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十篇

时间:2023-04-11 01:44:37

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篇1

从本期起,本刊将刊发曾杰教授的《社会思维学36讲》,每期1讲。我们相信:掌握社会思维规律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会用新的视角来解读教育问题,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曾杰,原名曾传杰,1928年生,湖北省建始县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科技大学马列教研室(部)副主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并兼任黑龙江省哲学教研室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思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出书十余部,其中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社会哲学》(第一作者)和《社会思维学》(第一作者),均为我国该学科的“开山之作”。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五十多篇。有七项科研成果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社会思维学》获专著一等奖。其教育和学术方面的业绩,《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人才》杂志等作过专访报道。

第三讲 研究社会思维学的重要意义

多少年来,人们的思维方法多偏重于纵向趋进,而忽略横向发展,习惯于唯上、唯书、闭关自守、集中统一、新旧对比,而不能纵横交错,系统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显得同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四化建设、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社会思维及其规律。关于社会思维,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一方面,研究思维性质,即社会思维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思维活动,即人作为社会群体思维的规律。

知识是思维把握现实的方式。社会的信息化、知识化,决定了人们思维的社会化。人们思维水平的高低和思维质量的好坏,不但要靠社会实践,而且还要靠知识、信息。知识是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补充,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来源。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或者叫“知识革命”“信息革命”。这就更加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社会思维的研究。人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而且通过语言交往获得知识。特别是通过文字记载把前人或他人的经验、知识吸收和继承下来,形成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即间接获得的知识。

社会信息化要求思维社会化。新技术革命正促使社会迅速信息化。智力、知识已在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信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以个体之间直接进行为主了,而是大规模的信息交流,整个社会成了知识的海洋、思维信息的海洋。同时,思维的社会记忆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人们不仅已把社会记忆扩大到人们头脑之外,而且由于社会记忆的电脑化,现代思维的社会记忆既极度扩大又生动活泼,并且加强了人和周围智能环境的交流。社会进步越是像一棵开了花的树一样丰富多彩,就越是要求人们思维社会化。

现代信息大大缩短了空间尺度,使人们与周围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覆盖率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同一事件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思维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

现代科技与信息的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加深了思维的社会化。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科技、生产、市场出现了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当今许多问题,如交通运输问题、人口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等的研究和解决,不仅需要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协作,而且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协作。

思维科学篇2

第一,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对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预见的理性思维。只有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主心骨,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从而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克服本位主义、地方利益、部门私利等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思维,始终坚持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以往经验和未来需要、上级意图和自身实际、主流和支流等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判断、处理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谋划和推进改革过程中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注重统筹协调,根据不同领域的改革任务,分门别类制定改革的意见和举措,科学确定改革的时序和重点,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使各项改革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第二,民本思维。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凝聚了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也开宗明义地回答了改革“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历史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改革进入深水区意味着“险”,进入攻坚期意味着“难”,越险越难越需要凝聚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因此,要确立民本思维,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和重大部署、充分了解全面深化改革实际进程和现实成效的基础上,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完善群众的参与机制,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以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奉献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都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某种“利益矩阵”。有人形象地总结:“都说不改革不行,可改到自己头上时都说不行。”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改革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要勇往直前。雨果说:“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代已经到来的想法。”

要确立奉献思维,一是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自觉服从服务改革大局;二是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从党和国家长远需要出发,自觉参与并积极推进改革;三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把人生意义由满足个人需要扩大到为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利益而奋斗,“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只求万世名”。

思维科学篇3

一、注重教学方式,实现趣味性向求知欲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得不说小学的科学其实是一门比较边缘化的课程,它被家长和学生孤立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之外。因而,小学科学教学定然要以十足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投其所好方可展开教学。可喜的是,小学科学的课程着实从趣味性入手,以学生的身心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只要稍作加工和修饰便可达到“设疑增趣”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起就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和学习当中,而在探索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圈。如此一来,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科学,其教学效果要好上许多。

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很多,从科学课程的角度出发,不难发掘其隐藏的无限魅力。例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题,其中的“神秘信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充分把握这一点便可制造出效果非凡的趣味性。比如,课堂刚开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收到一封信,可是打开一看什么也看不见,后来我想了想,就让字迹自动‘现出原形’了。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扬了扬手上的“神秘信件”,学生看着它满口说想。接着我趁机入题,“其实你们只要学了接下来的课程就会知道了,而且还会自己写‘神秘信件’,想不想试试?”回答的当然还是“想”。巧妙的利用课程所探讨的课题便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慢慢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我说:“不过呢,要学会写‘神秘信件’可不是太容易,我们得先知道‘神秘信件’本身的秘密才能学到精

髓。”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驱使他们要认真学习接下来的东西,以便亲自写出“神秘信件”。

二、强化教学观念,树立严谨的科学观

小学是构建良好的思维网络的非常时期。小学科学也致力于搭建学生的思维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小学科学受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欠缺,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随性教学,以不负责任的教学太对去对待这门课程的借口。科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观念。科学探索过程是严谨的,科学的结论的得出更需要严谨的推论和证明。学生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一生的,基于此,我们更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创造性等。

例如在研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题时,我要求学生在操作后进行观察,观察要做相应的记录,记录要根据实验的事实,不能看别人是什么结果就填什么结果。比如,分别滴一滴典液在黄瓜、白菜、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和饼干上,这样的实验是很简单的。但是我还要求学生以自己能想到的方式进行细分,比如黄瓜、马铃薯等可以分为有皮的还是有切开的。既然是科学性的实验就应该尽量做到严谨。有的学生还把黄瓜的籽粒拿来做实验,经过各部分的对比实验,发现黄瓜不会变色,于是得出黄瓜不含淀粉的结论。有的学生更加严谨,得出这样的结论:“马铃薯很可能含有淀粉”这个学生这样写的目的是他不能确定是否只有淀粉能让典液变蓝,或许还有其他物质可以让典液呈蓝色。学生有大胆的想法是好事,这样的想法是促使他们不断探索的动力。

三、重视教学效果,提升思维和求知欲望

小学生心里常常有很多奇思妙想,诸如“天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甚至是“那一闪一闪的为什么叫星星?”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思维是很敏锐的,重要的是要让引导关注更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小学生的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意义,这点我们暂且不去谈论。教师要适当利用小学生这种好奇的思维,让他们把提问的方向转向更具可回答性的问题上。如此建立起来的思维网络是巨大而紧密的,这样的思维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而不局限于科学这个课程本身。

仍然以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当学生看到滴上典液的淀粉变蓝以后,很多人窃窃私语,欲言又止。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问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典液接触到的地方变蓝,那到底是淀粉变蓝还是?”这时有学生说,“对啊对啊,到底是典液把淀粉‘染’蓝了,还是淀粉让典液变蓝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他们现在是没有能力理解和接受原因的。从学生思维发散的角度,我只能告诉他们都很有可能,而且还有其他可能性,比如两种物质在一起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蓝色的。我说,“同学们,这些问题要等你们长大了,学习了更多知识之后才能解决。你们要好好努力,以后这样的问题是难不倒你们的。”小学生阶段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发散的思维,对于真正的结果超过能力范围的没有必要强硬的施加给他们。

思维科学篇4

一、科学思维是什么

科学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二、 孩子的科学思维是怎样的

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3岁~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对家长、老师的话进行思考,并有限地进行逻辑推理。例如父亲对自己3周岁半的女儿说:“宝宝的肚子好圆,像个小西瓜。”孩子看了看父亲的肚子,想了一会,奶声奶气地对父亲说:“你才像个大西瓜。”而5岁~6岁幼儿脑发育显著加速,随着幼儿脑结构的形成,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在认知方面能根据概念分类,按类别记忆,掌握部分和整体的包含关系,并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皮亚杰将小学生7岁~11岁这个阶段的思维称之为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到达11岁左右的时候,学生已经可以摆脱现实与表象的束缚,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了,他们的假设、质疑、分析、演绎和抽象思维能力,恰恰就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成分。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和技能、知识与思维最容易受到影响,这个时期也是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最佳时期。

三、如何发展孩子的科学思维

(1)观察、渗透。幼儿时期学生的思维刚刚起步,并不完善,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以无意注意为主。往往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会盯着蚂蚁洞观察半小时,会用堆积木玩半天,他们往往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没有固定的目的,只是随性而思。那么,最适应发展幼儿科学思维的方法应该是玩中学、做中学。引导孩子边玩边观察,边玩边发现,边玩边思考,同时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多表扬、适当的奖励培养孩子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渗透对孩子思维的训练。

(2)迁移、探究。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起幼儿园有了很大的变化,形象思维在思维中的比例逐渐降低,而抽象思维所占的比例则慢慢增强。在这个时期,继续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就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鞋子底部都有花纹而不是平的呢?”这样,学生就把科学思考与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又如在教学《简单电路》一课时,让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对电路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教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红绿灯的电路是怎么样的呢?你能动手做一做吗?”由这种跳跃式的思维中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在学生的思考与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次,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重视启发、诱导、设疑、激思,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内化。如在教学《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一课中,教师发给学生不同齿数的齿轮,让孩子研究“齿轮传动的过程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当孩子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不同大小的齿轮齿数不同导致齿轮转动的快慢不同时,教师马上给孩子齿轮比为1∶2和1∶3的齿轮让他们继续探究和验证,让孩子积极参与到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来,通过教师给的有结构的材料螺旋的思考,发展思维。

(3)发现、质疑。思维永远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而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往往会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有所发现之后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会对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在这时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尽量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去发现、创新。教师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质疑。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将一个没有吹气的气球放在电子称上称出质量为2.4克,然后往气球里面吹气,再称重为2.9克,得出结论:空气是有质量的。这时候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在吹气的时候可能把口水也吹进去了,这0.5克的质量可能是老师口水的质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不吝表扬,给孩子的质疑行为一种肯定,同时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压力,这样他们的思维自然也就十分活跃,科学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当然,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在科学课上我们能带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活动,相信科学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思维科学篇5

关键词: 中考试题 整体思维 转化思维 探究思维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它强调理解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解决实际问题[1]。初中科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的。2014年杭州市中考科学试题,除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视对过程与方法、体验与探究的考查,展现科学思维品质,符合《课程标准》与《中考命题细则》的要求。

一、整体思维,宏观把握

整体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关键是抛开复杂的关系,不着眼于局部,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面对问题,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整体分析,迅速设计出解决思路,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运用整体思维方法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学生思维全面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例如,2014杭州市中考试题第6题: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是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摇)

A.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解析:这一题在考查“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同时,考查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能力。若学生纠缠于“5秒未的速度”、“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这些信息,则往往会使问题复杂化,陷入计算困境,容易选错。运用整体思维,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过程分析,会发现本题的重点信息是“百米赛跑”和“10秒末到达终点”,由“百米”和“10秒”可直接求得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除了上述物理问题外,整体思维也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具体体现在用守恒法解题。化学反应是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物质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即守恒。解题时,从整体出发,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直接抓住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特有的守恒关系,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第30题第一小题Cu2S在空气中灼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第37题,……将30克邻叔丁基苯酚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25.2克H2O(无其他产物)。已知邻叔丁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第一小题求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含碳元素多少克,氢元素多少克,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守恒,直接求出CO2中的碳元素质量和H2O中的氢元素质量。总之,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全局、整体思维,充分调用已有知识,透过问题表象,抓住对象的科学本质,而不是僵化在题目所设的情景之中。

二、转化思维,灵活运用

在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思维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模型、将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将一般条件极端化、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像、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朗实用等。运用转化思维方法使得问题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第35题:汽车超载是当前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根源。为了加强监控,各地均设置超载监测站。如图1所示,已知某汽车的自重为2吨,其载重量为10吨。现让该汽车前轮开上地磅秤,其读数为5吨,后轮开上地磅秤读数为6吨,且前后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相等。问:(1)该汽车的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否相同?为什么?(2)该汽车是否超载,通过分析计算说明理由。

图1

解析:“电子地磅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景,完全陌生的问题,若思维能力不足,则往往无从下手。本题要求学生在知识性基础上,灵活运用转化思维,将该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杠杆模型”。“杠杆”这一物理模型,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一些工具,运用整体思维,忽略次要因素进而抽象出来的,以便于研究问题。其特征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电子地磅秤”称量时符合该特征,分别以前车轮和后车轮为支点,建立“杠杆模型”,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极端化转化思维,得出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

本题考查转化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对“电子地磅秤”称量的问题也可以从整体思维出发,将一般性的“称量”物理过程转化为状态条件“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受力分析,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为“前轮”压力和“后轮”压力之和,再根据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除此之外,像第19题:分别用“两同学在绳两端反向拉”和“一段套在柱子上,两同学在绳一端同向拉”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弹性绳的两端拉环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张,用来晒衣服,考查“条件”转化思维。第22题,由北京本地PM2.5来源分布图,判断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显著的措施,考查“图像”转化思维。第34题:推导证明发光点S和在竖直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考查“数学”转化思维。转化思维,考查的转化类型、题型都是多样化的,一般与其他思维方法综合解题。

三、探究思维,全面渗透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1]。基于此课程理念,科学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探究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觉材料,在头脑中进行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活动,它包含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学生只有深入理解科学探究,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例如第25题: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熄灭。从燃烧的条件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摇?摇?摇?摇,若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木头与油的着火点哪个低”。要求学生针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准确地判断出木条熄灭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还是因为氧气不足,这里需要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熄灭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所处的空气环境是相同的,氧气含量相同,排除氧气的原因后,就能确定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使木条熄灭。涂上油后,油的着火点低,燃烧产生热量,使小木棒较易达到着火点。

对探究思维的考查,最典型的题型是实验探究题。如本卷的第29题,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考查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能力、变量分析能力、基于实验结论的推测能力。第31题,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分析。对探究思维的考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几乎渗透在每一道题目中。解题时,只有灵活选择各种适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启示

有人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科学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培养不会忘却的思维能力,思维教育极其重要。因此,要将思维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将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开展思维教育的途径有:改进教学方法;把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欲动的思维状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2]。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能够提高思维教育的有效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思维科学篇6

以战略思维谋长远。要深入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常怀“国之大者”,用理论坚定支撑战略定力,夯实党建工作思想根基。

以历史思维察大势。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历史,善用历史思维来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咨政。要在历史发展脉络中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党建“一颗棋”盘活全局“一盘棋”,大力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以辩证思维增智慧。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全面、教书与育人、内涵与氛围、秩序与活力等一系列重要关系。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聚焦内涵发展,紧盯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

以创新思维添活力。要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推动党建工作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不断创新。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运用好“党建+”工作理念,挖掘好特色资源禀赋,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性提升。

以法治思维求善治。要坚持用法治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融入、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院。

思维科学篇7

一、科学执政对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

我们党讲科学执政,就是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看到,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科学执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还不能完全适应,包括他们的思维方法,与科学执政对领导者的思想理论素质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世界,亟需改变落后的、封闭的、僵化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加紧转变思维方法。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更为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趋势,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着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工作中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禁锢,不断增强将改革创新作为解决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坚定性和紧迫性。

二、在执政实践中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和起点,认识、把握和运用执政规律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思维方法科学正确是科学执政的前提和保障。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反映和再现客观事物辩证法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技巧。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比喻为“科学武器、思想工具”。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基础一直是以小农生产占主导地位,造成干部队伍的思维方式比较传统,他们的思想常常表现出主观性和片面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是这种思维偏向的集中反映。为了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同志撰写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著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思维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在我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思想地位。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反复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思维方法的具体化,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善于把哲学的观点运用到思考和工作中去,并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执政实践中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善于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同志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我们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同志的这段话,更加自觉和积极有效地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处理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执政的“助推器”

思维科学篇8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思维逻辑好比电脑软件中的“操作系统软件”或“工具软件”,它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面貌,对该门学科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本文认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制作思维是生成性思维,明确这一“操作系统软件”对当代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生成性思维概念解析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任何一种哲学,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来自于现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

所谓生成性思维,就是认为事物没有一个固定的本质,在逻辑意义上,事物永远处于未完成中。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生成性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生成性思维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过程性思维。由于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一切都是流动的,发展的,都处于变化之中,这样,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中,一切都处在产生和灭亡的无限过程中。第二,它是一种可能性思维。由于事物永远处于变动的过程中,事物的可能状态就成为生成性思维关注的焦点。在生成性思维中,不存在预定,不存在命定,一切都在可能中产生。第三,它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生成意味着无中生有,那么“有”就不可能完全预存于“现在”当中,而是从“无”中产生,从“无”中产生出“有”,只有创新才有可能,没有创新也不可能产生“有”。所以,生成性思维还是一种创新性思维。第四,它是一种差异性思维。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在过程中,而过程又是创新或创造的,那么,不同的过程、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便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样,差异的存在就是客观必然的。第五,它是一种具体性思维。既然生成性思维反对抽象的本质,那么,自然而然它就转向具体的生活世界,关注与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的东西。所以,关注具体就成为生成性思维的一个必然视角。

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阈下,认识事物不能说“是什么”,而只能说“怎么样”或“可能什么样”。认识事物只是呈现出事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关系中的可能状态。这样,过程性、可能性、创新性、差异性、具体性就必然蕴涵在生成性思维中。

二、生成性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制作思维

一门学科的“操作系统”,既要体现其时代的要求,还要适合它的教育对象的要求以及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如此,该门学科才能获得良性、健康的发展。生成性思维正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发展所有要求的思维方式。

第一,生成性思维是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客观要求。虽然,现代哲学观点异彩纷呈,但是,无论各种观点的表述有何差别,蕴涵于其中的思维方式却都是“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要求就是独立个人的出现,独立的个人意味着人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切,而不是从假想的实体、本体出发去理解各种事物;“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什么彼岸存在的终极和永恒的问题,而是人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它也不再依靠什么外在权威、先定本质去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而是要从人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行为的价值、意义和根据,要运用人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人自己的生活、掌握人自己的命运”[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这种变化,隐含着思维方式的改变,即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成性的思维,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这些表现,也正是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下才会有的表现。所以,生成性思维同样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思维。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代精神必然要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中以某种方式体现时代的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就成为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客观要求。

第二,生成性思维是人的生成本质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2]。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基于对人的正确认识。如果缺乏对人的正确认识,那么无论具体教学实践开展得多么丰富多彩,都不能真实地推动人的健康成长。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就在生成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当代哲学沿着这一思路,更是深化了对人的理解,从而提出“人是一种超越其所是的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人的这种生成性的本质决定了必须要用生成性思维推动人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作为推动人之成长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必然要遵循人之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遵循人之生成的规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过程性的,过程性的教学目标才符合人之生成的本质;教学内容必须是生活化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受教育者与之进行“视界融合”;教学方法必须是互动性的,互动性的方法才能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些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操作系统”必然要以生成性思维为核心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实践与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从而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推动人之健康成长的功能。

第三,生成性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因为,从内容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内容涉及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教育学等学科。这么多学科内容聚合到一起,整合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如果没有与众不同之处,那么,其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基于此,只有从该门学科最深层的制作思维,也就是“操作系统”入手,才能确立该门学科的独特地位。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特性就表现为“操作系统”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也就是其制作思维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虽然,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内容是整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但是,由于其制作思维的不同,“本来熟悉的东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现了,前所未知的东西聚集起来了。它们观察整个世界的概念之网更换了”[4]。所以,正是制作思维的不同,才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制作思维——生成性思维,只有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操作系统”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独立于其他学科。所以,生成性思维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生成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生成性思维将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获得真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真正使其有别于其他学科,需要做深入的探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属于该门学科独特的研究领域,都是从初始概念入手,逐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这些学科形成的过程无不蕴涵着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而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由于其内容涉及到了更多的其他学科,它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这就决定了它不能以其他学科建设为例而建,否则,就没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地位的确立只能另辟蹊径,从“操作系统”入手。这样,虽然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内容重复了其他学科的内容,但由于“操作系统”的不同,虽是相同的内容发挥的却是不同的功能,其学科的独特性就体现了出来。所以,明确生成性思维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制作思维,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确立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特地位,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获得真正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成性思维将使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实践更加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实效性。由于生成性思维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操作系统”,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目标必然是过程性的。所谓过程性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着眼于对教学过程的描述,通过把学习活动明细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行为,赋予过程以结果的意义。教学内容必须是生活化的,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教学内容是学生个体认识中的前沿性问题的一种答案,是个体生活经验的理论升华。教学方法必须是互动性的,所谓互动性的就是指这种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调鼓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过程性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互动性教学方式,都是生成性思维的具体要求。正是这样的学科体系才能使受教育者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从而,可以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9.

思维科学篇9

关键词 引领 发展 思维 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个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解题过程,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思维才能打开,深刻地感知数学思想。我以三年级教学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点滴思考。

一、 引领学生“走进情境”,激发“需求性”思维

在教学“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时,课的开始,教师往往通过呈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被吸引了,这样他们才会结合问题,从所供有的条件中筛选、分析、提取、整理相关信息内容,并不断唤起原有知识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获得新的知识来填补思维的空白。情境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做好准备,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1.循序渐进?——?让“情境”呈现得有层次些

呈现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对话的方式、文字叙述的方式、动态图片展示的方式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对于有些难一些的题目,我们可以呈现主题图时,分层次地出现,给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提供一个台阶。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用连乘解决问题《买矿泉水》这一节课。在这课之前的教学内容都是用一步解决的乘法计算题目。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步:我出示“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这些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很多。如:生1:一共花了多少元?生2:带了100元钱买一箱矿泉水,够吗?……

从学生的回答中,显然他们已经读懂了给他们的主题图,也不出我所料,没有人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二步:我改了一点内容。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花了多少钱?

有了第一步情境的呈现及信息的解说、应用,第二步的情境“读”起来就简单了。循序渐进地呈现情境,让复杂的情境变得简单了,学生读得更清晰,明白了。

2.锦上添花——让“情境”品起来更有味些

教科书三上第69页练习八第9题:“这篇稿件共2页,每页240个字,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呢?”

分析题目:在这道练习题之前的新手内容中只出现过“连乘”、“连除”的新授知识,而这题是乘、除混合运算的题型。要解决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之前肯定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字?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根据第一句话来解决了。

分析学生:或许受前面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固定的模式,要么连乘、要么连除。要用一种新的方法,他们不敢去尝试,造成了“畏惧”的心理,这是数学学习过程最可怕的事。

思考与决策: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将题目加了一个问题:这篇稿件共2页,每页240个字,(1)稿件一共几个字?(2)如果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呢?

适当地给情境“锦上添花”一番,比方说添一个问题,就方便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打了一个预防针,让他们能大胆地去审题,给他们心理上做了铺垫、暗示。这样学生就能大胆地打开思路。

二、 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发散性”思维

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所得到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31页第4题: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了31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解法一:31×8=248(元)

2×15=30(元)248+30=278(元)300元﹥278元

这一解法的意义是:31名同学买门票的钱和2名教师买门票的钱,如果总数等于300元或小于300元,钱是够的,如果总数大于300元,钱是不够的。

解法二:300﹣31×8=52(元)2×15=30(元)52元﹥30元

这一解法的意义是:总钱数减去31名同学的门票,剩余的钱和2名教师所花门票进行比较,如果大于或等于2名教师所花门票,那么钱是够的,否则就不够。

解法三:300﹣2×15=270(元)31×8=248(元)270元﹥248元

解法意义和解法二雷同。

由上例可以看出,这一问题至少用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答(其中解法二、三视为一种)。不同的方法反映出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对问题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形成发现、探索意识,思维空间拓宽了,思维深度加深了。

三、 引领学生“及时反思”,提升“拓展性”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而及时反思就能让学生更快地内化知识了。整理、回顾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无论题目怎么变化,学生都能找出解题办法,也能很容易地区分比较相似的问题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于难度加深的题目,学生就不会一筹莫展了,相反这类题目能训练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

教科书上在编完一类应用题之后,总会出现一些拓展性的题型。如北师大版三下学生学习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教材编排了《旅游中的数学》,这是一题租车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像这类题型方案众多,解题步骤多。学生必须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技能。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想了很多种方案,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你们回忆一下各种方案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选取一种你自己觉得很容易理解的方案说给同桌听。会说的同学把正确思路反思了一次,不会的同学听着、反思着错在哪里?哪一步还没弄懂?通过及时的反思,难的题型也变得容易了。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锻炼。学生在今后碰到这类问题时,或多或少地有了基础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对“解决问题”教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深入钻研教材,不断创新,多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种,大胆尝试、体验,感知数学思想的奥妙。

参考文献:

思维科学篇10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作为独立的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存在于认识的高级理性加工阶段,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进程,又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的最佳境界。它直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思维或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基础,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按照主体的内在目的的需要,把内在尺度运用到现实客体的尺度,以构建或创造出理想客体。作为渗透于整个意识过程巾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又存在于各种意识形式中,即既存在于感性认识活动之中,又存在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中既存在于理性思维中,又存在于非理性思维中。因此,人的整个意识活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

人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界生物进化和劳动实践双重作用的结果。与此相联系,创造性思维也根系于自然界的创造性的本性并起源于人的实践基。

首先,创造性思维是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的产物。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来源与对象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的无限过程。自然界存在着无限事物演化的时间和空间,这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使其结果既反映对象的既成状态,又反映对象的种种潜在可能性,在观念中建构多种可能世界。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符合宇宙规律的活动,其产生的结果是在现实的认识能力和给定的条件下,根据人的需要,把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起来,表现和实现自然界新的可能性,或把自然的可能性经人工组合或目标设计后形成新事物。

其次,社会实践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和不断强化的现实基础。就可能性而言,人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物。人除了辩证法规定的发生、发展到灭亡的界限外,它永远也不会满足于某种已经获得的规定性。之所以如此,其精神动因就在于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断产生创新知识来丰富人的本性,以便使人适应自然界的创造性的特性。然而,人的创造性思维就其产生和强化的现实基础而言,只能是社会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这是人这个存在物永远不能完成的根本原因。人作为社会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再生产、再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态和新的特性与本质,包括再生产和再创造着创造性思维及其他思维的内容和能力。就是说,创造性思维虽是适应自然界创杂性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自然基础,然而,它又不是自然过程自发的产物,而是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多重关系中,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而基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又凭借着实践动力的不断强化,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以各种符号形式创造出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的知识世界。自然界由于其本质和规律的支配,潜藏着表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无限特殊形式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特殊形式单纯靠自然界自身的进化,恐怕有的永远也变不成现实。因为产生这种特殊物质形态的条件非常复杂苛刻,很难恰巧促成。自然界正是通过人这个中介,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力量,才使自己的深刻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展现。试看今日人化自然的一切,到处都折射着人的创造性思维之光,凝聚着人的智能。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特征是创新性思维。它强调在思维过程中,勇于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不囿于常规束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性。创造是确立性的、革新性的,创造性思维是主体既有的知识、能力、天赋、洞察力、直觉能力等等向外部现实超越的过程,也是主体的鲜明个性“外化”的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往往是在破旧立新中进行的,而“破旧”又是为了“立新”。因而,创造性思维主要是以思维结果对原有知识有无超越,是否产生新观点、新知识作为判断标准的。当遵循固定的思路和程序反映对象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思维定势反而会束缚主体的思想,延滞间题的解决,使主体的思维活动陷入困境。创造性思维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再认识,通过全面地审查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而重新理解世界,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新奇、独特的认知方式,往往能别出心裁地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进行综合概括,产生出与常规思维不同的、新颖奇特的创造性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无论如何强调思维的创新性和方法的独特性都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必须以客观性作为它的根基,而不是与客观现实毫无关系的主观臆想,必须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人类今天凭借创造性思维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物质世界所蕴涵的,都有其客观基础,符合事物的本性和客观规律,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既自由纵横,又不失理智既浮想联翩,又立足现实。总之,创造性思维一定要以客观现实世界的需要与发展作为“定向”的目标,并以实践去检验和调节目标。如此,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陷入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