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3:4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艺术论文

校园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DV艺术、校园文化、校园电视台、发展。         

    1. DV艺术的概述及校园DV艺术

    何为艺术,所谓艺术无非就是独特,很多人一直以来就是怀着这种认识来理解艺术,甚至我也不列外。当然这样并没有错,艺术本来就很独特。但是艺术还是源于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再加工。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弄的疏远,如果你有让生活给别人带去另一种享受,那怕只是一种想法,那么你就有可能接近艺术。然而所谓DV艺术那就更离不开生活了,因为他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DV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我们所设计的主题,就需要对生活时间进行拉伸,重新安排节奏,再加上音效等各种我们所谓的剪辑。这就使生活更加艺术化,使作品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恰恰DV艺术就本身具有生命,所以我想说DV艺术是我们生命中的活体艺术。DV艺术解释了这么多,我想对与校园DV艺术就不会太难理解了吧。在DV艺术前面加了个限制词“校园”,无非就是进入校园的DV艺术。当然校园DV艺术还是与其他的DV艺术有区别的,我所说的区别并不是DV上的本质区别,而是一些表面形式上的区别。比如校园DV艺术他就会涉及到各种关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因数,我个人总结了几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一些基本的视野、学校的艺术文化宣传、还有就是学生的专业问题。尽管有那么一点区别,但是艺术的思想是没有界线的。

    2. DV艺术、校园DV艺术的现状

    就目前具体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DV的普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与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向往,当然还与时代的变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96年,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来拍摄家庭式的影像,也就是可能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随着DV本身性能的改进和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运用。直到我们现在DV机已经成为当前个人影像制作甚至专业媒体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选择DV进行自己的影像表达。DV承受生活之轻的同时,也承担起艺术的重。为什么这样说,虽然人人可以玩DV,人人都可以创作。但是我上面提到了“DV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前提是你的创作可以给别人带去美感,带去一种享受。因为影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必须有专业知识,必须有设备,还必须要有创作精神。说这么多,也并不是好像在要求什么,主要的还是创作与审美在生活中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可能就是校园DV艺术了,校园DV艺术与社会民间以及其他的DV艺术不同之处还是比较的多,上面也谈到了这一点,这跟DV所处的环境有关。2005年,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还有国家教育部对校园DV艺术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开展校园DV艺术节,还有全国性的艺术节。还有一些校内关于DV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建立,以及学生自我培养的本身爱好。加深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水平,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艺术的舞台。

    3. ................DV在校园中的影响及用............

    3.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DV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内发展还是外宣传都与DV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说学校里的晚会演出、各类比赛、等各种活动。但是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值得珍藏的东西,又不可能始终的停留在精彩活跃的那一刻。那么DV就可以帮我们把那一刻的所有记录下了,美好的回忆就再是梦想了。重要的并不只是在这里,因为校园DV艺术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DV艺术的发展下,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还有就是校园DV艺术文化可以传递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3.2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

    2004年4月,当校园DV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时,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本着“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原则,创办了首届大学生DV电影节,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DV的先河,其参赛作品以完美的镜头和精彩的剧情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有机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应该说与校园DV走的比较紧密的还是学生,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持有DV。这也就说明了校园DV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能力方面能起到明显的变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影视文化的高度认识,也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体会。还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谈到了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艺术的追求时,借助DV反应现实生活的美感,又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对学生自我艺术能力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专业的话,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拥有的美丽的校园里,因为有DV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新生艺术的气息。

    4.   ..............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

    谈到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首先要提出的是DV改变了生活当中的艺术形态,同样也增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竞争,无非就是市场的竞争,再想一下市场是一个消费的市场。要想收益就要促进市场的消费,而消费者正是我们的那些对艺术有美感的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市场推导就间接的告诉了我们,DV艺术改变了竞争的市场。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回到属于DV的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行业。最近一些年来,国家一直对校园DV文化比较重视。就好比说一些学生的DV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并给予鼓励的方针。就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DV作品,还记得一次在CCTV-3上看到了一系列的校园DV作品的播出,有《毕业了我的大学》、《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校园花工》和《仙湖的化石森林》...... 。还有目前,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已经与新浪网、三杯水、《大众DV》、《DV@时代》等多家媒体达成全面合作,并且DV节组委会正在积极寻求相关电视媒体进行纵深合作。目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报刊媒体对DV节进行了密切关注。比如还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的推销到影视行业当中去,而且有的能够站住一定的位置。这些其实就在激活影视行业,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应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校园DV艺术对人们的各种素质培养的提高。就好比一些拍摄的教育性片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有着很重要的效果,还有教育意义。

    5 .................校园DV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改善...............

    虽然说校园DV艺术发展的还可以,但是那只是对局部的一些,总体情况还是有些不足。第一方面是DV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也可以找出诸多因素。比如说学校的规划力度不是很好,还有就是设备的不到位,技术上存在问题.......等,导致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就使得作品的艺术化难以实现,水平上不去。当然也会存在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去对待DV。要知道创作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必需要求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学校的一些教育体制没有完善,说简单一点就是DV艺术产生和表现的形式还处在普通的化的阶段。就比如说一些校园DV很简单,他的产生过程还有一些技术方面都很粗糙。就是纯粹的用找一个人拿着一个DV去拍摄,艺术的产生过程中没用去策划。还有就是在宣传的形式很单一,处于被动的状态。就比如说把作品拿去参赛吧,还好有一些大学生艺术节,可以进行宣传一下。但艺术节毕竟是一个在有限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好像在等待中......。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变。DV整体水平不高,学校可以请些比较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督促,还得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潜能。在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在学校创建一个体系结构,比如现在比较好的学校就有自己的校内广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可以说是教学管理中实施各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点缀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可想而知应该提倡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校园电视台要认清外界电视台的形式,要有自己的策划和体制。比如在自己的电视栏目这一块要做到不同于其他电视栏目的特点,努力的寻求自身的创新发展(校园电视台由学生台长负责,下设宣传部、编辑部、记者团三个职能部门。各部各团由部团长负责,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结束语:校园DV艺术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还将近一步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相信我们的青年人才在以后的校园DV艺术发展建设中做出更好的业绩,把我们的校园DV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我也坚信校园DV艺术未来发展得更成熟,更辉煌。

    参考文献

    1.《电影观众学》 章柏青 张卫 着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6

    2.(DV生活DV艺术)陈帆与北电毕业生张良学的对话

    3.<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少兰.

    4.论文新天地:<浅谈DV影像与教学>

校园艺术论文篇2

一、准确定位,确定新颖而富于时代性的活动主题

(一)核心力量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定位科学与否,是任何活动获得成功的根本,是成功的关键。组办前期,学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讨,力求体现学校行政的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的特色。最后的核心力量定位为:由学校牵头、教导处承办、大队部协办、各部门大力支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成立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具体负责对校园文化艺术节各项工作的督导。

(二)明确主题

主题是凸显特色、彰显个性的基点。什么样的主题,主题是否新颖,这往往会决定文化艺术节的质量和品位。例如实验小学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前期,在2009年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总书记对全国少先队员提出要争当“四好少年”的殷切希望,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现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前进的方向和迷失方向的指南,结合这个主题,组委会将本届艺术节主题定为“做阳光少年,秀快乐自我”。

二、大胆定格,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增添艺术节的无穷魅力

(一)“抢”艺术节的第一个精彩镜头,让艺术节成为焦点

靓丽的开端,拉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序幕。如我校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举行现场美食烹饪大赛。师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在活动中既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又有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行为体现,同时还培养了广大学生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该项活动是本届艺术节的首项成果。隆重的开幕式集会上,组委会安排升旗仪式、领导致辞、教师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发言等,让全体师生投入到热身活动中。

(二)设定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灵动性,让学生在此风采无限

1.活动内容、时间的选定

读书活动朗诵、讲故事、书画展示、手工制作、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红领巾义卖活动和文艺表演以及特色班级成果展示等多项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精彩纷呈,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要综合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活动的覆盖率,总之,体现一切文明向上风貌的活动均可。所有活动项目应循序渐进,时间的安排更要合理,体现人文理念,参与方式要个人、集体相融合、普及与提高相辅助,使整个活动声情并茂,这是整个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精髓,不容忽视。

2.“秀”快乐自我,让艺术活动的魅力就此锁定

尽情地舞蹈,放声地歌唱,用一串串灵动的舞步,诠释着素质教育的内涵;用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增添全面发展的新亮点。在实验小学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添了俱以往新亮点的文艺“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在每一项专长比赛中,他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投入地演绎着自己的风采。

许多孩子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精彩的瞬间如此吸引人。

3.认定活动的“特色”和“品牌”,使活动真正“活”起来

笔者了解,阳朔县实验小学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有优良的传统和品牌项目。关注活动中孩子的参与面,是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关键。例如艺术节中的“红领巾义卖活动”,学生中不论成绩好与坏,不论纪律严与淡,他们一个个在这里都是真实的、积极的。参与就是他们的快乐,乃至于人人都想争当“爱心大使”,透出他们争先、求高的优良本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真理所在吗?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宗旨,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体现吗?

(三)耳目一新的盛会,让“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大家的期待

1.活动成果的精彩回放与展示。舞姿、歌声可以靓丽登台,那么那些栩栩如生的画卷、生动活泼的手工制作是否任其默默地一张奖状带过?否!任何一项活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将他们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如办一期专题“师生书画展览”“学生作文精粹集”等等,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他们的成就。“榜上有名”对他们来讲是最有价值的荣誉,其他孩子也可从中深受启发,心中拼搏奋进的种子暗自发芽。

2. 宣传效应令广大受众零距离感受艺术节风采。首先,全程邀请家长参与节目的编排,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做到这一点,我们其实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精彩的闭幕式,让社会、家庭一同来感受这台艺术盛宴。把嘉宾席留给家长,这种新型的集队方式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观众的口碑里,学校素质教育的评价得到了连连称赞和一致好评。另外,书面、媒体的宣传也必不可少。笔者认为,这是大力鼓励艺术活动参与者的表现,也是有效促进艺术活动开展的积极手段。

三、定期小结,积极反思

校园艺术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新模式;新路线;新趋势

2010年10月,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拉开了序幕。本次展演活动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教育方针,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四类,对象涵盖了学生、教师、领导在内的学校各方面人群。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正花更多的精力在高校全面推行艺术教育,原因在于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正确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内外著名的大学都特别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正如北大的许智宏校长所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校园文化正是高校办学精神的最好体现。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在校园中达到人与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的和谐。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才能给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推动力。所以,无论对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艺术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正确引导,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高职作为我国高校中特殊的一员,由于多方面原因,艺术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这不仅制约了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还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甚至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不利因素。所以,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不完善的现状进行改革创新,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和改革创新

(一)现状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院校认为高职就是应该以技术培训为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以达到顺利就业的终极目标。而艺术教育似乎和技能训练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不学也罢;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艺术教育相关内容,也是为了应付上面教育部的相关检查,如蜻蜓点水,不全面不深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的院校只是在和艺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才开设艺术教育,并没有惠及全校每位学生,因而是局部的,不全面的。

2.学生自身重视不够。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高学历才是有出息”一直是多数人的求学观,所以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考失意生,分数因没能达到本科线而不得不选择的高职。这些学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在艺术表现上自然也存在消极情绪。比如学生自愿参与的文艺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如本科院校多,实战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在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认为只要熟练掌握电脑技能操作,顺利就业就行。殊不知熟练地技能操作只是短期发展效应,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缺乏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就会在社会中逐渐被淘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目标,学好一技之长,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才是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效应。

(二)改革创新

1.改变传统模式,创造更符合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现在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依然脱离不了中规中矩课堂授课和节目晚会两根主线,忽视了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改革刻不容缓,创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改革旧模式,更要创新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模式。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方向。首先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以院为单位、以系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不同类别(依据专业特点)、不同奖励(不仅是荣誉奖励,还可以作为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评选条件)的文艺活动竞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自信。其次把艺术教育内容分解到一些不同的专业领域使其更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欣赏并掌握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的相关信息和最基本的艺术设计原理;对于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可以让他们选修园林效果图绘制技法课程,了解人的审美规律和基本构图搭配;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要掌握自身形象的设计,从着装、化妆、仪态到言行举止,都关系着今后就业的成败,需要学习艺术教育的内容比其他专业要高得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总之,高职特色艺术教育一定要突出实际价值,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更为踏入社会参与竞争增加砝码。

2.艺术教育需要走大众路线,亲生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教育,不是对某些人的精英教育,所以高职艺术教育必需要走大众线路。可以通过增设学生较为感兴的选修内容,例如:优秀电影展播、陶艺课堂、小说戏剧欣赏及表演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的互动参与兴趣,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充实快乐。其次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呢?即要遵循亲生方针。亲生方针指的是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也就是说高职艺术教育要从高职学生本体出发,寻找符合学生特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调查,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内容,比如:艺术体操、街舞、十字绣、摄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展示平台,例如:操场、草地、橱窗、宿舍、教室等多种空间,形成道道校园风景,处处艺术之花。

3.依托高校文化,确立艺术教育的趋势。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入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具有高职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形式。“以实用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艺术教育模式,把传统艺术教育模式进行具体化、多元化处理,让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更接近于社会需求,提前使学生感受到相关就业信息,为顺利踏入工作岗位,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同时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结合,更实用、更灵活”,更好地突出了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

(二)具有亲生路线的艺术教育方针,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的亲生路线是高职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让真、善、美充满校园,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融洽教育氛围;建立人人和谐的优美校园文化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断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校园艺术论文篇4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校园艺术论文篇5

论文摘要: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1、引论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本体教育,这是因为艺术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它突出表现了人的生命意识,从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看,艺术与人的生命活动是息息相通的。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径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使人的艺术修养提高了,使人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和平共处,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的智力提高了更会为社会造就出有用的人才。简单地说: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利地推动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1]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2]

3、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1996年国家教委推出《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过程中起步和发展的,尽管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就其总体发展来看,仍是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目前在高校进行文化素质试点工作中,需要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规律,进一步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深入的开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指出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了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指导思想,加强了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地普通高校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处于薄弱地位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顺利完成之际,高校艺术教育更是取得可喜成果。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作的优秀作品一一呈现十年来的高校艺术教育成果。一批批青年艺术家的出现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做一肯定。高校艺术教育深刻的并持续的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4、艺术教育成果在校园文化中的展现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有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应,以它的不可或缺性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美促德”,“以美益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形成艺术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3]

在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从教师到学生,从社会到家长,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基本形成了艺术特色教育的氛围。学生艺术水平、观赏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越发浓厚。

各种自发形式的艺术展演络绎不绝,其形式越发丰富、内容越发充实。多媒体视听手段的介入使得效果倍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成为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最大舞台,文艺节目展演、绘画展、书法展、工艺制作展等诸多形式来展现艺术教育成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构筑学生发挥艺术特长的天地。

5、以艺术教育发展促校园文化建设

以艺术教育发展促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创设艺术特色显著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艺术教育作为开展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巩固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全面提高高校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开展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活动提供坚实保障。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多渠道构筑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搞好艺术教育。丰富的形式,合理的时间安排,完善的教学内容是保障艺术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

校园环境在体现其审美特性时,重要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其艺术语言,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象征性特点。及时展示艺术教育成果,全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发展潮流。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希俊:艺术教育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南大学党建研究课题,2008

校园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 体系

大学对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的社会价值追求和规范行为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得到充分表现。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角度出发,探讨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为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一些思路。

一、大学校园文化内涵与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大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挥艺术教育功能,首先必须全面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与艺术教育的功能,只有从理论的层面上认识其本质内容,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1.大学校园文化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表现为一定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它以校园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以及报刊、讲座、社团和沙龙等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功能。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大学的发展目标、思想精神、办学特色、校园活动、各种行为规范制度以及学习生活氛围等方面的建设。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笔者以为应理解为在校广大师生员工,即包括教职员和学生。因为作为一所大学,它的人文精神、大学精神、规章制度、行为文化等均体现在全体师生――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之中。只有将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形成群体共同意识,通过这样的“人”的载体,大学校园文化才得以开展,并发扬光大。

2.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艺术教育具有审美、教育、认识世界的三大社会功能,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中心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克服理性与感性的分裂,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大学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是育人,表现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而艺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基本特性,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在广大师生实现社会责任、完善人格,追求真、善、美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师生道德素养,塑造完全人格上的促进作用。1869年,查尔斯・W・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曾提出著名的“塑造整个学生”的教育理念。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红皮书”,将人文教育正式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朱光潜在《论修养》一书中主张通过美育“复兴民族”,并要求青年彻底觉悟起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人文精神缺失、审美贫乏现象严重,大学师生道德及人格上的健全亟需加强。艺术的真善美教育功能可以起到审美补缺的作用,促进师生的完全人格的塑造,通过开展内容高雅、艺术性强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不仅欣赏而且参与艺术创造之中,在耳濡目染中提高道德素养,塑造完善的人格。

第二,艺术教育在师生科学研究,开拓创新中具有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科学以逻辑思维方式认识和改造世界,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的展开,帮助科学家建设理论模型和形象类比,使不同种类的思维自由和谐地统一起来。钱学森提到“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艺术教育培养和帮助师生进行创新性形象思维,促进他们想象力的丰富。

第三,艺术教育能培养师生审美意识,增强师生的校园文化群体责任感。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通过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师生认识美并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广大师生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对周围的校园环境如建筑、绿化、雕塑、标语等均有了关于美的进一步要求,因而更能增进校园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将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统一到个人的言行之中。

第四,艺术教育能增进校际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艺术作为国际交往通用语言之一,无国界之分,尤其在促进国际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内外很多大学间常以美术、音乐、设计、表演等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碰撞。通过艺术交流,师生们不仅能体会到各自的校园文化,还能从中学到其他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二、发挥艺术教育作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创建一种以陶冶师生情操、构筑健康人格的氛围,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这种“人的教育”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校园文化体系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

1.大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大学各级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开发师生潜能、愉悦师生身心、提高综合素质上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并积极开展深入探讨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2.全方位多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体系,健全和完善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机制,首先应成立校园文化创建工作领导组织机构,成立“艺术教育中心”。从组织层级到具体的活动开展,特别是组织好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工作,设置合理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大学音乐、美术、陶艺、影视欣赏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充分发挥代表教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机构作用,根据教师各自的爱好成立各种美术、摄影、书法、舞蹈、音乐等协会。学校给予最大支持开展这类组织活动,特别是经费的支持,组织艺术沙龙、作品展览、外出采风、讲座报告等活动,活跃教师的思维,加强大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充分发挥大学团委、学生会组织机构作用。团委、学生会对具有非组织文化特性的寝室文化和组织文化中的社团文化进行引导支持,组织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高雅艺术活动,以及合唱团、交响音乐队、舞蹈表演和美术等艺术团体。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公益组织,充分利用各自的艺术特长为所在社区服务,不仅能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还能加强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同时注意专业学习与课余活动之间的时间配置关系。

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专业特长,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很多大学都有专业的艺术院系,将艺术教育中心设置在艺术学院(系),全校具体的艺术教育工作放在艺术学院,做到责任明确。学校校园文化开展工作由艺术教师承担,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而且因工作量的计算易于统计,还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及校园文化特色,注重艺术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创新的探索,探索具有大学特色的艺术教育工作及校园文化活动。

三、结语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彰显大学特色、大学精神和大学责任的功能,通过具体活动将校园文化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之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发挥特有的真善美教育作用,使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共同成长,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与境界。在大学品牌竞争的今天,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文化体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钱理群.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4]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5]索尔仁尼琴.为人类而艺术.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6]陈于仲.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7]陈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6期.

[8]杨露、李光安.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校园艺术论文篇7

论文摘要: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扩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其作用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越来越突出。高校艺术教育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通过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成为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精神完善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与智育结合,不仅仅促进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高校艺术教育渗透于德育,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它的审美方向主要包括:道德认知功能、情感体验功能、培养想象功能、净化心灵功能。

一、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净化心灵功能的提升,促进校园主体的和谐

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一种具有潜能的厚积薄发的教育力量,是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博学成才、不畏困难、开拓创新、思想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包括对文学、舞蹈、美术、音乐技能和现象,而且这些高校艺术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现象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另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审美个人风格和个性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信、上进、吃苦、坚持的完美人格。同时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使他们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了高校教育体系,丰富了高校教育内容,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谐思想的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校园主体的和谐,有助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校教育扩招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全民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扩招的同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在发生着变化。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到2900万人,入学率达到23.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实现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高校艺术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教育正在转变成大众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面对新形势,高校的艺术教育通过从管理机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甚至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科学协调、有效联动,并且将和谐的思想运用到高校艺术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功能。随着高校的扩招,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会转变,物质社会的功利性驱动着知识的商业化,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高校校园的环境将会变得浮躁、肤浅。此时,应该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通过完善和培育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人类自有的认知力。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知识,感悟艺术魅力,从而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在其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将会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审美个性、科学和谐的思想。 转贴于

三、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科学、和谐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的结构构成中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思想的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的思维、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基本上还属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然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通过对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实现大学教育中理科的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发展。大力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调整改变高校教育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思想,把具有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运用到高校教学模式的实践上,有助于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科学和谐的发展。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的构建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名人有助于塑造高校学术氛围、追求真理的性情,有助于促进高校校园人文主义精神的建设。而且,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知识蕴涵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历史情感。这些潜在的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转变为对校园文化、祖国精神的认识,从而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包涵着炎黄子孙对自然的理解,人生的感悟。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性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认识,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灵内心的和谐,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五、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区别是高校艺术教育对人的审美、精神、道德体系的构建作用,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而发生创新性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将会不断地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化与和谐化。大学生通过对以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为主的艺术教育的学习,从内在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道德修养、思维创造力,从而达到高校艺术教育逐渐构件科学、和谐的教学思想,并把科学和谐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实践上,促进科学和谐的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一批高素质、具有科学和谐思想的高校艺术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高校艺术教育的渐进性渗透,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校园环境的渗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艺术探索,2010年2月第24卷第1期

[2]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傅有明,2003年第1期中国高教研究高校艺术教育

[3]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A]赤峰学院学报第31卷第2期2010年2月

[4]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每日信息

校园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 地方高校 特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科(1975- ),男,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活动课程化理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1SA087)、2013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课题编号:JG13-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37-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现象中极其重要又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主要是依托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及其学校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形成的共同认同、共同遵守、共同经营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等内涵。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艺术教育与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

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4.艺术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校园文化可持续特色。探索和完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长效机制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修订已有的制度和方案,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解决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问题;通过学分冲抵、奖学金、评优评奖等激励措施吸引同学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激励问题;通过“自主+外聘”的形式,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特色校园文化的智力支撑问题;抓住民族文化的背景,通过艺术教育本土化研究,进行民族文化的开发包装,解决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问题;加大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校外艺术实践,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氛围,解决特色校园文化中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问题;通过开展艺术教育的国际研究、本土研究、学术研究,解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维斯百科.艺术[DB/OL]. http:///wiki/%E8%89%BA%E6%9C%AF,2010-07-28.

校园艺术论文篇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5-0118-02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服务、面向生产、面向基层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到08年底,国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50%以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已经构成高等教育的主体。搞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整个国民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艺术教育就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必要手段,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讲授某一项艺术课程,而是以艺术为载体,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系统过程,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艺术教育有着其它教育科学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主体内容。

一、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1、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美术、音乐、书画、史论、鉴赏等教学和传授形式,来提高学感知美和传播美的能力和品位,提高个人精神情操,艺术教育其实就是审美教育。在这些方面,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全面发展、和谐、自由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而艺术教育就是实现和达成这一根本目标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比艺术教育具有更为宽广的的外延和内涵,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借重、渗透的关系。普通高职院校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乐趣,扩大个人的知识层次和审美情趣。此外,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对审美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艺术情操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对提高素质教育中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开发促进作用。

2、艺术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常规管理。从高职院校校园常规管理角度讲,安全、稳定、活泼、有序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常规学生管理的主要目标。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无论中外古今,无论哪家的哲学,归根到底都要讲到人。不过中国的哲学特别突出的讲人。它主要讲的是人有天地参的地位,怎样做人才无愧于这个崇高的地位。”[1]通过有序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情操,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懂得以高尚的情操要求和约束自己,提高学生的自律性,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普通高职高专学校通常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过度“自由”的情况下,违纪现象就比较普遍,对学生的常规管理来说,就比较困难,加强普通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就是对学生实行美学引导,使得学生懂得分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情商,艺术开拓了通往崭新人生境界的道路,人可以与真善美同行,与自然和道德携手,升华、深化和锤炼自己的心灵,培养高尚品格,从而实现人艺相统一、完成唯美人格的塑造,对高职院校的校园稳定有着重要的帮助。

3、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引领社会文化在校园内健康、有序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内涵、体现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标准,校园文化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精神风貌、常规活动的开展等,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于营造“唯美”、“创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培育具有生态美感、生态情感和生态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校园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所好的大学,其艺术气息也会比较浓郁、校园文化生态也是比较优异的。大学生艺术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各大高校在思想上基本上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视觉形式的包装、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等,但在具体操作上疲于形式,把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在狭义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歌舞、美术、书画、雕塑、乐器等,而广义的艺术却包罗万象,包括相关艺术史论、美学体系等,校园文化离不开艺术,艺术不是某一项专业课程,而是一种带有感知美、创造美教育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单纯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上升到一个人的内涵,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由此艺术教育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为主要方式,烘托并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而不是单纯流于形式的声、乐、歌、舞、诗、画等外在的表现形式。

4、艺术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普通高职院校里,学生通过艺术作品创作和艺术史论课程的鉴赏,来提高对个人艺术涵养,是以原有经验或表象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方式一方面依据具体的物质形象,另一方面又需要进行提炼,这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系列过程包括了学生对对具体事物的提炼、概括、变形、升华,这一系列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挥储藏于心灵中的感性认识,借助感性的创造力,学生就可以进行客体与主体的角色互换,使主体融入客体,这就构成了一个创新的过程。处在创造状态的人,情感异常亢奋,感受异常灵敏,往往会忘乎所以,想象异常活跃,同时,强烈的创造力急不可耐、意志欲望也被激活,由此可见,通过感性上升理性艺术审美思维过程,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欲望,从而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下,各所学校都在重视并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既是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以及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的艺术教育应该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尤其在高职高专学校,可以以此带动学生不断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职业技能,从而为更好的进入社会实践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二、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相对不高。随着大国民教育的不断普及,各大高校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录取率不断的在提高,以江苏为例,直至2010年,江苏高校录取率超过80%,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国民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发展到“全民式教育”,对于高校招生批次的相对较后的高职院校来说,普遍生源质量相对不高,其中包括文化和专业、人文等综合素质,也就是成为多数人眼中的“文化水平差”、“自律性差”现象,加强这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对校园稳定尤为重要。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类学生多数缺乏比较特别的高雅爱好,尤其是高雅艺术方面的爱好,开展艺术教育缺乏一定的动力,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层次。

2、普通高职院校存在轻艺术教育、重职业技能培养的现象。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职业技能培养,加之学生日常的兴趣爱好狭窄,不太乐意于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导致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力度不够,并且如若开展则有较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受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教育成为艺术技能教育的“惯性”继续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用专业艺术教育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看重艺术竞赛成绩,以物质奖励评价艺术教育效果等。这种艺术教育技能化、专业化的倾向,也是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另类形式。“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绘画、弹琴、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客观地说,那种专业化倾向的艺术教育只能算是狭义的“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3、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内执行力度不够。受“实用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把实用性专业技能作为了教育的首要任务,缺乏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内涵的认识,艺术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添加剂,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中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认为,这种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可有可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学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缺乏足够的重视,采用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与常规的教学工作相脱离,将艺术教育与学生的常规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学生的课外相关的文娱活动等形式来开展艺术教育,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未能较好的重视起来,有疲于形式之感。

4、师资队伍相对缺乏。普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组成部分是能够从事职业技能教育的教科研人员,在师资队伍中,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在艺术专业或者有艺术文化基础的师资方面比较缺乏,相关艺术教育、各种文化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活动开展的品质和学生受到的艺术教育效果不明显或者缺乏。缺乏艺术教育的指导者,艺术教育并无法较好的开展。

三、解决办法

通过前面对高职高专进行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的概说,我们不难发现,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意义重大,目前存在很多不足,为更好的进行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予以落实。高职高专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要深刻理解其核心内涵以及重要性,了解到艺术教育对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能动作用,在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上予以理解,在常规素质教育的同时,通过调研,多方了解、考察,了解艺术教育的方法,能较好的落实艺术教育,并开展切实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

2、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内容。艺术教育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能只停留在美术、音乐、书画等表现型的活动方式上,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通过普及《艺术史论》、《艺术鉴赏》、《艺术导论》、《影视欣赏》等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来普及或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学、文学等方面的认识,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演,使得学生能真正的产生“艺术”兴趣,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优良情操。

3、建立有效艺术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社团是大学校园活动的有效载体,各所高职高专学校都在社团建设上大做文章,社团名称、内容多种多样,涉足到专业学习、业余爱好的方方面面,各项社团活动开展的也是有声有色,尤其是专业社团,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新老社团成员交替,社团的生命力也比较长远,非艺术类高职高专学校也可以成立相关艺术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比如有些高校成立的影视社团、歌舞剧团、曲艺社团等,把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学生集结在一起,共同商讨、共同交流,通过公开活动的方式来丰富校园文化,传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3]。

4、配套、完善相关师资队伍、建立有效考评机制。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客体,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以相关艺术教育内容为媒介,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将艺术教育上升到常规教育的高度,建立并完善相关师资队伍,建立有效的教学考评机制,这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强艺术教育的有力举措,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提供有力的相关校内制度保障,艺术教育才能真实有效的开展下去,通过制度保障的同时,加大相关经费的投入,艺术教育的开展就有了硬件方面的支撑,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提高教师自己的艺术修养,在校园内,弘扬社会美德、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艺术形式,这是艺术教育必备的软件建设,也是提高普通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内涵的根本途径。

校园艺术论文篇10

摘要:学校着眼于高中教育发展趋势与艺术教育实际,明确以学生审美发展为本的审美素养培养目标;建构审美课程体系;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关键词:艺术高中 审美课程 多元耦合 教学变革

艺术高中是一种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指导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高中教育模式。由于各所艺术高中存在办学历程、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异,在审美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即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为例,谈一谈学校在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明确审美素养目标

学校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其中,“大爱”有两层寓意:一是指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爱将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连在一起;二是指教师要用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尚美”,是探究、追求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实质是审美教育。“大爱尚美”就是用爱来引导学生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校的办学理念由观念到精神,再由实践逐步渗透到学校办学与管理中。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用美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二、建构审美课程体系

学校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完善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建构,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关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联结,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多元耦合的艺术高中审美课程体系,并进行动态调适,确保创新、有效。

学校的审美课程共分为六大类: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文化学科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有乐理、声乐、视唱、欣赏、练耳、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台词、表演、广电编导、舞蹈剧目、舞蹈理论和技巧等;园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校特殊地理环境(被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所环绕,校内拥有四百多年的明代建筑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园林模型设计、园林植物、园林花窗、园艺、江南丝竹、江南民歌、园林楹联、园林摄影等20多门园林文化选修课程;艺术拓展课程有外出写生、合唱、民乐、校园剧、交响乐等;国际交流课程有汉语国际推广、国际理解、第二外语、游学等;网络学习课程有艺术新生在线课程、生涯规划、艺术鉴赏、志愿者服务等。其中,文化学科课程和艺术学科课程侧重审美基础,采用差异教学的实施方式;园林文化课程和艺术拓展课程侧重审美实践,采用合作探究的实施方式;国际交流课程和网络学习课程侧重审美创造,采用个性学习的实施方式。基础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石,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而创造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展现,实践课程是创造课程的支撑。

三、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学校把教学的方式、资源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实施教学变革系统工程。

(一)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

由于艺术生有着较为显著的文化基础差异,学科教师开展了差异教学探索。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课程标准,既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共性目标,又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个性目标。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前——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示范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分层巩固,自主学习”的流程。教师通过差异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主张学生的个性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园林文化课程中校园影视编导学习内容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园内、园林中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艺术素材——用影像记录各种场景,自主编辑和整理,撰写文稿,制作微视频,最后完成生动有趣的编导作业。学校每学年开展由全校学生自主组织并参与的校园艺术节,包括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器乐比赛、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等,用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成果。部分特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如美术学生在高二进行的外出写生、师生画展、毕业生返校汇报演出等。

(二)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是利用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习得、收获。如建立以“有原”(原校名)为标志的系列课外学习场所,包括有原交响乐团、有原合唱团、有原民乐团、有原校园剧团、有原美术馆等;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市中小学艺术图书分馆;园林文化课程的实施,则利用学校古建筑群独特的环境资源,与拙政园、狮子林、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多样的审美空间中汲取艺术养分,获得创作灵感,提升审美素养。

二是利用专家资源,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学校聘请艺术名家以及知名教授担任特聘专家。从“爱·尚美”主题展到“与大师面对面”“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画艺术作品展,一批艺术大家走进校园,为师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学校还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三是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打开学生多元学习通道。将艺术教学活动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号向学生实时播放,形成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师生立体交互的教学新形态。

(三)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

把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定期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考试检测、质量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其中,学生评价方面,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把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变成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专题作业、演讲比赛、校园辩论、研究性学习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画展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优秀生、特长生、学习之星、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长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英】M.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