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十篇

时间:2023-03-25 21:07:50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篇1

(一)金融功能观的提出

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发生要依赖金融中介,以金融中介为载体进行的金融活动才构成了金融体系的形成。

目前理论界对金融中介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将现存的金融中介视为给定,认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帮助现有的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机构观”。在机构观看来,市场上现有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作为既定的研究前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使这些金融机构通过中介服务有效运转。另一种分析方法则将金融中介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作为给定的研究前提,认为是先产生了特定的金融服务要求的市场,继而会产生相应的金融功能,以金融功能作为研究前提,探索使其发挥最大效率的最佳组织形式、机构的设置,此种方法被称为“功能观”。金融中介功能的观点,是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共同提出的,其核心观点为:金融功能比金融中介更稳定,其在实践,低于的跨度变化较小。并且给出了金融体系中的六大功能:(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3)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的功能;(4)管理风险的功能;(5)提供信息的功能;(6)解决不对称信息和激励问题的功能。

(二)金融机构

从功能观点来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金融这些基本功能的载体,因而金融机构与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金融市场与各个子市场之间、各种金融产品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替代性和竞争性,而决定其此消彼长的因素正是它们的比较成本。通过不断地优化金融机构来满足市场对金融功能的需求,从而达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结构最终变化。

从金融史的角度讲,通过借贷方式赚取利差的存款货币银行是最早产生的金融机构,它的金融功能涉及到了上述6个方面,但都不完全和充分,并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形成,证券交易机构、保险机构相继建立。银行业务也开始了证券化的趋势。银行不断地向资本市场扩充范围,相对应的,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也向传统的银行业渗透。这种混业经营的模式正是金融功能观最好的实证解读。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及功能

“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lBank的意译。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它有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特定的质能活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的字符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信号机制,为其施行提供传导机制。在给这个概念下定义问题上,中西方提法不尽相同。综合来说,对商业银行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贷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特征如下:(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

从本质上来说,银行是存款货币性质的银行。它的作用体现在:充当信用的中介,充当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西方商业银行按所有权划分分为私人的,股份的以及国家所有三种。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组建,是现代银行中最主要的形式,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组建,这类银行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国家政策倾向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系统的两大构成部分,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典型的人工系统、动态系统和开放型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化,从而导致了金融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制约性显著增强。

金融系统从属于社会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资金融通等重要作用。资本市场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桥梁,使资本的标准化、可分性、流动性和交易量到达顶点。因而,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二者在功能上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交叉性和延伸性。

三、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必然性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性质

商业银行,作为从事银行经营活动的经济人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利润必然会流向资本富集的地方。资本市场具有了利润集聚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其经济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商业银行的偿付能力、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偿付能力就是商业银行偿还债务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而资本规模与银行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成正比相关。商业银行作为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更广范围内有效融资的功能扩大资本规模。随着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扩张资本,是保证商业银行偿付能力、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受到强烈的内在利益驱动的,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也是有能力满足商业银行追逐利益的目标的。

(二)追求规模效应的经济动因

在微观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概念是指由于经济主体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情况。因而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的关系分为三类: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降低,引起边际收益增加;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不变,引起边际收益不变;一种是随着规模扩大,边际成本增大,引起边际收益减小。

商业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效益,当在某一段区间内,随着其业务范围的扩展,规模的增大,人员数量、机构设置的添加,其边际收益会大大提高,从而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使银行的规模继续扩大,形成良性循环,直到达到一个规模扩大与收益增加成同量比例的关系时,就会出现规模经济中的第三种结果。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庞大、边际收益递减的阶段,相反,商业银行正处在上升阶段,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因而,为了达到规模经济的第一阶段,就应当不断地扩展业务范围,增加货币量。在资本市场融资无疑是一个非常快捷有效地提高规模效应的手段。

(三)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前文已经介绍了金融功能观的具体含义,正是建立在金融功能观的理论框架下,可以得出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方向和结果。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现存于世,因为有了对这些金融需要的市场,于是产生了满足市场的金融功能,为了能够使功能和需要构架起联系,那么就需要依托一定的金融机构去实现这些功能的提供。而在这些金融机构中,所有的人、财、物都是金融资源的范畴。金融资源必然流向市场需求的地方。当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所有需要时,作为承担着提供金融功能的一种金融机构,其必然选择扩充金融资源。资本市场拥有良好而充足的金融资源,所以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的倾向性,是市场经济条件性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四、国外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美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金融体系最为发达和相对健全的国家,研究其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多借鉴意义。

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强权的极度不信任导致了分散化的银行系统。在美国,市场比银行更重要。概括来说:美国的金融系统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分散的银行系统,二是发达的资本市场,三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999年通过了对《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同时废止,更标志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放松性扩展。而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远远超过银行业,股票市场的市值与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82%到1998年的159.6%,足见其资本市场的发达。

美国显然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商业银行,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分散的、竞争激烈的银行系统造就了美国多层次的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只有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合作才能提升自己的功能,从而谋取利润。而美国的商业银行也最终选择了混业经营的模式。

(二)日本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日本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与我国在地缘上有联系,同时,由于同属大东亚经济和文化圈,因而,日本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关系的分析对我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选择的就是一种为了追赶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反弹琵琶”战略,即日本在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远未得到充分发展,客观国内形势也不允许有这种发展形势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银行资本,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扶植,再反过来促进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因而经过了近200年的发展,日本金融制度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体制的典型。而当代日本银行体制的最新变革之时就是银行对证券业务的积极参与。由于政府在对待金融业混业经营上的强有力的支持,日本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十分迅猛。目前,日本国内有8个股票交易所,与他国相比,股票市场市值很高。日本还拥有成熟的债券市场,政府债券占主导地位,银行债券和公司债券规模也很大。日本的衍生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

在目前日本的银行体系中,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商业银行,信托银行,长期借贷银行,农村合作社和邮政储蓄体系。不难看出,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就有日本的影子。在这五种银行中,信托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它是日本一种特殊的商业银行,它经营的服务,不仅包括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还有包括投资咨询、托管服务等,而日本的邮政储蓄体系则向市场出售保险。

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

(一)中国金融体系下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当中,商业银行又分为两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已是股份制形式的银行,由于其股份比例的结构,国有资产仍占据着对其的控股权,而其又通过上市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所以,这四大银行既肩负着一般意义上商业银行社会资金信用中介的责任,还起着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重要工具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情况不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例如,目前美国的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金融体系,从静态观点看,银行占绝对优势,靠近德、日模式;就动态观点看,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正在朝美国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具体运营情况如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已超过四万亿元人民币,金融电子化水平在同业居领先地位,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8%以上,全年结算业务量占中国金融业的50%以上。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机构网络分布最广、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金融业务最具优势的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结算、外汇资金业务、国际信用卡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其业务量在国内均居第一。

中国建设银行:一家以中长期信贷业务为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北京,在中国境内及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开展业务。目前,建设银行已与世界上600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其业务往来遍及五大洲的近80个国家。近年来,建设银行继续发挥长期形成的业务优势与特长,保持了对公路、铁路、电信、电网和城市建设等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较大量信贷投入和对效益良好的大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同时,适时增加了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中国农业银行:银行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00年末,中国农业银行拥有分支机构5万多个,其中:一级分行32个,直属分行5个,总行营业部1个,培训学院3个;二级分行301个;支行级机构3280个,其中县(市)支行1687个。

目前,四大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人民币业务: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国际结算;外汇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外汇借款;外汇担保;结汇、售汇;发行和发行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和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自营外汇买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信用卡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及付款;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

六、IPO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

从上述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机构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托功能观,不断地建立和扩展与金融功能相协调一致的组织机构。商业银行,作为最传统的金融模式,向金融功能更加多元的、金融机构更为庞大的资本市场迈进,是最好的发展之路。

(一)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

商业银行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而其利润来源正是贷款利息,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放贷款,必然要扩大资本量。这就涉及到了融资。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的形式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来进行融资,这是金融学中所谓的直接融资。当商业银行通过向股市募集资金的方式融资,其已经走向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据2007年年初的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其通过IPO的方式筹资191亿美元,资本净额70554.77亿,存款总额61190.38亿,占总额的19.13%,贷款总额占15.37%。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20年回顾”研讨会上,指出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长期以来以银行业为主导的资金配置格局,导致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失衡。社会大量的资金向银行集中,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资金短缺演变到了流动性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在银行的体系内也受到了堵塞。一方面银行不可能增加大量的贷款;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又没有出口。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进行一个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重要阶段。

通过IPO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直接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间接融资,激活集存在商业银行中的资本效率,是在减少我国金融体系结构风险,改革金融融资渠道不平衡方面的重大跨步。

(二)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融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是典型的机构投资人为主的融资市场。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筹集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业务主要在货币市场和一部分的资本市场中进行。包括货币市场中的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资本市场中的长期借贷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IPO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将其在货币市场的短期融资业务捆绑,通过资本市场的广泛渠道和杠杆作用达到有效的运作。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融合,使得二者在关联性上相互依托,从而规避一定意义上的风险。

(三)对银行资产股市移动倾向的调节

目前,我国股市大盘总体一路上涨。据来自深户证券公司的资料显示,已有一亿人在该公司开户,虽然不能就此判断,一亿人已通过深户开展股市交易,但足见潜力股民基数之大,而官方媒体给出的保守估计是,我国目前至少有4000到5000万股民。对于如此庞大的股民队伍以及涨势如此利好的股票市场,资本顷刻巨量涌入,就其来源,不仅有居民的自有储蓄,更有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将其投入股市。资本总是流向有利润的地方。目前,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本回报率已达到26.7%,而其个人贷款利率见下表:

不难算出,即使选择五年以上相对最高的贷款利率来与股本回报率对比,也有20%的总收益率,而存款利率五年期只有5.76%,理性的经济人必然选择第一种投资方式。储蓄向资本市场大搬家,说明了我国居民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导向,但是贷款投资股市却容易提高银行的坏账率,增加很大的风险。而商业银行的上市,又可以吸收资本,使得股民作为股东,也承担一部分银行贷款风险。从而两项中和,减小风险率。当然,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该投资者选择向一家银行贷款,但是却投资另一家公司,由于股市风险的存在,那么这笔资金无形中已经存在了流失的风险。

七、后记

事实上,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庞大的支付结算网络,掌握着巨大的客户资源。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的方式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不仅会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而且会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降低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

银行业市场篇2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必要性及作用

何为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现如今,银行的高利润增长被广泛关注,利率的管制尤其是存贷款利率一直没有完全放开,从而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金融主体定价自的行使,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也不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递,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推动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遏制高利贷“地下钱庄”现象,促进市场正常公平发展,推动经济开放与国际合作,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利率市场化的作用。简单来说,在聚集社会资金方面上,利率市场化将会是存款利率上升,借贷资本规模变大,从而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调节信贷规模和结构上,贷款利率的下降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扩大信贷规模,促进投资。差别化的贷款利率会引导不同产业部门发展,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化;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由于银行对于效率高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利率倾向,可以帮助企业优胜劣汰,提升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利率市场化还具有稳定物价、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利率市场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它创造了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推动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扩大了商业银行发展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另一方面它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

拓宽了商业银行盈利渠道,推动银行金融创新的步伐。尽管利率市场化的到来,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理财产品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响应“普惠金融”的号召,拓宽了自己的利润来源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的波动与风险在另一方面也敦促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在开拓自身盈利渠道和生存空间的同时,还能迎合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总体上提高社会的融资效率。

利率的市场化波动带来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造成冲击。利率波动会引发利率风险,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将更多受市场力量影响,由于市场存在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银行来讲,利率风险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二是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只要两个条件同时存在,银行就存在有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挑战。首先其在市场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上不占优势,若要保持和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相当的资产利润率,就必须提高风险偏好,这将不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牢牢把握时代基于,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而形成的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中间业务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扩展金融产品品种,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吸引客户,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规避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

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应对人才竞争。积极培养和招收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无疑会增添其生存经营压力,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对来自同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同时要完善用人制度,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银行工作,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机制体制,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尽快建立利率市场化定价传导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建立起集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于一体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缩小风险缺口或运用衍生工具对冲金融风险。设立利率风险管理和监督机构,合理分工,制定好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整理好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等数据,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利率走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是必然的。随着同业拆解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利率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相继完成,我国将以更加开放、自由的面貌迎接来自国内外优质企业的竞争与涌入。商业银行要牢牢把握住机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之后屹立不倒。

银行业市场篇3

(二)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呈现出开放型经济特点。资金的来源渠道、社会财富的结构类型、融资结构的变革、居民收入和消费格局等要素的变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还未能根本解决。此外,利率市场化、外资银行涌入、货币政策变化、国有银行革新、监督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呈现出竞争、开放、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处在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外部环境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内部资源分析新时期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主要有六大劣势,一是总体资产的质量有待提高,不良资产过多,成了银行发展的沉重负担,缺乏多样化的融资手段,造成总体资产不足。二是缺乏合理的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公司制度不够完善。三是缺乏特色业务,市场定位模糊,与国有银行存在业务重叠。四是缺乏科学的信贷资产体系,经营结构不合理,贷款在时间和范围上集中度过高。五是与国有银行相比,商业银行总体规模较小,服务范围有限。六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对产品的开发、利用和创新能力较低。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存在着以上劣势,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内部资源方面存在以下两大优势:一是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大部分商业银行与地方性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准确地掌握着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效和资信状况,并据此提供相关服务和帮助。二是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的做出反应,拟定对应策略,这对急需资金支持的企业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战略

选择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资源等方面,虽然存在着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劣势,尤其是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及时进行市场定位,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第一,应当将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总体呈现出本土化趋势,因此,较为熟悉地区客户的经营效果和资信状况,与客户联系比较紧密,易于监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成本,并且预防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极大地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系数,保障了服务效率。

第二,服务范围应主要面向地方经济。新时期商业银行一般都设立在各地区的中心城市,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运用周围地区经济的交融性,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进而探究地区经济的主要态势,捕捉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资源支配范围,谋求长足发展。

第三,在业务模式上应立足于零售业务。相对于大规模的批发业务,零售业务收益更加稳定、客户群体更大、风险相对较小。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日益增长,金融需求多样化的态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二)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第一,区域化发展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银行逐渐进入,这无疑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新时期我国许多地区的金融市场实行地域限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限制。致使商业银行在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谋求长足进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努力扩大发展路径,积极打破区域限制。那些竞争力强、业务量大、业绩突出的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参股、控股、设立异地支行、兼并异地银行等手段,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自身竞争力。扩大区域服务范围,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打造区域性金融平台。

第二,重构银行管理体制。首先,要进一步扩大资本输入渠道,革新内部管理体制,优化股权结构。其次,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组织体系,全面推进扁平化管理理念。在重要业务领域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而对于营销环节和整体组织则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以此精简管理层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打造特色企业文化,运用价值链管理理念推动银行改革。

第三,差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要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致分析和区分,进而探寻金融市场在某一细节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从而形成特色服务。首先,要细致区分市场,全面了解金融市场的需求差别,并以此为依据,打造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根据服务产值合理分配资源。其次,明晰市场定位,将主要服务范围面向零售业务、中小企业、地方经济,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切实依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定价。同时,还要考虑市场竞争、服务成本、服务产出等因素,根据市场弹性及时调整价格。此外,还要建立个性化、多层次、经济化、效率化服务体系。

第四,成本领先战略。首先,要对资金成本实行更加精细的管理,充分运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合理转移定价机制。其次,要依据作业成本法,分摊和归集运营成本。此外,合理计量风险成本和补偿力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后,要有效控制资本成本,努力优化经济成本配置。

银行业市场篇4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尤其是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央行只确定利率下限,商业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商业银行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利率风险的加大,将会扩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利率波动所引发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在分析这类资产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加以分析。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息损失;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有利息损失。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较低,不产生利息的不良资产较多,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布合理,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间相对固定的负缺口较大,资产负债结构原未调整到有利于应对重新定价风险的状态。

2.收益率曲线风险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斜率为正的收益率曲线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斜率为负的收益率曲线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

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2004年底的收益率曲线在6年半至13年之间的斜率为负值,这表明我国已经发行但尚未到期部分国债面临较大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国债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2004年底所持有的国

债面值已经超过3万亿,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的情况下,市场风险非常大。

3.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虽然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由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与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重新定价期限完全相同而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每次调整中存贷款的利率变动都是不同步的。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年利率%)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利差达3.6%,存贷利差处于起伏不定的变动中。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存贷利差的变动将更为明显。

4.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的客户有权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偿还贷款,每次利率调整后,都会出现大量提前提款或还款的现象,可见我国商业银行所承受的期权性风险之大。

三、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偏重于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而对利率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重视不足,没有专门的内部机构来管理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市场风险,必须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利率风险必将成为其主要业务风险之一,利率风险将渗透其各种业务活动,且将影响其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必须从经营观念上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利率决策机构,从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各个业务环节全方位落实利率风险管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生存发展。

2.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适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来转移凝聚在我国商业银行头上的市场风险。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等,既增强风险的分散化效果,又不会对既有的客户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3.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人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规模小,收人水平低,与外资银行差距非常明显。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人的60%左右,多的达80%。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

传统业务的依赖,逐渐降低利率风险。

4.提高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金是决定其经营实力和支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尽快使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达到《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增补资本金最快的途径:一是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二是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筹资。总之,银行应从多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5.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进入自主风险定价时代,产品定价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定价不合理会使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配置资源参与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应从传统的信贷定价模式中跳出来,主动加强金融资产风险度及盈利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为合理定价与有效配置资产奠定基楚。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确定每一时期的利率定位、利率政策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机制。

6.加快人才培养

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必须有一支靠近市场、贴近客户,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具有敏锐分析能力的专业队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增强自身竞争力,应对利率市场化大潮的到来。

7.银监会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监控

银监会应定期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完善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监管中发现的有关市场风险管理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整改方案并采取整改措施。银监会可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整改建议,包括调整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模型、假设前提和参数等方面的建议。对于在规定的时限内未能有效采取整改措施或者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采取严厉措施,防止其市场风险的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5、1

2.唐立新,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研究,中国经济评论,2004、7

银行业市场篇5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

一、城商行市场定位的涵义

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银行对其核心业务或产品、主要客户群以及主要竞争地位的认定或确定。曹凤岐(2006)指出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地选择、确定客户——经营区域——产品(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是CAP观念下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朱静(2010)指出城商行市场定位就是城商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其主要经营区域、主要客户群体以及核心业务或产品的过程。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国外经验借鉴。尽管“城商行”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但是,国外按照规模大小划分了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而城商行从规模上讲属于中小银行,从经营区域上看属于地方性银行。黄励岗(2005)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制度,针对我国城商行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指出我国城商行应秉持 “面向居民,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宗旨。邱兆祥,赵丽(2006)在对美国社区银行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以及城商行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商行的发展宜定位于社区银行,以弥补基层金融供给不足。

(二)经营环境与定位。从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商业银行(1995年6月22日)成立至今十七年时间里,城商行经历了更名、上市、跨区域发展、联合重组等一系列变革,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国有银行改革上市、外资银行从无到有、银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姚建军(2009)分析跨区域经营给城商行带来的市场环境和管理模式变化,指出城商行应该实施品牌战略,以个别案例树立品牌形象。陈闻君,胡序勇(2010)对城商行竞争态势进行SWOT分析,提出新的形势下城商行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竞争环境,对其经营意识、市场服务战略、内部机制等进行正确定位。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城商行定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城商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地域优势,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能够实现双赢并进。陈进忠(2005)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城商行面临的问题,阐明了二者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指出城商行应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唐洋军(2011)比较了各国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运营模式,解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说明了城商行具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应坚持“三个服务”的目标。

(四)比较优势分析。与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大多数城商行在规模、人才、科技等方面处于劣势,城商行应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曹凤岐(2006)对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城商行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合理的市场定位。金岩(2006)详细阐述了城商行的核心资源能力,以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比较优势,指出其应定位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朱静(2010)根据城商行的资源禀赋特点,说明我国城商行应立足本地经营,积极谋求区域化经营,为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简要评述

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国外经验、经营环境变化、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城商行比较优势这四个视角,对城商行的市场定位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研究几乎涵盖了城商行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应该考虑的所有方面,但是,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银行格局的新变化,现有的文献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两级分化现象始终伴随着城商行的发展过程,随之呈现的“马太效应”使得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两级分化不断加剧。资产规模、盈利指标,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注定城商行必须通过差异化定位,找准发展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然而,过去对城商行这一群体不加区分进行笼统定位,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

其次,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有银行已加大进军中小企业市场的力度,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产品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科技在中小企业市场上已占据关键位置。城商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与规模扩张使其原有传统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刘明康在“2011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商行要加快推进转型,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社区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把小微企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然而,过去的研究比较笼统,将中小纳为一体,没有进行有效区分,与大型银行之间开展错位竞争。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2006,(04)

[2]陈进忠.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定位与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05,(11)

[3]陈闻君等.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与市场定位【J】.金融市场,2010,(02)

[4]黄励岗.美国社区银行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5,(10)

[5]金岩.城商行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居民个人【J】.银行家,2006.

[8]邱兆祥等.城市商业银行宜定位于社区银行【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1)

[9]唐洋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定位【J】.银行管理,2011,(12)

[10]姚建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战略选择与市场定位【J】.中国金融,2009,(02)

[11]朱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战略【J】.企业经济,2010,(01)

银行业市场篇6

【关键词】公开市场业务 商业银行 流动性经营 绩效政策 建议

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或外汇就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增加或减少银行的准备金,达到其收缩和扩大名义货币目的的行为。因为它能够影响银行准备金的成本,所以最终能够影响整个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作用。(1)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期目标为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创造乘数之积。基础货币是以中央银行为会计主体的负债,而货币乘数则是一个全面考虑了各种存款准备金率以及现金存款比例因素的综合参数。三大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规模决定了货币乘数,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再贴现则决定了基础货币的供应。

(2)对利率的影响。对利率的影响离不开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两者不可分割互为前提。如果单以基础货币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那么目标和手段一致;如果单以利率为目标,则央行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来改变市场的货币供需,进而改变利率。

(3)对公众预期的影响。由于央行亲自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其权威性能够有力地影响商业银行和市场对经济前景的心理预期。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以上二者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则具有独特的优点。首先,公开市场业务是由中央银行发起的,主动性更强。其次,由于这种主动性,使得央行可通过控制买卖证券的种类与规模来对货币供应量施加影响,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调控的力度。最后,一旦中央银行发现操作失误,还可以通过反向操作如逆回购证券等形式进行修正。

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1.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商业银行等一级交易商对央行发行的中央票据进行认购,这样超额存款准备金随之减少,然后降低超额准备金率,进而减少流动性资金,最后,流动性较之前减弱;相反,随着央行票据的到期,央行就会收回票据、然后去将本金利息进行支付,这样就会增加相关金融机构的央行存款,进而增加流动性资金,随之流动性增强。

2.买卖国债。货币政策调整工具中买卖国债一直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国债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因此,还没有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他的传导的过程如下:对于央行,它将国债卖出,从而减少了央行对政府的债权,进而减少金融主体的央行存款,进而减少超额准备金,因而减少流动性资金,最终,流动性减弱。

3.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从以上分析看出,公开市场操作会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通过利率渠道来被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当资金出现短缺时,商业银行就会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进行货币融资,这样就不会因为要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而牺牲流动性。

(二)公开市场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中央银行票据是央行发行的票据,目的是控制基础货币。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为紧缩型操作,票据到期则为扩张型操作。当央行判断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时,可通过现券卖出、正回购及向一级交易商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的方式减少超额准备金,使得其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减少,从而削弱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及其他业务扩张能力。

三、在影响商业银行时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不够区域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区域效应并不是由地区内的产业所引起,而是由工I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及资本市场发达的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因为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这样会使得央行去制定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时候,如果他们不去考虑到这些显著的差异,用大一统的货币政策就会给各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结果。

2.货币市场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存在交易主体少、规模小,部分场外违规交易等现象,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效果蒙上阴影。原因在于各家银行大多处于惜贷阶段,没有很大的业务扩张的需求,因此超额资金头寸普遍较多,自然没有强烈的同业拆借的需求。

3.国债市场不够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央行买卖一定数量和期限的国债,达到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目的,因此国债市场的发展是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持有者结构和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国债市场交易不够活跃、国债市场体系层次性不强等问题。

4.公开市场业务主体对利率不够敏感。我国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部的关系仍不够权责明晰,央行未能保持其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没有成立公开市场业务的专门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调整时由于自身结构的问题反应往往不够敏感。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化对策

1.实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差异化。我国经济的区域性的这些特点使得实施区域性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有了经济基础,央行可以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份额用以平衡因区域资产机构不同而导致的融入基础货币量的差异。

2.完善货币市场。(1)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央行可以批准资金较宽松的保险、证券机构、部分资产质量较好的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金融机构入市。

(2)改革对银行的再贷款政策。央行欲改善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结构,可以改革对银行的再贷款政策,让商业银行仅凭借信用就可再贷款变为只有抵押才可再贷款,同时加大对银行准备金欠缺的惩罚力度,双管齐下促进商业银行借助同业拆借市场来调节自身流动性的积极性。

(3)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央行只有建立市场推出制度,制定严格的交易制度,严格处罚违反制度的场外交易,才能保持同业拆拆借利率的稳定,减小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

3.完善国债市场。(1)改善国债持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目前我国国债的持有者主要是个人、商业银行和少量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协调以及降低财政支出,今后国债持有者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2)降低一级交易商准入门槛。央行可以在谨慎的前提下,让一些资金实力雄厚、信誉高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成为一级交易商。因为竞争可促使价格的形成。

银行业市场篇7

关键词:资金监管;商业银行;市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8902

1 资金监管业务本质和特点

银行的资金监管服务可应用于诸多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就是信用中介和安全支付工具,只要存在资金提供方和接受方互不信任或强势方不信任对方或者资金提供方对支付的条件、方式、对象、用途等要素有控制要求,都可以使用资金监管服务。

1.1 资金安全可靠

对资金提供方来说,将资金存入银行后,由银行对存入资金提供监管服务并根据协议中的约定条件协助完成资金的划付,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对资金接收方而言,按照与资金提供方签订的基础合同履行相应义务或在满足特定的管理要求的情况下,即可获得相应的资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2 资金保值/增值

资金提供方将资金存入银行可以获得存款利息收入(活期/定期),即使在监管期间存入资金也可保值/增值。

1.3 操作手续简便

目前,国内的银行资金监管服务已较为完善,各家银行均可提供标准化办理流程,委托各方只要到提供该服务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签订协议、开立专户、存入资金并适时发出授权支付指令即可。

1.4 市场应用广泛

由于不同业务的交易结构或者委托各方对资金的控制要求都不完全相同,商业银行可在标准化流程的基础上提供差别化的服务方案,还可以结合银行的权证托管、贷款等传统业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将在下一章节详细描述资金监管业务在各行各业的市场应用模式。

2 主要市场应用

在对公领域方面,首先因为资金监管业务有“信用中介”的功能,因此在各类交易领域,如股权和土地使用权交易、商品买卖等领域都可以使用,其次,由于资金监管可以作为“安全支付工具”,可以在企业债、信托等直接融资领域、企业福利资金和捐赠资金监管、保证金管理和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对私领域,在个人二手房买卖、商品买卖、留学和移民中介、家庭装修、贵重权证如子女的保单托管等领域都可以见到资金监管服务的身影。

2.1 对私服务

2.1.1 二手房买卖

二手房买卖与其它商品交易一样,先履行义务的一方风险大,后履行义务的一方风险较小。在目前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大部分采取交易签字受理后给付买房款,即卖方先行履行签字义务,此时如买方即行给付,对卖方而言无风险。但若采取银行转款方式,如买方采取推诿、或存款账户余额不足、或账户被司法查封,卖方要足额收到卖房款就要颇费周折。要想撤销交易还必须买方配合或司法裁定,落得进退两难。资金监管采取同步受理,即双方同步履行义务方式,保证了双方权利义务对等。

为了有效地规避二手房买卖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买卖双方可通过银行资金监管业务对房屋买卖款项进行监管。二手房买卖资金监管业务范围可以包括定金、首付款、贷款资金、尾款等,买卖双方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可将相关款项打入专用账户进行监管。当买卖双方履行交易合同,实现监管协议的约定条件后,银行可按协议约定,协助双方完成房屋交易资金的交割;若双方因故不能达成交易,银行则按照监管协议的约定对交易资金进行退回处理。

2.1.2 房屋装修

近年来,由于家装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企业一哄而上,家装市场十分火爆。据统计,今年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一些规模较小、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家装企业,业务量下滑,有的出现大幅度亏损,关门停业,甚至卷款逃跑。家装公司卷款“蒸发”事件一直是因扰许多业主的头疼问题,银行可采取与优质家装公司合作,共同开办房屋装修资金监管业务为业主解除烦恼。

业主与装修公司签订家居装修合同后,双方可向银行提出装修资金监管申请,并与银行共同签订资金监管协议,而后业主将有关款项存入指定监管账户。在装修过程中,只有在业主、装修公司共同签发支付指令的情况下,银行才能根据装修进度结算单办理分次支款手续。最后,待工程完毕,业主、装修公司办理竣工验收及款项结算手续,资金监管结束。

2.1.3 出境旅游/留学/移民

出境旅游保证金,一般指的是国内旅行社在组织旅游者出境旅游时,为了防止旅游者滞留不归行为,要求旅游者在出团前向旅行社缴纳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担保。除了东南亚等一些较近的国家外,欧美、澳洲、日韩等旅游线路都需要缴纳2万至20万元不等的保证金。但高额的保证金如存放在旅行社无法让游客放心,因此银行联手旅行社推出“出境旅游保证金”服务,即客户的保证金由银行监管,并根据事前的监管协议进行资金划转。

2.2 对公服务

2.2.1 股权/土地使用权交易

股权转让的手续比较复杂,涉及金额较大,周期也较长,买方担心交了钱,股权不能顺利转让会有资金损失,卖方也不愿收不到钱就转让股权。买卖双方可使用资金监管业务先让买方把资金存入在银行的监管专户,等股权转让的批复文件下来后,买方再通知银行将钱划给卖方。这种做法也适用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和拍卖等领域。

2.2.2 商品贸易

以汽车销售款归集为例,汽车生产商要求及时归集经销商的销售款,为了加速经销商回款可采用销售资金监管服务,要求经销商在银行开立销售款专户,同时由银行代为保管汽车合格证和保修手册,通过协议约定经销商的销售款到位后方可取得汽车合格证和保修手册,银行定期将资金划给汽车生产商。这样既保证了汽车生产商资金链条的顺畅运转,又可及时向经销商提供相关权证。在此项业务中,银行既完成了商品销售资金的监管又提供了权证托管服务,代汽车生产商进行资金和权证的互换交割。这种做法对其他商品贸易也都是适用的。

2.2.3 国际贸易

以进口贸易为例,有两家进出口企业A和B,A需要向B购买一批进口货物,这批货物还在国外,B要进口还需要开立信用证,但当时B资金紧缺,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开证保证金。A虽有意购买货物,但考虑到货物还在国外,同时对B也不太放心,因此也不敢在这时付款给B。为保障双方利益,进口企业可以考虑办理银行资金监管业务。

首先,由银行为B开立进口信用证,条件是让A存入一定资金作为B开证保证金并冻结,同时要求A提供银行认可的单位为B提供开证保证,以降低银行风险;其次,要求A将货款金额扣除替B缴纳的开证保证金之后的余额存入银行监管专户,等到货物进口后B提交给A完成交割后,划付给B。这样既解决了B公司的流动性问题,也促成了AB之间交易的顺利进行。这种做法在国际贸易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

2.2.4 保证金监管

关于保证金资金监管,以建设资金为例,一家施工企业在向建设单位争取一个土地整理项目时,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提供银行出具的履约保函或缴纳一定的施工保证金,但这家施工企业不具备银行出具履约保函所要求的条件,而施工企业担心保证金交给建设单位到期后未必能如期退回,因此银行与双方客户协商,由施工企业缴纳一定保证金存入在银行的监管专户,由双方按照约定条件共同向银行发出指令进行资金划转或退回,相当于对这个账户采用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共管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客户双方的顾虑。可以采用资金监管的保证金种类还有很多,包括竞标保证金、仓库租赁保证金、荒山复垦及环境恢复保证金等等,只要是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对其使用都可以尝试采用资金监管。

3 结语

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和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依靠传统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已是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也在倒逼商业银行自传统业务中快速转型。利率市场化引致银行利差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在经济处于低谷运行的时候利差收入更易于大幅缩减。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亟需借助长期以来建立的广泛的营业网点和坚实的客户基础,及其信息优势、结算优势,依托经营形势的变化大力发展账户资金监管、结算、财务顾问、银行卡等中间业务,使得非息收入在营业收入占比逐渐提升,扩大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盈利水平。中间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二次升级”的重要出路。

资金监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可观的存款,又能带来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该项业务还可以吸引大量优质客户,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大客户营销规模并维护良好客户关系。因此,资金监管业务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商业银行应紧跟市场脉搏,加快优化银行监管手段和内部操作,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努力争取资金监管业务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银行业市场篇8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

市场定位就是指中小商业银行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商业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其业务定位于资金批发业务,以从事对公业务为主,区域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在经营中把开发大客户作为业务的发展重点,造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等大系统和大行业。中小商业银行的这种定位现状,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的很多缺陷: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够,未能完全认识到银行营销活动所处的环境;市场细分流于形式,难以发现补缺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评估不够深入,目标市场选择存在误区;定位缺乏差别,跟风现象严重;竞争战略定位雷同以及产品缺乏内涵式创新等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扭曲市场经营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应当按照市场定位的步骤,从环境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抓住机会,消除威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存在着以下这样一些机会: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市场繁荣,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个人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空间。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原来具有的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资源规模上的劣势却逐渐凸现;同样,外资银行的进入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网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体制优势明显,产权结构清晰;与地方关系紧密;资本补充机制渠道广泛;具有科技运用的后发优势;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但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公众信誉度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覆盖范围小,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操作缺乏经验、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等。在全面了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缺陷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优势,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营销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建立在对市场科学细分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个人市场划分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划分因素单一的状况,利用多重变量多次划分市场,以便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在对企业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新的划分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信用等级等等,使银行更加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便实施产品的设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全面评价子市场,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应当设法获取自身资源情况、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全面评价已经细分过的市场。在评价的基础上,中小商业银行应采取集中性策略选取目标市场。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上,实行密集型经营,这样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

1、战略定位于市场补缺型,逐渐放弃跟随型战略。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是越来越微薄的市场利润空间。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客户分析能力,如果依然采取盲目的市场跟随战略,则将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压之下,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采取补缺型战略,则是选择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成为小市场中的领导者,在该市场中建立并提高顾客忠诚度。出色的市场补缺战略抓住了新的利润成长点,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现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2、调整客户定位策略,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就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选择,是市场细分的延伸和体现。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小银行从现有的市场中“分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客户和银行将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中小商业银行被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因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难的境遇,至于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时间要求紧,便利性要求高的临时性周转资金,由于目前银行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此不配套,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控制,严格把关,更要在业务中贯彻审慎原则,认真研究避险策略。在贴近地方企业的业务中,应该以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坚决杜绝指令性贷款、强制性贷款,防止加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客户对中小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2)重视为社区发展服务。根据银行社区相互作用的观点,中小银行较之于大银行更能够提供银行社区相互作用所需的“亲和性”。因为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解决贷款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潜在贷款申请者特征是由其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资产决定的,特定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反应社区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人收入流量和财富水平。社区具有“溢出”效应,中小银行和所在社区天然的亲和性,必然会使这种“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

(3)重视个人客户。自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一个富裕阶层正在我国逐步形成。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先富起来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渴望银行向他们提供全面周到、细致入微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个人财富的有效保值和增值,因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存在较大的现实市场需求。个人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全行整体经营风险。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将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分散业务风险,提高盈利水平,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市场篇9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逐渐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尤其是风险管理方面,其中涉及到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挑战,比如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赢利机制、资本结构等多方面。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总之,利率市场化已经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加强风险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107-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含义

利率市场化也成为利率自由化,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利率不再受到当局者的控制,也就是当局政府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管制,而由市场的货币供需情况决定利率水平。利率的市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率决定方式的自由化,也就是利率的品种以及期限,利率的高低由市场自己决定,不再受到当局者控制。其次是对利率水平的管理方式逐渐自由化,也就是货币管理当局不再利用政府的权威来规定利率水平,而是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调节利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市场合理的分配资源,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真实反映了多元化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有助于提高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识别水平,对我国的金融体制乃至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路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依据国外体制改革的经验,金融体制的改革必将经过多次坎坷摸索,才能逐渐完善其职能,发挥金融体制资金融通的作用。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经济基础以及经济环境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发展市场利率化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体制不适合利率市场化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商业银行和现代金融企业差距还很大。我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是标准的现代企业模式,企业的性质决定着其本身的任务的独特性。我国的商业银行类似于国家机构,其经营和决策并不具有独立性,受当今政府政策的约束。近年来,商业银行在不断的改革,逐渐从国有资本的私有化方向迈进,但是改革并不彻底。现在的商业银行对政府还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没有独立承担风险的能力,国有的大型银行还在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当今的经济环境也不存在商业银行自由竞争的条件,也不存在有关商业银行的专门破产法律制度。我国长期采用管制性利率,监管机构不能对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进行正确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监管工作机制。

(二)商业银行经营能力薄弱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属于高收入行业,但是其收入来源单一,主要是存贷款利差利润。由于过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强,竞争压力小,商业银行的危机意识比较差,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中间业务的收入较小。目前,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互联网金融已经抢占了大量的资金,如果商业银行再不开展创新金融产品创造利润,那么商业银行若想在获得高额的存贷款利润将会是天方夜谭。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加大,生存危机加大。现代化的金融企业的经营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单一的盈利来源不足以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拓展业务类型,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的领导层应当提高利率风险的意识,制定利率风险的度量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三)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以后会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同时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在以前的管制利率下,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制定的存贷款利率发放贷款、吸收存款,这种利率固定的经营模式,几乎不存在利率风险。但是,当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水平将不存在固定的水平,随着经济环境和经济预期的不同,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将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的管理业会变得非常困难。最近几年,在同业拆解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很大,商业银行也意识到了利率自由化的威力。同样在银行市场,利率市场化也会使银行遭受同样的流动性风险。比如,当居民预期到利率上升时,居民的储存资金的行为将会延迟,而企业为了预防融资成本的提高,会加大资本的融资金额,这种现象将会造成银行的资金短缺,流动性不足,引发经营风险。相反,当预期未来利率将要下降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会减少,资金冗余,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的随机流动,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不可预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加困难。

(四)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普遍,由此必然会产生道德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将会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受到利润的驱使,当利率升高时,把贷款发放给支付最高利率的借款企业。但是,在借款企业来看,当一个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超过银行的利率水平时,该项目才值得开发和动工。因此,获得贷款的借款企业愿意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项目,从而引发道德风险。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将会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增加,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加大了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

(一)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还不彻底,其固有的弊端仍旧存在。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首先是减少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任务和优惠性政策,增加其自主经营以及独自承担风险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成为具有现代金融企业标志的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要敢于打破政府定价机制,追求利率的自由化。当然,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仍旧不可缺少,政府应当加大对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监管程度,设置专门的利率监管机制,提高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关系定价,严惩银行间的不良价格行为,同时注重相关法律的制定,规范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塑造银行市场有序的良好环境。

(二)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强银行的经营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风险主要是利率的不确定性和银行同业间的激烈价格竞争使的占据很大比例的利差收入面临较大的收益风险,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根据国外的经验数据,针对这一点,国外商业银行主要拓展不收利率影响或者受利率影响较少的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依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和现状,应当加大投资研发力度,努力拓展多元化的中间业务。为了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商业银行应当使得中间业务更加具有创新性,努力开发适合不同客户的金融产品,构建全面的产品结构体系,延伸金融服务范围,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收入,尽量提高中间业务所占总收入比例,降低利率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尽量规避利率风险

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将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其不稳定性也将增强。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的领导层重视银行内部的资本结构、盈利水平和来源、盈利预测等方面内容。如果商业银行的对利率风险的难以控制,企业内部要及时的调整资本结构,重新考量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降低商业银行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相应的风险,当预测利率将要上升时,可主动的将利率的缺口调整为正向,也就是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如果当预测利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可将利率缺口调整为负,呈现出利率敏感负债大于利率敏感资产,尽可能的规避利率风险,规避信用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降低信用风险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同样对于商业银行,创新也也同样重要。商业银行应当开发出多种金融衍生产品,以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通常情况下,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中,商业银行主要采用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方法。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表内的相关会计科目进行调整从而降低利率风险,最终赚取风险收益。事实上,就是使资产负债项目中的缺口修改为符合利率总体趋势,也可理解为维持缺口为零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当利率变动频繁的时候,这种方法的实施难度就变得很大。而套期保值主要就是为现有的资产以及负债头寸进行保值。套期保值的方法一般采取操作表外科目的方法,从而降低表内相关科目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开发多样式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金融利率互换、利率期货期权以及远期利率协议等等,勇于摸索采用表外技术规避表内风险的手段和渠道。商业银行也可以增加货币市场上的交易种类以及交易单位,拓展货币市场的规模,完善货币市场的分割状态,增进市场之间的融合。在市场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建立利率期货市场,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分散提供市场场所和机会。另外,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增加对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提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四、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比较复杂也比较庞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利率市场化进程动摇的是根深蒂固的管制利率制度,其本身的发展还存在缺陷,但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促进了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开发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但是利率市场化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采取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步伐、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增强银行的经营能力、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尽量规避利率风险、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降低信用风险等措施,降低商业银行应对市场利率化产生的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市场利率化的进程比较顺利,但是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改革的路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开展完善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牛晓健,裘翔.利率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3(04).

银行业市场篇10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方面需求增加的条件下,常常出现资源稀缺的状况,在面对资源稀缺情况下,本文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利用营销策略,不仅解决资源稀缺带来的问题,而且使行业达到利润最大化,笔者也利用实例对商业银行目标市场的确立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目标市场 策略

当出现资源稀缺时,企业便会对本行业、竞争对手进行细致分析,以达到企业商品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最大化,又能使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显而易见,商业银行同样需要运用这样的营销策略来满足需求和达到最大利润。

首先我们对市场和市场营销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市场营销及其概述

所谓市场营销,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如企业和客户之间,客户以满足自身需求为出发点,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交换”,尽可能的满足双方的需求。

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显著、最独特的职能。市场营销不仅以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将企业与其他人类组织区分开来,而且不断促进企业将营销观念贯彻于每一个部门。企业的另外一个基本职能是创新。任何一家银行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于是我们要求企业有创新,针对某一特定的客户群,放大企业的某些职能,来满足本客户群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目标市场的确定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创新,来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业务需求。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就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之后的若干“子市场”中,所运用的企业营销活动之“矢”而瞄准的市场方向之“的”的优选过程。

(一)目标市场确定的因素

商业银行在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时,并不是盲目的和无条件的。具体因素包括:

1.企业实力。就总体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与外资银行相比,在资金、人才、设施、管理等方面,一般都处于劣势。但在某个具体地区,这些商业银行却拥有相对优势,这种优势是相对的,要细分到某一地区,才能使得银行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2.竞争格局。为了保全和扩大本行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必须扬长避短,选准目标市场,优化营销组合策略,力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产品特性。银行业的产品,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但银行服务比较容易被同行竞争者模仿,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只有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适时推出新的银行服务,才能在金融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取胜和发展。

4.市场潜力。在选择目标市场时,银行不仅要评估市场潜力,而且要评估企业潜力,需要选择的是自身资源条件可以进入并且市场容量能带来一定效益的细分市场。

(二)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商业银行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和第一步。具体是指银行通过市场调研,依据客户的需求特点,把整个金融市场的客户,按一种或几种因素加以区分。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可以为其发掘新的市场机会,不仅利于产品创新,而且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其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效益。

1.市场细分的原则和条件

为了有效进行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可衡量性。细分市场规模、购买力和基本情况是可以测量的。

•差异性。细分市场要在概念上容易区分,对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元素和方案有不同的

反应。

•稳定性。各细分市场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不变的状况。

•可营利性。在市场细分过程中,要始终使银行有利可图。

2.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确定市场细分变量主要有两大方法,分别是按消费者市场和银行公司(单位)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

三、商业银行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

当商业银行选择了某一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后,接着就是如何进入和占领这些细分市场。商业银行目标市场的覆盖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无差异性的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把整个市场看作是一个大目标市场,认为所有客户对某种银行产品及服务有着共同的需求,忽略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用同一产品和服务满足各种客户群体的需求,在所有的市场上同时开展业务。这种策略由于产品和服务单一,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研制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流通费用。

(二)差异性的目标市场策略

差异性市场覆盖策略是把整个金融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和实施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多方位或全方位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

(三)集中性市场策略

集中性市场策略是指商业银行以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针对一部分特

定的目标客户的需求,集中营销力量,实行专业化经营和服务的一种策略。

四、例证商业银行如何确定目标市场

2010年8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推出了一项便民利民的服务举措,网银福彩业务,即利用先进的网上银行平台,推出全新的福利业务。调查表明,许多人经常在马路小亭子或者某一点购买,但遇到天气不好时、忘记时、周边没有购买渠道时候,就会与机会擦肩而过了。上海分行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分析,针对这一客户群推出了这项业务,该业务支持工行全国范围内借记卡交易,提供客户福彩帐户开销户、帐户充值、密码设置及重置等有关业务。

该行依创新这一基本职能,按消费者市场对金融市场进行了细分,针对近年来福利业的蓬勃发展,又加上本行的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采用了集中性的目标市场策略,对这一目标市场增添了新的营销策略,即网银福彩业务。在保持原有客户群的基础上,为银行吸引了更多新鲜的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