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背景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时间:2022-04-18 08:56:12

依法治校背景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摘要】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暴露出一系列的管理问题,财务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对于提升高校的内控管理效率效果、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财务环境、经济业务两方面分析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提出优化措施,以期为高校构建内控管理体系、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设法治校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依法治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高校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高等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法治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是破解当前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长期以来面临许多管控困境,存在着管理薄弱与控制不足,管理部门之间衔接的不充分,授权体系不明确或者不规范,管理流程的前端设计、过程控制与事后评价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学校对内、对外各项事务越来越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类经济活动增多,资金风险、采购风险、基建项目风险、合同风险等呈现多样化、突出化的趋势。高校要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加强财务管理,积极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管控问题,维护校园健康稳定。

二、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一)财务环境风险分析。1.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涉及财务、教学、科研、人事、资产、合同等各个方面,各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制度衔接不充分,导致存在与财务制度相冲突的情况,制度冗杂不成体系。随着经济环境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变化,部分财务制度缺失或现有制度与日常管理流程、管理环节出现脱节,需要重新梳理经济活动,及时建立并更新规章制度。2.对关键岗位监管不到位。关键岗位授权范围不明确,没有实行定期轮岗,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比如因结算人员不足,Ukey由同一自然人进行支付的提交与审核。对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没有常态化,没有定期安排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提升,缺乏定期考核评价机制,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的经验和习惯进行日常管理工作。3.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高校干部考核主要基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缺乏对财务管理状况的考核,预算支出进度、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指标未被纳入干部选拔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即使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源浪费,也很少对干部使用或提拔产生影响,任期结束后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很少会追责。对财务管理状况的忽视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减少管理成本、建设节约型校园。(二)筹资风险分析。虽然高校的经费来源逐渐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财政拨款,而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依法多渠道筹资,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高校的快速发展,建立新校区、引进人才、扩建实验室、改善教学条件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幅度增加有限,收费标准长期得不到调整,难以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高校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可能会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负债偿还责任不明确,导致贷款存在盲目性。高校具有非营利性,化解债务的主要方法是“政府买单”或者“借新还旧”,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债务,当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偿还能力时,将会引发财务风险,影响高校正常运转。(三)经济业务风险分析。1.预算业务控制分析。当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是预算申报及报表编制,对预算执行过程监管不足,绩效评价及结果运用缺乏关注。预算编制由少数人员参与,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一致,科学性、合理性难以保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时常出现因预算与实际需求不符而调整预算的现象,决算与预算存在口径不一致、差异较大等风险点。2.收支业务控制分析。在收入方面可能存在违反“收支两条线”,截留、挪用应缴财政收入的财务风险。发生的社会服务收入未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游离于学校预算之外。在资金支出方面可能存在超范围支出,分解报销金额,重复报销电子发票,使用虚假发票、虚假经济业务套取资金等风险。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分析。由于前期调研不充分、沟通不到位,制定的采购方案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业务需求存在差异,也可能超标配置办公设备、办公家具,采购验收程序不规范,未妥善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等经济业务风险。4.国有资产业务控制分析。高校资产体量较大,种类较多,使用部门较广,资产比较分散,且“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存在,缺乏相关的财产清查制度,易造成统计不全、账实不符和资产流失。高校资产管理系统与OA系统、二级资产使用单位系统缺乏衔接,不能实现管理联动、数据共享,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的同时又重复购买,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5.建设项目业务控制分析。对基建项目的投资缺乏深入的可行性论证,造成建设项目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效益不高。未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或者因监管不力,建设单位可能存在截留、挪用、套取建设资金的情形。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分析不足,对资金的管控不到位,导致资金配比不均衡等。6.合同业务控制分析。没有完全实现归口管理,部分高校经济合同与其他合同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责任范围不明晰,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严重影响管理效率。订立合同时,未明确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未全面有效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没有建立合同纠纷协调解决机制等一系列业务风险。

三、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一)优化内控环境。1.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第一,成立经济管理委员会。负责高校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决议年度预算、决算,收费项目、收费政策,社会服务收入的分配,其他重大的经济活动等。第二,树立风险意识。高校管理者应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及时关注运行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要根据经济形势及财经法规的变化,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调整更新财务管理制度,着重对预算管理、科研管理、专项资金、差旅费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第三,明确经费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经费管理体系,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划分经费管理责任,经费审批人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负相应经济责任。2.加强重要岗位监管。第一,全面设置岗位。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单位部门责任清单、单位岗位责任清单、岗位职责说明书,对涉及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相关岗位分岗设权,做到依职定岗、分岗定权、权责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注重对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管理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实现学习常态化,定期开展财务知识和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第三,实行定期轮岗制。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要定期交流、轮换,比如采购、验收、出纳等,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内部权力运行进行制衡,建立科学的制约和监督体系,防止利用职务便利犯罪。3.调整干部任用机制。第一,建立良好的问责制度。对因管理不善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或者预算执行不力造成资源浪费的要进行相应处罚,促使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监督履责的职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将财务风险控制在管理范围内,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二,优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充实干部考核指标,将财务管理状况、专业胜任能力、责任担当、风险管理水平等指标纳入到干部任用考核体系中,注重干部综合素质的考察。第三,加大财务内审和监督力度。履行对任用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审计、预算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要防止应审未审、降低审计标准等情况的出现,加大内审力度,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类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4.推行信息公开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内部信息的公开力度,定期公开内部控制信息,将广大教职工、其他信息需求者都纳入到高校内控监督体系中来。主动公开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设备、图书、基建项目等大额经费支出的招投标,既可以满足高校管理者及时掌握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转情况的要求,又可以实现外部信息需求者对财务信息的获取,进而实现对高校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二)多渠道筹集资金。1.科学规划贷款。根据资本市场利率和用款需求慎重选择贷款组合,降低资本成本,降低财务风险。合理安排贷款结构,采用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债务组合方式,避免因债务集中到期引起资金流紧张。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还款计划,根据贷款期限的长短,合理安排资金,动态监控贷款的变化情况,避免出现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的问题。2.拓宽筹资渠道。在收费管理上,建立网络缴费平台,创新收费方式,通过限制选课等措施促使学生积极缴费,降低欠缴率。合法积极创造社会服务收入,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向社会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比如开展社会培训、承接考试等,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校内教职工承担科研课题,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通过有偿租赁等方式盘活校内闲置资产,创造更多的收入。3.大力清理往来款。高校缺乏定期清理往来款的意识,导致应收账款增加,资金长期被占用,资金使用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高校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定期对应收款进行清理,避免发生坏账损失。(三)强化经济业务内控。1.实施预算控制,把握内控主线。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评价全过程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循环。首先,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从制度保证预算刚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负责部门及其责任人并明确相关的预算权限及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其次,合理编制预算。预算编制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经费。打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屏障,实现数据共享,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更具可行性。采用零基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每年对每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支出,对于周期较长的项目要编制滚动预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并做出相应的预算调整。再次,严肃预算执行控制。从管理流程优化上加强经费的监督使用,确保经费使用安全、规范,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审批、调整等环节进行监控并形成数据分析,改变原来的数据查询状态,跟踪经费的使用质量,使预算分析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最后,构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建立与预算安排相一致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并与相关预算管理人员的绩效挂钩,将预算支出的效率、效果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心,将评价结果作为分配学校预算的重要依据,从而实现预算控制的有效循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加强资金管控,筑牢内控防线。高校各部门要按制度管钱、做事,在资金使用及安排上,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要求。高校的非税收入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和范围执行,严禁违规收费、超标准收费,按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或者国库,并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其他活动产生的社会服务收入,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以合同为依据,及时入账、定期核对、及时催收,并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中,禁止有游离于学校预算之外的资金。资金的支出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支出内容要与资金性质具有相关性、一致性,在预算的支出范围内,按审批程序审核支付,确保支出内容真实、合规。3.强化资产管理,夯实内控基础。第一,引入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所有资产从配置需求、市场调研、论证评审、采购入库、使用登记、日常维护、清查盘点、资产处置等业务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实现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第二,要宣传固定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形成全员共同维护固定资产的氛围。对资产采购、验收、保管等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轮岗制,并进行业务培训,打造具有综合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第三,将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办公系统等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之间的同步交互,提高资产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将绩效评价机制嵌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设定使用效率、资产配置情况、维护情况、处置率等指标,以归口管理部门为主对使用部门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实现监督常态化,确保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性和使用安全性。4.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敲响内控警钟。第一,建立集财务信息收集、传递、财务风险分析、风险处理为一体的风险预警机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由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预警指标体系,比如资产负债率、预算收入支出实现率、总资产增长率、自筹能力、偿债能力、经费自给率等。第二,定期对内部风险进行评估。对财务运作进行动态监控,及时收集最新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反馈高校管理层做出决策,并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校正常有序运转。第三,财务风险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是财务风险预警运转的关键条件。当发生财务风险时,能追溯到相关责任人,并结合相应的奖惩制度,督促责任人时刻保持警惕。5.推动信息化建设,搭建内控平台。第一,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效推进财务预算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使预算数据、财务核算数据实现同步联动,将预算控制、网上签批、财务报销、电子票据、凭证物流管理等平台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内部控制信息化互联互通。财务系统与学校的许多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之间都有需要共享的数据,应积极探索各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打破信息孤岛,将财务、人事、学生、教务、资产等数据衔接起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共享,为构建内控体系提供信息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陈素兰,宋晓红,邹晓治,林肇婷,温星.财务流程重塑下的高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探讨[J].商业会计,2021,(16).

作者:张天萌 周艳平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务处 河北经贸大学审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