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十篇

时间:2023-03-19 15:58:35

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篇1

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思政课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领域,也在高校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由于长时间专注于实际生活的发展,高校的思政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培养和塑造,是在年轻人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紧要当口,给予学生们以正确的引导和扶持,是对青年学生一生都大有裨益的重要课程,可就是这样一门最应该被重视的基础学科,却被绝大多数的学生所厌恶、拒绝。

意识形态的培养在今天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人才,如果到最后人才未能为我所用,那么国家在这其中付出的代价将付诸东流。因此,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1]

我国当前所走的道路是经过了无数的实践才最终选择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道路,问题是许多当代的学生却并不清楚这其中的深层含义,认为这只是我们国家执政党的一种蛊惑。面对这样的危险思想,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2]

一、不重视思政课的原因

1.学生层面的原因

首先,高校都把专业分得很细,学生们从小学、中学一直读过来,可以说一直是在全面地吸纳各学科的知识,对于很多知识早就已经厌烦,考上大学以后都会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专业进行专门的学习,并终于摆脱了自己所厌恶的学科对自己的困扰,因此把除了专业课以外的学科都当成是包袱、累赘,束之高阁再不问津。

其次,思政课老师讲课毫无生趣,古板刻薄,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讲了多少年没有一点新意,与时代脱节严重,或者是形式死板,一味地在讲台上讲大道理,没有揣摩学生的心理与接受程度,张口就是官话、套话,没有分析和总结,使得思政课的讲授只流于形式,不能从心底里引起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当然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对思政课持抵触情绪。

再次,也是最主要的,中国的学生们在小学开始就要学习思想品德课,中学要学习政治课,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的前身,在学生们还不能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的时候,就一味地给学生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在学生们还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的时候,生搬硬套地强行让他们去接触这些意识形态的内容,导致的结果就是毫无理解的死记硬背,致使学生们从小就对思政课产生了负面的抵触情绪,以至于在他们成长起来之后,在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他们不愿再去思考这些他们从小就死记硬背,过后就忘的内容,所以思政课在他们的心中就一直是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知识,这样使得学生们根本没有思考我们国家社会意识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们更推崇国外的教育和文化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国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很新奇、很有吸引力,而国内的东西他们认为已经熟烂于心,没有什么新的内容,是落后的和无用的。

2.高校层面的原因

术业有专攻,高校也是这样,很多学校为了自己能够成为本地区,甚至全国知名的学府而煞费苦心地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己的专长,并花大力气打造属于自己的专长和品牌,企图在某个领域成为国内顶尖甚至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高校变得功利化了,慢慢地也是在这样的目的的驱使下,高校把教书育人这一最根本的目的彻底扔到了九霄云外,而把如何使自己学校更具影响力、更加有名气放在了首要位置。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功利化的色彩笼罩下的我国高校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是集学校之所能,把优势学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至于其他学科,显有精力去考虑。这就造成了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思政课在学校的角落里,满身灰尘地蜷缩在学校一隅,自己的主张得不到重视,自己的思想无人问津,大多数高校都像背着沉重的包袱一样对待自己学校的思政课。

上述的种种都使我们国家思政课教育在高校中迟迟发展不起来,国家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梳理和引导。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国家思政课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一刻也不能耽搁。

二、改革设想

1.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首先,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归属感,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方式、方法,尽量用启发的手段,用真实的事例在学生们幼小的内心中,种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等待以后的发芽、开花,而不要用强制的手段来逼迫学生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恶性灌输。

其次,对思政课老师的培养和考察应该区别于其他课程,考察的主体应该着眼于这样几个方面:1)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认可我们的意识形态,那么他如何让学生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呢?2)思政课教师德育的考量,一个凡事都斤斤计较,一个自己德育都不合格的人怎么能培养学生们具有崇高的德育?3)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的考核。这不是谁都能讲,谁都能上的课程,讲思政课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敏感度和深刻的认知水平,需要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分析,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理有据地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之后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和系统的总结,讲课的过程当中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一个只会讲官话、套话的教师,如何能获得学生的认可?4)思政课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思政课虽然是意识形态的培育和养成课,但不一定就非得古板,也可以让课堂充满笑语欢声,也应该在思政课的课堂上真正让学生们放飞思想,让学生们的观点自由碰撞,各抒己见,让学生们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心中的困惑与感悟。

最后,针对学生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有理有据地讲解,必然会使学生在内心当中认可,也必然会改变当前思政课在高校的学生中不受重视的境遇。

2.改变学校方面对思政课的态度

首先,从法规方面给予支持。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对高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定,并下大力气复查实施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的思政课发展起到一个根本的保障。

高校思政课篇2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33-03

慕课这种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在“挺慕”与“慎慕”的争议声中,有些高校已经在进行小规模的慕课尝试,有些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些高校正在探索慕课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面对教育领域出现的这股热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不能无动于衷,但也不能盲目跟风,要冷静地对已有教学进行反思,从慕课当中汲取先进的理念,来探索适合现有教学的发展之路,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学理念嬗变之思:“教”与“学”占据何种地位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两种活动,但这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该处于何种地位。因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会直接决定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而角色定位又直接决定教学思路。传统教育中,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扮演着讲授者的角色,每一位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使学生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学生的角色自然是听众,被动的学习者。当然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辩论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这些教学方法由于是服务于教师的教,是在教的主旨下让学生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可以说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对“教”与“学”二者的关系一直进行思考,并试图探索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未能走出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慕课恰恰体现的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对学习所拥有的自,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慕课”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彼此交互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慕课”更符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变成了具有辅导、引导作用的“导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1]。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思政课与专业课不同,它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更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仅靠教师的教是无法完成的。在具体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更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翻转,角色地位的重塑,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真正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术守门人、导师、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支持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二、教学模式探索之思:“讲授”与“互动”如何结合

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构建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乎教学效果。思政课的教学基本上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实践教学多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课程论文等形式。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从近些年的一些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比较深入透彻的讲解是认可的,对于枯燥乏味的讲解较反感。但多数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时间过多,自己多数时候是在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能够发表意见观点和与教师同学探讨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所谓的课堂参与也是在完成教师设计安排的教学任务基础上的被动参与。而且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课堂规模一般都超过100人,在90分钟的时间内只能做到有限参与,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给他们表达意见、阐述观点的机会和平台。

而慕课给我们开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慕课课程注册的人数远远超过思政课课堂的规模,一门课程注册的人数可能有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学习者,慕课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实现了知识讲解、互动、交流、反馈、答疑等一整套教学环节。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15―20分钟的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易集中,每集一个知识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程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在此期间内自主安排听课时间,不受固定r间限制,也不受地点限制,课堂空间能够延伸到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听课的方式也比较随意,一人听多人同时听,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听;课程的交互性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社区,相互评价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反馈学习情况、互为答疑等,这些与全部学习者、全部在线学习行为相关的“痕迹”数据均会被服务器自动捕捉并详细记录下来,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数据对象[3]。教师便于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反馈,便于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慕课这些优势正是现行思政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师生间缺少面对面直接交流,无法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而这些又是传统思政课课堂所能给予的。基于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各自优势与不足,很多研究者提出了未来的学习应该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也应是思政课未来改革的方向。思政课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慕课作为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将教学分为网上学习、实体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学生通过慕课在线学习来完成认知目标,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而实体课堂上则是以师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为主,先学后导,通过实体课堂和社会实践来进一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试图弥补其不足之处,如慕课高注册率与低课程完成率之间的反差。据2013年的《“慕课”和开放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白皮书显示,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所大学“慕课”的辍学率高达85%―90%。“2014年慕课学习者大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我国“慕课”的用户由13万增加至65万,但“辍学率”仍比较高,注册学生中,至少有一半不会出席,出席的学生中约有一半能最终完成课程[4]。这就需要思政课在引用慕课教学模式时,要对内在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研究怎样建立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教育,以保证认知目标的实现,使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衔接。

三、考核方式探讨之思: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自评与他评如何权衡

课程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和检验方式,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在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考核基本上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这两部分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和具w的形式不同而已。平时考核基本上是由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构成。期末考核基本上是笔试、机考两种形式,不同的是有些学校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基本上是主观化的,有些学校仍旧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试题大多是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点的考查。这种平时加期末的考核方式力求做到考核的全程化和多样化,从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评价转为对知识掌握与能力的评价,以全面评价学生,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评价方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单方主导的,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彼此之间的互评,未必能够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

慕课的课程考核倡导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者的多主体性。在线教育公司,全球领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平台提供者Coursera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表现为:每周测验,互评作业测验、论坛讨论交流以及期末测试。他人评估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互评环节和论坛交流讨论中的他人评论、回帖环节以及期末测试等[5]。这样一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灵活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比较趋向于全面和合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程考核的关注点不同,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而思政课除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仅靠平时和期末考核又是难以做到的,因为作为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无法全面了解,而只有学生之间才能做到这一点。思政课的课程考核,可以借鉴慕课课程考核的方式,在原有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基础上,将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学习评价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当中,调动学生的力量,培养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能力,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评价走向自主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情况,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评价方式的一些缺陷。当然,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容易掺杂一些情感因素,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所以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四、教师能力提升之思:从单一能力走向多元能力如何拓展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上述提到的以慕课为契机,进行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重塑、教学模式的再造、课程考核的改革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教师,教师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乎这些改革的成效。在传统教学中,作为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自己学科专业的精通、广博的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健康的情感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与研究能力等基本业务能力素质,更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时代感。而实际上在各项能力中,高校对思政课教师强调较多的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和教学科研能力。其中教学是最基本职能,而教学能力的重点通常放在研究如何教上,当然这个教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讲授。

如若将慕课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则对教师的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教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有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教师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因为慕课教学中的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讲授只占很小部分,大部分时间用于互动交流。况且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又有特殊的难度。其他课程教师对课程讲授之后,在互动交流环节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理论上的不解,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在互动交流这个环节除了要解答学生知不知、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面对更多的问题则应是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思想上的困惑、对实际问题的疑惑,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传统的思政课课堂上也会面临,但传统课堂中给学生参与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解决问题的任务相对轻松。而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动,学生有了充分表达意见观点的平台,教师所要解答的问题一定会远远超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个考验。同时慕课作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而开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它对信息技术有很大的依赖。又考验着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分析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对PPT制作和讲解的能力。作为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怎样从注重教的能力走向多元化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慕课不是万能的,它在彰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与不足,它的诞生无法完全解决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些由来已久的问题,但我们都无法回避,它的到来对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所引起的改变。思政课作为集知识性与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面对慕课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既不能盲目跟风、赶时髦,也不能置若罔闻。当务之急,是要借助席卷全球的慕课热潮,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引入慕课思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马若龙,袁松鹤.“慕课”是流行词还是真趋势?[N].中国 教育报,2013-11-22.

[2]张丹.略论慕课对教师角色的深层影响[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14,(7).

[3],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3).

高校思政课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微课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通常是用3分钟到1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述一个知识点,它符合当下移动学习的潮流,而其“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则更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1]加强高校思政课微课的建设应成为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

一、关于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的原则

(一)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的延续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过于注重课堂讲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从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高校思政课微课的设计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对课程的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力求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高校思政课微课虽然短暂,但也必须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从教学环节上来说,要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包括导言、授课、互动、结束等,更要设定每段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是课后练习等。其次从知识点本身的完整性来说,要保证完整地呈现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将大大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展现情境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2]高校思政课微课的设计要注重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将知识点引入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既要保持高校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又能跳出其学科界限,将社会热点、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重视启发性和切身性

高校思政课微课一般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微课,如果课程的制作本身缺乏启发性和切身性,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就如普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会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课程建设失去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微课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置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和学生切身实际有密切联系,唯有这样,才能打开高校思政课的课后缺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思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的关注点

(一)授课对象

高校思政课微课的授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思政课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因此,了解和熟悉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是首当其冲应该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思修法基》)课程微课时,考虑到所在学院为独立学院,学生群体以学语言类的居多并且女生占多数,因此课程的设计更注重情感性、感染力;在教学节奏上,考虑到独立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教学节奏也设置的比较缓慢。

(二)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课程的独特性决定了并不是高校思政课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被制作成微课来进行教学,微课也并不是万金油,能够解决高校思政课课程的所有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微课设计上,必须关注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能因为微课在当下很时髦,就一味地将所有的内容都微课化。比如《思修法基》中“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点的讲解,就不适合微课化,因为理想的这三个特点是糅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如果非要将某一个点单独列出来,进行微课化,然后再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出内容的完整性,就本末倒置了。

(三)制作技术

当前各种微课大赛如火如荼,但纵观各级微课大赛的参赛作品,发现很多作品绝不可能是由任课教师所制作,很多作品动画过于精妙,链接超级完美,这样的微课制作投入成本过大,并不适合草根化的推行。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多数由一线教师担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学会制作的技术,但也不能本末倒置的将制作技术置于内容之上,一味强调制作技术会而使得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非常艰难和辛苦,反而忽略内容的设计。简单的制作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拍摄;第二是使用录屏软件制作,笔者惯用的录屏软件是 Camtasia Studio;第三是多媒体录播教室进行拍摄。

(四)反馈效果

好的课程一定是经过多次改进之后并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高校思政课微课也一样,不能仅仅只是制作出来,然后挂到平台或者用其他方式交给学生学习就结束,而应该是不断地接受学生的反馈,并不断地进行修改提升。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微课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以《思修法基》课程为例展示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的过程

(一)选题及搜集相关资料

根据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大纲来选择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四个方面来选择,同时注意只能选择一个小的问题或者小的知识点,但不能孤立地去选择知识点或者孤立地去讲解知识点,孤立的方式容易导致知识孤岛,不能呈现知识的完整性。在《思修法基》课程中,可以选择作为微课的内容很多,在此笔者仅以“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与特征”这个知识点为例来细述高校思政课微课设计的过程,这个知识点是一个专业的法律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的专业术语,笔者选择了丰富的案例资料做为支撑。另外在PPT的配图上,首先必须保证图片的清晰度,其次要注意图片本身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制作PPT并创建脚本

对于一线教师,制作PPT早已不是难题,另外高校思政课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因此相对成熟的高校思政课微课脚本也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脚本设计上既可以借鉴别人已经比较成熟的,也可以自己重新设计。在此,笔者以“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与特征”这个知识点为例,建构了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脚本。第一步:片头(PPT1)呈现微课信息,包括展示微课主题;主讲讲师姓名、单位、职称等信息,提供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大约10秒的时间。第二步:课程导入,首先播放案例1“复旦投毒案”(PPT2)的一分钟的视频,然后提问“曾经的天之骄子为何会沦为阶下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缺乏法治思维(PPT3)。大约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而引出具体讲授部分,即第三步。具体讲授部分首先要对法治思维方式的含义(PPT3)进行细化讲述,通过对法治思维方式概念的解析,引出法治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PPT4)。在每一个特征的讲述前,分别再举出实例,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引发思考。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征,法律至上,用王斌余杀人案来引发学生讨论,法理与情理的冲突面前该如何选择?PPT5―6来展示内容;十以来,一只只“老虎”、“苍蝇”的落马(PPT7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权力的运行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即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权力制约(PPT8);在PPT9―10上展示案例:从同名不同价到同命同价,引导出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这就是法治思维方式的第三个特征人权保障;在PPT11―14上展示赵作海案,说明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引导出法治思维方式的最后一个特征即正当程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钓鱼执法?”。具体讲授部分预留的时间为10分钟。具体讲授部分结束以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该知识点的小结。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完整课程

制作微课可以采用录屏软件完成,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操作简单易学,而且方便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录制完整课程,包括具体的操作过程、讲解过程、背景音乐、图片等等内容都可以完整显现。在操作过程之中,需要修改、剪辑,也非常方便。[3]

作为高校思政课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微课更是当下高校思政课贴近学生的重要方式,相信以高校思政课微课独特的课程特点,必然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使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并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高校思政课篇4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10-0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政治课与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没有关系,对将来就业没有太大帮助,因而缺乏学习热情。部分教师认为,政治课的开设占用了学生过多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在部分师生中出现这种认识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高职教学课程改革大潮中,思政课教改显得滞后,没有体现出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没有凸显出思政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思政课的特点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有高等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性,又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职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高等教育第五层次的B类),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术性为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职重视的是实用性和技术性,而普通高等院校则强调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二)教学对象的差异

虽然高职教育已经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一线劳动者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确实不尽如人意,也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家长不愿意子女就读高职院校。从录取批次来看,接受高职教育大多是第四批次录取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欠佳,加上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决定他们就业和发展的专业课程上。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强吸引力,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材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差异

我国编制了全国一本通的高校思政课教材,这对保证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各高校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差异 高职的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要求进行取舍,知识点的选择“要精要管用”,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在知识的系统和深度方面的要求则比对普通高校学生的要求低。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差异 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有工学交替、理实结合、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场所可能经常不在学校和教室,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打破教材的章节限制,按照问题组织专题式教学,以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将学生的实习场所变成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差异 一般高职院校的学制为三年,前两年是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时间,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习,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学时往往首当其冲地被压缩。如根据要求,高职院校要开齐三门思政课,其中思修课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教学时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每周4学时,但不少高职院校课时安排上“缺斤短两”,为了凑足相应的学时,不得不用大量的活动学时来补足。即便是瘦身以后的思政课学时,由于受见习或实习的冲击,在有些专业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而在普通高校一般能保证充裕的课时量。

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思政课教师应对外广借各种资源,对内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时和条件,尽量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口味的思想大餐。

(一)贯彻大思政课的理念

关于大思政课理念,佘双好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观念就是把学校所有教育因素、教育成分、教育渠道、教育影响等均看成课程内容的课程观念。也就是把学校所直接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性活动,学校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课程观念”。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思政课教育场 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块块标语牌,一条条道路的命名都在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你会看见有很多简单但深刻的标语牌:“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体现责任,细节体现素质,细节决定成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职业特色浓厚的道路命名:创业大道、明德路、精技路、敬业路等。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使生活在其间的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染上了其色彩,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设计使学院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道德场。

机构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在当前的学校德育中,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准则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ABC的宣读和伦理谈话上,结果出现了一些学生政治理论考分很高而实际政治表现极差的现象,不少学生形成了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面人格。有研究表明,我国学生高考政治成绩与学生品德的相关度很低。这说明,仅有知性教育是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行为结合起来,既可以使思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和学工部、团委建立紧密联系,思政课教师为学生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班主任、辅导员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一方面可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活动得到很好的引导,从而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实现思政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劳动并不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环节,必须注意发挥学生会、团委、辅导员、班主任等多方面的作用。有些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组织必须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来进行,只有他们都参与到课程中来,才可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可以请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德育小导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德育示范。此外,还可以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思政教育的课内与课外的全覆盖。

(二)构建有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修订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即便使用一本通教材,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也应与普通高校的大纲有所不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明确要求,希望“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只有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经济生活中岗位群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成长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确定能力培养的重点,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分专题组织课堂教学 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日益把能力发展作为自我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他们要求政治理论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其能力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又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进行参与政治实践技能的培养;既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德育知识的教育,又要培养道德推理技能,发展道德选择能力。要以教学素材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重要观点,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基本内容。实践能力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看家本领之一,实践活动是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除了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去外,还可以依托学生会、团委等校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辩论、知识竞赛、角色模拟等实践体验环节。作为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延伸到学生实习场所。

社团文化是大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团也是思政教师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抓手。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办一个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学习、自觉实践的团体,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小组等。会员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并结合热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发挥良好的理论学习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成长提供新的平台,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之一,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

[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

高校思政课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7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紧密联系课程特点及相关章节的内容,正确选择理论内容来设计实践教学,避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相互脱节的现象。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实践活动。①课内讨论或辩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合班授课,这种形式有利有弊。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成本,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分组进行活动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的精力受限,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当某一论题在学生中极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以即兴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参与辩论的这部分同学往往能够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该课教育的很多内容都适合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校园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课堂讨论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在讨论、辩论的气氛中求得共识,澄清错误的认识,获得新知,这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也增加了吸引力和说服力。②观看录像和视频。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一般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和当前的形势,可组织学生观摩一些实效性很强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这是运用现代化的视频工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思想的一种活动,在该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象,能够通过影视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录像或视频要联系政治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些教师认为放视频是自己放松和休息的好机会,一整节课下来都在放视频或录像,教师一节课一言不发,放完了走人。有些学生觉得看视频比上理论课有吸引力且精神放松,看完之后还是把握不住要点,对老师布置的任务置之脑后,不思考,不整理,甚至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应付了事,其结果是收效甚微。

2.校内实践活动。①专家讲座。可请一些老专家、教授、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企业家、先进工作者到校内作报告。因为他们经历过这些事件或对实际事情有更多的了解,由他们来讲该课的部分内容,教学效果将更好。如:饶水林院长主讲的《如何做人》、徐建南教授的《中国的周边安全——我看南海黄岩岛之争》、著名的神话大师周濯街主讲《读书与做人》、湖北精密总裁徐庆龙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讲座。用以指导学生实践并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化。专家讲座在一定程度上效果较好。但学生的整体听讲座的状态不乐观。有人认为听了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普遍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薄弱的一面,这让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时刻兼顾学生们的学习现状,努力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彻底转变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的进行反思,以教学实际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最终在共同探索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74-02没用,毕竟自己没有亲身经历。②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政治教育除强化课堂教育外,应利用社团活动,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社团是我们广大学子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舞台,社团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要体现在活动中个别支部成员不够积极,对分配的任务不能及时保证质量的完成,这与管理和分工上的失误有一定关系。学校举行的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往往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被边缘花的群体,参与的程度小,机会少。

3.校外实践活动。①社会调查。一些社会调查流于形式,调查不深入、不细致、只做表面文章,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写出的调查报告不生动,没有说服力。根本不是真正去做好,而是从网络上下载打印。社会调查能深入了解和正确认识社会,解决一些在课堂上和教材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②参观考察。按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尤其是各专业顶岗实习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有的学生总是不去,即使去了也没有取得的效果,与其说是社会实践,不与说是公费旅游。

参观考察能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从具体生动的事实中,去体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观察社会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风雨,见世面,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实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二、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1.把实践课活动方式纳入教学计划。许多教师在制定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时,往往撇开了实践课,即使有计划也不具体。做计划时应有详细具体的活动方式。一般应根据思想政治课的需要来选择。我院第一学期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学分3分,理论课时48课时,额外安排实践学时8~12学时。第二学期设置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课程,学分4分,理论课时72课时,额外安排实践学时2~8学时。每学期均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都以讲座的形势进行。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将实践教学融合了自己学校特点、专业性质,采取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制订了合乎本校实际情况的相关计划。譬如黄冈有地理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在参观考察后撰写相关心得体会;组织学生深入广大城市和农村及工厂等,体验生活,进行调研,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机制。实践教学的实施开展及效果的提高,并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自身的努力,而是与之相联系的各部门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形成实践课教学评价机制。在实施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前对活动主题、目的要求、计划安排、方式方法等提前告知学生,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准备工作。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或有关人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加强指导和检查。实践课教学不仅要重形式,还要重结果,也就是要形成实践课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一是要重视他们的参与,一旦组织实践活动,要求他们人人参与;二是重视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把表现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档次;三是重视结果,每一次实践活动之后,要求学生形成文字性的东西,根据实践活动内容可以写心得体会、写调查报告、写政治小论文等,对他们的结果进行讲评,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展览。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表现,最后给学生作出评价,打出学分。

3.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制度。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通过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定期开展关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的研讨和交流,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动选择有代表性和研究性,便于接待和操作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公检法等行业部门作为实践基地,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求多方支持共建相对稳定的长期实践基地,从而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切实将经费投入到实践性教学的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居继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吕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安慧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8).

高校思政课篇6

一、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一般而言,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达到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把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平台,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当然,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也要明确其具体的教学目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二、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明确教学对象

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了解“思政课”教育的对象,增强“思政课”的专业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目前,高校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思政课”与自己的专业差距太远,容易造成“思政课”的“无用论”。教师应当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也不能忽视大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自学能力以及思维敏捷、勇于探索的特点。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便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新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即使传递的知识再多,运用的教学手段再先进,也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大学生的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这也是衡量“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的尺度。

三、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按精讲的原则备好“思政课”

思政课理论课堂教学的学时被削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临着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思政课按大纲进行教学已经基本无法实现,所以,必须按精讲的原则备好课。备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精讲的前提和基础。精讲有助于学生接受精华的东西,也能给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应在教学中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突出重点,给学生以要领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涵盖了三大部分,而学校安排的理论课只有32个学时,想要面面俱到肯定不可能。所以,在课堂讲授中必须突出重点,当然,突出重点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通过知识梳理,便于学生抓住要领。二是讲透难点,扫除学生学习的障碍。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可以掌握的,有些内容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所以,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平均用力,而应在讲透哲学知识上下功夫。三是引进新成果,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把新的科研成果都吸收进来。教师在教学中引进新成果,不仅提高了讲课的深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搞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学会“讲”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篇7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表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建设正式启动。新课改使得思政课的实效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对实效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是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上会有重要前提。

一、哲学反思

要对实效性问题进行哲学反思,首先得懂得什么是哲学反思。所谓哲学反思就是“不能满足于提出或接受一种说法、一种看法、一种主张、一种做法或一种问题,而要对这些说法、看法、主张、做法、问题本身加以考察、追究。”“’这种考察、追究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可以被看作三种反思批判。第一,考察、追究一下某说法,某看法,某主张,某做法,某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即考察、追究一下规范、标准。第二,在已经确定了到底是什么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问题本身包含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考察这个问题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第三,在前两种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考察、追究一如何使得考察的问题可能的措施和条件,以及建立条件使得考察问题的诸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二、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问题的反思

实效顾名思义就是实际的效果,高校政治课的实效性问题就是政治课的实际效果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按照传统方面的理解,思政课的实效性实质上就是对思政课教学结果的考察。单就这一点讲,学界根据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结果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效果显示的程度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从产生的效用看,既表现为直接效果,又表现为间接效果;从时间长短上来看,既表现为近期效果,又表现为远期效果。然而,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认知与评判,把感知点及最终的评判对象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上,而把和教学活动结果相关的其他环节排斥在外,造成我们在思政课实效性问题上研究的不足。很明显,思政课的实效性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积极特性,如果离开教学活动和结果的积极性,实效性便没有了得以确立的根基,离开了这一特定的价值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样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还必须在对教学结果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到导致这一结果形成的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理清具体的活动过程与相应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对教学过程实效性的研究,便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教学过程实效性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构成教学活动的多种要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没有符合教学过程有效展开所要求的要素,就没有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没有教学诸要素相对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所具有的实效性,就没有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任何过程,都不是脱离具体要素的抽象存在,同样,任何过程的实效性,都不可能在脱离具体要素实效性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要素实效性与过程实效性之间的这种不可剥离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素实效性的研究也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论域。由此,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和结果的实效性,便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其中,要素的实效性是过程实效性的前提,也只有当我们将教学要素置于过程中时,要素实效性才能得以明确的规定,也只有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才能由潜在的,未发的形态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形态,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结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的产生及其实效性的确立,只有通过过程的充分展开及其实效性的确立才能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也只有当我们将教学的实际过程与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结果的产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时,过程的实效性才可能获得具体的意义及实际的评价标准。有效的结果是有效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同时又以其所内含的相应价值主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需要而为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提供着基本的判别标准。在这三者中间,要素的实效性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过程的实效性是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联接要素实效性与结果实效性的中介;结果的实效性是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要素参与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过程的产物,是我们判断、检验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基本依据。

要素的实效性、过程的实效性、结果的实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逻辑线索。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推进历程为基本的逻辑线索,由对要素实效性的研究人手,进而探讨过程的实效性,再而深入到对结果实效性的探讨。但不论采取哪种逻辑思路,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要素、过程、结果实效性的研究,都应该对这三个方面实效性各自得以体现的价值关系是什么,评价标准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确立条件是什么,影响其确立的因素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作出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解答,我们便可以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系统探讨。

三、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措施的几点思考

如前所述,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大致体现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教学要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教学结果的实效性,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逻辑统一。显然,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转化成怎样提高这三个方面的实效性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实效性是否实现直接关乎思政课整体实效性提高。首先,教学活动得以进行,大致需要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客体――学生,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要素的有效性也就转换成了怎样 发挥教学主体――教师――的积极性,怎样激起教学客体――学生――的兴趣,怎样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的问题。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大致需要两个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上;实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体现这一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上。最后,教学结果的实效性体现在知识传授的实际效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1.教学要素的实效性

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过程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师是否始终能够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是否始终能够把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决定了他是否始终能够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理论创新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任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了的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术前沿的动态介绍与研究。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搜集、筛选、整理相关资料,丰富、完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水平;还要求教师在介绍前沿问题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要启迪学生思考。教而不研,教就缺乏科学性与时代性;研而不教,研就缺少了一种重要的源泉、动力与价值实现机制。

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是提高教学要素实效性的关键。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思想观念剧烈冲突的年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政治热情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重视专业和实用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远离现实的高调和挣得学分获得文凭谋取功利的一种手段。部分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是务实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一技之长”。因而,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表示不感兴趣,即使上课也常常是不听讲、不看书、不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敷衍了事。这种心态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对这一教学客体正确认识并对症下药,方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要素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按照“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课程”的思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主修、辅修相配套的系列课程,再辅之以专题讲座课程,从而形成立体交叉式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它们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选修课程”是指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的相关后续课程,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开设“专题讲座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学内容在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教育的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及时吸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要敢于正视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研究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

2.教学活动实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首先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模块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扩大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由陈旧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推广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使教师运用课件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包罗按课程体系研制的课件、影音资料、图片资料、测试系统和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案例、理论前沿、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内容。

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重在实践教学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办法,力求实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安排和要求、选题指南、社会实践方法、实践报告的写作等,并编发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材料。其次,增加投入,构建多样化模式。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在学校教学经费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争取当地政府各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最后,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领导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由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共同负责社会实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内,编写各门课的社会实践大纲。

3.教学结果的实效性

知识传授效果的评价:知识传授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及标准的制定。对学生的成绩的考评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把闭卷、开卷和口试等多种形势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知识传授效果评价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稳定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从教育学角度讲,只有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才能使教育对象容易相信和接受。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变换频繁,出现动荡化的状态,就不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遵从和思考,也就缺乏说服力和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强调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理论和观点创新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既着眼于解释世界,又同时关注制定行动方案、进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具有实践正确价值的能力。因此,教师既要讲授正确的思想观点,又不是简单地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有研究兴趣。“学生不仅实现了传统的‘学会’,同时还要做到‘会学’,提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去解释现实,而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思政课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1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案例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经教师加工整理后,转换形成课堂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思想的渗透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一、强化思政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思政课教学中的“案例”

什么叫案例?一般而言,案例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意义的事件陈述。由于案例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真实事件的追忆,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启发性,再加以教师的润色和整理,就能使案例在阐述课本理论知识方面发挥独特功效。思政课教学,重视案例的运用,有助于把思政课课本中的抽象理论讲述成生动的“小故事”,把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转化为日常中的细节,使学生易听、易懂,缩小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社会和网络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和负面信息,与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比如拜金主义、享分饕濉⒒会主义,“炫富”、“攀比”等现象,很容易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大学生从思想上困惑不解,行动上盲目徘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困惑不解,行动上盲目徘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用正面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用反面素材教育学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具备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思政课突出“案例”教学的意义

只有把课本的理论与现实的案例相结合,以现实案例为导向,抓住案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立足于现实,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案例教学,其过程涵盖了“案例采集”、“案例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常,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事先周密策划和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素材,加工整理,形成案例,在课前指导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案例阅读中,理性思考,反复推敲,形成结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碰撞出火花,矫正学生对案例事先的思考结论。案例总结中,教师要善于从案例具体事实,升华为案例理性思考和剖析,使教师的总结和学生的思考,擦出火花,产生共鸣。

(三)克服网络环境对学生不良影响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一部分大学生每天上网获取信息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上课和读书时间。由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快捷、信息多、范围广等特征,海量的信息中蕴藏着多样价值观,大学生在价值的比较和选择中,往往真假难辨,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迅速性、一旦学生认可和接受了错误价值观,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会带来巨大障碍。克服网络信息平台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发挥“案例”生动性优势,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教师通过精彩讲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手段,查阅案例、分析案例,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与突发事件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用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和社会突发事件做出客观评价、理性判断。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纯理论和抽象的。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学素材,把抽象的理论融入感性的案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教材内容的需要出发,对案例资源精挑细选。案例的挖掘和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选择历史和当生的真人、真事,突出案例的真实性。二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突出案例的针对性。三是要紧密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实际,选择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突出案例的典型性。教师要对选择的案例,从案例情节、人物刻画、主题渲染等方面,对案例素材进行反复加工,使案例情节生动、人物刻画鲜明、主题渲染深刻,使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教学中,领悟道理,提升境界。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转换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注重把教材内容阐述好,使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入心、入脑。课堂教学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就不能脱离开教材内容空洞地向学生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不这样做,就会减弱知识的系统性和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要使学生真正对教材内容理解、信服,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转换和创新教学语言,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把教学案例讲活,讲精彩,使学生易听、易懂。在充分运用案例资源的基础上,切实转换和创新教学语言。把空洞深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构建起“融合中国与他国、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的教学话语体系”[1]。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把问题阐述清楚,使学生愿听爱听。

(三)强调教师角色的转换

与注入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换。案例教学通过教师导入案例,引发学生围绕“案例”积极独立思考,开展自由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点评、总结。这样,教师就由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转化为引导角色,学生就由原来的倾听角色,转化为参与课堂、共建课堂角色。思政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准确搜集案例、恰当导入案例、精彩点评案例、归纳总结案例。学生则需要认真思考案例、积极讨论案例。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有效参与,达到培养学生理性认知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睿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施条件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

思政课与一般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意识形态性”,其政治立场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远大的、价值评判是客观的。思政课教师唯有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远大,才能理性看待问题,客观评判是非;才能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秉持正确而鲜明的观点,立德树人;才能胸怀坦荡、情绪饱满、一身正气地面对学生,赢得学生的认同。坚定的政治立场,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实践者,而且要求教师秉持明确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为崇尚人文、继承创新、自由独立、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

(二)注重课程整体的设计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视频案例、故事案例等,具有短时高效、情节生动、吸引人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也极易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造成学生光看热闹不看内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肤浅、片面、不成系统等。为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整体课程设计,使案例成为理论阐释的点睛之笔,系统内容的承接之策,使理论阐释和案例讲解,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为此,教师要做到,科学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精彩讲授教学案例等,让学生感到既深刻,又精彩;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益匪浅。

(三)培养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

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是思政课教师践行案例教学,熟练驾驭课堂,精辟讲解理论知识的基本条件。为此,思政课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以增强教师的理论功底工。高校可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班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学术涵养,外化为教师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使课堂的教学,既科学严谨,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生动活泼,易于理解。通过教学,学生身心得到发展,境界得到提高,能切身感受到知识之美。

(四)重视案例展示的艺术

思政课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资源,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课本内容知识点,对某一真实情景所作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依据历史事实形成的故事。故事中的情景、人物、事件需要教师细心刻画,完整叙述。讲好案例故事,成为教师实施好案例教学的重要能力。教师对案例的叙述要能够营造情景、激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围绕真人、真事相关案例叙述时,要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故事情景,勾勒故事}络,提炼故事主体。教师要善于立足教材内容,对案例故事善“选”、善“讲”。把课本的“硬”道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感兴趣的“活”事实,使学生从故事中获得政治认同、人生经验和道德准则。

(五)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

网络资源平台是延展校内课堂,实施学生互动、诉求表达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平台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实时性、便捷性等优势,借助网络资源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整合思政课教师个人、高校、知名学者、学生等个人账号,构建微博集群、微信圈,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双向关注,思政课教师利用这些信息平台,与学生之间围绕“案例”,展开互动、讨论,利用网络平台的移动性、社交性等特点,实现思政课教学课上与课下全时段、全过程的对接,增强案例教学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基础”课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

[2]梁其才.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 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高校思政课篇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成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析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之探究 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教法创新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思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论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提高师范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利用网络媒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王仪祥.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4]贾钢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5]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高校思政课篇10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高中政治课和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性工程中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的阶段,即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意见》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系统性的教育联系被割裂开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的衔接,提高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教学效果,增强两个阶段教育的系统性、紧密性。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现状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高中和大学教育是两个分开的阶段,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得衔接教育在实践中的分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学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不够重视,认为不及专业课重要且枯燥无味;教学方式来看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纯理论讲解方式讲授课程;教学内容上的部分重复导致大学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冷漠的态度。在探索更好地衔接两个阶段的教育,用批判性思维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和尝试,有利于提高高校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进入大学的新生能在高中阶段已学的政治课基础上,更深层次学好大学的公共课程,实现高中与大学政治课的更好衔接。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与高中政治课衔接学习建议

首先有针对性地分析教学对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缺乏准确的规划,缺乏客观的定位。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对未来比较迷茫,丧失了奋斗的动力,更有甚者认为大学就是摆脱了高中三年的“苦难”准备享受几年的大学校园生活。从高中到大学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由于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互联网时代,新旧观念、多元文化扑面而来,引发学生新的心理矛盾。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周围的同学都是各方面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因此在高中时期的优越感慢慢消失,产生一种消极懈怠、失落、自卑的情绪。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学习,根据教学对象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独立思考能力、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作为学生在老师指引下对自己应该有客观的评价,既看到自身优点而不自负,又看到自身缺点而不气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其内容包涵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但是哲学部分在高中就已经学过,针对类似重复的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抛弃传统的学习理念,认为学过的知识点,而且又不是专业课,就“吃老本”、随心所欲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高中所学的政治课知识和大学的思政课侧重点不一样,理论深度也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上把握的理论的论证思路和知识间的逻辑结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也可以带领学生结合原理的经典著作进行学习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