缺来抬高价格或销售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农业投入品,使种植户对统一供应价、优质的农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实施内部统供统销战略,就是要在生产前端统购统供,降低生产成本。统供统销战略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前端投入品的供给,降低了农业基础材料成本,保证了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实现了全流程的保值增效。3.近几年肥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大,一方面国内肥料行业连续7年不景气,经销企业整体对市场缺少信心,多数持观望态度,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低迷且变现较慢,种植户及经营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经销企业基本不备货或象征性备货;另一方面农(牧)场用肥量大且集中,在用肥旺季大量集中采购可能导致经销企业哄抬价格现象发生。涉农企业实行内部统供统销战略不存在垄断行为,有利于整合有效资源、平抑市场,稳定了生产资料价格。

四、实行统供统销战略需加强管控

涉农企业范文篇5

主要目的总结交流我市农业公司化经营发展情况,今天我召开全市涉农企业座谈会。探讨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刚才,局部涉农企业和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做了很好的发言,提了很好的意见,听后很受启发。下面,就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公司化运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

具体工作实践中,农业现代化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究竟哪些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解决哪些问题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路径?抓住哪些方面会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更顺畅一些?农业公司化运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一种能够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业经营形式。

(一)公司化运作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或者偏远的农村往往农民收入比较高,土地数量在1亩到5亩之间的农民是最容易造成贫困的土地数量在5亩以上或者更多的农民反而收入也不错。像天和、龙源通过公司运作以后,农民把土地交给公司,收入起码增加了一倍以上。

(二)公司化运作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有很多特征。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局限在现有的几亩土地上,那就很难做到现代化,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公司化运作自身就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公司化运作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内容。这也是国多年来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自身的要求。但是要做到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只有通过公司运作才干变为现实和可能。

公司规模的大小,各级政府要把外地农业公司数量的多少。公司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规范。农业部门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我自身发展的实际,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规范、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更快,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切实提升农业公司化运作水平,突出重点。

要突出重点,加快农业公司化发展。强化措施,着力提升农业企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要提升农业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农业公司要苦练内功。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包括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自身实力和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引导,使企业的视野更开阔,方法更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公司。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过去我招商引资更多的推荐工业项目。逐步转向包括旅游、商业等在内的项目。现在农业方面的招商引资也有,但是不多。大家可能还没有去深入研究怎样通过招商引资在更大范围内让一些公司进入农业领域。当然,通过村企合作、村企共建、组企新建、基地联建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也可以解决发展农业公司的问题。如果把农业公司做好了虽然不会发生暴利但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更多的农业公司参与我市的现代农业发展。

(三)要切实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是做好农业公司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土地流转问题解决不好。另一方面我自己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如果土地流转解决好了和休闲旅游自然就结合起来了比如鄢陵的旅游,如果有若干精品的田园山庄,不必规划建设得过大,大家在休闲的同时,可以在这里停留更多的时间,可以进一步消费,就会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

(四)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争取更多资金,往农业公司上配置。这是个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农业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大家看到走农业公司运作的路子有很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我有规模较大、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农业公司,对我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有很大的协助。以后我涉农的各单位,资金争取的时候要往这方面考虑。

三、强化农业公司化发展保障,发明条件。

涉农企业范文篇6

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造“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村履行职责,社会单位全面负责,广大群众共同防范”的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机制。通过强化监管责任和监管措施的落实,形成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二、目标任务

把全镇安全监管网格化划分到位。既要科学合理,更要符合本镇实际,便于安全监管;把网格监管人员配备到位。既要保证人员数量满足需要,更要使其人员适应监管岗位要求,能够履职到位;把人员职责考核建立到位。既要使监管人员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更要通过严格的工作考核,促进其自觉履职;把监管保障措施落实到位。建立网格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镇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确保落实到位;把网格监管的制度制订到位。以制度管理网格监管人员,以制度规范网格监管工作运行,以制度促进网格监管工作的落实。

三、实施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7月1日-7月20日)。摸清生产经营单位底数、组织工作调研、谋划实施方案,明确安全监管、网格员,落实片区网格办公室。

2、组织实施阶段(7月21日-8月21日)。编制《镇网格化监管网络图》。培训网格监管员、网格员、安全员,编制流程,制订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考核细则。

3、总结提升阶段(8月22日-8月31日)。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保障网格监管工作规范运行。

四、组织领导

成立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执行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安监办内,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组织领导,确保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推进到位。

五、工作要求

1、落实责任。

全镇上下要充分认识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各村、单位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谋划方案、亲自动员部署。网格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抓好工作调研、方案谋划等工作。镇安监办等行业监管部门要对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确保网格化有序开展。

2、务实推进。

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召开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要组织专门班子深入基层、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摸清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和分布情况及监管情况,为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提供决策依据;要精心制订网格人员配备方案,配强网格负责人和网格监管人员;要认真研究制定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制度,确保建成后的网格监管工作规范运行。

涉农企业范文篇7

一、健全合同服务指导站工作机制,明确合同服务工作职责。

各所合同服务指导站要配备若干名合同扶农指导员,通过上门指导、蹲点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合同管理机构和制度,开展合同法规政策宣传,通过签约介入、跟踪指导、事后回访,有效规范农产品订单,防范合同纠纷;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推出农业订单典型企业,利用媒体的宣传,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城区工商所合同服务指导站要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选择1—2家涉农企业作为联系点;藤桥、仰义、黎明、水心工商所合同服务指导站主要对辖区涉农企业、养殖(种植)户、涉农食品加工企业、浙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涉农经纪人作为联系点。

各合同服务指导站要加强合同监管工作人员的合同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合同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还要组织涉农企业、农户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并积极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合同法律知识咨询、合同签约指导,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市场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合同服务工作职责,合同指导服务站工作职责为:1、宣传与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2、监督、指导辖区内“涉农”合同当事人依法签约、变更合同,及时提出对主合同缺欠条款的纠正意见;3、监督辖区内“涉农”合同当事人依法履约;4、受理辖区内“涉农”合同纠纷、投诉工作;5、承担辖区内“涉农”合同争议的调解工作;6、向当地政府提供准确的“涉农”合同信息,配合乡、镇政府落实各项“涉农”合同补贴政策;7、开展涉农企业农业订单合同样本备案工作。

二、制定推广订单农业合同示范文本,为实现合同农业奠定基础。

目前省局已收集筛选实际使用的十三类159种农产品合同文本,编印了《省订单农业合同文本指引》,各所要通过合同指导服务站做好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的宣传工作,积极做好推广应用工作。各指导站要根据辖区涉农企业、农户生产情况,认真征集相关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农户的意见,为制定完善切合实际、适合农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涉农”合同示范文本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涉农”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使用,规范合同签约行为,防止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坑农害农行为的发生。

同时,要及时监督、纠正“涉农”格式合同中的不平等条款。监督、指导“涉农”合同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即合同条款要合法、合理、公平;权利和义务要分明;专业术语要表述准确;遵循互惠互利原则,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主要条款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当事人约定支付价款的方式,规定最低保护价制度;2、当事人在约定价款支付方式时要明确支付期限,支付方式和拖欠支付的违约责任;3、合同中约定的产品质量验收标准要准确地表述质量标准的内容,对农药残留指标和施用化肥标准的约定,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4、“涉农”合同中约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内容,要依据合同标的(种植或养殖)特点和需求,科学准确地约定其阶段性(时间)的技术指导、服务项目、收购时间;5、“涉农”合同中要公平合理地约定违约金和保证金的金额,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6、“涉农”合同中要约定对标的的保险条款;7、“涉农”合同中要对合同标的是否已经设置担保抵押作出明确的约定。

三、开展涉农企业和农户“守合同重信用”的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涉农主体的信用建设。

各合同服务指导站要加强对“涉农”合同主体的监管,认真落实各项合同帮农制度,将涉农合同主体纳入信用建设规划,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在认定“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时向涉农企业适度倾斜,加大对涉农企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荐涉农企业和农户参与“守合同重信用”认定,做好涉农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培育认定工作。同时,做好辖区内开展“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公示活动。要将“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参与主体向广大订单农户、专业合作社延伸,提高广大农户的合同意识和信用水平,倡导农户依法签约、诚信履约。分局将根据认定的结果提请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给予政策优惠和信贷扶持。

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办理动产抵押登记,拓展合同监管领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商业银行融资,帮助解决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凡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抵押登记的,应当场予以办理抵押登记。

五、建立“涉农”合同案件上报制度,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各所要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督工作,加大打击利用“涉农”合同违法行为的力度,及时处理利用“涉农”合同侵害当事人权益的行为。对利用“涉农”合同的欺诈行为,要及时立案查处,依法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一是要建立“涉农”合同欺诈行为的预警制度,在农产品的采收期、交易期、农资供需旺盛期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公布利用“涉农”合同侵害农户利益的典型案例和警示信息,提高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防范意识。二是要建立“涉农”合同案件上报制度,各所要在当日内将发生的重大“涉农”合同违法案件上报市场规范管理一科。应及时上报的案件有:涉案罚没金额在万元以上的“涉农”合同案件;在本地区影响较大、性质恶劣的“涉农”合同案件;“涉农”合同当事人违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

涉农企业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建设;创新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各地区信用管理建设日趋完善,信用管理的建设幅度早已扩展到乡镇、农村,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亦受到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信用建设不断完善,涉农信用体系也由无到有,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题组针对江苏省有代表性的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发现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政府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大力推进,江苏省已有70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据调研资料显示,开展了信用管理建设的农村,由于感受到信用管理的制约与信用交易的好处,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精确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文化。信用管理工作是企业形成企业文化的助推剂。在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涉农企业为了获得信用相关资质,必然开展一系列有关提高企业信用的活动,力求提高企业信用测评分数。在各种知识竞赛、信用内容的宣传中,逐渐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企业信用文化,促进企业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发展。涉农信用管理建设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农信用管理主要包括涉农征信、涉农评估、涉农授信、涉农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分析等。可见,涉农信用管理贯穿企业交易的全过程,对交易双方企业与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起到了信息互通、交易过程监督的作用,在这种信用管理方式下,势必对涉农企业发展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4、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课题组调研中发现,涉农企业大多缺乏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需要优化组织形式才能达到信用建设的需要。课题组调研了500家涉农企业,有效采集信息436家,据调研显示,97%的涉农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岗位,100%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但课题组深信,这个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突破。随着农业信用建设的大力开展,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会意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信用管理岗位的重要性,体会到信用管理带给企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必将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增设信用管理岗位,甚至设立信用管理机构。5、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诚信经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对涉农信用的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这个提升是可持续性的。因为信用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良性影响,并不断循环下去。综上所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能够给涉农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二、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契合点

课题组把信用管理过程分为若干要素点,包括征信、授信、信用支付、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信用评估、信用分析等。这些要素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存在诸多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根据课题组调研调查,江苏省涉农企业约有71%的企业采取了信用支付(赊销)的方法,但效果却不理想,应收账款数额巨大且难以收回是涉农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该问题的原因是农村信用管理还需要大幅度提高,赊销前需要进行征信,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制定赊销策略。其实信用支付的开展效果,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涉农企业信用支付的有效应用,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契合点。2、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的契合点。农村经济创新是指涉农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这些创新都需要信用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管理等。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企业有益创新也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大力开展信用建设是信用信息有效传递的条件,合理的信用分析与信用评估是企业创新的首要环节,企业创新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创新,农村经济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不仅是涉农信用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涉农企业有益创新的保障,更是农村经济创新的基础。

三、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必然联系,如何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本阶段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1、培育信用文化。培育信用文化是指在涉农企业与农户中,深入开展信用宣传、讲解,促使涉农企业与农户认识到开展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并形成相应的信用自觉意识,自觉加入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户,使建立的涉农信用管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覆盖面广、信息准确。2、完善涉农信用平台建设。目前农村信用平台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征信查询上,加大农村信用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涉农信用平台,使其功能扩大化。课题组认为农村信用平台的完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面。涉农信用平台的全面使用以信息全面、用户全面为前提。信息全面是指该平台的征信模块的数据不仅包含涉农企业、农户的征信数据,还包含与涉农企业、农户交易的交易方的征信数据,这样的平台才是涉农全面平台,才能保证涉农交易双方、银行、政府对信用信息的需求。用户全面即从使用平台的用户数着手,扩大平台的使用面。用户全面是以信息全面为前提的,只有数据信息的全面,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才能扩大涉农信用平台的使用面。(2)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对接。目前农村信用平台信息缺乏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接。信用平台数据可与农产品销售平台对接,一方面帮助农户与涉农企业在农产品网上申购和销售,另一方面帮助交易方了解涉农企业征信数据、信用管理过程,安心放心交易。涉农企业、农户涉及的相关平台都可以与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对接,促使平台用户受益最大化。(3)协同发展。信用平台是各方参与的平台,建设信用平台不应该仅仅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平台设计公司的工作。各参与方需要具备协同互利发展理念,从信用信息征集、信用分析、信用管理等多方面合作、沟通,旨在构建各方都使用便捷、安全可靠、增进效益的信息化处理平台。由此可见,信息化涉农信用平台的广泛应用,必然能提升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构建信用体系正向激励机制。信用是一种道德要求,而非法律约束,因此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更能够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涉农信用体系的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免交年费、免交查询费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高评级等精神奖励。4、涉农信用立法。涉农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完善涉农信用立法,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与农户给予奖励,对失信的企业与农户给予惩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时的注意事项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前期基础、中期建设、后期发展等方面注意以下事项,确保信用建设的效果与经济效益的提高。1、前期基础。前期需要注意农村信用评价指标是否完善,准确的信用评价才能正确地开展后期工作。信用评价需要体现地域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区的农户、涉农企业的经济状况、思想意识、硬件设施都不同,例如靠近城市的农户、涉农企业受城市的带动,大多数都进行过贷款,那么信用评价的指标需要把抵押担保负债数额与偿还纳入评价范围。对于纯务农农户,很少与外界往来交易,务农收入受时间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信用评价应重点分析农户的道德表现与农产品成果。2、中期建设。中期关注的事项应该放在信用信息与其他产品的对接上,提高信用评价在企业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信用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各机构、企业将评价结果纳入业务审核、交易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信用市场。积极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解决农户与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村经济组织的增收和发展离不开信贷资源,要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3、后期维护。后期主要体现在信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信用信息的更新维护上,农业受季节的影响颇大,农村经济情况也会随农产品的状况发生波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构建适宜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式使用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更新农户涉农企业实时的信用数据,保证信用体系各环节的信息有效性。农村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信用意识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协调,目前迫切需要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为健康经济发展和城乡信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婧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3).

涉农企业范文篇9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

涉农企业范文篇10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