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十篇

时间:2023-06-25 17:17:11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1

摘要:随着党和政府破除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工作力度的加大,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本文从体制、机制、监管等方面探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以期推动有关部门和人员积极开展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优化,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关键词 :财政涉农资金;补贴;监管

一、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体制影响县市涉农投入

一方面,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制以后,浙南一带的农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投工投劳一片空白,项目建设完全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财政困难的县市强调,地方预算投入全部运用到上级项目配套都不够用,根本谈不上新增专项投入。所以说,在财政困难情况下,许多县市地方政府仅仅只有涉农项目资金配套的承诺,开空头支票,大部分配套资金无法顺利到位,项目概算投资虚胖,工程实际投资少,影响了涉农项目工程的建设。

2.涉农资金透明度不高

涉农资金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却不重视资金信息的公开,除到户的资金通过银行转账直接到户,其它项目建设资金由村支付,但由镇财政账户拨付,项目建设过程、资金的使用公开方式单一,甚至还有不公示、直接支付的情况。

3.机制不健全,薄弱环节多

第一,事前重资金争取,轻事后监管。资金分配不讲原则。各预算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更加重视如何争取资金,对资金如何使用、使用效果评价、总结经验等则不在乎,导致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出现重大漏洞。

第二,资金使用检查争做好人主义。涉农资金的下达要求相关部门做好使用效果的调查工作,有一套完善的效益评估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金效益核查只有在专项检查时才会开展这项工作,而且在评估督查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避重就轻,只做表面整改,不红脸,不敢得罪人,争当好人。

第三,信息反馈走形式主义。国家对于涉农资金的管理非常重视,但由于使用期间监管部门过多,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时有出现,最终整改流于形式。很多问题只留在纸上,根本没有落实整改措施。

二、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的建议

1.优化整合环境

在财政涉农资金的管理上,财政部门应积极优化涉农资金整合的体制环境。因为资金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只有设计出一套公正、透明、信息对称的资金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进行涉农资金的改革,取消二次分配,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将涉农资金整合下达到省、市、县。新增的支农资金不分配到具体的项目和部门中,有助于增强乡镇、县级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和活力,优化中央政府与省、市、县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缓解各方之间的矛盾。

2.分类规整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框架下,中央政府必须重新确定涉农投入的分类,解决过去涉农资金渠道多、分配不均衡等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涉农资金的性质将其分成五类:1、农业生产类。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为农业生产类。2、惠农补贴类。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直补、农机补贴等。3、灾害救助类。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灾后重建、防洪防旱等。4、生态环境类。退耕还林、公益林等。5、农村社会类。义务教育、农民工培训、农村低保等。

3.加强涉农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

首先,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重视涉农资金使用的监控,对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审批程序进行合理调整,明确各级单位的审批权限,完善资金拨付程序,加强涉农资金预算的执行,将涉农资金用到实处。在涉农资金的预算管理上,各级涉农资金管理部门均要积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扩大财务预算范围,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提高涉农资金管理的严谨性。其次,坚持先预算后拨款原则,有效控制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再次,完善涉农资金管理的评价标准,规范评价程序,重视评价结果的应用。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涉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从实施中抓绩效,使涉农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最后,强化涉农资金使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将涉农资金的管理效果与相关负责人的业绩结合起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通过良好的涉农资金使用监管,努力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规避瞒报、虚报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4.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投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当前的资金投入却处于平衡状态,增长幅度过小,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开源节流,减少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流失。中央政府要看到当前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涉农资金的增长机制,为资金的增长设计一个合理的增幅,尤其重视预算外涉农资金的投入。

5.强化财政涉农专项业务知识培训。

管理人员的财务业务能力及工作验验、工作态度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关系密切。另外政府财政策和国家会计制度经常变动,因此,县乡两级政两级政的从事财政涉农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掌握财政涉农政策和国家会计制度。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不定期组织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水平测试,促进涉农资金管理的人才培养。

6.健全涉农补贴机制,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在涉农资金管理上推行项目管理理念和制度,规范涉农项目的立项程序,加强资金运作流程的管理,使所有的涉农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转。政府在保证农业补贴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借助税收、贴息等经济杠杆,将社会资金引导到农村建设上。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管,利用信息系统实时了解每一个涉农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以及效益。涉农资金管理部门根据农业经济的特点做好早编、细编、精编等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使资金早日发挥效益。

涉农资金管理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当前的财政体制、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必须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开展全面的体制、机制改革,重视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管,使涉农资金真正给农民创实惠,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洵,丁建伟,牛腾明.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3):28-30.

[2]徐雪.关于乡镇涉农资金管理及使用问题的思考[J].会计师,2013(22):19-20.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2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且补贴项目不断增多,补贴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强农惠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及各级、各部门关心的热点问题。推行涉农补贴“一折通”规范有序发放模式,更好地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切实加强惠农资金管理,已成为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东县财政部门在规范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上作了有益的尝试,既有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结合如东的工作实际,对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中有待完善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涉农补贴发放的主要做法 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自2006年江苏省推行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以来,如东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省、市统一部署,依托“一折通”软件系统,立足管理规范化,注重服务高效化,不断创新补贴发放方式,努力把实事办实,好事做好。至2010年底,我县已将64个涉农补贴项目纳入“一折通”发放管理,实现了涉农补贴直接打卡到户、到人的发放方式,先后累计发放各种涉农补贴资金11.2亿元,惠及全县32万多农户,有力保障了各项涉农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好评,并在全省财政部门涉农补贴发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具体做法是“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我县在推行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中,坚持财政牵头负责,涉农补贴主管部门、各镇区、信用联社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在信息采集、数据审核、政策宣传、资金兑付、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做到分工明确,对接顺畅,横向联动。其中:信息采集、数据审核环节,明确由财政局基层管理科牵头,农业、经建、公支、国库等相关科室和涉农补贴主管部门一起审核把关;政策宣传、资金兑付环节由财政部门扎口管理;检查监督环节,邀请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为了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我们先后出台了《如东县涉农补贴一折通打卡发放管理意见》和《强化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数据传输管理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逐项梳理适宜纳入“一折通”打卡发放的补贴项目,做到能纳入的项目,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管理。针对“一折通”发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户补贴信息采集、补贴数据审核、补贴数据文件传送、补贴打卡节点的衔接、补贴发放后续管理、补贴发放纪律等环节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涉农补贴主管部门在“补贴政策不变、补贴资金性质不变、部门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全力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 二是强化规范,实施分类管理。 在涉农补贴发放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基层财政所(分局)作为实施“一折通”发放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按1.5万农户配备1人的标准,在基层财政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批爱岗敬业、工作负责、业务过硬的财政干部担任“一折通”专管员,每年组织一到两次专管员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涉农补贴发放政策和操作要求。对不同类别的补贴项目,我们按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与项目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其中:对水稻、棉花、玉米、油菜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村低保、计生奖励扶持金、渔民柴油价格补贴等由县以上财政部门安排补贴资金的项目,根据补贴发放清册,经财政局相关业务科室审核把关,将补贴款拨至县“一折通”专户组织打卡。对革命伤残军人抚恤金、三属抚恤金、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补助、老渔民补助、农场税改补贴等,由镇区财政负担补贴资金的项目,根据镇补贴发放清册,经镇区涉农补贴发放部门审核把关后,镇区财政通过直接支付将补贴款划至县“一折通”专户组织打卡。在发放时间上,除上级明文规定时间内发放到位的补贴项目外,其余补贴项目尽可能错开发放时间,统筹安排各类补贴的打卡批次,提高补贴资金的兑付效率。 三是强化监督,确保发放到位。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宣传,解答农民疑问,提高群众对涉农补贴政策的知晓度,营造良好的政策宣传氛围。 同时,在涉农补贴资金发放集中的时段,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涉农补贴发放专项检查。通过自查与现场抽查相结合、补贴发放资料检查与进村入户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做到查实即纠,查纠结合。对农民群众有关“一折通”发放方面的来信来访,坚持首问负责、属地管理、联合会办、限时办结制度,明确专人,登门入户,认真核查,释疑解答,跟踪问效,直到问题解决为止,确保涉农补贴资金顺利发放到位。 二、涉农补贴落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管理实践来看,涉农补贴资金在发放管理和政策落实中确有不尽科学合理之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补贴项目设置不够科学。 近年来,涉农补贴“一折通”打卡资金越来越多,几乎覆盖到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全过程,农民收入与生活的各门类。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在消费环节上,主要有家电下乡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助等;在生活保障环节上,主要有农村低保、计生奖励金、三属抚恤金等。这些补贴虽然名目繁多,但多数补贴标准都较低,实际起到的作用有限,分摊到每户农民身上,就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政资金难以集中发挥应有效能。农民反映,一些补贴项目设置并无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反而造成“三个分散”,即项目分散、管理分散、资金分散。项目分散:仅粮食生产就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10多项,不管你分为多少个项目,到了农户手中都整合为一个项目,大部分农民只知道拿直补钱,但具体什么项目补贴却无法说清。管理分散:繁杂的涉农补贴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容易造成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增加了管理成本,分散了补贴效益。资金分散:有的补贴项目到农户存折上的数额小,而且各种补贴发放时间不同步,农民无法逐一辨别各种补贴资金的种类及补贴数额。#p#分页标题#e# 有不少农户没有及时提取,影响了涉农补贴资金的政策效应。 (二)补贴政策依据不够完善。 由于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均为原则性的工作要求,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造成补贴依据不统一,基层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核定农户补贴对象、品种和面积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补贴对象难确定。一些农户因缺少劳力,将土地转包给有能力耕种的农户,按照政策其粮食补贴应补给实际种地的农户。但实际操作情况是,多数地方仍以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核实公示的土地面积实行补贴,基本是谁的承包地谁领取补贴,实际种粮户往往不能享受补贴。其次,补贴品种难核实。部分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放弃种植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如花卉、苗木、蔬菜等,不种粮食却领取种粮补贴,有悖于财政补贴政策的初衷。再次,补贴面积难核定。虽然明确了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是耕地面积如何确定,实际耕地面积、种粮面积如何确认,耕地、耕种、种粮的面积增减变化又该如何界定,由哪个部门确认,补贴政策中均没有明确。目前,国土、统计、农业管理部门手里都有耕地面积、耕种面积、种粮面积,多头管理导致数据信息系统不畅,补贴依据不统一,以致个别部门把农户水面养殖面积也纳入了农资综合补贴范围。 (三)补贴资金监管不够到位。 涉农补贴“一折通”是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财政部门直接将涉农资金划转到农户的“一折通”卡上,可以避免截留、挪用甚至克扣农民补贴问题的发生。按理讲,这是比较科学完善的管理方式。但调研中发现,涉农补贴资金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程序复杂,监管上存在漏洞。在公示环节上,少数村将公示表张贴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且公示时间短,群众监督效果不是很好。在领取环节上,少数镇村干部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监督不力,“一折通”由村干部代领问题缺乏有效监督,少数存折迟迟不能到户,导致个别地方冒领、代领套取补贴资金行为时有发生。在举报监管环节上,少数村组干部利用调整上报粮食补贴面积的机会,将一些不愿交纳“一事一议”等费用的农户补贴面积,并至其本人或亲友名下用于抵算农户上缴费用。 对于这些违规现象,少数农民没有举报意识,给违法行为留下了空间。在跟踪管理环节上,由于涉农补贴数据的录入、核对、传递等工作均由专管员1人负责,财政力量单薄,人手不够,普遍缺少必要的复审与跟踪监督机制,以至出现个别财政干部冒领挪用甚至贪污涉农补贴资金的问题,财政部门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四)补贴管理技术不够方便。 涉农补贴“一折通”网络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全。本年度挂失过的账号和户主发生变更的农户数据不能及时调整提供。涉农补贴资金不能分项目、分模块实施权限管理,存在“一折通”后续问题处置失范的现象,致使部分补贴款不能及时打卡到位。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政策性强,需要逐户进行审核计算,不仅工作量大,基层财政干部常年处于无休止的发放各种补贴之中,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大力物力,管理成本也相当高,上级安排的工作经费往往“入不敷出”,造成补贴成本过高与效益较低的矛盾,使涉农补贴资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管理工作是一个关系到民生、民心的重大政治问题。财政部门不仅要尽快把资金打卡发放,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管理规范,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益。从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出发,建议适时完善涉农补贴资金政策,统一补贴依据,实施资金整合,简化补贴方式,提高涉农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加大涉农资金补贴力度,着力推进制度化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还要坚持下去,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有鉴于此,要进一步增加涉农补贴资金规模。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有关“三农”工作的文件精神,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等多种手段,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涉农补贴资金,逐步建立涉农补贴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同时,通过有线网络播放、发放政策宣传手册、设置村级公开栏等措施,更有效地让涉农补贴政策进村入户,确保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要进一步优化涉农补贴范围。由于国家财力所限,眼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补贴投入。在涉农补贴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补贴力度,只能通过调结构方式解决。对属于稳定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类补贴项目在归并的基础上扩大补助对象,提高补贴标准,优化补贴方式;对属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激活农民购买能力的补贴项目应简化程序,提高管理效能;对属于临时性补贴类项目应尽快清理并适时退出;对属于社会保障类补贴项目应逐步提高标准。要进一步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 针对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程序,建立完善补贴操作流程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政策的执行力。采取日常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管理的检查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涉农补贴资金的追踪问责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有效遏制涉农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各类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加大涉农补贴资金整合力度,着力完善科学化管理。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各项涉农补贴政策,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基层许多干部群众反映,这种“普惠式”的直接补贴到户的方式,项目多,分类细,资金分散,很难发挥效应。按照“政策框架不变,资金投入不减,农民既得利益不少”的原则,通过合理、有效的归并整合,将所有补贴全部放在一个政策框架下,统一操作程序,完善操作办法,降低工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进行。第一步把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整合为粮食类补贴,按上年实际种植面积为准,全年一次性发放,补贴资金统由财政部门管理,种植面积由农业部门核查;第二步建立各类农作物种植补贴,凡是土地没有抛荒,种植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均可享受,其标准高于或与粮食补贴标准一致。第三步针对家电下乡补贴程序繁琐问题,可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财政与经销商直接结账制度,把方便留给农民。当前,国家新增涉农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建设,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农田改造、河塘改造、路、渠、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一些地方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农民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农业抗灾保丰收能力仍然很差,新农村建设受到很大制约。为此,建议上级在逐年加大对涉农补贴资金规模的同时,考虑对涉农补贴资金使用政策作一些调整。发挥涉农补贴资金的集聚优势,积极探索“统筹安排、渠道不变、投入不乱、各记其功”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涉农补贴资金整合管理模式,在稳定现有补贴资金规模的基础上,整合补贴资金的增量部分,促进涉农补贴资金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地域集中,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力提高农业抗灾保丰收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分页标题#e# (三)加大补贴资金网络建设力度,着力提高规范化水平。 目前,涉农补贴资金发放“一折通”网络系统还需完善配套,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要从方便农民、提高效率出发,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补助对象基础信息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及时核实和更换信息,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细化相对固定的补助对象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如民政优抚、五保、农村低保对象、计生奖励对象等。 同时,要不断完善财政与信用社涉农补贴“一折通”网络系统的对接,增加“一折通”挂失管理模块,增加分补贴项目管理模块,增加“一折通”操作日志管理模块。逐步实现“一折通”网络与农民补贴网对接或两网整合为一,形成一个全国统一平台,使各级财政部门都能在同一平台上共享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数据信息,掌握基层实际发放情况,实现对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数据的全面监督,减少或消除补贴资金数据上报的时间差,有效提高涉农补贴资金数据的资源利用率。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3

一、审计理念上,要树立“民本审计观”,关注民生,服务百姓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基本权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观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做到(一)增强服务意识,要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贯彻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审计不仅仅是监督,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为深化改革服务,为构建和谐农村服务。涉农资金审计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自觉地与党与政府工作中心对接起来,全力以赴的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满腔热情的为所有涉农管理部门(单位)规范管理服务,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二)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涉农资金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有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才能正确把握政策界限,检查纠正政策执行中各种偏差,保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三)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涉农资金主要面向基层,审计人员要深入县、乡、村和农户,加强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只有坚持和发扬认真扎实、深入细致、不怕吃苦的作风,涉农审计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审计工作思路上,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增强涉农资金审计的建设性

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审计。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等因素,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退耕还林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三、审计技术和方法选择上,要研究和把握涉农资金审计的特点,创新审计工作理念

针对涉农资金投入“点多、面广、线长、政策性强”,审计工作必须改进现有的审计手段,创新审计工作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一)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涉农资金审计向绩效审计领域延伸。对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进行转移,对照资金使用目标和有关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检查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逐步建立一套可行性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二)拓宽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延伸的范围和力度。一级预算单位往往负责资金的管理和拨付,而二、三级预算单位才是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单位,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出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延伸审计,才能揭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审计覆盖面,促使资金使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三)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扩大审计覆盖面。不能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看作是农业审计部门的事,各专业部门都要密切关注。涉农资金审计要注重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基建工程审计和专业审计调查,使每个项目都关注涉农资金的延伸与惠农政策的落实,把涉农资金融入到各项审计(调查)中去,实现项目联动,从而保证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4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金融服务; 体系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金的能力相对于较发达的城市而言明显缺乏竞争力。因此,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加需要金融的有效支持。实现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始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如何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一)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至少有以下含义:一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对农村要充分覆盖,真正方便农村、方便农民;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要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功能相对齐全,互为补充;三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要与农村社情相适应,金融产品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应充分考虑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已经明确,要转换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这些重大决策,既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对金融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整合支农信贷资金来源,畅通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农村信贷资金分布在各个涉农金融机构,资金分散,原有对邮政储蓄的优惠政策增强了邮政储蓄机构对信贷资金的分流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信贷资金“抽水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受经营理念的影响,信贷资金逐步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了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

从一定意义上讲,整合农村信贷资金资源,必将对原有体制机制下的农村资金投入渠道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更趋协调,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对“三农”的综合支持能力要得到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经营方略要更加具有互补性,逐步消除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利因素,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这一政策,对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整体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更新经营理念,创新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如何使金融产品满足广大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一直是涉农金融机构关心和探索的问题。多年来积存下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金融机构经营方面,贷款期限不合农业生产规律、金融产品过于老化和单一、贷款利率与农民使用信贷资金的收益率不同步、农业信贷资金非农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在信贷资金使用方面,贷款归还频度低、信贷资金被积压挪用、主观逃废债务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两种现象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过高,同时也反映出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落后于农业发展形势;其中有信用环境的原因,也有经营管理水平的原因。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涉农金融机构提出的新要求,金融业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在体制机制变革、经营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把信用社真正办成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增强信贷资金实力,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结算制度改革,改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电子化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发挥政策优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种植业;三是国家开发银行要积极为农村发展服务,在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资源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应加快农村保险事业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和因不可抗力造成贷款损失的补偿办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保护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五是在总结目前中小企业担保机制试办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规以及风险管理办法,保证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稳健运行,更好地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二)强化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断探索适合区域实际的资金有效供给机制。必须强化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通过信贷政策指引、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及时将国家的金融政策措施传导到农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体制。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发展。

第一,合理确定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当地的比例。邮政储蓄资金作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可以采用按既定比例层层返还的办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由人民银行以支农专项资金的形式,以支农再贷款的方式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将资金贷给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支农专项信贷资金,扩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信贷总量。

第二,合理确定涉农金融机构的基准利率。在定价方面给予金融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可以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金融机构给以适当补偿。

第三,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对农村信贷资金相对不足的地区,要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适当降低再贷款利率总体水平,实行差别利率和分类管理。普及对农村信用社开办再贴现业务,鼓励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贴现业务。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转型,金融机构,多元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1、概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边在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一边在改善着农村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村金融转型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的问题了,因为农村金融转型的根本是来自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说明了农村经济结构已经从“种植型”基础劳作转化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结构了。

2、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

目前,在我国设立的金融机构中,只有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开设了涉农、支农业务,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虽然也有一部分业务范围涉及农业项目,但是它们属于地方金融机构,而且国字号金融机构里,农发行是惟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通俗点说就是国家只允许农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募集资金,而且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政策性亏损。其它所有金融机构都被列为商业银行序列,有的是没有被允许开设涉农业务,有的是资金状况达不到开放涉农业务的条件,总之,目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只有农发行的业务覆盖范围最广,支持力度最大。

3、农村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多元化

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有的金融机构是没有开设涉农金融服务项目权限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家和各地方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纷纷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农民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和应用也越来越充分,在拓展农业项目中的规划也很实际,所以出现的项目资金缺口就很明显了;再加上允许开设涉农项目的金融机构资金状况有限,就严重影响了许多涉农项目的进展。有些农户为了项目进度,甚至打算利用民间借贷,由于农业项目的回款周期较长,这种民间借贷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出现,进而影响整个农业项目的进展,所以东北、内蒙古等地已经多次发生了因为涉农民间借贷而引发的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

这样一来,就给整个涉农金融业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农户“吃不饱”,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敢吃”。这其中不能仅仅靠国家的政策调控来解决问题,因为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明确的业务发展方向,盲目的允许金融机构跨行业发展金融业务的话,对于国家整个的金融业资源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因此,有的地方采取了三方甚至是四方合作的方式来有限度的发展涉农金融业务。其具体操作模式是,由农发行作为主导单位,原有的基础性涉农业务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专项涉农金融服务业务,这些业务的资金来源由其它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还款计划由当地政府出具。这样一来,商业银行满足了地方政府的金融需求,而地方政府又提供了相应的信贷担保,农发行又充实了信贷资金,农户虽然需要出具比以往更多的法律文书,但是相对于国字号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融资而言,还是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被信任度要高很多。这其中虽然有一部分是涉及跨行金融业务的,但是由于信贷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且金融资金又相对处于可控的管控范围之内,所以在政策上还是行得通的。截至目前,已经有海南、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金融机构尝试性进行这种金融业务,参与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也增加到邮政储蓄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

涉农项目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之后,项目开展的进度和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以往传统的种植型基础农业项目已经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了,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是以产地为优势的产供销一条龙深加工格局,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金融机构的服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流动多局限于本地,优势农业项目涉及的金融服务范围也不过相邻的几个省市而已,但是随着农业项目从属地化发展拓展到海外市场甚至是欧美市场,原来的金融服务结算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需求了,必须开发新的涉农跨境结算业务。在这个跨境结算业务的拓展中,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政策局限性,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肯定是当仁不让的,但是要是做跨境业务结算的话,肯定没有其它商业银行的业务经验和优势资源多,所以在这其中,许多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和信贷业务一样的方式,采取三方联合的形式来提供金融服务。即以当地农业项目资源为基础,由当地政府组建本地企业,由农发行提供基础结算账户,再经由具备跨境结算业务的银行向海外银行提供金融服务项目。这样一来,降低了农业项目的资金回笼压力,也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压力,虽然说在其中产生了一笔跨境结算的基础费用,但是这些支出就像是给业务结算提供了保险一样,既方便又安全,各方都能各取所需。这项业务是随着农业产品的出口项目而推动的,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会同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陆续开展了此项全新的金融服务项目。

4、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格局

基于农村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业管理机构应该着眼于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立法约束力同时,着手修订适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经济政策,适当放宽其它商业银行对涉农项目的金融服务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其它商业银行与农行、农发行之间的协同合作,尤其是在跨区、跨境业务结算过程中,需要增加相应的政策扶持力度。当然,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其它商业银行的涉农业务资金投入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从而有效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

5、结束语

农村经济产业调整的步伐和节奏正在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既是保驾护航的后盾,又是经济杠杆的先锋,在其中的作用是积极的,随着金融机构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机构涉农、支农业务的未来发展必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夏晓平 . 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基于农业经济金融排斥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 第4期:19-25;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6

关键词:农业审计;问题;对策

农业专项资金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是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计实现其“免疫系统”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在近几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中,也进一步整合突出了农业审计的力度。但从现阶段农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果来看,在审计力度、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党中央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形势尚不能完全适应。始终推进并不断深化农业审计工作,既有利于丰富财政审计的内涵,也有利于改善民生。

一、加强农业审计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在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最复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的重要性引起各方关注,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安则天下安。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注重了对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改善并加强农业资金审计,规范ν度氲呐┮底式鸬墓芾砗褪褂茫是发展农业生产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党和政府、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农业审计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农业战略部署、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服务国家治理得重要方面。

二、农业审计的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专项资金政策性强。农业专项资金是党和政府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专项支出,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水利专项资金等,每项资金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安排,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农业审计可以说是一种政策性评估,每个专项资金的出台都有着很强的政策背景,审计人员只有对政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才能在审计中把握住政策精髓和实质,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发现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以及体制、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进而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为制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宏观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二是资金点多面广线长。农业资金具有资金量大,涉及范围广,在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层次多(中央、省、地、县、乡五级)、部门多(农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资金类别多、项目多、资金散,具体分配到单个问题的违规金额较小等特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能从一些小问题中发现政策层面的问题,认真细致地去分析,哪些是由于政策不完善造成的,哪些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审计要求我们提取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保证涉农资金的安全完整,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涉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发挥农业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作用。对涉农资金的运用、项目建设管理、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审计跟进,做到“跟紧”“跟深”“跟全”,及时发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提出改进的宏观政策建议,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是对审计人员要求高。农业审计项目与金融、企业等审计项目不同,常常需要和乡、村等基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老百姓打交道,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善于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通过与他们交流沟通,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最真实、最全面的审计所需的情况。

三、当前农业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是整体规划不足、盲目立项,造成资金损失浪费。农业项目缺乏中长期规划,部分地区农业项目的立项,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项目实施一窝蜂、空间上不连片、时间上不连贯的现象。一部分地方领导受不正确政绩观影响,在农业项目立项上,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市场实际和项目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盲目上马,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二是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一方面现阶段过多的管理环节,造成资金相对分散,使用管理中政出多门,致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混乱。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个别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法律意识淡薄,忽视国家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只考虑自身利益、地方利益、小团体利益,擅自制定资金管理政策和办法,随意开口子,达不到预期目标,使农业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到位,项目不能得到完整有效实施。同时,现行法规不完善,相互矛盾,以及各项制度不健全等都是造成农业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的原因。

三是农业专项资金配套不足。由于农业专项资金大多数分布在一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自身财力困难,对于应予配套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法配置,因此,有的采取虚假配套,有的“拆东墙补西墙”进行配套。

四是农业审计执行力差,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一是项目安排空白点多。由于目前农业资金存在多头管理,资金筹集的渠道繁多,拨款环节复杂等问题,造成某些情况下,审计工作鞭长莫及。二是审计手段局限性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查清和处理一些突出问题:三是审计处理只对事,不对人,导致屡查屡犯现象不断发生。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7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8

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关联交易,是指涉农业务或资金主管部门(以下统称主管部门)与其关联方发生的有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的立项争取、拨付、使用等环节而产生的经济交往活动。主管部门的关联方,以往主要是这些部门掌管资金分配权、项目审批权的个人或其家人、近亲开办的经济实体。最近几年来,由本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出资入股成立的公司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其形式如何,这些关联的共同特征之一都是其经营活动内容在关联部门的行政职权范围内。它们之间的关联交易会严重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享受国家涉农专项资金补助、支持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与此相关的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改革,是指财政专项资金根据项目、要支持发展与补助的涉农事业内容来确定投入的方向、资金数量等,而不再区分补助对象经济所有制性质。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都是如此。这一重大政策调整,对于带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涉农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带动农民致富,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但同时,也为关联交易大行其道打开了方便大门。

涉农专项资金中的关联交易违规与否?涉农专项资金检查和审计中遇到关联交易应该如何处理?仅从关联交易的形式上,是不能贸然下结论的,因为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对关联交易的审计应该注重其实质性审核,即除了常规的检查程序外,还应该对其违规与否进行判断。但由于目前一方面缺乏客观、公允的定量判断标准;另一方面,缺乏法律法规依据,违规的判定没有法律效力,无法进行处理处罚。因此,当务之急是政府有关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规范涉农专项资金中的关联交易,谨防有关部门和个人通过关联交易的合法形式,将手中的行政职权转化成为本单位职工和利害关系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9

关键词:涉农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

一、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实践的成果

1、扶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对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命脉,国家和政府始终要坚持转换农业的发展方式,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天津市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财政部门连续多年专门设立专项资金,在关系到“三农”问题的产业建设、仪器设备和产品出口等环节均给予了大力扶持。此外,天津市还借助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和水产品资源建设了40多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20个现代农业园区、100个设施农业示范区,从而形成了兼具合理布局与特色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天津市的各项财政政策实施多年,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农村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道路交通、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飞快,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社会更加稳定。

2、增强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

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对农村的发展十分重要,涉农财政政策是否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否迅速呈正相关关系。我国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越来越倾向于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天津市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举措,譬如为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涉农区县经济发展,天津市出台政策,提供各种转型资金用以推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的进程,还增强了农机补贴的规模,同时还通过政府投资、吸引资金和税收调整等有效手段,对许多能够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获利的农业项目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支持。我国财政部门近年来十分重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用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有效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农民的双手,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创造的价值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3、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公共卫生发展相对落后,但农村人口多,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支付医疗费用。近年来,政策加大了卫生检疫、医疗服务和医疗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把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医疗卫生支持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保证贫困人群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救助。不仅如此,我国政府也着重投资了地方医院,地方医院接收的患者主要是农民群众,而农民群众收入不高,因此政府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减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以购买和引进先进的医疗器械。天津市还大力发展绿色生态、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业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狠抓环城区、环乡镇、环村庄植树造林,狠抓农田林网和林地建设。不仅如此,天津市还加快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保洁队伍建设,先后在武清区石各庄镇、西青区王稳庄镇和辛口镇进行试点,这些措施在改善天津市农村的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

4、强化财政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

教育是百年大计,而农村学生的教育却与城市学生的教育相差甚远,一方面是农民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即使是部分农民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却不能够给学生以大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农民地区落后,学校的教师也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接受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对象。财政部门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新时期我国涉农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涉农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支出在近些年来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涉农财政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因为涉农资金在支出资金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大幅提高,涉农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依然不足以支撑农业的快速发展,可见,我国对涉农问题的财政投入仍有局限,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升。

2、涉农财政支出方式和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补贴方属于暗补,通过各种流通渠道使农民间接获得补贴利益,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补贴资金却滞留在流通环节,无法到达农民手中。财政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行、资金也在长期流动中浪费。这不仅造成了补贴资金的窄覆盖率,也让许多农民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这一切都是由层层申报、逐步审查的财政支出方式所造成的。此外,涉农财政支出资金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资金的地方会被落下,而有些资金的设置却存在交叉重复现象,资金分配很不科学,这使有限的资金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3、涉农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存在弊端

我国行政部门纷繁复杂,涉农的部门很多,涉农财政资金通常情况隶属于由多个部门,管理机制复杂造成一个项目经常会出现多个部门都有资金分配权,资金共同管理的情况。另外,涉农财政资金范围广、环节多,情况复杂、手续繁琐,有的项目执行时间长,执行中难免出现各种情况,最后造成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难以按期实现。

三、完善新时期涉农财政政策的思路与建议

1、重视涉农财政投入,构建多元投入体制

涉农财政支出的比例显示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我国涉农财政支出远远却低于其它发达国家涉农财政支出,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涉农财政政策的效果,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适度提高财政支农规模,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三农,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领域。其次,我国还要调动各界的资金流入到农业领域,进行社会化投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保证涉农资金及时到位。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使农业达到稳定协调发展。

2、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加强对涉农财政资金的管理

国家财政部门十分重视“三农”的发展,逐年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扶持。但这仍不能完全满足其发展需求。我国涉农财政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适度增加农村的科学技术投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村社会保险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以及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要加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投入,同时适度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等其他不重要的支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我国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地区只重争取,而轻管理。因此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管理和分配,重视对相关人员和相应部门的监督。还必须明确各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划清各级政府的职责,防止部门责任推诿,同时确定各部门在涉农财政政策中的具体职责。保证财政政策的操作程序科学高效、公开透明,从而确保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公平公正。

3、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发放方式和程序

我国的涉农专项资金的分配,大多采取由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方式,从基层县级单位上报到政府通过再到涉农专项资金最终下达,需要经过长期时间,还涉及国家、省、市、县、乡财政部逐级审批,层层申报。这种发放方式导致了资金链条长、时间跨度大、行政效率低等问题。低效率的行政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补贴是国家为农民减轻负担一大举措,因此各相关部门要精工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步骤,精简审核过程,尽量舍弃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审批流程,为农业资金开绿灯。只有这样我国的涉农财政资金才能实现其原本的目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优惠力度和范围

税收政策在我国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完善的涉农税收政策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活力,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我国目前的涉农税收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税收政策要实现支农惠农就必须改进。一方面,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部分或者全部农产品的税收;另外,税收部门要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可以考虑取消农产品的增值税,农资批发和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也可以相应减少,对农产品销售缓解也实行免税的政策。当前,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税制设置还不够一致,基于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我国应逐步加大涉农税收优惠力度。涉农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财政政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我国要重视并加强财政政策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改善涉农财政的资金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通过财政农业政策积极引导,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升农业的总体生产率,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帮助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曹玉青.现代农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

涉农整合资金的定义篇10

【关键词】涉农税收;税收优惠;增值税;所得税

一、我国涉农税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业税制始于1958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税种和税率经历了数次调整。1980年以来,农村乱收费愈演愈烈,农民税赋负担日益加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994年税制改革中涉及了多项涉农税收,取消了畜牧交易税和集市交易税,并将屠宰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保留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基层财政负责征收。

2000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把原来的乡统筹费用统一纳入农业税范畴,把村提留的管理费、公益金改为农业税附加,取消屠宰税和随屠宰税附征的其他收费项目。并对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进行了调整。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国家税务局公布五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2005年,国家废止农业税,停征农业特产税,保留了对烟叶的征税,即烟叶税。涉农税种有耕地占用税、烟叶税和契税,这些税种的征收权基本由基层财政移交到地方税务所局。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工业反哺农业”时代的到来,是未来一系列扶植农民政策的开始,表明政府对农民政策真正有了变化。

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81号文件),而此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多个税种。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第538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惠及广大的涉农企业。

二、我国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涉农税收政策中对农业、农民和农村有很多优惠政策,给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宽松的税收环境,减轻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增值税涉农优惠未落到实处

《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按照买价的13%计算扣除进项税。由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增值税税款完全由最终购买者承担,免征增值税对农业生产者本人的意义并不重大,反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购买者更有利。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并可按13%的扣除率进行进项税抵扣,但企业照样压价收购农产品,而农产品加工出口后,企业享受出口退税优惠,并没有将退税款退给广大的农民。国家对饲料、农膜、农机、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实行低税政策,对纳税人生产、批发和零售有机肥产品实行免税政策。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减免增值税带来的效应被冲抵。大大削弱了政府惠农政策的效果,实际上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发生的税收减免的受益者是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他们是真正获利者。

(二)企业所得税涉农优惠政策未体现环保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蔬菜、谷物、薯类、油料、豆类、棉花、麻类、糖料、水果、坚果的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牲畜、家禽的饲养,林产品的采集,灌溉、农产品初加工、兽医、农技推广、农机作业和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远洋捕捞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项目的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目前的税收优惠没有和环保政策有效结合,企业所得税涉农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个人所得税涉农政策缺乏公平性

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进城务工、提供劳务和从事生产经营等取得收入的农民工征收4"-X所得税,对农业生产者在农村的农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不征个人所得税。从政策可以看出。进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承担一样的纳税义务,由于我国的城乡差别,城市居民能享受教育、医疗、保险等较多的福利,相对来说进城务工农民承担了较重的个人所得税负担。现在农村的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大户仍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而这样的生产,不仅带动效应低或根本没有带动效应,造成了其发展愈快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耗损就愈严重的后果。将获取大量收入的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排除在个人所得税之外,不利于农村形成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因此,现行个人所得税涉农政策有明显的抑农倾向,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调节农村个人收入,缺乏公平性。

(四)营业税涉农贷款优惠政策不到位

涉农贷款难是当前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农户和涉农小企业的贷款难。对养殖业和种植业来说,一次投入资金较多,风险较大,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有利于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税收优惠,但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和贷款风险,对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不大。我国在这方面缺少有力的优惠政策,不能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涉农领域,支持农业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

三、国外城乡税制及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城乡统一税制

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城乡统一的税制。不单独设立农业税这一税种,对工商业、农业不区别对待,而是分布于各种税中一起征收,将主体税收延伸到农业,体现了各行各业税负的公平性。在统一的税制下,农民的税收负担与城市居民一样。按其经济活动的属性分别在相应的税种下缴纳税赋。一般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产品征收流转税,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征收增值税;农业生产者收入超过规定的起征点后就缴纳个人所得税;以企业形式经营的农业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缴纳地产税。

(二)国外涉农税收优惠政策

绝大多数国家为了促进和支持本国农业发展,在税收上还实行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越是农业比重低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越多、优惠程度越高;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国家,对农业的优惠程度也很高。具体涉农优惠政策很多。一是免税或零税率。在免税的同时可按固定比例获得税收偿还。如法国、荷兰、希腊和比利时等国对农业实施一定程度的免税。由于在免税的情况下,农民会失去把税收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抬高农产品价格的机会。因此。政府规定在享受免税的同时,允许农业经营者按常规在销售农产品时向购买者索取农产品价格一定比例的税收补偿。在法国,农民的这种税收补偿由政府负

担。二是适用特别税率。即对农业征收增值税时采用特别的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明显低于基本税率,西欧的大部分国家对农产品征收的增值税实行低税率。如意大利对农产品按4%的低税率征税,法国对农产品主要按7%的低税率计征,荷兰对谷物按6%的低档税率征税,西班牙的农业虽然同样适用16%的基本税率。但政府同时对农民销售农产品给予8%的补贴。

四、完善我国涉农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增值税使其优惠落到实处

和国外不单设农业税,而是将农业统一纳入城乡税制的做法一样。我国取消农业税。把农业和工商企业一并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国情和税制改革发展趋势。为了使涉农增值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议对现行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一是在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的前提下,允许农业经营者在销售农产品时向购买者索取农产品价格一定比例的税收补偿,这个比例可以设定为销售价格的13%,或者由政府财政来补贴这一部分税收补偿,这样农业生产者才能真正得到免征增值税带来的好处。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不再实行减免,而是按规定的税率征税,所征收的税款集中上交国库,由国家统一按田亩数平摊直接补贴给农民或按一定比例直接投入各地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方面,对农民和农业实行直接补贴。三是在对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税收减免的同时,严格控制农资产品的价格,实行生产经营成本加微利的定价模式,把减免增值税带来的惠农效应充分体现出来,让农民成为真正的获利者,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

(二)完善企业所得税以促进环保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上述政策虽然在涉农方面部给予了优惠,但是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政策体系不尽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广大的农村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一方面要通过税收政策扶持来达到鼓励农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对产生污染却不能达标治理企业的处罚规定,这一点对农村地区的企业来讲是关键性治理措施。因此,只有把涉农优惠政策和环保要求统一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屏障。

(三)城乡统一个人所得税以促进公平

参照国外统一城乡个人所得税制的做法,我国也应该对农业生产者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农业生产经营所得纳入所得税征收范围,纳税义务人为在我国有住所或居住符合我国税法规定条件的农业生产者,其课征对象为农业收益和地产收益,应税所得按农业实际收入扣除生产成本、费用,再加上必要的政策调整后确定,对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征收所得税应实行超额累进税率,采用按年计征的办法征收。为方便计算征收农业生产者个人所得税,可由税务部门根据纳税人历年的总收益,减去必要的费用,协商决定每单位平均收益,再按每单位平均收益额乘以经营面积计算出应税所得。通过设置免征额,将绝大多数农民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只有规模化经营收入较多的农业生产者才承担税负。对进城务工人员和非城市居民,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对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所得可适当提高费用减除标准,对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等给以一定比例的附加减除费用。通过上述调整,可以体现税收量能负担原则和轻税原则,也使农民享受到了同等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