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7:0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周期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1

1.1断续增长模式

断续增长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1.2持续增长模式

持续增长模式是指在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竞争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

1.3循环往复模式

循环往复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企业根本没有处理好两个周期结合点,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滑到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生命周期的三种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是极端的两种模式,一般不会发生,除非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第一种是中庸的模式,也是极易发生的情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其风险。

2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上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生命周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三种关系模型,可以得到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启示,并可以利用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5-6]。

2.1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2.1.1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归宿,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之紧密相关。同时,企业价值观又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支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2.1.2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战略观服务战略是一个公司长远的目标,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战略观就有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战略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定位能力的高低。很好的战略定位能力有益于企业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和以后可能发展的状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这一目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企业有一个动态、匹配的战略观。2.1.3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观服务经营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企业离开经营管理就如一架没有运转的机器,毫无生机可言。经营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企业战略观在经营管理层面的细化执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运转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展开,使企业有一个动态的、协调的经营管理观。2.1.4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支持观服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周围良好的经营环境。比较友好的经营环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运转更有效、更灵活;相对较差的经营环境使企业处于穷于应付的窘态。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使二者共同达到一种平衡,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使企业有一个融合的经营支持观。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要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来建设。以企业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为核心,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进行建设。

2.2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路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环境、规模等条件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不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则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规律,上面列举的三种简化模式启示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规避其不好的情况,促使企业文化动态发展,以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引起的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为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只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及不适应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度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生命周期的交接时期,不至于在企业文化生命周期交接处由于处理不当而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或者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下思路。第一,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包括文化探寻阶段、培育阶段、发展阶段、固化阶段。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并在两个周期交会处进行创新,以防止企业在结合点处核心竞争力的大幅丧失。第二,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源泉。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跟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企业文化创新要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定位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第四,企业文化创新要把创新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单个内容的创新易陷入极端,只有各个创新内容有机地统一后,再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3结语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文书档案;连锁法;生命周期;区别

档案管理是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着较大意义,而且也对历史以及社会发展进程有着记录的价值。档案真实的反映看社会现状以及政治制度,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加强对档案的保管与整体,避免出现档案遗失等问题。档案是一种记载媒介,其重要的功能受到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文书档案连锁法是一项传统的方法,其具有独立性也具有统一性,在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中,需要对相关文件的性质、权限进行了分类,还需要对管理机制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提高其价值。

一、文书档案连锁法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区别

1.适用范围的比较

文书档案连锁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其在20世纪已经广泛的应用与档案管理工作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这种方法被停止使用了,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档案管理方法又被重新启用。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工作刚刚起步,而且发展缓慢,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方面,忽视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加强以及改进,这也使得档案工作出现了分离的现象,这不利于档案的统一管理。随着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而且重新启用文书档案连锁法,解决了档案分离的问题。文书档案连锁法,主要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文书工作的程序,简化了档案整理工作,而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管理机制,利用规划的方法,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文书档案连锁法可以处理档案管理中的弊端,而且降低了档案遗失的概率。

2.理论完整性比较

文书档案连锁法,是按总收发室的分类方式,对文件档案进行统一的分类并编号,工作人员利用三联单的方式对档案进行登记,然后送还到相关单位,一些重要的文件通过经办后由档案室立卷。连锁法可以解决以往档案分离的弊端,其可以实现档案利用的最大化,通过相关程序,对档案进行编号与登记,在运转的过程中,提高了档案的价值。文件在经过归档后,体现了档案整理的价值,连锁法并不涉及文件的管理制度,所以,这种方法无法揭示其价值形态以及管理方式等特点。

3.管理程度以及处理环节的对比

文书档案连锁法,可以呈现出档案文件的价值,其通过分类编号的方式,提高了档案的使用价值,而且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无法辅助文件的运作,而且无法实现档案归档等价值。其主要是以预计产生文件为目的,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分类的方式,与立卷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档案的保管单位成了“单份文件”,人为地割裂了文件间的联系,从而容易给文件转化为档案之后的系统管理和提供利用带来困难。

二、“文书档案连锁法”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联系

首先,两者在文件与档案关系的问题上相互印证、同出一宗。文书档案连锁法的思想理论依据是:文书和档案本来就属于同一个事物,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过程。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运动是一种呈线形的群体运动。文件从其产生经过现行执行效用的实现而被暂时保存起来,直到全部使用目的达到再无价值而被销毁。或者因为还具有永久保存价值而转化成档案的全过程,就是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

三、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构想

1.文书档案连锁法作为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文档改革的过程中,将其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较,是因为连锁法作为集中统一管理文书档案工作流程的具体做法,其影响是深远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深化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机关档案室所用。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尤其对我们实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文档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具体要求:把现行文件的管理和档案的管理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内来进行。在该系统内。有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工作程序和统一的控制中心,使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之间不再存在明显的分野,使原本相对独立又在不少环节上互相雷同的碾种管理体系真正从组织制度上和具体工作程序上交融在一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求得系统的最高效率。当今的“一体化”不仅是机关内文书、档案工作程序、方法上的融合,而且涉及相关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不仅针对机关,而且涉及全国文书、档案工作系统;不仅着眼于为机关工作服务,而且还要满足档案进入档案馆后社会利用的需求。

“一体化”的核心是综合管理和全程控制,建立起全国规模的、统一的文书档案管理体制,建立起文档工作管理的开放型模式。在客观分析该理论的基础上要注意促进普及、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并推动文档一体化与其他多种信息资源的一体化进程。正如吴宝康教授所言:“文件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是档案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它不仅是时展需要,而且在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或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它是终将会实现的。”

四、结论

文书档案连锁法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随着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相关人员必须努力改进工作制度,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具有预测的能力,其可以对文件产生的数量进行预测,有助于改善档案管理的现状。文书档案连锁法与生命周期理论在档案价值体现中有着较大差异,文书档案连锁法主要是以文书整理的方式,优化档案管理的流程,提高了档案的利用价值,而且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霄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机关文档管理的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3(05)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从物质资本向知识资本转变。理论研究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是知识,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知识型人员在企业创立、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拥有了知识型员工,就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职工绩效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加强知识型职工的绩效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推动作用。

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1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是由无数个小的个体构成,这些小的个体就是员工。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影响职工绩效的有众多因素,可以归纳为职工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

2.1.1职工个体因素

(1)工作目的。工作目的是一种心理行为,是促使职工展开工作的无形力量。工作动机有三项主要作用:第一是激励作用,即激发个体行为的力量;第二是导向作用,人们对具体情况的指导作用不会有同样的投入;第三是持久作用,人们可能会长期从事某种事业,工作动机理论更关注知识型员工长期的行为表现。(2)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应具备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以判断这个员工是否合格,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简言之,工作能力就是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把握胜任工作。知识型员工要求工作特点更匹配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二者相匹配,获得高绩效的几率大大增加。(3)勤奋程度。职工的勤奋程度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源于自身的动力。勤奋程度源于情商。一个人能否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影响和修正自我意识及社会意识,从而提高社会技能,从某种程度的上看,受到情商的影响。工作绩效与情商直接相关,如果知识型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能有效地调节情绪,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就会提高工作绩效。

2.1.2组织因素

(1)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关心的是:个人成长,工作自主性,商业上的成功,财富。知识型职工更偏爱需要经过自己的奋斗才能获取成功的结果的工作,渴望个人和组织一起成长;他们需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报酬。(2)机遇。在投入工作的同时,知识型职工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组织给知识型职工安排任务时,也考虑职工的自身需要,提供更多的机遇,知识型员工会竭尽全力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其工作绩效。(3)工作环境因素。和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的员工的工作大多具有创造性,因此,知识型职工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知识型职工的创造力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仅使知识型职工实现自我价值,也提高了组织的效益。(4)条件因素。条件因素包括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因素。硬性因素是指,知识型职工在工作时所需要的设备、装置等资源,这是获得绩效的必要前提。软性因素是指组织的文化、管理、制度等。

2.2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2.2.1创业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企业经营决策,必须注重发展战略的中心,所有的资源必须实施服务战略。这一阶段绩效管理是不专业的,管理者尚未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组织的绩效管理方面,却希望改善员工绩效,不关注过程,只注重结果,没有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此阶段的绩效管理是杂乱无章的,从组织结构上看,主管人员比重大,基层人员比重小,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2.2.2成长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规范化,从混沌逐渐明确,员工绩效管理,形成了原型规范,达到系统管理水平。企业成长期实现了绩效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方面管理人员制定了基本的绩效管理制度,主要是绩效考评制度;另一方面设计出基本的激励机制,应用于绩效评估环节。

2.2.3成熟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企业先后经历了初创期的杂乱无章,成长的基本制度建立,在企业成熟期逐步产生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主要有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思想,激励与绩效精神理念。

2.2.4衰退期的员工绩效管理

衰退阶段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经营现状,行业衰退造成的企业衰退,市场份额也在下降,成熟阶段的绩效考核指标已经不再适应衰退阶段的实际情况。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很多岗位需要重新制定岗位职责,以适应企业在衰退阶段的发展。

3加强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的措施

3.1创业期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

共同愿景是组织的凝聚力所在,使企业产生一体感,使企业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愿景引领着企业和员工奋斗的方向。构建组织愿景时,既要有高层中层管理者的高瞻远瞩,也要有基层员工,特别是知识型职工的积极参与,通过这种途径建立的愿景才会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勤奋程度。处于创业期的企业,若想通过外部招聘揽纳知识型人才,设置的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吸引力,通常情况下,创业期的企业给知识型员工的薪资水平会高于市场上的平均水准。这个阶段,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匹配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岗位培训、有激励性的股权分红吸引知识型员工。

3.2成长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2.1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知识型员工是高质素人才,他们不仅关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还关注企业是否会给自身提供一个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所以,企业要积极地参与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帮助知识型员工实现自身的发展。

3.2.2设计有效的晋升机制

构建多种渠道职业晋升激励机制。知识型员工包括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对管理人员职业晋升的职业生涯路径的晋升机制可以使用传统的。与知识型员工不同,技术型员工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传统的晋升机制不能适用于技术型员工,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多渠道晋升机制,确保技术型员工和管理型员工地位平等,薪酬激励机制公平。

3.2.3福利激励

福利激励的形式分为个人福利以及集体福利。集体福利是企业自己举办或者借助其他服务机构举办的,为员工集体提供可以享用的福利性设施和服务,是主要的员工福利形式。个人福利不是主要的福利激励,是组织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货币。

3.3成熟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通过实施精神激励,管理者与知识型员工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动机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在成熟期,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可采用的方式有弹性工作制、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等。在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的管理者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掌握管理知识,也即学习速度优于竞争者,这样使得企业能更快的适应外界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衰退期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措施

3.4.1知识型职工的薪资水平,应该仍然以长期激励为主

这一时期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但还有利润盈余,在员工流失率逐步上升的情况下,员工的基本工资要维持在中高水平,这样才能留住知识型人才,知识型职工的绩效激励可以稍微下降,但也应维持在中低水平。

3.4.2再造企业文化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不仅经济效益会下降,已有企业文化对知识型职工的激励程度也会下降。企业要积极的动员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再造,结合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再造的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和效益。

3.4.3做好裁员工作

做好裁员工作,首先需要认清裁员的责任,这样有利于企业及时对被裁知识型员工进行补偿,被裁知识型员工在感情上就容易接受;第二,采用委婉的处理方式,可以让知识型员工觉得企业有人文关怀。

4结束语

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会呈现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大阶段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绩效管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为了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得出以下绩效管理结论:初入创业期,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样重要。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要比普通员工高,他们非常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发展前途。成长期的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具备给知识型员工提供优越福利的条件。进入成熟期,企业出现衰退的迹象,为了加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此时应采取精神激励的措施。衰退期的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官僚气息在知识型员工中滋长,企业应再造企业文化,重新提高企业的团队凝聚力。

作者:朱兴华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车若语,胡晓颖,李强.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考评系统分析[J].金融经济,2014,(24).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4

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盈利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导致企业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上做出不同的决策。

(一)起步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处于起步期阶段的企业由于消费者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认知度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品牌核心与信誉,导致企业在此阶段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一方面为维持企业的经营需大量的资金,另为在未来确立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需在构建厂房、购置设备、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这都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认知度较低,导致企业所面对的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同时企业在和上下游厂商竞争时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较大,而经营负债的规模较小,为维持较大规模的经营资产,需企业大量资金投入,而经营负债的较小规模说明企业在此阶段较少占用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进而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较为有利的信息,进而吸收投资者增加对企业的投入。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是传递利好信息,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信号,从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此阶段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费用及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等。提前确认收入即把尚未实现的收入通过提前开具销售发票、收款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时以及提供的劳务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即予以确认;延迟确认费用即将本属于本期的费用不在本期确认或不在本期全部确认、本属于本期的一次性费用作为待摊费用分批确认;扩大费用资本化即把本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予以资本化,从而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人为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减少了当期的费用,进而增加了当期的利润。

(二)成长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进入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消费者的需求迅速扩大,行业内部厂商数量的增加及总供给的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行业内部大多数厂商都可实现较快增长,原有厂商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为满足进一步扩大的市场需求,厂商需进一步增加经营资金的投放,为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活动亦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此阶段企业经营亏损逐渐收窄,并逐渐转为盈利;由于企业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经营资产虽增加速度较快,但已落后于经营负债的增长速度,表明企业在此阶段已大大增加对上下游厂商无成本资金的使用,导致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大大增加,并快于现金流出增长的速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此阶段逐渐由负值转为正值。基于成长阶段的特点,企业在此阶段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维持利润的平稳增长,增加外源融资。具体方式选择上往往通过增加债务资金的筹集或寻求上市来解决投入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已逐渐确立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通过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变得相对容易了,因此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盈余管理向债权人传递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利用负债资金为所有者创造更多收益;另外在此阶段企业在权益资金筹集上大多采用争取上市及配股增发的方式,由于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及配股增发都有严格的限制,企业达不到连续盈利等要求是不能上市及配股增发的,因此企业为实现上市及配股增发的目的,便产生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另由于此阶段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企业就有了在利润较高年份储备利润,即所谓的“甜饼盒储备”,而在利润较低年份将储备的利润释放,以平滑利润。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通过关联交易、提前或延后确认费用、以前年度的损益调整等进行盈余管理。

(三)成熟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对内投资已基本完成,并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效应,企业竞争地位进一步强化,经营活动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也维持在较高的正值。由于此阶段企业能更充分的利用上下游厂商的无成本的资金,导致此阶段企业经营资产的规模进一步缩小,经营负债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加之长期资产等非经营性项目摊销的影响,导致在此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在规模上超过企业的利润,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均处于最佳状态。企业长期资产的规模相对稳定,对内投资逐渐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开始超过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企业开始更多的寻求对外投资的机会。此阶段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考虑是尽可能调低当期利润,以减轻税负压力,逃避政府监管。另企业往往在此阶段把当期部分超高利润隐藏起来,待利润降低时将隐藏的甜饼盒储备释放出来,以实现平滑利润的目的,坚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此阶段盈余管理在方式选择上更多的采用提前确认费用、通过关联交易、改变折旧摊销政策等对利润进行调解。(四)衰退期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选择衰退期企业的市场迅速缩小,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发生改变,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好的产品来迎合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企业的利润开始下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掉头下行。一些企业开始转让、变卖厂房设备或转变发展战略,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多元化经营。此阶段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面临退市的威胁。此阶段企业为走出困境,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更加明显。企业为避免退市的威胁,往往采取措施调高利润。此时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选择一般有两个方向:调增盈余与调减盈余。调减盈余即是企业通过提前计提各项费用,进行费用的“大洗澡”,为未来扭亏为盈奠定基础。同时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处理,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结论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研究内容

[分类号]G201

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时期。信息作为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同样具有有机生命体的典型特征,其生命周期过程经历生产、、加工、利用和处置等不同管理阶段。因此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Horton等提出,信息是有生命的,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此后,许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或理论;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与数字资源快速增长,海量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矛盾日益突出,从而促使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相关文献日益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却始终难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基础性理论问题始终未得到真正解决,例如:何谓信息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有何异同,信息生命周期阶段如何划分,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怎样测度等。因此,要真正实现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必须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与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1 信息生命周期概念辨析

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自产生到消亡整个过程中运动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因此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信息也必然持续运动并表现出周期性与阶段性特征。基于此,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必须首先透彻把握其概念内涵,从而为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由于以往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往往只是基于信息管理活动进行简单的流程描述或阶段划分,并未深入反映与揭示信息自身的内在运动与变化规律,因此还必须明确区别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信息自身运动变化与管理活动变化两个概念。

1.1 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Levitan在1981年指出,信息或信息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具体包括信息的生产、组织、维护、增长和分配。――的“特殊商品”。Taylor在1982年提出了包含数据、信息、告知的知识、生产性知识和实际行动5个阶段的信息生命周期过程。1985年Ho~on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逻辑上相关联的阶段或步骤组成,体现了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并据此定义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信息生命周期:一是基于信息利用和管理需求的信息生命周期,由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利用7个阶段组成;二是基于信息载体与信息交流的信息生命周期,包括创造、交流、利用、维护、恢复、再利用、再包装、再交流、降低使用等级、处置10个阶段。然而,信息生命周期真正进入主流视野还是源于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于2000年10月召开的伦敦年会,会议通过的405号决议建议将ISO/TC46“信息与文献技术委员会”的一个分委员会改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该决议称“信息无论是以物理形式还是数字形式管理,其信息生命周期均包括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此后,EMC、Legato、StorageTek、IDC等存储服务商也纷纷基于组织管理需求与数据服务层级变化,提出面向企业级数据/信息存储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并推出了基于该理念的数据存储与管理解决力案。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者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认识可分为三类:①基于信息运动的信息生命周期,从信息运动角度出发,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信息自身内在运动的一种循环往复过程与规律性特征;②基于信息管理的信息生命周期,从管理的视角,将信息生命周期视为一种管理过程或一系列信息处理程序的组合;③信息存储服务商提出的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从组织成本收益的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实现组织数据/信息存储管理优化与价值最大化的工具。鉴于第三种概念主要作为信息存储产品存在于各种商业报道宣传中,并未进入主流学术视野,因此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前两种理解,即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生命周期两类认识。

1.2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Taylor和Ho~on等学者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概念以来,围绕着信息生命周期学界纷纷开展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概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管理周期、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等。然而通过文献调查可以发现,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实际并未得到深入研究。

以信息生命周期和infoiTnation lifecycle为关键词,利用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EBSCO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和Spring Link电子伞文期刊检索系统等数据库,共检索出外文文献200多篇,中文文献160多篇,其发表时间集中在2003年以后,可见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文献往往绕过信息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这一理论内核,直接将信息生命周期作为理论前提应用于分阶段或分层次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研究之巾,而专门针对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却少之又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大量文献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等同使用甚至混为一谈,而没有认识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信息运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抽象运动而非物理运动,同时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使得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运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正是缘于此,研究者往往将信息管理作为切入点,从管理角度考察信息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操作与措施,并借助信息在生命周期中实施的管理流程来间接反映其生命周期运动阶段与规律特征。诚然,将具体的信息管理过程作为研究抽象的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角度和策略未尝不可,然而久而久之却造成了当前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两者的混淆,进而导致信息生命周期研究中重视应用性管理研究、忽视基础性理论研究的误区。

实际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着根本差异:①研究目的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关注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运动状态、阶段与特征,其研究目的是要对信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信息生

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帮助组织以最小的整体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②研究性质不同。顾名思义,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内容是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的特征与规律,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型,是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阶段性管理措施,以保证信息在完整生命周期中管理绩效的最大化,属于应用研究范畴。③研究角度与对象不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从信息运动的视角,考察这一客观运动的自身规律,具体研究对象是信息本身,通过对信息客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描述与测度来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视角,研究如何在信息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适当的操作与策略对其进行主动管理,具体研究对象既包括信息自身,也包括信息机构、信息用户、信息环境等信息主体与环境。

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之间不仅存在区别,而且也有着密切联系。从理论角度讲,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则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实施的一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贯穿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主动管理过程和策略。从实践角度讲,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归根结底是为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以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反之,通过针对信息生命周期中各管理阶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信息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规律,从而丰富完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认识

信息是物质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关于信息运动,许多学者已从不同方面开展研究,如Coren将信息作为运动主体,考察了信息的自组织运动。McLuhan将信息视为知识客体,考察信息载体的时空运动。皮亚杰将信息作为主客关系,在人类个体或群体认知过程中考察信息运动。Boisot等将信息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与组织架构中考察信息运动。实际上,信息运动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极其复杂的,它由信息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决定,并具有抽象性、多样性、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2.1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

信息运动的抽象性是指信息运动更多地是一种抽象运动而非具体的载体形式变化或物理空间改变,因此无法通过观察直观地看到信息运动,而只能通过信息运动过程中一些外部特征的变化间接对其进行研究。例如,承载信息的图书、期刊从甲地被移动到乙地,此时信息只是随载体介质发生了物理位移,其内容及所包含的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并未发生运动;而如果图书、期刊所包含的内容被阅读、参考与引用,则认为信息发生了运动。

2.2 信息运动的多样性

虽然目前还无法完整地解释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运动轨迹,但从本质上讲,信息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运动是一种客观状态。在实际信息活动中,这一抽象运动过程又表现为载体变化、空间移动、价值衰减等多种具体形式。因此,通过考察信息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多样化运动方式,可以分析出信息生命周期运动的阶段性特征与内在运动规律。

2.3 信息运动的周期性

信息生命周期之所以被称为“周期”,在于它并非单向单次运动,而是一个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信息自创建到传播再到利用直至处置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其价值始终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该趋势应当是一个价值逐渐衰减的过程,但此种规律性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处于生命周期晚期价值已严重衰减的信息随时有可能随着某一学科领域甚至某一知识点的突破创新而在极短时间内重新跃迁至活跃期,从而开始一轮新的生命周期循环。随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与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深入,这一现象在数字资源中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信息生命周期,就必须动态地看待信息运动,将其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周期性循环过程。

2.4 信息运动的阶段性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以往研究者大多是将信息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并从管理角度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相互关联的阶段。如“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委员会将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信息的生成、获取、标引、存储、检索、分发、呈现、迁移、交换、保护与最后处置或废弃;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则将数字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划分为创建、采集、编目/鉴别、存储、长期保存、访问6个阶段;此外,EMC等数据存储服务商也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将信息管理过程分为搜集、组织、保护/恢复、复制/监控、访问/共享、迁移/归档、删除/销毁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事实上,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就内部阶段组成而言,显然是有差异的;但就其周期的时间跨度来说,通常却是一致的。因此,许多人往往将信息管理阶段混同为信息运动阶段。从本质上讲,两者既存在显著差异,又有着一定关联。一方面,信息管理活动的阶段性是由信息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信息的阶段性管理必须依据信息运动的阶段性规律来进行;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运动是客观的,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对信息实施不同管理方式与手段却可以影响信息的运动过程。例如印刷型文献经过数字化加工并通过互联网后,其传播方式、范围、速度均会有所改变。总而言之,信息生命周期考察的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不同运动阶段的内在规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探究的则是信息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管理方法与策略。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以及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均存在着相互关联,因此信息运动阶段与信息管理阶段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目前信息生命周期概念已被广为接受,许多专家学者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开展了大量管理应用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体系,使得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管理应用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理应成为目前该领域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3.1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其核心是对信息从产生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万里鹏《信息生命周期研究范式及理论缺失》一文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运动。然而信息运动作为信息存在的表现形式,即信息如何随时间、空间而运动变化,其主体归根结底仍然是信息,因此信息生命周期本质上观察的也仍然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信息运动,也不是信息管理,而就是信息本身。

3.2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内容

目前来看,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问题主要包括:①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有何异同;②信息生命周期存在哪些阶段;③信息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递进

与跃迁机理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而是仅仅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具体来讲,信息生命周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

3.2.1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规律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揭示信息运动的内在规律,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自产生到消亡生命周期中的内在运动规律、运动轨迹及描述方式等。

3.2.2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阶段性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论研究始终是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热点问题,Taylor、Horton等相关学者以及国际科技信息委员会、ISO/TCl71文件成像应用技术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乃至EMC等信息存储服务商均对此有过论述。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信息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依据、阶段之间的内部关联、阶段递进与跃迁的机理、信息生命周期与信息管理周期各阶段的异同等。

3.2.3 信息生命周期运动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信息运动的抽象性、多样性特征,目前还无法直接地改变信息的运动轨迹,但却能够利用信息运动的影Ⅱ向因素分析,结合信息利用结果以及信息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联等,分析信息的生命周期运动并通过改变其影响因素间接对其施加积极影响,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3.2.4 信息生命周期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然而该领域既是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的关键性难点。如果不能在信息生命周期测度领域有所突破,那么相关研究就难以深入开展。既然信息从最初产生到最终消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期,那么该生命期的长度应该是多少,如何对其进行测度,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3.2.5 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差异性研究信息依-据其内容、载体形式、传播渠道等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不同载体类型信息的运动轨迹有何异同,不同学科领域信息的生命周期存在何种差异,不同类型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区别,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3.2.6 信息生命周期应用领域研究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信息的内在运动规律,为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例如,基于信息生命周期内的运动规律对信息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可以改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状况,从而促进信息的价值实现,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3.3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

信息生命周期的研究对象涵盖多种印刷型与数字资源类型,同时研究内容涉及信息老化测度、影响因素分析、信息内在关联的揭示描述等多个领域,因此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研究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推进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具体方法包括:

3.3.1 因素分析法

信息运动及其生命周期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领域范围与发展状况、信息增长与老化规律、信息介质类型、信息管理方式方法、用户利用习惯等。因此,必须借助因素分析方法针对各种纷繁芜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与影响效果展开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信息运动与生命周期的内在机理,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度关联分析法等。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现金股利;股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5―0067―07

一、引言

上市公司为什么支付股利?传统的税收理论、信号模型、假说以及近年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等股利理论,实际上都没能完全解释清楚著名的“股利之谜”。2006年,DeAngelo,DeAngelo和Stulz提出了股利生命周期理论,试图全面解释公司是否支付股利及支付多少的问题,实证检验后认为,成熟的、盈利能力好的公司倾向于支付股利。该理论将企业本身特性、外部经营环境及股东的预期相结合研究公司的股利支付行为,更为合理地解释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我国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较特殊,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似乎更难解释。目前国内有关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外解释股利政策的主流理论一股利信号传递模型和成本理论都无法很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针对现有主流理论存在的缺陷,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研究公司在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中股利政策的差别,不仅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和监管层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公司的股利政策,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引导上市公司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合理制定股利政策。因此,本文以2000-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公司的股利政策,来检验公司的股利政策与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验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是否真的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

二、文献回顾

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直是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已有20多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早期的研究重点放在对企业生命周期进程的划分和不同生命周期的公司特征描述上,如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组织结构特征、领导者风格、企业经营策略与经营绩效之关联性等。

随着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财务领域的实证研究中。目前,生命周期理论较多地运用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信息含量、公司的筹资偏好等方面。由于生命周期影响因素较多,较难合理地划分各个阶段,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股利政策研究上,国内外的文献较少,目前还没有模型将生命周期和股利政策的变化联系起来。但学者们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了研究:

首先,是在传统主流理论无法解释“股利之谜”和“不断消失的股利”现象时,通过研究有支付意向公司的特征,间接证明了企业生命周期与股利政策的关系。如Fama和French(2001)研究发现,高盈利能力、低成长率的公司更倾向于支付股利,而低盈利能力、高成长性的公司倾向于留存利润。尽管他们没有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公司的股利政策,但支付股利公司的特征与成熟阶段的公司类似,而不支付股利公司的特征也与处于发展阶段的公司相符。Grullon等(2002)研究股利变动的信息内涵发现,股利变动并不能用传统的信号模型和理论来解释,股利增加和其它现金支付体现了公司从成长阶段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

其次,是明确提出股利生命周期理论并进行直接检验。如DeAngelo等(2006)首次提出股利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成立不久的公司有大量的投资机会而自身资源较少,一般倾向于将收益留存用于投资。而成熟的公司由于盈利能力更高、投资机会更少,一般都倾向于支付股利。他们用保留盈余占投入资本的比率(RE/TE或RE/TA)作为衡量公司所处生命周期的变量,实证结果证实低RE/TE(或RE/TA)的公司处在资本输入阶段,而高RE/TE(或RE/TA)的公司由于有较多的累积利润而能通过自我内部融资,因此,更倾向于支付股利。Dens和Osobov(2007)进一步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六国上市公司1994―2002年的股利政策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留存收益占权益的比重越高的公司,越可能支付股利。对于Fama和French(2001)提出的“消失的现金股利之谜”,他们分析认为,股利支付的减少可能是由于新上市公司支付股利的减少,但总的股利支付并没有减少,而是集中在那些规模更大,盈利更强的公司中。此外,除美国外,并没有发现其他国家支付股利和不支付股利公司之间相对价格与股利支付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没有找到支持股利迎合论的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信号模型、追随者效应和股利迎合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国家的股利政策,而以成本为基础的生命周期理论则能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综上所述,生命周期理论是从企业的整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公司的股利政策,将投资政策和股利政策相结合,与传统的股利无关论、信号模型和理论都不相同,既考虑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前期融资成本的减少,又考虑了成熟期成本的降低,支持动态的股利政策。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我国学者对现金股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利的市场反应和影响因素上,还没有学者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政策的原因和结果。本文依据Black(1998)的方法,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三大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现金股利支付政策的差异,特提出以下假设。

1、股利发放意向检验。当企业处于成长、成熟、衰退的不同阶段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财务状况都不同,因此,企业应该考虑不同阶段的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经营及财务政策。如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销售增长迅速,为了抢占市场,企业的策略重点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等。尽管高的销售增长率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但该阶段高额的资本支出和营销费用使得企业的现金余额并不一定多,另外,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从外部较难筹集到资金。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未来的发展,倾向于不支付现金股利,而将节约下来的现金用来满足投资和经营支出需要。而处于成熟阶段时,企业生产经营较为稳定,销售增长减缓,投资支出减少,获利能力很强且保持稳定,会有较为宽裕的营运资金,在缺少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通过支付现金股利来减少成本和回报投资者。

当企业进入衰退期时,随着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萎缩,收入和利润急剧下降,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尽管按照理性的做法,在企业成长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向投资者返还资金,支付现金股利。但管理者为了维持控制权带来的相关利益,更可能会采取多元化经营或调整现有业务来实现蜕变,使企业重新走上成长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小股东的权益缺乏有效保护的情况下,管理者或大股东更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在内部财务状况恶化、资金短缺、外部筹资困难的衰退期,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不支付现金股利。

从以上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财务状况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各阶段的支付意向是不同的,在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演变过程中呈现倒U型的特点,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处于成长期时不偏好发放现金股利,当企业逐渐进入成熟期时,其现金股利发放意向会逐步提高。从成长到成熟阶段,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生命周期正相关。

假设2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不偏好发放现金股利,从成熟到衰退阶段,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生命周期负相关。

2、股利支付率检验。Lintner(1956)认为,公司的盈余会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也指出获利能力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素,获利良好的公司,可以发放更多的股利给股东,即获利能力与股利正相关。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处在成熟期阶段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较强,而且盈余一般也是最多的。由于此阶段公司的投资机会较少,理性上应该通过支付股利回报投资者。因此,成熟期的股利支付率和股利支付水平都应该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

此外,Fama和French(2001)及DeAngelo等(2006)的研究发现,由于成长期有较多的投资机会,资本支出较高,公司倾向于不支付股利,将资金留存来满足投资支出。而当公司过渡到成熟期,投资机会少,资本支出低,公司有较多的盈余,更倾向于支付股利,即股利主要由处在成熟期阶段的公司支付。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成熟期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率大于成长期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率。

假设4成熟期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率大于衰退期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率。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数据选择

选取2000~2006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中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ST和PT公司、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亏损当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同时,为了避免不同股利支付形式之间的干扰,本文剔除了其它股利支付形式的样本,仅将纯派现和什么都不支付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最终获得885个样本。有关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以及CCER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

(二)生命周期变量的构建

本文结合Anthony和Ramesh(1992),Dickinson(2007)的方法,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率及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三个指标,来决定样本公司所归属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生命周期判断因子在各阶段应有的特征如表1所示。

首先,在每一研究年度,依次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支出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总资产三个判断指标从大到小对样本进行排序,并依据表1将当年的所有公司划分为三组,分别为单变量下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公司样本组。本文分年运用此程序,并允许样本公司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有暂时性的变动。

其次,依据各公司年被分配所属组别赋值,成长期赋值0,成熟期赋值1,衰退期赋值2。在赋值后,将上述三个变量的分值分别为0、0、0的样本归类为成长期,将分值分别为1、1、1的样本归类为成熟期,将分值为2、2、2的样本归类为衰退期。生命周期变量的值为三个变量分值之和,因此,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阶段中,生命周期变量的值分别为0、3和6。

最后,将处在成长期阶段的各年数据汇总,作为成长期的总样本。同样,将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各年数据汇总,得到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总样本。

(三)研究变量的设定

1、因变量。因变量分别取现金股利支付意向(Pit)和现金股利支付率(PR)。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为被解释二元离散变量,1表示i公司在t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0则表示没有发放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支付率其值为每股现金股利与每股收益的比率。

2、解释变量。企业生命周期变量(Life):其值为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即三个生命周期判断因子的值之和。当公司处在成长期时取值为0,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为3和6。

3、控制变量。(1)资产规模(A),即公司的资产总额。当公司规模越大时,越有可能支付股利。为了控制资产绝对值波动的影响,以下对其取对数。(2)总资产报酬率(ROA)。当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大时,越有可能支付股利,股利支付率和每股现金股利也越高。(3)资产负债率(Debt)。公司负债比率越大,越不可能支付股利,股利支付率和每股现金股利也越低。(4)市值面值比(M/B)。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分红与企业成长性关联较大。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为了满足投资对资金的需求,通常更希望将利润留存,因而较少实施现金分红。从成本而言,若当前投资机会不足,发放现金股利还有利于限制管理层挪用闲置的资金。本文参考Fama和French(2001)的方法,采用M/B作为成长性控制变量。(5)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N01)。针对我国股市特殊的制度背景,学者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是出于“利益输送”,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派现。本文采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控制变量。

(四)模型构造

为了检验假设1和假设2,构建如下Logit模型:

Ln(P/(1-P))=β0+β1Life+β2Ln(A)+β3ROA+β4M/B+β5Np1+ε (1)

为了检验假设3和假设4,构建如下模型:

PR=β0+β1Life+β2Ln(A)+β3ROA+β4Debt+β5M/B+β6No1+ε (2)

其中:解释变量为生命周期(Life),控制变量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盈利能力(ROA)、资产负债率(Debt)、成长机会(M/B)、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No1)。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1、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变量描述性统计。为了解本文的生命周期划分方法是否合理地划分了企业所处的各个阶段,及企业在各个阶段中生命周期划分变量的差别,本文对生命周期划分变量进行了描述

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看出,在成长期到衰退期的整个过程中,划分生命周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平均值逐渐减少,同时资本支出率的平均值也是逐渐减少的,且成长期和成熟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支出率都大大高于衰退期的增长率,衰退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总资产这两个指标均出现负值。而对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来说,成熟期的平均值最大,成长期次之,衰退期的最小。说明这三个变量能较好地划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2、各阶段股利支付率和股利支付水平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表明,成长期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的平均值分别是30.62%和0.07,成熟期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的平均值分别是40.08%和0.11,衰退期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的平均值分别是10.53%和0.01。由此可见,不管是股利支付率还是每股现金股利,成熟期的平均值都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即处在成熟期阶段的公司倾向于支付股利。

(二)单变量分析――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1、生命周期划分变量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无母数方法来检验各阶段的样本的生命周期划分变量,检验结果见表3。

从生命周期划分变量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可以看出,处在三个生命周期阶段的样本,其生命周期划分变量的大小与表1的结论一致,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资本支出与主营增长率均为成长期显著大于成熟期,成熟期显著大于衰退期;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为成熟期显著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成长期显著大于衰退期。因此,进一步表明这三个变量较好地划分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2、股利支付率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tin-Whitney U无母数方法来检验股利支付率假说,检验结果见表4。

从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可以看出,成熟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显著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假设3和假设4得到了验证。

(三)多元回归结果和分析

由于证监会在2001年起将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作为考察其是否具有再融资资格的条件之一,且2005年我国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为了减少这些噪音,本文分别对2000―2006年和2001―2004年区间的样本,从股利支付意向、股利支付率两方面进行了检验。

1、现金股利支付意向回归结果和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意向是否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而调整。

首先,2000―2006年的样本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两阶段来说,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生命周期变量之间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假设1没有被支持。而对于成熟期和衰退期两阶段来说,不管是否加入控制变量,现金股利支付意向都与生命周期变量显著负相关。因此,假设2获得支持,成熟期的股利支付意向大于衰退期。

对于成长期到成熟期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生命周期变量之间正相关关系没有得到支持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是我国监管政策所致。我国上市公司不分红现象十分突出,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证监会从2001年起将上市公司的分红状况作为考察其是否具有再融资资格的条件之一,迫使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再融资资格,实现后续融资而普遍采取了针对该政策的策略性分配行为,导致了股利发放公司的数目和比重两个指标大幅度上升。本文认为,由于证监会的这一政策,可能导致了生命周期变量与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之间非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支出率都很高,虽然该阶段高的主营业务增长率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入,但同时需要企业大量的投资支出作为支撑,大量的资本支出可能使得公司收入并不能弥补支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希望能通过发放股票股利或配股来获得所需的投资支出资金。而在现有政策下,就必须保持现金股利支付以获得后续再融资的资格,从而导致了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现金股利支付意向与生命周期变量之间非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次,2001~2004年的样本回归实证结果同样表明,在现金股利支付意向方面,成熟期和成长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成熟期的股利支付意向显著大于衰退期。

2、现金股利支付率多元回归结果和分析

首先,从2000―2006年的样本回归结果可看出,在成长期到成熟期,当未加入控制变量时,生命周期变量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成熟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大于成长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公司会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调整公司的股利政策。但加入控制变量后,生命周期变量变得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上述监管政策所致。假设3部分获得支持。而在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回归中,不管是否加入控制变量,生命周期变量都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显著负相关,说明成熟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大于衰退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假设4获得支持。

其次,从2001~2004年的样本回归结果可看出,成熟期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显著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由于加入控制变量后生命周期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政策会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

3、稳健性检验。用每股现金股利衡量股利支付率,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倾向于由成熟的、盈利能力好的公司支付,成熟期的每股现金股利显著大于成长期和衰退期。因篇幅所限,具体数据不予报告。

六、结论

本文首次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着重从股利支付意向、股利支付率两方面实证检验了生命周期理论和现金股利的关系,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派发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和解释。研究结果发现:

1、我国上市公司在考虑是否支付股利时,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作为考虑因素之一。成熟期的股利支付意向显著大于衰退期,但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股利支付意向并没有显著增加。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监管政策所致,为了获得配股和增发的资格,使得上市公司在成长期派发现金股利,导致了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股利支付意向的增加并不显著。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资金链优化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500强集中的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市场经济中活跃的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融资不畅、资金支持不足一直是阻碍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1]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劣,据工业部信息化部长李毅中透露,至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破产者占总数的7.5%,预估破产企业近50万家。这些倒闭与濒临破产的企业中有许多是成长性很好的企业,甚至有些是高成长期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是它们的致命伤。可见,良好的资金链对中小企抵御倒闭风险,进一步壮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金链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所谓资金链其实就是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消耗―资金控制―资金回收―资金分配的循环增值过程,它是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2]是企业现金流量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反映,可分为资金投入链、资金运营链和资金回笼链三部分。[3]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资金链就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4]资金断流常被企业当作“血癌”,一旦其“魔咒”遭到激活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昔日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的企业瞬间就会接连倒闭、沉沦。[5]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使得全球企业遭遇严冬,一场企业倒闭潮席卷了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珠三角和长三角,紧缩货币政策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资金链断裂使得不少企业纷纷陷入“欠债门”而难以自拔。

可见,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否则就会引发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中小企业对于保证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倡资金链优化观念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演进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掌握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预测和防范生命周期不同阶段[5]存在的不确定性,才能保持企业良性的发展态势,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目标。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始点是经济学对企业“黑匣子”生命现象的探索,认为企业同有生命机体一样,存在着从出生到生长发育,最后到衰亡的生命过程。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直至死亡的过程就叫企业生命周期。[6]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发展演进的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论断成为企业生命周期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支持。[7] 1972年,葛瑞纳(Larry E. Greiner)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1989年,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Lachak Adizes)博士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经历的不同阶段,标志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诞生。随后数年,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Danny Miller 和 Peter H. Friesen(1984)以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复兴期和衰退期五阶段模型对企业的环境、组织、战略和决策制定进行了实证研究。[8]我国学者陈佳贵(1995)突破生命周期理论中封闭的局限,提出企业蜕变的三种形式,认为蜕变使企业获得新的成长曲线,延长了企业生命周期。[9]综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观点,企业生命周期可以简单地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果没有外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战争与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与内在的特殊因素(重大决策失误、创新蜕变等),企业将遵循自己的生命周期,从孕育到创业到成长、成熟直至破产倒闭或蜕变。[10]

(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综述

最早开始系统分析和研究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是劳伦斯・斯坦梅茨(Lawrence L. Steinmetz)教授,他指出典型的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体现为一种S形状的曲线,可划分为直接控制阶段、指挥管理阶段、间接控制阶段和部门组织阶段。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Lchak Adizes)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分析企业成长与老化的本质及特征,关注企业的成长、成熟与衰退的周期更迭就可以判断企业所处的地位。刘勇(2001)将中小企业成长周期以时间划分为创办阶段、投入阶段、增长发展阶段、开始成熟阶段和退出阶段等五个阶段。[11]许晓明(2002)认为随着时间的延伸,中小企业发展曲线将出现不同的拐点,它可以帮助识别中小企业阶段的变更。[12]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和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相关文献,简单而不失一般性,本文将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阶段。随着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在财务领域进行实证研究。

三、生命周期理论在财务领域应用现状

国外学者Black(1998)研究发现,公司财务指标随着公司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13]Stickney 和 Brown(1999)发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具有系统的变化规律。[14]W okukwu (2000)以计算机及外设产业为例,指出最优ROI值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不同。[15]Victoria Dickinson(2007)以美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现金流特征组合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进行实证分析。[16]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企业生命成长阶段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17]吴琛越(2008)以深市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数据分析对伊查克・爱迪斯的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验证。[18]

上述研究侧重分析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变化及特征,然而对于在残酷的竞争中维持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资金有效率的配置和利用,完善资金链优化则更具现实意义。

四、中小企业分阶段资金链状况分析

资金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随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把握企业不同阶段资金流的特征,是实现资金链优化的前提。

(一)初创阶段

这个阶段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财务监管缺失,信息较为封闭,融资需求以内源资金为主。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是否成功处于未知状态,经营风险最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金消耗远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成长阶段

企业从初创发展到成长阶段,业务记录逐步规范,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使得融资渠道扩宽。销售开始高速增长,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资金的需要量。存货周转和信用销售延迟付款等原因使得营运资金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若缺乏增量资金的补充投入,就会出现资金链危机。

(三)成熟期

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备,信用增强使得股权融资比重上升。企业市场份额相对稳定,产品销售带给公司较好的净现金流入。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但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局面。

(四)衰退期

进入衰退期,企业除了尽量延展生产经营持续期间外,还要担负偿还到期负债的财务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采取保守经营,结束对企业发展不利的、没落的业务项目来减少现金流出。通过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来增加现金流入,节约成本支出,积极寻求新的生存发展机会。

五、优化资金链的措施[19-21]

根据上述分析,优化资金链就是有效调节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状况,解决存在的资金危机,化“危”为“机”,摆脱资金链的劣势困扰。

(一)资金筹集

一定的融资能力是保证资金链优化的首要条件,除了拓宽筹资渠道和扩大筹资额度,中小企业可以尝试引入应收账款融资。我国中小企业中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很大的比例,通过应收账款的转让,既融通了资金,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又无须增加企业负债。应收账款融资使得银行信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企业信用,使个别企业的拖欠不会影响资金链的运转。

(二)资金消耗

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运用供应链思想梳理企业的各个环节,将有限资金用在企业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销售来减小存货周转期,预测好存货的占用资金,尽量使之最小化;保证企业信誉不恶化的前提下,设计实施对企业最为有利的应付账款展延方案;加速货币资金的周转,降低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

(三)资金控制

构建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生产、销售和库存的变化信息,保证各环节的畅通,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供应链协作可以控制成本、节约流动资金,是优化资金链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资金链的高速运转注入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应编制存货计划,完善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来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四)资金回收

每个循环后要有增值才能实现企业盈利,资金链的畅通是企业资金回笼的关键。通过控制现金持有规模、预算现金流量、不过量购置不动产等措施来确保资金回笼,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加快现金周转速度,注重应收账款管理,定期核对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应收账款账龄,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对死账、呆账进行完善的会计处理。

(五)资金分配

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保证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相匹配,协调资本负债的比例,实施有利于企业积累的利润分配政策,采取多留少分,将更多的税后利润积累下来,充实资本。当然,在企业赢利能力强、业务稳定并且信用管理能力强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适度举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使企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资金链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资金链管理,建立起与本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金链管理模式,实现资金持续的良性循环和周转,才能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自己的领地,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宗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8):112-116.

[2] 李常青,彭锋.现金股利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5):68-73.

[3] 李平霞.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链问题研究[J].科学之友,2009,8(23):151-152.

[4] 朱祥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5] ,2007-09-16.

[17] 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0(1):1-6.

[18] 吴琛越. 成长阶段企业的定量分析――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J].华东经济管理,2008(6):63-67.

[19] ,2009-5-12.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理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结合运用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建设期、使用期和翻新与拆除期等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方法。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它既可以呗看做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或一种用来选择决策备选方案的数学方法,也被作为计算工程项目整个寿命期的所以成本确定设计方案的一种技术方法。

全生命周期造价理论的相关特点及优越性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最早来源于建筑工程。研究的时域是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而不只是建筑物的建设阶段。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总造价的最小化,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造价以及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包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两个内容。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用来计算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在计算时常常采用折现技术,即把未来的成本折和成现在的费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主要用在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在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加以控制,确保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目标的实现。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是可以被确定和控制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不仅是一种可审计跟踪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且还是可主动控制的工程成本管理系统。而全生命周期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要求人们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去考虑造价和成本问题,它覆盖了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考虑的时间范围更长,也更合理。

2、从投资决策科学性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指导人们自觉地、全面地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建造成本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多个可行性方案中,按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3、从设计方案合理性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指导设计者自觉地、全面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建设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设计和更加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目标。

4、从工程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评价、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和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比我国目前流行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蕴涵的逻辑空间和工程造价涵盖内容更宽阔,理论和观点更优越。

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结合

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事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电力工程特别是大型火力发电站,大型变电站及高电压等级、长距离输送的送电线路工程等项目,其建设具有周期长、程序多、资源消耗量大、影响因素多、计价复杂等特点,反应在工程造价管理上则表现为电力工程的多自主性、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因此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从造价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投资分析决策,优化电力工程设计,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思想,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分为5个管理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针对5个不同管理阶段,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电力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以期合理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 要对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控制, 又不影响到建设项目的实施效率, 因此实施电力工程造价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一些特定的土壤。笔者对当前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 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需要成熟的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理论有大量研究成果, 条件日趋成熟。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模式的实施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对项目全过程的各个细节有清晰的认识。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断提高, 这个条件会逐步具备。全生命周期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实行需要详细的历史数据支持。历史数据的存储和统计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实际情况,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等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但许多单位还缺乏对相关运行维护数据的详细记录, 一套对工程全过程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处理的信息系统软件是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条件。

2、电力系统中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工程单位各个主体的共同推动。不同于建筑工程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护, 电力工程的运行维护单位往往是项目建设法人自身。电力工程全部生命周期涉及到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几个主体, 只有当这些主体互相合作, 共同推动, 才能够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当然, 其中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政策推动也必不可少。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9

关键词:生命周期 微博 舆论预警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29-02

微博是自媒体时代最受欢迎的新型网络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微博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已经达到了3.09亿[1]。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化沟通和交流平台,自“郭美美事件”等产生自微博舆论事件爆发后,微博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舆论场,逐渐成为互联网的舆论中心。

生命周期就是指事物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生命周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大体上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在每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生命周期理论被较多的运用在了产品、企业、客户、行业等经济管理学科以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中。学者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2]。舆论的持续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具备生命周期的特性。

1 微博传播环境下的舆论预警

舆论预警“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社会运行中出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灾害等危机和风险的萌芽,在没有爆发之前所实施的一系列舆论调控[3]”。舆论预警是控制舆论事件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舆论的走向、发展进行判断,将舆论预警的主要对象――不良和负面舆论(违反道德良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等)处置在萌芽阶段。从这个定义理解舆论预警对于及时对舆论进行干预、引导和调控,抑制其不良和负面影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让舆论的监管者处于主动地位。

传统概念下的舆论预警关键在于预测,包括舆论规模的预测和舆论走向的预测两个方面,只有在做出准确的预测之后才能进行对于舆论的预防、引导和调控。而微博因其媒介自身的特性为舆论提供了快速生成和扩散的环境,相较于传统的舆情预警,微博传播环境下的舆论预警很难做到将不良舆论处置在萌芽阶段。

作为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媒介平台,微博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一些重大的网络舆论事件都是首先在微博媒介产生然后进行广泛的传播,引起较大的关注和影响,例如2011年导致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郭美美事件”,事件起因于新浪微博上一位名叫“郭美美”的用户将其个人描述改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并在微博上炫富,因其所谓的“红十字会”背景引来了大量的关注,该事件导致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的运作监管产生了广泛的质疑,进而引发了慈善信任危机,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果在此事件中能够对舆论进行有效的预警进而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舆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得多。因此,微博传播环境下的舆论预警需要引起重视。

微博舆论预警不能仅理解为“防患于未然”,由于微博媒介中信息传播迅速,一条微博发出后能在短时间内能引起巨大的转发评论,进行核裂变扩散式的传播,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舆论都能有效且及时的进行“萌芽状态”下的预警和引导调控,就好比一场突发的地震,在不能做到预测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后续的预警和防控来减轻其带来的危害。因此,笔者认为微博舆论预警应该是预警和引导调控相结合的一个系统,微博媒介传播环境下的舆论预警是应该存在于舆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

2 舆论生命周期对微博舆论预警的启示

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对于舆论的生命周期进行了一些研究,韩立新、霍江河[4]基于“蝴蝶效应”将网络舆论划分为显现期、成长期、演变期、爆发期、降温期和长尾期。刘鹏飞[5]将网络舆情分为引发期、酝酿期、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处理期、平息期和反馈期等不同的阶段。两者虽然都对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但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谢科范[6]等认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将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萌动期、加速期、成熟期、衰退期,并对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但其进行的划分缺少对于舆论衰退后续阶段的关注。

根据生命周期的一般特征,借鉴文献[6]的研究成果可将微博中舆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萌芽期、快速发展期、稳定期、衰减期和平息期。例如在“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中,事件最初在公众之中只为少部分人所了解,舆论处于萌芽期。在复旦大学官方微博事件的消息后,以此为刺激点,通过微博的传播使事件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的大量关注和讨论,舆论处于快速发展期。此后,公众期待事件的处理结果,对于事件进行持续的关注,舆论处于稳定期。在上海警方通过微博通报逮捕嫌疑人后,事件得到初步的解决,事件关注度开始下降,舆论处于衰减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减后公众对事件的关注逐渐撤销,只有小部分公众持续关注舆论,舆论进入平息期。结合微博舆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对微博舆论预警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在舆论的萌芽期,舆论事件在公众之中只为少部分人所关注,在这一阶段应对于重点潜在问题的相关关键词进行监测。根据中国舆情网对于舆论事件的分类,目前我国主要的舆论事件共分为突发事件、执政形象、公共管理、民生问题、经济发展、法制等六类问题。重点监测这六个大类的舆论事件的相关关键词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舆论的潜在动向,并进行相应的调控。每一个舆论事件想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都必须存在一个刺激点,处在萌芽期的舆论只有在刺激点出现后才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对于刺激点的监测效果决定了舆论预警的初期效果。舆论的萌芽期是微博舆论预警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在舆论的快速发展期,由于事件刺激点的出现,事件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关注,舆论的预警重点应该在监测作为公众的参与程度以及事件在微博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在快速发展期开始初步的引导调控,进行意见领袖的介入。在微博的传播机制中意见领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用友大量的粉丝的每一条微博都能引发较多的转发与评论。他们介入到事件之中,能够更好的对公众进行引导。

在舆论的稳定期,舆论事件的关注量较为稳定,对于微博舆论来说,舆论处于稳定期的时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较短,在这一个阶段的舆论预警重点在于监测关注量的变化情况与舆论事件的进展情况,在引导与调控方面继续进行意见领袖的介入,加强把关人的作用,例如充分利用微博平台中与舆论事件相关的官方微博,通过官方的声音进行舆论疏导,这一阶段是微博舆论预警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在舆论的衰减期,关注量开始减少,在舆论预警上应持续监测关注量的变化情况、舆论事件的发展情况,在引导与调控上注重对于舆论事件的处理,促使其尽快解决,在这个阶段应加强正面引导,从而加速不良舆论的衰退。在这一阶段利用议程设置进行引导调控,为公众引入新的话题使受众分流,干扰并提前使得其生命周期进入平息期。

在舆论的平息期,稳固已经达到的成果,对于进入平息期的舆论应促使事件的问题尽快解决。此阶段的预警重点在于监测已经下降到接近稳定的舆论关注量的波动情况,判断舆论是否会反弹,同时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以尽量消除不良和负面舆论的不利影响,防止舆论事件再次出现刺激点而导致产生新的关注,例如在“复旦投毒事件”中由于事件结论未能及时公布,使得与之相似的发生在十几年前的“清华朱令中毒案”重新成为了舆论热点事件。这一阶段是微博舆论预警的第三个关键时期。

3 结语

本文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对舆论进行了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划分,分析并提出了微博舆论预警的这三个关键时期,这三个关键时期是舆论最容易出现变化和波动的时期,其预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微博舆论生命周期的舆论预警处置效果。

目前,对于微博不良舆论尤其是微博谣言的治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微博较强的开放性,使得用户在发表微博的时候没有受到过多的约束,把关人的缺失导致谣言容易扩散,各大微博平台也对谣言进行了集中的清理微博自身也在进行技术手段上的监管。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微博平台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实行微博实名制、颁布微博社区公约,以规范微博用户的行为,提升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此外新浪还成立了微博社区管理中心,通过管理中心能对微博中的不实信息进行举报,经查实后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这些措施在加强微博舆论治理净化微博环境上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35.

[2]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36.

[3] 陈彬,费从容.谣盐惑众后的思考――兼论新闻媒体的舆论预警责任[J].视听纵横,2011(3):35.

[4] 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08(6):65.

生命周期理论论文篇10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绿色建筑一方面具备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又有效兼顾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要提高设计质量,除了要注重具体的设计方法及程序外,还要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作为指导,全面评价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等环节对能源及环境施加的影响。

一、全寿命周期理论概述及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全寿命周期理论及绿色建筑的基本含义

全寿命周期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制作、使用、终止等各环节要素,是基于产品整个生命流程的一种理念。全寿命周期与绿色建筑加以结合,就是指绿色建筑在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建筑运行到后期拆除等一系列环节的时间周期。绿色建筑高于节能建筑这一概念范畴,是以建筑全局为主的,把握建筑能源消耗各个节点,以此为根据,采用各类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建造而成的新型建筑形式[1]。

(二)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方面:1.功能适用性。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功能适应性指的是建筑物在物理特性、结构构成、环境利用、视觉营造等方面都要具备相应的实用性及灵活性,使绿色建筑兼顾传统建筑形式的一般功能。2.技术性。全寿命周期涵盖了建筑物使用的各个环节,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在其每一阶段保障绿色建筑具备较高的技术性,以便使绿色建筑能够从整体上发挥其独特性能。3.协调性。全寿命周期下绿色建筑的协调性,主要侧重指建筑物要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建筑生态等各方面趋于协调,秉持能耗最少、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负荷及受损最小等理念,采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使用土地及水源,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从而使绿色建筑达到材料、技术与环境的协调,进而优化绿色建筑在各个寿命周期内耗费的成本费用。

二、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流程方法

在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流程方法主要包含了设计构思、方案制定、设计改进、方案确定等环节的内容,这些内容彼此存在着一定的交互性和制约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信息交换频繁的设计系统[2]。

(一)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

在全寿命周期理论范畴内开展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对设计目标加以明确,在众多设计目标中,生态性、环保性及可持续发展应作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绿色建筑的实际需求及具体类型,再添加其他的设计目标及设计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目标体现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总体方向,在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形成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期方案

在确定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标后,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应发挥其创新思维,采用功能分析等方法,形成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在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形成过程中,其构思结果既可以以思维架构的形式存在,也可以具化为设计概念图。在绿色建筑初期设计这一环节,在确保设计思维理念与设计草图满足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秉持多多益善的设计思路,罗列出多种设计方案,以便于后期遴选。

(三)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后备方案

在这一设计流程中,要在遵循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着力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及工具,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初期方案加以细致化具体化。例如,绿色建筑设计初期方案中涉及到的建筑材料使用、建筑结构确定、建筑构造方案、建筑施工流程步骤、建筑系统构成等各方面都要形成具体的方案及后备方案,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质量。

(四)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评价绿色建筑设计方案

在制定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及后备方案后,要对设计方案加以评价及优化。事实上,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与传统建筑设计方案一样,其设计流程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及后期阶段对其加以评估优化,以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效性[3]。

建筑设计中的全寿命周期理论涵盖了建筑设计的各个流程及环节,采用全寿命周期理论,可以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劣加以细致评价,其实施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各类信息加以汇总,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目标划分出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要素。在评价要素的确定上应涵盖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因素,如建筑能耗,环保性能等,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2.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数据加以提取,并进行量化分析。在这一环节,可以借助于统计及数学理论,通过建立数据矩阵及模型的方式实施。3.通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做出整体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以综合运用数据调查法、判断矩形法等方法对绿色建筑设计的众方案进行全寿命周期评价,得出最终评价结论。

(四)筛选得出绿色建筑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以上设计流程及方法,借助评价模型及全寿命周期理论,可以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及后备方案加以全面分析评价,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评价内容及侧重点主要围绕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态性、经济性等因素。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后,一方面可以根据得出的评价结果对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加以完善优化,另一方面可以参考评价模型给出的建议,选取最符合全寿命周期理论要求的设计方案,从而完成绿色建筑设计的总流程。

结语:

全寿命周期理论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一方面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分析及评价手段,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加以评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寿命周期理论要求的,兼具功能性、环保性、经济性的绿色建筑,保障绿色建筑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昌桥.从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应用于建筑设计理论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6):1009.

[2] 姜帆.全寿命周期成本视角下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经济,2014,(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