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8 02:48:54

依法审计论文

依法审计论文篇1

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为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的监督活动。

依法行政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基本标志,它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利;二是司法机关依法约束行政行为。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真正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不履行法定职责、超越职权、、违反法定程序、适用法律错误均成为行政机关走上被告席的种种因素。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的审计部门,以“法”治“审”,依法审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任务。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其实质是对行政权力加以规范和约束。一切政府机关都要严格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审计监督工作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来进行,即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是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基本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是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审计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监督执法部门,我们高度重视“法”的建设,将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作为近五年审计机关的奋斗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

审计监督工作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来进行,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其基本要求表现在:

(一)要求审计机关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防止发生失职行为。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责是依照审计法的要求所确立的,包括与收集、管理和使用国家财政资金有关的事项,与国有资产的占有、管理、使用相关的事项,以及其他政府职责范围事项的审计。审计法要求审计机关全面履行以上法律所规定的职责。

(二)要求审计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来进行审计监督工作,防止发生越权行为和随意行政行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的性质是代表政府而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职责范围也就不能超越政府的职责范围。任何超越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而进行的审计监督工作,就是越权行为和随意行政行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

(三)要求审计机关建立和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标准,通过制订和颁布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标准等部门规章来建立起自身的约束机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只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标准等部门规章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也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所具有的促进财政经济活动依法开展,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的作用。

(四)要求审计机关在享有法律赋予的权限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迫使其严格依法审计,严格执业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确定有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违法行使审计职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执法违法行为,对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自觉依法审计,依法行政打下了基础。

(五)要求审计机关在做出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进行审计处理处罚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审计程序性规范。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只有依照审计程序性规范的要求,认真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程序,防止审计监督者克服主观随意性,也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好务,推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防止审计监督的随意性

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审计工作十分重要,是政府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在财经领域打假治乱,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大对财经领域各种伪造票据和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绩。

二是坚持突出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有力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

三是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的审计,加强金融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人大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认真进行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五是不断完善审计制度,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机关从2000年起实行审计经费自理,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切断了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维护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促进了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广大审计人员忠诚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但是,由于我国的依法行政的监督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备,人治传统的影响还很深,计划经济年代行政权力至高无上的惯性还很强。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为了部门利益、单位利益、地区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等而肆意践踏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法不严,处理处罚随意性很大;执法监督不严,对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违法现象常做淡化处理,特别是涉及政府行为时,更是漠然处之。甚至于协助被审计单位做假,出具假证明。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影响了当地经济改革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防止错用、滥用权力的现象频频发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就是要以促进体制改革为目标,以促进各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为内容,加大对重大案件和重要问题揭露、查处、分析的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质量,实现我们的审计目标。各级审计机关从维护法律尊严和推进依法“治审”的高度,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为中心,加强审计法制建设,抓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项审计准则的落实,以增强审计人员法制观念,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三、坚持和实行依法审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坚持和实行依法审计,推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就是要在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坚持和实行依法管理,就是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要依靠法制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浪潮中,作为国家审计执法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要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执法观念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国家审计执法人员,要有很强的法制观念,要依法办事,依法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决不能搞各种违法乱纪活动。同时,还要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决不能处处以管理者自居,耍特权,抖威风,。

(二)要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度,建立执法标准体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把执法任务、目标、要求、权责分解到各个执法岗位上,实现执法权责明确,责任到人。要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

对执法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减少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现象的发生,要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建立审计复核制和审计执法责任制,有效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主观随意、等现象的发生,使审计质量和依法审计的水平稳步提高。

(三)要大力提高审计执法人员的素质当前审计执法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计执法人员的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所致。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之与承担的岗位执法任务相适应,对于经过培训考核仍不合格的人员,要进行调整或者辞退,对于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害群之马,要坚决清除。

我国审计机关把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法制建设、实现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方法现代化(简称“人、法、技”建设)作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审计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实行年度整训和领导干部轮训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拓展审计干部的知识面。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实行了全员岗位资格培训和考试制度,即实行了从事审计工作的“准入证”制度。深入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审计水平。

(四)要加强监督法制建设,严格追究执法过错责任对于审计监督工作中发现的执法过错,要坚决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造成执法过错的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五)以改进审计工作和改善审计手段为重点,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牢固树立敢于执法,善于执法的业务指导思想,既要切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又要按照“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区别各种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结合好,提高审计处理水平。

1、加强对审计意见、决定和移交问题落实情况的跟踪。建立审计意见制订落实情况的回访制度,检查督促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和采纳审计意见的情况,每年向同级政府专题报告审计决定和审计移送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

2、强化对审计质量的制约监督,提高审计报告水平。要提高审计质量,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指导思想、一个工作方针、六项审计措施、一个工作基础的要求,即“1161工程”,其中六项措施都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做好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将会有明显的提高。基础工作包括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水平,使审计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审计工作中,要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落到实处,特别是要突出重点,通过突出重点提高审计成果的影响。要加强财务收支审计与审计调查的结合。通过审计调查,有利于发现行业和重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问题,有利于提出着眼宏观的高质量的建议,还可以为效益审计奠定基础。贯彻审计准则,完善复核审理制度。建立完善审计执法责任制。加强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编制、审核,减少随意性。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手段,加强综合分析,提供有价值、高质量、综合性的审计信息,为领导决策和经济建设服务。

依法审计论文篇2

一、有效增强法治理念,积极开展审计机关普法宣传工作

1.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刻领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将法治政府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坚定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标的信心。准确把握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2.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机制。要制定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计划,推动落实领导干部中心组学法和办公会议会前学法制度,结合“两个习惯”主题教育,落实部门办公会议学法制度,领导班子年度集体学法不少于2次,不断健全审计机关领导干部法律学习长效机制。要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规范化建设,推动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化。

3.加强审计人员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依法审计水平。要深入开展审计人员“六五”普法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轮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培训效果。要对新录用审计人员组织与业务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测试,将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情况作为审计人员任职、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要创新法制培训形式、检验法制培训成果,积极参加“12.4”法制宣传日、“万人学法”竞赛等专题活动,在审计机关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审计业务、又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增强审计机关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凸显审计法制宣传效果。要抓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以审计法为核心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进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和认识,为审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抓好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行政和刑事法律的宣传教育,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不断扩大审计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争取良好的法制宣传效果。

二、严格履行监督职责,深入推进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

5.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有效规范审计执法行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国家审计准则、《省审计条例》等规定,严格依法审计,全面履行职能。通过依法深化审计内容,加大审计力度,不断提升审计工作在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审计执法过程中,要自觉将法律法规作为行为规范和裁量标准,根据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行为规范开展审计工作,行使审计监督职能。不断加大审计揭露问题的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并依法报告反映;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力度,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处罚,对应当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和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要强化法规部门监督控制作用,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备案制度。严格落实行政裁量基准制度,逐步完善行政裁量基准网上运行方式。

6.依法加大审理工作力度,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全面开展审理工作,切实将审理作为提升项目质量、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内部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要围绕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创新思路、健全制度、改进方法,认真做好理论研讨和经验推广,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审理工作的覆盖面。确保完成2013年全市审计机关全面开展审理的目标任务。

7.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推进审计工作程序化和行政权力公开化为重点,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公开,健全依申请公开制度,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要巩固和深化审计机关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工作,逐步推广包括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行政服务、法制监督、电子监察、“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六位一体”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积极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依法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

8.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有效化解执法矛盾。要完善行政复议受理方式,开辟网上受理平台,为申请人提供更为快捷、经济的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要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重大行政复议案件出席听证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要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组织领导,推进行政调解制度化、规范化,加强行政调解员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调解技巧培训,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调解工作效率。要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推行行政指导工作。

9.依法开展审计整改督查,提高审计结果执行力。要把审计整改督查工作作为体现审计成果,维护审计权威、规范收支行为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督查责任,切实加大对审计整改情况的督查力度。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机关,以及财政、税务、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运用提请协助执行、申请强制执行和提请政府督查等手段,确保审计整改到位,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

10.改进优秀项目评选及综合考核工作,全面体现依法审计工作要求。要把优秀项目评选和综合考核作为深化质量控制的有力抓手,通过改进考核评比方法,完善考核评比内容,优化考核评比流程,不断提升考核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充分体现审计机关法治建设工作的积极成果。在优秀项目评选过程中,要发掘和选送程序合法、行为规范、方法先进、成果显著的优秀审计项目参加全省、全市的评选,确保我局优秀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均处于全市前列。

三、大力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审计机关法治建设工作

11.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客观评估实施效果。要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开、定期清理制度,全面实行规范性文件网上报送备案制度。要建立规范性文件评估体系,根据实施情况对本单位制定的、满2年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规范性文件是否继续适用或者予以修改、废止。

12.强化规范行政决策,提升决策科学性。研究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网络、媒体等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决策透明度。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加强决策的听证、论证,加大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力度。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专业组织评测等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科学评估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报告及资料立卷归档。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与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完善重大决策事项讨论记录备案制度,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记录在案,作为决策问责依据。加大对违反决策规定、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情况的责任追究力度。

13.强化审计法治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要按照“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精心培育审计法治文化,加强审计法治文化的创建活动。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审计法治文化阵地和载体建设,充分调动多种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在全局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审计法治文化氛围,为不断推进依法审计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14.强化审计机关效能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要稳步推进部门绩效管理,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效能考评制、首问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切实增强机关效能、体现服务效果,提高人民群众对审计机关工作的满意度,树立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审计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保障

15.建立健全党组、审计机关主要领导负责的审计机关法治建设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在成立审计机关法治建设和“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工作督查、考核评估等相关制度,对法治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查。要全面落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规划,认真制定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计划(要点),加强责任分解,明确目标任务。

16.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机制。要根据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和部署,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落实部门办公会议每半年听取一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的要求,科学制定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及时报送依法行政工作报告。要积极参与、配合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推动将“是否支持审计监督”列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探索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平台与部门核心业务和行政绩效管理的融合和资源共享,提升系统运用的效果,要积极开展标准权力库示范创建活动,继续梳理审核行政职权,强化法制监督平台功能,及时纠正违法行使权力的行为。

依法审计论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贯彻审计署“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审计厅2013年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和审计质量管理目标任务,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深化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着力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一)落实普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局长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贯彻落实普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局长责任制。年度内因人员变动的,要及时制发调整通知,落实岗位责任。根据省审计厅和市法建办、市政府法制办普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制定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和依法行政工作总体方案,将法制建设内容、普法教育宣传学习重点分解到每一个季度,确保法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1.坚持局机关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把普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纳入局长办公会的议事日程。结合工作实际召开专题会议,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的原则,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要任务完成情况等均由局长办公会审定。

2.坚持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管理。为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有序、高效运行,按我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年初根据省厅意见和工作实际,提出2013年审计项目计划编制指导意见,发各业务部门征求意见;各业务部门按指导意见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草案,汇总形成《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初稿》,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后,正式下发各业务科室、分局和各区县审计局执行,确保审计项目的有序开展,有效杜绝无计划的项目审计。

3.坚持重大审计事项业务会议制度。坚持按我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的规定重大审计项目业务会议或专门审理会议。对审计查出违法违规金额、没收和处罚金额达到规定标准或拟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等九个方面的审计事项,必须召开重大审计项目业务会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议定审计事项,规范审计处理处罚权力的运行。

(三)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

1.及时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我局将对《市政府投资审计监督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意见》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及时报送市政府法制办。

2.落实岗位执法责任。将本部门执法职权层层进行了分解、细化,落实到科室并具体落实到每个审计执法人员,确保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各科室、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明确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

3.规范执法行为。以规范审计权力运行、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陈述、申辩权利为重点,建立健全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制度。

4.严格执法把关。明确执法标准和范围;完善内部执法监督和审计质量控制;由政策法规科检查把关,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四)开展审计项目执法检查,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1.认真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

依照审计法、审计准则和我局审计项目审理的规定,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和项目审理工作。及时纠正审计执法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我局审计结论文书、审计文本符合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2.认真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积极向省审计厅推荐优秀审计项目,促进审计项目质量提高。

将于2013年上半年开展全市优秀项目评比工作,评选出全市优秀审计项目9卷,按要求选送5个项目参加全省优秀项目评比(含代省厅评选扩权县优秀项目3卷)。

3.将对部分区县2012年贯彻国家审计准则的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项目质量进行抽查。

(五)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1.按《市审计局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的规定,我局领导干部除参加省厅、全局统一学习外,将采取在局务会前学法、专题集中等方式开展法律法规学习。领导干部参加法律知识培训不少于4次,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全市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参考率、合格率应达100%,学法成绩如实填入干部年度学法登记档案。

2.在全体审计人员中开展依法行政与行政法学的理论和实务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行政法学理论水平和法学素养。我局审计执法人员参加审计业务及法律学习培训应在10天以上,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将通过OA网络平台、现场项目练兵、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对新进的审计执法人员开展初任培训,树立其法制意识,规范其执法行为;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审计执法人员进行任职培训。全年每个审计人员学法时间应在40个学时以上。

3.开展“六五”普法中期检查,推进“六五”普法的深入实施。

将按市法建办的要求,在8月份前对我局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查漏补缺,推进普法规划全面、深入、有效实施。

4.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依法行政宣传培训活动。

(1)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重点,开展了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2013年我局将继续开展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规范审计业务文书、审计文本格式及审计业务用语等培训学习。同时,各专业科室、分局、中心应结合各自专业分工,开展专项法规学习和业务培训。

(2)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通过审计项目见面会,审计情况交流会,专项审计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向被审计单位领导、财会人员及相关业务人员宣传审计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提高广大财会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3)是关注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时组织学习。今年,及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宣传修订后的预算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

依法审计论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审计中心工作,以完善审计依法行政机制制度、规范审计执法行为、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为重点,推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力营造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社会法治环境,坚持活动引导、全面推进,坚持注重实效,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民生,维护民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活动主题

2013年宣传月活动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民生权益。

三、总体思路

动员全体审计人员,集中开展咨询宣传,解决群众关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四、成立组织

成立第八个法治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总审计师担任,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规处,法规处长同志为责任人。

五、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学习十精神、深化法治建设”为主题的学法培训,围绕党的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新的要求、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新的精神状态,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引导全体审计人员深刻领会党的十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强理解关于法治建设、法制宣传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全面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2.积极参加行政指导专题培训,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工作。2013年,全市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确保各级审计机关在年底前全部建立审计行政指导制度,全面推行审计行政指导工作。完善制度配套,积极构建和完善包括工作规范、程序规定和考评办法的行政指导制度体系,及时修订和补充包括管理制度、文书格式和执法要求的行政指导相关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把行政指导工作贯穿于审计管理和审计执法全过程。

3.扎实开展“行政执法服务月”活动。围绕“行政指导,服务为民”主题,动员行政执法力量,集中开展咨询宣传,解决群众关心问题,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大力宣传省、市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所取得的成绩,宣传省、市在审计执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规范程序,以及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4.大力宣传法治建设,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宣传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维权、依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公民增强公民意识,依法行使权利,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促进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开展以“诚信建设与法治保障”为主题组织开展2013年法治建设高层论坛论文征集工作。布置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学习、讨论和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多篇,市局开展评比活动,将优秀的论文上报依法治市办公室。

六、活动形式

一是运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强辐射”作用,做到报纸有文、局内有专栏、网站有阵地。与日报社联办“审计专刊”,利用护栏悬挂“依法行政服务月”标语,围绕“阳光审计,执法惠民”的宣传主题,利用各种先进典型,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二是参加市依法行政执法月集中宣传活动。组织市局法规处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市政府法制办在5月20日举办的2013年行政执法服务月集中宣传活动,在市体育馆门前设立咨询点,进行现场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公开咨询服务热线或专门电话、网络等途径,开展现场答疑活动,实现与广大群众的无障碍沟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制作宣传展牌,宣传审计执法情况,让群众充分了解审计工作。

依法审计论文篇5

论文摘要:资源依赖理论、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是分析公司治理的主流观点。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帮助会司达到并超越其战略目标的手段,为会司治理机制建设贡献力量;管理支配理论更注重管理的有用性,认为董事会及其附属机构是在管理权限范围之内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与所有者的出发点相背离的;制度理论从组织社会学和组织行为理论出发,认为区分不同组织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以及这些部分与所有相关部分之间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受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审计问题来测定使用不同的可选治理理论的影响;研究这些理论如何化解现存的基于组织机构的、审计相关的公司治理中的矛盾。

一、引言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2002)带来了对会计审计研究问题的广泛探讨。这些研究考察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如何保护股东权益,却完全忽略了管理方法对治理过程的影响,其最大的局限是在先前研究中使用的具有外部独立性的机构(如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相对)是不完善的、模糊的,并且通常无法准确把握所谓董事会独立性的实质。本文重点分析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观点:资源依赖理论、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作为帮助公司达到并超越其战略目标的手段,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贡献力量(boyd1990;cohen,eta1.2007a)。WWw.133229.Com管理支配理论基于战略文化并与学说范例相对,认为董事会及其附属委员会在管理控制之下,且其存在仅仅是为了履行管理需求(kosnick1987)。制度理论起源于组织社会学和组织行为文化(powell1991)。制度理论认为了解不同的治理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以及这些部分于所有相关部分之间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二、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与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一)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性理论(pfefferandsalancik1978;boyd1990)假定股东和管理者可以以董事会为手段访问和管理稀有资源(aldrichandpfeffer1976;boyd1990;pfefferandsalancik1978)并帮助建立企业战略(williamson1999)o董事会的主要角色不仅仅是管理的参与者还是一个监管者,并且能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战略。daltonanddaily(1999)认为,当董事会成员联合起来商谈如何获取必要的战略资源、网络和信息时,资源依赖性理论可以提高公司长期绩效。由于以经营战略为重点,董事会成员的积极贡献包括专业知识、帮助形成公司策略能力、以及提供获得外部资源的方式。reingold(2000)认为许多高技术董事会成员把他们的工作看作是有效地设置公司的路径。事实上在许多高技术董事会,大量非独立董事的引入,更适用于知识和资源密集的r&d企业,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向管理者和其他关键顾客传达并采取有效方式。相反,独立的主要中心点,外部董事对一个稳定的、对董事会成员财务报告过程给予首要关注的企业来说可能是最理想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r&d密集企业,仍需要强势的财务监管来补充那些协助他们战略和网络技能的董事(cohenetal.2007a)。因此,包括管理成员在内的非独立董事可以及时提供一些能使董事会更加有效地行动信息。审计委员会成员和行业专家可能比那些没有专门技术但完全独立的成员有更强的能力了解,解释和估计财务报告的质量。在一个完善的环境中,公司也许希望任命独立拥有重大专业知识且接近资源的董事。研究证据表明,审计委员会财务会计技术同股市反应(defondetal.2005)和财务报告的质量(如dhaliwaletal.2006)的多种措施显著联系在一起,先前的研究未发现非会计财务专门技术(例如监督和财会技术)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之间的重要联系。cohenetal.(2007a)发现了能支持“资源依赖能增加监管体制价值”这一提议的证据,这是迄今首次认识到的唯一考虑到资源依赖理论的审计研究。审计人员和管理者需要评价审计风险和计划事宜,在这些事宜中机构的力量和董事会的资源依赖角色是可控的。结果表明,审计员的风险控制评估明显受资源依赖性和因素相对力量影响。与资源依赖中心相关的特征也受审计计划评断影响。该研究显示当传统因素被认为相关时,与资源依赖性有关的其他因素也被认为与审计计划高度相关。

(二)管理支配理论管理支配理论(galbraith1967;wolfson1984;kosnick1987)主张高管人员选择那些不会削减他们的行动(pattonandbaker1987),愿意做被动参加者,并且依靠公司管理获得企业产业信息和前景的老友和同事。这种方法可以被看作是形式(满足管理要求)而不是实质(一种影响组织变化或者提供实质的管理监督的工具)。这与理论相对,理论强调作为对管理行为独立有效监管者的董事会的行为。结果,管理支配理论中,董事会在批准管理行动,满足管理需求和提高高管层报酬等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coreeta1.1999;molz1995)。的确epstein和palepu(1999)调查发现87%的“明星分析员”认为董事会董事仅代表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而把其他股东排除在外。由于独霸董事会无法产生独立的治理,因此对股东产生不良后果,(westphalandzaj审计委员会1994),削弱管理工作的作用,扩大管理壕沟(coreetal.1999)。任命独立董事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westphalandzaj(1994)认为ceo也许会只使用有同情心的局外人来组成董事会。如nowak和mccabe(2003)发现的那样,外部董事察觉到ceo们通过控制信息流,影响到多数董事的勤奋效率。关于董事会的内部工作,管理支配理论的涵义是即使是完全服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成员,也要受高管影响,也可能只问非常容易或不唐突的管理问题。此外,这种理论认为审计委员会一.般会作为管理者的同盟行事,这与审计师与管理者的关系相对。

(三)制度经济理论制度经济理论考虑全套包括制度环境在内的组织动态和形式结构,该结构的行为者在这种动态展示之中。dimaggioandpowell(1983)认为制度随时间推移和组织的同构过程变得相似,就像组织逐渐适应与周边组织更加接近一样。同构通过三种途径出现:强制,规范和模仿。强制同构的例子是sox对独立审计委员会成员下达指令,使所有上市公司都有具有相同特征的审计委员会,而不管这些公司所处的具体环境。kalbers和fogarty(1993)发现一个强的组织宪章或命令、协会支持(管理和审计员支持的信息和一个由高管理层支持的环境)和努力能够提高委员会的效率,并且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在一个协会化的环境里经营,他们依靠彼此之间的关系实施自己的权力。fogarty和kalbers(1998)提出一种检验理论的测试用于解释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他们无法展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和理论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无法证明制度经济理论关于审计委员会们可以以形式存在的假设。gendronetal.(2004)采访了两个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成员和外部审计员,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在审计委员会会议上,在其他到会者眼里达到合法的方式是受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外部审计者私下见面的程度、以及审计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影响的。gendron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会议履行符号和实质两个目的。最后,holder-webb(2008)进行了品行规范的内容分析研究来找出在sox的第406部分(2002)后集中展示的品行规范是否要求上市公司要么公开品行规范要么给出其没有该规范的原因。关于董事会成员的内部工作,制度理论的涵义是审计委员会成员将与其他机关行动相符,并且审计委员会将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得与同一产业之内其他机构相似(orton和weick,1990)。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和效率在治理过程中可能会基于控制治理过程的组织观点而发生变化。外部独立董事的重要性在在理论起主导作用且强调监管的治理体制中会更加增强。

三、审计委员会制约有效性与公司治理选择

(一)内部控制评估首先,sox(2002)的404部分审计员在评估和测试内部控制方面的责任。审计员对这些责任的领域和性质的看法,将随前面描述的审计员预订的监管观点发生变化。先前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外部与或监视相关的可测的措施(larckereta1.2007),并且在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控制研究中具有档案研究方法的优势。相反,资源依赖性的焦点将引导审计员考虑公司的机制以开发有效的战略和控制经营风险。管理和董事会博学的的成员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不管独立)在实现这些目标上被看作是有价值的。然而,公司可测的措施或者其董事会对战略和风险管理的重视很难用上档案方法。供选择的研究方法,如在实验中可以对强调董事会监视作用的策略在实验上进行操纵(cohen等,2007a),能提供仅以档案方法依靠公开地可利用的数据无法获得的有用的见解。其次,审计员支持的管理支配理论在选择过程将导致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选择过程和行为的控制。关于审计实践,审计员也许会使用更多的专业怀疑,如果他们察觉到高管层控制选择过程来提升那些与他们紧密结盟的成员。他们也许会调查为什么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很少参与对管理行动的质疑。进一步,实际上在管理掌控之下的审计委员会也许仅仅是敷衍的关注于一些机制,例如举报程序的有效性,该程序产生于对可靠控制和有效财务报告有害的公司文化。这些评断可能进一步引导审计员去估计更高的控制水平风险,这也许会导致内部独立测试的增加。如果这些风险超出允许的界限,或者审计不可能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审计员也许会集体选择拒绝审计。最后,制度经济理论将引领审计员集中致力于对遵照规则和章程正式机制是否是到位地。如审计委员会仅包括独立成员,都有财务知识和一位财务专家,是像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指定的那样的?审计委员会是否频繁地见面?这些是公司遵守期望准则的全部的正式征兆。审计员必须同时避免过份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因为审计委员会可能符合这些要求并且仍然不保证当需要保证财务报告是高质量时努力和询问的方式必要面对管理。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协会理论的预言是一致的审计委员会将礼节性地致力于遵从内部控制的“清单”方法,而不是去探求控制是否是有效的且不被管理左右的“实质”。

(二)财务困境和审计师的持续经营意见在理论中,carcelloandneal(2000)认为并找到证据证明,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成员比非独立的更支持审计师给有财务困难的公司开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carcelloandneal(2003)也发现当审计委员会成员独立时,倾向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审计师,比审计委员会不独立时,更不易被解雇。hillmaneta1.(2000)提出了对独立董事在资源依赖框架中可以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分类。hillmanetal提及的对董事的四种分类包过内部成员(例公司当前或者是以前的官员),商业专家(例其他公司当前或以前的ceo,产业专家),支持专家(律师,公共关系专家)和大众影响者(政治家,大学教员)。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去测试是否具有特定的监管者类型的公司,在有较强资源依赖委员会的行业中,与同意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不大容易陷人财务困境。如一个银行和房地产工业专家占高比例的的债权人,可能会较少陷人跟从事非主要贷款行为有关的财务困境。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观点提出了公司和资本市场的重要风险:错误地估计公司持续经营水平导致公司、审计师和市场参与者的高费用。审计委员会独立性是确定一个审计师是否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报告的重要因素(carcelloandneal2000)。此外,研究表明在理解审计委员会在财务报告质量中的角色时区分形式上独立和实质上独立是至关重要的(carcelloetal2007)。这种区别在管理支配理论和制度经济理论环境中被放大;如果审计师没能把与独立性表现相关形式因素合并,或是没能合并一个看起来独立的监管者事实上受管理支配的可能性,他们将极有可能错误的估计董事会的真正洞察作用。对董事会影响的过分依赖可能会导致过高估计董事会规范无效管理行为的能力,随后导致产生错误的持续经营观点的风险增力口。

(三)治理和审计过程carcelloeta12007a证明审计师对董事会在他们的风险评估和随后的程序计划判断中的和资源依赖角色都很敏感。有狭隘的监督思想的董事会可能无法有效地评估管理战略计划。而致力于战略、产品和科技风险的董事会可能被要求更有效的解决象投资价值估计和产品报废这样的难题。审计师和审计研究者,因此,需要超越狭隘的监管视角,考虑更宽泛的公司治理“马赛克”,不仅包含审计委员会,还包括董事会和其他关键监管。从多重管理观点中测试审计过程能够导致审计师对会计估计的质疑。如在审计坏账估计时,审计师可以,在理解委员会成员独立性为估计提供高质监管(就像理论预计的那样)并且有资源依赖的成员提供能减少商业风险和对销售的负影响的产业专门知识和战略支持时,更加轻松。从理论角度,检测会计估计撤回判断这样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在投资估计决定上的困难方面。而基于的研究者可能仅仅会考虑预计什么判断会被撤回的独立性的问题,研究者可能也会考虑有资源依赖的委员会对战略和会计估计发展的影响。对审计战略系统方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混合的(o’donnellandschuitz2003,2005)一项有趣的研究表明,如果审计师更多的关注董事会在可会策略决定制定和控制整体商业风险时的实质角色,那么战略系统审计有可能更有效。如果董事会履行所有独立和行为的管理要求(使用理论研究者测试的主要变量),但是仍在管理掌控之下(管理支配)或者很少履行象征角色(制度经济理论),那么研究者也需要掌握委员会的战略重点(rd观点)去帮助理解财务报告中对材料错误报告的保护和发现。对审计师一顾客争端解决的研究(如见dezoorteta1.2003),可能也会从考虑多重组织理论中受益ontandtan(2003)发现审计师会在会计标准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当强的而非弱的审计委员会在职时,担任更强的职位。问题是什么时候审计师能够有效地依靠审计委员会的监管作用(krishnamoorthyetal.2002;gibbinsetal.2007;cohenetal.2007b)。从时间和研究两种导向来看,对理论观点的重视都可能削弱审计过程的有效性,因为理论通常强调外在形式(如监管者首先要是非附属的)而不一定要获取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在必要时提出探查问题和面对管理时的监管活动的真正实质(m审计委员会avoyandmillstein2004;cohenetal.2002)。从审计实践角度,管理支配理论表明审计师应该确定管理与董事之间的私人关系,并检测在董事会重选之前进行的确定委员会候选人的委员会提名过程。如果ceo影响大量董事会成员的选择,那么董事会就会过度的倾向于支持ceo,因此会削弱董事会提供有效监督的能力。这也说明研究者需要控制管理对委员会成员选择的影响。从制度经济理论看,创业者应该意识到董事会可能会从事礼仪性和象征性的活动主要是向外部部门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治理控制已经到位,管理要求已经达到。因此,那些研究审计和会计争端如何解决的审计研究者应考虑审计委员会是否被赋予了实质的权利。理解真正的权力动机能够加快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且给调查审计师在有争论的问题上成功的面对管理的能力的研究带来改善((dezoorteta1.2002)。

依法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成因

1.审计风险的成因

1.1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1.1.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市场经济越发达,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财经法律法规,但是不完善,仍存在差异甚至矛盾之处,造成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

1.1.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1.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2.1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1.2.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2.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2.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2审计抽样的风险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抽样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内在要求去完成。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因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

2.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所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审计证据究竟有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整理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后是否有遗漏,遗漏了多少重要证据很难确认。在质量上,首先是对重要性的认识方面,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认识,因而依据它选取证据的证明力也不同;其次,证明力的判定方面,一般依从于这样一个“规律”: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效力强,实物证据比书面证据效力强,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效力强。但这个规律只能说明一般情况,事实上许多时候与此相悖,证明力往往难以确定。

2.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作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科]

【参考文献】

[1]王便芳,王新庆.浅析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0(6):75-76.

[2]赵栓文.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4(2):85-86.

[3]张会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29-30.

依法审计论文篇7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各项党内法规及以《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专业法律法规等,促使干部职工更好地认识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对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创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明确“七五”普法要进一步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基本完备,使法治观念、依法治理能力和党员党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二、落实责任,强化领导

局党组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谁执法谁普法”原则,落实普法工作责任制,把法治宣传、教育、落实工作列入本单位的工作目标,把各股室普法工作明确列入年度普法工作方案,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时,由于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七五”普法领导小组和“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领导小组,根据年度普法工作任务,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年度普法计划方案,明确主要任务、职责分工、工作要求,保障各项普法工作落实到位。

三、具体做法,工作成效

(一)加强普法学习宣传。普法的首要工作要知法懂法,知法懂法要通过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做到。为加强学法工作,由局党组带头认真学法,把学法用法工作落实到审计工作方方面面,从而推动全局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宪法及各项法律法规、党内重要法规及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掌握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树立了审计人员将依法行政思维,强化党员遵守党规党纪意识,增强审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法治宣传是普法工作的关键,高度重视,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各项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如通过审计见面会、审计回访等,向被审计单位宣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普及审计职责、权限、审计标准、程序等法律知识;

(二)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全体干部职工会前学法制度,切实规范审计行为。一是通过党组会议研究决定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等重要事项的实施意见、审计工作长远发展战略、干部队伍建设和有关人事工作等,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局党组的集体领导作用;二是通过局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行政问题,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工作的领导,落实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工作规则;

(三)加强队伍法治建设。一是提高法治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履行职责,推进依法审计进程。二是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以案件宣讲、审计经验做法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三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审计,加大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听取并合理采纳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将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四是提高廉政意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述职述廉述德制度,树立清正廉洁的干部形象。

(四)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以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宣传重点内容,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作为普法宣传重点对象,充分利用审前调查、召开审计进点会、现场审计、延伸调查、内审培训、整改监督等环节,边审计边普法。二是在审计全过程中宣传国家有关审计及财经各项法规:在审计(调查)进点会上,向被审计单位宣传审计依据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审计法律法规,在被审计单位张贴的审前公示和审计通知书中载明审计法律依据;在审计(调查)中,严格按照规范政府共同行政行为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审计法律法规、财经法律法规、其他重要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的过程就是普法的过程;通过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问题,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出处理意见,普及法律知识。将依法文明审计贯穿始终,将法制宣传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三是紧贴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实际,提供系列化、多元化、规范化的普法服务,把法治宣传教育融于执法各个环节和服务、管理的职能工作中,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普法工作成效

(一)健全依法审计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根据县普法工作要求,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规范了审计执法行为,提高了审计执法水平。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审计人员充实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依法行政意识,做到了将依法文明审计贯穿始终,将法制宣传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

(二)提高单位依法理财、干部法治意识。经过普法工作的开展,及严格审计执法监督,各单位相关人员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意识普遍提高,依法依规办事风气进一步形成。

五、下半年工作安排

依法审计论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审计监督、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全面依法履行审计职能,真正将审计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更好地融入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全局之中。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审计监督

2014年审计工作将按照经市审计局批准的《2014年审计项目计划表》的要求,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重大项目的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二)加强质量管理

1.完善审计制度建设。2014年,逐步完善《县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行政行为。

2.严格执行审计执法程序。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规定,严格审计项目复核、审核及审理工作,规范审计执法行为、认真组织审计业务会议,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集体会审制,督促审计组严格依程序执法,增强责任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计质量。

3、全面推行审理工作。切实将审理工作作为提升项目质量、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内部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审理工作全面推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审计项目的审理范围、审理方法、审理内容、审理程序、审理职责等,2014年实现审计项目审理全覆盖。

4.建立审计法律法规库。定期收集与审计相关的财经法规,录入法规库,对以往出台的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完善,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订完善制度,充实和完善审计法律库建设,供全体审计人员学习,工作查阅之用,营造有利于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依法行政建设环境。

5.强化审计执法质量考核。按照局审计执法质量考核办法,强化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把精品项目评选和综合考核作为深化质量控制有力抓手,通过改进考核评比方法,完善考核评比内容,优化考核评比流程,不断提升考核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充分体现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建设工作的成果。

(三)落实依法行政

1.严格执行依法行政各项政策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相关文件及2014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认真执行依法行政各项政策法规。

2.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制度的“三统一”,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开、定期清理制度,全面实行规范性文件网上报送备案制度。

3.积极探索审计行政指导工作。积极探索审计行政指导工作,建立行政指导工作网络、制定审计行政工作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审计执法方式,对经费单一没有下属单位、投资额较小的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以及近年来多次审计评价较好的部门实行审计简易操作方法;综合运用政策辅导、审计回访、行政建议等方式把行政指导工作贯穿于审计管理和审计执法的全过程。

4.推行重要审计结果公告制。以2013年推行重要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法治实事为契机,切实抓好审计结果公告,将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公共工程项目、涉民专项资金等审计结果在政府信息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告,让更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专项资金运行情况,推进有关职能部门管好用好资金,同时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透明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民生资金成为群众的放心款和明白款。

5.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强化规范行政决策,提升决策科学性,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增强整体合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四)开展审计普法

1.认真开展普法学习。按照我局印发的《县审计局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深入推进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公务员学法,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行政和刑事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职权,自觉规范审计行为。

2.积极开展普法活动。按照“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精心培育审计法治文化,组织全体审计干部积极开展审计法治文化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地推进审计法治文化阵地和载体建设,充分调动多种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审计理论研讨,在审计机关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审计法治文化氛围,为不断推进依法审计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3.强化审计法制宣传。继续征订《中国审计》、《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中国内部审计》等杂志;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等部门的宣传媒体上宣传审计法制工作,扩大审计工作影响,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执法行为,为审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法治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制

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局年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组织落实、一起监督检查、一起考核表彰,确保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完善载体建设

充分利用OA审计管理系统平台和审计人员学法资料网络,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信息化建设,构建法制学习资料信息平台,为全体审计人员学法和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支撑。

(三)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机制

1.落实考核保障。由法制综合科扎口,组织专人负责局依法行政建设推进及考核工作,对审计人员依法执审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督查。对于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市审计局审计执法岗位责任制度》和《市审计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予以处理。

依法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绩效评价;异同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我国财政管理模式进入到收入和支出并重的阶段,开始着手财政支出绩效问题,财政部2009年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在2011年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十又指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将绩效观念贯穿于财政管理各方面;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十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绩效审计理念将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明确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重点,互相吸取经验。

一、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有关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有关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三)关注重点的差别

首先,绩效审计对于经济性的关注程度比绩效评价高,绩效审计会关注在现行国家财经制度境遇下,实现既定目标的投入是否合理;其次,绩效审计还会对财政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而绩效评价不关注这些方面,绩效评价更关注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问题。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对财政资金的一种有效监管,绩效评价相当于是一种内部监管,而绩效审计是一种外部监管,一般绩效评价在前,绩效审计在后,绩效审计可以充分使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如果在绩效评价前进行绩效审计,一般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会直接使用绩效审计结果,不再单独组织绩效评价,因为绩效审计相对于绩效评价更加严格。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因为绩效审计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覆盖财政资金,所以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绩效评价做为对资金监管的补充和完善,通过绩效评价来衡量资金的效益,并对资金的安排做出调整,促使预算单位合理申请和使用资金。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沟通,规避资源的浪费风险,对于重点资金可以先进行绩效评价再进行绩效审计,加大资金的监管力度;对于非重点资金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可以尽量不要重叠,加大绩效评价或绩效审计的覆盖面,争取做到对财政资金的全覆盖管理。

参考文献:

[1]本报通讯员.继续加大绩效审计力度研究健全绩效评价标准[N].中国审计报,2011-01-31.

[2]施青军.政府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差异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3]刘敏,王萌.浅议绩效审计与绩效评价[J].财政监督,2015(15).

[4]王冬,李文思.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思路及方法在政策改革研究中的应用――以Y区城市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为例[J].财政监督,2015(22).

依法审计论文篇10

关于建立我国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袁晓勇一、构建的指导思想审计依存于其所处的环境,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研究的目标对准国际审计,甚至企图一夜之间与国际审计接轨.是很不切实的。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审计结构是国际通用的,也没有哪个国家在确定本国关于建立我国审计理论结构的设想(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袁晓勇 一、构建的指导思想 审计依存于其所处的环境,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将研究的目标对准国际审计,甚至企图一夜之间与国际审计接轨.是很不切实的。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审计结构是国际通用的,也没有哪个国家在确定本国的审计结构时照搬其他国家。在我国,由于企业产权构成不同,对审计的目的与要求也不相同,存在政府审计和CPA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两大阵营,企图将政府审计与CPA审计合二为一,制定统一的概念结构也为时过早。考虑到股份制企业和证券业的发展,社会影响和国际交流的需用要以及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相对较高,对CPA审计先行一步重点研究CPA审计的理论结构(下文中的审计二字如未加特别说明,均是指CPA审计)并以此带动政府审计的研究,是可行的。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研究审计理论结构必须科学地选择逻辑起点,关于逻辑起点,国内审计界大致有5种看法:(1)审计本质论;(2)审计对象论;(3)审计环境论;(4)审计目标论;(5)审计仅设论。笔者认为应以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共同作为审计研究的逻辑起点,理由有三:(1)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制约条件,如果说目标上指引着审计的研究方向,假设则制约、限定了审计研究的空间轨道方向不能脱离轨道轨道也不能没有方向;(2)目标与假设这对命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目标脱离了假设则成为空中楼阁; 假设如果离开了目标,则变成无的放矢;(3)目标与假设的关系好长与宽的关系,目标是方向,假设是轨道,以此为起点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审计概念原则、程序与方法则是目标与假设向纵深发展,就可构成一套完整的、有机的审计理论结构体系。 三、审计目标的定位 由于审计目标是研究审计的起点之一,目标定在何处是相当关键的。关于审计目标,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发表意见抡,即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注1);二是经管责任论,即审计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注2)。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营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营状况的义务”,即会计责任,如此,则审计目标即是“确保会计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能确保当然很好,问题在于审计有没有能力确保。如果应该确保、也又能够确保.则会计与审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否可以说,“审计是对会计的一种担保,如果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与后来的事实有出入,则注册会计师与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就应承担一切责任”呢?是否可以说,经过审计后的会计报 告就应该是100%的真实可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审计不应、也不能确保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的履行。对于发表意见论,笔者比较赞同仁对其发表意见的范围仅限对会计报表有不同看法,认为过于狭小,不如将其扩大到财务报告更妥些。 四、基本假设的确立 迄今为主,国际审计界对审计假设的研究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60年代美国的R.K莫茨与埃及的H.K夏拉夫提出的8项审计假设,如财务资料是可验证的;审计人员和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等。二是7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托马斯.A.李将审计假设分为三大类:(1)合理假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