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7:16:42

依法行政论文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行政法地位作用依法行政

国家行政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有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慢慢有了相关的行政法。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行政法就是解决有关行政问题的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罗豪才.行政法之语义与意义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4).),在现代国家中,行政法的作用和地位具体表现为依法行政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宪法是国家最重要的根本大法,它调整着根本的社会关系,确定国家基本制度和原则,是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效力、权威最高的法律。相对于刑法和民法等部分法,行政法、宪法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

首先,行政法主要是调整行政法关系、保障、规范和监督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它直接涉及国家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和国家机构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的宪法规范,主要通过行政法律具体实施。其次,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行政关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作为调整行政关系的行政法,作为调整高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国家和社会生活,为各个方面实施着宪法规范这行宪法规范推行宪法确定的各项基本国寂,而民法、刑法是一般只是宪法确定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国家政策。事实上,宪法典中就包含着许多行政法规范,而属于行政法范畴的许多规范同时又是宪法规范。时至今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被称为统一的学科、很多学者均从事宪法与行政法的双向研究,而且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还存在着和宪法学体系含混不清的问题。

概括地讲:行政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只是得到了形式上的承认,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理清,行政法相对于宪法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所忽视。很少有人会否认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所应具有的重要意义,行政法是位于宪法之下、一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其紧紧的围绕着行政权力展开,也就意味着行政法有着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完全不同的视野和内涵,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复杂性、易变性更是其它部门法所难以比拟的。“在每一种行政法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国家的理论”(CarolHarlowandRichardRawlings:“LAWandADMINISTRATION”(GeorgeWeidenfedandNicolsonltd.,1988),p.1.,)行政法所与生俱来的政治性决定了其与宪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大的程度上,行政法被认为是具体化的宪法、是宪法的动态部分,宪法则被认为是行政法的来源和基础。日本学者室井力也认为“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基本法,是政治价值的体系法;而行政法随以宪法为前提,但却是行政技术的体系法。”(《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⑸)但另一方面,确认行政法独立的法学价值却有着重要意义。行政法是一个独立部门法,它不依附于其他部门法,同时一般不包含其他部门法。辩证来看来,宪法与行政法虽然渊源相连,但彼此并不存在什么“隶属”关系,根本大法只是从宏观上给行政法以指导。“宪法调整的对象是整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包括平等的及不平等的两个方面,而行政法却调整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叶必丰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公认的观点是,宪法是行政法的母法、行政法是作为宪法的具体法来运用的、是宪法的实施法。

实际上,任何部门法都可以称为宪法的实施法,只不过行政法在政治性和价值取向上同宪法精神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罢了。我们可以认为,宪法与行政法存在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价值体系、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源于宪法的实体价值、完善的宪政精神将充分的指导行政法的发展。但如果宪政传统的缺乏、宪法价值的式微,决定了现有的宪法发展程度根本不足以为行政法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再称行政法为“动态的宪法”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而行政法抛开宪法的微弱束缚以获得独立的发展,并非不合逻辑、不合情理,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对比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行政法并无如此深厚的宪法渊源,行政法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不是宪法的附属品,相反行政法却在广泛的实践领域为宪法提供了素材和实证基础、充实了宪政的精神、促进了宪法的发展。

因此,过于强调行政法对宪法的依附性和宪法价值的绝对决定性和否定两者的联系一样,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和其他法横向对比,行政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取决于它所调整对象的独立性,即所调整是行政关系为其他法律所不能调整。民法调整的对象是民事关系,它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关系,即人们常说的“横向关系”;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在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以及公民组织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从两个关节点上把握,一是行政法律关系必有一方是行政机关;二是双方地位不对等,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处于优越的地位。(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P22-23))是一种“纵向关系”。另一方面,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民法、刑法等一样,是构成国家法律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独立的法律规范集合体之一,不是几个零散的法律规范,也不是几个法律规范构成的单个制度;行政法是不依附于其他的普通法律部门,也不可能涵盖其他普通法律部门。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国家行政权力的扩大,行政法的调整范围也逐渐扩及某些传统上认为应属民法刑法调整的领域。这是因为,行政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法律部门,是调整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和由此形成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化,各种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剧增,权力作为一种管理能力,其扩增也就成为一种客观的需要。如何折衷与协调它们的关系,使行政权力行使的效率与个体效益的公平保护间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成为行政法的价值所在。而对这些法律部门产生程度不同的的影响。

二、行政法的作用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行政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行政法的作用应体现为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在保障和规范国家行政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而行政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政,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是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保障。在当今生产力日益社会化,社会发展日益加速,社会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组织化的进程中,卓有成效的国家管理起着主导作用。行政管理无疑是国家管理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稳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行政法的发达密不可分,这也是建立和完善其行政法律制度的动因所在。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正在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和变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的理念、体制、制度等等正在逐步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社会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市场体系的建构,经济运行的调控,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国家行政管理。而行政法又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高效、科学的根本保障。行政法以法律形式将国家行政管理的规律加以确认,从而确保行政主体能遵循客观规律,开展行政活动,保证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法确认了行政法体确认行政主体所有的行政权,并赋予行政权以优益性,强制性等属性,这就为行政主体进行行政管理创造了基本条件。行政法还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和内部结构,协调和理顺了了行政机关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明确了各方面的职责权限,从而增强了行政主体的责任感。减少了管理各方面的“内耗”。

行政法又还确立了国家行政管理管理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这既为行政及其工作人员严格自律提供了依据,出为监督行政提供武器,从而将政府行为纳入规范化,程度化轨道,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目标提供了制度保证。所以,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使广泛的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有法可依;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做到行政权的行使有法必依,是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其二、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还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保障。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了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而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行政法制度的完善和有效运作。现行我国的行政法学体系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现在所运用的支撑性概念的含义基本上是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如对“行政”概念的认识就是如此,认为“行政”就是管理,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仅仅强调行政是一种国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就有了“行政就是管理、管理就是整你。”这种纯国家意志执行的思路。其实,行政的内涵不仅是一种管理,现代行政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服务。尤其是当前强调服务论是考虑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趋动,考虑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重。其实,同志早在《为人民服务》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过去,我国在行政立法上偏向于行政权,行政机关权利多、义务少,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失衡,没有体现政府为人民的服务意识来。行政法首先可以通过创设以公正、民主为主要目标的行政程序制度为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和国家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其次,行政法还可为维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方面行政法通过保证行政权的有效、方便、为民和组织行使其合法权利提供了行政保障,另一方面行政法通过创设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使公民和组织在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时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在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侵害时能得到及时补救。最后,行政法通过创设行政公开制度、行政责任制度和对检举、揭发、控告、申诉和来信来访等行政制度的规定,既确保了公民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广大人民的希望,也是时代的要求。其三、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法治国家就是以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就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权法必严,违法必究。

简言之,就是要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部门法,可以规范管理相对人的行为,制止、纠正和惩行政违法行为,保证行政管理的有效和社会的有序,更重要的是它能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行使,使国家行政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防止行政权失控、法外行政或行政失范现象的发生。在当代国家行政职能不断扩大,行政权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各法治国家都十分注重以行政法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行政侵权,正是从这意义只有国家将行政法称之为权法。政权作为一种国家权力,它本应是人民的、社会的权力,但它又是同人民大众分离的;执行这种权力的人本应是社会的“公仆”,但却很容易异化为社会的“主人”。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行政法应强调对行政权的控制作用,行政法在内容上必须以防止行政专横,强调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利益不受非法行政行为侵犯为目标。所以说,行政法的主要职能是控权,价值体现是控权。由于我国有着的封建专制的影响,缺乏法治传统,在体制下行政权又不适当地强化,行政权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政府行为不规范问题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而行政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行政,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授权,并严格执法以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良性运行秩序。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要正确解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地、合理地统一起来。而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赋予国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公共权力的无限扩张,导致公民私域的狭窄,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极大的压抑。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自然迫切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置必要的法律限制,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有个范围,政府不再陷入过于琐碎具体的管理事务而不能自拔。而公民个体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能够捍卫自身利益,对权力施加一份影响。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产生的,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任何权力关系都具有支配的特征。行政机关在这一关系中是权力主体,而公民或组织则是行政权力的客体。

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国家权力本身就具有支配、强制的力量,作为行政权力客体的公民和组织必然服从于由行政权力主体行使的这种权力。无论是在权利义务的立法分配上,还是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它们都没有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的。从根源上讲,政府的权力正是人民所赋予的,在总体上很难说是平衡的。实际上,平衡只是一种理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法制不健全不完善,人治思想重于法治思想,经常权大于法的国度,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平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义务、漠视权利,法律一向与伦理道德一起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法律是用来治理老百姓的。在法律关系中,官是主体,民是客体,法长期被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被认为有保障私权之功能。这一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间并无根本改变。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依法执政政治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往我们一直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发展,我们的认识其实并不深刻。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集中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即“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些都是在充分总结我党五十几年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也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突破。

科学发展观与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宏观科学指导,提高执政能力是我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我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经历一个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最后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统一”的过程。发展观的重大变化,也必然要求执政能力的提高,这就是“科学、民主和依法”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就是坚持按照科学的理论、制度和方法来执政,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执政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科学发展观的群众基础;依法执政,就是坚持把体现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的法律作为基本依据,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简言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到依法执政上来。

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回答了在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具体说来,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既包括生存的需要,也包括享受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既包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其次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保护公民财产和人身自由。要不断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第三,要保障人民的发展权,包括就学、就业和创造等方面的权利。要树立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概括说来,就是要保障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

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十分重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意。

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而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只有这三者协调发展了,才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党的执政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引,忽视了政治文明建设。当党的发展观存在重大缺陷时,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仅仅有科学的发展观,还未必能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党的执政能力。所谓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通过协调党与政府和社会其他团体和组织的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能力。一个党能否科学地协调党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能否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这个政治的执政方式。

二、依法执政的意义

依法执政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执政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过执政党遵守人民制定的法律来实现的,因为这些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利益的直接表达。

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保证把人民的利益稳定地表达出来。米歇尔斯曾经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尖刻地称为寡头统治铁律,“政党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达到特定目的手段。然而,一旦政党本身变成了目的,有了自己的目标和利益,那么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它将脱离自己所代表的阶级。”2我党会不会也犯这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克服这个铁律的关键所在是她不能有脱离人民大众的、属于政党自己的利益,也即执政行为本身不能成为党的最终追求,组织的自我保存也不能成为目的,而只能是手段,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手段,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党的终极目标,党最终要做到以人为本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保证党永远服从人民的利益?

革命领袖的结论是民意、人民利益要靠民主执政来体现。1945年,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未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在他看来,人民是对权力进行制约的主体,民主是克服权力政治的最好方式,要想保证人民的利益实现,必须采取民主的形式,我们的执政过程中必须要有充分的人民的意志反映。但最终他还是未能把有法制保障的民主贯彻到执政过程中,他欣赏广泛发展群众参与的“大民主”,忽视、轻视法制,倾向“人治”,这些认识,成为发动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法律不一定以民主为前提,但民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十年动乱是它最好的注解――缺乏法律保障的民主必然会走向民主的反面。未来的改革必须转向制度建设,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人民利益充分体现在执政过程中。

要在执政过程中充分体现民意,必须要以群众的观点来看待政绩。这就要求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但在实践过程中,又不存在抽象的群众观,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可能事事都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问问群众答应不答应,那样既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其成本也是巨大的。其实,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民意志已经转化成了法律,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遵守了法律,就等于遵守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利益。因此,依法执政就是以人为本、民主执政的具体实现方式。

其次,它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

在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精神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两个阶段之后,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着重强调政治文明对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我们现阶段要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就必须注重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和积极的因素。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生活中各种规则和惯例的总结和提炼,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法治文明。同志曾经说过,像斯大林那样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发生。4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精神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在我国,要建设政治文明,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文明成果,善于从世界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度,全面科学地认识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并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人类文明形式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既然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就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任务。

建设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通过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法律。”6在人治社会,民众守法而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民众守法,政府更应当首先守法,政府是否严格依法行政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在西方,却鲜有国家直接用法律来规范政党的执政行为,因为他们对政党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反对党与执政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在多党政治制度下,宪法不需要直接规定执政党的职权和程序,而是规定各个政党平等竞选执政的权利,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执政党政绩不佳、违法乱政,自然被反对党所取代。在我国,党的干部编制,属于国家编制;执政党的活动经费,包含在国家财政预算之内;执政党的领导权,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建议权和对国家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党处于国家政治活动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也是国情所决定的。党的这种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在我国建设法治国,首先规制党的权力,实现依法执政,所谓依法执政就是政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机构并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从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影响的国家政务管理活动。7也有人名之曰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即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有具体的职权范围,有法定的活动程序。8坚持、完善党的领导权是依法治国的关键。9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要求宪法明确具体地规定党的职权和程序。

当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依法治官不力、权力监督不力,由此导致事实上广泛存在的权大于法的现象,这削弱法律权威,起着极坏的负面示范效应。因此,作为权力行使主体的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实现党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志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法律的稳定性对执政行为的一种约束,从而保证党的政策和执政行为的连续性,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与政策相比,其制定、修改、废止都需要由法定机关依法定程序实现,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政策的制定、修改、废止虽然也有党章、纪律予以限制,但往往容易掺杂个人因素而缺乏稳定性。先哲曾有精辟分析,“常人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10反右及所造成惨重教训,便是明证。依法执政将彻底改变过去“动员模式”的革命党形象。依法执政的核心要素就是对非人格化的规则的服从,旨在否定随意性和个人化的意志以及各种特权行为,从而实现发展的持续性、连续性。

当然,法律的稳定性也并不必然排斥制度创新的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处理好稳定、改革、创新的关系。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在改革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会阻碍制度创新,不利于改革。在他们眼里,法律成为了一个僵硬的东西。事实上,法律除了稳定性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属性,即灵活性,灵活性为制度创新开启了一扇窗户。这种灵活性主要表现为对法律的适时修改、恰当的立法解释和适度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少量的宪法惯例。法律的灵活性是在恪守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法律自我完善机制。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保证了执政行为的连续性,又保证了稳定基础上的创新性。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执政的建议

依法治国需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需要法治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目前,党的领导既成事实,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现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从而完善、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

首先,必须强化执政党意识,强调法律在执政过程中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我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职能,这是实现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我党身份、职能变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与革命党的区别。一,指导理念不同,革命党的理念是科学的斗争观,执政党的理念是科学的发展观,这是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根本区别。因为革命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推翻反动统治。而执政党的主要任务在于领导人民搞建设、谋发展。二,在国家政治格局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革命党存在于体制外,是要破坏并摧毁旧秩序。执政党存在于体制内,是要建立并巩固新秩序。三,与法律的关系不同。革命党与国家法律呈反向,其主要任务是革命、打碎反动的旧法统;执政党与国家法律呈正向,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确立法律在建设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执政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执政党的权威,遵守党自己领导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才能建立和巩固新秩序,才能增强执政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明确了执政地位后,就应当确立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领导人民搞建设,谋发展,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基本保障就是把切实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作为我党执政的基本依据,做到依法执政。

其次,必须以法律明确党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使党和政府都能优质高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党直接领导和掌管一切的领导方式既不符合法治的要求,也容易滋生专制和腐败。《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提出了对党政不分的批评:“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11彭真同志也指出,“党一定要加强对政权的领导。问题是,党委怎样领导政权?……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从组织关系上说,那就有所不同,政权机关并没有义务服从党委,共同纲领也好,中央人民政府也好,没有一条说代表大会和政府一定要服从党委。政权机关对党委不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相反,对政权机关的决议,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共产党员也不例外,党委也不例外。”12放弃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法治轨道内实现党政分开,党通过进入国家机关,进入公共权力实现领导,是一种更为科学的领导方式。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的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就是总结这一历史教训的产物。这样,既能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职能作用,防止出现“以党代政”、“以言代法”的现象。公务员之家:

82年宪法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它删除了75、78宪法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一有违党政关系的条款,把应由国家机关行使的权力,归还了国家政权机关,并规定“各政党和社会团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为改变长期存在的人大和政府直接向党委负责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奠定了宪法基础。但仅有宪法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党政的分开必须通过具体法律,如政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等对党与国家机关的权力作明确划分,才能真正理顺党政关系,真正克服以党代政、以党代法的倾向。

第三,必须以法律规范党权的行使程序。

依法执政,仅规定党有哪些权力是不够的,还要规定这些权力应如何行使,即党权的行使程序。如果我们不明确规定党的职权及其程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不明确规定党的职权及其程序,党的形象和威望就容易受到损害。因为在我国实际政治过程中,党领导的程序法治化程度还比较低,党委会经常绕开人大而直接向政府和司法机关发号施令,极大损害了党的形象。只有明确规定了党权的行使程序,才能使党权运作规范化,杜绝权力行使的随意性、任意性。

在具体实现对党权行使程序规范化时,我们必须要注意,这里讲的执政权力主要是指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从权力运作层面来看,党的领导包括党内领导和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两个方面。但由于执政主要讲政党与国家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所谓执政,就是政党以一部分人(或全体人民)的名义对公共权力实施占有和运用的行为。13相应的,党的领导程序的法治化就主要是指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程序的法治化,主要是指党组织不能直接向政府发号施令,不能“以党治国”、“以党代政”和“以党代法”。党的主张须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才具备合法性权威。因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程序,使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程序法治化,做到党政分开。当党的重大决策须突破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必须先修改宪法和法律再出台政策,要坚决避免绕开宪法和法律行事的错误做法,这样才能不断在执政过程中竖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同时也竖立了一个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的现代政党形象。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政党的危机[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11.

2、[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39.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57.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9.

7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8、匡克.论法治国家与党的领导法治化[J.社会科学,1999(7).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3

内容提要: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法院的财政保障构成了司法成本的主要问题。从长远的观点看应建立中央统一的司.法财政与决算制度。此外,为了有效遏制司法腐败和从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渐进和配套的制度改革,将法官从一般公务员系列里独立出来并给予相对高的报酬仍应作为司法改革的一个努力方向。

一、法院的财政保障问题

中国有三千多个法院,以法官为主体的从业人员近30万人,近来每年处理的案件已超过千万件。这是一个即使以中国的标准来讲也算相当庞大的组织系统。

为了维持其日常的运转、保证司法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有相应的资源作为其财政的支撑。可以说,中国法院的财政保障就是有关司法成本的主要问题。虽然属于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但中国法院体系却在种种不同的方面存在着高度分权的制度安排,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分散化的财政保障,而非国家统一的预决算拨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前些年,作为整个法院系统的财政基础,每一法院的经费主要都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同级财政拨款,而其额度则是由法院所在地区的政府所决定的;另一个是法院通过受理案件向当事人收取的各种费用,民商事案件的诉讼费用构成了其绝大部分。这样的制度安排带来了种种可预知或未曾期待的结果。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就是:由于法院所处地区的财政状况差异很大,每个法院能够收取的诉讼费用多寡不一,法院的财政保障状况也随之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样态。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术界一直持批评的态度。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法院财政从属于作为行政部门的地方政府是“法院地方化”的表现之一,导致了“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端的出现;另一方面,法院财政高度依赖于诉讼收费,造成了“滥收费”或其它不择手段地向当事人汲取资源等备受诟病的现象发生。这些批评尽管都确有道理,但是考虑到中国现阶段的公共财政整体状况,要求法院财政保障完全统一于国家财政的预决算拨款并不具备现实性。⑴还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法院经费来源的上述状况近年来已经开始有了较大的改变。

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法院严重的经费困难,中央财政在一些年度采取了向中西部特定区域的法院直接拨付专项经费的措施,有的法院开始利用国债进行基本设施的建设。大约在同一时期,不少省份的高级法院逐渐导入了全省范围的诉讼收费统筹,即每个法院的收费有一定的比例上缴高级法院,再由高院有重点地给财政困难的下级法院提供补助,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省内不同地区法院之间财政保障的平衡。但最为重大的改变则是自2007年4月起实施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这一法规的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整个法院系统的财政状况依赖于诉讼收费这一经费来源的程度。⑵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许多法院因减少诉讼收费而带来的经费缺口,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都将数十亿元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到省级财政,然后再不同程度地分配给各个下级法院作为办案办公经费使用。⑶总之,由于诉讼收费大幅度减少、来自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省内诉讼费用统筹的引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整个法院系统的经费来源较从前显得更加多样,不同来源所占比率也有变化,不同法院之间财政保障状况苦乐不均的非均衡性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

具体而言,法院的经费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同级财政的拨款在多数地区依然是法院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在财政收入状况相对宽裕的地区,一些法院早已实现了由同级财政全额保障所需各项经费。即使在尚未达到这种保障水准的地区,自2007年以来许多地方的政府不同程度地提高给法院的拨款额度,这也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同级财政拨款可以说是法院经费中比率明显提高了的部分。其次,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从片断的、部分的和相对很有限的拨付,自2007年以来变为每年度连续的、较为普遍的和加强了力度的向省级财政下拨,使得这一经费来源在法院获得的财政支撑中从无到有,很快占到了一个颇为可观的比率。尤其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不少法院来说,来自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有可能已成为其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再次,诉讼收费的绝对金额虽然大幅度减少,而且在发达地区的某些法院已经与其经费保障完全脱钩,但是对于多数的法院,这一经费来源依然拥有某种程度的重要位置。最后,包括省内诉讼收费统筹和国债资金的利用等方式在内,一些财政保障有困难的法院现在开始有了更为多样的经费获取或筹资机会。不过,最后这一类经费来源所占比率比较有限,且由于其临时或非制度的性质而多居于辅助或补充的位置。

与经费来源的多样等变化相对应,法院支出的宽紧程度随投入的司法成本增加亦有一定的改善。一般而言,法院需支出的费用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人员经费、办公办案费用和设施及装备费用。人员经费指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奖金和福利,办公办案费用又称“公用经费”,包括水、电、电话等日常办公经费和办理案件产生的业务经费,设施及装备费用则是用于建设、购买和维护办公办案所需房屋、车辆、电脑及其系统和其他设备的经费。目前,除了一些法院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所有的经费都由同级财政拨款全额保障之外,多数法院仍需依不同种类的支出,由来自多种渠道的经费给予力度不等的支撑,因而经费保障的程度在不同的法院之间依然不平衡。总体来看,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拨款可说最为普遍,但以前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的法院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时有被拖欠、不得不用诉讼收费来弥补的情况也非罕见。从2007年以来,由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在这些地区也能够用于人员经费的补充,拖欠法官工资才真正开始成为罕见现象。关于办公办案费用,以前在大多数法院,无论是否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但这笔公用经费其实主要都要靠诉讼收费来提供。到2007年诉讼收费大幅度下降之后,公用经费越来越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和同级财政加大拨付力度。不过,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法院,在这笔支出上仍须不同程度地依赖诉讼收费。至于设施及装备,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和中西部的法院之间历来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在欠发达地区的法院,除了同级财政和省内诉讼费用统筹开始加大改善这方面条件的力度之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国债的利用等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个法院的设施及装备状况因此有了较为普遍的提升。不过必须看到,各地法院在这个方面所获的司法成本投入仍是高度不平衡的。

2009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包括法院经费问题等内容的《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这一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把能够使诉讼收费与法院各项支出“脱钩”的经费全额保障作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按照这个文件的思路,法院的人员经费、日常的办公费用和办公基础设施建设及维修经费原则上由同级财政承担,办案经费和用于审判业务的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由中央、省级和同级财政按区域分担,但中西部困难地区法院的人员经费可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在这些地区,还可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法院公用经费和设施及装备费用的比例。这个指导性文件似乎还未把逐步建立国家统一的司法预决算制度列入当前的政策目标,因而针对的并非学术界批评的所谓“法院地方化”现象或分散化的财政保障体制。看来,作为更加重视现实性或可行性的一种改革方案,上述思路的重点在于切断诉讼收费与法院必要支出之间的联系,力图使所有法院的经费都能够从财政获得全额保障。确实,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许多法院已经从中央和省等上级财政部门得到了较以前更多支持这一现实情况来看,法院的经费支出依赖手各种收费的程度整体上有望进一步降低。不过,还必须看到,在许多地方,需要由同级财政为法院提供的经费保障是否能够真正落实,既要看该地区一般的经济发达程度及财政收支状况,也取决于法院向地方政府争取或进行交涉的具体过程和实际结果。可以说,只要中央财政仍无法给未能从同级财政得到经费全额保障的所有法院提供足够的办案办公费用和设施及装备费用,在这些方面依然程度不等地仰赖地方政府的法院支出或许就很难做到与诉讼收费完全脱钩。在问题实际解决的意义上,今后视具体情况适时地把建立国家统一的司法预决算制度纳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很有必要。

二、法院管理视角下的法官激励

以上是从司法成本投入的角度去观察法院的财政保障,反过来还必须从“产出”或“绩效”、即司法的公正、效率这方面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在逐步充实的财政基础上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质量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存在着无数的重大课题,包括什么是又如何做到“公正”、“效率”等等,都值得深入探讨。但是,出于限定问题的需要,本文仅把涉及到对“司法产品”质量数量起间接控制作用的法官激励与司法行政管理结合在一起作为考察对象。就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对法官的激励与司法行政管理并无多少直接的或内在的联系。然而在中国目前现实的语境中,这两个问题却紧密相关,且都可视为法院财政保障状况的某种反映。因为在中国,每个法院都自成一个由院长负责的司法行政管理单元,且由于司法业务与行政管理相互间的紧密交织和影响而使法官的激励成为管理的一个环节或一部分重要内容。

法院获得的财政保障中,自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法官的薪酬。区别于西方国家,中国法官的工资基本上按照行政级别确定。因此,具有法官身份的公务员与法院外其他种类的公务员相比,只要行政级别一样作为基本工资的收入也大致相同。⑷而且由于中国极为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各地生活成本及工资水准的差异很大,不同法院的法官即便是同等级别,薪酬收入也依所在区域呈现出高度不均衡的分布样态。前些年有相当一部分法院,除了由同级财政按照行政级别给法官发放工资之外,还可能以诉讼收费为基本财源,根据法官从事审判业务的绩效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经济奖励。其结果是使同一法院内法官的待遇也有可能偏离行政级别而拉开距离,从而一定程度上形成诉诸于经济动机的激励和竞争。关于法官薪酬牵涉到绩效激励的这个部分,必须联系中国法院特有的司法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得到更完整的说明。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有关法院司法行政的权限及实际管理归属于法院自身。而且更具中国特色的是,每个法院在司法行政管理上几乎自成一体,构成一个个由院长全面负责的管理单元。⑸法院院长不仅对于本院的司法行政负有全面的管理责任,其负责的范围还包括对司法审判业务自身的管理,且这两种管理紧密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分。⑹对于每一名法官,法院院长可以考核其司法审判业务的绩效,决定其在本院内部的升迁奖惩。作为“奖勤罚懒”的一种激励措施,特定年度内办案数量多且未发现质量问题的法官在工资之外获得某种程度的经济奖励曾是许多法院的普遍做法。不过,在部分地区针对一般行政级别的薪酬实施“阳光工资”制度之后,也随着2007年以后作为法院财政来源的诉讼收费大幅度下降,法官在工资之外获得绩效奖励的普遍程度和力度似乎都不再能够达到以前那样的水平了。

无论是法官薪酬根据行政级别并以绩效激励为补充,还是由法院院长全面负责司法行政管理乃至审判业务管理,对于外国的观察者来说,大概都属相当陌生的制度安排。因为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这一类安排颇有与司法的基本性质相抵触或严重影响审判独立之嫌。不过在中国历史和当下的语境中,上述制度安排却都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存在理由或者合理性。法官所从事的审判业务基本停留在解决纠纷的层次,其中并不一定蕴含西方法律传统中通过一个个纠纷的处理解决去不断发现、确认和动态地发展规则那样的观念,因而也未能获得与“引导基于规则的秩序生成”这种高度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及位置。对于大部分法官来说,日常的业务中还包括大量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虽然近二十多年来法院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受理、审理案件参与或介入到对社会具有重大价值的种种利害关系的调整过程中来,但审判业务中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与需要高度专业技术知识的判断、社会价值或重要性很大和较小的事项等等仍然混杂在一起,使得司法活动难以普遍地被认知为承担了极为重大和独特作用的领域。尤其在一个经济发展构成中心任务或“大局”的阶段,仅仅以处理解决纠纷为依归的司法审判自然不可能在赋予社会资源的优先顺位中居于首要位置。总之,在中国一直到目前为止,社会尚未承认法官能够凭据其从事的工作和作为其业务背景的知识而构成某种特殊的“职业共同体”,对外享有崇高的名声、地位和公信力,对内则拥有自律自治的能力。在这样的语境下,对法官的激励比照一般的公务人员按照行政性等级和实际的绩效来实施的制度安排也就容易得到理解了。

把这种制度安排作为前提并且主要从对法官的激励角度来看待司法效率的话,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就成为如何在给定的资源及业务基础上谋求更多更好司法“产出”的管理问题,而一个个法院作为管理单位以及院长的位置或作用也变得极为关键。目前在中国法院系统内,创制发展出将工作内容及相应责任都尽可能量化的某种“全面、合理”而又“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不仅是最高法院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一项任务,也成为许多不同层级的法院各自探索尝试去努力构建的目标,种种方案层出不穷。⑺这样的现象也局部地反映出法院的管理在某些方面和以“成本一收益”的综合考虑及“投入一产出”计算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经营进行类比。每个法院的院长作为“一把手”必须具体规划这种管理、掌控其日常的实际运作并负有全面的“经营”责任。⑻而作为法院院长工作及责任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类似于“人力资源管理”那样地操作或实施对本院法官的激励。公务员之家

法官的激励机制在中国和一般公务员同样大致有三种,即行政升迁、经济奖励和精神鼓舞。其中的精神鼓舞意味着从价值、伦理或意识形态的层面提升法官思想境界的努力,往往采取树立先进典型诉诸“榜样的力量”等形式。虽然在精神上对法官的激励非常重要,而且目前我们的体制还高度地依赖这种激励方式,但因其未作为本文的考察对象,这里暂且不再涉及。行政升迁固然不限于经济的因素,甚至可以说主要诉诸的并非经济动机,但这一激励方式确实包含了许多经济性内容,且与法院的财政保障问题紧密相关。近些年来,明显体现行政级别及升迁的经济意义并使其与法官的激励直接联系起来的一个现象,就是所谓“阳光工资”制度在部分法院的实行及其可能带来某些未曾预料也不被期待的后果。“阳光工资”指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所推行的规范公务员收入,旨在提升其公开、透明程度的合理化及制度化改革。⑼这项改革的特征之一在于根据权限、责任与报酬相对应的原则按行政科层对公务员工资的不同等级加以规范和整理,而且将拉开了距离的工资级别贯彻到本地区所有的公共权力机构,以便尽量消除在不同机构工作、级别却相同的公务员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别。这种制度有着明显的合理性或优点,虽然也存在某些副作用或尚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讲是有效地改善了对于一般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不过,在适用到法院及法官这一具有自身特性的职业群体时,“阳光工资”却带来了某些始料不及也未曾期待的后果。公务员之家

原来在一些收案数量众多、办案压力很大的基层法院,因为采取了按照办理案件的数量质量给予一定经济奖励的激励方法,报酬收入体现出明显向审判第一线办案的法官倾斜这种激励效应。但是,实行“阳光工资”之后,法官的报酬基本依照行政级别决定。这样导致部分一线办案法官因级别不高而大幅度减少收入,相反某些工作压力较轻的人员却获得相对更高的报酬。与之相伴的是一线法官士气欠佳乃至流失等等不期望看到的现象发生。一项本来具有合理初衷并可期待良好效果的改革,为什么适用到法院却会带来这些未曾预料也不受欢迎的后果呢?看来,“阳光工资”基本的合理性之一在于权责大小与报酬高低的对应及统一,行政级别越高的公务员权限与责任越大,工资收入也相应增加,不同级别的公务员依其权责大小在报酬上拉开距离。这项制度适用到行政机关时,其合理性和优势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但是在法院,却因处理解决纠纷的司法程序自身具有的直接性、亲历性等特点,相对一个个案件及其当事人来说,在审判第一线每日接触案情信息、具体操作程序的法官无论行政级别怎样,其权限、责任和风险都可说最大或最为直接。相反,法院内部其他一些工作应当说主要是服务于审判业务的,如果这些非审判的岗位虽然权责风险较小,却因级别高而收入更多的话,就会出现有违“阳光工资”制度初衷的错位。另一方面,对于法官实行“按件计酬”式的经济奖励同样存在许多问题。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也和司法审判业务的性质紧密相关,即每一个案件处理需要法官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要求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可能都是不同的。仅仅根据处理案件的数量和是否出现“错案”等后果来评判衡量法官的审判业务,单就技术层面而言就有极大的难度。而且与司法审判的直接性、亲历性相对应,关系到案件处理的质量高下或公正程度的这些信息在法院内部主要分布、储存在审判第一线,具体地体现于一个个法官每日的程序运作之中。这种关键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也是法院在努力建立或形成某种一般的、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时,或者在院长对司法行政和审判业务进行的全面管理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难题之一。

总之,从收入报酬的角度来考虑对法官激励的话,无论依照的是“级别”还是“绩效”,看来都存在某些难以和司法审判本身的性质特征相适应的难点或问题。但目前在中国的法院,短时期内要扬弃或者仅是弱化这两种激励机制,恐怕都还不具备条件。现在的相关改革大都是在作为基本激励方法的两种机制之间选择或是进行增减式的调整,或者突出某一机制,或者以其中一种为主再适当辅以另一种,等等。这些改革在当前的语境之下确实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就应该看到,把法官这个具有特殊性的职业群体从一般的公务员及行政级别中独立出来并给予其相对较高的报酬,很有可能构成从根本上防治司法腐败和提高法院公信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诸多条件的配合,或许需要经历一段不会很短的过程。这些条件既包括法官从事的审判业务不仅是纠纷解决,还包含更多的创制规则或引导“秩序形成”等内容,⑩也包括法官在法律职业自尊感及职业操守或自律能力方面的建构,还包括法官资格及员额的限定等带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条件,不一而足。如果把上述每一条件的具备都作为某个特定改革之目标的话,对于法官的经济性激励又构成了达成这种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尽管通向整个司法制度改革完善的道路还很曲折而漫长,但考虑到一个真正独立的司法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可能具有的“平衡器”功能,或者,考虑到一个真正享有公信力的司法在遏制腐败及社会不公正中可能发挥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任何有益于建构这样一种司法的努力——包括本文所关心的改善法院财政保障和对法官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内——都是我们决不该轻言放弃的。

注释:

⑴就我国一般的公共财政而言,可以说更加透明完整的国家及地方预决算体制也仍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之中。关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一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参见[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赵扬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394页。

⑵作为笔者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一个批评及有关该法规实施状况的评论,参见王亚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须有公共财政支撑》,载《法制日报》,2007年1月27日;《诉讼费用与司法改革——〈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施行后的一个“中期”考察》,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6期。

⑶综合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数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这种专项资金2007年为30亿元,2008年为40亿元,2009年也为30亿元。例如2007年的数据可参见高绍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审判》2007年第5期。

⑷近年来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争取,中央出台了为所有具有审判资格的法院工作人员发放“法官津贴”的政策。不过仅为一、二百元的这笔费用提高法官待遇的作用仍十分有限,且因还要看同级财政是否切实执行该政策而在不少地方处于不甚稳定的状态。

⑸从比较法角度来看,在美国联邦法院系统,从上个世纪开始逐渐建立司法会议、司法行政局和司法管理中心等机构,虽然有资深法官参加管理,但这些具体执行司法行政工作的机构都设置在法院之外。就大陆法系的一般情况而言,除了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几个例子,大部分国家法院系统的司法行政都由法院外的机构(多为行政机关)行使管理权限。即便是司法行政管理由法院自身负责的日本和韩国,也都是最高法院统一对全国法院系统行使该项权限。参见苏永钦:《司法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从审判独立与国家给付司法的义务的紧张关系谈起》,载《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⑹关于中国法院内司法行政管理与审判业务管理交织混合的状况,参见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与上述两位学者对这些所谓“法院行政化”的现象持尖锐批评的观点有所区别,苏力则对此类现实情况表示了更多“同情的理解”。不过他也指出,“法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可能侵入、侵蚀审判制度,造成正式审判制度的变形”。参见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⑺这种情况在当下的中国不仅为法院为所独有,而是几乎在所有公共权力机构都可看到的日常情形。关于这种量化目标或责任的指标体系在行政机关工作中起到的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悖论,参见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⑻在中国这样的情形同样并不限于法院,不妨说法院只是“理所当然”或“不言而喻”地运用了通行于公共权力机构的一般管理模式而已。一些外国学者通过观察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地方政府行为而提出的“地方政府企业说”,也能够被视为从一定侧面反映了这样的管理模型。参见JeanOi,“FiscalReformandtheEconomicFoundationsofLocalStateCorporatisminChina”,45WorldPolitics(1992).

⑼“阳光工资”从2004年前后在北京和广东等地开始推行。关于对这项改革内容更全面的介绍以及“阳光工资”推行以来的正面效果、可能伴随的负面作用等,可参见祁光华、孙竹君:《北京市“阳光工资”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⑽目前法院正在推进的“指导性案例”制度,就可以理解为拓展司法审判在创制规则方面空间的一种改革。关于这项改革的内容、含义及进展情况,参见张骐:《论寻找指导性案例的方法——以审判经验为基础》,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苏永钦:《司法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从审判独立与国家给付司法的义务的紧张关系谈起》,载《法治与现代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论文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2]张骐:《论寻找指导性案例的方法——以审判经验为基础》,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3]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4

1.坚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和行政执法情况统计报告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年内修订完成《区交通局行政执法职责汇编》、《区交通局行政执法职权和责任分解》及有关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法制工作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做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各项工作,按照市对我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要求,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二、做好规范执法工作

1.全面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交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实施行政处罚要充分考虑违法行为的法定从重、从轻或减轻情节,依法确定相应的处罚基准,坚持在事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行政处罚文书中说明裁量理由,做到处罚合法适当。

2.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研究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的通知》,坚持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分级审签研究制度。同时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在决定做出前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促进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3.规范执法文书。根据市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局执法文书,规范执法文书制作归档。年内在全局开展一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文书案卷评查活动,不断提高文书制作水平。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继续查处未取得经营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黑出租”、“黑班车”、“黑线路”和“黑摩的”,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省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办法》,加强货运源头治理力度,严格执行超限车辆有关检测、卸货规定,定期开展超限车辆集中整治,保持公路运输安全有序。

四、加强执法培训,夯实执法队伍基础

贯彻执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交通行政执法十条禁令》,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安全执法。

1.建立健全执法人员法制教育培训考核长效机制,坚持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季度考试考核制度、岗前学法和岗位学法制度等。坚持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分层次举办各类执法人员培训班,开展执法技能比赛、案卷评查、案例研讨等活动,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年内拟举办3次行政执法培训班或岗位技能竞赛。

2.做好执法证件胸牌管理工作。规范执法证件、胸牌号码的发放、审验等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证件、胸牌管理动态档案,认真做好执法证的换发、审验和新增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发证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年内做好IC卡式执法证件换发、审验工作。

3.积极开展依法治理调研活动。通过开展交通依法行政论文征集活动,探讨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对策,推动全局依法行政工作上新台阶。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5

1.思维永远是申论考试第一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申论思维有其共性的地方,例如都强调归纳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但两类考试有所侧重。

综合类重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辨证思维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两分法”。二是“结合”。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要求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

执法类重规律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因此,执法类考生要注重总结公务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套路性和规律性工作方式和方法。例如,要注重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加强监管(狠抓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2.阅读理解题要注意区分

两类考试的阅读方法是共同的,都要用“三遍四步”法。但在题型和作答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综合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表明需要考生看问题看得透,看得深。这表明考题将以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启示、找出焦点等揭示主要问题的题型为主。这类题型本质上为概括+分析题。

执法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在恰当地解释。因此,此类考题将以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等梳理材料内容的题型为主。考生要重点训练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要能够判断出材料是一个还是几个特定事实,材料之间是并列的横向关系还是表现、原因和对策的逻辑的纵向关系。从阅卷的角度来说,对于执法类的考题来说,结构方面的给分可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完全靠采分恐怕不容易拿到高分。

3.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出谋划策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考查贯彻落实能力

综合类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强调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多角度的具体内涵。简言之,对于宏观问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微观问题要学会从思想、制度、技术和主体等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执法类强调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简言之,要学会事前组织计划的套路和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

事前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监管落实—总结反馈;

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4.提出对策题要明确侧重点

综合类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三部曲,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时要严格依照三步骤解题法,即第一步找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第三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综合类在这方面更强调提出方案,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因此对策的表述要偏重宏观方面的战略和思路,在对策中只要能提到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内容即可。

执法类仅强调解决问题,没有强调提出问题,仅强调“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这就对考生在找问题及其根源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措施或方法”更强调对策的可行性和具体性,因此执法类考生在对策的表述上要更好地体现微观方面的具体措施,即灵活地使用万能八条,在发散型思维的指导下,做到变形和增容,要使对策具有实行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或目的。

5.表达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决定了题型会有所区别

写作题是不可缺少的,但二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综合类要求考生能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换言之,这里对“议论”方式和“思想”的强调,表明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求考生要写出彩头和亮点来。因此,可以说,综合类考生要做好写议论文(具体可分为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准备。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6

一、新旧大纲的比较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较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更细化、更有效、更客观,使申论考试在选拔人才时有了明确的区分度,更能体现在选拔公务员方面科学发展的要求。

1.更细化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申论所考察的不同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体内容下面详细介绍),而旧大纲是没有的,旧大纲只是笼统阐述。认真研究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于有效备考意义重大。

2.更有效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要求申论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综合类)职位、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综执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较原来一张试卷分题目作答,更能考察考生所具备能力与所报岗位的匹配性。其中,综合类强调对问题的宏观掌控能力,要求看得透、出思路、提方案、写得好。而综执类则强调微观执行能力,要求看得清、抓落实、提措施、写得准。二者的能力要求不同,体现了不同岗位的区别性,彰显了各谋其位,人尽其用的宗旨和精神,申论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必将得到更为明显提升。

3.更客观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对两类考试的能力要求做出了详细的分解和说明,根据岗位职能的不同,适当地弱化了主观性题目,强化了申论的客观性。特别是对综执类要求凸显了对执行力和准确进行上传下达等客观可测能力的强调,减弱了对综执类考生在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写作等相对主观方面的要求,这对明确阅卷时的标准答案,减少阅卷误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两类试卷的比较分析

两类试卷在要求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它们异同的分析是有效备考的关键。

首先,在能力要求上

二者都要求考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综执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测查贯彻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上的差异是由岗位功能差异决定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准确定位。

其次,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综合类要求看得透(看得深),执法类要求看得清。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看得透或看得深)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看得清)

再次,在针对性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出思想,执法类强调抓落实。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出思路)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抓落实)

第四,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综合强调系统性,执法类强调可行性。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强调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常识性的系统方案。)

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强调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更强调具备可行性和常识性的具体措施。)

第五,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综合类强调写得好,执法类强调写得准。

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申论考试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要能够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要有思想,有内容。写得好)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只要说清楚即可。写得准。)三、应对之策——准确定位,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

针对此次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大变革,要想谋求致胜之道和高分之道,必须准确定位,从而明确方向,勤而行之,高效备考。其中,明确定位最为重要。当前,考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确报考岗位性质,有针对性地、有重点、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复习备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综合类和综执类在能力要求上的区别简言之,综合类重务虚,即重战略、重宏观、重思想、重系统方案;综执类重务实,即重细节、重微观、重执行、重具体措施。因此,考生们针对自己报考岗位的实际,复习备考。对此,我们总结应对对策如下:

1.思维永远是申论考试第一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申论思维有其共性的地方,例如都强调归纳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但两类考试有所侧重。

综合类重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辨证思维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两分法”。二是“结合”。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要求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

综执类重规律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因此,综执类考生要注重总结公务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套路性和规律性工作方式和方法。例如,要注重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加强监管(狠抓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2.阅读理解题要注意区分

两类考试在阅读方法是共同的,都要用“三遍四步”法。但在题型和作答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综合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表明需要考生看问题要看得透,看得深。这表明考题将以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启示类题目、焦点类题目等揭示主要问题的题型为主。这类题型本质上概括+分析题。

综执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在恰当的解释。因此,此类考题将以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等梳理材料内容的题型为主。考生要重点训练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要能够判断出材料是一个还是几个特定事实,材料之间是并列的横向关系还是表现、原因和对策的逻辑的纵向关系。从阅卷的角度来说,对于综执类的考题来说,结构方面的给分可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完全靠采分恐怕不容易拿到高分。

3.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出谋划策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考查贯彻落实能力。

综合类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强调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多角度的具体内涵。简言之,对于宏观问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微观问题要学会从思想、制度、技术和主体等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的方式是我们历来一直强调的。

综执类强调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简言之,要学会组织计划的套路。

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

事前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监管落实——总结反馈;

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4.提出对策题要明确侧重点

综合类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三部曲,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时要严格尊重三步骤解题法,即第一步找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第三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综合类在这方面更强调提出方案,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因此对策的表述要偏重宏观方面的战略和思路,在对策中只要能提到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内容即可。

综执类仅强调解决问题,没有强调提出问题,仅强调“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这就对考生在找问题及其根源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措施或方法”更强调对策的可行性和具体性,因此综执类考生在对策的表述上要更好地体现微观方面的具体措施,即灵活地使用万能八条,在发散型思维的指导下,做到变形和增容,要使对策具有实行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或目的。

5.表达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决定了题型会有所区别

写作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二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综合类要求考生能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换言之,这里对“议论”方式和“思想”的强调,表明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求考生要写出彩头和亮点来。因此,可以说,综合类考生要做好写议论文(具体可分为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准备。

综执类没有强调“议论”的方式和考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仅强调“说明、陈述或阐释”,即能把事情写出来,并能写清楚,写明白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考生在作答时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因此,综执类考生要做好写作非法定公文的准备。例如,公开信、新闻发言提纲、政策建议、调研报告等题目就符合这方面的要求,考到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6.在热点方面也要有所侧重

热点向来不是公务员申论考试备考的重点。绝不能依靠对热点的死记硬背和猜题压题来提高成绩。但是对于热点的积累对于提高申论成绩也是非常有帮助,可以规范考生的语言表达,拓宽理论视野,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根据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的精神,我认为综合类考生和综执类考生在准备热点时要有所区别。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7

一、进一步构建服务发展体系,广纳良言、助推转型,以“大走访”促作风转变

按照中央和省委转变工作作风的新要求,组织开展“听民意、改作风、强服务、助转型”大走访活动,与社会各界“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开展“百名人大代表、百名政协委员大走访”活动。对各类企业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行风监督员,要逐一走访,向他们征询社会各界对工商部门政风行风以及行政许可、监管、服务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需求,真心实意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献计献策,踏踏实实为他们解决难题,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助推广大企业、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开展“走基层、听民声、提效能”千村万家大走访活动。及时了解村组、社区干部在当地经济发展中需要工商部门帮助解决的困难,继续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积极协调指导创办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及时通报不合格农资商品查处信息,推广订单农业示范文本,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实现共赢。通过开展系列走访活动,倾听民声,密切联系群众,采纳建议,转变工作作风,创新举措,提升工作效能。

二、进一步构建督查考评体系,贯彻有力、落实到位,以“大督查”促效能提升

今年,市效能办将在市级机关97个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基础上,推广全员绩效管理,将绩效考核向各机关部门内部处室和个人延伸。各市(区)效能办(作风办)也将在各地组织实施。市局将通过构建“大督查”督查考评体系,推动工作到位、目标落实、任务完成。

一要明确督查考评的主要任务。包括:省局、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以及重要文件精神的执行情况;市局党组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省局、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局领导批示的落实情况;绩效管理序时目标完成情况;各单位、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以及阶段性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服务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机关作风建设、效能建设、执行纪律和制度情况;基层站所作风建设情况;社会和群众关注的重热点问题。

二要突出督查考评的工作重点。突出对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窗口、重点岗位的督查考评。重点单位主要是指群众来信来访较多的直属局、分局及基层工商所;重点部门主要是指开展工作和完成任务的牵头部门或责任部门;重点窗口主要是指注册登记窗口和消保维权窗口;重点岗位是指风险点防范级别较高的工作岗位。

三要完善督查考评的工作机制。着力建立“党组统一领导、处室齐抓共管、监察牵头组织、内外协调联动”的“大督查”工作机制,实现督查考评的组织由个别部门“单打”向多个部门联动扩大,事项由单一向多项拓展,触角由个别条线向多个条线延伸,方法由集中式向日常与集中相结合的常态化转变。市局将成立督查考评小组,负责组织督查考评工作。建立督查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局督查考评小组召集,市局办公室、人教处、监察室、机关党委以及相关业务处室参加。建立督查考评项目立项和跟踪制度。日常督查考评工作由市局监察室事先立项,由监察室或者牵头部门负责起草督查考评方案和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督查考评任务。督查考评小组建立立项督查考评项目台帐,跟踪督查考评进展情况,并对督查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估。建立督查考评报告制度。牵头部门按规定的时限向督查考评小组报告督查考评结果。督查考评小组及时将督查考评汇总情况向市局党组报告。建立督查考评通报制度。每次督查考评任务结束后,要认真疏理和总结督查考评情况,实事求是地形成书面报告,根据需要及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建立督查考评整改反馈制度。对督查考评中发现及通报中提出的问题,相关单位或者部门要立即制定整改方案、按时整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督查考评小组。建立督查考评问责制度。凡屡教不改,同类问题反复出现两次以上或者一年内受到三次通报批评的单位,对承担该工作任务的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凡因问题不及时整改或者工作失责,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被公开曝光的,按规定追究单位或者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建立督查考评成果运用机制。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督查考评报告,市局将转发全系统学习借鉴;对督查考评过程中反映的需要职能部门研究解决的问题,及时分解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对需要报请市局党组重视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市局党组决策的依据;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评价意见,提交市局党组,作为考评所在单位领导的重要参考以及有关部门对业务条线工作的考核依据。

三、进一步构建惩防风险体系,外引内联,深度融合,以“大防控”促履职避险

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是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前提。要在基本确立“五防”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探索建立“三联三防”的惩防体系建设思路,努力从源头上把好依法行政关口,控减履职风险。

一是联合纪委,建立岗位廉政教育联动机制,防控廉政风险。今年,市纪委将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情况作为执法监察的重点。各直属局、分局要对往年的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执法办案等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组织“回头看”,进行自查自纠。同时,要改变被动接受督查指导的工作方式,主动走出去,加强与纪委监察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要与地方纪委开展广泛合作,从制度建设入手,积极建立廉情分析、接受培训、委托“三述”等联动制度;在推进岗位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上,要主动接受纪委组织的培训教育,积极配合纪委开展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建立干部廉政学习制度,营造廉政文化办公环境,结合党风廉政标准化建设活动,努力创建一批廉政文化示范点,在全系统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在权力防控方面,紧盯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点防范级别较高的岗位,进一步完善防范和监控制度,对权力运行实施刚性监督;在外部监督上,要将以往向社会和服务对象“述职述廉述法”由“自拉自唱”转变为纪委受托组织、我方参与的新型“三述”模式,从参会对象产生、现场质询过程、评议结果统计公布等方面,请纪委全程监督实施。

二是联合法院,建立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联防机制,防控执法风险。组织工商执法人员走进法庭,开阔执法视野,旁听行政诉讼案件庭审,体验法庭缜密的审理过程,掌握行政应诉要点和技巧,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工商行政执法水准。邀请行政庭法官到局对法制员、案件主办人员授课,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请法官对工商部门的查结案件进行指导点评,对行政处罚案件的重要环节和疑难节点“集中会诊”,并请他们参与评选年度优秀案卷。聘请一批资深法官,作为工商部门行政执法的专家顾问。在查处一些新型案件或重大案件过程中,邀请专家顾问商量和探讨,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查处理方案。案件办结后,再由专家对执法风险情况进行点评,编发简报供全系统学习。

三是联合检察院,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联动机制,防控渎职风险。预防职务犯罪特别是预防渎职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系统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加强与检察部门联系,共同探索建立警示教育、风险分析指导、案件移送等联动制度,全力保障干部履职安全。借助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12·9”国际反腐败日等时机,邀请检察官走进工商指导工作,专题研讨工商履职风险,共同排查隐性和潜在的风险点,做好渎职犯罪预防工作。要围绕如何有效预防行政许可、日常监管、执法办案等方面的渎职犯罪,与检察机关联合从法律性质、监管职责、执法规范、合理避险等多个层面开展专题研讨,围绕刑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解读分析,并结合渎职典型案例,进行举一反三,帮助工商部门理清履职风险,指导制定防控措施。

四、进一步构建廉政文化体系,拓宽载体,丰富内容,以“大教育”促廉政自律

按照中纪委提出的“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的要求,全系统上下要把开展廉政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充分履行工商职能的重要抓手,纳入干部队伍学习教育计划。一是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常态化。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突出教育经常性,常抓不懈,潜移默化,将反腐倡廉渗透到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建立勤廉教育365常态机制,以日、周、月、季度、半年和全年为时间段,实现“廉政屏保每日看、勤廉提醒每周有、清廉专报每月发、廉洁讲堂每季办、警示教育半年上、主题活动年年新”。二是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品牌化。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商”活动,组织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创作竞赛、廉政书画大赛、廉政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思廉、倡廉、颂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争创“基层廉政建设示范点”作为今年基层工商分局(所)廉政建设的主要工作,以基层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实现廉政建设一所一品。目前,市局已在高港刁铺所和姜堰华港分局进行试点,通过“公示监督”、“荣誉展示”、“廉政文化”、“勤政文化”、“亲情文化”等墙面图文并茂的统一设置,处处营造出“人在楼中走,清风伴我行”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管理手段,创优工作方法,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下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基层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在全系统推广,把基层真正打造成工商廉政建设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三是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信息化。将大量宣传教育资源整合,通过创新文化网廉政之声栏目内容、发送反腐倡廉手机报、开通泰州工商廉政宣传微博等形式让系统干部随时随地查阅,使广大系统干部时刻警醒、时刻自律,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大大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效果,实现廉政教育“全天候、零距离”。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8

我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可以用生命的灿烂为时代增光添彩;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加倍的奉献拓展生命的宽度。此刻,我怀着这份对人生价值感悟的执着与信念,带着对财政事业的梦想与追求,走上了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竞争平台,接受大家的评判和组织的挑选。在此,我愿敞开心扉,对大家说说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能挑起这付重担的原因以及干好这份工作的思路。

一、凭借认知,我要竞争这个职位

我走上这个平台,参与竞争的理由有三:

一是为财政工作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而竞争。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后盾。从中非合作论坛的盛况中,从西方七国财长峰会把中国作为贵宾的隆重邀请中,从中国拥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喜人数字中,不难看出,财政的强大,就是国家的强大。财力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财力决定了中国崭新的形象。财运兴则国运兴,国运兴则民族强。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大至一国,小至一县,财兴才能强县,财多才能富民。财政作为全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承担着宏观调控、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的责任;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责任。财政关系全县发展稳定大局,财政关系28万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财政工作责任重于山,使命大于天!财政事业的崇高与神圣,使我志愿为它的振兴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而竞争。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位百姓身上,是财政首当其冲的职能。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财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相对不足。从老百姓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向往中,从干部职工对提高工资补贴的期盼中,从各单位要求增加办公经费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他们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为了那渴望的眼神充满希望,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财政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使我情愿为它的壮大殚精竭虑,忘我奉献。

三是为我多年来对财政事业的执着追求而竞争。向往财政,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财会学校、迈进了财政大门。25个春去冬来,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平凡而紧张的财政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我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而骄傲,为争取回的每一笔资金而自豪,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欢呼,为古#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雀跃!那宽阔的马路、丰收的田野、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浸透着财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寄托着我的心结与情怀。25年来,我在财政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我与几任领导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配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我也与几茬财政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在分管工作的主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那么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财政工作的更高位置上演绎成功!以往岁月,我把美好青春献给了#县财政,未来征程,我愿用生命谱写#县财政新的华章。对财政工作的情感和眷恋,使我甘愿为它的发展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这就是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

二、仰仗阅历,我能挑起这付重担

财政局长岗位,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参与竞争的自信,来源于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和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都说女人是水,但我的性格中却有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永远超越、永攀高峰的坚强个性。我深知学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所以,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先后取得省财经学院财政管理本科毕业证书,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结业证书,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职称。我游弋在会计、审计、财政管理的知识海洋中,采撷着知识的精华,升华着感性的认识,提升着理性的水平,这些知识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着我的综合素质,先后发表财政论文和调研报告12篇,5次在省、市财会知识竞赛中获奖。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组织的赏识,我也因此从一名干事起步,先后被任命为副股长、股长、副局长、会管局长、党支部书记兼第一副局长,由财政战线普通一兵成长为局班子主要成员。25个春秋的摸爬滚打,使我经历了多岗位的实践,多角色的转换,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日趋娴熟,协调能力逐渐增强,管理经验更为丰富。不仅明白生财之道,知晓聚财之策,掌握管财之方,懂得用财之法,而且与省、市财政部门结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为争取上级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我具有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在长期工作中坚守的信条。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探索并实施的“一统四改”会计委派制度,勇开先河,在全市开花结果。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亲手构建的县乡两级会计集中核算体系,规范运作,筑起了廉政建设的新防线。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参与主抓的农村税费改革,惠及村村百姓,让农民享受到了减负后的喜悦。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历经周折,促成了我县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争取回信贷额度7300万元,开辟了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新途径。面对探索的收获,面对创新的成果,我有过自豪,也有过陶醉。但我十分明白,所有这些,是各位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尝试了改革,改革成就了我,丰富了我的阅历,装点了我的人生。所以说,我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力。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多年来,我特别注重自己良好品德的修养。始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生的政治航标,纯洁思想,规范言行,把握方向,改进作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忘我奉献,埋头实干,勇创一流,做工作上的带头人。始终把清正廉明、拒腐防变作为座右铭,公正理财,公平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做掌控权利的清白人。始终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和睦同志,做诚实守信的实在人。由于我的省身立德,连续三届当选为县党代表,两届县纪委委员,两届市党代表,06年又当选为省党代表。2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两次被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行,使我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所以说,我具有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凭着这驾驭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我将会带出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财政铁军,在这花团锦簇、激流涌动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扬帆远航!

三、依靠思路,我会干好这份工作

如果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使我有幸走上财政局长的工作岗位,我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县四套班子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县委、县政府既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推动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力为着力点,以建立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财政为落脚点,用热忱和奉献、用智慧和双手,倾情打造全新的#县财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在培育实力财政、惠民财政、创新财政、法制财政和魅力财政上做文章、下功夫。

——培植财源,打造实力财政。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在生财、聚财、用财的财政三大职能中,生财是关键。因此,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

抓生财,积极实施“择强扶大”方略,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调控作用,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基础财源;抓生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打破融资“瓶颈”,加快技改步伐,壮大新兴财源;抓生财,发挥优惠政策激励引导作用,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三产投入,培育后续财源。抓生财,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完善财政增收机制,增强财政聚财功能;抓生财,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转移支付,切实增强财政实力。通过这些,使我县经济总量大起来,结构优起来,企业活起来,财源多起来。

——以人为本,打造惠民财政。建立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公共财政体系,让全县人民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财政事业的终极目标。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做到“四保两加一推进”。一保工资,确保公教人员基本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力争执行到位。二保运转,确保政权机关公用经费需求,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保稳定,确保社保对象的保障资金及时兑现,使弱势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四保重点,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到位,使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人们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灿烂的笑脸是孩子。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聚集整合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福祉,让农民居所美起来,钱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精神乐起来。

——锐意改革,打造创新财政。推进财政制度改革是财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让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确保每一笔钱有效安全运行;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让财政真正成为“阳光财政”;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投资评审、绩效评价改革,实现财政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这些改革,使财政工作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让财政的科学理财功能、管理服务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确保花出的每一分钱,领导放心,人民满意。

——规范理财,打造法制财政。依法理财是财政工作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要着力强化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要着力健全财政监督监察机制,形成收支并举、内外并重、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要着力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不断强化依法理财意识。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正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使财政工作始终运行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

——塑造形象,打造魅力财政。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战斗力,形象就是凝聚力,形象就是感召力。塑造良好的财政形象,是打造魅力财政的关键所在。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为约束,典型带动,塑造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仆形象;步调一致、和谐务实的班子形象;精诚团结、廉洁奉公的团队形象。毋庸讳言,财政局掌管一县财权,确实实权在握,清廉从政,拒腐防变,尤为重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知”。作为财政战线的“排头兵”、“领头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用一双明辨是非的眼、一颗严于律己的心,绝不贪一己之利,不谋一己之私,不徇一己之情。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用诚信和谦恭带出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财政队伍,让魅力财政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增光添彩。

意识决定作为,观念决定行为。财政部门是一个集执法、管理和监督为一体的重要职能部门,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财政,有千万张嘴议着财政,有千万颗心连着财政,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矛盾交织的焦点。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树立“三个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突出理财的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要跳出财政看财政,时刻关注大局,服从服务全局,实现财政工作与县委、政府工作的同频振动。二是树立服务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情,应主动“请客”,不被动“买单”,为县上的重大部署服务好,为各单位服务好,为人民服务好。三是树立节约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倡导勤俭办事,珍惜每一分钱,办好每一件事。同时,要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调整方略。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优化收入结构的关系,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关系,处理好财税法规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衷共济抓财政、万众一心谋发展的财政工作氛围,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对得起大家神圣的一票。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9

大家好

我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可以用生命的灿烂为时代增光添彩;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加倍的奉献拓展生命的宽度。此刻,我怀着这份对人生价值感悟的执着与信念,带着对财政事业的梦想与追求,走上了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竞争平台,接受大家的评判和组织的挑选。在此,我愿敞开心扉,对大家说说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能挑起这付重担的原因以及干好这份工作的思路。

一、凭借认知,我要竞争这个职位

我走上这个平台,参与竞争的理由有三:

一是为财政工作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而竞争。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后盾。从中非合作论坛的盛况中,从西方七国财长峰会把中国作为贵宾的隆重邀请中,从中国拥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喜人数字中,不难看出,财政的强大,就是国家的强大。财力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财力决定了中国崭新的形象。财运兴则国运兴,国运兴则民族强。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大至一国,小至一县,财兴才能强县,财多才能富民。财政作为全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承担着宏观调控、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的责任;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责任。财政关系全县发展稳定大局,财政关系28万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财政工作责任重于山,使命大于天!财政事业的崇高与神圣,使我志愿为它的振兴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而竞争。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位百姓身上,是财政首当其冲的职能。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财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相对不足。从老百姓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向往中,从干部职工对提高工资补贴的期盼中,从各单位要求增加办公经费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他们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为了那渴望的眼神充满希望,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财政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使我情愿为它的壮大殚精竭虑,忘我奉献。

三是为我多年来对财政事业的执着追求而竞争。向往财政,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财会学校、迈进了财政大门。25个春去冬来,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平凡而紧张的财政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我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而骄傲,为争取回的每一笔资金而自豪,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欢呼,为古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雀跃!那宽阔的马路、丰收的田野、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浸透着财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寄托着我的心结与情怀。25年来,我在财政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我与几任领导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配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我也与几茬财政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在分管工作的主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那么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财政工作的更高位置上演绎成功!以往岁月,我把美好青春献给了县财政,未来征程,我愿用生命谱写县财政新的华章。对财政工作的情感和眷恋,使我甘愿为它的发展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这就是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

二、仰仗阅历,我能挑起这付重担

财政局长岗位,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参与竞争的自信,来源于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和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都说女人是水,但我的性格中却有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永远超越、永攀高峰的坚强个性。我深知学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所以,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先后取得省财经学院财政管理本科毕业证书,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结业证书,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职称。我游弋在会计、审计、财政管理的知识海洋中,采撷着知识的精华,升华着感性的认识,提升着理性的水平,这些知识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着我的综合素质,先后发表财政论文和调研报告12篇,5次在省、市财会知识竞赛中获奖。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组织的赏识,我也因此从一名干事起步,先后被任命为副股长、股长、副局长、会管局长、党支部书记兼第一副局长,由财政战线普通一兵成长为局班子主要成员。25个春秋的摸爬滚打,使我经历了多岗位的实践,多角色的转换,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日趋娴熟,协调能力逐渐增强,管理经验更为丰富。不仅明白生财之道,知晓聚财之策,掌握管财之方,懂得用财之法,而且与省、市财政部门结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为争取上级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我具有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在长期工作中坚守的信条。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探索并实施的“一统四改”会计委派制度,勇开先河,在全市开花结果。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亲手构建的县乡两级会计集中核算体系,规范运作,筑起了廉政建设的新防线。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参与主抓的农村税费改革,惠及村村百姓,让农民享受到了减负后的喜悦。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历经周折,促成了我县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争取回信贷额度7300万元,开辟了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新途径。面对探索的收获,面对创新的成果,我有过自豪,也有过陶醉。但我十分明白,所有这些,是各位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尝试了改革,改革成就了我,丰富了我的阅历,装点了我的人生。所以说,我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力。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多年来,我特别注重自己良好品德的修养。始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生的政治航标,纯洁思想,规范言行,把握方向,改进作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忘我奉献,埋头实干,勇创一流,做工作上的带头人。始终把清正廉明、拒腐防变作为座右铭,公正理财,公平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做掌控权利的清白人。始终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和睦同志,做诚实守信的实在人。由于我的省身立德,连续三届当选为县党代表,两届县纪委委员,两届市党代表,06年又当选为省党代表。2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两次被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行,使我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所以说,我具有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凭着这驾驭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我将会带出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财政铁军,在这花团锦簇、激流涌动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扬帆远航!

三、依靠思路,我会干好这份工作

如果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使我有幸走上财政局长的工作岗位,我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县四套班子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县委、县政府既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推动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力为着力点,以建立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财政为落脚点,用热忱和奉献、用智慧和双手,倾情打造全新的县财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在培育实力财政、惠民财政、创新财政、法制财政和魅力财政上做文章、下功夫。

——培植财源,打造实力财政。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在生财、聚财、用财的财政三大职能中,生财是关键。因此,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

抓生财,积极实施“择强扶大”方略,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调控作用,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基础财源;抓生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打破融资“瓶颈”,加快技改步伐,壮大新兴财源;抓生财,发挥优惠政策激励引导作用,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三产投入,培育后续财源。抓生财,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完善财政增收机制,增强财政聚财功能;抓生财,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转移支付,切实增强财政实力。通过这些,使我县经济总量大起来,结构优起来,企业活起来,财源多起来。

——以人为本,打造惠民财政。建立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公共财政体系,让全县人民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财政事业的终极目标。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做到“四保两加一推进”。一保工资,确保公教人员基本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力争执行到位。二保运转,确保政权机关公用经费需求,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保稳定,确保社保对象的保障资金及时兑现,使弱势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四保重点,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到位,使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人们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灿烂的笑脸是孩子。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聚集整合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福祉,让农民居所美起来,钱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精神乐起来。

——锐意改革,打造创新财政。推进财政制度改革是财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让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确保每一笔钱有效安全运行;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让财政真正成为“阳光财政”;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投资评审、绩效评价改革,实现财政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这些改革,使财政工作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让财政的科学理财功能、管理服务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确保花出的每一分钱,领导放心,人民满意。

——规范理财,打造法制财政。依法理财是财政工作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要着力强化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要着力健全财政监督监察机制,形成收支并举、内外并重、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要着力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不断强化依法理财意识。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正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使财政工作始终运行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

——塑造形象,打造魅力财政。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战斗力,形象就是凝聚力,形象就是感召力。塑造良好的财政形象,是打造魅力财政的关键所在。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为约束,典型带动,塑造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仆形象;步调一致、和谐务实的班子形象;精诚团结、廉洁奉公的团队形象。毋庸讳言,财政局掌管一县财权,确实实权在握,清廉从政,拒腐防变,尤为重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知”。作为财政战线的“排头兵”、“领头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用一双明辨是非的眼、一颗严于律己的心,绝不贪一己之利,不谋一己之私,不徇一己之情。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用诚信和谦恭带出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财政队伍,让魅力财政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增光添彩。

意识决定作为,观念决定行为。财政部门是一个集执法、管理和监督为一体的重要职能部门,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财政,有千万张嘴议着财政,有千万颗心连着财政,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矛盾交织的焦点。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树立“三个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突出理财的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要跳出财政看财政,时刻关注大局,服从服务全局,实现财政工作与县委、政府工作的同频振动。二是树立服务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情,应主动“请客”,不被动“买单”,为县上的重大部署服务好,为各单位服务好,为人民服务好。三是树立节约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倡导勤俭办事,珍惜每一分钱,办好每一件事。同时,要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调整方略。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优化收入结构的关系,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关系,处理好财税法规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衷共济抓财政、万众一心谋发展的财政工作氛围,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对得起大家神圣的一票。

依法行政论文范文篇10

我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不能选择出生的时代,但可以用生命的灿烂为时代增光添彩;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加倍的奉献拓展生命的宽度。此刻,我怀着这份对人生价值感悟的执着与信念,带着对财政事业的梦想与追求,走上了县委、县政府为我们提供的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竞争平台,接受大家的评判和组织的挑选。在此,我愿敞开心扉,对大家说说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能挑起这付重担的原因以及干好这份工作的思路。

一、凭借认知,我要竞争这个职位

我走上这个平台,参与竞争的理由有三:

一是为财政工作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而竞争。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后盾。从中非合作论坛的盛况中,从西方七国财长峰会把中国作为贵宾的隆重邀请中,从中国拥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喜人数字中,不难看出,财政的强大,就是国家的强大。财力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财力决定了中国崭新的形象。!财运兴则国运兴,国运兴则民族强。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大至一国,小至一县,财兴才能强县,财多才能富民。财政作为全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承担着宏观调控、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的责任;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责任。财政关系全县发展稳定大局,财政关系28万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财政工作责任重于山,使命大于天!财政事业的崇高与神圣,使我志愿为它的振兴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而竞争。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位百姓身上,是财政首当其冲的职能。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财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相对不足。从老百姓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向往中,从干部职工对提高工资补贴的期盼中,从各单位要求增加办公经费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他们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为了那渴望的眼神充满希望,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财政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使我情愿为它的壮大殚精竭虑,忘我奉献。

三是为我多年来对财政事业的执着追求而竞争。向往财政,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财会学校、迈进了财政大门。25个春去冬来,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平凡而紧张的财政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我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而骄傲,为争取回的每一笔资金而自豪,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欢呼,为古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雀跃!那宽阔的马路、丰收的田野、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浸透着财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寄托着我的心结与情怀。25年来,我在财政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我与几任领导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配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我也与几茬财政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在分管工作的主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那么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财政工作的更高位置上演绎成功!以往岁月,我把美好青春献给了县财政,未来征程,我愿用生命谱写县财政新的华章。对财政工作的情感和眷恋,使我甘愿为它的发展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这就是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

二、仰仗阅历,我能挑起这付重担

财政局长岗位,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参与竞争的自信,来源于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和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都说女人是水,但我的性格中却有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永远超越、永攀高峰的坚强个性。我深知学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所以,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先后取得省财经学院财政管理本科毕业证书,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结业证书,获得硕士学位。取得会计师职称。我游弋在会计、审计、财政管理的知识海洋中,采撷着知识的精华,升华着感性的认识,提升着理性的水平,这些知识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着我的综合素质,先后发表财政论文和调研报告12篇,5次在省、市财会知识竞赛中获奖。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组织的赏识,我也因此从一名干事起步,先后被任命为副股长、股长、副局长、会管局长、党支部书记兼第一副局长,由财政战线普通一兵成长为局班子主要成员。25个春秋的摸爬滚打,使我经历了多岗位的实践,多角色的转换,政策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日趋娴熟,协调能力逐渐增强,管理经验更为丰富。不仅明白生财之道,知晓聚财之策,掌握管财之方,懂得用财之法,而且与省、市财政部门结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为争取上级支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我具有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在长期工作中坚守的信条。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探索并实施的“一统四改”会计委派制度,勇开先河,在全市开花结果。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亲手构建的县乡两

级会计集中核算体系,规范运作,筑起了廉政建设的新防线。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参与主抓的农村税费改革,惠及村村百姓,让农民享受到了减负后的喜悦。正是坚守这样的信条,历经周折,促成了我县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争取回信贷额度7300万元,开辟了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新途径。面对探索的收获,面对创新的成果,我有过自豪,也有过陶醉。但我十分明白,所有这些,是各位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尝试了改革,改革成就了我,丰富了我的阅历,装点了我的人生。所以说,我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力。

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多年来,我特别注重自己良好品德的修养。始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生的政治航标,纯洁思想,规范言行,把握方向,改进作风,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忘我奉献,埋头实干,勇创一流,做工作上的带头人。始终把清正廉明、拒腐防变作为座右铭,公正理财,公平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做掌控权利的清白人。始终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和睦同志,做诚实守信的实在人。由于我的省身立德,连续三届当选为县党代表,两届县纪委委员,两届市党代表,06年又当选为省党代表。2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两次被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行,使我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同志们的好评。所以说,我具有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凭着这驾驭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我将会带出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财政铁军,在这花团锦簇、激流涌动的经济建设大潮中扬帆远航!

三、依靠思路,我会干好这份工作

如果能够得到各位领导和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使我有幸走上财政局长的工作岗位,我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县四套班子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县委、县政府既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推动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力为着力点,以建立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财政为落脚点,用热忱和奉献、用智慧和双手,倾情打造全新的县财政。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在培育实力财政、惠民财政、创新财政、法制财政和魅力财政上做文章、下功夫。

——培植财源,打造实力财政。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在生财、聚财、用财的财政三大职能中,生财是关键。因此,发展经济,壮大财源,是财政部门的首要任务。抓生财,积极实施“择强扶大”方略,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调控作用,加大对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巩固基础财源;抓生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作用,打破融资“瓶颈”,加快技改步伐,壮大新兴财源;抓生财,发挥优惠政策激励引导作用,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三产投入,培育后续财源。抓生财,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完善财政增收机制,增强财政聚财功能;抓生财,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转移支付,切实增强财政实力。通过这些,使我县经济总量大起来,结构优起来,企业活起来,财源多起来。

——以人为本,打造惠民财政。建立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公共财政体系,让全县人民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财政事业的终极目标。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做到“四保两加一推进”。一保工资,确保公教人员基本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力争执行到位。二保运转,确保政权机关公用经费需求,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保稳定,确保社保对象的保障资金及时兑现,使弱势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四保重点,确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到位,使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人们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灿烂的笑脸是孩子。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建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人民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聚集整合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福祉,让农民居所美起来,钱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精神乐起来。

——锐意改革,打造创新财政。推进财政制度改革是财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让资金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确保每一笔钱有效安全运行;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让财政真正成为“阳光财政”;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推进投资评审、绩效评价改革,实现财政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这些改革,使财政工作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让财政的科学理财功能、管理服务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确保花出的每一分钱,领导放心,人民满意。

——规范理财,打造法制财政。依法理财是财政工作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要着力强化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要着力健全财政监督监察机制,形成收支并举、内外并重、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要着力推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不断强化依法理财意识。进而形成行为规范、程序严密、制约有效、公正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使财政工作始终运行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

——塑造形象,打造魅力财政。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就是战斗力,形象就是凝聚力,形象就是感召力。塑造良好的财政形象,是打造魅力财政的关键所在。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行为约束,典型带动,塑造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公仆形象;步调一致、和谐务实的班子形象;精诚团结、廉洁奉公的团队形象。毋庸讳言,财政局掌管一县财权,确实实权在握,清廉从政,拒腐防变,尤为重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作为财政战线的“排头兵”、“领头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用一双明辨是非的眼、一颗严于律己的心,绝不贪一己之利,不谋一己之私,不徇一己之情。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用诚信和谦恭带出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财政队伍,让魅力财政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增光添彩。

意识决定作为,观念决定行为。财政部门是一个集执法、管理和监督为一体的重要职能部门,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财政,有千万张嘴议着财政,有千万颗心连着财政,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矛盾交织的焦点。这种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必须树立“三个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突出理财的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要跳出财政看财政,时刻关注大局,服从服务全局,实现财政工作与县委、政府工作的同频振动。二是树立服务意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情,应主动“请客”,不被动“买单”,为县上的重大部署服务好,为各单位服务好,为人民服务好。三是树立节约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倡导勤俭办事,珍惜每一分钱,办好每一件事。同时,要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调整方略。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优化收入结构的关系,处理好统筹兼顾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关系,处理好财税法规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衷共济抓财政、万众一心谋发展的财政工作氛围,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对得起大家神圣的一票。

因为山高,我学会了攀登,因为路长,我学会了奔跑;因为热爱,我走上了财政,因为执著,我会追求卓越。古希腊力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我要说的是,给我一个舞台,我会还你十二份精彩。打造全新财政,为经济建设增添动力,为全县人民带来温暖,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是我矢志不渝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