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21:49:09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1

一、职业中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人生观教育于政治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职业中学政治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4.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如何加强职业学校政治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笔者试就职业学校政治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职业中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够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挖掘丰富多彩的典型素材(寓人生观教育于政治知识的传授之中),可以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职业中学政治学科的特殊功能所在,是职业中学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中学政治教材蕴含着不胜枚举的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我认为当前在职业中学政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2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3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1990年从吉林辽源发起,逐步走向全省、全国,走出国门。20多年来,在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探索多层面、多渠道、有效的实践模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策略,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理论做出了贡献。该课题研究时间之长,成果之丰,规模之大,效果之好,社会影响之广泛,为建国以来少见,是我们吉林省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也是教育科研的光荣与骄傲。该国家重大课题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就是在辽源市召开的。

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东丰县于1991年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多年来不仅能够始终坚持,而且不断创新、深化、拓展,使传统美德教育由学校逐渐扩展到家庭、扩展到全社会,由学生扩展到成人,由学校道德教育扩展为县域文化,由教育行为上升为县委、县政府行为,探索出传统美德教育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与家庭教育结合,与社会教育结合,与书法教育结合等,多渠道、多层面有机结合,协调推进的实践模式和长效机制,丰富了县域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应向东丰的同志们表达敬意和谢意,当然他们还要不断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民族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对传统美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吉林省参加会议的同志能够学习、消化好会议交流的学术成果和“东丰实践”,在新的工作起点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升和推广传统美德教育成果,整体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这里,简要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工作建议,供大家在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参考,指正。

一、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我主张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党的十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作了新的部署,尤其是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高度概括为中国梦,并深刻而明晰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我们要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角度,来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包括教育的内容、目标体系、实践模式等)的认识,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根基,我们要从深化德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来深化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中华传统美德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软实力,必须着力打造、世代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和实验工作者要自觉担当。凝聚、壮大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研究队伍,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出传统美德教育的新成果

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有20多年历史,但我认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普及与推广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和教育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传统美德教育提出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的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视、完善和改造。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新的教育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要努力做到在实践中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探索、新的举措,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概括、有所进步,进而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自我超越和突破。这也是我省一些地方近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还要不懈努力。

三、强化成果推广,切实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

应当看到,转化与推广教育科研成果是发挥科研先导作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从我所进行的调研看,长期以来,我省一些地方偏重研究、追求标新立异,而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存在“成果多、转化少,研究多、实效小”的现象。这是应当引起重视的。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传统美德教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今后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在追求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功夫。应把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成果切实纳入教育教学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之中,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将传统美德教育科研成果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大推广力度,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整体实效性。力争做到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在推广中提高,在深化中扩展。这虽然是很高的要求,但却是深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传统美德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在这里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以及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逐步建立推动传统美德教育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应建立健全包括传统美德教育在内的学校、教师评估、考核和奖惩制度,力求把成功的规律性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以确保德育为首工作地位的权威性、稳定性和科学性,使传统美德教育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五、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办好吉林省教育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

今年7月,吉林省教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新一届理事会将坚持“学术引领、科研创新、强化服务、规范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强会、民主兴会、依法办会”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现代教育学术团体),三个提高(提高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为会员和会员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接受政府及部门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四个建设(学会组织建设、学术资源建设含会刊、网站、课题、学风等,体制机制建设,秘书处建设)。相关工作正有序展开。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是省教育学会重点建设的学术机构之一,应按上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在深化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提高我省德育工作整体水平上发挥应有作用。在办人民满意教育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寄予厚望。

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伟大育人工程。研究和传承中华美德,自己首先要践行美德。我们大家应以十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科研先导作用,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整体水平,造就一代具有优秀民族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无愧于历史和当代的贡献。

注:关于国家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美德;继承;弘扬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加以推广。同时,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就是把道德理论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选择最佳实施方案和模式,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一、结合教材特点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是一种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传美精神。我们都知道,劳动本身并不自发地具有教育性,必须与思想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劳动具有教育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立志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美德。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三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课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讲授《包粽子》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生平的录相片,让学生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引起课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导言,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教师又运用录像手段演示讲解包粽子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最后比赛看那组同学包的棕子多、质量好。操作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及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传统美德。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炼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①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聚集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品德,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先进思想,是人民群众的楷模。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对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实际的宣传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②师长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我国传统美德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感人心弦的故事,这就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和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择善而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占有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思想政治课讲透、讲实,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高一教材 (上册) 商品的价值量的引言《项链》 的故事中就要教育学生不能太虚荣,而应勤俭、朴实;在高三政治常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的培养等等,事实上,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可供挖掘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心”、要“用心”。2.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国家、家庭。 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注意贴近他们的实际, 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 如我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先讲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讨论在同学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又如在经济学讲“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讲“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和 “不为五斗米折腰 ”,然后让学生讨论当代的中国的腐败问题。 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原来离我们很近,这样会增强教育的效果。3.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手段和途健=隹靠菰铩⒌サ鳌⒖斩吹乃到蹋其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即便是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还是不够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尽量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网络视频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如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时,要让学生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做到不攀比、不摆阔。教育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实践证明,直观教学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良好道德的自发形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外在的要求自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需要长期的熏陶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美德修养,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活动载体,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职中思想政治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加强职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渗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中,职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对于传统美德反而弃之如履。因此,强化对学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民族传统美德起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交替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思想,不断扭曲一部分人的灵魂。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出跟上时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康发展。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更要大力弘扬,它是历史赋予当今教师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自私自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民族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全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角度开展美德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原则上历史存在、侧重于现实需要,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筛选凝练和重释,根据职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接触的社会关系顺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分层次教育,使教育过程方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①。

(一)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课堂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可以自主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整合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学科知识与美德教育的融合,兼顾学科内部知识和美德教育的综合;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历史相关名人、事件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二)关心家庭教育,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良好沟通。

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大致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进行归属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培养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合格的中国人②。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不间断地沟通,尤其是在某个学生出现了明显性格反差和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时,更要与学生家长多联系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品质。否则往往学校里教得再好,回到家里因为家长的言行和素质可能直接将学校教育工作成果全部抹杀。

(三)突出时代特色,将社会实践教育与美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是一个具有广阔教育空间的舞台,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演练阵地,不仅能检验学校、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固化美德教育成果。职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应争取校外各单位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区域风气,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并构建社会教育体系,最终增强德育教育合力。

德育课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需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同时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在教学中,将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从传统美德的角度去论述、去评价,就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将社会实例作为教材事例的重要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鲜生动,贴近社会现实,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知识。在引入社会实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各类事件的时效性、内容性,避免扑朔迷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做好各类材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工作,同时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评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后,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强的学习动力,要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突出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为切实增强职中学生美德教育实效提供依据。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家长,而学生仅仅是评价的对象,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总会觉得,不管我现在品德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人好事,只要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就是无用功,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会直接导致学生思想动力消极懈怠。

事实上,我们只要适当指导和引导,学生本身就具有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且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变教师一元评价为师生多元评价③,多方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评价的认可度,发挥评价的发展,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多边”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作为依托思想政治课程而额外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美德教育课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美德教育评价中,我们应不断摸索完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完善考试评价。建立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尽可能地放轻松,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考试评价。我们要实现命题的科学化和多样化,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学习的能力。

2.突出日常评价。这一部分一直以来对各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难题,在教育教学之外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应长期探索应用谈话观察、展示表演、行为考察和个人成长记录等能够表示学生真实水平的评价方式,并加大在总体评价中的比重。这样才能够最真实地对传统美德教育教学作出评价。

四、结语

古语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教育意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为弘扬、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不断努力奋斗。

注释:

①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56.

②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

③张楠.论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黄洁锋,邓云洲.试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范式.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15-01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素质教育的含义

具体而言,素质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受教育者方方面面的素质而开展的,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

2.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总结出来的,首先是全体性。素质教育的对象是针对全体受教育者,其主张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很多共同点,是挑选教育方法适合学生,而不是挑选学生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全面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错误方式,而是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并且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不仅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极其需要的。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合理的教育,也在无形中为其做人、生活、生存打下坚固的基础,最后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放性,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发展性,它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开放性主要体现为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三中心论,使教育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二、为什么要在素质教育中重视传统美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充分证实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注重传统美德的发展及道德素质的建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碰撞,也造成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滋生出来,腐蚀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才能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因为教育肩负着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职责,我们需要传y文化教育来凝聚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自心力。

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并匀速上升发展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教育应该着重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会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道德层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成为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教育首先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友善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使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的道德素质也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为了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备受关注,而作为其主体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主席说过,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命题,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具有针对性的传统美德课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武装工人群众,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因此只能通过外部灌输的方式。传统美德教育亦是如此,它需要达到分阶段和分层次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呈现出由一般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教育的引导;高中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但对于一些人生的选择还会左右不定,所以应该加强对他们的革命理想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辅之以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通过其他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育虽然是分开来学习的,但是不能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无论文科理科都与传统美德教育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系统的传统美德知识,并将二者自然地结合起来,渗入到自己的学科当中。政治课对于传统美德传承是最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略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样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一些文言文塑造出来的伟人形象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鼓励学生学习文章中的道德精髓,感受古人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理科科目学习中,可以发掘科研人员发明家身上的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8

工作室正面墙上“民族之光”四个大字特别醒目,是一位著名书法家的题词。采访结束,再看这幅字,一种感动和敬意油然而生:栾传大同志,您就是民族之光!

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就纪念孔子发表超常规的重要讲话,再次为中国传统文化“撑腰”。引起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他在讲话中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把传统文化提高到国家、民族“精神命脉”的高度来看待,这种提法在我党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如果联系到时期“破四旧”、“批孔孟”的倒行逆施,真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已是大家的共识。可是24年前却不是这样。那时人们对传统道德仍然不敢触及,可谓“谈虎色变”。可是就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在中国,在吉林省,在辽源市,却有一个人凭着独立思考,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提出在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他不仅提出,而且不遗余力地亲自践行,并提出许多有创意的教育方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24年如一日,虽两鬓斑白,退休数载,疾病缠身,仍然不改其志。其座右铭是:“事业养生,弘德延寿,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这个人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务院特别津贴获得者栾传大研究员。

一、独立思考

一位思想者最可宝贵的品质是独立思考。影响独立思考的因素有外在和内在之分。外在的因素指社会的大环境,是否有压力,是否有干扰。内在的因素是指个人思想是否因循守旧、缺乏创意,或者思想懒堕,喜欢“随大流”,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说到底,这内在因素是最根本的原因。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人思想懒堕的陋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这些人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社会进步的“负能量”。如果大家都是这样一副心态,那么就不会有改革,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

二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还是比较保守的,市场经济没有全面铺开,姓资姓社的争论仍然不绝于耳。当时教育界的核心话语是“素质教育”,根本没人提“传统美德”四个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本身就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能够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

那么当时是一种什么现实情况呢?当时,由于十年的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已被“扫地出门”。加之80年代初兴起的多元文化热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出现了“道无根,德无魂,教无范,育无力”等社会乱象。有些地方,杀人放火、车匪路霸、、坑蒙拐骗、权钱交易、见利忘义、好人怕坏人、信仰危机、思想混乱、远离高尚、追捧低俗、道德滑坡、伦理败坏、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负面新闻屡见报端,精神文明倒退十分严重。栾传大认为,这些问题的根子,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被丢弃和遗忘了。对此,他忧心如焚。他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下决心科研兴德,用科研成果昭示传统美德的道德感召力,影响社会,挽救世风。为此,才有了传统美德教育这个课题。

上述过程说明栾传大同志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优秀思想品质。他不是人云亦云,随俗附众,而是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独立思考,取得真知灼见。这是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是一个思想者最可宝贵的品质。

二、先见之明

一个人的思想能够领先社会思潮二十几年,这是智慧的表现,可以说有先见之明。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德,经过的“口诛笔伐”,已经名声扫地,怎么可以想象它还能够起死回生,还能够重登大雅之堂?我们抛开政治勇气不谈,单从认识能力来说,能够在二十几年前,把中国传统美德从“垃圾堆里”捡回来,拭去其蒙受的尘垢,发现其内在的光辉,这就好比一位母亲,将被别人夺走的“弃儿”重新抱在怀里,以她伟大的母爱给他温纯和爱护。因为她知道,这个被人抛弃的生命里蕴藏着无穷的生机,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基因。在那个年代,只有栾传大知道它的价值。否则就无法解释他二十多年来所做的这一切。

能够看破一个魔术,需要的是聪明。但是在“世人皆欲杀”的氛围中,能够做到“吾意独怜才”,而且这里所说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精神层面的是与非,这却需要智慧。需要穿越历史的深邃眼光,需要实事求是的冷静头脑。

鲁迅和邓拓都曾批判过我们民族的“健忘症”――不仅忘记我们民族的苦难和创伤,而且忘记那些为我们民族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尤其是思想界,学术界,更是习惯于唯“权威”马首是瞻。一个普通人的头脑中,不管产生过何等有价值的、闪光的、富有智慧和创意的思想,不管他的思想领先世人多少年,都难以得到公正的历史评价,都会淹没在人云亦云的口号声中。这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我们民族都是悲剧。许许多多民族的智慧和良心就这样被遗忘。

在科技界有专利法,鼓励人们的发明创造。思想界则没有这样的规则。这对那些思想的先行者们是不公平的。笔者采访栾传大研究员,原因之一就是尊重历史,充分肯定栾传大同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行者的历史地位。

三、敢为天下先

栾传大研究员主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是在1990年初申报的“八五”课题。但是在当时官方的课题指南里却找不到这个课题,就连“传统美德”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以及报刊媒体宣传中也不曾出现。原因是,当时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文化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转型时期。加上西方思潮的泛滥,基督教思想,萨特和弗洛伊德的哲学,以及资本主义的流行文化,极端个人主义,也都趁机涌进来。多元文化纷呈。极左思潮仍有市场。对于改革开放的前景人们心里还没有底。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上存在各种说法。一是“虚无论”,根本否定中华传统美德。鼓吹向西方道德看齐。二是“替代论”,认为当时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已经包含了传统道德,不必再提传统美德教育。三是“无用论”,认为革命传统教育都收效不大,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四是“危险论”,怕讲传统美德,将来被戴上“国粹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有个单位的支部书记就曾一本正经地说:“在我们地区搞传统美德教育我不同意,支部不保证。”这就是当时人们的心态。

在这样一个乍暖还寒的时候,肯定传统美德的价值,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勇气。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犯政治错误意味着什么。当时虽说已经改革开放,已经不搞阶级斗争,但是如上所说,在那个时代,“心有余悸”仍然是社会上,尤其是知识分子中一种普遍心态。从这一点来说,栾传大同志能够不遗余力地弘扬、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中小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这是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的。这种勇气来自他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来自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清醒认识,来自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每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的人生信念。我们在肯定栾传大同志思想先行者地位的同时,更要学习他这种为了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而不计个人得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四、勇于实践

栾传大同志不仅有思想,有见识,敢表态,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勇于实践。从1990年开题,短短4年时间,他就把这一课题做大,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1994年4月8日,《中国教育报》率先以头号粗体字的醒目标题在一版头条位置上刊登了该报记者陈帆波采写的“吉林省辽源市开展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纪实――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全面介绍了课题组编写的《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以及连环画、幻灯片、录像片等。自此,这一活动开始从辽源市教育系统逐渐推向社会,走向全国。”

接着,《人民日报》于1994年4月27日,也以头号粗体字的醒目标题刊登了记者李安达采写的纪实文章――“学传统美德,育时代新人”。报道说:“吉林省辽源市教育战线从1989年开始,挖掘整理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使‘中华根’‘中华魂’‘中华形’植根于学生少小心灵,促进了身心健康成长”,

之后,《光明日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也相继报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文章或消息,以及栾传大努力推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事迹。

于是,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课题迅速吸引了全国无数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研究之中。因此才有了今天传统美德教育的蔚然成风。

24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无到有,从一市一省走向全国,如星星之火已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过去没有这个话语,现在已经成为热点词汇,主流话语,甚至写进了国家文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基础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同志强调指出:“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截止2014年9月底,在网上百度“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已达829万余条。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一周之后,即2月24日下午,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他在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再次强调要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可缺少的文化源头。而这一切,都与栾传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五、持之以恒

栾传大执着于传统美德教育24年,可谓持之以恒。他带领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一个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编写了内容承接历史与当代,形式生动活泼而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华美德教育丛书;他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公民的实践探索中,做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退休以后,仍然退而不休,为传统美德教育课题研究,为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呕心沥血,奋斗不已,在患病和手术之后,依然为传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努力工作,其执着精神难能可贵,感人至深。

课题鉴定组专家认为,栾传大同志主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提出时间较早,参与规模较大,影响比较广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传承优秀伦理道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十多年来,栾传大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在吉林辽源、辽宁鞍山、内蒙呼市、河北承德、龙江齐市、江苏南京、广西桂林、新疆乌市、深圳龙城、广西柳州北京朝阳、上海普陀等地召开了24次研讨会,10余次推广会议。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多次修改出版学生实验用书《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套5册),出版了《美德故事新编》(一套4册),编辑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1―8卷),创办了《中华美德网》。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其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任务、内容、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丰富、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的理论认识,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传美课题的成功,不但在于栾传大同志最早提出它,认识它,而且在于有那么多人参与它,推动它。同时还在于以栾传大同志为代表的课题组成员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下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坚持就是发展,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完善,坚持就是胜利!

六、创新发展

栾传大同志的课题研究并非泛泛之论,而是做的非常细致。用一种“形而下”的务实精神来做一个“形而上”的课题。他的最具有创意的“发明”是把中华传统美德细化为18个德目。即: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崇荣知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敬业尽责、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不仅如此,而且他还逐项指出这些德目隐含的传统伦理道德,并将它与现行的德育要求及其渗透的现代意识相对接。这样就使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现代感。避免了“复古”、“复旧”的误区和歧途。

二十多年来,栾传大还坚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介绍到海外,先后在中美、中加、中埃、中韩等论坛会上交流介绍,在香港、台湾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情况和成果。特别是2007 年9月他带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和英国兰彼得威尔士大学共同主办了中英中小学教育与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交流了两国的伦理品德教育成果和情况,达成了“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世界”的共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24年,对于历史来说可能只是一瞬。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讲,却是漫长的人生旅程。有人可能认为,在这近半辈子时间里只做一件事,未免太枯燥,太单调。可是笔者认为,栾传大同志是幸运的,幸福的。能够一心一意地投身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经历24的辛勤耕耘,终于迎来硕果累累,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们应该祝贺他,羡慕他。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9

摘 要: 开展高职美育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融于高职教育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美育渗透 高职教育

一、传统文化与美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综合,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特别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重视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探索和追求,其中许多元素在现代人生和现代职场中都能发挥独特而持久的积极作用。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

高职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高职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高职美育现状分析

目前,高院校的美育发展不平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多做法值得探讨。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存在一定的办学功利倾向。高职很多课程是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使学生如何更积极地生活,在生活工作中如何获得持久的和谐却很少涉及。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比职业技能更重要。高职教育往往将“做事”和“做人”双重目标分离,忽视了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文内涵。同时,高职院校美育师资的匮乏、课程建设的缺失使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断衰微。

第二,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在入学后,除了被动接受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外,没有主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意愿。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尤其是理论上的学习,往往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表现出负面情绪。其次,在个性上两极分化。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因较多的失败,缺乏自主精神、自信心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于互动性和参与式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目前,国内对高职美育的研究还无法满足高职美育建设的要求与目标。一是有些研究只停留在美育思想层面,如:就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通过对美育进行历史的考察,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体系。二是有些研究只局限于美育的功能分析,如:就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完整人格结构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进行探讨;论述了美育视阈下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实践等。这些研究存在这样的缺陷:一是缺少融合。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美育的融合,高职美育与课堂创新教学改革、与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的融合;二是缺少高度。没有把高职美育建设放置在时代要求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将美育融于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面向现实的紧迫需要,更是高职院校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弥补职业教育人文精神淡化而实用意识过浓的不足,实现其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

三、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近些年来,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是在社会快速发展、职场快速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可持续性、社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与大众的期许存在一定的差距。党的十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做出重要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重视中华民族创造的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党的十提出的教育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职教育除了立足于打造“职业人”、为解决学生的现实生存问题提供技能准备外,还要面对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和追求人之为人的更高的生命境界,因此,将美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和“做事”的本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对高职学生的修养提升、人格塑造、和谐身心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容易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是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推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助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文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以此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1.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不卑不亢、忠于职守、维护国格。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正气和气节。

2.合作精神。职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品质,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一脉相承。中国文化注重协作、大局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都需要他人的协助,都需要高度的群体合作。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意义重大。

3.人生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等例子有很多。让高职学生学习面对挫折、逆境时,懂得如何智慧应对,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学生抗压、抗挫折的能力,了解胸怀远大的人生态度,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智慧型的劳动者。

4.伦理规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社会进步、个人成长中精神文明、道德行为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教育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白一个当代社会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四、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当代教育提倡素质、道德、新和与时俱进,美育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是素质培养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完整、有序、彰显美育功能的高职美育模式,促进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建设,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经典作品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潜移默化构建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努力开拓美育新途径,将美育融于高职教育教学之中,力求完成三个融合:国内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融合、学生生源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与美育内容相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要完成这三个融合,我们的思路是以调研为基础,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从美育体系、美育资源入手,提出高职院校推行美育的制度设计、具体路径与方法。在制度上,将美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师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以学分制和课程分类为核心,通过与学分制、考核制接轨,总结经验与规律,从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以此加强高职美育的探索研究工作,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五、融合的方法与路径

将传统文化融于美育之中,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是素质培养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开展对高职教育中的美育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人文精神淡化而实用意识过浓的不足,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

1.从认识上。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融于美育的重要意义,构建符合高职特征的美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构。整合教育资源,把美育纳入专业建设,完善美育保障机制。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主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积极将传统文化寓课堂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从观念上。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坚持取其精华的辩证的文化观,更好地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实际,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避免单一、抽象的理论方法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把美育的特殊性和教育的普遍性相衔接,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3.从素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感、道德标准、责任态度、诚信敬业等传统美德,对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通过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环境氛围,使高职教育充满活力。

4.从创新上。首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其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传统文化教育具形化、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化等方面推进,依托项目,统筹联建,多种方法并用,开拓立体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强化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浸润,使综合效益、受益面积(包括学生、教师和单位)最大化;第三,营造促进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高职院校要把传统文化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校风校貌、人文氛围、人际关系等),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意识,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又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平.高等职业教育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分析[J].学园探究,2016(8).

[2]李洪荣.美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J].求知导刊,2016(12).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10

中文摘要:西方伦理道德与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一样,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并且有着明显的系统性和思辨性,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德思想。西方美德伦理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就萌芽于地中海沿岸的,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伦理学。随着各种形态的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渐渐失去其可信性,渐渐在社会呈现出的各种道德问题面前表现出它们的无力性的时候,回归美德伦理学的呼声,再一次将这一伦理传统拉回到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试图到传统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及其由此带来的西方品格教育的复兴,更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大环境的创设以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目标的制定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 复兴 道德 传统美德

美德伦理学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复兴及其理论在道德教育方式上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社会道德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近代欧美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获得了一些成效。相较之下,中国同样有着浓厚的德性伦理的传统,德性伦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国现代社会面临的价值多元化,以及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工具理性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都与西方美德伦理学复兴的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美德伦理学在道德本质的认知上,高扬道德的主体性;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注重道德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恰恰切中了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由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及其由此带来的西方品格教育的复兴,更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大环境的创设以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核心价值目标的制定带来了可借鉴的经验,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

(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过程

西方道德哲学中的美德伦理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

是后来以规则主义为基础的伦理思想成为西方伦理思想的主流,而美德伦理却长

期被忽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才开始得以转变。20

世纪60年代以来,脱离规范伦理学而妄图独撑伦理学大厦的元伦理学开始走下

坡路。代之而起的,一方面是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代表的传统规范伦理学的

复兴;另一方面则是反对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的所谓美德伦理学(Virtueethics)的复兴。以1958年英国哲学家安斯康布(G.E.M.A nscombe)的《现代道德哲学》一文为先声,很多哲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美德伦理学复兴的问题上。一些哲学家甚至把美德伦理学看作是一种可以取代功利主义和康德道义论的伦理学说。在这篇文章中,安斯康布发起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强烈攻击,她认为,与传统的基督教长期统治下的“应当”、“责任”、“义务”相比,美德为道德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因为人们可以独立于“义务”等观念而理解美德,并把它作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在她看来,通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一种不需要法概念的伦理学是可行的[1]。

在安斯康布这篇文章的激发下,很多哲学家继续了她对现代道德学说的攻击,并以其各自的视角加入到关于美德伦理的讨论中来。然而,美德伦理学的复兴的转折点是1981年麦金太尔写成了《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一书。这本书被批评家们誉为上世纪8o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意味着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在这本书中,麦金太尔全面阐述了他的在亚里士多德传统意义上的美德理论,指出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到近代的整个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美德传统。但近代以来,历史的变迁使西方社会生活丧失了维持美德的背景条件,在伦理理论上,则是对亚里士多德伦理体系中的目的论和人性论的摈弃,因而现代西方道德和道德理论所承继的是传统道德和伦理理论的残片,西方道德生活和伦理理论处于深刻的危机中。麦金太尔认为,

要摆脱这个危机,就要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回归。

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德却要选择复兴到传统美德观?针对近现代流行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德观,麦金太尔指出要避免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弊端,务必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的美德伦理中去,在社会共同体中确定个人应具有的角色品性。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曾一度盛行,却被近代极度鼓吹的个人解放、个人利益所取代,而现实生活和近代个人主义的消极因素,只能通过弘扬、复兴亚里士多德优秀的美德伦理传统,恰当处理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了解社会共同体对个人品质的应有要求才能实现。

理论上,大量关注美德伦理学的专著、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实践上,以

美国为例,以美德伦理学为哲学基础的“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 education movement)成为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显著特征。把品格作为教育考虑的目标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人们自然具有的是接受美德的能力,先以潜能的形式被随身携带,后以现实活动的方式被展示出来。美德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这一原则今天仍然是美国品格教育所坚持的指导性原则。

(二)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原因

美德伦理学自身的价值合理性是复兴的基础。要理解美德伦理学的真正含义及价值合理性,须考察其原初的内涵。美德伦理学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尤以承前启后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为其大成。美德伦理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但从西方伦理学史上看,自文艺复

兴之后,以规则为基础的伦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学说都有一个共同

点,即它们都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人们选择一种行为,可能不

是因为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按照规则而行为。如果一个人行使某

一行为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不能破坏规则,那么其行为的道德价值就是有限

的。而美德伦理在本质上是要“成就人的”,它既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

德理性,体现了伦理道德的真正含义。美德伦理学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提出了美

德的客观性,美德是道德认识与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统合于人所展现的品

格,美德是情感和行为的中道等等有价值的观点,而且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

功利主义、义务论相比,美德伦理学有着更为终极的意义。美德伦理学认为道德

教育的目的,不单是追求“效果的善或动机的善”,更强调对拥有美德的人的培

养,解决的是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品格的人的问题。这此内涵和特点反映了道德

养成的客观规律,它更接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更易于人们接

受和践行.所以说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体现了伦理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客观规

律[2].

时展的需要是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条件。美德伦理对于当代社会经济、政

治以及人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因为美德是人类心灵的秩序,

良好的心灵秩序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在道德缺失、秩序紊乱的现实社会,

弘扬美德显得尤为可贵。西方伦理学由舍弃美德带来的疑惑和困境,到自觉的思考,重新回到传统美德的历程,使我们认识到恢复传统美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今天出现的很多道德问题,都与美德的状况和对美德的弘扬、建设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都希望个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但是私人欲望的过分膨胀,又带来了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严重损伤,这时,美德就成为控制和引导人的正当行为的有力因素。我们应如何构建自己的美德伦理体系呢?仅仅西方文化背景出发,“唯亚氏美德是从”未免简单化,并且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中西文化伦理资源中进行分析、综合、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新的美德伦理体系。

三、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道德教育传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就道德教育体系自身来看,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化步伐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这是我国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因素。

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是当代西方伦理学发展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个主题,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美德教育和美德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为解决美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方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能够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伦理学的主题及道德生活的本质

伦理学有两个中心问题即应该如何行动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它们分别是

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主题。前者研究社会秩序如何整合、集体行动的逻辑

及其伦理制度安排;后者研究人们如何培养优美的心灵、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美

德。在这之前 ,一些哲学家把美德伦理作为规范伦理的补充,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把美德伦理作为一种可以取代其它道德学说的理论选择一一作为一种自身独立而彻底的伦理学说。这两种选择都不是理性的选择,合理的选择应当是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有机整合或统一。美德和规范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伦理学所应当涵盖的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有其特有的空前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是一种高度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这些特征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3].另一方面,美德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通过美德的培养,才能使人真正认识和实现“规则的精神”,并最终把人导向真正幸福的生活。

(二) 美德伦理学直面现代道德危机,把道德他律与道德自律统一起来

美德伦理学强调道德的实践,把主体对善的追求与人们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了,使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主体对善的追求,

是落实在具体活动中的,只有通过具体活动中的道德实践,人们才能成为一个善

人。在当代中国,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强调道德训练和习惯,对年纪

较轻、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

小事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德伦理学这一伦理学说的理论支持是显而易见、

强有力的。

当代市场经济一方面傲励社会个体迫求自我实现,但同时又向人们提出了如

何通过自我完善、在道德理想的引领下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美德

伦理直接面对现代生活的这些道德问题,立足于传统寻找社会个体自我完善的途

径,不乏其深刻的实践价值。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是天生就能自动形成的,它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让他们从内心慢慢地去领会和体验,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地养成并内化为自身的一个部分。对于学校来说,在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时,应创设一个良好的美德教育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情次,全面完整地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所应接受的美德教育进行筹划,使大学生能在良好的美德

环境和系统的美德活动中学习道德规范,感受道德榜样,树立道德观念,养成良

好的美德习惯,提升人生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驱动,中国在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早己为世人所嘱目、世界所公认。但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

也出现了道德进步或“爬坡”与道德危机或“滑坡”共存的现实,这也是个不争

的事实,早己为舆论界和伦理学界所重视。而且事实上,道德“滑坡”的速度,

超出了道德“爬坡”的速度,其客观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从理论上探求原因

寻找有效对策,以求尽快制止“滑坡”,并为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道

德支持,这是伦理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伦理学恰恰是极具实践性的社会科学,

所面对的又恰恰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美德伦理学这种“以人为中心”的

伦理学体系为应对当前道德实践的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三)应追溯传统美德,寻找找核心价值目标

品格教育是西方美德伦理学的践行方式,制定核心价值目标是西方品格教育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在西方传统社会里,学校不仅通过说理,也求助于培养习惯,运用奖惩或褒贬等手段,规劝、榜样和问答教学等不同形式的灌输方式,把诸如节制、真诚、缄默、公正、中庸、谦逊、贞洁、坚强,勤奋等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现代美国中小学有着各种各样的品格教育策略,一般都是用自己选择的核心价值和美德(实行每月,每周一个价值和美德)把所有的品格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品格教育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境教”.各中小学大都依据解决

社会向题的需要和社区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和美德.并且这些学校的品格教育实施空间已覆盖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已被纳入品格教育的视界.实际上,品格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陌生。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度,周代以“礼”为主导的道德是儒家创始者直接的思想渊源;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孟子强调“义”,他给当时社会主要道德规范的定位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此,自周以来逐步形成的这五种道德规范才真正成为被官方认同,推向社会并影 响深远的道德规范;自汉至唐,先后提出以“孝”治国,推行举“孝廉”的“吏制”,宋代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这“八德”,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从清末明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东方弱势文化冲击,康有为、粱启超、孙中山等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4]。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粱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教、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的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义廉耻”这“四德”,统称为“四维八德”,沿用至今.

我们国家和党也在寻找道德教育的的德目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表述为t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早就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辰观“八荣八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

统伦理学的观念.这是以国家和党的名义发出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界定,当然,它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周中之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__

2.张之沧、王小锡主编;《人性与伦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3.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__

4.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一孺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大出版社,

5.郭广银、杨明主编:《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__

6.黄建中著:《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

7.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8.万俊人著:《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__

9.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