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3 02:15:46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1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心得体会

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客观认识

法,彰显民主、公正、公平。

由近代民主的进程可知:法,加速了近代民主的步伐;法,代表民主、代表公共权益。依法治国是我国上个世纪末提出的治国方略。十多年的政策落实,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深入人心,人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法、用法、懂法”,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遍布神州。可以说:法,作用于经济、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一切。由此也对我们财政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是作为国家财政机关的工作要求和基本要义,就是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等规定,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管理国家财政,将一切财政收支活动都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实现财政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更是市场经济规律对财政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依法理财是公共财政的精髓

财政,亦称公共财政,其本质要求就是满足社会的基本公共需求在民主法治社会,任何国家财政活动,首先都要得到民力机构的批准;其次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相关法律的监督。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方能保证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受益的社会化。

(二)财政分配的特殊性,必须要依法行政

财政分配遵循的基本上是非市场的特征。财政分配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社会弱者,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即负税人与受益人具有非同一性,财政分配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性。财政收入的强制性和财政分配非对等性,必然要求有相关的法律约束政府财政收支政策倾向,保障大多数人的公共权益。

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工作经历

今年我们区加强了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由于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了新的支付方式,在运作机制上,改变过去分散、多重设置银行账户,层层拨付、占压资金的状况而且并从制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遏制和纠正资金使用中的不规范操作和违规问题。

近年,我们自觉用法律规范财(来源:文秘站 )政工作。包括学习和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公务员法》、以及《预算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决执行《预算法》,按预算计划用款额度拨付,并划分财政支付方式,即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审核报销票据;;坚决杜绝空帐的行为,对不符合预算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禁止。同时,电子数据库保存了各预算单位每一笔支付交易的记录,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为财政运行管理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此外,对全区的预算资金、财政专项的使用情况,进行依法监督;坚决贯彻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心得体会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大庆市让胡路区财政局财政支付中心的工作经历,使我深知依法执政、依法理财的实效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执政、依法理财”是对我们财苑人工作最基本的标准。伴随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财政体制也由大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变,作为新型财政体制,其本质是服务于公共权益。

(一)时效性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在我区财政系统贯彻落实以来,不仅规范了我们财政人员的工作纪律和工作程序,有效促进了由大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过渡,增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同时,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也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各项财政收支工作及时有效进行,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必要性

“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是依法做好财政工作的关键环节;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也是依法管理财政的关键所在;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得以实施的关键。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保证了财政工作的科学有效,落实了财政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了财政的社会功效。

(三)重要性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是依法治国对财政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深知:财政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财权,我们的财政资金必须依法使用、依法取得;只有依法贯彻人民的意志、履行人民的重托,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更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2

一、认识

1、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行政是时展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2、依法行政是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目的是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依法行政,本质上是规范、约束、监督行政权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法行政体现在六个方面: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

4、依法行政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影响依法行政的因素及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1、政府机关内部职责分工不清影响依法行政;

2、行政体制下的“唯上”工作机制导致知法违法;

3、党政关系对依法行政具有影响;

4、在有些领域还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

5、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

6、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7、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公务员群体)依法行政观念淡薄,甚至有些主体都不合法。

三、关于加强依法行政的思考

(一)切实增强**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1、树立法律的权威,解决“权大于法的问题”;

2、树立**意识,民本观念和服务理念;

3、树立诚信意识,实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

(二)澄清模糊认识,树立长期奋斗的理念

1、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2、处理好合法、合情、合理的关系及法律、道德、信仰的关系;

3、坚持立法宗旨,处理好良法与恶法的关系;

4、加强依法行政的教育培训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学法、知法、用法,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发挥监督的有效性。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内涵;保障;结合;实践;凝聚力

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两个原则虽先后顺序不一,但两者早在各自正式提出并确定之前就已然结合,只是名称有别,但意义趋同。2001年正式确定以德治国重要原则,更明确了以德行政对依法行政的战略性补充。首先分析一下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各自的内涵,以更清晰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

一、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的内涵分析

(一)依法行政内涵

法是行政权行使的依据、准则,是既定的法律,行政权不能对抗既定的法律,不能抵触相关的法律、法规。当前进入新格局,一些特定行政机关具有了一定的制定法规、规章的权利,制定的这些法规、规章将是法的另一种新形态,其立法过程中必须本着不抵触、不对抗既定法律的原则,而其他无权制定法规、规章的行政机关要服从遵守特定行政机关制定的相关法规、规章。特定机关制定相关法规、规章时要有法律依据,权利和义务的设定无法律依据是违法或不当的设定,因此,要求特定机关在设定权利和义务时,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明文规定或管理幅度过大时,应先考虑既成的原则。依法行政是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法的权限范围内依据既定法律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二)以德行政内涵

以德行政具有新时代精神,是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建立起来的与依法行政相配合、相辅助、相补充富有民心凝聚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合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第一,行政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而不论作为或不作为都是有起因的,也就是主观动机。这种主观动机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诱因,是原生发动机,处于首要关节,而内在的动机往往被行为外化的表象所掩盖,被忽略、遗忘。法律制定中难以准确界定复杂的内因,也更容易忽视对于主观动机的规制,即便有考虑也是极有限和谨慎的。行政主体的主观动机应以善良为本、利他为愿,此为以德行政范畴,也即以德行政的内涵之一。第二,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利和义务过程中存在自律和他律的问题。自律是行政主体自我约束,自我校正行为规范,使其符合既定法律规则及道德规范。他律是带有一定强制、节制性的法律制约,使其符合法律行为标准。自律和他律相较,自律更能体现行为自觉,自我控制力,是基于法律而又超于法律之上的道德、良心自律,自我校正行为亦是存在最基本的人性中的良知。第三,以德行政的内涵,还包括奉献精神的体现。所谓奉献精神是一种主观倾向。行政主体同自然界中可称为主体的动物或植物等一样,具有自我意识防范。自我保护、防范的这种本能是在突发事件中发生冲突时出于本能的下意识自我保护,若是对抗正义,非法的一味自我保护就是贬义的,是不正当的自我保护;若为对抗非正义的、非法的行为事件而采取的正当的保护自我行为,即为褒义的,是正当的自我保护。第四,以德行政的服务价值取向。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决定主客体的换位问题。如果行政机关作为主体,对社会群体发号施令、以主动行为针对其他相对群体,存在强制、剥削、占有的倾向,视自已为临驾其他民众之上的主人。民众成为客体被动接受不公正、不合理社会结构而服务于主人,这是一种服务取向。而另一种服务取向是主客置变换。民众是主体、行政机关是客体,客体需服务于主体。即所谓的公仆,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意识,公众这一主体可以决定行政机关这一客体的存在。行政机关要用公众赋予他们的权力行使正当的服务,为公众当好公仆,为公众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民做主、为民办事。第五,以德行政重在体现“德”字上。人文因素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以符合人文环境的客观要求,符合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为参证,尽可能体现一种自然正义,符合人性基本要求。

二、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的关系

依法行政对于法治化社会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是依法治国的保障、核心、关键,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不可取代性,但依法行政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疏漏的,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有待弥补的不足,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阶级、哪个时期、哪个国家能只依靠法律强制行政而取得高质量的社会和谐、社会融洽共存,民众共谋发展的社会新形态结构体系。这就要求有另一种形态的行政作为其疏漏、先天不足的及时补充、辅助,以德行政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被提出来并赋予重要原则意义被重视起来的。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法治国家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06-02

职权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依法行政中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职权法定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的创设来源于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予,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使权力,做出决定时,首先应当看法律有无规定、法律是否允许,同时,即使有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还必须按法律所设定的权力范围和要求去行使,而不能为所欲为[1]。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权法定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意义,虽然说法治国家的建设包含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多个方面,涉及众多理论原则和规则,但是,职权法定这一原则,作为依法行政原则的核心,越来越成为当前建设法治国家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核心、法治国家的灵魂。

一、职权法定与依法行政、法治国家的逻辑关系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指导方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在宪法之下的完善的法律体统和国家权力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但是,“有法必依”是为了“有法必依”,如果“有法不依”,则法律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所以说,“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

依法治国天然地要求国家的行政和司法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司法系统依法办事一直以来被贯彻得相对较好,这也是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司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进行法律事务管理的机关,不论是从其职权设计还是从业人员配置上,都是将法律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来进行的,司法机关的人员在行使国家赋予的司法权时,当然会按照法律办事,这是他们工作的天然属性。所以,真正决定依法治国能否得以最终实现的内容就是政府行政公权力部门能否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核心。

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在针对依法行政这一命题进行讨论的观点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将职权法定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涵,认为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先决条件,所以,依法行政这一原则可以说是天然地包含着职权法定的含义。

综上所述,从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到依法行政、职权法定,这几个命题在逻辑上形成了层层包含的关系,每一个外延命题都因其目的和手段天然地囊括了对内延命题的追求。

二、依法行政原则对职权法定的依赖

由于行政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事务的最重要和最强大的国家权力,因此,只有落实行政权或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法制约,确保行政权的合法行使,才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

行政执法权是行政机关专有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执法领域广泛。行政权力广泛存在于国家行政管理的各个部门,是一种最广泛的国家权力,凡是有行政权力存在的地方,几乎就有行政执法权的存在。(2)自由裁量度大。行政执法权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尽快解决问题,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权的自由裁量度往往比赋予司法权的自由裁量度大得多。行政执法权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度,这在客观上为解决复杂的行政管理问题,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自由裁量度大也容易产生执法的任意性,甚至人为地扩大行政执法范围,加大处罚的力度,造成行政执法的违法,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国家行政管理权威的具体体现,因此,任何国家对行政执法权都非常看重,把行政执法权看成是国家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行政执法权的实现[2]。

职权法定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依法行政中必须首先遵循的原则。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而所谓法治政府,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所包含的基本原则――职权法定原则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坚持这一原则,对于我国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职权法定原则是创建约束型政府的先决条件。在思想下,政府是在宪法的框架下,由人民所选举出来的进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机构,政府所执行的每一项事务,都应该被宪法和法律所约束,而不能够由政府任意为之。政府不能够随意地行使具有暴力和强制色彩的公权力,公务人员也不应当被赋予过多的“自由”,这主要是为了约束政府的行为防止其任意迫害公民的权利。创建约束型政府是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国家的必然选择,通过职权法定,人民的意愿就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达到了约束政府行为的目的,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和法治。

其次,职权法定是建立契约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压迫下的“人治”思想,让人们习惯了成为中央集权而不是对人民负责和为人民服务,于是超越职权、、以权代法、、贪污贿赂等现象屡见不鲜。但事实上,根据社会契约理论,公民和法人作为纳税人,通过向政府缴纳赋税来换取政府公权力的服务和保护,所以,政府与公民是建立在民法契约关系上的类平等主体,政府提供服务的质量决定着其是否“对得起”公民和法人的税费。因此,强调职权法定原则,就可以让每个公务员都懂得其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通过平等的契约“雇佣”公务人员和政府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服务来换取国家税费转化成为的劳动报酬,彻底打消“官与民两个阶级”的隔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再次,职权法定原则是建立廉洁型政府的客观要求。人是有私欲和权欲的动物,就是为了控制执政者的权力滥用。权力的行使一旦违背人民授权的初衷,将出现政治异化。对此,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对世人警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3]因此,行政机关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应当遵循职权法定原则,遏止权力滥用及腐败,通过对职权的约束来达到建立廉洁型政府的目的。强调职权法定原则,还能够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都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更加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依法行政,并且达到建立约束型、契约型、服务型、廉洁型的政府的目的,职权法定都是要遵守的首要原则,所以说,依法行政原则依赖于职权法定,职权法定是依法行政的核心。

三、建设法治国家必然以职权法定为灵魂

经历了漫长“人治”社会的中华民族,随着民族的解放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了“法治”对于国家长足发展的重要性,建设法治国家几乎成为了全体公民的心声。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

建设法治国家,在目前的现实中,主要表现在规范行政行为,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的范畴,不断将依法行政原则落实到位,理由如下:

为了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国家,首先要将民主落实到位。我国实行的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人民民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崇高的效力。在宪法的指导下,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中央和各级政府各司其职进行国家的行政管理,各级法院和检察院行使司法权,构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体系,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立法权时,严格遵循《立法法》的程序,将立法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也是遵循不同的程序法律和实体法律进行司法活动,加之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作为法律工作者的先天优势,其活动也在法治的轨道下不断完善。当前形势下,最需要完善的,就是将行政行为全面纳入到法治的范围,形成系统的行政法治是目前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核心工作。

职权法定原则完全符合民主的客观要求。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天赋人权、人民和法律至上等学说,肯定了行政权的所有者是人民,政府只是充当一个行使者的角色,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罗伯斯庇尔所说:“人民是者,政府是人民的创造物和所有物,社会服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因此,近代宪法的出发点就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西方国家的“代议民主制”都标榜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的所有者。许多国家由此都把自己称为人民共和国或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行政机关的职权不是行政机关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就是由人民制定的法律法规而授予的。所以,职权法定原则是民主的必然产物。江平教授认为“的最高原则是权力制衡”。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对公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只要在与人治对立的基础上讲政治,其含义必定包括对公权力的制约。从这种意义上说,法治主要要解决的是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如何依法行使职权的问题,正确行使职权,有效实现权力制衡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职权法定化”。因此,政府职权法定化则是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则是政府职权法定化的根本目标。

综合看来,职权法定作为依法行政的核心,同时,也是符合民主思想的核心产物,加上依法行政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核心作用,使得职权法定原则成为了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工作的核心,也就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孟大川.职权法定原则的内涵、意义与要求[J].探索,2001,(5):143-144.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5

这次全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全省特别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后,接着举办由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分管法制工作的负责同志参加的研讨班,主要目的也是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刚才,高存山主任传达了全国会议精神。6个单位分别作了典型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他们的发言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稳步推进,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级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普遍提高,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显著增强。全省各级各部门分别建立了领导集体学法制度,先后组织多次集体学法讲座,举办了多期市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系统学习了宪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协调处理社会矛盾、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政府法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委员,很多市县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有效地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各级各部门普遍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了对依法行政的组织协调和领导,狠抓了工作的贯彻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纲要》颁布以来,省政府共制定、修改规章60多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报地方性法规草案60多件。各级各部门制定了一大批规范性文件,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保证制度建设质量,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的方法和机制,逐步引进了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和委托起草等方式,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通过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范围,提高了政府立法的水平。

(三)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全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省17个市和91个县(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向重点镇、中心镇和一些风景名胜区拓展,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的问题,改善了行政管理执法形象,提高了管理水平。为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全省已有16个市和119个县(市、区)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省直各部门共建立43个行政许可审批“窗口”。各行政审批中心和省直部门服务窗口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较好地解决了审批过滥、程序繁琐等问题,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环境。

(四)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一是不断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定期报告、案卷评查、投诉举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建立健全了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机制。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系,坚决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层级监督工作。行政复议工作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督促检查、激励机制等不断加强,全省每年都处理几千起行政复议案件,对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针对基层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有关工作,大大减少了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做到了公平、公正、高效、便民。

(五)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17个设区的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经过几次机构改革,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及编制人数都得到了加强,办公条件和人员配备也不断改善。市、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学历为本科以上的超过了70%,新录用的人员中,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达到100%。在乡镇开展了设立法制工作室试点工作,将政府法制事业延伸到了最基层。不断加强对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我省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总的来看,经过全省各级政府及部门共同努力,我省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央的要求,与先进省份、与人民的期望相比,我省依法行政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法治政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二是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地方之间、部门之间还存有差异;三是某些领域的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大力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同时,历史和实践的经验也充分表明,法治文明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矛盾问题凸现并存的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基础在基层,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级政府至关重要。市县两级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责,直面广大人民群众,直面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市县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关系到能否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基层,关系到能否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一)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稳定社会、法治社会。法治完善,社会关系就会和谐顺畅;法治缺失,社会关系就会扭曲无序。市县政府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作出的大量行政行为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践中各种矛盾纠纷也多发生在市县。只有切实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利用法治的力量,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二)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法治作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法治的基础就越牢固,法治化的进程就越是应该加快。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富民强省,不仅要求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而且要求政治民主、法治健全、社会和谐。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市县政府的依法行政。市县政府是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只有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才能把富民强省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实到基层,才能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富民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执法,可以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避免推诿、拖延,少走弯路,减少反复,有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才能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切实增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总之,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进程。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十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我省依法行政“四五”规划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各项任务做了明确规定,省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对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市、县两级政府面临的工作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发展的任务再重,改革的难度再大,也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大家要结合这次市厅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学习的内容,很好地进行研究。这里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重点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决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一是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重大决策集体讨论研究制度,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听证会和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领域和各阶层的意见。二是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行政决策实施前,应当经过政府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并将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和结果,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都要向社会公开。三是要建立决策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科学确定政府决策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决策评价办法,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体制。要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权责一致、客观公正的原则,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创新依法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各市县要按照科学管理、高效行政的要求,把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一是要深入落实行政许可法律制度,加强政务大厅建设和管理。要逐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定期公布行政许可目录,逐步建立起政务大厅管理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机制,推动该项工作深入全面开展。二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与服务方式,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是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并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三)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确保其合法有效,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市县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制定和完善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要坚持合法性审查制度,法制机构对所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不得施行,确保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要严格按照《山东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坚决纠正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提高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透明度,凡正式生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方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决策信息。要畅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落实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公布制度,定期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不适应客观发展需要的,定期进行清理,及时消除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法律制度的正确实施。市县是行政执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市县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在改进行政执法工作上狠下功夫,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一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管理。依法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坚决杜绝不具备执法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权限,倡导文明执法,杜绝随心所欲、不遵守程序的执法行为。二是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市县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为的案卷管理、备案审查和案件评查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投诉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要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将执法重心转移到市县两级,省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注重加强规划、指导、监督和服务,积极探索分工合理、运作协调的新机制。要研究探索在重点镇和中心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综合执法试点的范围,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四是要依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积极推广淄博等地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做法,约束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完善内部监督,减少执法的随意性,防止权力滥用。

(五)加大层级监督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一是要强化审计、监察部门的专项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种监督资源的力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及时化解行政争议。要按照《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复议程序,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完善机构和队伍,落实经费保障,严格依法办案,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做到既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提高市县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是要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配合和支持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倡和鼓励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积极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自觉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认真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在这次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会议上,有的城市就做了这方面的经验介绍,效果很好。我们省也可以在一些市先行试点,努力抓好这项工作。要严格落实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赔偿费用依法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市县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尤其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不断健全领导责任体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要建立健全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定期研究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县政府要对自身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和调查研究,找准薄弱环节,抓住突出问题,明确具体措施,科学制定依法行政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深入搞好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各级政府要履行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及下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职责;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所属部门及乡镇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要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政府法制机构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力量,担负着依法行政的组织协调、制度保障、行为监督等职能,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我省市一级政府法制机构总体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就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情况来看,尽管我省大部分县(市、区)的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但少数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少、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没有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各市县政府要按照华建敏国务院委员讲话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37号)的要求,配强、配齐法制机构和法制工作人员,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为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今年年底前,省政府将对全省市县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政府法制机构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努力成为政府领导的高级参谋、得力助手、合格顾问。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6

    分析原因,我国是在法治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客观上决定了政府必须长期肩负起推进依法行政的主导责任。但是,政府主导并不等同于政府自我推动。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亟需在继续坚持政府自我推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对依法行政的推动作用,形成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与社会由外而内推动有机结合的依法行政动力机制。

    有效发挥社会对依法行政的推动作用,才能突破当前依法行政面临的发展困境。在多年的蓬勃发展后,依法行政正经历着一个尴尬的阶段 :依法行政的制度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国务院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持续作出部署,许多地方政府还把依法行政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但这些努力无疑都呈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态势,依法行政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进展缓慢。这一现象充分表明,单靠政府自身推动,已难以将依法行政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转化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内心认知和自觉行为。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强化的权利意识正在形成对行政权的有力制约。人民群众不仅关心关涉自身利益的处罚、许可、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还越来越关心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行为,不仅关注实体权利的维护和实现,还越来越关注陈述、申辩等程序性权利的行使以及行政机关告知、说明、公示等程序性义务的履行。历史经验表明,以权利制约权力,是权力约束的最有效方式,也是依法行政的真正动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行政机关对依法行政面临的这一变化认识不足,反应不及时,不能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参与行政管理的需求,封闭的行政管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参与意识之间产生脱节,从而引发了民意在正常沟通交流渠道之外的表达,例如厦门 PX 项目风波中民众在市政府门前的“散步”事件,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政府要顺应时展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把人民群众的参与诉求吸纳到制度化的轨道中来,使其成为推动依法行政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就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全社会对依法行政的推动作用,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是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 2008 年 5 月 1 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对哪些信息应当公开、哪些不应当公开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信息公开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扩展政务公开事项和领域,完善政务公开的程序和机制,丰富政务公开的渠道和形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方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

    二是完善信访制度。信访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通过信访倾听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改进工作,是信访的主体功能。要重视信访这一主体功能的发挥,畅通信访渠道,方便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便捷有效的民意表达、沟通平台,保持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健全公众参与决策制度。目前,行政决策中不公开、不透明,闭门决策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决策甚至成为个别人决策,脱离实际、劳民伤财。要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立法,把公开听取意见、公众参与、专家咨询作为决策必经程序,未经这些程序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为了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要推行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要行政决策必须举行听证会,使公众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7

党的十八大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而作为社会层面的法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要素,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有力后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一方面因为是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和转型期;另一方面是现代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这就要求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将法治定义为: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有法治二字,十八届四中全会又特别凸显依法治国,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依法治国在本质上和法治是一样的,都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具体表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要全面地认识依法治国,必须要对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进行清晰地辨别。制到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的法制不再仅是一个强制性的工具,它已开始发挥解决问题的职能,也更赋有人性。

三、中国共产党治国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以党治国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力量弱小,谋求与国民党的合作,对治国模式进行了探索,比如延安时期的13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期间是中国共产党的黄金发展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局部执政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13年。但是随着革命的一再失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所谓的以党治国就是要实现一党专政,之后共产党开始自力更生,探索革命实践的道路。由于残酷和恶劣的战争环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采取的是党政一体、以党代政的领导方式,这是因为战争的特殊性,不得不实行军事化。抗日战争战争时期,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机制,标志着一元化领导体制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得到加强,建立起一元化的高度集权型领导机制。这种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一直在新中国成立初固化下来,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进行变革,宣告了以党治国时代的终结。

(二)以政治国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49年到1976年。所谓以政治国,就是以政策治国,此时的党政关系可以归纳为寓党于政,而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就是人治和法治的关系。中国历来就有重政策、轻法律的传统,如:重礼轻法。这种政策就相当于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使得法治建设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一直以来,领导干部都是居于国家治理的中心,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广大民众争取当家做主的权利、探索法治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法制建设,在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新中国成立初由于帝国主义仇视新生的中华政权,新生的政权只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又因为我国依据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形成这样一种定律:有法律,以法律为依据;没有法律,以新民主主义的政策为依据。文革期间,由于个人崇拜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使得政策论得以发展,严重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活力。

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多次提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识和中国力量的凝聚唯有依赖法治,要想达到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的目标也需要依靠法治。

(一)是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要求

由于受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的长期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西方国家不同,但都有其执政的规律,都需要和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中国共产党为了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进行了艰辛的摸索,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与时俱进特征的道路。针对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方式,邓小平强调: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民主和法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支持。依法治国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氛围。这就必然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由依靠政策执政向依靠法律执政转变,虽说其本质上都是为实现中国梦服务的,但党的政策主要适用于党内,而要使党的主张成为对全体公民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国家意志,就必然要实现党的政策的法律化。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8

一、当前我区依法行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意识、能力和水平普遍增强;制定规范性文件质量明显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程度明显提高;在行政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普遍能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有效预防和化解了许多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情况的矛盾和纠纷;开通行政救济渠道,一些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得到补救,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行政监督网络也初步形成,既有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又有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外部监督,有效的促进了行政执法的规范化。

我区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通过对全区行政执法机关进行的行政执法检查,发现我区依法行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人员依法行政认识不够高。有些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还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去。二是存在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不合法问题。一些部门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人也在行使执法权。三是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参差不齐。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把法律赋予的职权当成一种为我所用的“工具”。有些执法部门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适用法律错误或事实认定不清。四是重结果、轻程序。有些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往往注意对行政法规行为的处罚结果,而忽视了在处罚过程中的程序性规定等等。

二、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服务法治化的几点建议

1、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和执法为民理念。依法行政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切实增强法治观念。首先,要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为前提。第二,要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自觉学习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全区营造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第三,要树立依程序行政的观念。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平等地对待行政相对人。同时积极贯彻执法为民理念,切实做好五大服务,即提供合法服务、程序正当服务、权责统一服务、诚实守信服务和高效便民服务。

2、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职业素质。建设服务型政府工程、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关键在于政府机关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是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要大力开展和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理论水准。认真界定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凡是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均不得安排做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把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考试与行政执法上岗资格与行政执法证件的申领、年检结合起来,与行政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和工资晋升结合起来,坚决淘汰那些不适应现代行政执法要求的职业素质低劣者,逐渐改进和提升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从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良好的基础。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9

一、当前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等情况年,按照统筹的理念,进一步健全镇机关运行机制,实行新“三定”方案(即定岗、定人、定责),组建“四办两中心”: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村镇建设办、社会事业及保障办、驻村指导中心、调处服务中心。镇级行政、事业人员状况:行政公务员定编38名,实有32名。事业定编26名,实有17名。人员经费负担情况:目前,国家干部和国聘干部的基本工资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而办公经费、奖金福利则由镇财政负担一部分。局聘人员中的部分站所的基本工资为主管部门全额拨款,其他一些站所为差额拨款,而办公费、奖金福利则由镇财政负担一部分或大部分,机关自聘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含养老保险费)及办公费全部由镇财政自筹解决。

二、我镇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将从总体上决定我国能否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镇人民政府始终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通过“三五”、“四五”普法,懂法、用法、守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基本达到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得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通过我镇的实际,基层政府加强依法行政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树立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困难,找政府。在广大农民群众眼中,基层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就是我国行政机关的代表。推进依法行政,从一方面来看是有效地保证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使行政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健全,使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为有条可据,有理可循,充分做到公平、公正,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2、有效保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严格公正的执法行为、灵活的沟通反馈渠道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诸如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行政行为已被彻底杜绝。行政复议、行政讼诉程序的有序运行,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与政府对话的有效窗口,保证其充分发挥对政府与行政执法的监督效果,并间接地减少了稳定工作的压力,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监督的良性循环。

3、执法人员素质大幅提高。行政行为的执行者是人,提高人的素质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广大机关干部不断加强学习、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依法行政的性质、要示、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素质的提高反映到执法行为上,就表现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在执法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解忧,秉公执事,打造出了一支思想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合格执法队伍。

4、提高机关效能,改善机关作风。基层政府以开放透明的办公形式,快捷、高效的工作节奏,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软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同时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沟通了民意,凝聚了人心,提升了人气,化解了部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建立廉洁高效政府奠定了基础。

三、基层机关依法行政存在的困难

1、职权有限。《行政许可法》施行之后,赋予基层政府的职权屈指可数。然而基层工作有繁杂性的特点,工作要求包罗万象,头绪繁多,涉足甚广,但是由于处事职权不配套,缺乏管理指挥、处理具体事务的职权,影响了统筹协调和管理职能的发挥。在诸如农村选举、拆违、计生执法、土地审批等方面,基层政府因职权所困所陷入了“欲为无职,不为失职”的尴尬境地。

2、沟通不畅。基层政府无权处理的一些领域,其行政权都属于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当群众有相关要求时,基层政府无法满足,与相关职能部门又缺乏可靠的沟通衍接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爱莫能助”,只能将“皮球”踢给上级职能部门,间接引起了部分超级上访、群访事件的发生。

3、法律体系有欠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但是整个法律体系还不能说无懈可击,尚存一些疏漏和盲区。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发达地区)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法律漏洞谋取私利,甚至利用法律漏洞给违法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并以此与政府的执法行为抗衡。由于法律本身的缺失,这种情况下,基层政府的各项工作变得很被动,甚至束手无策。

四、对基层政府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见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政治纲领。但人治思想经受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一要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二要革除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革除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在将法律视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干部的同时,把重心转移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实现政府管理目标上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做到依法行政。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要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紧迫。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

3、理顺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各行政执法主体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明确其在行政执法方面的权力义务;要从领导机关到基层执法部门、从领导者到一般执法人员,逐步建立执法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行政执法任务,定期、逐级逐人、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制度考核挂钩;各行政执法主体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的配套制度,严格实行错案追究制度。随着政治体制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完善和规范行政运行机制,建立民主、公正、法治与服务的公共行政,实现行政管理民主、法治、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目标。

依法行政心得体会篇10

依法行政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结合的重要举措。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主要是对去年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布置下半年的工作。会上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应该说五个先进集体,八个先进个人,工作都做得非常不错,希望在座的各单位要向先进代表看齐。刚才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都作了发言,讲得很好,非常到位。尤其是农业局代表的发言,既有工作经历,又有工作感悟,还有对工作的认识和对工作上的要求。下面结合我县里依法行政工作,我再三句话:

一、充分肯定成绩。

依法行政是政府及各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性工作。依法行政的实质是规范行政行为,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依法行政是治官不是治民,是治权而不是治事。过去的一年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上级和省市国务院文件的要求,踏实做好依法行政各项工作。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工作先进单位”,去年还被评为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优秀单位,工作做得很不错。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

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及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均成立了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调查研究、指导协调、监督考核等日常工作。各部门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领导包括各个部门经常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认真研究政府法制部门的建议意见,督促落实依法行政各项工作。

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督查和考核。县政府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到全县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当中,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结合历年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认真修订《*县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量化,随时记录行政执法单位履行法定职责和落实各项监督制度的情况,同时建立考核档案。开展部门执法案卷评查,重点就执法的主体、权限、依据、程序、处置以及文书制作、案卷归档等内容是否合法、准确、规范进行抽查考评,通过这些工作来促进部门依法行政、单位规范执法。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领导和干部法制培训学习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严格落实《浙江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目前全县859名执法人员都经过严格资格审查和培训考试,实现持证上岗。坚决杜绝聘用临时工、合同工以执法主体的名义对外执法,坚持把执法考核情况与公务员晋升考核、目标管理和奖惩挂钩,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

(二)完善决策机制,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能力不断提升。

以《*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为总纲,形成依法、科学、民主、集体的决策制度体系,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法制审查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坚持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方案在提交集体讨论决定前,有关责任部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涉及法律问题的,由法制机构先行组织合法性论证或审核,涉及专业问题的,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论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助手作用,法制办负责人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几年来,法制办在重大项目论证、合同审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具法律意见书10余份,参与各类协调会80余次。

加强政务公开。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取信于民。重大决策事项出台后,通过政府公报、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报刊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切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有关职能部门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督查、评估,发现问题的,及时提请政府调整、完善,确保政令畅通和有效实施。

(三)深化体制改革,行政行为不断规范。

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通过确认了29个单位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权限,梳理执法依据和职能,明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职责,严格落实监督奖惩措施,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感普遍增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作风逐步形成。去年制定了《*县全面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实施方案》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统一执法尺度,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积极推进行政处罚文书说理性改革和行政执法档案规范化建设,加强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审查工作,行政执法案卷质量明显提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工作,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制度的落实,坚持“中心牵头、并联审批、同步审核、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制度和“批”“管”分离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了服务质量,使我县行政许可规范、高效、便民。

(四)健全工作机制,行政争议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

建立健全行政复议配套制度。充分发挥行政协调在行政复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注重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行政复议作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维权的主要救济渠道已被广泛认同。行政复议案件逐年增加,去年共受理办结涉及房屋、公安、卫生、农业等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18件,其中经调解申请人撤回申请的7件、维持的8件、不予受理的1件、驳回的1件、确认违法的1件。通过调解结案的占全部受理案件数的39%,使复议工作真正实现了“化解矛盾、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的。县法制办王德明主任还荣获浙江省行政复议先进个人。

建立行政争议预防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行政复议与行政审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沟通联系,研究解决重大、复杂法律问题,统一认识,切实做好行政争议的预防工作;完善行政复议与分流合作的工作机制,政府法制机构主动加强与部门的联系,认真分析梳理、分流处理各类事项,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积极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印发了《*县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各单位对照任务分工,细化任务职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按照“公民社会权益保障行动计划”稳步推进。

(五)建立约束机制,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建立重大行政行为法制审查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一是全面落实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备案审查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和委托行政执法行为备案工作的通知》,对单位报备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做到严格审查,有错必究,努力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二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坚持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地方的检查和行政监察、审计专项监督,在定期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同时,针对执法问题多、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三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为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保证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出台了《*县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责任与过错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去年法制办依法取消行政执法资格4人。

积极推进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建设,自觉接受司法监督。出台了《*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暂行办法》,对出庭比例及出庭案件规定了“硬杠子”。并对重大败诉案件进行专题分析,切实进行改进和提高。并将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应诉率、行政机关败诉率列入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公安的行政诉讼案件,局长亲自出庭应诉,执法人员参加旁听。

二、切实认清不足。

这些不足有思想认识上的,制度建设上的,还有行为规范上和队伍建设上的。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单位、行政机关思想认识不到位,认识程度不深。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认识表现出:上头很热,下头很冷;职能部门很热,其他单位很冷;专业人员很热,其他人员很冷。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依法行政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二)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健全。

一些行政机关调研不充分、程序不到位,征求意见不到位,一些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提交的草案质量不高,出现与上级文件规定,甚至于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况。

(三)还需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对行政执法的认识从上到下在逐步加强。但我们所面临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首先广大老百姓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老百姓法制观念强是我们做好依法行政工作的基础,一个地方老百姓法制观念强,也是推动我们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另一个困难是依法行政诉求很多。这些都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诉求很多,要求很多,是我们的制度缺失,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和形式的变化所造成的。行政执法还存在的这些问题,是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行政处罚表现出陌生人和熟人不一样,人熟与不熟不一样,执法人员的心情好坏不一样,这些问题反映上来的很多,通过县长信箱甚至省长信箱反映的情况也很多。其次就是执法的时效性、程序性问题。时效性好理解,程序性上,有些单位依法行政基本程序不到位,这种错误是非常低级的,但还是存在。还有就是能力上的问题,包括执行的准确性。执法人员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对规范行政执法,特别是公众执法,造成行政执法有偏差,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反映的焦点。另外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包括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查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改正。

(四)依法行政队伍建设还不够规范。

依法行政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机制上的问题,机制问题是共性问题,特别是在制度、人员上,其他县市也都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依法行政队伍建设。

三、全力推进工作。

下一阶段,我县依法行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依法行政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完善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工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为我县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各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总结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通报和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逐步将乡镇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要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考核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行政机关和不同工作阶段,不同的工作要求,明确考核的重点,确保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对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不得评优。对去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全县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各级行政机关要认真研究,举一反三,认真整改,抓好落实。

(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制度创新。

创新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创新概念很广,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出适用的、管用的、有效的,其他地方没有的就是创新。上级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都来自基层实践。在依法行政工作中要着力推进创新,要有创新意识,争取在依法行政工作上也能出成果、出经验。

(三)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